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二年級數學《認識角》說課稿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怎么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二年級數學《認識角》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二年級數學《認識角》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分析:本節課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的第一課時。本節課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結合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這節課是從圖形到角的活動中學習新知識,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學生熟練地掌握這部分內容,將為學習更深的幾何知識奠定基礎。
本節課的內容教材是按照“先由實物抽象出圖形并辨認圖形—再做角并認識角的大小—最后體會兩條邊叉開得越大角就越大”這個思路分層次組織教學,引導學生逐步深化對角的認識。
2.學生分析:學生對于角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經驗,但對于角的認識并不規范,本節課的知識是從學生的生活中引發出來的,又讓學生動手操作,所以本節課學生的興趣會很高,對于比較角的大小,學生會比較,但總結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系,學生心里明白,但并不一定會用語言表述,所以需要通過本節課的規范教學來真正認識角。
3.教學目標,確定的依據
(1)知識目標:結合生活情境認識角,能正確找出(指出)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來做角。
(2)能力目標:操作活動中體驗感知角有大小。
(3)情感目標:創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來制作一個角和比較角的大小的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在直觀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狀,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難點:體驗理解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思維活動的特點,我采用了直觀情境教學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
三、說學法
角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較為困難,因此為
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整個課時將觀察、操作、演示、實驗、自學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于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讓他們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見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大腦里。從而進一步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鑒于此,我在教學設計上著重以下幾方面考慮:。
1、借助直觀形象,運用多媒體的特殊功能,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手開始。因此,要解決數學抽象性和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靠具體的操作與觀察。教學中必須重視形象直觀的作用,充分利用和創造各種條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學生通過找角、折角、做角等操作實踐,及觀察電腦的動態演示,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觀察,在觀察中動腦過程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認識,形成角的正確表象,掌握角的本質特征。讓他們親身感受學習的'樂趣,成為學習的主人。
2、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情緒低落時的思維水平只有在情緒高漲時的二分之一。說明人的認識活動和情感是緊密相連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除充分發揮多媒體計算機的教學功能,通過它的形、聲、色、動、靜的變化,形成鮮明的表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迪學生的思維,還想方設法,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整堂課都處在"好奇"、"好學"的高昂
學習情緒中,按照觀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實踐創新這一模式進行,使教學過程始終吸引他們主動去探索問題,發現規律。
3、重信息反饋,堅持師生間的雙向交流。根據信息反饋的理論,在學生接觸新知時通過鞏固練習、辨析練習及時反饋,在師生間雙向交流的過程中,不斷解決新矛盾,使認識得到深化、升華。
4、堅持面向全體,發展為本素質教育要求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為此,我將根據問題的不同難度,教學時兼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有所得。都有機會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設計練習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練習,也有發展性練習,盡最大努力體現因材施教。并通過教法、學法的使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并在時間、空間諸方面為學生提供發展的充分條件。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激發興趣
課件出示畫面,學生欣賞發現藏在屋頂和魔法棒中的角,讓學生大膽地猜,從而引入課題“認識角”。
(二)找一找。
1、讓學生在實物——三角尺上找角,用手摸角,感受角,教師示范指角,讓學生在潛意識中形成角是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再讓學生指角。
2、通過學生頭腦中形成的角的表象在圖片上找角。這時學生只是籠統地指出角。接著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明確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教師畫角并揭示角的組成。
3、運用新知,在角上指出它的各部分名稱,利用練習題辨別角,在生活中找角,強化了學生對角特征的理解
(三)做一做
1、做角,玩角,發現角有大小
以游戲的方式呈現,讓學生感受角是有大有小的,2、比角
探究出角的大小與兩邊的叉開大小有關。
在探究的過程中找到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
(五)總結全課
(六)思維拓展
1、數角
2、折角活動
我的說課完了,感謝各位老師的評價指導!
