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時間:2024-05-29 11:18:06 數學說課稿 我要投稿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說課稿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要怎么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這節課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初級中學教材北師大版七年級第二章第一節《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課時,勾股定理是幾何中幾個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邊的數量關系。它在數學的發展中起過重要的作用,在現時世界中也有著廣泛的作用。學生通過對勾股定理的學習,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對直角三角形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掌握勾股定理,并能運用勾股定理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經歷探索及驗證勾股定理的過程,了解利用拼圖驗證勾股定理的方法,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意識、主動探究的習慣,感受數形結合和從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愛國熱情,讓學生體驗自己努力得到結論的成就感,體驗數學充滿探索和創造,體驗數學的美感,從而了解數學,喜歡數學.

  (三)教學重點:經歷探索及驗證勾股定理的過程,并能用它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用面積法(拼圖法)發現勾股定理。

  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辦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學生動手實驗,讓學生在實驗中探索、在探索中領悟、在領悟中理解.

  二、教法與學法分析:

  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觀察、歸納、猜想和推理的能力.他們在小學已學習了一些幾何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包括割補、拼接),但運用面積法和割補思想來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還不夠.另外,學生普遍學習積極性較高,課堂活動參與較主動,但合作交流的能力還有待加強.

  教法分析:結合七年級學生和本節教材的特點,在教學中采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拓展鞏固”的模式,選擇引導探索法。把教學過程轉化為學生親身觀察,大膽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歸納總結的過程。

  學法分析: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學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研討式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教學過程設計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2.實驗操作,模型構建

  3.回歸生活,應用新知

  4.知識拓展,鞏固深化

  5.感悟收獲,布置作業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圖片欣賞勾股定理數形圖1955年希臘發行美麗的.勾股樹20xx年國際數學的一枚紀念郵票大會會標

  設計意圖:通過圖形欣賞,感受數學美,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價值.

  (2)某樓房三樓失火,消防隊員趕來救火,了解到每層樓高3米,消防隊員取來6.5米長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離墻基的距離是2.5米,請問消防隊員能否進入三樓滅火?

  設計意圖:以實際問題為切入點引入新課,反映了數學來源于實際生活,產生于人的需要,也體現了知識的發生過程,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一個“數學化”的過程,從而引出下面的環節.

  二、實驗操作模型構建

  1.等腰直角三角形(數格子)2.一般直角三角形(割補)

  問題一:對于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積有何關系?

  設計意圖:這樣做利于學生參與探索,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

  問題二:對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積也有這個關系嗎?(割補法是本節的難點,組織學生合作交流)

  設計意圖:不僅有利于突破難點,而且為歸納結論打下基礎,讓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無形中得到提高.

  通過以上實驗歸納總結勾股定理.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合作交流,歸納出勾股定理的雛形,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時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體驗了從特殊——一般的認知規律.

  三.回歸生活應用新知

  讓學生解決開頭情景中的問題,前呼后應,增強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增加學以致用的樂趣和信心.

  四、知識拓展鞏固深化

  基礎題,情境題,探索題.

  設計意圖:給出一組題目,分三個梯度,由淺入深層層練習,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知識的運用得到升華.

  基礎題: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邊長為3,斜邊為5,另一直角邊長為X,你可以根據條件提出多少個數學問題?你能解決所提出的問題嗎?

  設計意圖:這道題立足于雙基.通過學生自己創設情境,鍛煉了發散思維.

  情境題:小明媽媽買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電視機.小明量了電視機的屏幕后,發現屏幕只有58厘米長和46厘米寬,他覺得一定是售貨員搞錯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嗎?

  設計意圖:增加學生的生活常識,也體現了數學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探索題:做一個長,寬,高分別為50厘米,40厘米,30厘米的木箱,一根長為70厘米的木棒能否放入,為什么?試用今天學過的知識說明。

  設計意圖:探索題的難度相對大了些,但教師利用教學模型和學生合作交流的方式,拓展學生的思維、發展空間想象能力.

  五、感悟收獲布置作業:

  這節課你的收獲是什么?

  作業:

  1、課本習題2.1

  2、搜集有關勾股定理證明的資料.

  板書設計探索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分別為a,b,斜邊為c,那么

  設計說明:

  1.探索定理采用面積法,為學生創設一個和諧、寬松的情境,讓學生體會數形結合及從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2.讓學生人人參與,注重對學生活動的評價,一是學生在活動中的投入程度;二是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思維水平、表達水平.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2

各位領導、評委:

  大家好!我來自XX學校,我叫XX,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新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標系》第二節中的第二個問題《用坐標表示平移》。

  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設計思路、教學過程和教學反思五個方面來談一下我對這節課的認識。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主要是探究點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平移所引起的點坐標的變化規律。是在上一章學習了點和圖形平移及其性質的基礎之上,用坐標刻畫了平移變換,從數的角度進一步認識了平移變換,這就是用代數方法研究幾何問題,體現了平面直角坐標系在數學中的作用。為后續學習利用平移變換、坐標變換探究幾何性質以及綜合運用多種變換(平移、旋轉、軸對稱、相似等)進行圖形設計打下基礎。

  2、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分析,我們看到“用坐標表示平移”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有著廣泛的應用,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是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探究點的平移引起的對應點坐標變化的規律。對應點的坐標變化規律的獲得過程,教科書中僅用了點平移、圖形平移兩個欄目,來呈現平移引起點坐標變化規律的。規律不能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歸納的途徑來掌握規律。因此本節課的難點設定為在坐標系中結合點的平移變換理解和歸納對應點的坐標變化規律并進行應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及蘊含的數學思想我制訂了以下三個層面的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坐標平面內平移點的坐標變化規律;

  (2).能夠利用點的坐標的變化規律寫出平移變化后點的坐標。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坐標平面內點的坐標平移變化情況,進一步發展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通過坐標表示點的平移,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坐標系中,通過對點的坐標的平移變化的探究,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和探索精神。

  三、設計思路

  本節課,我設計了一個以PPT為操作平臺的課件,來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我之所以選擇PPT來制作這個課件主要考慮了兩點原因:

  1、就課的內容來說,這節課主要學習點在坐標系內平移引起的坐標變化的規律。如果單純的讓學生觀察靜止的圖形、圖片,很難激起學生主動探索的熱情;多媒體課件能逼真的模擬出圖形平移的全過程,從而把復雜的東西變簡單,抽象的東西變具體,對教學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2、本節課主要以學生在平面直角坐標系內描點、進行平移變換、判斷點的坐標來發現規律,靠反復的練習來鞏固所學,這就需要有充足的時間來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而多媒體課件恰好能節省一部分時間,從而最大程度的提高了教學效果。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活動1:

  (1)觀看短片,進一步體會生活中的平移現象。

  (2)欣賞同學們在學習平移后創作的作品。

  (教師播放短片和學生作品的圖片,并提出問題;學生欣賞、觀察、思考、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意圖:通過火箭發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基礎上,回顧平移的內容。再通過欣賞學生作品,引發學生思考如何使所畫圖案中的平移更準確,以此引入課題,讓學生感受到把平面直角坐標系引入圖形變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交流操作,探究新知

  活動2:

  探索點的坐標變化與平移間的關系

  (1)教師利用課件動態演示小車移動的過程,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的求知欲與探索精神。

  (2)學生觀察、思考、動手操作、探究點的坐標變化與平移間的關系。

  (意圖:①結合七年級學生的好奇、好學、好動的特點,以動畫為載體,展開所要研究的問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②采用觀察、思考、動手操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讓學生經歷一個由特殊到一般的歸納過程,讓他們在參與中體驗,在活動中發展,并總結發現的規律。)

  活動3:

  教師與學生共同傾聽部分學生的發言,總結出點的坐標變化與平移間的關系,并板書在黑板上,使點的坐標變化與平移間的關系更加直觀明確。

  規律: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將點P(x,y)向右(或左)平移a個單位長度,可以得到對應點(xa,y)(或(x-a,y));將點P(x,y)向上(或下)平移b個單位長度,可以得到對應點(x,yb)(或(x,y-b)。

  (意圖:①通過學生自主歸納,鼓勵他們在探究發現的基礎上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在互相提問中交流與提高。②通過參與對數學問題的討論,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三)鞏固練習,提高應用

  活動4:

  出示習題,引導學生練習解答。(投影展示)

  (意圖:通過幾個問題的解決,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課堂小結,升華知識

  活動5:

  師生共同歸納本節課所學知識。

  (意圖:使學生能回顧總結梳理所學的知識,養成歸納梳理知識的良好習慣。)

  (五)布置作業

  1.必做題:教材P55第1題;P56第4題;

  2.選做題:教材P55第2題

  (意圖: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選擇,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平移的概念和性質的基礎上,探究圖形在坐標系內平移的變化規律的。主要是引導學生運用分類思想,依次經過點的平移的觀察、畫圖、猜想、驗證、歸納、比較、分析等活動,最終探究出點的坐標變化與點平移的關系,并結合多媒體課件演示,體驗坐標平面上點與有序數對一一對應的關系。感受主要有三點:

  1、內容處理上,注意了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又注意了新舊知識間的區別。順利的完成了知識的遷移。

  2、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空間,注重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形成主見并進行交流,創設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

  3、注重學法指導,本節課通過學生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完成學習過程,讓學生經歷觀察、探索、操作、分析、歸納總結的一個過程,經歷知識產生、運用、升華的過程,自主的完成本節課的學習。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教學設想,由于時間倉促以及對學生不是很了解,準備也不是很充分,懇請各位評委批評指正。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3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來自錢場中學的陳芬老師。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數學(下)第七章第三節《多邊形的內角和》。

  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作為第七章第三節,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內容上,從三角形的內角和到多邊形的內角和,再將內角和公式應用于平面鑲嵌,環環相扣,層層遞進,這樣編排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適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探索與歸納能力,體會從簡單到復雜,從特殊到一般和轉化等重要的思想方法。

  2、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多邊形的內角和與外角和

  難點:探索多邊形內角和時,如何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掌握多邊形的內角和與外角和,進一步了解轉化的數學思想。

  2、數學思考:能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發展能力推理和語言表達能力,并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問題的方法。

  3、解決問題:讓學生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4、情感態度:讓學生體驗猜想得到證實的成就感,在解題中感受生活中數學的存在,體驗數學充滿探索和創造。

  三、教法和學法分析

  本節課借鑒了美國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學”的理論和葉圣陶先生所倡導的“解放學生的手,解放學生的大腦,解放學生的時間”的思想,我確定如下教法和學法:

  1、教學方法的設計

  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學方法,整個探究學習的過程充滿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體現了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

  2、活動的開展

  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設疑、解疑,組織活潑互動、有效的教學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大膽猜想,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節課的內容。

  3、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

  我利用課件輔助教學,適時呈現問題情景,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增強直觀效果,提高課堂效率。

  四、教學過程分析

  1、本節教學將按以下六個流程展開

  2、教學過程

  互動環節互動內容設計意圖

  1、創設情境

  引入新課

  (1)在一次數學基礎知識搶答賽上,王老師出了這么一個問題:某個多邊形所有的角加起來等于它的外角和,那么該多邊形是幾邊形?小明同學僅用幾秒鐘就解決了問題,你能嗎?

