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集錦1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蘇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蘇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1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認識比”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教材中第五單元的起始課,是本冊教材的教學重點之一。教材密切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設置了多種情境圖。通過對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對已有的兩個數相比的知識得以升華,同時也能夠對學生進一步學習比的性質、比的應用和比例的相關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認識比”這部分知識內容學生缺乏已有的感知、經驗。針對知識內容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組織學生圍繞“比”的問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較、總結的教學方法,實現學生有效學習。
二、教學目標分析:
依據教材特點及學情分析,結合數學教學“知識與技巧”、“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我將本課時目標確定如下:
(1)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比的過程,理解比的意義。
(2)能正確讀寫比,會求比值,理解比與除法、分數的關系。
(3)培養學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能利用比的知識解釋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
其中,理解掌握比的意義,比與分數、除法之間的聯系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
三、教學活動過程與安排
教學伊時,以落實第1個目標,教材中學生非常熟悉的實物圖為例,引出比的概念。在要求學生閱讀教材后,我引導學生認識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還可以用“比”的形式,在講練結合中,引導學生學習比的讀寫;并通過自學,讓學生認識比的各部分的名稱。“試一試”的教學先讓學生說一說四個“比”的具體意義;通過交流,讓學生說出把每種溶液里洗潔液看作1份時水的份數。引導學生討論每種溶液里洗潔液與水體積之間關系的其他表示方法,從而使學生初步體會到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內在聯系,加深對比的意義的認識。
接著利用教材里生活中行程問題為例,引導學生填表后說明還可以用比的方法表示路程與時間的關系。啟發學生觀察分析已認識的比進而組織學生討論:“兩個數的比又表示什么?”這一問題,使學生認識上面的例子都是通過比來表示兩個數相除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對比的認識,從而正確描述比的意義及比值的概念,促使學生把比的知識納入到已有的知識結構。
例2后面“試一試”與“練一練”的第3題整合在一起,學生完成填空后,組織學生討論:比的前項、后項和比值分別相當于除法和分數的什么?并通過自學“試一試”后面一段話發現兩個數的比也可以寫成不同形式,但仍讀作比,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最后討論“比的后項可以是0嗎”這一問題時穿插數學中的比與體育比賽中引用比寫法的區別。使學生對比的認識更加透徹。在上述過程中,用討論與交流的方式對比與除法和分數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對比,加強了知識間的聯系。
鞏固練習我安排了兩個環節,第一環節完成練一練1、2題,練習十三1-4題,目的在于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第二環節對本課新知進行了相應拓展。首先讓學生從身邊找比,課件呈現人體中有趣的比及一組圖片,國旗、國畫、建筑圖。結合“黃金比”使學生認識到按照每種規格做的國旗,長和寬的比都是3:2,這樣看起來是最美麗的,梅花圖、建筑圖的呈現,讓學生感受黃金比在各個領域的應用,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中“比”的魅力,同時也使健康、愛國等教育在數學中得到有效滲透。
蘇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2
一、說課內容:我說課的內容是《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圓》,《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圓》是蘇教版小學數學第二冊第16-18頁的內容。
二、教學內容
學生在上冊已經學習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初步認識了這些幾何圖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這些都是本課新知的支撐。本課通過一系列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初步體會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的特征,這部分內容是以后高年級學習平面圖形特征的重要基礎,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我認為本課所要達到的目標是:
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觀察長方體、正方體的一個面和圓柱的底面,以及用這些幾何形體的面畫圖形等活動,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知道這些圖形的名稱并能識別這些圖形,初步知道這些圖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目標:讓學生經歷描、找、說、圍、畫和玩的學習活動,使學生體會圖形的變換,發展對圖形的空間想像能力。
情感目標:在學習活動中積累對數學的興趣,增強與同學的交往、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從立體圖形中分離出面,再從立體圖形的表面抽象出平面圖形,能正確說出三種圖形的名稱。
教學難點是如何辨認和區別長方形和正方形。
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老師今天帶來了一個魔術袋,你們猜老師帶來了什么?
我從袋子里拿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
學生說。對,這是我們的老朋友,他們今天來到課堂上和我們一起學習呢。他們藏在你們的學具盒里,請你們把他們找出來。同學們真聰明,老師獎勵你們搭積木。但是,老師有一個要求,同學們要先摸一摸這些積木的面,然后再搭,好嗎?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讓學生猜一猜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和參與動機,然后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搭積木,使學生感到輕松有趣,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愿望。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感受“面”從“體”得學生分小組活動。
小組匯報活動結果,教師根據匯報播放課件并板書名稱。
(1)課件演示:從長方體分離出長方形的動態過程,然后把長方形貼在黑板上,并板書:長方形)
(2)課件演示:從正方體分離出正方形的動態過程,然后把正方形貼在黑板上,并板書:正方形。
(3)課件演示:從圓柱體分離出圓的動態過程,然后把圓貼在黑板上,并板書:圓。
師:你們想和我們交朋友嗎?生:想。
那請小朋友仔細觀察觀察,我們和過去你們認識的物體有什么不同?
學生討論。
小結:今天我們認識的圖形都是平平的,它們都是物體的一個面。
2、用“體”描“形”
(1)課件出示學生用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畫圖形的圖片,學生說說他們在干什么?是怎樣畫的?
(2)學生動手操作畫圖形,電腦播放活潑輕快的音樂。
(3)小組交流,展示作品,學生互評。
3、分析與辨認
(1)讓學生說出各種圖形的名稱。
(2)找一找。
(出示課件)叮當:這是我美麗的房間,我的房間許多物體的面都是你們剛認識的圖形,你能找出來嗎?
(3)在生活中,你在哪兒見過這些平面圖形呢?請同組的小朋友相互說說。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利用課件揭示體和面的關系,同時設計了小組學習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進一步體會體和面的關系。學生在操作活動“用“體”描“形””、“找一找”的過程中,人人參與,親身經歷,從體上抽象出面,再把這些面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的過程,體現了數學來自生活的思想。
三、實踐應用,拓展創新
1、圍一圍
(1)小組合作,在釘子板上圍出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并說說是怎樣圍的,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試著在釘子板上圍一個圓。
反饋交流,使學生理解在釘子板不能圍出圓,從而加深對圓的認識
2、畫一畫
(1)學生在格子紙上畫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
(2)小組對組員作品進行評價。
(3)全班交流,展示作品。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讓學生在釘子板上圍一圍,再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畫一畫,使學生在圍和畫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四、總結評價
1、評價本節課自己以及其他同學的表現。
2、師:今天我們認識了哪些圖形?下面請小朋友閉上眼睛,在腦子里想想今天認識的圖形。(學生閉眼想圖形)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學生可以評價自己或他人一節課的表現,互動評價,學生既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又可以共同體驗成功,促進發展。讓學生閉目想象所學的圖形,是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發展空間觀念的有效途徑。
五、課外延伸,繼續探索
1、在生活中我們到處都可以見到這些圖形,小朋友回到家后仔細觀察家里的物體,看看能在哪些物體上找到這些圖形,把你的發現告訴你的爸爸、媽媽,好嗎?
2、用一個長方體能畫出幾種不同的長方形呢?這個問題留給同學們課后去探索。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運用開放性的教學策略,體現了從課內向課外的開放,從書本向生活的開放,密切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本堂課的三個環節的教學就介紹完了,縱觀全課,我的設計意圖是:
1、注重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2、在實際情景中豐富學生對圖形認識。
3、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給予適當的評價。在設計時,注重設計開放式的學習環節,給學生提供充分發揮想象的空間:注意師生、學生間的交流;組織適當的小組合作學習;注意引導學生在操作中思考。
蘇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六冊〈認識分數〉第一課時〈認識幾分之一〉(64~65頁)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本課是基于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也就是"學生在掌握了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這個物體的幾分之一"的知識儲備上,進行深入和拓展。教材在編排意圖上秉承了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從實踐到理論的有機遞進,體現層次性,彰現漸進性,為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數學學習的能力,做了有效的預設和安排。
3、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這些物體的幾分之一;
2通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使學生親歷探索過程,親嘗收獲快樂,從而進一步構建分數"幾分之一"的實際概念;
3通過對實際問題的解決,使學生感受"認識分數"的生活價值和數學價值。
二、說教材
1、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采用啟發式教學法,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
2、依據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前沿理論,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合理、有效地采用多媒體圖、文、聲三維動態呈現的優勢,突破重點,化解難點。
三、說教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很好地詮釋了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中除了要使學生學會,更要使學生會學。基于以上理念,讓學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真正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進而能讓學生提煉出有效的學習方法,感悟數學學習的生命價值,體驗學習的快樂。
四、說教學過程
(一)以境激請、導入新知
多媒體呈現猴王分桃的情境,教師以故事的形式敘述:花果山猴王給4只小猴分桃,猴王把一只桃分給4只小猴,但是分的大小各異,4只小猴不接受,沒法,猴王只好重新分的一樣多,小猴們才欣然接受。承接著故事,教師提問:小猴們為什么不接受第一次分桃的結果呢?(重點揭示"平均分")第二次平均每只小猴分得這只桃的幾分之幾?
