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數學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
學生分析:
五年級(2)班共有學生62人,該班大部分學生基本上能在新授課時注意聽講,在學習活動的過程中能獨立思考,不懂的問題能主動提出來尋求幫助。同時,能在學習過程中把自己學習的成果或發現及時的表達清楚,班級中開始出現求異思維的氣氛。
其次,在四年級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接觸了解一些因數和積的概念。學習本單元的前三個課時后,學生能基本因數、倍數、奇數和偶數的概念。這些為學生能順利學習和掌握本課時的學習內容作好前期準備。
教材分析:
首先,“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對于學生來說,并不陌生、本課教材設計以“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做為學生學習活動的開始,在學生理解問題“用12個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有哪幾種拼法?”的前提下開始學習活動是基于學生已經掌握的基本經驗展開的。
其次,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必須注意指導學生的小組活動,讓學生在小組中把自己的操作過程和思考的過程表達清楚。交流的重點是學生思考的過程,體會用“想乘法算式”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有序思考”的方法,并逐步體會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最后,在設計找因數的練習題時,可以讓學生獨立嘗試,反饋時注意學生能否有序思考。
教學目標:
1、教學中幫助學生從已經據有的經驗出發,在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的活動中,體會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數中,能找出某個自然數的所有因數。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學習如何歸納學習數學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的能力、教學重點:體會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師:同學們喜歡做拼圖的游戲嗎?
請拿出準備好的正方形,在你們的小組里用你們準備的12個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有哪幾種拼法?
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拼擺或涂畫的方式獨立操作,邊擺邊做好記錄、
然后,把你拼擺的過程和你的伙伴說說。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學生:用12個小正方形自由拼(畫)長方形
(教師巡視,指導個別有問題的學生,搜集學生中出現的問題、)
師:剛才老師在觀察同學們學習時,發現了很多同學都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下面,把我們學習的成果在小組里交流一下,看看其他同學的學習成果,總結一下能拼出幾種長方形?
參與小組活動,指導學生總結學法、
師:你是怎樣拼的,說說好嗎?
學生代表一邊匯報,一邊將所拼的圖在黑板上進行演示
注意讓學生指圖說明。
2、思考:請同學們在合作交流中總結出找一個數的因數的基本方法全班交流
師:我發現同學們真的很聰明,誰愿意把你的想法說給大家聽?
(每個小組由一名代表在全班匯報思考的過程,再次體會“想乘法算式”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
同學們用12個小正方形擺出了各種各樣的長方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你一共擺了多少個嗎?
學生回答,老師同時板演
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師:看得出來,同學們很用心思考,現在請同學們觀察一下黑板的算式,你發現了什么嗎?這6個算式最少能用幾種算式表示出來?
(3種,算式一樣的可選擇其中的一種說出來。)
及時板書:1×12=12 2×6=12 3×4=12
或:12=1×12=2×6= 3×4
師:由黑板上整理出的算式可見,12的因數有哪些呢?
(1、12 、2、6、3、4)
引導思考:找一個數的因數怎樣做到即不重復又不遺漏呢?
(通過以上的拼、畫、小組交流,學生已經有所發現。)
學生可能的答案
(1)我發現積是12的乘法算式中,它們的因數都是12的因數。
(2)我發現可以利用乘法口訣一對對的找12的因數。
師:誰能按順序說出來?
(1、2、3、4、6、12)
3、小結:找一個數的因數,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對一對的找。這樣有順序的給一個倍數找因數,好處就是不重復、不漏找。
(本環節自我注意:這里不應該是單一的巡視。教師要參與學生的活動。在活動中了解情況。在這個過程中也會積累生成的素材。在課堂中要力求精彩。這個精彩源于教學中的生成問題。而生成的問題就在你參與學生活動中尋找。教師要學會延遲評價,不要急于主觀解決問題。記得,學生能解決的教師務必不要代替。你給學生多大的空間,學生可能就會有多大的收獲。而且調控難度與學生解決問題過程,很可能就會有精彩的過程出現。)
三、鞏固練習
1、獨立完成第8頁“試一試”,注意關注學生是否注意有序思考。
(9的因數:1、3、9 15的因數:1、3、5、15)
2、師:同學們已經掌握了找因數的方法,現在看看誰找得快,請同學們做課本第9頁的練一練的第1、2題。
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同桌交流。
(教師巡視,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第2小題小競賽:看誰找的快
3、師:同學們已經學會了拼長方形找因數,現在能不能在小方格中畫出長方形找因數呢?請做第9頁的第3題。
(1×16=16 2×8=16 4×4=16)
(16=1×16=2×8=4×4)
(16的因數:1、2、4、16)
4、下面的數,各有幾個因數
1 19 4 32 11
5、板書:48名學生排隊,要求每行的人數相同,可以排成幾行?
請同學們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內交流一下。
師:誰能介紹不同的排隊情況
a每行8人可以排成6行,也可以每行6人排成8行。
b每行12人可以排成4行,也可以每行4人排成12行。
c每行24人可以排成2行,也可以每行2人排成24行。
d每行48人可以排成1行,每行1人排成48行。
e還有一種,每行16人可以排成3行,也可以每行3人排成16行。
1×48=48 2×24=48 3×16=48 4×12=48 6×8=48 12×4=48 16×3=48 24×2=48 48×1=48 48=1×48=2×24=3×16=4×12=6×8
師:還有沒有其他的排法呢?
指導學生用表格說明問題,鞏固有序思考的習慣。
每排人數(人) 1 2 3 4 6 8 12 16 24 48
需站幾排(排) 48 24 16 12 8 6 2 3 2 1
師:同學們想一想,一共有幾種排法呢?這種排隊法有什么竅門?
一共10種排法。
a每種不同排法的數都是48的因數。
b每種排隊的方法和拼長方形一樣,都是利用了找因數的方法。
c有順序的表示一個數的因數……
總結:同學們說得很好,我們利用找因數的方法可以解決很多實際問題。
四、總結與評價
師: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呢?用學到的方法我們都可以做些什么?
(拼圖形的方法找因數;用找因數的方法設計圖形;用找因數的方法解決問題。……)
師:這節課我們學會了找因數的方法,并能利用找因數的方法解決很多實際問題:如排隊、植樹、排桌子、分小組等等。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著很多數學奧秘,就看我們能不能發現,并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
五、作業
在課余時間同學們多觀察,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自我問答:找因數的方法有幾種?同學再次交流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平行四邊行面積的計算是蘇教版第九冊第二單元第一節。這節課的內容是在初步掌握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及平行四邊的基本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平行四邊的面積是以長方形的面積計算為基礎的,把平行四邊轉化為長方形來計算面積。通過操作、觀察、比較、使學生理解,并在此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的面積的計算公式,并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的面積。這樣可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事物間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的辨證觀念,培養學生的演繹推理,邏輯思維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為以后學習三角形、梯形、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的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地計算平行四邊行的面積。
(2)能力目標: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使學生初步認識轉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平行四邊時的應用,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和運用轉化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滲透事物間是相互聯系的和實踐第一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培養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加強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4)情感和態度:經歷猜測,實驗驗證,作出結論的過程,增強肯于動腦又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3、教學重點與難點
因為計算物體的面積在曰常生活和生產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所以本節的重點是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以及學生能正確熟練地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的難點是如何運用遷移的思想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
二、說教法:
根據教材以及四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在教學中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注意力,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
(2)情境教學法:讓每個學生都親自動手制作、演示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3)實踐探究法:引導學生運用轉化的方法,啟發學生主動探索規律。
(4)滲透遷移的思想,把新知轉化成舊知解決。
三、說學法:
“教,是為了不教”,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加強學生動手操作,手腦并用;引導學生運用轉化的方法,啟發學生探索規律;注重對公式產生的全過程進行探求;讓學生在提出猜想、驗證猜想、應用猜想等一環扣一環的情境中,學會觀察,學會表述,學會思維。
教學過程:
(一)形象導入,喚起感知
課件顯示(方格紙上的平行四邊形) 方格紙上畫的是什么圖形?其有哪些特征?誰能利用三角板作出平行四邊形的高?讓學生在自己準備的平行四邊形上作高,并強調直角三角板的一條邊與底邊重合,另一條通過頂點向底邊作垂線。為新課的教學作好準備。
(二)實驗操作,引導探究
1:觀察數格,提出猜想
課件顯示(P42的圖形)誰能利用以前學過的方法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強調平行四邊形在方格紙上不滿格的,該怎么數?通過剪拼,滲透轉化的思想,為后面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或正方形作鋪墊。那么誰來數一數長方形的面積,并比較長方形的長與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與平行四邊形的高,啟發學生說出底和長,高和寬分別相等,兩者的面積也相等。如果不用數格,如果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很大你能有更好的方法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提出猜想)
2:實驗操作,驗證猜想
在實際的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平行四邊形都能用數格得到的,因此我們利用轉化的思想,通過學生的操作、探索,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已學過的長方形,從而把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轉化為計算長方形的面積。
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進行剪拼:
(1)先沿著平行四邊形的高剪下左邊的直角三角形。
(2)左手按住剩下的梯形的右部,右手拿著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著底邊慢慢向右移動。
(3)移動一段后,左手改按梯形的左部。右手再拿著直角三角形繼續沿著底邊慢慢向右移動,到兩個斜邊重合為止。
(4)讓學生把自已沿著高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按以上步驟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
3:觀察比較,推導公式
課件顯示(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并在讓學生在剪拼成的長方形邊上放一個原來的平行四邊形,引導學生結合自已轉化的圖形仔細觀察、比較。
(1)這個由平行四邊形轉化成的長方形面積與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比較,有沒有變化?為什么?
