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高中數學說課稿
作為一名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數學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中數學說課稿1
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新課標高中數學人教版A版必修第二冊第三章“3.1.1傾斜角與斜率”。我說課的程序主要由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這四個部分組成。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直線的傾斜角和斜率是解析幾何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直線的重要的幾何要素。學生在原有的對直線的有關性質及平面向量的相關知識理解的基礎上,重新以坐標化(解析化)的方式來研究直線相關性質,而本節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是直線的重要的幾何性質,是研究直線的方程形式,直線的位置關系等的思維的起點;另外,本節也初步向學生滲透解析幾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因此,本節課的有著開啟全章,奠定基調,滲透方法,明確方向,承前啟后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新大綱對本節課的教學要求,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的合理需要,我從三個方面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了解直線的方程和方程的直線的概念;在新的問題的情境中,去主動構建理解直線的傾斜角和斜率的定義;初步感悟用代數方法解決幾何問題的思想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引導學生觀察發現、類比,猜想和實驗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平等的教學氛圍中,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和評價,實現共同探究、教學相長的教學情境。
3、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直線的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經歷用代數方法刻畫直線斜率的過程,掌握過兩點的直線的斜率的計算公式。
(2)教學難點:斜率公式的推導
二、說教法
課堂教學應有利于學生的數學素質的形成與發展,即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的情境,激發學生主動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有效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發展學生個性思維品質,這是本節課的教學原則。根據這樣的原則及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我采用觀察發現、啟發引導、探索實驗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啟發引導學生積極的思考并對學生的思維進行調控,使學生優化思維過程;在此基礎上,通過學生交流與合作,從而擴展自已的數學知識和使用數學知識及數學工具的能力,實現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學習。
三、說學法
在實際教學中,根據學生對問題的感受程度不同,學習熱情、身心特點等,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學法指導。主要運用引導、啟發、情感暗示等隱性形式來影響學生,多提供機會讓學生去想、去做,給學生自己動手、參與教學過程、發現問題、討論問題提供了很好的機會。這不僅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能力得到培養,素質得以提高,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探索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提出問題:如何確定一條直線的位置?
(1)兩點確定一條直線;
(2)一點能確定一條直線嗎?
過一點P可以作無數條直線,這些直線的傾斜程度不同,如何描述直線的傾斜程度?本節課將解決這個問題。
設計意圖:打開了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為知識的創新做好了準備;同時也讓學生領會到,直線的傾斜角這一概念的產生是因為研究直線的需要,從而明確新課題研究的必要性,觸發學生積極思維活動的展開。
2、探究發現:
(1)直線的傾斜角:
有新課導入直接引出此概念,學生易于接受,但是容易忽視其中的重點字。因此重點強調定義的幾個注意點:①x軸正半軸;②直線向上方向;③當直線與x軸平行或重合時,直線的傾斜角為0度。由此得出直線傾斜角的取值范圍。
(2)直線的確定方法:
確定平面直角坐標系中一條直線位置的幾何要素:直線上的一個定點以及它的傾斜角,二者缺一不可。
(3)直線的斜率:
注: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的區別:
所有的直線都有傾斜角;但是不是所有直線都有斜率(傾斜角為90°的直線沒有斜率,因為90°的正切不存在。)
(4)由兩點確定的直線的斜率:
先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生之間互相交流,然后再由師生共同歸納得出結論:
經過兩點P1(x1.y1),P2(x2,y2)直線的斜率公式:(x1≠x2)。
3、學用結合:
(1)例題講解:P89-90/例題1和例題2。
例題的講解主要關注思路的點撥以及解題過程的規范書寫。
(2)課堂練習:
P91/練習第1、2題
4、總結歸納:
直線的傾斜角直線的斜率直線的斜率公式
定義
取值范圍
5、布置作業:P 91/練習第3、4題。
高中數學說課稿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學習橢圓的定義,掌握橢圓標準方程的兩種形式及其推
導過程;能根據條件確定橢圓的標準方程,掌握用待定系數法求橢圓的標準方程。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對橢圓概念的引入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探
索能力;通過對橢圓標準方程的推導,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求曲線方程的一般方法,提高學生運用坐標法解決幾何問題的能力,并滲透數形結合和等價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讓學生大膽探索橢圓的定義和標準方程,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滲透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和認識論。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橢圓的定義及橢圓標準方程,用待定系數法和定義法求曲線方程。
(2)教學難點:橢圓標準方程的建立和推導。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概念
1、動畫演示,描繪出橢圓軌跡圖形。
2、實驗演示。
思考:橢圓是滿足什么條件的點的軌跡呢?
(二)實驗探究,形成概念
1、動手實驗:學生分組動手畫出橢圓。
實驗探究:
保持繩長不變,改變兩個圖釘之間的距離,畫出的橢圓有什么變化?
思考:根據上面探究實踐回答,橢圓是滿足什么條件的點的軌跡?
2、概括橢圓定義
引導學生概括橢圓定義橢圓定義:平面內與兩個定點距離的和等于常數(大于)的點的軌跡叫橢圓。
教師指出:這兩個定點叫橢圓的焦點,兩焦點的距離叫橢圓的焦距。
思考:焦點為的橢圓上任一點M,有什么性質?
令橢圓上任一點M,則有
(三)研討探究,推導方程
1、知識回顧:利用坐標法求曲線方程的一般方法和步驟是什么?
2、研討探究
問題:如圖已知焦點為的橢圓,且=2c,對橢圓上任一點M,有
,嘗試推導橢圓的方程。
思考:如何建立坐標系,使求出的方程更為簡單?
將各組學生的討論方案歸納起來評議,選定以下兩種方案,由各組學生自己完成設點、列式、化簡。
方案一方案二
按方案一建立坐標系,師生研討探究得到橢圓標準方程
=1(),其中b2=a2-c2(b>0);
選定方案二建立坐標系,由學生完成方程化簡過程,可得出=1,同樣也有a2-c2=b2(b>0)。
教師指出:我們所得的兩個方程=1和=1()都是橢圓的標準方程。
(四)歸納概括,方程特征
1、觀察橢圓圖形及其標準方程,師生共同總結歸納
(1)橢圓標準方程對應的橢圓中心在原點,以焦點所在軸為坐標軸;
(2)橢圓標準方程形式:左邊是兩個分式的平方和,右邊是1;
(3)橢圓標準方程中三個參數a,b,c關系:;
(4)橢圓焦點的位置由標準方程中分母的大小確定;
(5)求橢圓標準方程時,可運用待定系數法求出a,b的值。
2、在歸納總結的基礎上,填下表
標準方程
圖形a,b,c關系焦點坐標焦點位置
在x軸上
在y軸上
(五)例題研討,變式精析
例1、求適合下列條件的橢圓的標準方程
(1)兩個焦點的坐標分別是,橢圓上一點P到兩焦點距離和等于10。
(2)兩焦點坐標分別是,并且橢圓經過點。
例2、(1)若橢圓標準方程為及焦點坐標。
(2)若橢圓經過兩點求橢圓標準方程。
(3)若橢圓的一個焦點是,則k的值為。
(A)(B)8(C)(D)32
例3、如圖,已知一個圓的圓心為坐標原點,半徑為2,從這個圓上任意一點P向x軸作垂線段,求線段中點M的軌跡。
(六)變式訓練,探索創新
1、寫出適合下列條件的橢圓標準方程
(1),焦點在x軸上;
(2)焦點在x軸上,焦距等于4,并且經過點P;
2、若方程表示焦點在y軸上的橢圓,則k的范圍。
3、已知B,C是兩個定點,周長為16,求頂點A的軌跡方程。
4、已知橢圓的焦距相等,求實數m的值。
5、在橢圓上上求一點,使它與兩個焦點連線互相垂直。
6、已知P是橢圓上一點,其中為其焦點且,求三解形面積。
(七)小結歸納,提高認識
師生共同歸納本節所學內容、知識規律以及所學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八)作業訓練,鞏固提高
課本第96頁習題§8。1第3題、第5題、第6題。
課后思考題:
1、知是橢圓的兩個焦點,AB是過的弦,則周長是。
(A)2a(B)4a(C)8a(D)2a2b
2、的兩個頂點A,B的坐標分別是邊AC,BC所在直線的斜
率之積等于,求頂點C的軌跡方程。
2、與圓外切,同時與圓內切,求動圓圓心的軌跡方程,并說明它是什么樣的曲線?
教學設計說明
橢圓是圓錐曲線中重要的一種,本節內容的學習是后繼學習其它圓錐曲線的基礎,坐標法是解析幾何中的重要數學方法,橢圓方程的推導是利用坐標法求曲線方程的很好應用實例。本節課內容的學習能很好地在課堂教學中展現新課程的理念,主要采用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方式,使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教學思想貫穿于本節課教學設計的始終。
橢圓是生活中常見的圖形,通過實驗演示,創設生動而直觀的情境,使學生親身體會橢圓與生活聯系,有助于激發學生對橢圓知識的學習興趣;在橢圓概念引入的過程中,改變了直接給出橢圓概念和動畫畫出橢圓的方式,而采用學生動手畫橢圓并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親身經歷橢圓概念形成的數學化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橢圓方程的化簡是學生從未經歷的問題,方程的推導過程采用學生分組探究,師生共同研討方程的化簡和方程的特征,可以讓學生主體參與橢圓方程建立的具體過程,使學生真正了解橢圓標準方程的來源,并在這種師生嘗試探究、合作討論的活動中,使學生體會成功的快樂,提高學生的數學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獨立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設計例題、習題的研討探究變式訓練,是為了讓學生能靈活地運用橢圓的知識解決問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調動、活躍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創新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大膽實踐、勇于探索的精神,開闊學生知識應用視野。
高中數學說課稿3
一.內容和內容分析
“函數的奇偶性”是人教版數學必修教材必修一第一章第三節的內容,本節的主要內容是研究函數的一個性質—函數的奇偶性,學習奇函數和偶函數的概念.奇偶性是函數的一條重要性質,教材從學生熟悉的兩個特殊函數入手,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比較系統地介紹了函數的奇偶性.從知識結構看,它既是函數概念的拓展和深化,又為后續研究指數函數、對數函數、冪函數、三角函數的基礎,因此,本節課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函數奇偶性的概念及判定。
二.目標和目標分析
(1)知識目標:從形和數兩個方面進行引導,使學生理解奇偶性的概念,學會利用定義判斷
簡單函數的奇偶性。
(2)能力目標:通過設置問題情境培養學生判斷、推理的能力,同時滲透數形結合和由特殊
到一般的數學思想方法.
