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數學說課稿【推薦】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么什么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四年級數學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國標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的內容。解決問題的策略是解決問題必要的一種問題解決思想方法,它是正確、合理、靈活地進行問題解決的思維素質,掌握得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數量關系及解決問題的經驗,初步了解了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本課系統研究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過程中,分析數量關系,尋求解決類似歸一、歸總的實際問題的有效方法。學好本課知識,將為以后學習用列表等方法來解答求兩積之和(差)等的實際問題奠定知識、思維和思想方法的基礎。
教材安排的例題,主要是呈現生活情景,提供數學信息,讓學生經歷列表整理信息的全過程,再通過“尋求策略—解決問題—發現規律”的系列活動,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列表整理數據信息策略的價值,并產生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對本課所研究解決的數學問題,學生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在生活的實踐體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經驗,但一般處于無序狀態,通過今天的學習,將學生無序思維有序化、數學化、規范化。
(三)目標定位
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及本課的知識特點,預定如下幾個教學目標:
1、通過創設生活情景,借助生動的、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研究內容,使學生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關信息的作用,感受列表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學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簡單實際問題所提供的信息;還會通過列表的過程分析數量關系,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cn-teacher.com)
2、通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使學生經歷提取信息,發現問題,列表整理條件,解決問題的知識獲取過程,從中培養學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發展他們的推理能力。
3、通過對類似歸一、歸總的實際問題的探索,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教學重點:
使學生經歷列表整理、分析數量信息,決策問題解決策略,并列式解決問題,體會列表這一策略解決實際問題的價值,并能運用該策略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正確整理、分析數學信息關系,學會通過所整理的信息決策問題解決策略,并內化成自己的問題解決策略。
二、說教學程序:
鑒于本課教學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及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實際情況,設計如下四部分展開教學。
(一)聯系生活,激趣引新:
教學一開始,通過班內學生比賽,發現課程用列表的方法呈現更加清晰、整齊,從而出示本課課題,并說明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是我們解決較復雜數學問題時的好幫手。
【設計意圖: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用學生感興趣的小比賽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針對學生現有對信息的搜集和觀察能力,讓學生感知列表呈現信息的優點和便利。】
(二)合作探索, 領悟內涵
1、初步感知列表
例1主要教學兩積之和的實際問題。這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需要用三步計算解決的實際問題。教材提供了兩組數據,分別是小芳家栽桃樹、杏樹和梨樹的行數,以及三種果樹每行栽的棵樹,同時提出第一個問題:桃樹和梨樹一共有多少棵?由于題目中的條件比較多,數量關系相對比較復雜,由于之前的引導,學生們很快聯想到可以用列表的策略整理這些條件。潛移默化中,學生經歷了從現實情境中選取有用信息并形成結構完整的數學問題的過程,同時也充分感受列表整理條件的優點。
【設計意圖:教師充分讓學生自主活動,經歷列表整理的全過程,一方面在現實情境中收集數學信息,另一方面找到各個數量在表格中的位置。并使學生理解表格的結構和內容,是為了積累學生用列表的方法解決問題的經驗。】
2、分析數量關系
本環節中啟發學生思考:你能根據數量之間的關系,確定先算什么嗎?這樣在關鍵處加以點撥,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容易理解:根據題中的條件,“可以先分別算出桃樹和梨樹的棵樹”;根據題中的問題,“要求桃樹和梨樹一共有多少棵,可以先算桃樹和梨樹各有多少棵”。這里讓學生自主經歷分析數量關系的過程,其意義不只在于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理解題中的數量關系,更在于這一過程中學生切實體會到:分析數量關系既可以從條件想起,也可以從問題想起。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列式解答,并進行檢驗,同時留出空白,以便于課堂上的反饋與評講。接下來,提出第二個問題:杏樹比梨樹多多少棵?放手讓學生按照解答第一題的過程,通過獨立思考完成解題。
3、回顧和反思
在解決完兩個問題后,引導學生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回顧和反思。第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回顧解決問題的過程,說說解決問題時一般要經歷哪些步驟,并通過交流,總結和歸納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第二個問題引導學生反思分析數量關系的過程,說說自己的體會,以進一步提煉解決問題過程中獲得的認識與經驗,體驗分析數量關系的一般過程與方法。
這樣,已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主線,引導學生經歷解決實際問題的全過程,有利于學生深刻體驗解決問題的策略,逐步形成策略意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使實際問題的教學走出教師教題型、學生記解法的困境。
(三)鞏固練習,深化發展
【設計意圖:準備安排三個層次的練習,通過層層深入,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本課知識,形成技能,并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的樂趣。】
1、“練一練”第一題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呈現實際問題,同時提出“先整理題中的條件,再解答”的要求,有利于學生進一步體會列表整理題中信息的方法,感受列表整理對理解數量關系的作用,初步形成策略意識。
2、第2題以純文字的形式呈現的實際問題,有利于學生更深刻體驗綜合運用從條件和問題出發分析數量關系的過程,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全課總結
最后,讓學生說說在這節課上學會了什么知識?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鞏固。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2
教學流程:
(一)、從生活實際抽象出數學模型
(出示圖片)兩條筆直的鐵軌,看成兩條直線,把它們畫在紙上,它們的位置關系如同等號。如果你也來畫兩條直線,還會有什么不同的位置關系呢?
學生畫一畫。
(二)、分一分,初步感知平行與垂直的特點
1、讓我們用兩根食指比劃比劃每組中直線的位置關系。如果讓你給這幾種情況分類,你打算怎么分?先自己獨立思考,再與小組同學交流交流,小組長做好記錄和總結。
2、、交流分類情況。
可能出現以下幾種分法:
第一種:分兩類——相交、不相交
第二種:分三類—— 相交、快要相交的,不相交
第三種:分四類—— 相交、快要相交的,不相交,相交成直角的。
(三)、歸納特點,探究規律
平行:
1、大家先來看第一類,這一類的兩條直線的位置有什么特點,想象一下再畫長點,會相交嗎?
2、像這樣的兩條直線我們就叫平行線,誰能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什么是平行線?
3、我們打開書56頁,看看書中是怎么定義平行線的。(齊讀)
4、在這個概念中,你想提醒同學們注意些什么?(“同一平面內”,“互相平行”)
5、引導學生正確表述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6、介紹用符號表示平行線的方法。
7、出示課件:判斷是否成平行關系。
8、再一次出示鐵軌,你還能舉出生活中平行的例子嗎?
垂直:
1、下面我們再來看看第二類直線有哪些共同特點?(有交點,都成了四個角)能不能按照角的大小也把它們分分類?有的四個角都是直角,有的四個角不是直角),你怎么知道他們相交后形成的角是直角呢?(三角板、量角器),
2、誰知道像這樣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是什么關系?
3、誰能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什么是互相垂直?
4、我們打開書57頁,看看書中是怎么定義互相垂直的。(齊讀)
5、在這個概念中,你想提醒同學們注意些什么?(“相交成直角”,“互相垂直”)
6、引導學生正確表述兩條直線互相垂直。
6、介紹用符號表示互相垂直的方法。
7、完成題卡:判斷每組中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并用符號表示出平行和垂直,寫出讀法。
8、生活中,很多時候平行和垂直都是同時存在的,把它們摻雜在下起,同學們能區分出來嗎?
(四)、小結,梳理知識結構
剛才,同學們在畫一畫,分一分、說一說、找一找等探究活動中,知道了在同一個平面內的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可以分成兩大類,相交和不相交。不相交的這一類叫做平行。相交的這一類按照是否成直角也可以分成兩類,其中相交成直角的叫做垂直。生活中有了平行和垂直,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有序和美麗。
(五)、拓展練習,鞏固知識
辨析題:1、兩條不相交的直線叫平行線。
2、同一平面內的兩條直線不平行就相交。
3、垂線和直角如同孿生兄弟,有垂線的地方就有直角。
4、如圖 + 直線b叫垂線。
(六)、拓展提升
本節課,我們主要研究了同一個平面內兩條直線平行和垂直的關系,如果再加入一條直線,你還能弄清它們之間的關系嗎?
出示:如果兩條直線都與第三條直線平行,那么,這兩條直線之間是什么關系?
如果兩條直線都與第三條直線垂直,那么,這兩條直線之間是什么關系?
(七)聯系生活實際,進一步提升平行與垂直的應用價值
出示圖片:(鉛錘測平行,水平儀定平行垂直,測量跳遠成績)
引導學生了解平行和垂直在生活中的應用,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為下節課做滲透。
板書: 平行與垂直
不相交—平行 (∥ )( = )( )記作: a//b讀作:a平行于b
同一平面內
相交—成直角—垂直( ∟ )(+)(⊥) 記作:a⊥b讀作:a垂直于b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境,經歷進一步認識小數的過程。
過程與方法:知道整數和小數,認識小數的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能把復名數改寫成較大單位的小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小數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熱愛鳥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知道整數和小數,認識小數的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能把復名數改寫成較大單位的小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鳥嗎?生:喜歡。
師:誰愿意說說你知道什么鳥啊!
