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小學數學說課稿

時間:2024-05-15 08:23:30 數學說課稿 我要投稿

(優秀)小學數學說課稿

  作為一名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致的說課稿準備工作,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學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優秀)小學數學說課稿

小學數學說課稿1

  教材分析:

  1、位置內容:

  本節課位于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74——76頁,教學的主要內容是“萬以內數的連加”。因為內容較多,我設計用兩課時完成這個內容的教學,這是第一課時。本節教學是在學生一年級學習了百以內數的連加,在本冊第六單元又學習了萬以內數的加法基礎上進行,因此本節課在讓學生進行算法多樣化后,我將重點放在連加的豎式計算方法上。此外,還注意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問題的能力。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結合具體情境,發展估算能力,探索萬以內數連加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進行計算。

  能力目標:發展從表格中獲取信息,提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運用連加等有關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教學重點:

  探索萬以內數連加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4、教學難點:

  運用連加等有關知識,正確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

  一、復習舊知:

  我分為我會說、口算、豎式計算三部分,分別復習百以內數的連加,以及豎式計算中的注意點,一步步喚起學生回憶,為本節教學萬以內數連加的估算和計算作好鋪墊。

  二、探究新知:

  1、創設情景引出課題,出示教師隊跳繩統計表,組織學生尋找數學信息并提出加法問題。根據學生回答適時板書:三位老師一共跳了多少下?

  這樣設計有利于培養學生獲取數學信息,提出問題的能力,而且解決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2、自主探究,解決問題。這里針對學生剛提出的問題指名列式并估算結果,然后組織小組討論得出多樣化的算法。在學生提出用豎式計算時,可能出現三種書寫方法。在這里我安排了一個比較環節,引導學生對比三種書寫方法,對書寫格式進行正確區分。

  此處讓學生先估算結果,發展了他們的估算能力。然后以小組討論的形式探究算法,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培養了他們傾聽交流的能力以及與他人合作的意識。而且探索萬以內數連加的算法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讓學生自己討論得出算法,也有利于他們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3、反饋練習。此時出示各小組跳繩情況統計表,讓學生獨立列式解答各組成績,展示匯報,說出計算過程。在講評中特別強調豎式計算連加時應注意的問題。

  這個環節作為學習新知后的一個反饋練習,可以讓學生鞏固、熟練所學知識,而且對豎式計算連加的格式有更深刻的認識。

  三、鞏固練習:

  這個環節我分為兩個層次進行,先出示幾道判斷題,讓學生通過找錯誤,改正錯誤,加深對豎式計算連加的正確書寫格式。然后再出示四道計算題,讓學生任選一道獨立列豎式進行計算。有了前邊幾道判斷題作基礎,再讓學生獨立計算,準確性自然會提高。

  四、聯系生活,實踐應用:

  創設商場購物的情景,讓學生運用萬以內數連加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設計這樣的題,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五、全課總結:

  以“你有什么收獲?”讓學生談學習后的體會,總結全課。

  板書設計:

  重點突出,內容全面,既有估算又體現算法的多樣化,使學生更加清楚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小學數學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擺一擺想一想》是一個純數學探索實踐活動課。這個教學內容是在學習了100以內數的認識之后安排的一次實踐活動。通過學生用棋子擺一擺,進一步認識100以內數的組成、數位和位值的概念。一年級的學生剛接觸100以內的數,最基礎的知識是數的順序;要弄清楚同一個數字放在不同的數位上,表示出來的數就不同;還要弄清楚一個數的組成,它可以分成兩個不大于9的數(或兩個數字)之和。鑒于學生的年齡小,以上內容學起來較難理解,這個實踐活動充分利用兒童喜好動手玩的心理,把好玩的習慣引導到學習上,設計出生動有趣形象的“玩法”,使兒童在動手操作中感悟100以內的數和領會、理解有關的基礎知識,并得到美的感受。這節課就是使抽象枯燥的數讓學生“玩”出數學道理來。

  教科書出示了活動的兩個范例,學生可以仿照教科書上的樣子進行活動。首先由小精靈提出問題:“能用2個●表示不同的數嗎?”(由于到目前為止,學生學過的數只限于100以內,所以這里的數只指一位數和兩位數。)下面展示了四名學生小組活動的情景,其中三名學生在數位表上擺圓片,根據十位和個位上圓片的數量說出擺出的數,例如,兩個圓片都放在個位,說明個位上數字是2,這個數就是2;兩個圓片都放在十位,說明十位上數字是2,個位數是0,這個數是20;十位和個位各放一個圓片,說明十位數和個位數都是1,這個數就是11。另外一名學生通過列表的方式把這三種答案綜合起來,表的左邊是所用的圓片數,右邊是擺出的三個數。在這里,要求學生理解不同數位的位值概念(十位上的2表示2個十,個位上的2表示2個一),同時熟練掌握2的組成(和是2的加法):2=0 2,2=1 1,2=2 0,就能不重復、不遺漏地擺出、說出所有答案。

  接下來,用同樣的方法,用3個●擺出不同的數。三名負責擺的同學已經擺出3、12、21這三個數,負責列表的同學已經把他們的答案都寫在紙上,但認為還有沒擺出來的數,提示學生思考除了上面這三個數,用3個●還能擺出什么數。接下來,小精靈提出問題“用4個●、5個●……分別能表示哪些不同的數?”提示學生用同樣的方法實際擺一擺,把列表中的其他情形補充完整。最后,教材讓學生不用擺,說出用9個●能表示哪些數。這就要求學生在擺的過程中找出規律,利用歸納的方法來得出答案。

  根據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特點和教材特點,我從情感、能力、知識三方面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1)通過這個實踐活動,使學生從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的情感和探求知識的欲望,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和競爭的心理,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2)通過探索活動,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和觀察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初步的歸納和抽象思維能力。(3)通過這個活動,使學生鞏固對100以內數的認識,讓學生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學會歸納整理。

  二、說教法、學法

  由于本堂課是一節數學活動課,主要以學生活動為主,所以本堂課主要采取小組合作活動的形式,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師只是起著一個引導者的作用。

  三、教學過程

  按照以上教學目標,我對本課進行了下面的設計。

  1.復習鋪墊。

  由于這個活動要求學生對數位和位值的概念比較熟悉,所以在開始活動前,我就利用數位表和計數器對相關知識進行復習。例如,計數器的十位和個位都是兩顆珠子,讓學生說一說著兩顆珠子分別代表什么。

  2.激發興趣,探索求知。

  利用學生熟悉的兩個可愛的小精靈聰聰和明明提問題來引入新課。例如,這兩個數學王國里的小精靈也來參加我們這個活動了,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注意發揮四人小組合作,注意面向全體學生,人人動手操作,讓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中獲取知識,體驗成功的快樂。

  3.導放結合,培養學生的能力。

  在這個活動中,我注意盡量多給學生留一些活動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去觀察,去思考,去發現規律,去歸納整理。努力做到:凡是學生能解決的問題,師決不代替;動手讓學生做,動口讓學生說。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等方式去獲取知識,達到培養學生多種能力的目的。

  總之,這節課的設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努力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全過程,讓學生學的輕松,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發覺自己的聰明才智.

  談話激趣

  師:今天有那么多老師來聽課,大家高興嗎?那么老師要看一看我們班哪個小朋友表現最好,最聰明,最愛動腦筋,能得到老師發的智慧花。

  復習鋪墊

  1.數位順序。

  2.師:首先,老師提一個問題,前邊我們學過了100以內數的認識,誰能告訴大家,數位順序哪邊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什么位?第三位呢?

  師:個位上的數表示什么?十位上的數表示什么?百位上的數呢?

  2.用計數器撥數。

  師:現在老師在計數器上撥一個數,看仔細,十位和個位都撥上2個珠子,這個數是多少?誰能說一說這兩個數位上的2分別代表什么?(學生回答。)你說的真好,大家給他鼓鼓掌。

  師:現在請小朋友們拿出你的計數器,我說數你撥珠,注意要邊撥邊說4,13,22,31,40。

  生:4,個位撥4。13,十位撥1,個位撥3。22,十位撥2,個位撥2。

  師:剛才小朋友們在撥這幾個數時,你有什么發現?