小學二年級數學《認識角》說課稿2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中的第一課時《認識角》
教材分析:
我們都知道角是數學空間與圖形領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性知識,諸多平面圖形的特征和性質,以及幾何中的一些定理、公式常用角進行描述,可見角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地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結合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學生能熟練地掌握這部分內容將為學生進一步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奠定基礎。
學情分析:
對于學生來說,在認識角之前,已經具備了有關角的感性經驗。但是,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這部分內容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接受起來較為困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設計了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活動,讓孩子在實踐活動中經過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認識角,發現角。從而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角。
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立:
1、 結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處處有角,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 通過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動讓學生直觀地認識角,感受角的大小。
3、 讓學生經歷從現實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創新思維。
由于學生對角的認識還只是借助于實物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對角缺乏系統的認識,因此,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初步地認識角。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探索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教法與學法: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整節課將觀察、操作、演示、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于教學各環節中,讓學生通過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實踐活動加深體驗、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并充分發揮了多媒體的優勢,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見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腦子里,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二年級數學《認識角》說課稿3
現代心理學、教育學認為:語言的準確性體現著思維的周密性,語言的層次連貫性體現著思維的邏輯性,語言的多樣性體現著思維的豐富性。眾所周知能力和思維相輔相成,而思維的發展同語言的發展又緊密相關,這說明要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就必須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即通過聽、看、想、說等活動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
1、給學生提供語言訓練的機會。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思維是語言的“內核”,兩者相互依存。小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
與發展是借助語言來實現的,而思維的發展又能促進語言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課堂上要讓每個學生都有說話的機會。可采取:個人小聲獨立說、同桌互相說、小組內輪流說、讓學生小結等形式。說的內容有許多,今天這節上可以說的東西也是比較多的,比如:說角的特征、說操作過程、說判斷的理由等。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演示學生操作的學具、老師的教具以及板書等,向學生提供鮮明的感性材料,幫助學生思考、理解、掌握知識。教師盡可能多給學生提供語言訓練的機會,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多種形式的訓練,使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同時,學生把思維說出來,會有一種愉悅的感覺,也是自我表現和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形式進行討論,討論后請一名代表交流。這樣做,可以使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也有聽別人說的機會;既有面對幾個人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又有面對全班同學說的機會。學生為了表達本組的意見,更加主動地思考、傾聽、組織,靈活運用新舊知識,使全身心都處于主動學習的興奮中,同時也增加了課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師示范,讓學生知道怎么說。
兒童具有很強的模仿力,教師的數學語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數學語言。因此在教學中,
教師要有目的地為學生提供準確的語言模式,讓學生知道應該怎樣有條理地說。數學教師的語言應該是學生的表率,教師的數學語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數學語言。所以教師的語言力求用詞準確、簡明扼要、條理清楚、前后連貫、邏輯性強。這節課中鄒老師在學生認識了頂點和邊后,加以示范性的說明并配合手勢,使學生進一步明確、規范了頂點和邊。在之后學生找生活中的角并說一說的時候,也給與了師范性的演示。通過教師語言的示范作用,對學生的初步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響。
3、動手操作,發展兒童的數學語言。
