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時間:2024-06-25 14:19:36 數學說課稿 我要投稿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匯編15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么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匯編15篇)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

  一、說教材:本節課是一節計算課,教材中只給了兩名同學的計算方法。然后引出了豎式,又強調了豎式中沒一步的算理。

  二、說學情:在二年級下學期學生學習了一位數乘多位數筆算方法之后,大部分學生能熟練準確地計算。學生通過預習例題,家長提前輔導都能利用四句乘法口訣順利地進行豎式計算,但他們說不清這樣計算的道理。

  三、說教法、學法:以往模式是重算法,忽視算理,本節課我設計時重點在于重算理,明算法。給學生點子圖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體驗數學算法多樣化,感受成功的喜悅。

  四、說教學目標:

  1、理解乘法的意義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讓學生經歷發現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的全過程,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2、感受“借助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策略意識。

  3、通過應用,初步體驗兩位數乘兩位數在生活、數學應用中的廣泛性,拉近算式與生活的聯系,并體驗探究、應用過程中的成功感。

  教學重點:理解乘法的意義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理解用一個數的.十位上的數去乘另一個數個位上的數,得數的末尾與十位對齊的道理。

  五、說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導入新課

  (二)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1、收集信息,提出問題。

  2、動手操作,探究算理。

  本節課我是由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引領學生不斷探索。要讓學生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節課我主要利用點子圖這一研究工具,為學生創設了數學交流與想象的機會,努力使數學計算課堂換發新的生命力。學生通過預習進行豎式計算,但他們說不清這樣計算的道理。如何溝通算理與算法之間的關系,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呢?我借助點子圖這個直觀模型,架起算理與算法之間的一座橋梁,使學生能直觀感悟計算的道理。開始學生根據情境列出乘法算式,教師給學生提供點子圖,讓學生把一本書看作一個點在圖上分一分,算一算,求出一共有多少本,學生操作過程中具有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效果,不會算的學生他們無意識的在14×12的點子圖中進行劃分,計算出各個部分的結果之后進行累加,算出結果。

  3、試做豎式,探究算理

  而對于會計算的學生來說,他們會劃分成大小相等的兩部分。只要計算出一部分的結果通過乘份數方式就可以達到計算出結果的目的,預設方法同學們沒想到比如3個4套的分法。或4個3套的分法,學生們都是分的兩部分。有橫著分兩份的,有豎著分兩份的。還有一部分同學有意識地在14×12的點子圖中結合豎式計算的過程進行劃分——就是2個14與10個14。這樣的學生是在已經掌握了計算方法基礎上能夠自主探索的學生,他們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我留給學生足夠的自由學習探究時間之后,引導學生交流匯報,體驗方法的多樣性,使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找到這些多種多樣的計算方法,讓他們說出這些方法有一個共同特點“先分后合”,將兩位數乘兩位數轉化成兩位數乘一位數或兩位數乘整十數。由新知識轉化成舊知識,先放后收方式進行。在學生自主操作后,再進行引導反思,教師讓學生試著豎式計算,找計算正確學生板演,說說是怎樣算的,應用4句口訣。

  4、解疑算式,深化算理

  教師再重復強調豎式書寫方法。這里也是本節課重點,學生在應用一四得四這句口訣時4還容易寫在個位。重點講解。然后引領學生將豎式與點子圖進行結合看哪種方案與豎式計算過程相吻合。此時所有學生從無意識思考到有意識思考,教師在投影上展示學生的作品,學生會很容易找到與豎式匹配的方案。再讓學生將豎式計算過程與點子圖相對比,在不知不覺中又探索計算方法背后的道理了。最后引領學生將總結出來的口訣算式進行完善,學生又進一步思考算法與算理之間的關系。此時學生才是由掌握算法轉向真正理解算法背后的算理。

  (三)專項練習,內化方法

  (四)課堂小結,思想升華。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2

  本課是對于分數的進一步認識。由于學生易受整數大小比較方法的負遷移影響,對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比較學習肯定要遇到一定困擾。因此,我對教材進行了加工與改造,讓學生直接面對可能出現的錯誤,把它們放在一起比較,激起學生的認知沖突,然后在現實背景中幫助學生建立兩者之間的聯系,使學生不僅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讓學生掌握系統化思考問題的方法。

  設計本課時,我注重為學生創設恰當的參與,實踐探究必備的空間,讓學生在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有效思考,撐握簡單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活動重在讓學生經歷探索與發現的過程,使其在課堂中既有獲取知識,能力也得到了培養。本科課堂教學我從學生感興趣的游戲和故事兩方面入手:游戲對于孩子一直是感興趣的話題,同分母分數比較大小在了解分數的意義之后,對于學生學習這一部分來說是比較簡單的,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脫離書本這一載體設計了莫分數比大小這一游戲,在課堂上學生自主地參與活動,通過讓學生動手做、動腦想:你想摸到幾顆棋子?為什么?、動口說:比這個分數大的分數還有?比這個分數小的分數還有?,使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問題分母相同的分數如何比較大小?尋求規律分母相同的分數比較大小的方法。

  學生在毫無壓力的游戲中學會了方法,學生樂學,愛學掌握知識扎實有效。在學習分子是一的分數比較大小時我是以故事引入的,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就能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能一石激起千層浪,更好地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更好地為學習新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為了激起他們參與學習的熱情,讓學生想學、樂學。具體地說就是先創設一個問題情境,從情境中發現、提出數學問題,然后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讓學生分析、探討,逐步讓學生建立解決這一問題的數學模型,最后用這一模型去解釋、解決生活中的現象、問題。采用學生喜歡《西游記》為背景,創設分西瓜的情景,這天唐僧師徒4人走到一座山腳下,由于正是午時,天氣悶熱,八戒只化緣來一個西瓜,4個人,只有一個西瓜,怎么辦好呢?唐僧建議平均分,每個人分到西瓜的1/4,八戒一聽急了,自己辛苦找來的西瓜只得到1/4,說什么也不同意,吵著要1/8,可切開后,見到師父和師兄的1/4就大呼上當了,說師父、師兄欺負他?為什么八戒自己吵著要1/8,可見到切開的西瓜后,就后悔了呢?直嚷嚷師兄欺負他呢?你們想知道為什么嗎?學生探知的欲望被激起,自然過渡操作體驗,探索規律

  探究分子是1分數大小的比較。

  讓學生用自己手中的學具紙,通過折一折,涂一涂,剪一剪,和同桌完成1/4和1/8的比較。練習1/2和1/4,1/8和1/6,你發現這些分數有什么相同之處?在比較這樣的分數時有什么規律?引導學生總結分子是1分數大小的比較方法。

  鞏固練習我還是以游戲為主。“開火車”,由某一列第一個同學說出一個分子是1的'分數,后面的同學說一個分子也是1,但要比它大(或比它小)

  同樣開動第二列火車,由第一個同學說一個分數,后面的同學按這個同學的要求說一個比它大(或比它小)的,分母相同的分數。

  “分蘋果”紙卡出示一個分數,讓學生說一個比這個分數大的分數,一個比它小的分數。

  讓學生嘗試比較3/5和3/4的大小,學生經歷了發現簡單分數大小比較的規律,主要是為發展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但要靈活應用這一規律還不能做普遍的要求,這一練習的設計是為了滿足部分學生學習的需要,也了解一下,在本次課堂教學活動中有多少學生可以超越教材。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本節課是人教版數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第二小節《筆算除法》,按照教材的編寫和我的教學經驗,我把這部分內容分為兩課時,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第一課時——教材第19頁例1。

  2、教材分析:

  本課是整數除法的相關知識,這一部分內容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學這一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具備了口算除法和除法豎式的基礎,所以,學生的認知結構已具備同化新知的基礎,我認為學生學習本課內容是可行的,但是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學了這一內容后,為學生掌握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學習除數是多位數的除法奠定了基礎。因此,學好本節課內容,對學生進一步學習筆算除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據新的教學理念與教材的編排特點,結合學生已有認知水平,以新的.課程標準為指導,我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會正確筆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

  能力目標:在探索算法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和表達能力,提高計算能力。

  情感態度目標: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在自評、互評、師評中獲得成功體驗,增強自信心。

  重點是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筆算除法中除的順序和商的書寫位置。難點是除法豎式中商的書寫位置及算理。

  二、說教法和學法:

  說教法:本節課主要采用“引導---自學”教學模式,采反饋教學法、嘗試教學法等方法.

