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么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1
教材分析
小學數學十二冊比例的應用,本節課是在學生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義并學會解比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應用題,這是比和比例知識的綜合運用,教材通過兩個例題,講解正、反比例應用題的解法通過講解使學生掌握正、反比例應用題的特點以及解題的步驟。
用正、反比例解應用題,首先要根據題意分析數量關系,能從題中找出兩種相關聯的量,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或積)是一定,從而判斷這兩種量中是否成正(或者反)比例,然后設未知數X,比例解答,判斷過程也是正反比例意義實際應用的過程。
數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使學生能正確判斷應用題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關系
2、使學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義正確解答應用題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判斷推理能力
2、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自己探索,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生點、難點
正確判斷題中數量成何比例,根據相等關系等式
教學方法
引導探究,合作學習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流程
復習導入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正、反比例的應用,因此通過本小節的教學,使學生加深對正、反比例的`意義的理解,能正確判斷成正、反比的量。
二、探究新知
學習例題正、反比例的應用題學生在已學過的四則應用題中,實際已經接觸只是用歸一,歸總的方法來解答,因此有教學中先讓學生用已學過的方法解:
答:再引導運用新知做這樣用移類
比的轉化思想進行教學,使新知識不新,舊知識不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首先讓學生用以前方法解答,然后問:這道題里有哪兩種量成什么比例關系?為什么?引導生判斷兩種量的比例關系,再根據比例的意義列出等式解答,這樣加深對比例的理解,又揭示了與舊知識的聯系。
三、新課小結
通過例題的講解,學生總結用比例解答應用題關鍵?
四、練習提高
1、基礎練習
2、判斷說理不解答
由學生打手勢表示,增添了教學的趣味性,又增大了學生的參與面把握學生學習的效果。
3、變成練習
五、全課小結
六、布置作業
請同學們課后討論我們學過的歸一、歸總應用題分別是哪種比例的應用題。
七、效果預測
本節課學會找兩種相關聯的量,并學會判斷這兩種是否成正反比例關系,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2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以“立足課標注重基礎突出應用”為題,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圓柱和圓錐》為例,和大家進行交流:
一、說課標
數學課程標準將課程目標分為四個方面“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態度”。這些目標的實現,是學生受到良好數學教育的標志,它對學生的全面、持續、和諧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現就數學課程目標的四個維度而言,來看看本學段的課程目標:
知識技能:探索一些圖形的形狀、大小和位置關系,了解一些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征;體驗簡單圖形的運動過程,了解簡單的圖形運動性質,確定物體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測量、識圖和畫圖的基本方法。
數學思考:在探索簡單圖形的性質、運動現象和確定位置的過程中,初步形成空間觀念。
問題解決:能探索分析和解決簡單問題的有效方法,了解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
情感態度:在他人的鼓勵和引導下,體驗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過程,相信自己能夠學好數學;在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認識數學的價值。
我們知道“圖形與幾何”是《數學課程標準》中四大學習領域之一,而《圓柱和圓錐》是小學階段學習的最后一部分幾何形體知識,也是幾何知識的綜合運用,那么,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在課程標準中又是如何要求的呢?
1、通過觀察、操作,認識圓柱和圓錐以及圓柱的展開圖。
2、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圓柱的體積和表面積以及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
二、說教材
作為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資源,教材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那么我們使用的北師大教材是怎樣詮釋課標理念的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它的編寫特點”:
1、結合具體情境和操作活動,引導學生經歷“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的過程,體會“點、線、面、體”之間的聯系。
教材呈現了幾個生活中的具體情境,鼓勵學生進行觀察,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同時體會面和體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教材還提供了若干由面旋轉成體的練習,通過快速旋轉小旗,引導學生結合空間想象體會立體圖形的形成過程,發展空間觀念。
2、重視操作與思考、想象相結合,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在本單元中,教材重視學生操作活動的安排,在每個主題活動中都安排了操作活動,促進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發展空間觀念。如“圓柱的表面積”的教學中,教材引導學生通過操作來說明圓柱的側面展開后是一個怎樣的圖形,并呈現了兩種操作的方法:一種是把圓柱形紙盒剪開,側面展開后是一個長方形;另一種是用一張長方形紙卷成圓柱形。再如本單元的最后專門安排了一個“用長方形紙卷圓柱形”的實踐活動。
3、引導學生經歷圓柱和圓錐體積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體會類比等數學思想方法
教材重視類比、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在“圓柱的體積”“圓錐的體積”教學時,教材引導學生經歷“類比猜想—驗證說明”的探索過程。另外,教材還注意轉化、化曲為直等思想方法的滲透,如在驗證說明“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時,引導學生把圓柱切割拼成近似的長方體進行研究,體現了化曲為直的思想方法。
4、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鞏固所學知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材在編排練習時,選擇了來自于現實生活的問題,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如學習“圓柱的表面積”時,鼓勵學生計算薯片盒的包裝紙的大小、通風管需要的鐵皮的面積、壓路機壓路的面積等,由于實際情形變化比較多,需要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選擇有關數據進行計算。在學習“圓柱和圓錐的體積”后,教材鼓勵學生計算水桶的容積、圓木的體積、圓錐形小麥堆的體積、鉛錘的質量等。這些實際問題的解決,將使學生鞏固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體會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北師大版的教材蘊含了新課程的諸多理念,在編排上也有自身比較明顯的體例格式。
《圓柱和圓錐》由四個課例一個練習組成,分別是“面的旋轉”“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體積”“圓錐的'體積”和“練習一”。教材呈現是由圓柱到圓錐,這樣的安排既符合知識呈現的一般規律,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每個課例從知識選材,到呈現的形式上都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條件和問題的提出和多以插圖的形式呈現出來。從教材中可以看出四個課例均采用了情境教學的方式。從自行車車輪轉動觀察彩帶軌跡、風箏、雨刷運動、轉門等,到做一個圓柱形紙盒,至少需要多大面積的紙板,再到求圓柱形柱子的體積,圓柱杯子的容積,最后到求一個圓錐形小麥堆的體積,這些情境的創設都是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激發了學生無窮的解答興趣。
為了配合各課例的學習,教材按課例給出了隨堂練習,像“試一試”環節,都是利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練習,學生可獨立完成。練一練”環節習題的編排均采用的由易到難的呈現方式。本單元共有五個“實踐活動”環節,安排在每個課例和單元練習的最后。分別為了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估計能力和動手實踐的能力;初步體會等積變形;和體會一些變量之間的關系。除此之外“面的旋轉和練習一部分”附有小閱讀“你知道嗎?”向學生介紹了“神舟”號飛船和“沙漏”的知識,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所學的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剛才談到了教材的編寫特點和體例安排,那么“圓柱和圓錐”這一單元的內容結構又是怎樣的呢?
本冊教材是小學階段最后一冊,所以安排了第一單元《圓柱和圓錐》,第二單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整理復習和總復習,整理復習部分,復習的是本冊一二單元的知識,是學生進一步鞏固這兩個單元所學的知識,提高整理知識的能力;安排了你學到了什么?讓學生從兩個方面思考、整理已學的內容。總復習是從四大領域“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解決問題的策略”對整個小學階段所學數學知識的梳理和匯總,力求反映四個領域內容之間的聯系與綜合,使它們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本單元是在學習了圓的周長和面積,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與體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基本幾何形體。教學圓柱和圓錐擴大了學生認識形體的范圍,豐富了形體知識。也為第三學段學生學好這部分知識,為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三、說建議
教學過程中,只有立足于課標,準確把握教材,巧妙設計教學活動,學生才能樂于學習,有所收獲。結合教學實際,談談我對教學的建議:
1、注重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如,在認識圓柱和圓錐之前,可以讓學生收集、整理生活中應用圓柱、圓錐的實例和信息資料,以便在課堂中交流。認識圓柱、圓錐后,還可以讓學生根據需要創設和制作一個圓柱或圓錐形物品,讓大家欣賞或使用。圓錐的引出可參照圓柱進行,在舉生活中圓錐形的實物時,學生舉的例子可能有限,教師可以通過錄像或圖片呈現更多的例子。如,圓錐形鉛錘,圓錐形糧堆,圓錐形帳篷,圓錐形帽子,削過的鉛筆頭等。這樣,既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為生活服務的意識和能力。
2、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索知識的過程
本單元加強了對圖形特征、計算方法的探索。教學時,應放手讓學生經歷探索的過程,在觀察、操作、推理、想象過程中掌握知識、發展空間觀念。如圓錐體積的教學,教材首先由情境引出“怎樣計算圓錐的體積”的問題。其次引導學生經歷“類比猜想—驗證說明”的探索過程。然后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圓錐和圓柱體積之間的關系。教學時,教師應大膽放手讓學生探究,注意提供給學生積極思考,充分參與探索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3、對比練習,加強認知。
在學習本單元知識后,可以將圓錐和圓柱從組成和特征的角度進行對比,加強圓柱的表面積、圓柱和圓錐的體積的對比練習,使學生加深對這兩種圖形的認識,對知識的掌握更牢固。
4、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
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出現的錯誤要耐心的引導他們分析原因并改正;對于學有余力并對數學有濃厚興趣的學生,可為他們提供足夠的材料,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如在設計練習的時候,除了基礎練習和變式練習,可設計一些拓展性的思考練習,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
評價是師生交流的一個平臺,利用好這個平臺,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潛能;能促使師生彼此走進心靈、情感互動。教學中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展開評價:
1、重視能力的評價。比如,為學生提供一些實際物體,讓學生先測量圖形有關數據后,再計算圓柱和圓錐的體積,考查學生操作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2、評價方式要多樣化。在評價學生學習時,應讓學生開展自評和互評,既可用書面考試、口答、活動報告等方式,也可用課堂觀察、課后訪談、作業分析和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等方式。比如要考查學生對本單元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可以采用書面考試的形式。
3、以定性為主的評語評價。比如: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了什么,獲得了哪些進步,具備了什么能力,評價等級如何?