(二)互動探究、學習新知
變換多媒體呈現情境,以嘆息的口吻敘述新情境:猴王為了避免再次出現分桃不均的場面,吸取了前面的教訓,將一盤桃(4個)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一呢?將問題直接拋給學生,學生們都情趣高漲,躍躍欲試。此時,教師并沒急于求"案",而是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分一分(用學具來分,用畫圖來分,用折紙的方法分等等)。接著,讓小組討論,每只小猴分得幾個桃?是其中的幾分之幾?怎樣用一個分數來表示每只小猴分得的桃?讓學生各抒己見。因為學生是在自己動手操作,實踐感知的基礎上獲得認識的,都說的頭頭是道。教師在點頭嘉許的情況下,適時小結:把一盤桃(4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這盤桃的四分之一。接著教師馬上安排練習,多媒體出示想想做做1的前兩個填空,用分數表示,并能說說表示的含義。
在基本練習之后,繼續深入,來學習"每份是幾個物體"的知識點。為了讓學生更具有直觀體驗,教師跳出了"猴王分桃"的多媒體虛擬情境,為學生準備了一些實物(9個小正方體,4個蘋果,8枝鉛筆),讓學生來平均分一分。以小組的形式來展開,并思考:你把這些物體平均分成了幾份?每份是幾個物體?你能用分數表示嗎?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展開探究,你分我擺,你數我記。當然,我們不排除學生仍然把這些物體以一個一份的形式來分,我們教師就要發揮巡視指導的作用,讓學生的合作探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一定時間之后,全班交流,學生上實物展臺來展示自己的學習情況。在此之間,教師可以作出合理的篩選,既選一、二個分得比較合理的來引領學生的思維,形成公識,達成一致,又選出分得不合理或者不成功的例子,讓學生進行個人自診和全班會診,找出存在的問題,教師適時點撥和引導,去偽存真,和全體同學共同發現:一個物體的幾分之一與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的聯系和區別。繼而完成想想做做1中的剩余兩空。
(三)綜合練習、有效反饋
1、完成想想做做2(用分數表示每個圖里的涂色部分)和想想做做3(每個圖里填上它上面的分數),并進行全班匯報交流。
2、拿一拿
一堆小棒12根,請分別拿出這堆小棒的1/2和1/3.
這題是新知識的有效運用,先讓學生說一說,所要拿的分數所表示的含義,根據這兩個分數的意義,來具體分一分,拿一拿,并說一說,分別是幾根。之后,可對這題進行提升,你還能拿出這堆小棒的幾分之一?并比較拿的這幾個不同的分數,發現了什么規律?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嗎?
(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首先讓學生談談學習本課后的具體收獲,從結合自己的學習過程到所獲得的知識等方面談出自己的體會。接著,讓學生觀察我們身邊的物體,能用學到的知識"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來說一說,我們身邊的分數嗎?(學生可以把我們的課桌,作業本,以及我們的同學等等看最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
五、說板書設計
蘇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4
教學重點和難點: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小學數學概念中較抽象,難理解的內容。一位小數是十分之幾的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學生雖然對分數已有了初步的認識,也學過長度單位、貨幣單位間的進率,但理解小數的含義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同時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小數方面出現的很多問題是屬于小數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數的含義(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既是本課時的重點、又是難點。在教學中要注意抓住分數與小數的含義的關鍵。
教學目標:從生活中了解小數,明確要用小數表示的必要性,經歷觀察、測量、猜想等學習活動,感受、體驗小數產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處處都存在小數;理解小數的意義,能說出小數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小數的讀、寫方法,并正確能讀寫小數;從已有的生活經驗中,理解、抽象小數的意義。通過觀察、測量,讓學生充分感受、體驗小數產生于生活,從而使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都存在小數。在合作與交流中的過程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了解小數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廣泛運用,體驗數學在身邊,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和樂趣。
教學過程: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創設情景,請學生說一說搜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數,讓學生自由說一說。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隨機板書:
①一張桌子的高度是0.7米;
②教室窗戶的寬是0.85米;
③一份南京晨報價格是0.50元
④每度電的價格是0.52元。
⑤一棵包菜的重量是0.625千克。
⑥奧運冠軍劉翔的身高是1.89米,體重是74.11千克。
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在這些地方需要用小數來表示?讓學生知道在生活中用小數來表示的必要性。
讓學生在讀一讀這些小數,在讀的過程之中,如果有錯誤,教師當即指導。
3、問:這些都是小數,你知道關于小數的哪些知識呢?
關于小數你還想知道些什么?
今天我們就進一步研究小數的意義。(揭示課題)
這樣的設計,旨在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引發起學主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求知欲望的火花,從而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為主動探究新知識聚集動力。
二、新授部分
1、0.7米表示什么意義?誰來說說(借助課件,幫助學生理解)
師帶領學生完整說:剛才我們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長1分米,就是1/10米,還可以寫成0.1米。誰也來就像這樣完整說一說。
師:這就是0.7米的意義。
師:對照板書中的分數和小數,你能發現什么?
學生思考后再交流,十分之幾可以寫成一位小數,反之,一位小數也可以用十分之幾表示。
問:十分之五等于多少?0.8等于多少?
2、像我們過去三年級所認識的0.1米、0.2米以及0.7米都是表示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得到的分數,那么1米還可以平均分成多少份呢?
每份長1厘米,就是1/100米,還可以寫成0.01米.
問:誰愿意再來說說0.01米的意義。學生完整地說出:
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長1厘米,就是1/100米,還可以寫成0.01米。
想一想0.85米表示什么?
重點讓學生自己來說一說。
3、觀察:對照板書,你又有什么新的發現?
得到:百分之幾可以寫成兩位小數,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
師:能舉些例子嗎?
師:現在我們如果將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多長?用分數、小數如何表示?
你又能發現什么呢?(得到:千分之幾可以寫成三位小數)請再舉例。
師:如果將1米平均分成10000份呢?能再舉例嗎?