  說學法:本節采用的學法是讓學生在嘗試中練習、在練習中反饋。

  三、說教學過程

  1、在自學跟蹤課

  首先解讀學習目標,其次學生獨學,用雙色筆標出疑難,接著在對學和群學中解決疑難,并板書出本組的疑難,最后師生共同解決疑難.

  2、合作展示

  由于是兩節課連著上,目標一樣就沒解讀,直接讓小組長帶領組員再組內預展,接著就是大展示,最后由于時間關系沒做測評。

  四、教后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掌握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的筆算方法,但是有部分學生只是機械式的模仿,不明白算理,這引起了我的思考;像計算這類課,在大組合課堂中怎么上,才能讓學生明白算理,告別機械式的模仿?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4

  說教材分析:

  本單元學習除法的豎式計算,買新書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連除和乘除的混合運算,是本學期學習解決問題的一個難點。教學時應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提出問題并選擇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我知道解析應用題的核心是分析數量關系。因此在教學中用三個環節處理這個問題,首先采用看圖找信息、根據信息提問、讀題、找關鍵句子等過程讓學生理解題目的意思上;其次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采用了讓學生匯報思路想法,教師點撥的方式,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學生學情分析:

  學生在此之前學習過很多有關應用題的問題,如:比多比少問題、連乘法問題等;也曾學習了兩位數、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有關計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最大的困難不是計算的問題,而是分析數量關系。學生學習數學時能正確分析把握數量關系一直是個難點。需要對加、減、乘、除的意義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需要從實際生活事件中進行抽象。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了乘加、乘減、除加、除減、連乘等兩步運算,而對于連除法數量關系是第一次接觸。面對這種實際情況,要達到預期的目標要求,就需要借助一些直觀的手段和一定的方法。學生由于個性的影響,遇到解決問題的題型,個別學生沒有搞清題意就著急動手計算;再有部分學生不分析數量關系,因此理解題意不夠準確。

  教學目標:

  1、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連除、乘除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能夠正確運算。

  2、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經過獨立分析,合作交流的過程獲得良好的情感的體驗,感受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連除、乘除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能夠正確運算。

  教學難點: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講解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這節課我們主要來學習運用以前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問題一:管理圖書室的劉老師在整理圖書時,遇到了一個數學問題,板書:學校圖書室買來200本書,放在2個書架上,每個書架有4層。你能根據這幾個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嗎?

  1、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師適時板書。

  2、我們先來解決平均每層放多少本書?這個問題。

  3、師:誰能把這些信息和剛才的問題完整的描述一遍。

  (先指名讀,然后全班齊讀題目。)

  4、師:同學們思考這個問題怎么解決?

  (有思路的同學把手舉起來,試著在練習本上列出算式。)

  5、匯報:找不同的寫法到黑板板書。

  (1)20xx=100(本);1004=25(本)。

  師:這樣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呢?請結合這道題的信息,給大家講講。

  (2)20024=1004=25(本)。

  師:這樣列算式解決問題的想法和(1)這種想法一樣嗎?

  (學生仔細觀察兩種算式的寫法,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

  師:這種思路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叫第一種方法(一)。

  師:觀察這個綜合算式,有哪些運算?運算順序是怎樣的?(連除的運算,按順序進行計算。)

  (3)24=8(層);20xx =25(本)。

  師:這樣列式的同學請起立。你們又是怎么想的呢?(指名說說解題思路。)

  (4)200(24)=20xx =25(本)

  師:觀察綜合算式,思考:為什么要加小括號?(必須先算2個書架有多少層,如果不加小括號,就要先算除法再算乘法,就不符合題意。)運算順序是怎樣的?(乘除混合運算,有括號要先算括號里的。)

  師:這兩種算式的思路也是一樣的,就叫第二種方法(二)。

  師:這兩種解決問題的思路一樣不一樣,分別先求什么?

  師:觀察兩種思路解決問題的算式,你還發現了什么?

  [在此環節采用讓同學互問辯論的方式,激發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思路,提煉解決問題的辦法,澄清模糊的認識,進而達到解決的`目的。]

  師: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用乘法、除法解決問題。

  6、練一練:1題

  要求學生先說說運算順序,再計算。指名板演,集體交流反饋。

  問題二:看完書我們得運動運動了。(練一練2題)

  1、學生自己讀題目,理解題意。

  2、這道題中,哪句話你不明白?(請理解題意的學生講講他自己的理解。)

  3、師:那你能不能解決?把算式列在練習本上吧。(學生嘗試獨立完成。)

  4、匯報:寫完的同學可以在小組內說說自己的想法。

  師:說說你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想法,這樣想怎么列算式?

  師:誰和他的思路不一樣,你是怎么想的?這樣想怎么列算式?

  三、小結:學完這節課,你有什么問題?有什么收獲?

  四、習題設計

  在亞東會來臨之際,學校把做240朵花的任務,交給了三年級的2個班,每個班有4個小組,每個小組要做多少朵花?

  本道題的安排可以使學生鞏固剛剛學過的用乘法、除法解決實際的問題,怎樣來分析數量關系,并讓學生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教學反思:

  在整個教學中,時間安排較適中,教學目標很明確。我在教學時,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分析數量關系。學生在課堂上會分析有關連除法問題的數量關系,能獨立解決現實的問題。知識點比較全面,豐富了課堂的內容,學生也能學以智用。

  在教學環節中,采用多種匯報的形式,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主動性,學生自己講解每個算式的意義,記憶非常深刻。從而觀察這兩種方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然后學生之間進行交流。這樣進一步對比兩種思路的異同點,學生會更加深刻的理解用兩種不同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想法。

  整節課的教學過程也是比較流暢的,教學中我很關注對學生的評價,親近學生。能夠看出,學生對所學的解決問題掌握的比較好,并能夠通過用自己的話解釋題中的內容。可以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類似的實際應用問題。

  在本節課教學方式中,采用了同學之間交流互動的方式,激發了學生反思解決問題的思路。使學生在課堂上遇到的問題,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自己能夠及時的解開疑問,從而使學生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能夠針對不同的算式,提出不同的有針對性的問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5

  教學重點是: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

  教學難點是:使學生理解和發現兩種計時法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并能正確地進行互換。

  為了較好地達到以上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采用創設情境、媒體演示、指導觀察、組織交流等方法,以使教師定位于學生學習數學的組織者、幫助者和參與者的角色;在學法上重點教會學生觀察、比較、體驗、合作、交流等方法,力求實現師生間動態的對話,形成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鑒于以上分析,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 聯系實際教學24時記時法。

