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五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時間:2024-05-16 11:43:57 數學說課稿 我要投稿

五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說課稿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五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五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五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倍數與因數>。我說課的流程如下:1.說教材;2.說教法;3.說學法;4.說教學過程;5.說板書設計;6說作業設計。

  一、說教材

  《倍數與因數》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課時的內容,它是小學階段“數論”的重要內容之一。本節課是在學生學過整數的認識和整數乘法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習。教材的目的是采用乘法來引導學生認識倍數與因數,重點掌握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本課也是學生今后學習公倍數和公因數、以及分數的約分、通分和四則運算等知識的重要基礎。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讓學生理解倍數和因數的含義,探索掌握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結合具體情境,聯系乘法認識倍數和因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讓學生初步意識到可以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研究非零自然數的特征及其相互關系,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重難點:理解倍數與因數的含義,掌握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

  1 二、說教法

  根據五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本課在教法上,我采用了“創設情境法、自主學習法、質延探究法”進行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探索熱情,同時體現新課標多元化教學的原則。

  三、說學法

  根據新課標“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我采用了“自主性學習”與“質疑探究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方式。通過學生自主學習、質疑探究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同時使課堂能在生動、有趣、高效中進行。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科特點,從學生原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2分鐘)

  我通過出示運動會兩個班的隊形:來引導學生進入新課的學習。引導學生列出兩個乘法算式:9x4=36(人)5x7=35(人)根據這兩個算式你們能夠說出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倍數,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因數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倍數與因數的知識吧!板書:倍數與因數)

  (二)自主學習,探索新知(15分鐘)

  2

  (板書)

  (2)說一說:根據算式:25X3=7520X5=100說一說那個數是哪個數的倍數,哪個數是哪個的的因數。(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倍數和因數的含義的理解)

  強調:在研究倍數與因數時,范圍限制為非零的自然數。倍數與因數是相互依存的。

  (3)判一判:8是倍數,4是因數。因為3.5x2=7,所以7是3.5的倍數,3.5是7的是因數。(讓學生鞏固對倍數和因數的相互依存關系)

  (4)問一問:如果 axb = c ( a , b , c 是不為0的自然數),那么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將所學知識符號化,讓學生體會由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

  (5)變一變:在利用乘法算式說明倍數與因數的含義的基礎上,出示一個除法算式,如:75÷25=3啟發學生思考:根據整數除法算式能不能確定兩個數之間的倍數關系。(發散學生思維,為找一個數的倍數做鋪墊)

  2.你寫我說

  我組織了讓學生同桌之間一個人寫算式另一個人說的游戲活動,叫一組同桌的學生上來講臺進行比賽,一人在黑板上寫算式一人來說,比比誰寫得多又說得準確。(這個環節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倍數與因數的關系,發散學生的思維,活躍課堂氣氛。) 3.找一找

  3

  (1)判斷題目中給的數是不是7的倍數。先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來判斷,再組織學生交流,使學生體會通過想乘法算式的方法來判斷。

  (2)找7的倍數:引導學生體會用想乘法算式的方法來找一個數的倍數,培養學生有序思考的的思維,并讓學生明白一個數的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

  (三)實踐運用,拓展提高(20分鐘)

  在練習部分,我安排了三個方面的內容:

  (1)基礎練習

  根據算式,說一說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倍數,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因數。在說的過程中體會倍數與因數的相互依存關系。

  (2)鞏固練習:

  先讓學生自己找一找4的.倍數和6的倍數,然后組織學生交流并讓學生說說找倍數的方法。最后,說說哪幾個數既是4的倍數又是6的倍數。(目的是鞏固學生找一個數的倍數方法) (3)拓展提高

  請寫出100以內8的全部倍數。先讓學生獨立寫一寫,再組織學生交流各自的方法,并在交流比較的過程中體會怎樣做到不重復、不遺漏。體會到像這樣找一個數的倍數,一般用乘法比較簡便。

  (四)學生小結,教師小評(3分鐘)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會詢問學生你有哪些收獲?我再次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梳理本節課的知識要點,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4

  五、說板書設計

  以下是我的板書設計,這樣的板書設計直觀、系統、簡明、扼要,既有利于及時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又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本節課的知識結構。

  六、說教學設計

  以下是我的作業設計,這樣的作業設計具有基礎性,體現“雙基”,面向全體,注重鞏固和提高。

五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2

  一、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是在學生進行過簡單的統計圖和已經初步認識某些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的基礎上安排的。培養初步的隨機的觀念和概率的思想,為第二學段“研究概率”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用條形圖描述數據,完成相應的統計圖,體會到統計是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2.使學生經歷實驗的具體過程,從中體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能對能發生的結果或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作出簡單判斷。

  3.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意識,初步感受動手實踐是獲得科學結論的一種有效方法,激發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發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與能力。

  三、教學重點

  讓學生經歷實驗的具體過程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四、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對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正確判斷,并能適當解釋和分析統計的結果。

  說教法學法

  一、注重數學學習的情感化

  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我尊重并引導學生大膽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營造了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敢于質疑,樂于交流與合作,在學習活動中嘗到成功的.喜悅,建立自信心。

  二、注重數學學習的活動化

  生活的中心是活動,課堂教學的本質應該是活動的,要讓學生“活”起來,必須先讓學生“動”起來。游戲活動是學生最喜歡的學習活動形式,把數學教學與游戲活動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趣,激發學習動機。學生通過摸球活動,發現和掌握有關“可能性”的知識,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觀察事物、思考問題。

  三、注重數學學習的自主化

  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放手讓學生通過操作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學習方式,推出“可能性”的幾種情況。學生學得積極,教師教得輕松活潑。這樣實實在在地把學生放到主體地位,使其參與新知的認知過程,既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又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精神。

  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我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順昌購物中心打出了“消費大抽獎”的活動牌子:一等獎2名,二等獎20名,三等獎200名,紀念獎20xx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猜一猜抽到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紀念獎的可能性會怎樣?

  那么自己的猜想是不是正確的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問題來學習

  二、小組活動,猜測驗證

  1我先出示口袋里有5個黃球、5個紅球,讓學生任意摸一個,學生會想到摸到黃球和紅球的可能性一樣大。

  但我又袋子里拿走3個紅球,讓學生猜測,結果會怎樣。

  通過新舊游戲的對比,有助于學生正解把握條件,從而順利作出關于結論也隨之變化的預測;另一方面,相似的游戲情境,更能調動學生原有的認識和經驗,自己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主動地進入探索活動。

  副標題#e#

  2.實驗驗證

  出示實驗要求

  每次摸1個球,摸完放回口袋,一共摸10次,

  提供兩種記錄方法,選一種記一記

  方塊圖:每次涂一個方塊表示

  條形圖:每次涂一個方格表示

  然后讓學生小組活動,教師巡視,最后全班交流實驗情況:你發現了什么?小結提升:你覺得用“方塊圖”和“條形圖”表示數據時有沒有相同的地方?各有什么優點?

  通過比較條形圖使用起來更方便些,以后我們還會經常見到“條形圖”這位朋友。

  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親身經歷“猜測——實驗——驗證”的科學研究的過程。體驗成功的快樂,并在活動、交流中初步感受“條形圖”表示數據既直觀又清楚的優點。

  三、想想做做,豐富體驗

  1想來玩“拋骰子“游戲嗎”

  2.做一個小正方體,四面寫1,一面寫2,一面寫3,還是拋30次,預測一下,結果會怎樣?

  3小組活動,用條形圖記錄結果。

  在條形圖里你發現了什么,讓學生在小組里說一說

  4又到了“裝筆”比賽的時候了,請各組做好準備

  第一關:在布袋里放4枝筆,每次任意摸一枝,摸50次,摸到紅鉛筆的次數比藍鉛筆多。(每組派代表展示,說說怎樣想到這樣做的。

  第二關:在布袋里放4枝筆,每次任意摸一枝,摸50次,摸到紅鉛筆的次數比藍鉛筆少

  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表達,培養統計活動中分析數據,判斷推理的能力,更深刻地理解不確定事件。

  四、全課小結,拓展延伸

  今天在活動中,你有什么新的收獲和感受嗎?請和大家共同分享。生活中這樣的情況很多,請你留心身邊的事物,誰能找到這樣的例子也請帶到學校里與大家分享,好嗎?