  (2)(演示教具)用四塊大小形狀完全相同的四邊形可拼成一塊無空隙的紙板,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引出課題。

  這樣一開始就利用搶答賽問題以及教具演示實驗來提問設疑,學生很容易發問:這個多邊形是幾邊形呢?用四塊大小形狀完全相同的四邊形可拼成一塊無空隙的紙板,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效果呢?從而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

  2、合作交流

  探索新知

  (1)問題: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多少度?外角和等于多少度?長方形的內角和等于多少度?正方形的內角和等于多少度?

  (2)問題:任意四邊形的內角和等于多少度呢?你是怎樣得到的?你能找到幾種方法?

  (3)學生思考,并分組交流討論,教師深入小組參與活動,指導、傾聽學生交流。

  (4)學生分組選代表展示小組的探索成果,師生共同進行評判,對學生找到的不同方法要加以及時肯定。

  學生可能找到以下幾種方法:

  ①“量”—即先測量四邊形四個內角的度數,然后求四個內角的和;

  ②“拼”—即把四邊形的四個內角剪下來,拼在一起,得到一個周角;

  ③“分”—即通過添加輔助線的方法,把四邊形分割成三角形。

  教師在學生展示完后提問:

  ①在“量”、“拼”、“分”這幾種方法中,哪種方法操作簡單又相對準確?

  ②我們剛才找到了幾種不同的輔助線的作法,它們的共同點是什么?先回顧三角形、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內角和,促使學生對新問題進行思考與猜想。

  從簡單的四邊形入手,讓學生親自操作尋求結論,易于引起學習興趣,鼓勵學生找到多種方法,讓學生體會多種分割形式,有利于深入領會轉化的本質——四邊形轉化為三角形,也讓學生體驗數學活動充滿探索和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

  通過交流,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清楚地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可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3、自主探究

  得出結論(1)問題:用剛才類似的方法,你能算出五邊形、六邊形、七邊形的內角和嗎?

  學生先獨立思考,分組討論,然后再敘述結論。

  (2)問題:依此類推,n邊形的內角和等于多少度呢?

  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得出n邊形的內角和公式為(n—2)180°。

  從探索四邊形的內角和,到五邊形、六邊形、七邊形乃至n邊形,通過增強圖形的復雜性,讓學生體會由簡單到復雜,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再一次經歷轉化的過程,同時在分組交流的過程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

  互動環節互動內容設計意圖

  4、應用新知

  嘗試練習(1)想一想:

  如果一個四邊形的一組對角互補,那么另一組對角有什么關系?為什么(教材88頁例1)。

  (2)算一算

  ①教材89頁練習1、2。

  ②四邊形的外角和等于多少度?

  ③五邊形的外角和,六邊形以及n邊形的外角和呢?

  (3)讀一讀

  先讓學生閱讀教材89頁最后兩段內容,然后我再用課件展示。

  通過做例題和練習來鞏固新知識。

  先求四邊形的外角和,再求五邊形、六邊形以及n邊形的外角和,我提出階梯式的問題,讓學生逐步歸納得出多邊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這兩段是新增加的內容,從另一個角度增加對任意多邊形外角和理解與認識。這樣處理,注重教材閱讀學習,同時用課件演示更加形象直觀,便于理解。

  5、歸納總結

  形成體系

  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小結:

  (1)現在你能解決數學知識搶答賽上,王老師提出的問題了嗎?你知道為什么能用四塊大小形狀完全相同的四邊形拼成一塊無空隙的紙板了嗎?

  (2)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和方法?你有什么收獲?

  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引問中的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總結對本節課的收獲和體會,有利于培養歸納、總結的習慣和能力,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體系。

  6、分組競賽

  升華情感我制作了A、B、c、D四組不同的電子試卷,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通過小組競賽的形式合作完成,自檢掌握情況。通過競賽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在做練習的過程中,通過小組協作來鞏固知識和獲得技能。

  在每組試卷中,大部分選自教材的練習題。另外,我還另增加了1個思考題,實際上是對證明四邊形內角和方法的補充,主要是通過一題多解發散思維,提高思維的靈活性,還可以復習舊知識,把握知識間的相互聯系,讓學生再次體會轉化的思想方法。

  五、評價分析

  1、注意評價內容的多元化

  通過課堂中學生展示自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交流對某一問題的看法,動手操作的表演,各種問題嘗試解答等活動,使教師從學生思維活動、有關內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學生參與活動的程序等多層面地了解學生。

  2、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識以及獨立思考的習慣,發現問題的能力進行評價,并對學生中出現的獨特的想法或結論給予鼓勵性評價。

  六、設計說明

  1、指導思想

  根據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編寫意圖,在本節課設計時,我遵循以下原則:情境引入激發興趣,學習過程體現自主,知識建構循序漸進,思想方法有機滲透。

  2、關于教材處理

  本教案設計時,我對教材作了如下改變:

  ①將教材例1作為練習中的“想一想”,由學生自已嘗試解答;

  ②將例2中的求“六邊形”的外角和,改為練習中的“算一算”,先讓學生求“四邊形”的外角和,再探索“五邊形、六邊形,以及n邊形的外角和”。這樣處理仍然是為了體現學生的自主探索,使學生學習變“被動”為“主動”。

  ③作業采取分組競賽的形式合作完成。這樣,在情感上,本節課學生由好奇到疑惑,由解決單個問題的一點點快感,到解決整個問題串的極大興奮,產生了強烈的學習激情。這時,一次有效的教學競賽活動,使學生的學習激情得到釋放,學科個性得以張揚,教師可稍加點撥,適可而止,把更多的思考空間留給學生。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設計說明,不足之處,請各位指正,謝謝!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4

  一、教材分析:

  本節是在引進了負數及分析了有理數的分類后給出的。數軸是理解有理數的概念與運算的重要工具,利用這個數學工具不但可以理解有理數的概念、大小比較等,還可以利用它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包括絕對值,有理數的運算等,非常直觀地把數與點結合起來,滲透著初步的數形結合的思想。對以后的知識概念及實際問題的解決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學習任務分析:

  1、要求學生會正確畫出數軸初步了解有理數與數軸上的點的對應關系。

  2、能將有理數用數軸上的點來表示。

  3、通過觀察數軸上的點的位置關系初步比較有理數的大小,并能通過數軸上點的移動說出表示點的數

  三、目標分析:

  1、通過回憶和實例使學生掌握數軸的概念,并理解其三要素。

  2、通過動手畫數軸和數軸的概念,觀察數軸上點的位置關系,了解點與數之間的關系。

  3、通過圖形與數量的對應關系了解數學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數形結合。

  4、通過實例啟發思維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充分體驗實踐生活離不開數學

  四、教法選擇:

  創設情景、動手操作、模擬演示、啟發引導、學習應用、發展能力。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以及他們的認知水平,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教學中注意課堂民主、平等氛圍的營造使學生始終處于主動學習的狀態,鼓勵學生團結協作、大膽猜想、動手操作。同時,教師要給學生思維活動提供具體、直觀、感性的`支持,所以本節課的設計借助直觀演示、動手操作、啟發誘導,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

  本節課的引入采用先回憶再從實例引入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概念的得出采用比較探索式的教學方法,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學中,讓學生自已動手畫數軸,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改變原來的"聽數學"為"做數學"。

  數軸應用采用分層式的教學方法,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特別注重基本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體現數學應用于生活的一面。

  五、教學重難點的確定和突破:

  1、正確畫出數軸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首先回憶小學生學過的知識直線上用點表示數量數軸的三角形,再通過實物如:標尺、溫度計等,要求同學們通過觀察能建立數軸的概念模型通過提問:標尺及溫度計上的數據有什么規律?從而引出數軸的方向性及數軸的原點和單位長度,上面的過程可以由學生討論,教師補充從而概括數軸的概念即三要素。

  2、變式;從而也可歸納出數軸商店表示即,數與點的對應關系。

  通過例題要求學生動手操作畫出數軸并描述點

  說明:

  (1)可能有不少學生會忘記正方向

  (2)原點左邊的數的表識會發生標反的錯誤。

  (3)數軸上的正方向,同時也表示由小到大的方向。

  (4)單位長度的截取可以是任意長度,不是唯一的。

  (5)數軸的方向也不是唯一的,如溫度折線圖等,方向也可以是向上的。

  3、正確畫出數軸后,即使點在數軸上的表示,整數的表示學生很容易理解,強調一下,分數和小數的表示是這一節課的難點,首先通過例題:

  通過在數軸上描點:4,-2,-4,5,1/3,0

  先對數進行分類,正數,零,負數,負數在0(既原點)的左邊,正數在原點的右邊再按整數和分數描點,通過練習鞏固能說出數軸上的點表示什么數?