  上的數加起來都是4。每個數與前面

  相鄰的數相比,都是個位少一,十位多一,相差都是9。)

  師:你們說的真好!聽了你們的發言老師真高興,大家給他鼓鼓掌。下面請你們把計數器放在桌角,把數位表和準備的圓片拿出來,我們來搞一個有趣的活動。這個活動我們就叫“擺一擺,想一想”(出示課題)。在這個活動中大家要善于動腦筋,找規律,使我們的活動進行的又快又好。

  激發興趣,合作求知

  師:瞧!我們的'好朋友誰來了?(聰聰和明明。)這兩個數學王國里的小精靈呀,也來參加我們的活動了。(出示問題。)看,聰聰給我們提問題了“你們能用2個圓片表示不同的數嗎?”

  1.用2個圓片擺數。

  師:大家能不能呀?提醒一點,到目前為止,我們學過的數只限于100以內。所以,在數位表上只能擺一位數和兩位數,不擺三位數,大家開始,用2個圓片看能擺哪幾個數?

  師:擺好的同學,誰來告訴大家你是怎么擺的?要說清楚,你把圓片放在哪一個數位上,這個數是多少?

  預生1:我把2個圓片都放在個位上,就是2。

  生2:我把2個圓片都放在十位上,個位上沒有,就是20。

  生3:我把1個圓片放在十位上,1個放在個位上,就是11。

  板書:2個圓片。2,11,20。

  師:大家想一想,為什么2個圓片擺在個位上得到的數是2?而擺在十位上得到的數是20呢?

  生4:因為擺在個位上表示2個一,所以是2,而擺在十位上表示2個十,所以是20。

  師:你講的真好!大家給他鼓鼓掌。接下來,我告訴大家,看!咱們另一個好朋友小精靈也來湊熱鬧了,他是誰呀?(明明)對,小精靈明明他也要給大家提問題(出示問題)。(1)你能用3個圓片表示不同的數嗎?大家能回答他嗎?(2)用3個圓片擺數,請動手擺一擺,看能擺出幾個數?說一說你是怎么擺的?

  板書:3個圓片,3,12,21,30。

  師:從剛才擺的這兩組數中,你發現些什么?怎樣才能知道擺出的數不遺漏?回答的真好(鼓掌),你真聰明。

  2.用4個圓片,5個圓片擺數。

  師:看,這兩個小家伙又給大家提出了更難的問題“用4個圓片,5個圓片……分別表示哪些不同的數”。

  好!大家真勇敢!你們不怕困難,勇于探索的精神讓老師佩服。

  3.小組合作,共同探索。

  師:下面,咱們分四個小組合作,共同研究討論幾個圓片都能擺出哪幾個數。每一小組老師發一個匯總表,分工合作,3個同學在數位表上擺圓片,小組長在匯總表上作記錄,表的左邊是圓片的個數,右邊是擺出來的數。

  師:注意:作記錄的同學要綜合你們小組這三個同學擺的數。不要有重復的數。比比看,哪一組擺的又快,寫的又好,寫字的同學字要大一些,寫工整,活動開始。(教師巡視。)

  師:大家在擺的時候呀,要善于動腦筋,善于發現規律,這樣擺起來既快,又不容易遺漏。

  4.學生匯報。

  師:4個圓片能擺出哪幾個數,哪一組給大家匯報?

  生:我們用4個圓片擺出了5個數(板書:4個圓片,4,13,22,31,40)。

  師:介紹介紹經驗,你們怎么擺的這么快。(表揚這一組。)

  師:5個圓片能擺出哪幾個數?(板書:5個圓片,5,14,23,32,41,50)哪一組要補充?

  5.勇于想象,探索規律。

  師:從剛才小朋友們用圓片擺數的過程,你發現有沒有規律?下面我們不擺圓片,能不能在腦子里想擺圓片的方法,直接寫出6個圓片,7個圓片,8個圓片,9個圓片都能表示些數?好,四個人合作,看哪一組填寫的又快又好!學生匯報,教師板書(略)。

  總之,要鼓勵學生開動腦筋,想出盡可能多的方法,并形成交流。

  師:是不是所有的小組都擺完了,四人小組長請到前面來,把你們組的作品展示給大家,大家互相評一評好嗎?

  師:大家都擺完了嗎?一齊看黑板,從以上我們所擺的圓片個數和寫出來的數來看,同學們觀察到有什么規律了嗎?誰能說一說。

  小結

  師:誰能說一說今天研究的什么?你都有哪些收獲?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學習中要學會觀察,善于動腦,發現規律,使我們的學習能提高效率。

小學數學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條形統計圖的第一課時。下面我針對這一課時內容在教材中的位置做一下簡單的分析。

  2、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共有九個單元。第七單元統計的主要內容是條形統計圖,它是將以前的單式條形統計圖的內容重新梳理,整合為一個單元進行教學的。教材安排了三個例題,例1是1個格表示1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而例2和例3分別學習1個格表示多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本節課教學是從條形統計圖的意義和特點入手,使學生認識條形統計圖,并在統計圖與統計表的對比中體驗條形表示數量時更直觀,便于比較的優勢,它為第2、3個例題的學習奠定了基礎。下面我將前一學段,學生對統計知識的已有經驗作一分析。

  3、學情分析:

  在前幾冊的教材中,學生已經學會用簡單的方式(圖畫、文字、表格等)來描述數據了,并能根據統計表提出簡單的問題加以解決。本單元就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基本的統計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統計概念的基礎上,讓學生較為系統的認識條形統計圖,并根據統計圖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

  1個格表示1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的基礎是象形統計圖,它所表示的數據與學生的直觀認識相一致,容易理解。

  根據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二、說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1、教學目標:

  (1)、經歷用數字、圖形和條形來表示數量的不同方式的對比過程,體驗條形表示數量多少時更直觀,便于比較。

  (2)、通過讀圖、畫圖活動,認識1格表示1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的結構特征和表示數量的方法,能對數據作簡單的分析,能根據需要畫出長短合適的條形。

  (3)、體會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良好學習品質。

  2、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條形統計圖的特點,并能根據數據的大小準確地畫出長短合適的條形。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思維發散能力。

  為了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運用以下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

  三、說教法學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

  1、情景教學法:借助多媒體結合日常生活中天氣現象設置情境引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觀察發現法: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問題,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學法: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自主歸納來整理數據,認識并繪制簡單的條形統計圖(在統計方格紙上)。

  為了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學習,教師和學生將提前做好以下的準備工作:

  四、說教學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儀。學具:直尺,彩筆等。

  五、說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設計意圖:通過一則天氣預報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探究新知奠定了基礎。)

  1、創設情境

  師生進行關于天氣情況的談話,引導學生認識表示各種天氣的圖形符號。

  2、問題導入

  以日歷的形式呈現北京市20xx年8月的天氣情況情景圖。提出問題:這個月每種天氣各有幾天?你能把他們清楚的表示出來嗎?

  (二)、歸納運用、探究新知

  (設計意圖:因為數據整理的方法、表示數據的方法是以前學過的內容,學生并不陌生,所以采用小組交流,以引起知識的再現,使學生運用自如。)

  1、整理數據

  如何知道這個月每種天氣各有多少天呢?

  (1)、小組交流統計的方法。

  (2)、小組合作進行統計,教師巡視指導。

  (3)、小組匯報交流評價。(在匯報交流的基礎上認識畫“正”字法統計,比較簡便。)

  2、表示數據

  如何才能清楚的把統計的數據表示出來呢?