(3)情感目標:在學生感受數學美的同時,激發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樂于求索的精神。
三.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導入有點慢,講的有點細,導致時間上沒有完成教學任務,感覺還是自己講的太多,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教學支持條件分析
用了多媒體,使用ppt,使得奇偶性函數概念的探究過程更形象更直觀,是學生理解更深刻。
五.教學過程設計
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系統地規劃,設計了四個主要的教學程序是:
1.設疑導入、觀圖激趣:
使用幻燈片展示圖片蝴蝶、雪花等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從而引入對稱在函數中的體現。
2.指導觀察、形成概念:
作出函數y=x的圖象,并觀察這兩個函數圖象的對稱性如何?
借助課件演示,讓學生分別計算f(1),f(-1),f(2),f(-2),學生很快會得到f(-1)=f(1),f(-2)=f(2),進而提出在定義域內是否對所有的x,都有類似的情況?借助課件演示,學生會得出結論,f(-x)=f(x),從而引導學生先把它們具體化,再用數學符號表示。根據以上特點,請學生用完整的語言敘述定義,同時給出板書:
函數f(x)的定義域為A,且關于原點對稱,如果有f(-x)=f(x),則稱f(x)為偶函數,類比探究2
偶函數的過程,得到奇函數的概念,又通過具體的例子說明了定義域關于原點對稱是研究奇偶性的前提。
3.學生探索、發展思維。
接著通過學案上的例一,總結函數奇偶性的判斷方法及步驟:
(1)求出函數的定義域,并判斷是否關于原點對稱
(2)驗證f(-x)=f(x)或f(-x)=-f(x)
(3)得出結論
由學生小結判斷奇偶性的步驟之后,提出新的問題:函數按奇偶性如何分類?既奇又偶的函數是不是只有一個?試舉例說明。
4.布置作業:
六.目標檢測設計
學案上的題型主要包括奇偶性函數的判斷及應用
七.教學反思:(從兩方面)
1.思成功
一:是通過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來呈現背景,通過問題的探究和自主學習來獲取相關概念,實現了 “教學邏輯”與“學習邏輯”的連通、“知識邏輯”與“認知邏輯”的連通;二:是在老師創設的情境中,每個學生都積極投入探究過程,學生在疑惑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發現,大部分學生積極性高漲,通過看別人怎樣觀察,
聽別人怎樣介紹,也學到了知識.
2.思不足
學生練習:在教學過程中應多注意學生的活動,由單一的問答式轉化為多方位的考察,以采用
學生板演或者把學生練習投影到屏幕上讓全班學生糾正等方式,更好的考察學生掌握情況。
語言組織:
在講授過程中還要注意到說話語速,語言組織等講授技巧,應該用平緩的語氣講授,語言描述要簡練易懂,不能拖泥帶水。
教學環節(的完整):
在授課過程中要注意到教學環節設計,我們的教學過程有復習引入、講授新課、例題講解、學生練習、課時小結、布置作業等幾個重要的環節,由于時間的關系沒有來得及小結造成教學設計不完善。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這些環節。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以后的教學反思,還有很多地方做的還不完善,我要在以后的教學中努力改進這些錯誤,以便更好的適應教學,努力使自己的教學更上一層樓。
高中數學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內容分析:本節課是“反比例函數”的第一節課,是繼正比例函數、一次函數之后,二次函數之前的又一類型函數,本節課主要通過豐富的生活事例,讓學生歸納出反比例函數的概念,并進一步體會函數是刻畫變量之間關系的數學模型,從中體會函數的模型思想。因此本節課重點是理解和領悟反比例函數的概念,所滲透的數學思想方法有:類比,轉化,建模。
2.學情分析:對八年級學生來說,雖然他們已經對函數,正比例函數,一次函數的概念、圖象、性質以及應用有所掌握,但他們面對新的一次函數時,還可能存在一些思維障礙,如學生不能準確地找出變量之間的自變量和因變量,以及如何從事例中領悟和總結出反比例函數的概念,因此,本節課的難點是理解和領悟反比例函數的概念。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人對《數學課程標準》的理解與分析,考慮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我把本課的目標定為:
1.從現實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討論兩個變量之間的相依關系,加深對函數概念的理解。
2.經歷抽象反比例函數概念的過程,領會反比例函數的意義,理解反比例函數的概念。
三、說教法
本節課從知識結構呈現的角度看,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我建立了“創設情境→建立模型→解釋知識→應用知識”的學習模式,這種模式清晰地再現了知識的生成與發展的過程,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于是,從教學內容的性質出發,我設計了如下的課堂結構:創設出電流、行程等情境問題讓學生發現新知,把上述問題進行類比,導出概念,獲得新知,最后總結評價、內化新知。
四、說學法
我認為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成函數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指導學生通過類比、轉化、直觀形象的觀察與演示,親身經歷函數模型的轉化過程,為學生攻克難點創造條件,同時考慮到本課的重點是反比例函數概念的教學,也考慮到概念教學要從大量實際出發,通過事例幫助完成定義。
好學教育:
因此,我采用了“問題式探究法”的教法,利用多媒體設置豐富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的思維由問題開始,到問題深化,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并隨著問題的深入而跳躍。
高中數學說課稿5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
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A版必修1第二章第二節《對數函數》。
我嘗試利用新課標的理念來指導教學,對于本節課,我將以“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目標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和評價分析五個方面來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和教學的設計,敬請各位專家、評委批評指正。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本章學習是在學生完成函數的第一階段學習(初中)的基礎上,進行第二階段的函數學習。而對數函數作為這一階段的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數之一,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指數函數及對數的內容,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對數函數”這節教材,是在沒有學習反函數的基礎上研究的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的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關系。同時對數函數作為常用數學模型在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實例有著廣泛的應用,本節課的學習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參加生產和實際生活提供必要的基礎知識。
二、目標分析
(一)、教學目標
根據《對數函數》在教材內容中的地位與作用,結合學情分析,本節課教學應實現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進一步體會函數是描述變量之間的依賴關系的重要數學模型;
(2)、理解對數函數的概念、掌握對數函數的圖像和性質;
(3)、由實際問題出發,培養學生探索知識和抽象概括知識等方面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觀察,探尋變量和變量的對應關系,通過歸納、抽象、概括,自主建構對數函數的概念;體驗結合舊知識探索新知識,研究新問題的快樂。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對數函數函數圖像和性質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不斷超越的創新品質。在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中,促進師生的情感交流。
(二)教學重點、難點及關鍵
1、重點:對數函數的概念、圖像和性質;在教學中只有突出這個重點,才能使教材脈絡分明,才能有利于學生聯系舊知識,學習新知識。
2、 難點:底數a對對數函數的圖像和性質的影響。
[關鍵]對數函數與指數函數的類比教學。
由指數函數的圖像過渡到對數函數的圖像,通過類比分析達到深刻地了解對數函數的圖像及其性質是掌握重點和突破難點的關鍵,在教學中一定要使學生的思考緊緊圍繞圖像,數形結合,加強直觀教學,使學生能形成以圖像為根本,以性質為主體的知識網絡,同時在立體的講解中,重視加強題組的設計和變形,使教學真正體現出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的特點,從而突破重點、突破難點。
三、教法、學法分析
(一)、教法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啟發學生自主性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效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素質。根據這樣的原則和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并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學方法:
1、啟發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實驗、探索、歸納;
2、采用“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方法;
3、體現“對比聯系”、“數形結合”及“分類討論”的思想方法;
4、投影儀演示法。
在整個過程中,應以學生看,學生想,學生議,學生練為主體,教師在學生仔細觀察、類比、想象的基礎上通過問題串的形式加以引導點撥,與指數函數性質對照,歸納,整理,只有這樣,才能喚起學生對原有知識的回憶,自覺地找到新舊知識的聯系,使新學知識更牢固,理解更深刻。
(二)、學法
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本節課注重調動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盡可能地增加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我進行了以下學法指導:
1、對照比較學習法:學習對數函數,處處與指數函數相對照;
2、探究式學習法:學生通過分析、探索,得出對數函數的定義;
3、自主性學習法:通過實驗畫出函數圖像、觀察圖像自得其性質;
4、反饋練習法:檢驗知識的應用情況,找出未掌握的內容及其差距。
四、教學過程分析
(一)、教學過程設計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在某細胞分裂過程中,細胞個數y是分裂次數x的函數y=2x,因此,知道x的值(輸入值是分裂次數)就能求出y的值(輸出值為細胞的個數),這樣就建立了一個細胞個數和分裂次數x之間的函數關系式。
問題一:這是一個怎樣的函數模型類型呢?
設計意圖
復習指數函數
問題二:現在我們來研究相反的問題,如果知道了細胞的個數y,如何求分裂的次數x呢?這將會是我們研究的哪類問題?
設計意圖
為了引出對數函數
問題三:在關系式x=log2y每輸入一個細胞的個數y的值,是否一定都能得到唯一一個分裂次數x的值呢?
設計意圖
(1)、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函數;
(2)、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對數函數的概念。
2、引導探究,建構概念。
(1)、對數函數的概念:
同樣,在前面提到的發射性物質,經過的時間x年與物質剩余量y的關系式為y=0.84x,我們也可以把它改成對數式x=log0.84y,其中x年夜可以看作物質剩余量y的函數,可見這樣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還是不少的。
設計意圖
前面的問題情景的底數為2,而這個問題情景的底數是0.84,我認為這個情景并不是多余的,其實它暗示了對數函數的底數與指數函數的底數一樣有兩類。
但是在習慣上,我們用x表示自變量,用y表示函數值。
問題一:你能把以上兩個函數表示出來嗎?
問題二:你能得到此類函數的一般式嗎?
設計意圖
體現出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
問題三:在y=logax中,a有什么限制條件嗎?請結合指數式給以解釋。
問題四:你能根據指數函數的定義給出對數函數的定義嗎?
問題五:x=logay與y=ax中的x,y的相同之處是什么?不同之處是什么?
設計意圖
前四個問題是為了引導出對數函數的概念,然而,光有前四個問題還是不夠的,學生最容易忽略或最不容易理解的是函數的定義域,所以設計這個問題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對數函數的定義域。
(2)、對數函數的圖像與性質
問題:有了研究指數函數的經歷,你覺得下面該學習什么內容了?