  葉瀾教授的生命課堂的理念告訴我們:人不僅有認知,人還有情感、態度和信念,如果只把人看作是一個認識體,就簡化了對人的認識;如果教學只注重培養認知能力,那就弱化了教學的意義。我通過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按照“激趣激疑——自主探究——體驗驗證、深化認識”的過程進行教學,不僅把學生的實際生活和課堂生活緊密相聯,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豐富了學生的教學體驗,加深了學生的思考,突破了學生思維和經驗的障礙,而且為學生創造探究的機會,大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了他們的合作交流的能力,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五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3

  《方程的意義》一課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二節的內容。學生在《方程的意義》之前,在一、二年級的數學學習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號,也就是未知數,對于方程的意義有了一定的知識滲透,在本單元中,學生已經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表示數量,表示數量間的關系,都與本節課有著密切的關系。而方程這部分知識,在初等代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于小學生來說,從具體事物的個數抽象出數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和,現在由具體的、確定的數過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變的數,更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數的基礎上,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工具,從列出算式發展到列出方程解,這又是數學思想方法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它將使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方程這部分的學習,能使學生擺脫算術思維方法中的某些局限性,為進一步學習代數知識幫好認識的準備和鋪墊。學生從算術方法解決問題到代數方法解決問題的過渡,這節課的概念學習也是后面學習解方程的方法、用方程解決問題的基礎,因此,在教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以及《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內容,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了解方程的意義,弄清方程與等式的聯系與區別。

  2、在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建立分類思想,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

  3、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學習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學重點是在實踐中了解方程的意義,并能根據方程的意義判斷出方程,根據數量關系列出正確的方程。

  下面我就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向大家做以匯報。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你們小時候玩兒過蹺蹺板嗎?(同時出示圖片)

  對于這個游戲的玩兒法與經驗,誰能向大家介紹一下?

  其實在生活中,還有一樣物品與蹺蹺板長得很像,它可不是用來游戲的,而是用來測量的。你們認識它嗎?(出示天平)

  【蹺蹺板與天平有許多相似之處,它們都是在中間有一個支點,都靠力臂兩端的重量來達到平衡,都是根據杠桿的工作原理。但是對于學生而言,天平比較陌生,而蹺蹺板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以此導入,能引起同學們的興趣,學生回顧玩兒蹺蹺板的經驗,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去為認識新事物奠定基礎,形成表象】

  二、認識并使用天平

  教師介紹天平:

  這就是一臺托盤天平,它是用來測量比較輕的物體的儀器。這兩個是天平的托盤,一邊放物品,另一邊放測量物體的砝碼,砝碼上都有質量標志。我們通過不斷調試砝碼,直到中間的指針指向中間為兩邊平衡,物體的質量就是砝碼質量之和。

  教師示范: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進行實際應用天平來測量一下。

  首先我們來應用一下,檢查一下砝碼的質量是否準確。

  在天平的左邊放置20克和30克的砝碼各一個,右邊我們應該放置一個50克的砝碼。看一下,天平中間的指針正好指向刻度盤的中心,說明天平保持平衡了。

  看到天平,你會用等式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系嗎?

  20+30=50

  這有一個空的水杯,我們先來測量一下它的重量。

  請你估計一下它的重量。我們來試一試。

  通過測量,我們得知,水杯的重量是100克。

  現在我們緩緩向水杯里倒水,你發現天平怎么樣了?

  你知道我倒了多少水嗎?水的質量是未知的,我們可以用字母x表示,那么現在天平的狀態還能用等式來表示了嗎?

  100+X>100

  我們繼續測量水的質量,同理得出: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這幾個算式都以板書形式呈現。

  【在利用天平寫出算式的過程中,我最開始設計的是給每個小組一臺天平,讓學生實際操作,測量物品的質量,但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天平中砝碼過小,學生操作起來不方便,而且大部分時間都花費在調節砝碼的過程中,而不是討論方程的意義,與本節課的重難點相背離,因此在修改中,我們還是尊重了教材,以教師的示范為主,我們吸取了學生試驗的教訓,為了讓學生看得真切,我們放棄了實物操作,選擇了電腦課件的演示。】

  三、認識方程

  1、根據天平寫算式并分類

  剛才我們測量了水的質量,在測量過程中,我們出現了這幾種情況,可以用不同的算式表示天平左右兩邊的位置關系,你明白了嗎?下面老師這兒就有幾組天平測量的過程,首先請你根據天平寫出算式。然后把這些算式按一定的原則分分類,最后在小組內交流一下你們的結果。

  【《20xx年版數學課程標準》中將學生的“雙基”增加為“四基”,其中“領悟數學基本思想”是新增加的內容。數學思想是數學知識和方法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與概括,如抽象、分類、歸納、演繹、模型等。在傳統教學中,我們比較提倡對概念的演繹,清楚地記得,十年前數學書對方程概念的呈現是這樣的:通過天平保持平衡寫出等式,然后得到結論。舊的數學課強調的是對概念的理解和應用,而新的課程標準中提倡要在數學學習中,使學生領悟數學的基本思想,積累數學的基本活動經驗。因此,新的教材中增加了不等式,增加了不含未知數的算式,通過通過類比、分析、歸納,形成數學模型,在頭腦中形成表象,再用嚴謹的語言來表述。

  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利用天平這一實物圖,將數學知識置于情境之中,讓學生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寫出等式及不等式,含有未知數的和不含未知數的,。學生通過分類對比,形成表象,教師引出概念,使學生親歷知識的生成過程。】

  2、交流匯報:

  學生邊說,教師邊板書:

  等式 不等式

  含有未知數 3x=180 50+2x>180

  100+x=50x3 80<2x

  不含未知數 50x2=100 100+20<100+30

  根據板書,教師講解:像 3x=180、100+x=50x3這樣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

  反問:什么樣的算式叫方程呢?一個算式要成為方程有哪幾個條件?

  【通過對比,學生能在腦海中形成一個清晰的方程表象,建立方程的模型,因此在教師講授概念時,學生很容易地就接受了。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但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什么都不講,對于方程這個新知識,如果老師不告訴學生,學生是不能憑借舊知自己總結出來的,因此在概念的呈現上,我選擇了講授法。】

  四、應用概念

  同學們,根據你對方程的理解,你能自己寫出幾個方程嗎?

  判斷,他們寫得都對嗎?

  黑板上剛才我們寫得這些算式,有方程嗎?

  【通過前面學生的活動歸納出概念,還要對概念進行演繹。練習題中,我先讓學生自主寫方程,就是考查學生對方程概念的理解,然后再進行判斷的基本練習。】

  五、方程產生的文化背景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會用方程解決數學問題了。在我國古代,大約兩千年前成書的《九章算術》中,就記載了用一組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資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國的數學家笛卡兒第一個提出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數,才形成了現在的方程。

  【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一個數學知識的形成都凝聚著人類智慧與汗水。因此學生在學習前人給我們帶來的經驗同時,也要了解數學文化。通過這部分知識的講解,學生對方程的產生有了初步的印象。】

  六、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中,我設計了這樣幾個題目:

  1、 根據線段圖寫方程

  2、 根據數量關系寫方程

  3、 判斷是否是方程

  4、 方程與等式的關系

  七、作業:

  利用課余小組時間用天平測量物體的重量。

  再想,天平兩邊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繼續保持平衡呢?

  【課堂上的時間是有限的,雖然在前面的教學中,學生沒有使用天平 ,但對天平都充滿了好奇,因此,我把用天平測量物品的質量這個環節延伸到課下,學生不僅滿足了自己的愿望,而且也是對本節課知識的鞏固,我還設計了“天平兩邊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繼續保持平衡呢?”發散學生的思維,也為下節課《天平保持平衡的性質》奠定了基礎。】

五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4

  一、說教材

  (一)本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近似值的實際應用,是在學習求近似值的基礎上教學的,教學這部分內容,重點放在教給學生分析應用題的方法,根據實際生活情況采用進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二)學情分析

  本課所研究解決的數學問題,學生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在生活的實踐體悟中都曾滲及過,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經驗,在前幾冊的數學學習中已經有步驟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五年級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欲望。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正確運用小數除法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相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采用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的方式進行教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到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要根據實際情況用進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體會小數除法的應用價值。

  三、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正確運用小數除法,培養觀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難點:提高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說教法、學法

  根據對本課教學過程的預設,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盡可能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生活和活動情景,以創境激趣為關鍵,以解決問題為核心,以自主探索為主線展開的多維合作活動。為他們提供各種機會,采用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經歷思維沖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動,使學生體驗探索的過程,體會學數學的樂趣。

  五、說教學程序:

  鑒于本課教學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及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實際情況,預設如下幾個部分展開學習:

  互動(一)在具體情況中探究理解進一法取商的近似值

  課件出示教材第39頁例10(1)題

  學習任務:

  1、找出題目中的已知條件: 所求問題:(獨立完成)

  2、怎樣列式?為什么這樣列式?

