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的說課稿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我們應該怎么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數學的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1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數學第五冊第六單元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周長。
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研究了長、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學好這一內容將為今后長、正方形的面積,其它圖形的周長以及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這部分內容較少,主要就是求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如果是單一的教學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肯定枯燥乏味。我認為學習是連續性的,是一個整體的部分,教材的編寫是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將知識進行分內容、分階段學習,而作為教材的使用者來說,我們應該看到知識之間存在的這種不可分割的連續與整體,在平常的教學中應及時滲透相關連的知識點,使學生在整體性學習中獲得更全面的發展。所以本節課我的課題是定位在圖形的周長上。
根據這一想法,于是改變教材的原有安排是在所難免的。我準備把重點放在讓學生在各種操作和交流中去體會周長的概念,從而自然的獲得求正方形長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要引導好學生獲得更深刻更準確的理解和體驗,那么難點就是我們用什么方式和什么手段來讓學生自己探索出圖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根據以上分析,以及選用的教學方式與手段的特殊性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幾點:
1、 認知目標:理解圖形周長的概念,會計算圖形的周長,得出求正方形、長方形周長的簡便算法。
2、 能力目標:在研究探索學習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信息技術能力以及圖形的空間想象能力。
3、情感目標:創設師生互動情境,在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中,培養學生嚴謹科學的學習態度。勇于探索創新的精神以及樂于合作的意識,發展學生的個性。
我準備分以下幾個層次進行教學:
一、復習鋪墊,引入周長
1、復習長、正方形的特征
引導學生回憶一下長、正方形的邊和角有什么特征。長、正方形的特征是學習他們周長的基礎,通過幾何畫板的方法復習長、正方形的特征,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為后面的學習作好了良好的鋪墊。
2、引入周長
(1)談話:游泳是一項非常好的健身活動,但游泳池還有一個主要任務是保證人們的安全。所以工人們在池邊裝上了防滑地板。
(2)電腦演示動畫:繞游泳池裝一圈防滑地板。
思考:繞泳池一圈就是游泳池的什么?(周長)演示時指明從起點回到起點。
閉上眼睛,“圈一圈”。用手勢表示一下。
(3)今天我們就研究圖形的周長。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周長?
指名指一指,說一說。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學習之前就已經有了生活的經驗,他不是空著腦袋走進課堂的。所以在數學探究學習之始我們應最大限度地喚起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潛力。通過和學生交談體育活動和電腦演示的動畫,以及讓學生說說身邊物體的周長讓學生直觀形象的理解了圖形的周長的概念,為下面學圖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奠定了基礎。
二、自主研究圖形的周長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就是給學生能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知的能力,并能成為一種思索活動。所以這一部分我準備讓學生利用一些測量工具自主研究圖形的周長,并在自主研究中再次深刻地理解周長的概念、得出圖形周長計算的簡便方法。分以下幾個層次:
1、理解周長的概念
(1)描出這些圖形的周長。提醒學生畫的時候盡量從起點回到起點。體現周長一圈的概念。
通過描出各種圖形的周長,使學生對圖形的周長的概念有一個全面的整體的理解。
(2)在我們身體的部位上有沒有這樣的周長呢?
活動:量自己的腰圍,老師的腰圍等。
這個活動設計意圖是:讓學生理解了圖形的周長后又能關注身邊的周長同時又滲透了思想教育,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計算圖形的周長
讓學生小組合作用測量工具度量剛才所描圖形每條邊線的長度(取整厘米數),并計算出這些圖形的周長。
首先測量前的思考:在測量線段時可以直接用尺量,但測量無線段的不規則圖形怎么辦呢?學生討論得出:可以用線圍出邊線,在拉直測量。
最后交流計算各個圖形周長的方法。哪種方法最簡便?
通過各種圖形的周長讓學生在計算中感悟周長計算的簡便方法,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3、研究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由前面圖形周長的鋪墊,研究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主要是要讓學生弄清算理,理解簡便算法。
先讓學生自己求這些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教師再匯總把學生的方法板書在黑黑板上。最后交流討論求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簡便方法:
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有位 教育家說過:人的內心深處有個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個發現者、創造者。學生在整個自主研究圖形的周長的過程中,不僅讓學生體會了發現和創造的樂趣,學會并理解了圖形的周長,而且也增強了學生的探究精神,整個過程都處處以學生為主體。
三、鞏固練習、問題解決
鞏固練習部分是學生理解和鞏固知識,形成技能、技巧,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重要階段,也是學生注意力易分散、易疲勞的階段。因此,需要為學生設計有趣的又具有教強的思考價值的練習。讓學生在輕松練習中他的收獲得到再一次飛躍。
1、我安排了一個拼圖游戲——拼七巧板。讓學生拼出各種各樣的圖形,并指出拼出的這個圖形的周長。
在這一游戲中學生又拼又指,既需要動腦拼圖形,又要準確指出其周長,鞏固了學生對周長概念的理解,同時在多種圖形的拼湊中發展了學生的智力。
2、完成幾個長、正方形周長的計算。
集體交流時,質疑:你覺得怎樣算簡便?
目的是熟練學生對長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并能說明簡便方法的道理,了解學生掌握程度。
3、解決幾個問題。
出示學校里的一塊獎牌和一面錦旗,如果要給這塊獎牌鑲上木框,給這面錦旗添上須邊應準備怎樣做呢?
小組討論后交流。
這一問題解決,提高了學生在生活使用數學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又發揮了合作學習的功效。
四、總結質疑
談話:通過這節課對圖形周長的研究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還存在什么問題。
讓不同水平的學生談收獲,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全過程,有利于反饋信息,檢查效果。同時在學生總結網絡學習的過程中,激發學生運用現代化進行學習的興趣,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了基礎。在學生再次主動質疑中,提高了學生的質疑能力,讓學生的學習因問題而精彩起來,延續下去!
以上是我對利用幾何畫板進行圖形周長教學的一點淺顯的看法,希望各位領導批評指正!謝謝!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我說的是北師大版小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線與角”中的《角的度量》一課,本單元學習的主要內容有:線段、直線與射線的認識,平角、周角的認識,以及用量角器量角與畫角。這部分知識是學生后面學習畫角、角的分類的基礎。教材注重加強學生的操作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會量角的必要性,認識量角的工具量角器的特征,在自主探索中體會、總結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二、說學生
學生對于角的有關知識已有了初步的體驗,知道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一部分學生對量角器有初步了解,但多數學生幾乎沒有用量角器測量角的體驗,小小的量角器雖然被拿在學生的手中,但學生對它的認識是陌生的,一條條放射狀的線,不同的刻度,會使學生找不到量角器上的角,至于怎樣用它測量角的大小,就更顯得無從下手了。而且,在實際中,學生似乎沒有度量角的需要,他們所掌握的完全是抽象的數學知識,很少能應用到生活中。
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實際,我制定本節課的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單位;會用量角器量角;
能力目標:在測量角大小的活動中,學生的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得到培養和發展。
情感目標:1、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大膽嘗試,積極表達,使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創新。
2、應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價值,學生的應用意識得到培養。
教學重點:認識量角器,會用量角器量角。
教學難點:在自主探索中逐步體會、總結量角的方法。
三、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就是量角,是一種知識與技能的學習。過去的教學是教師講解示范,學生模仿操作,然后進行大量的練習加以鞏固這項技能。無疑,這種方式對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低效的。新課程標準倡導: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而且,陶行知先生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事情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因此,本節課我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體會量角的意義和量角的方法,形成度量意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四、說教學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我主要設計了一個放風箏比賽,怎樣判斷誰的風箏放的高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進而展開新知的學習,然后設計幾個適合學生主動參與的活動,即找角和量角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體會量角的意義,探索、總結量角的方法,逐漸掌握量角的技能。最后,在研究生活中的有關現象中,來體會角的大小在生活中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下面我分別說一說。
一創設情境 引入新課
首先,與學生談話,你喜歡風箏嗎?放過嗎?參加過比賽嗎?
這樣,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
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小動物們放風箏比賽的圖片,看,他們放得多認真!到了評比的時候了,這可急壞了剛當上裁判的小猴子,它只記得比賽規則是同樣長的繩子,看誰放的風箏高,卻忘記了怎樣才能知道誰放得風箏高的辦法。怎么辦呢?你們能幫幫小猴子嗎?
引導學生在交流中明確,要知道誰的風箏放得高,只要知道繩子與地面所形成的角的大小就可以了,所成的角越大,風箏放得越高。在這里運用多媒體課件,抽象出繩子與地面所成的角,幫助學生理解生活中的數學,形成抽象思維的能力。
這樣的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激活思維,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學習本節課的知識。
二自主探究量角的方法
1、體會用量角器的必要性
你們真有辦法,要知道誰放得風箏高,只要知道風箏線和地面所成的角的大小就可以了,可是,怎樣才能知道角的大小呢?
這一句追問,進一步激活思維,學生會積極參與討論,知道角大小的方法,從而引出本課要學習的內容,“角的度量”。在交流中,學生會有不同的知道角大小的方法,如,用小一點的角進行測量;用直尺測量;把兩個角重合比較大小;用量角器測量等方法。
在這里,教師順應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使用自己的方法,在使用這些方法的過程中,學生會體會,在這種情況下用把兩個角重合的方法不適用,用小一點的角測量雖然可以知道角的大小,但是不能較精確的知道一個角比另一個角大多少,這幾個方法在使用時都有局限性,只有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大小才是最簡單、最有效的,使學生產生學習用量角器量角的愿望,為學習量角奠定情感的基礎。當學生有了學習的需要時,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參與學習活動。
2、認識量角器
請拿出準備的量角器,仔細觀察,你看到了什么?