接著學習下面的幾個小數:0.50元、0.52元、0.625千克
把小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結合起來,使學生體驗教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歸納抽象:剛才我們分的是1米、1元、1千克、一個圖形等,都可以用整數“1”來表示,我們把整數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是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還可以寫成一位小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
在本節課的導入部分讓學生課前收集身邊的小數,課的開始即讓學生展示匯報生活中常見的小數,一方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學生在收集小數的過程中,會自然地思考這些小數的意義,激活了已有的初步認識小數的經驗。之后,教師再展示生活中的一組關于小數的材料,用學生非常熟悉的生活題材,明確地提出了本節課的研究內容——探究這些生活中常見的小數的意義。并讓學生試著說明這些小數的意義,有助于教師探明教學的起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直觀認識小數意義的基礎上,認識抽象的小數意義。學生對小數意義的認識需要經過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在教學中,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可以進行適度的重組和補充。
原教材只是借助于1米、1元這兩個計量單位,講解一位小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的意義,這種認知表象感覺單一,不利于學生對“整體1”的完整認識,在設計時,增加了通過分“1千克、一個圖形”得到小數的這一環節,在分1元時,讓學生理解0.5元、0.52元所表示的意義;在分1千克時,讓學生理解0.625千克所表示的意義;在分1個圖形時,分別理解0.7、0.23、0.009所表示的意義,從而使得內容更加的飽滿,也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更開放。
蘇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5
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方程》第一課時的內容。下面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重難點分析、教法與學法分析、教學設計等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方程》是在學生已經學過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展開的,為下面等式的性質和解方程的教學作鋪墊,有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同時,方程作為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對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數學素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學情分析
1.小學生的心理特點
小學生年幼好動,有強烈的好奇心,注意力分散,因此,我采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能力。
2.學生的知識結構
學生已經完成了整數、小數的認識及其四則運算的學習,積累了較多的數量關系的知識,是在學會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學習方程知識的。
三、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編寫意圖、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已有的知識結構,制訂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方程的含義,初步體會等式與方程的關系。
能力目標:通過將現實問題抽象成等式與方程的過程,培養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觀察、分析、探求的學習激情,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及主體作用。
四、重、難點分析
方程作為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是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和其他學科的重要基礎。因此,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理解方程的含義。
小學生的認知水平還處在感性認識的階段,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還存在著很大困難,所以將理解等式與方程的關系確定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五、教法與學法分析
1.學法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如何去學。因此,在學法中,讓學生通過“感知交流→觀察比較→得出概念→分析概念”的探究過程去發現新知,從而達到發展思維,提高能力的目的。
2.教法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自己進行知識建構的過程。因此,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和學生實際,我采用以小組合作觀察探究為主,多媒體為輔的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觀察探究的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教學過程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在與學習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使自身的認知結構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在該理論的指導下,我將按創設情境→觀察探究→知識運用三個環節來組織教學。
分頁標題#e#
1.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我首先提供了天平平衡的情境圖,通過“用等式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系”的活動,引出“50+50=100”的等式,激活學生已經積累的關于等式的感性經驗。這樣,以具體的實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的探索活動,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
2.觀察探究——形成概念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采用以下幾個步驟突出這個重點。
【感知交流】我提供了四幅天平圖,讓學生充分感知和交流,用式子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系。通過展示圖片,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觀察比較】接著,我提出這些式子中“哪些是等式”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進一步的觀察和比較,認識到列出的式子中,兩個式子是等式,還有兩個式子不是等式。而這里的等式與前面的等式不同,它們都含有未知數。通過實驗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充分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程理念。
【得出概念】通過引導學生主動發現方程的特點,并用自己的語言充分地表達,從而得出方程的概念,即“像x+15=150,2x=200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是方程”。培養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概括能力。
【分析概念】這部分是教學的難點,為突破這個難點,在得到方程概念的基礎上,我及時組織學生討論“等式和方程有什么關系”,幫助學生感受等式與方程的聯系與區別,體會方程就是一種特殊的等式。這樣做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3.知識運用
“試一試”通過列方程表示現實情境中數量間的相等關系,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方程的含義,體會方程的思想,并為進一步學習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作一些準備。
“練一練”安排了三道題。第一題采用學生搶答的方式,通過判斷題中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引導學生體會等式與方程之間的邏輯聯系,加深對方程含義的理解。第二題通過讓學生寫出一些方程在小組里交流,引導學生將已有的對方程的認識用外顯的形式表達出來,促進學生自主地建構方程的模型,內化方程的概念。第三題采用全班交流的方式,根據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系列方程,既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熟悉列方程的思維特點,又有利于學生對方程含義的理解。
4.引導小結
本課的小結采用學生小結的模式,這是讓學生學會自己梳理已經學習過的知識,然后我再對學生的小結進行總結。
5.布置作業
為了使所有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我布置了必做題:要求學生每個人寫一篇數學日記,即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疑問。同時又為學有余力的學生留有自由發展的空間,我布置了探究題。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粗淺的認識和構想,如有不妥之處,懇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蘇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6
《認識方向》是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四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本單元內容經常出現在學生的生活經歷中,是培養他們空間觀念的好素材,但在過去的教材中很少出現。本課是第一教時,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會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辨認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主要任務是讓學生認識8個方向的位置關系,也就是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個自己的方向板,進而使學生學會在實際生活中依據判斷出的一個方向,辨認其它的七個方向,但這些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還是有較大難度的。因為二年級學生的推理思維能力較弱,方向感不強,抽象的方向知識對于他們來說,很難理解掌握。
為此,我預設了以下教學目標:
1、創設情境,使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正確辨認東南、東北、西南、西北,能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北)來辨認其余七個方向;
2、引導學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經驗,認識并理解方位知識;
3、在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課的重點時使學生認識東南等4個方向,能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余七個方向。難點是在具體情境中以不同物體為參照物來辨別方向。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是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對數學教學活動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基于以上理念,我構建了這樣的教學模式。
1、從學生經驗出發,探索新知
2、結合學具,整理概念
3、發揮主動性,突破難點
4、回歸生活,應用提高
下面我說說我在各環節的構想:
1、從學生經驗出發,探索新知
小學數學應該是生活中的數學,生活化、活動化的問題情境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問題意識,使學生產生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積極心態。雖然學生以前沒學過東南這4個新方向,但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對這些方向已有所了解,因此,我以包場一些單位為背景圖,從說說各單位在十字路口的位置關系出發,讓學生嘗試發現東南這4個方向;在此基礎上,我抓住一個方向,在演示、討論的過程中完善學生對新方向的認識,在他們頭腦中建立初步的方向框架。
2、結合學具整理概念
當學生認識4個方向之后,我所要考慮的應是如何提供適當的條件,引導學生去理解概念,教師只是引導、參與學習,留給學生學習數學的生動場景。在課中,我把指南針與練習中的方向板整合,并將本課的重點(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余七個方向)融于其中,讓學生完成方向板,之后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思考、交流,從中體會數學思想和方法,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方向感。
3、發揮主動性,突破難點:
本課的難點是在具體情境中以不同物體為參照物來辨別方向。為了突破難點,我將方向板再次使用。我并沒有直接將方法教給學生,而是先讓他們討論解決,當一部分學生討論后仍覺困難,我隨之指出方向板可以幫助我們。這樣學生可能會走一些彎路,但我覺得只有在他們遇到困難時,心里才有一種尋求答案的動力,才會認真去掌握方法。因為學生差異,在之后的過程中,我鼓勵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漸漸地,學生由扶著方向板過渡到在自己頭腦里建立一個方向板。
4、回歸生活,應用提高
