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時間:2022-12-12 14:41:23 數學說課稿 我要投稿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精選15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精選15篇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是來自大慶市慶風小學教師鄭穎,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二年數學上冊第四單元的第四節(jié)《買香蕉》。

  一、教材分析:

  《分香蕉》是北師大第三冊第四單元的第4節(jié)新課,通過前面3節(jié)“分桃子”、“分蘋果”、“分糖果”內容的學習,學生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動,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這三節(jié)平均分的活動,是在學生還不知道除法的情況下,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在操作水平上解決除法問題的過程。這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經驗基礎上開始認識除法的,從學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體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從而理解除法與平均分的聯(lián)系,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同時,介紹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進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為以后學習二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有余數的除法、除法的豎式計算奠定了基礎。

  二、學生分析:

  低年級學生思維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而這些學生活潑好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

  三、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讓學生初步體驗平均分的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結合實際問題感知平均分的兩種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

  四、教材處理:

  在教學中以直觀教學為主,運用觀察、動手操作、分組討論等多種方法,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結合教材,讓學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說一說”的自主探索過程中發(fā)揮學生相互之間的作用,讓學生自己在動腦、動手、動口中促進思維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自學能力。首先以學生喜歡的人物孫悟空導入本課,接著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用小棒代替香蕉擺一擺。最后讓學生各抒己見,歸納出各種分的分法,及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的認識。

  五、教學方法:

  贊可夫認為,教學方法不應以直接傳授知識為主,而應以促進學生的智力、情感、意志等個性優(yōu)秀品質發(fā)展為主。因此我以學生發(fā)展為立足點,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實踐探索自主探究,培養(yǎng)學生合作交流的態(tài)度,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六、教學流程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興趣是學習入門的向導,是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吸引學生樂學的內在動力。本節(jié)課的導入部分,我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情境,以學生喜歡的人物孫悟空導入新課,讓學生幫助孫悟空分香蕉。

  2、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第一稿設計時,我采取的是教師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學生觀察,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在兒童的學習活動中,興趣起著定向和動力功能的雙重作用。有了學習興趣,就能產生積極的情感和學習的主動性,學習效率才能提高。以這一理論為指導,我改變了設計讓每一個學生自己動手擺一擺,分一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很活躍,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分香蕉的練習,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意義。在開展這個活動時,由原來分小棒改為利用香蕉的圖片分,這樣能使學生學對活動產生興趣。我先讓同桌兩個自由分一分。

  然后引導學生在幾種分法中找出是“分得樣多或者同樣多的”那樣分法,使學生在多種分法的對比之下,形象地感知“平均分”。最后請學生在黑板上演示分的方法,這樣的教學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便于學生對新知的理解。

  3、聯(lián)系實際,解決問題。

  學生利用對除法意義的理解,教師設計了多樣化具有針對性的練習,通過《填一填》、《寫一寫》、《練一練》。對新知進行了鞏固,激發(fā)了學生不斷探索的熱情,最后讓課堂得到延伸。

  4、全課小結,歸納新知。

  師生共同小結,回顧學習的過程,評價自己的表現,培養(yǎng)學生愛數學的情感。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38頁,角的認識。

  2.教材簡析

  本課時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初步認識角,體會角的基本特征,并感知角的大小。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為進一步學習幾何知識奠定基礎。教材呈現的內容是例1,讓學生在實物當中認識角,了解角的基本特征;例2,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畫角;結合練習3,感知角的大小。

  3.學情分析

  由于學生已經具備有關角的生活經驗,但是他們對角的認識是籠統(tǒng)的、模糊的,教學時應該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常見的物體和平面圖形出發(fā),組織學生進行一系列操作活動,幫助學生形成對角的科學認識,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角,掌握角的各部分及名稱。

  (2).通過動手操作,認識到角有大小,并且學會比較角的大小。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感受數學就在生活當中。

  5.教學重點

  理解角,掌握角的基本特征

  6.教學難點

  學會比較角的大小

  7.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卡紙、扇子

  二、說教法

  根據學生知識的有限性以及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我對被本課的教學內容采用了一下幾種教學方法:啟發(fā)式談話法、演繹法、合作交流法,并在課前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激起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將這些教學方法合理地運用到教學過程當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過程中自覺地獲取知識,了解角并且學會比較大小。

  三、說學法

  動手操作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初步認識角的概念及基本特征,學會比較大小。

  合作交流法: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體會合作交流的精神,并在交流過程中,把自己想法告訴合作人員,提高學生語言交流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收情景,導入新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角,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從而激發(fā)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因此,我創(chuàng)設一個情景,引出一組圖片,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通過觀察,認識圖中的平面圖形,從而引出課題認識角。并且引導學生說出角的共同特征。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豐富的表象,對角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二)、結合生活,感受角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將分為以下幾個層次進行教學

  1.找“角”: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充分利用教室中的材料找角。同學相互匯報。學生在找角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感受就在我們生活中,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樂趣。同學相互匯報,如有錯誤,可以幫助同學指出錯誤,提高他們的交流能力。

  2.摸“角”:讓學生上來摸一摸教師手中的角,在次直觀的感受角的基本特征,并讓學生說一說摸角之后的感受。總結出: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板書)向學生介紹角的部分的名稱。邊

  頂點

  邊

  (教師示范畫角)

  3.畫“角”做“角”:讓學生自己畫一畫,做一做,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并且進一步鞏固對角的圖形特征的認識。再通過判斷以下圖形是不是角、從平面圖形中找角,及時幫助了學生對角的概念加以鞏固

  (三)、動手操作,比較角的大小

  首先讓學生直觀的感受角的大小。先通過觀看老師演示紙扇打開和合攏的過程,讓學生直觀感受到角在變化,它是有大小的。再有了直觀的認識之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己動手操作感受角的大小,滲透比較的方法,并在小組當中進行交流。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感受數學的樂趣,同時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四)、鞏固角

  1.說一說下面的圖形中有幾個角?

  2.練習八第三題

  3.角在生活的運用

  通過以上的練習題,再次幫助學生鞏固角的知識。第三題讓學生感受角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fā)學生在生活中觀察數學的樂趣。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3

  《加減法的估算》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教材在100以內的加、減法筆算教學中安排了“加減法的估算”一小節(jié),這是估算正式教學的開始。我在設計教學時基于以下幾點考慮:

  1、了解學生作好必要的鋪墊。

  低段學生年齡小,缺乏生活經驗,對“估算”理解模糊。在加減法估算之前,剛學習了兩位數的加減法筆算,一直強調計算要仔細認真,估算卻與精確算形成了一個反差。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缺乏估算的經驗,學生不理解教師的意圖,急著精確算。若單刀直入,就會導致學習開始階段的目標不明、動力不足,從而影響了學習的積極性與思維的展開。因此我認為不妨先來一段前奏,為學生帶帶路,作好認知與心理上的鋪墊,待水到渠成之時再展開教學。于是,課始,安排了一個環(huán)節(jié),通過猜人數、猜體育用品的價格、讓學生在游戲中體驗關鍵詞“接近”、“大約”,從而揭示估算的意義:不追求準確的結果,而只需一個數值范圍。

  2、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

  我根據《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及培養(yǎng)目標,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材,創(chuàng)設與生活密切聯(lián)系的活動情境,盡量將學習材料生活化,大膽地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取舍與補充,使學生親身體驗富有趣味的學習過程,身臨其境的去解決問題,體會數學的內在價值。本節(jié)課我設計了:估算教室的人數——估算老師買體育器材帶的錢夠不夠——估算參加運動會的人數——估算啦啦隊的人數——估算轉呼啦圈的個數——估算水彩筆的枝數——估算買禮物的錢數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富于校園生活氣息的情境,使學生輕松自然地進入生活中數學問題的探究,去積極發(fā)現、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同時使學生的身心得到了健康向上的發(fā)展。

  3、體現估算方法的多樣化,個性化。

  由于學生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和思維能力各不相同,不同的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體驗和運用也各不相同,教師要營造一個自由、平等、開放的集體氛圍,充分樹立他們的自信心,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體驗,鼓勵學生的不同見解,只要符合科學性,教師都應尊重學生的選擇,如在探究100元錢買三件運動器材夠不夠這一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提出很多方法:用連加的方法估算、用連減的方法、用加減混合的方法進行估算,老師都應一一加以肯定和鼓勵。在教學中我們要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發(fā)掘和鼓勵算法的多樣化、個性化。體現新課標中以人為本的新理念,使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當出現多種方法后,再讓學生選擇自己比較喜歡的一種方法,同桌交流一下,充分體現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學法來理解數學、運用數學。