  生活中經常應用24時記時法,學生或多或少都有過接觸。首先,以學生喜歡的腦筋急轉彎引入,他們知道一天的兩個6時可以用普通計時法區分,個別同學會用18時記錄,接著,在生活中尋找類似18時的時刻,然后老師展示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引出課題。

  (2) 設計了較好的教學形式。

  學生理解并掌握24時記時法與普通記時法的關系是有些困難的。我首先提問:你認為一天是從什么時間開始,什么時間結束的?借助課件,學生感受了一天里時針的轉動過程,知道一天時針轉兩圈,是24時,在轉的過程中,選擇有些時刻讓學生動作表演,加強了與生活的聯系。同時加深了學生對一天是24時的理解和體會。

  其次,讓學生仔細觀察鐘面,同桌討論:鐘面上的內圈和外圈的數所代表的意思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相差12,這為后面兩種計時法的互換打好基礎。

  再次,就是能根據教學的`實況和進程來處理好課前預設和課堂動態生成的關系。原來在講解“兩種計時方法的互換”這個環節的設計上,我本來是做了比較多的鋪墊。但是在上課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孩子對這兩種記時方法的互換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和經驗。所以我就臨時做了改動:這部分內容就讓孩子們自己去講,通過生生互動,他們把自己的課外知識和課內感悟進行交流,這樣等于讓他們去當“小老師”,這就減輕了老師的負擔,也讓孩子們更能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再就是在歸納、小結兩種記時方法怎么進行互換(這個環節,我根據孩子的實際學習情況,讓他們自己來講,這樣,或許孩子們能聽得更清楚;

  (3) 扎實、靈活地安排練習形式。

  以練習兩種記時法的互換為主。先是學一種練一種,隨學隨練,再就是鞏固練習時,以做一做,畫一畫,搶答題等形式把兩種計時法放在一起加強練習,同時還注意與生活相聯系,讓他們用兩種計時法生活舉例,帶他們去超市,按24時計時法改寫后,又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是一點拓展內容)。這樣練習,層層遞進,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兩種記時方法,同時也培養學生有條理思考問題的習慣。

  另外,我還安排了 “你知道嗎”,和簡單介紹原始人以及我國古代的計時工具的課外內容,讓學生多了解一些與本課有關的內容,增長學生的知識,拓寬他們的視野。

  最后課余時間用二十四時計時法設計周末的時間安排,做到學以致用,學習與生活相結合。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6

  一、教材剖析

  千米的認識是九年任務教導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五冊第84、85頁的內容。《千米的認識》是小學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主要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并且初步懂得了這些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的基礎長進行教學的。

  《提綱》明白指出:"要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因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很少有機會接觸千米這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學生會覺得抽象,建立1千米的觀念比較困難。因此,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使學生建立千米的觀念,在建立千米觀念的基礎上去正確估計物體的長度又是這節課的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的要害是盡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增添學生對千米的理性認識。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紀特點,我制訂了以下三條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熟記1千米=1000米,并能進行簡單的化聚。

  2、能力目標:在認識千米的進程中,培養學生的'視察、比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準確估量物體的長度。

  3、感情目標:通過小組合作、交換,使學生在摸索和協作過程中取得勝利的休會。

  本節課的課時部署為1課時

  二、說教法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為此我分析了學生的狀態。因為學生已經學習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且三年級學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長度的生活教訓,從基礎知識和根本技巧方面來看,預備狀況是良好的。但三年級學生習慣于形象思維,要建立1千米這么大的一個長度觀念,還存在必定的難度,而對長度單位千米認識不深刻,必將導致重量單位使用分歧適,以及估計估計物體長度不準確等過錯。介于學生思維發展的階段特點,我采用了觀察法、試驗法及嘗試練習法,并把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經驗建立聯系。這樣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親自體驗中中學習知識,使他們感觸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三、說學法

  教師要成為"善教者"就必須對學生進行學法指點,因為"方法是翻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同教法一樣,學法指導也必須根據學生特點與學習內容進行優化組合。在分組實驗時,指導他們學會觀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維方法;學匯合作與討論;在認識千米時,指導他們學會自學與總結。

  四、說教學程序

  (一)復習導入

  1、一米大略有多長?

  2、出示米尺,讓學生說說米尺的作用。

  3、當我們測量數學課本的寬,鉛筆盒的厚度時,是不是還用米來丈量?當米尺測量這些物體顯得太長時,我們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長度單位來測量,這些單位間的關系是怎么的?

  4、如果我們要測量一下梧埏鎮核心小學到溫州動物園的路程到底有多長?你有沒有措施?根據學生的回答收拾,當測量行程的長度時,我們通常用比米大的長度單位千米(板書課題)。當初我們就來認識千米。

  (這種導入方法建立在學生已有認知的基礎上,通過設疑提問,巧設懸念,可以激發學生自動探究新知識的愿望,并了解了千米這種單位的作用。)

  (二)新課教學

  1、認識千米

  (1)意識10米。

  在學校的操場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兩頭插兩根標槍,讓學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挪動一下標槍,同時讓學生觀察,走步,了解幾十米,舉例說說什么物體的長度大概是10米?

  (2)認識100米。通過測量得到10個10米是100米,觀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長度。舉例說說從哪里到哪里的長度大約是100米?

  (3)認識1000米。

  上此課的前幾天體育老師已經應用體育課組織學生繞操場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需跑完,跑慢不要緊。學生先說說賽跑的感想,然后告知學生跑道為250米,問實際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單位間的化聚。

  (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書千米、米關聯),

  千米有時也叫公里。

  (聯系生活實際,通過親自體驗,跑完艱難的1千米,此時"千米"在學生的心中已經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將是長遠的,沖破了建破1千米的觀念的難點)

  (2)教學例1

  以前我們學過米、分米、厘米、毫米間的互化,現在你能不能根據1千米=1000米,自己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請大家試一試,有艱苦的同學可以與同桌磋商一下。

  計算2千米=()米

  學生計算成果,然后說說是怎樣想的。

  再練習:

  2千米500米=()米

  6千米30米=()米

  練習后說說主意。

  (3)教學例2

  嘗試訓練

  4000米=()千米

  并說說練習過程的根據?

  再訓練

  10000米=()千米

  嘗試練習:

  4350米=()千米()米

  想:4000米是4千米,4350千米是4千米530米

  (4)試一試:

  6千米720米=()米

  5830米=()米

  3、歸納整理長度單位

  經由這個單元的學習,咱們已經把長度單位全體學完了。你可以先用手比劃一下各長度單位(千米除外)的長度。誰能按從小到大的次序給它們排排位?

  答: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共有五個,依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順次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相鄰長度單位間的進率都雷同嗎?不同在哪里?

  答:基礎的進率關系式有四個,分離是: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在此基礎上可以推算出以下的進率關系式:

  1千米=10000分米=100000厘米=1000000毫米

  1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引導學生對學過的長度單位及其進率進行整頓和演繹,使學生認識一個完整的長度單位的知識系統。)

  小結:今天你有哪些新的播種?還有哪些問題?你是用哪些辦法學會這些知識的?

  三、堅固應用

  學了這些知識你感到能解決哪些問題?

  那么多實際問題,課后你們可以抉擇自己最愛好的問題想方法加以解決。這里老師也收集了幾個問題,你們能用今天學到的本事加以解決嗎?