學習數學知識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運用這些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踐問題,從中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獲得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知道遇到問題試著運用數學方法去探索問題和解決的途徑,以逐步形成獨立探索的習慣和大膽探索的精神。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一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問題及游戲。
因為生活中的方向與平面圖上的方向不相吻合,如何將平面圖上的方向正確引入到生活中,這是一個關鍵。實際上學生在這點上差異較大,一部分學生對生活中的方向較熟悉,不需引導能順利指出方向;另一部分學生要經過思考或借助工具,要老師扶一扶;個別學生難以辨別空間方向,要架著走。針對這些情況,我再次利用方向板,給各層次學生不同目標,自己能辨別的自主探索,要扶一扶的利用方向板,困難學生多給他鍛煉幾次,這樣,保證了絕大多數學生將平面圖上的方向順利引入到空間中。
此外,我結合學生自己的住址,設計了讓學生畫畫家在學校的大致方向,使學生在練習時經歷空間
方向和平面方向的有機融合,體驗數學的價值,提高了學生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還有下棋的游戲等練習。
促進學生的發展,必須關注學生發展的自主性,尊重學生發展的差異性,強調學生發展中的體驗和交往過程,使他們成為發展和變化的主體。這些正是我在這節課中的嘗試和摸索。
蘇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7
一、說課標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是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教學活動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同時《新課標》還指出:“在學習過程中要初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通過觀察,對比等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因此在教學本節課時,我通過去早餐店買食物的情境創設,讓學生更加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
二、說教材
《簡單的小數加、減法》是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六冊第十一單元第三課時的內容。這部分的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整數加減法以及對小數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知識在今后的生活及進一步學習中都廣泛的應用,所以掌握這部分內容為學生以后學習及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根據本節課的地位及要求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經歷小數加、減法的探索過程,掌握一位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并能用來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
2、提高合作意識,培養主動探究精神,體會小數加減法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掌握簡單的計算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提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法、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他們的知識現狀我采用了多種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性和主動性。學生通過對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從而促進他們的反思能力與自我監控能力。在引導學生感受算理與算法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嘗試,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新知識的生發與形成過程,并適時調動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讓學生自己去比較方法的正確與否,簡單與否,這樣學生對算理與算法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說于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討論--歸納”這樣的思路,運用知識遷移讓學生發現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討論中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學會自學探究,并提供動口,動手、動腦的機會,讓學生在體驗,感知、討論、合作、比較中靈活掌握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突破難點。
四、說教學程序
在教學安排上,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掌握程度,我設計了四個教學層次:
(一)激趣導入
新穎的導課,能一石激起千層浪,更好地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更好地為學習新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為了體現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我詢問了學生早上吃早餐的情況,學生們一般都有自己購物付錢的經歷,這對于理解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和算法都有比較直接的幫助。從而激起他們參與學習的熱情,讓學生想學,為學生的繼續學習搭起了現實生活與抽象數學的橋梁。
(二)學習新知
數學知識的形成有著固有的規律,邏輯性很強,不能有半點的跨越與漏洞,結合數學知識的形成特點。圍繞教學重點我采用了以下步驟:
(1)創設買早餐的購物情景,讓學生為自己選兩樣,當成自己的早餐。然后讓學生探討“怎樣列式?”“為什么這樣列式?”中得出小數加減法的意義和整數加減法的意義相同。從而突破重點。再將題目歸納成加法和減法兩類,進一步系統的學習。
(2)在探究加法算法上讓學生討論,得出兩種方法:一種是把0.5元和0.7元化成以“角”為單位的整數來計算。提問:擺豎式時為什么角與角,元與元對齊?得出相同數位對齊的道理,為“小數點對齊”的道理埋下了伏筆。另一種是直接用小數計算。豎式的擺法肯定也對,通過這兩個數為什么這樣擺?得出小數加法與整數加法一樣,都是把相同數位對齊再加,而在小數加法中只要把小數點對齊就可以做到相同數位對齊。進一步突破難點,明確計算原理后,讓學生解決自己提出的加法問題,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比較小數加法和整數加法的異同,小數加法的關鍵是什么?以便學生領會小數加法的計算方法。
(3)在教學小數的減法時我把探究知識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已發現問題,總結規律、解決問題,達到讓學生學會學習,能學習,愛學習的目的。
(三)練習鞏固
學習數學知識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運用這些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踐問題,從中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獲得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知道遇到問題試著運用數學方法去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以逐步形成獨立探索的習慣和大膽探索的精神。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不同層次的活動以便學生掌握知識并能熟練應用。
1、 基礎知識練習:完成課本P105頁1題。2、解決實際問題:完成課本P105頁3、4題。
(四)課堂小結
通過讓學生談學習收獲,促使學生歸納總結了本節課的知識的知識要點。
(五)布置作業
蘇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8
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教材小學數學第六冊第三單元平移與旋轉一節的內容。
一、說教材
平移與旋轉這兩種現象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幾何現象,應該說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三年級學生在生活中見到很多平移和旋轉的運動現象,在他們的頭腦中已有比較感性的平移和旋轉意識,受生活經驗的限制,對于好多現象的判斷還有些模糊,更無法想象,不能透過現象用數學的眼光來抓住運動方式的本質。課程標準不要求對這兩個概念進行定義,更不需要學生去背誦結論性語句,只要求學生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去感知這些現象。
鑒于這部分內容的地位與作用,我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三個方面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生活事例,使學生初步了解、正確判斷圖形的這兩種變換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會在方格紙上把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
2、通過學生仔細觀察、動手操作讓學生感知平移和旋轉,合作探究圖形在方格
圖上平移的方法。
3、能積極參與對平移和旋轉現象的探究活動,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對身邊平移和旋轉有關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
根據以上確立的教學目標,我認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能判斷生活中的平移與旋轉現象。難點是對沒有旋轉到一周的物體這類現象的判斷。
本課要準備的教學具:多媒體、格子圖等。
教學重點:能正確區別平移和旋轉的現象,并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及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依據新課標理念我在本課中采用探究式師生互動學習方法及觀察法與分析法,采用了個人思考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充分應用多種感知通道來感悟平移和旋轉的特點,回憶生活中平移和旋轉現象,觀看游樂場中的活動場面,生動、直觀地感悟平移與旋轉,進而又通過動手操作和活動進一步感知平移和旋轉。
三、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以 一、生活激趣,初步感知 二、現象總結,歸納特征 三、體驗平移、正確操作五、全課總結,課外延伸五個環節展開教學流程。具體的教學程序是這樣的。
一、生活激趣,初步感知
(演示:纜車、升降電梯、風車、電扇的運動。)
師:看看圖上是什么?它們是怎樣運動的?你能用手勢表示它們的運動嗎?它們運動時的樣子一樣嗎?那你們能不能根據它們運動時的樣子給它們分分類?
你是怎樣分的?你為什么這么分?
師:你們說得真好!像纜車和升降電梯這樣的運動在數學里我們叫它平移;而像電扇和風車這樣的運動我們叫它旋轉。(板書課題)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平移和旋轉”。在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觀察它們是怎樣在動,并讓學生動起手來比一比,初步感知旋轉和平移現象。
二、現象總結,歸納特征
1、總結
(再出示旋轉動畫和平移動畫)讓學生說說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轉?讓學生通過實物的再次觀察抽象出:旋轉就是圍繞著一個中心轉動,運動方向發生改變。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動,方向不發生改變。得出旋轉與平移這兩種現象的本質。
2、例舉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象,
找出旋轉與平移的特征以后,再讓學生列舉在生活中見到的旋轉與平移現象,在說的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對現象描述的準確性和語言表達的完整性。例如:電風扇葉子的轉動是旋轉現象,學生很可能說成風扇葉子是旋轉現象等等。
列舉生活中的旋轉與平移現象以后,再讓學生眼睛閉上,邊想邊用手做一做,什么是旋轉?什么是平移?
再出示判斷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轉?
三、體驗平移、正確操作
本環節我又分為3個小環節進行。1、讓學生看在方格紙上畫出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本知識點是本節課的重點,通過我為每個小組準備了一張同一圖形不同顏色的平移圖,讓學生發現雖然呆的位置不同,但移動的距離是一樣的。接著讓學生進行換位,通過換位,學生們自己能發現平移圖形的一些特征。老師給予適當的指導。學生觀察分析得出:要看圖形平移了幾格,只要先找出一組對應點,再數一數對應點中間有幾格,對應點之間的格數就是圖形平移的格數。師生共同總結平移時,我們先確定物體平移的方向,再通過某一條邊或某一個點確定平移的距離。(開始、1、2 3……)
第2個環節,以四人小組為單位,畫三角形的平移圖形,小組通過討論,很快就能畫出平移圖形。可以選了幾個畫得快的同學上來匯報,你是怎樣畫的?最后讓學生總結出畫平移圖形的方法是:找點、移點,連點。
第3個小步驟是讓學生根據這種方法,每人畫一張小樹的平移圖。
(這樣讓學生由發現——總結——應用使學生逐層深入了解所學知識)
四、運用新知、體驗價值
這個環節主要讓學生應用新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問題
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完成課后練習,第一題讓學生觀察之后便回答,請他們說一說。
2、為了使學生進一步區別平移與旋轉老師為同學們提供的生活素材依次出現在屏幕上:
(1) 汽車方向盤 (2) 水龍頭 (3) 推拉窗戶核對。讓學生判斷。
五、全課總結,課外延伸
本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嗎?
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學習了平移和旋轉,同學們想到什么問題了嗎?
