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數學說課稿(通用15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數學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1
說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一元一次不等式組》是華東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七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三節,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知識的綜合運用和拓展延伸,是進一步刻畫現實世界數量關系的數學模型,是下一節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是繼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和一元一次不等式之后,又一次數學建模思想的學習,也是后繼學習一元二次方程、函數的重要基礎,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組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集的概念。
2.會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并教會學生通過在數軸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得到不等式組的解集。
(二)、過程與方法
1.創設情境,通過實例引導學生考慮多個不等式聯合的解法。并總結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與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之間的關系。
2.通過對典型例題的分析加深對結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認識。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數軸的表示不等式組的解,滲透數形結合這一重要的思想方法。
2.在解不等式組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數學解題的直觀性和簡潔性的數學美。
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
1.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概念,會用數軸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集的情況。
2.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法。
難點
靈活運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知識解決問題。
(四)、說教學方法
本節課采用多媒體教學,利用多媒體教學信息容量大、操作簡單、形象生動、反饋及時等優點,直觀地展示教學內容,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而且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積極性。
(五)、說學生的學法:
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元一次不等式,并會解簡單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知道了用數軸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分三步進行:畫數軸、定界點、走方向。本節我們要學習一元一次不等式組,因此由一元一次不等式猜想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概念學生易于接受,同時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類比推理能力。本節所選例題也真正的實現了低起點小臺階,循序漸進,能使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
(六)、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了七個活動。
活動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通過多媒體圖片(選擇材料通俗易懂,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引入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概念:
活動二引領學生探索新知
2、一元一次不等式組
通過上面實際問題的探究,歸納概括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概念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集的概念。
活動三范例講解學以致用
例1:借助數軸,求下列不等式組的解集:
(1)、(2)、
(3)、(4)、(分析由課件展示)
例2:解不等式組:(1)(學生板演,教師對照多媒體點評)
活動四:反饋練習鞏固提高
課堂練習:P48練習(學生板演,教師點評)
設計意圖:這四道習題的設置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集的概念,會用數軸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集。
活動五數形結合總結規律
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集的確定規律:
(1)、多媒體演練
(2)、總結規律:
1.同大取大
2.同小取小;
3.大小小大中間找,
4.大大小小解不了。
活動六:反思小結,體驗收獲
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談談自己的體會?
多媒體設計表格總結。
活動七:知識反饋,布置作業
布置作業:為了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收獲,我把作業分為選做題和必做題。
(一)、課本P49習題3
(二)、選做題:能力提升
1、若不等式組無解,則m的取值范圍是。
2、若方程組的解是負數,求的取值范圍。
(七)、教學設計說明與反思:
本節知識與前一節的知識聯系比較緊密,在教學中要特別注意本節內容與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識的聯系,讓學生經歷知識的拓展過程,并能通過數軸讓學生直觀地認識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集,使其了解數形結合的作用。另外,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不等式組解集含義的講述,讓學生做到較深刻的理解,并熟練掌握用數軸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從而進一步引入利用觀察法、歸納法即可掌握求不等式解集的辦法。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2
一、教材內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學習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識及其應用,是中學數學的重要內容,在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之后,進一步探究現實世界中的數量關系。
本章通過對汽車行駛速度問題的分析,使學生經歷實際問題中數量關系的分析、抽象過程,體會到現實世界中有各種各樣錯綜復雜的數量關系,既有相等關系,也有不等關系,使學生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了解不等式。
2、主要知識結構
不等式的概念—→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
—→在數軸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3、教學重點和難點
對于初一學生來說,以前接觸到的代數式及方程等知識都具有唯一性,給定字母的值,能確定唯一的代數式的值,給定方程能得到唯一的解,而這一節所接觸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卻有無數個解,需要我們去用集合的形式來表示,這對學生形象思維來說是一個大的轉變,所以我們將不等式解集的理解和表示作為本節課的重點,將不等式解集的概念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本課題學習力求達到如下目標:
知識與技能:1、理解不等式的意義,不等式解的意義,并能判斷出不等式的解。
2、理解不等式的解集,并能在數軸上表示出不等式的解集,認識一元一次不等式。
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在學習中經歷問題的提出→分析→探索→類比的過程,體會到生活中數量關系的多樣性,初步了解數形結合的重要數學思想。
情感與態度: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模型,讓學生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通過師生共同探索不等式的意義及找到不等式的解集的過程,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造,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能力。
三、教法學法分析
根據本節課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主要以講學稿為載體,采用探索發現法,以問題為主線,體現“問題情境—建立數學模型—求解與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通過情境的分析過程,強化學生的主動探索,加強對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量關系的數學建模思想教學,體現新課程標準里,對重要的概念和數學思想呈螺旋上升的原則。
四、教學過程分析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師生互動,課堂探究
1、導入新知,解釋疑難
(1)不等式的概念
通過對前面情境的分析,學生對生活中的不等關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并對進一步了解不等式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此時再引入新的情境,讓學生去分析其中的不等關系,學生樂于接受。
問題:一輛勻速行駛的汽車在11:20距A地50千米,要在12:00之前駛過A地,車速應滿足什么條件?
分析:設車速是x千米/時。
從時間上看,汽車要在12:00之前駛過A地,則以這個速度行駛50千米所用的時間
不到小時,即①
從路程上看,汽車要在12:00之前駛過A地,則以這個速度行駛小時的路程要超過
50千米,即②
式子①和②從不同角度表示了車速應滿足的條件。
(2)不等式的解和解集
在了解不等式之后,學生很容易將思維轉移到什么樣的值才滿足這個不等式,光憑想像很難得出結果,此時利用多媒體的交互作用,讓學生對未知數的值進行試探。比如:若速度為100千米/時,(多媒體演示)輸入速度x的值為100,多媒體中的汽車隨之進行運動,觀察運動的結果,滿足題目的'要求,所以100是這個不等式的解,從中得到不等式解的概念。
如果學生對這個演示過程感興趣的話,鼓勵學生多進行試探,比如再輸入80、75等,同時穿插一些不滿足題意的值,如40、50等,便于進行對比,尋找這個不等式的解的范圍。在演示的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1、不等式的解到底有多少個?
2、這些解有什么樣的共同特征?
學生回答后,從中歸納得到:只要是大于75的數都滿足這個不等式。用集合的形式表示為,從而得到不等式解集的概念:使不等式成立的x的取值范圍,叫做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簡稱解集。
(3)在數軸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多媒體演示)畫數軸表示不等式解集的過程。
然后在黑板上按四步引導學生用數軸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畫數軸—→找點—→描點—→牽線
2、歸納類比,尋找解集
(三)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四)歸納總結,知識回顧
師生合作,共同歸納。由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點進行歸納,老師進行引導、整理。歸納時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什么叫不等式?什么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什么叫不等式的解?什么叫不等式的解集?
怎樣在數軸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五、板書設計(略)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題是新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六章·第二節“平方根”第二課時的內容。是在七年級學習了乘方運算的基礎上安排的,是學習實數的準備知識。運算方面,在乘方的基礎上以引入了開方運算,使代數運算得以完善。因此,本節課是有助于了解n次方根的概念,為今后學習根式運算、方程、函數等知識作出了鋪墊,提供了知識積累。
2、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
幫助學生了解平方根的概念,會進行有關平方根的運算;理解算術平方根與平方根的聯系和區別。
⑵、教學思考
在具體問題中抽象出平方根的概念,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⑶、解決問題
通過舉例使學生明確平方根是靠它的逆運算平方來進行,發展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
⑷、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主動參與使學生勇于面對困難并能夠解決困難,發展合作交流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與關鍵
重點: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質難點:平方根的`概念和表示的理解。
關鍵:求平方根(即開平方)運算要靠它的逆運算平方來進行。
二、學情分析
根據教學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我從學生現有知識基礎、學習現狀等方面分析。
1、學生的現有基礎
在“平方根”的學習中,學生在七年級時已學過了乘方的運算,上節課又學習了算術平方根的運算,初步理解了根號的表示,有助于本節的學習活動進行。
2、學習的現狀
此階段的學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強烈的“自我”和自我發展的意識,因此對新鮮事物或新內容特別感興趣,但缺乏學習的方法。
三、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
(1)情境教學法:目的就是使學生盡快“走進課堂”,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思考。
(2)對比教學法:即把新舊知識,把二次方與平方根的概念,計算過程等對比起來進行教學,即使他們掌握了概念的本質,又完善了學生的知識結構,從而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
(3)經驗交流法:即使學生在獨立練習、思考的基礎上,學會與人交流,與人合作,經驗共享。
學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們應該把過程還給學生,讓過程與結果并重。新課程也強調學生的學習應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據此學生的學法我定為小組交流合作法和自主學習法。這樣,既能形成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學習氛圍,又能為學生搭建一個展示個人魅力的平臺。
四、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首先,我動畫的形式,用多媒體示出問題情境:
(1)( )2=9,( )2=9;( )2=,( )2=
(2)如果一個正數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這個正數x就叫做a的;
(3)如果一個數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這個數x就叫做a的。
總結得出平方根的概念:如果一個數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這個數x就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二次方根)。這樣的設計,其目的是通過填空,與算術平方根比較引出平方根的概念,溝通二者之間的關系,與乘方相結合,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二)合作交流,理解概念
1、填空:
(1)32=( ),(-3)2=( ),22=( ),(-2)2=( ),02=()
(2)( )2=&
nbsp;9,( )2=4,( )2=0(3)有沒有一個數的平方等于負數的?
