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冀教版五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冀教版五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冀教版五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
教材分析:
本課屬 “圖形與幾何”領域的內容。通過這部分的學習,有利于綜合運用平面圖形面積計算的知識,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再加上電腦操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不斷嘗試中激發求知欲,在不斷摸索中陶冶情操。
學情分析:
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初步認識了一些簡單的平面圖形,并借助生活經驗已形成了初步的空間觀念。但思維還處于初級階段,對于組合圖形的面積還需要進一步認識和掌握,為了使學生能從感性認識抽象到理性思考,進一步發展其空間觀念,構建新知。正好發揮了多媒體的優勢,不僅解決了數學知識的高度抽象性和兒童思維發展具體形象性的矛盾,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學生不需要電腦操作,所以在多媒體教室進行教學。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組合圖形,能將組合圖形轉化為簡單的圖形,并通過歸類比較,優化出簡單的方法求出組合圖形的面積。
2、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解題策略、方法的多樣性,發展觀察、分析、推理、概括等多種能力,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并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結合具體的例題感受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必要性,產生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滲透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的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多種方法。
教學難點:
根據圖形之間的聯系和一定的隱蔽條件,選擇最簡、最優的方法求組合圖形的面積。
教學流程:
一、拼一拼,動手操作充分感知,認識組合圖形
新課標明確指出:“動手操作是學生認識活動的基礎,它對學生知識的獲取、應用、思維發展、能力的培養及情感態度的形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能更好的認識“組圖圖形”并很好的對后面的知識進行銜接呢?在這方面網友們的建議給了我很大幫助,尤其是木秀于林和輝煌老師,他們希望我采用“直接出示外部輪廓,讓孩子們從資料袋中找基本圖形把它填滿”的方法,其實之前我是不太贊成這樣做的,一方面感覺在實際操作中比較難,同時有局限孩子思維的意思,但在我的第三次試講中采用后發現很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感覺樂趣盎然。這樣就為后面學習組合圖形面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分議結合,總結提煉,突出重點
兒童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是從具體形象開始的,在此基礎上再逐步形成抽象的思維特點。在了解了什么是組合圖形的基礎之上,我提出:“這樣的組合圖形面積該如何計算呢?”這一問題,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先進行自主探究,充分利用老師下發的題單和圖形學具,通過畫、拼、擺等方式,把組合圖形轉化成以前所學習過的幾個簡單圖形,再通過把這幾個簡單圖形的面積相加得到組合圖形的面積,在對組合圖形進行“分分合合”的過程中展現的非常充分。那么計算組合圖形面積到底有哪些方法呢?同學們在組內進行合作交流,根據各種組合圖形的條件總結出不同的有效的計算方法。(出示課件): ① 分割法② 填補法③ 割補法。
前兩種方法學生掌握的非常好,但在試講中并沒有出現割補法,要知道這也是解決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于是我及時調整預設,在后面“做一做”中進行彌補。這個練習很生動形象的展現出割補法的作用和優勢,學生會很自然的往這個方向去思考。通過這樣的`講練結合的方式這樣由學生自己先獨立思考,到合作研究,到全體匯報,再到練習補充的形式體現了探究知識的過程,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又讓學生在有效的學習活動中掌握了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使教學重點得以突出。
三、比一比,優化方法,突破難點
新課程提倡解決問題的多樣化,但多樣化不是最終目的,而是優化的基礎,如何在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進行優化是一個新的生長點。學生動手進行分割、填補方法探究的時候,多數學生都能把它分成兩個基本圖形,有的同學又繼續分成了3個部分。在這個環節中究竟方法是巧是拙,漸漸讓學生體驗、感悟,總結出分成兩個圖形分法比較簡單,且計算步驟少,優越性體現的比較充分,在這種認知過程中揭示了組合圖形的本質;在其他的分法中,找不到可以計算的數據,合情但不合理,這樣仍然不行。深刻體會利用數據時轉化圖形的重要方面,實際上也是以圖形為載體,對學生所進行的思維訓練。這樣一來學生對于組合圖形面積計算的方法的理解更加深入:分解圖形時要盡量考慮簡便的方法計算,同時也根據已知條件進行分解。發展學生有效分析數據的能力。
四、練讀結合,鞏固提升素養,拓展心靈視野
在練習中體現基礎、提升、綜合等不同層次,并且在練習過后與孩子一同回顧課后練習題,在總結中讓學生更加宏觀的體會到不同問題要采用合適的方法進行解決。同時通過介紹兩千年前古代數學家劉徽的相關知識,讓數學彰顯歷史文化。
冀教版五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2
說教材:
統計與可能性是小學數學第五冊90~91頁的內容,本課教學的內容是用畫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以及認識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這是學生在已進行過簡單的統計和初步認識某些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的基礎上安排的為后面研究可能性的大小及進一步了解概率的意義奠定基礎。
教材先組織學生玩摸球的游戲,袋中裝有3個綠球,每次摸1個球,摸出后把球放回原處,一共摸40次,讓學生在摸球活動中體念摸到紅球,黃球的機會是相等的,從而引導學生在實驗中認識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同時學習用畫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使學生再次體會到統計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想想做做中還通過拋小正方體裝鉛筆等操作活動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深刻理解不確定事件。