  3、算一算,需幾個瓶子?

  4、瓶子的個數是整數個,怎樣取商的近似值(小組討論)

  引入進一法:(板書)(結合豎式理解進一法)

  進一法定義:在解決問題時,根據實際情況,不管小數部分是多少,都往個位進一取整數。

  5、舉例生活中哪些實際問題需要進一法取商的近似值?

  互動(二)在具體情況中探究理解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課件出示教材第39頁例10(2)題

  學習任務:

  1、找出已知條件、所求問題,嘗試獨立列式解答

  2、思考:怎樣取商的近似值?(小組討論)

  引入去尾法: (板書) (結合豎式理解去尾法)

  引入去尾法定義:在解決問題時,根據實際情況,不管小數部分是多少,都舍去尾數取整數。

  3、舉例生活中哪些實際問題需要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三)、目標檢測

  1、判斷下面各題是用進一法還是去尾法,說明理由。

  (1)國慶節五(1)班16名同學到世界之窗游玩,每3個同學一條船,需幾條船?

  (2)夏銘用彩紙折疊紙飛機,每5張紙折一架,34張紙可以折幾架?

  (3)一種圓珠筆2.5元錢一支,12元錢最多能買幾支?

  2、我最棒,我能解決下面各題。

  (1)中心小學有378人去秋游,每輛客車限乘40人,需要幾輛客車?

  (2)美心蛋糕房特制一種生日蛋糕,每個需要0.32千克面粉。李師傅領了4千克面粉做蛋糕,最多可以做幾個生日蛋糕?

  (四)、全課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五)布置課外作業

  六、說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

  根據實際情況取商的近似值方法:

  1、進一法:不管小數部分是多少,都向個位進一。

  2、去尾法:不管小數部分是多少,都統統舍掉。

  這樣的板書設計明了、直觀。

五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5

  1、本節課是基于對條形統計圖的理解上,通過對條形統計圖呈現數據,通過移多補少,理解了平均數的含義,知道平均數是一組數據的代表數值,可用來進行幾組數據之間的比較,這樣為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提供感性支撐,使抽象化的問題形象化。

  2、提煉生活中的問題情境,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創設認知沖突,激化矛盾,感受平均數產生的必要性意義。例如;從體育老師那得到每組踢毽子的個數,問第一組和第三組哪組的的水平好?為什么?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比最小,比最大,比大多數,平均數。你認為哪種方法比較好,學生充分展開討論,得出平均數最好,然后引導學生歸納并理解平均數并通過條形統計圖理解的意義,總結平均數的求法。

  3、通過計算平均數,歸納平均數的特點,理解統計意義。

  4、營造了愉悅和諧的氛圍,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下學習,自由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形成了真實有效的課堂。在課的導入中,教師以真實事情激趣;在新知的教學中,以問題激疑;在鞏固練習中,融入生活,讓學生親近數學。每一個環節的設計和教學語言都很精練,具有親和力,營造了愉悅和諧的氛圍,努力去感染和激勵學生,使他們產生求知欲,使課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把課堂還給了學生。

  教師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讓學生去說,多給學生提供機會,如你知道嗎你有不一樣的方法嗎你有什么心里話要說,你認為哪種方法好,自己試一試等,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增強參與的主動性,不斷地去思考、探索、討論、交流,在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不斷休驗成功的快樂,在認知與情感的交互作用下,學得積極主動,形成一個真實有效的課堂。

  6、把平均數融于生活,利用不同信息深入理解平均數在生活中的意義價值。例如,讓學生說生活中哪有平均數?利用我國淡水資源缺乏與其他國家比較;走進奧運看平均數等。

  總之,本節課在具體問題情境中,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探索求平均數的方法;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聯系實際,靈活運用平均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整節課始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真正掌握了知識,培養學生能力與學習數學的興趣。是一節精彩而有實效的課堂。

五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6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九冊第一單元第二小節教學內容之一,本節課教學P20—P21的例4、例5以及第21頁的做一做中的題目,練習五第1-4題。

  數除法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另一種是除數是小數的除法。“一個數除以小數”是在學習了“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商不變性質”等知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小數除法教學的重點,也是今后學習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重要基礎。“學好本節課教學內容,旨在讓學生初步理解,“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算理,掌握計算法則,滲透轉化的數學方法來培養相互聯系的辯證觀點,幫助學生理解計算方法,從而建立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法則,為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簡單問題和今后進一步學習打下初步基礎。

  二、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可以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進行計算的算理;掌握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計算法則,并能應用法則進行計算。

  2培養學生分析、推理、歸納、概括、嘗試以及創新能力,提高計算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及事物之間互相聯系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三、教學重難點

  其中掌握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計算法則,并能應用法則進行計算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但是由于五年級學生分析、推理能力的有限,理解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進行計算的算理成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教法:教學新課之前首先要檢查學生對商不變性質的掌握情況,然后引導學生運用商不變性質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為除數是整數的除法,從而把新知轉化為舊知,使新知舊知融為一體。本節教材適合采用“嘗試教學法”。在學生已經掌握除數是整數除法和充分復習商不變性質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嘗試學習例4,二次嘗試例5,最后達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目的。

  學法:教學中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為主線。面向全體學生,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放手讓學生利用舊知遷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通過嘗試經歷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進行計算,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要使下列各小數變成整數,必須分別把它們擴大多少倍?小數點怎樣移動?

  0.330.230.120.78

  2、把下面的數分別擴大10倍、100倍、1000倍是多少?

  1.582130.63.95

  3、填寫下表。

  被除數252502500

  除數550500

  商

  根據上表,說說被除數、除數和商之間有什么變化規律。(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不變。)

  (二)探究算理歸納法則

  1.例5:奶奶編"中國結",編一個要用0.85米絲繩,這里有7.65米絲繩,可以編幾個

  列式0.58÷7.65

  提問:怎樣才能轉化為我們前面所學的整數除法

  同桌討論(引出根據商不變的規律,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100倍)

  然后按什么除法去算?

  2.例6:12.6÷0.28

  提問:這道題和上面例題的方法相同嗎如不同該怎樣擴大被除數和除數呢

  同桌討論:引出應以除數的小數位數為標準,這里被除數和除數應擴大100倍,才能轉化為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同時教師要適時點撥:被除數的位數不夠時用"0"補足;商的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3.分小組演算,討論和提煉方法

  A組:6.4÷0.857.6÷4.246.8÷1.2

  B組:16.1÷0.460.093÷0.3190÷0.06

  課堂學生演算時,教師巡視,進行引導,點撥,使學生逐步領悟本節知識的`要點所在.

  思考:你用哪種方法轉化?為什么?

  同桌互相說說轉化的方法及道理。獨立計算后,訂正。強調:利用商不變的性質,把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多少倍,由哪個數的小數位數決定?

  4、比較例4與例5有什么不同?(被除數在移動小數點時,位數不夠在末尾用“0”補足。)

  (三)、練習:課本P21練一練第2題,學生獨立完成后,歸納小結。

  對被除數小數點移位后補“0”的方法,教師可作適當點撥。學生試做后先不急于講評,讓他們對照教材中的兩個例題啟發學生觀察、比較兩道例題的不同點與計算時的注意點。引導學生分析、比較,逐步抽象出移位的方法。讓學生在充分積累經驗的基礎上歸納出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計算法則,會收到水道渠成的效果。)

  (四)回顧總結

  思考: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應怎樣計算?討論得出(填空):除數是小當選的除法的計算法則是: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先移動()的小數點,使它變成();除數的小數點向右移幾位,被除數的小數點也()移動()(位數不夠的,在被除數的()用“0”補足);然后按照除數是()的小數除法進行計算。看書P19-20,劃出重點詞語。

  板書例5:奶奶編"中國結",編一個要用0.85米絲繩,這里有7.65米絲繩,可以編幾個

  列式7.65÷0.58=9個

  答:可以做9個。

  例6:12.6÷0.28

  被除數、除數同時擴大100倍,

五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7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蘇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分析教材

  本課是蘇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公倍數和公因數》中的內容。在四年級(下冊)教材里,學生已經建立了倍數和因數的概念,會找10以內自然數的倍數,100以內自然數的因數。本單元繼續教學倍數和因數的知識,要理解公倍數、最小公倍數和公因數、最大公因數的意義,學會找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方法。為以后進行通分、約分和分數四則計算作準備。

  《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結合教材的特點,我力求達到下面的教學目標:

  1、經歷找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的過程,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探索找公因數的方法,會正確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2、結合具體實例,滲透集合思想,培養學生有序思考的能力,讓學生養成不重復、不遺漏、不重復的思考習慣。

  3、培養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自己的發現,善于發現規律,利用規律解決問題的能力。

  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目標,我確定本課教學重點是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教學難點是會求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設計理念

  在教學中我發揮“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作用, 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自己探索。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合作交流中學、學后合作交流并根據學生原有的認識基礎和認知規律,并結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理念, 力求突出以下三點:

  1、將教學內容活動化,讓學生在做中學。

  2、采用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交往互動中學。

  3、充分利用原有的認知經驗,在遷移中學。

  教學過程

  依據教材特點及小學生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整個教學過程安排了四個環節:

  一、 活動探究,認識公因數

  分為五個步驟:

  1、動手操作:在教學公因數的概念時,讓學生經歷操作思考的過程,認識公因數。首先讓學生用事先準備好的小長方形紙片,分別用邊長6厘米和邊長4厘米的正方形紙片鋪滿一個長18厘米、寬12浪漫的的長方形操作活動。通過學生的操作,引導學生觀察正方形的邊長與長方形的長、寬之間的關系,讓學生看看正方形每條邊各鋪了幾次?怎樣用算式表示?,來說明為什么?