最后,就“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而言,我想離不開以下幾個方面:
1、尊重課本資源。教材是主要的教學資源,是教與學的重要憑借。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做到深入淺出。
2、挖掘生活資源。教師要善于捕捉和挖掘生活中的教學資源,不局限于課堂上、教材里的數學,而應跳出教材、走出校門、走向社會、走進生活,把數學教學延伸到學生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認識、去解讀。如:學生日常游戲中,校園生活中,家庭生活中的和社會生活中的教學資源
3、利用網絡資源。借助于網絡,多媒體課件,以更有效地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善用學生資源。學生之間蘊藏著的巨大的學習資源,我們在互動的課堂中要善于引用即時生成的學生資源。
5、補充教師資源。教師本身也是一種課程資源,是學生直接接觸的對象,教師的知識和一言一行都可以作為一種教學資源影響學生的學習。
最后,我想說:數學是對知識的建構過程。只有立足整體、結構化梳理教材,主動把握知識結構,使學生因結構的支撐而樂于、善于主動的猜想、類比與思維,形成主動學習的心態與能力,這就是我們理想的高效課堂!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是浙教版數學第十二冊的內容。比例的知識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習了比的知識和除法、分數等得基礎上教學的,是本套教材教學內容的最后一個單元。而本節課內容是這個單元的第一節課,主要屬于概念教學,是為以后解比例,講解正、反比例做準備的。學生學好這部分知識,不僅可以初步接觸函數的思想,而且可以用來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具體的問題。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六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可以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計算、觀察、比較,讓學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
(2)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
(3)學會用比例的意義或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并寫出比例。
3、教學重、難點:
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會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并寫出比例。
4、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教材內容和編排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主要讓學生在“計算——觀察、比較——概括——應用”的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
二、說程序設計。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獲得,能力發展的重要途徑。基于此,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設計。
(一)復習導入。
讓學生根據所給信息寫出四個比。目的就是為新授進行鋪墊,搭建腳手架,同時也為學生后面區分比例和比打下基礎。
(二)教學新課。
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教學比例的意義;第二部分,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第一部分:
先出示幾個比,讓學生計算它們的比值,然后通過觀察、比較,給這些比分類。通過學生自己的觀察、發現,根據比值是否相等來分類。接著追問:“兩個比的比值相等,那他們之間可以用什么符號連接呢?”是讓學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兩個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說兩個比相等。運用黑板上的幾個比例式,告訴學生象這樣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給學生直觀的印象,然后列舉一個反例,讓學生對比觀察,引導學生發現他們之間的共同特點,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義。教學比例的意義后,及時組織練習。第一個是判斷導入部分的四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并說明理由。第二個練習是,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運用了比例的意義,而且對比的性質也有一定的運用,以培養學生從多種角度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個練習是寫出比值是4的兩個比,并組成比例。三個練習,每一個都在逐步的延伸,意在達到熟練運用比例的意義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部分:
在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時,我讓學生看課件自學,然后讓他們自己說說比例里各部分的名稱。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質時,我先讓學生計算,然后觀察發現規律,進一步驗證規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質。
(三)鞏固練習。
在鞏固練習環節中:第1題是三個判斷題,是對基本概念的鞏固。
第2題是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寫出比例,這里需要從學生逆向思維的角度去解決問題。
第3題是用四個數組比例,這題學生在組的過程中沒有方法和順序,那么在交流過程中就需要教師去引導學生發現方法,總結規律,使學生不僅把題做對,而且指導自己更好解決問題。
第4題是拓展題,讓學生根據當前所學的知識猜數,一方面鞏固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知識,另一方面,為下節課“解比例”做鋪墊: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項,這是下節課要研究的內容“解比例”。
三、說教后反思。
這節課是概念教學,在上課之前自己感覺整節課的'設計挺不錯的,開始的分類,由放到收,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而且在知識點的獲取時,讓學生自主觀察發現,分析比較,概括出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整節課的設計,總體感覺還是比較適合學生的思維發展的,在結構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應,使整堂課也顯得比較緊湊。
但是上完之后,我總覺得:學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尤其是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寫出比例,這里需要學生從逆向思維的角度去思考,但學生的逆向思維似乎都比較欠缺,這是我對學生在能力上的估計不足。其實這一環節,我在四班試教時已經發現,在本班的上課中,我在板書中已有強調,也許還是強調的不夠到位。整節課時間比較緊張,后面鞏固練習和課堂小結的環節有點匆匆過場的味道,與自己曾設想的場景一定的差距。自己激勵性的語言還欠缺,這也將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情緒。
我覺得通過這一節課我學到了好多,作為一名教師,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設計課程,要考慮到學生。在今后的日子里,還得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4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進一步豐富學生的統計活動經驗,提高數據整理和分析的能力,能根據統計結果作出合理分析,并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培養探究精神。
二、說學情
讓學生了解節約用水的用途,在學生的生活經驗中對水資源的缺乏和保護有簡單的了解,并通過實驗統計了解水資源的浪費問題,讓學生學習統計與計算。培養學生動手分析整理數據的`能力和節約用水的習慣。
三、說目標
1.經歷一個水龍頭一晝夜漏水量測試和以此進行推測的過程,感受節約用水的重要性。
2.經歷節約用水途徑和方法的交流過程,促進節水意識的形成。
3. 能運用已學知識,解決與節約用水相關的數學問題。
4. 培養學生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重點:節約用水相關問題的統計與計算。
難點:數據的處理與分析,節約用水相關問題的計算。
四、說教法、學法
1、通過創設情境,圍繞節約用水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尋數學,在實踐操作中做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用數學,讓學生意識到節約用水迫在眉睫。
2、結合西南五省旱災的實際情況,通過課件展示良田干涸、居
民生活用水困難等畫面,讓學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再進一步說出今后生活中應該如何節水。
3、以學生動手實踐為主線,學生在實踐中觀察、操作、討論,和分析,課前讓學生收集資料并測量一個水龍頭在單位時間的滴水量,課中讓學生計算一時、一日、一年的滴水量,再讓學生分析計算結果,從而對學生進行節約用水的環保教育。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活動
情境:課件展示太空看地球的地球圖片,觀察圖片,引導學生說出地球表面有很多的水,但是(出示圖片2)淡水資源有2.6%,飲用水資源只有1% 。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5
一、說教材:
1、本節教材是義務教育小學數學(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冊第三單元《圓柱、圓錐和球》中《圓錐體積》的第一課時。教學內容為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例1、例2,相應的做一做及練習十二的第3、4、5題。
2、本節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圓柱體積計算及其應用和認識了圓錐的基本特征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小學階段學習幾何知識的最后一課時內容。讓學生學好這一部分內容,有利于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進一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打下基礎。教材按照實驗、觀察、推導、歸納、實際應用的程序進行安排。
3、教學重點:能正確運用圓錐體積計算公式求圓錐的體積。
教學難點:理解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4、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理解并掌握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學會運用圓錐體積計算公式求圓錐的體積;
(2)能力方面:能解決一些有關圓錐的實際問題,通過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實驗,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觀察比較能力;
(3)德育方面:通過實驗,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內在聯系,滲透轉化思想,培養交流與合作的團隊精神。
5、教具準備: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一對,與圓柱等底不等高的圓錐一個,與圓柱等高不等底的圓錐一個。
學具準備:讓學生分組制作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若干對,一定量的細沙。
二、說教法:
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說過:教學不是把學生當成圖書館,而要培養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通過自身的實踐、比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領略到知識的真諦。因此,我在設計教法時,根據本節幾何課的特點,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采用以下幾種教法:
1、實驗操作法。
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因此,我在學生已經認識圓錐的基礎上,設計了一個實驗,通過學生動手操作,用空圓錐盛滿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圓柱中,發現圓錐的體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利用實驗法,為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發揮橋梁和啟智的作用,有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為進一步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從而逐步從具體的操作過渡到內部語言。
2、比較法、討論法、發現法三法優化組合。
幾何知識具有邏輯性、嚴密性、系統性的特點。因此在做實驗時,我要求學生運用比較法、討論法、發現法得出結論:圓錐的體積等于與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然后再讓學生討論假如這句話中去掉等底等高這幾個字還能否成立,并讓學生用不等底等高的空圓錐、空圓柱盛沙做實驗,發現有時裝不下,有時不夠裝,有時剛好裝滿,得出結論:不是所有的圓錐體積都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加深了等底等高這個重要的前提條件。
三、說學法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是新世紀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新課程標準還強調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自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改變單一的記憶、接受、模仿的被動學習方式。因此我在講求教法的同時,更重視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1、實驗轉化法。
有些知識單憑解說是無法讓學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過實驗,反復操作,才能深刻領悟其中的內在奧秘。在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時,我著重從三個方面進行引導:首先,讓學生做好操作的準備,也就是各自準備好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一對,一定量的沙;其次,告訴他們操作的方法步驟和注意點;第三,引導學生在操作中比較、發現、總結。這樣通過實驗操作推導得出圓錐的體積公式,培養了學生觀察比較、交流合作、概括歸納等能力。
2、嘗試練習法。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本節課在教學兩道例題時,讓學生嘗試自己獨立解答,挖掘學生的潛能,讓他們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說教學程序:
本節課我設計了以下五個教學程序:
1、復習舊知,做好鋪墊。
(1)看圖說出圓錐的底面和高。
(2)一個圓柱體零件,底面積是6。28平方厘米,高是3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這兩道題是復習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公式及其應用,為新知遷移做好鋪墊。
2、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六年級下冊《圓錐體積》說課稿(1)我們已經認識了圓錐,掌握了圓柱體積公式及其應用,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圓錐的體積。(板書課題)
(2)看到這個課題你們想學習一些什么?