(2)這個長方形的長與平行四邊形的底有什么樣的關系?高有什么樣的關系?
(3)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怎樣求?轉化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求?
(4)讓學生明確:任意一個平行四邊形都可以轉化為一個長方形,它的面積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它的長、寬分別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的底、高相等。
溝通關系 因為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所以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以上的過程,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按“提出猜想(設疑激趣)——驗證猜想(轉化探索)——推導公式(分析應用)的過程,遵循了直觀——抽象——應用的教學原則,充分展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主動參與,探索嘗試,激發了其學習的積極性。)
(5)教學用字母表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教師板書:s=a×h,告知s和h讀音,并說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間乘號可以記作“· ”,寫成a·h,也可以省略不寫,所以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可以寫成s=a·h或s=ah
(三)、運用公式,解決問題
練習題的 設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1、教學課本第44頁例題。
指導讀題后,引導學生思考:根據什么立式?得數應注意什么?然后讓學生獨立列式計算,教師巡回指導,集體訂正時指名說出是根據什么列式的。
2、完成第44頁做一做的題目
學生獨立練習,教師巡視指導,共同訂正。
完成本節課教學內容后,讓學生看書,質疑問難,及時解決問題,鞏固所學知識。
3、多層練習,內化新知。
為了適應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的需要,這節課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1)基礎練習。完成練習九的第1、2、3題。(第1題,鞏固新學的面積計算公式,三題底與高數值不同,圖形中高的位置各不相同,讓學生明確底與高必須一一對應。第3題,要求學生會根據底來找高,或根據高來找底,并能正確作高,與引入復習相互應,使整堂課前后呼應,連貫一致)
(2)聯系實際,補充練習。
(3)動手操作,發展練習:練習十七的第10題。
(這樣的練習,可以讓學生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同時滲透變與不變、聯系與發展的辯證思想。這樣,針對性強,形式多樣,難度適中的階梯練習,使學生的學習由“理解”上升為“掌握”,難度適中的階梯練習)
(四)歸納整理,全課總結。
教師啟發學生歸納總結本課學習的內容,目的是強化重點,形成認知結構。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3
一、說教材和學情
《折紙》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九冊第四單元的一個學習內容。在這個內容之前,學生已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學會了約分、通分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是本節課最直接的知識起點。本節課的內容又是進一步學習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基礎,同時又是本單元的重點。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是: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進行計算。五年級的學生,在三年級時已學習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在上一個單元里又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因此,對學生而言,作為構成計算法則的兩個重要知識點都已具備,在這節課里,重點是引導學生想到化異為同,把異分母分數轉化為同分母分數來解決問題。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及對學情的把握,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擬訂為:
(一)知識目標:
1.使學生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能正確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2.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初步學會用轉化的方法解決一些數學問題。
(二)能力目標: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興趣,并從中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建立學習自信心。
教學重點: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教學難點:理解只有相同單位的數才能直接相加減的算理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彩筆、正方形紙片
二、說教法
本節課我主要采用引導探究式教學法:即設置問題情境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歸納小結鞏固應用。在老師的引導下,以問題為思維的主線,學生先想先做,老師后講后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著眼于引,啟發學生探,利用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中掌握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規律,把引與探有機結合起來。在主要運用引探教學法的同時,結合運用直觀教學法、對比教學法、知識遷移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的有機組合,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產生的過程,在具體的情景和數學活動中獲取數學知識。
三、說學法
在本節課中,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注重在計算法則的引入和形成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組織學生自主探索算法、合作交流做法,真正地讓全體學生主動、有效地參與教學,體驗轉化思想在數學中的運用,經歷觀察、探索、歸納的數學活動,自主推導計算法則。具體學法有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動手操作法、練習鞏固法等。
四、說教學流程
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我把本節課的教學流程設計為:復習導入,鋪墊孕伏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巧設練習,鞏固新知課堂評價,師生小結等五大環節。
(一)復習導入,鋪墊孕伏
我通過設計把下面各組分數通分和口算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來復習通分和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目的是為學好新課打下基礎。
(二)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實用性,我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從現實生活中的手工折紙引入新課,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他倆一共用了這張紙的幾分之幾。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教學理念,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是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三)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新課程倡導,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尊重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學生也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掌握了知識才能樹立學習的自信心,才能創造性地學到新的知識,這樣的知識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本教學環節是主要環節,我分四步進行。
第一步,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法。我放手讓學生通過折一折、畫一畫、算一算和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等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合作意識,通過師生驗證、討論交流等形式,逐步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方法。為了突破教學難點,我還故意出錯題讓學生判斷,以此讓學生理解只有相同單位的數才能直接相加減的算理。
第二步,學習異分母分數減法。由于學生學會了異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所以在此環節中,我又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學,通過思考獨立完成,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獲取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培養自學能力。
第三步,算法優化。在解決異分母分數加法、減法的過程中,學生分別用了折紙、畫圖和計算的不同解法,我讓學生比較哪一種算法更好、更方便,引導學生在算法多樣化中選擇算法最優化。
第四步,討論歸納計算法則。先讓學生在小組內說說怎樣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然后組織全班交流歸納。通過發揮學生合作交流的作用,引導學生自己推導出計算法則。
(四)巧設練習,鞏固新知
針對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我設計了以下三個層次的練習。
1.基本練習,如看圖填一填。旨在展示計算全過程,給差生拐杖,力保雙基。
2.綜合練習,如計算。完成這一層次的練習不僅要用到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而且要綜合運用通分、約分、把假分數化成帶分數或整數等知識點,設計意圖在于強化算理,提高計算技能。
3.應用練習,如解決問題。把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生活實際問題,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
(五)課堂評價,師生小結
新課程倡導評價的多元化,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在教學中,我注意及時表揚鼓勵學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創新意識;在本節課的最后環節,注重引導學生總結知識經驗,完善認知結構。
總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能以學生為主體,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4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決問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本節內容安排了兩個例題,分2課時進行教學,今天我說的是其中的第2課時。解決問題是小數除法單元的一小節,讓學生學習用小數乘、除法計算解決常見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數量關系及解決問題的經驗,了解了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這節課主要是呈現生活情景,提供生活信息,收集、整理數學信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實際應用。不僅可以使學生體會計算在解決問題中的實際作用和價值,同時可使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策略的訓練。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解決的數學問題,學生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學過“四舍五入法”,在生活的實踐體悟中都曾滲及過,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經驗,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生。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正確運用小數除法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相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采用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的方式進行教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讓學生懂得解決問題的多樣化,體會小數除法的應用價值。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正確運用小數除法,培養觀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難點:提高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說教法、學法:
根據對本課教學過程的預設,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盡可能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生活和活動情景,以“創境激趣”為關鍵,以“解決問題”為核心,以“自主探索”為主線展開的多維合作活動。為他們提供各種機會,采用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經歷思維沖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動,使學生體驗探索的過程,體會“學數學的樂趣”。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收集信息
1、播放課件,出示生活情景圖。
2、導入,出示課題:解決問題。
這節課我是從生活中的“倒油”的情境引入新課,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問題從生活中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而生活中許多問題的確要用數學去解決,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理解了生活中的數學,體會到數學的價值。
(二)整理信息、提出問題
1、課件出示例題
(1)大家能從中得到什么數學信息?