  P23練習中第3題為下節課的內容做下了鋪墊,即數的大小比較,這里要求學生能在新排列一下,使學生能了解數軸哂納感,負數、0、正數,之間的關系。

  4、提高: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1)在+3和+4之間沒有正數

  (2)在0和—1之間沒有負數

  (3)在+1和+2之間有無窮個正分數

  (4)在0、1、和0、2之間沒有正分數

  這題通過數軸的直觀描述進一步說明數軸上的點與有理數之間的關系,使學生能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方程是初等數學的基本知識,也是進一步學習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礎.方程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是中學階段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開端,也是增強學生學習數學、應用數學意識的重要題材.本節教材主要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可以說是小學與中學內容上的銜接點,方法上的分水嶺.

  (二)教學內容

  “從算式到方程”新教材與原教材的顯著區別:方程這一部分內容不是按照由定義到解法最后講應用的純數學體系編排,而是首先從實際問題出發,通過比較算術方法與方程求解的區別,體會方程的優越性,讓學生認識到從算式到方程是數學的一大進步.然后再通過具體實際問題所列方程,介紹方程等概念.新教材的編寫更加體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

  (三)教學重點難點

  由于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習慣用算術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對列方程不太熟練,為了防止學生仍停留在列算式解題的低層上,所以本節重點確定為:讓學生在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比較列算式與列方程在分析數量關系上的區別及列方程時相等關系的建立.而本節中學生可能感到困難的仍是實際問題相等關系的建立.

  二、目標分析

  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確定以下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方程等基本概念.

  2.會根據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列出方程.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歷從具體問題中的數量相等關系列出方程的過程,體會并認識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的一個有效的數學模型,滲透數學建模的思想.

  (三)情感目標

  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方程與現實世界的密切關系,感受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

  三、教法與學法分析

  根據本節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較緊密的特點,教學中選取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背景材料,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并恰當設計各種問題,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小組討論、相互交流、動手操作、自主探索等活動,獲得知識,積累經驗,體驗成功,積極推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新的學習方式,努力完成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活動中角色的轉變.

  四、教學過程分析

  教學目標①進一步理解用等式的性質解簡簡單的(兩次運用等式的.性質)一元一次方程

  ②初步具有解方程中的化歸意識;

  ③培養言必有據的思維能力和良好的思維品質.

  教學重點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

  知識難點需要兩次運用等式的性質,并且有一定的思維順序。

  教學過程(師生活動)設計理念

  復習引入 解下列方程:(1)x+7=1.2; (2)

  在學生解答后的講評中圍繞兩個問題:

  ①每一步的依據分別是什么?

  ②求方程的解就是把方程化成什么形式?

  這節課繼續學習用等式的性質解一元一次方程。由于這一課時也是學習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所以通過復習來引入比較自然。

  探究新知 對于簡單的方程,我們通過觀察就能選擇用等式的哪一條性質來解,下列方程你也能馬上做出選擇嗎?

  例1 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

  ()0.5x-x=3.4 (2)

  先讓學生對第(1)題進行嘗試,然后教師進行引導:

  ①要把方程0.5x-x=3.4轉化為x=a的形式,必須去掉方程左邊的0.5,怎么去?

  ②要把方程-x=2.9轉化為x=a的形式,必須去掉x前面的“-”號,怎么去?

  然后給出解答:

  解:兩邊減0.5,得0.5-x-0.5=3.4-0.5

  化簡,得

  -x=-2.9,、

  兩邊同乘-1,得l

  x=-2.9

  小結:(1)這個方程的解答中兩次運用了等式的性質(2)解方程的目標是把方程最終化為x=a的形式,在運用性質進行變形時,始終要朝著這個目標去轉化.

  你能用這種方法解第(2)題嗎?

  在學生解答后再點評.

  解后反思:

  ①第(2)題能否先在方程的兩邊同乘“一3”?

  ②比較這兩種方法,你認為哪一種方法更好?為什么?

  允許學生在討論后再回答.

  例2(補充)服裝廠用355米布做成人服裝和兒童服裝,成人服裝每套平均用布3.5米,兒童服裝每套平均用布1.5米.現已做了80套成人服裝,用余下的布還可以做幾套兒童服裝?

  在學生弄清題意后,教師再作分析:如果設余下的布可以做x套兒童服裝,那么這x套服裝就需要布1.5x米,根據題意,你能列出方程嗎?

  解:設余下的布可以做x套兒童服裝,那么這x套服裝就需要布1.5米,根據題意,得

  80x×3.5+1.5x=355.

  化簡,得

  280+1.5x=355,

  兩邊減280,得

  280+1.5x-280=355-280,

  化簡,得

  1.5x=75,

  兩邊同除以1.5,得x=50.

  答:用余下的布還可以做50套兒童服裝.

  解后反思:對于許多實際間題,我們可以通過設未知數,列方程,解方程,以求出問題的解.也就是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

  問題:我們如何才能判別求出的答案50是否正確?

  在學生代入驗算后,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出方法:檢驗一個數值是不是某個方程的解,可以把這個數值代入方程,看方程左右兩邊是否相等,例如:把x=50代入方程80×3.5+1.5x=355的左邊,得80×3.5+1.5×50=280+75=355

  方程的左右兩邊相等,所以x=50是方程的解。

  你能檢驗一下x=-27是不是方程 的解嗎?不同層次的學生經過嘗試就會有不同的收獲:一部分學生能獨立解決,一部分學生雖不能解答,但經過老師的引導后,也能受到啟發,這比純粹的老師講解更能激發學生的積級性。

  這里補充一個例題的目的一是解方程的應用,二是前兩節課中已學到了方程,在這里可以進一步應用,三是使后面的“檢驗”更加自然。

  解題的格式現在不一定要學生嚴格掌握。

  課堂練習①教科書第73頁練習 第(3)(4)題。

  ②小聰帶了18元錢到文具店買學習用品,他買了5支單價為1.2元的圓珠筆,剩下的錢剛好可以買8本筆記本,問筆記本的單價是多少?(用列方程的方法求解)

  建議:采用小組競賽的方法進行評議

  小結與作業

  課堂小結建議:①先讓學生進行歸納、補充。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

  (1)這節課學習的內容。

  (2)我有哪些收獲?

  (3)我應該注意什么問題?

  ②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③思考題 用等式的性質求x:-2x=-5x+7引發競爭意識,提高自我評價和自我表現的機會,以達到激發興趣,鞏固知識的目的。評價包括對學生個人、小組,對學生的學習態度、情感投入及學習的效果方面等。

  本課作業①必做題:教科書第73頁第4(1)、(2)、(4)題;補充: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①3+4x=17;②4- =3

  ②選做題:教科書第73頁第4(3)題,第74頁第10題。

  本課教育評注(課堂設計理念,實際教學效果及改進設想)

  1、力求體現新課程理念: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

  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本設計從新課的引人、例題的處理(包括解題后的反思)、反饋練習及小結提高等各環節都力求充分體現這一點.

  2、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通過大量地講解,把學生變成任教師“灌輸”的“容

  器”,學生只能接受、輸入并存儲知識,而教師進行的也只不過是機械地復制文化知識.新

  課程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將被動的、接受式的學習方式,轉變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等方式.本設計在這方面也有較好的體現.

  3、為突出重點,分散難點,使學生能有較多機會接觸列方程,本章把對實際問題的討論作為貫穿于全章前后的一條主線.對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討論始終是結合解決實際問題進行的,即先列出方程,然后討論如何解方程,這是本章的又一特點.本設計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6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來自,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多邊形的內角和》。它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三節的內容,分兩課時,我今天說的是第二課時。對本節課我將從背景分析、教學目標設計、課堂結構設計、教學媒體設計、教學過程設計、教學評價設計六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背景分析

  1、學習任務分析:

  《三角形》這一章章節結構是“與三角形有關的線段”、“與三角形有關的角” 、“多邊形及其內角和”、“課題學習鑲嵌”。按照傳統的教材編寫程序,受三角形、多邊形、圓順次展開的限制,這些內容分別設置在不同年級,而新教材是一種專題式設計,以內角和為主題,先三角形內角和,再順勢推廣到多邊形內角和,最后將內角和公式應用于鑲嵌。這樣看來“多邊形及其內角和”就起到了將知識應用到生活中的橋梁作用。在前一節已經學習了多邊形以及多邊形的對角線、多邊形的內角、外角等概念,三角形是多邊形的一種,學生已經掌握了三角形和特殊的四邊形(如長方形、正方形)內角和,所以這節課很適合于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總結多邊形內角和公式。適合采用”教師引導下的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探索多邊形內角和公式是本節課的重點。

  2、學生情況分析:

  (1)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七年級學生大約十二三歲,思維活躍,求知欲強,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對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比較厭倦,本節課采取教師引導下的自主探究方法,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滿足學生的學習愿望。

  (2)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的知識關聯區:本節課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索多邊形內角和公式。在此之前學生對三角形、特殊四邊形的內角和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認識。估計學生在探究任意四邊形內角和時會想到量、拼、分的方法,但是分割多邊形為三角形這一過程會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所以在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想辦法把難點分散,利于學生對本課知識的學習和掌握。

  二、教學目標設計

  依據新課標的要求,我設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以下四個方面:

  知識與技能:

  通過實驗探索多邊形內角和公式。

  數學思考:

  1、經歷歸納、猜想、推理等過程,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掌握復雜問題化為簡單問題,化未知為已知的思想方法。

  2、通過把多邊形轉化為三角形的過程,體會轉化思想在幾何中的運用,感受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問題的方法。

  解決問題:

  通過探索多邊形內角和的公式,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決問題,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

  情感態度:

  通過動手實踐、相互間的交流,進一步激發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同時,體驗猜想得到證實的成就感,在解題中感受生活中數學的存在,體驗數學充滿探索。

  三、課堂結構設計

  整個教學過程分為創設情景、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拓展與探究、反思與作業五個環節。

  四、教學媒體設計

  七年級學生思維活躍,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對直觀的東西更容易接受,我采用了多媒體課件這一教學媒體,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滿足他們的學習愿望,并且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供了幫助。另外利用實物展臺可以節省時間以便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五、教學過程設計:

  1、創設情景:

  我設計了兩個情景:

  情景一:演示顯示生活中的各種多邊形模型,直接引出課題:您想知道任意一個多邊形的內角和嗎?今天我們就來進一步探討多邊形的內角和。直接導入,簡潔明快,使學生更容易進入學習狀態。

