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數學說課稿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八年級數學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教版八年級數學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作用與地位
《菱形》緊接《矩形》一節之后。縱觀整個初中平面幾何教材,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與判定,又學習了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矩形,具備了初步的觀察、操作等活動經驗的基礎上講授的。這一節課既是前面所學知識的繼續,又是后面學習正方形等知識的基礎,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2、從教材編寫角度看
教材從學生年齡特征、文化知識的實際水平出發,先讓學生動手做,動腦思考,然后與同伴交流、探索、總結歸納,升華得出菱形的性質及判定,這樣的安排使抽象的定理讓學生更易于接受,并能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樂趣。
我選擇的是初二(1)班,該班級是年段的普通班,學生的情況是中等學生較多,尖子生只有個別,還有8至10名的學習上落后的學生。因此長期以來我都堅持做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的工作。
3、基于對教材和班級學情的分析,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有幾個方面需要把握好的:
⑴本節課的課題是:探索菱形的重要性質;
⑵目標是:讓學生能在動手實踐過程中發現并理解菱形的性質;
⑶重點是:菱形的定義與性質;
⑷教學難點是:菱形性質的靈活運用。
4、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菱形在現實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
(2)熟記菱形的有關性質和識別條件,并能靈活運用。
(二)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索菱形的性質和識別條件的過程,在觀察、操作和分析的過程中,進一步增進主動探究的意識,體會說理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數學活動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體會菱形的圖形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法分析
1、教學設計思想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后繼課要學的正方形具有菱形的一切性質。這節課教學時注重學生的探索過程,讓觀察、猜測、驗證,獲得知識,培養主動探究的能力。首先由生活中的圖片引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發現菱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然后設計幾個探究性問題,讓學生小組討論,相互交流,形成共識。講解例題時根據學生特點幫助他們分析題意,靈活運用菱形的性質與識別條件解題。
2、教學方法
針對本節課的特點,我準備采用“創設情境→觀察探索→總結歸納→知識運用”為主線的教學模式,觀察分析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經過觀察、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創設思維情境,堅持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在合作、交流的氣氛下進行師生互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意識,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始至終處于一種積極思維、主動探究的學習狀態。同時借助多媒體進行演示,以增加課堂容量和教學的直觀性,更好的理解菱形的性質,解決教學難點。
三、學法指導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觀察、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等方法,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融為一體,使學生不僅學到科學的探究方法,而且體驗到探究的甘苦,領會到成功的喜悅。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在復習了平行四邊形與矩形的性質后創設教學情景。如:出示我國古代文物越王勾踐劍的圖片,指出菱形花紋,再展示生活中的菱形圖案的應用圖片。由此引出課題,可以吸引同學的注意,使其產生學習菱形的興趣。之后,我安排了由
平行四邊形到菱形的動態演示,得出菱形的定義。隨后又展示了一組生活中的有關菱形的圖片,使學生認識到菱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并欣賞到菱形的圖形美。
設計意圖:從生活實際出發,首先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憊。
(二)菱形性質的探索
菱形性質的探索分成兩方面,一是菱形的特殊性(與平行四邊形不同的性質);二是菱形的對稱性。對于這個地方,主要采取學生自主探究的形式,通過觀察思考與分析,同學間互相交流,分小組進行總結歸納。教師在巡視中進行個別指導。在探索過程中,鼓勵學生力求尋找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同時還可以組織組與組的評比,這樣也能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然后每組由一名學生代表發言,讓學生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后教師與學生一起總結歸納,得出菱形的性質。
設計理念:這一教學活動的設計主要為了確保學生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讓學生從被動學到主動學,從接受知識到探索知識,從個人學習到合作交流。這樣的活動教學將會真正煥發出課堂教學的活力,從而在課堂教學中注入一種新課程理念: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給學生一個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給學生一個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煉;給學生一個題目,讓他們自己去創造;給學生一個機會,讓他們自己去抓住。
(三)題目訓練
為了進一步落實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學懂學會的基礎上融會貫通,我安排了坡度適中,題型多樣的系列題組。
1.請你當裁判
與定義、性質等相關的一些判斷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著重講清判斷的理由,此題直接運用菱形的定義與性質,起到及時鞏固的作用,同時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議一議
性質的簡單運用。
設計意圖:稍微加深,進一步鞏固菱形的性質,并能初步運用。
3.練一練
菱形與直角三角形等知識的綜合運用。并由此總結菱形的面積公式。即菱形的面積等于對角線乘積的一半。
設計意圖:這組練習包含了例題。要求學生不但可以順利完成簡單的基礎填空練習,而且能有條理的寫出例題的解題過程。教師及時查漏補缺,規范解題格式。此題完成后,學生已順利達到教學目標。
4.學以致用
設計花壇,修建小路,求路長與花壇面積。這是一道實際應用問題。
設計意圖: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數學問題來源于生活實際,同時又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充分體驗歷經困難探索結果而輕松用于實際的快樂感覺。
(四)小結、布置作業
菱形的性質與識別條件,由學生進行小結。布置書上課后習題,體會本節課你所獲得的成功經驗,寫好數學日記,與同學交流。
設計意圖:讓學生寫數學日記這種作業形式,能夠培養學生善于歸納總結的能力,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人教版八年級數學說課稿2
內容提要:本節內容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十九章第三節第一課時的的內容。 梯形是中學階段幾何知識的重要內容,這節課主要是訓練學生的證明思路,通過添加輔助線的方法對等腰梯形的性質進行證明和應用,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更好的領會數學轉化的思想方法。同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對整章節教學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學好梯形會有舉一反三、以一當十的作用。
正文: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梯形,這節課我主要從教材背景分析、教學目標設計、學情分析、教學手段及方法、教學程序設計、教學評價設計、板書設計等幾方面來完成我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關于梯形,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十九章第三節的內容。本課知識是對前面所學的平行四邊形、矩形、三角形知識的發展、鞏固和應用。梯形是中學階段幾何知識的重要內容。這節課主要是訓練學生的證明思路,通過添加輔助線的方法對等腰梯形的性質進行證明和應用,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學到數學轉化的思想方法。同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對整章節教學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分析,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擬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探索并掌握梯形的有關概念和基本性質,進一步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質定理,并能通過邏輯推理進行證明。
能運用梯形的有關概念概念和性質進行簡單的計算和證明,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體驗添加鋪助線對證明的必要性使學生初步掌握等腰梯形中常用輔助線的添加方法和應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⑴使學生在探究梯形相關的概念和等腰梯形的性質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說理意識;