(3)教師總結,出示學習目標。
這個環節讓學生自己說出要學的目標,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創設了和諧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
3、實驗操作,探究新知。
本環節教學是本節幾何課成敗的關鍵。為了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這個環節中,我盡量給學生有對象可說,有東西可做,有問題可想,有步驟可循,讓學生都能主動地操作、觀察、比較、分析和歸納。
(1)回憶圓柱體積計算公式推導方法。
(2)動手操作,探究圓錐體積計算的公式。
在實驗時,我提出了四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操作:
①比一比,量一量,圓柱和圓錐的底和高之間有什么關系?
②用空圓錐裝滿沙,倒進空圓柱中,可以倒幾次?每次結果怎樣?
③通過實驗你發現了什么?
④你能用實驗說明圓錐的體積不一定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嗎?
(3)學生匯報實驗結果。
(4)教師歸納公式,學生記憶公式。(板書結論和公式)
(5)小結,剛才我們用了實驗發現歸納的方法推導出了圓錐的體積公式。
這個環節,讓學生動手操作,分析比較,歸納總結,使課堂真正活了起來;最后總結了學法,可以讓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4、嘗試練習,鞏固提高。
(1)同時出示例1和例2。
例1:一個圓錐形的零件,底面積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這個零件的體積是多少?
例2:在打谷場上,有一個近似于圓錐形的小麥堆,測得底面直徑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麥約重735千克,這堆小麥大約有多少千克?(得數保留整千克)
①師出示例題,指名讀題,說出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
②分析:例題1直接告訴底面積和高,根據公式可以直接求出來;例題2要求小麥的重量,必須先求什么?
③指名板演。
③集體訂正,指出計算圓錐體積時,一定不要忘了乘1/3。
(2)鞏固練習,形成技能,完成做一做。
這個環節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嘗試練習,可以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
5、看書質疑,布置作業。
①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知識?你用了什么方法學到這些新知識的?還有什么疑問的嗎?
看書總結和質疑問難,是一堂課的重要環節。每一節成功的課,都應該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質疑問難,從而實現課內向課外的延伸。
②布置課堂作業:練習十二的第3、4、5題。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6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節實踐課,內容選取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的寄信活動為素材,通過探究如何確定郵資,如何根據信函質量支付郵資等活動,一方面鞏固所學的集合、組合知識,另一方面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能力。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熟悉、了解、鞏固所學的郵票組合知識,并通過探究,知道如何確定郵資,會寄信。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如何確定郵資,如何根據信函質量支付郵資等活動,培養學生調查能力、搜集處理信息能力和歸納、推理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本節課的重難點:
探究如何確定郵資,如何根據信函質量支付郵資。
二、說教法學法
1)、 以學生已有經驗導入,提高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先給學生呈現一些不同的郵票,讓學生了解郵票的相關知識,認識郵票的作用,為后面探索郵票中的數學問題作好鋪墊,同時也讓學生通過郵票上的圖案了解我國的大好河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充分 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凸現教學的實效性。
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小組合作的作用,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首先,出示國家郵局關于新含郵資的規定,使學生了解信函郵資的一些常識,并說明確定信函資費的兩大要素:第一,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還是外埠。第二,信函質量。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引導學生填寫1克——100克的資費表格,確定100克以內的信函所支付的費用,再確定哪些資費可以僅用0.8元和1.2元的郵票支付,那些不能。然后再小組合作,設計出一張符合要求(只用3張郵票來支付不超過100克的信函)的郵票面值。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 在練習中提升學生應用數學意識,培養創新意識。
練習相似類型的習題,如最多用4張郵票支付不超過400克的信函,,除了用0.8元和1.2元的郵票外,還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郵票?在練習活動中,先小組合作再獨立解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使學生會應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三、說教學過程
1、揭示課題:
1.觀察郵票
問:你寄過信嗎?見過這些郵票嗎?
2.說一說。
(1)上面這些都是普通郵票,你還見過哪些郵票?
(2)你知道它們各有什么作用嗎?交流后,使學生明白普通郵票面值種類齊全,可適用于各種郵政業務。
3.揭示課題。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郵票中的數學問題。
板書課題:郵票中的數學問題。
2、組織活動:
1、出示郵票相關的費用。(課本118頁)
問:從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1)不到20g 的信函,寄給本埠的朋友只要貼0.80元的郵票。
(2)不到20g 的信函,寄給外埠的朋友要貼1.20元的郵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樣貼郵票?
(1)學生觀察表中數據,計算出所需郵資。
(2)說一說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郵資 1.20元,40g,的信函,郵資是2.40元。
3.不足20g按20g計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郵資是3.60元.。
4.如果郵寄不超過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貼3張郵票,只能用80分和1.2元的郵票能滿足需要嗎?如果不能,請你再設計一張郵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郵票能滿足需要。 /article/
( 1 )不超過去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郵資?
學生說一說各種可能的資費。引導列表描述。(課本119頁)
(2 )只用80分和1.2元兩種面值可支付的資費是多少?
一張 :80分1.2元
兩張:80分×2=1.6元 1.2×2=2.4元 0.8+1.2=2.0元
三張:0.8×3=2.4元
1.2×3=3.6元
1.2×2+0.8=3.2元
(3)你認為可以讀者設計一張多少面值的郵票? 學生自行設計各種面值的郵票。 看看多少面值的郵票能滿足需要。
3、布置作業:
如果想最多只用4種面值的郵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過硬,400g的信函的資費,除了80分和1.2元兩種面值,你認為還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郵票?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7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節實踐課,內容選取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的寄信活動為素材,通過探究如何確定郵資,如何根據信函質量支付郵資等活動,一方面鞏固所學的集合、組合知識,另一方面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能力。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熟悉、了解、鞏固所學的郵票組合知識,并通過探究,知道如何確定郵資,會寄信。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如何確定郵資,如何根據信函質量支付郵資等活動,培養學生調查能力、搜集處理信息能力和歸納、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本節課的重難點:
探究如何確定郵資,如何根據信函質量支付郵資。
二、說教法學法
1、以學生已有經驗導入,提高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先給學生呈現一些不同的郵票,讓學生了解郵票的相關知識,認識郵票的作用,為后面探索郵票中的數學問題作好鋪墊,同時也讓學生通過郵票上的圖案了解我國的大好河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充分 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凸現教學的實效性。
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小組合作的作用,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首先,出示國家郵局關于新含郵資的規定,使學生了解信函郵資的一些常識,并說明確定信函資費的兩大要素:
第一,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還是外埠。
第二,信函質量。
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引導學生填寫1克——100克的資費表格,確定100克以內的信函所支付的費用,再確定哪些資費可以僅用0.8元和1.2元的郵票支付,那些不能。然后再小組合作,設計出一張符合要求的郵票面值。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在練習中提升學生應用數學意識,培養創新意識。
練習相似類型的習題,如最多用4張郵票支付不超過400克的信函,,除了用0。8元和1。2元的`郵票外,還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郵票?在練習活動中,先小組合作再獨立解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使學生會應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三、說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觀察郵票
問:你寄過信嗎?見過這些郵票嗎?