  2、想象延伸:接下來讓學生思考還有那些邊長是整厘米數的正方形也能鋪滿大長方形。學生思考后,回答邊長是1厘米,2厘米,3厘米的正方形也能鋪滿大長方形。引導學生說出只要邊長“既是”18的因數“又是”12的因數,就能鋪滿大長方形。從而引出公倍數的概念,再強調因為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所以兩個數的公因數的個數也是有限的(最小是1),讓學生在自主參與、發現、歸納的基礎上認識并建立公因數的概念的過程。

  3、歸納總結:只要正方形的邊長既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這樣的正方形就能鋪滿大長方形。1、2、3、6既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它們就是12和18的公因數。

  4、根據 學生的總結我及時板書課題,讓學生的形象思維轉變成抽象思維。

  5、反例教學:讓學生說明4是12和18的公因數嗎?為什么?

  學生通過上面的一正一反教學總結出:公因數要同時是兩個數的因數。

  為了及時鞏固,完成練一練:先讓學生在圖上畫一畫,找出公因數和最大因數,填寫在書上。

  (設計目的:通過具體的操作和交流活動,幫助學生理解公因數,使知識不在枯燥無。讓學生到感受成功的喜悅。)

  二、自主探索,求最大公因數:

  學生在已經掌握公因數概念的基礎上,讓學生學習怎樣找兩個數的公因數,學以致用。教學例4時,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后小組交流。通過具體的運用,鞏固公因數的概念。讓學生說說怎樣找12和18的公因數,學生可能說三種方法,一是先找12的因數,從12的因數中找18的因數;二是先找18的因數,再從中找出12 的因數,三是分別找出12和18的因數,再找出相同的因數。通過比較三種方法,讓學生感受哪種方法比較簡捷。在此基礎上,揭示最大公因數的含義,并介紹用集合圈的形式來表示12和18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明確集合圖中省略號的作用。

  (設計目的: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弄清怎樣用集合圖來表示兩個數的公因數。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概念,感受數學方法的嚴謹性。)

  三、 綜合實踐、學以致用

  為了體現數學來源與生活,用與生活的理念我設計三個層次的練習:

  首先設計關于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概念判斷題,進一步讓學生對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認識。做到知識和技能融為一體。

  接著讓學生完成練習五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

  然后分別完成2、3題。小組交流。

  (練習的設計是從認識到理解,再到拓展應用,逐層加深,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識,教學由課內到課外延伸,增加運用實踐機會。)

  四、全課小結、過程回顧

  這節課我們認識了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說說你掌握的方法。

  學生回憶整堂課所學知識。學生通過這一環節可以將整個學習過程進行回顧、按一定的線索梳理新知,形成整體印象,便于知識的理解記憶。

五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8

  一、教學目的:

  1、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義。

  2、理解、掌握約數和倍數的意義,知道約數、倍數的相互依存關系,滲透辨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

  3、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嘗試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4、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自學、討論等方式的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二、教學準備:

  1、兩張卡片。

  2、多媒體演示課件。

  評析:為了體現當今新的教育觀,即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使兒童掌握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還要有目的去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所以制定的目標體系全面、恰當。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整理、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義。

  1、整除的含義。

  ①讓學生在小卡片上寫一道除法算式。

  ②黑板上展示學生的除法算式。

  評析:學生的學習材料是自己尋找的,而不是教師或書本給定的材料,它們來源于學生自己,這樣的學習,可以使學生一開始就處于積極狀態,使學生對學習充滿著興趣,學生樂于繼續學習下去,而無須教師強迫學生學習。

  ③教師提出問題:

  A、哪一道除法算式的'被除數能被除數整除?

  B、在什么情況下,才可以說“一個數能被另一個數整除”?

  ④讓學生分小組合作、交流,解決以上兩個問題。

  ⑤學生交流完畢,每小組派代表匯報本小組研究成果。

  評析:讓學生合作、交流,嘗試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即給了學生一個人人參與、自主探索的機會,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識;又使學生在平等、自由、真誠悅納的情意關系中學會了與人共處。

  2、抽象概括整除的概念。

  ①師:如果用字母a表示被除數,用字母b表示除數,在什么情況下,a能被b整除?

  ②生:略。

  ③師:讓學生完整地概括整除的意義。

  評析:由于學生對整除的含義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所以通過學生討論,師生對話,抽象概括出整除的概念,這樣的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可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鞏固練習。

  ①下面哪一組的第一個數能被第二個數整除?

  A、17和54

  B、9和7

  C、3.6和1.2

  D、10和10

  ②下面四個數中誰能被誰整除?

  A、2

  B、3

  C、6

  D、12

  評析:概念初步后,為了有效鞏固,恰到好處增加了練習,練習題設計時,考慮到不同學生的發展,增加了開放題,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又加深了學生對整除的理解

  (二)新知教學,了解約數和倍數的意義。

  1、提出問題,看書自學。

  ①在什么情況下,a是b的倍數,b是a的約數。

  ②約數和倍數中的數一般指什么數?不包括什么數?

  ③你能仿照書中的(例1)舉一個例子,說明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倍數,另一個數是這個數的約數

  2、學生自學,并回答問題及舉例、說明理由。

  評析: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去自學,這樣的學習,即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又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及自學能力。

  3、明確約數和倍數的關系。

  根據實例提出問題:45能被15整除,能不能單獨說45是倍數、15是約數,為什么?

  生:略。

  師生共同小結:約數和倍數是相互依存的關系,不能單獨地說一個數是倍數或約數。

  評析:通過以上的學習,學生明確了一個數是否是另一個數的倍數或約數時,必須是以整除為前提,約數和倍數是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獨立存在。突出了教學的重點,準確地把握了教學關鍵。

  4、鞏固練習。

  ①下面每組數中,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約數?

  A、36和9

  B、7和14

  C、45和45

  D、1和100

  ②下列數中,誰是誰的倍數?誰又是誰的約數?

  A、1

  B、2

  C、6

  D、12

  ③游戲。

  規則:老師出示一個數,看你手中的卡片是否符合老師提出的條件,符合的請舉起你的卡片。

  a、我是12,12能整除誰?你們是我的什么數?我又是你們的什么數?

  b、我是19,誰是我的約數?

  c、我是2,誰是我的倍數?

  d、我是1,誰是我的倍數?(小結:1是所有自然數的約數)

  e、讓全體同學舉起卡片,讓具有數字6的同學指出自己的約數

  評析:練習題設計時,考慮到不同的學生要有不同的發展,即有層次,又有坡度,形式又有多樣。即重視基本知識的訓練,同時還將知識性、趣味性有機地結合。學生興趣盎然,思維敏捷。通過練習,即鞏固了知識,又使全體學生不同程度得到了發展

  (五)回顧反思,談各人的收獲。

  師:今天我們研究了什么?又是怎樣研究的?你有什么收獲?