  1、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一根拔河繩長12()

  小冬肩寬30()

  一輛汽車每小時行60()

  一本數學書厚8()

  北京到溫州之間相距2510()

  杭州到溫州之間相距367()

  學校到溫州動物園相距12()

  (這道題跟生涯接洽最嚴密,能夠增強學生對長度單位千米與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對照,培育學生正確應用長度單位的才能。)

  2、在○里填上"〉"、"〈"、或"="號。

  (1)5千米○678米;(2)28毫米○6厘米;

  (3)100分米○10米(4)6分米○485毫米

  3、有a、b、c、d四種物體,它們的長度分辨如下。那么最長的一種物體是()。

  a、680毫米b、4分米c、2米d、216厘米

  (支配這道題的目標是在學生掌握長度單位之間的基礎上,會進行單位換算,并比較大小。又通過取舍合適的數目,建立實際長度的觀念。)

  4、你能說出一些詳細例子嗎?

  (1)約6分米長的物體(舉出5個例子)。

  (2)用千米作單位最適合(舉出5個例子)。

  (在純熟認識長度單位的基本上,會應用所學知識解利用題,并能聯系生活實際舉例闡明,進步運用長度單位的能力。)

  板書設計:

  千米(公里)的認識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例1:

  (1)2千米=()米

  (2)2千米500米=()米

  例2:

  (1)4000米=()千米

  (2)4350米=()千米()米

  這樣的板書設計一是有利于領導學生觀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書設計和教學思路協調同一,能扼要凸起地浮現本課知識點,看上去高深莫測。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7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們為大家展示的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二課時《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本節課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是本學期新增教學內容,是學生在一年級直觀認識平面圖形的基礎上,來進一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為后面學習長、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打好基礎,因此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十分重要。

  教材一開始就從生活中的實例圖片引入長方形和正方形。然后,教材創設兩個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數一數”、“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來發現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接著,他們可以用尺量或用對折的方法發現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開放性的習題,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為此我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長方形、正方形各部分名稱;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聯系和區別。

  2、讓學生通過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方法,獲得新知,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3、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能力。

  我認為本課時的重點是: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難點是:學生通過觀察、驗證,自主得出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們在教學中主要通過學生分組合作、動手實踐、討論交流,自主探究新知,同時培養學生的初步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及空間觀念。

  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我們根據圖形新授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生本理念下的六步教學法這一教學模式來設計本課。

  一、預習:完成前置作業

  教師根據本課學習目標及重點,布置學生進行前置性學習,完成前置性作業,為新課的學習做好準備。

  二、定向:出示學習目標,指名讀、齊讀

  明確目標,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并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加深對目標的理解。

  三、討論:

  1.出示小組合作學習的要求:(出示小組合作學習的要求,是為了讓學生有目的的學習,明確自己做什么,怎么做,從而使討論變得更加高效、具體)

  2.學生相互討論、動手操作,形成小組的意見。(這樣設計能夠讓學生充分交流,交流不同的`理解、認識、方法,同時可以糾錯,優生幫差生釋疑解惑,繼而確定前置作業的正確答案。)

  四、交流

  1.指名小組臺前匯報、交流學習情況。(這一環節主要是匯報展示合作學習的成果,講解解決問題的思路、解法、答案,通過這一環節初步生成這一節課的主干知識)

  2.其他小組適時補充不同的方法。(這一部分設計主要是解決在匯報過程中產生的疑問,通過學生不斷的展示、質疑、補充,教師擇機對重難點、易錯點進行適當點播、提煉等。最后形成知識,主要通過這一環節,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

  五.檢測

  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通過畫一畫、猜一猜、折一折、剪一剪等多種形式的練習活動,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了解學生掌握的程度,從而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

  六、總結

  這一環節主要讓學生談一談通過本節課學習的收獲,是一個知識的反饋過程,通過總結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了再一次回固,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實現知識系統化。

  總之,本節課我們十分注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通過動手“量一量” 、“折一折” 、“比一比” ,有序地進行操作、觀察、探究交流,從而發現并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同時學生通過動手“做數學”,獲得數學知識,體會學習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形成了能力。

  以上就是我們三年組教師對這課的淺薄理解,不當之處,還請專家、領導批評指正,下面請張鳳玉老師為我們做課。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8

  一、說教材

  1、說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什么是面積》

  2、說教材中的地位

  本課內容是在學生學了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們周長計算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教材通過學生觀察、比較,觸摸所熟悉的物體表面的大小來幫助理解面積,從而概括出面積的含義。面積的學習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相對較難,學生學習了這部分內容,為以后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幾何圖形的面積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的實例和實踐活動,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2)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會比較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同時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創設有目的的活動,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與團結協作的意識和能力,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面積的含義,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

  理解面積的含義。

  二、說教法、學法

  1、比較法:通過不同物體或平面圖形面的比較,使學生認識到面積是有大小的。

  2、動手操作: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比較出面積的大小。

  3、自主探究:比較面積大小時,進行小組合作交流探究出多種方法,從而比較出面積的大小。

  三、說教學程序

  (一)說設計思路

  1、觀察比較——導入新課。

  2、實踐體驗——形成概念。

  (1)認識物體表面。

  (2)認識平面圖形。

  (3)推導出面積的意義。

  3、電腦演示,動手操作——比較2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比較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面積的大小。(不能直接觀察比較出面積大小)

  4、鞏固應用、課后延伸

  (二)教學流程

  1、觀察感知兩個操場的大小,導入新課。

  2、實踐體驗——感受面積的`概念。

  (1)認識物體的面。

  讓學生摸一摸數學書封面,比較數學書與語文書封面的大小、比較手掌面,體會物體有面,接著引導學生找兩個面比較大小。通過看、摸比較,理解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

  采用充分讓學生說的方法,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理解面積的含義。

  (2)認識平面圖形的面。

  (3)推導出面積的含義。

  電腦顯示,揭示面積的含義,學生齊讀加深理解。

  3、課件演示、動手操作——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1)學生理解了面積的含義后,比較5個圖形面積,去掉面積最大與面積最小的圖形,去掉圓形。

  (2)剩下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沒辦法直接觀察出面積大小,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探究活動,尋求比較的策略,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體會學習經歷、求知過程。

  (3)設疑區別周長與面積。

  四、說練習作業安排

  根據教材所提供的內容,我安排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第一層次:PPT出示開始的操場示意圖,其中,石化一小操場有15個小方格大小,十六中操場有15個大方格大小,引導學生發現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第二層次:在方格紙中畫出3個不同的圖形,使它們的面積都等于7個方格那么大。使學生體會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9

  今天我說課的主題是解決問題。將傳統的數學內容“應用題”表述為“解決問題”是新課程有價值的知識觀帶來的重大變化。它不僅僅是字面上的簡單更換,而是價值觀的現代轉型,突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教育觀念。

  一、說教材: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連乘解決問題”,它位于人教版第六冊第八單元“解決問題”的第一課時。它是學生學過多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一步計算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學習的,并為第二課時學習連除解決問題和今后的綜合解決問題打下基礎。因此,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1、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用連乘的方法解決相關生活問題。2、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培養學生自主獲取信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3、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已經積累了不少用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初步了解了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題方法。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讓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本節課提供的需要用兩步計算解決的實際問題,選材范圍擴大了,提供的信息復雜了,如何指導學生從復雜(隱藏)的數學信息中尋找相關的數學信息來解決問題成了學生學習的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1、根據以上分析,教學時,我采取了“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合作交流等教學手段,以創設具體生動的生活情境為依托,科學合理地使用教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探究的積極性。