⑵在解決等腰梯形的應用問題的過程中,嘗試多樣化的方法和策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們體會數學活動充滿著思考與創造的樂趣,體驗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愉悅;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重點:1。等腰梯形的性質
2。通過實際操作研究梯形的基本輔助線作法。
(二)難點:靈活添加輔助線,把梯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或三角形。原因是解決梯形問題往往要轉化成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來處理,經常需要添加輔助線,對于剛剛接觸梯形的學生難免會有無從下手的感覺,往往會有題目一講就明白但自己不會分析解答的情況發生。
富有趣味的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環節設置、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在課堂上師生雙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多角度的教學評價設計,都將為明確體現本節課重點、突破難點服務。
三、教學方法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本節課我采用“引、動、導、探”教學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發自內心的愿意和老師一起探究本節課的數學知識、方法,我采用了啟發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在老師的引領關注下,學生能夠適時適量的進行自主探究,從而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體結構上力求突出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猜想、論證、小結等環節,這也正是數學發現的過程,并且把形象思維、直覺思維、邏輯思維的訓練與培養結合起來。正如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在方法上應該是“行”為先,“知”為后。
四、學習方法
初二的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新課標》中要求的“初步的空間觀念”《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和記憶。為了充分體現《新課標》的要求,本節課采用“做、思、問、辯、議”的學習法。正如波利亞所說的:“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自己去發現”。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與變化。學會用類比的方法發現做輔助線的規律。采用啟發、誘導的方法來指導學生“會學”,引導學生反思、小結的思想方法。指導學生“善學”,增強學習的樂趣和信心。
五、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完平面圖形的軸對稱變換及平移、旋轉后。初步掌握了通過圖形的變化認識圖形的性質。但對于現階段的初中生思維來說學生的思維還依賴于具體形象、易模仿的特點,因此邏輯思維能力還需加強。
六、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常用畫圖、剪紙工具,矩形紙片,平行四邊形紙片,橫條紙。
七、教學程序設計
﹙一﹚課堂結構設計:
情境引發
活動探索。研究發現
深化建構
遷移應用
梯形
系統概括
布置作業。拓展思維
(二)教學過程設計
在前三個環節都是以剪紙為主線:俗語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掌握梯形概念的基礎上,下面我們主要研究等腰梯形的性質。讓學生拿出一張事先準備好的矩形紙片,提出問題:你能用一剪刀剪出一個等腰梯形嗎?通過探究學生將這樣折疊,剪裁。學生在剪裁的過程中會發現:等腰梯形是軸對稱圖形;對稱軸是等腰梯形上下底中點的連線;同時還會發現等腰梯形邊、角對稱性之間的一些數量關系。將猜想結論用文字語言表述,即得到命題1:等腰梯形同一底邊上的兩個角相等。通過對本章前兩節的學習,學生對研究四邊形性質的程序較為熟悉,知道從四邊形的邊、角、對角線、對稱性這幾方面入手。通過觀察等腰梯形,猜想其對角線間的數量關系,學生會說相等,教師用幾何畫板進行驗證,發現剛剛的猜想是正確的。將猜想結論用文字語言表述,即得到命題2:等腰梯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
這樣一環扣一環的完成教學目標,并解決本節課的兩個重點。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如《新課標》中所說的“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時我沒有一味的照本宣科,而是讓學生們在操作中發現,在操作中探究,在操作中升華,借助于優美的課件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舞臺,以自己的行動實踐了一句話“教是為了不教”
在第四個環節遷移運用里本著“學以致用”的原則,在這里我設計了“練一練,議一議,試一試,想一想”四個環節。
由學生獨立完成, 用實物展臺展示學生解答過程,集體評價、完善,規范學生的解題過程。并著重解決梯形的輔助線問題,由學生歸納、補充、完善,在黑板的主板面——中間位置逐一列出。
設計意圖:解決梯形問題的策略很多,在這里我沒有單純的就輔助線來研究輔助線而是把知識點蘊含在習題中,再歸納總結。華應龍老師說:最好的課堂,本質上是一種“有助于啟動和啟發思維的酵母”。我就想通過這樣做使學生的思維自然而然的過渡到本節課的難點上,這樣設計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通過一題解決一類問題。順利的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在第五個環節系統概括里我沒有采用傳統的學生或老師小結的方式而是以探究課題的方式出現從下面三個題目中任選一個作為探究課題:1、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區別和聯系;2、我看等腰梯形的特殊性;3、解決梯形的常用方法。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將探究結果以文章的形式呈現。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這三個題目就是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無論學生選擇哪一個,在瀏覽、思考、準備、生成的過程中即達到了概括的目的又發展了學生的能力。
在第六個環節在作業內容的設計上,我改變了傳統的以鞏固知識為目的的單一的作業形式,留的兩項作業都是考察學生能力的
1、拓展性作業:在平行四邊形(矩形)紙片上畫一條裁剪直線,將該紙片裁剪成兩部分,并把這兩部分重新拼成如下圖形:(1)等腰梯形(2)直角梯形。(要求:所拼成的圖形互不重疊且不留空隙)
2、發揮想象,以梯形為基礎圖案設計通鋼三中第九屆運動會的會徽
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即是學生樂于接受的又突出體現實踐性、探究性、發展性,使學生所學知識得以升華,在設計會徽時還可以適當的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同時為下節課的學習埋下伏筆。
八、四點說明
1、板書設計分為三個部分:(左)梯形定義和性質;(中)梯形五種輔助線的作法及圖形;(右)大屏幕。這堂課的板書力求做到形象直觀,適當運用彩粉筆,突出重難點,便于學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題,回顧中心的作用。
2、時間的大體安排
情境引發大約3分鐘,活動探索、研究發現,大約15分鐘,深化建構約8分鐘,遷移運用大約13分鐘,系統概括及布置作業6分鐘。
3、教學反思需要課后填寫
4、整個設計要突出體現的特色
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實踐驗證,讓學生自己設計,學生能說的我不說,學生能做到的我不做,努力做到“教是因為需要教”
九、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對學生的評價是多角度的,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學習積極性、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數學素養、克服困難的鉆研精神等多方面對其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進行評價;課后通過作業練習將這種評價延續。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程度發現閃光點,及時予以肯定,同時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給與指導和幫助,從而為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也是激發學生學習潛能的有效手段。同伴間的互動可以使學生虛心求學、互相促進。
人教版八年級數學說課稿3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角的平分線的性質》第一課時,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情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的設計等六個方面對我的教學設計加以說明.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選自新人教版教材《數學》八年級上冊第十一章第三節,是在七年級學習了角平分線的概念和前面剛學完證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角平分線的性質為證明線段或角相等開辟了新的途徑,簡化了證明過程,同時也是全等三角形知識的延續,又為后面角平分線的判定定理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數學知識體系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教材的安排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知識結構合理,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
二.教學內容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包括角的平分線的作法、角的平分線的性質及初步應用.