設計意圖
提示學生進行類比學習
合作探究1:借助計算器在同一直角坐標系中畫出下列兩組函數的圖像,并觀察各族函數圖像,探求他們之間的關系。
y=2x;y=log2x y=( )x,y=log x
合作探究2:當a>0,a≠ 1,函數y=ax與y=logax圖像之間有什么關系?
設計意圖
在這兒體現“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方法。
合作探究3:分析你所畫的兩組函數的圖像,對照指數函數的性質,總結歸納對數函數的性質。
設計意圖
學生討論并交流各自的而發現成果,教師結合學生的交流,適時歸納總結,并板書對數函數的性質)。問題1:對數函數y=logax( a>0,a≠1,)是否具有奇偶性,為什么?
問題2:對數函數y=logax( a>0,a≠1,),當a>1時,x取何值,y>0,x取何值,y<0,當0 問題3:對數式logab的值的符號與a,b的取值之間有何關系? 知識拓展:函數y=ax稱為y=logax的'反函數,反之,也成立,一般地,如果函數y=f(x)存在反函數,那么它的反函數記作y=f-1(x)。 3、自我嘗試,初步應用。 例1:求下列函數的定義域 y=log0.2(4-x)(該題主要考查對函數y=logax的定義域(0,+∞)這一限制條件,根據函數的解析式求得不等式,解對應的不等式。) 例2:利用對數函數的性質,比較下列各組數中兩個數的大小: (1)、㏒2 3.4,log2 3.8; (2)、log0.5 1.8,log0.5 2.1; (3)、log7 5,log6 7 (在這兒要求學生通過回顧指數函數的有關性質比較大小的步驟和方法,完成完成前兩題,最后一題可以通過教師的適當點撥完成解答,最后進行歸納總結比較數的大小常用的方法) 合作探究4:已知logm 4 設計意圖 該題不僅運用了對數函數的圖像和性質,還培養了學生數形結合、分類討論等數學思想。 4、當堂訓練,鞏固深化。 通過學生的主體性參與,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方法,從而實現對知識的再次深化。 采用課后習題1,2,3. 5、小結歸納,回顧反思。 小結歸納不僅是對知識的簡單回顧,還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從知識、方法、經驗等方面進行總結。 (1)、小結: ①對數函數的概念 ②對數函數的圖像和性質 ③利用對數函數的性質比較大小的一般方法和步驟, (2)、反思 我設計了三個問題 ①、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②、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最大的體驗是什么? ③、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二)、作業設計 作業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對本節課學生知識水平的反饋,選做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延伸與連貫,強調學以致用。通過作業設置,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獲得成功的喜悅,看到自己的潛能,從而激發學生飽滿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的形成。 我設計了以下作業: 必做題:課后習題A 1,2,3; 選做題:課后習題B 1,2,3; (三)、板書設計 板書要基本體現課堂的內容和方法,體現課堂進程,能簡明扼要反映知識結構及其相互關系:能指導教師的教學進程、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通過使用幻燈片輔助板書,節省課堂時間,使課堂進程更加連貫。 五、評價分析 學生學習的結果評價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評價。我采用了及時點評、延時點評與學生互評相結合,全面考查學生在知識、思想、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情況,在質疑探究的過程中,評價學生是否有積極的情感態度和頑強的理性精神,在概念反思過程中評價學生的歸納猜想能力是否得到發展,通過鞏固練習考查學生對本節是否有一個完整的集訓,并進行及時的調整和補充。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理解和設計,敬請各位專家、評委批評指正。 謝謝!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資料是在學生學習了"事件的可能性的基礎上來學習如何預測不確定事件(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用概率預測隨機發生的可能性大小,在日常生活、自然、科技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學習本單元知識,無論是今后繼續深造(高中學習概率的乘法定理)還是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都是十分必要的。概率的概念比較抽象,概率的定義學生較難理解。 在教材的處理上,采取小單元教學,本節課安排讓學生了解求隨機事件概率的兩種方法,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比較系統地理解概率的意義及求概率的方法,為下頭學習求比較復雜的情景的概率打下基礎。 2、重點與難點。 重點:對概率意義的理解,經過多次重復實驗,用頻率預測概率的方法,以及用列舉法求概率的方法。 難點:對概率意義的理解和用列舉法求概率過程中在各種可能性相同條件下某一事件可能發生的總數及總的結果數的分析。 二、目的分析: 知識與技能:掌握用頻率預測概率和用列舉法求概率方法。 過程與方法:組織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導學生觀察試驗和統計的結果,進而進行分析、歸納、總結,了解并感受概率的定義的過程,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視角觀察客觀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客觀世界,以數學的語言描述客觀世界。 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經歷觀察、分析、歸納、確認等數學活動,感受數學活動充滿了探索性與創造性,感受量變與質變的對立統一規律,同時為概率的精準、新穎、獨特的思維方法所震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增強對數學價值觀的認識。 三、教法、學法分析: 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觀察分析、歸納總結,讓學生經歷知識(概率定義計算公式)的產生和發展過程,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掌握數學,并能應用數學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和指導者,精心設計教學情境,有序組織學生活動,讓課堂充滿生機活力,體現"教"為"學"服務這一宗旨。 四、教學過程分析: 1、引導學生探究 精心設計問題一,學生經過對問題一的探究,一方面復習前面學過的"確定事件和不確定事件"的知識,為學好本節資料理清知識障礙,二是讓學生明確為什么要學習概率(如何預測隨機事件可能性發生大小)。引導學生對問題二的探究與觀察實驗數據,使學生了解概率這一重要概念的實際背景,感受并相信隨機事件的發生中存在著統計規律性,感受數學規律的真實的發現過程。 2、歸納概括 學生從試驗中得到的統計數字及概率呈現穩定在某一數值附近這一規律,讓學生明確概率定義的由來。 引導學生重新對問題一和問題二的探究,分析某事件發生的各種可能性在全部可能發生結果中所占比例,得到用列舉法求概率的公式,引導學生進行理性思維,邏輯分析,既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本事,又讓學生明確用列舉法求概率這一簡便快捷方法的合理性。 3、舉例應用 ⑴引導學生對教材書例題、問題一、問題二中問題的進一步分析與探究,讓學生掌握用列舉法求概率的方法。 ⑵引導學生對練習中的問題思考與探究,鞏固對概率公式的應用及加深對概率意義的理解。 4、深化發展 ⑴設置3個小題目,引導學生歸納、分析、總結,加深對知識與方法的理解,并學會靈活運用。 ⑵讓學生設計活動資料,對知識進行升華和拓展,引導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知識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本事。 一、本節內容的地位與重要性 "分類計數原理與分步計數原理"是《高中數學》一節獨特內容。這一節課與排列、組合的基本概念有著緊密的聯系,通過對這一節課的學習,既可以讓學生接受、理解分類計數原理與分步計數原理,還為日后排列、組合和二項式定理的教學做好準備,起到奠基的重要作用。 二、關于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兩個基本原理的地位和作用,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正確理解兩個基本原理的概念; (2)使學生能夠正確運用兩個基本原理分析、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3)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4)使學生樹立"由個別到一般,由一般到個別"的認識事物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觀點。 三、關于教學重點、難點的選擇和處理 中學數學課程中引進的關于排列、組合的計算公式都是以兩個計數原理為基礎的,而一些較復雜的排列、組合應用題的求解,更是離不開兩個基本原理,所以正確理解兩個基本原理并能解決實際問題是學習本章的重點內容。 正確使用兩個基本原理的前提是要學生清楚兩個基本原理使用的條件。而原理中提到的分步和分類,學生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深刻的,面對復雜的事物和現象學生對分類和分步的選擇容易產生錯誤的認識,所以分類計數原理和分步計數原理的準確應用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必需使學生認清兩個基本原理的實質就是完成一件事需要分類還是分步,才能使學生接受概念并對如何運用這兩個基本原理有正確清楚的認識。教學中兩個基本問題的引用及引伸,就是為突破難點做準備。 四、關于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選用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水平,我采取啟發引導式教學方法并充分發揮電腦多媒體的輔助教學作用。 啟發引導式作為一種啟發式教學方法,體現了認知心理學的基本理論。符合教學論中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鞏固性、可接受性、教學與發展相結合、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統一等原則,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點撥的方法,啟發學生通過主動思考、動手操作來達到對知識的"發現"和接受,進而完成知識的內化,使書本的知識成為自己的知識。 電腦多媒體以聲音、動畫、影像等多種形式強化對學生感觀的刺激,這一點是粉筆和黑板所不能比擬的,采取這種形式,可以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大一堂課的信息容量,使教學目標更完美地體現。另外,電腦軟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將教師的思路和策略以軟件的形式來體現,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五、關于學法的指導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傳授學生課本知識,還要培養學生主動觀察、主動思考、自我發現的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達到教學的目標。教學中,教師創設疑問,學生想辦法解決疑問,通過教師的啟發點撥,類比推理,在積極的雙邊活動中,學生找到了解決疑難的方法。整個過程貫穿"設疑"——"思索"——"發現"——"解惑"四個環節,學生隨時對所學知識產生有意注意,思想上經歷了從肯定到否定、又從否定到肯定的辨證思維過程,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培養了學習能力。 六、關于教學程序的設計 (一)課題導入 這是本章的第一節課,是起始課,講起始課時,把這一學科的內容作一個大概的介紹,能使學生從一開始就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并為下面的學習打下思想基礎。所以,首先閱讀引言,明確任務,激發興趣。由學生感興趣的乒乓球比賽提出問題,引出學習本節的必要性,明確研究計數方法是本章內容的獨特性,從應用的廣泛看學習本章內容的重要性。同時板書課題(分類計數原理與分步計數原理) 這樣做,能使學生明白本節內容的地位和作用,激發其學習新知識的欲望,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做好思維上的準備。 (二)新課講授 通過幻燈片給出問題,配圖分析,講清坐火車與坐汽車兩類方法均可,每類中任一種辦法都可以獨立地把從甲地到乙地這件事辦好。 緊跟著給出: 引申1:若甲地到乙地一天中還有4班輪船可乘,那么一天中,坐這些交通工具從甲地到一點共有多少種不同的走法? 引伸2:若完成一件事,有 類辦法。在第1類辦法中有 種不同方法,在第2類辦法中有 種不同的方法,……,在第 類辦法中有 種不同方法,每一類中的每一種方法均可完成這件事,那么完成這件事共有多少種不同方法? 