2、想一想
(1)正數的平方根有()個,它們互為();(2)0有( )個平方根,它是();
(3)負數平方根(填“有”或“沒有”)
(三)綜合訓練,突出重點
1、出示例3求下例各數的平方根:
(1)64;(2);(3);(4)(-25)2;(5)11
2、為了加深對平方根的理解,我出示課本P42頁“想一想”:
(1)( )2=( );( )2=( );( )2=( )(2)對于正數a,( )2=( )
(四)課后小結
(五)作業P47第3和第4題
五、板書設計平方根
平方根概念
開平方概念
法則
六、設計說明:
(一)、指導思想
依據學生已有的基礎及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遵循現代教學思想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知識技能的同時,注意數學思想方法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個人品質;使學生體驗數學的“實踐第一”和數學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的思想。
(二)、關于教法和學法
采用啟發式教學法及情感教學,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用實例和生活語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節學習情緒,讓學生在乘方運算及其逆運算及平方根性質法則的比較中主動發現問題;應用數學思想方法分析討論,解決問題;在練習訓練中提高解題能力,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同時,采用媒體輔助教學,增大教學密度,更好地揭示了問題的本質,突破教學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三)、關于教學程序的設計
在教學程序設計上,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突出以下幾個注重:
①注重目標控制,面向全體學生,啟發式與探究式教學。
②注重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體驗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
③注重師生間、同學間的互動協作,共同提高。
④注重知能統一,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方法,靈活運用。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方程是初等數學的基本知識,也是進一步學習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礎。方程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是中學階段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開端,也是增強學生學習數學、應用數學意識的重要題材。本節教材主要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可以說是小學與中學內容上的銜接點,方法上的分水嶺。
(二)教學內容
“從算式到方程”新教材與原教材的顯著區別:方程這一部分內容不是按照由定義到解法最后講應用的純數學體系編排,而是首先從實際問題出發,通過比較算術方法與方程求解的區別,體會方程的優越性,讓學生認識到從算式到方程是數學的一大進步。然后再通過具體實際問題所列方程,介紹方程等概念。新教材的編寫更加體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
(三)教學重點難點
由于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習慣用算術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對列方程不太熟練,為了防止學生仍停留在列算式解題的低層上,所以本節重點確定為:讓學生在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比較列算式與列方程在分析數量關系上的區別及列方程時相等關系的建立。而本節中學生可能感到困難的仍是實際問題相等關系的建立。
二、目標分析
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確定以下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方程等基本概念。
2、會根據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列出方程。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歷從具體問題中的數量相等關系列出方程的過程,體會并認識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的一個有效的數學模型,滲透數學建模的思想。
(三)情感目標
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方程與現實世界的密切關系,感受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
三、教法與學法分析
根據本節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較緊密的特點,教學中選取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背景材料,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并恰當設計各種問題,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小組討論、相互交流、動手操作、自主探索等活動,獲得知識,積累經驗,體驗成功,積極推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新的學習方式,努力完成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活動中角色的轉變。
四、教學過程分析
教學目標①進一步理解用等式的性質解簡簡單的(兩次運用等式的性質)一元一次方程
②初步具有解方程中的化歸意識;
③培養言必有據的思維能力和良好的思維品質。
教學重點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
知識難點需要兩次運用等式的性質,并且有一定的思維順序。
教學過程(師生活動)設計理念
復習引入解下列方程:
(1)x+7=1.2;
(2)在學生解答后的講評中圍繞兩個問題:
①每一步的依據分別是什么?
②求方程的解就是把方程化成什么形式?
這節課繼續學習用等式的性質解一元一次方程。由于這一課時也是學習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所以通過復習來引入比較自然。
探究新知對于簡單的方程,我們通過觀察就能選擇用等式的哪一條性質來解,下列方程你也能馬上做出選擇嗎?
例1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
0.5x-x=3.4(2)
先讓學生對第(1)題進行嘗試,然后教師進行引導:
①要把方程0.5x-x=3.4轉化為x=a的形式,必須去掉方程左邊的0.5,怎么去?
②要把方程-x=2.9轉化為x=a的形式,必須去掉x前面的“-”號,怎么去?
然后給出解答:
解:兩邊減0.5,得0.5-x-0.5=3.4-0.5
化簡,得
-x=-2.9
兩邊同乘-1,得
x=-2.9
小結:
(1)這個方程的解答中兩次運用了等式的性質
(2)解方程的目標是把方程最終化為x=a的形式,在運用性質進行變形時,始終要朝著這個目標去轉化。
你能用這種方法解第(2)題嗎?
在學生解答后再點評。
解后反思:
①第(2)題能否先在方程的兩邊同乘“一3”?
②比較這兩種方法,你認為哪一種方法更好?為什么?
允許學生在討論后再回答。
例2(補充)服裝廠用355米布做成人服裝和兒童服裝,成人服裝每套平均用布3.5米,兒童服裝每套平均用布1.5米。現已做了80套成人服裝,用余下的布還可以做幾套兒童服裝?
在學生弄清題意后,教師再作分析:如果設余下的布可以做x套兒童服裝,那么這x套服裝就需要布1.5x米,根據題意,你能列出方程嗎?
解:設余下的布可以做x套兒童服裝,那么這x套服裝就需要布1.5米,根據題意,得
80x×3.5+1.5x=355
化簡,得
280+1.5x=355
兩邊減280,得
280+1.5x-280=355-280
化簡,得
1.5x=75
兩邊同除以1.5,得x=50
答:用余下的布還可以做50套兒童服裝。
解后反思:對于許多實際間題,我們可以通過設未知數,列方程,解方程,以求出問題的解。也就是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
問題:我們如何才能判別求出的答案50是否正確?
在學生代入驗算后,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出方法:檢驗一個數值是不是某個方程的解,可以把這個數值代入方程,看方程左右兩邊是否相等,例如:把x=50代入方程80×3.5+1.5x=355的左邊,得80×3.5+1.5×50=280+75=355
方程的左右兩邊相等,所以x=50是方程的解。
你能檢驗一下x=-27是不是方程的解嗎?不同層次的學生經過嘗試就會有不同的收獲:一部分學生能獨立解決,一部分學生雖不能解答,但經過老師的引導后,也能受到啟發,這比純粹的老師講解更能激發學生的積級性。
這里補充一個例題的目的一是解方程的應用,二是前兩節課中已學到了方程,在這里可以進一步應用,三是使后面的“檢驗”更加自然。
解題的格式現在不一定要學生嚴格掌握。
課堂練習①教科書第73頁練習第(3)(4)題。
②小聰帶了18元錢到文具店買學習用品,他買了5支單價為1.2元的圓珠筆,剩下的錢剛好可以買8本筆記本,問筆記本的單價是多少?(用列方程的方法求解)
建議:采用小組競賽的方法進行評議
小結與作業
課堂小結建議:①先讓學生進行歸納、補充。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
(1)這節課學習的內容。
(2)我有哪些收獲?
(3)我應該注意什么問題?