總之,這節課的設計我都本著體現生活實踐數學化、數學概念實踐化這樣兩個轉化,即學生在一堂課中初步完成了個體在認識上從感性到理性又從理性回到性這樣兩次飛躍。如有不當之處,請各位老師指正。
蘇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9
一、 說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找規律》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5單元的第一課時。教材涉及的具體內容是讓學生探索并發現一些簡單周期現象中的規律,根據規律確定是某個序號所代表的是什么物體或圖形。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間隔排列的物體個數關系的規律的基礎上,運用學生原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體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現實的情境中感悟新知,靈活運用。
2、教學目標
根據本班學生對生活經驗及學生認知規律,結合新課程標準要求和本課知識特點,我將本課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1) 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發現簡單周期想象中的排列規律,能根據確定某個序號所代表的是什么物體或圖形。
(2) 讓學生主動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體會畫圖、列舉、計算等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優化的過程。
(3) 讓學生在探索規律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獲得成功的體驗。
3、 教學重、難點
根據本班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本課的教學內容,我制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經理探索和發現規律的過程,體會畫圖、列舉、計算等多樣化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掌握用除法的方法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是:能確定幾個物體為一組,在有余數或沒有余數的情況下這樣確定某個序號所代表的是什么物體或圖形。
二、說學情
根據學生在以前已經學習過有關找規律的內容,探索過一些簡單規律,初步積累了一些探索規律的經驗。現在,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尋一些數學規律,并應用規律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初步培養探索規律的意識和能力。
三、說教法和學法
根據本課的內容和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新課程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哦采用了猜游戲、分析、觀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比較與練習的方法來學習。這樣,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同時,提高了觀察、分析、比較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 說教學程序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本節課我分為五個環節組織教學。
(一)體驗規律,揭示課題。
(二)觀察場景,感知物體的有序排列
這個環節,我以國慶節的情景作為導入,出事教材例1的場景圖,讓學生認真觀察,通過觀察,找出盆花是按一盆藍、一盆紅;彩燈是按一盞燈、一盞紫、一盞綠;彩旗是按兩面紅、兩面黃這樣的規律排列,從而感知物體的有序排列,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三)自主探究, 體會多樣的解題策略。
本環節,我給學生創設了這樣的一個平臺,先是提出這樣的問題:照這樣擺下去,左起第15盆什么顏色的花?接著讓學生就這個問題自主探究、討論、交流得出解決問題的三種策略,即是畫圖發、列舉法、計算法,這里注重分析計算法。然后引導學生通過比較認識到計算法的簡便實用。最后引導學生逐步歸納出用計算法解決類似的問題應注意三點:(1)找準物體的規律;(2)分組、確定除數;(3)列式計算。
同時讓學生懂得計算結果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得數有余數;一種是整除,如果有余數,余數是幾?這個物體就和每組中的第幾個相同,如果好似整除,這個物體就和每組中的最后那個相同。這一環節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鞏固練習,加深對計算法的理解
練習是新知識的鞏固,提高環節,又是后續知識的準備和鋪墊,因此適度、適量的練習是必不可少的。為了能讓學生通過適當的練習來鞏固新知,形成技能,提高思維能力,我特設計了兩大道練習題,第1大題是基本訓練題,通過這道題的練習,不僅能鞏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又能及時了解學生掌握新知的情況。第2題是開放題,通過這道題的練習,學生通過動手、動腦等活動,對于規律的理解就更加深刻,同時加深對計算法的理解。這道題學生的參與度廣,不但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而且提高了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
(五)全課小結,拓展延伸。
這環節,先讓學生自己談談:通過今天學習,你學會了什么?你覺得自己表現這樣?通過學生自己小結,對所學過的知識進行整理,進一步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然后舉例生活中的一些周期現象供同學們欣賞。如春夏秋冬、日出日落、月圓月缺……這樣,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從而產生親近數學的情感,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蘇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10
一、簡析教材
循環小數是個新知識。這部分內容概念較多,又比較抽象,是教學的一個難點。教材通過例7和例8,先讓學生做除法。通過實際計算,發現這些除法無論除到小數點后面多少位都除不盡。根據學生計算出的除法豎式,讓學生觀察它們商和余數的關系,由于余數是重復出現,商也重復出現,而且這樣的重復是循環不斷的,從而引出循環小數的概念。進而簡單介紹循環小數的簡寫。接著,教材通過兩個數相除時商的兩種情況介紹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的概念。最后簡單教學循環小數的近似值。
以前學生對小數概念的認識僅限于有限小數,學了循環小數等概念,小數概念的內涵進一步擴展了,學生認識到除了有限小數以外,還有無限小數。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和掌握循環小數的概念;掌握循環小數的計算方法。
2、能力目標:培養觀察能力,提高計算能力。
3、思想目標: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法學法
依據新課程的理念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在教學中采用了如下的教學學法。
1、以趣激趣,引入新課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斯基指出:“如果教師不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只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情懷,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可見,新課導入中激趣的重要性。新課開始,我采用故事情境法,讓學生體驗“循環”的意思,從而說說生活中的“循環現象”,深入理解循環的意義,為后面學習新知作個好的鋪墊。
2、主動探索,建立認知
新課程指出: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依據這一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一個小組計算的動手情境,讓學生動手計算,引導學生主動探索,通過讓學生試算、觀察、比較、討論等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讓學生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在大腦中建立多層次多網絡,讓學生更深入理解小數還可以分成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無限小數中還有循環小數等。
3、練習中滲透數學思想
好的練習設計能夠鞏固學生的知識,進而延伸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學完新知后,我設計了三類練習,一類是填“有限小數、無限小數、循環小數”,在學生填完后我適當進行總結,深入滲透“循環小數是無限小數,但無限小數不一定循環小數;有限小數一定不是循環小數”的思想。第二類是練習循環節的近似值,這也是本課的教學內容之一,主要讓學生理解循環小數的簡寫形式時進一步鞏固以前學過的求近似值,加強知識間的聯系。最后我設計了一道“趣味數學”題,一方面讓學生學研究循環小數的規律,另一方面感受數學給我們帶來的內在美。
四、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
1、講故事“從前有座山……”讓生說說為什么這個故事講不完?
2、揭示“循環”,讓生舉例生活中的循環現象。
3、引入到數學現象中。
以故事引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也是現在課堂所追求的一種情境教學。并讓學生結合生活說說循環現象,為新知教學架梁鋪橋。
(二)探索新知
1、小組合作計算四道題目,其中一道的商是除的盡的,三道的商的是除不盡的。并組織討論:將這些商分分類,你們發現了什么?
2、交流總結得出: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以及循環小數。
3、重點研究:循環小數的特征(得出定義及探索是怎樣發現它是循環小數的)
4、讓學生出題判斷是否是循環小數,加強理解循環小數的定義。
5、深入得出:循環小數一定是無限小數,無限小數不一定是循環小數,有限小數一定不是循環小數。(并舉例證明)
6、看書并教學循環小數的簡寫形式。
這部分內容是本課的重點,我采用小組合作探索的方法讓學生自主地研究小數的兩種形式: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及循環小數。這充分體現新課標提出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最后一個環節的設計――看書質疑,對新知及時進行鞏固,并讓學生提出想學習循環小數的簡寫形式,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三)練習設計
1、填空(有限小數、無限小數、循環小數)
(1)出示六個數,你們有什么疑問?(3.1604是什么意思?)并教學三個循環節的寫法。
(2)讓學生填空。交流并小結:先選出有限小數,再做無限小數,從無限小數中得出循環小數。滲透數學思想。
(3)教學循環小數的近似值。
2、填空:用“四舍五入”法取循環小數的近似值。
3、判斷題:錯的說說原因。
針對本課知識點較多,我在練習設計時考慮到多層次、多角度。并在第一題的練習中滲透數學思想,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
(四)總結延伸
1、說說本節課學到什么知識?2、趣味數學(課外延伸題)
最后我設計了一道“趣味數學”題,一方面讓學生學研究循環小數的規律,另一方面體驗數學的美。
蘇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11
尊敬的領導、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三節的內容。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說教材】:
本課是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中的學習內容,它是在學生認識了兩條直線的垂直關系的基礎上安排的。教材在例題中呈現了從一點向已知直線所畫的一條垂直線段和幾條不垂直的線段,讓學生通過度量,發現在這幾條線段中垂直的線段最短,這是垂直線段的性質。接著揭示了點到直線距離的概念:從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所畫的垂直線段的長度,叫做這點到這條直線的距離。“想想做做”安排了4道題,第一題讓學生測量點到直線的距離;第二題讓學生在兩條平行線之間畫幾條與平行線垂直的線段,并測量這些線段的長度,發現這些線段同樣長;第3、4兩題是點到直線的距離和垂直線段的性質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運用。
【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讓學生經歷垂直線段的性質的探索過程,知道從直線外一點到已知直線所畫的線段中垂直線段最短,知道點到直線的距離。會測量點到直線的距離,會利用垂直線段的性質解釋一些生活現象。
2、過程與方法目標: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發展觀察能力、實踐能力,體會數與形的聯系,發展空間觀念。
3、情感與態度目標: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和現實生活的聯系,進一步培養數學應用意識和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發現垂直線段的性質,理解點到直線的距離的概念。
【教學難點】:
認識點到直線的距離,并能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
【說教法和學法】:
新課標要求我們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應“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本節課借助多媒體,讓學生結合具體生活情境充分感知垂直線段最短,形成點到直線距離的概念。通過讓學生在畫一畫、量一量的操作活動中加深學生對點到直線距離概念及垂直線段性質的認識。在操作活動中,不僅培養學生學會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還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參與程度。
【說教學過程】:
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體驗出發,我從三個環節來詮釋整個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復習舊知
通過提問和作圖幫助學生梳理了本單元已學的知識,并為下面的教學做好鋪墊。
第二環節:創設情境,學習新知
1、通過預設的接力賽跑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2、提出比賽規則,出示比賽場景圖,讓學生初步發現垂直線段最短。
3、讓學生自己測量5條線段的長度,并發現其中的垂直線段最短,認識垂直線段的性質。
4、教師指出點到直線的距離概念,指名學生說說什么叫“點到直線的距離”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概念。
第三環節:鞏固新知,深化認識
1、第一題讓學生說說什么叫“點到直線的距離”,再測量點到直線的距離,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并發展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2、第二題讓學生在兩條平行線之間畫幾條與平行線垂直的線段,并測量這些線段的長度,發現這些線段同樣長;
3、第3、4兩題是點到直線的距離和垂直線段的性質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運用。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使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培養其數學應用意識。
第四環節:全課總結。
首先讓學生自己說說,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學會了什么?學生自己小結,對所學過的知識進行整理,既能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又能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教師及時給予評價,讓學生體驗成功,增強學習的信心。
蘇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12
我說課的內容是認識分數,本節課選自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十單元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與學法以及教學過程這5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教材分析
在本冊本單元學習之前,學生認識的數都是整數,而認識分數是數的概念的第一次拓展。并且分數的意義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本節課認識分數,是認識一個圖形或物體的幾分之一。幾分之一既是一個分數,又是一個分數單位,對以后認識幾分之幾、分數大小的比較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基于本課教學內容在本單元的地位與作用及教材編排意圖,我擬定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初步認識分數,能結合具體圖形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會讀寫幾分之一,能直觀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運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方法比較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2.能力目標:讓學生經歷幾分之一的認識過程,體驗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獲得數學學習的活動經驗。
3.情感目標:通過具體實例,體會分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幾分之一的意義;
教學難點: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產生分數,建立幾分之一的表象。
三.教學方法
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基于這一理念,本節課我采用了情境教學法、直觀演示法、操作實驗法、觀察法和討論法等教學方法,通過設計豐富多彩的分食物、折紙片、涂顏色、找分數等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主動構建數學知識。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長方形紙、圓片等圖形的圖片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由小朋友到郊外游玩引入分食物。
(1)有四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平均每個小朋友分幾個?