2、說一說。
(1)上面這些都是普通郵票,你還見過哪些郵票?
(2)你知道它們各有什么作用嗎?交流后,使學生明白普通郵票面值種類齊全,可適用于各種郵政業務。
3、揭示課題。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郵票中的數學問題。
板書課題:郵票中的數學問題。
(二)組織活動:
1、出示郵票相關的費用。(課本118頁)
問:從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1)不到20g 的信函,寄給本埠的朋友只要貼0。80元的郵票。
(2)不到20g 的信函,寄給外埠的朋友要貼1。20元的郵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樣貼郵票?
(1)學生觀察表中數據,計算出所需郵資。
(2)說一說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郵資 1。20元,40g,的信函,郵資是2。40元。
3、不足20g按20g計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郵資是3。60元。。
4、如果郵寄不超過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貼3張郵票,只能用80分和1。2元的郵票能滿足需要嗎?如果不能,請你再設計一張郵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郵票能滿足需要。
(1)不超過去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郵資?
學生說一說各種可能的資費。引導列表描述。(課本119頁)
(2)只用80分和1.2元兩種面值可支付的資費是多少?
一張:80分,1.2元。
兩張:80分×2=1.6元,1.2×2=2.4元,0.8+1.2=2.0元。
三張:0.8×3=2.4元,1.2×3=3.6元。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8
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在復習活動中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激發學生成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和創新意識,滲透事物間是相互聯系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能力目標:通過討論交流整理知識框架,提高學習的系統性,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等自我復習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加強生與生之間的合作學習能力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3、知識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比和比例的意義、性質,能正確迅速地解比例、化簡比和求比值及正反比例辨析。
(2)培養學生歸納整理、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3)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重難點整理與復習課的教學必須明確課堂教學的任務和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作用,才能更好地提高整理與復習課的教學效果。所以,這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通過歸納整理,進一步明確意義,辨析特點,熟練應用。設計思路:整理復習時,先讓學生說一說對比和比例的了解,然后采用列表的方式加以對比,搞清有關概念。接著采用討論的形式,討論比和分數、除法的關系、比和比例基本性質的應用、正、反比例的判斷。使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形成網絡,有系統的認識。求比值與化簡比學生容易發生混淆,通過舉例辨析,使學生明白求比值根據比值的意義用除法,化簡比則根據比的基本性質,方法比較靈活。教學例4時,完全放手讓學生獨立審題并寫出答案,然后交流。練習的設計1、2題是比和比例基礎知識的.鞏固題。其中1題是由4道小題組成,呈現出知識內在的系統性。判斷題鞏固正、反比例的量,最后是化簡比、求比值、解比例及正反比例關系的實際問題,通過練習讓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教學流程基于以上分析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流程。
一、歸納整理教學中,教師直接導入,板書課題后提出教材中小精靈提出的問題:
你知道哪些有關比和比例的知識?它們有什么聯系和區別?讓學生充分討論和交流,在匯報時說出比和比例的意義、基本性質等。教師進一步提問:有什么方法可以讓我們能更清楚比較比和比例的區別和聯系呢?從而自然引出:列表法(投影出現下圖,并逐一填充)
比比例意義兩個數相除,又叫做兩個數的比。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各部分名稱90:60 = 1.5前項比號后項比值9:6 = 3:2內項外項基本性質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在比例中兩個內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的積。化簡比的依據。解比例的依據。
因為,求比值和化簡比學生容易發生混淆,所以填完表后,馬上就出示一組化簡比和求比值的辨析練習。求比值96:24= =4化簡比()這里只需強調:求比值的結果是一個商,可以是整數、小數或分數;而化簡比的結果仍是一個比,只不過比的前項和后項是互質數。(公約數只有1)當然可以把比寫成分數的形式,但是決不能寫成整數或小數。根據學生在匯報中提到的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及正反比例的知識,教師提問:那么,比和分數、除法有什么關系呢?在學生語言表述完畢后,追問:我們能用字母的形式表示它們的關系嗎?強化代數的思想。學生答必,板書:a:b=a÷b=(b≠0)及時練習:8:()=()÷6=那么,正反比例的意義呢?你是怎么判斷正反比例的呢?同樣,學生口答后,追問:我們能用字母的形式表示正反比例的意義嗎?學生答必,板書:(一定)xy=k(一定)出示一組正反比判斷的練習題。
1、全班人數一定,出勤學生數與缺勤學生數;
2、分數的大小一定,它的分子與分母;
3、三角形的面積一定,它的底和高;
4、正方體一個面的面積和它的表面積)
二、辨析應用簡單小結后,出示例4,(李阿姨是剪紙藝人。平時李阿姨每天工作6小時,剪出72張剪紙。節日期間,李阿姨每天要工資8小時,能剪出96張剪紙。
1、寫出李阿姨平時和節日里剪紙張數和相應工作時間的比。
2、上面兩個比能組成比例嗎?為什么?
3、如果李阿姨要剪120張剪紙,需要多少小時?)要求學生獨立審題寫出答案,然后交流。教師強調:在寫比時,要看清要求,前后項不能隨意調換。比的比值表示什么?比值相等說明什么?另外第3題,學生的解法會有不同,(一種時用比例解,一種時是列算是解。)要讓學生通過比較看到各種解法中間的聯系與區別。用比例解:設需x小時。因為功效(即比值)相等,所以72:6=120:x72x=120×6x=10列算式解:先求工作效率,再求工作時間120÷(72÷6)=120÷12=10(時)(聯系:都是應用關系式。區別:比例,只用到一個關系式,即:工作總量÷工作時間=功效;而列算式,要用到兩個關系式,要先求功效,再求時間。)
三、練習拓展在對此題充分交流后,簡單總結,然后進行一個綜合的小練習。練習過程中,教師針對個別學生答疑。習題設計原則:
1、不能簡單重復新課學習中的習題,要避免簡單機械重復的無效勞動。
2、既要重視有針對性的單項練習,也要注意綜合性的練習,要有一定的綜合性和挑戰性。
3、在內容和要求上要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整理與復習課的學習中獲得不同的創新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試題如下:(部分學生由于答題能力問題可能不能答完,可作為家庭作業完成)教學效果預測這節課,我本著精心鉆研教材,把握好新課程的理念,認真做好整理與復習課的教學,讓學生能把要整理與復習的內容根據自己的認知特點和理解方式對已激活的知識內容進行重新組織,并在頭腦里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并將重新組織的知識牢記下來。
這樣一來,對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技能,提高數學知識應用能力,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都將會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我的說課到此,敬請多提寶貴意見。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9
一、教材簡析
《圓柱的認識》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十二冊的內容,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中圖形的認識部分,學生在低年級已經初步感性認識了圓柱,能夠辨認圓柱物體。在學習了圓等平面圖形和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基礎上,本課進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幾何形體——圓柱。
高年級學生已經具有較強的獨立思考和動手操作的能力,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和學生的了解,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認識圓柱的各部分名稱、特征和側面展開圖,能根據展開圖判斷和制作圓柱模型;
過程與方法:在“做圓柱”的活動中進一步探索圓柱的特征,體會圓柱側面和底面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能力;
情感與態度:體驗圓柱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通過同學間合作做圓柱,共同進步,體驗成功。
三、教學思路
“做數學”是新課改所倡導的一種教學理念,我想讓學生在直觀認識圓柱的基礎上,通過做一個圓柱來深刻認識圓柱的特征,自主獲得數學知識。
基于以上思考,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創設情境導入課題;自主學習,初步認識;動手操作,深化認識;實踐運用,拓展延伸。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同學們:課前,我讓大家在生活中尋找圓柱,你們找到了嗎?誰愿意來展示一下。
李老師也找到一些圖片,我們一起來欣賞:
(多媒體展示生活中的圓柱圖片)
生活中的圓柱可真多呀!為什么要把它們要設計成圓柱形呢?