學生自由交流匯報。
認識量角器上的中心點、0°刻度線、內外圈刻度、18個大格,180個小格、1°的角。知道度是量角時用的單位。
學生拿到量角器后看到的就是這些,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看到的,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熟悉量角器,同時可以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在這里,我先引導學生自由匯報,然后運用多媒體演示量角器量角的原理及各部分的名稱。幫助學生形成較完整的認識。
3、在量角器上找角
你們的眼睛真亮,找到了量角器這么多的秘密,其實量角器上還藏著很多角呢,你能試著找一找嗎?請你在練習紙上畫出你找到的角。
學生嘗試在紙上的量角器上畫角。
你找到了哪個角?你知道它是多大的角嗎?
請學生到前面展示自己畫的角,并試著說出這個角有多大。
這個活動實際上就是體驗量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體會量角器的中心點,就是所有角的頂點,從這一頂點引出的任意兩條射線都可以形成角,而且每個角都可以知道度數,為后面量角做好鋪墊。
4、嘗試量角
你在量角器上已經找到這么多的角了,能嘗試著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大小嗎?
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應該是學生早就想知道了,在學生認識了量角器后引導學生嘗試測量角的大小,要學習的內容就呼之欲出了。
學生嘗試測量練習紙上的幾個角。給出的幾個角的開口有的向左,有的向右,有的向下。目的是使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逐漸掌握量角的方法,研究解決量角時出現的問題,如讀內圈刻度還是讀外圈刻度;把角的一邊對準“0”度刻度線比較簡便等。
這樣教學就是前面提到的“事情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教師要熟悉學生學習的思維,順應學生的思維加以引導,站在更高的角度關注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
5、總結量角的方法
剛才在展示量角方法的時候,同學們有幾個共同的地方,你發現了嗎?
引導學生交流總結量角的方法,即:量角器的中心點要和角的頂點重合,角的一邊和量角器的“0”度刻度線重合,看另一邊的刻度。因為學生親身參與其中,深有體會,怎樣量角學生在實踐中一點一點的體會,一點一點摸索,所以量角時的注意事項完全可以總結,并且能深刻理解量角的本質,逐漸形成量角的技能。從而使本節課主要內容的學習達到了水道渠成的效果。
6、解決問題
同學們已經會用量角器量角了,我們就可以幫助小猴子裁判,判斷誰放的風箏高了。
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幫助小猴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前面創設的情境更完整,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更主要的是學生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和成功樂趣,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得到發展。
五、聯系生活體會量角的用處
出示生活中量角的例子:滑梯的角度;椅子靠背的傾斜角度;踢足球時選擇射門的位置;這里充分運用多媒體演示生活中抽象的角,讓學生感知測量角的大小的作用,拓寬了學生的視野,給學生進一步思考的空間,讓學生感受到量角的大小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睛觀察生活的意識和習慣,體會數學的價值。
六、說板書設計
在學生總結量角方法的時候,根據學生的交流,相應地板書,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本課的重點、難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3
各位評委,大家好!
一、說教材:
1、說課題:
今天我要說課的內容是小學四年級數學第七冊第五單元中的第一課時《分數的初步認識》。
2、說教材:
這節課的內容是學生在數學領域中第一次接觸“分數”這個概念,這節課的所學的內容是從整數到分數的一次數的概念的擴展,而且知識較為抽象。無論從其意義以及讀寫法都與整數有著很大的差異。學好這節課才能為今后繼續學習分數和小數等有關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因而,教師有必要在教學時讓學生體會到分數來源與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況下才能產生分數。
3、說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初步認識和理解分數的含義,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
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會正確讀寫比較簡單的分數。
(2)、發展性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判斷、邏輯思維等能力。
(3)、教學重點:正確認識幾分之幾的分數。
(4)、教學難點:理解幾分之幾的含義。
二、說教學過程:
1、激趣導入:
我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采用的是故事化的激趣導入,給學生講一個《小熊分餅》的故事。在故事中滲透“平均分”概念的回顧,引導學生動手分一分“餅”,說分法。巧設認知的矛盾,從而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2、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根據所學知識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新知識1/2時,我組織學生動手分一分,從分的過程中形成1/2的表象。然后,讓學生表述過程和表示1/2的部分。通過這樣的方式明確分數的形成是從生活當中用整數不能表述時才產生的。接著,出示一些圖形讓學生去判斷,從而形成“不是平均分的圖形不能用分數表示。”教師幫助加上“暫時”,完善認識。也為接下去的教學作好鋪墊。
3、生活化導引,繼續自主探究:
光從書面上認識分數是不夠的。因而,接下去我就引導學生到生活當中去找分數。(家中的大門、窗戶、半月……)在學生表述完后,追問:“教室里的窗戶有好幾扇是有好幾塊玻璃的,我打開其中一扇,問‘打開的是整扇窗的____.’”讓學生初步接觸其它分數。
接著,我就組織學生自己想幾個分數,請幾位同學讀一讀后,再請學生小組合作利用學具把其中一個分數表示出來。這樣做有助于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探討。
小組合作完成后,再請小組代表匯報,這里要注意學生的表述是不是完整,讓學生明確“______是_______的_______。”
認識了一些其他分數后,接下去利用學生展示過的學具,將上面的涂色部分再添上幾份,同樣讓學生表述出來。這樣讓學生明確幾分之幾里面有幾個幾分之一。
練習:將課后的練習2、3用投影片放出來,請學生口述。
4、鞏固新知,文本練習:
分數的讀法:課后練習5 請幾位學生口頭讀一讀。
分數的寫法:課后練習6 請同學們用手指書空,明確書寫順序。
5、結合新知,拓展認識:
請學生觀察出示的實物圖,問:“這能用分數表示嗎?”(暫時不能)
“那你能猜一猜嗎?”
“誰能來證實一下你猜的準不準?”(折一折)
“現在你們明白老師為什么要加上‘暫時’兩個字了吧!”
通過這一環節,使學生明白:不是平均分的圖形,只有通過再次分,分的份數多了,才能將所取的部分用分數表示出來。進一步拓展學生對分數的認識。
6、回顧總結,口語表述:
通過最后一環節,請學生口語表述學會了什么,回顧這節課所學的知識點,讓學生說,達到總結的目的。
三、說板書:
板書很簡潔,但重點突出、給教學帶來很大方便,給學生的表述做出參考。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4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分數的初步認識》。
首先,說教材。
教材分析: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認識幾分之一。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重要擴展,無論是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及計算上,分數和整數都有著很大的差異。認識幾分之一是第七單元教學內容的“核心”,也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這部分知識的掌握,不僅可以使學生簡單理解分數的含義,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也為今后進一步學習分數和小數打下堅實的基礎。教材的安排貼近學生的認知特點,而且非常注重情境的創設。
學情分析:
低年級學生對數學概念的認識具有較強的具體性,概念形成主要依賴對感性材料的概括。學生在二年級上學期時已經掌握了平均分的意義,能把一些實物圖片進行平均分,這為本課的學習提供了感性基礎。
根據教材的編寫特點和意圖,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目標: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幾分之一,能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能力目標:在動手操作和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的探究和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數學思考和創新精神。
情感目標: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幾分之一,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教學難點:理解幾分之一表示的具體含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及各種圖形紙片若干張、彩色筆等。
二、說教法和學法
為了實現確立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情境教學法、演示法、操作法、觀察法和討論法。通過情境的創設讓學生想學、樂學;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過程,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中主動建構數學知識,從而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交流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流程
根據新課標理念,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來組織教學: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最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數學學習的機會。”因此,新課伊始,我就創設了兩個小朋友分水果的情境。把這些水果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可以得到幾個蘋果?幾個梨?幾個西瓜?請你用掌聲回答,答案是幾就拍幾下。當學生拍到“半個”西瓜時,產生了質疑:“‘半個’應該怎么拍呢?能用什么數來表示呢?”從而引入課題: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種新的數:分數。
拍掌引入分數,我是參考了吳正憲老師的精彩課堂設計,我覺得這個設計非常巧妙。首先拍掌能使全班學生注意力快速集中,其次“半個”無法拍掌表示,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新知的欲望。
第二個環節:動手操作,建構新知。
這個環節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因此我精心設計了六個活動來進行教學。
活動1.課件演示,建立表象
幾分之一的表象認識比較抽象,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在認識“二分之一”時,我利用課件演示并讓學生仔細觀察:把一個西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這個西瓜的1/2。這一半是西瓜的1/2,那么,另一半呢?也是這個西瓜的1/2。在這里,我多讓幾位學生說一說,這個二分之一是怎么得來的?讓學生明白,只要把一個西瓜平均分成2份,其中任意一份都是整個西瓜的1/2。通過多媒體演示,使學生建立了1/2的表象。
活動2.讀寫1/2,認識分數各部分名稱。
初次認識分數,教師的引領顯得尤其重要,我利用課件演示,示范讀、寫1/2,和學生認識分數各部分名稱,再讓學生書空1/2,并快速地在本子上寫出兩個1/2。這樣,學生在讀寫分數的過程中,初步感知了分數。
活動3.動手操作,折出1/2。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1/2的含義,我設計了這個活動:你能用一張長方形紙,折出它的1/2嗎?并涂色表示出來。折好后,讓學生舉起來,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說一說1/2表示的具體含義,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我有意識地展示學生不同的折法,引發學生思考:“為什么他們的折法不同,折出的形狀也不同,而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2表示呢?”學生在觀察討論中發現:“只要是把一個長方形平均分成了兩份,每份就是這個長方形的1/2。”在動手操作中,幫助學生實現了1/2從有意接受到自由表達的過程。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5
一、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四冊,第69頁例2,練習十五相應習題。
二、教材分析
本課時是這一單元教學的重點,是在學習了1 000以內數數和l 00以內讀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本節課教學,為比較1 0000以內數的大小和讀寫萬以內數打下基礎,而且為學習萬以內數的四則計算創造條件。《課標》指出:“數學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的理解。”依據這一理念和《課標》要求,本課時素質教育目標確定以下三方面:
(一)知識教學點
l、理解1000以內數中各個數位所表示的意義。
2、使學生掌握1000以內數的數位順序及1000以內數的組成。
3、掌握1000以內數的讀法、寫法。
(二)能力訓練點
l、能夠比較熟練地讀、寫1000以內的數。
2、初步培養學生自主探索,類推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初步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探索精神。
2、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掌握1000以內的讀、寫方法。
教學難點:中間、末尾有零的數的讀、寫方法。
教具、學具準備:小黑板1塊、計數器卡片、計數器、數學卡片。
三、教學設計
(一)復習引入
1、讓學生將課前收集到的生活中100以內的數在計數器上撥一撥、讀一讀,說出每個數的組成。然后說一說100以內的數是怎樣寫的?