動手操作是發展思維,培養學生數學能力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低年級兒童的思維是直觀性占主導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維活動。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兒童這一思維活動特點,充分利用直觀教具的演示和學具的操作這—外部活動,來發展兒童的數學語言。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來做一些角,學生邊想、邊做、邊說,使腦、手、口共同參與活動,可以達到統一和諧。在制作角后的交流中學生也有很多親手指一指的機會,通過讓角變大、變小的操作學生有了角有大有小的初步感知
低年級的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抽象邏輯思維的能力較差,往往是肚子里知道卻說不出怎么想的,或是不能完整地把思維過程表述出來。教材在教學各個內容時安排了擺一擺、想一想、說一說的活動,其目的是使學生通過操作增強感性認識,逐步達到抽象化。說一說就是要借助語言,把想的過程明確、清晰地表達出來。因此學生思維的發展與語言的發展是密切聯系的,增強語言的培養就是增強了對學生思維的培養,也是我們的最終目標。
4、學會傾聽,成為數學語言的中介
我們低年級的絕大部分學生在課堂里說話最初都是需要高級“翻譯”的,這個翻譯從哪里來?就是我們的老師。數學語言不是簡單的書面語言,更不同于生活語言,它的特點是準確、簡潔和嚴謹,具有教強的邏輯性,而小學生的語言表達往往不夠嚴密,缺乏邏輯性、完整性,語言的組織能力比較弱,這樣就阻礙了對數學知識的正確表達,數學思維得不到正常反映。
所以說老師在課堂里的角色是不容低估的,是學生由生活語言向數學語言過度的中介,一年級學生剛進入小學階段,口頭表達能力非常有限,回答問題更是殘缺不全,在平時的上課中,認真傾聽學生發言,及時收集信息、發現問題及時指出,力求使學生語言表達語句完整,用詞準確。
小學二年級數學《認識角》說課稿4
說教材
1、教材分材:本節課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的第一課時。它是在學生過去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結合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比較角的大小。學生熟練地掌握這部分內容,將為進一步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奠定基礎。
2、學情分析: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在生活中,對于學生來說,在認識角之前,已經具備了有關角的感性經驗。但是,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角,形成角的表象。我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生活實際及年齡特點,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生活情景認識角,建立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比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2)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創設生動活潑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興趣。
4、教學重點:能正確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圖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比較角的大小。
5、教學難點: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說教法、學法
“教必有法而教無定法”,只有方法得當,才會有效。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思維活動的特點,我采用了直觀情境教學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通過找一找、畫一畫、玩一玩、比一比等活動,在動手實踐中,化抽象的數學知識為看得著、摸得到的東西,學生既獲得知識,又學會了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在主動探索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了學習數學的方法,訓練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留意身邊的事物,培養了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老師帶來一些圖形朋友,出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請學生把他們分成兩類。(生可自由說出自己的想法)
引導學生說出圓沒有角,其它三個圖形都有角。
2、揭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認識角(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課的引入從學生熟悉的圖形和分類的知識入手,抓住低年級學生的好勝心及好奇心,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為以后探索新知創設了良好的氛圍。)
二、聯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
1、讓學生自由說說自己見過生活中的角,并用手指一指自己身邊的角。
2、課件出示剪刀、鐘、紅領巾,讓學生說說它們的角藏在哪兒,用手指一指,并用課件演示請出這些角。
(二)認識角
1、摸角并感知角
讓學生拿出三角尺,找出其中的一個角,用手摸一摸(教師注意動作的引導和示范)和同桌說說發現。學生活動,教師指導。
2、認識角的頂點和邊
讓生匯報有什么發現
生匯報:角有個尖尖的、刺手。讓別的學生摸摸是否有同樣的感覺。
揭示:我們把這個地方叫角的頂點。
生匯報:角的兩邊是平平的、直直的
揭示:我們把這樣的線叫邊。
再讓學生觀察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
(三)畫角、介紹角的名稱及讀寫法
1、讓學生在紙上畫幾個不同的角。學生活動,教師指導。
2、請一位學生說出畫法,并在黑板上示范畫一個角,標出它的頂點和邊。
3、教師再示范畫一個角。
4、給角取名。為了便于區別這兩個角,我們可以給它取名,比如第一個角我們可以在角的兩邊張開的地方,用一個小“)”線把兩邊連起來,然后在它的后面寫上1,記作1,讀作角1,(師板書),第二個角讓學生取名,記下來,讀一讀。
(設計意圖:生活中學生對角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對角的幾何認識還是第一次,教學時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在生活中找角,從實物中抽象出角的圖形,使學生初步感知角的特點,這樣,從直觀圖形到抽象概念,層次分明,過度自然,學生容易接受,順利突出本節課重點。)
(四)練一練