學生可能會說:因為圓柱沒有棱角,很光滑,所以欄桿、柱子要設計成圓柱形;因為圓柱可以滾動,所以壓路機、刷墻滾子設計成圓柱形……同學們,你們說得很好,圓柱有這么廣泛的用途,今天讓我們進一步從數學的角度來認識圓柱。(板書“圓柱的認識”)
2.自主學習,初步認識
接下來,我讓學生結合自帶的圓柱自學教材第10—11頁上的內容。
指導學生學會看書,從書本上獲取知識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感性認識圓柱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獲取圓柱各部分的名稱。
同學們:通過自學,你們都獲取了哪些知識?請拿著手中的圓柱來說一說?
根據學生的匯報整理出:
兩個相等的圓面是圓柱的底面;
周圍是一個曲面叫做圓柱的側面;
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是圓柱的高。
(動畫閃爍:底面,側面,高。)
其實,我們還可以這樣來看:長方形以它的一條邊為軸旋轉一周形成一個圓柱。
請拿出學具小旗,轉一轉,試一試。
3.動手操作,深入認識
為了突破圓柱側面展開圖的長和底面周長之間的關系這一難點,我設計了自制圓柱模型的活動。
同學們:我們現在對圓柱有了一定的認識,你們愿意自己動手做一個圓柱嗎?請看活動要求:
要求:
①同桌兩人為一組,借助課前準備的卡紙等工具,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做一個紙圓柱。
②接縫都不要重疊,只需用透明膠紙粘貼。
③二人小組匯報,匯報時請指出圓柱的底面半徑和高各是多少?
在學生制作的過程中我會重點關注每組學生所用的方法、遇到的困難,對有需要的小組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幫助。
學生做圓柱的時候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形:
(屏幕分兩格分別顯示)
a.利用參照物做
有的學生可能會選擇用圓柱物體做參照物來做,有了實物做參照,能輕松得到兩個圓形底面,對于這種做法,我會重點關注他們如何得到圓柱的側面。
學生可能會采取用卡紙在圓柱上圍一圍,或者采用把圓柱在卡紙上滾一滾的方式感受到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一個長方形,在接口做上記號,得到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再剪下和底面進行粘貼。
b.不用參照物做(也有的學生不用參照物做)
①先做底面,后做側面
有些先畫出兩個圓做底面,再做側面,沒有參照物,側面該怎樣做呢?通過嘗試他們會發現,用長方形卷成一個圓筒可以形成圓柱的側面。那么,這個長方形該做多大才能卷成和底面大小合適的圓筒呢?
②先做側面,后做底面
還有些學生可能先做了側面,那又怎樣確定圓柱的'底面呢?如果直接沿著圓筒底的周圍去畫一圈,會發現由于紙筒很軟,很難畫出標準的圓。底面怎樣才能畫得又圓又大小合適呢?
不管以上哪種做法,都會促使學生思考側面與底面之間的關系。在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做圓柱后,我再組織他們進行匯報、交流。展示他們的作品,說一說成功的經驗和遇到的困難。
展示中也許會出現這樣的一些作品:
有的制作非常標準,有的或許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側面小了包不住、上下底面不一樣大、底面和側面接不上……
學生出現的錯誤是教學的重要資源,我緊緊抓住這些問題,讓他們進行充分的討論交流,說一說問題出現的原因和解決的辦法,讓學生幫助學生,把所做的圓柱修改完善,體驗成功。
同學們:通過做圓柱,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在做圓柱和交流的過程中獲得了大量的信息,對圓柱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很快歸納總結出:
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一個長方形;
長方形的寬等于圓柱的高;
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底面周長。
在這個環節中,我通過讓學生做圓柱更深刻地感受圓柱的特征,體會圓柱側面展開圖的長等于底面周長,在側面的展開和圍成的過程中,不斷經歷二維和三維空間的轉換,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4.實踐運用,拓展延伸
最后一個環節我分層次設計了兩個練習和一個活動。
(1)判斷下面哪些是圓柱,并指出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
第一個練習是鞏固圓柱各部分的名稱,在不同的擺放方式下,能指出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
(2)這里有一些做圓柱的圓面和長方形,哪些可以搭配做成圓柱?可以做成幾種形狀不同的圓柱?
這個練習是鞏固圓柱側面展開圖的長等于底面周長的知識,體會側面由不同的卷曲方式可以形成不同形狀的圓柱,對應的底面大小也因此而改變。例如:(2)號長方形可以分別和(1)、(3)號圓搭配做成不同形狀的圓柱。
五、課后活動:
先用蘿卜制作一個圓柱,猜一猜它的橫截面、豎切面、斜切面各是什么形狀?
再切一切,驗證自己的猜想。
這個活動,是課堂做圓柱的進一步延伸。
各位專家,各位老師,以上描述的是我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我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做圓柱來認識圓柱。
制作圓柱的過程,是一個探究與發現的過程,是一個實踐與創新的過程,也是一個師生互動、合作共享的過程。
我相信:聽過可能會忘記,看過也許能記住,做過就能真正理解。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10
我確立的小課題是如何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
這節課的內容是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的一節綜合應用課《自行車里的數學》,主要研究兩個問題:一是普通車的速度與其內在結構的關系;二是變速自行車能變化出多少種速度。
根據教學內容以及新課程理念,我確立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1.運用所學的圓排列組合比例等知識解決生活中常見的有關自行車里的問題,了解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系。
2.經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建立數學模型——求解——解釋與應用”的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
3.獲得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考方法。
教學重點:探究自行車的速度與什么有關,有怎樣的關系。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為了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我在小組的組建,成員的分工,以及合作學習技能的培養三個方面做了一些嘗試。
1.在組建小組時,考慮到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把活潑好動和沉默寡言的分到一組,學習好的和學習上有困難的分到一組,使小組成員之間能夠互相彌補。
2.每個小組成員分工明確,各負其責,把每個小組的六個成員編上號,(1)號是組長,(2)號是首席發言人,(3)號是聲音調控員,(4)號是計算員,(5)號是記錄員,(6)號協同計算員計算。
3.在合作學習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技能,比如能夠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有不懂的問題虛心求助于別人;組長善于組織學習并協調成員之間的關系。
這就是我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一點想法,具體的做法會體現在教學中。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11
我說課的內容是冀教版教材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圓柱和圓錐”的第七課時----《圓錐的體積》,下面說一說我對這節課的想法。
一、說教材
(一)圓錐是小學幾何初步知識的最后一個教學單元中的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平面圖形和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這三種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圍成的最基本的立體圖形。由研究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體的體積擴展到研究圓錐的體積,這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內容。
內容包括理解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和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具體運用。學生掌握這些內容,不僅有利于全面掌握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和圓錐之間的本質聯系、提高幾何體知識掌握水平,為學習初中幾何打下基礎,同時提高了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實驗,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圓錐體積公式,能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圓錐的體積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內在聯系,滲透轉化思想,培養交流與合作的團隊精神。
(三)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
重點:理解和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難點:理解圓柱和圓錐等底等高時體積間的倍數關系。
關鍵:組織學生動手做實驗,引導學生動腦、動手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二、說學情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學習經驗和方法,如上學期學的圓的面積的推導過程和剛剛經歷過的圓柱的體積的推導中所運用的轉化的方法,這節課我想學生能做的盡量讓學生自己做,學生能想的盡量讓學生自己想,學生不能想的,教師啟發、引導學生想,學生能說的盡量讓學生自己說。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圍繞著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之中。
三、說教學過程
口算(題卡)時間3-5分鐘。
(一)、回顧舊知,引入新課
1、讓學生自己找出自己桌子上的圓柱體,指出它的底面和高。(學習圓柱時用的)
問題(1)已知底面積和高怎樣求它的體積?(2)已知底面半徑、直徑或周長又怎樣求它的體積?
(這樣,學生可以利用遷移規律,從求圓柱體積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啟示,領悟出求圓錐體積的方法。)
2、讓學生自己找出圓錐體,指出它的底面和高,同時引出課題:圓錐的體積。
(二)探究新知、推導公式
1、認識圓錐各部分的名稱和特征(頂點(一個)、底面(一個圓)、側面(展開是扇形)高(一條))引導學生猜想側面展開是什么圖形,自己動手驗證。試著測量圓錐的高。
(2)教學圓錐體積公式
引導學生回憶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的?想:圓錐的體積也能轉化成學過的體積來計算嗎?轉化成哪種形體最合適?