  (1)、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方法來表示數據。

  (2)、呈現學生用統計表、象形圖、條形圖表現數據的方式。(利用投影展示)

  3、分析數據

  問:他們都把數據表示清楚了嗎?那種表示更清楚?(小組進行討論)條形圖和統計表各有什么特點?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請說明理由通過對比,體會條形統計圖的特點:

  一是條形圖與象形圖進行對比,條形圖可一眼看出數據的大小。二是條形圖與統計表進行對比,條形圖表示數據更直觀。

  三是條形統計圖中的數據與統計表中的數據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4、小結:像這樣用條形的.長短來表示數量多少的統計圖,我們把它叫做條形統計圖。板書課題(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學會用統計表、條形統計圖來表示搜集的數據,并初步認識和掌握條形統計圖及其特點。)

  5、了解條形統計圖的結構及特點:(設計意圖:進一步了解條形統計圖的結構特點,為以后不在統計方格紙上作圖作準備。)

  進一步觀察,除了表示數據的條形外,從圖中還能看到什么?引導學生有序觀察:

  (1)統計方格紙上畫出的兩條相互垂直的射線,即橫軸與縱軸。

  (2)在橫軸上,適當分配條形的位置,確定直條的寬度和間隔,這里應注明統計的項目名稱。

  (3)在縱軸上,一個代表一個單位表示數量。

  (4)條形統計圖一般是有標題、制圖日起、單位名稱、條形、橫軸、縱軸等組成的。

  (5)、條形統計圖的特點是能清楚地看出數量的多少,方便比較分析。

  (三)、歸納梳理、系統整理: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設計意圖: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有個系統完整的認識,從而發現在已有的知識上自己的心得,獲得成就感,促進學習。)

  (四)、知識升華:

  1、導學案上的習題。(正字法)

  2、試著完成ppt上的習題,展示評價。(進一步理解條形統計圖的收集數據、整理數據、描述和分析數據的過程。)

  3、95頁的做一做,統計本班同學的出生月份。(讓同學們經歷)

  (五)、能力提升:

  通過每個小組本節課的表現得分,以小組為單位每組交一副作業。(設計意圖:練習題的設計要體現針對性、層次性、拓展性。要關注全體學生,既要吃飽又要吃好。)

小學數學說課稿4

  “雞兔同籠”問題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數學趣題,最早出現在《孫子算經》中。在北師大版教材數學五年級上冊的嘗試與猜測中安排了《雞兔同籠》這一教學內容,從讀懂教材這一角度來看,在本課教材中呈現了3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都是通過假設舉例與列表的方法,尋找解決問題的結果。其中,第一張表格是常規的逐一舉例法,第二張運用了跳躍列表法,第三張運用了中列舉法。課堂上學生可能會想出畫圖的方法,方程法等各種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教材選“雞兔同籠”這個題材,主要并不是為了解決“雞兔同籠”這個問題本身,而是要借助“雞兔同籠”這個載體讓學生經歷列表,讓學生在大膽的猜測、嘗試和不斷調整的過程中,體會出解決問題的一般策略——列表。而且在后面相應的練習、復習中,相關的題目也都附上了表格,能夠讓學生較好地運用這種基本的解題策略解題。教學參考中明確指出,教師不宜補充其他解法,以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學生對列表方法這一常用數學方法的掌握,更不應要求學生直接套用公式解題。同時,我們對《雞兔同籠》問題在各種版本中不同的安排也進行了對比研究,比如,在人教版教材中,這一課時安排在六年級,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不同方法研究解決雞兔同籠問題,使學生理解并掌握雞兔同籠問題的解題方法;而在蘇教版中,這一課時是作為四年級的教學內容,一方面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學生體會代數方法的一般性。針對不同教材,認真領會編者意圖的基礎上,我們再次對學生進行了認真細致的研讀。

  說學生:

  學生已經具備了應用逐一嘗試法列表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他們已初步接觸多種解題策略,會一些基本的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學生已初步具備一定的歸納、猜想能力,但在數學的應用意識與應用能力方面需進一步培養。

  說教學目標:

  基于對教材理解的和分析,結合學生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遵循課程標準精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知識目標:本活動的目的是通過學生對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現象的觀察與思考,從中發現一些特殊的規律。

  能力目標:在“雞兔同籠”的活動中,通過列表枚舉方法,解決雞兔的數量問題。

  情感目標:理解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問題的聯系,讓學生感受到我國數學文化的源遠流長,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重點:明確雞兔同籠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并會運用列表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難點:理解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問題的聯系,掌握利用列表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策略,能夠準確的計算。

  說教具:

  本課時我結合自己的教學設計,制作了課件,為了便于學習,我為為學生準備了兩份表格。

  說教法、學法:

  在教學中我主要采用引導發現法、小組合作法、討論法、交流等方法,并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歸納、總結,以問題引領學生進行嘗試、探究、調整、交流等等。使學生在知識探索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感受數學的價值。

  說教學過程:

  1、課前我和學生做了一個“猜數”的小游戲,重現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減少學生對于不同列舉法的陌生感,為學習各種不同的枚舉方法鋪墊基礎,初步感受中列舉的科學性。

  2、情景引入

  在開課時,我借用兔和雞這兩種學生十分熟悉的動物引入課題,同時借用多媒體出示:你知道嗎?說明:這就是1500多年前我國數學史上著名的數學問題——雞兔同籠問題。同時揭示課題:雞兔同籠。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為了給數學課堂帶來了濃厚的文化氣息,讓我們的學生感受到我國數學文化的源遠流長,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3、嘗試、探究

  接著我讓學生先小組討論,采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雞兔同籠的問題,在這里我只要求學生說出解決的思路即可。緊接著的新授部分,我讓學生大膽的進行猜測、嘗試與調整,并引導學生觀察,探究、歸納各種不同列表法的優劣所在,并重點介紹中列舉法。

  4、鞏固,運用新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在這一環節,我又重點讓學生分析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與雞兔同籠相類似的地方,明確雞兔同籠問題中的數量關系,構建這一數學模型,幫助學生學會靈活運用列表的策略,并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

  5、課堂延伸

  我讓學生課外繼續探討《孫子算經》中的雞兔同籠問題作為這一課的課堂延伸,既使整堂課前后照應,又使學生的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

  教學反思

  反思這堂課的教學,從整體上來講我認為還是比較成功的,具體體現在:1、我在認真研讀教材、研究學生的基礎上,領會了編者的意圖,通過在本校幾個班的教學實踐,學生對列表法的基本方法,以及調試的技巧都掌握得很好;2、對雞兔同籠這一數學模型的構建學生掌握很好,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對怎樣的問題適合運用列表法能夠一目了然,并能選擇科學、合理的方法加以解決。3、但對這節課教學本身也有自己的思考,因為《雞兔同籠》問題本身是我國的千古趣題,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遠遠不止列表法一種,而在教學這一課時,學生雖然能夠運用多種方法解決,但由于時間有限,我未能逐一進行講解,這是否會限止學生的思維呢?所以我不僅在課堂上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勢進行探討,在結課的時候,我又提示學生早在1500多年前我國的數學名著《孫子算經》中就有所研究和記載,迄今為止,中外許多數學家都很關注雞兔同籠的問題,并且已經研究出許多解決的方法,希望同學們課外繼續研究!以引導學生課外進一步研究“雞兔同籠”的問題。并且我也帶領學生繼續探究,同學們也非常有興趣,探究出了許多方法,比如化歸法、破頭法、砍足法、金雞獨立法等等,名字都取得五花八門呢,我不知道我這樣的設計是否科學、合理,敬請指點。

小學數學說課稿5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四年級數學下冊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習了“方程”一章基礎上,安排的三個專題實踐活動之一,意在讓學生經歷一個直觀操作、探索發現的過程,體驗發現規律的方法,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并滲透一些簡單的函數思想,學會一些數學思考的方式、方法。

  一、貫徹課標,突出學習過程——說教材

  1、教材簡要分析

  教材通過讓學生用小棒擺三角形的活動,探索所擺圖形與所需根數之間的關系。以此鼓勵學生從多種角度尋找數與圖形的關系,引導學生發現:每多擺一根三角形,小棒相應增加2根。在聯系活動過程和分析數據變化之后,說說自己是怎樣去詞分析比較數據和發現規律的。

  本課主要特點是: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注重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對于具體所涉及到的規律什么,在此不做要求。

  2、說教學目標

  一是引導學生經歷直觀操作、探索發現的過程,體驗發現所擺圖形的規律的方法;二是發展想象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三是滲透數與圖形存在某種聯系的數學思想,培養遇事多思考多探索的良好學習習慣;四是提高應用數學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的能力,培養用數學方法來思考問題的思想意識。

  3、教學重點和難點

  依上所述,我確定以經歷、操作、體驗等活動過程為教學重點,以體驗發現所擺圖形的規律的方法為教學難點。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必須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必須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主線,組織實施教學活動。通過活動來解決問題,獲得情感體驗和形成能力。