(2)有2瓶水,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幾瓶?這兩個問題,學生很自然的用2、1等整數來描述分的結果,這時我出示第三個問題:
1個蛋糕平均分給兩給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多少?學生會說每個小朋友分半個,“半個”還能像剛才那樣用整數來表示嗎?那該用什么樣的數來表示呢?
設計意圖:這個問題成為教學的出發點和矛盾產生的創生點,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此時教師揭示本節課教學內容并板書課題:認識分數(板書)
(二)自主探索、合作學習
1.認識1/2 (1)課件演示,初步認識:多媒體課件演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的過程。指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個蛋糕的一半。用數學的語言來說,就是這個蛋糕的二分之一,寫作1/2。(板書: 1/2 ) 接著引導學生明白:中間短短的橫線叫分數線,表示平均分;分數線下的“2”表示平均分成兩份,分數線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再讓學生一起讀一讀,讓學生借助分蛋糕說一說你是怎么理解1/2的,明白平均分成的兩份中,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2)動手操作,促進內化:
①讓學生動手用長方形紙來表示出1/2,體驗不同折法。
②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要求學生運用準確的數學語言描述1/2所表示的意義,特別要講清是誰的1/2。并啟發學生思考:不同的圖形,只要是把它平均分兩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③判斷涂色部分是不是1/2,引導學生進行討論,通過這些反例來突出“平均分”在分數概念中的核心作用,形成有意義的建構。 這一環節著眼一個“動”字, 通過教師有意識的引導,讓學生主動地從不同的角度去進一步認識1/2,豐富1/2 的表象,建構1/2 的意義,使學生對數的認識由整數擴展到了1/2,也為后面學習其他分數提供思路和方法。
2.認識幾分之一 出示一個1/3的圖形,讓學生交流指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1/3,追問4份、5份·······又應該怎樣用分數來表示?課件出示已經分好的圖形,讓學生試著用分數來表示。總結:把一個圖形或物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它的幾分之一。
3.比較分數的大小 課件出示課本的例2,通過讓學生折一折進一步感知分數的比大小。先折出圓片的1/2,1/4,直觀比較大小,再猜猜看與1/8比較誰大誰小,并且通過折紙驗證自己猜想的對不對。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使學生體會和感悟:同一個物體,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得到的每一份就越少,完善學生對幾分之一的認識。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把練習按照基礎——提高——拓展分成了三個層次,意在能讓學生更好的鞏固新知,并能在此基礎上有所提高和拓展,做到有趣、有益、有層、有度。
1.基本練習:把一張紙條平均分成三份,用紅色線表示的那一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數表示,分成六份呢?加深對分數的認識。
2.找出下圖中生活中的分數。提供生動有趣的畫面,讓學生感知并找出其中藏著的分數。并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解決問題。
(四)總結提高,拓展延伸
老師做簡單總結,激發學生學習分數更濃厚的興趣,為下面的學習打基礎。讓學生找出多美滋廣告里藏著的分數,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蘇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13
教材分析
《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蘇教版)下冊第二單元《加和減(二)》的內容。
百以內加法計算分20以內進位加法,百以內不進位加法及百以內進位加法三個階段。學生經過加和減(一)的學習,已經能夠比較熟練地口算兩位數與一位數相加(不進位),在此基礎上,教學需要進位的兩位數加一位數的加法口算。
學生分析
在學習本課內容之前,學生已明白了相同數位對齊、滿十進位的道理,如果將多樣化的學習情境呈現給學生,學生完全有可能通過知識的綜合、遷移,自主學習掌握這一新知識。
基于班級實際情況,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的口算方法,能用數學語言表述口算思維過程,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這一知識目標達成并非是本班全體學生所需要,而是要通過不同形式的學習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不同的提高,引導學生饒有興趣地主動參與數學活動,讓學生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過程中,進一步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數學意識,并在合作交流中能用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發展他們的數學思維。
下面就圍繞本節課做簡單介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的數感。
2、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計算,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3、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積極思考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使學生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的計算方法,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難點: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計算,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設計過程設計意圖及存在問題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小朋友們,你們星期天或節假日,做完作業最喜歡玩什么?
2、哇,大家喜歡玩的東西還真不少呢!看看這三個小朋友正在玩什么游戲?
(演示課件:P48、主題圖)
小紅:“我有6張畫片。”
小強:“我有24張畫片。”
小蘭:“我有9張畫片。”
3、看到這幅圖,你知道了什么?(收集信息)
4、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呢?(板書)
5、小朋友們,看看在這些問題中,哪些能用加法解決呢?你能列出算式嗎?
板書:24+6 6+9 24+9 24+6+9
5、在這些算式中,哪些是我們以前學過的?(板書結果)
6+9=15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剩下的我們這節課來解決!
二、小組合作,共同探究:
1、 計算24+6
(1) 24+6先算什么呢?得多少?(4+6=10)
(2) 先算4+6=10,接下去該怎樣算呢?同桌互相說一說。
(3) 我們還是請小棒來幫忙,用擺小棒的方法算一算。學生擺小棒,想算法。
(4) 交流操作情況,并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演示課件。(先擺兩捆4根小棒,再擺6根,4根小棒和6根小棒合起來是10根,10根正好捆成一捆。和原來的2捆合在一起一共是3捆,是30根。)
(5)不擺小棒,誰能說一說24+6應該怎樣想?生答師板書:24+6=30
(6)學生自己自由說說算法,再指名。
仿例練習:38+2 43+7
2、 計算24+9:
(1) 你想怎樣計算24+9?小組合作,共同探究(學生仍可借助小棒擺一擺)
(2)學生匯報算法
A:24+6=30,30+3=33
B:4+9=13,20+13=33
C:23+(1+9)=33
D:24+10=34,34-1=33
……
(3)在這些算法中,你最喜歡哪種算法?為什么?
(4)選擇一種你自己喜歡的方法說給你的同桌聽聽。
仿例練習:34+8 46+7
3、計算24+6+9:
(1)要知道三人一共有多少張畫片,還可以怎樣列算式?
(2)板書學生寫的算式。
(3)這些算式都是把三個數相加,可老師發現在這些算式中有兩個算式列得特別好,能讓老師很快算出和是多少?你找到了嗎?(用彩筆劃出:24+6+9 6+24+9)(使學生體會把能湊成整十數的數先相加會比較快)
4、試一試:
(1)出示:8+42 5+39
三、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1、今天你學了什么知識?與我們前面學的知識有什么不同?(板書課題)
2、老師這里,有剛才玩畫片的那三位小朋友做的題,請同學們幫他們檢查一下。(課件:判斷)
(1)小紅:25+8=23 ( )
(2)小強:47+5=97 ( )
(3)小蘭:36+7=43 ( )
錯在哪?你能幫他改正嗎?