首先,教師出示等地等高的圓柱圓錐(課件出示)思考:(1)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計算圓錐體積的`公式?(2)圓柱和圓錐等底等高是什么意思?(3)得出了什么結論?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么?
其次,學生操作實驗,先讓學生比較圓柱和圓錐是等底等高。再讓學生做在圓錐中裝滿沙子往等底等高的圓柱中倒和在圓柱中裝滿沙子往等底等高的圓錐中倒的實驗,得出倒三次正好倒滿。使學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圓柱的體積是圓錐的3倍。
第三、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歸納,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V= 1/3Sh。
第四、讓學生做在小圓錐里裝滿水往大圓柱中倒的實驗,得出倒三次不能倒滿。再次強調,只有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才存在著一定的倍數關系。
第五、個小組匯報、展示。
第六、師生小結:圓錐的體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四、利用新知、解決問題
1、填空:(口答)(電腦出示)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圓錐的體積是15立方厘米,圓柱的體積是()立方厘米,如果圓柱的體積是a立方厘米,圓錐的體積是()立方厘米。
2、教學應用體積公式計算體積(電腦出示題目)
一個圓錐的底面積是25平方分米,高是9分米,它的體積是多少?(學生獨立做在練習本上,教師行間巡視、指導,做完后集體訂正)。
3、只列式不計算。將上題中的已知條件:“底面積是25平方分米”,依次改為“半徑是3分米”、“直徑是6分米”、“周長是12.56厘米”引導學生想:要求體積,先要求什么?
4、小結:要求圓錐的體積,不論已知條件如何改變,都必須先求出底面積。求圓錐的體積,不但不能忘記乘以1/3,還要注意單位統一。
五、達標測評
1、讓學生把實驗用的沙子堆成圓錐形沙堆,合作測量計算出它的體積,這道題就地取材,給了學生一個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讓他們動手動腦,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2、思考題:一個長15厘米,寬6厘米,高4厘米的長方體木料,用它制成一個最大的圓錐體,這個圓錐體的體積是多少?(此題給學有余力的學生練習
六、全課總結,課外延伸。
讓學生說說這節課的收獲,還有什么不懂得的問題?并在課后從生活中找一個圓錐形物體,想辦法計算出它的體積。這樣結尾,激發了學生到生活中繼續探究數學問題的興趣。
總之,本節課教學,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獲取,掌握了學習知識的方法,真正體現了陶行之先生所說的:“教正是為了不教”的教學思想.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12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下冊39頁——41頁,成正比例的量。
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本節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著重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正比例與反比例是比較重要的兩種數量關系,學生理解并掌握了這種數量關系,可以加深對比例的理解,并能應用它們解決一些含正、反比例關系的實際問題。同時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可以進一步滲透函數思想,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比和比例的有關知識,常見的數量關系(常見的數量關系是學生理解正、反比例意義的重要基礎)而新教材沒有都將常見的數量關系形成關系式,也增加了這節課的教學難度。讓學生有畫折線統計圖的經驗,所以基本能自己動手畫出正比例關系的圖像。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成正比例的量》:對比新舊教材,我們不難發現新教材在保留原來表格的基礎上,去除了表格下方的三個小問題,取而代之的是“體積和高度的變化有什么規律?”這一個更開放、更具挑戰性的問題。這一問題更能提供讓學生有足夠研究的空間與思維想象的空間,以及創造性的培養。舊教材中的3個小問題實際上就是正比例概念的三層含義(兩個量必須相關聯;一種量隨著另一種量的變化而變化;相關聯的兩個量的比值一定)。舊教材這樣編排的目的是讓學生帶著這3個問題觀察表格,發現表格中的兩個量的變化規律。
雖然這樣的編排能讓學生明確觀察方向,少走彎路,及時的發現變化規律,但是這樣的數學學習體現不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學生只是按照教師的指令在行動。而新教材的編排目的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如何更好的組織、引導學生在沒有3個小問題的幫助下也能發現其中的變化規律呢?新教材的這一變化對我們一線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入研讀教材,理解教材編寫意圖,準確把握教學目標,是有效完成這節課的前提。教材精簡了例題,例1通過研究圓柱形杯子的體積、底面積與高這三個數量的依存關系,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教材不再對研究的過程作詳細的引導和說明,只是提供觀察研究的素材與數據,出示關鍵性的結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以體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另外,增加了認識正比例關系的圖像,例2讓學生體會正比例圖像的特點和作用,加深對正比例的認識。
設計理念:
教材的改動是為了讓學生自己去尋找出表中的規律,而不是像原來那樣按照事先設計好的問題去回答。但是如果一開始馬上放手讓學生去尋找規律,學生會感到盲目,不知從何入手,那勢必會造成合作學習的低效。新課程標準在修改稿中指出: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從這一句可以看出,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修改稿中不再回避而是接納和提倡接受學習)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
基于以上對教材內容的分析,因此,在教學中,我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努力為學生創設充足的觀察,分析、思考,探索、交流與合作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成正比的量的特征、初步滲透函數思想,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充分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
2、努力實現扶與放的和諧統一,共同構建有效課堂。學生能自己解決的決不包辦代替:學生可能完成的,充分相信學生,發揮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優點,讓學生有一個充分體驗成功展示自我的舞臺;學生有困難的,給予適當引導,拒絕無效探究,提高課堂效率。
教學目標: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將該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1、知識與技能目標:幫助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用表示變量之間的關系,初步體會正比例圖像的特點和作用,加深對正比例的認識。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比較、判斷、歸納等方法,培養學生用事物相互聯系和發展變化的觀點來分析問題,使學生能夠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情感目標: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獲得積極的數學情感體驗,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
教學重點:
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發現兩種相關聯的'量的比值一定,概括出成正比例的概念。下面我側重談談對這節課重難點的處理:正比例的量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能在具體的情景中理解和體會成正比例的量的規律,但要他們用很專業的數學語言來描述,還是比較困難的,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語言的表達能力,組織能力,歸納能力有限,考慮問題也有局限性。不管是哪個層次的學生都或多或少存在著,當他們將各自的想法整合起來,基本能得出較為完整的結論。比如,什么叫兩種相關聯的量,學生也很難得出,也沒有探究的價值,所以由教師直接講授,而對于他們之間的規律,則由學生自己來隨意表述,當他們將各自的想法整合起來,通過共同歸納、概括,合作交流,得出較為完整的結論時,能讓學生深深體會到自己的價值和合作學習的高效。
說教學策略和方法:觀察實驗,引入新課。
首先提供情景素材,首次感知。教材呈現了用相同的圓柱形杯子裝水的實驗,以列表的形式給出了裝水的高度和相應體積的實驗數據,讓學生填寫對應的底面積。我這節課是用多媒體呈現數據的獲取過程,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水的體積和高度是兩個相關聯的量以及二者之間的變化規律,以觀察試驗引入新課,很快將學生帶進新的探索過程中。一句,通過剛才的實驗,你發現了什么?這樣一個開放性的問題也開放了學生的思維,也讓學生一下打開話匣子,為開課創造了寬松的氛圍,同時對于學生理解正比例關系也是很有幫助的。
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成正比例的量,這個環節分為了四層:觀察——討論——再觀察——再討論,一環扣一環教學,分小組合作交流讓學生充分參與,學生在反復觀察、思考,討論、交流的過程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體驗使學生感受到獲得新知的樂趣。
本環節將書中的表格分兩層呈現,首先出示實驗數據報告單,讓學生觀察表格,研究變量,感受是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這量種量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接著引導學生研究定量,出示表格2,讓學生計算杯子的地面積,讓學生體會到體積和高度的比值相等。感受變量、常量,此時可能部分同學還是模糊的,所以進一步讓學生自己討論:體積和高度這兩種變化的量具有什么特征?學生討論匯報后,可引導學生歸納:水的體積隨著高度變化,它們是兩種相關聯的量;高度增加、體積也增加,高度降低、體積減少,但體積和高度的比值總是一定的。并用來表示“高度、體積、底面積”之間的這種關系,從而自主歸納出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學:這里的體積和高度是成正比例的量,體積和高度成正比例關系。僅有例題的首次感知還不能形成正比例的概念,增加一個與例題不同的情景素材,為學生進一步積累感性認識。
如果說例1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補充做一做就應該放手,讓學生獨立經歷正比例關系的判斷過程,再次感知正比例關系。學生能夠列舉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的例子是學生是否真正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的一個重要依據,學生能說出更好(估計優生部分可以,但不能說出這時也不必追問,教師接著引導學生用字母式=k(一定)和正比例圖像表示正比例關系,讓學生繼續體會,當學生真正建立起正比例的概念,進行了對比練習后,再接著讓學生來說。
由于學生有折線統計圖和數對的相關知識經驗,所以在對平面直角坐標系做簡單介紹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多少制作正比例圖像,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正比例圖像的特點和作用,加深對正比例的認識。
最后,通過練習讓學生來鞏固今天的新知,由于很多的練習都滲透到了新授的教學過程中,因此,練習的設置較少,重點是讓學生在正反例的對比中,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13
各位老師: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六年級下冊總復習《式與方程》中的內容。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常見的數量關系、周長、面積計算等知識的基礎上安排的,四年級下冊第13單元已經學過,通過復習幫助學生重新建構相關知識。本課內容看似淺顯、平淡,但它是由具體的數和運算符號組成的式子過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使學生建立初步的符號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個轉折點,也是認識過程上的一次飛躍,也為學習方程以及其他的代數知識奠定基礎。本節課先學習用字母表示一個特定的數,逐步過渡到學習用字母表示一般數、運算定律和計算公式,待學生有了一定的基礎,再學習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和數量關系。這樣由易到難,層次深入,便于學生有效掌握。
二、說教學目標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我著重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方面確定以下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結合具體情境,體會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學會用字母表示數、數量關系和計算公式,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
過程方法目標:使學生完整地經歷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簡單的數量、數量關系和計算公式的過程,進一步體會數學的抽象性與概括性,發展符號感。
情感態度目標:培養學生用字母表示數的意識和興趣,使學生進一步產生對數學學習的好奇心。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經歷和體驗用字母表示數的抽象過程,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會用字母表示數和簡單的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從具體問題情境抽象概括出用字母表示數和數量關系,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簡寫方法。
四、說教學方法
一位教育家說得好:“你怎樣去教,也許比你教什么更為重要。”為此,在教法上我做到三個“注重”:一是注重創設具體問題情境,提供豐富感性材料,激發學生求知欲;二是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會從具體事例中逐步進行抽象概括;三是注重有機結合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和傳統方式方法。
五、說教學過程
我們面對的是少年兒童,是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人,每個兒童都是一個珍貴的生命,每個學生都是一幅生動的畫卷,我們每一個教師都應該珍愛他們。根據新課標理念,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為此本節課我設計了五個環節來組織教學。
環節一:創設情境,感受意義
1、 奶奶買了4千克香蕉,每千克a元,一共要用多少元?