通過說一說、撥一撥活動,使學生對以前學過的100以內數的讀寫及組成進行鞏固,為本節課學習1000以內數的讀寫作好鋪墊,并引出課題。100 以內的數,同學們都會讀、會寫了,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1000以內數的讀寫,(板書課題:1000以內數的讀寫)
二、探究新知
第一層:學習沒帶零1000以內數的讀寫
1、出示計數器并撥上536,同桌互相說一說這個數怎樣寫、怎樣讀。并貼出有彩色珠子的計數器卡片。
2、先讓學生匯報,再撥出362、689,指名寫數、讀數。
3、讓學生討論歸納出沒帶零的1000以內數的讀寫法、寫數、讀數都要從高位起,百位是幾就在百位寫幾,十位是幾就在十位寫幾,個位是幾就在個位寫幾,反過來,百位是幾就讀幾,十位是幾就讀幾十,個位是幾就讀幾。合起來就是幾百幾十幾,并板書。
(設計意圖:放手學生獨立試讀寫這個數,給學生創設五個自主探究的空間,相信學生的能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第二層:學習數中間和末尾有“0"的讀寫。
1、把第一層536的計數器中,536中十位上的3個珠子撥去,再把536中個位上的6撥去。師出示計數器卡片,你發現了什么?
2、十位上和個位上沒有珠子,該怎樣寫,怎樣讀?請學生寫在自己的本子上,并讀給同桌聽并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3、指名說一說。再撥出302、405、320、450等數,讓學生讀寫。
4、分組討論歸納:數中間有“0”和末尾有“0”數的讀寫。
強調哪位沒有珠子就在這位寫“0”占位。百位是幾就讀幾百,中間的“0”讀零,個位是幾就讀幾,像506,讀作幾百零幾。百位是幾就讀幾百,十位是幾就讀幾十。末尾的零不讀,像530,讀作幾百幾十。
(設計意圖:初步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思索的良好學習習慣)
第三層:學習數的組成。
1、組織學生觀察三張計數器卡片上的三個數,并討論每個數是由幾個百、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匯報時明確指出:506中的0個十和530中的0個一可以省略)學生已有的100以內數的組成基礎上學習1000以內數的組成,讓學生獨立完成,有利于培養學生類推能力。
三、練習鞏固
1、課本69頁“做一做”的第1題和71頁第1題。讀數、說組成。
2、課本第69頁“做一做”的第2題和第7 1頁“練習十五”的第2題(這兩道題讓學生學以致用,檢查學的效果,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
3、畫珠子練習
4、擺數游戲,請你用2個8和2個0組成一個三位數并指名說數的組成,通過擺數游戲,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
5、請學生將課前收集到的生活1000以內的數讀出來,其它同學在本子上寫,并指名板書。
(體現了“生活數學”的思想,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現象,并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讓學生感受體會到“數學就在我身邊” ,數學真有用。)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再次鞏固1000以內讀、寫法
(五)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教學設計我注重引導學生采用激發興趣、自主探究、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多種形式的學習方式去探索學習1000以內數的讀寫。由于低年級學生機械記憶和形象思維占優勢,因而,在教學中應用了色彩鮮艷的計數器卡片,聯系生活實際,采用直觀演示進行教學,利用舊知去探索新知,大膽讓學生分小組合作討論,把知識與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提高了學生的觀察、比較、類推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六)板書設計
1000以內數的讀寫
寫作: 5 3 6 5 0 6 5 3 0
讀作:五百三十六 五百零六 五百三十
幾百幾十幾 幾百零幾 幾百十個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6
一、說教材
《商不變的規律》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七冊中的內容,在課本上的第84頁上,共有三個例題,是一節新的授課。
“商不變的規律”是一個新概念,被除數和除數必須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才能不變,這是一種函數思想,學生在以前沒有接觸過。這個規律不但是被除數、除數末尾有零的除法的簡便運算的根據。也是以后學習小數除法的依據,也有助于分數的基本性質的理解,同事還可以向學生初步參透函數思想。
二、說教學過程
1.“變”中求“不變”,導入新課。
教學伊始,先出現一道除法算數“8÷4=2”,然后變化被除數和除數,使之成為:
16÷4=4
24÷8=3
40÷2=20
使學生看到猶豫被除數和除數的變化,商也發生了變化,緊接著出現“80÷40=2”,讓學生看到被除數和除數都變了,商卻不變,從而引出課題。
“商的變化”是學生經常見到一般的現象,“商不變”則是一種特殊現象。教學中,打破老框框,引導學生從變中發現不變,從而導入新課的學習,是符合教學規律的。“變”與“不變”本身就是一個辯證的關系,從中可使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學,這樣引入,手法新穎,有利于促進學生大腦興奮,產生探求“商不變的規律”的強烈愿望,有助于新知識的學習。
2.突破重點,掌握新知
新教材中商不變的規律是用表格形式出現的,如下表:
被除數
24
120
240
2400
4800
除數
4
20
43
400
800
商
觀察:
1.第2、3、4、5組與第1組比較。被除數和除數各有什么變化?商有什么變化?
2.第4、3、2、1與第5組比較,被除數和除數各有什么變化?商有什么變化?
教學時引導學生先從左到右觀察,并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讓學生由觀察除法中的被除數、除數和商的變化入手,從具體到抽象,逐步從觀察、比較、分析中得出結論。這一環節老師起主導作用,使學生有目的,學有方向。接著提出新要求,改變觀察方向,按照上面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去觀察、比較、分析,展開討論,從而得出又一新規律。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注重學法指導,優化教學過程
例1是運用商不變的規律進行口算:
(例1:口算3600÷6004800÷400 )
這個例題的教學采取學生自學的方法。在講完例10的練習中,最后出現一道這樣的判斷題:
(150÷10)÷(30÷10)=5()
學生判斷后,請與150÷30進行比較,這兩題的結果都是5,150÷30和15÷3哪題容易計算?學生回答:15÷3容易計算。這樣很自然地過渡到例11的學習中去,這時教師列出下面幾個自學提綱:
①這兩道題是什么類型的口算題?
②課本上是怎樣做這兩題的?
③為什么可以這樣做?
例2是一道應用商不變的規律,筆算除法的簡算題:
(例2:8760÷120)
除數是兩,三位數的除法,筆算方法學生已經掌握,這道題只需應用商不變的規律,把被除數,除數同時縮小10倍,即可達到簡單的目的。又提高了學生的計算能力。
在學習了筆算除法的簡便運算后,學生最容易出現的錯誤是把被除數和除數末尾的0全劃掉,而忽視了縮小相同的倍數。針對這一情況,我在這里安排了這樣一組練習題:想一想,下面各題中的哪些零可以劃去?