②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③思考題用等式的性質求x:-2x=-5x+7引發競爭意識,提高自我評價和自我表現的機會,以達到激發興趣,鞏固知識的目的。評價包括對學生個人、小組,對學生的學習態度、情感投入及學習的效果方面等。
本課作業①必做題:教科書第73頁第4(1)、(2)、(4)題;補充: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①3+4x=17;②4-=3
②選做題:教科書第73頁第4(3)題,第74頁第10題。
本課教育評注(課堂設計理念,實際教學效果及改進設想)
1、力求體現新課程理念: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本設計從新課的引人、例題的處理(包括解題后的反思)、反饋練習及小結提高等各環節都力求充分體現這一點。
2、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通過大量地講解,把學生變成任教師“灌輸”的“容器”,學生只能接受、輸入并存儲知識,而教師進行的也只不過是機械地復制文化知識。新課程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將被動的、接受式的學習方式,轉變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等方式。本設計在這方面也有較好的體現。
3、為突出重點,分散難點,使學生能有較多機會接觸列方程,本章把對實際問題的討論作為貫穿于全章前后的一條主線。對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討論始終是結合解決實際問題進行的,即先列出方程,然后討論如何解方程,這是本章的又一特點。本設計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5
一、說教材
《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章第課時的教學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這為過渡到本課題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而本課題的理論、知識是學好以后課題的基礎,它在整個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教學內容分析,結合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點,我將制定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會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2.通過學習對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探究過程,體會類比數學思想方法。
3.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思維能力及總結概括能。
三、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大綱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會類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驟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本節課有兩個教學難點:把不等式中的未知數化為1這一步時,應根據不等式的性質確定不等號的方向是否改變;會靈活運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解法的知識解決相關的數學問題。
四、說教法、學法
數學知識相對比較抽象,學生在學習是覺得很枯燥,接受新知識會比較困難。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我采用了趣事導入法、類比法。
根據七年級學生注意力不太集中,又好動的心理特點我采用了合作討論法和自主探究法以提高學生自覺學習的習慣。
五、說教學過程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能夠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將新知識化難為易,提高本節課的教學效果。我主要從以下五個環節進行教學的。
1、回顧舊知,導入新課
首先通過魯班造鋸的故事引入課題,這個故事也正體現了數學中常用的類比數學思想,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這種類比思想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造性。再讓學生通過解1道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進而回顧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驟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
2、探究新知
在教學新課的過程中根據教材的重、難點;學生已有知識的實際現狀選擇合適的教法和學法并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學效率。首先我設計了4道很簡單的小問題題(用不等式表示下列各式)得出4個一元一次不等式讓學生觀察其共同特點從而很順利的概括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再給出5個不等式讓學生判斷是否為一元一次不等式從而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再啟發學生類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驟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步驟,進一步比較知其聯系與區別,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概括總結能力。
3、鞏固練習
通過學生自主合作解2個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個不含分母、不含等號,一個含有分母、含有等號。這樣由淺入深的設計讓學生更容易注意到在數軸上表示解集時若包括分界點畫實心點,若不包括分界點畫實心點。
4、小結
設計一個問題(議一議):解不等式移項時應注意什么?系數化為1時應注意什么?在數軸上表示解集時應注意什么?是本節課的知識系統化。
注意:解不等式移項時要變號但不改變不等號的方向;系數化為1時不等式兩邊同除以或乘負數時不等號的方向要改變;在數軸上表示解集時若包括分界點畫實心點,若不包括分界點畫空心點。
5、作業布置
讓學生把教材第126頁第1題和第2題寫在課堂作業本上以進一步鞏固本節課的知識。
總之,本節課在教學時我采用的是故事導入法、類比數學思想方法。由古代著名的工匠魯班經過茅草割手的事實類比發明了鋸子導入課題,讓學生體會類比的數學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和創新性。從而讓他們通過回顧和練習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過程,借助類比思想探索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深刻體會溫故知新的成就感,進而輕松愉快的獲得新知識。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課題學習《從數據談節水》,是人教實驗版數學八年級(上)教材第十一章《數據的描述》的第三節。這一節是在學習了用統計圖表描述數據以后的一節活動課,它是對七年級第四章《數據的收集與整理》及本章數據的描述等知識的鞏固和深化,是對所學的有關數據處理知識的綜合運用。在這一活動中讓學生感受統計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以及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促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統計方法,通過對數據的直觀描述盡可能多地獲取有用的信息,同時增強學生的節水意識及環保意識。
2、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學習內容、新課程理念和認知水平,特制定如下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進一步鞏固處理數據的基本步驟和方法,能靈活選用統計圖對具體問題的數據進行清晰、有效地描述,并獲取有用信息并作出合理決策。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團結合作、互相交流的學習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學會合理處理信息,發展數學應用意識。
(3)情感與態度:使學生感受統計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數感;使學生樂于接觸社會環境中的'數學信息,激發學生的節水及環保意識。
3、重點和難點
(1)重點:培養學生的數感和統計觀念。
(2)難點:能根據具體問題選擇適當的統計圖描述數據并獲取有用的信息,并作出合理的判斷和預測。
二、學情分析
我今天所授課的班級,應該說學生的數學素質參差不齊,有部分學生在課堂上樂于參與數學活動,而另一部分學生則學習基礎較差,會被動參與,因此應激發學生參與活動學習的興趣,使之獲得成就感。
三、教法和學法分析
枯燥的數據是令人乏味的,首先可采用激趣法:恰當收集選取圖片和視頻資料,為課題學習營造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吸引學生,巧妙設疑,激發學生的活動興趣。分層安排活動,能力強的學生自主思考,獨立完成,能力差的學生分組分工合作完成,然后全班交流。例外,提供更多的學習擴展資料供學生瀏覽。這樣可讓所有學生有信心、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盡可能為每個學生提供獲取知識的空間,讓他們在活動中獲得最大的成功,讓每個學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讓他們體驗學習的快樂、獲得成就感。
四、教學形式和課前準備
本課題在多媒體教室進行學習。學生在課前也收集了一些有關水資源的資料,準備直尺、鉛筆、圓規、量角器等作圖工具。
五、教學過程分析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說明
新課引入
資料展示(投影)當前世界淡水資源及我國有關缺水的形勢的資料圖片問題:(1)看了這些圖片,你有哪些感受?
(2)你了解世界及我國有關水資源的現狀嗎? 借助圖片展示,是學生對我國國有資源現狀有直觀感受,觸發他們的節水意識!
探究新知活動一:
閱讀課本80頁的“背景資料”,從中收集數據,畫出統計圖,并回答下列問題:
(1) 地球上的水資源和淡水資源分布情況怎么樣?
(2) 我國農業和工業耗水量情況怎么樣?
(3) 我國不同年份城市生活用水的變化趨勢怎么樣?
(4) 根據國外的經驗,一個國家的用水量超過其可利用水資源的20%,就有可能發生“水危機”,依據這個標準,我國1990年是否曾出現“水危機”?
學生閱讀資料,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完成活動一。
活動二:收集全班同學各家人均月用水量,用頻數分布直方圖和頻數折線圖描述這些數據,并回答下列問題:
(1) 家庭人均月用水量在哪個范圍的家庭最多?這個范圍的家庭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幾?
(2)家庭人均月用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各有多少家庭?各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幾?
(3)全班同學家庭人均日用水量的平均數是多少?按生活基本日均需水量(BWR)50升的用水標準,這個平均數是否超過用水標準?
(4)如果每人節約用水10升,按13億人口計算,一天可以節約多少噸水?按BWR標準計算,這些水可提供給1個人多少年的生活用水?
(5)你還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教師巡視,指導各小組開展調查實驗活動)
活動三:資料展示:(投影)我國水資源利用情況的有關資料,討論工農業生產及生活節約用水的好辦法。
課堂小結:
1.當前水資源狀況,
2.節約水資源帶來的價值,
3.節約水資源的辦法
布置作業
整理本節課內容,統計相關數據;查找有關“節約水資源”的課題報告;并分析課題報告的寫法。
通過具體數據使學生了解水資源現狀,更深刻體會節水的重要性!
來源于同學們身邊的數據更有說服力,同時讓同學感受到節水應從我做起。
自由發言,各抒己見;把數學和生活聯系起來,是學生體會到學有所用,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引導學生思考、交流、梳理所學知識,培養理性思維能力,加深對資源現狀的理解。
學會整理、歸納所學知識;分析課題報告。
六、自我評價
這個課題學習,應該用比較長的時間,運用所學知識對生活問題進行學習、探究。這需要學生的充分準備,然后可安排學生一起進行探討、交流。在多媒體教室進行這個課題學習,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各方面才能,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7
一、課時安排說明
《近似數和有效數字》共分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內容是認識近似數和精確數;第二課時,掌握精確度和有效數字等相關知識。
二、學生起點分析
學生活動經驗基礎:在本章前面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已經對生活中的較小數據以及近似數有了一定的認識,并且經歷了一些探索、發現的數學活動,積累了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具備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并且經歷了很多合作學習的過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學習的經驗,具備了一定的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三、教學任務分析
在實際問題的基礎上繼續讓學生認識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近似數;進一步讓學生體會近似數的作用,能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選取近似數;結合實際問題情境讓學生充分認識有效數字的概念,能按照要求取近似數,并體會近似數的意義及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學中所采用的問題情境盡可能來源于實際,充分挖掘學生生活中與數據有關的素材,使他們體會所學內容與現實世界的密切聯系。為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掌握精確度及有效數字的概念,并能熟練運用。
2.提高學生分析數據,處理數據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進一步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發展“用數學”的信心和能力。
本節的教學重點:掌握精確度及有效數字的概念,并能熟練運用。
本節的教學難點:如何確定一個數據的有效數字。
四、教學設計分析
本節課設計了七個教學環節:回顧復習、學習新知、例題講解、課堂練習、拓展提高、知識小結、布置作業。
第一個環節:回顧復習
活動內容:
1.閱讀報道
中國是世界面積第3大國;中國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米;中國共劃分34個省級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人口約12.9533億,占世界人口的'21.2;共有56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壯族,有1600萬人。
2.回答問題
你能找出這篇報道中的精確數據和近似數據嗎?