(2)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創設提問題的情境,體會提問題在生活中的應用,提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感受數學問題在生活中的存在)
(三)自主合作、探究問題
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我首先讓學生獨立列式解答,求出6.25和16.6這兩個商,由于學生在前面已經學過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四舍五入法),因此可能會出現可以分裝在6個瓶子和包裝17個禮盒的結果,這兩個結果與實際不相符,引發學生的質疑和爭議。借此時機組織學生在組內交流探究,讓他們繼續爭議下去,在辯論中明確為什么要7個瓶子和只能包裝16個禮盒,使學生印象深刻,方法的形成水到渠成,同時也讓學生深刻地理解了為什么不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而要根據實際情況取商近似值的道理。
本節課我通過實物的演示,幫助學生對“進一法”和“去尾法”取近似值的理解,既直觀又形象地證實了生活中確實存在這兩種情況,也引發學生今后在探究有些數學問題時,也可以通過動手操作或實驗來驗證事實的必要性。
我通過學生對兩個實例的比較,在比較中揭示兩種取商近似值的方法,使學生對方法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時也更體會了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采用不同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
(四)交流方法、解決問題
1、指名說板,呈現不同的解題過程。
2、小結:分析問題時,我們要弄清楚題目的數量關系,再選擇適當的方法進行解答,怎樣取“近似值”心中都要很清楚。
(設計意圖:將小組共同的認識成果轉化為全班共有,激勵創新,拓展思維。呈現學生的不同解法,讓學生在體驗到探究的樂趣后,享受成功的快樂。形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體驗成功,發現問題的良性循環。讓學生學會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又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走向更廣闊的空間。
(五)嘗試訓練、反饋評價
課件出示33頁“做一做”
其目的是歸納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即一般情況采用“四舍五入法”,特殊情況要根據實際情況采用“進一法”和“去尾法”,使得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更加完善,一目了然。在整個練習中充分讓學生說一說用什么方法取商的近似值,為什么?這樣有利于學生靈活應用方法,依據實際情況取商的近似值。
(六)深化練習,學會分析
出示P35
頁的第7題,小組討論交流,再匯報,集體訂正。
設想是數學教學從生活入手,最后又回歸生活,更加充分地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當然,體會數學的意義和價值,聯系生活理解掌握知識,這并不是我們學習的最終目標,最終目標是能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數學思維,數學方法,去觀察、分析現實生活,再去創造,去解決的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進而形成勇于創新的精神,形成技能。
(七)小結: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生討論,師再總結
(八)布置課外作業:35頁6、7題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5
教材內容:
北師大版數學五年級上冊P90-91。
教材分析:
在組合圖形面積中,重點探索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教材的第二單元,學生已經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的面積,在此基礎上學習組合圖形,一方面可以鞏固已學的基本圖形,另一方面則能將所學的知識進行整合,注重將解決問題的思考策略滲透其中,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圖形的活動,讓學生了解組合圖形的特點。
2、在自主探索的活動中,歸納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多種方法。能根據各種組合圖形的條件,有效地選擇計算方法進行解答。
3、培養學生探索數學問題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和興趣。
4、進一步滲透轉化教學思想,提高學生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掌握用分割法和添補法求組合圖形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多種計算方法,根據圖形之間的聯系和一定的條件,割、補成學過的圖形,選擇最適當的方法求組合圖形的面積。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認識組合圖形
(課件出示一組組合圖形)
提問
1、這些圖形象什么,是由哪些基本圖形組成的?
2、這些圖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師:我們把由幾個基本圖形組合而成的圖形叫做組合圖形。(板書:組合圖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索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板書:組合圖形面積)
【設計意圖: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感受到知識來源于生活,而又服務于生活。】
二、探究新知,主動建構。
1、猜一猜
(課件出示主題圖)
提問:請你猜一猜這是什么圖形?(學生根據課件觀察,在質疑中猜出圖形)
教師引導,這就是淘氣家客廳的地面的平面圖,提問:你能根據這些信息,幫淘氣算一算至少買多少平方米的地板嗎?
2、估一估。
師:在算之前,請您幫她估估,并說出理由。
3、探索簡單組合圖形面積計算方法,
師:如果我們要計算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你準備怎么算?
引導歸納:組合圖形是由幾個基本圖形拼成的,面積就是拼成它的基本圖形面積之和。
4、班級匯報,教師適時點拔
(1)匯報時用多媒體將學生的學習成果演示出來,預設會出現五種情況。
學生邊匯報,教師隨即板書。其他同學能清楚地與自己的思路進行比較,并及時發現錯誤并糾正過來。匯報結束后,再讓學生對小組成員的匯報情況作評價,最后其他小組作補充匯報。
(2)師生總結分割法、添補法并提升方法的優化性。
讓學生自主觀察比較上面幾種方法的不同之處,總結出求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再進行分類,掌握分割法和添補法這兩種計算方法。
教師小結:分割的方法不同,但思路都是一樣的,都是把復雜的圖形簡單化。
三、綜合實踐、學以致用
(為了鞏固新知,又突出本課的教學難點,設計了三關闖關練習。)
第一關:分一分,說一說
1、任意分:任意分這個圖形(只要分出來的圖形是我們已學的圖形)。
2、最少分:請你把它分出最少的學過的圖形。
3、帶上條件分:要求分得合理,能計算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
【設計意圖:本題一題多用,循序漸進,螺旋上升,通過三個層次的分割,使學生明白在組合圖形的分割中,需要根據所給的條件進行合理的分割,對條件進行優化。】
第二關:算一算。
請你算一算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
【設計意圖:為了能使學生可以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在練習設計中照顧到不同學生的需求,設計了開放性的練習題】
第三關:小設計
運用我們所學過的基本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設計一個組合圖形,并算出它們的面積,然后考考老師和同學。
【設計意圖:本題是個開放性的題目,讓學生在學習中感悟,并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整合運用,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相應的提高,進而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重新闡述了數學和數學教育的含義: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總結收獲、小結全課
同學們,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可以說知識上的收獲,也可以說情感上的收獲,生生互動評價,既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體驗成功,促進了發展。
師:最后老師送給大家一句話和大家共勉我沒有什么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地追究問題罷了。愛因斯坦希望大家在數學的海洋里遨游地更快,更強。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6
一、教材分析
《分數的意義》是本單元教學內容的主干,也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分數”的知識對于學生來說并不是一張白紙。是他們在四年級學習中已借助操作、直觀初步認識了分數。知道了分數的各部分名稱、讀寫法、以及知道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這節課的學習是系統學習分數的開始,也是把分數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開始。盡管教材在知識呈現上顯得比較簡單,但是使學生學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為知識點較多,一共有五個。
分別是分數的意義、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和含義、以及分數單位和單位“1”的含義等。而理解分數的意義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學生的學習重點。這節課教學難點是單位“1”的理解。學好這節課是后面學習真分數和假分數、分數基本性質以及分數應用題的重要前提,對以后學習有關分數知識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教學目標:
(1)通過直觀教學和操作等活動引導學生經歷探究分數意義的過程,理解單位“1”的含義,初步掌握分數的概念
(2)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根據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3)體驗學習數學的成功和愉悅,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點:
分數意義的歸納與單位“1”的理解
教學難點:
把多個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看作單位“1”
教學準備:
每小組一張圓形紙片,一條一分米長的線段,6個正方體,8個蘋果圖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
“分數的意義”一課,是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比較抽象,學生較難理解的特點,為能使學生較好地理解掌握這一內容,采用啟發式教學。教學中充分利用直觀演示,遵循概念教學的原則,啟發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解認識,由具體到抽象,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2、學法
古人云:“授人一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一漁,則終身受用無窮”。現代教學認為教學的任務不僅是傳授知識,而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因此,在教學中特別注重加強對學生學法指導。
(1)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從具體直觀到抽象概括的思維方法,為了使學生建立清晰的分數意義概念,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
(2)引導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說教學程序
(一)談話導入,由舊引新
首先,通過激趣談話問學生:把蛋糕分給4個學生,怎樣分大家才滿意?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很快回答是14,然后出示一個不平均分的蛋糕圖,問:這樣的一份能用14表示嗎?兩幅圖進行比較,得出:分數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
(二)探究新知,建構概念分4個環節來探究
1、獨立動手做分數
如果用圖表示14,100個人會有100種表示方法,老師為你們每組提供了一些材料,你們能分別表示出它的14嗎?