230√920 450√9900600√90600 400√5060
這樣做既突出了新知識的難點,加深了對商不變規律的理解,也節省了教學時間,為學生正確進行簡算掃清了障礙。
在第2題中,我編排了一道發散思維的訓練題:
90÷18=(900○□)÷(180○□),這道題要求學生充分應用商不變規律,使等號兩邊的式子相等,同時提醒學生“0”不能作除數。第3題的難度又有所提高,要求學生自己去思考要使商不變,被除數和除數應該怎樣變化。最后一道1200÷25=( )÷100,除數由25變成100,讓學生根據商不變規律的理解,并能正確應用規律進行口算和簡算。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我們只能更新觀念,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我在這堂課中既注重基礎的掌握,又注重了能力的培養,發展了學生的思維,也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同時,也既重視學會,更重視會學,我相信,這些舉措對學生素質的提高肯定會有幫助。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7
一、說教材
1、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 “年、月、日”的第一課時。
2、教材分析
時間單位是較為抽象的計算單位。小學在前面已經掌握了小時、分、秒,并在實際生活中積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經驗,有關年、月、日方面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內容中,有了形成較長時間觀念的基礎。本單元是在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有關年、月、日等時間單位方面知識的。本課是讓學生借助觀察年歷來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的,然后介紹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以及拳頭記憶法和大月歌訣記憶法,最后是算出平年、閏年全年的天數。
3、教學重點、難點:
年、月都是較大的時間單位,讓學生建立時間單位的觀念和掌握單位間的進率是教學的重點。掌握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是教學難點。
關于練習題的編排,編者是按照新授內容的順序安排的,形成多樣。第1題是先練習了年、月、日之間的進率,再說出平年和閏年的天數;第二、三、四題是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提高了學生解答問題的能力。
4、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重、難點和內容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條教學目標:
(1)能夠說出年、月、日之間的關系,能閱讀日歷、年歷,并寫出日期。
(2)能夠說出各月的天數并能正確分辨大月和小月。
(3)理解、掌握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并能說出平年和閏年的天數。
這幾條目標既有知識層,又有運用層,而且概括了本課時的知識點,明確、具體、可測。
二、說教法
1、教法上:
(1)努力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注重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通過啟發、誘導、設置懸念,培養學生探討知識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做到精講多練,講練結合,步步扎實。
(2)盡量利用直觀教具、電化教學等手段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努力體現目標教學特點,在突破重點、難點的過程中重視教學信息的反饋和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如:在教學年、月、日的進率時,我是通過讓學生觀察20xx年的年歷使學生知道一年有多少個月,每個月有多少天,通過教與學的雙向反饋,使教師更加清楚學生對這一教學重點的掌握情況,使下面的教學建立在穩固的基礎上。再通過教師幻燈片演示近幾年二月份的天數,學生通過動腦、想、說、總結概括等一系列的活動,突破教學難點。
2、教具準備: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點,我準備了以下教具:年歷、幻燈片、錄音機等。通過這些教具,可以使學生直觀地發現規律,學到知識。
三、說學法
在學法上,通過讓學生觀察、看書、質疑、討論、總結、概括、實踐運用等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在教學一年或者一個月的時間有多長時,首先利用年歷組織學生進行觀察等活動,并注意聯系實際來掌握年、月、日之間的關系;通過讓學生觀察幻燈片中二月份的天數發現每四年一閏的規律。再經過計算20xx÷4和20xx÷4得出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判斷能力,從而提高學習興趣。
四、說教學過程
下面說一說教學過程程序。因為這是年、月、日的起始課,所以要有個好的開頭,人們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好奇心,我利用猜謎語的形式來導入課題,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老師讓你們猜個謎好嗎?請同學們注意聽:有個寶寶真希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脫一件,等到年底剩張皮!”誰能說這是什么?學生很快就能猜到這是日歷。然后,教師出示一本日歷,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日歷,可以知道:在日歷上我們可以找到某年、某月、某日,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內容:“年、月、日”的認識,(板書課題)。這樣,通過學生猜謎語和引導學生觀察日歷,導入課題,既直觀形象,過度又自然,同時好能激發求知欲,吸引學生注意力,為下面學習新知打下基礎。
為了讓學生有目的、有重點地學習新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的特點,我分兩次口述學習目標,我是這樣出示學習目標的:同學們,你們知道這節課首先要完成哪兩個任務嗎?我來告訴你們,第一個任務是能夠說出年、月、日的關系,能閱讀日歷、年歷并寫出日期;第二個任務是能夠說出各月的天數,并能正確分辨大月和小月。這樣出示目標既不枯燥乏味,又不死板,還能讓學生記得住,激發求知欲。
出示完目標后,教師將沿著這條線去教,學生也將沿著這條線去學。通過讓學生有目的地觀察20xx年的年歷,使學生初步學會看年歷并知道一年有多少個月,哪幾個月是31天,哪幾個月是30天等知識。我是這樣設計的:通過看年歷,你知道一年有幾個月?每個月的天數都一樣?每個月各有多少天?看完后請同學們打開書,請同學們根據鴨博士提的問題認真觀察年歷。由于問題簡單,學生看完后會積極地舉手回答問題,我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一年有12個月,每個月的天數都一樣,有的月份是31天,有的月份是30天,31天的月份有一、三、五、七、八、十、十二這幾個月;30天的有四、六、九、十一這幾個月;二月有28天。板書完后,我告訴學生通常把有31天的月份稱大月(板書大月),把30天的月份叫小月(板書小月)。在學生熟悉了年歷之后,借助于他們平時對時間的直接經驗和想象力,把抽象的時間與具體事件聯系在一起進行一些有趣的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20xx年的兒童節是星期幾?國慶節是幾月幾號?你自己的生日是幾月幾號?你能用鉛筆把它圈出來嗎?通過這樣的練習,使學生建立起了較長的時間觀念,鞏固了年、月、日之間的關系,同時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順利地完成了前兩個任務。
在學生知道什么是大月,什么是小月后,讓學生判斷自己的生日是在大月還是在小月從而引出二月。這時我告訴學生,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它是一個特殊的月份,為什么呢?再通過讓學生觀察不同年份的年歷,發現二月有時是28天,有時是29天(板書29天),寫完后我說明:通常把二月份有28天的這一年叫做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做閏年(板書平、閏年)。這時,我口頭出示第三個學習目標:如何判斷某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并能說出平年和閏年的天數就是我們將要完成的第三個任務。出現了平年和閏年后,學生會產生疑問:為什么會有平年和閏年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充分利用電教手段,讓學生聽一段錄音:“你知道嗎?……。”這個錄音既回答了學生的疑問,又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為再次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聽完錄音后,我用幻燈出示了20xx年到20xx年二月份的天數,通過讓學生認真觀察、討論,自己發現四年里有三個平年和一個閏年的規律,并經過計算得出閏年的年份與4的關系,從而學會判斷方法。這樣既加深了理解、記憶,還培養觀察、概括能力,突破了教學難點。
為了鞏固判斷方法,了解學生掌握情況,我讓學生對“做一做”的第3題進行了練習。為了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正確判斷,我把原題進行了改動,把書中只給的年份都分別除以了4。由于學生年齡較小,知識有限,這里只作為常識讓學生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為了便于學生記憶一年中每個月的天數,我給學生介紹了左手拳頭數月份和用兒歌記憶大月的方法,這樣學生既學得生動活潑,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計算一年的天數打下了基礎。我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看幻燈,圖上有一個左拳頭圖,在左手的拳頭上我們可以依次數出十二個月份。這時,我先引導學生在圖上數月份,邊數邊標出月份。再學生觀察圖知道:凡是凸起的地方表示月份都是大月,凹下去的地方除了二月外都是小月。再引導學生在自己的拳頭上數月份進行練習。這樣既能親身體驗,又能達到鞏固的目的。由此再一道記大月的歌訣:“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在此,講清十二月就是實際生活中的常說的臘月。
在學生初步掌握了各個月份的天數之后,讓學生利用剛剛學到的知識自己計算出平年和閏年各有幾天,并填在書上,通過提問,知道平年有365天(板書365天),閏年有366天(板書366天)。這樣設計既鞏固了新知,有培養了學生的靈活性。再通過“做一做”中的第1、2題進行練習。
到此,本課知識已經學完,通過看書質疑進行小結。小結時我采用提問題、學生小結的方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歸納概括,在學生腦海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最后是回顧目標進行檢測,通過測評可以獲得反饋信息并及時補救,做到當堂知識當堂掌握。測評時,我充分利用課本中的練習題。這些練習緊扣重點,既有層次,又有梯度;既考查了學生的基礎知識,又考查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五、教學反思
我在設計這節課時把本節教學的重點定位于:把數學知識還原到生活中,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年月日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運用良好學習方法自主學習的能力。
備課時,從課的容量上來看,量確實較大,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要在40分鐘內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平年、閏年的知識和判斷方法,會計算全年天數等,存在著一定的困難。
年、月、日是常用的,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時間單位,也是來自學生自身和現實生活,教學時,我把教學內容納入現實生活情境中,將學生置身于一種動態、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上課時,師生先交流此時激動和高興的心情,同時,也使學生感到,要學習的知識就在他們身邊,接著借助課件演示講解,年、月、日的概念,再用生活中經歷的一些事情,描述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長,使學生初步體會年、月、日的時間概念,接著讓學生說出課本中有意義的日子發生在什么時間,這樣,再一次將“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一思想在學生頭腦中明朗化。
通過上這節課,我覺得本節的目標定位準確,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進行學習,使課堂設計落在實處。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8
各位評委: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稿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對稱》。
一、說教材
首先,來說說我對教材的理解,本單元是在三年級初步學習了軸對稱的基礎上繼續教學軸對稱圖形,采用對折等方法確定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繼續教學平移,要把簡單的圖形在方格紙上連續平移兩次;繼續教學旋轉,要在方格紙上將簡單圖形旋轉90°。在內容的編排上先教學對稱,再教學平移,然后教學旋轉。本課一共分三課時,我這節課教的是第一課時。本課的重點在于結合實例,感知軸對稱圖形,發展學生的空間思維。本課的難點在于空間知覺的建立與培養。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難點以及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已經在三年級初步學習了軸對稱圖形,認識了軸對稱圖形的認知水平,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實例,感知對稱現象和軸對稱圖形的形狀。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操作、認識軸對稱圖形,并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的軸對稱圖形。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道理。
三、說教法
我來談談我對教法、學法的認識,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的特點,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采用引導發現法、直觀演示法、動手操作法等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一個又一個帶有啟發性和思考性的問題,創設問題情景,誘導學生思考、操作,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逐步推導歸納得出結論,使學生始終處于主動探索問題的積極狀態,從而培養思維能力。學法應遵循自主性與差異性的原則,讓學生在“觀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檢驗一應用”的學習過程中,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使學生掌握知識。
四、說教學程序
我來談談我對教學程序的預設,課堂教學是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發展以及思想品德的養成的主要途徑。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系統地規劃,遵循目標性、整體性、啟發性、主體性等一系列原則進行教學設計,并分為如下的五個教學環節: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知;
(二)、動手實踐,探索新知;
(三)、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四)課堂小結,深化新知。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知
首先向學生們提出疑問,老師說“同學們,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呢?老師要向大家請教幾個問題,我們祖國首都的天安門,它是什么圖形?具有什么特點?”學生根據三年級所學的知識順利的回答出來。接著再提問兩個差不多的問題引導學生回答。這樣做是為了讓學生們對過去所學知識進行進一步的鞏固與加深,也為了學習新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做好準備工作。其次老師再提問同學們“哪位同學能夠給老師舉出幾個軸對稱圖形的例子呢?”引導學生做出回答。繼而鼓勵同學并教給他們一個表揚的小口訣。我這樣設計是為了加強復習的強度,讓學生更加體會到軸對稱圖形的樣子,開拓學生的思維,增加想象的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可以讓學生感覺到自己被尊重、被認可,自然而然產生自豪感,有利于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