1、辨角(課件出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找角:書中67頁指一指。
(設計意圖:學生對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讓學生練習,從而加深了學生對角的認識,增強分析能力,并及時反饋,掌握學生學習情況。)
三、動手操作,比較角的大小
(一)玩一玩
教師出示活動角,并讓學生拿出自己的活動角玩一玩,有什么發現,生匯報交流(板書:張口大,角就大;張口小,角就小。)
(二)比一比
1、請生將自己手中的角固定好,然后同桌的比一比,看誰的角大,誰的角小,并請兩位學生上前比,教師指導比的方法。
2、師拿出兩個角(一個邊長但張口小,另一個邊短但張口大)讓生猜誰大誰小,再放在一起比,引導學生說出角的大小只與張口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板書)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會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而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注重培養學生自己動手自己發現的能力。)
四、總結評價,內化延伸
1、角的應用。讓學生說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角。
2、如果我是角:假如你是一個可愛的角,你能向大家介紹一下你自己嗎。
(設計意圖:聯系生活實際說出角的用處,加深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最后總結放手給學生,讓學生進行梳理,內化了新知。)
小學二年級數學《認識角》說課稿5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38頁,角的認識。
2.教材簡析
本課時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初步認識角,體會角的基本特征,并感知角的大小。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為進一步學習幾何知識奠定基礎。教材呈現的內容是例1,讓學生在實物當中認識角,了解角的基本特征;例2,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畫角;結合練習3,感知角的大小。
3.學情分析
由于學生已經具備有關角的生活經驗,但是他們對角的認識是籠統的、模糊的,教學時應該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常見的物體和平面圖形出發,組織學生進行一系列操作活動,幫助學生形成對角的科學認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角,掌握角的各部分及名稱。
(2).通過動手操作,認識到角有大小,并且學會比較角的大小。
(3).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感受數學就在生活當中。
5.教學重點
理解角,掌握角的基本特征
6.教學難點
學會比較角的大小
7.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卡紙、扇子
二、說教法
根據學生知識的有限性以及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我對被本課的教學內容采用了一下幾種教學方法:啟發式談話法、演繹法、合作交流法,并在課前創設課堂情境,激起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將這些教學方法合理地運用到教學過程當中,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過程中自覺地獲取知識,了解角并且學會比較大小。
三、說學法
動手操作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初步認識角的概念及基本特征,學會比較大小。
合作交流法: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體會合作交流的精神,并在交流過程中,把自己想法告訴合作人員,提高學生語言交流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收情景,導入新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角,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從而激發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因此,我創設一個情景,引出一組圖片,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通過觀察,認識圖中的平面圖形,從而引出課題認識角。并且引導學生說出角的共同特征。這個環節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豐富的表象,對角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二)、結合生活,感受角
在這個環節中,我將分為以下幾個層次進行教學
1.找“角”:在這個環節中,讓學生充分利用教室中的材料找角。同學相互匯報。學生在找角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感受就在我們生活中,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樂趣。同學相互匯報,如有錯誤,可以幫助同學指出錯誤,提高他們的交流能力。
2.摸“角”:讓學生上來摸一摸教師手中的角,在次直觀的感受角的基本特征,并讓學生說一說摸角之后的感受。總結出: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板書)向學生介紹角的部分的名稱。邊
頂點
邊
(教師示范畫角)
3.畫“角”做“角”:讓學生自己畫一畫,做一做,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并且進一步鞏固對角的圖形特征的認識。再通過判斷以下圖形是不是角、從平面圖形中找角,及時幫助了學生對角的概念加以鞏固
(三)、動手操作,比較角的大小
首先讓學生直觀的感受角的大小。先通過觀看老師演示紙扇打開和合攏的過程,讓學生直觀感受到角在變化,它是有大小的。再有了直觀的認識之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己動手操作感受角的大小,滲透比較的方法,并在小組當中進行交流。在這個環節中,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感受數學的樂趣,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四)、鞏固角
1.說一說下面的圖形中有幾個角?
2.練習八第三題
3.角在生活的運用
通過以上的練習題,再次幫助學生鞏固角的知識。第三題讓學生感受角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在生活中觀察數學的樂趣。
小學二年級數學《認識角》說課稿6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上午好!