  4、拓展時空,體驗知識的生活背景和應用過程。

  數學,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幾乎都能在生活中找到。課堂教學生活化是新課程提倡的一個突出的特點。而生活中的數學,更是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精選學生身邊的生活問題,作為學習的素材,必能喚起學生對數學的親切感,激發(fā)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本節(jié)課圍繞“校園運動會”這一主線展開,由估體育器材單價,到買體育器材,到估計運動員人數,再到運動員獻愛心買禮品這些情景都是十分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的,富于濃厚的生活氣息,能使學生輕松自然地探究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去積極發(fā)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爭著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從而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提高學習興趣。

  數學又應用于生活。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解決問題,將學數學和用數學有機聯(lián)系起來,讓他們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通過交流合作,發(fā)現問題并進行解決。在教學設計中,創(chuàng)設為孤兒院的孩子們買禮品的具體情境,“該怎樣設計購物方案呢?請你們設計一個購物方案,大約需要多少錢?實際要多少錢?你們的錢正好夠用嗎?剩下的錢怎么辦?多余的錢怎么辦?”這個實際問題,將教學內容更好的融入了學生熟悉的、新鮮的生活中,讓學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體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在小學數學中,我們應該精心設計教學情境,精心設置各種數學活動,提供學生體驗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積極體驗知識形成過程、數學思想方法的應用過程及數學學習的情感和態(tài)度等內容,在再創(chuàng)造過程中獲取對知識和意義的理解和建構,促進學生全面、持續(xù)、和諧地發(fā)展。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東南西北》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方向與位置》中的起始課。本課通過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簡單認識,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并為進一步學習路線圖奠定基礎。新課標明確指出,“窨歡是創(chuàng)新精神所需要的基本要素,沒有窨觀念,幾乎談不上任何發(fā)明創(chuàng)造。”因此,從小學會正確的辨別方向,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對人的發(fā)展是十分必要的。學好本課的意義自然不言而喻。

  2、教學目標:(1)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使學生能夠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余三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繪物體所在位置,知道地圖上的方向。(2)借助現實數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3)能積極參加數學學習活動,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在活動與交流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3、教學重難點

  4、(1)教學重點:給定東南西北中的一個方策,能準確辨認其余三個方向,會用東南西北描述物體所在位置。

  5、教學難點:辨認現實生活中的方向。

  二、說老教法

  本次教學活動以游戲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在教學中,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交流互動、游戲活動等既生活實際又具有實踐趣味性的方式構建新知。融觀察實踐、交流、合作等學習方法為一體,注重學習方法和氣探究。

  三、說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加強同生活的聯(lián)系,所以,我們強調要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因此,本節(jié)課我引導學生運用觀察---發(fā)現---實踐---遷移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發(fā)現能力,還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使學生全身心地設入到學習的過程中來。

  四、說教學過程

  數學學習不是一個簡單的、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學生體驗探索、實踐活動的過程,基于這一理念,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游戲活動,導入新課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民民主課一開始,我就抓游戲住學生喜歡游戲的心理,讓學生在游戲中輕松、愉快的完成“上下、左右、前后”的復習。

  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舉又為下面的學習做好了知識鋪墊和心理準備。

  (二)實際觀察、感受方位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主要是從“你知道太陽是從哪個方向升起來的嗎?”誰說:你是怎么找到東的?“”你還能找到其它三個方向嗎?“為引子,從而引導學生自己觀察,辯認學校的四個方向,并和同伴找一找,說一說這四個方向都有些什么。最后讓學生隨意轉身,面向各個方向指指說說。如”我面向東,我的后面就是西,左面是南,右面是北等等。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集體智慧,體現了學生和合作與互助,培養(yǎng)了自主探索的精神。

  (三)室內辯認,學以致用。

  基于學生愛玩、愛動、喜歡游戲的特點,我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回歸生活、玩中強化中高計了“我說你做”的游戲如:讓同學們面朝()面,后面是()左面是(),右面()這是為后面學習地圖方向做準備。

  其次,我讓學生玩“超級模仿秀”的游戲,如:學青蛙向南蹦兩步;面向西學公雞邁幾步;超凡脫俗東扮孫悟空;向北點點頭等。讓每個學生都活動起來,在興奮、愉悅的氛圍中感情辯論方向。

  (四) 整理記錄,實現遷移。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讓學生在沒有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動手繪制學校地圖,由于繪制的地圖方向不一致,人們難以根據地圖找到要去的地方而產生問題,從而引導學生得出:必須有統(tǒng)一的方向才使人們看得懂地圖,不會混亂。在這一問題矛盾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觀察、討論,最后得出:地圖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明白了地圖上的規(guī)定,再讓學生根據這一規(guī)定對自己繪制的地圖進行修改,實現了從實際方向向地圖方向的遷移,注重了對學習過程及學習方法的探究。

  (五)玩中練習,拓展應用。

  方向知識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課堂上的學習很不夠,需要在生活中觀察、應用,才能真正掌握。所以在第五環(huán)節(jié)體驗收獲、拓展延伸中,我設計了森林之家這一情境練習。首先對學生提出問題:你能從圖中找到小動物的家嗎?你是怎樣找到的?其次讓學生說說:想去哪只小動物家?該怎樣走?這樣鞏固了學生對地圖上方向的認識。最后的課堂總結讓學生說說學會了什么?有什么好處?并鼓勵學生搜集辨別方向的方法,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欲望,使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正所謂“課雖盡,思未了。”

  整節(jié)棵由各種活動貫穿其中,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中數學的生活性,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數學教學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等新日環(huán)食,使學生大氣學、樂學、讓學生在歡愉、愉悅的氛圍中獲得大量的知識,提高各種能力。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5

  一、教材簡析

  本節(jié)課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課,是學生進一步學習乘法口訣的基礎,也是對今后學習表內乘除法及多位數乘除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乘法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一個新認知的內容,如果將抽象的概念意義湛透到形象、直觀、簡單的操作活動中,那就能幫助學生體會乘法的意義,理解同數連加與乘法的關系了。在這種情況下,教材十分重視結合學生生活實際中具體活動情景,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教材首先展示了一個熱鬧歡快的游樂園的主題圖,通過這一學生熟悉而又特別喜愛的場景,揭示出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相同數量。這樣設計使數學貼近了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拉近了生活與數學的聯(lián)系。學生用所學的加法算出每種游樂項目的人數,從學生認識相同數相加開始,結合具體的事例,通過動手操作、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逐步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這樣在學生活動中由相同加數相加的計算引出乘法,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乘法”產生親切感,從而進一步領會乘法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初步體會乘法的意義,掌握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2、通過動手操作,幫助學生理解同數連加與乘法的關系.

  3、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比較、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數學問題,理解問題,并能解決問題。

  4、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驗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激發(fā)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初步理解乘法的含義,能根據要求正確寫出乘法算式。

  難點:理解乘號前、后兩個數所表示的不同意義,識別相同加數。

  四、教法和學法

  深刻體會教材編排意圖,一方面充分運用了教材所呈現的教學資源,另一方面又根據《新課程標準》新理念,對教材資源做了適當的補充與調整。力圖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實踐,相互質疑,相互評價,最后獲取成功。

  1、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知

  新課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一堂課成功的起點。《標準》提出: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觀察、操作、解決問題。創(chuàng)設的情境是為了給學生建立一種感性的認識,根據學生好玩、好動、好勝心強的心理特點,本節(jié)課一開始我就利用主題圖,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在數的過程中初步感受相同加數,感受幾個幾相加的加法算式。

  2、觀察實踐,探究新知

  這是本節(jié)課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分四個層次進行教學,第一個層次是讓學生用小棒創(chuàng)作出美麗的作品,第二個層次是讓學生計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列出一些加法算式,算一算擺出自己畫的圖形需要準備多少根小棒;第三個層次是通過觀察加法算式,展開想像:“如果擺100個圖案,所寫的算式會怎么樣呢?”使學生體驗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會很長,寫起來會很麻煩。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使學生自然產生“如果有一種簡便的寫法該多好”的愿望,教師根據學生的展示匯報情況,適時地引出乘法。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之中自然而然也就體會到了乘法算式的簡便之處。這樣的教學設計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第四個層次是教師展示學生的作品,在這環(huán)節(jié)中落實乘號、乘法算式中各數字表示的意義、算式意義,感受乘法計算比加法計算簡便,突出加數相同情況下才能寫出乘法算式。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可以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乘法的知識并不是教師硬塞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在體驗了簡化加法,有了自己的簡化方法之后才呈現出來的。教學不再是教師機械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學生在不斷思考、探索和創(chuàng)新中得到新發(fā)現,獲得新知識,感受成功體驗的過程。

  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也是先由教師指導寫算式的方法,接著讓學生小組交流,合作探討寫乘法算式的方法,然后由學生獨立寫出乘法算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教師只在關鍵處啟發(fā)、點撥,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知識的全過程,領悟到知識的真諦。