  情景二:拋出問題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長方形的內角和等于多少度?正方形的內角和等于多少度?學生積極動腦回顧并回答,目的是建立與學生的已有知識的聯系,有助于后繼問題的解決。也易于學生接受。

  2、建立模型:

  活動1:

  猜一猜:任意四邊形的內角和等于多少度?引導學生從正方形、長方形這兩個特殊的多邊形的內角和,很容易猜測出四邊形的內角和等于360度。

  議一議:你是怎樣得到的?你能找到幾種方法?學生可能找到以下幾種方法:①“量”——即先測量四邊形四個內角的度數,然后求四個內角的和。學生的度量過程可能會產生誤差,所以利用幾何畫板演示,易于學生理解②“拼”——即把四邊形的四個內角剪下來,拼在一起,得到一個周角;③“分”——即通過添加輔助線的方法,把四邊形分割成三角形。這一環節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探究時間,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合作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推理能力。鼓勵學生尋找多種分割形式,深入領會轉化的本質——將四邊形轉化為三角形問題來解決。讓學生體驗數學活動充滿探索,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然后由各小組成員匯報探索的思路與方法,講明理由。此環節為了節省學生在黑板前重新畫圖的時間,可以讓學生利用實物展臺展示圖形,亮出觀點,鼓勵學生接受別人觀點的同時,樂于表達自己的觀點,發展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

  想一想:這些分法有什么異同點。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言,教師給予正確的評價和鼓勵。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小結:借助輔助線把四邊形分割成幾個三角形,利用三角形內角和求得四邊形內角和,這是數學學習中的一種常用轉化的思想方法。

  活動2:

  選一種你喜歡的上述分割的方法,求出五邊形、六邊形、七邊形的內角和。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分組活動。教師深入小組,參與小組活動,及時了解學生探索的情況。然后由各小組成員利用實物展臺匯報探索的思路與方法,講明理由。通過增加圖形的復雜性,再一次經歷轉化的過程,加深對轉化思想方法的理解,體會由簡單到復雜,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同時,在四邊形的基礎上,探索連續整數邊數的多邊形的內角和與邊數間的關系。為活動3歸納n邊形的內角和準備素材。讓學生選擇一種方法求內角和的目的'也是為活動3奠定基礎,便于公式的總結。但是還是有可能出現其它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比如:由四邊形內角和求五邊形內角和,由五邊形內角和再求六邊形內角和,依次類推,但是這種方法給活動3公式的得出帶來困難。所以教師要因勢利導,給學生正確的評價。在探索的過程中再一次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表達能力,以及選擇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的能力。

  活動3:

  想一想、議一議:n邊形的內角和怎樣表示呢?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分組活動,解決問題。也有可能出現剛才那種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要因勢利導,給予學生正確的評價。學生可能會歸納總結得出多邊形的內角和等于以下不同形式的公式

  ①(n—2)180° ②180°n—360° ③180°(n—1)— 180°

  通過任意多邊形轉化為三角形的過程,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通過多邊形內角和的探索,讓學生從特殊到一般歸納總結出多邊形內角和公式,體會數形間的聯系,感受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推理過程和數學思考方法。在探索的過程中,再一次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和表達能力,在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

  3、解釋與應用

  (1)智慧大比拼。通過新穎的形式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和主動參與活動的熱情。學生利用當堂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鞏固本節知識。目的是檢驗學習效果,讓學生經歷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和語言表述能力,給學生獲得成功體驗的空間,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2)情系奧運。引導學生利用多邊形的內角和公式解釋小明的設想能否實現。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以及與實際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并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4、拓展與探究

  小組合作探究,引導學生分析可能的每一種截取情況,根據不同截法得出不同結論。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思考、大膽嘗試、主動探討、勇于創新。讓學生深刻的感受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體會成功的喜悅。

  5、反思與作業

  請學生談自己學習過程中的收獲,并整理自己參與數學活動的經驗,回味成功的喜悅,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也是給學生正確地評價自己和他人表現的機會,這也是給教者本身一個反思提高的機會。

  分層次留作業,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上都有收獲和進步。

  六、教學評價設計:

  學生學習水平評價:學生是否積極參與;是否獨立思考;是否富于想象;是否敢于否定;是否興趣濃厚;是否善于合作;能否主動探索;能否自由表達。

  學生學習效果評價:通過解釋與應用,拓展與探究兩個環節初步了解部分學生對本節知識的掌握情況,課后通過分層次作業,三天后進行的小測驗,了解學生對本節內容的掌握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對教學中的疏漏進行彌補。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及時根據學生回答,讓學生之間進行互評,反饋,同時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和不同難度問題,教師要及時的給予反饋和評價。另外,通過學生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表現,教師也要進行自我反思。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7

尊敬的領導、老師們: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實驗版數學七年級下冊第五章第4節《平移》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背景分析、教學目標設計與、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方式與手段、教學過程設計等幾個方面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一、背景分析

  1.1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整合

  從《課程標準》看,圖形的變換是“空間與圖形”領域中一塊重要的內容,平移是一種基本的圖形變換,也是本套教材中引進的第一個圖形變換.圖形變換可以使圖形動起來,有助于發現圖形的幾何性質.因此圖形的變換是研究幾何問題的有效工具.教科書將“平移”安排在本章最后一節,一方面是考慮將其作為平行線的一個應用,另一方面考慮引入平移變換,可以盡早滲透圖形變換的思想,使學生盡早接觸利用平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為后面學習“用坐標表示平移”奠定基礎.

  《課程標準》對平移變換的要求是通過具體實例認識平移,探索它的基本性質,理解對應點連線平行且相等的性質;能按要求作出簡單平面圖形平移后的圖形;利用平移進行圖案設計,認識和欣賞平移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在建立平移概念及探索平移性質的過程中,初步建立空間觀念,發展幾何直覺,讓學生在運動變化中尋找圖形的不變的位置關系和數量關系,培養審美能力;能結合情境發現并提出問題,體會在解決問題中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

  教材這一部分內容建議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學習平移的概念及基本性質,第二課時主要解決平移作圖問題.由于第一學段(1~3年級)課標要求:結合實例,感知平移現象;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第二學段(4~6年級)要求:通過觀察實例,認識圖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紙上將簡單圖形平移;欣賞生活中的圖案,靈活運用平移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所以我將兩節課的內容整合成為一節課.這樣既可以避免無謂的重復也不會讓學生感到壓力很大.

  1.2學生情況分析

  本課要理解掌握平移的概念、性質及利用平移作圖,學生必須具有圖形平移的生活常識和線段相等及平行線的判定等知識儲備,同時,還須具有一定的觀察、歸納、探索能力.目前,我所任教班級的學生數學基礎較好,以上所須基本都已具備,但學生的抽象概括、探索能力稍微偏弱一些,而且雖然學生對動手操作活動較為感興趣,探索精神和學習毅力卻又不足.

  二、教學目標設計

  1、知識技能:

  ①了解平移的特征,能發現特殊圖案的共同特點,并能根據這個特點繪制圖形;

  ②能發現、歸納圖形平移的基本性質并根據基本性質作平移后的圖形.

  2、數學思考:學生經歷操作、探究、歸納、總結圖形平移基本特征的過程,發展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學生動手畫圖,增強學生畫圖的能力.

  3、解決問題:體會從數學的角度理解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4、情感態度:學生經歷操作、實驗、發現、確認等數學活動,感受數學活動充滿了探索性與創造性,促進學生樂于探究.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根據學生小學已有的知識、學生的思維特點以及課標要求和教材內容,我認為教學重點是探索圖形平移的基本性質,教學難點在于利用平移的基本性質作出平移后的圖形.

  四、教學方式與手段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水平,我采用啟發式教學,學生通過探究、觀察、歸納等活動獲得新知,并親手畫圖實踐進行應用.在教學手段上充分利用電腦多媒體優化課堂教學.

  五、教學過程設計

  我通過創設實際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從實例中抽象概括出平移的概念,再讓學生從活動中自主探索得到平移的性質,并應用其畫出平移后的圖形和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5.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我是由[活動1]仔細觀察下列美麗的圖案,回答問題:

  (1)這些圖案有什么共同特點?

  (2)下面這些圖案能否根據其中一部分繪制整個圖案?若能,你能否想象出是怎么繪制的?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既交代了本節課要研究和學習的主要問題,又能較好地激發學生求知與探索的欲望,同時也為本節課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5.2引導活動,揭示知識產生過程

  當學生回憶起已有的與平移相關的內容后,再拿一個具體的例子來研究:

  [活動2]

  (1)如何在word文檔中畫出一排形狀和大小如右圖所示的小雪人的圖案?

  (2)大家觀察我畫出的兩個雪人.

  問題:

  ①雪人的形狀、大小、位置在運動前后是否發生了變化?

  ②雪人的鼻尖B是怎樣運動的?它運動到了什么位置?帽頂呢?指出:如A與A’,B與B’,C與C’稱為對應點.

  ③連接幾組對應點,觀察得到的線段,它們的位置、長短有什么關系?

  ④再連接一些其他對應點的線段,它們是否仍有前面的關系?

  通過學生的觀察,和教師提供的`問題串,讓學生一步一步思考歸納總結出平移的概念和性質.再由“思考”讓學生總結評議的兩個要素,同時和學生小學學的只會水平和豎直方向的平移作比較,進行銜接和擴展.

  定義:一個圖形沿著某個方向移動一定的距離,圖形的這種移動,叫做平移變換,簡稱平移.

  特征:

  (1)平移不改變圖形的形狀和大小;

  (2)對應點連線平行且相等.

  思考:圖形平移的要素是什么?方向和距離

  5.3動手操作,應用性質作出平移圖形

  讓學生根據平移的性質平移圖形,同時通過問題串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平移圖形其實就是平移關鍵點并歸納整理出作圖步驟.

  [活動3]:如圖,平移三角形ABC,使點A移動到點A,.

  (1)畫出平移后的三角形A,B,C,;

  (2)找出其中平行且相等的線段.

  思考:

  (1)三角形中哪幾個點是最關鍵的點?

