- 相關推薦
家長怎么與孩子討論死亡
很多孩子都會目睹親人過世、寵物死亡等各種生命無法延續的情形,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一定要刨根尋底地搞明白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兒。面對這些追問,家長應該如何向孩子解釋“死亡”,要不要說明真相,以及如何說明才能孩子明白死亡的含義又不會讓他們感到害怕?
要想做出合理的說明,首先就必須深入了解兒童對待死亡的認知狀況。在這方面,匈牙利的心理學家瑪麗亞·耐基的實驗堪稱經典。1948年,她調查了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對死亡的認知狀況,研究結果表明孩子對“死亡”的認知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階段是3~5歲
此時期的孩子認為“死亡”就好像睡覺或去很遙遠的地方玩一樣,所以認為一天當中可能會有多次體驗死的感覺,如爸爸去上班了,媽媽不在了。死去者只不過是暫時地離開,并沒有完全消失。死去就如同睡覺一樣,是生命的中斷而不是結束。死去的人可以再回轉過來,這之間并無任何的矛盾可言。一般的情況下,此時期的兒童幾乎將死亡看作是生存的一部分,你死掉一會兒,又醒來一會兒,接著又會死掉一會兒。
第二個階段大約是在5~9歲
這階段的孩子已經知道、了解死亡的真正意義,死亡意味著生命的結束。但他們可能不知道這是會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尤其是自己的身上的事情。他們關心的是別人的死亡,他到哪里去了?他還能變成什么?他為什么要死?而且有時因為別人的死亡,他們會心生恐懼和不安,尤其是在親人死亡之后。
第三階段是在9~12歲
這時期的孩子已經知道死是人一生都不可避免的,在每一個人身上都會發生,其中自然包括自己有一天也會死亡的事實。他們已經開始不再把死亡看成是一種外在力量,而看成是一種生命固有的必然現象。人都會慢慢地變老、生病,最后走向死亡。研究表明,對于一些孩子而言,死亡與黑暗聯系在一起,從而具有了某種神秘的色彩。這時的孩子也開始主動地去避免死亡,例如,有病時會主動要求吃藥,甚至能忍痛要求打針,配合父母主動治療,也會盡自己所能,盡量躲避來自生存環境中能意識到的危險。
基于以上的實驗結果,真正需要父母對死亡做出解釋的孩子是處于5~12歲階段的。正因為死亡問題對孩子的心理或性格發展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力,所以父母在處理這種問題時,必須非常謹慎小心。適當的做法是,生活里,不要刻意去避免談到死亡的問題,更不要壓抑孩子哀傷的心理,讓孩子自然表現出沮喪、氣憤、流淚、內疚、反抗等情緒。不要禁止孩子對死亡產生的懷疑、流淚、發問以及孩子對此提出的不同意見和疑問,父母尊重孩子對死、生意義的不同見解,不要給予孩子種種對待死亡的錯誤印象,或用類似童話的那種半真半假的說法解釋死亡。
面對孩子的發問,一般的父母常常會用到以下的幾種解釋,我們首先就對此進行分別討論:
第一種,把“死亡”捏造成一個美麗的童話故事。很多的父母喜歡這樣做,受故事的誘惑,孩子很容易信以為真地掉進一個幻想的世界里,而將“死亡”殘酷的一面忘得干干凈凈。父母以為用這種處理方法可以使得孩子永遠生活在美好的世界里,將他們永遠保護在沒用傷痛的世界里。但這決不是一種健康的手法,因為往后他們很可能較難以去面對人生的真實一面。
第二種,父母常會用“去很遠很遠的地方旅行了”或“到天堂去了”來替代“死亡”的說法。這種方法孩子比較能接受,可以起到安撫孩子的作用,也因此消除了失去親人或寵物的不安和傷心。但或許時間一久孩子就會對死者,怎么去那么久?而產生抱怨,或認為他們不跟自己說聲“再見”就走而懷恨在心,所以父母用旅行來代替死亡告訴孩子,也不是一種很恰當的方法。
第三種,把死比喻成“睡覺”,很多大人會跟孩子說死亡就是“安安靜靜的睡覺,睡好久好久永遠都不起來”。在這樣的描述中很容易混淆死亡和睡覺這兩個事件,關于這點,身為父母的應該特別注意,否則孩子可能會害怕睡眠,甚至恐懼一睡就會不起,所以要幫助孩子理清死亡與睡眠的差別。
盡管以上三種例子都是父母較常用的,但通過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常用的方法都存在著問題。那么,究竟哪種方法才是最好的呢?
其實最好的方法就是自然而親切地給孩子講述事實的真相。在對孩子進行說明時,父母可以用植物來做比喻,花草通常會在春天、夏天的時候生長,到了秋冬時卻會一一的凋謝,所有的生命也是一樣,會有生長、茂盛及死亡等時期。同時應盡量避免去使用可怕、恐怖的語句和神情,溫和的語調、簡單的詞語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形成一種對“死亡”理智且平和的態度。另外要注意的是,談論的重點也應放在生命是充滿美麗的一面,而非在死亡病態上。如此,孩子會慢慢了解死亡的意義,并且能夠減少恐懼心理的產生。
總之,解釋死亡的最好原則就是:將事實明白且清楚地告訴孩子。以下提供一個簡單的范例,可供家長參考:
孩子:爸爸,媽媽,你們會死嗎?
父母:是的,我們會死的。我們現在身體很好,而且你年紀小,需要我們的幫助,所以我們還不想死;當你長大后,你便不需要我們來照顧你了,即使我們上了年紀死了,我們仍會彼此想念的。這當然使人很難過,但也沒什么,因為那時你能自己照顧自己了。如果我們在你沒有長大的時候死去,我們會讓叔叔、阿姨來照料你。他們無法取代我們,但他們會幫助你的,就像我們做的那樣。如果我們現在死去,我們會感到傷心,因為我們不能幫助你,分享你的快樂。但你將永遠擁有我們的愛,這是最重要的事,而且因為我們愛你,叔叔和阿姨也會愛你的。我們無法預見或阻止我們的死亡,在你活著的時候,我們總有一天要死的,但我們現在盡可以享受我們在一起的美好時光。我們死了之后,你便擁有了這些美好的記憶,這些記憶將永遠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
“死者與生者之間的橋梁就是愛,這是唯一不變的,也是唯一的意義。”所以父母在回答有關死亡的問題時,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記多給孩子一份愛,用愛彌補他心中所失去的、用愛消除他心中所恐懼的。
【家長怎么與孩子討論死亡】相關文章:
家長怎么正確的給孩子洗手09-03
孩子委屈了,家長怎么做01-14
家長怎么正確防止孩子被溺愛11-21
孩子考不好家長怎么辦05-11
孩子寄宿家長該怎么辦05-11
中考前孩子焦慮家長怎么辦12-19
孩子不想學跳舞家長怎么辦02-11
孩子愛頂嘴家長該怎么辦04-23
孩子總怕家長不要他了怎么辦03-07
家長怎么應對初中孩子的三大變化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