說教學目標:
1、經歷和體驗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過程,學會用畫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體會統計是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2、經歷實驗的'具體過程,能對實驗可能發生的結果作出簡單的判斷并作出適當的解釋,從中體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均等的。
3、培養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意識,初步感受動手實驗是獲得科學結論之有效的方法,激發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發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與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活動認識一些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
教學難點:
理解任意摸一次球摸到紅球綠球的機會是相等。
說教法學法:
充分利用教師導的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生活和活動情景,為他們提供各種機會,讓學生經歷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動,使學生體驗探索的的過程,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這部分內容的學習適于學生展開觀察、猜想、操作、比較、交流、歸納等數學活動,為了更好地指導學法,老師采用了小組合作形式組織教學,教學形式多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體驗創造的過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在學生互動的過程中迸發智慧的光芒。
說教學流程:
1、通過復習舊知,喚起學生對有關可能性知識的記憶,為學習新課做好心理及知識兩方面的準備。
2、用畫正字的方法記錄數據的引導非常自然,產生于學生記住摸球結果的需要來源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取于學生的生活智慧,利于學生的生活應用。
3、就小學生而言,認識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需要在獲得直接經驗的基礎上初步體會,而實驗活動是學生直觀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均等的重要步驟。為此,老師精心組織活動,明確活動的要求,再自主分工,讓學生通過操作親身經歷并具體感受到摸到紅綠球的次數差不多,并進而啟發學生想象,繼續摸下去的結果。
4、讓學生經歷猜測驗證歸納反思這一過程,不僅增強了探究活動的神秘感,增強了學生的探究欲望,而且使學生深刻感受到實驗是驗證猜想、獲得結論的重要策略之一。
5、拋小正方體的活動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能使學生繼續保持探究的熱情,通過活動進一步直觀感受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
6、課后學生自主總結,既能把所學知識結合獲取知識的過程與方法進行回顧與反思,又能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綜觀整個教學活動,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思維為主線的指導思想,充分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游戲貼近生活實際,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了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使學生領悟到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冀教版五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3
教材簡析:
循環小數是在學生學習了小數除法的意義、小數除法的計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概念較多,又比較抽象,是教學的一個難點。課本的例8,是教學從某一位起,一個數字重復出現的情況,為認識循環小數提供感性材料。例9通過計算兩道除法式題,呈現了除不盡時商的兩種情況:一種是從某位起重復某個數字;另一種是從某位起幾個數字依次不斷重復出現。由此引出循環小數的概念并介紹循環小數的簡便記法。接著教材用想一想的方式組織學生討論兩個數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數商,所得到的商會有哪些情況。由兩個數相除時商的兩種情況,介紹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的概念。
以前學生對小數概念的認識僅限于有限小數,到學習了循環小數以后,小數概念的內涵進一步擴展了,學生認識到除了有限小數以外,還有無限小數,循環小數就是一種無限小數。 從知識角度來看,循環小數是數概念的一次重要擴展,即從有限擴展到無限,是學生對數的認識的一個飛躍。
學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都感受過循環、重復等現象,比如: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十字路口紅綠燈的不斷重復等,對循環這一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而且通過五年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抽象思維能力,比如學生在學習圖形的認識、學習統計等知識的時候,已經經歷過將事物進行分類、整理的活動,具備了初步的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能力。因此,我認為在這個階段讓學生開展一些探索性學習活動是可行的。
教學難點:
理解循環小數的意義及判斷商是否為循環小數的方法。
教學方法:
新課開始,采用故事情境法,用故事導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接著設計一個分組計算的動手情境,讓學生動手計算,引導學生主動探索,通過競爭比賽,親身經歷,體驗。感受循環小數相關概念的形成過程,建立初步的知識概念。然后采用討論法,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解決自己在學習中提出的各種問題,通過觀察比較得出循環小數與有限小數的區別。再采用練習法,促進學生知識內化。