生:我知道海鷗;我知道燕子;我知道蜂鳥……、
師:看來同學們真的很喜歡鳥,那你們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鳥和最小的鳥是什么鳥嗎?生:我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鳥是鴕鳥,世界上最小的鳥是蜂鳥。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了解世界上最大的鳥、最小的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小數的學習欲望,同時也增加了愛國主義熱情。)
二、自主學習
師:看來同學們的知道的知識真不少,平時一定是個喜歡看書的好孩子,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一些關于鳥的知識,你們想知道嗎?
生:想。
師:請同學們打開書60頁,認真讀一讀,看看自己有什么收獲?學生交流
生:我知道蜂鳥是世界上最小的鳥,最小的蜂鳥體長只有5、8厘米,體重是1、6克。師:誰愿意用生動的語言再來讀一讀?生讀師板書:
蜂鳥體長:5、8厘米體重:1、6克
生:我還知道了信天翁是海鳥中最大的鳥,也是翅膀最長的鳥,它的身長有1、34米,兩翼張開有3、6米長。
師:讀的不錯,誰愿意在讀一讀?生讀師板書:
信天翁身長:1、34米兩翼:3、6米
生:我還知道了鴕鳥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體長:2、3身高:2、75米體重:156、5千克
師:多么美的畫面啊!誰還愿意讀?生讀師板書:
鴕鳥:身長:2、3米身高:2、75米體重:156、5千克
師:同學們觀察一下,厘米和米是什么單位,克和千克是什么單位?生:厘米和米是長度單位;克和千克是質量單位。
師:說的非常好,蜂鳥的身長5、8厘米,體重1、6克,那你們能用手勢或其他物品表示一下蜂鳥的身長和體重嗎?學生交流:
蜂鳥的身長和我的手指頭差不多,真是太小了。讓同學們拿出尺來看一看,有多長。
蜂鳥的體重還不到兩枚2分硬幣那么重,還不夠2克,真是太輕了。師:讓同學們拿出兩個2分硬幣感受一下有多重。
師:看來同學們不但會讀這些小數,還知道了一些物體的長度和質量也可以用小數來表示。誰能像剛才那樣,描述一下信天翁和鴕鳥的數據?
生:信天翁的翅膀張開后竟然有黑板的長那么長,信天翁的身長和我的身高差不多一般高。生:鴕鳥如果站在我們教室里,就要頂著房頂了,它的體長有姚明那么高,體重大約有5、6個同學那么重。
(設計意圖: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一下最大的小鳥、最小的鳥究竟有多大,從而加深對小數的認識)三、認識小數
師:剛才通過讀書,我們知道了小數的一些知識,這節課我們就來進一步認識小數。板書(小數的認識)下面請同學們自己閱讀書上第61頁的內容,看看你還能有什么收獲?把你認為重要的內容在書中勾畫一下,并和同桌交流一下。學生交流:
我知道了在測量和計算時,如果不能正好得到整數,就用小數來表示。我知道了老虎的身長是2米65厘米,也可以說是2、65米。教師板書:2米65厘米=2、65米
我還知道了買一瓶飲料和一個面包需要3元3角,也就是3、3元。教師板書:3元3角=3、3元
師:觀察這兩個等式,等號兩邊有什么不同?生:等號左邊有兩個單位名稱,右邊有一個單位名稱。
師:像這樣有1個單位名稱的名數叫單名數,有2個單位名稱的名數叫復名數,那把復名數改寫成較大單位的小數,誰愿意說說可以怎樣改寫?
生:2米是整米數就寫在小數點的前面,65厘米不夠1米,就寫在小數點的后面,最后寫上單位名稱。(3-4人說一說)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4
數學蘊含在生活中的每一處,為社會、人類創造豐厚的價值。引導學生學好數學,用好數學,創造數學的價值,就要準確把握課程標準,靈活駕馭教材。
我將從課程標準、教材特色、教學建議三個方面與大家交流。
第二學段課程標準:
1、知識與技能:經歷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角過程;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大小比較。
2、數學思考:通過探索理解角,能用量角器畫角、交流信息,建立角概念。
3、解決問題:嘗試用量角器量角;體會在討論的活動中,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4、情感與態度:知道通過測量、討論、歸納得出的結論;體驗角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內容標準:
內容標準分四個領域。
“數與代數”主要包括大數的認識、三位數乘兩位數、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
“空間與圖形”包括角的度量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 ,它們可以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統計與概率” 主要涉及條形統計圖,是讓學生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統計的觀念。
“實踐與綜合應用” 將幫助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經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決與生活密切聯系的、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問題,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所交流的內容就是“空間與圖形”領域中的“角的度量”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將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線段;認識直線和射線;知道線段、射線和直線的區別;認識常見的角;會比較角的大小;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數和按指定畫角。
下面我結合教材的編寫特點、編寫體例,內容結構和知識與技能的立體式整合來談談第二方面:教材特色。
教材編寫特點:
特點一:優化大數認識的編排結構,突出數學的文化特色,提供豐富素材,培養學生的數感。
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數感是認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本冊實驗教材“大數的認識”這一單元的教學內容極為豐富。不僅結構合理,而且內容的安排和素材的選擇突出了數學的文化特色。,加強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結合具體的情境和實際活動讓學生感受大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這樣的編,學生使能夠接受豐富而系統、邏輯較為嚴密的數概念內容;便于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遷移類推獲得新知,形成較完整的認知結構。
特點二:計算教學內容的編排體現改革的理念,注重培養學生靈活的計算能力,發展學生的數感。
四則計算的知識與能力是小學生學習數學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小學階段計算教學的分量比較重,但是它有著重要的教育價值。通過計算教學可以使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現實的密切聯系,體會到數學是解決問題的重要工具,從而感受數學的價值,為形成科學的世界觀打下基礎。本冊實驗教材精心設計教學順序,加大教學的步子,留給學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間。
特點三:提供豐富的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內容,注重實踐與探索,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本冊實驗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兩個單元。這兩個單元的內容是在第一學段的基礎上進行復習、擴展和提高,其中有些圖形,如線段、角、平行四邊形等,在第一學段已經學習過。但當時的學習是初步的,屬于直觀的認識。本冊教材要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對這些內容加以概括和提高,加深對圖形本質特征的認識、對圖形之間內在聯系的認識。
特點四:加強統計知識的教學,使學生的統計知識和統計觀念得到進一步提升。
本冊教材是第二學段的開始,教材一方面注意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學習新的統計知識──了解不同形式的條形統計圖,使學生認識到本冊所學習的統計知識和方法,是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在統計量上進行了分類對比,來表達數據、解決問題,進而使學生對統計知識的認識有所提升。另一方面教材繼續注意結合實際問題,進一步教學根據統計圖表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斷。這樣就把數據分析與解決問題結合在一起,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統計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統計觀念。
特點五:有步驟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學習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參與社會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識和能力,而且還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進而奠定發展更高素質的基礎。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是數學教學要達到的重要目標之一。本套實驗教材嘗試把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學生可以理解的簡單形式,采用生動有趣的事例呈現出來。這一數學思想的引入為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特點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滲透于數學教學中,用數學的魅力和學習的收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內在動機。
本冊實驗教材不僅內容涉及數學教學內容的各個領域,為學生探索奇妙的數學世界提供了豐富素材,而且注意結合教學內容安排了許多體現數學文化的閱讀材料、數學史實等,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豐富多彩、充滿魅力。這些都有助于學生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欲望。
編寫體例:
教材以課程標準為依據進行編排,以體現數學課程的特點,編寫體例是:激發興趣的主題圖(整體感知、提出問題)――促進思考的例題(促進理解、解決問題)――可操作性方法的小結(歸納概括、得出結論)――多層次的練習(深化理解、拓展應用)――全面的整理和復習(整理鞏固、提高升華)
單元內容結構:
第二單元的內容有: 認識射線和直線;角的定義;比較角的大小;用量角器量角;認識平角和周角,以及平角、周角、銳角、鈍角和直角之間的關系。
每一小節又包括其枝干內容。其中認識常見的幾種角、會比較角的大小、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數和按指定度數畫角是本單元的學習重點。
說知識的立體式整合:
本套教材分三個階段編排“角的認識”這一內容。第一個階段,是在二年級上冊,結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和直角,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尺畫角,用三角板判斷直角、畫直角。第二個階段,是在二年級下冊,讓學生認識銳角和鈍角,并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一個角是直角、銳角和鈍角。第三個階段,就是本冊教材這一單元,讓學生進一步學習角的度量。
本單元內容的編排注重數學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從直觀過渡到抽象。學生在二上年級認識長度單位時,就已初步認識了線段。因此本單元教材一開始就借助直觀,引入了射線和直線的概念。并讓學生討論線段、射線、直線的聯系與區別。在此基礎上教學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符號。然后在角的度量的知識基礎上讓學生認識平角和周角,教學角的分類和角的畫法。
另外,本單元教材在編排時,注意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現數學規律。通過畫射線、直線,測量角,操作活動角,用三角板拼角,用紙折角等多種方式加深學生對圖形的認識。
教學建議:
1.恰當把握教學目標。
本套教材把有關角的知識分了三個階段編排,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教學任務,但前后又有連貫性。教師要樹立整體意識和目標意識,從整體著眼把握教學目標,明確每一階段的具體要求,理順學科教學總目標、學段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學期教學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