3.知識回顧
1.認識精確數和近似數,明確近似數產生的原因。
2.會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數,并能進行合理比較。
活動目的:改變原有的直接復習知識模式,通過閱讀一篇報道,找出其中的近似數和精確數達到復習上一節內容的目的。其一可以改變枯燥的概念復習,使復習環節變得更加有趣;其二通過閱讀可以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例如此報道可以讓學生更多的了解我們的祖國。
活動注意事項:
(1)復習過程中雖然不直接的對概念進行復習,但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后,仍應對上節所學概念加以鞏固
(2)復習一方面是對上節課的回顧和總結,同時也應為新課的學習和探究作和鋪墊和作準備工作。
第二個環節:學習新知
活動內容:學習新概念
(1)精確度:
利用四舍五入法取一個數的近似數時,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說這個近似數精確到哪一位。
(2)有效數字:
對于一個近似數,從左邊第一個不是0的數字起,到精確到的數位止,所有的數字都叫做這個數的有效數字(significantdigits).
活動目的:通過學習精確度和有效數字兩個新的概念,為下面解決實際問題做好準備工作。
活動注意事項:
(1)對于精確度概念的理解,要做到把精確度和四舍五入法有機的統一。讓學生明確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說這個近似數精確到哪一位;
(2)對于有效數字的理解一定要讓學生明確從那個數字起,到那個數字止;
(3)這兩個概念是這節課的基礎和關鍵,只有讓學生真正理解這兩個概念,才能更好的去解決實際問題。
第三個環節:例題講解
活動內容:
例3按要求取右圖中(見教科書)溶液體積的近似數,并指出每個近似數的有效數字。
(1)四舍五入到1毫升;(2)四舍五入到10毫升
解:(1)四舍五入到1毫升,就得到近似數17毫升,這個數有兩個有效數字,分別是1,7;
(2)四舍五入到10毫升,就得到近似數20毫升,這個數有一個有效數字,是2.
例4據中國統計信息網公布的20xx年中國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表明,我國的人口總數為1295330000人。請按要求分別取這個數的近似數,并指出近似數的有效數字。
(1)精確到百萬位;
(2)精確到千萬位;
(3)精確到億位;
(4)精確到十億位。
活動目的:通過對例3的學習讓學生對精確
度和有效數字的應用有了初步的認識,并且對這兩個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例4的學習讓學生學會用科學記數法表示近似數。
活動注意事項:
(1)在例3的學習中,第二個問題得到近似數20毫升,部分學生會誤認識有效數字的個數是兩個,這時,教師一定要對該知識分析透徹,從定義的角度讓學生明確如何正確的判斷有效數字。
(2)例4中對于較大數據,為了讓大家更清楚地看出近似數的有效數字,例如:例4中,若不用科學記數法表示近似數據,則(2)和(3)的結果均可表示為1300000000,除非用文字加以注釋,否則難以區分,因此,教師最好要求學生對于某些數據要用科學記數法表示。
第四個環節:課堂練習
活動內容:
1.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0.03精確到百分位,有一個有效數字B.1423精確到個位,有四個有效數字
c.87.4精確到十分位,有三個有效數字D.5.670×10精確到百分位,有三個有效數字
2.下列各近似數精確到萬位的是()
A.35000B.4億5千萬c.3.5×104D.4×104
3.0.03296精確到萬分位是,有個有效數字,它們是。
4.近似數0.8050精確到位,有個有效數字,是。
5.近似數4.8×105精確到位,有個有效數字,是。
6.近似數5.31萬精確到位,有個有效數字,是。
7.一箱雪梨的質量為20.95㎏,按下面的要求分別取值:
(1)精確到10㎏是㎏,有個有效數字,它們是;
(2)精確到1㎏是㎏,有個有效數字,它們是;
(3)精確到0.1㎏是㎏,有個有效數字,它們是。
活動目的:通過課堂練習鞏固落實學生對精確度和有效數字這兩個知識點的應用。
活動注意事項:
(1)前六個練習題是沒有實際背景的基礎練習,要求學生應在短時間內高效完成,第七題是實際應用問題,要讓學生學會數學問題和實際問題間的互相轉化。
(2)例如近似數4.8×105精確到哪一位的這類判斷精確度的題目要強調先還原數據,再判斷精確到哪一位。
第五個環節:拓展提高
活動內容: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可以粗略的看成是一個長方體,撒哈拉沙漠的長度大約是5149900m,沙漠的深度大約是3.66m。已知撒哈拉沙漠中沙的體積約為3345km3。
(1)將沙漠的沙子的體積表示成立方米,并保留兩個有效數字;
(2)撒哈拉沙漠的寬度是多少?(保留三個有效數字)
(3)如果一粒沙子體積大約是0.0368mm3,那么,撒哈拉沙漠中有多少粒沙子?(保留三個有效數字)
解:
3345km3=3345×109m3=3.345×103×109m3≈3.3×1012m3
活動目的:本節課的知識目標是掌握精確度及有效數字的概念,并能熟練運用。這個環節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要通過數據的計算,再按要求取近似數據。
活動注意事項:
(1)要提醒學生注意單位的換算,數據計算必須在單位統一的情況下才能進行;
(2)計算過程提倡學生用計算器進行運算;
(3)對于能力達不到的學生在這一環節不做過高要求。
第六個環節:知識小結
活動內容:師生互相交流總結本節課上應該掌握的相關知識:
1.掌握精確度和有效數字的概念。
2.會按照要求利用科學記數法取近似數。教師對課堂上學生掌握不夠牢固的知識進行強調與補充,學生暢談個人的學習感受。
活動目的:一方面通過小結對今天所學知識進行一個概括和升華,對學生易錯的知識加以強調和補充;另一方面,通過教師和學生的交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為今后的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
活動注意事項:在總結中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讓學生自己進行總結歸納;教師在這一環節中要仔細聆聽,對于學生的錯誤和漏洞要及時作出糾正和補充。
第七個環節:布置作業
活動內容:
教材習題3.3知識技能1,2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8
一、依據課標,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科學記數法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第六章的內容。之前,學生學習了有理數的乘方,10萬有多大等內容,本節課進一步學習大數的表示——科學記數法。同時為六年級下冊學習用科學記數法表示“小數”打下基礎,也是學習物理、化學等知識的有力工具,并在實際生活中起廣泛的應用。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科學記數法的意義,并學會用科學記數法表示比10大的數。
能力目標: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發展數感、空間感,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情感目標:感受科學記數法的作用,培養學生團隊精神和愛國熱情。
3、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進一步感受大數;用科學記數法表示大數
難點:用科學記數法表示大數
二、教學法設想
1、教學方法和手段
采用問題性教學模式。并結合實驗、計算器、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手段實施教學。
2、學法指導
學生通過動手、動口、動腦等活動,主動探索,發現問題;互動合作,解決問題;歸納概括,形成能力。增強數學應用意識,養成及時歸納總結的良好學習習慣。
三、預設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導入問題
1、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發射成功為題材。
2、以光速、中國人口、太陽半徑中的數據為切入點。(引例)
設計意圖:創設情景、激發民族自豪感,體會大數“讀”“寫”的困難,從而導出課題。
(二)嘗試探索,解析問題
1、探究:讓學生觀察回答10n的數的特征。
師生共同比較各種記數方式的優缺點后,
由教師給出定義
3、師生共同合作解答引例。(略)
4、小組探討:10n的指數n與原數的整數位數之間的關系。
設計意圖:引出科學記數法的表示作好鋪墊。體現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規律。
(三)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1、找一找:找出用科學記數法表示的數,并把其它的數用科學記數法表示出來
2、比一比:比較用科學記數法的數的大小。
3、樂一樂:要求全班分男女兩隊,由一方為另一方挑選題目,答對加10分,答錯扣10分,每題答題時間為40秒。
設計意圖:采用“活動促發展”的基本思路,面向全體,落實概念。
樂一樂:營造課堂氣氛,使每位同學積極投入。
(四)探究歸納,分析問題
1、做一做
將下例用科學記數法表示的數,原數是什么?
2、測一測
你每分鐘脈搏的次數,并計算出你從出生到現在約跳了多少次脈搏。
3、試一試(書P128)
教學中采用邊演示邊詢問每幅圖小立方塊的總數。體現直觀性,發展學生數感、空間感。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
設計意圖:進一步培養學生動手實驗,估算能力,會用計算器處理較復雜的數據。
(五)回顧小結,布置作業
1、談一談:今天這節課你的收獲與體會!