  2、注意培養學生多角度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課注意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尋找方法,對于學生合乎情理的闡述,給予積極鼓勵,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并使學生逐步形成從多角度觀察問題的習慣,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給每個學生創造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去觀察、去討論、去爭辯、去探索,使學生之間不僅能展示自己的想法、見解,明白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就會有不用的解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四、說教學過程

  這節課分四個環節進行教學,分別是:(一)創設情境,話題引入,提出問題;(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決問題;(三)實聯系生活,優化方法,拓展深化;

  (一)創設情境,談話引入,提出問題

  1、播放國慶儀仗隊表演一分鐘

  一個個方陣邁著整齊的步伐朝著天安門官場走來。提問:同學們可以想一想,除了在大閱兵上看到方陣,咱們生活中哪些地方會遇到有關方陣的問題?這時同學們可能會回答:校運會開幕時的方塊隊,廣播操比賽的方陣,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方陣。

  2、創設情境:一年一度的校運會到來了,你們看每個年級選出來的同學組成了一個方陣,一次三個年級,正在進行集體項目的比賽:廣播操。請同學們看一看,這一次比賽共有多少個同學呢?在幻燈片上出示例題。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1、嘗試解決

  你們能自己嘗試解決這個問題嗎?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嗎?給學生準備學習卡片,每組三張,動手擺一擺,再算一算,求出共多少人。(看看哪個小組能想出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2、交流匯報,(請同學上臺利用實物投影,擺一擺,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如何算的。大致有三種方法:(方法不分先后)第一種方法:先求出一個方陣的人數,10(是每份數)×8(表示先算出一個方陣的總人數)再×3算出3個方陣工240人學生邊匯報邊板書,問學生還有哪個小組也是用同樣方法的,也來說說思考問題,再請兩到三組說說思考過程,還有用不同方法解決這個問題的`嗎?同樣也請同學上來利用實物投影,擺一擺,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如何算的。第二種方法:先求三個方陣每一行人數:10×3(算出三個方陣每一行的人數)再×8算出8行一共240人,問學生還有哪個小組也是用同樣方法的,也來說說思考問題,再請兩到三組說說思考過程,還有用不同方法解決這個問題的嗎?引出第三種方法,提醒學生寫答語。本環節設計意圖注重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通過擺方陣圖來說明解題思路和方法,借助空間想象和直觀演示,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幫助學生理解數量關系。

  3、小結比較

  觀察三種方法,提出問題:為什么同一個問題有三種不同的解決方法?

  學生交流,教師小結:先解決的問題不同,選擇的信息不同,圖形拼擺的不同,解決的方法就不同,體現數形結合的思想。相同點是:無論思路如何,都是用連乘的方法解決問題。板書課題:解決問題——兩步連乘應用題

  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清況,想不想再嘗試一下。

  (三)聯系生活,優化方法,拓展深化,

  學校有特異為這些參加比賽的同學們購買了礦泉水,出示畫面:共有20箱礦泉水,每箱24瓶,每瓶2元,請問學校共要支付多少錢?學生獨立完成

  觀察和思考的角度不同,先后選擇的信息不同,所以同一道題有不同的解決方法。看來大家多用連乘的方法解決問題有了進一步的理解。生活中類似這樣的問題很多,再來看一看:學校定好了水,付了錢,總得運回來吧.出示搬運車搬水到卡車上的畫面:搬運車一次搬4摞,一摞3箱,一箱24瓶,請問搬運車一次能搬多少瓶?

  接下來我設計的下一個練習為:練習二十三第4題練習。游泳池長25米,小明已經游了3個來回了,請問小明游了多少米?

  在傳統的連乘應用題教學中側重單純從乘法意義上讓學生理解,所以學生覺得枯燥,而在課程下,突出現實背景,從解放軍的方隊到學生廣播操的方陣,從買礦泉水到運礦泉水都是在生活情境中加深對題意的理解,再到理解數量關系,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理念。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什么是面積”是北師大版版第六冊第四單元面積的第一課時,本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們的周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學生掌握好這部分內容,能為他們進一步學習長、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打下良好的基礎。是整個小學數學幾何知識的基礎內容。對物體表面大小的認識,學生在生活中有較為豐富的經驗和體會。因此教材在編排上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分二個層次引導學生逐步認識和體會。先安排圖色比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引入課題;接著進一步比較手掌、硬幣、數學課本與練習本等實物面積的大小,并說說生活中其他物體表面的面積大小,讓學生獲得初步的面積概念。第二層次讓學生用不同方法比較一個正方形與一個長方形圖形的面積,通過比較,既使學生進一步豐富對面積概念的理解,又使學生體會到計量面積最基本的方法,為后繼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這與老教材的編排有很大不同。

  因此,教學中采用了觀察、操作、估計和直觀推理等活動,讓學生從活動中逐步感知,逐步體驗,通過師生、生生相互間的互動作用來完成。

  2、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實例和畫圖活動,理解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2)經歷比較兩個圖形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3)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概念。

  教學重點:認識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

  教學關鍵:結合教材提供的實例,通過教具的演示和學具的操作讓學生在觀察比較及操作過程上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從而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

  (1)情境教學法:課一開始,創設“涂色”比賽形式導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為學習新知作了較好的鋪墊。

  (2)直觀教學法:充分利用實物、學具、教具,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愉快學習新知。

  (3)認知教學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低中年級操作隨意性大,對學生的操作必須適當指導啟發,另外根據認知論,教學中我不斷設置矛盾,激活學生思維,鼓勵學生主動探究。

  探究、合作、操作學習法:切實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加強操作實踐活動,提供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通過觀察,比較、歸納理解概念。充分調動學生手、口、眼等多種器官參與探究學習活動。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

  三、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

  1、比賽活動:教師出示一個小正方形和一個大正方形,挑選男女生各一名,進行涂色比賽。

  2、學生比賽。

  3、師問:你們覺得比賽公平嗎?

  生:不公平,圖形一大一小,大圖形花的時間要多。

  師:那么圖形的大小指的是圖形的什么呢?(生:面、面積)

  4、引出課題。

  師: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物體的面積。(板書課題:面積)

  (由學生感興趣的比賽活動情景引入,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很自然地引入新知)

  (二)初步感知面積概念。

  1、說一說:你們生活中都見過哪些面呢?生: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冰箱的面。

  2、摸一摸:鉛筆盒的面、數學書封面、桌子的面。

  3、比一比:

  ①教師的手掌和學生的手掌。

  讓一個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手掌,教師同時也展示自己的手掌,讓全班其他同學比一比兩個手掌表面的大小。

  ②1元硬幣和5角硬幣。

  ③數學課本的面和數學練習本的面。

  師:我們在比它們的什么?(生:面的大小)

  小結:通過觀察、操作與比較我們知道了物體表面怎樣?

  生:面有大有小。

  (三)結合具體實例說說面積的含義。

  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

  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就叫做這個物體的面積。(板書:表面的大小面積)

  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積),誰能把這句話完整地說說。

  課本封面的大小呢?(多指名幾個人說)

  回憶一下,你剛才摸的是物體哪個面的面積?能照樣子說說看嗎?(指板書)

  (四)聯系生活拓展。

  你能舉例說說生活中其他物體表面的面積嗎?能比比它們的大小嗎?

  先小組說,再集體交流。

  小結:看來面積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還是很普遍的,只要大家多注意觀察,就會發現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選擇學生身邊熟悉的物體,讓學生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說一說,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適時地揭示面積的初步含義,并讓學生直接使用“面積”一詞進一步觀察、比較和描述,加深了對面積意義的理解)

  (五)、實踐活動:

  (1)制造認知。

  投影出示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長方形,讓學生比較誰的面積大,誰的面積小。

  師:你們覺得哪個圖形面積大?