  3、合理練習,強化新知。

  要達到學生掌握知識,最終發(fā)展能力的目的,學生的思維就必須經過反復多次,循序漸進的訓練。因此,在練習時我始終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由具體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比較到動口說一說,做一做,從而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識結構。在出示游樂場圖時,引導學生觀察,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并不是教師把問題強加于人,而是開放教學,讓學生主動去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接著通過拍手游戲、找朋友游戲等練習,讓他們動手、動口、動腦等多種感官參與,在玩中學,游戲中學,使他們對新知的認識升華一步,進而形成技能。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思維品質,促進思維的發(fā)展。

  4、指導總結,鞏固新知。

  新課后,教師引導學生對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進行總結,這對全課的教學內容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的作用。幫助學生把新知識納入到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去,同時,增強學生的目標意識,有利于提高學生整體思考能力和概括總結的能力。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6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叫×××,來自于×××小學,很高興有這次機會和大家一起學習交流。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測量”的第一課時,“毫米的認識”。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設計這三個方面對本節(jié)課加以說明。(過渡:首先我談談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從知識方面來講有厘米的認識做基礎,從經驗方面來講,學生經常用到學生尺,也有用尺子進行測量的經歷。這時,水到渠成的學習“毫米的認識”,能讓學生對長度單位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因此,本節(jié)教學不僅是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也為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創(chuàng)造了條件。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使學生會用毫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2、過程與方法方面的目標

  (1)使學生經歷毫米的含義以及1毫米長度單位觀念的形成過程。

  (2)使學生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目標

  (1)結合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體驗逐步逼近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2)使學生體會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于實踐又應用于實踐的觀念。

  (三)教學重難點(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

  重點是:認識長度單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難點是:讓學生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

  二、說教法

  本著“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這節(jié)課我所采用的教法是:

  1、談話引入法

  2、現有知識與實際需要矛盾沖突法

  3、直觀教具和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

  三、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此,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中我選擇如下學法:

  1、操作實踐法

  2、聯(lián)想類比法

  四、教學準備(為了開展教學活動,我打算做如下教學準備。)

  1、電教媒體

  2、為每小組準備一張估測記錄單和一把沒有毫米刻度的硬紙版做的尺子。

  3、教師準備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幣、一張電話卡等。學生自己準備常用直尺。

  五、教學程序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學法的選擇,我把本節(jié)課的教學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在這一階段里,我按照談話引入、復習舊知—→實踐活動、引起沖突—→現實需要、引入新課這一流程開展活動。

  2、談話引入,復習舊知

  我抓住這一節(jié)課是新學期開始的第一節(jié)課這個契機,圍繞“學生身高的變化”這一話題展開討論。我準備這樣設計談話: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老師有個驚喜的發(fā)現,發(fā)現大家都長高啦!你知道你現在有多高嗎?請大家估一估,這個同學的身高是多少?然后讓學生進行實際測量。并提問:剛才我們測量的數據中,有幾個學過的長度單位,你能給大家說說這些長度單位嗎?

  通過估測學生身高這一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喚起學生對已知長度單位有關知識的回顧和對經驗的總結,架好了學習新知識的橋梁。

  3、實踐活動,引起沖突

  接著,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剛才通過測量,我們知道了這個同學的身高,那么測量在生活中還有什么作用呢?

  學生可能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長高了沒有,還有的同學可能會說:測量能知道我們到底要穿多少號的衣服,更有的同學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讓我們知道房子呀、樹木哇都有多高,能讓我們更清楚的認識周圍的事物,也能使我們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學生身高測量這一個體事件擴展開來,引導學生放眼周圍,通過對生活現象的舉例,使學生對測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測量應用的廣泛性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體會到掌握測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后,組織學生小組合作,估計數學課本的長、寬、厚,并填寫記錄單。

  最后,我發(fā)給每小組一把特制的沒有毫米刻度的紙尺,要求學生對數學課本的長、寬、厚進行測量。學生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互相討論如何表述測量的結果。

  紙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學生精確測量非常困難。我有意制造這個矛盾,是為了使學生的現有知識和現實需要發(fā)生矛盾沖突,讓學生體會到:只有米和厘米兩個長度單位是遠遠不夠的,要想準確的量出物體的長度還必須尋找一個更小的長度單位,從而產生要探索新知識的強烈欲望。這就為下面新知識的探索設置了有利的懸念。

  3、現實需要,引入新課

  這時我很自然的提出問題:同學們,要想精確知道它的長度,有什么好辦法嗎?在小組討論內一下。

  學生經過一翻思考會提出這樣的設想:我們能不能把1厘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就好了,有的學生也可能會直接說出可以用毫米做單位。

  這時我就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引導:

  你從哪兒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認為厘米作單位太大了,要創(chuàng)造一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剛才有同學說用毫米作單位,他說對了。毫米是怎么來的呢?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

  從而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探究體驗,形成知識(在這個階段,我根據教學目標設計了如下版塊)

  版塊1、認識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關系

  這一階段,首先讓學生獨立觀察直尺,然后配合學生的匯報我準備采用多媒體進行演示。(這是一個放大的直尺)通過動畫,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厘米的關系,對學生的有意注意進行正確的導向,提高課堂效率,突出了“1厘米等于10毫米”這個教學重點。

  版塊2、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我準備組織學生進行如下活動)

  (1)讓學生回憶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1毫米。

  (2)我借助1分硬幣、電話卡等讓學生明白這些東西的厚度大約1毫米。

  (3)讓學生閉眼想象并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

  (4)讓學生想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寬度、厚度大約1毫米。

  (5)用手勢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長度。

  (6)說一說,測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長度一般用毫米做單位。

  (7)完成p3做一做,讓學生體驗測量的過程。

  設計這一系列的活動,目的是使學生借助實物進行類比,幫助學生更好的建立毫米這一長度單位的表象,使學生對毫米的認識逐步深入,從而突破教學難點。這樣不僅提高了估測的能力,而且還能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又能為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服務的思想。

  版塊3、小結

  我由學生自主小結,暢談這節(jié)課的收獲。

  第三階段:實踐應用,拓展深化

  首先,我組織學生完成教材第5面練習一的第一題和第二題。

  然后,讓學生量數學課本的厚度(用毫米做單位)

  接著,要求學生估一估課本中的紙多少頁的厚度是1毫米?并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驗證一下。

  設計這一實踐活動的意圖,是想通過估計、測量、驗證的活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長度單位毫米的理解,有利于學生毫米長度觀念的形成,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用毫米做單位進行測量的能力,而且還使學生體驗了逐步逼近的數學思想,有利于數學思想和方法的形成。其中量數學書的厚度解決了學生先前遇到的問題,也起到了前后呼應的作用,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

  最后讓學生在成功的體驗中結束本節(jié)課的教學。

  整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我采用“做”數學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課的引入,注重學生活動的開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總的設計思路為:以學生身高的變化為切入點展開教學;接著,在測量數學課本的長、寬、厚的活動中引起認知沖突;然后讓學生用眼觀察直尺、結合課件認識毫米和厘米的關系;接下來,讓學生在類比聯(lián)想中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最后,讓學生在實際測量活動中深化拓展知識。當然這是我預設的教學程序,實際上教學流程還要隨著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而變化。

  我的課說完了,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敬請大家指導,各位專家,各位同仁,大家辛苦了,謝謝大家!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7

  《猜一猜》是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材第三冊《數學廣角》的內容,是繼排列、組合之后的又一堂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新增課程,是學生接觸邏輯推理的第一堂課。邏輯推理是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同時也是發(fā)展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的良好素材。兒童在生活里,已經積累了一些合情的知識經驗,自己不過沒有意識到這是推理的內容而已。整個小學階段學生的邏輯思維只能是初步的,需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實驗、猜測、推理與交流等活動,初步感受數學思想方法的奇妙與作用,受到數學思維的訓練,逐步形成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同時培養(yǎng)他們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與欲望。

  因此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經歷簡單推理的過程,初步獲得一些簡單推理的經驗。

  2、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體會數學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發(fā)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和探索數學的興趣。

  對于課的目標和重難點的理解,在這節(jié)課中我設計各個環(huán)節(jié),接下去我就來說說自己每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意圖

  第一層次:激趣引入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用動畫人物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動畫人物柯南是推理的高手,也是學生喜歡的動畫人物,以他引入課題,使學生對這節(jié)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情緒高漲,為接下去的學習打好了感情基礎。

  第二層次:在游戲中猜測,在猜測中習得

  愛動是孩子的天性,游戲是孩子的最愛。游戲教學以其內在的趣味性誘發(fā)兒童潛在的學習動機,啟動和調節(jié)兒童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使學生感到學習的輕松與愉悅。因此在這一層次中為了讓學生能夠很好地掌握猜地方法,我設計了三次猜的游戲,使學生在循序漸進的猜之中掌握猜的技巧:

  第一次猜我設計猜書的情境,讓學生從瞎猜——給出一個條件的猜——給出兩個條件的猜,從而讓學生明白猜也不是亂猜的,要有依據的猜,才能一次性猜對。

  第二次猜是在第一次猜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猜左右手的游戲明了猜測時一定要有明確和完整的提示語,并且通過學生出題讓老師猜,同學出題讓同學猜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來鞏固猜兩樣東西的技巧。