2.注意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適度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
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許多數學知識與生活有密切聯系,可以在現實世界中找到“原型”,兒童的生活經驗是他們數學學習的重要基礎。但數學畢竟是抽象的,也有相當一部分是找不到“原型”的,如直線的概念就比較抽象,教學時很難借助實際例子幫助學生理解其含義。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數學中所說的“點”是沒有大小的,“線”是沒有粗細的,“面”是沒有厚薄的。正因為如此,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并不都能促進他們的數學學習。有的生活經驗不僅不能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甚至產生負面影響。如學習“角的初步認識”時,日常生活中的牛角、羊角,甚至人民幣的單位名稱“角”等時常會對學生的數學學習產生干擾。因此,教學時必須注意數學學科本身的特點,適時和適度地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
3.加強動手操作,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
經過第一學段的學習,學生對角已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他們已經學會如何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辨認直角、銳角和鈍角,知道了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程度有關。教材中的許多結論如“經過一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和射線”、“經過兩點只能畫一條直線”、以及量角和畫角的步驟等都沒有直接給出,并在練習中安排了不少“量一量”、“畫一畫”、“折一折”、“拼一拼”的操作活動,旨在讓學生這些活動中進一步加深對角的認識,并形成畫角和量角的技能,初步培養學生的作圖能力,同時讓學生經歷和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學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這些知識基礎,在加強操作活動的同時,盡可能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
4.努力挖掘教材中蘊涵的數學思想、方法。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知識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不單純是數的計算,形的研究,貫穿始終的恰恰是數學思想方法。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要注意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抓住有利因素,有意識地加以引導,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數學思想方法。如前面提到的“經過一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和射線”、“經過兩點只能畫一條直線”就可以滲透極限的思想、猜想和驗證的方法。
評價建議:
評價是師生交流的一個平臺,利用好這個平臺,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潛能;能促使師生彼此走進心靈、情感互動。教學中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展開評價:
1、課堂表現
教學過程中,我特別關注學生自學與合作探究過程,這個過程能充分體現學生的自覺能力。教學“角的畫法” 時,學生根據自學提示先自學,再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在巡視參與時,隨時根據學生的表現通過手勢、眼神、表情和語言等方式適時鼓勵。然后結合整體的學習過程從“認真操作,積極討論,得出結論和大膽匯報”幾個方面按A、B、C三個等級進行自評、互評、師評。每周統計一次,期末總評。這種形式的呈現既體現了定量的評價,又體現了定性的評價。
2、知識掌握
知識只有掌握的扎實,才能應用的準確,教學活動中,對學生學會知識的情況采用了“評比+評語”的方式,從作業和測評兩方面進行評價。根據學生作業完成的情況和每次測評的結果分優、良、合格三個方面進行評比,同時,站在學生的高度上,寫上賞識激勵的語言,幫助樹立信心。如 “你的角如果能像你的字一樣認真漂亮就更好了。”如果有學生對測驗的結果覺得不滿意,要委婉幽默地鼓勵學生重新解答:“試題在向你挑戰呢,去戰勝它。”學生通過努力做對試題,教師可以就學生的第二次答卷給以評價,并給出鼓勵性評語。這種“推遲評價”淡化了評價的甄別功能,突出了學生的縱向發展。特別是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這種“推遲評價”能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從而激發新的學習動力。
3、應用能力
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是學習數學的宗旨。教學過程中要給予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時間和空間,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同時,要結合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情況進行點評,如,借鑒哲理督促聰明卻懶惰的學生:“梅花香自苦寒來,你要戰勝惰性。”用精妙之語,激勵愛鉆研的學生:“你肯定還有高招,我為你驕傲”。有效的評價能開啟學生心靈,馳騁想象,學生智慧的火花會更加燦爛奪目,進而引起師生情感共鳴。
說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
生活處處皆數學,身邊處處是資源。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可以幫助學生順利地走入數學課堂,學習數學知識。因此,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有效開發校內資源,合理運用校外資源。
教學過程中,教材中的插圖,多媒體教學光盤,網上有助教學的圖片、視頻,都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清楚地理解和掌握有關小數的知識。
教學角的度數時,需要學生動手測量,可以充分利用學生手中的模擬學具和身邊真實物體這兩大資源來幫助教學,如:測量書本、文具盒、桌椅、門窗、黑板等;學射線的認識時,可以讓學生帶著手電筒。學生本身就是一個有利資源,學生的自學、交流的過程又將其生成為學習資源,特別是匯報時的錯誤信息更要有效利用,它是幫助學生尋找正確答案有利渠道,是有助教學的重要資源。
數字是跳動的音符,數學是神奇的學科!做為數學教師,當我們把數學教學當做追求,潛心研究時,我們會伴著優美的旋律與孩子們共同享受藝術般的快樂!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5
一、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教材第6冊第23頁上的內容
二、教材分析:
小數的意義是一節概念教學課,是在學習了“分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學習小數的意義。掌握小數的意義,是這單元教學的重點,直接關系到小數的性質、小數的大小比較、小數的加減法等相關知識。學生對小數意義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建構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學生主動投入學習活動。本節課就是以學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經驗為背景,讓學生經歷認、讀、寫小數的學習過程并理解小數的意義,體會小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實現認識的提升。
三、教學目標:
①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小數的意義,體會小數的特征。
②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
③培養學生觀察,思考以及與同伴交流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重點:
①能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小數的意義。
②具體認識小數的特征。
③學生能正確讀、寫、認小數。
教學難點:
結合具體的情境理解小數的意義。
五、設計理念:
因為本課中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小數。為了完成從分數到小數的過渡,我力求在課上體現以下幾點:
1、注重數學教學的生活化。測量長度單位的結果不是整米數,物品的價格不是整元數,這些都是生活中用到小數的最常見的情況。本節課選用從學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經驗出發,緊密結合“笑笑買文具”這一具體情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又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小數的現實作用。
2、體現數學教學的樸素與真實。從“數學課本的單價是多少?”引出“小數的認識”“小數的讀法”“小數的意義”“小數的寫法”等知識內容,很有數學味。
3、注重學生的主體性發揮。教學中小數的認識及小數特征的探索,力求在學生自我觀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完成,教師應在其中起到引導者及合的作用。
4、在課堂設計中注重層次性和思考性。教學過程的設計應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對小數的理解到對小數特征的體會,應具有層次性。重視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進行交流,使學生互相啟發,共同提高。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小數。
揭示課題:認識小數。
(在這個環節中,我引領學生輕輕松松走進生活,走近小數,初步感受小數在現實生活中地應用。另外還可以了解學生的認知基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聯系實際,探究發現。
1、小數的認識。
(1)觀察情景
(2)在班內匯報交流,讓學生讀出小數:
(在這個環節中,注重讓學生充分交流想法,因為小數表示價格在生活中比較常見,許多學生已經有體驗,并已了解部分相關知識,讓學生交流互學,效果會比較好。)
(3)你能說說小數的特征嗎?
(“小數”對于學生來說,是第一次真正地去接觸認識。對于小數各部分的認識應以教師的介紹和強調作為重點,不必讓為學生盲目地去猜想和討論,以免誤導。)
2、小數的讀法
(讀小數和寫小數的學習過程要求每個學生都開口讀一讀,動手寫一寫,才能使知識落實到位。)
3、小數可以表示什么
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
師做小結:整數部分是幾就是幾元,小數點后的第一位數是幾就是幾角,第二位數是幾就是幾分。
4、小數的寫法。
重點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思考過程。
學生獨立完成后在班內反饋。對做全對的學生進行鼓勵。
(三)鞏固新知,拓展應用。
1、完成書上練一練
2、實踐活動。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6
教學內容: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 第54-55頁
教學三維目標:
1.知識和技能:引領學生在經歷問題情境的過程中發現、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過程和方法:引導學生在發現乘法分配律的過程中,培養觀察、比較、猜測、分析、概括、
推理等能力,增強用符號表達數學規律的意識,體會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嚴謹與簡潔。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學規律的確定性和普遍適用性,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習興趣,增強自信心。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自主發現規律,會用語言或其他方式與同伴交流。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流程:
一、由主題圖情境導入新課。
師:商場要進行大拍賣,王老師來到了商場,同學們看這副圖,你收集到了哪些數學信息?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情境導入:師:這么便宜,王老師決定買2件夾克衫和2條褲子,你知道我一共要付多少元?我們一起來口頭列式。
(65+45)×2 65×2+45×2 —板書
2.猜測驗證:猜想一下,兩道算式的計算結果可能會出現什么情況?有猜想就要有驗證,同學們來認真計算,看計算結果是否如你的猜想!