  二、立足活動——說教法、學法和教學用具的準備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因而,教法的采用必須做到: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在活動中求發展。

  針對教材、教學目標和教學原則,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心理能力水平,本課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和學法:活動法、分析比較法、小組合作學習法和討論法。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貫徹主體性原則,注重引導學生去獲得成功的體驗。

  為了順利實施教學活動,課前需要準備:PPT演示課件、投影、打印表格每小組一張、小棒每生20根等教學用具。

  三、緊扣課時目標和教法學法——說教學程序

  教學程序必須與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并為順利地實現教學目標而服務,它應恰到好處地體現教學中的“自主、合作、探索”的過程模式。本節課主要安排四個教學模塊。

  一是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是組織活動,探索規律。

  三是利用規律,解決問題。

  四是課題總結,升華思想。 搜集整理

  從情境導入開始,如同大多數數學課一樣,本課也將按照一般的軌跡發展開來:從一開始就抓住學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研究興趣,初步接觸到一些數學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并以此生發開來。限于篇幅,本文對于一些常規的教學步驟和程序,在此不再贅述。

  接下來,我將重點敘述第二個教學模塊——“組織活動,探索規律”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幾個步驟和活動設計。

  活動1 同桌合作學習,用小棒擺出課件要求的圖形,并在活動中填寫好表格。

  活動2 引導學生思考兩個問題:“從活動和表格中,你發現了什么?”、“你是怎樣發現這個規律的?”

  活動3 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剛才提出的問題。

  活動4 集體匯報交流,反饋小組合作學習及討論的情況。預設學生會可能會表達以下幾種想法和結論:

  生A:每多擺一個三角形就增加2根小棒。

  生B:擺一個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擺2個需要5根小棒,也就是2×2+1=5.

  生C:擺一個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擺2個需要5根即它比上一次多了2根,也就是3+2=5;擺3個三角形需要7根小棒,又比上一次多了2根,也就是3+2+2=7;我覺得所需小棒的根數剛好就是三角形的個數的2倍多1根。

  生D:我覺得所需小棒的根數與三角形的個數有關,通過剛才的討論,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公式:三角形的個數×2+1=小棒的根數。

  生E:我們還可以用字母表述數的方法來寫這個公式,三角形的個數用a表示,小棒的根數用c來表示,就可以寫出這個簡單的公式:2a +1=c.

  ……

  活動5 利用規律,拓展思維,解決問題兩個思考練習題:1、擺20個三角形至少需要多少根小棒?2、有16根小棒最多可以擺出幾個三角形?

  四、數形結合——說板書

  良好的板書可以起到畫龍點睛之效。因此,為了突出新版教材中最鮮明的特色——“數形結合”,故將表格作為主板書,置于醒目位置。表格主要體現三個方面的內容。主要是:第一項三角形個數;第二項擺成的圖形;第三項,小棒的根數。具體如下:

  三角形個數

小學數學說課稿6

  說教材分析:

  本單元學習除法的豎式計算,“買新書”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連除和乘除的混合運算,是本學期學習解決問題的一個難點。教學時應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提出問題并選擇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我知道解析應用題的核心是分析數量關系。因此在教學中用三個環節處理這個問題,首先采用看圖找信息、根據信息提問、讀題、找關鍵句子等過程讓學生理解題目的意思上;其次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采用了讓學生匯報思路想法,教師點撥的方式,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學生學情分析:

  學生在此之前學習過很多有關應用題的問題,如:比多比少問題、連乘法問題等;也曾學習了兩位數、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有關計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最大的困難不是計算的問題,而是分析數量關系。學生學習數學時能正確分析把握數量關系一直是個難點。需要對加、減、乘、除的意義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需要從實際生活事件中進行抽象。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了乘加、乘減、除加、除減、連乘等兩步運算,而對于連除法數量關系是第一次接觸。面對這種實際情況,要達到預期的目標要求,就需要借助一些直觀的手段和一定的方法。學生由于個性的影響,遇到解決問題的`題型,個別學生沒有搞清題意就著急動手計算;再有部分學生不分析數量關系,因此理解題意不夠準確。

  教學目標:

  1、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連除、乘除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能夠正確運算。

  2、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經過獨立分析,合作交流的過程獲得良好的情感的體驗,感受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連除、乘除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能夠正確運算。

  教學難點: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講解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這節課我們主要來學習運用以前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問題一:管理圖書室的劉老師在整理圖書時,遇到了一個數學問題,板書:“學校圖書室買來200本書,放在2個書架上,每個書架有4層。”你能根據這幾個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嗎?

  1、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師適時板書。

  2、我們先來解決“平均每層放多少本書?”這個問題。

  3、師:誰能把這些信息和剛才的問題完整的描述一遍。

  (先指名讀,然后全班齊讀題目。)

  4、師:同學們思考這個問題怎么解決?

  (有思路的同學把手舉起來,試著在練習本上列出算式。)

  5、匯報:找不同的寫法到黑板板書。

  (1)200÷2=100(本);100÷4=25(本)。

  師:這樣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呢?請結合這道題的信息,給大家講講。

  (2)200÷2÷4=100÷4=25(本)。

  師:這樣列算式解決問題的想法和(1)這種想法一樣嗎?

小學數學說課稿7

  一、說教材這節課的教材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40頁的內容。《比多少》是在學生學習了100以內數的認識之后進行教學的,這節課將為以后進一步學習數的比較打下基礎。也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及生活中的廣泛用鋪路。

  二、教法學法數學應該是學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沒有生活的數學是沒有魅力的數學。本課設計不斷創設富有生活意義的操作活動,激勵學生在操作中體驗生活的數學,從操作中發現,從發現中體驗,讓“做數學”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的基礎和紐帶,成為課堂發展的原動力,體現新課程“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須的數學”的教學理念。基于以上的知識,并結合本教材的特點,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進一步感知100以內的多少,會用“多一些,少

  一些,多得多,少的多”描述數之間的大小關系。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概括力。

  3.德育目標:使學生感受數學無處不在。

  4.情感目標:激活學生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

  多”的主觀需要,使學生愛學,樂學,在活動中體驗成功,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以上目標在數學活動中滲透,形成德育、智育、知識與能力的結合,本課的重、難點是: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意思,并能用它描述數之間的大小關系。

  三、教學過程分四層次:導入、新課、練習、總結.

  1.導入部分:

  猜班級人數:“我班級的人數比40多、比45少”,誰能猜一猜

  我班有多少人?通過猜數,集中學生注意力,并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新課的學習奠定基礎。

  2.新課部分

  現在科學認為“知識并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或其他人的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針對這樣的認識以及本課的知識特點,本環節我通過學生觀察、比較、討論、實踐等方法探索新知,具體設計如下:

  課件出示魚缸圖(花金魚15條、黑金魚10條)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利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之中的一個詞來描述二者之間的數量的多少關系。

  再出示“紅金魚48條”的魚缸圖,學生再次依照前面的`方法嘗試著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來描述三者間數量的多少關系,在描述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和概括力。

  3.練習部分

  基于一年級學生課上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短,易疲勞的特點,我特將此環節設計為游戲的形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鞏固新知,同時也使學生能力主動參與,從而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

  4.總結部分

  總結課上所學內容,并將課上所學知識用于生活,也要在生活尋找數學知識,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的應用意思。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參與意識,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使學生在主動探索求知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培養創新意思,鍛煉動手操作,應用知識的能力。

小學數學說課稿8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用有余數除法解決問題》。下面我將從設計思路、教材和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教法和學法以及教學流程、板書設計幾方面對本課進行闡述。

  一、設計思路

  《數學課程標準》倡導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為主要學習方式。因此,在本節課中我們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設計理念,采用具有我校特色的高效課堂模式“三學五環”教學法,學生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從而展示三學“獨學、對學、群學”。在教學流程上以:“情境導入,引入示標;自主嘗試;交流展示;精講點撥;當堂檢測”這五大環節來引領學生進入知識的殿堂。

  二、說教材

  充分領略教材編排意圖,科學精當地分析文本,是采用“以學定教”,實現“有效教學”的第一步。

  《用有余數除法解決問題》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67頁的內容,它屬于數與代數領域。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表內除法、用豎式計算除法、有余數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本課為今后學習內容近似數、估算進行了初步的鋪墊。