3.小朋友們真厲害,現在我們一起來做一個摘蘋果的游戲,大家說好不好?
游戲規則:誰能將寫有算式的蘋果的結果,回答正確,老師就將其作為禮物送給他。
36+8 25+7 65+5 6+54 46+40 54+7 32+8 66+6
從情景入手,把“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設計成用學生自己創造問題來展開和驗證,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獲得和理解計算方法。從“自己列出兩位數加一位數的算式”,再“進行分類”到“自己探究算法”。使學生在“探究算法——操作驗證——交流評價——總結算法”等一系列的活動中感受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同時滲透數學研究的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問題的能力。
例題:教學24+6時,學生已經學過不進位的兩位數加一位數,知道應該把個數上的數相加,現在出現了個位上相加滿10的新問題,該怎樣解決呢?下邊就圍繞這個問題來探索。可以啟發學生先用小棒擺一擺,再想想該怎樣算。在學生擺小棒時,重點研究4根加6根是10根,這10根怎么辦的問題,把10根捆成一捆,即把10個一變成1個十,再把這一捆與原先的兩捆合起來得到3捆,也就是30,利用此表象再抽象地進行數的計算,先算4+6=10,再算20+10=30。
教學24+9時,也先問學生這道題應該先算什么,遇到了什么新問題,使探索活動有針對性,然后啟發學生先擺小棒,再想想怎樣算,在學生操作的基礎上及時抽象出算法。教材上預測了學生可能采用的兩種算法,實際教學中可能情況更復雜些,都要讓學生交流,只要正確合理都應肯定。但是提倡第二種算法,即先算個位上的4+9=13,再算20+13=33,因為這種算法對后續的進位加法筆算的學習能發揮鋪墊作用。不過這種提倡不用強加的方式,而是通過題組練習予以引導
在本節課中,此環節有所疏漏,即設疑而未解疑,只在課前讓學生列出解決的算式而課堂中沒能得到消化,這是教師在課堂中的把握能力還不強。
在這里讓學生們來找出計算中的錯誤,學生能很快發現,但是不能用規范的數學語言來解釋錯誤的原因,也恰恰是體現了學生對算理的模糊性。
最后這個環節以游戲的形式呈現,符合了兒童的年齡特點,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但是存在的較大問題是,學生往往過于急迫想要得到獎品而忽視了得到時必須做出的努力,這也就是許多小朋友高舉雙手,站起來卻回答不出問題的原因。教師在進行這個活動時應適時引導,并給予學生充分時間的思考,讓游戲為獲得新知提供幫助,而不是為
從情景入手,把“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設計成用學生自己創造問題來展開和驗證,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獲得和理解計算方法。從“自己列出兩位數加一位數的算式”,再“進行分類”到“自己探究算法”。使學生在“探究算法——操作驗證——交流評價——總結算法”等一系列的活動中感受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同時滲透數學研究的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問題的能力。
例題教學24+6時,學生已經學過不進位的兩位數加一位數,知道應該把個數上的數相加,現在出現了個位上相加滿10的新問題,該怎樣解決呢?下邊就圍繞這個問題來探索。可以啟發學生先用小棒擺一擺,再想想該怎樣算。在學生擺小棒時,重點研究4根加6根是10根,這10根怎么辦的問題,把10根捆成一捆,即把10個一變成1個十,再把這一捆與原先的兩捆合起來得到3捆,也就是30,利用此表象再抽象地進行數的計算,先算4+6=10,再算20+10=30。
教學24+9時,也先問學生這道題應該先算什么,遇到了什么新問題,使探索活動有針對性,然后啟發學生先擺小棒,再想想怎樣算,在學生操作的基礎上及時抽象出算法。教材上預測了學生可能采用的兩種算法,實際教學中可能情況更復雜些,都要讓學生交流,只要正確合理都應肯定。但是提倡第二種算法,即先算個位上的4+9=13,再算20+13=33,因為這種算法對后續的進位加法筆算的學習能發揮鋪墊作用。不過這種提倡不用強加的方式,而是通過題組練習予以引導
在本節課中,此環節有所疏漏,即設疑而未解疑,只在課前讓學生列出解決的算式而課堂中沒能得到消化,這是教師在課堂中的把握能力還不強。
在這里讓學生們來找出計算中的錯誤,學生能很快發現,但是不能用規范的數學語言來解釋錯誤的原因,也恰恰是體現了學生對算理的模糊性。
最后這個環節以游戲的形式呈現,符合了兒童的年齡特點,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但是存在的較大問題是,學生往往過于急迫想要得到獎品而忽視了得到時必須做出的努力,這也就是許多小朋友高舉雙手,站起來卻回答不出問題的原因。教師在進行這個活動時應適時引導,并給予學生充分時間的思考,讓游戲為獲得新知提供幫助,而不是為游戲而游戲。
在本堂課中,我鼓勵學生用多種算法來計算24+9,那“算法多樣化”是否“多多益善”,是否要提供“算法最優化”?對于《課程標準》中“提倡算法多樣化”如何理解?我認為算法多樣化絕不是形式上的越多越好,而是從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發展學生數學思維的角度提出的,更深層次的目的是從逐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自我價值觀角度提出的。為此,數學教學中算法多樣應區別于趣味數學的游戲,應當組織學生學會從多種算法中分析、辨別出最佳或較佳的方法,當然不應是教師主觀指定的算法。最佳或較佳方法中的標準,一是簡捷方便,二是具有一般性,也就是在同類問題中均可使用,這兩條標準必須同時具備。讓學生從小就學會“多中選優,擇優費用”。同時,學生發現自己所創造的算法被列為最佳成或較佳,在他們幼小心靈里會萌發出自我價值,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在以后的學習中會主動挑戰自我,這才是教學改革的真諦。本節課還存在許多問題值得探討,希望各位老師能多提出一些批評和指導。
蘇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14
我說課的內容,《找規律》是蘇教版國標本小學數學教材第九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
一、說教材。
首先說說我對教材的理解。
學習本課內容之前,學生在四年級兩冊教材中分別學習了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個數之間關系的規律,以及對幾種物體進行搭配或排列的規律。在低年級的學習中,學生也多次經歷尋找數或圖形簡單排列規律的過程。所以,學生積累了一些探索規律的經驗,初步具備了探索簡單數學規律的能力。
本課內容是讓學生探索簡單周期現象中的規律,能根據規律確定某個序號所代表的是什么物體或圖形。通過發現具體現象中的周期規律,對現象的后繼發展現象作出判斷、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等教學活動,激發探索興趣,培養探索精神。
綜觀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對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具體的情境,探索并發現簡單周期現象中的排列規律,能根據規律確定某個序號所代表的是什么物體或圖形。
2、使學生主動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體會畫圖、列舉、計算等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優化的過程。
3、使學生在探索規律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獲得成功體驗。
教學的重點是:確定周期問題中,某個序號所代表的是什么物體或圖形,這一探索過程。
教學的難點是:用計算的方法確定周期問題中,某個序號所代表的是什么物體或圖形的算理的理解。
二、教學法。
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上述三維目標呢?根據教材特點,采取以下方法:
(一)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探究的情境,鼓勵學生自主探究,便于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
(二)營造合作學習的氛圍,鼓勵他們互相合作。分享思維成果,優化解決問題的策略。
(三)緊密聯系生活,讓學生在探索生活問題中,在運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中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培養積極的情感、態度。
(四)用多媒體體課件輔助教學,創設逼真的生活情境,提供多樣的學習素材,化解教學難點。
課前準備有:多媒體課件,學生同桌一組準備黑白棋子若干。
三、我分如下七個主要環節完成本課教學:
(一)創設情境,感知規律。(二)自主探索,交流策略。(三)初步運用,優化策略(四)提高練習,加深理解。(五)生活萬像,再現規律。(六)生活問題,挑戰智慧。(七)引導反思,全課總結。
第一部分:創設情境,感知規律。
課一開始,我用課件出示教材例1的場景圖。說:“國慶節公園、街道到處張燈結彩,彩旗招展。更添了節日的喜慶氣氛。這是其中的一個美麗場景,你從圖中看到了什么?”接著問:“盆花是按什么規律擺放的?彩燈和彩旗呢?”