  評析:讓學生總結本節課學習的方法,并談自己的收獲,這個過程不僅使學生明白了許多道理,而且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誘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的收獲不僅只有知識,還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學生體驗到學習之樂,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四、反思:

  素質教育的重要著眼點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施素質教育就必須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改變學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學條件下所形成的那種偏重于記憶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師知識傳輸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形成一種主動探究知識、并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學習方式,這是一種有利于終身學習、發展學習的方式。為了倡導這種學習方式,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筆者在設計約數和倍數的意義這一課時,采用了以問題為中心,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以合作交流、討論、自學等形式主動地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有了切實的落腳點。

  綜觀整堂課,教師教得非常少,而學生講得非常多,學生之間合作交流多,學生自主學習多,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和參與者,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不僅積極參與每一個教學環節,切身感受了學習數學的快樂,品嘗了成功的喜悅,而且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滿足了學生求知、參與、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

五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9

  一、說課內容

  北師大版數學五年級上冊數學與生活迎新年

  二、說教材

  (一)本節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及結構特點

  本節課屬于綜合應用的內容,通過課堂的學習將本冊前幾個單元分數的再認識,可能性等知識加以整合,進一步加強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問題的結合,以提高學生綜合實踐的能力。本節課教材中安排的3個活動:節日里的活動,長跑接力和有獎游戲,都具有很強的現實性,趣味性與挑戰性,能較好的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數學應用的意識,綜合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

  (二)、教學目標

  1、利用所學分數再認識,可能性等知識進行綜合運用,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在生活中挖掘數學問題,尋找數學問題,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3、在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傾聽表達等能力,促使學生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

  4、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解決問題,在游戲中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的興趣,培養良好習慣。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利用所學分數再認識,可能性等知識進行綜合運用,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難點: 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法

  以“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為基本概念,讓學生在教師富有啟發性的語言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獲得知識與發展。

  四、說學法

  (一)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在學習本課內容前已經已經學習了分數的再認識,倍數與因數,以及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等知識,本課的教學主要是運用前面所學的知識進行綜合應用。因為有很多的學生對于以上所學知識能理解,所以在實際生活中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還有待在活動中鞏固和提高

  (二)學法指導

  1、自主探究法

  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運用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成功的喜悅。

  2、合作交流法.

  課上設計同桌互說、集體匯報等交流活動,完善學生的想法,構建自己獨特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五、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在愉快的學習中即將迎來新年,新年里你們一定會計劃做許多事情,說給同學們聽一聽。

  生:我要練習跳舞。

  生:我要去商店買東西。

  生:我要學畫畫。

  生:我要回奶奶家。

  生:我要回姥姥家。

  生:我要和老師、同學開聯歡會

  ……

  師:可見同學們在迎新年的這個節日里想做的事情太多了,那么同學們想不想淘氣、笑笑班節日里的活動呢?

  生齊:想

  師:那就讓我們共同走進淘氣、笑笑班迎新年的活動(板書課題:迎新年)

  [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有利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探究知識的欲望]

  (二)探究活動

  活動之一:迎新年

  師:請看淘氣和笑笑班所有同學節日里的活動。

  (PPT出示教材第91頁的表格)

  生:仔細觀察PPT中的表格

  師:從表格中你能獲取什么數學信息?

  生:……

  師:根據大家獲取的信息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呢?

  生:自由提問題.大家合作解決這些問題.從而把表格填完整.

  生:表格中應分別填3/10 、1/5 3/20 1/4 1/10

  [根據表格,學生能夠自主提出問題,解答問題.因而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給予他們充分的時間和空間]

  活動之二:長跑接力

  師:剛才對我們對淘氣、笑笑班新年里的活動進行了統計、分析,可我們學校新年也有活動安排,那就是準備舉辦一次長跑接力活動。共有5個接力點,你想一想,5個接力點的位置應該在哪里?(生都陷入了沉思,稍候有一小男孩舉起了手)

  生1:老師,這5個接力點包括起點和終點嗎?

  生2:我認為包括,圖中加上起點和終點共5個點,不正好嗎?

  生3:我認為5個接力點不包括起點和終點。你看吧,如果包括,那中間一共才3個點。

  生4:就是,剛才題中說的'是5個接力點,絕對不包含起點和終點。(迫不及待)

  (這時,下面很多同學發出了“就是”的聲音,都同意生3與生4的看法)

  師:五個接力點都在長跑路線上,請根據下表確定位置.(PPT出示書中插圖)

  距起點的距離占全長的幾分之幾

  第1接力點

  1/4

  第2接力點

  1/3

  第3接力點

  1/2

  第4接力點

  2/3

  第5接力點

  3/4

  (學生們有的拿鉛筆先試著輕輕地分著,畫著,像是在估計著調整著,有的是拿著尺子在量線路的長度,還有的標過又用橡皮擦擦重新又開始算……)

  師:現在誰能來說一說你是如何想的,如何做的。

  生1:我是根據分數進行估計的。

  生2:我是用眼睛大致估計的。

  ……

  師:課件上做的有可以拖動的點,點著它并拖動就可以放在線路的任意位置。

  師:大家覺得這五個接力點確定得公平嗎?

  生:討論一翻后認為不公平.

  師:怎樣設計才公平呢?

  生討論后匯報:如果線路的總長為整體1,那每個接力點的位置該是

  生1:1/6、2/6、3/6、4/6、5/6

  生2補充:1/6、1/3、1/2、2/3、5/6。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演示5個公平接力點的位置.

  [充分發揮學生集中的智慧,利用多次討論來解決接力點的設計位置,探討接力點設計的是否合理等問題,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推理能力]

  活動之三:有獎游戲。

  師:新年里的活動可真豐富,許多有獎游戲等著大家來選擇呢?

  (媒體出示課本第92頁活動(2)的內容)

  師:你覺得哪個游戲得獎的可能性大?你愿意參加哪個游戲?

  生1:我選第3個游戲,因為得獎的可能性大。

  師:那它得獎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生:2/4。

  生2:也可以是1/2。

  師:其它2個游戲的得獎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生5:第一個紅球的可能性是1/10,綠球的可能性是1/5。

  生6:我認為第二個游戲得獎的可能性較難得出。

  師:為什么?

  生6:因為每場電影的人數是不同的,所以難以確定得獎率。

  師:那你們最愿意參加哪個游戲?

  (很多同學都選擇游戲3)

  (三)知識的運用

  師:昨天讓大家調查生活中的有獎游戲,讓我們把調查的內容在小組內交流一下,看哪一種游戲最有吸引力。

  生:匯報交流

  (四)總結與布置作業

  這節課我們在迎新年的一個個游戲活動中用學過的知識解決了那么多的問題。大家學以致用,真了不起!課下請你也來設計一個有吸引力的游戲?

五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0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數學教材五年級上冊P58旅游費用

  教學目標:

  1、會利用已有的知識,依據實際情況給出較經濟的方案,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2、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3、運用數學本身的魅力感染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合作意識。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能依據實際情況給出較經濟的方案,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教學難點:

  能依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教學用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談愛好

  師:誰愿意大聲地向同學介紹一下你的愛好?

  師:猜一猜老師的愛好?(旅游)

  2、導入新課

  師:旅游最需要準備的是什么?(錢)都花在哪些地方呢?

  師:通常我們把旅游用的錢統稱為旅游費用。

  板書:旅游費用

  師:旅游費用的多少是因人而異的,即使同一個景點花費也會不同。聰明的人往往會利用智慧節省很多錢。你們想不想當聰明人?

  ( 針對小學生求知欲強,好奇心強等心理特點,在新課引入時,依據教學內容創設制造懸念,來誘發學生想揭密的問題意識。)

  二、研究探討

  1、單選方案問題探討

  師:據我了解,你們最熟悉的王新運同學也很喜歡旅游,而且還碰到了一些問題。讓我們來看看吧!

  (放錄像1:母子倆討論旅游方案 )

  (有道是:“問渠哪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正是數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源泉。因此,小學數學教學必須從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來,走出金字塔,走向生活,使數學生活化。這種與學生密切相連的生活事例,對學生而言,有著一種多么強烈的親和力,一下子就拉近了學生與數學的距離)

  師:王新運勇敢地接受了挑戰,你們敢接受這個挑戰嗎?請看大屏幕!

  出示:旅行社推出兩種優惠方案

  A 景園一日游 B 景園一日游

  大人每位160元 團體5人以上(含5人)

  小孩每位40元 每位100元

  師:從旅行社推出的兩種優惠方案中,你了解了哪些數學信息?

  學生分析。

  師:究竟選哪種方案比較省錢呢?

  同桌兩人合作,先討論方法,再把思考過程寫在紙上。看哪個組最快。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學生匯報:(可能出現)

  第一種: 第二種:(大力表揚)

  A 4×160=640 4-1=3

  640+40=680 3×60=180

  B 5×100=500 選B方案

  680>500

  選B方案

  (對方法奇特的給予鼓勵,對兩人有明確分工的更要大力表揚其主動合作意識)

  板書: 4大1小 B

  師:誰能總結一下我們的思考過程?