  三、學情分析

  準確掌握和透徹分析學生的學習水平及學習狀態,為教師恰當預設教學目標,提供判斷依據,是實現“有效教學”的第二步。二年級學生,他們生性活潑,容易對好玩的事情感興趣。因此,我們結合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引導學生在生動形象的情境中探究新知,初步學會在合作交流中理解掌握知識。

  四、說教學目標重難點的確定

  我們團隊依據新課程標準,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至少”和“最多”的實際意義,正確用“進一法”解決有余數的`除法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應用有余數除法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全過程,體驗“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3)情感與態度目標:通過解決問題的活動,感悟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們確定了本課重難點。

  重 點:在情境中理解“進一法”也就是“商加一”。

  難 點:用進一法解決實際問題。

  五、基于學情說教法,換位思考說學法

  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是個發現者、探索者和研究者。所以我們把嘗試法、自學輔導法、討論法有機貫穿于教學各環節中。在教學中我們還注重對學生的學法指導,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是本節課學生主要的學習方法。

  六、踐行理念,說教學流程

  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成為一個真正的探索者、研究者,所以我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景引入,明確學習目標。

  新課伊始,教師創設情境,把課本的學習內容巧妙的融入情境中。引出課題,并適時出示學習目標,讓學生了解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第二個環節:自主學習,嘗試解決。

  本環節分三步:首先由情境引出例題。接下來是引導學生理解“最多”和“至少”的意思,為后面的自學掃清障礙。最后,讓學生通過自學,自主嘗試解決問題,由此進入自學階段。

  第三個環節:合作交流,精講點撥

  學生將獲得的新知先在小組內進行小展示,對于究竟要租幾條船,可能有的孩子認為租5條船,而有的孩子卻認為應該租6 條。帶著不同的答案,在小組內經過思維的碰撞統一意見后,再由小組在班級進行大展示。

  由于二年級的學生年齡較小,在展示過程中可能探究不夠深入,表達不夠明確。此時教師就要適時引導學生在情境中理解為什么要租6條船而不是5條船,及時點撥為什么要在商上加一。從而驗證租6條是正確的,合理的。尤其是讓學生明白“進一法”是“商加一”而不是“余數加一”在師生的交流過程中體會進一法的重要性。

  第四個環節:對比感悟,提升認識

  第一題是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加深對進一法的理解;第二題通過“最多能買幾個面包”

  的練習,讓學生知道余數中的錢買不到一個面包,所以需要舍去,從而引出舍余法。

  在解決這兩個問題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對這兩個不同類型的題目進行對比,使他們明白兩類題的聯系與區別,從而深入理解這兩類題的特征,掌握方法。

  第五個環節:當堂檢測,分層鞏固

  練習的設計我們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我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練習,同時考慮到學生在具體應用進一法時,往往把商加一,混淆成余數加一,從而弄不清單位名稱,鑒于以上考慮我們設計了對比練習,以加深學生對進一法的理解。在練習中進一步提升學生們根據實際情況來對余數進行取舍的能力,增強他們靈活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最后全課總結暢談收獲。教學的最后讓學生回憶本節課的收獲,使學生的認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愉快的結束學習。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以學生匯報展示為主,教師在關鍵處進行總結,從而由師生共同完成,使本節課所學內容完整清晰的展示出來。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學習,力求做到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收獲,從而達到預期的效果。

  八、說教學反思

  本節課中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真正參與了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借助動手操作讓學生形成數學概念,在自主、合作、討論中學生去交流、溝通、互動、思考,讓學生建立起余數的概念,教學書寫格式這類規范時,我則直接介紹說明,將主動的學習方式和接受式的學習方式有機結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在這節課實際教學的過程時,對照預設的教案,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由于在某些環節用時過多,致使一些教學環節處理不細致,比較遺憾。實施新課程對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課堂表現不一定和預設情況相同,甚至出現較大偏差,這就需要教師靈活掌握,科學引導。此次的教學活動,給我及時地敲響了警鐘,鞭策我在今后的備課和教學時要本著認真、虛心的態度,努力學習,多聽教學經驗豐富老師的課,虛心請教,踏踏實實地搞好教學工作,提高駕馭教材、駕馭課堂的能力,實現自我提升。

小學數學說課稿9

  說教材

  《折線統計圖》一課是四年級下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數據的基本方法,會用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來表示統計結果的基礎上,又一次認識一種新的統計圖——單式折線統計圖。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除了可以表示一個數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個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本課內容又為以后的復式折線統計圖作準備,通過正確地認讀統計圖,為今后的統計圖分析打下基礎。

  說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認識,我把本課《折線統計圖》的教學目標定位于以下幾點

  1.在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認識折線統計圖,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初步了解繪制統計圖的過程。

  2.根據折線統計圖,學生能描述,分析數據,解決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根據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會根據數據的變化,學會預測問題的結果或趨勢,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現實的作用。

  4.在學習探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奧運事業的愛國之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設計為: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學會制作折線統計圖。

  教學的難點則放在: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說教學理念

  我確立了“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設計理念

  基于這一理念,我在教學過程中力求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從學生感興趣的素材,設計新穎的導入與例題教學,打破了傳統數學課的枯燥無味,給數學課富予新的生命力。導入用奧運會,畫圖用樂樂的體溫表,練習用老總選擇人員進行進修等,從而構建一種自主探究、和諧合作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和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說教法

  針對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以及他們現在的知識水平。我主要采用了談話法、演示法、練習法、小組合作等教學方法,讓盡可能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課堂上教師要成為學生的學習伙伴,與學生“同甘共苦”一起體驗成功的喜悅,創造一個輕松,高效的學習氛圍。特別是采用了課件演示描點的過程使學生清晰地認識到畫圖的過程,和課件演示線段的的上升、下降及傾斜角度決定增減幅度的特點,從而突破畫圖和歸納折線統計圖的難點。

  說學法

  教學時,我通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數學,使學生體會到觀察、概括、想象、遷移等數學學習方法,在師生互動中讓每個學生都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說教學過程:

  本課分成激趣導入——探究新知——實踐應用——總結特征——運用知識五塊內容,

  在激趣導入部分:通過今年奧運會的知識進行激發學生興趣,從統計表、條形統計圖來直接引入“折線統計圖”。

  在探究新知部分:復習統計圖的各部分名稱,了解統計圖的制作過程,把統計圖補充完整和根據變化趨勢預測下一屆奧運會中國的'金牌數量。

  在實踐應用環節,我設計了樂樂的體溫統計表:讓學生制作折線統計圖,除了能讀懂圖外,還初步理解傾斜角度是決定了數量的增減幅度。從而總結特點:

  先通過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異同點的對比,真正理解把握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從不同點來歸納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觀察折線統計圖中線段上升——數量增加,下降——減少,傾斜角度——增減幅度,從而引出不僅能表示出數量的多少,還清晰能表示出數量的增減變化。

  最后,在運用環節,設計了三個練習內容:

  一是找生活中的折線統計圖并簡單分析數量的變化(股票圖、心電圖)。

  二是用江南車城兩個銷售員的的統計圖來選擇進修的名額,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現實的作用。

  三是比較兩個內容,從而來選擇哪一個內容適合用折線統計圖來表示。主要是為進一步進一步突出折線統計圖能清晰地反映出數量增減變化的特點。

  說板書設計

  我設計的板書既簡潔明了,又一目了然,體現了這一節課的重點與難點。

  這節課,我認為學生動手了,但小組合作,討論得還不夠

小學數學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各位專家,各位老師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西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的第一課時《認識周長》。認識周長是本單元最基礎的知識,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是在學生掌握了周長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但我們本課講的周長不僅僅局限于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而是包含了所有的平面圖形的周長,既有規則圖形的周長,也有不規則圖形的周長。這樣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全面地建立起周長概念。

  二、說學生

  周長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學生的認知基礎:一是在二年級學會了測量長度,二是在二年級下已對長、正方形進行了認識,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過數一數、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實踐操作活動,發現了長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條邊,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這些有利于學生認識周長的知識基礎和實踐操作能力都是我們教學中應當利用和開發的。

  呈現給學生的所有圖形,學生直觀看到的是一個平面圖形。而要讓學生說到周長就會去想到“圍圖形一周的長度”則是一個較難的認知過程,建立周長的空間觀念則是對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挑戰。

