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不用回頭找媽媽的安全感
丫丫6個月時,我銷假上班。自此,白天外婆來看護她,下班以后我再接手。現在丫丫3歲4個月了,讓我頭痛的是,她在陌生的環境里總不敢主動表達自己的意愿,也從不主動與人交往,在家則沒有這個問題。比如:其他孩子搶她的東西,她不知躲閃拒絕,更別提去要回來,但是東西被搶走后她會對我發脾氣;外人給她東西,無論多么想玩、想要、想吃,也不敢自己拿,必須讓我幫著拿回來,至少要拉上我才行;剛上幼兒園時,即使大小便憋得難受,也不敢跟老師說……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我也很頭痛為什么她這么沒有安全感。
我首先想探討什么是兒童成長的理想狀態,并以此來分析問題出在哪里。一個生命從母體中出來,降臨在這個復雜的物質世界里。這個世界蘊涵著復雜的關系,復雜的心態,復雜的意識形態,而嬰兒對此一無所知,他僅僅帶著巨大的生命動力來到世界。母親,是他與世界聯系的紐帶。
在知道母親不在眼前也依然存在之前,他首先需要時時看到母親,觸摸到她,嗅到她的氣味,聽到她的聲音,得到她的關注;痛苦時需要母親迅速來到他的身邊,幫助他,使他舒服。孩子能經驗到這世界是安全的、好的,他便會將此關系延伸到家庭之外、母親之外的環境中去。
我認識一位美國媽媽,她有兩個孩子,大孩子4歲多,小孩子1歲多。我常常能發現,無論手中正做著什么事,只要孩子需要,她都會立刻放下,先照顧孩子。那大孩子永遠都全副精力地探索世界,小貝貝也精力旺盛地在抓、拉、爬,認識世界,而她總是不遠不近地跟在后面,讓孩子在需要她時能看到她,但同時,她也不干擾孩子。
這位美國媽媽曾問我:“你能發現我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嗎?”
“有什么不同?”
她說:“我的孩子不用回頭找媽媽,而很多孩子都會害怕媽媽不見了,總是回頭找。”
總是回頭找媽媽的孩子,跑不遠,也不會勇往直前,充滿信心。
原本,孩子小的時候,母親不離開孩子,孩子永遠在母親的視線內,孩子的呼喚媽媽永遠都能及時地回應;等到孩子長大些了,探索的范圍更大,孩子需要的時候,也能在媽媽勞作的地方找到媽媽,不會產生離開媽媽的焦慮,直到他有足夠的能力,不再時時依賴母親的呵護。母子的分離,是一個自然、漸進的過程。但現實是,目前不可能達到這樣的狀態。
我們的現實是我們必須去掙錢,要生存;或許,我們有的人自我也沒有成長好,在剛剛獲得自由的時候我們要去實現自己的愿望。丫丫媽媽在孩子6個月的時候,白天就要離開她。孩子一整天見不到媽媽,她需要和接替媽媽的外婆建立新的依戀關系。在新的依戀關系建立之前,與媽媽的漫長分離讓孩子產生不安全感。
安全感是兒童生存的基本需求。兒童是否感到環境、他人對他沒有威脅,通常取決于帶養孩子的人同孩子之間的關系的質量,這個關系的質量決定了兒童同外人以及外在環境之間的關系,而不取決于成人的主觀愿望。
首先,我要說的是,兒童是否能得到帶給他安全感的愛,取決于他生活中那個客觀存在的關系。理想狀態下,帶養孩子的是母親。但是母親本身不能保證孩子處在一種能給他帶來安全感的關系氛圍中,更根本的是,帶養他的人能否為他創造一個安全的氛圍。例如:帶養她的成人,即便是親生父母,如果經常吵架,兒童待在旁邊也會感到害怕,感到惶恐,感到被拋棄,感到不明白,這是一種情感上的被拋棄,這種被拋棄在一邊的同成人之間的關系,容易造就具有這樣一種心態的兒童。
再比如:帶養孩子的成人在孩子爬高時驚恐地說,“會摔”;使用一樣東西的時候驚恐地說,“會傷”;走在某個環境中時,驚恐地認為,“會丟”;端杯子的時候驚恐地說,“會燙”等等。這種非常害怕出事,不給孩子空間的擔憂的心態,以及這種擔憂所派生出來的行為,都能被兒童感受到。成人這種對待事物的態度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讓他感到外界是如此不安全。而這一切并不由成人是否認為自己愛孩子來決定。
所以我想,要解決安全感的問題,除了盡可能地接近理想的成長的途徑外,再沒有其他方式。假如父母要把孩子交送到另一個成人的手里,把家庭的環境轉換成了幼兒園的環境,至少應該由母親和孩子一起來熟悉這個人或者環境,熟悉之后,使孩子體驗到轉入新環境、新關系中是有愛存在的,才能夠談到如何幫助兒童解決其他問題。高質量的撫養關系衍生出來的愛的感受是幫助兒童的前提。
【不用回頭找媽媽的安全感】相關文章:
回頭的作文09-17
找媽媽看圖寫話03-01
小蝌蚪找媽媽新編02-29
《找媽媽》看圖寫話03-02
小蝌蚪找媽媽故事03-09
《小蝌蚪找媽媽》劇本03-31
如果回頭作文07-27
回頭,是岸作文11-06
關于回頭的作文08-02
懂得回頭作文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