這個問題的兩個引申由漸入深、循序漸進為學生接受分類計數原理做好了準備。 板書分類計數原理內容: 完成一件事,有 類辦法。在第1類辦法中有 種不同方法,在第2類辦法中有 種不同的方法,……,在第 類辦法中有 種不同方法,那么完成這件事共有 種不同的方法。(也稱加法原理) 此時,趁學生對于原理有了一個較清晰的認識,引導學生分析分類計數原理內容,啟發總結得下面三點注意:(出示幻燈片) (1)各分類之間相互獨立,都能完成這件事; (2)根據問題的特點在確定的分類標準下進行分類; (3)完成這件事的任何一種方法必屬于某一類,并且分別屬于不同兩類的兩種方法都是不同的方法。 這樣做加深學生對分類計數原理的正確理解,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接下來給出問題2:(出示幻燈片) 由A村去B村的道路有3條,由B村去C村的道路有2條(見圖9-1),從A村經B村去C村,共有多少種不同的走法? 提出問題:問題1與問題2同是研究從甲地到乙地的不同走法,請找出這兩個問題的不之處?學生會發現問題1中采用乘火車或乘汽車都可以從甲地到乙地,而問題2中必須經過先乘火車后乘汽車兩個步驟才能完成從甲地到乙地這件事。 問題2的講授采用給出問題,配圖分析,組織討論,強調分步。用多媒體配不同的顏色閃現出六種不同的走法,讓學生列式求出不同走法數,并列舉所有走法。 歸納得出:分步計數原理(板書原理內容) 分步計數原理: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成n個步驟,做第一步有m1種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m2種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mn種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這件事共有 N=m1×m2×…×mn 種不同的方法。 同樣趁學生對定理有一定的認識,引導學生分析分步計數原理內容,啟發總結得下面三點注意:(出示幻燈片) (1) 各步驟相互依存,只有各個步驟完成了,這件事才算完成; (2) 根據問題的特點在確定的分步標準下分步; (3) 分步時要注意滿足完成一件事必須并且只需連續完成這N個步驟這件事才算完成。 (三)應用舉例 教材例1:(書架取書問題)引導學生分析解答,注意區分是分類還是分步。 例2:由數字0,1,2,3,4可以組成多少個三位整數(各位上的數字允許重復)?本題設置了4個問題: (1) 每一個三位數是由什么構成的?(三個整數字) (2) 023是一個三位數嗎?(百位上不能是0) (3) 組成一個三位數需要怎么做?(分成三個步驟來完成:第一步確定百位上的數字;第二步確定十位上的數字;第三步確定個位上的數字) (4) 怎樣表述? 教師巡視指導、并歸納 解:要組成一個三位數,需要分成三個步驟:第一步確定百位上的數字,從1~4這4個數字中任選一個數字,有4種選法;第二步確定十位上的數字,由于數字允許重復,共有5種選法;第三步確定個位上的數字,仍有5種選法。根據分步計數原理,得到可以組成的三位整數的個數是N=4×5×5=100. 答:可以組成100個三位整數。 (教師的連續發問、啟發、引導,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解題思路和計算方法,使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有所提高。 教師在第二個例題中給出板書示范,能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兩個基本原理實質的理解,周密的考慮,準確的表達、規范的書寫,對于學生周密思考、準確表達、規范書寫良好習慣的形成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也可以為學生后面應用兩個基本原理解排列、組合綜合題打下基礎) (四)歸納小結 師:什么時候用分類計數原理、什么時候用分步計數原理呢? 生:分類時用分類計數原理,分步時用分步計數原理。 師:應用兩個基本原理時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分類時要求各類辦法彼此之間相互排斥;分步時要求各步是相互獨立的。 (五)課堂練習 P222:練習1~4.學生板演第4題 (對于題4,教師有必要對三個多項式乘積展開后各項的構成給以提示) (六)布置作業 P222:練習5,6,7. 補充題: 1.在所有的兩位數中,個位數字小于十位數字的共有多少個? (提示:按十位上數字的大小可以分為9類,共有9+8+7+…+2+1=45個個位數字小于十位數字的兩位數) 2.某學生填報高考志愿,有m個不同的志愿可供選擇,若只能按第一、二、三志愿依次填寫3個不同的志愿,求該生填寫志愿的方式的種數。 (提示:需要按三個志愿分成三步。共有m(m-1)(m-2)種填寫方式) 3.在所有的三位數中,有且只有兩個數字相同的三位數共有多少個? (提示:可以用下面方法來求解:(1)△△□,(2)△□△,(3)□△□,(1),(2),(3)類中每類都是9×9種,共有9×9+9×9+9×9=3×9×9=243個只有兩個數字相同的三位數) 4.某小組有10人,每人至少會英語和日語中的一門,其中8人會英語,5人會日語,(1)從中任選一個會外語的人,有多少種選法?(2)從中選出會英語與會日語的各1人,有多少種不同的選法? (提示:由于8+5=13>10,所以10人中必有3人既會英語又會日語。(1)N=5+2+3;(2)N=5×2+5×3+2×3) 只要大家用心學習,認真復習,就有可能在高中的戰場上考取自己理想的成績。 一.說教材 1.本節課主要內容是線性規劃的意義以及線性約束條件、線性目標函數、可行域、可行解、最優解等概念,根據約束條件建立線性目標函數。應用線性規劃的圖解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地位作用:線性規劃是數學規劃中理論較完整、方法較成熟、應用較廣泛的一個分支,它可以解決科學研究、工程設計、經濟管理等許多方面的實際問題。簡單的線性規劃是在學習了直線方程的基礎上,介紹直線方程的一個簡單應用。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數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線性規劃的意義以及線性約束條件、線性目標函數、可行域、可行解、最優解等概念,能根據約束條件建立線性目標函數。 了解并初步應用線性規劃的圖解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提高學生數學地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力求對現實世界中蘊含的一些數學模式進行思考和作出判斷。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數形結合、等價轉化等數學思想,逐步認識數學的應用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4.重點與難點 重點:理解和用好圖解法 難點:如何用圖解法尋找線性規劃的最優解。 二.說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啟發學生自主性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效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素質。根據這樣的原則和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并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學方法: (1)啟發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實驗、探索、歸納。這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采用“從特殊到一般”、“化抽象為具體”、“化靜為動”的方法。這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進行主動建構;有利于突出重點、解決難點;也有利于發揮學生的創造性。 (3)體現“等價轉化”、“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這樣可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 三.說學法指導 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本節課注重調動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盡可能地增加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我進行了以下學法指導:觀察分析、聯想轉化、動手實驗、練習鞏固。 (1)觀察分析:通過引例讓學生觀察化舊知為新知,造成學生認知沖突。 (2)聯想轉化:學生通過分析、探索、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3)動手實驗:通過作圖、實驗、從而得出一般解題步驟。 (4)練習鞏固:讓學生知道數學重在運用,從而檢驗知識的應用情況,找出未掌握的內容及其差距。 四.說教學程序 1、導入課題: 由一個不等式組表示平面區域轉化為在此平面區域內一二元一次數的最值問題,造成學生認知沖突。 3、導學達標之一:創設情境、形成概念 通過引例的問題讓學生探索解決新問題的方法。 (設計意圖:利用已經學過的知識逐步分析,學以致用,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提高學生數學的地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然后老師逐步引導,動手實驗,化抽象為直觀。從而得到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并對比引例給出相關概念:線性約束條件、目標函數、線性目標函數、線性規劃、可行解、可行域、最優解。并能根據引例提煉線性規劃問題的解法——圖解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從而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和總結歸納的能力。) 4.導學達標之二:針對問題、舉例講解、形成技能 例一:課本61頁例3 (創設意境:,練習是使學生明白數學來源于實際又運用于實際,同時使學生進初步應用線性規劃的圖解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6.鞏固目標: 練習一:學生做課堂練習P64例4 (叫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用多媒體展示,并根據問題的實際意義,考慮取值范圍。造成新的認知沖突,從而研究探索,得到整點最優解的一種求法。) 練習二:為了賺大錢,老張最近承包了一家具廠,可老張卻悶悶不樂,原來家具廠有方木料90m3,五合板600m2,老張準備加工成書桌和書廚出售,他通過調查了解到:生產每張書桌需要方木料0.1m3、五合板2m2,生產每個書櫥需要方木料0.2m3、五合板1m2,出售一張書桌可獲利潤80元,出售一個書櫥可獲利潤120元。老張卻不知如何安排?(電腦顯示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實際問題,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力求學生能夠對現實生活中蘊含的一些數學模式進行思考和作出判斷。) 7.歸納與小結: 小結本課的主要學習內容是什么?(由師生共同來完成本課小結) (創設意境:讓學生參與小結,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反思,有利于加強學生記憶和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 8.布置作業: P64. 2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為表格式,這樣的板書簡明清楚,重點突出,加深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便于記憶,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各位教師: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必修》4第二章第二單元中“平面向量的線性運算”的第一節課《向量的加法》,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本課的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向量的加法》是《必修》4第二章第二單元中“平面向量的線性運算”的第一節課。本節內容有向量加法的平行四邊形法則、三角形法則及應用,向量加法的運算律及應用,大約需要1課時。向量的加法是向量的線性運算中最基本的一種運算,向量的加法及其幾何意義為后繼學習向量的減法運算及其幾何意義、向量的數乘運算及其幾何意義奠定了基礎;其中三角形法則適用于求任意多個向量的和,在空間向量與立體幾何中有很普遍的應用。所以本課在“平面向量”及“空間向量”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上節課中學習了向量的定義及表示,相等向量,平行向量等概念,知道向量可以自由移動,這是學習本節內容的基礎。學生對數的運算了如指掌,并且在物理中學過力的合成、位移的合成等矢量的加法,所以向量的加法可通過類比數的加法、以所學的物理模型為背景引入,這樣做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向量加法的意義,準確把握兩個加法法則的特點。 三、教學目的: 1、通過對向量加法的探究,使學生掌握向量加法的概念,結合物理學實際理解向量加法的意義。能正確領會向量加法的平行四邊形法則和三角形法則的幾何意義,并能運用法則作出兩個已知向量的和向量。 2、在應用活動中,理解向量加法滿足交換律和結合律以及表述兩個運算律的幾何意義。