接著我給同學們動手演示,將一張長方型紙一面涂上顏色,然后沿中線對折,提問“同學們,你們發現了什么?這個圖形有什么特點呢?”引導學生做出回答。(板書:對稱圖形)這樣設計是鍛煉學生上課要仔細的學習,不能馬虎,給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其次提問“同學們,剛才哪位同學看到了老師是根據什么折的線,是隨便折的嗎?我看看誰觀察的最仔細。”學生做出回答后,老師給予表揚并且加以明確,引出本課的教學內容。(板書:軸對稱圖形)我這樣設計的意圖是讓學生們養成凡事都要認真觀察的好習慣,表揚學生可以讓學生產生對新知的巨大興趣,引發去探求新知的積極性。老師明確答案是為了規范學生的數學用語,自覺形成一種研究數學問題就應該嚴密的觀念。
(二)、動手實踐,探索新知
首先我讓學生們自己去體驗一下什么是軸對稱圖形。用長方形紙折出對稱軸并畫出來,讓學生走上講臺為同學們講解。這樣可以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進一步認識軸對稱圖形,也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同學講解是讓學生也體驗一下當老師的感覺,而且在講解的過程中對知識的認識也會更全面。其次再以正方形為例,折出對稱軸,這樣可以讓同學進一步體會軸對稱圖形。再次向學生展示老師剪出的美麗圖形,老師說“同學們,我這里有些好看的圖案,知道我一共用了多長時間就剪出來了嗎?”引發學生的興趣,為了下一步的教學。老師逐步指導學生也可以剪出如此美妙的圖形,讓學生將自己的作品粘到黑板上,表揚同學們都是一群心靈手巧的好孩子。我這樣設計是為了讓學生展開充分想象的空間,動手動腦融為一體,融會貫通,將自己的作品粘到黑板上,可以讓學生在心靈上獲得很大的滿足感,鼓勵學生會讓學生有一種被重視、被認可的開心。
(三)、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在這個環節中我預設了三個層次練習。
第一個層次:動手操作題
62頁上的“試一試”,首先讓同學們動手119頁上的圖形,動手折一折,并且提出要求看看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哪些不是,如果是的話有幾條對稱軸?在62頁的圖上畫出來。學生開始動手操作,老師巡視。這樣設計的意圖是讓同學們加深對所學新知識的鞏固,而且動手實踐可以讓同學提高興趣。
第二個層次:搶答題
引導學生回答問題,多叫一些學生,因為機會均等,出現錯誤,要及時糾正,可以讓同學自己來,老師起輔助作用。我這樣設計是為了給每一個同學機會,讓同學自己糾正錯誤可以促進同學們之間的友情,懂得互相幫助。
第三個層次:練習題
63頁第2道,我采用讓學生上講臺為同學們講解的方式,可以讓同學們加深記憶,并且有一種做小主人的感覺。解決第3道題時,我讓同學們用語言描述出來,這樣做是為了讓學生們鍛煉口語表達能力,口齒清晰。解決第4道問題時,因為有困難,可以讓同學們進行小組討論,我這樣設計的意圖是鍛煉同學們的小組合作精神。
第5道問題當成家庭作業布置給學生回家完成。這樣設計是讓同學們懂得拓展延伸。
(四)課堂小結,深化新知。
我讓同學們回憶一下這節課所學的知識,并且發言,老師給予獎勵。可以叫這節課回答問題比較少的同學。我這樣設計的意圖是回顧整節課所學,鞏固知識,叫回答問題少的同學來回答是考慮到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照顧到每一位同學,鼓勵學生更好的進一步的學習。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9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五年制小學數學第七冊《梯形面積的計算》。
2、教材簡析:梯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學好這部分內容,既發展了空間觀念,又培養了運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更為今后學習幾何知識奠定了基礎。
3、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掌握梯形面積公式,理解推導過程。
(2)能力訓練: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3)素質培養:滲透旋轉和平移的思想,讓學生在拼剪中感受數學知識的內在美,培養團隊合作意識。
4、教學重點:理解梯形面積公式,掌握計算方法。
5、教學難點:通過圖形的轉化推導面積公式。
6、教學關鍵:借助圖形之間的轉化,溝通知識間的聯系,合理使用多媒體,促進學生獨立推導出面積公式。
7、教具準備:電教多媒體、實物投影。
學具準備:各種梯形卡片若干、小刀、膠水。
二、說教學策略及教法
這節課主要本著“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活動為主線,以創新為主導”的思想。主要教法有引導法、直觀演示法和討論法等。在教學策略上,把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化為學生“拼、剪、畫、說“的活動,通過小組活動、操作實踐等手段借助多媒體的演示,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使抽象的知識變得直觀形象,給學生一個創新的空間。變“講堂”為“學堂”,從而從根本上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建構一種新型的現代教育模式。
三、說學法
在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的自主學習,把學習的鑰匙交給學生,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授以科學的思維方法,這節課學生主要采用以下兩種學法進行探究學習:
1、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運用這種方法,便于培養學生的參與合作精神。例如,讓學生尋求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看誰想出的辦法多,學生在組內合作交流,互相可以得到啟發,共同理清思路。
2、遷移嘗試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模仿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出梯形面積計算公式。學生在模仿、遷移、推導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思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說教學程序
本節課屬于幾何知識中公式推導教學。根據內容特點和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特點,教學程序可分為五大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導入
聯系學生熟悉的例子,創設一個能激起學生認知沖突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計算一個上底3厘米、下底5厘米,高4厘米的梯形彩紙的面積。這時大多數學生會束手無策,就在學生產生認知沖突時導入課題:同學們,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內容“梯形面積的計算”。精心設計好這個開端,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新知的學習環節。這樣既激發了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又使學生明確了探索目標與方向。
第二環節:搭建腳手架,激活思維
這一環節主要是針對學生求梯形面積時遇到的困難而設計的。這樣一來就為學生解決新問題做了認知上的鋪墊。這一環節共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操作鋪墊;第二步再現舊知。操作鋪勢是先讓學生將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任意擺成各種各樣的圖形,然后再要求學生擺成一個學過的圖形:如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圖形的拼擺操作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對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操作驗證,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積累了豐富的表象,使學生獨立思考,自由探索有了基礎;第二步再現舊知,先讓學生說一說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公式是什么?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又是怎樣?再用多媒體演示,揭示圖形的轉化方法,為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提供內在的類比推理。接著問學生:回顧了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你受到了什么啟發?這時安排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交流,讓學生從中感悟到用轉化的方法可以解決新問題,從而對學生的學法做了有力地指導,使學生更好地自己把握自己學習的活動。
第三環節: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建構主義學說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體主動建構的過程。在這一環節的學習中,要充分相信學生,并為之提供主動建構的過程,從而使“有意義學習”的實現成為可能。這一環節也分兩步進行:第一步,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各種梯形,鼓勵學生操作,尋找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讓學生拼拼剪剪中實現轉換,比一比哪一組同學想出的辦法多。由于剛才提出的問題比較大,答案不唯一,這樣整個課堂就完全放開了,讓學生自己去找。這時學生就開始動手操作了,剪得剪,拼得拼,教師在這個時候,會積極參與小組的討論之中,并引導組織好學生的學習活動,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第二步,交流驗證是學生在小組間相互交流,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除了這些方法外,可能還有其它的方法,那么學生匯報時要充分肯定他們的推理與計算。學生在交流與展示中相互得到啟發,這樣學生就經歷了一個學習再創造的過程,使學生創新思維得到更好的發展,也就可以收到“保底不封頂”的效果。
第四環節:點撥歸納、解決問題
學生經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的悟出了梯形面積公式,但不一定講得清道理,有的學生在公式的理解上存在障礙,基本處于“悱”、“憤”狀態。這時應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梳理思路找出最簡便的解題方法,接著就重點演示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讓學生觀察原梯形和所拼圖形之間有什么關系?師生共同推導出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來,這時候計算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接著讓學生看書質疑,理解公式。最后進行課堂小結: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你還想出什么問題,這樣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第五環節:綜合練習、拓展延伸
練習是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徑,為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層次的練習:
1、自命題練習:學生自己出題自己解答,并進行自評互評。這樣擺脫了由老師出題,學生依次解答,一貫做法。老師只在關鍵的地方加以點撥、引導。這樣設計,學生不但感興趣,而且這個出題與解題的過程,更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
2、鞏固練習:先讓學生以搶答形式練習,直接用公式求面積,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一道實踐與計算相結合的綜合性題目。
3、對學有余力的學生設計一道思考題,供他們解答。這些練習緊扣教學重點,既有層次,又有梯度,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學好知識的自信心。
五、板書設計
這樣的設計體現了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又做到了重點突出。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10
教材分析
本小節的教學內容包括圓錐的認識和圓錐的體積,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圓的周長、面積和圓柱的表面積、體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小學階段幾何知識的最后部分。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圓錐,掌握圓錐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稱;理解求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會運用公式計算圓錐的體積。
圓錐體是人們生產、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形體。教學這一部分內容即能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又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解決實際圓錐問題的方法。
教材通過直觀引導學生觀察、實驗、判斷推理得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這樣不僅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還能培養學生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根據對過去學生試卷的分析,在計算等底等高圓柱、圓錐體積的變形題中,錯誤率比較高,主要原因是對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的體積之間的關系不清,因此教學中對于算理的推導要特別注意。
教法建議
本小節的教學內容包括圓錐的認識和圓錐的體積,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圓的周長、面積和圓柱的表面積、體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圓錐,掌握圓錐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稱;理解求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會運用公式計算圓錐的體積。
教學圓錐的認識,重點是掌握圓錐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稱。教學時首先需要復習已學的圓柱體的特征,然后結合實物,通過對比,使學生掌握圓錐的特征。教學圓錐的高的測量方法是教學的難點,教師可引導學生猜測、動手實測操作,利用課件演示測量過程,使學生順利突破難點。教學時要充分的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間。
教學圓錐的體積,重點是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教學時可以按照“演示:利用課件演示圓錐體的形成;猜想:你覺得圓錐的體積和什么立體圖形有關系?有什么關系?操作:通過實驗(包括等底等高和不具備等底等高條件的多個實驗)引導學生推導圓錐體的體積公式;驗證:進行基本計算”四個步驟組織學生創造性學習。教學中通過學生大膽的猜想嘗試與創新,自主探究,推導圓錐體的體積公式。教學時要充分的為學生提供創造空間。
教學目標
使學生認識圓錐,掌握圓錐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稱。
教學重點
圓錐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稱。
教學難點
圓錐的高的測量方法。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出示圓柱體,引導學生說出圓柱體的特征。
2、什么叫圓柱的高,并在實物或幾何圖形中指出。
3、導入,今天我們學習一個新的幾何體——圓錐。(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大家在生活中見過圓錐體嗎?