  第三次猜是在第二次猜的基礎上增加一樣東西讓學生猜,先是不出示第三個提示讓學生猜,學生猜不出來后再出示第三個提示,又一次讓學生明白提示語的重要性。同時在學生講情思路之后,我又出示一張表格進行總結,使學生明白原來自己的想法可以用一張表格清楚的表示出來,給學有余力的學生一個思考的好方法。在這一層次中最后還對猜兩樣和三樣進行了比較,學生從比較中知道這兩種猜的聯(lián)系,從而在做題時能夠將三樣轉化為兩樣來做。

  這三次猜,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調用各種感官去體驗、感受;只有注重實踐,多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具體形象的問題情境,才能填補學生經驗的不足,從而促進學生的體驗學習獲得成功。

  第三層次:鞏固拓展

  通過幫助柯南破案,猜節(jié)目這些學生比較喜歡的題目幫助學生進行鞏固,同時在鞏固中加以拓展和提升。

  總而言之,在設計的過程中我試圖通過游戲使學生能夠學得一種思考方法,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我對學生得語言訓練卻做的不是很好,如何指導訓練學生能夠完整說出推理過程還是我今后要注意得地方。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8

  1、認識時間

  (1)鐘面上有時針和分針,走得快的,較長的是分針;走得慢的,較短的是時針;

  (2)鐘面上有12個大格,60個小格,1個大格有5個小格。時針走1大格是1小時,分針走1大格是5分鐘。

  (3)時針走1大格分針要走一圈,所以1時=60分;

  (4)半小時=30分,一刻鐘=15分鐘

  (5)時間的讀與寫:如3:30,可以讀作3時30分,也可以讀作3點半;8時零5分應寫作8:05。

  2、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要按著時間的先后順序安排事件,時間上不能重復。

  (2)問過幾分鐘后是幾時,先要讀出現在是幾時,再推算過幾分鐘后是幾時幾分。

  (3)時針和分針能形成直角的時刻是3時和9時。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認識時間》第一課,是常見量教學。這節(jié)課教學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鐘面和整時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幾時幾分與幾時半,同時也為學生以后學習時、分、秒的認識及相關計算打下基礎。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分析,依據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明確時、分的含義,能讀、寫幾時幾分,知道1時=60分。

  2、過程與方法:通過直觀操作與演示,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的過程,理解常見的時間單位,掌握基本的時間知識和技能。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使學生體驗時間的知識就在身邊,形成珍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能準確數分(5分5分地數)。

  2、能讀、寫幾時幾分。

  教學難點:

  1、理解1時=60分。

  2、概括認識時間的方法。

  3、正確認識“幾時差幾分”的時間。

  (四)教具和學具的準備

  課件,鐘表模型,制作鐘表

  二、說學生

  二年級學生對于時間并不陌生,生活中按時上學、放學、看動畫片、睡覺,經常接觸時間,并已掌握了關于時間的一些知識。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提供學生展示的機會,引導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

  三、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

  根據“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這一理念,我以學生參與研究為主體,給學生提供放手的思維空間,創(chuàng)建新型的教學結構。

  運用演示法,通過直觀而形象的動畫,演示時針分針運轉過程,讓學生在觀察、操作實踐、合作交流中,達到知識的自我構建。

  運用引導法,概括看時間方法時,適當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進而得出結論,扶放結合,相得益彰。

  運用延遲評價,讓學生在自我反思中修正,掌握知識的同時收獲成功,建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二)說學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學習方法,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反思,我選取的學習方法是:

  讓學生探究思考,通過大量的動手操作,充分利用鐘表模型,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撥一撥、認一認、想一想、試一試中完成對新知的探究。

  讓學生合作交流,通過小組討論看時間的方法,撥鐘練習,相互糾錯,獲得知識的同時,達到智慧的交流、情感的交融。

  四、說教學過程

  讓學生在玩中學,動中思,做中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是學生學習數學,構建知識,形成能力,塑造品質的方式,基于以上理解,我設計了以下步驟:

  (一)整體設計,有以下4個環(huán)節(jié)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2、組織活動,探索新知;

  3、動手實踐,鞏固新知;

  4、總結反思,深化認識;

  (二)環(huán)節(jié)設計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出示猜一猜:我有一個好朋友,嘀噠嘀噠不停走,叫我學習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幫手。

  以猜謎的形式引出課題,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興趣盎然,能集中精力參與學習,為這節(jié)課的順利進行做好心理準備。

  2、組織活動,探索新知

  這是本課的中心環(huán)節(jié),由于本課容量大,知識點多,因此我設計了5個活動,我將給予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在體驗中獲取知識。

  活動一:復習舊知,認識鐘面

  讓學生說出鐘面上的時間(8時,1時),說說你是怎么知道的。

  通過認讀已經學過的時間,讓學生們在復習舊知的基礎上,獲得成功的體驗。

  讓學生仔細觀察鐘面上都有什么?小組內交流匯報。(設置組長,監(jiān)督員,分享員)(12個數、時針、分針、格子。)

  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小組學習中進行互補、互學,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了鐘面,同時初步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力和合作學習的意識。

  通過學生觀察和交流可以說出:鐘面上有12個大格,每個大格有5個小格。

  你知道鐘面上一共有多少個小格嗎?

  這一問題是本課重點部分的第一個突破口,學生可以通過加法、剛學過的.乘法等各種方法來計算出12個大格里有60個小格,給接下來的認識分針走一圈是60分打下了基礎。

  活動二:認識時

  課件演示:閃動時針,從數12走到數1。時針走1大格經過的時間是1時。

  時針從12走到1是1小時,時針從幾走到幾也是1小時?

  學生發(fā)散思維,任意說出時針從幾到幾也是1小時,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思維得到張揚。

  (課件演示:1時多)現場操作演示時針指向幾時多,引導學生說出時針是走過幾,就是幾時多,如果時針指向學生不確定,可以延長指針,讓學生明白確定時針的指向。

  這是本課的一個亮點,通過靈活的現場教學演示,讓學生更加明確時針的指向,為后面學習認識幾時幾分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活動三:認識分

  師:分針走1小格的時間是1分。邊說邊演示。

  利用課件邊演示邊提問:

  分針從12走向任意一個數是字是多少分呢?分針走了一圈是多少分?

  認識每個數字各表示幾分,是本課的關鍵,因為學生前面對鐘面上數60個小格掌握了各種方法,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學以致用,遷移轉化,得出每個數字各表示幾分,分針走1圈是60分,比較輕松的突破了這一關鍵點。

  活動四:認識時、分的關系

  理解1時=60分的含義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

  根據前面掌握的時針走1大格是1時,和分針走一圈是60分,以及采用動畫的形式,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正好走一圈,能清楚明白的理解1時=60分。這里沒有讓學生動手撥鐘表,并非削弱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是考慮到學生在紛亂的針與格中觀察時分的關系,其效果不如多媒體演示更加生動,直觀。在學習中尋求的學習方式,以期待的學習效果。

  活動五:學會認、寫鐘面時間

  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

  出示例二3個鐘表,請學生試著認識鐘面上的這3個時間,和同桌互相說說各自的方法

  學生們學到新知后渴望實踐,出示這3個時間,形成新的認知沖突,而這些新問題正是學生利用剛剛學到的知識可以解決的,例如:時針是走過4,是4時多,分針是指向9,是45分,和起來就是4時45分。通過再次的小組合作交流,去發(fā)現、經歷和體會認讀幾時幾分的方法,體驗成功的樂趣。即提高了學生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又進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接下來是在黑板上出示了這3個時間,讓學生認讀,指導書寫方法

  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從認識時間到會讀時間,再到會記錄時間,全面而又系統(tǒng)的把認識幾時幾分這一知識重難點突破了。

  3、動手實踐,鞏固新知

  動手實踐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fā)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設計了以下練習。

  1、讓學生撥出第一節(jié)課下課的時間8時40分。

  兩個同學為一小組,一個同學撥鐘,另一個同學說時間。

  2、撥出自己最喜歡的電視節(jié)目的時刻,讓小伙伴猜一猜

  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是新課程標準精神的體現。注意根據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結合生活實際設計一些基本的練習,既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腦的好習慣,又有利于培養(yǎng)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建立了時間觀念。

  4、總結反思、深化認識

  讓學生自己總結,不但使學生學會了認識時間,而且懂得了操作實踐,合作交流,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同時滲透珍惜時間的思想教育。

  到生活中去尋找時間的不同表示。打通書本與生活,使數學知識融入學生生活之中,實現有效的溝通。這樣,學生將到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無盡的數學知識,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學生最豐富的學習資源。