內容解析:
教材通過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實物原型,培養學生在實際問題中建立數學模型的能力.作角的平分線是幾何作圖中的基本作圖.角的平分線的性質是全等三角形知識的延續,也是今后證明兩個角相等或證明兩條線段相等的重要依據.因此,本節內容在數學知識體系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三、教學目標
1、基本知識:了解尺規作圖的原理及角的平分線的性質.
2、基本技能
(1)會用尺規作圖作角的平分線。
(2)會利用全等三角形證明角平分線的性質。
(3)能運用角的平分線性質定理解決簡單的幾何問題
3、數學思想方法:從特殊到一般
4、基本活動經驗:體驗從操作、測量、猜想、驗證的過程,獲得驗證幾何命題正確性的一般過程的活動經驗
目標解析:
通過讓學生經歷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過程,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數學建模能力了解角的平分線的性質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增強解決問題的信心,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激發學生應用數學的熱情.
四、學情分析
剛進入初二的學生觀察、操作、猜想能力較強,但歸納、運用數學意識的思想比較薄弱,思維的廣闊性、敏捷性、靈活性比較欠缺,需要在課堂教學中進一步加強引導.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接受水平,我把第一課時的教學重點定為:掌握角平分線的尺規作圖,理解角的平分線的性質并能初步運用,難點是角平分線的性質的探究
教學難點突破方法:
(1)利用多媒體動態顯示角平分線性質的本質內容,在學生腦海中加深印象,從而對性質定理正確使用;(2)通過對比教學讓學生選擇簡單的方法解決問題;(3)通過多媒體創設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積極的思維狀態中進行學習.
五、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我堅持“教與學、知識與能力的辯證統一”和“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的原則,采用引導式探索發現法、主動式探究法、講授教學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指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鼓勵學生多思、多說、多練,堅持師生間的多向交流,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組合.
教學輔助手段:根據本節課的實際教學需要,我選擇多媒體PPT課件,幾何畫板軟件教學,將有關教學內容用動態的方式展示出來,讓學生能夠進行直觀地觀察,并留下清晰的印象,從而發現變化之中的不變.這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學過程的設計
活動1.創設情景
[教學內容1]
生活中有很多數學問題:
小明家居住在一棟居民樓的一樓,剛好位于一條暖氣和天然氣管道所成角的平分線上的P點,要從P點建兩條管道,分別與暖氣管道和天然氣管道相連.
問題1:怎樣修建管道最短?
問題2:新修的兩條管道長度有什么關系,畫來看一看.
[整合點1]利用多媒體渲染氣氛,激發情感.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引領學生進入實際問題情景中,利用信息技術既生動展示問題,同時又通過圖片讓學生身臨其境般感受生活。學生動手畫圖,猜測并說出觀察到的結論.引導學生了解角的平分線有很多未知的性質需我們來解開,并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依據新課程理念,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作為本課的第一個引例,從學生的生活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復習了點到直線的距離這一概念,為后續的學習作好知識上的儲備.
活動2.探究體驗
[教學內容2]
要研究角的平分線的性質我們必須會畫角的平分線,工人師傅常用如圖所示的簡易平分角的儀器來畫角的平分線.出示儀器模型,介紹儀器特點(有兩對邊相等),將A點放在角的頂點處,AB和AD沿角的兩邊放下,過AC畫一條射線AE,AE即為∠BAD的平分線.
教師繼續引導,用多媒體展示實驗過程,學生口述,用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證明AE是∠BAD的平分線.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體驗從生產生活中分離,抽象出數學模型,并主動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
從上面的探究中可以得到作已知角的平分線的方法.
[教學內容3]
把簡易平分角的儀器放在角的兩邊時,平分角的儀器兩邊相等,從幾何作圖角度怎么畫?BC=DC,從幾何作圖角度怎么畫?
教師提問,學生分組交流,歸納角的平分線的作法,口述證明角平分線的過程.
[設計意圖]根據畫圖過程,從實驗操作中獲得啟示,明確幾何作圖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師生交流并歸納.
教師先在黑板上示范作圖,再利用多媒體演示作圖過程及畫法,加深印象,并強調尺規作圖的規范性.
利用三角形全等證明角平分線,進一步明確命題的題設與結論,熟悉幾何證明過程.
[教學內容4]
作一個平角∠AOB的平分線OC,反向延長OC得到直線CD,請學生說出直線CD與AB的位置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再作出一個45的角.
學生獨立作圖思考,發現直線AB與CD垂直.
[設計意圖]通過作特殊角的平分線,讓學生掌握過直線上一點作已知直線的垂線及特殊角的方法,達到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的目的.
人教版八年級數學說課稿4
一、教材分析
說課內容:
《整式的乘除與因式分解》的《完全平方公式》。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完全平方公式是初中數學中的重要公式,在整個中學數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重要的數學方法“配方法”的基礎也是依據完全平方公式的。而且它在整式乘法,因式分解,分式運算及其它代數式的變形中起作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節內容共安排兩個課時,這次說課是其中第一個課時。完全平方公式這一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已經掌握單項式乘法、多項式乘法及平方差公式基礎上的拓展,教材從具體到抽象,由直觀圖形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猜測、進而論證,最后建立數學模型,逐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建模思想。
教學目標和要求:
由課標要求以及學生的情況我將三維目標定義為以下三點:
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公式的幾何背景,理解并掌握公式的結構特征,能利用公式進行計算。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學習的過程中使學生體會數、形結合的優勢,進一步發展符號感和推理能力,培養學生數學建模的思想。
情感與態度目標: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性和創造性,并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與喜悅,樹立自信心。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根據對學生學習過程分析及課標要求我把重點定為:完全平方公式的結構特點及公式的直接運用。而難點應為完全平方公式的應用以及對公式中字母a、b的廣泛含義的理解與正確應用。在教學過程中多處留有空白點以供學生獨立研究思考。
二、教法與學法
(1)多媒體輔助教學,將知識形象化、生動化,激發學生的興趣。
(2)教學中逐步設置疑問,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積極參與知識全過程。
(3)由易到難安排例題、練習,符合八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
(4)課堂中,對學生激勵為主,表揚為輔,樹立其學習的自信心。
三、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景,推導公式
計算
1、想一想(電腦演示)
一塊邊長為a米的正方形實驗田,因需要將其邊長增加b米,形成四塊實驗田,以種植不同的新品種,(如圖所示)
⑴、分別寫出每塊實驗田的面積;
⑵、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實驗田的總面積,并進行比較,你發現了什么?