  (2)已知一個頂點的對應點,你由此就能確定什么?(你能否由些確定圖形平移的方向和移動的距離?)

  (4)確定了圖形的移動方向和移動的距離,如何作出其他3個頂點各自的對應點呢?

  (5)找出各頂點的對應點后如何得出原圖形經平移后圖形呢?

  歸納:畫出平移圖形的步驟:

  關鍵在于按要求作出對應點。

  然后,順次連結對應點即可。

  通過這個問題也讓學生認識到:一個圖形的平移實際上就是這個圖形上的端點的移動,即是“點對點的移動”.

  5.4開動腦筋,綜合應用鞏固所學

  [活動]4看一看,辨一辨

  1.下面哪些燕子可以通過平移與黑色燕子重合?

  2.選擇

  經過平移,圖形上每個點都沿同一個方向移動了一段距離,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A不同的點移動的距離不同B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C不同的點移動的距離相同D無法確定

  3.能由△AOB平移而得的圖形是哪個?

  4.如圖,△ABC是由△CEF平移而得,圖中有哪些相等的線段?有哪些相等的角?

  這四道練習題:

  1實際生活中的圖形讓學生更直觀地強化了對平移的感知;

  2概念的引申:在對比中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平移的特征.

  3識別圖形的平移:在復雜圖形中識別平移

  4應用平移的性質尋找具有某種位置關系和數量關系的線段以及相等的角,將圖形的平移最終應用到“在變化中尋找不變量”中,這里的“不變量”不僅包括線段也包括角.其實這一點和平行線是不謀而合的,學習平行線最終目的是實現“角”的移動,而平移同樣實現了“角”的移動.

  5.5圖案欣賞,發現生活中的圖形美

  圖案欣賞給學生美的感受,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同時也說明了數學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5.6圖案設計,發揮學生的想象力,體會圖形的變換美

  在作業中布置了一道圖案設計題:請你利用圖形的平移設計一個圖案,體現出自己的審美情趣.

  設計圖形是一種開放性的數學問題,它不僅可以鞏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而且通過設計圖形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學生在設計圖形的過程中進一步的體會圖形的變換美,動手操作帶給學生的認識和理解要比欣賞圖形、觀察圖形深刻的多.

  結束語

  本節課通過一系列的活動:

  5.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5.2引導活動,揭示知識產生過程

  5.3動手操作,應用性質作出平移圖形

  5.4開動腦筋,綜合應用鞏固所學

  5.5圖案欣賞,發現生活中的圖形美

  5.6圖案設計,發揮學生的想象力,體會圖形的變換美

  讓學生通過探索揭示知識產生的過程,應用知識體會它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學會在變化中尋找不變的量,滲透用平移變換的思想解決問題的意識,初步建立空間觀念,發展幾何直覺,培養審美能力.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理解,不足之處,請各位專家、老師指正。謝謝!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8

  一、說教材:

  本節課主要是在學生學習了有理數概念的基礎上,從表達方位這一事例出發,引出數軸的畫法和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數的方法,初步向學生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以使學生借助直觀的圖形來理解有理數的有關問題。數軸不僅是學生學習相反數、絕對值等有理數知識的重要工具,還是以后學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數圖象及其性質等內容的必要基礎知識。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數軸的三要素,會畫數軸;能將已知的有理數在數軸上表示出來,能說出數軸上的已知點所表示的有理數,理解所有的有理數都可以用數軸上的點表示。

  情感價值觀:向學生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知道所有有理數可以在數軸上表示,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過程與方法:分層次教學,講授、練習相結合。

  三、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初步理解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正確掌握數軸畫法和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有理數。

  難點:正確理解有理數與數軸上點的對應關系。

  四、說學情:

  ⑴知識掌握上,七年級學生剛剛學習有理數中的正負數,對正負數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許多學生容易造成知識遺忘,所以應全面系統的去講述。

  ⑵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障礙。學生對數軸概念和數軸的三要素,學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畫圖中掉三落四的現象,所以教學中教師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特征和生理特征,學生好動性,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等特點,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這一生理心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⑷心理上,學生對數學課的興趣,老師應抓住這有利因素,引導學生認識到數學課的科學性,學好數學有利于其他學科的學習以及學科知識的滲透性。

  五、說教學策略:

  由于七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特征,他們往往需要依賴直觀具體形象的圖形的年齡特點,以及七年級學生剛剛學習有理數中的正負數,對正負數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許多學生容易造成知識遺忘,也為使課堂生動、有趣,特將整節課以觀察、思考、討論貫穿于整個教學環節之中,采用啟發式教學法和師生互動式教學模式,注意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并教給學生“多觀察、動腦想、”的研討式學習方法。教學中積極利用板書和練習中的圖形,向學生提供更多的活動機會和空間,使學生在動腦、動手、動口的過程中獲得充足的體驗和發展,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形結合的思想。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9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質》,主要分四塊內容進行說課:教材分析;教學方法的選擇;學法指導;教學流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的內容是選自人教版義務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第九章第一節第二課時《不等式的基本性質》,這是繼方程后的又一種代數形式,繼承了方程的有關思想,并實現了數形結合的思想。是初中數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對進一步學習一次函數的性質及應用有著及其重大的作用。

  2.教學目標的確定

  教學目標分為三個層次的目標:

  ⑴知識目標:主要是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三個基本性質。

  ⑵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利用類比的思想來探索新知的能力,擴充和完善不等式的性質的能力。

  ⑶情感目標: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猜想與歸納的思維方式,體會類比思想和獲得成功的喜悅。

  3.教學重點和難點

  不等式的三個基本性質是本節課的中心,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所以我確定本節的教學重點是不等式三個基本性質的學習以及用不等式的性質解不等式。本節課的難點是用不等式的性質化簡。

  二、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選擇:

  本節課在性質講解中我采取探索式教學方法,即采取觀察猜測---直觀驗證---托盤實驗---得出性質。使學生主動參與提出問題和探索問題的過程,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為了突破學生對不等式性質應用的困難,采取了類比操作化抽象為具體的方法來設置教學。整節課采取精講多練、講練結合的方法來落實知識點。

  三、學法指導:

  鑒于七年級的學生理解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還比較薄弱,應以激勵的原則進行有效的教學。鼓勵學生一種類型的題多練,并及時引導學生用小結方法,克服思維定勢。

  例題講解采取數形結合的方法,使學生樹立“轉化”的數學思想。充分復習舊知識,使獲取新知識的過程成為水到渠成,增強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及自信心,從而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

  四、(主要環節)教學流程:

  1.創設情境,復習引入

  等式的基本性質是什么?

  學生活動:獨立思考,指名回答.

  教師活動:注意強調等式兩邊都乘以或除以(除數不為0)同一個數,所得結果仍是等式.

  請同學們繼續觀察習題:

  觀察:用“”或“”填空,并找一找其中的規律.

  (1)55+2____3+2,5-2____3-2

  (2)–1,-1+2____3+2,-1-3____3-3

  (3)6>2,6×5____2×5,6×(-5)____2×(-5)

  (4)–2(-2)×6____3×6,(-2)×(-6)____3×(-6)

  學生活動:觀察思考,兩個(或幾個)學生回答問題,由其他學生判斷正誤.

  五、教法說明

  設置上述習題是為了溫故而知新,為學習本節內容提供必要的知識準備.

  不等式有哪些基本性質呢?研究時要與等式的性質進行對比,大家知道,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或同一個整式,所得結果仍是等式(實質是移項法則),請同學們觀察①②題,并猜想出不等式的性質.

  學生活動:觀察思考,猜想出不等式的性質.

  教師活動:及時糾正學生敘述中出現的問題,特別強調指出:“仍是不等式”包括兩種情況,說法不確切,一定要改為“不等號的方向不變或者不等號的方向改變.”

  師生活動:師生共同敘述不等式的性質,同時教師板書.

  不等式基本性質1不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或同一個整式,不等號的方向不變.

  對比等式兩邊都乘(或除以)同一個數的`性質(強調所乘的數可正、可負、也可為0)請大家思考,不等式類似的性質會怎樣?

  學生活動:觀察③④題,并將題中的5換成2,-5換成一2,按題的要求再做一遍,并猜想討論出結論.

  六、教法說明

  觀察時,引導學生注意不等號的方向,用彩色粉筆標出來,并設疑“原因何在?”兩邊都乘(或除以)同一個負數呢?為什么?

  師生活動:由學生概括總結不等式的其他性質,同時教師板書.

  不等式基本性質2不等式兩邊都乘(或除以)同一個正數,不等號的方向不變.

  不等式基本性質3不等式兩邊都乘(或除以)同一個負數,不等號的方向改變.

  師生活動:將不等式-2<3兩邊都加上7,-9,兩邊都乘3,-3試一試,進一步驗證上面得出的三條結論.

  學生活動:看課本第124頁有關不等式性質的敘述,理解字句并默記.

  強調:要特別注意不等式基本性質3.

  實質:不等式的三條基本性質實質上是對不等式兩邊進行“+”、“-”、“×”、“÷”四則運算,當進行“+”、“-”法時,不等號方向不變;當乘(或除以)同一個正數時,不等號方向不變;只有當乘(或除以)同一個負數時,不等號的方向才改變.

  學生活動:思考、同桌討論.

  歸納:只有乘(或除以)負數時不同,此外都類似.

  (1)如果x-54,那么兩邊都可得到x9

  (2)如果在-78的兩邊都加上9可得到

  (3)如果在5-2的兩邊都加上a+2可得到

  (4)如果在-3-4的兩邊都乘以7可得到

  (5)如果在80的兩邊都乘以8可得到

  師生活動:學生思考出答案,教師訂正,并強調不等式性質的應用.

  2.嘗試反饋,鞏固知識

  請學生先根據自己的理解,解答下面習題.

  例1 利用不等式的性質解下列不等式并用數軸表示解集.

  (1)x-7>26(2)-4x≥3

  學生活動:學生獨立思考完成,然后一個(或幾個)學生回答結果.

  教師板書(1)(2)題解題過程.(3)(4)題由學生在練習本上完成,指定兩個學生板演,然后師生共同判斷板演是否正確.