2、分層作業:①課本第128頁,習題6.1。
②搜集報刊、雜志上較大的數據并用科學記數法表示它們。
設計意圖:理清知識脈絡,強化重點,內化知識,培養能力。
面向全體,注重個性差異
四、教學效果預測與反思
我想:通過以上環節的教學,在課上,同學們都將以全部的熱情和精力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積極思考、自主探究,在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獲得樂學、愛學、會學的情感體驗,感受到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是生活中存在的`,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通過板書突出教學的難、重點,為學生掌握知識和記憶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在設計板書時注意兩點。
(1)圖文并茂,條理清楚,層次明確。
(2)突出重點與課堂教學的小結相呼應
六、說評價
數學教學應提倡“學中用、用中學、學用結合、學以致用”。在教學過程中,學和用事一個整體。這節課中,為實現教學目標,我所設計的每一個教學游戲活動始終將學生置于一種自主、和諧、輕松的自然學習氛圍中,從而使學生在不斷地習得中將知識內化,為學生自我求知、自我獲取知識創造了有利條件,促進了學生思維的活躍和才能的發揮。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9
一、說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組是初中數學的重點內容之一,是一元一次方程知識的延續和提高,又是學習其他數學知識的基礎。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另一種方程及方程組,它是學生系統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知識的前提和基礎。通過類比,讓學生從中充分體會二元一次方程組,理解并掌握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基本概念,為以后函數等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實例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組和它的解。
能力目標:會判斷一組未知數的值是否為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組的解。會在實際問題中列二元一次方程組。
情感目標:使學生通過交流、合作、討論獲取成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3.重點、難點
重點: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組和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的概念。
難點:在實際生活中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應用。
二、教法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言道者,教學的一切活動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根據這一教學理念,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本節課我采用啟發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為主線,始終在學生知識的“最近發展區”設置問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在引導分析時,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聯想、探索,從真正意義上完成對知識的自我建構。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直觀呈現教學素材,從而更好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三、學法
“問題”是數學教學的心臟,活動是數學教學中的靈魂。所以我在學生思維最近發展區內設置并提出一系列問題,通過數學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性學習,合作式學習,探究式學習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參與度,力求學生在“雙基”數學能力和理性精神方面得到一定發展。
四、教學過程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間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為有序、有效地進行教學,本節課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學環節:
(1)復習舊知,溫故知新
籃球聯賽中,每場比賽都要分出勝負,每隊勝一場得2分.負一場得1分,某隊為了爭取較好的名次,想在全部22場比賽中得到40分,那么這個隊勝負場數分別是多少?
設計意圖:構建注意主張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出發,方程是本節課深入研究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認知基礎,這樣設計有利于引導學生順利地進入學習情境。
(2)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這個問題中包含了哪些必須同時滿足的條件?設勝的場數是x,負的場數是y,你能用方程把這些條件表示出來嗎?
由問題知道,題中包含兩個必須同時滿足的條件:
勝的場數+負的場數=總場數,
勝場積分+負場積分=總積分。
這兩個條件可以用方程
x+y=22
2x+y=40
表示:
上面兩個方程中,每個方程都含有兩個未知數(x和y),并且未知數的指數都是1,像這樣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把兩個方程合在一起,寫成
x+y=22
2x+y=40
像這樣,把兩個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組成了一個二元一次方程組。
設計意圖:以問題串的形式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對舊知識產生設疑,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通過情境創設,學生已激發了強烈的求知欲望,產生了強勁的學習動力,此時我把學生帶入下一環節。
(3)發現問題,探求新知
滿足方程①,且符合問題的實際意義的x、y的值有哪些?把它們填入表中。
x
y
上表中哪對x、y的.值還滿足方程②。
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兩邊的值相等的兩個未知數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兩個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
設計意圖:現代數學教學論指出,數學知識的教學必須在學生自主探索,經驗歸納的基礎上獲得,教學中必須展現思維的過程性,在
這里,通過學習用坐標表示平移觀察分析、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等活動,引導學生歸納。
(4)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例1(1)方程(a+2)x+(b-1)y=3是二元一次方程,試求a、b的取值范圍。
(2)方程x∣a∣–1+(a-2)y=2是二元一次方程,試求a的值
例2若方程x2m–1+5y3n–2=7是二元一次方程,求m、n的值。
例3已知下列三對值:
x=-6x=10 x=10
y=-9y=-6y=-1
x-y=6
2x+31y=-11
(1)哪幾對數值使方程x-y=6的左、右兩邊的值相等?
(2)哪幾對數值是方程組的解?
例4求二元一次方程3x+2y=19的正整數解。
設計意圖:數學教學論指出,數學知識要明確其內涵和外延(條件、結論、應用范圍等),通過對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幾個重要方面的闡述,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得到優化,知識體系得到完善,使學生的數學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維的難點。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基本把握了本節所要學習的內容,此時,他們急于尋找一塊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體驗成功,于是我把學生導入第五個環節。
(5)強化訓練,鞏固雙基
課堂練習:
教科書第102頁練習
習題8.11、2題
設計意圖:幾道練習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各有側重,體現新課標提出的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的教學理念。這一環節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升華知識。
(6)小結歸納,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結歸納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應該是優化認知結構,完善知識體系的一種有效手段,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學習的指示、方法、體驗是那個方面進行歸納,我設計了這么三個問題:
①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②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最大的體驗是什么;
③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學習數學的方法?
(7)布置作業,提高升華
教科書第102頁3、4、5題。
以作業的鞏固性和發展性為出發點,我設計了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一個反饋,選做題是對本節課知識的一個延伸。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鞏固提高。
以上幾個環節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并充分體現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在教師的整體調控下,學生通過動腦思考、層層遞進,對知識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課堂效益達到最佳狀態。
五、評價與反思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基礎上進行的,主要是引導學生運用類比思想,依次經過比較、歸納等活動,最終探索出二元一次方程組。下面是關于本節課的幾點說明:
1、本節課對教材的內容進行了優化處理,為跳躍較大的知識點作充分的鋪墊,密切聯系新舊知識,讓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和方法主動探索新知識,擴大知識結構,發展能力,完善人格,從而使課堂教學真正落實到學生的發展上,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思想為導向、知識為載體,以方法為中介、訓練為主干,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中心、操作為動力的教學理念。
2、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間,注重引導學生分工合作,獨立思考,形成主見并進行交流,創設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暢所欲言,同時進行實驗操作,使課堂教學靈活直觀,新鮮有趣,從而使課堂教學實現教學思想的先進性、教學目標的整體性、教學過程的有序性、教學方法的靈活性、教學手段的多樣性、教學效果的可靠性。
3、注重量化評價與質懷評價相結合,充分利用課堂觀察評價、問題討論評價、學生自我評價等多元化評價,通過幾組習題,將學生水平層次記錄在案,為學生的學習評價提供充分的科學依據,從而綜合檢驗學生對數學知識、技能的理解,以及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在情感和態度的形成和發展。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10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主要是在學生學習了有理數概念的基礎上,從標有刻度的溫度計表示溫度高低這一事例出發,引出數軸的畫法和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數的方法,初步向學生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以使學生借助直觀的圖形來理解有理數的有關問題。數軸不僅是學生學習相反數、絕對值等有理數知識的重要工具,還是以后學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數圖象及其性質等內容的必要基礎知識。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使學生理解數軸的三要素,會畫數軸。
2、能將已知的有理數在數軸上表示出來,能說出數軸上的已知點所表示的有理數,理解所有的有理數都可以用數軸上的點表示
3、向學生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讓學生知道數學來源于實踐,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確定:
正確理解數軸的概念和有理數在數軸上的表示方法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建立有理數與數軸上的點的對應關系(數與形的結合)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四:學情分析:
⑴知識掌握上,七年級學生剛剛學習有理數中的正負數,對正負數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許多學生容易造成知識遺忘,所以應全面系統的去講述。
⑵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障礙。學生對數軸概念和數軸的三要素,學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畫圖中掉三落四的現象,所以教學中教師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特征和生理特征,學生好動性,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等特點,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這一生理心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⑷心理上,學生對數學課的興趣,老師應抓住這有利因素,引導學生認識到數學課的科學性,學好數學有利于其他學科的學習以及學科知識的滲透性。
五:教學策略:
由于七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特征,他們往往需要依賴直觀具體形象的圖形的年齡特點,以及七年級學生剛剛學習有理數中的正負數,對正負數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許多學生容易造成知識遺忘,也為使課堂生動、有趣、高效,特將整節課以觀察、思考、討論貫穿于整個教學環節之中,采用啟發式教學法和師生互動式教學模式,注意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并教給學生“多觀察、動腦想、大膽猜、勤鉆研”的研討式學習方法。教學中積極利用板書和練習中的圖形,向學生提供更多的活動機會和空間,使學生在動腦、動手、動口的過程中獲得充足的體驗和發展,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形結合的思想。 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輔助作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七個教學環節:
(一)溫故知新,激發情趣
(二)得出定義,揭示內涵
(三)手腦并用,深入理解
(四)啟發誘導,初步運用
(五)反饋矯正,注重參與
(六)歸納小結,強化思想
(七)布置作業,引導預習
六:教學程序設計:
(一)溫故知新,激發情趣: 首先復習提問:有理數包括那些數?學生回答后讓大家討論: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這些數的實例嗎?學生會舉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溫度計與數軸最為接近,它又是學生熟悉的帶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學中我將用它來抽象概括為數軸這一數學模型,于是讓學生觀察一組溫度計,并提問:
(1)零上5°C用 5 表示。
(2)零下15°C 用 —15 表示。
(3)0°C 用 0 表示。 然后讓大家想一想:能否與溫度計類似,在一條直線上畫上刻度,標出讀數,用直線上的點表示正數、負數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從而引出課題:數軸。結合實例使學生以輕松愉快的心情進入了本節課的學習,也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實踐,同時對新知識的學習有了期待,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作了思想上的準備。
(二)得出定義,揭示內涵: 教師設問:到底什么是數軸?如何畫數軸呢?