一、 說教材
三角形是平面圖形中最簡單的也是最基本的多邊形,一切的多邊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個三角形,因此它是學生學習幾何的重要基礎。它的穩定性在實踐中有廣泛的應用。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習了線段、角和直觀認識了三角形的基礎上學習的,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也積累了較我的感性認識,也能初步判斷哪些圖形是三角形。
根據上述“三角形的認識”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學生的認知基礎和思維規律,以及我校協同教育實驗的有關理論,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 學生理解三角形的意義,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能按角對三角形進行分類。
2、 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判斷、推理及分類能力。
3、 養學生自定向、自運作、自調節、自激勵的“四自”能力及小組協作能力。
重點是掌握三角形的意義、特征,并能按角對三角形進行分類,難點是按角對三角形進行分類。
為了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準備的教具與學具有:電腦軟件、小棒、各式各樣的三角形圖片。
二、 說教法、學法
瑞士心理學家、哲學家皮亞杰認為:“邏輯——數學的真理……并非是由客觀對象抽取出來,而是由主體施加于對象之上的動作,從而也就是主體活動中抽象出來的。”因此,要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在于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的生活經驗,發
現問題,“創造”新知識,并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習興趣,發展智慧,增長才干。在教學中,我注意實行啟發式、討論式、活動式的教學,實施小組協同教學模式,體現如下的教學理論:
(1)主客體發展統一論。學生是教育的客體,又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主觀能動性,能自覺地改進自己的學習,是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學活動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落實。
(2)“四有”有機結合論。“協同學習”強調系統內在的自主組織性,協同教育以學生的自我發展為核心,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四導”(導向、導行、導評、導勵)培養學生的“四自”(自定向、自運作、自評價、自激勵)能力,使學生得到自我發展。
(3)“協同效應”強化論。學生在學習的過程是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針對傳統教育的不足之處。本節課通過組織小組學習,強化師生、生生的協同效應,促進良好學習狀態的產生,提高教學的效益。
三、 說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學法的選擇,結合本校的協同教學實驗,我把本節課分為四個聯合會進行教學。
第一階段:學習準備,目標定向
這一階段,教師通過創設情景激情引趣,復習舊知,提問設疑等手段,引起學生對學習的注意,為學生學習新課作知識上、方法上、心理上的準備,然后在教師引導下,確定學習目標。這一階段要求教師抓準知識的生長點去引導。在《三角形的認識》中,學生已有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稱及特點和角的分類的知識
(電腦演示),這些無論是在知識上還是學習方法上都與“三角形的認識”一課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當老師出示紅領巾問:紅領巾的外形是什么圖形?當學生回答了是三角形后,我馬上提示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三角形的認識”(板書),對于三角形你認為應該學些什么?由于學生在學習角的認識中懂得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稱及特點,角的分類等知識,所以,他們很快便自行確定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①什么叫三角形?它各部分的名稱是什么?②它有什么特點③怎樣分類?這樣,在目標定向這一環節就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第二階段:操作實踐,探求新知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把數學學習看作一種活動,他反復強調:“學習數學的惟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小學幾何形體的教學又是實驗直觀幾何的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動腦、動手和動口能力,通過對圖形的特征的觀察和實踐活動的驗證,增強學生學習幾何知識的興趣,形成表象、發展空間觀念。
1、 引導操作,學習新知
在學習三角形的意義和各部分名稱時,我要求同桌的同學配合分顏色圍圖形,他們圍出了以下這樣的一些圖形:
紅 色 綠 色 橙 色 紫色