  板書:計算 比較 選擇

  師:同學們選擇的結果和王新運一樣不一樣呢?讓我們看一看。

  (放課件2:結論)

  師:看來你們的想法是一致的,不愧是好同學好伙伴。就在王新運與媽媽繼續商量準備的東西時,事情發生了變化。

  (放課件3:三個老師加入)

  師:三個老師家究竟要選哪個方案呢?這可累壞了王新運,我們能不能替他分擔一下呢?

  出示:蔡老師家: 2個大人 4個小孩

  王老師家: 3個大人 2個小孩

  劉老師家: 1個大人 6個小孩

  要求:選擇一個老師家,自己完成任務。

  學生獨立完成然后匯報

  教師板書: 2大3小 A 1大6小 3大2小

  師:我們每位同學都能作出準確地判斷,不愧是聰明人!

  那如果去6個大人3個孩子,你能很快地判斷嗎?

  2個大人5個孩子呢?

  你們發現了什么秘密?

  隨學生匯報板書: 小孩多 大人多

  師:你們不僅通過計算、比較、選擇為四個家庭作出了較準確的判斷,還通過認真觀察、分析發現了規律,并加以運用,真厲害!

  (現代教學論指導下的課堂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課堂上教師要努力創設師生互愛、人格平等、教學民主、生生和諧的情感交融的教學氛圍。因為,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基礎。民主和諧的課堂環境是發展學生創造性的保障。所以,教學時要關心每一位學生,使學生感到老師既是師表又是可以交心的朋友,讓愛充滿著整個課堂,學生之間形成了和諧友好、互助、競爭的良好關系。課上,我努力為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通過互相討論、互相反饋、互相傾聽、互相激勵、互為師生、互相合作,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情感的交流和思維的碰撞。)

  板書:發現 運用

  2、組合方案問題探討

  師:就在我們這邊熱列討論時,老師們那里又發生了變化

  (放課件4:組團去)

  師:組團去,誰能快速口算一下他們去幾個大人幾個孩子呢?

  出示投影: 組 團: 10個大人13個小孩

  師:這么多人去,怎樣選擇最省錢呢?

  學生討論:AB組合方案

  板書:靈活

  (備用:如果去4個大人7個孩子,怎樣選擇最省錢呢?)

  ( “思維是以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學生認識的發展就是觀念上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反復漸進過程。在新課引入時,教師從學生認知結構出發,創設新奇,有趣,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誘發學生思考那些與已有的認知所不同的一些問題,讓學生心理上形成認知沖突,從而打破原有心理平衡,造成“憤”、“悱”的心理狀態,產生探求新知的欲望。這樣由淺入深不斷施問的.情境,誘發了學生主動參與問題解決的過程,激發了學生產生探求強烈愿望。)

  師:看來我們同學都很有經濟頭腦,不僅掌握了基本方法,還能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靈活選擇方案已達到最佳目的。

  三、小結

  說一說你有什么收獲?

  四、作業

  1、回家向家長講一講我們今天探討的問題,讓家長了解我們的理財本領,并允許我們參加家庭理財活動。

  2、運用我們智慧的雙眼,去發現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類似問題,并嘗試著去解決。下節課與同學進行交流。

  (小學生學習數學既是“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又是“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系運用于生活實際,可以使所學知識得到繼續擴展和延伸。同時,又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所以,在學習新知后,要創設一些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實踐活動情境,讓學生及時將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五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1

  教材簡析:

  循環小數是在學生學習了小數除法的意義、小數除法的計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概念較多,又比較抽象,是教學的一個難點。課本的例8,是教學從某一位起,一個數字重復出現的情況,為認識循環小數提供感性材料。例9通過計算兩道除法式題,呈現了除不盡時商的兩種情況:一種是從某位起重復某個數字;另一種是從某位起幾個數字依次不斷重復出現。由此引出循環小數的概念并介紹循環小數的簡便記法。接著教材用想一想的方式組織學生討論兩個數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數商,所得到的商會有哪些情況。由兩個數相除時商的兩種情況,介紹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的概念。

  以前學生對小數概念的認識僅限于有限小數,到學習了循環小數以后,小數概念的內涵進一步擴展了,學生認識到除了有限小數以外,還有無限小數,循環小數就是一種無限小數。 從知識角度來看,循環小數是數概念的一次重要擴展,即從有限擴展到無限,是學生對數的認識的一個飛躍。

  學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都感受過循環、重復等現象,比如: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十字路口紅綠燈的不斷重復等,對循環這一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而且通過五年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抽象思維能力,比如學生在學習圖形的認識、學習統計等知識的時候,已經經歷過將事物進行分類、整理的活動,具備了初步的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能力。因此,我認為在這個階段讓學生開展一些探索性學習活動是可行的。

  教學難點:

  理解循環小數的意義及判斷商是否為循環小數的方法。

  教學方法:

  新課開始,采用故事情境法,用故事導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接著設計一個分組計算的動手情境,讓學生動手計算,引導學生主動探索,通過競爭比賽,親身經歷,體驗。感受循環小數相關概念的形成過程,建立初步的知識概念。然后采用討論法,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解決自己在學習中提出的各種問題,通過觀察比較得出循環小數與有限小數的區別。再采用練習法,促進學生知識內化。

  教學學法:

  有意識地教給學生獨立探索知識的方法。通過讓學生試算、觀察、看書、比較、討論等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讓學生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多種感官參加學習活動,可使學生內容在大腦建立多層次多網絡聯系,利與學生理解記憶。也能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教學程序:

  (一)優化教學導入:創設情景 導入新課

  采用故事導入:使學生理解依次不斷重復、循環。

  接著讓學生例舉生活中的循環事例,如交叉路口的紅綠燈,一年四季,鐘表的'時針、分針等加深認知,為后面的學習作好鋪墊。此時,教師順勢說明:數學中也存在這種有趣的循環現象,多媒體課件出示第27頁王鵬賽跑的情景圖。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被調動起來了,以此導入新課。

  (二)優化教學過程:明確目標,自主探究,師生互動

  新課程理念要求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式學習轉變為主動的探究式學習,以課堂的講授為主轉變為學生自主探究、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合作學習為主。趁者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被調動起來之際,我設計了請同學們用豎式計算算式40075,引導學生在計算過程中能發現什么?

  利用多媒體吸引大家一起關注到主要問題上:為什么商的小數部分總是重復出現3?學生猜想如果繼續除下去,商會是多少?然后請學生進行驗證。大家一起想辦法解決:當商除不盡時用省略號表示,接著介紹循環小數的簡便寫法和讀法,從而學生初步認識像5.333這樣小數部分有一個數字依次不斷重復出現的小數,就是循環小數。

  接著教師請同學們用豎式計算例9:2818、78.611,然后在小組內討論:這兩個算式能不能除盡?它們的商會不會循環?如果循環它們是怎么樣循環的?

  學生獨立完成例9、討論結束后,教師引導觀察比較1.555、7.14545這兩個循環小數,說說他們有什么不同之處?引出循環小數的意義:一個數的小數部分,從某一位起,一個數字或者幾個數字依次不斷地重復出現,這樣的小數叫做循環小數。同時介紹循環節的概念和循環小數的簡便記法

  以上整個過程教師不再以講為主,只是導演,學生是主角,耳、眼、口、腦、手全頻道表演,盡情表現。親身經歷、體驗、感受循環小數相關概念的形成過程。

  在學習上述知識后,讓學生想一想,兩個數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數商,所得的商會有哪些情況?計算:1516= 1.57=

  教師提問:這兩個算式的商是整數嗎?讓學生計算并討論,匯報。

  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歸納有限小數、無限小數的概念:小數部分的位數是有限的小數,叫做有限小數,例如0.9375是一個有限小數;小數部分的位數是無限的小數,叫做無限小數,例如0.2142857142857是一個無限小數;循環小數屬于無限小數。

  (三)優化課堂練習,培養能力

  教師在練習題的設計上盡量避免簡單的重復和模仿,力求典型、多樣、深刻、有趣,尤其強調具有開放性,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需求,充分釋放每個學生的潛能和才華,讓人人體驗成功的快樂。

五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2

尊敬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接下來我講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我的說課:

  一、 說教材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新課標》指出通過數學學習,學生能獲得適應社會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須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初步形成數感和空間觀念,感受符號和幾何直觀的作用。在觀察、實驗、猜想、驗證等活動中,發展合情推理能力,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能比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與結果。本課時內容核心素養指向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運算能力、模型思想、運用意識等。

  本課時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征以及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學習的。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一方面讓學生運用轉化的思想方法推導出面積計算公式,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另一方面,在自主探究組合圖形的面積等活動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同時,這些也是進一步學習圓面積和立體圖形表面積的基礎。