2、一個長方形通過旋轉,可以形成一個圓柱體,那么你們知道圓錐體是怎樣形成的嗎?(課件演示:圓錐的形成)下載
3、圓錐的認識(課件演示:圓錐體的認識)
1、圓錐有一個頂點,底面是一個圓
2、圓錐周圍的面是一個曲面(側面)。
3、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高
4、測量圓錐的高(課件演示:測量圓錐體的高1或2)下載
(1)引導學生討論:圓錐有幾條高?
(2)用直尺和三角板如何測量圓柱的高。
5、圓錐側面的展開圖(繼續演示課件:圓錐體的認識)下載
(1)想象圓錐體的側面展開圖
三、隨堂練習
1、說出圓錐的特征。
2、說出圓錐各部分名稱。
3、指出下列各圖是由哪些圖形構成的?
四、全課小結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圓錐體和圓柱體有什么區別?
五、板書設計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11
一、教材分析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數學》三年級第7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分數與整數有很大的差異,是數概念的一次擴。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上,分數和整數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教材將分數的知識分段教學,本課是“初步認識幾分之一”。它是認識幾分之幾的基礎,是本單元教學內容的“核心”,也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以后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此,這節內容需借助多媒體演示和學生所熟悉的具體事例,通過演示和學生操作,使學生理解一些簡單的分數的具體含義,讓學生體會到分數來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況下才產生分數。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特點,本節課我確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直觀認識幾分之一,初步形成關于幾分之一的表象,會讀寫幾分之一,能直觀地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2、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數的過程,通過直觀演示、操作、觀察,小組合作一系列學習活動,感受幾分之一的形成過程。
3、感受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的樂趣,感悟分數只是來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獲得運用分數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三、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分數的含義,初步建立幾分之一的概念。難點是理解分數的含義。
四、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三年級的學生,他們已具有一定的整數知識,在生活中也常常會遇到一些不能用整數來表示的量,雖然他們在生活中能理解一半和一多半的概念,但只能模糊地來表示某些量。初學分數,由于分數這一概念比較抽象,與整數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學生初學分數會感到困難。
針對這些情況,我采用了:情景教學、演示、引導等方法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獲取知識,達到最終的學習目的。學法:學生通過分,涂,折,說等手段及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從而達到幫助學生主動獲得知識的目的。采用了自主探索,動手實踐,觀察發現,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學習。
五、教學程序
這節課我安排了四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創設問題,引入課題。
1、出示“平均分”,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嗎?你覺得平均分怎么樣?
2、把6本本子平均分給2個人,你會嗎?每個人分到多少?
3、2支筆呢?平均分給2個人,每個人分到多少?
4、1個圓餅呢?平均分給2個人,每個人分到多少?
創設學生所熟悉并感興趣的現實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探究之中,體驗分數的產生。
第二個環節:動手實踐,自主探究
在這個環節里我安排了三個步驟,分別是:
1、認識 1/2
由疑問“怎么表示這半個蛋糕呢?”來產生分數。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碰到類似這樣不足一個蛋糕的情況,用整數是無法表示的,在數學中引入了分數,可以用1/2這個分數來表示這個蛋糕的一半,讓學生說說1/2這個分數是怎樣產生的呢?
動手操作是學生必須具備的數學能力。讓學生用手中的長方形折一折,找到1/2 ,并用斜線涂上顏色。涂好后說一說1/2是怎么來的?在這個環節設計 “ 折一折 ” ,就是讓學生進一步理解 的意義,為后面讓學生動手操作,發現新的分數作了鋪墊。
接著學生動手折紙表示后反饋:說說自己的1/2是怎么來的?并且有意識地收集學生作品:
(1)為什么都能表示1/2 ?
(2)圖形不一樣,為什么都能表示1/2
(3)為什么一個1/2大,一個1/2小
經過多次比較,去掉1/2的表面屬性,提取1/2的本質屬性。
(4)下列圖形能用1/2表示嗎?
(5)在生活中能找到1/2嗎?
2、認識幾分之一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在學生初步理解1/2后,根據學生的生活及學習經驗,自主地學習探究幾分之一,培養學生進行嘗試學習的意識,讓學生獲得發現的喜悅。這一步我采用了活動讓學生自主學習幾分之一。
活動要求:
想:在心里想好一個分數
寫:將這個分數寫在方格紙上
選: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解釋這個分數是怎么來的
3、比較分數的大小
這個環節分兩個層次。首先,我出示了課件,先出示一條紅紙條,告訴學生可以用“1”來表示,再出示涂了一半顏色的紙條,讓學生估計出1/2。這時再出示涂1/3顏色的紙條,讓學生估計出是1/3后,教師問:同一張紙條的1/2和1/3哪一個大?這里只要讓學生從圖上直觀的看出哪個分數大就可以了,簡單的說一下為什么。接著再來估計1/6,可能有一些難度,但有了前面的1/3作鋪墊,學生應該可以估計出。最后再比較1/6與上面兩個分數的大小。這個活動進一步豐富了學生對幾分之一的認識,讓學生在經歷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等思維活動后自主探索出結論,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估算能力和對數的感覺,也通過直觀圖形讓學生體會了1/2、1/3、1/6和1的關系,為后面學段繼續學習分數打下伏筆。
第二是讓學生動手自己解決課本第93頁第3題,進一步理解幾分之一,和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讓學生在直觀圖形的引導下,感到分數也有大小,點燃學生探索的火花,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去探尋其中的奧秘
第三環節:綜合實踐,鞏固運用1、比較大小 2 、先看圖估一估,在填上合適的分數
通過多層次的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新知,活躍思維。
第四環節:總結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1.課時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質數和合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約數和倍數的意義,了解了能被2,5,3整除的數的特征之后學習的又一重要內容,它是學生學習分解質因數,求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的基礎,在本章教學內容中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2.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①掌握質數和合數的概念,會正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②知道自然數還可以分成質數、合數與1三類。
(2)過程和方法:通過100以內的質數表的制作,使學生學會合理選取學習材料的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學習,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說學情
《數的整除》這一單元,概念多,理解難,易混淆。學生通過對約數和倍數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數的學習,有了一定的認知基礎,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約數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三、說教法
新課程標準要求轉變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根據本節知識特點和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遵照課標精神,我采取了動手操作,引導探索,發現規律,培養分類歸納的數學意識和品質的教學方法。
四、說學法
教師的任務不僅要使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要使學生會學。因此,我在設計這個教學內容時分了這樣幾個層次。
第一層次:首先讓學生從1到20中隨意挑選5個數寫出這5個數的約數,然后通過匯總整理歸納,使學生發現自然數還可以按約數的個數分成質數、合數與1。
第二層次:接著通過判斷一些數是質數還是合數,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質數與合數的概念以及掌握質數與合數的判斷方法。
第三層次: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法來制作一張質數表。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就設計了4張數表,讓學生通過對數表的選擇,來感悟學習材料的選擇對方法的應用是有影響的。從而使學生領悟到今后在研究問題時,要注意選擇最方便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找2到50中的質數這一環節,我給學生以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組內互相交換意見,這樣學習方式就變得多樣化了,同時也使學生感受到了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從而自發地掌握了學習方法。整個過程,從思維的形式上說,是有聯系的,有序的,處于“做數學”的水平。促使學生學習和反思“動腦”的方法,真正學會學習。
第四層次:在制作完質數表后,我安排學生用質數表來判斷質數和合數,使學生體會到質數表的優越性。
第五層次:最后安排了一個小游戲,用今天學到的'知識和以前學到的知識來介紹自己的學號。游戲練習、符合小學生的興趣,學生都樂于積極參與,在收到鞏固的最佳效果的同時,又能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一、說教材:
質數和合數是在約數和倍數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數的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質數和合數是求最大公約數、最小公倍數以及約分、通分的基礎。因此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質數、合數的概念,而且能記較快地看出常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這一節內容中抽象概念較多,而且有些概念容易混淆,如:質數與奇數、合數與偶數等。
教學目標:
1.學生能理解質數、合數的意義,會正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2.能初步弄清質數與奇數、合數與偶數等概念的區別及聯系,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把握水平。
3.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4.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歸納、概括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掌握質數、合數的概念,準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2.奇數、偶數、質數、合數的區別與聯系。
二、說教法、學法:
首先,在學習準備中讓學生根據以往的知識經驗,對小組號碼數字進行分類(按奇數、偶數分,按位數分等等)。對學生不同的分法老師都給予肯定,同時引導學生對非零自然數的另一種分法,即按一個數的約數的個數來分,從而引入新課。
其次,教師引導學生寫出自己小組號碼數的約數,并繪制成表,讓學生觀察表“按約數的個數來分”該怎樣來分。通過觀察、比較,發現這三類數的特點,歸納、概括出質數、合數的概念。然后教學例2:質數和合數的判斷。教師指出還可以通過查質數表來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并引導學生制作質數表。從而使學生初步發現質數和奇數、合數和偶數等概念的區別及聯系。
再次是一些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拓展學生思維。最后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三、說教學過程:
(一)學習準備:讓學生根據以往的學習經驗,對自己的小組號碼數進行分類(按奇數、偶數分,按位數分等等),同時引導學生對非零自然數的另一種分法,即按一個數的約數的個數來分,從而引入新課。
(二)探究新知:
1.建立質數、合數概念:
找約數進行分類、觀察歸納出質數、合數概念。