2、算一算
①、=?你能用多項式乘法法則說明理由嗎?(引導學生說理)
3、做一做
你能利用面積知識,仿照課本以及演示的動畫,自己給出的示意圖嗎?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板書公式:
①②1、問題:
①這兩個公式有何相同點與不同點?
②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敘述這兩個公式嗎
人教版八年級數學說課稿5
各位老師、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選自人教版八年級數學第十八章第一節的內容:勾股定理。
我將從以下這幾個方面進行本節課的闡述: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指導、教學過程設計以及教學反思。
下面請大家和我共同走進教材。
(一)教材分析
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勾股定理》是人教版新課標八年級數學第十八章第一節第一課時內容,勾股定理是學生在已經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關性質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是中學數學幾個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個直角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數量關系,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據之一,在實際生活中用途很大。勾股定理的發現、驗證和應用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價值,它在理論上占有重要地位,學好本節至關重要。
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學生知識、能力的要求,結合八年級學生實際水平、認知特點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體驗勾股定理的探索過程,能夠靈活地運用勾股定理及其計算。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歸納-驗證”的數學過程,并從中體會數形結合及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介紹我國古代在研究勾股定理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與熱愛祖國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和探索精神。
3.重點和難點
勾股定理的學習是建立在掌握一般三角形的性質、直角三角形以及三角形全等的基礎上, 是直角三角形性質的拓展。本節課主要是對勾股定理的探索和勾股定理的證明。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很多,本節課介紹的是等積法。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引領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用多樣化策略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是勾股定理的發現、驗證和應用。
八年級學生已初步具備幾何的觀察能力和說理能力,也有了一定的空間想象和動手操作能力,但是他們的推理能力較弱、抽象思維能力不足。而本節課采用的是等積法證明。由于學生之前沒有接觸過等積法證明,他們對這種證明方法感到很陌生,尤其是覺得推理根據不明確,不象證明,沒有教師的啟發引領,學生不容易獨立想到。
因此本節課的難點:是用拼圖方法、面積法證明勾股定理。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初步具有幾何圖形的觀察,幾何證明的理論思維能力。希望老師預設便于他們進行觀察的幾何環境,給他們發表自己見解和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希望老師滿足他們的創造愿望,讓他們實際操作,使他們獲得施展自己創造才能的機會。
(三)說教學方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要展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 針對八年級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心理特征,本節課采取引導探索法,由淺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問題。以導為主,采用設疑的形式,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討論、操作、歸納,理解定理,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得到獲得新知的成功感受,從而激發學生鉆研新知。并利用教具與多媒體進行教學。
(四)說學習方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 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 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我采用了如下的學法指導:
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討式學習方式,讓學生思考問題,獲取知識,掌握方法,借此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五)說教學過程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心理,本節課分六個活動進行學習,為了擴大課堂容量節省時間提高課堂效率,擬采用多媒體教學。
【活動1】:(多媒體展示)欣賞圖片 了解歷史
第一幅圖片配上文字說明。
設計意圖:這樣的導入富有科學特色和濃郁的數學氣息,激起學生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欲。
第二幅圖片為20xx年在我國北京召開的第24屆國際數學家大會的場景,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大會的會徽,為著名的趙爽弦圖。
設計意圖:在學生欣賞趙爽弦圖的過程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可以讓他們充分體會到我國古代在數學研究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第三幅圖片為介紹古代勾和股。
設計意圖:簡單介紹勾股定理的歷史,引出勾股定理這一課題。
學生,讀一讀和觀察。
【活動2】:探索勾股定理
首先講述畢達哥拉斯到朋友家做客的故事。(多媒體展示)
然后提出兩個問題,讓學生沿著畢達哥拉斯的足跡去探尋勾股定理。
{問題一}:在圖中你能發現那些基本圖形?
{問題二}:與等腰直角三角形相鄰的正方形面積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多媒體展示)探究一
{問題三}:如圖,每個小方格的面積為1個單位,你能寫出正方形A、B、C的面積嗎?
{問題四}:由此你可以得出等腰直角三角形三邊存在著一種怎樣特殊的數量關系嗎?
學生在獨立探究的基礎上觀察圖片,計算面積,分組交流, 猜想和歸納。
教師參與學生小組活動,指導,傾聽學生交流。針對不同認識水平的學生,引導其用不同的方法得出大正方形的面積。在計算C的面積時可能有一定的難度,此時就要用到數學當中常見的割補法。因此需要教師的引導。
設計意圖:通過講傳說故事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學生會很積極的投入到探索這個問題的實踐中。讓學生并且嘗試了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并通過對方法的反思,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通過層層設問,引導學生發現新知。
(多媒體展示)探究二
{問題五}:等腰直角三角形三邊具有這樣的特殊關系,那么一般的直角三角形呢?如圖,每個小方格的面積為1個單位,你能寫出正方形A、B、C的面積嗎?
將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放入到網格中,并使得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為正整數,讓學生去計算圖1和圖2中六個正方形的面積。關注學生能否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大正方形的面積。
學生計算,觀察,猜想,語言表達猜想結論。
教師參與學生小組活動,指導,傾聽學生交流。針對不同認識水平的學生,引導其用不同的方法得出大正方形的面積。在計算C的面積時可能有一定的難度,此時又用到數學當中常見的割補法。因此需要教師的引導。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探究A、B、C三個正方形之間的面積關系,進而發現、猜想勾股定理,并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的設計滲透了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類比遷移能力及探索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相互欣賞,爭辯,互助中得到提高。
(多媒體展示)猜想:
如果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分別為a、b,斜邊為c,那么a2 b2=c2。
即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于斜邊的平方。
{問題六}: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這樣的特點呢?
【活動3】:證明勾股定理
師:這就需要我們對一個一般的直角三角形進行證明。到目前為止,對這個命題的證明方法已有幾百種之多。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我國數學家趙爽是怎樣證明這個命題的。
{問題七}:請同學們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四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記三邊分別為a,b,c,然后拼一拼、擺一擺,看看能否得到一個含有以斜邊c為邊長的正方形?