  二、 說學情

  五年級學生已經形成了-定的空間觀念,具備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受年齡的限制,他們的空間想象力還不夠豐富,在表述從操作到轉化、推導的過程中會有些困難。因此本節課的學習就要讓學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識和經驗,調動他們多種感官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的過程。在不斷的探索活動中,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進行操作與觀察,才能進一步理解平面圖形之間的變換關系,發展空間觀念。

  三、 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基于以上教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得應用公式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等活動,自主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

  3、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團結合作、主動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探索并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體會轉化的思想。

  四、說教法學法

  為了突破重難點,落實教學目標,在本節課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學法和引導探究法,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使學生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

  在學法上,通過大膽猜想—動手實踐—驗證猜想—推導概括的步驟開展探究活動。

  五、說教學過程

  為了能更好地凸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學理念,高效落實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特點,設計如下環節。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景,故事導入

  為了體現數學現實價值,課的開始設計了一個關于辨別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面積哪個大哪個小故事,旨在復習回顧長方形面積,根據學生認知基礎,找準教學起點,喚起學生之前學習方法的同時,適當設置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為新課的做好鋪墊。

  第二個環節:探究新知,總結方法

  這一板塊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給學生留有充分探索計算方法的空間,突出學生自主探索的活動性,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活動為主線這一設計思路。活動部分分為兩塊:

  1、 數格子 在同學們回憶起長方形的面積=長×寬之后,為了讓學生回憶起可以用數格子的方法來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我們這樣問“假如1格代表1平方米,那這個平行四邊形有多少平方米呢”,繼而引導學生回顧起用數方格的方法來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接著讓學生在方格紙上數一數它的面積,目的是呈現學生數的過程與方法,初步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

  2、 割補法:抓住重點環節,深入推導梳理

  學生認知是由淺入深的,通過動手實踐,他們已經知道:兩個圖形面積相等,長方形的長和平行四邊形底相等,寬和高也相等。但這三個結論之間并沒有在學生思維中產生聯系,而這個聯系正是本節課的重難點,于是讓學生自主操作探索,接著合作完成難點的突破。

  (1)實驗操作 學生小組合作動手操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并選取小組代表把拼剪的圖形張貼在黑板上,邊移動邊講解他的操作思路。學生操作方法如有誤,其余學生進行補充,老師引導演示正確方法,使學生學會理解轉化的思維。這一環節的安排,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概念,為下一步探究面積公式積累了感性經驗,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

  (2)合作探究 整個新知識的教學,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發現、比較、歸納,利用多媒體課件,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循序漸進,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突破了難點,解決了關鍵,培養發展了學生能力。

  第三環節:分層運用新知,逐步理解內化

  對于新知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內化效果。我本著“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如下三個層次的練習:

  1.基礎練習計算題鞏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計算過程。

  2.提升練習辨別平行四邊形底與高關系。

  3.停車位問題設計意在結合實際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第四環節:轉化思維的介紹,激勵學生勤學善思

  這一部分設計,讓學生了解任何一種智慧結晶都是人們勤學善思的結果,只要善于探索,勤奮好學,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它的價值。

  六、 說板書設計

  由于本節課僅僅圍繞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而來,因此板書設計是把長方形面積與平行四邊形面積進行對比這樣來設計,既展示了他們之間的關系,又呈現出他們滲透了轉化的思維。

五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3

  教材分析:

  本課屬 “圖形與幾何”領域的內容。通過這部分的學習,有利于綜合運用平面圖形面積計算的知識,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再加上電腦操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不斷嘗試中激發求知欲,在不斷摸索中陶冶情操。

  學情分析:

  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初步認識了一些簡單的平面圖形,并借助生活經驗已形成了初步的空間觀念。但思維還處于初級階段,對于組合圖形的面積還需要進一步認識和掌握,為了使學生能從感性認識抽象到理性思考,進一步發展其空間觀念,構建新知。正好發揮了多媒體的優勢,不僅解決了數學知識的高度抽象性和兒童思維發展具體形象性的矛盾,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學生不需要電腦操作,所以在多媒體教室進行教學。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組合圖形,能將組合圖形轉化為簡單的圖形,并通過歸類比較,優化出簡單的方法求出組合圖形的面積。

  2、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解題策略、方法的多樣性,發展觀察、分析、推理、概括等多種能力,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并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結合具體的例題感受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必要性,產生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滲透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的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多種方法。

  教學難點:

  根據圖形之間的聯系和一定的隱蔽條件,選擇最簡、最優的方法求組合圖形的面積。

  教學流程:

  一、拼一拼,動手操作充分感知,認識組合圖形

  新課標明確指出:“動手操作是學生認識活動的基礎,它對學生知識的獲取、應用、思維發展、能力的培養及情感態度的形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能更好的認識“組圖圖形”并很好的對后面的知識進行銜接呢?在這方面網友們的建議給了我很大幫助,尤其是木秀于林和輝煌老師,他們希望我采用“直接出示外部輪廓,讓孩子們從資料袋中找基本圖形把它填滿”的方法,其實之前我是不太贊成這樣做的,一方面感覺在實際操作中比較難,同時有局限孩子思維的意思,但在我的第三次試講中采用后發現很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感覺樂趣盎然。這樣就為后面學習組合圖形面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分議結合,總結提煉,突出重點

  兒童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是從具體形象開始的,在此基礎上再逐步形成抽象的思維特點。在了解了什么是組合圖形的基礎之上,我提出:“這樣的組合圖形面積該如何計算呢?”這一問題,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先進行自主探究,充分利用老師下發的題單和圖形學具,通過畫、拼、擺等方式,把組合圖形轉化成以前所學習過的幾個簡單圖形,再通過把這幾個簡單圖形的面積相加得到組合圖形的面積,在對組合圖形進行“分分合合”的過程中展現的非常充分。那么計算組合圖形面積到底有哪些方法呢?同學們在組內進行合作交流,根據各種組合圖形的'條件總結出不同的有效的計算方法。(出示課件): ① 分割法② 填補法③ 割補法。

  前兩種方法學生掌握的非常好,但在試講中并沒有出現割補法,要知道這也是解決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于是我及時調整預設,在后面“做一做”中進行彌補。這個練習很生動形象的展現出割補法的作用和優勢,學生會很自然的往這個方向去思考。通過這樣的講練結合的方式這樣由學生自己先獨立思考,到合作研究,到全體匯報,再到練習補充的形式體現了探究知識的過程,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又讓學生在有效的學習活動中掌握了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使教學重點得以突出。

  三、比一比,優化方法,突破難點

  新課程提倡解決問題的多樣化,但多樣化不是最終目的,而是優化的基礎,如何在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進行優化是一個新的生長點。學生動手進行分割、填補方法探究的時候,多數學生都能把它分成兩個基本圖形,有的同學又繼續分成了3個部分。在這個環節中究竟方法是巧是拙,漸漸讓學生體驗、感悟,總結出分成兩個圖形分法比較簡單,且計算步驟少,優越性體現的比較充分,在這種認知過程中揭示了組合圖形的本質;在其他的分法中,找不到可以計算的數據,合情但不合理,這樣仍然不行。深刻體會利用數據時轉化圖形的重要方面,實際上也是以圖形為載體,對學生所進行的思維訓練。這樣一來學生對于組合圖形面積計算的方法的理解更加深入:分解圖形時要盡量考慮簡便的方法計算,同時也根據已知條件進行分解。發展學生有效分析數據的能力。

  四、練讀結合,鞏固提升素養,拓展心靈視野

  在練習中體現基礎、提升、綜合等不同層次,并且在練習過后與孩子一同回顧課后練習題,在總結中讓學生更加宏觀的體會到不同問題要采用合適的方法進行解決。同時通過介紹兩千年前古代數學家劉徽的相關知識,讓數學彰顯歷史文化。

五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4

尊敬的評委們,老師們:

  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青島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信息窗二《長方體的表面積》。

  一、教材簡析:

  本節內容是在學生認識并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基本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學習,有助于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切身感受數學的價值。同時,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是進一步學習其他立體幾何圖形的基礎。翻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表面積對于他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顯得有點抽象。雖然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仍以形象思維為主,分析、歸納、概括的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因此我將教材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內容進行了拆分,化難為簡,本課只學習長方體表面積。翻

  三、教學目標:遵照“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根據《數學課程標準》要求,目標的制定應該是多元的,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使學生理解長方體表面積的意義,掌握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技能目標:培養學生運用新知靈活解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的精神,促進學生在態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發展。翻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掌握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根據長方體的長、寬、高,確定每個面的長、寬各是多少。翻

  五、教法、學法。

  為了使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在學生的數學實踐活動中得到理解與發展,這節課我主要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輔以“情境探究”法、“觀察法”、“演示法”、“比較法”等,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翻