  三、說目標

  新課標指出,通過數學學習,學生能夠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數學知識,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結合教材特點及三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及心理特點,認知規律,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知道周長的含義,建立周長的概念。

  (2)能力目標:結合具體實物,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能初步測量計算三角形、四邊形等圖形的周長。

  (3)情感目標:通過演示操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從而使學生達到自主學習、參與學習、合作學習的目的。

  (4)創新目標:在學生充分參與學習過程的基礎上,培養和發展學生多向思維,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測量與計算圖形的周長。

  我們把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放在周長概念的建立和周長測量上,特別是周長概念的建立。

  四、說教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更好地突出重點,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了教師創設情景,學生操作實踐,觀察分析,合作探究,量中理解,聯系生活應用周長等措施,讓學生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為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消極的學習變為主動積極的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們主要采用了探究式教學法,反饋教學法,融合成“合作參與——探究交流”式的課堂教學模式,通過創設情境、引導自學、組織交流、點撥釋疑、鞏固運用等程序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學習中、在“做數學”的過程中掌握知識,重構認知。

  五、說過程

  一、嘗試探究,認識周長。在這個環節主要是通過兩只螞蟻比賽的動畫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引出周長概念。并讓學生通過“五做”來感知,感悟,最后理解周長概念。摸一摸,通過摸一些圖片的一周,來初步感知周長;描一描,把這些圖形的一周描在紙上,抽象出圖形的周長;想一想,讓學生想象圖形的周長,初步形成周長概念;然后再找一找周圍一些物體的某一個面的周長,讓學生理解周長是相對于平面圖形來說的;最后讓學生說一說,什么是周長,在老師的引導下,形成正確的周長概念。

  二、合作探究,量中理解。通過第一環節的的學習,學生認識到了周長是圍圖形一周的長度,那這些圖形的周長究竟是多長呢?這就需要去測量,在測量中加深對周長的理解。本環節是做書上練習,測量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周長,然后再測量難度更大的圓的周長,遵循了從易到難的認知規律。

  三、聯系生活、應用周長。數學是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學習了數學知識,應該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本環節讓學生先嘗試著找找生活中周長知識的應用,然后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老師事先搜集的一些例子,最后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來相互測量一下對方的腰圍,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

  五、說特點

  我們認為本課的設計有以下特點:

  一、以“做數學”為核心來指導教學。

  所謂“做數學”,就是“做中學數學”。荷蘭數學家、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強調,數學教學的具體組織過程,應該通過學生自己的親身體驗,獲得“做出來”的數學,而不是給以“現成的”數學。“做數學”強調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和思考,在實驗操作、討論爭辯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增進了對知識的理解;形成了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體驗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了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同時也學會了與人合作,與人交流;獲得成功的體驗;鍛煉了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在本節課中,我們始終堅持“做數學”的原則,讓學生在做中學。為了使學生形成周長的表象,建立好周長的概念,我們讓學生去摸一摸圖形的一周,再把這一周給描在紙上,還在周圍找一找其他物體的某一個面的周長,最后來量一量具體圖形的周長,量同學的腰圍等。通過這些豐富的活動,讓學生去充分的感知周長,理解周長。讓學生親自去做一做,抽象的數學概念會變得形象化、具體化,讓學生學得生動,學得深刻。就象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的“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

  但動手操作不應該是脖子以下的活動,應盡量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動手操作應為學生學習知識服務,應為訓練學生思維能力服務,更應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服務。所以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動手之前進行思考,給學生留出思維的空間。

  二、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抓手來組織教學。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其空間觀念的發展主要依賴于觀察、實驗和必要的動手操作,再通過心理活動的內化去獲得表象,形成空間觀念。幾何概念是反映現實世界空間形式本質屬性的一種思維形式,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形”的科學抽象與概括,同時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基本條件。以前我們的教學由于受傳統觀念與“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只重視求周長的計算教學,而忽視了概念教學或者過分強調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而忽視直觀和表象的作用,以至于造成學生對形成幾何圖形的表象不深刻,空間觀念淡漠。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注意多層次、多渠道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能力,結合有關知識的教學設計一些靈活、巧妙,富有吸引力、想象力的問題來激發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動機。

  根據以上理論,我們把本課設計為三個層次:識周長,量周長,用周長,讓學生對周長的理解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并充分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形成周長的表象,建立周長的概念。特別是想象圖形的周長這個環節,是我們獨特的設計,能更好地落實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以“小步子,多反饋”為主線來精心設計。

  課堂是有限的,如何能處理好時空的有限性和學生思維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是我們考慮的一個重點。我們在設計本課的時候,以“小步子,多反饋”為主線,精心設計了很多的小環節,并注重學生信息的反饋。特別是在測量圖形周長的環節里,如果讓學生測量太多的圖形,操作就只會流于形式,于是我們充分利用了教材的資源,先測量書上練習中的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周長,讓學生的學習落實到“知識”上。然后安排學生測量一個圓片的周長,這是因為書上練習很典型,而圓片的一周是曲線,它可以體現出很多的測量方法,并能讓學生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比膚淺的討論很多圖形的周長測量方法更有意義。最后讓學生聯系生活,加上一個比較靈活的環節,測量腰圍和生活中其他物體的某一個面的周長,并及時進行反饋。

  這樣,以信息反饋,師生互動為原則,利用反饋教學法,盡可能的讓學生從分展現自己的思維過程,充分體現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教學中,教師要適時,科學地對學生的反饋信息加以調控,使教與學產生共鳴,情感產生共振,定會使學生在這個輕松、活潑、富有個性的探索過程中,獲得對知識的理解,其思維能力和情感態度等多方面也必將得到發展與提高!

  六、說板書

  本課的板書很簡單,根據本課設計的需要,我們只把周長的概念板書了下來。簡明扼要,又突出重點。

  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懇請各位領導、老師提出寶貴意見,謝謝!!!

小學數學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88和89頁,《找規律》的例1~例3及“做一做。”

  “找規律”在新教材中是一個獨立的單元,“找規律”作為新單元的第一課,非常重要。本單元是從形象的圖形排列規律,顏色交替規律慢慢過渡到抽象的數列規律,如果這節課沒有把握好,那么對學生后面的繼續學習將會造成阻礙。

  知識目標:學生能夠通過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會根據規律知道下一個物體。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主題圖,認識規律同時掌握尋找規律的方法,通過涂色,擺一擺,畫一畫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創新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創設情境,學生能夠感知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感受數學的美。

  教學重點:通過圖形或物體的有序排列,初步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并會知道下一個圖形或物體。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創新意識

  教具、學具的準備

  二、說教法、學法

  在教學思想上努力體現以學生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讓學生始終參與教學活動中。在教學方法上,采用游戲、直觀演示、動手操作、引導探究等教學方法,從扶到放,讓學生在游戲、嘗試、探索、練習、實踐操作過程中悟出找規律和創造規律的方法。

  在教學設計上,注意重點內容的處理,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教學手段上,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強了教學的效果。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也是本節課中學生學習找規律、創造規律的主要方法。

  三、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由魔術導入,在變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規律的存在。

  設計意圖:通過教具的輔助,演魔術的情境,體現新課程標準情境教學的理念,意在創設一個與學生生活聯系密切的情境,促使他們較快融入其中,并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2、課件出示主題圖──小朋友在布置教室。

  設計意圖: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發現什么,都是怎樣排列的,他們的擺放都是有規律的,都按照一定的順序擺放。由此讓學生了解什么是規律,也就是一種物品擺放的規律是什么?