3.交流匯報:計算結果是相等的,兩個算式可以用“=”相連。來看這兩個算式,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等式兩邊都有65、45和2,一個式子是先求和,再求積,另一個式子是先求積,再求和等)
師:不知道同學們發現了沒有,(65+45)個2,不就是65個2加45個2嗎?(師比劃)
4.師:假如老師要買的是2件短袖衫和2條褲子,老師需要付出多少元呢?
(要求生嘗試用兩種方法完成,完成后簡單交流)
(32+45)×2 32×2+45×2 —板書
師:(32+45)個2,就是32個2加45個2。(師比劃)
5.比較類推:
師:這兩組算式左右兩邊相等是一種巧合還是有規律呢?同學們能不能舉一些類似這樣的算式呢?(強調計算結果)
6.表達交流:
師: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所有具有這種規律的等式都包括在內嗎?可以交流討論。
小結:如果用字母a 、b 、c來表示這三個數,這樣的規律該怎么表示?
(a+b)×c=a×c+b×c(師比劃,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來比劃)
7.揭題:乘法分配律(板書課題)
8.師:今天,我們認識了乘法分配律,看看“乘法分配律”它自己還有什么話要說,請認真看:
認識我——“乘法分配律” 我秉承著家傳助人的美德,默默的為我的祖國——數學王國貢獻著我的智慧。 有的同學還不是很認識我,告訴你們吧,我的職責范圍是: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把這兩個加數分別同這個數相乘,再把所得的積加起來,結果不變。
舉個例子來說吧,(9+8)×7=9×7+8×7=63+56=119
要是你就這么認識我,你就錯了,你把我的本事看扁了。告訴你,我的本事大著呢。我其實有很多的變身:
不信,我變——9×7+8×7=(9+8)×7=56+63=119,這是我的逆應用,如果你覺得這樣說著拗口,也可以說是反過來應用,呵呵。
我再變——
(9-8)×7=9×7-8×7=63-56=7 你看,我的本事多吧,為我喝彩吧! (摘自黃崇波老師的博客,內容有修改。)
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師:乘法分配律會變身,看看我們能不能找出真正的他。
1.“我是小法官”:判斷正誤,說一說你是怎么理解的。
27×12+43×12=(27+43)×12
(42+35)×2=42×2+35×2
(a+b)×c=a×c+b×c
15×(4×6)=15×4+15×6
40×50+50×90=40×(50+90)
74×(20+1)=74×20+74
2.“我算的最快”:分組比快。
(1)64×8+36×8 (64+36)×8
(2)25×17+25×3 25×(17+3)
3.“我最聰明”:括號中該填什么數字才能讓計算更簡便,填上后快速計算。
( )×( )+78×21
4.平湖小學三、五、六年級學生人數情況如下表。
年級 | 三年級 | 五年級 | 六年級 |
班級數 | 3 | 3 | 3 |
平均每班人數 | 46 | 46 | 50 |
(1)三年級和五年級一共有多少人?
(2)六年級比五年級多多少人?
5.自提問題,自由完成:
一塊長方形菜地種了青菜和蘿卜,請聰明的你根據自己收集的數學信息自編數學問題,自由解決,如果有困難的話,可以同桌交流下再完成。
四、全課小結
1.今天你有什么收獲?將自己的收獲寫成一篇數學筆記。
2.課后回憶我們學過的運算律,想想他們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7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垂直與平行》是現行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第一節課,教學內容在教材的64—65頁。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引導學生初步理解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的位置關系,初步認識垂線和平行線。
(2)過程與方法:通過“擺筷子”和“折紙”等活動培養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合作探究新知的能力;培養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和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和數學的重要作用。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正確理解“同一平面”“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難點:相關現象的正確理解(尤其是對看似不相交,而實際上是相交現象的理解)。
二、說策略。
1、學情分析:這個知識點既建立在學生已經學過的直線和角的知識的基礎上,同時又要為進一步學好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等重要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小學數學中的平面幾何知識體系里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因為是幾何知識,自然具有了直觀但抽象、易記但難懂的特點,加上教材提供的主題圖在我們廣大農村小學也是陌生事物,比如我們學校就只有一組單杠,這無疑又為學生理解這個知識點設下了障礙。
2、設計理念:解決“抽象”這一難點的最佳方法莫過于動手操作,我想只有貼近學生生活的才是最易被學生接受的,只有學生親自動手得來的才是真正理解不易遺忘的。結合我區數學教研組提出的“做數學”的先進理念,我在本課的設計中主要體現的是“擺一擺——畫一畫——想一想”、“折一折——畫一畫——想一想”的兩段式三維教學理念,意圖放緩坡度,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學習之中對本知識點做到既能意會又可言傳。
3、教法設計:我在教學中主要設計了“擺筷子”和“折紙”兩個操作性學習環節,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動筆描繪、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闡述五個層面的梯度性學習,系統深入地掌握知識,以拉近知識與學生的距離。
4、學法設計:在“擺筷子”活動中,主要是體現開放性動手操作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有空間把可能出現的情況全面的展現出來,為準確地提取和掌握知識點做好充分的準備;在“折紙”活動中,主要是體現多元性動手操作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有能力把應該出現的情況全部挖掘出來,并能準確地理解三條直線的特殊位置關系;在學習概念性知識的時候,主要是體現抓住重要詞語進行理解的學習方法,讓學生通過交流全面掌握所學的知識。
5、教學準備:每生筷子5支、白紙5張、彩筆1支。
三、說過程。
(一)、擺筷子活動
1、導入:(1)利用手中的筷子擺圖形。
要求:①應用筷子支數不限;
②所擺圖形不限。
(2)學生匯報。
本環節主要是通過學生熟悉的筷子和最喜歡的動手操作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的狀態。學生會擺出圖形、字母、漢字等多種情況。
2、過渡:(1)增加難度,只用兩支筷子擺圖形。
(2)學生匯報。
本環節增加難度,縮小范圍,學生只能擺出預想范圍內的各種情況,請看屏幕,這為下一步通過分類的學習方式對平行和垂直的知識進行研究進行了鋪墊。
3、活動:(1)小組合作對所擺的圖形進行分類。
(2)學生匯報。
①相交、不相交;
②現在相交、將會相交、永不相交;
③相交、垂直相交、不相交;
本環節學生的分類方式會有好幾種,教學時要重點引導學生把所擺的圖形畫在紙上進行研究,以便于學生迅速分類,在分類時教師重點指導學生理解“將會相交”這一特殊情況,為理解平行線“永不相交”的特點打下基礎。這個把知識抽象出來的過程也是本課設計上的點睛之筆。
4、小結:P65中間部分。
(1)相交線:*互相垂直*、垂線、垂足;
(2)不相交線:*互相平行*
永不相交
在同一平面內 舉起筷子看一下
(3)判斷:—— a
—— b a是平行線
b a是垂線
本環節重點理解本課知識點,使學生能夠正確地分辨和表述垂直和平行兩種現象,知道這是兩條直線在同一平面內的兩種特殊的位置關系。
5、擴展:(1)先擺兩支互相平行的筷子,再擺一支筷
子與其中一支平行,你發現了什么?
(2)先擺兩支互相平行的筷子,再擺一支筷
子與其中一支垂直,你發現了什么?
本環節再次通過學生動手操作,使學生認識同一平面內三條直線之間的相互平行、垂直的關系,既可加深學生對本課知識的理解,又為下一步學習平行線和垂線的畫法打下基礎。
(二) 折紙游戲
1、觀察教室中哪些地方有垂直或平行的現象?
引導說出:一張方形紙上就有平行和垂直存在。
本環節是把從具體的擺筷子活動中抽象出來的知識再次還原到生活之中,以加深學生的理解和運用。
2、 按要求折紙:
(1)折兩次,使兩道折痕互相平行。
(2)折兩次,使兩道折痕互相垂直。
(3)折三次,使三道折痕互相平行。
(4)折三次,使三道折痕中既有互相平行又有互相垂直。
本環節通過再次動手操作讓學生在自己創造平行和垂直的過程中完全地掌握這個平面幾何體系中至關重要的知識點,徹底完成教學任務。
(三)、考考你學會了嗎?