  六、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長方體紙盒、剪刀。

  七、教學設計

  本著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學有所得”的理念,我設計了如下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上課伊始,我就創設如下情景:(今天是玲玲媽媽的生日)玲玲:“媽媽,生日快樂!”媽媽:“真乖,禮物包裝得真精美!媽媽考考你,包裝這份禮物時,至少要用多大的彩紙呢?”我順勢把問題拋給學生,從而引出課題——長方體的表面積。

  這樣的設計意圖賦于教材以生活的氣息,讓學生切身感受數學就在身邊,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翻

  第二個環節:實踐探索、獲取新知。(設計了2個活動)

  第一個活動:獨立感知——建立長方體表面積的概念。

  我請學生閉上眼睛,觸摸長方體的各個面,感知“表面”的含義,引導學生概括出長方體表面積的意義。

  這一做法目的是讓學生借助實物,建立表面積的表象,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體化。翻

  第二個活動:合作交流——探索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開放的情景和問題,學生往往會有更寬廣的視野和活躍的思維。所以在這個教學環節,我大膽地放手讓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為每組準備了一個大小不一的長方體,讓他們利用這個長方體,通過看一看、剪一剪、拼一拼,并結合它的基本特征和表面積的意義,探索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期間我到學生的活動中去,指導他們的實踐,傾聽他們的發言,鼓勵他們積極思考,引導他們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老師及時的點撥,更能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

  大約經過10分鐘的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觀點的交鋒和智慧的碰撞后,各小組匯報,估計情況如下:

  有的小組直接觀察立體圖,有的小組沿著棱把長方體紙盒展開,無論哪一種探究方式,都比較容易發現以下三種方法:第一種:把長方體6個面的面積相加;第二種:(電腦演示)用上下面的面積加前后面的面積再加左右面的面積,從而得到: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2+長×高×2+寬×高×2;第三種:上、前、左面的面積和乘2,從而發現:長方體的表面積= (長×寬+長×高+寬×高)×2。

  接著,我讓學生通過分析、比較,選擇他們最喜歡的方法,并確定最簡算法,使計算優化。教材蘊含著許多有待學生發現的奧秘,因此我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探索,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經歷知識的產生、形成過程,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理念。

  第三個環節:應用新知,培養能力。(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第一層:基礎練習,照顧全面。

  學生獨立完成“做一做”中的1---4題關于關于長方體表面積的基本練習,讓他們通過說理、比較,進一步鞏固知識,為解決下面的變式練習作好鋪墊。

  第二層:回應情景,發散思維。

  這時,我又巧妙地請出玲玲,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解疑。玲玲:“包裝這份禮物時,至少要用多大的彩紙呢?同學們,幫我算算吧!看誰算得快,算得妙!”。同時出示下面的圖:翻

  這是一個比較特殊的長方體,這一題既回應了情景,又打破了學生思維的定勢。使學生明白:當長方體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時,可以用長方形的面積乘4加正方形的面積乘2來計算,從而讓學生知道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的方法是很多的,培養了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我還及時地教導學生要學會感恩,懂得尊敬長輩、關心他人。翻

  第三層:走進生活,深化理解。課本27---28頁的5---7題類似于制作一個沒有蓋子的魚缸用多少玻璃,粉刷教室的屋頂及墻壁用多少涂料,這樣的聯系實際生活的問題,

  我先讓各學習小組通過討論、交流,找出制作魚缸和粉刷教室要算的面有哪幾個,再進行計算,然后通過評講,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像這種不需要算出長方體6個面總面積的情況。緊接著,我讓學生舉出類似的例子。我帶領學生走進生活,探索現實中的數學,培養他們“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練習內容緊貼生活,訓練由淺入深,既鞏固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突出了在應用中學數學。翻

  第四個環節:評價體驗,歸納提升:我讓學生談談這節課有什么收獲,并進行學習評價。

  我讓學生暢所欲言,及時梳理知識,體驗學習的成功與快樂。然后,我結合板書進行總結,幫助學生構建起知識的框架,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翻

  第五個環節:作業——拓展創新,課外延伸。

  歡度國慶節,超市舉辦“買一送一”的酬賓活動,為了吸引顧客,想用彩紙把兩盒杏仁餅包裝在一起。你知道有幾種包裝方法嗎?想一想,哪種方法最省包裝材料?課后,學生通過實踐,豐富了感知,形成了能力,主動從數學的角度探求解決問題的策略,進一步體驗數學的價值。翻

  八、板書

  我的板書力求簡潔,明了。

  整個教學設計,我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數學生活化,展示數學的魅力,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一目標。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五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5

  教材內容:

  北師大版數學五年級上冊P90-91。

  教材分析:

  在組合圖形面積中,重點探索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教材的第二單元,學生已經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的面積,在此基礎上學習組合圖形,一方面可以鞏固已學的基本圖形,另一方面則能將所學的知識進行整合,注重將解決問題的思考策略滲透其中,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圖形的活動,讓學生了解組合圖形的特點。

  2、在自主探索的活動中,歸納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多種方法。能根據各種組合圖形的條件,有效地選擇計算方法進行解答。

  3、培養學生探索數學問題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和興趣。

  4、進一步滲透轉化教學思想,提高學生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掌握用分割法和添補法求組合圖形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多種計算方法,根據圖形之間的聯系和一定的條件,割、補成學過的圖形,選擇最適當的方法求組合圖形的面積。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認識組合圖形

  (課件出示一組組合圖形)

  提問

  1、這些圖形象什么,是由哪些基本圖形組成的?

  2、這些圖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師:我們把由幾個基本圖形組合而成的圖形叫做組合圖形。(板書:組合圖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索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板書:組合圖形面積)

  【設計意圖: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感受到知識來源于生活,而又服務于生活。】

  二、探究新知,主動建構。

  1、猜一猜

  (課件出示主題圖)

  提問:請你猜一猜這是什么圖形?(學生根據課件觀察,在質疑中猜出圖形)

  教師引導,這就是淘氣家客廳的地面的平面圖,提問:你能根據這些信息,幫淘氣算一算至少買多少平方米的地板嗎?

  2、估一估。

  師:在算之前,請您幫她估估,并說出理由。

  3、探索簡單組合圖形面積計算方法,

  師:如果我們要計算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你準備怎么算?

  引導歸納:組合圖形是由幾個基本圖形拼成的,面積就是拼成它的基本圖形面積之和。

  4、班級匯報,教師適時點拔

  (1)匯報時用多媒體將學生的學習成果演示出來,預設會出現五種情況。

  學生邊匯報,教師隨即板書。其他同學能清楚地與自己的思路進行比較,并及時發現錯誤并糾正過來。匯報結束后,再讓學生對小組成員的匯報情況作評價,最后其他小組作補充匯報。

  (2)師生總結分割法、添補法并提升方法的'優化性。

  讓學生自主觀察比較上面幾種方法的不同之處,總結出求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再進行分類,掌握分割法和添補法這兩種計算方法。

  教師小結:分割的方法不同,但思路都是一樣的,都是把復雜的圖形簡單化。

  三、綜合實踐、學以致用

  (為了鞏固新知,又突出本課的教學難點,設計了三關闖關練習。)

  第一關:分一分,說一說

  1、任意分:任意分這個圖形(只要分出來的圖形是我們已學的圖形)。

  2、最少分:請你把它分出最少的學過的圖形。

  3、帶上條件分:要求分得合理,能計算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

  【設計意圖:本題一題多用,循序漸進,螺旋上升,通過三個層次的分割,使學生明白在組合圖形的分割中,需要根據所給的條件進行合理的分割,對條件進行優化。】

  第二關:算一算。

  請你算一算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

  【設計意圖:為了能使學生可以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在練習設計中照顧到不同學生的需求,設計了開放性的練習題】

  第三關:小設計

  運用我們所學過的基本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設計一個組合圖形,并算出它們的面積,然后考考老師和同學。

  【設計意圖:本題是個開放性的題目,讓學生在學習中感悟,并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整合運用,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相應的提高,進而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重新闡述了數學和數學教育的含義: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總結收獲、小結全課

  同學們,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可以說知識上的收獲,也可以說情感上的收獲,生生互動評價,既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體驗成功,促進了發展。

  師:最后老師送給大家一句話和大家共勉我沒有什么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地追究問題罷了。愛因斯坦希望大家在數學的海洋里遨游地更快,更強。

【五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說課稿02-01

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說課稿06-24

五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1-02

五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0-27

小學五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2-11

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說課稿02-04

小學五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05-15

五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5篇11-07

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小數乘法》說課稿范文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