  (二)引導探索、認識規律

  設計意圖:此環節分三個層次,先出示“彩旗”,引導學生找規律;接著同時出現“燈籠”圖、彩花圖和“小朋友排隊”圖,由學生同桌討論找出規律;最后匯報說清規律。

  (三)動手操作、鞏固發展

  1、擺一擺,猜一猜。

  2、涂一涂。

  設計意圖:完成老師的任務,設計一條手鏈,這樣學生的思維就能更好地發散并創設出更多的、更復雜的規律,從而培養他們大膽創新的意識。

  此環節重在體現新標準“玩中學、做中學”的新理念,以“聽會忘,看能記住,做才能學會”的教育理論為指導。

  (四)聯系生活、運用規律

  1、聯系生活找規律。(課件出示“生活中的規律”圖)

  2、做規律

  聽規律,做出有規律的動作等。

  3、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按規律擺學具環節,對“規律”的感知、體驗已得到加強,已能判斷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所以此環節承上啟下,意在讓學生意識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是有用的,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又體現“學生活中的數學、學有用的數學”,符合新課標和新理念。

小學數學說課稿12

  教材分析

  《用字母表示數》是北師大版《認識方程》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這是小學生學習代數初步知識的啟蒙課,在這之前學生已經認識簡單數量關系,字母表示計算公式、運算律,本課也是后續學習簡易方程以及中學進一步學習代數知識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具有重要地位。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在經歷運用字母表示具體數量的活動中,理解和掌握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來表示數量和數量關系,能用字母表示圖形的計算公式;掌握含有字母的式子的一些書寫規定。

  2、能力目標:經歷由具體的數過渡到用字母表示數的探究過程,體會用字母表示數的必要性和優越性,培養符號感,發展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標: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難點

  學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來表示數量和數量關系并理解其意義。

  說教學方法

  “教無定法”,只有方法得當,才會有效。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思維活動的特點,我采用了情景教學法和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

  說學生學法

  首先教師創造良好的環境,引導學生從喜歡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內容入手,讓學生自己在特定的環境下不知不覺中建立字母就在生活中,就在我們身邊,再通過一系列活動,學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進一步了解了字母可以表示數,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數量關系,也可以表示數量。再通過各種聯系將其轉化為解決問題的策略,發掘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能力,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挖掘問題能力、交流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流程

  本課我主要分四個環節來展開教學:創設情境,啟迪思維;提供平臺,引導探究;學以致用,拓展深化;課堂小結,質疑評價。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啟迪思維

  在這個環節中我讓學生先說說生活中用到的字母,讓學生感知字母可以簡潔方便地表示一些特定的名稱和標志,再課件出示撲克牌A,問字母A表示什么呀?(表示一個特定的數),除了表示特定的數還能表示什么?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用字母表示數。

  本環節設計,旨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自然引入字母表示數,從中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對新知油然而生親切感和認同感。

  第二個環節——提供平臺,引導探究

  具體分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探究用字母表示任意一個數

  首先,讓學生說說“數青蛙”兒歌后半句:1只青蛙4條腿,2只青蛙8條腿,3只青蛙12條腿……教師提出疑問:“這樣繼續說下去,說得完嗎?”(生答:“因為青蛙有很多很多,永遠都說不完。”)

  接著問:“怎么用一個式子表示任意只青蛙有條腿?”(學生答有:“?×4、a×4、x×4、a×b、”等等。)

  最后轉入小結:“這里的a可以表示哪些數?”(生1:“n可以表示1、2、3、4、5……”生2:“n可以表示任何自然數。”)

  這一層次,旨在通過貼近生活實際的“數青蛙”兒歌,從“永遠都讀不完”的體驗中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數是一種需要,認識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和作用。學生感覺比較親切,也降低了學生對字母表示數的難度與知識間的銜接。

  第二個層次——探究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及數量間的關系

  其中包含兩個知識點:一個知識點是計算年齡——列出含有字母的加、減法式子

  首先,讓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信息,自主發現媽媽的年齡比笑笑大26歲,如果用字母a表示笑笑的年齡,寫出媽媽相應的年齡,同時引導學生理解一個人的年齡是有限的,n不能無限大,從而明確:用字母表示數,有時可以表示任意的數,而有時所表示的數卻有一定的范圍,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接著讓學生變換角度思考:如果用n表示媽媽的年齡,怎樣表示笑笑的年齡,同時引導觀察發現:笑笑年齡在變,媽媽年齡也在變,但年齡關系始終不變。由此得出: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數,又可以表示出數量間的關系。

  本知識點教學,以熟悉的年齡問題切入,貼近生活實際,探究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及數量間的關系,滲透函數思想;同時,懂得用字母表示數時取值要符合生活實際。

  另一個知識點是引導學生自學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簡便寫法。

  先讓學生說說如果青蛙的只數用a表示,青蛙的眼睛怎么表示?嘴呢?,再讓學生自學課本,最后全班交流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簡便寫法。

  第三個環節——學以致用,拓展深化

  1、探究用字母表示有關圖形的計算公式

  首先,師問:“正方形、長方形的周長怎樣計算?”“正方形、長方形的面積怎樣計算?”生回答后,接著課件出示有關正方形周長、面積公式的字母表示要求。然后,引導學生根據這些要求分別用字母表示出這兩個公式。通過合作、對比,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一些公式字母表示方法,加深學生對公式的認識,從而加強學生對新舊知識的聯系。

  2、再續游戲:你能用一句話結束這首兒歌嗎?

  1只青蛙1張嘴,2只眼睛4條腿;2只青蛙2張嘴,4只眼睛8條腿;3只青蛙3張嘴,6只眼睛12條腿;……____只青蛙____張嘴,____只眼睛_____條腿。繼續從兒歌入手,加深知識的應用,讓學生再次在活動中體驗成功。

  第四個環節——課堂小結,質疑評價

  首先學生談本課學習收獲。然后,教師進行恰當評價。

小學數學說課稿13

  一、教材分析“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過去初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礎上,進一步教學的。這是學生比較深入地研究立體幾何圖形的開始。由研究平面圖形擴展到研究立體圖形,是學生發展空間觀念的一次飛躍。長方體和正方體是最基本的立體幾何圖形。通過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可以使學生對自己周圍的空間和空間中的物體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是進一步學習其他立體幾何圖形的基礎。

  為了使學生較好地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間觀念,教材強調要學生自己多動手。除了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量一量,來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以外,還要求學生動手用硬紙板做一長方體和正方體,這樣既鞏固了所學的知識,也為后面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做了準備。

  二、教學重點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三、教學難點初步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四、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初步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2、能力目標:能識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實物,會看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直觀圖,會用直尺測量長方體的長、寬、高。

  3、情感目標:通過操作、觀察、想象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滲透學習目的性教育。

  五、教學用具長方體、正方體的實物、框架、火柴盒、電腦課件。

  六、教學流程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逐步形成空間觀念,教學中我從復習平面圖形入手,然后認識立體圖形,進而認識長方體、正方體。這樣有利于學生分清長方形和長方體的概念,便于學生逐步形成有關立體圖形的空間概念。然后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量一量,畫一畫來具體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并抽象概括出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最后,讓學生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并用集合圖形表示它們的關系。

  在創新應用上,我讓學生動手用硬紙板做一長方體和正方體,并實際進行測量。通過做一做,擺一擺,說一說,練一練等方式,鞏固所學的知識,加深學生的理解,同時又教給了學生認識事物的方法,從而大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圓滿完成本節課的教學。

小學數學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

  一年級數學上冊第84-85頁的內容及相應的習題。

  (二)、教材所處地位及作用

  “11-20各數的認識”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掌握10以內數的基礎上,通過操作實踐,觀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學習新知識,并且為學習20以內的加、減法做好準備。本課分成三個層次進行教學:第一,是先創設一幅教師帶學生過馬路的情境圖,讓學生觀察、數一數,圖中有些什么?有多少?并且通過這個情境圖向學生進行遵守交通規則和注意安全的教育。第二,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動手操作、數一數及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去學習“11-20各數”的認識、組成、數的順序及大小。第三,通過創設一系列的游戲情境,讓學生鞏固本節課的新知識。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

  1、認識11-20各數,能正確數數、讀數,知道這些是由1個十和幾個一組成,并掌握20以內的順序、會比較數的大小。

  2、在日常生活中發現11-20各數。

  3、能積極主動探索、動手操作并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初步體會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

  教學重點:數11-20各數的讀法。

  教學難點:理解11-20各數的組成。

  二、說教法與學法

  1、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數一數的學習方式去認識11-20各數。

  2、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猜一猜、數一數、擺一擺及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掌握“11-20各數”的讀法、組成、數的順序和大小。

  3、創設一系列的游戲情境,讓學生通過數一數、擺一擺、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去鞏固新知識。

  三、教學過程:

  第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小朋友們,請看一看這幅圖,你都發現了什么?