  本節(jié)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使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身邊。我不是為了教學而教學,而是遵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guī)律,精心設計,讓學生懂得學好數學就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我充分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同時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運用多媒體與實物相結合的教學手段,構建教學模型,使原來抽象的概念更加具體化、生動化,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認識時間”是在認識鐘表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由于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我注意選取富有情趣的學習素材并借助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時間概念。教學開始,我利用猜謎語的形式和課本的主題圖引入,使學生感受到時間與生活的關系,并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新授部分分為這幾個層次:首先,多媒體展示了一個鐘面,讓學生清楚地看到鐘面上有12個數、指針和格子。緊接著,通過圖像的閃爍及聲響效果,讓學生了解到12個數字把鐘面分成了12個大格,每個大格又被分成了5個小格。然后,再通過動態(tài)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小格的過程,讓學生清楚地認識了時和分。接著,通過動畫演示和xx的變化,時針走一大格,分針正好走一周的過程,讓學生得出1時等于60分,較好地突破了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最后通過“小芳的一天”、給小動物找座位、“吃”水果,認時間這幾個活動來鞏固新知,貼近學生生活,體現了“生活數學”的新理念。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9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用除法解決問題”一節(jié),即教學如何用除法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教材安排在教學用7~9的乘法口訣求商之后,我想,編者之所以這樣安排,匠心不僅在于加深學生對除法含義的理解,有更多機會練習除法計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學生了解除法計算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發(fā)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教材還遵循了由淺入深的編排原則。其邏輯順序如下:

  例1,通過擺飛機模型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例2,引導學生根據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義,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一般解法。

  這樣的例題編排,為學生展示了一幅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直觀操作到分析推理的邏輯畫面。它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為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設計了拾級而上的臺階。

  2、本課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54~55頁的內容。

  3、教具準備:課件、小棒等。

  4、教學目標。

  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力圖體現“發(fā)展為本”的理念,不僅注重雙基的落實,還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因此本課教學目標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加以考慮有以下三點。

  (1)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體會數量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

  (2)使學生經歷將“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求一個數里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數學問題的過程,初步學會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5、教學重難點。

  (1)重點:

  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數量關系的過程,會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技能解決實際問題。

  (2)難點:

  應用分析推理將“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數量關系轉化為“一個數里面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含義”。

  二、說教法。

  根據以上分析,教學時,我采取丁“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通過電化教學、實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與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經歷將一個具體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的教學過程時,在學生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中,經歷運用除法含義確定算法的過程。采取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初步懂得應如何思考問題,如何用數學方法來處理有關的信息,合理地解決問題。

  三、說學法。

  1、通過操作活動,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許多數量之間都存在著倍數關系。

  2、運用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充分依教材的編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編排特點,分以下環(huán)節(jié)進行教學。

  (一)聯(lián)系實際,復習舊知。

  以本班學生參加課外活動的人數為例,我設計了三道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復習題,如第1題:二年級三班學習舞蹈的有3人,學習繪畫的人數是學習舞蹈人數的2倍,學習繪畫的有多少人?學生說出答案后,講一講思考過程。這時,教師請學習繪畫的6位同學向大家揮揮手,再匯報一下自己的學習成績,教師向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同學表示祝賀。

  復習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意圖有三:

  一是喚起學生對已有“倍”的知識的回憶,為學習新知做好知識和心理上的準備。

  二是復習時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師生情感交融,使學生產生愉悅的學習心情。

  三是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分析日常生活問題的情境,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欲望。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課的新授部分,我結合例2的電化教學,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參加的用小棒擺飛機的游戲活動。主要過程是這樣的:先以動畫形式出示第54頁例2主題圖(三位同學在用小棒擺飛機)并演示5根小棒擺一架飛機的過程。這時老師問:“你們想參加這個游戲活動嗎?”引導學生親自參加到動手擺飛機的活動中來。學生在音樂聲中擺完飛機以后,匯報結果,如“我用5根小棒擺了一架飛機”“我用15根小棒擺了3架飛機”等等。

  在此基礎上教師又適時提出問題“根據你擺的飛機,誰能提個問題讓大家猜一猜?”學生興趣盎然,提出了諸如“我用10根小棒擺幾架飛機”的問題,由此引出“求一個數里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含義”,為學習“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奠定了基礎。在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的基礎上,課件出示例題中小強提出的問題:“我擺了3架飛機,我用的小棒根數是小紅的幾倍?”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我請學生在小組里討論,在動腦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解題思路,即“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就是“求一個數里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用除法計算,15÷5=3。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經歷了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了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實際問題,學會了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培養(yǎng)了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由于倍概念的復習及例2的學習,學生已經理解了用除法計算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問題的解題思路,因此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課件首先出示例3情境圖:35人唱歌、7人跳舞、5人看節(jié)目,請學生根據畫面提出用除法計算的問題,如“唱歌的是跳舞的幾倍?”“唱歌的是看節(jié)目的幾倍?”等等,根據所提問題,小組討論解決方法,學生獨立列式解答后,講解題思路,這樣不僅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識,還能體會合作交流給自己帶來的收獲。

  此環(huán)節(jié)的教學設計,摒棄了傳統(tǒng)應用題教學過程中分析數量關系,尋找解題方法的套路,把應用題和運算教學結合起來,重點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因為學生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快速獲得正確答案,而是著重探索和研究的活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尋求創(chuàng)造性的問題解決方式。

  (四)鞏固深化,質疑拓展。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練習,有基本練習、變式練習、開放練習等幾個層次,目的是鞏固新知,幫助學生更進一步理清解題的思路,達到融會貫通。

  (五)發(fā)展評價。

  讓學生暢談自己在本課中的表現和收獲,體現了新的課程理念,給學生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認識分米和毫米這一課的教學內容,是蘇教二年級的一個知識。本課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學習過米和厘米的基礎上。通過學習,學生已經認識了學生尺和米尺,會數學生尺上的大格和小格,知道1厘米是10小格,1米=100厘米。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下面3點:

  1、認識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會用打手勢的方法比劃1分米和1毫米。

  2、掌握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3、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并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教學重點:認識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教學難點:理解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二、教法和學法

  1、直觀演示

  通過形象生動的課件演示,學生在觀察和對比中體會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領悟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教師主導,學生主體

  在教師的引導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逐步認識1分米、1厘米。

  三、教學過程

  1、復習引新

  (1)實物展示平臺展示一把學生尺

  提問:同學們,老師這里現在有一把學生尺,你能來介紹一下有關這把學生尺的知識嗎?

  設計目標:讓學生產生回憶,聯(lián)想曾經學過的知識米和厘米,知道學生尺分大格和小格,1大格是10小格。每1大格就是1厘米。

  (2)畫一條長10厘米的線段

  提問:你能猜一猜老師準備用怎樣的一句話介紹這條線段有多長嗎?

  設計目標:設疑,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3)今天,我們一起來繼續(xù)學習長度單位。

  2、新授

  (1)出示情景(課件演示)教學分米

  提問:從小男孩的介紹中,你發(fā)現新的長度單位是誰了嗎?(學生:分米)

  活動一:

  要求:

  1、從你的直尺中找出1分米有多長。

  2、用手比劃一下1分米有多長。

  設計目標:初步認識新的長度單位分米。感受1分米有多長。

  活動二:

  要求:用直尺在自備本上畫一條長1分米的線段。

  提問:你是怎樣來畫1分米的線段的?

  練一練:判斷下面的畫法是1分米嗎。(課件出示畫法,從刻度5畫到刻度十15)

  活動三:

  要求:

  1、四個人一小組觀察米尺。

  2、數一數,1米里面有多少個1分米。

  回到課初:我是這樣介紹的,這根線段長1分米。你們猜對了嗎?

  (2)繼續(xù)教學毫米(課件出示情景)

  引:茄子老師正在量我們的數學書有多厚呢?你看,連1厘米多不到,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一種新的比厘米小的長度單位――毫米。下面我們就一起聽聽茄子老師是怎樣來介紹毫米這一個長度單位的。

  課件演示:直尺上1厘米中間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

  活動一:

  要求:

  1、請你用筆尖指著你的直尺數一數,1大格有幾小格?板書:1分米=10厘米

  2、請你用手比劃一下1毫米有多長。

  (3)課件賞析1毫米

  你還知道哪些東西的長度和厚度可以采用毫米坐單位?

  學生討論,說以說

  四、鞏固練習

  1、在()里填上合適的數

  1分米=()厘米1厘米=()毫米

  3分米=()厘米3厘米=()分米

  30厘米=()分米50毫米=(分米

  設計目標:使學生掌握簡單的分米、毫米之間的單位換算。為下面的學習作做準備。

  2、完成想想做做2

  學生獨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只要學生說的有道理就可以。)

  教學目標:第一體會解決這題的不同方法;第二數的簡便方法,每一大格的中間都有一根比較長的線段,它把每一大格平均分成了兩份,每份是5小格是5毫米。

  3、在()里天生活合適的長度單位。

  1棵小樹高2()2張電話卡片厚2()一張床長2()

  1枝鉛筆長2()一根鐵釘長2()一根黃瓜長2()

  設計目標:聯(lián)系生活,通過練習讓學生加深對4個長度單位的認識。進一步鞏固長度單位,知道每個單位分別用在什么地方。

  4、分組測量

  要求:1、同桌兩個人1小組合作。

  2、用直尺量一量桌子和椅子分別各有多高,是多少厘米,接近多少分米?