本環節充分利用“分數初步認識”中學到的知識,通過對具體、形象的實物圖片的觀察,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
2、動手操作,感知意義
學生分五人一組,每組有一套學具,然后讓學生選一種材料自己動手創造分數,并提出學習要求。學生操作,匯報交流展示學生把不同物體看做一個整體所創造的分數。
本環節在大量感性認識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眼、口、腦、手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
3、觀察比較、抽象單位“1”
思考:你們能給平均分的對象分分類嗎?
引導生歸納: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一個整體都中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叫做單位“1”。
討論:單位“1”為什么要加引號?它同自然數1的意義一樣嗎?
你能舉例說說我們生活中哪些可以看作單位“1”。
本環節,通過小組討論比較異同,全班交流,全面具體地感知單位“1”,這是理解分數意義的關鍵。
4、抽象概括、歸納分數的意義
(1)學生嘗試自己歸納分數的意義。
(2)理解“若干”一詞的意義。
(3)結合學生發言,板書分數的意義。
本環節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由具體到抽象,逐步深化,理解分數的意義。
四、分層練習,鞏固深化。
為鞏固所學新知識,設計了基礎練習和拓展練習,貫穿“講練結合,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通過鞏固學生對新知識理解掌握,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五、引導反思,全課小結
今天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對自己的學習滿意嗎?請說說自己的感受和體驗。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7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XX大公因數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因數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為學習約分做準備。按照《標準》的要求,教材中只出現求兩個數的XX大公因數。
2、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所處的地位和學生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讓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理解公因數和XX大公因數的意義,探索找公因數的方法,會正確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與XX大公因數。
能力目標:能根據兩個數的不同關系靈活地求兩個數的XX大公因數。滲透集合思想,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情感目標:讓孩子在生活經驗中體會成功的快樂,體會數學與人類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關系。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用數學”的理念。
3、教學重、難點:據以上的目標,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理解公因數和XX大公因數的意義,探索找公因數的方法,會正確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與XX大公因數。
二、設計理念
在概念教學中,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充分地發揮情境的作用。由“求”轉變為“找”兩個數的公因數,體現方法多樣化。
三、說教學流程
結合教材、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實際,按照“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要求我設計了下面五環節:
1、復習導入:本節課的教學是學生掌握了因數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我出示兩個數讓學生說出它的所有因數。(16、12)
2、交代目標:只有明確了學習目的,學生才能更好的去自主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因而在學習新課之前我首先把學習目標出示給學生,讓他們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3、出示自學提示: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自學,在給出目標后,我又幫助學生擬定了兩個學習的提示,讓學生學有所依,學而得法,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4、自主探究,匯報交流:
在學習“公因數,XX大公因數”的概念,探究求兩個數的XX大公因數的方法時,讓學生自己學,并在遇到困難時在小組群體中自由自在地交流,無拘無束地討論,獨立思考、相互學習。在討論與交流中,思維呈開放的態勢,不同見解、不同觀點相互碰撞、相互引發、相互點燃,在匯報交流中強化對比,選出合適方法,從而實現個人與他人、小組與全班的全程對話。
5、教師的教:教師在引導學生匯報時結合本節課的特點進行相機教學。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8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我是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雷鋒小學的謝道翔,我說課的內容是:
人教版小學數學第9冊,五年級上P92-93頁的教學內容,是第五單元的最后一課時《組合圖形面積》。
一、教材分析
本課屬 “圖形與幾何”領域的內容。通過這部分的學習,有利于綜合運用平面圖形面積計算的知識,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再加上電腦操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不斷嘗試中激發求知欲,在不斷摸索中陶冶情操。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初步認識了一些簡單的平面圖形,并借助生活經驗已形成了初步的空間觀念。但思維還處于初級階段,對于組合圖形的面積還需要進一步認識和掌握,為了使學生能從感性認識抽象到理性思考,進一步發展其空間觀念,構建新知。正好發揮了多媒體的優勢,不僅解決了數學知識的高度抽象性和兒童思維發展具體形象性的矛盾,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學生不需要電腦操作,所以在多媒體教室進行教學。
三、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組合圖形,能將組合圖形轉化為簡單的圖形,并通過歸類比較,優化出簡單的方法求出組合圖形的面積。
2、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解題策略、方法的多樣性,發展觀察、分析、推理、概括等多種能力,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并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結合具體的例題感受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必要性,產生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滲透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的意識。
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理解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多種方法。
2.教學難點
根據圖形之間的聯系和一定的隱蔽條件,選擇最簡、最優的方法求組合圖形的面積。
五、教學流程
1、拼一拼,認識組合圖形
2、分一分,探究計算方法
3、議一議,總結提煉,突出重點
4、比一比,優化方法,突破難點
5、練一練、鞏固梳理方法
6、讀一讀,拓展心靈視野
下面我將結合自我思考、同伴互助、教學實踐、版本對比、網絡互動等幾個方面來談我這節課的設計。
一、 拼一拼,動手操作充分感知,認識組合圖形
新課標明確指出:“動手操作是學生認識活動的基礎,它對學生知識的獲取、應用、思維發展、能力的培養及情感態度的形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能更好的認識“組圖圖形”并很好的對后面的知識進行銜接呢?在這方面網友們的建議給了我很大幫助,尤其是木秀于林和輝煌老師,他們希望我采用“直接出示外部輪廓,讓孩子們從資料袋中找基本圖形把它填滿”的方法,其實之前我是不太贊成這樣做的,一方面感覺在實際操作中比較難,同時有局限孩子思維的意思,但在我的第三次試講中采用后發現很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感覺樂趣盎然。這樣就為后面學習組合圖形面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分議結合,總結提煉,突出重點
兒童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是從具體形象開始的,在此基礎上再逐步形成抽象的思維特點。在了解了什么是組合圖形的基礎之上,我提出:“這樣的組合圖形面積該如何計算呢?”這一問題,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先進行自主探究,充分利用老師下發的題單和圖形學具,通過畫、拼、擺等方式,把組合圖形轉化成以前所學習過的幾個簡單圖形,再通過把這幾個簡單圖形的面積相加得到組合圖形的面積,在對組合圖形進行“分分合合”的過程中展現的非常充分。那么計算組合圖形面積到底有哪些方法呢?同學們在組內進行合作交流,根據各種組合圖形的條件總結出不同的有效的計算方法。(出示課件):
① 分割法② 填補法③ 割補法
前兩種方法學生掌握的非常好,但在試講中并沒有出現割補法,要知道這也是解決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于是我及時調整預設,在后面“做一做”中進行彌補。這個練習很生動形象的展現出割補法的作用和優勢,學生會很自然的往這個方向去思考。通過這樣的講練結合的方式這樣由學生自己先獨立思考,到合作研究,到全體匯報,再到練習補充的形式體現了探究知識的過程,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又讓學生在有效的學習活動中掌握了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使教學重點得以突出。
三、比一比,優化方法,突破難點
新課程提倡解決問題的多樣化,但多樣化不是最終目的,而是優化的基礎,如何在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進行優化是一個新的生長點。學生動手進行分割、填補方法探究的時候,多數學生都能把它分成兩個基本圖形,有的同學又繼續分成了3個部分。在這個環節中究竟方法是巧是拙,漸漸讓學生體驗、感悟,總結出分成兩個圖形分法比較簡單,且計算步驟少,優越性體現的比較充分,
在這種認知過程中揭示了組合圖形的本質;在其他的分法中,找不到可以計算的數據,合情但不合理,這樣仍然不行。深刻體會利用數據時轉化圖形的重要方面,實際上也是以圖形為載體,對學生所進行的思維訓練。這樣一來學生對于組合圖形面積計算的方法的理解更加深入:分解圖形時要盡量考慮簡便的方法計算,同時也根據已知條件進行分解。發展學生有效分析數據的能力。
四、練讀結合,鞏固提升素養,拓展心靈視野。
在練習中體現基礎、提升、綜合等不同層次,并且在練習過后與孩子一同回顧課后練習題,在總結中讓學生更加宏觀的體會到不同問題要采用合適的方法進行解決。同時通過介紹兩千年前古代數學家劉徽的相關知識,讓數學彰顯歷史文化。
我的說課即將接近尾聲。回首這17天的研究、上課、反思,再研究、再上課、再反思,收獲頗多。這個收獲不止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獻計獻策從而對于教材深層次理解的本身,也是自己針對于此權衡利弊,有力取舍而顯示的果斷、靈活的對大家的溝通互動。
感謝來我“家”作客的人們。可能“招待不周”請多多見諒。
賽課只是一種結果,而其間的過程更讓人回味神往。
所以就算賽課過后也希望您常來。
因為賽課有終點,學習無止境!