根據學生回答,進行提煉,如:盆花2盆為一組,每組都是一藍一紅,情況完全相同。使學生對周期問題有本質上的把握。
(這一環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觀察,教師適當指導,深化學生認識,為下一環節的探索作好準備。)
第二部分:自主探索,交流策略。這個環節是本課的重點。
我提問:在圖中,我們看到8盆花,照這樣擺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顏色的花?自己試一試。讓學生獨立思考,給他們充足的時間。
等大多數學生解決出問題后,組織學生在小組里交流。這時,我注意每個小組的情況,發現學生不同的策略,并幫助有困難的同學。
小組交流后,組織全班交流。學生可能出現的方法有:
1、畫圖策略,用不同的符號表示藍花和紅花,一直畫到第15盆花,是藍花。
2、列舉的策略,左起,第1、3、5……(也就是序號是奇數的)盆花都是藍花,第2、4、6……(也就是序號是偶數的)盆花都是紅花。所以第15盆是藍花。
3、計算策略。把每2盆花看作一組,列式:15÷2=7(組)……1(盆)。第15盆是藍花。
這里,方法3較抽象,不易理解,又是有廣泛適用性的方法所以要重點分析。我讓學生說說算式里每一個數的意思,通過不斷追問,使學生明白:因為每兩盆花為一組,每組花情況完全相同,15盆花可以分為這樣的7組,還余下1盆,是第8組的第一盆,和每組的第一盆一樣,是藍色的。配以課件,顯示15盆花的分組情況,便于學生理解算理。
最后,讓學生來比較這三種方法。“比較這三種方法,你想說什么?”如果學生沒有意識到方法3有更廣泛的適用性,不要急于灌輸給學生。
(以上環節,學生探索解決生活情境中的問題。相信學生的潛能,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有利于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互相交流、學習,體會解題策略的多樣化,感受到合作學習的重要性。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化解難點。)
第三部分:初步運用,優化策略。
這一環節,我先出示“試一試”第一題。讓學生嘗試解答。評價時,展示學生的不同方法。重點理解計算方法。引導學生說說算式每一部分的含義。特別是18÷3=6,問:沒有余數,說明什么?第18盞燈是什么顏色的?得出:每3盞燈為一組,正好6組,第18盞等正好是第6組的最后一盞,所以應該與每組的第三盞燈顏色一樣是綠色的。
如果學生不贊成計算方法簡便,可以提問:第38盞燈是什么顏色的?第100盞呢?讓學生體會,計算確實是簡便的方法。
然后,讓學生練習“試一試”的第二題。評講時,讓學生說說算式的含義和判斷的結果。
(這個環節,使學生逐步認識到計算方法的簡便,實現策略的優化。在這個過程中,我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而是用事實說話,讓學生自己選擇,實現自主建構。通過幾次練習,學生進一步理解算理,基本掌握這一方法。)
第四部分:提高練習,加深理解。
我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練一練”的3,練習后,讓學生說說這幾小題中圖形排列規律有什么不同,是怎樣確定每組中第32個圖形的?
然后,我讓學生用自己帶的圍棋,同桌一組,有規律地擺一擺,說說第30粒是什么顏色的。集體交流時,請幾組拿到實物投影儀上展示,說說是怎樣判斷的。我還可以對照實物,任報一個序號,讓學生口答。
(這個環節,隨著學生對算理的深入理解,技能逐漸熟練。可以讓學生把計算的過程記在心里,直接根據余數判斷,逐漸提高要求。本環節的第二題,是開放性問題,學生自己參與提出問題,邊活動邊思考,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第五部分:生活萬像,再現規律。
“大自然中有許多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的現象。”媒體播放日升日落、四季更替、月圓月缺等現象。“我們對規律的認識、發現也在悄悄地改變我們的生活。”媒體播放霓虹燈、花布、地磚等圖片。再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的有這樣規律的現象。
(使學生感受到這樣的規律在生活中大量存在,感受數學之美,規律之美,秩序之美。)
第六部分:生活問題,挑戰智慧。
從上一環節自然過度到對十二生肖現象的探討。媒體出示如書上練習十,第一題的十二生肖圖,簡單介紹相關知識,然后讓學生解答這道題,還可以補充一些問題,如:“小明是小學生,他和爸爸都屬牛的,他和爸爸可能各是幾歲呢?”等問題。
(提供給學生更富挑戰性、趣味性的問題,也更凸顯數學的應用價值。)
第七部分:引導反思,全課總結。
我與學生一起總結:通過今天的學習,有怎樣的收獲?你會用哪些方法解決今天的問題?你覺得自己表現怎樣?讓學生勤于反思,學會反思。
板書設計:找規律
方法1、
方法2、
方法3、
蘇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15
今天我要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數學第五冊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我的說課包括說教材,說教學目標,說重點難點,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五大板塊。下面我來詳細的說一說各個板塊:
一、 說教材:
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是蘇教版第五冊第七單元乘法部分的第二課時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乘法。教材安排主要是呈現一個與體育運動有關的生活情景,提供數學信息,讓學生經歷探索三位數乘一位數算法的情境。理解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算理,并掌握計算方法。產生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思考和解題的策略。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乘法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于學生已經掌握了二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而三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與之基本相同,所以,本單元教材的設計思路是:關注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為學生提供熟悉的情境和事物,讓學生在運用已有的知識自主學習和與同伴的交流過程中學習新的計算方法。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決策略。 因此,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及本課的知識特點。
二、說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過程,掌握計算方法,并能正確進行計算。
2、在探索算法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自主探索的意識,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習的信心。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引領學生探索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
教學難點:三位數乘一位數筆算過程中需連續進位的問題。
四、說教法學法
根據教材及學生的特點,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學、遷移和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遵循生活性、知識性相結合的教學原則,在教學中采取有扶有放的教學方式,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雙主”活動體系,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為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真正做到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依據新的課程標準,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在具體的情景中經歷發現問題,理解問題和初步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的成功,學習的快樂。
2、在獨立思考、進行個性化學習的基礎上,開展自主探究活動,通過比較、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學習方法。
3、通過靈活,有趣的練習,鞏固計算方法,提高計算技能。
4、聯系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數學的應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五、說教學過程
三年級學生的思維仍處于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但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觀察、比較、綜合的意識。在興趣濃厚的狀態下,學生有較強的自信心和強烈的表現欲望。根據此特點,我想通過四個環節來完成本課時的教學。
一、基本練習:復習所學兩位數乘一位數筆算方法,為學生向三位數乘一位數筆算的遷移做好準備。
二、激情導入、自主探究、體會領悟
1、談話: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問題,只要我們多觀察,多留心,就能發現許多關于數學的知識。(出示主題圖)
2、學習例題
3、學習“試一試”
4、討論:三位數乘一位數時要注意什么? [設計意圖:教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入,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葉圣陶先生曾說“當教師像是幫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隨時準備放,能放手就放手。”所以我有扶有放,使學生經歷探究新知的過程,充分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地位。教師只在關鍵處啟發,點撥,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知識的全過程。我力求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并參與他們的討論,對學生中出現的各種合理的想法,給予肯定、鼓勵和扶持]
三、鞏固應用,深化發展新的學習成果的強化,主要是通過練習實現的,但練習不等于機械地作出某一種重復的反映,練習應該是有意義的,富有成效的,并且能讓學生感到有樂趣的。在練習的設計中,我考慮到三年級兒童的認知特點,注重了形式多樣性、內容趣味性。主要安排以下練習:(1)基本性計算練習。(2)應用知識練習。(3)思維拓展練習。在練習中分別運用了“啄木鳥診所”“口算接龍”、“我當售票員”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吸引學生的練習熱情.給學生的思維留下了較大的空間,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掌握重點,這樣,既能強化已學的知識,又可以培養應用的技能,更給了學生一個思維拓展的空間。
四、總結提高,質疑反思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想提醒同學們什么? 這部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師僅起到點撥啟發的作用。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讓學生感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這節課的設計,我嘗試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力圖營造一種積極愉快而又富有智慧的教學環境,更好地將學生的情感與認知,感受與理解,學生的主體與教師的主導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通過教學促進學生數學智能整體而和諧地發展。
【小學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01-09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01-09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01-09
小學數學《數學廣角》說課稿02-13
小學數學《約分》說課稿12-24
小學數學《圓》說課稿01-05
小學數學《周長》說課稿01-05
小學數學《方程》說課稿01-11
小學數學統計說課稿10-30
小學數學周長說課稿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