1、考眼力:P68—1 加圖
本環節是考查學生的分辨能力,看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本課知識。
2、考口才:P68—2
本環節是考查學生的表述能力,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正確理解。
3、考記憶: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本環節主要是全面總結本課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情況,為下一步的學習做好準備。
四、說反思。
1、在兩次實際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學生對于“平行”的理解要優于對“垂直”的理解,原因是學生對于直角的認識不夠深刻、完整,加上在本課的設計中缺乏直角尺的應用環節。
2、在對實際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現象的描述中我沒有強調“把什么看作同一平面”的重點描述,給部分學生在認識上留下了障礙,這是今后應加強的。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8
說教材:
平行與相交是蘇教版數學教材第四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直線、線段和射線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一課的知識點是:讓學生知道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相交和平行),掌握平行的概念,認識生活中的平行現象,會借助用三角板和直尺及其它工具畫平行線。平面內兩直線的平行與相交的位置關系在數學學科中具有重要意義,在教材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是進一步學習圖形位置關系的重要基礎,比如平行四邊形、梯形等知識。很少看到如這類知識點,大量的感性素材總結出的理性概念,而在實際運用概念時又要充分的利用直接的感受,小學數學知識系統中,數感的充分利用在這節課顯示的淋漓盡致,因此在教材教學目標的設定中,增加了感知關系這一目標,為的就是強調數學直觀感受。
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認識平行,增強平行這一概念的數學直接感知。
2、過程與方法目標: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能用合適的方法作出一組平行線,能借助直尺和三角尺畫出已經直線的平行線。
3、情感與態度目標: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形成平行線的表象,發展空間觀念;初步了解生活里的平行現象,產生學習圖形位置關系的興趣。
教學重點:結合生活中的具體實例感知兩直線的位置關系,認識平行,會畫平行線。
教學難點:學會畫平行線的方法。
說教法和學法:新課標要求我們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應“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本節課借助多媒體,讓學生結合具體生活情境充分感知直線的位置關系,形成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平行與相交的概念。通過讓學生在折一折,,量一量,畫一畫的操作活動加深學生對平行線的認識。在操作活動中,不僅培養學生學會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還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參與程度。
說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充分感知
圍繞三張生活圖片(路燈、跑道、電線桿)
問1:圖片中的直線或線段帶給你最直觀的感受是什么?:
問2:用最簡單的方式表達出你的直觀感受(可以讓學生在提供的幾幅直線關系中一一選擇對應,也可以讓孩子自己畫出這種直線關系)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第一種難度較小,第二種需要現場生成,有一定難度。
二、根據感知、生成概念
根據生成出的三種位置關系,引導出相交、不相交、平行的不完全概念,回到課本,深刻認識以上三個概念,看看有哪些我們的總結是正確的,哪些有偏頗。
這個時候開始強調“同一個平面”這個概念,先看看我們剛才三組位置關系是不是在同一平面內呢(畫在同一個黑板、畫在同一張紙同一個平面的實際解釋),同一個幾個正例的強調,再結合一些否例(不同面上不相交的非平行關系)的演示可以加深孩子對同一個平面內這個限制條件的必要性認識。
三、 概念升華、回歸生活
大家說說,在生活中你還發現哪里有平行的例子呢?
概念回歸的過程必然是升華的過程,結合學生的舉例和解釋,老師要引導孩子注意不相交的數感解釋,還要引導孩子注意解釋是否在同一個平面,還要注意語句的精煉和嚴謹性(互相平行,誰是誰的平行線等)
四、動手操作,深化平行認識
學習平行線的畫法,就是本課突破難點之處,如果可以老師要借助,結合示范,充分利用小組合作的效率優勢。
(1) 借助實物邊沿畫平行線(直尺的上下、左右邊等)
(2) 在方格紙上畫平行線(實際教學中可能產生思維火花的一種畫法,因為可以畫出非水平或非豎直的平行線。)
(3) 標準的三角尺和直尺的推軌式畫法。
(4) 利用折紙產生的折痕也可以輕松得到平行線。
五、 練習部分主要是有層次的對本課知識技能進行鞏固,教材上的練習就很好,如果需要可以增加一些文字判斷,選擇、填空等練習
書上想想做做的1到4題都可以讓學生完成,第5題(在方格紙上的金魚圖案),里面有好幾組平行關系是非水平、非豎直關系的情況,而且因為多條線段的原因,孩子對平行線的尋找無形中就增加了難度,所以此題也是充分考察學生對平行線的感知是否準確,敏銳。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9
一、說教材
“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三角形的一個重要性質,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重要內容之一,學好它有助于學生理解三角形內角之間的關系,也是進一步學習幾何的基礎。經過第一學段以及本單元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關于三角形的認識的直接經驗,已具備了一些相應的三角形知識和技能,這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內角和”的概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方便教師領會教材編寫的意圖與理念,開展有效的教學,更好的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教材在呈現教學內容時,不但重視體現知識形成的過程,而且注意留給學生充分進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間,為教師靈活的組織教學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主要體現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給出結論,而是提供豐富的動手實踐的素材,設計思考性較強的問題,讓學生通過探索、實驗、發現、討論、交流等獲得。從而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積極探索的活動過程中掌握知識,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發展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思維水平。基于對教材以上的認識及課程標準的要求,我擬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知道三角形內角和是180°。
2、能力目標:①通過學生猜、測、拼、折、觀察等活動,培養學生探索、發現能力、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②能運用三角形內角和是180°這一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3、情感目標:①讓學生在探索活動中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②體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快樂,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三角形內角和是180°的實際應用。
教學難點:探索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二、教學用具}
本節課采用課件、不同形狀的三角形、量件器等。
三、說教法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強調“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索,解決數學問題,發現數學規律,獲得數學經驗;而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參與和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著對學生進行積極的評價,關注他們的學習方法、學習水平和情感態度,促使學生向著預定的目標發展的作用”。因此,我運用“猜一猜——量一量——拼—拼——折一折——看一看……”的教學法,讓學生知道身邊的數學問題隨處可見,能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當中的事情,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四、說學法
學法是學生再生知識的法寶。為了使學生能在整節課的探索活動中積極主動參與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我設計了獨立活動、二人活動及分小組活動。在具體活動中,我讓學生大膽猜想,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再通過測量、拼折、驗證等方式讓學生確定三角形內角的度數是18度。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又體現了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
五、說教學流程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獨立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成為課堂教學中重要的參與者與創造者。在整個教學設計上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教育理念,我將教學流程擬定為“設疑導入——大膽猜想——動手驗證——鞏固內化&mdash
;—拓展延伸”,努力構建探索型的課堂教學模式。
1、設疑導入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喚醒、激發和鼓勵。伊始上課,我想以前面學過的知識“三角形的分類”為切入點,給出不同形狀的三角形,讓學生說出它們的名稱,有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隨后我提出挑戰,讓學生畫一個很特殊的三角形:即含有兩個直角的三角形,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學生是不可能畫出來的,想知道為什么呢?學了“三角形內角和”我們就知道了。板書課題:三角形內角和。這樣,我在很短的時間內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探究數學的愿望和興趣,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
2、大膽猜想
學生有了探索的愿望和興趣,可是不能沒有目標的去探索,那樣只會事倍功半,甚至沒有結果,這時我讓學生大膽猜想:為什么不能畫出有兩個直角的三角形呢?猜一猜三角形的內角和”大約是多少度?學生猜想時我在黑板上書寫幾個比較接近的度數。這樣形成統一的認識,使后邊的探索和驗證活動有了明確的目標。
3、動手驗證