2.教學例2:質數和合數的判斷。
“你認為怎樣去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告訴學生還可以通過查質數表來判斷,并指導學生制作質數表,引導學生發現,初步弄清質數與奇數、合數與偶數等概念的區別及聯系。
(三)鞏固拓展應用:
1.填空2.判斷3.思維訓練
(四)全課小節: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五)布置作業;練習十三的第2、3題。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我所執教的"分米、厘米、毫米"的認識這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四冊第三單元的內容。
1、教材簡析
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是在學生認識了長度單位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習分米、厘米、毫米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長度單位的認識,為以后進一步學習長度單位的換算及其他幾何知識打下基礎,它也是實際應用所必需的。
2、教學目標
認識分米、厘米、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這些單位間的進率。
通過直觀操作、小組交流等形式的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的興趣和意識,使學生感受教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3、教學重點:認識分米、厘米、毫米,知道它們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建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長度觀念。
二、教學設想
1、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所以我根據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即認識1米的基礎上,打亂原有教材安排的先認識厘米,再認識分米、毫米這樣的順序,重新組織教材,讓學生先認識分米,再認識厘米,最后認識毫米。這樣教學之后,不需教師再花時間讓學生去比較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大小,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無形之中形成了一個不等式:米>分米>厘米>毫米。這樣有利于學生有序的建立數量觀念,為學生以后學習數量打好基礎。
2、數學生活化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設計本節課時,我堅持從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實際出發,以"感受生活化的數學"和"體驗數學的生活化"為教學理念,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感受數學的實用性,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本課一開始,從清明節扎小白花剩下的鉛絲引入,使學生感受到長度單位與我們現實生活是密切聯系的,消除對這一數學知識的距離感。
教學活動中,也都注重數學知識跟現實生活相聯系,如在學生認識了1分米、1厘米,1毫米之后,讓學生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東西長度是1分米、1厘米,1毫米,哪些物體可以用毫米作單位。
數學知識學習之后,應該讓這一數學知識回歸生活,所以在練習中我讓學生判斷身邊物體的高度、長度,如:旗桿高10米,鉛筆長10厘米,身高120厘米等等。
3、親身體驗,從中感悟
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教師只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學生才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我在設計本課時,采取看一看、數一數、猜一猜、量一量、摸一摸、想一想等實踐操作和空間想像相結合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閱讀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4、內容分層細化,著眼一個"實"字
這一課主要分三段進行教學,第一段是認識分米,第二段是認識厘米,最后是認識毫米,課的知識量較大,所以教學時我把主要著眼點放在"厘米"的教學上,分米和毫米的認識花的時間相對較少。
認識分米時,我先讓學生觀察米尺得出從"0"刻度線到"10"刻度線的這一段長就是1分米,再讓學生用手比一比1分米有多長,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體大約1分米,充分感知1分米的長度,在此基礎上落實米和分米間的單位進率。
認識厘米時,從三角板入手,觀察得出1厘米的長度,同樣讓學生認識幾厘米的長度,其中安排了一個游戲,通過小組合作看一看、摸一摸、評一評,既讓學生充分感悟到各單位長度,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最后安排了量文具盒,讓學生既鞏固量的方法,又可初步讓學生感知立體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認識毫米時,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1毫米有多長,初步建立1毫米的觀念。
5、重過程教學
一般教學在教學新課后都非常注重對新知的練習鞏固,有基本訓練、專項訓練、深化訓練,使學生在練中達到教師所期望達到的教學效果。現代數學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中重結果,輕過程的思想,轉而重視過程教學,重視學生知識構建的過程。所以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把主要時間集中于學生對1分米、1厘米1毫米的認識及建立它們的長度觀念,只留少量的時間做些簡單的鞏固練習。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一)說課內容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一課時——幾分之一。
(二)教材分析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萬以內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又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無論是意義,還是讀寫方法、計算方法,分數和整數都有很大的差異。本節課結合具體情境,通過直觀操作,使學生逐漸形成分數的正確表象,初步建立分數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為今后進一步學習分數和小數打下基礎。
(三)學情分析
低年級學生對數學概念的認識具有較強的具體性,概念形成主要依賴對感性材料的概括。學生在二年級上學期的時候已經掌握了平均分的意義,能把一些實物圖片或者圖形平均分。有的學生已經知道了分數,但他們基本上還不能正確表達分數的意義。
(四)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和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
結合具體情境,通過直觀操作,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體會學習分數的必要性;知道分數各部分名稱,能正確地讀寫分數。
2、能力目標:
通過操作、觀察、分析、比較,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發展思維,培養探究意識和創新意識。
3、情感目標:
經歷認識分數的過程,體驗創造的快樂,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幾分之一,初步建立起分數的概念。
教學難點:能夠借助具體的實例說一說分數的意義。
(六)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及各種圖形紙片若干張,尺子、彩色筆。
二、說教法和學法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法與學法的設計著眼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并與同伴進行交流。教師給予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并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創設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的氛圍,讓學生會學、愛學。
因此本節課我使用的:
教法:情境教學法、演示法、操作法、觀察法和討論法。
學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學法。
三、說教學程序
根據新課標的教學理念,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2)動手操作,構建新知
(3)分層練習,拓展提高
(4)課堂小結,延伸鋪墊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最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數學學習的機會。”因此,新課伊始,我就創設了一個笑笑和淘氣分食物的情境,4個蘋果、2瓶飲料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可以得到2個蘋果、1瓶飲料,分得的結果可以用整數表示,而把1塊月餅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得到半塊月餅,“半個”月餅是多少呢?能用我們學過的數表示嗎?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學習分數的必要性,由此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動手操作,構建新知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分數的意義,在“動手操作,構建新知”這一環節我又分四步組織學生學習。
(1)電腦演示,建立表象
幾分之一的表象認識比較抽象,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在認識“二分之一”時,我利用課件演示讓學生仔細觀察,我們把月餅平均分成了兩份,一半正好是兩份當中的1份。這一份是月餅的1/2,另一份也是月餅的1/2,使學生明白
只要是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這塊月餅的1/2。使學生初步理解1/2的含義。(板書: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1/2。)認識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2)實際操作,促進內化
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二分之一的含義,我讓學生選一個自己喜歡的圖形,先折一折,再用斜線給它的1/2涂上顏色。學生動手折紙并涂出所選圖形的二分之一。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折法,課堂上可能出現幾種類型的正確折法。我先有意識地展示長方形的幾種不同的折法,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折法不同,折出的形狀也不同,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2表示呢?”引導學生說出“只要是把一個長方形平均分成了兩份,每份就是這個長方形的1/2。”
接著再通過幾道判斷題,使學生明白如果分成二份的大小不相等,它不是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數表示,這樣就突出了分數概念中相當重要的前提條件——“平均分”,為以后學習分數的意義奠定了基礎。
(3)再次操作,創造分數
認識了1/2,接著我順應學生好表現的心理特點,放手讓學生自主創造分數,彰顯學生的個性。讓學生說一說還想認識什么分數,學生邊說,老師邊有選擇地板書。同時鼓勵學生再次動手操作,創造自己喜歡的分數。這樣在學生動手操作,動口交流,動腦思考中,進一步體會分數的含義。找一找分數王國里的分數(放主題圖的課件)不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意識,而且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同時,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成功與快樂,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更好地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4)比較分數的大小
使學生初步學會自己獲取知識,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一階段的教學讓學生明確認識,形成分數的完整概念。
(三)分層練習,拓展提高。
在這個環節,我設計了寫、涂、說、看四種練習,通過練習,加深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提高能力。
A、基本練習,形成技能。
1、寫,用分數表示下列各圖的涂色部分。
做一做的第1、2題(數學書93頁)
2、涂:看分數,涂顏色。(練習二的1、2、3題)
以上兩個練習是最基礎的鞏固練習,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都能掌握本節課的知識目標,形成技能。
B、應用練習、提高能力。
3、說:下面的畫面讓你聯想到了哪些分數?
法國國旗五角星巧克力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只有當數學問題和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具體的,生動的、富有生命力的。利用生活中的事物理解分數的意義,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
4、看:涂色的部分大約占圖形的幾分之幾?