(1)畫直線,取原點(這里說明在直線上任取一點作為原點,這點表示0,數軸畫成水平位置是為了讀、畫方便,同時也為了有美的感覺。)
(2)標正方向(這里說明我們在水平位置的'數軸上規定從原點向右為正方向是習慣與方便所作,由于我們只能畫出直線的一部分,因此標上箭頭指明正方向,并表示無限延伸。)
(3)選取單位長度,標數(這里說明任選適當的長度作為單位長度,標數時從原點向右每隔一個單位長度取一點,依次表示1、2、3…負數反之。單位長度的長短,可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但同一單位長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于畫數軸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教師板書這三個步驟,給學生以示范。 畫完數軸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怎樣用數學語言來描述數軸?”(通過教師的親切的語言啟發學生,以培養師生間的默契) 通過討論由師生共同得到數軸的定義:規定了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的直線叫做數軸。 至此,我們將一個具體的事物“溫度計”經過抽象而概括為一個數學概念“數軸”,使學生初步體驗到一個從實踐到理論的認識過程。
(三)手腦并用,深入理解:
1、讓學生討論:下列圖形哪些是數軸,哪些不是,為什么? A、 B、 C、 D、 E、 F、 A、B、C三個圖形從數軸的三要素出發,D和F是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給學生足夠的觀察、思考的時間然后展開充分的討論,教師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之中去接觸學生,認識學生,關注學生。
2、為進一步強化概念,在對數軸有了正確認識的基礎上,請大家在練習本上畫一個數軸,(請同學畫在黑板上) 學生在畫數軸時教師巡視并予以個別指導,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畫完后教師給出評價,如“很好”“很規范”“老師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語言來激勵學生,以促進學生的發展;并強調: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是數軸的三要素,畫數軸時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設計以上兩個練習,一個是動腦想,通過分析、判斷正誤來加深對正確概念的理解;一個是通過動手操作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四)啟發誘導,初步運用: 有了數軸以后,所有的有理數都可以表示在數軸上,那么反過來,數軸上的點是否只表示有理數呢?作為一個問題我讓學生去思考,為后面實數的學習埋下伏筆,這里不再展開。 安排課本23頁的例1, 利用黑板上的例題圖形讓學生來操作,教師提出要求:
1、要把點標在線上
2、要把數標在點的上方 通過學生實際操作,可以加深對數軸的理解,進一步掌握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數的方法,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 當然,此題還可以再說出幾個有理數讓學生去標點,好讓更多的學生去展示自己,并進一步讓學生從中感受已知有理數能用數軸上的點表示,從而加深對數形結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饋矯正,注重參與: 為鞏固本節的教學重點讓學生獨立完成:
1、課本23頁練習1、2
2、課本23頁3題的(給全體學生以示范性讓一個同學板書) 為向學生進一步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讓學生討論:
3、數軸上的點P與表示有理數3的點A距離是2,
(1)試確定點P表示的有理數;
(2)將A向右移動2個單位到B點,點B表示的有理數是多少?
(3)再由B點向左移動9個單位到C點,則C點表示的有理數是多少? 先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得出結果,通過以上練習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達到靈活運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歸納小結,強化思想: 根據學生的特點,師生共同小結:
1、為了鞏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提問:你知道什么是數軸嗎?你會畫數軸嗎?這節課你學會了用什么來表示有理數?
2、數軸上,會不會有兩個點表示同一個有理數?會不會有一個點表示兩個不同的有理數? 讓學生牢固掌握一個有理數只對應數軸上的一個點,并能說出數軸上已知點所表示的有理數。
(七)布置作業,引導預習: 為面向全體學生,安排如下:
1、全體學生必做課本25頁1、2、3
2、最后布置一個思考題: 與溫度計類似,數軸上兩個不同的點所表示的兩個有理數大小關系如何? (來引導學生養成預習的學習習慣)
七:板書設計: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來主動發現結論,實現師生互動,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我認識到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素養和學習習慣,讓學生學會學習,才能使自己真正成為一名受學生歡迎的好教師。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設想,不足之處請老師們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1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可化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是在學生已熟練地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分式四則運算等有關知識的基礎進行學習的。它既可看成是分式有關知識在解方程中的應用;也可看成是進一步學習研究其它分式方程的基礎,因此它有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同時學習了分式方程后也為解決實際問題拓寬了路子。
2、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我將本課主要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理解分式方程增根的含義和產生原因,會檢驗分式方程的增根;
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探索發現分式方程解法的過程,掌握化歸的數學思想方法;
情感與態度: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提高學習興趣和數學創新能力。
3、教學重點、難點及關健
本著新課程標準,在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為:
重點:解分式方程的思想方法與基本步驟,以及對增根概念的理解。
難點:對增根產生的原因的理解以及驗根的方法的掌握。
關鍵:“化未知為已知”的數學學習方法。
二、學情分析
學生是在掌握了分式的意義、分式的混合運算和熟練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礎上學習本節內容的,同時學生具有一定的豐富的想象力、好奇心和主觀能動性。但對于解分式方程過程中會出現增根,部分同學理解起來較為困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重點強調如何把分式方程轉化為整式方程和解分式方程過程中產生增根的原因及如何驗根。
三、教法與學法
1、說教法:
本節內容從實際問題出發引了出分式方程的概念,介紹分式方程的求解方法。采用了設疑引導、協助總結的教學方法,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針對學生的回答所出現的.一些問題給出及時的糾正,練習時,除了讓盡可能多的學生板演以外,要及時的發現并總結學生所出現的問題,比較典型的全班講評。
2、說學法
本節課我主要指導學生采用了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學習方法,使學生積極主動得參與到教學過程,通過合作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探索的快樂,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發揮。
四、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為了滿足經濟高速發展的需求,我國鐵路部門不斷進行技術革新,提高列車運行速度;在相距1600的兩地之間運行一列車,速度提高25%后,運行時間縮短了4,你能列出列車提速前的速度嗎?
師生活動:教師提出問題,設計意圖:先通過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從分析入手,列出含未知數的式子表示有關的量,并進一步根據相等關系列出方程,為探索分式方程及分式方程的解法作準備。
2、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對所得方程觀察其形式,不是整式方程中的一元一次方程,從而提出分式方程的概念。
師生活動: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議論后在全班交流。
學生歸納出:該方程的特征是分母中含有未知數。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比較,培養學生的觀察問題和語言表達能力。
(2)對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讓學生探究方程的解法,通過去分母、去括號、移項、合并同類項、系數化為1,等步驟求出,并檢驗解的正確性。
師生活動:鼓勵學生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引導學生將分式方程轉化為整式方程,學生自然會想到“去分母”來實現這種轉變,求出方程的解,并要求學生驗根。
設計意圖:怎樣解分式方程,這是本節的核心問題,也是本節課的重點,本次活動中用“轉化”思想,把函待解決的問題,通過轉化,化歸到已經解決或比較容易的問題中去,最終使問題得到解決。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重點。
(3)進一步探究:仿照上例方程的解法,解方程并檢驗。
學生發現不能作為原方程的解,時原方程中的分式無意義,從而引出增根的概念:是所得的整式方程的解,但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是因為在解方程的過程中的一些不合理變形造成的。
對增根產生的原因進行初步探討:只有在第一步去分母時,可能出問題,兩邊同乘以的最簡公分母的值不能為零。
解分式方程時,去分母后所得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也可能不是,這是為什么呢?如何進行檢驗呢?