教學學法:
有意識地教給學生獨立探索知識的.方法。通過讓學生試算、觀察、看書、比較、討論等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讓學生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多種感官參加學習活動,可使學生內容在大腦建立多層次多網絡聯系,利與學生理解記憶。也能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教學程序:
(一)優化教學導入:創設情景 導入新課
采用故事導入:使學生理解依次不斷重復、循環。
接著讓學生例舉生活中的循環事例,如交叉路口的紅綠燈,一年四季,鐘表的時針、分針等加深認知,為后面的學習作好鋪墊。此時,教師順勢說明:數學中也存在這種有趣的循環現象,多媒體課件出示第27頁王鵬賽跑的情景圖。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被調動起來了,以此導入新課。
(二)優化教學過程:明確目標,自主探究,師生互動
新課程理念要求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式學習轉變為主動的探究式學習,以課堂的講授為主轉變為學生自主探究、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合作學習為主。趁者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被調動起來之際,我設計了請同學們用豎式計算算式40075,引導學生在計算過程中能發現什么?
利用多媒體吸引大家一起關注到主要問題上:為什么商的小數部分總是重復出現3?學生猜想如果繼續除下去,商會是多少?然后請學生進行驗證。大家一起想辦法解決:當商除不盡時用省略號表示,接著介紹循環小數的簡便寫法和讀法,從而學生初步認識像5.333這樣小數部分有一個數字依次不斷重復出現的小數,就是循環小數。
接著教師請同學們用豎式計算例9:2818、78.611,然后在小組內討論:這兩個算式能不能除盡?它們的商會不會循環?如果循環它們是怎么樣循環的?
學生獨立完成例9、討論結束后,教師引導觀察比較1.555、7.14545這兩個循環小數,說說他們有什么不同之處?引出循環小數的意義:一個數的小數部分,從某一位起,一個數字或者幾個數字依次不斷地重復出現,這樣的小數叫做循環小數。同時介紹循環節的概念和循環小數的簡便記法
以上整個過程教師不再以講為主,只是導演,學生是主角,耳、眼、口、腦、手全頻道表演,盡情表現。親身經歷、體驗、感受循環小數相關概念的形成過程。
在學習上述知識后,讓學生想一想,兩個數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數商,所得的商會有哪些情況?計算:1516= 1.57=
教師提問:這兩個算式的商是整數嗎?讓學生計算并討論,匯報。
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歸納有限小數、無限小數的概念:小數部分的位數是有限的小數,叫做有限小數,例如0.9375是一個有限小數;小數部分的位數是無限的小數,叫做無限小數,例如0.2142857142857是一個無限小數;循環小數屬于無限小數。
(三)優化課堂練習,培養能力
教師在練習題的設計上盡量避免簡單的重復和模仿,力求典型、多樣、深刻、有趣,尤其強調具有開放性,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需求,充分釋放每個學生的潛能和才華,讓人人體驗成功的快樂。
冀教版五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4
一、教材分析:
“除數是一位小數的除法”是冀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第四單元第二課時(40頁-41頁)的教學內容,是本冊教學重點之一。本節教材的重點是:除數是一位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時小數點的移位法則。其關鍵是根據“除數、被除數同時擴大相同的倍數,商不變”的性質,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
二、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例,經歷自主解決問題和學習除數是一位小數的除法計算方法的過程。
2.理解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為除數是整數的除法的道理,會計算除數是一位小數的除法。
3.能把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知識的學習中,感受知識間的聯系,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三、學情分析
1、學生對整數除法的基礎掌握的比較好。
2、學生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但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潛力。
3、優秀學生與學困生對算理的理解在思維水平上有較大差異。
4、我在平時的教學中一直都很注意學法的指導,特別是轉化這種學習方法在教學小數乘法的時候我就已經強調過了。
四、教學方法
由于小學生的學習總是在原有的知識框架或原有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綜合以上各因素,這節課我主要是利用遷移,包括知識的遷移和學習方法的遷移,明確轉化原理,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自己找到解決新知識的方法。
五、學法指導
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初步掌握,把一種問題轉化成另一種問題來思考的解題策略,即我們所說的“轉化”的學習方法,通過學法的遷移以及知識的遷移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類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六、教學程序
本課的關鍵是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前面學過的除數是整數的除法。而要理解這一計算法則的算理是“商不變的性質”和“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后就用“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計算法則進行計算。為了促進遷移,明確轉化移位的原理,我準備設計如下環節:
1、為了促進學法的遷移,我先讓大家回憶一下,小數乘法是怎樣計算的?讓學生回憶出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第一課時內容)是先把除數擴大成整數來計算的方法,也就是把新知識轉化成舊知識來解決的。學生回答后板書21.6÷1.8,首先讓學生比較這道除法算式與以前學的有什么不同?然后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看能不能找到計算它的方法?