  3、做好記錄,全班交流。

  5、完成想想做做6

  課件出示3條線段,你認為哪條線段最長?(學生自己解決)

  全班交流想法,一種是估計,目測;另一種是用直尺量一量,標上長度再比較。從中體會正確的方法。

  五、全課小結

  這節(jié)課,你學習了哪些知識?你還知道了些什么?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1

  一、教材分析和學生分析

  1、教材分析: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結合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情景,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

  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數學課程標準》對這部分內容的要求是學生結合生活情境認識角。可見,能熟練地掌握這部分內容將為學生進一步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奠定基礎。

  2、學生分析:對于學生來說,在認識角之前,已經具備了有關角的感性經驗。但是,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這部分內容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接受起來較為困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形成角的表象,我們依據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及年齡特點,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立

  經歷從現實生活中發(fā)現角,認識角的過程。

  認識常見的各種角,學會畫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初步的動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識。

  由于學生對角的認識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對角缺乏系統(tǒng)的認識,因此,我們確立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角,難點是:正確畫角。

  三、教法與學法

  根據以上分析,為達到確定的教學目標,本節(jié)課我們本著以學生為主體,教為學服務這一思想,采用互動導學課堂教學模式,運用媒體演示輔助教學。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找角、體驗——摸角、小組動手實踐合作交流——做角、嘗試探究——畫角等數學實踐活動,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角的有關知識,并獲得成功的體驗。

  四、教學流程

  為實現以上教學設想,我們做了如下設計:(一)引出概念——創(chuàng)設情境,直觀感知角

  創(chuàng)設情境,引起學生求知的興趣,多媒體出示熟悉的校園生活圖片。從圖片中找角,并讓學生列舉生活中還在什么地方見到過角,借助電腦演示從實物中抽象出角,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激發(fā)了學習興趣,也滲透了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的理念,促使學生從實物圖形的認識上升到抽象圖形的認識,實現了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二)建立概念——聯(lián)系生活,探索新知

  1、

  角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稱

  首先,啟發(fā)學生用語言來描述角,揭示出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這樣設計讓學生體驗到了自主探索的喜悅,使他們談到的是自己的體驗,自己的收獲,幫助孩子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其次,又讓學生嘗試體驗摸三角尺的角,又一次加深對角的特征的認識。緊接著設計了判斷角和指出身邊角的練習,通過練習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和判斷能力,使學生對角認識完成了質的飛躍。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掌握了本節(jié)課的重點。

  2、

  嘗試操作、實踐體驗

  我們在這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實踐制作角。學生用老師提供的材料或自己身邊的物體制作出角,這是放手讓學生把“想”和“做”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發(fā)散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合作意識。鼓勵學生動手、動腦,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獲得成功體驗。在展示角時,讓學生操作活動角得知角的大小與兩邊分叉的大小有關,又借助電腦演示角的大小與長短沒有關系,進一步加深對角的認識,為下面畫大小不同的角及以后學習銳角、直角、鈍角打下基礎。

  基于學生對角的認識,讓學生嘗試探究自己畫角,教師通過電腦演示形象生動的畫角過程突破本課難點,再由學生復述畫角的過程及自己畫角來再次鞏固加深對角的抽象認識。

  (三)、豐富概念——組織練習、應用拓展

  多媒體展示幾種平面圖形,讓學生來數角,在課堂上拓展提高學生對角的認識。最后又設置一個實際操作問題進行課外延伸,改變以往用總結本節(jié)課的方法結束課程。

  五、教學預想:

  我想通過以上教學設計的分步實施,預期的教學目標將會得到很好的落實,學生在平等、融洽的氛圍中能充分地活動起來,學得積極,學得主動。大部分學生對角有充分的體驗和感受,并形成角的表象。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2

  一、教材

  1、教學內容:《6的乘法口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表內乘法(一)》的第6課時的內容。

  2、教材所處的地位和重、難點:教材內容的呈現是在學生學“2—5的乘法口訣”以后。由于他們已經具有學習2—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所以教材的呈現形式沒有給出一個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訣,意在讓學生主動探索歸納出6的乘法口訣。體現了提高學生學習獨立性要求的編寫意圖。

  本課的重點應該是讓學生理解6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難點是怎樣去熟記并利用乘法口訣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教學目標:

  ①通過觀察、探索,使學生知道6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

  ②通過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合作交流和語言表達能力。

  ③讓學生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教法

  1、情景教學法。讓學生在情景里親自動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不過如此簡單,享受成功的喜悅,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2、游戲教學法。即是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做中學、玩中學”的體現。因為小學生學習活動不再是教師的“說教”,應該更多的時間是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

  3、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組織教學。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chuàng)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培養(yǎng)了學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識,在共同討論中完成學習任務。

  三、學法

  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主要培養(yǎng)了學生以下學習方法:

  1、指導學生觀察圖畫,共同討論,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戲中運用學習成果,把數學知識利用到現實生活中。

  2、在游戲中運用學習成果,把數學知識利用到現實生活中。

  3、培養(yǎng)學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學習方式。

  四、教學、具準備

  課件、寫有算式的卡片、蘋果;主題圖、表格。

  五、教學程序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認知水平,我設計了如下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讓全班同學回憶“1—5的乘法口訣”。這不但是為了檢測他們是否掌握并記憶了,還可以為本堂課的教學做一些鋪墊。

  (二)設置情境,探討新知。

  1、編寫口訣。

  這是本堂課的重點,主要是通過學生自主地觀察圖畫,探索、歸納出6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并加以記憶。根據教材的主題圖,我逐一出示小魚(1條小魚由6個全等三角形組成,一共出示6條)。學生觀察圖畫,思考并完成下面的問題:

  ①、填表。

  盤數1 2 3 4 5 6

  個數

  ②、根據表格寫出相應的乘法算式。

  ③、根據乘法算式歸納出相應的乘法口訣。

  ④、根據“口訣”還能想出另一道乘法算式嗎?

  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所以我們要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來。如:①61頁“做一做”,呈現用6根小棒擺成的六邊形直觀圖,以口答“擺2個六邊形用多少根小棒?擺……”鞏固6的乘法口訣;②63頁第6題,填空題,題目以圖文結合形式給出一只螞蟻6條腿的條件,讓學生分別填出3只、6只螞蟻多少條腿;③怎樣很快地算出在上課的學生的人數(每6人一組,共6組)?

  (三)小結。

  1、結束語(師):同學們,今天這堂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生答。板:6的乘法口訣]這不僅是把課堂交給了學生,讓他們概括出本堂課所學的知識,還可以再次喚醒學生對本堂課的記憶,揭示課題。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3

  教材分析:

  《花園》一課是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第七課的內容。是學生在認識平均分與除法意義的基礎上學習的。倍是一個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沒有給它下定義,而是結合花園的具體情境,讓學生通過擺一擺、圈一圈、填一填等實踐操作活動,體會倍的意義。對倍的意義的理解,教材要求學生既學會畫圖表征,而且能用算式求解,有意識地滲透形數結合的數學思想。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倍的意義。

  2、會用圖示或除法求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

  3、讓學生通過擺一擺、圈一圈、填一填等數學活動發(fā)展學生的數感,

  教學重點:

  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倍的意義。

  教學教法:

  新課程標準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根據這個教學理念,這節(jié)課我采用了情境教學法和動手操作法。由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倍的意義。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時時處處有數學,以激起學生強烈的研究興趣,從而主動探究。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思考、交流等學習活動,感受倍的含義,建立倍的概念,并初步學會運用倍的含義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倍數問題。把學習主權交給學生,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使課堂成為師生情感交流、知識智慧共享的園地。

  教學學法:

  《新課程標準》要求確立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建立學生自主合作、發(fā)現以及探索學習機制,實現學習方法的多樣化,著眼于學生潛能的發(fā)揮,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fā)展。根據這一要求,在設計這節(jié)課時,我把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小組合作、生生互動作為學生學習的方式,讓學生通過擺學具、獨立思考、討論交流,經歷知識的產生、形成過程,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數學活動中,獲得數學知識。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數學興趣與熱情,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和魅力。

  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創(chuàng)設情景

  (放音樂)一陣雷雨過后,天氣晴朗了,森林里許多小動物都高興出來玩耍!它們是誰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出示多媒體圖畫)誰來介紹一下?有那些小動物?它們各有多少只?