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用準備好的四個全等直角三角形動手拼接。學生展示分割,拼接的過程。
教師深入小組參與活動,傾聽學生的交流,幫助指導學生完成拼圖活動。并請小組代表到黑板演示拼圖過程,鼓勵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
設計意圖:通過這些實際操作,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同時使學生對定理的理解更加深刻,學生能夠進一步加深對數形結合的理解,拼圖也會產生感性認識,也為論證勾股定理做好準備。
{問題八}:它們的面積分別怎樣表示?它們有什么關系呢?
(多媒體展示)拼接圖,面積計算
學生觀察,計算,小組討論。
在計算過程中,我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分析圖中面積之間的關系,得出結論:大正方形的面積= 4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積 小正方形的面積,從而運用等積法證明勾股定理。(這樣,既突破了難點,讓學生感受到用等積法證明勾股定理的奧妙。)
設計意圖: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并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分組討論,加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師:我們現在通過推理證實了我們的猜想的正確性,經過證明被確認正確的命題叫做定理。猜想與直角三角形的邊有關,我國把它稱為勾股定理。“趙爽弦圖”表現了我國古人對數學的鉆研精神和聰明才智,它是我古代數學的驕傲。正因如此,這個圖案被選為20xx年在北京召開的國際數學大會的會徽。
【活動4】:應用勾股定理(多媒體展示)
(小組選擇,采用競答方式)
填空
P的面積= ,
AB= X=
BC=
BC=
2、求下列圖中表示邊的未知數x、y、z的值。
3求下列直角三角形中未知邊的長:
設計意圖:首先是幾道填空題和勾股定理的直接應用,這幾道題既有類似又有不同,通過變式訓練,強調應用勾股定理時應注意的問題。一是勾股定理要應用于直角三角形當中,二是要注意哪一條邊為斜邊。
4、求出下列直角三角形中未知邊的長度。
設計意圖:規范解題過程。
5、小明的媽媽買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電視機,小明量了電視機的屏幕后,發現屏幕只有58厘米長和46厘米寬,他覺得一定是售貨員搞錯了。你能解釋這是為什么嗎?(我們通過所說的29英寸或74厘米的電視機,是指其屏幕對角線的長度。)
設計意圖:這是一道和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應用題,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是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
【活動5】:總結勾股定理(多媒體展示)
1.這節課你的收獲是什么?
2.理解“勾股定理”應該注意什么問題?
3.你覺得“勾股定理”有用嗎?
學生談談這節課的收獲是什么,讓學生暢所欲言。
教師進行補充,總結,為下節課做好鋪墊。
設計意圖:通過小結為學生創造交流的空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即引導學生培養學生從面積的角度理解勾股定理,又從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關注學生的整體感受。
【活動6】:布置作業(多媒體展示)
1.閱讀教材第71頁的閱讀與思考-----《勾股定理的證明》。
2.收集有關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下節展示交流。
3.做一棵奇妙的勾股樹(選做)
設計的意圖:給學生留有繼續學習的空間和興趣。
(六)說教學反思
本課意在創設愉悅和諧的樂學氣氛,始終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的教育理念,課堂教學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留下最大化的思維空間。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整個勾股定理的探索、發現、證明都著意滲透數形結合,又從一般到特殊,從特殊回歸到一般的數學思想方法。重視數學史教育,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數學問題生活化,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關鍵在于把生活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讓生活問題數學化,然后才能得以解決。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時候需要老師幫助學生去理解、轉化,而更多時候需要學生自己去探索、嘗試,并在失敗中尋找成功的途徑。教學中,如果能讓學生自己反思答案與方法的合理性,那么效果會更好了。
板書設計:
18.1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分別為a,b,
斜邊為c,那么a2 b2=c2
人教版八年級數學說課稿6
一、說教材(教材分析)
《正方形》這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數學教材初二年級下冊第十九章章第二節的內容.縱觀整個初中平面幾何教材,《正方形》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線,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等有關知識及簡單圖形的平移和旋轉等平面幾何知識,并且具備有初步的觀察,操作等活動經驗的基礎上出現的.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探索正方形的性質,進一步學習,掌握說理和進行簡單推理的數學方法.這一節課既是前面所學知識的延續,又是對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進行綜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教材從學生年齡特征,文化知識實際水平出發,先讓學生動手做,動腦思考,然后與同伴交流,探索,總結歸納,升華得出正方形的概念,再由概念去探索正方形的性質.這樣的安排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樂趣.
本節課的重點是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質,難點是理解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之間的內在聯系.根據大綱要求及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制定了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要求學生掌握正方形的概念及性質;
2、能正確運用正方形的性質進行簡單的計算,推理,論證;
(二)能力目標:
1、通過本節課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探究,分析,歸納,總結等能力;
2、發展學生合情推理意識,主動探究的習慣,逐步掌握說理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目標:
1、讓學生樹立科學,嚴謹,理論聯系實際的良好學風;
2、培養學生互相幫助,團結協作,相互討論的團隊精神;
3、通過正方形圖形的完美性,培養學生品格的完美性.
二、說學生:(學生分析)
這節幾何課是在初二年級三班上的一節課.該班學生基礎一般,但上課很積極,有很強的表現欲,通過前一學期的培養,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但該班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方面稍有欠缺,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設計了讓學生自己組織語言培養說理能力,讓學生們能逐步提高.
三、說教法(教法分析)
針對本節課的特點,采用"實踐--觀察--總結歸納--運用"為主線的教學方法.
通過學生動手,采取幾種不同的方法構造出正方形,然后引導學生探究正方形的概念.通過觀察,討論,歸納,總結出正方形性質定理,最后以課堂練習加以鞏固定理,并通過一道拔高題對定義,性質理解,鞏固加以升華.
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提問,觀察,思考,討論,充分調動學生非智力因素,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自始至終處于一種積極思維,主動學習的學習狀態.而教師在其中當好課堂教學的組織者.
四、說學法:(學法分析)
本節課重點以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分析歸納總結能力為出發點,著重指導學生動手,觀察,思考,分析,總結得出結論.在小組討論中通過互相學習,讓學生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
五、說教學程序:
(一)(第一環節)相關知識回顧
以提問的形式聯系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的定義及性質之后,引導學生發現矩形,菱形的實質是由平行四邊形角度,邊長的變化得到的.(由課件演示以上兩種變化)并啟發學生考慮,若這兩種變化同時發生在平行四邊形上,則會得到什么樣的圖形讓學生們通過手上的學具演示以上兩種變化,從而得出結論.