掌握有特殊位置關系的兩個向量之和,比如共線向量,共起點向量、共終點向量等。 3、通過本節的學習,培養學生類比、遷移、分類、歸納等數學方面的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向量的加法法則。探究向量的加法法則并正確應用是本課的重點。兩個加法法則各有特點,聯系緊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實質相同,但是三角形法則適用范圍更加廣泛,且簡便易行,所以是詳講內容,平行四邊形法則在本課中所占份量略少于三角形法則。 難點:對三角形法則的理解;方向相反的兩個向量的加法。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到三角形法則的實質是:將已知向量首尾相接,而不是表示向量的有向線段之間必須構成三角形。 五、教學方法 本節采用以下教學方法:1、類比:由數的加法運算類比向量的加法運算。2、探究:由力的合成引入平行四邊形法則,在法則的運用中觀察圖形得出三角形法則,探求共線向量的加法,發現三角形法則適用于任意向量相加;通過圖形,觀察得出向量加法滿足交換律、結合律等,這些都體現探究式教學法的運用。3、講解與練習:對兩個法則特點的分析,例題都采取了引導與講解的方法,學生課堂完成教材中的練習。4、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能直觀地表現向量的平移,相等向量的意義,更能說清兩個法則的幾何意義及運算律。 六、數學思想的體現: 1、分類的思想:總的來說本課中向量的加法分為不共線向量及共線向量兩種形式,共線向量又分為方向相同與方向相反兩種情形,然后專門對零向量與任意向量相加作了規定,這樣對任意向量的加法都做了討論,線索清楚。 2、類比思想:使之與數的加法進行類比,使學生對向量的加法不致于太陌生,既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又能從對比中看出兩者的不同,效果較好。 3、歸納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環節①學完平行四邊形法則和三角形法則后,歸納總結,對不共線向量相加,兩個法則都可以選用。②由共線向量的加法總結出三角形法則適用于任意兩個向量的相加,而三角形法則僅適用于不共線向量相加。③對向量加法的結合律和探討中,又使學生發現了三角形法則還適用于任意多個向量的加法。歸納思想在這三個環節中的運用,使得學生對兩個加法法則,尤其是三角形法則的理解,步步深入。 七、教學過程: 1、回顧舊知:本節要進行向量的平移,且對向量加法分共線與不共線兩種情況,所以要復習向量、相等向量、共線向量等概念,這些都是新課學習中必要的知識鋪墊。 2、引入新課: (1)平行四邊形法則的引入。 學生在物理學中雖然接觸過位移的合成,但是并沒有形成三角形法則的概念;而對平行四邊形法則學生已學過,很熟悉。所以我決定由力的合成引入向量加法的平行四邊形法則。平行四邊形法則的特點是起點相同,但是物理中力的合成是在有相同的作用點的條件下合成的,引入到數學中向量加法的平行四邊形法則,所給出的圖形也是現成的平行四邊形,而學生剛學完相等向量,對相等向量的概念還沒有深刻的認識,易產生誤解:表示兩個已知向量的有向線段的起點必須在一起才能用平行四邊形法則,不在一起不能用。這時要通過講解例1,使學生認識到可以通過平移向量,使表示兩個向量的有向線段有共同的起點。這一點對理解及運用法則求兩向量的和很重要。 設計意圖:本著從學生最熟悉、離學生最近的知識經驗為接入點,用學生熟知的方法來解決新的問題——向量的加法,這樣新中有舊,學生容易接受,也使學科間的滲透發揮了作用,加深了學生對向量加法的平行四邊形法則的“起點相同”這一特點的認識,例1的講解使學生認識到當表示向量的有向線段的起點不在一起時,須把起點移到一起,至此才能使學生完成對平行四邊形法則理解真正到位。 (2)三角形法則的引入。三角形法則沒有按照教材中利用位移的合成引入,而是從前面所講的平行四邊形法則的圖形中直接引入(如圖)。 所以這種把兩個向量相加的方法稱為三角形法則。接下來用幻燈片完整展示三角形法則,同時法則的作法敘述、作圖過程對學生也起到了示例的作用。于是前面的例1還可以利用三角形法則來做。 這時,總結出兩個不共線向量求和時,平行四邊形法則與三角形法則都可以用。 設計意圖:由平行四邊形法則的圖形引入三角形法則,可以很清楚地使學生從向何意義上認識到兩個法則之間的密切聯系,理解它們的實質,而且銜接自然,能夠使學生對比地得出兩個法則的特點與實質,并對兩個法則的特點有較深刻的印象。 (3)共線向量的加法 方向相同的兩個向量相加,對學生來說較易完成,“將它們接在一起,取它們的方向及長度之和,作為和向量的方向與長度。”引導學生分析作法,結果發現還是運用了三角形法則:首尾相接,方向由第一個向量的起點指向第二個向量的終點。 方向相反的兩個向量相加,對學生來說是個難點,首先從作圖上不知道怎樣做。但是學生學過有理數加法中的異號兩數相加:“異號兩數相加,用較大的絕對值減去較小的絕對值,符號取絕對值較大的數的符號。”類比異號兩數相加,他們會用較長的模減去較短的模,方向取模較長的向量的方向。具體做法由老師引導學生嘗試運用三角形法則去做,發現結論正確。 反思過程,學生自然會想到方向相同的兩個向量相加,類似于同號兩數相加。這說明兩個共線向量相加依然可用三角形法則。對有如下規定: + = + = 通過以上幾個環節的討論,可以作個簡單的小結:兩個不共線向量相加,可采用平行四邊形法則或三角形法則,而兩個共線向量相加在本課所學方法中只能用三角形法則,說明三角形法則適用于任意兩個向量相加。 設計意圖:通過對共線向量加法的探討,拓寬了學生對三角形法則的認識,使得不同位置的向量相加都有了依據,并且采用類比的方法,使學生對共線向量的加法,尤其是方向相反的兩個向量的加法更易于理解,可以化解難點。 (4)向量加法的運算律 ①交換律:交換律是利用平行四邊形法則的圖形,又結合三角形法則得出,理解起來沒什么困難,再一次強化了學生對兩個法則特點及實質的認識。 ②結合律:結合律是通過三個向量首尾相接,先加前兩個再與第三個向量相加,和先加后兩個向量再與第一個向量相加所得結果相同。 接下來是對應的兩個練習,運用交換律與結合律計算向量的和。 設計意圖:運算律的引入給加法運算帶來方便,從后面的練習中學生能夠體會到這點。由結合律還使學生發現,多個向量相加,同樣可以運用三角形法則:將所加向量首尾相接,和向量的方向是由第一個向量的起點指向最后一個向量的終點。這樣使學生明白,三角形法則適用于任意多個向量相加。 3、小結 先由學生小結,檢查學生對本課重要知識的認識,也給學生一個概括本節知識的機會,然后用課件展示小結內容,使學生印象更深。 (1)平行四邊形法則:起點相同,適用于不共線向量的求和。 (2)三角形法則首尾相接,適用于任意多個向量的求和。 (3)運算律 交換律: + = + 結合律:( + )+ = +( + ) 4、作業:P91,A組1、2、3。 《向量的加法》評課稿 本節所授內容基本與原先設想一致,評略得當,重點突出,難點化解。在兩個加法則的引入、講解及運用的處理方法、時間安排都把握得比較好,能夠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平行四邊形法則和三角形法則,使學生對兩個加法法則形成了正確的認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過反饋練習,可以看出學生對兩個法則的運用掌握的比較好,比較完整地實現了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方法運用比較合理:采取了類比、探究、講練結合及多媒體技術等多種方法。對數學課來說,本節課最顯著的特點是將全部板書都移到了課件上,對我來說,是一次嘗試,因為以前,我認為數學課沒必要用課件,對全部利用課件上課更是不能接受。但是這次講課改變了我的看法。從學生的反饋情況來看,這樣處理對教學效果沒有什么不良影響,反而使學生能更直觀地理解兩個加法法則和運算律,通過課件中的向量的平移,加深了學生對上節課所學的“相等向量”的概念的理解,也加大了課堂容量,還沒有擁擠之感。從學生對內容小結的敘述看,沒有板書,并沒有妨礙本節內容在學生腦海中留下的印象。原先的設計中,板書設計也有,打在教案的后面。 通過這節課的講授,我收獲很多:首先,從課程的構思上,沒有按照教參建議及網上普遍的編排方法先講三角形法則,而是先由學生學過的力的合成引入了平行四邊形法則,由此又引入三角形法則,效果也不錯。可見,對教材的處理確實要根據學生情況,靈活裁剪,不能生搬硬套。 其次,通過這節課我感到,對有些與圖形聯系較多的課程,使用課件講解簡便易行,關鍵是要根據教學設計制作合適的課件,并且合理使用。 本節缺憾也很多。首先,學生活動還是偏少,沒有充分、全面地調動學生熱情。其次,語言不夠精煉,有時比較啰嗦,也耽誤了時間,第三,學生發言時,好打斷學生,總覺得學生說得不清楚,搶學生話頭,打擊了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很不好。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反思,不到之處,請大家指點。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是本科數學**號選手,今天我要進行說課的課題是高中數學必修一第一章第三節第一課時《函數單調性與最大(小)值》(可以在這時候板書課題,以緩解緊張)。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教學評價五個方面來陳述我對本節課的設計方案。懇請在座的專家評委批評指正。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本節課主要對函數單調性的學習; (2)它是在學習函數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同時又為基本初等函數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所以他在教材中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可以看看這一課題的前后章節來寫) (3)它是歷年高考的熱點、難點問題 (根據具體的課題改變就行了,如果不是熱點難點問題就刪掉) 2、 教材重、難點 重點:函數單調性的定義 難點:函數單調性的證明 重難點突破: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認真觀察思考,并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辦法來實現重難點突破。(這個必須要有) 3.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正處于以感性思維為主的年齡階段,而且思維逐步地從感性思維過渡到理性思維,并由此向邏輯思維發展,但學生思維不成熟、不嚴密、意志力薄弱,故而整個教學環節總是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從學生的認知結構來看,他們只能根據函數的圖象觀察出“隨著自變量的增大函數值增大”等變化趨勢,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好函數圖象的直觀性,發揮好多媒體教學的優勢;由于學生在概念的掌握上缺少系統性、嚴謹性,在教學中注意加強.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函數單調性的定義 (2)函數單調性的證明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全面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以及了解由簡單到復雜,由特殊到一般的化歸思想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合作的意識 (這樣的教學目標設計更注重教學過程和情感體驗,立足教學目標多元化) 三、教法學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教必有法而教無定法”,只有方法得當才會有效。新課程標準之處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在教學過程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本著這一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開放式探究法、啟發式引導法、小組合作討論法、反饋式評價法 2、學法分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只是。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題,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狀態和參與度是影響教學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在學法選擇上,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觀察發現法、合作交流法、歸納總結法。 (前三部分用時控制在三分鐘以內,可適當刪減) 四、教學過程 1、以舊引新,導入新知 通過課前小研究讓學生自行繪制出一次函數f(x)=x和二次函數f(x)=x^2的圖像,并觀察函數圖象的特點,總結歸納。通過課上小組討論歸納,引導學生發現,教師總結:一次函數f(x)=x的圖像在定義域是直線上升的,而二次函數f(x)=x^2的圖像是一個曲線,在(-∞,0)上是下降的,而在(0,+∞)上是上升的。(適當添加手勢,這樣看起來更自然) 2、創設問題,探索新知 緊接著提出問題,你能用二次函數f(x)=x^2表達式來描述函數在(-∞,0)的圖像?教師總結,并板書,揭示函數單調性的定義,并注意強調可以利用作差法來判斷這個函數的單調性。 讓學生模仿剛才的表述法來描述二次函數f(x)=x^2在(0,+∞)的圖像,并找個別同學起來作答,規范學生的數學用語。 讓學生自主學習函數單調區間的定義,為接下來例題學習打好基礎。 3、 例題講解,學以致用 例1主要是對函數單調區間的鞏固運用,通過觀察函數定義在(—5,5)的圖像來找出函數的單調區間。這一例題主要以學生個別回答為主,學生回答之后通過互評來糾正答案,檢查學生對函數單調區間的掌握。