列算式是:ax4= 4a
1xa =a
答:一共要用4a元。
2、比一比:
比X多7的數是( ),
比X的7倍少a的數是( )。
3、
(1)、用字母表示數時,數字和字母、字母和字母之間的乘號可以記作“.”或者省略不寫。
(2)、省略乘號的時候,把數字寫在字母的前面。
(3)、1和字母相乘,1可以省略不寫。
首先我用買香蕉為素材,不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能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體會數學內容,理解數量關系。通過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從而使學生理解可以用字母來表示一個暫時不確定的數參加列式,再通過對比,概括出字母表示數的要點。
[設計意圖]: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只有在實踐中得以延伸,生活是數學的生命之源。
練一練:
1、用s表示路程, v表示速度, t表示時間,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數量關系可表示為:( )或( )或( )
2 工作總量(c)、工作時間(t)和工作效率(a)之間用字母表示數量關系是( )。
重點提示:在同一個問題中,不同的量要用不同的字母來表示。
3、學校去年植樹a棵,今年植樹的棵數比去年的2倍多6棵,今年植
樹( )棵。
4、一種足球每個原價a元,打折后現價b元,原來賣100個的錢,現在可以買( )個。
說一說
你體會到,用字母表示數的最大優點是什么?
你知道“a+b=b+a”表示什么?
加法交換律:a+b=b+a
加法結合律:a+b+c=a+(b+c)
乘法交換律:axb=bxa
乘法結合律:axbxc=(axb)xc
乘法分配律:(a+b)xc=ac+bc
減法的性質:a-b-c=a-(b+c)
說一說:(用字母表示要求的計算法則計算法則)
同分母分數相減計算法則:
分數乘法計算法則:
分數除法計算法則:
(c可以做 0要除外)
環節二:深化練習,拓寬思路
通過練習不僅讓學生發現在同一個過程中,不同的量要用不同的字母來表示,而且使學生體會用字母表示數的優越性,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計算法則、相關計算公式或特定數量關系,在這一過程中再次體會字母公式比文字表達更簡便,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符號感。
[設計意圖]:把學生思考的時間還給學生,把思維過程還給學生,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
我 記 得
按要求用字母表示下面各計算公式。
1、圓柱的側面積公式:
2、圓柱的體積公式:
3、圓錐的體積公式:
我的發現
按照習慣,一些特定的量常用一個固
定的字母表示,一般不要任意選。
說一說下列字母在具體公式中各表示什么?
S長=ah中
S=vt中
V柱=sh中
重要提示
在特定情況下,某一個字母表示的內容有它的特定意義。
你還發現了什么?
整理方法提示:
針對重點 分類整理
填補小知識
復習方法提示:
抓住重點,有針對性地復習。
環節三:分層鞏固,豐富內涵
在這個環節中我注重練習設計的趣味性、層次性與有效性。激起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達到鞏固深化的目的。
精選練習(填空)
1、學校原有圖書8140本,又買來a本,現在共有圖書 本。
2、有m噸煤,每次運5噸,需運 次。
3、每米花布3.60元,X米需要 元。
4、每小時行a千米,5小時行 千米,7小時行 千米。
精選練習(選擇)
1、學校原有圖書8140本,又買來a本,現在共有圖書 本。
2、有m噸煤,每次運5噸,需運 次。
3、每米花布3.60元,X米需要 元。
4、每小時行a千米,5小時行 千米,7小時行 千米。
填空、選擇。除了進一步明確簡寫方法以外,更注重讓學生從不同的題目中分析數量關系正確列式。
精選練習(做做)
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
1、比a多3的數是多少?
2、比a少3的數是多少?
3、3個a相加的和是多少?
4、3個a相乘是多少?
5、a的3倍是多少?
做一做。學生已經形成的知識表象,經過復習鞏固,從而加深了印象。通過做一做這樣的對比通過這個練習讓學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問題中的數和數量關系,學生在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過程中了解字母取值的合理性。
精選練習(想一想)
學校買來9個足球,每個a元,又買來b個籃球,每個46.5元.
請說出下列式子的含義:
1、9a 2、46.5b
3、46.5-a 4、9a+46.5b
說一說、想一想。針對本課內容,讓學生聯系生活說說9a/46.5b/46.5-a/9a+46.5b各表示什么?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字母式子的豐富內涵,進一步體驗到含有字母式子具有簡潔性和概括性等特點。既鞏固了本節課所學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設計意圖]:這樣教學,從整體上來把握教材溝通了一個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將知識串成串,組成塊。這樣不僅便于教師把握教學,更便于學生理解領悟。
環節四:總結評價,贈言勉勵
1、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讓學生自主反思。
2、贈言:科學家愛因斯坦在談成功的秘決時,寫下了一個公式:w=X+Y+Z,w代表成功,X代表艱苦的勞動,Y代表正確的方法,Z代表少說空話,巧妙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本節課我創造性使用教材,創設有效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巧妙地將復習內容與新授的教學目標融入其中,再通過層次分明,簡潔有效地練習,使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較好地掌握本節課所學內容。
[設計意圖]:總之,數學教學充滿學問,充滿魅力,只有在教師善鉆、善研、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魅力無窮,生機勃勃,這樣的課堂才會更精彩。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14
一、教材分析:
“神奇的莫比烏斯帶”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教科書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數學好玩”的第二課時,它屬于“拓撲學”的內容。這個內容對老師來說不是個好組織的內容,但對學生來說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和挑戰性等特點,因此教科書將此內容安排為“數學好玩”的內容,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感受數學的無窮魅力,拓展數學視野,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教材在一般紙環與莫比烏斯帶相比較的過程中,設計了一系列操作實踐活動,突破重點和難點:
首先在第一個環節,教材呈現處于紙條一面小螞蟻在不能越過紙條邊緣又想吃到另一面的面包這個童話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它到底能不能吃到面包呢?” 這是小螞蟻的困惑,它突出一個“趣”!
在第二個環節“做一做 想一想”中,是讓學生學習制作莫比烏斯帶,并初步體會莫比烏斯帶的特征,這個環節是讓學生在制作中體會,重在一個“扭”!