學生形成統一的猜想后,我就把課堂大量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他們開展有針對性的數學探究活動{既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否是180度?},在活動中,我既不像過去那樣告訴學生怎么動手去驗證,讓學生做機械的操作員,也不是隨意放開讓學生盲目的操作,我想把放和引有機的結合起來,鼓勵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從不同的途徑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不但讓每個學生自主參與驗證活動,而且使學生在經歷觀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動過程中解決問題,發展空間觀念和論證推理能力。具體過程為:量一量量不同形狀的三角形的三個內角拼一拼將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可以拼成一個什么角,折一折將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可以折成一個什么角,看一看無論是量、還是拼、或者是折我們得到的三角形內角和都是多少度?。
4、鞏固內化:
俗話說的好:“熟能生巧”。數學離不開練習,要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過練習。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也要通過一定的思考練習,課程標準提倡練習的有效性。對此,我力爭注意將數學的思考融入不同層次的練習之中,很好的發揮練習的作用。
1、釋疑練習: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說一說為什么畫不出含有兩個直角的三角形?目的是解釋課前的設疑,從中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基本練習:鞏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3、變式練習:目的是是學生將知識轉化成能力。
4、綜合練習:目的是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拓展創新:力求體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新課程理念。
數學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和抽象性。而學生學習內容的呈現是從簡單到復雜,思維方式是從具體到抽象的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前面學習的知識往往是后面進一步學習的基礎。要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可以先讓學生學會對知識的遷移。本課最后,我給學生出了一道通過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遷移就可以完成的問題,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既培養了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總之,在本節課教學活動中我力求充分體現一下特點: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以思維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充分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圓的初步認識是學生直觀認識圓和已經較系統地認識平面上直線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他是曲線圖形的開始,所以正確樹立圓的表象。掌握園的特征,是本課的首要任務。
二、說教學目標
1、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認識圓的特征,初步學會畫圓。
2、在認識圓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享受思維的樂趣。
教學重點:圓的特征。
教學難點:學會畫圓。
三、說教學設計
1、情景中創造圓
課的開始,創設情景:“正確答案離小胖右腳3米處”以右腳為點,3米長的范圍上去尋找,這一環節,讓學生獨立去思考,并在不完整的交流中,引出各個點,逐步形成圓。
2、比較中初步圓
出示已認識的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等平面直線圖形,讓學生去比較直線圖形與曲線圖形慢慢地引出圓是由一條圍成的平面圖形。
3、緊緊扣住圓的特征
通過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邊形中的中心點到各個頂點之間的距離相等,讓學生去尋找相等距離的條數,慢慢演變成,圓的中心到圓上各點的距離處處相等,并且有無數條這一圓的本質特征,引用墨子的一中同長,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一中同長是圓的本質特征,這一教學重點。
4、畫圓中感受圓
讓學生嘗試畫圓,處處感受畫圓的困惑,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感受到畫圓的步驟,定點,定長,繞一圈,正確掌握圓的畫法。
5、解釋生活中的圓
汽車輪胎為什么設計成圓的?再一次讓學生感受到圓的一中同長本質特征
6、回歸情景問題,延伸突破圓
回歸情景問題,并出示籃球與圓,讓學生比較認識到圓是平面圖形,而籃球是立體圖形,他們的共同特征是一中同長,從而完整正確答案在以右腳為圓心,3米長為半徑的球體上,圓的認識又有以重大突破。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1
一、教材分析
《梯形的認識》是小學數學蘇教版實驗實驗教材第八冊“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第二課時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特征的基礎之上學習梯形的認識的。在整個小學階段屬于最后一類直線型平面圖形,與前面已學的各種圖形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系(可以相互轉化)。所以新課標指出:這一學段的教學,應注重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認識簡單幾何形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及變換;注重通過觀察物體、認識方向、制作模型、設計圖案等活動,發展學生空間觀念,使學生從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
二、學情分析:
本課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本質特征和平行及平行線間的距離等有關內容,為本課教學作好了一定的知識、技能準備。梯形雖然是學生初次接觸的圖形,但在生活實際中,學生已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只是很難準確的抽象出它的本質屬性,另外對于梯形高的概念的理解和作法上存在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稱;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質特征,認識幾種特殊的梯形及其屬性;培養學生觀察比較、類比歸納、操作想象等能力,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形成一定的創新意識。
2、過程方法目標:聯系生活實際,通過觀察、分類、比較、操作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活動。
3、情智目標: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成功,建立自信,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審美情趣,感受數學中的轉化思想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掌握梯形的本質屬性,理解梯形高的概念,會作梯形的高。
教學難點: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質屬性。
四、教學方法
本課設計理念為:
●課堂教學首先是情感成長的過程,然后才是知識成長的過程。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動態生成的過程,教師要激活學生的原有經驗,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讓學生在經歷、體驗和運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數學學習理應成為學生享受教師服務的過程。
基于以上理念,教學中,我遵循“引導探究學習,促進主動發展”的教改思路,力求體現教學中的主動學習原則、最佳動機原則、階段漸進原則及直觀性原則。主要采用了如下教學方法:
1、引導學生采取“分類、比較、操作”等方式方法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
2、組織學生開展有意識的小組合作交流學習。
3、適時運用CAI課件和多媒體教學,充分發揮現代教學手段的優越性。
五、說教學流程:
對照新課程理念、教學目標及學情實際,我嘗試構建一種探索性數學課堂教學的縱向結構模式,主要分為:“初步認識梯形—→操作體驗,了解特征—→操作探究,深化新知—→游戲活動,拓展新知—→交流評價,總結升華”五大教學環節。
教學環節 教 學 過 程 設計意圖
一、分類比較,初步認識梯形 1、組織教學,復習引入: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平行四邊形,知道它們的本質特征是(揭示:兩組對邊平行)
2、引出畫面(找出不是平行四邊形的四邊形):請找出你看到的平面圖形,并分為兩類,說明分類依據。(同中求異:只有一組對邊平行)
3、揭示課題:梯形
4、生活感悟:聯系實際,說說生活中有哪些有一個面類似于梯形的物體?( PHOTOSTORY演示)
引導觀察比較,激發探索動機,培養發現意識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結合生活畫面引入新課,并通過兩次遞進式分類比較(異中求同和同中求異),直逼梯形的本質屬性:四邊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形成梯形特征認知的基礎后,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經驗,讓學生體驗數學源于生活,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聯系生活實際,引發思維共振,培養發現能力
二、操作體驗,了解特征 1、做梯形:你能做出一個梯形來嗎?(學生用紙折、畫、釘子板圍等,給學生時間,然后匯報,展示結果。)
2、說特征:剛才你們在做梯形的時候發現梯形有什么本質特征嗎?(指名3—4人回答,小結板書: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是梯形。)
3、比較異同:梯形與平行四邊形比較,有什么不同呢?(學生先小組說,再指名2—3名學生回答)。
4、說出梯形各部分梯形的名稱。(引導自學課本第47頁,教學梯形各部分名稱指明:上底、下底、腰、高。)
5、畫一畫,量一量:畫出一個梯形,指出各部分名稱并作高。 本環節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比較、交流和討論,從中認識梯形,發現梯形的基本特征,認識梯形的高,認識等腰梯形。
高的意義指的是兩底間的距離;并明了兩底間的垂線段(高)有無數條。更清晰的展示出梯形的主要特征,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既符合直觀性原則,又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三、操作探究,深化新知 活動一:利用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或正方形,任選其一,沿直線剪一刀,變成一個梯形。
(說明:破壞一組平行線)
板書:直角梯形
活動二:利用三角形,沿直線剪一刀,變成一個梯形。
(說明:創造一組平行線)
活動三:利用一條類似于長方形紙條,沿直線剪一刀,變成一個梯形。
(討論交流、歸納小結:等腰梯形)
說明: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是梯形的兩種特殊形式。 引導主體參與,預設活動進程,強化發現能力
本環節,以小組合作、操作探究為主,引導學生通過比較,轉換,進一步加深了對梯形本質屬性的理解,同時又認識了“直角梯形”及“等腰梯形”的獨特屬性。主要優點有:
1、通過觀察思考,合作交流,動手實踐,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創新意識,符合新課程要求。
2、由共性到異性,由表象感知到創造新知,體現階段漸進性原則,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