  生:長方形面積大。

  生:正方形面積大。

  師:看來有爭議。有什么辦法知道嗎?那現在你們就利用學具分小組來證明自己的想法吧。

  (2)體驗借助工具比較圖形的大小的方法。

  ①學生拿出剪好的一個正方形和長方形。(附頁2中圖5)

  ②小組活動。

  ③學生匯報。(投影顯示活動結果,并配合課件演示幾種比較方法)

  生1:我們小組是用擺硬幣的方法,長方形共擺了10個5角硬幣,而正方形共擺了9個硬幣,所以我們認為長方形面積大。

  生2:我們小組是用畫格子的方法,數出長方形的`格子要比正方形要多。

  生3:我們小組是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發現長方形的面積要大一些。

  小結:比較面積的大小可以用多種方法,尤其是可以借助工具進行比較大小,在用畫格子,數格子的方法時,所畫的每一個格子的大小應一樣大。

  (學生自己探索比較的方法,然后在小組和班稼交流自己比較的策略,如用硬幣擺、畫格子、剪拼等,并通過師生評價、生生評價,使學生從中學到比較的方法,得到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養成辦事要想策略的好習慣。)

  (3)創意大比拼,體驗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

  1、創作要求:在方格紙上畫3個面積等于7個方格的圖形,比一比,誰畫得準確而有創意。

  (作品展示,交流評價)

  2、活動思考:通過這次活動,你發現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

  (體驗面積相同的圖形,形狀各異)

  3、讓我們用畫筆把圖形美化一下,選一個圖形,用藍色筆描出圖形的邊線,用紅色涂出它們的面積。展示學生作品。

  師:圖形上一周藍線的長度就是這個圖形的什么?

  紅色部分的大小就是這個圖形的什么?

  (六)總結:這節課我們學會了什么知識?(面積、面積的含義、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

  (七)鞏固練習:課本第41頁的“練一練“。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1

位評委、老師們

  上午好!我說的課題是《面積和面積單位》。下面我將從教材、前測、教學目標等環節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本課內容在義務教育課程規范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0~74頁。

  教材簡析:《面積》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被布置在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這一單元具體包括:面積和面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四局部。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的教與學是在同學已經掌握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和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同學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學好本課,不只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更是小學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知識。

  為了協助同學建立面積概念,教材在編寫上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教材依照先認識面積(包括物體外表的大小和封閉圖形的大小),然后歸納面積的概念,再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包括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為什么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和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說前測:

  關于面積和面積單位同學知道些什么呢?對三年級兩個班同學的前測結果統計標明:

  關于面積,87%的同學通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一詞,13%的同學表示從未聽說;15%的同學對“面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56%的同學認為“面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29%的同學表示說不清楚。

  關于面積單位,69%的同學表示通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單位一詞”,31%的同學表示從未聽說;10%的同學對面積單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47%的同學認為面積單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43%的同學表示說不清楚。

  據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2

  一、說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開始學習的。是學生以后學習各種圖形周長計算的基礎,在整個幾何知識教學體系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教材在編寫上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聯系生活,強調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抽象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和應用的過程,讓學生具體感知什么是周長,從而真正理解周長的概念。

  二、說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本節內容時已經認識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并且已經掌握了這些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征。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及各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知道如何測量物體的長度。由于周長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因此在教學時我通過“描一描”﹑“摸一摸”圖形或通過物體的邊線來具體感知什么是周長,從而真正理解周長的概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周長意義里“長度”含義的理解可能會有困難。但低年級學生對身邊的、有趣的學習內容特別感興趣。

  因此,我在本課教學中注重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演示、動手操作等生動的學習過程中建構新知。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中的要求,結合教材特點以及三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認知規律,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能測 1

  量并計算三角形、長方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

  (2)過程與方法:在“描一描”“摸一摸”等學習活動中培養獨立思考,動手操作的能力;在估腰圍、測腰圍的過程中培養估測的能力,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享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周長的含義;

  (2)教學難點是能測量并計算三角形、長方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

  五、說教法與學法:

  根據教學內容以及本班學生實際,我在教學中注意創設情境,用觀察演示和動手操作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描一描、摸一摸”等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逐步建立周長的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我在課前準備了各種平面圖形的圖片,多媒體課件 測繩等教具,同時讓學生采集樹葉,準備軟尺,彩筆、直尺。

  六、說教學過程:

  根據《課標》指出的“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理念,我安排了以下五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三年級學生對童話故事非常感興趣,因此我創設了森林里舉行“森林運動會”馬上要舉行的是小螞蟻短跑比賽的情境,用三只小螞蟻賽跑的故事作為開頭,投學生之所好,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給整節課起了一個好頭。通過觀看三只小螞蟻爬樹葉的過程,學生清晰的辨析出什么才是完整的一周,為后面理解周長作了有利的鋪墊。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學到的陳述性知識有:圖形的一周是指圖形邊線的起點與終點的重合。程序性知識是:看螞蟻爬的路線,用手指螞蟻爬的路線。

  (二)自主探索,建立模型。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而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體現這一新理念,我設計了

  (1)描一描

  讓學生用彩筆描出手中樹葉的邊線,并說出打算用什么方法畫。學生描好后選一幅貼黑板上。課件出示小螞蟻說的話,然后問學生:它的話中哪個關鍵詞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周長。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初步建立周長的概念。這時候再讓學生能從我們身邊找些例子說一說什么是周長。

  (2)摸一摸

  課桌面的邊線

  數學書封面的邊線

  平面圖形的一周

  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從已知的圖形或物體上去找、摸一周,讓學生充分體驗“邊緣”“一周”,豐富了學生的表象,幫助學生建立“周長”這一數學模型,體現了從具體到抽象的設計思路,也使學生初步體會到“周長在圖形上”,使學生在操作中積累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對周長的認識由事物上升到了半抽象,再讓學生去摸一摸,學生對一周這個概念就有了一定的認識。

  (三)合作交流,建立新知(小結周長的定義)

  根據小螞蟻的話:(樹葉)一周的長度就是(樹葉)的周長,學生很容易說出課桌面一周的長度就是可桌面的周長,而可桌面的形狀就是長方形,進而推導出長方形一周的長度就是長方形的周長,學生經歷了從具體的物體抽象出我們學習過的平面圖像,在這樣的基礎上師生小結板書周長的概念: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這個圖形的周長。

  這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陳述“周長”,對“什么是周長”的理解有兩次飛躍。第一次是大量感性直觀的知識,結合具體事物陳述什么是樹葉(數學書封面,課桌面,黑板面,長方形,三角形,梯形)的周長。第二次是由具體到抽象,什么是周長——圖形一周的長度。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來,揭示周長的定義,建構新知識。新課程倡導小組合作這一重要的學習方式,這個環節教師組織學習同桌,小組交流,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過程,從而建立數學模型,形成陳述性知識——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

  (四)鞏固練習,解釋應用

  為了及時鞏固內化新知,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因此,我注重問題的層次性,開放性和生活化。這個環節我采用一個智力大比拼的活動,充分利用學生積極性強的心理,強化所學習的.知識,我設計了三個闖關的練習

  第一關:辯一辯,下面哪些圖形有周長?哪些沒有?為什么?

  引導學生根據周長的含義進行討論。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出封閉圖形才有周長。強化學生對周長的概念的理解。

  第二關:下面兩個圖形的周長一樣嗎?