  二、探索新知,構建倍的概念

  1、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同學們,你能不能用一句話來說一說小猴子和小鴨子的只數關系。比較兩個數除了求和、比多少的關系,還有另外一種關系叫做倍。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倍的認識

  2、構建倍的概念

  體會倍的意義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我設計3個教學層次,層層遞進幫助學生體會倍意,相信學生一定會突破這個學習的難點。

  第一層教學:初步體會倍含義

  同學們!剛才通過數一數,我們知道猴子有幾只?鴨子有幾只?如果我們用圓片代替猴子數和鴨子數,猴子擺幾個圓片,鴨子呢?學生回答,老師在黑板上擺。(分2行,第一行擺猴子,第二行擺鴨子)

  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老師在黑板把表示3只猴子的圓片畫一圈),鴨子的只數有這樣的幾份呢?(先讓學生說一說,再讓個別學生到黑板分一分)

  接著要求全體學生用圓片代替小猴子和小鴨子擺一擺、分一分、想一想,說一說。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去體會,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小鴨的只數有這樣的2份,算式是:63=2,老師引導學生說:鴨子數是猴子數的2倍。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倍的含義,我給學生設疑:鴨子數是小猴子數的2倍,是把什么看作一份?再什么有這樣的幾份?目的讓學生明確如果用倍來描述兩個數量間的關系,首先要知道以誰為標準,也就是說把誰看作一份,再看與它比較的量有多少個這樣的一份。

  第二層教學:加深對倍的認識

  同學們!剛才我們通過擺一擺、分一分發(fā)現鴨子數是猴子數的2倍,小雞數是松鼠數的幾倍呢?(老師把問題板書在黑板)可以讓學生說一說,并說出理由。

  先要求學生畫小圓圈表示小雞數和松鼠數,圈一圈、填一填,數形結合體會小雞數是小松鼠數的幾倍,然后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第三層教學:放手讓學生尋找倍數關系的問題

  有了前面兩個環(huán)節(jié)的動手操作,此時就可以讓學生嘗試從動手操作活動中走出來,讓他們在情境圖中直接尋找用除法解決問題。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對倍有了初步的認識,當兩上數在比較時,如果把一個數看做一份,而另一個數是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它的幾倍。下面請同學先算一算,填一填,再說一說

  (3)請你再提出一個可以用除法解決的問題,并嘗試解答。

  【設計意圖:】讓學生初步體會應用倍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提升解決問題的靈活性,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三、運用倍的知識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

  根據課本的練習編排,我設計了闖三關練習,讓學生帶著興趣,玩中學,學生在輕松而又帶有竟爭性中解決有關倍的數學問題。

  1、第一關比速度

  2、第二關比高矮

  3、第三關比記憶

  同學們每天都看天氣預報嗎?還記得最近的天氣嗎?看圖理解,尋求要解決的問題。

  【設計意圖:】《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能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實例,會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數據的過程,所以本環(huán)節(jié)試圖培養(yǎng)學生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讓學生明白數學來源于生活。

  四、全課總結

  說一說你這節(jié)課有哪些收獲。老師歸納:當兩上數在比較時,如果把一個數看做一份,而另一個數是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它的幾倍。

  【設計意圖:】通過討論交流后,學生自己試著歸納來完成的,培養(yǎng)了學生的歸納、總結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回憶了這節(jié)課的學習歷程和研究的成果,這樣做更體現了過程。

  整堂課的設計,由生活情境導入,在具體情境中認識倍,再通過動手操作理解倍,解決有關倍的知識,最后到生活中尋找倍,層層遞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研究性學習,在探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五、教學效果預測

  在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本課時中,倍這個概念,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顯得比較抽象。那么如何突破這個教學上的重點呢?在教學時,在具體的情況中擺一擺、圈一圈的操作活動中探索新知。在操作活動中突破難點時,我設計了3個層次。

  (一)幫助學生理解倍含義。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上,首先由學生在情境圖中收集數學信息,并根據收集的信息用小圓片代表小鴨、猴子來擺一擺。這些環(huán)節(jié)學生們都是可順利完成的,但在揭示倍的含義時,就需要老師來幫一幫。這時我就通過和學生一同擺一擺、圈一圈來到確定如果把代表猴子的3個小圓片看成1份,那么代表小鴨的6個小圓片就可以看成這樣2份,從而推導出小鴨數是猴子的2倍。

  (二)輔助學生加深對倍的認識。

  在上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對倍的含義有了一些了解,那么要求小雞數是松鼠的幾倍時,我就引導學生先獨立用畫小圓圈代表松鼠數和小雞數,然后圈一圈,與同桌說一說,集體反饋時,說一說為什么這樣列式,算式中各個數字的含義。

  (三)放手讓學生尋找倍數關系的問題。

  有了前面兩個環(huán)節(jié)的動手操作,此時就可以讓學生嘗試從動手操作活動中走出來,讓他們在情境圖中直接尋找用除法解決問題。設計了這樣3個層次的教學,對于倍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采用層層遞進的方法后,相信學生一定會突破這個學習的難點。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兒童樂園》選自北師大版數學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數一數與乘法》第二課。本節(jié)課是在上一節(jié)《有多少塊糖》的基礎上,結合“兒童樂園”的現實情境,在計算相同加數連加時引入乘法算式,使學生初步體會乘法的意義。乘法意義的學習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是學習乘法口訣的直接基礎,更是進一步學習較復雜的乘法計算及其應用的重要基礎。所以本課起著關鍵的承前啟后作用。

  根據本課的內容及作用,我制定了如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會讀寫乘法算式。結合情境,知道算式中各數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把相同加數連加算式改為乘法算式的過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義,體會乘法與加法的聯(lián)系。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結合情境,培養(yǎng)孩子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乘法計算的簡便性。

  教學重點:

  會正確讀寫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會把加數相同的連加算式改寫為乘法算式。

  教學難點:

  能夠從加數相同連加算式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并初步理解乘法的意義。

  二、說學情

  只有對學生有全面而細致的了解,教師才能更好的把握課堂。

  二年級的學生已有一定數學基礎,但對乘法及其意義還比較陌生。這個學段的孩子生動活潑、富有好勝心理,大部分學生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所以要多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激發(fā)其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培養(yǎng)科學探究的興趣。

  三、說教法學法

  針對二年級孩子好奇好學的特點,在這節(jié)課中我主要采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教學策略,設計多種教學活動,大膽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究、合作交流,使學生在和諧的課堂氣氛中輕松學到知識。

  四、說教學程序

  新課改指出,課堂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使教學過程轉化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的活動過程,根據這一理念,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程序:

  1、情境導入

  課堂伊始,我開門見山,談話導入:“同學們,王老師知道你們一定很喜歡去兒童樂園玩,那兒有什么好玩的?”在孩子們爭先恐后的發(fā)言后,教師進一步創(chuàng)設情境,故作神秘地說:“你知道嗎?兒童樂園不僅僅有這么多新鮮有趣的游戲,那兒還藏著許多數學知識和秘密呢!”順勢揭題并板書:《兒童樂園》。

  2、探索新知

  首先,面對繁雜的情境圖,我會引導孩子從左到右、從上到下有序觀察,找出圖中的數學信息,這樣做降低了課堂坡度,使我的數學課始終面對全體學生,同時學生注意力在同一焦點,有效提高課堂效率。接著,我請學生針對自己找到的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充分利用情境圖,自然、連貫地向下一個環(huán)節(jié)過渡。

  其次,在學生提出的諸多問題中,我選擇了“有多少人坐小飛機”這一問題進行集中解決,先請學生用自己的方法求得數,在這里,學生會采用數一數或加法的方法,教師同步板書并請學生解釋連加算式的含義:即4個2相加。接著,教師提出:除了加法,還有一種算法也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就是乘法,先集體認識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稱。將原有知識進行遷移,引出“乘號”、“乘數”和“積”的概念,并及時補充讀法和寫法,再對比加法算式,得出“2”是相同加數,“4”是相同加數的個數,也表示“4個2”相加,學生自己總結出加法、乘法所表示含義相同,結果也相同,這一步驟學生從現實情境走向符號世界,而加數相同的連加算式就是本課的思維對象——乘法的生長點,通過對比,學生從形式上初步體會乘法的意義。

  接下來,為了突破學習乘法的必要性,我將課本內容適當拓展,小飛機的數量由4架增加至6架、8架,學生自己嘗試解決,并在匯報時說清楚各數字的含義,強化乘法意義的認識。接著,我將情境圖、連加算式、乘法算式放在同一屏幕上請學生觀察,得出“加數相同的連加算式,也可以用乘法表示”,這里我將課堂還給學生,并將圖與算式有機結合,幫助學生從本質上理解乘法的意義,為后續(xù)學習做好鋪墊。