謝謝大家!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9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可能性》,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和說板書設計這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可能性》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本節課主要是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活中的現象,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著不確定現象,認識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并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學習了本節課可以幫助學生認識現實生活中的確定現象和隨機現象,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我確定了本課的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體驗不確定事件,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猜測、試驗、統計與探索過程,通過自主探究與小組討論,用語言描述事件可能性的大小,提升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習數學的樂趣。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身心發展特點,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點: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及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教學難點:理解事件發生的不同可能性。
二、說學情
根據因材施教原則,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對于把握和處理教材具有重要作用,五年級的學生富有好勝心理,求知欲和好奇心都很強并具備了一定的思維能力,但學生概括能力較弱,推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還需要依賴具體的形象來理解抽象邏輯關系,因此,在教學設計時,緊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創設有趣的游戲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愉快的探究活動中,獲得知識提升數學興趣。
三、說教法、學法
新課標指出,數學的學習是由數學活動貫穿始終的,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在教法上,我會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規律,以自主探索、小組合作為主,游戲互動形式和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使學生掌握知識。本著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在學法上采用:觀察發現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引導學生自助探究,鼓勵學生之間進行合作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能更好的理解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我把整個教學過程分為五個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啟發誘導,探究新知;強化訓練,鞏固新知;小結歸納,拓展新知;布置作業,內化新知。
1.情景引入、導入新知上課伊始,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玩過擊鼓傳花的游戲嗎?然后讓全班學生一起做擊鼓傳花的游戲,并提問:在傳花的過程中你能確定花會傳到誰的手中嗎?總結這是一種不確定事件,在數學上也稱為可能性事件,引出課題《可能性》。通過游戲活動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之后的新課講授做好鋪墊。
2.師生互動、探究新知活動一:認識“可能、一定、不可能”老師創設與學生抽卡片的游戲,卡片上分別寫著唱歌、跳舞、朗誦,提問:如果先讓小明抽,他會抽到什么節目呢?學生回答三種情況都有可能,小明抽完還剩兩張,接下來小麗可能會抽到什么?最后只有一張了,小雪會抽到什么?學生經過思考后回答。小麗可能抽到唱歌和朗誦,不可能是跳舞,小雪一定抽到唱歌。老師順勢講授對于確定的事件我們可以用“一定、不可能”來描述,對于不確定事件可以用“可能”來描述。接著讓學生進行小組活動摸一摸兩個盒子里面的棋子,并用“可能、一定、不可能”來描述,預設學生回答:一號盒子摸出來一定是紅色棋子,不可能是其他顏色和二號盒子可能是不同顏色的棋子,接著詢問學生在二號的盒子里你覺得摸到哪種顏色的棋子最有可能呢?通過設疑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動二:認識可能性大小從摸棋子活動中引出可能性也有大小,老師繼續提問可能性大小與什么有關系呢?讓學生進行活動同桌兩個人互相摸一摸:一盒子里有9個紅色和1個黃色的的球,另一個盒子是1個紅色和9個黃色的球,摸出一個球,記錄它的顏色,然后放回去搖勻再摸,重復20次完成表格。并相互說說彼此的發現。在學生交流的同時,我也會走下講臺,及時知道。學生完成后展示表格發現第一次紅色球次數多,第二次黃色球次數多,提出疑問:可能性的大小是不是與數量多少有關呢?最后老師學生一起總結:可能性的大小與數量的多少有關,在總數中所占的數量越多,可能性越大,所占的數量越少,可能性就越小。整個教學環節,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讓學生體會獨立思考和學生之間合作交流知識的樂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3.強化訓練,鞏固新知這個環節我利用多媒體出示一些羅列事件發生可能性結果的基礎性練習,接著繼續出示一些綜合性題目,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
4.小結歸納,拓展新知我會引導學生知識梳理,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呢?讓學生同桌交流匯報的形式完成小結環節。學生在小結中對整堂課教學內容進行梳理和概括,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有效提高學生語言概括能力和整體思維能力。
5.布置作業,內化新知基于學生對這節課的理解,在下課之后呢,我會布置課后讓學生收集生活中有關可能性事件的實例并于下節課交流自己的成果,意義在于加深學生對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意識。總之本節課我始終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不斷的引導學生通過活動、討論、探究等方法參與本節課的學習,以促進學生對本課知識的理解。
五、說板書設計
最后我說一下我的板書設計:這樣的板書設計意在加強教學內容的直觀性,條理清晰,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的接受新知。結束語: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老師的聆聽。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0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八冊第138-139頁。
教學目的:
1.使學生掌握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進一步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2.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勇于思考、敢于求異的創新精神。
3.使學生感受比較與分類、猜想與驗證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并逐步學會用此種方法處理、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
多媒體計算機軟、硬件一套。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激趣導入。
師:這幾天我們在數學王國中又認識了一位新朋友——分數。(板書:分數)要是交好這位朋友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方便。
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小故事:有一天,唐僧師徒四人來到火焰山,那里的天氣特別炎熱,他們走得汗流浹背、口干舌燥。大家猜猜這時候他們最想吃什么?
生:西瓜。
師:對了,沙和尚好不容易弄到了一個大西瓜,問師傅怎么分,師傅說:“咱們師徒四人,每人吃這個西瓜的1/4吧!”(配音)豬八戒一聽,急得夠嗆,趕緊嚷到:“不夠,不夠,我要吃這個西瓜的1/8!”
(配音)站在一旁的孫悟空聽了偷偷地笑了。
同學們大家猜猜孫悟空為什么在那偷偷地笑呢?
生:因為孫悟空認為西瓜的1/4比它的1/8大。
師:到底孫悟空對不對呢?學了今天的知識你就會明白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分數大小的比較"。(出示課題)
2.分析課題。
師:看到這個題目,誰想說些什么?
[評析:這樣導課,既激起了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又為新舊知識找到了銜接點,為下一步學習新課創設了一個良好的氛圍。]
二、分類整理 師出示一組分數(課件出示)
師:剛才有一位同學們說,要比較分數的大小至少需要兩個分數。大家看這么多的分數如果進行比較,你們有什么感覺?
生:太麻煩了。
師:能不能把這些分數分類整理一下?(能)怎樣分類比較合適呢?
生討論后回答,師課件出示分類情況
分母相同的分數 分子相同的分數 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數
[評析:從一組原始材料出發,讓學生比較分數的大小,學生通過分析、討論、思考發現:要比較分數的大小必須先把這一組分數進行分類。這樣教學,真實再現了知識產生發展的過程,同時也使學生學會了分類整理的方法。]
三、探索規律
1.分母相同分數大小的比較。
師:(指第一類分數)這類分數的共同特點是分母相同,不同點是什么呢?