師生活動: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小組討論,在學生討論期間,教師應參與到學生的數學活動中,鼓勵學生勇于探索、實踐,解釋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并懂得在解分式方程時一定要進行驗根。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探究,并進行充分的討論,最后統一認識,用分式的意義及分式的基本性質解釋分式方程可能無解的原因,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通過積極參與和有效參與,達到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全面落實,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難點。
(4)總結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驟,并比較其與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異同點。
教師活動:提示學生對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總結分式方程的解法,并探查它們之間的異同點。
設計意圖:提高學生的數學意識,培養化歸思想的逐步形成,提高學生自主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3、新知應用、聯系拓廣:
投影展示例題
師生活動:教師出示題目,學生獨立完成,指名2名學生板演,教師巡視。
設計意圖:①例題的作用可以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嚴格的解題規范格式,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②評價時采用生生評價的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嚴謹的數學思維習慣。
4、課堂練習、檢查驗收:
師生活動:教師出示題目,學生獨立完成,判斷題點名由學生口答,解方程請4名學生板演,教師強調步驟,特別是檢驗。
設計意圖:及時鞏固所學知識,了解學生學習效果,增強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5、課堂總結、落實新知:
師生活動:學生個體小結,小組歸納,集體補充。
設計意圖:
①讓學生以反思的形式回憶本節的學習內容與方法,更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有利于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②注重學生間的相互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競爭意識,養成“愛提問、敢質疑、富聯想、善應變”的好習慣。
6、布置作業、復習鞏固
設計意圖:分層次布置作業,讓基礎差的學生能夠吃飽,基礎好的學生吃好,使每位學生都感到學有所獲。
五、評價分析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嚴格遵循由感性到理性,將數學知識始終與現實生活中學生熟悉的實際問題相結合,不斷提高他們應用數學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重視課本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適當進行拓展延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評價理念,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注重學生的參與意識,而且注重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是否積極。課堂中也盡量給學生更多的空間、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體現,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在發現中創造的認知過程。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1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二元一次方程組是最簡單的多元(未知數的個數不止一個)方程組,通過對它的學習,可以了解的多元一次方程組的概念和解法的基本思路。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識是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基礎。本節課是在七年級上冊已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礎上進一步討論方程(組),為學生初中階段學好必備的代數,幾何的基礎與基本技能,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同時提高學生能力,培養他們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獨特的意義,同時,對后續教學內容起到奠基作用。
2、教學目標
使學生掌握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概念,會把二元一次方程化為用一個未知數的代數式表示另一個未知數的形式。使學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的含義,會檢驗一對數是不是它們的解。
3、重點、難點
重點:是學生認識到一對數必須同時滿足兩個二元一次方程,才是相應的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掌握檢驗一對數是否是某個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書寫格式。
難點: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的含義。
二、教法
啟發誘導學生自主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借助多媒體增加課堂容量。
三、學法
“問題”是數學教學的心臟,活動是數學教學中的靈魂。所以我在學生思維最近發展區內設置并提出一系列問題,通過數學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性學習,合作式學習,探究式學習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參與度,力求學生在“雙基”數學能力和理性精神方面得到一定發展。
四、教學過程
1、教與學互動通過“籃球比賽積分問題”讓學生感受到用二元一次方程組能夠很好的刻畫問題中的數量關系,為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做準備。通過小組討論的方法,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合作交流,解讀探究:通過上述的兩個方程對新的知識讓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呼應新課標理念中讓學生“動”起來,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進行新課的.學習。
3、課堂練習:用幻燈片展示的習題,學生通過習題鞏固本節課知識,更加充分的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相關內容。
4、課堂小結及布置作業:通過小結及做習題反饋學生對本節課的收獲。
五、教學反思
生命在活動中豐富,為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定基礎,是活動教學的終極價值追求;課堂在活動中精彩,強調通過師生之間豐富多彩的主體活動“喚醒”沉睡的課堂,實現課堂教學的重建;學生在活動中發展,教師在活動中成長。由于我能力有限,還請各位領導、老師和同學批評指正。
附:板書設計
8、1二元一次方程組
xy=222xy=40
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
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13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七年級上冊第五章第四節,也學生學習一元一次方程含義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后,通過分析圖形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建立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認識方程模型的重要環節。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讓學生通過分析實際問題中的“不變量”,建立方程解決問題
②讓學生明白運用方程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找到等量關系并建立數學模型
2、能力目標:設未知數,正確求解,并驗明解的合理性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讓學生在探索問題中學會合作
三、說教學重點:
如何從實際問題中尋找等量關系建立方程,解決問題后如何驗證它的合理性
四、說教學難點:
如何從實際問題中尋找等量關系建立方程
五、說教學方法:
三疑三探自探式
六、數學思想方法:
方程的思想、化歸數學思想
七、說教學過程:
引入:
情景1、放映“朝三暮四”的動畫(附內容:從前有一個叫狙公的人養了一群猴子,每一天他都給足夠的栗子給猴子吃,猴子高興他也快樂,有一天他發現如果再這樣喂猴子的話,等不到下一個栗子的收獲季節,他和猴子都會餓死,于是他想了一個辦法,并且把這個辦法說給猴子聽,當猴子聽到只能早上吃四個,晚上吃三個栗子的時候很是生氣,呲牙咧嘴的,沒辦法狙公只好說早上三個,晚上四個,沒想到猴子一聽高興的直打筋斗)請大家談自己的看法!
1、設疑自探
動手把自己的橡皮泥做作圓柱壓一壓,看看有什么變化!手壓前和手壓后有何變化?你發現了一個相等關系沒有?能用自己的話告訴大家嗎?
①我為什么會變胖?變胖過程有那些量在變化,那些量沒有變化?
②利用一元一次方程怎樣解決等體積變化問題?
③利用一元一次方程等周長變形問題?
④列方程的關鍵是什么?
⑤周長不變,圍成長方形圖形和正方形,那種面積最大?
⑥應用方程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是什么?
2、解疑合探
問題1:
將一個底面直徑是10厘米、高為36厘米的“瘦長”形圓柱鍛壓成底
面直徑為20厘米的“矮胖”形圓柱,高變成了多少?
第一步:引導學生審題
第二步:假設未知數
第三步:找等量關系
第四步:列方程
第五步:解方程
第六步:解釋其解的合理性
第七步:答
3、質疑再探
問題2:
①把一根鐵絲圍成一個長方形,有多少種圍法?它們的周長改變了嗎?它們的面積都相等嗎?
②用一根長為10米的鐵絲圍成一個長方形,使得該長方形的長比寬多1.4米,此時長方形的長、寬各是多少米呢?面積是多少?
③使長方形的長比寬多0.8米,此時長方形的長、寬各為多少米?它所圍成的長方形與第一次所圍成的長方形相比,面積有什么變化?
④若使長方形的長和寬相等,即圍成一個正方形,此時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米?圍成的面積與前兩次圍成的面積相比,又有什么變化?
4、拓展運用
①墻上釘著用一根彩繩圍成的梯形形狀的飾物,如圖實線所示。小穎將梯形下底的釘子去掉,并將這條彩繩釘成一個長方形,如圖虛線所示。小穎所釘長方形的'長、寬各為多少厘米?
②若小明用10米鐵線在墻邊圍成一個長方形雞棚,使長比寬大5米,但在寬的一邊有一扇1米寬的門,那么,請問小明圍成的雞棚的長和寬又是多少呢?
八、知識小結
本課學了如何在問題中尋找等量關系,并建立方程解決問題,問題解決之后如何驗證它的合理性
1、等體積變化:
鍛壓前體積=鍛壓后體積
鍛壓前重量=鍛壓后重量
2、等周長變形:變形前周長=變形后周長
3、列方程的關鍵是正確找出等量關系
4、列方程的關鍵是正確找出等量關系
5、線段長度一定時,不管圍成怎樣的圖形,周長不變。
6、長方形周長不變時,長方形的面積隨著長與寬的變化而變化,當長與寬相等時(即正方形),面積最大
7、應用方程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審、設、找、列、解、檢、答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14
一、教材分析:
本節是在引進了負數及分析了有理數的分類后給出的。數軸是理解有理數的概念與運算的重要工具,利用這個數學工具不但可以理解有理數的概念、大小比較等,還可以利用它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包括絕對值,有理數的運算等,非常直觀地把數與點結合起來,滲透著初步的數形結合的思想。對以后的知識概念及實際問題的解決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學習任務分析:
1、要求學生會正確畫出數軸初步了解有理數與數軸上的點的對應關系。
2、能將有理數用數軸上的點來表示。
3、通過觀察數軸上的點的位置關系初步比較有理數的大小,并能通過數軸上點的移動說出表示點的數
三、目標分析:
1、通過回憶和實例使學生掌握數軸的概念,并理解其三要素。
2、通過動手畫數軸和數軸的概念,觀察數軸上點的`位置關系,了解點與數之間的關系。
3、通過圖形與數量的對應關系了解數學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數形結合。
4、通過實例啟發思維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充分體驗實踐生活離不開數學
四、教法選擇:
創設情景、動手操作、模擬演示、啟發引導、學習應用、發展能力。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以及他們的認知水平,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教學中注意課堂民主、平等氛圍的營造使學生始終處于主動學習的狀態,鼓勵學生團結協作、大膽猜想、動手操作。同時,教師要給學生思維活動提供具體、直觀、感性的支持,所以本節課的設計借助直觀演示、動手操作、啟發誘導,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
本節課的引入采用先回憶再從實例引入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概念的得出采用比較探索式的教學方法,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學中,讓學生自已動手畫數軸,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改變原來的"聽數學"為"做數學"。
數軸應用采用分層式的教學方法,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特別注重基本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體現數學應用于生活的一面。
五、教學重難點的確定和突破:
1、正確畫出數軸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首先回憶小學生學過的知識直線上用點表示數量數軸的三角形,再通過實物如:標尺、溫度計等,要求同學們通過觀察能建立數軸的概念模型通過提問:標尺及溫度計上的數據有什么規律?從而引出數軸的方向性及數軸的原點和單位長度,上面的過程可以由學生討論,教師補充從而概括數軸的概念即三要素。
2、變式;從而也可歸納出數軸商店表示即,數與點的對應關系。
通過例題要求學生動手操作畫出數軸并描述點
說明:
(1)可能有不少學生會忘記正方向
(2)原點左邊的數的表識會發生標反的錯誤。
(3)數軸上的正方向,同時也表示由小到大的方向。
(4)單位長度的截取可以是任意長度,不是唯一的。
(5)數軸的方向也不是唯一的,如溫度折線圖等,方向也可以是向上的。
3、正確畫出數軸后,即使點在數軸上的表示,整數的表示學生很容易理解,強調一下,分數和小數的表示是這一節課的難點,首先通過例題:
通過在數軸上描點:4,-2,-4,5,1/3,0
先對數進行分類,正數,零,負數,負數在0(既原點)的左邊,正數在原點的右邊再按整數和分數描點,通過練習鞏固能說出數軸上的點表示什么數?