(二)(第二環節)新課講解
通過學生們的發現引出課題"正方形"
1、(第一個知識點)正方形的定義
引導學生說出自己變化出正方形的過程,并再次利用課件形象演示出由平行四邊形的邊,角的變化演變出正方形的過程.請同學們舉手發言,歸納總結出正方形定義:一組鄰邊相等,且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是正方形.(投影儀顯示)再由此定義啟發學生們發現正方形的三個必要條件,并且由這三個條件通過重新組合即一組鄰邊相等與平行四邊形組成菱形再加上一個角是直角可得到正方形的另一個定義:一個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或者把一個角是直角與平行四邊形組合成矩形,再加上一組鄰邊相等這個條件,可得正方形的第三個定義:一組鄰邊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此內容借助課件演示其變化過程,進一步啟發學生發現,正方形既是特殊的菱形,又是特殊的矩形,從而總結出正方形的性質.
{2、正方形的性質(由課件演示)
定理1:正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四條邊都相等;
定理2:正方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條對
角線平分一組對角.}(不念)以上是對正方形定義和性質的學習,之后進行例題講解.
{ 3、例題講解(由課件顯示)
求證:正方形的兩條對角線把正方形分成四個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不念)此題是文字證明題,由學生們分組相互探討,共同研究此題的已知,求證部分,然后由小組派代表闡述證明過程,教師板書,在板書的過程中,請其它小組的同學提出合理化建議,使此題證明過程條理更加清晰,更加符合邏輯,同時強調證明格式的書寫.從而培養他們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4、課堂練習(然后我又設計了兩種不同類型的練習題
第一部分設計了三道有關正方形的周長,面積,對角線,邊長計算的填空,目的是對正方形性質的進一步理解,并考察學生掌握的情況.
第二部分是選優題,通過這道生活中實際問題,來提升學生所學的知識,并加以綜合練習,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使他們充分認識到數學實質是來源于生活并要服務于生活.
5課堂小結(由課件演示)
此環節我是通過圖框的形式小結正方形和前階段所學特殊四邊形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對所學幾種四邊形內在聯系體現正方形完美的本質,渲染學生們應追求象正方形一樣完美的品質,從而要努力學習以豐富的知識充實自己,達到理想中的完美.
6、欣賞實際生活中正方形的應用(課件顯示)
第6個環節是我設計了一些正方形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圖片,在優美的音樂中欣賞實際生活中正方形的應用,再一次讓學生們感受正方形的美.
7、作業設計(我設計的是教材159頁,第12,14兩小道證明題,通過此作業讓同學們進一步鞏固有關正方形的知識.
六、說教學評價:
本課的教學注意挖掘教材中培養創新意識的素材,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為學生營造一種創新的學習氛圍.把學生引上探索問題之路,為學生構造一道亮麗的思維風景線,必將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本課以問題為載體,探究為主線,有意識地留給學生適度的思維空間,從不同視角上展示不同層次學生的學力水平,使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融為一體,體現素質教育的精神.
七、教學反思
一、本節課通過課件播放平行四邊形一個角的變化和一組對邊的變化得到正方形,成功的達到了學生對正方形直觀認識,并輕松地總結出正方形的性質.
二、本節課設計的以問題為主線,培養學生有條理思考問題的習慣和歸納概括能力,并重視培養學生語言描述,然后進行引導交流形成規范語言.
三、通過一道拓展延伸練習題,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同時鼓勵其他同學進行互幫互助,交流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及成功的體驗,給學生留下了充分的空間,不斷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和邏輯推理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有成功體驗.
人教版八年級數學說課稿7
高爾基說:“好奇是了解的開端和引向認識的途徑。”為此,我設計了兩個小實驗引入新課,讓學生從身邊的實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
1、要讓靜止的書(文具盒)運動,該怎么辦?
2、停止用力,又會如何呢?(學生實驗后上臺演示)
誤導學生:物理受力就會運動,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謬論:物體運動要靠力維持。
教師實驗演示:推一輛小車,撤去推力,小車沒有立即停下。
得出結論:物體運動不需要力維持。
觀察學生表情,出示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激發
學生探究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這樣的實驗學生既熟悉又好奇,帶著想知道這是為什么的懸念進入新課,可以調動學生的探索興趣。
第二環節:感受活動,總結觀點(約3分鐘)
讓學生用力推書,圓珠筆,鉛筆盒,小車,書包等,然后撤去推力,物體會慢慢停下來。讓學生體會物體運動不需要力維持,運動的物體停下來是由于受到阻力的緣故。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通過自身感受體驗,觀察現象,并提出自己的論點,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第三環節:合作交流,實驗探究(約20分鐘)
本環節設計三個步驟:
第一步:用Flash展示實驗,用嚴格的推理方法讓學生感受伽利略觀點是正確的。通過回顧歷史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通過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學生對伽利略理想實驗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為接下去的分組實驗探究做一個鋪墊。
第二步:學生分組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教師出示以下問題,讓學生結合問題學習教材,小組自選器材完成實驗。
1、我們實驗目的是什么?實驗中觀察什么?
2、幾種不同的物體鋪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實驗中怎樣保證小車開始時的速度相同?
4、實驗中,如果我們把表面換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車的運動情況會有什么變化嗎?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絕對光滑,小車會怎樣運動?
7、如果靜止的物體不受力,會怎樣?
通過這些難度不同的問題引導,讓學生相互討論,交流,自主制定方案,完成實驗,不僅使他們印象深刻,還培養他們的實驗探究能力。同時讓學生知道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物理的基礎,對于不確定的觀點應該通過實驗來驗證。
第三步:用Flash再次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對學生的實驗過程進行肯定和總結。
教師強調以下幾點:
1、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運動要靠力來維持”是錯誤的,伽利略的.觀點“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是正確的。運動的物體之所以會漸漸停下來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說,力改變了物體運動狀態,而不是維持物體的運動狀態。
2、理想實驗是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的合力推理,不是憑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和對科學的執著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實驗,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長達2000年的錯誤理論,為后來笛卡爾等科學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通過演示和總結,對前面提出的觀點進行判斷,為學生確立正確的觀點。結合伽利略的實驗進行思想教育,培養學生堅持真理、勇于探究的科學精神。
第四環節:科學推理,得出新知(約5分鐘)
學生通過實驗和觀察動畫能夠得出:如果表面絕對光滑,運動物體受到的阻力為零,物體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運動下去。
提問:運動的物體不受阻力時將永遠運動下去,那靜止的物體不受阻力時會怎樣呢?