紅色、綠色、橙色圍出的都是三角形,紫色的不能圍成三角形,如果把這些小棒都看作是線段的話,你能說說什么是三角形嗎?由于學生有了活動、實驗的基礎,學生很快就能說出:“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板書),并能說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邊、頂點和角等(電腦演示),通過觀察,得出了三角形有三條邊和三個角(板書)。通過讓學生判斷下面哪些是三角形使知識得到及時鞏固。
( ) ( ) ( )
2、 操作演示,應用新知
生活處處有數學,“任何的一個數學知識都能找到它的生活原理。”學生有了三角形的初步認識后,我請他們舉例說說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三角形,學生都很踴躍地舉手發言,但如何把這些生活原型再現于課堂,加深學生對三角形的認識呢?我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把這些生活原理再現在學生的面前,并提出了這樣的一
個問題:“為什么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用到三角形?它究竟有什么特征呢?”然后讓每組的同學都拉一拉三角形與平行四邊形的教具,在“手感”的比較中初步獲得了“三角形不易變形”的特征(板書),再通過修椅子的活動錄像得以證實,這樣,就把教師“教數學”變成了學生創造性地學“數學”,把“現成”的數學變成了“活動的”、學生自己重新構建的數學。
3、 小組探究,拓展新知
概念是進行邏輯思維最基本的單位,更使邏輯思維正確地進
行,概念必須明確,而要做到概念明確,最重要的就是要弄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通過以上學習,學生已基本弄清了“三角形的內涵”。接著,再引導學生弄清它的外延。知道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它所包含的一個個事物,當“一個個事物”多得不用枚舉,或者不必要枚舉時,可以用一類類事物表示。如三角形的形狀各種各樣,大大小小各不相同,不勝一一枚舉,但可以按它的內角或它的邊分類。這節課我們先按角對三角形分類,上課前,同學們都剪了一個自己認為最特別的三角形,我讓他們觀察三角形的角,并分別在角內寫上角的名稱,然后在小組中,把同組中的三角形按角分類,看可以分成幾類,然后讓小組匯報,有的說:“三角形的角有一個鈍角、兩個銳角的”,“有一個直角、兩個銳角的”及“三個都是銳角的”。除了這三個情況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情況呢?通過小棒的演示,懂得不可能再有其他的民情況的三角形,然后我再請個別小組把他們組中的三角形,按這三類分好,貼在黑板上,接著讓同學對第一類三角形進行起名,然后再通過比較分析,得出“鈍角三角形”這個既簡單又能突出這類三角形特征的名字。最后讓學生利用這一起名的方法,給另兩類三角形起名。
至此,學生根據一定的標準,依從一定的規律,以三角形的載體,通過自己運作,進行了一次邏輯思維訓練,然后通過閱讀課本和觀看電腦演示,系統一整理已學的知識,再讓他們在組內說說學具袋中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通過看三角形的其中一個角,猜猜是什么三角形,使學生更明確地認識到有一個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有一個角是鈍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鈍角三角形,但只知道一個角是銳角的就不能確定它是什么三角形,
必須是三個角是銳角的三角形才是銳角三角形的道理.
第三階段:互測互評鞏固深化
這一階段,主要通過對教學內容進行歸納整理,形成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并進行相應的基本性、提高性、綜合性、拓展性的練習與檢測,使學習得以鞏固,并在應用知識的同時,對照目標檢測自己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評價與調節(邊電腦演示)。最后,我出示了一組拼組圖形(電腦演示),讓學生觀察,這些拼組圖形中用到了哪些三角形,并讓他們利用組內的三角形拼組一些有趣的圖形,說說這些圖形分別用到了哪些三角形。這樣的練習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聰明才智能和學習興趣,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和鍛煉。
第四階段:總結評價,系統建構
這一階段的總結評價是必要的,是對整一節課在知識上、方法上、態度上的總結與評價,應充分引導學生自評,提高自我評價能力。此外還應對本節學習的知識質穎解惑,把舊知識納入原有的知識系統中。形成知識網絡,為下一階段的學習作知識上、方法上的準備。
至此,結束整節課的教學,在設計過程中,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存在不少問題,希望得到老師們的指導。歡迎批評指正!
【小學二年級數學《認識角》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09-15
小學數學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04-09
小學數學說課稿《角的初步認識》12-03
數學下冊認識角說課稿07-23
《角的初步認識》數學說課稿07-15
認識角說課稿07-04
《認識角》說課稿06-30
小學數學說課稿《角的初步認識》3篇12-03
《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01-05
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