P23練習中第3題為下節課的內容做下了鋪墊,即數的大小比較,這里要求學生能在新排列一下,使學生能了解數軸哂納感,負數、0、正數,之間的關系。
4、提高: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1)在+3和+4之間沒有正數
(2)在0和—1之間沒有負數
(3)在+1和+2之間有無窮個正分數
(4)在0、1、和0、2之間沒有正分數
這題通過數軸的直觀描述進一步說明數軸上的點與有理數之間的關系,使學生能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 15
我說課的內容是
泰山版九年義務教育七年級教科書數學上冊第二章第二節“數軸”。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主要是在學生學習了有理數概念的基礎上,從溫度計表示“溫度高低”這一事例出發,引出數軸的畫法和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數的方法,初步向學生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以使學生借助直觀的圖形來理解有理數的有關問題。
數軸不僅是學生學習相反數、絕對值等有理數知識的重要工具,還是以后學習不等式的解法、函數圖象及其性質等內容的重要的基礎知識。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制定出如下的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理解數軸的三要素,會畫數軸。
2. 能將“已知的有理數在數軸上表示出來”,能說出“數軸上的已知點所表示的有理數”,理解“所有的有理數都可以用數軸上的點表示”
3. 向學生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讓學生知道數學來源于實踐,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正確理解數軸的概念”和“有理數在數軸上的表示方法”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建立有理數與數軸上的點的對應關系(數與形的結合)”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四、學情分析:
⑴知識掌握上,七年級學生剛剛學習正負數,對正負數概念的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許多學生容易造成知識遺忘,可以給與適當的鞏固復習。
⑵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障礙。對數軸概念和數軸的三要素,學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畫圖中掉三落四的現象,所以教學中教師應給以深入淺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特征的局限性,以及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等特點,所以在教學中,我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五、教學方法:
七年級學生往往對直觀具體的圖形很感興趣,因此我使用了教具—溫度計和多媒體輔助教學。同時教學過程中我采用“啟發式教學法”和“互動式教學法”,讓整節課以觀察、思考、討論的形式貫穿始終。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并教給學生“多觀察、多動腦、大膽猜、多交流”的合作式學習方法。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活動機會和空間,讓學生在動腦、動手、動口的同時獲得體驗和發展。
為此,我設計了以下七個教學環節:
(一)溫故知新,激發情趣
(二)得出定義,揭示內涵
(三)手腦并用,深入理解
(四)啟發誘導,初步運用
(五)反饋矯正,注重參與
(六)歸納小結,強化思想
(七)布置作業,引導預習
六、教學程序設計:
下面是教學過程的具體設計-------------
(一)溫故知新,激發興趣:
首先復習:有理數包括那些數?
學生回答后讓大家思考:你能說出一些用刻度表示這些數的例子嗎?
(學生會舉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溫度計與數軸最為接近,它又是學生熟悉的帶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學中我將用它來抽象概括為數軸這一數學模型,于是讓學生觀察一組溫度計(展示準備好的教具),并提問:
(1)零上5°C用 5 表示。
(2)零下10°C 用 -10表示。
(3)0°C 用 0 表示。
然后讓大家想一想:能否與溫度計類似,在一條直線上畫上刻度,標出讀數,用直線上的點表示正數、負數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從而引出課題:“數軸”。結合實例,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現實生活,從而對新知識的學習有了期待,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作了思想上的準備。
(二)得出定義,揭示內涵:
教師設問:到底什么是數軸?如何畫數軸呢?
(1)畫直線,取原點(這里說明在直線上任取一點作為原點,這點表示0,數軸畫成水平位置是為了讀、畫方便,同時也為了有美的感覺。)
(2)標正方向(這里說明我們在水平位置的數軸上規定從原點向右為正方向是習慣與方便所作,由于我們只能畫出直線的一部分,因此標上箭頭指明正方向,并表示無限延伸。)
(3)選取單位長度,標數(這里說明任選適當的長度作為單位長度,標數時從原點向右每隔一個單位長度取一點,依次表示1、2、3…負數反之。單位長度的長短,可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但同一單位長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于畫數軸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教師板書這三個步驟,給學生以示范。
畫完數軸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怎樣用數學語言來描述數軸?”
通過小組交流得到數軸的定義:規定了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的直線叫做數軸。
至此,我們將一個具體的事物“溫度計”經過抽象而概括為一個數學概念“數軸”,使學生初步體驗到一個從實踐到理論的認識過程。
(三)手腦并用,深入理解:
1、讓學生討論:下列圖形哪些是數軸,哪些不是,為什么?
(1)------(8)
(3)(6)(7)三個圖形從數軸的三要素出發,學生可能出現錯誤判斷,給學生足夠的觀察、思考的時間然后展開充分的討論,教師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之中去接觸學生,認識學生,關注學生。
2、為進一步強化概念,在對數軸有了正確認識的基礎上,請大家在練習本上畫一個數軸,(請同學畫在黑板上)
學生在畫數軸時教師巡視并予以個別指導,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畫完后教師給出評價,如“很好”“很規范”“老師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語言來激勵學生,以促進學生的發展;并強調: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是數軸的三要素,畫數軸時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設計以上兩個練習,一個是動腦想,通過分析、判斷正誤來加深對正確概念的理解;一個是通過動手操作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四)啟發誘導,初步運用:
有了數軸以后,所有的'有理數都可以表示在數軸上,那么反過來,數軸上的點是否只表示有理數呢?作為一個問題我讓學生去思考,為后面實數的學習埋下伏筆,這里不再展開。
安排課本30頁的例1,
利用黑板上的例題圖形讓學生來操作,教師提出要求:
1、要把點標在線上
2、要把數標在點的上方
通過學生實際操作,可以加深對數軸的理解,進一步掌握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數的方法,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
當然,此題還可以再說出幾個有理數讓學生去標出點,好讓更多的學生去展示自己,并進一步讓學生從中感受已知有理數能用數軸上的點表示,從而加深對數形結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饋矯正,注重參與:
為鞏固本節的教學重點讓學生獨立完成:
1、課本30頁練習1、2
2、課本30頁3題(給全體學生以示范性讓一個同學板書)。
為向學生進一步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讓學生討論:
(六)歸納小結,強化思想:(我采用引導式小結)
1、為了鞏固本節課的重點,提問:你知道什么是數軸嗎?你會畫數軸嗎?這節課你學會了用什么來表示有理數?
2、數軸上,會不會有兩個點表示同一個有理數?會不會有一個點表示兩個不同的有理數?
讓學生牢固掌握一個有理數只對應數軸上的一個點,并能說出數軸上已知點所表示的有理數。
(七)布置作業,引導預習:
為面向全體學生,安排如下:
1、全體學生都做課本32頁1、2。
2、最后布置一個思考題:與溫度計類似,數軸上兩個不同的點所表示的兩個有理數大小關系如何?(來引導學生養成預習的學習習慣)
七、板書設計:(略)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來主動發現結論,實現師生互動。
我認識到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素養和學習習慣,只有讓學生學會學習,老師的引導價值才會得到體現。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01-09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06-14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05-29
數學的說課稿11-30
七年級數學《整式加減》說課稿12-17
七年級數學評課說課稿02-06
七年級數學上冊說課稿09-22
七年級數學有序數對說課稿03-18
七年級數學說課稿范文09-21
七年級下冊數學《實數》說課稿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