生:分子大小不同。(多媒體分別閃動每組分數的分子、分母)
師:分母相同,分子大小不同,分數的大小可能與誰有關系?有什么關系呢?請同學們結合這兩組分數進行討論。
生討論后回答
生1:我以1/5和1/5為例,把5塊餅平均分成2份,1份用1/5表示,2份用2/5表示,2份要1份多,所以1/5 < 2/5;因此,我的觀點是分母相同的分數,分子大的分數大。
生2:我也同意他的觀點。但我是這樣想的, 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3份,1/3表示1份這樣的數,而 2/3是表示2份這樣的數,所以1/3<2/3 .
生3:我是這樣想的, 1/4是1個1/4 , 2/4是2個1/4 ,2個 要比1個 多,所以 1/4〈2/4 。因此我也同意分母相同的分數,分子大的分數大。
生4:我是這樣想的, 1/3轉化成小數是0.33??, 2/3轉化成小數是0.66??,所以1/3〈2/3。我也同意他們的觀點。
生5:我是這樣想的,1/3 和2/3 的分母都是"3", 1/3的分子是"1",不到"3"的一半,2/3 的分子是"2",超過了"3"的一半,所以1/3<2/3。
生6:還可以先把每個分數用圓表示出來,再比較就明顯了。(多媒體出示畫面:并閃動涂色部分)
師:以上這些方法,都證明了一個什么觀點?
生答師出示:分母相同的分數,分子大的分數比較大。(生齊讀)
[評析: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找出兩個分數的異同點,再通過討論,從多角度明確了分母相同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這樣,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學生充分討論,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得到了培養。]
2.分子相同分數大小的比較。
師:(指第二類分數)這一類分數有什么特點呢?
生:每組分數的分子相同,分母大小不同。(多媒體分別閃動每組分數的分子、分母)
師:這類分數的大小可能與誰有關呢?有什么關系呢?請同學們再討論一下。
生討論后形成兩種觀點
甲方:分子相同的分數,分母大的分數比較大。
乙方:分子相同的分數,分母小的分數比較大。
師引導生辯論
甲方發言人:分母相同的分數,分子大的比較大;那么分子相同的分數,當然分母大的分數比較大。
乙方發言人l:甲方同學只是一種表面"推理",并不能證明他們的觀點是正確的。
乙方發言人2:我們以1/2和1/3為例:把單位1"平均分成2份取一份用1/2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3份取一份用1/3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數越多,每一份就越少。
甲方發言人:乙方的證明只是貌似正確,一種方法并不能證明他的觀點正確。
乙方發言人:我有一個問題想請對方同學來回答:在你過生日時,買來一塊生日蛋糕,兩人來吃每人吃的多,還是3人來吃每人吃的多?
甲方發言人:當然是2個人吃,每人吃的多(同學們都笑了),你說的有點道理。
乙方發言人1:我方同學說的不僅有道理,而且完全正確。1/2化成小數是0.5,
而1/3 化成小數是033??。
乙方發言人2:還可以畫圓來說明。(多媒體出示如下畫面,并閃動涂色部分)師:甲方還有發言的嗎?(沒有)現在你們]同意哪種觀點?
師出示:分子相同的分數,分母小的分發比較大。(生齊讀)
[評析:"同分子分數大小的比較"是本課的難點,教師巧妙地先讓學生對結論在行猜測,然后展開辯論,使學生在辯論的過程中找到了問題的答案,成功突破了教學難點。]
3.分子和分母都不同分數大小的比較。
師:(指第三類分數中的5/8 和7/9 )誰能想出辦法比較這兩個數的大小?
生1:如果能把它們轉化成分母相同的數,再比較大小就好了。
生2:如果能轉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數,再比較大小也行。
生3:也可以轉化成小數再比較大小。
生4:轉化成小數太麻煩了。 (師用多媒體畫線段圖的方法演示比較的過程)(生鼓掌)
師:同學們的這些想法和方法都很好。在分數中,這一類分數不只這一組,還有很多,比較的方法也很多,以后的章節還要專門研究。
[評析:把"分子和分母都不同分數大小的比較在本節課進行滲透教學,是教師的一個大膽嘗試,這樣一是維護了知識系統的完整性,同時也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找到了良好的發展空間。]
四、實際運用,深化新知
師:現在誰能利用這節課學過的知識解決一下,孫悟空笑的對不對?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看來,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必須認真、扎實,不能一知半解,否則會鬧出像豬八戒那樣的笑話來。
[評析:這樣設計首尾呼應,使學生真正明確了"誰笑的聰明",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對待科學要有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態度。]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1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新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三節新授課《梯形的面積》。它屬于“空間與圖形”學習領域的一節課,是多邊形面積計算中的一部分。
這一教學內容是在學生經歷了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公示的推導基礎上通過轉化的方法將梯形轉化為已經學過的并且會計算面積的圖形。但這節課比前兩節課又有所提高,他要求學生用學過的方法推導,但又沒有指明具體的方法不再給出具體的方法,從教材中學生的操作可以看出,方法與途徑多了,可以用分割的方法,也可以用拼擺的方法;可以轉化為三角形進行推導,也可以轉化成平行四邊形進行推導。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聯系前面兩節的教學內容,不難看出,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與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關系最密切,且兩者的教學思路也相似,同時梯形面積的教學與三角形面積的教學其公式的基本推導方法相同,除以2的道理也一樣,所以它是三角形面積公式推導方法的拓展和延伸,并為今后學習圓面積、立體圖形表面積及解答求積應用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從學情來看,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以及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具有了一定探索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經驗,但對轉化這種數學學習的方法和思想并不熟悉。所以開課時利用課件對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公式得推導過稱的回顧再次向學生滲透數學“轉化”的思想。加深對“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應用,這些都為學生自主研究、探索“梯形的面積”這一新的學習任務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基于以上對教材的理解與分析,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如下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教學目標:
⒈運用遷移規律,利用學具進行自主探究,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正確運用所掌握的梯形面積計算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⒉培養運用“轉化”的思想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遷移類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⒊感受知識來源于實踐,認識事物之間相互聯系,可以互相轉化的。
⒋通過合作學習,培養團結協作和勇于創新的精神。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認真、嚴謹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理解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學生用到的學具有:自制的兩個梯形圖片、剪刀、直尺、教科書等。
我用到的教具:梯形圖片、剪刀、實物展臺、多媒體課件等。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只做教材忠實的實施者,而應該做教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教材的教育價值和智力價值能否得到充分發揮,關鍵在與教師對教材的把握。《梯形面積的計算》一課,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識,探索、驗證,從而獲得新知,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表現、創造的機會,使他們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培養學生自我探究和實踐能力。因次我將教學流程預設為四個環節:
一、以回顧舊知為導入,明確新知任務及探究方法。
我引導學生回顧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公示的推導過程,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引導學生明白在解決新問題時學會用轉化的方法,從而打開學生探究梯形面積公式的思路,為學生在后邊的動手操作過程中,借助不同的舊知解決新問題做好鋪墊。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在推導梯形面積計算公式時,想讓學生自己利用手中學具將梯形轉化成學過的圖形。在讓學生交流自己的轉化成果。并進行全班展示。并讓學生觀察找出轉化后的圖形與原來梯形之間的聯系,然后再選取其中的一到三種進行推導驗證,使學生明白不論用哪一種轉化后的圖形進行推導最終都會歸結為一種,就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除以2.通過兩個層次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自參與了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且思維能力、空間感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鍛煉和提高。
三、推導驗證,完善建構。
四、鞏固練習。加深記憶。
五、總結完善,自我反思。
在本課教學中,我比較注重培養學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在動手操作以及推理歸納的學習過程中,多種感觀參與學習,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關知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在推導驗證的過程中,學生表達得不夠清晰,對于推導的過程理解得還不夠透徹。如果讓他們充分地操作體會,時間又不允許。如何解決這樣的矛盾,也是我需要反思的問題。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教材第十冊第四單元的第一課時
2.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說一說、畫一畫、寫一寫、分一分、涂一涂等體驗活動中理解單位“1”,感受并理解分數的意義,培養學生實際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2)在實踐中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
(3)通過創設互相協作,積極探索的學習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滲透數學來源于實際生活的思想。
3.教學重點: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
二、說教學方法
學生認識事物是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學生雖然在前面的學習中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但要使學生理解單位“1”的概念,進一步明確分數的意義,必須遵循他們的認知規律。因此,本課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采用啟發誘導、探究等教學法,并穿插自學、練習。通過動手操作、直觀演示,讓學生充分感知,再經過比較、歸納,突破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也可以看作單位“1”這一難點,層層推進、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礎上理解分數的意義,培養了學生的多種能力。
三、說學法指導
學生學習過程的始終,都離不開學法。在本課的教學中學法的指導寓于教學過程的始終。
1.教給學生探索知識的方法。通過例題說一說領悟出單位“1”不僅僅可以是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還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達到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