  當小飛機的數量增加到30架時,學生發(fā)出了一陣陣驚嘆,教師及時詢問:“對你來說,這個問題難點在哪?困惑你的是什么?”孩子直觀感受到,數量太多,計算太麻煩了,此時,教師揭開事先寫好的連加算式,長長的算式給學生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課堂達到了一個小小**,再請學生試著用乘法解決,匯報時說明乘法的意義。這時黑板上讀法、寫法、計算均十分復雜的加法算式與簡便的乘法算式形成了強烈對比,學生自然而然體會到學習乘法的必要性和簡便性,產生新的學習需要。這一系列的學習經歷是為了讓學生產生體驗,而體驗是為了獲得直接經驗和感受,增強對知識、技能的理解,實現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上的升華和發(fā)展。

  最后,我再出示“兒童樂園”情境圖,請學生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解答,完成后請學生根據同學列的算式猜一猜他解決的是哪一個問題,這樣對教材進行了有機處理,體現了教材的開放性。

  以上幾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環(huán)環(huán)相扣,課程內容呈現地具有層次性及多樣化,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這樣的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學生有足夠的時間經歷觀察、提問、猜測、實驗、驗證、計算等活動,有效突破了課程重難點。

  3、鞏固延伸

  練習部分我選用教材19頁練一練第1、2題由學生自己獨立完成、集體評議,在過程中教師注意多元評價,關注學習過程,使學生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學習生活中有用的數學,因此,我們有必要把所學的數學知識延伸到生活中去,如果學生能夠在生活中找到用乘法解決的問題,也說明他們對乘法的意義有了初步而清晰的認識。

  4、總結全課

  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的過程,所以在課堂即將結束時,我請學生暢所欲言,談談感受與收獲,充分發(fā)揮數學在培養(yǎng)人的創(chuàng)新思維方面的功能。

  五、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是一個微縮課堂,我的板書設計簡明扼要,體現了加法、乘法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能夠幫助學生清晰明了地掌握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與內容。

  兒童樂園

  ——初步認識乘法意義

  加法:2+2+2+2=8(人)

  乘法:2×4=8(人)

  4×2=8(人)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60(人)

  2×30=60(人)

  六、預說教學效果

  本課的教學采用新課程倡導的“學生主體,教師主導”活動形式,并充分利用簡單實用的課件加強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課程內容的展開過程與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的教學過程和課程目標的達成過程相一致,并散發(fā)著濃郁的“生活味”和“兒童味”,真正將陳省身先生提出的“數學好玩”落到實處!但,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兒童的經驗,根據課堂的生成性,及時調整教學預案,而不是忠誠地執(zhí)行教學預設!

  我的說課到此全部結束,不足之處還望各位老師批評指正,感謝大家的耐心傾聽,謝謝!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5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稿的題目是《倍的意義》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義務教育新課標二年級數學上冊第46、

  二、教材分析:

  “倍的認識”一節(jié)是在學習了乘法口訣后出現的。引導學生用畫圓圈圖圖的方式,建立“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計算思路,為解決問題構建“思維模式”。

  3、教學目標:

  (1)經歷“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過程,體驗“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2)在充分感知一個數里有幾個另一個數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計算思路

  (3)培養(yǎng)學生操作、觀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動腦的良好學習習慣和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4、重 點 :理解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實際上就是看:一個數里有幾個另一個數 。

  難 點 :在理解倍的意義基礎上,掌握求一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用除法。

  5、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數學練習本

  二、說教法:

  根據以上分析,教學時,我主要采用電化教學、啟發(fā)談話、實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與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自覺主動地獲取知識。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通過動手擺小棒和圖片,溝通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進而明白“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具體意義。

  三、說學法:

  1、通過操作活動,讓學生體驗“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2、運用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由于倍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本節(jié)課創(chuàng)設情境奇花島探迷,先復習一個數里有幾個另一個數,從而推進學習自動生成知識:一個數里有幾個另一個數,就是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有熟悉感,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用數學眼光分析觀察日常生活問題的能力,激發(fā)學習興趣。本課教學過程充分依靠教材的編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編排特點,分以下環(huán)節(jié)進行教學。

  一、 切入舉偶,談話導入

  二、 對話平臺

  溫故知新

  原來老爺爺在給他做介紹呢:“我今年種了牡丹花和蘭花(隨機操作課件:牡丹花為1個2,)誰能來說說蘭花是(4)個(2)。”

  生回答。

  師:“表現得好,(多媒體)送你們一枝蝴蝶花,看!漂亮嗎?”“再來一枝。”

  你看到了什么?數數果實有幾個,花朵有幾朵?

  “誰會再來說一說這句話?”

  (多媒體)師:春天到了,大地一片生機,萬物復蘇,老爺爺想把奇花島打扮得更加美麗,他想在南邊的坡上種上一些花。看,爺爺把坑都挖好了。

  師:大家看看爺爺挖的兩排坑數有什么關系呢?

  誰再來說說第二排的坑數是第一排坑數的幾倍?

  師:你知道為什么說第二排的坑數是第一排坑數的二倍嗎?

  生反饋。

  師:看看大家的勞動成果吧!(多媒體)操作課件以示獎勵和贊賞。

  師說:如果老爺爺在第2排再挖3個坑,現在的你們還能發(fā)現什么“倍”的關系嗎?

  生思考,反饋:第二排坑數是第一排坑數的三倍。

  師:你說得真棒!可你知道為什么說第二排坑數是第一排坑數的三倍嗎?

  師:想知道第二排的個數是第一排個數的幾倍,就先想想第二排的個數里有幾個第一排的個數。

  師:孩子們你們表現真的精彩!我提議,大家為自己鼓鼓掌加把油好不好?

  玩中學

  師:3個題目都沒有難倒大家,爺爺十分高興,他要邀請大家到他的后花園去玩玩。

  師:喲!爺爺后花園門口就有兩種漂亮的花。嘿,這邊墻上還有兩行字呢。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喇叭花2朵,白玉蘭12朵)

  師:過去我們都用O來表示物體,今天我們用一個O代表一朵花,比如:

  喇叭花:OO

  玉蘭花:OO OO OO OO OO OO

  請大家拿出練習本來畫一畫吧!看誰畫得又快又好。

  學生繪畫,老師巡視。

  生反饋繪畫過程和想法。

  師:如果現在請你來圈一圈,你認為應該幾個圈一圈?

  師:好,動手圈一圈吧

  把你發(fā)現的說給大家聽聽吧!

  你能試著寫出算式嗎?

  生反饋

  師:倍不是單位名稱,不能帶作單位。師小結并板書:像這樣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問題用除法。

  齊讀

  師:今天同學們的收獲真不少,大家在奇花島上獲得了一個關于求誰是誰的幾倍的秘密方法。學了這么久,大家想不想玩一個刺激的。現在老師要來給大家變一個魔術,好嗎?

  學中做

  (操作多媒體:)擺花

  老師在第一排擺上2朵花,在第2排擺上2個2朵,請大家說第2排花的朵數是第一排的幾倍并且說出算式。

  老師在第1排增加到4朵,在第二排擺上12朵,學生說倍數以及算式。

  第一排擺上3朵,如果我想讓第二排的朵數是第一排的2倍,我該怎么擺?

  大家看看這兩排花下面還有3行字,大家齊讀題目:

  把第一排的花朵數看成()份,把第2排的花朵數有這樣的()份,所以,第2排是第1排的()倍。

  把你想到的說給周圍的同學聽聽。

  反饋。齊讀。

  玩中樂

  師:美景欣賞夠了,我們來做個拍倍數的游戲好嗎?

  生拍我跟:生拍2下,我拍6下,說:老師拍的次數是你的3倍。6÷2=3

  我拍生跟:生說倍數,說算式。

  生生互動。

  做中得(多媒體幻燈)

  1、書中練習P46-47

  2、按ESC退出奇花島課件,切換到幻燈課件。

  3、填空:

  4、課件出示主題圖:再過兩個多月就要到元旦節(jié)了,咱們校長和老師為了讓同學們能夠過得有意義和快樂,決定在那天進行一場文藝演出,瞧!這就是同學們在彩排節(jié)目的現場。

  咱們一起把上面的句子讀一讀吧。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寫算式,說想法。

  小結:我們在這節(jié)課中學會了什么?

  三、 活動延伸,知識應用與拓展

  量一量班上的黑板的長度和寬度,再估一估長度大約是寬度的幾倍。

  這里有一封信,是我們剛才離開奇花島的時候老爺爺悄悄給我的,他告訴我考驗完小朋友的時候,一定要記著把這封信讀給大家聽聽。大家想聽聽老爺爺都給我們寫什么了嗎?

  以上就是我對這節(jié)課的粗淺的見解和認識,歡迎提出您寶貴的意見,謝謝!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統(tǒng)計》說課稿10-03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說課稿06-20

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統(tǒng)計》說課稿01-15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說課稿12-07

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說課稿《統(tǒng)計》12-10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06-11

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說課稿范文12-02

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統(tǒng)計》說課稿范文02-06

《長度單位》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說課稿02-15

小學數學倍數和因數五上冊說課稿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