  讓學生判斷兩個圖形周長是否一樣,強調平移方法,講解測量計算圖形的周長,這是為了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周長的含義,就是一周的長度;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么來解決這個問題的,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促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第三關: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的周長

  學生獨立完成,然后說說你是怎么算的,目的是使學生感受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使學生了解學習數學的價值。

  (五)回顧總結,建構體系。

  通過交流本節課的收獲,激發學生進一步研究周長問題的興趣。使學生獲取的不僅僅是數學知識,而更多的是對數學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數學世界的熱情。引導學生對本節課學習的內容進行回顧總結,幫助學生將零碎的,分散的知識整理成條理的,系統的知識過程,更是學生將所學的新知識內化,與原有知識融合形成新的知識的過程。同時師生,生生間的積極評價,使學生產生獲取知識的喜悅,充滿后續學習的信心。

  (六)實踐任務

  1.回家量一量爸爸媽媽的胸圍,腰圍和臀圍。 2.量一量一片樹葉的周長。

  七、說板書設計

  最后,我再來說一說我的板書:

  好的板書就是一個微型教案,我的板書力求重點突出,簡潔明了,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的簡潔美和邏輯美。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第六冊P4頁《貨比三家》

  2、教材分析:本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初步理解小數的意義,認識小數的特征,并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時內容的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在經歷兩個小數大小比較的基礎上,再經歷三個小數大小比較的過程,體驗小數大小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習的興趣。教材中先安排兩個小數的大小比較,再讓學生試著提出數學問題,引出三個小數大小比較的問題,從簡單到復雜,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以便學生交流各自比較的方法和過程,了解不同方法的特點和思路。教師要注重各種比較方法或策略的特點,讓學生選擇自己心目中最好的方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結合“貨比三家”的具體情境,學會比較簡單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并能正確地比較。

  b.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比較簡單小數大小以及與同伴探索、交流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探索活動,使學生體驗小數比較的策略的多樣性。

  教學重難點:

  (1)學會比較簡單小數大小的方法。

  (2)能用多種策略比較小數的大小的策略的多樣性。

  二、說教法、學法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對買東西有著豐富的經驗,所以對商品價格的高低貴賤也有所了解。本課一開始就帶領學生去商店逛一逛,創設學生熟悉、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且又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后面新課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這節課中,教師的適時引導是成功的關鍵。所以,上課時我把自己當作學生的同伴,與學生一起討論交流,放手讓學生想辦法獨立解決問題,而沒有包辦代替,把策略歸納為知識點灌輸給學生。比如比較5.1元和4.9元的大小時,先通過小組合作的方法嘗試解決問題,最后通過比較、觀察、聯系生活實際,得到解決的方法,使學生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三、說教學流程

  大家都知道三年級學生還處于在思維能力是以直觀形象到邏輯思維過渡,學生是以無意、注意為主,認識水平也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為了達到最佳教學效果,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如下方面環節: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1、老師首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在春節期間都攢了多少元的壓歲錢,學生進行交流比較一下,誰的多、誰的少(讓學生說出整數的大小比較方法)。然后老師再問:你們的錢都花了嗎?都買些了什么?學生會說:買本子、買新書包、買新筆、買玩具……老師最后問:你們買東西的時候都去了幾家,誰家賣的東西最便宜啊!(學生這時像開了鍋似的議論起來)老師這時候可以導入課題:你們領著老師去看看哪家最便宜。出示課題:(貨比三家)。

  (二)觀察實踐、引討探究

  1、判斷去哪個文具店買鉛筆盒便宜;

  首先是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教材第4頁)

  接著提問三個文具店各有什么商品,價錢怎么樣?哪個文具店的鉛筆盒便宜呢?

  2、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組織他們小組交流

  師:把你想出的辦法告訴小組的同伴,看看你們小組一共想出了幾種辦法。

  3、請小組代表匯報,全班交流

  ①有的學生可能說:“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所以4.9元<5.1元。”

  ②有的可能說:“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所以,4.9元<5.1元。”

  ③有的可能說:“整數4比5小,所以4.9元<5.1元。”

  ……

  在討論過程中,只要學生的說法是對的,教師就應給予充分的肯定。

  (對于本環節我是通過觀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活動,大膽運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盡情地展示自己發現、合作的成果,交流想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并及時安排觀察對比與發現,用小組交流的學習形式為學生創設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情境,在觀察和提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就在我們身邊,培養了學生從數學角度去觀察生活,的這一基本特征。)

  三、鞏固與應用

  1、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1)你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呢?

  (2)同桌互相說一說所提的數學問題,并請對方說出解決的.方法。

  (3)請個別學生匯報,全班交流。

  ①有的學生可能說:“去哪家文具店買書包便宜?”

  ②也有的學生說:“奇奇文具店的鉛筆盒和尺子比,哪個便宜?”

  ③當學生說出去哪家文具店買橡皮時,教師應著重解決這個問題。

  板書:

  2.63元2.36元2.65元

  先小組討論,然后全班交流,引導學生先進行兩個小數的大小比較,再進行三個小數的大小比較,最后得出:

  2.36元<2.63元<2.65元

  2、試一試

  (1)學生獨立解決教材第4頁的第1題。

  (2)把問題引申,先要求學生根據圖意寫出小數,再進行小數大小比較。

  (3)試一試的第2題,教師巡視,找出學生易犯錯的題,說一說原因;或者讓學生每人自選一題說說比較的方法和過程,學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3、通過三次活動,學生經歷比較小數大小的體驗,感受小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對于本環節我是讓學生,在課堂上盡情地展示自己發現、合作的成果,交流想法,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答案,使問題生活化。學生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為進一步學習數學產生積極作用。學生在觀察現實生活時,篩選有價值信息的能力。)

  4、課堂小結:經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體會和收獲?

  生1:我學會了,買商品時比較它們的價格。

  生2:我學會了,比較小數的大小方法,生3:我學會了比較三個和三個以上小數的方法。

  …………

  師總結: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

  A、首先比較它們的整數部分,整數部分大的那個就大;如果整數部分相同就看小數部分的第一位,小數部分第一位上數大的這個數就大,如果相同就看小數部分的第二位,以此類推。

  B、比較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小數的大小時,以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為基礎,再合情推理,比較出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小數的大小;也可以直接比較幾個小數的大小。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4

  教材分析:

  本課是北師版小學數學第五冊第八單元第一節課的內容,在本課中滲透了概率的思想,初步感受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確定性。

  教學目標:

  1、通過“猜測------實踐------驗證”,經歷事情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探索過程,初步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對一些簡單事件的可能性進行進行描述,并和同伴交換看法。

  3、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經驗,在活動交流中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并在和同伴的交流合作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使學生認識到事件發生存在可能性,并能描述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教學難點:理解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不同的,能根據已知條件對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進行比較。

  說設計思路:

  本課設計的主線是: 摸球實驗-------機智問答-------解釋生活現象-------描述生活現象。 從摸球實驗入手使學生理解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確定性;通過摸球游戲引入可能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采用動手操作,實驗探究的'學習方式,理解可能性有大有小,并找到其中的規律。學生經歷了猜測,實驗,驗證的過程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另外,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積極參與游戲,學會簡單的推理方法,讓學生在自己喜歡的游戲中學習,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初步的推理能力及良好的學習態度。

  機智問答,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本課重點,可以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相對應的問題,拓寬學生的思路。 幫小明解釋生活現象,將知識從紙上延伸到生活中,學生明確學習了可能性之后有什么用呢? 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