2.引導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對(cn-teacher.com)事物本質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學生在在動手操作、比較之后歸納出了單位“1”也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讓學生進行2次操作體會由于分的份數不同,取的份數不同,產生的分數也不同,
四、說教學程序
(一)課件展示,回顧舊知
通過談話自然引入,讓學生說出對分數的了解。使學生有滿足感,產生對學習分數的興趣,感受到分數產生的必要性。
(二)喚醒已知、探究未知
1.通過說一說理解單位“1”的含義。
(1)課一開始,就從學生比較熟悉的把一個物體平均分入手,接著嘗試解決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用分數表示部分和整體的關系這一新的數學問題,引起學生對所分物體個數的關注,通過思考、觀察、比較,使學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許多物體看做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并嘗試說說各個分數表示的意思。逐步引導學生歸納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從而完成了對單位“1”的認識與擴展,也為揭示分數的意義做了較充分的準備。
(2)重點、難點問題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予以突破。引導歸納,通過比較相同與不同,讓學生親自去發現,去學習,去探究,體會、理解單位“1”并結合實際談單位“1”,體會生活中的單位“1”。
(3)通過觀察比較、分析討論、歸納概括出分數的意義
2.動手操作,領悟分數意義。
(1)先通過說一說一步步的揭示分數的意義。
(2)練習結合具體實例說說分數的意義。
五年級一班的三好學生占全班認數的9分之1。適當引導學生把全班人數看做單位1,平均分成9份,三好學生有這樣的2份,像這樣對分數的意義作出解釋。學生在應用中不但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認識,而且把對分數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同時也為今后學習分數應用題打下了基礎。
(3)再次操作,讓學生用學具表示出不同的分數,在操作中讓學生體會到同樣是這些學具卻表示出了不同的分數,從而得出分的份數不同,取的份數不同,分數也就不同,為概括分數的意義作準備。同時,在操作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反饋練習
這一環節,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控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知識,達到訓練和提高的目的。為了能使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相結合,讓每一位學生獲得成功,我設計下列練習:
1.用分數表示下面各圖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數表示圖中的涂色部分對嗎?為什么?以上兩道題是基本練習題,目的是: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深化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3.在數軸上表示各分數。
(四)全課小結,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對分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關于分數還有很多很多的知識哪!同學們課下繼續去學習、去探究吧!”教師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延伸到了下節課。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3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教材第十冊第四單元《分數的意義》一課。
一、教學指導思想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也就是經歷一個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將以學生發展為立足點,以自我探究為主線,以求異創新為宗旨,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參與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使學生觀察、操作、口頭表達等能力得以培養,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以開發與增強。
二、教材結構分析
《分數的意義》是在四年級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并且知道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理解不僅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許多物體看作的一個整體也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進而總結概括出分數的意義。縱觀學生的知識基礎及對教材的剖析,我們確立該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1、知識目標: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及意義,這是第一項目標也是基本目標;借助為分數配圖,深入理解分數的意義,發展學生對美的體驗與欣賞;揭示分數的產生,豐富學生的數學文化;這兩項目標是在第一項目標的基礎上對學生思維的一種拓展。
2、能力目標:通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并形成分數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實踐、觀察及創新能力,促進其思維的發展;通過同學間的合作,進而促進學生的傾聽、質疑等優秀學習習慣的養成。
在教學中擬訂教學的重難點為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
三、教學設計思路
根據學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認知規律,在教學中主要采用了創設情境、動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即把問、說、講、做的權利和時間交給學生,力途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民主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眼、口、腦、手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我能行”。在深入剖析教材分析學生的基礎上,全課以“談話導入,喚醒已知—動手操作,創造分數—媒體演示,揭示產生”三大主線貫穿全課,其中動手操作,創造分數這一大環節包括動手操作,感知意義;師生互動,理解意義;深化整體,總結意義;巧妙練習,強化意義四步。設計了如下一節課:
(一)談話導入,喚醒已知
輕松談話:“在四年級的時候,我們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你們知道哪些與分數有關的知識?”在喚醒學生已有知識的同時,學生可能會談到(課件)教師適時小結一個蘋果、一張餅都稱之為一個物體,一米長的繩子把它叫做一個計量單位,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我們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當學生已經把所相關的知識說充分了,教師適時走進去“老師知道它也和分數有關,你們看(課件)這是10個小朋友,當我們把它看作一個整體的時候,還可以說是一群小朋友,這一群小朋友也可以被分,分得的結果用分數表示。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借助集合圈滲透一個整體的同時,讓孩子們感知到當我們把很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的時候,我們也可用自然數1表示。它也可以被分,分得的結果也可用分數表示。為下一環節的動手操作指明了道路。
(二)動手操作,創造分數
1、動手操作,感知意義
學生四人一組為單位,每組有一套學具,包括一米長的繩子、一張紙、六塊餅干、12個小方塊……(課件)然后讓學生選一種或幾種學具自己動手創造分數,并提出要求:在創造分數的過程中,你可以動手擺一擺、分一分、說一說、你
把誰看作了一個整體,你是怎樣分的,創造了一個怎樣的分數。學生操作、匯報交流展示的是學生把不同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所創造的分數。(課件)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直觀地感知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及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的數,都可用分數來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數的意義。
2、師生互動,理解意義
在學生初步感知意義的基礎上,采用師生互動的形式,借助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意義。互動分為兩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圖,(課件)以教師首創了一個分數1/2為例,激活學生的思維,”還是這幅圖,你能創造不同的分數嗎?“激發他們創造的欲望,學生動手操作一定會創造出不同的分數如(課件)。第二次出示熊貓圖的辨析題(課件)教師引題”當我們把6只熊貓看作一個整體,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幾?由于教師給出了三個答案,進而引發學生的思考,在學生辯解、交流中,知道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這個整體的三分之一。(課件)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直觀的幫助學生感知份數與個數的不同,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數的意義,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4
一、教材簡析
本內容是五年級上冊新增的綜合實踐這一領域的內容,這是一次研究平面圖形面積的專題活動,屬于規律探索類課型。它安排在形成了面積概念,掌握了常用面積單位,能計算簡單圖形面積的基礎上進行。
教材依次呈現多邊形中有一顆釘子、兩顆釘子的圖形,引導學生通過數一數、算一算、小組合作討論等方式發現多邊形的面積與邊上釘子數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探索、推導多邊形內有3顆、4顆……釘子的情況,最后得出一般結論。
新教材安排這一專題活動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得出一個結論,而是重在讓學生經歷規律探索的一般過程與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培養學生善于發現的眼光,科學嚴謹的態度,歸納概括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探索并初步發現釘子板上圍城的多邊形的面積,與圍成的多邊形邊上的釘子數、多邊形內部釘子數之間的關系,并嘗試用字母式子表示關系。
2.使學生經歷探索釘子板上圍成的多邊形面積與相關釘子數間的關系的過程,體會規律的復雜性和全面性,體會歸納思維,體會用字母表示關系的簡潔性,發展觀察、比較、推理、綜合和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
3.使學生獲得探索規律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感受數學規律的奇妙,對數學產生好奇心,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發現、得出多邊形的面積與邊上釘子數和多邊形中間釘子數的規律。
難點:類比推導出一般規律。
四、教學設想
本課共設四個教學環節。第一個環節由談話引入課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個環節通過學生的觀察、發現加之教師的引導,推導出多邊形內有1枚釘子的規律,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第三個環節,讓學生在比較中發現問題,求同存異,自主探究發現多邊形內有2枚釘子的規律,培養學生考慮問題思維的嚴密性;學生根據經驗進行猜想,并按照第三個環節的辦法去證明自己的猜想,最終推導出一般規律。第四個環節是總結延伸環節,反思整個教學環節,查漏補缺。
五、教學準備
1.課前預習:用釘子圖紙畫出各種多邊形。
2.課堂準備:釘子圖紙,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激情引趣
1.課前談話:牛頓在看到蘋果落地后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瓦特看見鍋蓋被蒸汽托起,發明了蒸汽機;皮克看到釘子板上的多邊形,發現了皮克定理……
2.揭示課題:今天我們跟著大數學家皮克,一起探究釘子板上多邊形的規律。板書:釘子板上的多邊形。
二、簡單入手,探究多邊形內有一枚釘子的情況
1.初次比較體驗
(1)出示一組釘子圖上的多邊形。說明:每相鄰的四個釘子構成一個正方形,邊長是1厘米,那面積就是1平方厘米。
問:這幾個圖形面積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交流:①面積公式計算;②分割數方格。
(2)問:觀察每個多邊形,圍成的多邊形面積可能跟什么有關呢?(釘子數)
跟哪里的釘子數有關?