強調單調區間一般寫成半開半閉的形式 例題講解之后可讓學生自行完成課后練習4,以學生集體回答的方式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 例2是將函數單調性運用到其他領域,通過函數單調性來證明物理學的波意爾定理。這是歷年高考的熱點跟難點問題,這一例題要采用教師板演的方式,來對例題進行證明,以規范總結證明步驟。一設二差三化簡四比較,注意要把f(x1)-f(x2)化簡成和差積商的形式,再比較與0的大小。 學生在熟悉證明步驟之后,做課后練習3,并以小組為單位找部分同學上臺板演,其他同學在下面自行完成,并通過自評、互評檢查證明步驟。 4、歸納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函數單調性的定義及證明過程,并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合作的意識。 5、作業布置 為了讓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我將采用分層布置作業的方式:一組 習題1.3A組1、2、3 ,二組 習題1.3A組2、3、B組1、2 6、板書設計 我力求簡潔明了地概括本節課的學習要點,讓學生一目了然。 (這部分最重要用時六到七分鐘,其中定義講解跟例題講解一定要說明學生的活動) 五、教學評價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跟主動性,及時吸收反饋信息,并通過學生的自評、互評,讓內部動機和外界刺激協調作用,促進其數學素養不斷提高。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線性規劃是運籌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在實際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本節內容是在學習了不等式、直線方程的基礎上,利用不等式和直線方程的有關知識展開的,它是對二元一次不等式的深化和再認識、再理解。通過這一部分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數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體驗數形結合和轉化的思想方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畫可行域;在可行域內,用圖解法準確求得線性規劃問題的最優解。 難點:在可行域內,用圖解法準確求得線性規劃問題的最優解。 二、目標分析: 在新課標讓學生經歷“學數學、做數學、用數學”的理念指導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分設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線性規劃的意義,了解線性約束條件、線性目標函數、可行解、可行 域和最優解等概念; 2、理解線性規劃問題的圖解法; 3、會利用圖解法求線性目標函數的最優解. 能力目標: 1、在應用圖解法解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 2、在變式訓練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探索能力。 3、在對具體事例的感性認識上升到對線性規劃的理性認識過程中,培養學生運用數形結合思想解題的能力和化歸能力。 情感目標: 1、讓學生體驗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體驗數學在建設節約型社會中的作用,品嘗學習數學的樂趣。 2、讓學生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造,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3、讓學生學會用運動觀點觀察事物,了解事物之間從一般到特殊、從特殊到一般的辨證關系,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思想。 三、過程分析: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因此,我將整個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六個教學環節: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2、分析問題,形成概念;3、反思過程,提煉方法;4、變式演練,深入探究;5、運用新知,解決問題;6、歸納總結,鞏固提高。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在課堂教學的開始,我以一組生動的動畫(配圖片)描述出在神奇的數學王國里,有一種算法廣泛應用于工農業、軍事、交通運輸、決策管理與規劃等領域,應用它已節約了億萬財富,還被列為20世紀對科學發展和工程實踐影響最大的十大算法之一。它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它又是怎樣的一種神奇算法呢?我以景激情,以情激思,點燃學生的求知欲,引領學生進入學習情境。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直線的點斜式方程》,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數學必修2(A版),是第三章直線與方程中的第2節的第一課時3.2.1直線的點斜式方程的內容。下面我將從教學背景、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及教學特點等四個方面具體說明。 一、教學背景的分析 1.教材分析 直線的方程是學生在初中學習了一次函數的概念和圖象及高中學習了直線的斜率后進行研究的。直線的方程屬于解析幾何學的基礎知識,是研究解析幾何學的開始,對后續研究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圓的方程、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圓錐曲線等內容,無論在知識上還是方法上都是地位顯要,作用非同尋常,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直線的點斜式方程”可以說是直線的方程的形式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形式,在此花多大的時間和精力都不為過。直線作為常見的最簡單的曲線,在實際生活和生產實踐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同時在這一節中利用坐標法來研究曲線的數形結合、幾何直觀等數學思想將貫穿于我們整個高中數學教學。 2.學情分析 我校的生源較差,學生的基礎和學習習慣都有待加強。又由于剛開始學習解析幾何,第一次用坐標法來求曲線的方程,在學習過程中,會出現“數”與“形”相互轉化的困難。另外我校學生在探究問題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識等方面更有待加強。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 (1)了解直線的方程的概念和直線的點斜式方程的推導過程及方法; (2)明確點斜式、斜截式方程的形式特點和適用范圍;初步學會準確地使用直線的點斜式、斜截式方程 ; (3)從實例入手,通過類比、推廣、特殊化等,使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認知規律; (4)提倡學生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通過體會直線的斜截式方程與一次函數的關系等活動,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合作交流的意識,并初步了解數形結合在解析幾何中的應用。 4.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 直線點斜式、斜截式方程的特點及其初步應用。 (2)難點:直線的方程的概念,點斜式方程的推導及點斜式、斜截式方程的應用。 二、教法學法分析 1.教法分析:根據學情,為了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節課采用“實例引導的啟發式”問題教學法。幫助學生將幾何問題代數化,用代數的語言描述直線的幾何要素及其關系,進而將直線的問題轉化為直線方程的問題,通過對直線的方程的研究,最終解決有關直線的一些簡單的問題。另外可以恰當的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學法分析:學生從問題中嘗試、總結、質疑、運用,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通過推導直線的點斜式方程的學習,要了解用坐標法求方程的思想;通過一個點和方向可以確定一條直線,進而可求出直線的點斜式方程,要能體會“形”與“數”的轉化思想。 下面我就對具體的教學過程和設計加以說明: 三、教學過程的設計及實施 整個教學過程是由六個問題組成,共分為四個環節,學習或涉及四個概念: 溫故知新,澄清概念----直線的方程 深入探究,獲得新知--------點斜式 拓展知識,再獲新知--------斜截式 小結引申,思維延續--------兩點式 平面上的點可以用坐標表示,直線的傾斜程度可以用斜率表示,那么平面上的直線如何表示呢?這就是本節要學習的內容。 (一)溫故知新,澄清概念----直線的方程 問題一:畫出一次函數y=2x+1的圖象;y=2x+1是一個方程嗎?若是,那么方程的解與圖象上的點的坐標有何關系? [學生活動] 通過動手畫圖,思考并嘗試用語言進行初步的表述。 [教師活動] 對于不同學生的表述進行分析、歸納,用規范的語言對方程和直線的方程進行描述。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知的舊知識出發澄清直線的方程的概念,試圖做到“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去學數學”,從而突破難點。通過對這個問題的研究,一方面認識到以方程的解為坐標的點在直線上,另一方面認識到直線上的點的坐標滿足方程;從而使同學意識到直線可以由直線上任意一點P(x,y)的坐標x和y之間的等量關系來表示。 問題二:若直線經過點A(-1, 3),斜率為-2,點P在直線l上。 (1) 若點P在直線l上從A點開始運動,橫坐標增加1時,點P的坐標是 ; (2)畫出直線l,你能求出直線l的方程嗎? (3)若點P在直線l上運動,設P點的坐標為(x,y),你會有什么方法找到x,y滿足的關系式? [學生活動]學生獨立思考5分鐘,必要的話可進行分組討論、合作交流。 [教師活動]巡視。肯定學生的各種方法及大膽嘗試的行為;并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得到當點P在直線l上運動時(除點 A外),點P與定點A(-1, 3)所確定的直線的斜率恒等于-2,體會“動中有靜”的思維策略。 [設計意圖]復習斜率公式;待定系數法;初步體會坐標法。同時引導學生注意為什么要把分式化簡?(若不化簡,就少一點),感受數學簡潔的美感和嚴謹性。還要指出這樣的事實:當點P在直線l上運動時,P的坐標(x,y)滿足方程2x+y-1=0.反過來,以方程2x+y-1=0的解為坐標的點在直線l上。把學生的思維引到用坐標法研究直線的方程上來,此時再把問題深入,進入第二環節。 (二)深入探究,獲得新知----點斜式 問題三: ① 若直線l經過點P0(x0,y0),且斜率為k,求直線l的方程。 ②直線的點斜式方程能否表示經過P0(x0,y0)的所有直線? [學生活動] ①學生敘述,老師板書,強調斜率公式與點斜式的區別。 ②指導學生用筆轉一轉不難發現,當直線l的傾斜角α=90°時,斜率k不存在,當然不存在點斜式方程;討論k=0的情況;觀察并總結點斜式方程的特征。 [設計意圖] 由特殊到一般的學習思路,突破難點,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探究使學生獲得直線點斜式方程;由②知:當直線斜率k不存在時,不能用點斜式方程表示直線,培養思維的嚴謹性,這時直線l與y軸平行,它上面的每一點的橫坐標都等于x0,直線l的方程是:x=x0;通過學生的觀察討論總結,明確點斜式方程的形式特點和適用范圍,通過下面的例題和基礎練習,突破重難點。 問題四:分別求經過點且滿足下列條件的直線的方程 (1) 斜率;(2)傾斜角; (3)與軸平行 ;(4)與軸垂直。 [練習]P95.1、2。 [學生活動]學生獨立完成并展示或敘述,老師點評。 [設計意圖]充分用好教材的例題和習題,因為這些題都是專家精心編排的,充分體現必要性及合理性;做到及時反饋,便于反思本環節的教學,指導下個環節的安排;突破重點內容后,進入第三環節。 (三)拓展知識,再獲新知----斜截式 問題五:(1)一條直線與y軸交于點(0,3),直線的斜率為2,求這條直線的方程。 (2)若直線l斜率為k,且與y軸的交點是 P(0,b),求直線l的方程。 [學生活動]學生獨立完成后口述,教師板書。 [設計意圖] 由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同時引出截距的概念及斜截式方程,強調截距不是距離。類比點斜式明確斜截式方程的形式特點和適用范圍及幾何意義,并討論其與一次函數的關系。通過下面的基礎練習,突破重點。 [練習]P95.3。 [設計意圖]充分用好教材習題,及時反饋本環節的教學情況,指導下個環節的安排。 (四)小結引申,思維延續----兩點式 課堂小結 1、有哪些收獲?(點斜式方程:;斜截式方程:;求直線方程的方法:公式法、等斜率法、待定系數法。) 2、哪些地方還沒有學好? 問題六:(1)直線l過(1,0)點,且與直線平行,求直線l的方程。 (2)直線l過點(2,-1)和點(3,-3),求直線l的方程。 [學生活動]學生獨立思考并嘗試自主完成,可以相互討論,探討解題思路。 [教師活動]教師深入學生中,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思考問題的進展過程,有時間的話,可以讓學生口述解題思路,也可以投影學生的證明過程,糾正出現的錯誤,規范書寫的格式;沒時間就布置分層作業。 [設計意圖](1)小題與上一節的平行綜合,學生應該有思路求出方程;(2)小題解決方法較多,預設有利用公式法、等斜率法、待定系數法,讓好一點的學生有一些發散思維的機會,以及課后學習的空間,使探究氣氛有一點高潮。