而在第三個環節取點涂色活動中,采用一般紙環和神奇紙環比較的方式,讓學生在分別給兩個紙環涂色的過程中,發現不同,從而體會神奇紙環實際上“只有一個面”。
最后一個活動“剪莫比烏斯帶”,在活動中發現莫比烏斯帶“沿著中間的一條線剪開后,不是形成兩個紙環,而是成了一個大的紙環”,從而體會莫比烏斯帶的“奇”與“妙”!
二、改變原由:
(一)課本的“螞蟻困惑”的情境雖然有趣,但螞蟻不越過邊緣的假設卻難以讓學生接受。同時螞蟻的活動與困惑也不方便演示與觀察,這些都阻礙了學生對神奇的感悟;
(二)六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抽象的邏輯思維有所成熟,他們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及伸張正義的責任感。
三、設計思路: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在尊重教材 “奇”“趣”“妙”的基礎上,改變了主題情境,以 “聰明的捕快”的故事來引入,這樣既方便演示、操作、觀察、思考,直觀展示紙圈的神奇,同時激發學生的正義感。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通過多方位的實踐如看一看、畫一畫、摸一摸、做一做、剪一剪、議一議的活動,去領略莫比烏斯帶的神奇,此外,在課堂的第四大環節,我增加了欣賞環節,通過大量的莫比烏斯帶的應用圖片與剪紙視頻的欣賞,讓學生直觀感受莫比烏斯帶作用的同時,也深刻體會到“數學既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因為這是一節數學活動課,所有的學習都是在老師的示范演練與學生的操作實踐中完成的。而操作實踐最容易造成“一動就亂”的局面,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引導:
(1)操作之前,問題來引領。在每一個操作活動之前,我都會呈現相應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操作,從而使操作有目的、有方向。
(2)操作之中,調控是重點。為了讓課堂緊湊,活動有效,我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活動,組內合作、組間競賽,在學習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感受知識的應用,在合作與比賽中增強凝聚力,提升學習趣味性。
(3)操作之后,反思是關鍵。每一次的操作,每一個活動之后,都有或者是老師的總結、或者是學生實踐后的`結論,讓學生感受到活動的意義。
那么這樣的活動學生喜歡,所以他們會樂于用心學,也會樂于認真做。
四、教學目標:
(1)體會、理解莫比烏斯帶的特征,會制作莫比烏斯帶;
(2)在看一看、描一描、做一做、剪一剪、議一議中,直觀感受莫比烏斯帶的神奇以及它的作用。
(3)在數學活動中經歷猜想與探索的過程,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好奇心,培養他們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五、教學重點:
認識莫比烏斯帶,會制作莫比烏斯帶,體會理解莫比烏斯帶的特征;
六、 教學難點:
體會、理解莫比烏斯帶的特征。
七、教具、學具:
紙條、剪刀、膠水、彩筆等。
八、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設疑激趣
師講述故事《聰明的捕快》
提出疑問: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設計意圖】:以趣味性的故事引入,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欲。
(二)、深度體驗,探究新知
師直觀演示捕快手中的紙圈,生代表上臺模擬,全班觀察思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1.直觀感知,初步解疑
(1)設疑:明明是兩個紙圈上的字怎么就跑到一起去了呢?這真是一個神奇的紙圈。(板書:神奇的 圈)
(2)演示:師演示普通紙圈圍法,感知普通紙圈兩個面上的字不能“跑”到一起;
(3)展示:師展示神奇紙圈圍法,明白神奇紙圈兩個面上的字“跑”到一起
(4)質疑:普通紙圈變為神奇紙圈哪一步最為關鍵?
(5)結論:將紙條一端不動,另一端翻轉180度,然后再用膠水將兩端粘牢。(板書:翻轉180度)
(6)師再次演示圍法,強化感知。
【設計意圖】:標準倡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本環節圍繞神奇的紙圈展開,讓學生經歷質疑、嘗試、觀察等多種學習過程,感受莫比烏斯圈的制作方法。”
2.動手實踐,體驗特征
(1)制作:生獨立制作一個普通紙圈和一個神奇紙圈;
(2)對比發現:
面的特征:
普通紙圈有幾個面?看一看,摸一摸;
根據生回答板書:兩個面
神奇紙圈有幾個面?再看一看,摸一摸;
根據生回答板書:一個面
邊的特征:
普通紙圈有幾條邊?看一看,摸一摸;
根據生回答板書:兩條邊;
神奇紙圈有幾條邊?看一看,摸一摸;
根據生回答板書:一條邊;
【設計意圖】:《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在制作普通紙圈及神奇紙圈的過程中,以及在其后的對比發現中深化了對莫比烏斯圈神奇之處的理解。
3.問題解決,升華新知
師出示問題:縣官要求執事官一筆將一張紙條涂黑,同時不能翻過紙條的邊緣,不然就要將他關押。現在你能將這個難題解開嗎?
師與一生合作演示;
生獨立試一試,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
師作小結:這再次驗證了這條神奇的紙圈只有一條邊一個面。(作重點記號)
4.介紹莫比烏斯帶的由來(板書:莫比烏斯)
【設計意圖】:通過解決縣官設置的難題,讓學生更加深刻領會莫比烏斯帶只有一個面的本質特征,體會到知識價值的同時,收獲學習的成就感,也增強了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
(三)、拓展研究,見證神奇
動手剪一剪,感受“怪圈”的“怪”
課件出示:取兩張紙條,每張長方形紙條中間畫一條虛線,再分別做成一個普通紙圈和一個莫比烏斯圈,用剪刀沿著虛線剪開,你有什么發現?
(1)獨立畫一畫,做一做,再剪一剪;
(2)小組交流欣賞作品
師小結:莫比烏斯圈真的很神奇。
視頻欣賞,感知“怪圈”神奇
播放“莫比烏斯帶”不同剪法視頻,深入感知它的神奇,激發學生好奇心及學習探究欲望。
【設計意圖】:從自己制作,到欣賞視頻,讓學生在活動中觀察、比較、驗證、思考、發現,直觀感受“莫比烏斯帶”的神奇,拓展了數學思維。
(四)、生活應用,感知數學魅力
莫比烏斯帶不僅好玩有趣,而且還被應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請大家一起欣賞:
過山車:有些過山車的軌道采用的就是莫比烏斯原理;
莫比烏斯爬梯:可以循環攀爬,真是鍛煉身體的好地方;
機器傳送帶:利用莫比烏斯原理做成的傳送帶降低損耗;
各類建筑上的應用
【設計意圖】:多個“莫比烏斯帶”在生活中的應用實例,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它的作用,深刻體會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進一步激發學生探求數學知識的欲望。
(五)、課后實踐作業
畫出一張長方形紙條的三等分線,將它做成莫比烏斯帶,再沿著它的三等分線剪一剪。你有什么發現?再試著沿著紙條的四等分線畫一畫,剪一剪。
【設計意圖】:課堂是知識的起點而不是結束,讓學生課后繼續通過操作,進一步發現莫比烏斯帶的奇妙,激發他們探究的意識,追尋知識的奧妙。
(六)、板書設計
神奇的莫比烏斯圈
兩個面 一個面
兩條邊 一條邊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15
今天,我上課的內容是《統計表》,選自小學數學教材第十二冊第三單元第一小節,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簡單統計表和有關百分數的知識以后而進行教學的。通過對教材的鉆研,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1、學會制作一些含有百分數的簡單統計表。2、通過看表,會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教學重點是在已學過統計表的`形式和制法的基礎上,會制作含有百分數的統計表。教學難點是掌握統計表中數量之間的百分比關系,學會分析含有百分數的統計表。在教學中,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教材的知識特點,我采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拓展運用的教學形式進行教學的。
第一、教師引入談話,復習舊知識,提示本課的教學內容。
第二、教師出示例題,學生齊讀,思考:例題向我們提出了什么問題?然后讓學生觀察已有統計表,小組內展開討論:要解決這個問題,你認為應該怎樣做?學生匯報后,師生共同分析,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最后教師幫助學生解決所遇到的困難。
第三、在學生學會制作統計表后,讓學生看統計表,回答教材上提出的問題。然后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第四、教師對本課的教學內容進行小結,進行達標檢測,反饋學生學習掌握知識的情況,拓展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統計表中遇到的問題,突出教材的重點,突破知識的難點。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相關文章:
數學下冊認識角說課稿07-23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15篇11-03
六年級下冊數學思考說課稿(通用11篇)05-26
六年級下冊小學數學說課稿范文(通用9篇)04-12
小學六年級數學下冊《圓錐體積》說課稿04-03
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說課稿06-08
小學六年級數學下冊圓柱的表面積說課稿范文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