課件依次出示圖形,讓學生看圖進行估計,培養學生的猜測與驗證的能力,加深理解分數的意義。
&%8226;(4)課堂小結,延伸鋪墊
我讓學生說一說: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有利于建立完整的認知結構;自我反思評價,師生互評,有利于建立學習自信心、主動性,體現評價的多樣性。使學生了解分數不但表示一個物體的一部分,還可以表示一個整體的部分數,為下一節課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做好鋪墊。
五、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通過板書可以突出教學的重難點,為學生掌握知識和記憶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我在設計板書時力求做到兩點。
(1)圖文并茂,條理清楚,層次明確。
(2)突出重點.與課堂教學的小結相呼應。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三冊第五單元56頁《角的初步認識》。
2、教材分析:
數學是一門重要而應用廣泛的學科。本課時《角的初步認識》使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去掌握知識,是應用數學的一個體現。
角的初步認識這一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幾何圖形,再通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如折疊、拼擺、測量、制作學具等加深對角的認識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能按照兒童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進行編寫,但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義,只要求學生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直尺畫角,教材中還特別注意讓學生動手操作,折紙、制角、畫角、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等,以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學生熟練掌握這部分內容就為以后進一步學習三角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幾何圖形奠定了基礎,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3、教學目標的確定:
從學生認知水平來看,由于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過渡階段,特別是低年級兒童,他們的思維仍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在教學中,這就不可避免的要產生幾何圖形的抽象概括性與兒童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怎樣去解決這一矛盾呢?我認為最根本的途徑是教學中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把對角的認識建立在豐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之上。因此,根據教材編寫的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從素質教育的三個方面知識、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學目的:
(1)知識方面: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初步比較角的大小;學會用尺子畫角。
(2)能力方面:通過讓學生觀察、操作分析、比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和創造意識。并對學生進行事物的運動發展變化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3)思想情感方面:創設平等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互相協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4、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對于角的認識往往只是借助于實物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對角缺乏系統的認識,所以本課時的重點是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難點是引導學生畫角的方法,使學生通過直觀感知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二、說教法和學法:
角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較為困難,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整個課時將觀察、操作、演示、實驗、自學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于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畫一畫、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等教學手段,讓他們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并充分發揮現代教學多媒體組合的優勢,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見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大腦里。從而進一步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鑒于此,我在教學設計上著重以下幾方面考慮:。
1、分借助形象直觀,運用多媒體的特殊功能,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手開始。因此,要解決數學抽象性和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具體的操作與觀察。教學中必須重視形象直觀的作用,充分利用和創造各種條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學生通過找角、折角、做角等操作實踐,及觀察電腦的動態演示,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觀察,在觀察中動腦過程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認識,形成角的正確表象,掌握角的本質特征。讓他們親身感受學習的樂趣,成為學習的主人。
2、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情緒低落時的思維水平只有在情緒高漲時的二分之一。說明人的認識活動和情感是緊密相連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除充分發揮多媒體計算機的教學功能,通過它的形、聲、色、動、靜的變化,形成鮮明的表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迪學生的思維,還想方設法,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整堂課都處在"好奇"、"好學"的高昂學習情緒中,
按照觀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實踐創新這一模式進行,使教學過程始終吸引他們主動去探索問題,發現規律。
3、重信息反饋,堅持師生間的雙向交流。
根據信息反饋的理論,在學生接觸新知時通過鞏固練習、辨析練習及時反饋,在師生間雙向交流的過程中,不斷解決新矛盾,使認識得到深化、升華。
4、堅持面向全體,發展為本
素質教育要求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為此,我將根據問題的不同難度,教學時兼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有所得。都有機會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設計練習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練習,也有發展性練習,盡最大努力體現因材施教。并通過教法、學法的使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并在時間、空間諸方面為學生提供發展的充分條件。
三、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多媒體應用分析及設計思路
〈一〉激趣導入
(媒體應用)屏幕出示: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的實物圖。引導學生回顧復習,依次回答出各個圖形的名稱。
教師指著三角形說,誰愿意告訴大家三角形是由幾條邊組成的呢?——三條邊。早晨上學的時候,粗心的“小馬虎”卻把一條邊忘在了家里,(媒體應用)〈計算機將三角形的一條邊移走〉大家看這還是一個三角形嗎?——不是。這就是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來認識的——角。
教師指著角問:關于角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A:我想知道怎樣畫角。
生B:我想知道角的組成。
生C:我想知道角的用途。
〈……〉
教師歸納學生的回答。這些問題,在今天的學習中我們將逐漸解決。
〈揭示課題:角的初步認識〉
〈二〉引導探究
1、影像激趣,整體感知。
(1)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看到角。
(媒體應用)〈屏幕依次出示:紅領巾、三角板、鐘面和折扇實物圖〉。
仔細觀察,紅領巾上的角在哪里?數一數有幾個?其它物體的面上有角嗎?
學生討論找角。
(媒體應用)在學生找到實物圖中的角后,屏幕上出現閃動角。
(2)舉例
其實在你身邊就有很多角,仔細觀察,你發現周圍哪些物體的表面上也有角?
生A:桌面上有角。
生B:書本上有角。
生C:地面瓷磚上有角。
(……)
(3)啟發學生用紙片折角。
(媒體應用):利用計算機的動畫功能教學折角的方法,讓學生理解對折的含義。
學生討論折角,(媒體應用)到實物投影儀上展示作品,說折角的過程并指出角所在的位置。然后同桌兩人互相比較角的大小。
你能折得再小些嗎?用這種方法可以折出多少個角?
(4)做活動角
引導學生用兩根硬紙條和一個圖釘,做活動角(兩人為一組)。讓學生邊操作邊思考邊討論:怎樣可以得到一個角?怎樣可以得到一個較大的角?怎樣可以得到一個較小的角?
(媒體應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作品。
組織學生討論角的大小與紙條張開大小的關系,角的大小與紙條長短的關系。
學生分組討論并匯報討論結果。
(媒體應用)多媒體演示制作過程、討論過程及結論。
讓學生通過觀察、對比找出最終結論:角是有大有小的,但角的大小與紙條長短沒有關系。
2、通過感知并利用媒體,建立概念。
讓學生用剛才所折角的頂點扎手心,感知角的頂點是尖尖的;摸一摸角的兩條邊,感知角的兩條邊是直直的。從而揭示了角的本質屬性。
(媒體應用)屏幕出示:四個實物圖的角。
四個圖的角閃動,淡化實物外形,留下閃爍著的角。
讓學生嘗試歸納出角的組成。
教師訂正,講解角的各部分名稱。
學生練習,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稱。
3、指導學生正確的畫角。
我們剛才看到了許多實物上存在的角,若要把它畫下來,該怎樣畫呢?
讓學生討論:先畫什么?再畫什么?
學生嘗試畫角。
(媒體應用)展示作品,講畫法。
學生交流角的畫法,討論后老師歸納:畫角的時候,一般都是先畫頂點,再向不同方向畫兩條直線。
(媒體應用)計算機出示畫角的全過程。
學生在本子上練習畫角。
( 媒體應用)展示作品,說畫法并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稱。
4、歸納角的本質特征。
用學生所畫的角,引導學生討論、歸納,這些角的相同點及不同點。
學生討論。
學生歸納:這些角大小不一樣,但它們都有一個頂點、兩條邊。
5、練習:(屏幕出示練習)
判斷下列圖形是不是角?
A B C D
〈三〉歸納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些什么?
生 :怎樣折角
生 :怎樣畫角
生 :怎樣比較角的大小
(……)
學生回顧小結。
〈四〉鞏固練習
1、找出下列圖形中的角:
2、比較角的大小。書58頁
學生先觀察得出初步結論。
(媒體應用)用三角板上的角去比第一個角。
學生自己用三角板比一比,得出結果。
(媒體應用)兩個角慢慢重疊。
引導學生找出比較的方法
3、要下面的圖形中,各有幾個角?(媒體顯示)
4、(發展思維)一個長方形剪去一個角剩下幾個角?
四、評議:
由舊知過渡到新知,采用激趣法從而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滲透“一切客觀事物之間具有內在聯系”的啟蒙教育。
用計算機輔助由“三角形”到“角”的轉換過程,變“靜”為“動”,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更能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從而很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課堂活躍起來。學習的內容由學生自己提出,教師只起“橋梁”作用,使學生由“要我學”轉到了“我要學”。
由學生身邊熟悉的實物圖過渡到幾何上抽象的直觀圖,貼近學生的生活,便于學生理解。計算機對實物圖中角的顯示效果在這里起到了較好的輔助作用。(閃動時變換為較醒目的色彩,并加上聲音。)
從生活中不同物體表面上找出角,使學生更好地初步感知角。
利用計算機的動畫功能,展示“對折”的含義,直觀、易懂。
紙片的大小要不同,顏色要醒目。不但可以增強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便于比較所折角的大小。
讓學生到講臺上展示作品,說折角過程,以便全體學生觀看,可以培養學生的成就感。
教師的教學思路是探求——研討——匯報——結論。學生在邊操作、邊思考中從認識靜態中的角過渡到動態中的角,觀看紙條的張合產生大小不同的角,紙條的長短對角的大小沒影響,由此滲透角的本質特征,學生輕易掌握難點。并引導學生用語言表述,使操作、思維、語言有機結合,既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實物投影儀上展示作品,克服了紙片小的缺點,便于學生觀察和比較,同時再次培養了學生的成就感。
用多媒體展示探究過程,即便于學生觀看,又便于學生比較、歸納出結論。
充分利用媒體優勢,由實物直觀過渡到抽象直觀,突破重點。
巧用媒體的動畫、聲音等特點,從實物過渡到圖形,為后面的畫角打下基礎。
通過前面對角的感知,逐漸過渡到“畫角”,使學生的思維從具體到抽象過渡,完成了“物——形——初步認識”的過渡,從而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利用計算機對“頂點”、“邊”的閃爍及相應的聲音,直觀、形象,學生對畫角加深了認識。教師適時給予講解指導,如畫邊時要強調邊要畫直、均勻。
在學生畫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歸納,找到角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再次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再次活躍起來。
在學生對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讓學生做該練習,從而加深了學生對角的認識,增強分析、判斷能力。
先引導學生回顧本節所學到的知識,再讓學生小結,可以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一步鞏固、復習,加深了認識。 鞏固練習緊扣知識點,對知識基礎知識起了鞏固作用。
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時,為了讓學生加深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用動畫演示結合學生動手操作,不但更形象生動地說明兩個角一樣大,而且也教給了學生比較物體大小的不同方法,蘊含了數學學法的指導。
設計思考題以本節知識為基礎,具有趣味性、思考性.讓學生以學習小組人單位討論,意在因材施教,提高智能,開發智力,培養和發展他們的創新精神。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01-09
小學數學《數學廣角》說課稿02-13
小學數學統計說課稿10-30
小學數學《圓》說課稿01-05
小學數學《周長》說課稿01-05
小學數學《折扣》說課稿06-12
小學數學《約分》說課稿06-16
小學數學《圓》說課稿06-12
關于小學數學的說課稿06-12
小學數學獲獎說課稿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