另外也為下節課研究直線的兩點式方程作了重要的準備。 分層作業 必做題:P100.A組:1.(1)(2)(3)、5. 選做題:P100.A組:1.(4)(5)(6). [設計意圖]通過分層作業,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符合自身實踐的感悟,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獲得成功的喜悅,看到自己的潛能,從而激發學生飽滿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四、教學特點分析 (一)實例引導。在字母運算、公式推導之前,總是用實例作為鋪墊,使學生有學習知識的可能和興趣,關注學困生的成長與發展。 (二)啟發式教學。教學中總是以提問的方式敘述所學內容,如:1.直角坐標系內的所有直線都有點斜式方程嗎?2.截距是距離嗎?它可以是負數嗎?3.你會求直線在軸上的截距嗎?4.觀察方程 ,它的形式具有什么特點?它與我們學過的一次函數有什么關系?等等。啟發學生的思維,作好與學生的對話與交流活動。 (三)注重自主探究。設計問題鏈,環環相扣,使學生的探究活動貫穿始終。教師總是站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上,布設了由淺入深的學習環境突破重點、難點,引導學生逐步發現知識的形成過程。設計了兩次思維發散點,分別是問題二和問題六的第(2)問,要求學生分組討論,合作交流,為學生創造充分的探究空間,學生在交流成果的過程中,高效的完成教學任務。 一、教材分析 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論,稱為集合論,是近、現代數學的一個重要的基礎,一方面,許多重要的數學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論的基礎上。另一方面,集合論及其所反映的數學思想,在越來越廣泛的領域種得到應用。 本節課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理解集合的定義及一些基本特征。二是掌握集合與元素之間的關系。 二、教學目標 1、學習目標 (1)通過實例,了解集合的含義,體會元素與集合之間的關系以及理解“屬 于”關系; (2)能選擇自然語言、圖形語言、集合語言(列舉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體問題,感受集合語言的意義和作用; 2、能力目標 (1)能夠把一句話一個事件用集合的方式表示出來。 (2)準確理解集合與及集合內的元素之間的關系。 3、情感目標 通過本節的把實際事件用集合的方式表示出來,從而培養數學敏感性,了 解到數學于生活中。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集合的基本概念與表示方法; 難點 運用集合的兩種常用表示方法———列舉法與描述法,正確表示一些簡單的集合; 四、教學方法 (1)本課將采用探究式教學,讓學生主動去探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分層教學,這樣可顧及到全體學生,達到優生得到培養,后進生也有所收獲的效果; (2)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閱讀教材,自主學習、思考、交流、討論和概括,從而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五、學習方法 (1)主動學習法:舉出例子,提出問題,讓學生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 教師層層深入,啟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知識,培養學生思維想象 的綜合能力。 (2)反饋補救法:在練習中,注意觀察學生對學習的反饋情況,以實現“培 優扶差,滿足不同。” 六、教學思路 具體的思路如下 復習的引入:講一些集合的相關數學及相關數學家的經歷故事!這可以讓學生更加了解數學史從何使學生對數學更加感興趣,有助于上課的效率!因為時間關系這里我就不說相關數學史咯。 一、 引入課題 軍訓前學校通知:8月15日8點,高一年段在體育館集合進行軍訓動員;試問這個通知的對象是全體的高一學生還是個別學生? 在這里,集合是我們常用的一個詞語,我們感興趣的是問題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對象的總體,而不是個別的對象,為此,我們將學習一個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對象的總體。 二、 正體部分 學生閱讀教材,并思考下列問題: (1)集合有那些概念? (2)集合有那些符號?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4)如何給集合分類? (一)集合的有關概念 (1)對象:我們可以感覺到的客觀存在以及我們思想中的事物或抽象符號, 都可以稱作對象. (2)集合:把一些能夠確定的不同的對象看成一個整體,就說這個整體是由 這些對象的全體構成的集合. (3)元素:集合中每個對象叫做這個集合的元素. 集合通常用大寫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元素通常用小寫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 1. 思考:課本P3的思考題,并再列舉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構成集合的例子, 對學生的例子予以討論、點評,進而講解下面的問題。 2、元素與集合的關系 (1)屬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說a屬于A,記作a∈A。(舉例)集合A={2,3,4,6,9}a=2 因此我們知道 a∈A (2)不屬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說a不屬于A,記作a?A 要注意“∈”的方向,不能把a∈A顛倒過來寫. (舉例) 集合A={3,4,6,9}a=2 因此我們知道a?A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確定性:給定一個集合,任何對象是不是這個集合的元素是確定的了. (2)互異性: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 (3)無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沒有固定的順序. 4、集合分類 根據集合所含元素個屬不同,可把集合分為如下幾類: (1)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Ф (2)含有有限個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3)含有無窮個元素的集合叫做無限集 注:應區分?,{?},{0},0等符號的含義 5、常用數集及其表示方法 (1)非負整數集(自然數集):全體非負整數的集合.記作N (2)正整數集:非負整數集內排除0的集.記作N*或N+ (3)整數集:全體整數的集合.記作Z (4)有理數集:全體有理數的集合.記作Q (5)實數集:全體實數的集合.記作R 注:(1)自然數集包括數0. (2)非負整數集內排除0的集.記作N*或N+,Q、Z、R等其它數集內排 除0的集,也這樣表示,例如,整數集內排除0的集,表示成Z*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們可以用自然語言來描述一個集合,但這將給我們帶來很多不便,除此之外還常用列舉法和描述法來表示集合。 (1) 列舉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舉出來,寫在大括號內。 如:{1,2,3,4,5},{x2,3x+2,5y3-x,x2+y2},?; 例1.(課本例1) 思考2,引入描述法 說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無序性,所以用列舉法表示集合時不必考慮元素的順序。 (2) 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屬性描述出來,寫在大括號{}內。 具體方法:在大括號內先寫上表示這個集合元素的一般符號及取值(或變化)范圍,再畫一條豎線,在豎線后寫出這個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如:{x|x-3>2},{(x,y)|y=x2+1},{直角三角形},?; 例2.(課本例2) 說明:(課本P5最后一段) 思考3:(課本P6思考) 強調:描述法表示集合應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 {(x,y)|y= x2+3x+2}與 {y|y= x2+3x+2}不同,只要不引起誤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整數},即代表整數集Z。 辨析:這里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寫{全體整數}。下列寫法{實數集},{R}也是錯誤的。 說明:列舉法與描述法各有優點,應該根據具體問題確定采用哪種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較多或有無限個元素時,不宜采用列舉法。 (三)課堂練習(課本P6練習) 三、 歸納小結與作業 本節課從實例入手,非常自然貼切地引出集合與集合的概念,并且結合實例對集合的概念作了說明,然后介紹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舉法、描述法。 書面作業:習題1.1,第1- 4題 一、說設計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基于這一理念,我在教學過程中力求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從學生感興趣的素材,設計新穎的導入與例題教學,給數學課富予新的生命力。課堂中力求構建一種自主探究、和諧合作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經歷知識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和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有關統計圖的認識,小學階段主要認識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考慮到扇形統計圖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標準》把它作為必學內容安排在本單元。本單元是在前面學習了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通過熟悉的事例使學生體會到扇形統計圖的實用價值。 (二)教學目標 1、聯系生活情境了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2、能讀懂扇形統計圖,從中獲取有效的信息。 3、讓學生在觀察、比較、討論和交流中體會扇形統計圖反映的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三)教學重點: 1、能讀懂扇形統計圖,理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并能從中獲取有效信息。 2、認識折線統計圖,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四)教學難點: 1、能從扇形統計圖中獲得有用信息,并做出合理推斷。 2、能根據統計圖和數據進行數據變化趨勢的分析。 二、學情分析 本單元的教學是在學生已有統計經驗的基礎上,學習新知的。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了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知道他們的特點,并具有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在此基礎上,通過新舊知識對比,自然生成新知識點。 三、設計理念和教法分析 1、本堂課力爭做到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由“傳授知識”轉向“引導探索”,“教師是組織者、領導者。”將課堂設置問題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參與知識的構建。 2、運用探究法。探究學習的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出現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活動、多思考,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引導學生獲取信息并合作交流。 四、說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時,我通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數學,使學生體會到觀察、概括、想象、遷移等數學學習方法,在師生互動中讓每個學生都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五、說教學程序 本課分成創設情境,感知特點——分析數據,理解特征——嘗試制圖,看圖分析——實踐應用,全課總結四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新 1、復習舊知 提問:我們學習過哪些統計方法?其中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各有什么特點? 