反饋學生的討論,明確轉化原理,要學生說明是怎樣想的`,根據是什么?讓學生在相互辯論中明確轉化的原理。也由此達到突出重點解決難點的目的。
2、試做例題,掌握轉化方法
明確轉化原理后,讓學生試算例題。在試做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抽象出轉化時小數點的移位方法,最后概括總結出移位的法則。具體做法如下:
①.學生試做“議一議”,21.6÷1.8,并講出小數點移位的方法和理由。(板書:位移方法)
②.學生做“試一試”,(指名板演)
8÷2.5 (被除數末尾還要補“0”)
91.2÷3.8 (被除數恰好也成整數)
0.36÷1.2 (被除數仍是小數)
先各自說出小數點的處理方法,然后比較這三道題的不同,注意強調:被除數位數不夠用“0”補足后再除。
③讓學生觀察黑板上的三道題,找出計算規律,.引導學生概括總結出轉化時移位的方法,同時在此基礎上歸納出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計算法則。
在得出計算方法后,注意強調:小數點向右移動的位數取決于除數的小數位數,而不由被除數的小數位數確定。
3、專項訓練,增強“轉化”技能
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把除數轉化成整數后,被除數可能出現以下情況:A、被除數仍是小數;B、被除數恰好也成整數;C、被除數末尾還要補“0”。(板書這三種情況) 針對上述情況可作專項訓練:
“練一練”第3題的前3題: 3.42÷4.5 9.6÷0.6 264÷6.6
4、總結移位方法并練習:
①.豎式移位練習。練習在豎式中移動小數點位置時,要求學生把劃去的小數點和移動后新點上的小數點寫清楚。做到先劃、再移、后點。這種練習小數點移位形象具體,學生所得到的印象深刻。
(“練一練” 第3題的后3題。)
②.橫式移位練習。練習在橫式中移動小數點位置時,由于“1劃、2移、3點”只反映在頭腦里,這就需要學生把轉化前后的算式建立起等式,使人一目了然。
“練一練”第1題:學生獨做,集體訂正時說做題思路。
5、鞏固練習:“練一練”
第2題:讓學生弄清題意后自己解答。
第4題:先讓學生弄清題意中的信息,再計算。(提示學生用計算器驗算)
第5題:讓學生獨立完成。
冀教版五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5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冀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第4課時《梯形面積》,我將從以下幾個環節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梯形的面積屬于圖形與幾何這一領域中圖形的測量部分,圖形的測量是在圖形的認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學習梯形面積之前,學生已經有了兩段學習面積的經驗,一段是小學三年級學習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而另一段就是本單元前兩節所學的平行四邊形面積和三角形的面積。在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時,重點是用割補的方法轉化圖形求面積,而在學習三角形面積時,重點是用拼擺的方法轉化圖形求面積的。因此,在學習梯形面積時,學習方法是正遷移的,學生通過拼、割、補的方法進行學習,這種方法對于學生繼續學習圓的面積及圓柱的體積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教版教材、北師大版教材、冀教版教材雖然呈現的數學情境不同,但教材中均體現了采用拼、割、補的方法探究梯形面積的,通過學生動手實驗、合作交流等方式將梯形轉化成學過的圖形來探索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的。
基于前面的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經歷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運用公式解決相關的數學問題。
2、通過操作、觀察、歸納、概括等數學活動,發展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獲得解決問題的多種策略,感受數學方法的內在魅力,滲透轉化、遷移的數學思想。
3、通過探索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勇于探索、樂于合作的意識。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梯形面積公式推導的過程,并掌握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教學難點是在梯形面積公式推導過程中找到圖形轉化前后的聯系,推導出梯形面積公式。
二、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節課前,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操作經驗和推導轉化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學生在解決有關梯形面積的過程中,呈現出的策略會是多樣的。但是在最后概括時由于受到等式變形知識的影響,概括起來會比較困難。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是否已經知道了梯形的面積公式呢?根據以往的經驗,我感覺絕大部分學生都可能知道梯形的面積公式。面對這種情況我認為要尊重學生的現實因勢利導。數學課程標準指出: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是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因此本節課學生需要的是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要為學生創造探索交流的環境。通過適當的問題串的設計,引導學生自主“激活、調用”認知結構中為解決該問題所需的知識和方法,引導學生自己設計梯形面積公式推導的方案,因此我將本節課的題目定為自主建構——激活、調用。
三、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主要圍繞以下三個問題來引領學生展開層層的探究,問題一:怎樣計算梯形的面積呢?問題二:為什么梯形的面積是這樣計算的呢?問題三:有人說“梯形的面積公式是一把‘萬能的鑰匙’”, 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嗎?