  七、教法說明

  解題時要引導學生與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思路進行對比,并將原題與或對照,看用哪條性質能達到題目要求,要強調每步的理論依據,尤其要注意不等式基本性質3與基本性質2的區別,解題時書寫要規范.【教法說明】要讓學生明白推理要有依據,以后作類似的練習時,都寫出根據,逐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總結、擴展

  本節重點:

  (1)掌握不等式的三條基本性質,尤其是性質3.

  (2)能正確應用性質對不等式進行變形.

  (五)課外思考

  對比不等式性質與等式性質的異同點.

  八、布置作業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中心對稱”和下一節“中心對稱圖形”是初中數學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它與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有著緊密的聯系和區別,同時與圖形的三種變換(平移、翻折、旋轉)中的“旋轉”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實際生活中也隨處可見中心對稱的應用.通過對這一節課的學習,可以完善初中對“對稱圖形”的知識講授,并為前面平行四邊形的學習做必要的補充。.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兩個圖形關于一點對稱的概念,并掌握它們的性質。會畫一個圖形關于某一點的對稱圖形。

  (2)能力目標:通過對中心對稱性質的發現,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驗猜想、化歸、等數學思想。

  (3)情感態度:深刻體會對稱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及運用價值,通過設計簡單的對稱圖形,體驗中心對稱的美感,提高同學們對數學的興趣.

  3、重點、難點

  (1)重點:中心對稱的概念和性質。

  (2)難點:中心對稱的性質的應用。

  二、教法分析和學法指導

  1、教法分析

  根據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鑒于本節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征,我確定了以啟發、實踐、交流為主的教學方法。努力培養學生觀察、思考、交流、合作的學習品質,以及猜想、類比、歸納、概括的思維習慣。幾何圖形的旋轉是學生學習的難點,為了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我運用了的多媒體技術,把動態的問題直觀地表現出來,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中心對稱的概念與性質。

  2、學法指導

  本節課,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出發,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讓學生在畫圖過程中培養動手動腦的能力,并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逐步理解中心對稱的定義和性質,使學生真正實現由“學會”到“會學”的質的飛躍。

  三、教學程序設計

  1、創設情景,引入新知

  首先復習軸對稱與旋轉圖形的定義,結合課本62頁,讓學生觀察圖形,回答問題:

  ①把其中一個圖案繞點O旋轉180°,你有什么發現?

  ②線段AC與BD相交于點O,OA=OC,OB=OD,把△OCD繞點O旋轉180°,你有什么發現?先讓學生從旋轉變換的角度分別觀察兩個圖形之間的關系,必要時采用多媒體演示,加深學生的印象,從而引入中心對稱的定義。讓學生體會到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中心對稱實際上是旋轉變換的一種特殊形式(中心對稱中要求旋轉角必須為180度)滲透了從一般到特殊的數學思想方法。接著,對“軸對稱”和“中心對稱”的概念進行比較,我采用列表格的方式,從三個方面分別讓學生去填,以便加深對兩個概念的區別與聯系的理解。

  2、動手實踐,探究新知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動手操作,完成第63頁探究,旋轉三角尺,畫關于點O對稱的兩個三角形。學生自己動手畫出兩個中心對稱的三角形后,及時開展中心對稱性質的研究。學生在觀察和討論后,由師生合作,歸納出中心對稱的性質:

  (1) 關于中心對稱的兩個圖形,對稱點所連線段都經過對稱中心,而且被對稱中心所平分;

  (2) 關于中心對稱的兩個圖形是全等圖形.讓學生嘗試自己證明△ABC與△A′B′C′全等,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相互交流。

  3、應用新知

  1) 講授64頁例1。

  (1)選擇點O為對稱中心,畫出點A關于點O的.對稱點A′;

  (2)選擇點O為對稱中心,畫出與△ABC關于點O的對稱△A′B′C′.在老師的引導下,共同完成作圖,并規范畫圖方法:要畫一個多邊形關于已知點的對稱圖形,只要畫出這個多邊形的各個頂點關于已知點的對稱點,再順次連接各點即可。

  在本次活動中,教師應重點關注:

  (1) 學生畫出圖形后,能否加深對中心對稱的性質的理解;

  (2) 學生不同的作圖方法.

  2)、課后練習。以適當的練習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點,使學生能熟練畫出成中心對稱的圖形,鞏固學生的作圖能力,并會簡單應用中心對稱的性質.

  3)、拓展應用

  已知四邊形ABCD,分別以頂點A,BC邊的中點,四邊形內部的一點為對稱中心,畫對稱圖形在同一個圖形中,進行不同的變式訓練,來鞏固加深同學們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4、歸納小結

  今天這節課即將結束,你能告訴老師你的收獲嗎?

  學生相互歸納和補充(幻燈片展示)。教師應重點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對本節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相互交流一下學習過程的感受、認識、想法和收獲。

  5、布置作業

  課本67頁第1題;68頁第7題

  四、教學評價

  本課由問題引入概念,從而激發學生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欲望。接著,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直觀地得出兩個圖形關于某點對稱的概念,并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充分利用多媒體演示,幫助學生掌握兩個圖形關于一點中心對稱的概念、性質和畫法,盡量使圖形直觀化,效果更明顯。在教學時使學生的嘗試和探究貫穿課堂全過程,同時重視教師的引導、指導和示范,還有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互動等。這樣有利于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11

  一、說教材:

  1、1 教材地位和應用:

  《同底數冪的除法(1)》是蘇科版七年級數學第八章第三節的第一節課的內容。在此前,學生通過三我六步,已經掌握了《8.1同底數冪乘法》,《8.2冪的乘方與積的乘方》,這為進一步學習《8.3 同底數冪的除法》做了很好的鋪墊。《同底數冪的除法》是整式的乘法和冪的意義的綜合應用,是整式的四大基本運算之一,這節課是以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為重要內容,對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著重要意義。

  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能說出同底數冪除法的運算性質,并會用符號表示;會正確運用同底數冪除法性質進行運算,并說出每一步運算的依據;經歷探索同底數冪除法運算性質的過程,并進一步感受歸納的思想方法。

  能力目標:經歷探索同底數冪除法運算法則的過程,進一步感受歸納的思想方法,發展歸納和有條理地表達和推理的能力;通過推導同底數冪除法法則的過程,培養學生類比、歸納、猜想、推理的數學思想。

  情感目標:經歷探索同底數冪的除法運算法則的`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積累數學經驗;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體驗數學來自實踐中的發展特點。

  1、3 重點、難點:

  同底數冪的除法法則的理解與運用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教學突破在于同底數冪除法法則的推導與一般意義上的除法運算上的區別,避免出現的錯誤。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教學方法,結合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應該能夠很好的解決這樣的問題。

  二、說教法、學法:

  針對這節課的重難點,圍繞新課程理念所強調的讓學生親身經歷和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因此,在“教”的設計上,結合學生的實際,我采用了教師啟發、總結、點拔和補充的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學”的設計上,則注重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將學習內容設計成探究活動過程,使學生在親身嘗試、討論與交流的過程中,讓課堂更開放、學習更輕松、熱情更高漲,并能正確運用同底數冪的除法法則解決問題。

  三、說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設計的總體思路:

  情境引入——探求新知——應用新知——深化目標——課堂訓練。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問題引入:

  師:我們居住在一個美麗的星球,叫做地球,你知道地球的體積大概是多少嗎?

  生:不知道

  師:大概是立方千米。那你知道太陽和地球哪個大嗎?

  生:太陽

  師:那你知道太陽的體積大概是多少呢?

  生:……

  師:大概是立方千米。同學們,你能告訴大家太陽的體積大約是地球的多少倍嗎?列個式子

  生:÷= ……

  師:其實本質就是這個問題吧。

  (列出式子,板書課題《同底數冪的除法(1)》)

  (通過對課本例題進行“再創造”,以測量生活問題為背景,引出數學問題。既尊重課本內容又符合加強數學與現實聯系的要求。在輔以幽默,啟發的語言調動起學生的興趣)

  四、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根據冪的定義:,進行學生自主合作學習。

  重點強調冪的定義,強調乘方與冪的聯系。

  歸納同底數冪的除法的除法法則:底數不變,指數相減。(板書法則)

  五、應用新知,體驗成功

  例:

  計算:

  (1) (2) (3) (4)

  六、 思維訓練,拓展提升

  例:

  計算:

  (1) (2) (3)

  (核對預習檢測的題目,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七、課堂小結,深化目標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同底數冪的除法(1)》,大家談談自己的學習收獲。

  生:(略)

  師:好的,大家把今天學習的知識運用一下,看看大家學習的怎么樣。

  (學生課堂訓練)

  課堂教學反思:

  本節課《同底數冪的除法》的第一節課,課堂所需要掌握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可以通過教師少許的啟發和指點,通過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獲得。所以,以學生為主體,師生合作的“三我六步”教育法成為最佳的選擇。在選題上,從最基礎的題練習起來,在學生全數掌握的前提下,逐步提升,給予中高難度的練習,力爭85%以上的學生能夠掌握。在情感調控上面,注重激情,著重在語言上做引導,對課堂進行有力的調控,從而保證學生旺盛的求知欲。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12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合并同類項》。本節課選自湘教版《數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的第四節,是學生進入初中階段,在引入用字母表示數,學習了代數式、多項式以及有理數運算的基礎上,對同類項進行合并的探索、研究。合并同類項是本章的一個重點,其法則的應用是一次式加減的基礎,也是以后學習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礎。另一方面,合并同類項的法則其實是建立在有理數運算的基礎之上;可以說合并同類項是有理數加減運算的延伸與拓廣。因此,這節課是一節承上啟下的課。

  本節課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是:什么是同類項;二是:怎樣合并同類項。

  根據本節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我將采用引導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等方法,創設問題情景,誘導學生思考,以此來達到他們對知識的發現,并自我探索找出規律,使學生始終處于主動探索問題的積極狀態,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 教學設計流程:

  下面我就重點講一講我的教學過程設計:

  (1)激趣導入

  師生競賽:求代數式-x2 +2x+x2-x-1的值,其中x的值為課代表所報的數。老師和學生一起將數帶入式中,比一比誰先算出這個問題的結果,先求出正確答案者為勝。

  (設計意圖:以比賽的活動導入新課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引導學生用發現的眼光學習數學,同時為本課的學習做好準備和鋪墊。)

  (2)探究新知

  探究活動一:什么是同類項

  ①找一找:以下幾組代數式有什么相同點并用自己的話概括。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認識同類項,了解數學分類的思想。)

  ②辨一辨:判斷下列各組中的兩項是不是同類項?并簡單闡明理由。

  (設計意圖:通過這個活動加深學生對同類項概念的理解,為后面合并同類項打好基礎。)

  ③找朋友:老師將12張寫有單項式的卡片分發給一些同學,然后讓學生上講臺給自己手中的單項式找同類項朋友,并請其他同學做裁判,看有沒有找錯朋友.