  用所學詞語說一句話,來描述生活中的事情,學生可以更加靈活的運用確定性和不確定性來聯系實際,闡述生活現象,進行簡單的推理,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中來解決問題。

  在如何突破重難點時,注重學生的體驗,提出問題后,先猜測結果是什么?再實踐驗證,看看實際和猜測是否一致。使學生經歷知識探索的全過程,從而感知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我在教學中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重視教學情境的創設,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一開始,又摸球游戲引入新課,使學生在摸球的過程中,通過自身的親身體驗,來樹立事情發生的不確定性和確定性,從而會進行簡單的推理。在練習時又創設了小明這個小朋友的一些活動,都是與生活緊密相連的、學生所喜聞樂見的問題,如天氣,上街等情境,因此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是非常濃厚。最后,你能用今天所學的詞語說一句話,來描述生活中的事情嗎?因為學生學習了知識就可以用,所以學生參與的特別積極,也就達到了我們的預期目的。

  二、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直觀的感受。

  本課中,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摸球游戲,從一開始的個別人摸球,得出一定性和可能性,再到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游戲,從學生摸到黃球和白球次數的不同,來猜測盒中的黃球和白球的多少,再到驗證猜測是否準確,從而得出可能性有大有小這個結論。學生全員參與,讓學生親歷知識探索的過程,真正讓每一位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直觀的感受,從而真正理解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學生獲得了直觀的感受后,結合自己的活動經驗和生活經驗,有特定的詞來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的不確定性和可能性。

  三、重視組織學生對于學習結果的交流。

  在重視學生進行充分的活動的基礎上,讓學生對某些事件的可能性或對事件的推測結果先進行獨立思考,并用特殊的語言來描述,再引導學生針對事件的可能性和對事件的推測結果先與同伴交流,促進相互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本節課組織學生進行了兩次交流,一次是將摸球結果,猜測的結果與同學進行交流;第二次是用詞語來描述生活中的事情,與同伴交流。在交流中,共同發現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并能將所學知識與生活機密聯系起來,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即充分體現了“學習有用的數學”這個教育教學新理念。 四、重視小組合作,使每一位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

  本課中的小組合作有兩次,一次是摸球游戲是以6---8人小組為單位進行,第二次是最后用所學詞語來描述生活中的事情,是以 4人小組為單位。我的學生已經三年級了,小組活動已經可以很有序地進行了,明確了問題后,孩子們自行選出組長,在組長的統一安排下進行活動或是討論、交流,或是游戲。雖說不是非常有效,但是普通的活動都可以進行了,像一些探究性的問題或活動還是無所適從,沒有什么有效的結果。如何使小組活動真正做到有效,如何使小組真正成為學生學習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幾個問題還需要我們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課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82、83頁,是在學生已經建立了面積的概念、知道了面積單位和掌握了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探究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進行單位換算的必備條件,也是為今后探索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打基礎。

  2、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第一學段《空間與圖形》的具體目標要求,我制定本課的三個目標:

  (1)進一步熟悉面積單位的大小,掌握常用面積單位間單位的進率,會進行面積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2)通過觀察、測量活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推理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通過活動體驗,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學以致用的意識和小組合作的精神,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3、教學重點:理解并掌握常用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4、教學難點:面積單位間進率及其與長度單位間進率的區別。

  二、說教法

  這是一節數學概念課,對三年級學生而言,是比較抽象的。基于新課程“教師的教不再是‘給學生一份知識的行囊’,而是為學生搭建探索知識的平臺”的理念,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主要采用互動、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根據自己的學習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新知識。讓學生在學習面積單位間進率的數學知識的同時,也學到對終身發展長久起作用的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三、說學法

  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上力求體現:復習已學單位間的進率,引導學生建構“面積單位間進率”數學知識,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為積極主動探索知識,與同學合作交流,親自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通過師生、生生互動、探究合作等活動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聯系生活實際解決身邊的問題,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四、說教學過程

  邊長為1分米的正方形卡紙、直尺。

  五、教具準備

  (一)復習引新。

  1、同學們還記得數位順序表嗎?

  ……萬千百十個

  (1)誰和誰是相鄰的數位?

  (2)相鄰的兩個數位的進率是多少?

  2、在我們學過的單位里,有沒有鄰居?它們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板書

  時分秒

  米分米厘米毫米

  噸千克克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板書課題

  (在復習已學單位進率的基礎上引出課題,提出本課的學習內容,引入銜接自然,這樣也有助于學生在學習新課后正確區分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看看課題,你想在這節課里學到什么知識?”

  (二)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1、探索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間的進率。

  (1)出示一個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

  這是一個……?要想知道這個正方形的面積,該怎么辦?

  指名答

  (2)請同學拿出課前準備的正方形卡紙和直尺,大家一起尋找答案。同桌二人合作,測一測、算一算,這張卡紙的面積是多少?然后回報結果。

  有的學生測得卡紙的邊長是1分米,算出其面積是1平方分米;有的學生用厘米做單位測得卡紙的邊長是1厘米,算出其面積是100平方厘米。根據大家的測量計算結果,你們有什么發現?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匯報交流,得出

  結論: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在學生匯報的同時板書:

  1分米×1分米=1平方分米

  10厘米×10厘米=100平方厘米

  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間的進率是100。鼓勵學生的各種想法。

  (“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以上環節重在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運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采取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2、探究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間的進率

  同學們已經掌握了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間的進率是100,請猜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間的進率是多少?

  有學生會猜到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因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所以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間的進率也是100。

  只是猜想不一定正確,有什么依據來說明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鼓勵學生結合已經寫出的板書內容,獨立思考。如有困難可與同桌商量請求幫助。

  (因為有了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進率的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的經歷,學生很快就能想到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間的進率就是100。與同學商量的目的是使自己的說理達到條理性和完整性。)

  學生匯報,教師邊板書:1米×1米=1平方米

  10分米×10分米=100平方分米

  100厘米×100厘米=10000平方厘米

  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間的進率是100。

  教師抓住時機鼓勵學生:小小年紀的你們就能用尋找證據的方法來證實某一種想法是否正確,這種數學思想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用得很多,但愿你們將來成為一名對祖國、對人民有杰出貢獻的科學家。

  3、歸納總結:

  認真觀察板書內容,你想說什么?

  讓學生暢所欲言:1米=10分米,那么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分米=10厘米,那么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相鄰的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10,對應的相鄰的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就是100;還發現1米=100厘米,那么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讓學生觀察有條理的板書內容,調整知識結構,疏通知識網絡,很好地突出了本課的重點;同時又培養了學生搜集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對知識的理解得到進一步升華,也就是新知識的“再創造”的具體體現。)

  (三)鞏固運用

  1、5平方米=()平方分米

  5米=()分米

  30平方米=()平方厘米

  600平方分米=()平方米

  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800厘米=()分米

  2、我是小法官

  1平方米比1米大。()

  50平方分米=5平方米()

  每相鄰兩個常用的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

  邊長是2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8平方分米。()

  3、一個長方形花池長30分米,寬比長少10分米,這個花池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如果每平方米可種6棵荷花,這個花池一共可以種多少棵荷花?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數學的說課稿11-30

說課稿數學說課稿初中11-28

《用數學》說課稿08-05

數學獲獎說課稿11-07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01-09

數學比的認識說課稿11-12

數學《數軸》說課稿10-27

說課稿小學數學03-10

數學度量說課稿11-10

《數學樂園》說課稿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