在課的一開始,我先出示了一道簡單的有關梯形面積的題目。目的是暴漏學生掌握梯形面積的情況,以尊重學生的原有認知。學生通常會認為,會計算梯形的面積就算完成任務了,這時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引發學生的繼續思考,關于梯形的面積你們還想提出什么問題嗎?在學生提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及時進行評價適時的引導學生指向為什么梯形的面積要這樣計算?為了更好地研究這個問題,我為每組同學準備好了梯形的紙板,讓同學們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借助紙板研究為什么梯形的面積這樣計算。在學生小組交流、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我及時巡視,根據具體情況參與學生的討論和適時點撥。面對學生的各種成果,教師給予及時的評價。同學們你們用不同的方法把梯形轉化成了多種圖形,并推導出了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讓我們共同欣賞每個小組的成果吧,學生匯報的結果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方式。拼擺的方式——兩個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分割的方式——把一個梯形剪成兩個三角形。還可以把一個梯形剪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割補的方式——把一個梯形割補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或者把一個梯形割補成一個三角形。把一個梯形割補成一個長方形。在操作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水平不同,選擇的學具不同,可能會出現不同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有轉化成平行四邊形推導的,也有轉化成三角形推導的`。在學生匯報的過程中,我有意識的按學生認知規律進行展示,并設計以下幾個問題,①你是怎么轉化的?②轉化前后的圖形有什么關系?③怎么得出梯形面積公式的?④ 對他的想法你怎么評價?通過問題串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學生在總結梯形面積公式后,思維又往往停下來,認為現在很明白了。這時,教師又拋出一個問題,有人說“梯形的面積公式是一把‘萬能的鑰匙’”,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嗎?這個問題對于學生來說還是有困難的,這時我為學生的研討提供了這樣的素材,通過對這個素材的研討思考,既可以鞏固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又可以引發學生更深入的思考,感受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之間的聯系。本節課并沒有把計算梯形的面積作為訓練重點,而是更加關注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因此對于后測題目也指向了推導過程中的思想和方法,檢測學生是否理解轉化的過程,把握轉化前后圖形之間的聯系。
四、設計特點:
本節課有以下兩個特點,第一,尊重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本節課這種尊重并不是簡單的順從,而是充分考慮到學生樂于表現的心理特點,為他們提供展現的機會。第二個特點,借助問題串,激活、調用學生的原有認知。本節課我并沒有帶領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的計算方法和推導過程,為學生掃除探究過程中的障礙,幫助學生順利的探究出結論的這種方式,而是借助問題串來激活學生頭腦中的知識與方法,幫助學生自主的建構知識。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冀教版五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冀教版數學說課稿05-15
冀教版數學上冊教案12-17
冀教版《和平希望》說課稿06-28
冀教版小學英語說課稿11-04
冀教版數學上冊教案15篇12-17
冀教版數學上冊教案(15篇)12-17
冀教版數學說課稿范文(通用10篇)08-06
2022冀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09-28
冀教版小學英語說課稿4篇11-09
冀教版小學英語說課稿(4篇)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