學生通過討論能夠得出:靜止物體在不受力時,將保持靜止狀態。
教師講解:為解決力與運動的關系,牛頓在伽利略、笛卡爾等前輩的研究基礎上,提出牛頓第一定律:
引導學生得出:我們在科學正確的實驗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推理,最終得出可信的結論,即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這就是牛頓第一定律。同時教給學生一種實驗+推理的研究方法。教師再通過展示圖片使學生了解任何科學的發展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學生通過實驗得出的觀點和探究過程與偉大科學家是一致的,從而獲得了成就感,增強了探究的自信心,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第五環節:剖析定律,強化理解(3分鐘)
如何把牛頓第一定律理解透徹,一直是很多學生學習的大難題,通過對這以下三個問題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節難點。
1、牛頓第一定律的適用范圍是什么?
2、牛頓第一定律的適用條件有哪些?
3、力和運動是什么關系?
解釋牛頓第一定律時主要強調“一切”、“不受外力”、“總保持”的含義,并強調牛頓第一定律的理想性。這樣,使學生加深了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準確的表述出牛頓第一定律。
用視頻冰球比賽展示牛頓第一定律的理想性,強調現實生活中不存在。并闡述實驗推理法的應用。
第六環節:應用遷移,鞏固提高(5分鐘)
1、回歸課本
分析課本開頭三幅圖片,分析運動的物體為什么會停下來?
2、情景討論
在體育上,我班同學都參加了哪些項目?現在請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學賽跑時,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會出現什么情形呢?
3、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物體不受力時都有保持靜止或勻速運動不變的性質。我們周圍的物體都受到力的作用,是否也有這種性質呢?你能舉個例子說明嗎?
本環節通過理論聯系實際使知識得到升華,通過練習,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頓第一定律,第3題為下一節的慣性學習做好鋪墊。
第七環節:課堂總結,布置作業(約4分鐘)
讓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獲和困惑。用5分鐘的時間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回顧、梳理,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點的整體印象。
布置作業:
1、書面作業::
(1)2008年奧運會即將在北京開幕,我國運動員將奮力拼搏,為國爭光在下列比賽項目中,有關運動和力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 頭球攻門,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B用力拉弓,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C用力向后劃水,皮艇才能前進,說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百米賽跑時,很難停下,是因為運動員的慣性消失了。
(2)用下圖所示的實驗裝置研究運動和力的關系。
(1)每次都讓小車從同一個斜面的( )位
置由靜止開始滑下 ,是為了使小車在滑到斜面底 端時具有相同的速度。
(2)比較圖中小車在不同表面滑行的最大距離,可以得出:在初速度相同的條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車受到的摩擦力越( ),小車運動的越( )。
(3)在此實驗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運動物體不受外力時,它將( )。
(4)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力的作用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狀態,而是( )
物體的運動狀態。
2、實踐作業:
(1)上網查尋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頓的相關資料,了解他們在物理學方面作出的貢獻。
(2)以“假如力消失了,我們的生活會怎樣?”為題,寫一篇小論文。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有兩個:通過書面作業,加深對所學內容的鞏固。學生通過上網查資料進一步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含義;小論文的寫作,需要學生深入生活,體驗生活,同時通過實踐作業的完成可以形成對知識的復習回顧。
四、板書設計
為了突出重點,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我設計的板書如下:
第五節 牛頓第一定律
五、課堂反思
本節課的設計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力求教給學生探求知識的方法,教會學生獲取知識的本領,通過“牛頓第一定律”的學習讓學生經歷主動參與,積極探求,創造性的發現物理知識的過程,力求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學習活動之中。
六、結束語
以上是我對“牛頓第一定律”第一課時教材的認識和理解,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過程肯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評委和老師們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人教版八年級數學說課稿8
一、教材
不等式基本性質是八年級下冊第一章第二節內容,本節課是建立在學生已認識了不等關系基礎上來學習的,也是為進一步學習解不等式及應用不等關系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依據,因此本節課內容在不等關系這一章占有重要位置。由此本節重點內容是不等式三條基本性質,難點是不等式第三條基本性質,在不等式兩端同時乘以(或除以)同一個負數不等號方向改變學生在這一點應用上很難掌握。
另外,本節課在教材安排上意在通過等式基本性質引入新課教學,在新課教學中用不等式實例進行操作,進而推出不等式基本性質,學生通過觀察、質疑、發問易于接受新知,根據新課程標準確定學習目標如下: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掌握不等式基本性質,能熟練運用不等式性質解決簡單的不等式問題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 經歷探索不等式基本性質的過程,體驗數學學習探究的方法
2.通過觀察、實驗、猜想、推理等數學學習活動過程,發展合理的推理和初步論證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學生在探索過程中感受成功、建立自信
2.體驗在研究過程中創造的快樂,并學會與人交流合作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
二、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不等式基本性質及熟練應用性質解決實際問題
難點:第三條性質的應用
三、教法
以引導發現、活動參與、交流討論為主,學生自己舉出實際不等式例子,教師根據認識規律引導學生由等式性質向不等式知識的遷移,安排學生用一組數在不等式兩端參與四則運算,學生通過與其他學生的交流討論,總結規律得出不等式基本性質
在這一環節教師一方面不斷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為適應學生思維發展水平有序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由認識到實踐再到認識完成認識上的飛躍,圓滿完成教學任務,另一方面,教師根據練習情況設疑引導,重在理解不等式性質應用,展開學生思維。
四、學情
一般說來,這個年齡段的學生開始有比較強烈的自我和自我發展的意識,對于與自己直觀相沖突的現象和“挑戰性“的任務很感興趣,要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探究問題這樣的做數學機會,學生能夠在這些活動中 表現自我發展自我從而感到數學學習的重要性及其中的樂趣。
學生在學習本節內容時,可能會在應用第三條性質時遇到困難,盡可能引導學生多練習多總結最終完成學習過程,達到教學目標。
五、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安排了四個教學過程:
(一)回憶舊知,引出新知
經過以前的學習我們知道在等式的兩端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整式依然成立,這是等式的性質那么對于上節課我們所學的不等式又有哪些性質呢?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共同探討的問題——不等式基本性質。
在這一環節通過對等式性質的回憶進而導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質,
不僅對舊知的鞏固也激發了學生對新知的興趣。
(二)自主參與探索,交流討論總結性質規律
教師安排學生自己舉出一個具體不等式,根據認識規律有序引導學生在不等式兩端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學生會發現不等號兩端經運算比較大小后不等號方向沒有發生改變,由此推出不等式第一條性質。
在引出第二條性質時,教師有意引導學生用正數參與兩端的乘法(或除法)的運算,同學會發現不等號方向仍然沒改變,這時可能會有學生發問:用負數呢?這就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與其他同學討論得出用負數不等號方向發生了改變,至此就得到不等式的第二三條性質。
在這一環節教師運用了“自主參與”和“交流討論”的教學方式,通過引導和質疑,突出重點,化解難點,從而完成教學任務,收到良好教學效果。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我將上節課沒圓滿完成的問題再次提出:通過一棵樹的樹圍可計算其生長年齡,某樹栽種時樹圍是5cm ,以后每年樹圍增長3cm ,問這棵樹至少生長多少年才能超過2.4m ?