  (設計意圖:在生動有趣的游戲中,加深學生對同類項概念的理解,而同時讓沒有參加的同學當裁判判斷分類是否正確,也培養他們的公平公正嚴謹的態度。)

  探究活動二:怎樣合并同類項

  ①問題情景,引出概念

  (設計意圖;從實際問題中獲得合并同類項的法則,體驗自主探索找出規律的思想方法。)

  ②探索法則

  ③探索步驟

  (設計意圖:學生小組討論,嘗試合并的法則及步驟。學生通過自己摸索嘗試,印象更為深刻,知識更加牢固,體現了數學對學生思維的培養,同時也讓學生體驗合作的愉快與收獲,感受成功的喜悅。)

  (3)我會做:使學生的知識、技能螺旋式上升

  ①火眼金睛:辨一辨

  (設計意圖: 讓學生掌握在多項式中判斷出同類項和運用法則進行合并同類項運算的技能,為本節課的實際應用做好鋪墊。)

  ②試一試:

  (設計意圖: 讓學生了解先化簡再求值的思想方法,體驗化繁為簡的數學思想。)

  ③生活實際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去,使學生感受數學來源于生活。)

  (4)我會說:

  為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我采用由學生4人一組,互相總結本節課的`內容,并找出在做題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然后由一位同學小結,其他同學補充,通過學生的自我反思,將知識條理化、系統化。

  (注意: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仔細傾聽,并對學生發言給予充分鼓勵和肯定,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讓學生感受到集體合作的重要性。)

  (5)拓展延伸:

  (提示:同類項必須具備哪些特征?)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讓學生享受通過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帶來的成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他們提供更廣泛的發展空間。)

  我的課堂教學設計到此為止,下面說一說本節課我的教學評價。

  二、教學評價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立足于問題情境的創設,將原本枯燥的知識興趣化,教師在教學中作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激勵者和服務者,通過設計豐富多彩,與生活相聯系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新理念。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1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我校七年級備課組基于新人教版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五章第三節學習完成自主開發的一節復習課。

  主要內容是讓學生在以了解的幾何性質及判定定理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幾何推理解題途徑思考——逆向思維。

  邏輯推理是初中數學幾何部分一節十分重要的內容,而開展新思想方法的訓練也突顯出其重中之重。其主要體現在知識技

  能和思想方法兩個方面。

  本課時既是對前面所學的平行線性質及判定定理的一個回顧和延伸,又是為以后學習幾何證明反正法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它還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圖形遷移能力。本節課不論從知識技能還是思想方法上,都是一節十分難得的素材,它對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動手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應用意識和抽象建模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

  2、教學重點、難點

  由于學生掌握到:“平行線的判定方法”和“平行線的性質”后,能較順利完成簡

  單的“角的關系直接得直線平行”或由“平行線直接推得角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逆向思維方式在解決平行線有關問題,經歷的“觀察—猜想—說理—驗證”的 思維過程也是以后學習和認識世界的重要方法,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所以本節課的重點為在平行線判定方法及平行線性質的進一步理解運應用基礎上了解與應用逆向思維解決問題。由于從說理方法來看,對于幾何邏輯思維尚處于起始階段的.七年級學生來講,認知難度較大,所以本節課的難點是:運用逆向思維解決平行線有關問題。突破難點的關鍵是:采用教師引導和學生合作的教學方法

  二、目標分析

  依據課程標準,結合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年齡特點,從“知識技能、學習過程、情感態度”三個角度考慮,本節課確定以下教學目標。七年級學生對幾何說理缺乏足夠深度和廣度,只有通過“探索”這樣特定數學活動,獲取一些經驗方法,逐步形成較為完善嚴密的幾何說明體系。知識技能目標

  1、進一步熟悉和掌握幾何語言能用語言說明幾何圖形。進一步熟練運用“平行線的判定方法”和“平行線的性質”解決有關幾何問題并會進行說理(通過閱讀課標,分析教材,本節課的重點為平行線判定方法及平行線性質的進一步理解運應用,而作為解決重點的方法不是讓學死記,而是主動嘗試與探索。)

  2.了解應用逆向思維方式分析問題。(課標要求“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所以數學思維方式訓練顯得越來越重要,同時在初步掌握的基礎上又應用具體問題情境中。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運用“平行線的判定方法”和“平行線的性質”解決有關幾何問題過程,在活 動中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意識,使學生逐步掌握說理基本方法。新舊教材設計不同,學生較之以往,邏輯推理能力有所下滑,對判別條件說理有一定難度,但動手能力、創新能力變強,那么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進行探索,就成為突破教學瓶頸和培養學生學習品質的有效手段,這也成為落實新的教育理念到課堂的關鍵。 情感態度目標通過平行線有關幾何問題探索的過程,培養學生面對挑戰,勇于克服困難的意志,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教學過程分析

  本教學過程的設計體現了建構主義的以創設“學習環境”為主要任務的理念。體現了以主動學習為核心的教學操作策略,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活動為中心,以學生主動性的知識建構為中心的思想。本教學過程設計體現以知識為載體,思維為主線,能力為目標的原則,突出多媒體這一教學技術手段在輔助知識產生發展和突破重難點的優勢。基于這種教學理念,整個教學過程按以下流程展開:

  四、教學過程流程圖

  創設情境→復習鞏固→例題學習→設問質疑→建立模型→實驗驗證→說理嘗試→抽象建模

  →變式應用→反饋拓展→小結→布置作業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14

  本次說課我共分成教材分析、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過程分析和幾點思考四部分,具體內容如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課的內容是《新人教版七年級數學》教材中的第一章第四節,“有理數的乘除法”是把“有理數乘法”和“有理數除法”的內容進行整合,在“有理數的加減混合運算”之后的一個學習內容。在本章教材的編排中,“有理數的乘法”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既是有理數加減的深入學習,又是有理數除法、有理數乘方的基礎,在有理數運算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有理數的乘法”從具體情境入手,把乘法看做連加,通過類比,讓學生進行充分討論、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形式,自己歸納出有理數乘法法則。通過這個探索的過程,發展了學生觀察、歸納、猜測、驗證的能力,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了自信心。所以本節課的學習具有一定的現實地位。

  (二)學情分析:因為學生在小學的學習里已經接觸過正數和0的乘除法,對于兩個正數相乘、正數與0相乘、兩個正數相除、0與正數相除的情況學生已經掌握。同時由于前面學習了有理數的加減法運算,學生對負數參與運算有了一定的認識,但仍還有一定的困難。另外,經過前一階段的教學,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課堂上合作交流也做得相對較好。

  (三)教學目標分析:基于以上的學情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探索歸納得出有理數的乘除法法則,并能熟練運用。

  2、能力目標:在課堂學習過程中,使學生經歷探索有理數乘除法法則的過程,發展觀察、猜想、歸納、驗證、運算的能力,同時在探索法則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類和歸納的數學思想。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探索過程中尊重學生的學習態度,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培養學生嚴謹的數學思維習慣。

  4、教學重點:會進行有理數的乘除法運算。

  5、教學難點:有理數乘除法法則的探索與運用。

  確定教學目標的理由依據是:新課標中指出課堂教學中應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同時也基于本節內容的地位與作用。而確定重難點是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學情而確定的。

  二、教學方法和手段: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及學生的學情,我選擇的教學方法是引導探索、小組合作、效果反饋的教學方法。為了提高課堂的教學容量,增加實際問題的直觀性,我選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

  關于學法:本節課里我主要指導學生采用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我反思的學習方法,我想這樣更能有效的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更好的培養學生數學地思考問題。

  三、教學過程分析:

  本課共6課時,重點是有理數乘除法法則的教學,下面我重點說有理數乘法法則的教學。整體的教學程序包括:情景創設、提出問題;引導探索、歸納結論;知識運用、加深理解;變式練習、形成能力;回顧與反思、納入知識系統;布置作業;板書設計七部分。

  設計七部分。

  教學環節

  教學程序

  設計意圖及處理方法

  情景創設提出問題

  1、引入課題:

  師:由小學的學習易知3×4=12,那么同學們請大膽猜一猜(–3)×4

  等于多少呢?

  引入課題:有理數的乘法(板書)

  由學生所熟知的正數乘法運算引入未知的負數參與乘法運算,目的是做好中小學知識的銜接,找好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激起學生認知上的沖突,從而引發學生探究有理數乘法的興趣。

  教學中如果學生不能說出正確的結果,則設疑并直接引入課題;若學生能說出正確的'結果,則追究根據。

  情景創設提出問題

  電腦顯示下列情景:

  1、情景一、一只蝸牛沿直線L爬行,它現在的位置恰在L上的O點。

  (1)果蝸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鐘后它在什么位置?

  (2)如果蝸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鐘后它在什么位置?

  (3)如果蝸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鐘前它在什么位置?

  (4)如果蝸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鐘前它在什么位置?