3、創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開放性動態學習進程,沒有刻意區分梯形與各種圖形的特征差異,而是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充分體現比較、歸納的數學思想。
四、游戲活動,拓展新知 1、找一找
出示七巧板圖,設疑:圖中你能找出幾個梯形?這個梯子最多能達到多高的高度?(見課件)
2、拼一拼:
①利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出一種你熟悉的圖形。
②利用多種梯形圖片,擺出一種最喜歡的圖案。
創設問題情境,深化思維層次,構建知識體系
1、通過活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審美情趣,充分體現“玩中學,學中玩”的新課程理念。
2、教會學生在活動中運用新知、拓展思維、加深認識,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主體意識。
3、在拼擺中滲透轉化思想,為梯形的面積推導作鋪墊,構建新知學習的立體框架。
五、交流評價,總結升華 1、小結全課:
談談你的收獲及感想。
2、集體評價:
自評、互評自己在本課中的表現。 完善知識結構,訓練思維品質,升華發現能力
①通過人性化語言,體現以人為本思想。
②引入互動評價方法,交流活動感受,形成自我反饋機制。
六、課堂評價
本節課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比較為主線,以師生互動、自主探究為主要方式,輔之以多媒體教學,讓數學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原有經驗,使學生主動學數學,探究學數學,快樂學數學,充分體現了課堂教學中互動生成的動態結構模式,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取得了課堂教學的高效率。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2
一、教材分析:
《簡單的周期》是蘇教版課程標準教材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本課的重點難點是根據物體的排列規律,確定某個序號所代表的是什么物體或什么圖形。
教學目標是:
1、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發現簡單周期現象中的排列規律,能根據規律確定某個序號代表的是什么物體或圖形。
2、讓學生主動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體會畫圖、列舉、計算等不同的解決問題的策略。
3、讓學生在探索規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獲得成功的體驗。
二、教法與學法:
1、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探究的情境,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理解不同的解題策略。
2、營造合作學習的氛圍,鼓勵他們互相合作,共同提高。
3、結合生活,讓學生在應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意義。
三、教學思路
根據教材特點,我設計了六個主要的教學程序:第一部分通過學生熟悉并感興趣的卡通動物導入新課;第二部分在現實情境中,獨立探索規律;第三部分通過不同的習題和方法,使學生對解決這類習題的方法得到提升;第四部分是運用規律,分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鞏固和深化學生對規律的認識。第五部分是總結評價,延伸規律,欣賞介紹生活中存在的一些規律。第六部分是游戲,拓展學生思維。
1、創設情境,引出規律。
在課的一開始,我先出示了學生熟悉的串珠活動,先串綠色,再串黃、藍、紅色的珠子,并按順序又出示了一組,讓學生猜接下來我會串什么顏色?其實這時學生已經體會到我是按一定的順序串的,也就是有一定的規律,所以很快地能猜出我接下來要串的顏色。然后指出,今天我們要一起來找規律。使學生先初步明確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任務。[利用串珠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我出示了2組后,學生腦海中已經建立了有規律排列的表象,因此學生都能猜對,進一步感知物體的排列是有規律的。從而把這樣的感知運用于例題圖中,讓學生找出規律。]
出示了例題圖,讓學生觀察,說說場景中有些什么,初步感受彩燈、彩旗、盆花這些物體,觀察這些物體的擺放說說你發現了什么?從對這些物體的觀察中發現,這些物體的擺放是有規律的。正因為這些物體擺放整齊有規律,才會這么賞心悅目,使學生體會數學美,有效地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索規律的積極性。[在這里,我原先讓只學生說一說他們擺放的規律是什么,但我覺得應該在課件中演示出來這樣的規律,于是我加上了一些圈來表示,達成統一的認識。]
2、自主探究,理解規律
這一環節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首先多媒體出示問題照這樣擺下去,左起第19盆是什么顏色的花?理解題意后,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把自己的想法表示出來。
在這一過程中,我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由于不同的學生在許多方面存在著差異,學生想出了多種辦法,有的學生用畫一畫的方法畫出是藍花。這些方法都能解答這一題。但重點我討論了學生提出的計算的方法。用19÷3=6(組)……1(盆)。根據這個算式,先讓學生具體地說一說19、3、6和余數1各表示什么。學生很清晰地進行了表達:一共有19盆花,以一盆藍花、一盆黃花、一盆紅花為一組,共分成了6組還多一盆。我緊著提問,根據這個算式你又是怎樣判斷出是藍花呢,把學生的重心引到余數上。體會到第19盆花就是第7組的第1盆,因為每組的花都是相同的,所以只要看每組的第一盆是什么顏色就可以了。[在講解的過程中,我還利用課件用圈表示出這19盆花,每3盆為一組,分成了6組,讓學生一看就知道剩下的一盆是第7組的第一盆。]
[在探究盆花的擺放規律時,給予了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發展了創新意識。通過充分的交流,展示了多樣的解決問題策略。并注意引導學生不斷地優化解決問題的策略。]
3、獨立嘗試,選擇方法
接下來我讓學生先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繼續探索解決彩燈的第1個問題。在交流中,學生有的還是用了畫圖的方法,有的用了計算的方法,隨即我提問,為什么不用推想的辦法呢?從而讓學生理解推想的方法只適用于兩個物體為一組的規律排列。于是排除了都用推想這個辦法的簡便性。接著問學生那第20盞是什么顏色的燈呢?這回大多數學生都體會到用畫圖的辦法非常麻煩,于是順理成章地把學生引到用計算的方法上來,體會到計算的簡便。其中求第23盞彩燈是什么顏色的算式中沒有余數,這里就要讓學生重點理解說一說沒有余數表示了什么,讓學生總體地了解有余數時及沒有余數時的判斷方法。[在這里,本來課件中顯示出來的是用不同顏色的圈代替彩燈體現它的規律,現在我覺得直接在這個圖上表示出來更清晰,學生更容易理解]這一小題著重是讓學生判斷體會出用算式計算的簡便。接著我就直接提出要求讓學生用算式計算彩旗的題目,讓學生做完后觀察這幾個算式,發現得數的規律,當得數是幾時就是每組中第幾面旗的顏色。在這里我也覺得在彩旗的圖上用圈把它呈現的規律體現出來比較明顯。因為這里我發現有少數學生還是以為這是兩面旗為一組的,這樣比較清晰。
接下來我通過三題的排列規律出示定義:像上面這樣同一事物依次重復出現叫做周期現象。接著我讓學生你能舉例說說生活中的周期現象嗎?
學生口答后,教師出示圖片欣賞(生活中的周期現象)
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總結全課中,讓學生說說你有什么感想與收獲,有什么想說的,告訴學生今天學習的規律都是周期性規律,在碰到這樣的規律時可用計算來解決問題。然后再讓學生欣賞一些生活中的規律,體會它的美及在生活中運用,同時也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學生興趣很高,但重點是讓學生學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我說的課是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觀察物體》本單元主要
教學從前面、右面和上面觀察物體。我將教學第一課時觀察物體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二、說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比較和想象,認識物體的前面、右面和上面,會從物體或幾何體的前面、右面和上面進行觀察,并能正確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得到的圖形。
2、使學生經歷觀察物體的過程,能聯系實物或看到的形狀進行直觀思考,豐富對現實空間的認識,發展初步的形象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
3、使學生在參與觀察活動的過程中,培養樂于和同學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學習成功的樂趣,激發對數學學習活動的積極情感和態度。
三、說教學重難點
本單元教學重點是:會從前面、右面和上面觀察物體;能根據物體的形狀選擇相應的視圖或根據視圖擺出相應的物體。教學難點是:能根據物體的形狀想象相應的視圖,根據視圖擺出相應的物體。
四、教學具準備
教學課件,教師準備一個投票箱,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模型。學生準備同樣大的正方體若干個。
五、說教學程序
一、教學例1
談話:看老師今天帶來的是什么?(投票箱)同學們已經學習過觀察物體,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觀察物體的有關內容。(板書課題)
出示投票箱,像例1的樣子放在講臺上,談話:這是一個投票箱,你能指出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嗎?誰來試一試,指名到講臺前分別指一指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看來同學們都有自己的生活經驗,(邊演示邊講解:)像投票箱這樣的物體,習慣上我們把寫有“投票箱”三個字的這一面叫做前面;和右手方向相同的這一面叫做右面;朝上的這一面叫做上面。大家一起說:這是投票箱的前面,這是……
提問:我們認識了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請大家想一想,如果從前面觀察投票箱,看到的形狀是怎樣的?(長方形,上面寫著投票箱3個字)從右面和上面觀察呢?
啟發:要知道同學們說得對不對,可以分別到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進行觀察,誰愿意上來試一試,(觀察它的前面,你要站在哪里?現在你看到了它的幾個面?只看它的前面,要怎么做?現在你看到它的前面是什么圖形?指名到講臺前示范觀察右面和上面的方法,并提醒同學需要注意的問題。如,觀察投票箱的前面,要站在投票箱的正前方,面向投票箱,使自己只看到投票箱的前面這一個面;觀察投票箱的上面,可以站到板凳上,從上往下看。)
依次出示課本中的三幅投票箱的視圖,讓學生分別說一說是從哪一面看到的。
小結:回憶觀察投票箱的過程,想一想觀察物體時要注意些什么?
二、組織練習
1、練習六第1題
出示洗衣機的直觀圖,提問:你能指出洗衣機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嗎?
再問:如果從前面、右面和上面觀察洗衣機,看到的形狀圖各是怎樣的?
追問:你能根據從前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洗衣機的形狀圖想象出洗衣機的樣子嗎?
出示電冰箱的視圖,先讓學生指出電冰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2、“練一練”第1題
讓學生把課本放在桌子上,先指一指它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同桌合作分別從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并說一說看到的形狀是怎樣的。
3、“練一練”第2題
生活中也經常看到這樣的幾何體,出示各個面上涂有不同顏色的正方體,談話這是一個表面涂有不同顏色的正方體,你能分別指出它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嗎?
邊演示邊講解:像正方體這樣的物體,習慣上我們把朝著自己的這一面叫做前面,和自己右手方向相同的這一面叫做右面,朝上的這一面叫做上面。
指名說一說它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分別是什么顏色?