上節課我們已經列出不等關系
設 至少生長x 年才能超過2.4m 則有不等關系
0.03x 0.05 > 2.4
現我們根據這節課所學將這個問題徹底解決。(將不等式性質應用全過程在板書出來)
再在黑板上列出兩個例題 5x 3 < 2 - 2x – 1 > 3
要求學生仿照剛才不等式應用過程將其表示“x < a (x > a) ”形式,并找兩名同學板書。在這一環節根據初中學生開始對“有用”數學感興趣選取第一道例題,學生會感到數學就在身邊
在練習過程中教師根據普遍存在的問題加以強調并幫助學生改正,針對個別(較慢)學生再具體教學
(四)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在這節課我們知道了不等式三條基本性質,并能熟練應用解決簡單的不等式問題
人教版八年級數學說課稿9
一、教材分析
《正方形》這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數學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十九章第二節的內容。縱觀整個初中教材,《正方形》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線、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等有關知識及簡單圖形的平移和旋轉等平面幾何知識,并且具備有初步的觀察、操作等活動經驗的基礎上出現的。既是前面所學知識的延續,又是對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進行綜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本節課的重點是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質,難點是理解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之間的內在聯系。根據大綱要求及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制定了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要求學生掌握正方形的概念及性質;
2、能正確運用正方形的性質進行簡單的計算、推理、論證;
(二)能力目標:
1、通過本節課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探究、分析、歸納、總結等能力;
2、發展學生合情推理意識,主動探究的習慣,逐步掌握說理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目標:
1、讓學生樹立科學、嚴謹、理論聯系實際的良好學風;
2、培養學生互相幫助、團結協作、相互討論的團隊精神;
3、通過正方形圖形的完美性,培養學生品格的完美性。
二、學生分析
本校該段學生基礎一般,但上課很積極,有很強的表現欲,通過前一學期的培養,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但該班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方面稍有欠缺,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設計了讓學生自己組織語言培養說理能力,讓學生們能逐步提高。
三、教法分析
針對本節課的特點,采用"實踐--觀察--總結歸納--運用"為主線的教學方法。
通過學生動手,采取幾種不同的方法構造出正方形,然后引導學生探究正方形的概念。通過觀察、討論、歸納、總結出正方形性質定理,最后以課堂練習加以鞏固定理,并通過一道拔高題對定義、性質理解、鞏固加以升華。
四、學法分析
本節課重點以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分析歸納總結能力為出發點,著重指導學生動手、觀察、思考、分析、總結得出結論。在小組討論中通過互相學習,讓學生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
五、教學程序:
第一環節:相關知識回顧
以提問的形式復習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的定義及性質之后,引導學生發現矩形、菱形的實質是 由平行四邊形角度、邊長的變化得到的。并啟發學生考慮,若這兩種變化同時發生在平行四邊形上,則會得到什么樣的圖形?讓學生們通過手上的學具演示以上兩種變化,從而得出結論。
第二環節:新課講解
通過學生們的發現引出課題“正方形”
1、正方形的定義
引導學生說出自己變化出正方形的過程,并再次利用課件形象演示出由平行四邊形的邊、角的變化演變出正方形的過程。請同學們舉手發言,歸納總結出正方形定義:一組鄰邊相等,且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是正方形。(由課件演示)再由此定義啟發學生們發現正方形的三個必要條件,并且由這三個條件通過重新組合即一組鄰邊相等與平行四邊形組成菱形再加上一個角是直角可得到正方形的另兩個定義:一個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一組鄰邊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此內容借助課件演示其變化過程,進一步啟發學生發現,正方形既是特殊的菱形,又是特殊的矩形,從而總結出正方形的性質。
2、正方形的性質(由課件演示)
定理1:正方形的四個角都 是直角,四條邊都相等;
定理 2:正方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條對
角線平分 一組對角。以上是對正方形定義和性質的學習,之后進行例題講解。
3、例題講解(由課件顯示)
求證:正方形的兩條對角線把正方形分成四個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此題是文字證明題,由學生們分組相互探討,共同研究此題 的已知、求證部分,然后由小組派代表闡述證明過程,教師板書,在板書的過程中,請其它小組的同學提出合理化建議,使此題證明過程條理更加清晰,更加符合邏輯,同時強調證明格式的書寫。從而培養他們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4、課堂練習
第一部分設計了三道有關正方形的周長、面積、對角線、邊長計算的填空,目的是對正方形性質的進一步理解,并考察學生掌握的情況。
第二部分是選優題,通過這道生活中實際問題,來提升學生所學的知識,并加以綜合練習,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使他們充分認識到數學實質是來源于生活并要服務于生活。
5課堂小結
此環節我是通過圖框的形式小結正方形和前階段所學特殊四邊形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對所學幾種四邊形內在聯系體現正方形完美的本質,渲染學生們應追求象正方形一樣完美的品質,從而要努力學習以豐富的知識充實自己,達到理想中的完美。
6、作業設計
我設計的是教材159頁,第12、14兩小道證明題,通過此作業讓同學們進一步鞏固有關正方形的知識。
六、教學反思
一、本節課設計的以問題為主線,培養學生有條理思考問題的習慣和歸納概括能力,并重視培養學生語言描述,然后進行引導交流形成規范語言。
二、通過一道拓展延伸練習題,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同時鼓勵其他同學進行互幫互助,交流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及成功的體驗,給學生留下了充分的空間,不斷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和邏輯推理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有成功體驗。
以上是我對正方形這節課的教學內容的設計,請大家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八年級數學的說課稿06-16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06-10
八年級數學下冊的說課稿06-10
八年級數學的優秀說課稿01-17
八年級數學《除法》說課稿09-01
八年級數學《菱形》說課稿11-05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11-21
八年級數學菱形說課稿08-06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09-13
數學的說課稿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