  為區分方向,我們規定:向右為正,向左為負。為區分時間,我們規定:在前為負,現在后為正。

  (2)×(3)=6

  (-2)×(3)=-6

  (2)×(-3)=-6

  (-2)×(-3)=6

  2、情景二、如果用正號表示水位上升,用負號表示水位下降。由于深圳近4天來都沒有下雨,導致深圳某水庫的水位平均每天下降3厘米,那么這4

  天該水庫的水位變化總體情況如何?用式子如何表示?(電腦顯示課本水位下降的圖片)

  表示為:(–3)×4=–12(板書)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是新課標的一個要求,用生活中的實例來創設情景更有利于體現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教學中依次展示兩個教學情景,讓學生獨立思考后提問。并讓學生說出得到式子的方法。這樣可以培養學生把生活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通過文字的敘述與算式的有機結合,使得算式的得出自然合理,更有助于一般結論的歸納,體現了從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規律。

  電腦顯示圖片可以使情景二更直觀,更有助于學生思考解答。

  引導探索

  歸納結論

  1、探索有理數的乘法法則:

  電腦依次顯示如下問題:

  問題1、對比下列兩組式子,你有什么發現嗎?

  (1)2×3=6;(–2)×(3)=–6

  (2)×(–3)=–6

  (2)3×4=12;(–3)×4=–12

  通過師生、生生的共同討論,由問題1可歸納得到:

  (1)如果把一個因數改為它的相反數,那么積也改為相反數;

  (2)一個負數與一個正數相乘,結果是負數;(板書)

  問題2、請同學們大膽猜一猜:

  (1)(–2)×(–3)=?

  (2)(–3)×(–4)=?

  通過師生、生生的共同討論,由問題2可歸納得到:

  兩個負數相乘,結果是正數(板書)

  問題3、通過前面的討論,同學們認為兩個有理數相乘會有多少種情況呢?結果的符號如何確定呢?

  新課標指出,課堂教學中應當創造機會給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

  兩個問題的處理方法都是小組討論,教師巡查并參與學生的討論,并及時表揚表現較好的小組。這樣可以達到新課標的要求。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觀察、猜想、驗證的數學問題研究方法,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類比的數學思想。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提升。

  板書的作用可以為下一個問題的解決作依據,同時有利于學生歸納有理數的乘法法則。

  通過這些層層設置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發現有理數的乘法法則,在發現的過程中還可以培養學生分類討論的思想方法。從而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

  2、歸納法則:

  讓學生歸納有理數的乘法法則:

  兩數相乘,同號得正,異號得負,并把絕對值相乘。任何數與0相乘,積仍為0。

  (板書)

  教學中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歸納,同時讓學生自我改正、完善,然后現得出規范語言表述。這樣可以培養學生歸納能力和表達能力,養成嚴謹的數學思維習慣。

  知識運用加深理解

  1、例練習題學習:

  電腦依次顯示下列例1、例2和問題1、

  例1、算一算,看誰能完成得又快又好:

  (1)(–4)×5;(2)(–5)×(–7);

  (3)(–8)×;(4)×(–)

  (5)(–)×(–1);(6)–3×(–3)

  (7)(–)×(–);

  (8)(–3)×(–)。

  問題1、想一想,在進行有理數的乘法運算時,你認為計算的一般步驟如何呢?

  問題2、請觀察第(7)、(8)兩小題,說說你有什么發現?

  結合小學學過的互為倒數的知識,引入有理數互為倒數的概念:

  乘積為1的兩個有理數叫做互為倒數。(板書)

  用字母可表示為:如果a×b=1,那么a和b叫做互為倒數。(板書)

  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按法則板書第(1)小題,其余的讓學生獨立完成,并讓5位學生在黑板上板書,教師巡查輔導。

  例題的作用可以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嚴格的解題規范格式,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評價時采用生生評價的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嚴謹的數學思維習慣。

  問題1的創設可以使學生明確進行有理數乘法運算時,要先確定符號,從而培養學生嚴謹的數學思維,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教學目的。教學時讓學生反思解答過程,然后歸納得出結論。

  通過問題2的創設,使新舊知識點得到延伸,同時可給學生創造體驗成功的機會。

  用符號進行表示是社會文明得以發展的最強有力的工具之一。標準中指出: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符號感”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一個重要學習內容。

  通過以上的練習與評價,達到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的目的。

  變式練習形成能力

  1、游戲:讓三位學生表演,其中一位學生說出兩個有理數,另一位學生說出它們的積,第三位學生說出它的依據。其余同學做評委。

  2、你能編出乘法運算嗎?使得它們的積等于–12;

  3、()×(–)=1;()×(–1)=1

  4、–2的相反數是_____,倒數是_____,絕對值是________。

  5、知|x|=5|y|=2,試求x×y的值。

  6、P30練習1、2、3。

  在游戲中,如果第一位學生故意說出為難別人不好

  口計算的數,則提醒他;如果他說的都是正數或整數,則提示他也說說其他數。

  這樣的游戲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進一步鞏固所學的有理數的乘法法則,同時也可以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第2題在教學中讓學生多說出幾組數,學生可能會編出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數,這樣就更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發散的思維能力。

  第3題可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讓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分別發表自己的意見。

  第4題使學生進一步鞏固互為倒數的概念,同時可以復習舊知識,使學生區別清楚相反數、倒數、絕對值的不同。在教學時采用搶答的方式。

  第5題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符號感。

  課堂上這組練習整體同時顯示供學生選用,從而落實了分層教學的工作。

  回顧與反思

  納入知識系統

  電腦顯示

  1、請同學們想一想,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些什么知識?

  2、對本節課所學習的問題,你還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嗎?請提出來我們議一議。

  師:本節課我們通過實例來觀察、猜測、歸納出了有理數的乘法運算法則,并學習了有理數的乘法運算其應用。我們知道了兩個有理數相乘時積的符號的確定方法,那么3個、4個、5個、20個等有理數相乘時積的符號又如何確定呢?我們下節課再探究。

  讓學生通過反思的形式回憶本節課學習的知識與方法,更加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所學的印象,有利于培養學習養成反思的數學學習品質。同時,教師的概括性語言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系統化,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布置作業

  1、書面作業:

  (1)課本P38習題1.4第1、2、3偶數題(做在作業本上)

  (2)P39的拓廣與探索。(選做)

  2、預習課本P31、P32的內容。

  1、鞏固所學的乘法法則,進一步發現和彌補教與學的不足。

  2、形式多樣的作業,有利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3、預習作業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下一節課作好準備。

  板書設計

  2.8有理數的乘法

  1、有理數的乘法法則:3、學生歸納的結論:4、例題示范:

  2、互為倒數的概念:

  互為倒數的字母表示:

  板書設計意圖

  (這樣設計有利于學生回顧與反思本節課的內容,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形成清晰的思路,從而達到將知識系統化的目的)

  四、幾點思考:

  1、關于評價:本節課我采用了教師評價、師生評價、生生評價的多種評價方式,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我多表揚學生的表現,并采用鼓勵性的語言激勵學生思考回答。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樹立信心。

  2、關于課本的處理:本節課中我直接利用課本的實例來引入,主要是這樣的例子比較接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同時用圖片展示,可以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從而更好的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基于初一學生學習的特點,為了突出本節課的重點,更好的突破本節課的難點,課本上多個有理數相乘時的符號法則我留到下節課來探究。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15

  一、 說教學目標

  1. 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2. 會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3 通過學習對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探究過程,體會類比數學思想方法。

  4、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思維能力及總結概括能。

  基于對數學新課程標準的理解,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的數學模型,可以幫助學生從數量關系的角度更準確、清晰地認識、描述和把握現實世界,體會數學思想,發展學生的思維水平。本教材的結構和教學內容分析,結合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點,

  基于教學大綱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章的結構和教學內容分析,結合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心理特點,

  基于對學情的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 9 章第 2 課時的教學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這為過渡到本課題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而本課題的理論、知識是學好以后課題的基礎,它在整個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綜上所述,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會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學難點:把不等式中的未知數化為1這一步時,應根據不等式的性質確定不等號的方向是否改變;

  二、說教法、學法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知識相對比較抽象,學生在學習是覺得很枯燥,接受新知識會比較困難。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我采用了復習導入法、演示法、講解法、類比法。

  三、說學法

  根據七年級學生注意力不太集中,又好動的心理特點我采用了合作討論法和自主探究法、練習法以提高學生自覺學習的習慣。

  四、說教學過程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能夠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將新知識化難為易,提高本節課的教學效果。我主要從以下五個環節進行教學的。

  1、 回顧舊知,提出目標

  首先通過不等式的基本性質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復習引入課題,體現了數學中常用的類比數學思想,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這種類比思想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造性。再讓學生通過解1道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進而回顧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驟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

  2 探究新知

  在教學新課的'過程中根據教材的重、難點;學生已有知識的實際現狀選擇合適的教法和學法并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學效率。首先我設計了4道很簡單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讓學生觀察其共同特點從而很順利的概括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再讓學生舉幾個一元一次不等式,從而加深對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的理解;再啟發學生類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驟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步驟,進一步比較知其聯系與區別,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概括總結能力。

  3 鞏固練習

  通過學生自主合作解2個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個不含分母、不含等號,一個含有分母、含有等號。這樣由淺入深的設計讓學生更容易注意到在數軸上表示解集時若包括分界點畫實心點,若不包括分界點畫實心點。

  4、歸納小結 達標檢測

  設計一個問題 (議一議):解不等式移項時應注意什么?系數化為1時應注意什么?在數軸上表示解集時應注意什么?是本節課的知識系統化。

  注意:解不等式移項時要變號但不改變不等號的方向;系數化為1時不等式兩邊同除以或乘負數時不等號的方向要改變;在數軸上表示解集時若包括分界點畫實心點,若不包括分界點畫空心點。

  5 作業布置

  讓學生把教材第126頁必做第1題和選做第2題寫在課堂作業本上以進一步鞏固本節課的知識。

  總之,本節課在教學時我采用的是復習導入法、類比數學思想方法。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讓學生體會類比的數學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和創新性。從而讓他們通過回顧和練習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過程,借助類比思想探索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深刻體會溫故知新的成就感,進而輕松愉快的獲得新知,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01-09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11-30

數學的說課稿11-30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范文09-21

七年級數學有序數對說課稿03-18

七年級數學《整式加減》說課稿07-14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數軸》06-25

七年級下冊數學《實數》說課稿09-23

七年級數學上冊說課稿09-22

七年級數學整式的加減說課稿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