學生同桌合作依次進行觀察,并交流。
出示各個面上涂有不同顏色的長方體,先讓學生指一指長方體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并說一說各個面的顏色。(同桌合作進行觀察,并交流。)
4、練習六第2題
出示各個面顏色相同的正方體(放在講臺上),談話:觀察這個正方體,你能分別指出正方體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嗎?
提問;如果從前面觀察這個正方體,看到的是什么圖形?如果從右面和上面看呢?
再問:你知道為什么從前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都是同樣的正方形嗎?
5、練習六第3題
再出示一個正方體,和前面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擺放方式同課本),提問:這兩個正方體拼成的是一個什么形狀的物體?
談話:如果從前面、右面和上面觀察這個長方體,看到的各是什么圖形?請同學們拿出這樣的兩個正方體,照樣子拼一拼,再輪流進行觀察,把看到的圖形記在頭腦中。
出示書上的兩個視圖,讓學生分別指出從前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狀圖。
提問:觀察這個長方體,你有什么發現?(從前面和上面看到的圖形完全一樣。)
三、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哪些收獲和體會,要與大家一起分享。
四、布置家庭作業
完成練習六第4題
回家觀察電視機和微波爐,看看它們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分別是什么形狀。
板書設計:
觀察物體
——前面、右面、上面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三位數乘兩位數》是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學生在三年級已經學過三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筆算。本節課在此基礎上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的基本方法。學習這部分內容,有利于學生完整地掌握整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并為以后進一步學習小數乘法打好基礎。
二、說教法學法
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更好的學。計算教學都是從簡單到復雜螺旋上升的,最基礎的計算原理和方法支持了這樣的發展提高。本節課的教學以學生喜愛的卡通人物為背景,通過探索卡通人物的秘密,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通過比賽等形式,引導學生動腦,動眼,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把數學課上的有趣、有益、有效。
在教學例題時,讓學生嘗試計算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鼓勵學生自己算。學生已經能筆算三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兩位數。與三位數乘一位數相比,三位數乘兩位數需要多乘一步,并把兩次的部分積相加。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計算知識和經驗,把新舊知識結合在一起,體會計算時的相同點,促進認知同化,完善認知結構。
三、說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讓學生經歷探索三位數乘兩位數計算方法的過程,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情感與態度目標:讓學生獲得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的計算問題的體會,體驗成功的愉悅,進一步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四、說重點難點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本課的教學的重點為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難點為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時的進位。
五、教學過程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從這種設計理念出發,為了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增強教學效果,使學生計算能力得到真正發展,我對本節課設計如下幾個環節:
(一)、復習導入
1、回顧上一節所學的內容。
2、小黑板出示口算題: 23×20= 42×30=
3、課件接著出示估算題:
23×19=42×29=
23×21=42×31=
4、筆算下面各題。
1643 3 8 65
×21 ×15×4 4×34
先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同時請四位學生上臺板演,講評時請同學們說說計算步驟和要點。
5、總結:兩位數乘兩位數,先用第二個因數的個位與第一個因數相乘,再用第二個因數的十位與第一個因數相乘,最后把兩次乘的結果相加。
(二)、新授。
1、小黑板出示:李叔叔從某城市乘火車去北京用了12小時,火車1小時約行145千米。該城市到北京大約有多少千米?
2、要求學生認真審題,弄清題意,明確已知條件和問題。
3、列式:145×12=
4、計算過程。
(1)估算。
教師:請大家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圍。
估算一:把145看成150
150×10得1500
150×2得300
1500 300=1800
因為145<150所以結果應比1800米少一些。
估算二:把12看成10。
145×10=1450
12>10,所以結果應比1450米大。
(2)筆算。
教師:你們已經學過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現在請你們嘗試列豎式計算145×12。
①學生獨立嘗試筆算,教師巡視課堂,看看他們每一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和計算結果是否正確。
②反饋計算結果,要求學生回答:
先算什么?(先算145×2)
再算什么?(再算145×10)
最后算什么?(2個145與10個145的和)
板書:145×12=__千米
14 5
× 1 2
29 0
1 45
1 74 0
注意什么。(兩部分的相同數位要對齊)
③說一說,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與步驟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有什么區別和聯系。(我們發現三位數乘兩位數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是一樣的。它們都是先用第二個因數的個位去乘第一個因數,積的末尾和個位對齊,再用第二個因數的十位去乘第一個因數,積的末尾和十位對齊,最后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
④對照自己的估算結果,算一算估算值與準確值的誤差,是否是合乎實際,以提高學生估算的真確性。
(3)用計算器計算。讓學生用計算器算一算145×12,然后再和筆算結果對照、檢驗筆算結果是否正確。
(4)總結:計算三位數乘兩位數時,先用兩位數的個位乘三位數,再用兩位數的十位乘三位數,最后把兩次乘得的結果相加。
(這一環節,在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鼓勵學生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進而探討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算法。在這一過程中,我先是先是讓學生估算,再讓他們筆算,最后用計算器檢驗,這樣,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既掌握了知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三)、鞏固練習
1、課本49頁“做一做”
學生獨立用豎式計算,完成后,可以用計算器自行檢驗。
2、練習七第3題。
164×32=54×145= 254×36=
217×83=43×139= 328×25=
提示學生:怎樣列豎式可使計算方便些?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對比的基礎上反思,明白在列豎式時,上面一行寫三位數,下面一行寫兩位數,這樣計算比較方便。同時提醒學生書寫要工整,數位要對齊,計算要仔細。
(四)、總結
這節課,我們根據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方法,學會了計算三位數乘兩位數的方法,其方法就是:先用第二個因數的個位去乘第一個因數,積的末尾和個位對齊,再用第二個因數的十位去乘第一個因數,積的末尾和十位對齊,最后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我相信,在我的教育教學 理念和方法的指導下,我所教出來的學生會更有知識、更有智慧、人格更健全,謝謝大家。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5
學生分析:
本課從三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有趣的情境,組織各種活動,在活動中引導學生思考,從而培養學生有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能力。
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在我們認識了萬以內的數,會計算三位數加、減法以及學習了元、角、分等常用計量單位的基礎上進行的。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創設了較為豐富的、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情境,并以元、角、分等常用計量
單位的知識作為學習小數的形象支撐,讓我們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數的含義,比較小數的大小,在探究中學習小數的加、減法。學習這部分內容既可以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又能為今后系統的學習小數打下初步的基礎。
教學目標:
1、結合買文具的情境,理解小數的意義,體會小數的特征。
2、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
教學重點:
認讀寫簡單的小數。
教具準備:
第2頁的情境圖;第2頁試一試。
學生準備:
剪下課本附頁中的人民幣圖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以前買過東西嗎?
生:買過。
師:都買過些什么?
生1:買過鹽。
生2:買過鉛筆。
生3:買過瓜子。……
師:那么你能說出它們的價格嗎?
生1:鉛筆1角錢一支。
生2:一包瓜子5角錢。
生3:本子3角錢一個。……
師:可見,同學們知道的可真不少,那么今天老師就帶你們去文具商店買文具好嗎?
生:好!
(師板書課題,出示情境圖:文具商店里:鉛筆0.5元,尺子1.06元,筆記本3.50元,水彩筆16.85元)
二、學習新知
1、師:請同學們仔細看圖,你能從圖中了解到些什么呢?
(生觀察后回答)
師:你們知道每種文具的單價是幾元幾角幾分嗎?同學們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組內把你的想法互相說一說。
(生獨立思考后小組內交流)
師:哪個小組來匯報一下?
生:鉛筆0.50元,也就是5角;尺子1.06元,也就是1元零6分……
2、師:同學們真聰明,你們想一下 ,價格標牌上的數與元角分之間有什么聯系呢?
(1)小組討論,師巡視指導。
(2)小組匯報。
(3)教師小結。
3、師:現在我們來看一下0.5、1.06、3.06、16.85、8.00這些數與以前學過的數一樣嗎?為什么?
生:不同,因為有個點。
師:非常好,所以我們把這樣的數叫小數,中間的點叫小數點。
4、師:小數該怎樣讀、怎樣寫呢?
(1)自學課本。
(2)指明回答,師適當補充。
5、師:有位售貨員叔叔不小心把筆記本標價牌上的小數點位置點錯了,3.50元寫成了0.35元,這樣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呢?
(1)小組討論。
(2)指名說一說,教師小結,特別強調小數點的重要性。
三、鞏固練習
1、填一填,相信你能行。
2、出示投影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數學的說課稿02-22
數學的說課稿11-30
說課稿數學說課稿初中11-28
小學數學《數學廣角》說課稿02-13
“用數學”數學說課稿03-20
數學《數學廣角》說課稿模板07-13
《用數學》的說課稿04-04
數學說課稿02-17
《數學思考》的說課稿02-20
數學教學的說課稿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