  生1:我發現了1位老師和9個學生一共10個人。

  生2:再接著數一共是19人。

  生3:我發現有14棵樹、20條斑馬線。

  ……

  師:大家說得可真好,這幅中告訴我們過馬路時一定要注意安全。

  (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創設了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情境向學生進行安全教育。)

  第二、提供探索機會,經歷學習過程

  1、操作、數數。

  師:大家看看老師有一把鉛筆,猜一猜,有幾支?

  生:[自由猜測]9、15、16、20……

  師:小朋友猜了這么多,那到底誰猜的對呢?怎么辦?

  生:數一數就知道了。

  師:好,我們數數看,。

  生:1、2、……10,

  師:好的,老師先把這10支捆成1捆,那么再接著數下去。

  生:11、12……20。(再把這10支捆成1捆)

  師:這里一共是20支,你猜對了嗎?(臺下一片歡呼聲)

  師:現在你們能像老師剛才的樣子,拿20根小棒,同桌合作,一個擺一個數嗎?

  (同桌合作,一個擺一個數)

  師:這些數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新知識。(揭示課題)

  師:大家觀察一下我們的教室,哪些事物是表示“11-20各數”的。

  (班上桌子的張數、男女生各有20人……)

  2、擺小棒,讀數。

  (教師直接出示11支鉛筆)

  師:你們知道這表示多少?

  生:[快速且大聲地回答]11

  師:你們怎么這么快就看出來了,怎么看的呢?

  生:[大部分學生搶著舉手],1捆就是10根,再加旁邊的1根,就是11。

  師:[拿起1捆小棒]簡單地說,幾個十?

  生:1個十。

  師:[再拿出1根小棒]幾個一?

  生:1個一。

  師:[教師語速放慢]1個十和1個一合起來是11。好,剛才老師講的這句話,誰還會說?[指名復述這句話]

  師:還有好多同學都會說,都想說,那同桌互相說吧?[同桌互說]

  師:剛才都是老師擺小棒,現在小朋友能不能也用這種方法擺一個十幾,同桌合作,一個擺一個說組成,有問題嗎?

  生:沒問題。[同桌合作后個別匯報]

  師:你擺的小棒表示幾?生1:17。

  師:好多小朋友都看不見你擺的,你能介紹一下你是怎么擺的嗎?

  生1:我是先拿1捆,再加7根。

  師:也就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生1:是由1個十和7個一組成的。

  生2:我擺的是19,是由1個十和9個一組成。

  ……

  [同桌之間根據各自所擺的數字互相猜數、評價]

  3、數的'順序和大小。

  師:小朋友很聰明,能夠看著小棒讀出它們表示的數,現在看看尺子圖,把你認識的數字讀出來好嗎?(生順數、倒數、讀單數、雙數)

  師:尺子上的數字,越往右,你發現什么?生:數字越來越大。

  師:老師看著尺上的數字,就能想出好多問題,比如,15前一個數是幾?后面又是幾

  生:它的前面是14,后面是16。

  師:比16多1是幾?生:17。

  師:19比20少幾?生:少1個。

  師:誰能學老師的樣子,看著尺上的數字給大家提問題,并且比我提得更好?

  [學生提問,其他傾聽回答]

  師:好多小朋友還想提,那同桌合作,1個提問,1個答。[同桌內交流]

  師:小朋友能否把尺上的數字記住,不用看尺子進行搶答。

  師:13比14少幾?19前一個數是幾?2個十是幾?[搶答]

  第三、學習應用,鞏固新知。

  1、分組比賽,看哪組數得最好。

  A、從11數到20B、從7數到13

  C、19倒數到10D、從11數到18

  2、擺小棒的游戲。

  師出示數字卡片,一個擺一個讀數和說數的組成。

  3、找朋友。

  下面拿數字卡片的小朋友,上去找數字相同的好朋友。

  第四、小結。

  師:這節課中你最高興的是什么事?

  生1:我學會了11~20各數。

  生2:猜數字我很喜歡

  ……

  四、板書設計

  11-20各數的認識

  情境圖尺子圖

小學數學說課稿15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數學第九冊,P117——P119頁復習、例1、例2、解方程的一般步驟、想一想、做一做及P120頁T1-4。教學目的有以下三點:1、使學生掌握列方程解兩步應用題的方法。2、總結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3、培養學生分析數量關系的能力,提高學生在列方程解應用題時分析等理關系的能力。

  一、教學重點難點:分析應用題里的等量關系,會列方程解應用題。難點:分析應用題里的等量關系。教具準備:小黑板、寫好題目的紙條等。這節課在學生已有的解方程、分析應用題數量關系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使學生掌握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為以后學習更深入的知識打下基礎,同時培養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熱愛自然科學的品質。

  二、教學教法:針對本課的知識特點,采用了下面幾種方法進行教學:講授法、對比法、分組討論法。在準備階段,讓學生獨立完成習題,學生根據以前的知識可以用算術方法和列方程的方法來解答此題,從而為今天學習較復雜的列方程解應用題打下基礎。在新課階段,應用講授法和對比法,讓學生觀察、比較例1和準備題的內在聯系,找出數量間的相等關系,列出等量關系式,再根據等量關系式列出方程,從而掌握本課的知識重點,同時也能理解掌握本課的難點。在小結階段,采用分組討論法,讓學生通過分組討論得出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完成這一課的教學任務。在練習階段,教師靈活采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鞏固練習。

  三、教學步驟:在教學步驟上,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一、準備。

  教師出示復習題,學生讀題后說:“請同學們用兩種方法解答這道題。”

  商店原來有一些餃子粉,賣出35千克以后,還剩40千克。這個商店原來有多少千克餃子粉?

  解法一:35+40=75(千克)

  解法二:設原來有X千克,

  X-35=40

  X=40+35

  X=75

  答:原來有75千克餃子粉。

  二、新課。

  教師出示例1:

  請學生思考:這道題和上道題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商店原來有一些餃子粉,每袋5千克,賣出7袋以后,還剩40千克。這個商店原來有多少千克餃子粉?

  想: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X賣出的袋數=剩下的重量

  X千克5千克7袋40千克

  解:設原有X千克。

  X-5X7=40

  X-35=40

  X=40+35

  X=75

  答:原來有75千克餃子粉。

  教師:“用方程解答應用題也要檢查答案對不對。檢驗時,要先檢查方程是不是符合題意,然后再把解得的X的值代入原方程,看解得對不對。請你用上面的方法檢驗例1的答案對不對。”

  教師出示例2:

  小青買4節五號電池,付出8.5元,找回了0.1元。每節五號電池的價錢是多少元?

  想:付出的錢數-4節電池的錢數=找回的錢數

  8.5元4X0.1

  解:設每節五號電池的價錢是X元。

  8.5-4X=0.1

  4X=8.5-0.1

  4X=8.4

  X=8.44

  X=2.1

  答:每節五號電池的價錢是2.1元。

  想一想:這道題還可以怎樣想?列出方程來。

  教師:從上面的例題可以看出,列方程解應用題的特點是,用字母表示未知數,根據題目中數量之間的相等關系,列出一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也就是方程),再解答出來。

  三、小結。

  教師:大家分組來總結列出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

  1、弄清題意,找出未知數,并用X表示;

  2、找出應用題中數量之間的相等關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檢驗,再寫出答案。

  把例1中的前兩個條件改寫成“商店原來有15袋餃子粉,賣出35千克以后”,問題改成“每袋餃子粉重多少千克”,該怎樣解?

  四、練習:

  1、下面兩題,先找數量間的相等關系,再把每個方程補充完整。

  (1)小明買4支鉛筆,每支X元,付給營業員3.5元,找回0.1元。

  —————————————=0.1

  (2)建筑工地運來5車水泥,每車X噸,用去13噸以后還剩7噸。

  —————————————=7

  2、圖書小組原來有一些故事書,借給3個班,每班18本,還剩35本。原來有故事書多少本?

  五、布置作業(略)

【小學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01-09

說課稿小學數學03-10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01-09

小學數學說課稿11-02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05-25

小學數學優質說課稿11-24

小學數學說課稿06-26

小學數學《比的意義》說課稿11-21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11-25

小學數學方程說課稿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