(3)要求:數一數,比一比。
問:你們發現了什么?
指名交流:多邊形邊上的釘子數越多,面積越大;多邊形的面積等于多邊形邊上釘子數的一半。
2.舉例驗證,明確前提
(1)問:由剛才這四個圖形,有了這樣的發現,這一發現是否也適用于釘子板上的其他圖形呢?我們還要舉例驗證。
要求:在釘子板上畫一些多邊形,驗證剛才的發現。
(2)并列呈現學生資源,引導觀察。
問:看來剛才的發現并不適合釘子板上的所有圖形,到底怎樣的圖形才具有這樣的規律呢?這些不同的多邊形中有什么相同的特點?
交流:多邊形里面只有1枚釘子的符合規律。
(3)歸納概括,形成結論
說明:要使這一發現成立,要加上前提,誰能把這條規律完整地說一說。
同桌互說,指明說:當多邊形里面只有1枚釘子時,多邊形的面積等于多邊形邊上釘子數的一半。
(4)如果用S表示面積單位的個數,n表示多邊形邊上的釘子數,你能用字母表達式表示這一發現嗎?
板書:a=1,S=n÷2,
3.總結:釘子板上的多邊形的面積不僅跟多邊形邊上的釘子數有關,還跟多邊形里面的釘子數有關。正因為面積和兩個量都有關系,所以我們研究的時候要注意“里面的釘子數”。
三、自主探究,猜想驗證多邊形有多枚釘子的情況
1.探究多邊形內有2枚釘子的情況
(1)當形內有2枚釘子時會有怎樣的規律呢?
要求:畫一些里面只有2枚釘子的多邊形,算一算,數一數,多邊形有幾個面積單位?多邊形邊上的釘子數有幾枚?把結果填入表中,再與同桌說說你的發現。
提示:像剛才那樣,把邊上釘子數除以2,跟面積比一比后有什么發現?
(2)交流:當多邊形內有2枚釘子時,多邊形的面積等于多邊形邊上的釘子數÷2+1。
(3)如果用字母表達式來表示這一規律應該怎么寫?
板書:當a=2時,S=n÷2+1
2.推想多邊形內有2枚以上釘子的情況
(1)提問:比較這兩個規律,你覺得a=3、4時會有怎樣的規律?
交流猜想:當a=3時,S=n÷2+2
當a=4時,S=n÷2+3
(2)要求:每個小組選擇一種情況,合作進行研究。
學生驗證、匯報結果,發現全部成立。
(3)思考:內部沒有釘子的多邊形,面積與它邊上釘子數的關系是怎樣的?
操作探究、交流:當a=0時,S=n÷2-1
3.歸納推理:觀察上述不同情況下的規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如果a=m時,S是多少?
交流:S=n÷2+m-1n和m可以表示哪些數?
4.認識皮克和皮克定理
四、回顧過程,交流體會
1.回顧剛才探索和發現規律的過程,你有什么體會和收獲?
2.在日常生活中,到處都有科學發現的契機。只要你擁有一顆敏銳的心和善于發現的眼睛,你也可以成為一名小科學家。
高科園小學孫建林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5
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方程》第一課時的內容.下面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重難點分析、教法與學法分析、教學設計等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方程》是在學生已經學過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展開的,為下面等式的性質和解方程的教學作鋪墊,有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同時,方程作為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對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數學素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學情分析
1.小學生的心理特點
小學生年幼好動,有強烈的好奇心,注意力分散,因此,我采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能力.
2.學生的知識結構
學生已經完成了整數、小數的認識及其四則運算的學習,積累了較多的數量關系的知識,是在學會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學習方程知識的.
三、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編寫意圖、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已有的知識結構,制訂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方程的含義,初步體會等式與方程的關系.
能力目標:通過將現實問題抽象成等式與方程的過程,培養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觀察、分析、探求的學習激情,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及主體作用.
四、重、難點分析
方程作為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是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和其他學科的重要基礎.因此,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理解方程的含義.
小學生的認知水平還處在感性認識的階段,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還存在著很大困難,所以將理解等式與方程的關系確定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五、教法與學法分析
1.學法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如何去學.因此,在學法中,讓學生通過“感知交流→觀察比較→得出概念→分析概念”的探究過程去發現新知,從而達到發展思維,提高能力的目的.
2.教法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自己進行知識建構的過程.因此,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和學生實際,我采用以小組合作觀察探究為主,多媒體為輔的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觀察探究的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教學過程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在與學習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使自身的認知結構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在該理論的指導下,我將按創設情境→觀察探究→知識運用三個環節來組織教學.
1.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我首先提供了天平平衡的情境圖,通過“用等式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系”的活動,引出“50+50=100”的等式,激活學生已經積累的關于等式的感性經驗.這樣,以具體的實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的探索活動,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
2.觀察探究——形成概念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采用以下幾個步驟突出這個重點.
【感知交流】我提供了四幅天平圖,讓學生充分感知和交流,用式子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系.通過展示圖片,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觀察比較】接著,我提出這些式子中“哪些是等式”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進一步的觀察和比較,認識到列出的式子中,兩個式子是等式,還有兩個式子不是等式.而這里的等式與前面的等式不同,它們都含有未知數.通過實驗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充分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程理念.
【得出概念】通過引導學生主動發現方程的特點,并用自己的語言充分地表達,從而得出方程的概念,即 “像x+15=150,2x=200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是方程”.培養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概括能力.
【分析概念】這部分是教學的難點,為突破這個難點,在得到方程概念的基礎上,我及時組織學生討論“等式和方程有什么關系”,幫助學生感受等式與方程的聯系與區別,體會方程就是一種特殊的等式.這樣做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3.知識運用
“試一試”通過列方程表示現實情境中數量間的相等關系,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方程的含義,體會方程的思想,并為進一步學習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作一些準備.
“練一練”安排了三道題.第一題采用學生搶答的方式,通過判斷題中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引導學生體會等式與方程之間的邏輯聯系,加深對方程含義的理解.第二題通過讓學生寫出一些方程在小組里交流,引導學生將已有的對方程的認識用外顯的形式表達出來,促促進學生自主地建構方程的模型,內化方程的概念.第三題采用全班交流的方式,根據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系列方程,既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熟悉列方程的思維特點,又有利于學生對方程含義的理解.
4.引導小結
本課的小結采用學生小結的模式,這是讓學生學會自己梳理已經學習過的知識,然后我再對學生的小結進行總結.
5.布置作業
為了使所有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我布置了必做題:要求學生每個人寫一篇數學日記,即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疑問.同時又為學有余力的學生留有自由發展的空間,我布置了探究題.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粗淺的認識和構想,如有不妥之處,懇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數學的說課稿11-30
數學的說課稿02-22
數學五年級上冊說課稿02-20
說課稿數學說課稿初中11-28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07-19
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說課稿06-24
五年級數學“平移”說課稿12-05
五年級數學《折紙》說課稿08-09
《分數的意義》數學五年級說課稿07-12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