2、引入新課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新知識教學分二步教學:第一步整體感知,看懂統計圖,理解特征,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在教學中,以知識遷移的方式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互相合作,進一步了解統計圖的特征。 第二步實踐應用環節。在教學中,精心地選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統計知識與生活建立緊密的聯系。根據統計圖回答問題,是讓學生運用到剛才學習到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并鞏固剛才所學的知識,為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及自己解決問題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同時,讓學生感悟由于數據變化帶來的啟示,并能合理地進行推理與判斷 三、課堂總結 四、布置作業。 五、板書設計: 【一】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結構分析 《圓的方程》安排在高中數學第二冊(上)第七章第六節.圓作為常見的簡單幾何圖形,在實際生活和生產實踐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圓的方程屬于解析幾何學的基礎知識,是研究二次曲線的開始,對后續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圓錐曲線等內容的學習,無論在知識上還是方法上都有著積極的意義,所以本節內容在整個解析幾何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2.學情分析 圓的方程是學生在初中學習了圓的概念和基本性質后,又掌握了求曲線方程的一般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的.但由于學生學習解析幾何的時間還不長、學習程度較淺,且對坐標法的運用還不夠熟練,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困難.另外學生在探究問題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識等方面有待加強.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①掌握圓的標準方程; ②會由圓的標準方程寫出圓的半徑和圓心坐標,能根據條件寫出圓的標準方程; ③利用圓的標準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 能力目標:①進一步培養學生用代數方法研究幾何問題的能力; ②加深對數形結合思想的理解和加強對待定系數法的運用; ③增強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3) 情感目標:①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合作交流的意識; ②在體驗數學美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以上對教材、教學目標及學情的分析,我確定如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4.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圓的標準方程的求法及其應用. (2)難點: ①會根據不同的已知條件求圓的標準方程; ②選擇恰當的坐標系解決與圓有關的實際問題. 為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進行分析: 好學教育: 【二】教法學法分析 1.教法分析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節課采用“啟發式”問題教學法,用環環相扣的問題將探究活動層層深入,使教師總是站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上.另外我恰當的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借助信息技術創設實際問題的情境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直觀的引導了學生建模的過程. 2.學法分析 通過推導圓的標準方程,加深對用坐標法求軌跡方程的理解.通過求圓的標準方程,理解必須具備三個獨立的條件才可以確定一個圓.通過應用圓的標準方程,熟悉用待定系數法求的過程. 下面我就對具體的教學過程和設計加以說明: 【三】教學過程與設計 整個教學過程是由七個問題組成的問題鏈驅動的,共分為五個環節: 創設情境 啟迪思維 深入探究 獲得新知 應用舉例 鞏固提高 反饋訓練 形成方法 小結反思 拓展引申 下面我從縱橫兩方面敘述我的教學程序與設計意圖. 首先:縱向敘述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啟迪思維 問題一 已知隧道的截面是半徑為4m的半圓,車輛只能在道路中心線一側行駛,一輛寬為2.7m,高為3m的貨車能不能駛入這個隧道? 通過對這個實際問題的探究,把學生的思維由用勾股定理求線段CD的長度轉移為用曲線的方程來解決.一方面幫助學生回顧了舊知——求軌跡方程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在得到汽車不能通過的結論的同時學生自己推導出了圓心在原點,半徑為4的圓的標準方程,從而很自然的進入了本課的主題.用實際問題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問題來源于實際,應用于實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遷移. 通過對問題一的探究,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的思維引到用坐標法研究圓的方程上來,此時再把問題深入,進入第二環節. (二)深入探究——獲得新知 問題二 1.根據問題一的探究能不能得到圓心在原點,半徑為的圓的方程? 2.如果圓心在,半徑為時又如何呢? 好學教育: 這一環節我首先讓學生對問題一進行歸納,得到圓心在原點,半徑為4的圓的標準方程后,引導學生歸納出圓心在原點,半徑為r的圓的標準方程.然后再讓學生對圓心不在原點的情況進行探究.我預設了三種方法等待著學生的探究結果,分別是:坐標法、圖形變換法、向量平移法. 得到圓的標準方程后,我設計了由淺入深的三個應用平臺,進入第三環節. (三)應用舉例——鞏固提高 I.直接應用 內化新知 問題三 1.寫出下列各圓的標準方程: (1)圓心在原點,半徑為3; (2)經過點,圓心在點. 2.寫出圓的圓心坐標和半徑. 我設計了兩個小問題,第一題是直接或間接的給出圓心坐標和半徑求圓的標準方程,第二題是給出圓的標準方程求圓心坐標和半徑,這兩題比較簡單,可以安排學生口答完成,目的是先讓學生熟練掌握圓心坐標、半徑與圓的標準方程之間的關系,為后面探究圓的切線問題作準備. II.靈活應用 提升能力 問題四 1.求以點為圓心,并且和直線相切的圓的方程. 2.求過點,圓心在直線上且與軸相切的圓的方程. 3.已知圓的方程為,求過圓上一點的切線方程. 你能歸納出具有一般性的結論嗎? 已知圓的方程是,經過圓上一點的切線的方程是什么? 我設計了三個小問題,第一個小題有了剛剛解決問題三的基礎,學生會很快求出半徑,根據圓心坐標寫出圓的標準方程.第二個小題有些困難,需要引導學生應用待定系數法確定圓心坐標和半徑再求解,從而理解必須具備三個獨立的條件才可以確定一個圓.第三個小題解決方法較多,我預設了四種方法再一次為學生的發散思維創設了空間.最后我讓學生由第三小題的結論進行歸納、猜想,在論證經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的過程中,又一次模擬了真理發現的過程,使探究氣氛達到高潮. III.實際應用 回歸自然 問題五 如圖是某圓拱橋的一孔圓拱的示意圖,該圓拱跨度AB=20m,拱高OP=4m,在建造時每隔4m需用一個支柱支撐,求支柱的長度(精確到0.01m). 好學教育: 我選用了教材的例3,它是待定系數法求出圓的三個參數的又一次應用,同時也與引例相呼應,使學生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方法,培養了學生建模的習慣和用數學的意識. (四)反饋訓練——形成方法 問題六 1.求過原點和點,且圓心在直線上的圓的標準方程. 2.求圓過點的切線方程. 3.求圓過點的切線方程. 接下來是第四環節——反饋訓練.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三個小題作為鞏固性訓練,給學生一塊“用武”之地,讓每一位同學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成功的喜悅,找到自信,增強學習數學的愿望與信心.另外第3題是我特意安排的一道求過圓外一點的圓的切線方程,由于學生剛剛歸納了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因此很容易產生思維的負遷移,另外這道題目有兩解,學生容易漏掉斜率不存在的情況,這時引導學生用數形結合的思想,結合初中已有的圓的知識進行判斷,這樣的設計對培養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具有良好的效果. (五)小結反思——拓展引申 1.課堂小結 把圓的標準方程與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加以小結,提煉數形結合的思想和待定系數的方法 ①圓心為,半徑為r 的圓的標準方程為: 圓心在原點時,半徑為r 的圓的標準方程為:. ②已知圓的方程是,經過圓上一點的切線的方程是:. 2.分層作業 (A)鞏固型作業:教材P81-82:(習題7.6)1,2,4.(B)思維拓展型作業:試推導過圓上一點的切線方程. 3.激發新疑 問題七 1.把圓的標準方程展開后是什么形式? 2.方程表示什么圖形? 在本課的結尾設計這兩個問題,作為對這節課內容的鞏固與延伸,讓學生體會知識的起點與終點都蘊涵著問題,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產生了.在知識的拓展中再次掀起學生探究的熱情.另外它為下節課研究圓的一般方程作了重要的準備. 以上是我縱向的教學過程及簡單的設計意圖,接下來,我從三個方面橫向的進一步闡述我的教學設計: 橫向闡述教學設計 (一)突出重點 抓住關鍵 突破難點 好學教育: 求圓的標準方程既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為此我布設了由淺入深的學習環境,先讓學生熟悉圓心、半徑與圓的標準方程之間的關系,逐步理解三個參數的重要性,自然形成待定系數法的解題思路,在突出重點的同時突破了難點. 第二個教學難點就是解決實際應用問題,這是學生固有的難題,主要是因為應用問題的題目冗長,學生很難根據問題情境構建數學模型,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信心,為此我首先用一道題目簡潔、貼近生活的實例進行引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同時我借助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引導學生真正走入問題的情境之中,并從中抽象出數學模型,從而消除畏難情緒,增強了信心.最后再形成應用圓的標準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模式,并嘗試應用該模式分析和解決第二個應用問題——問題五.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形成了方法,難點自然突破. (二)學生主體 教師主導 探究主線 本節課的設計用問題做鏈,環環相扣,使學生的探究活動貫穿始終.從圓的標準方程的推導到應用都是在問題的指引、我的指導下,由學生探究完成的.另外,我重點設計了兩次思維發散點,分別是問題二和問題四的第三問,要求學生分組討論,合作交流,為學生設立充分的探究空間,學生在交流成果的過程中,既體驗了科學研究和真理發現的復雜與艱辛,又在我的適度引導、側面幫助、不斷肯定下順利完成了探究活動并走向成功,在一個個問題的驅動下,高效的完成本節的學習任務. (三)培養思維 提升能力 激勵創新 為了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我分別在問題一和問題四中,設計了兩次由特殊到一般的學習思路,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在問題的設計中,我利用一題多解的探究,縱向挖掘知識深度,橫向加強知識間的聯系,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并且使學生的有效思維量加大,隨時對所學知識和方法產生有意注意,使能力與知識的形成相伴而行.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教學預設,具體的教學過程還要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具體情況適當調整,向生成性課堂進行轉變.最后我以赫爾巴特的一句名言結束我的說課,發揮我們的創造性,力爭“使教育過程成為一種藝術的事業”. 【高中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中數學經典說課稿07-11 高中數學的說課稿07-11 高中數學免費說課稿09-30 高中數學說課稿08-26 高中數學向量說課稿07-11 高中數學數列說課稿07-11 高中數學集合的說課稿07-12 高中數學章節說課稿06-13 高中數學統計說課稿07-11 高中數學獲獎說課稿07-11高中數學說課稿6
高中數學說課稿7
高中數學說課稿8
高中數學說課稿9
高中數學說課稿10
高中數學說課稿11
高中數學說課稿12
高中數學說課稿13
高中數學說課稿14
高中數學說課稿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