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時間:2022-11-29 14:12:07 數學說課稿 我要投稿

【精】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說課稿有助于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么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年級數學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

  【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會用三角尺和直尺熟練準確的畫出一組平行線。2、會利用畫垂線的方法準確的畫出長方形。

  3、培養學生作圖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操作活動,使學生經歷畫平行線的全過程,培養學生作圖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活動,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

  【說重點難點】

  重點:鞏固對平行線的認識,會用三角尺和直尺準確的畫出一組平行線。

  難點:準確的畫出垂線和一組平行線。會利用畫垂線和畫平行線的方法準確的畫出長方形。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

  1、回憶一下,什么叫平行線?

  2、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邊是互相平行的。

  我們怎么樣才能畫出一組平行線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畫平行線

  板書課題:畫平行線

  二、探究新知

  1.可以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平行線。

  步驟:

  1).用左手固定直尺,用右手將三角尺的一條直角邊緊貼著直尺,沿另一條直角邊畫一條直線。

  2).將三角尺緊貼著直尺移動位置,再畫出一條直線,這條直線與第一步畫出的直線平行。

  可以用畫平行線的方法檢驗兩條直線是不是互相平行。

  2.大家用自己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自己畫一組平行線,然后小組內的同學互相檢查,對方畫的是否平行。

  3.小組活動:

  在你所畫的這組平行線之間畫幾條與平行線垂直的線段,量一量這些線段的長度,你能發現什么?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全班匯報

  小結:平行線間的距離是相等的。

  學生匯報

  學生舉生活中的實例。

  學生認真觀察后敘述畫平行線的步驟

  學生畫一組平行線,組內的同學互相檢查。

  小組討論后全班匯報

  復習所學的平行線知識,為學習新知識作準備。

  使學生掌握畫平行線的方法,培養學生作圖的能力。

  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理解平行線間的距離是相等的

  4.小組討論:怎樣畫一個長3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

  長方形的對邊是互相平行的。

  相鄰的兩條邊是互相垂直的。

  可以用垂線或平行線的方法來畫。

  全班匯報組內研究的畫法:

  先畫一條長3厘米的線段,再過兩個端點在線段的同側分別畫兩條與它垂直的2厘米長的線段,最后把兩條線段的端點用線連接起來。

  三、鞏固新知:

  1、獨立畫一個邊長是4厘米的正方形。

  2、利用所學的畫平行線和垂線的方法,自己設計一幅圖畫。

  四、課堂小結

  通過學習畫平行線,你有什么體會

  五、作業:68頁4題

  學生討論畫法

  可以用垂線或平行線的方法來畫。

  說畫長方形的步驟。

  使學生會利用畫垂線的方法準確的畫出長方形。

  通過練習,能夠把學到的知識進行及時的鞏固復習。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我選擇的說課內容是人教版數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大數的認識》第一課時億以內數的認識。

  2、教材地位與作用: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學習了萬以內的數的讀寫認,而本單元則是在以前學習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億以內的數的讀寫并了解其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這一單元是在小學階段對整數學習的最后一課。對以后學生在學習中接觸大數,并計算大數奠定了知識基礎,而且初步感知大的數目。

  3、教材的編排特點:a.結合實際情境,讓學生感受大數,產生學習需要。b.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經驗自主探索。

  本節課的學習,不僅是學生對數認識的一次擴展,也進一步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通過學習,能加強學生對數據實際意義的理解,會用數學的眼光分析身邊一些數據的意義,這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最終服務于生活”的理念!

  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一般具有接觸面廣、獨立性增強、善于觀察和發現、樂于動手操作等特點,而且學生在三年級的時候已經系統的學習過萬以內的整數。結合學生的這些特點,我會做一些課前準備,一是準備了《億以內數的認識》的教學課件;二是準備計數器、游戲卡片等教具。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重、難點和內容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條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

  (1).在認識萬以內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新的計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億”。使學生知道億以內各個計數單位的名稱和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關系。

  (2).結合現實素材,讓學生感受學習較大數的必要性,使學生體會較大數的實際意義,感受億以上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

  (3).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和應用數學的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自我評價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1、學會讀、寫億以內的數;

  2、掌握億內數的數位順序表,了解十進制計數法。

  3、認識數級個級、萬級、億級,會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寫億以內的數。

  教學億以上數的讀法與寫法。

  難點:1、讀寫數位較大的數目。

  2、理解“十進制”計數方法。

  四、說教法、學法

  教法: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方法方面,我會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有趣的情境,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和技能。

  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對大數的感受,發展學生的數感。大數對于學生讀起來比較困難,教師應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創設具體教學情境,讓學生對大數獲得豐富感受,注意放手讓學生探索,理解大數的讀法后,通過獨立練習,小組合作交流訓練,達到熟練程度。

  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的教學,給學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間,對于數位、數級,十進關系等知識,應該讓學生牢固掌握,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去發現,去體會,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達到對這些知識的理解。

  密切了大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收集大數的習慣和能力,數的產生與發展都是生活實踐的需要,認識數是為了用它來交流,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數學意識。

  學法:學生主體參與;動手操作;多向交流;教學游戲

  五、教學理念

  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打基礎。遵循兒童心理規律和認知規律。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學生必須獲得有價值的數學,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師精心組織下充分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索億以內數的規律,關注學生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有學習成功的體驗。

  數學教學立足于學生已有的知識,教師應教給學生借助已有知識去獲得新知識能力,培養學生敢于自主學習、嘗試新知的研究學習。小學生已有的數學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為其獨立解決數學問題提供了可能。為此,在教學“延伸性、遷移性知識”時,我直接讓學生自己自主嘗試、積極探索,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通過操作、觀察、分析、比較、推理、發現和總結,給學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間、時間,為學生創設“主動參與”的機會,讓學生在探索中獲得發展。

  六、說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學前準備:口答:一千里面有10個百,一萬里面有10個千;口述萬以內的數位順序。(個位十位百位千位萬位)

  2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會萬以內的數,在日常生活中,還經常用到比萬大的數。(利用課件出示20xx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圖片)你們會讀這些數嗎?瞧,這些數比以前學習的萬以內的數更大,今天我們就來認識更大的數,板書課題:億以內數的認識。

  (二)探究新知。

  1、請學生拿出計數器,一千一千地數,當數到10個一千時問:一千一千地數,10個一千是多少?(一萬)強調:千位上的10個珠子怎么辦?

  2、請學生10個10個地數,當數到10個一萬時問:是多少?利用計數器問:怎么表示10個一萬?

  3、照這樣繼續數下去。10個十萬是多少?10個一百萬是多少?10個一千萬是多少?。師:一、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都是計數單位。想一想: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是什么關系?(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即十進關系)

  4、把所學數位按數位順序表排列起來

  億級萬級個級

  億千百十萬千百十個

  萬萬萬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1381900000表示8個千萬

  為了便于讀億以內的數,我國沿用了四位一級的計數規律,即:從右起每4個數位是一級,分為個級、萬級和億級。

  (三)學習億以內數的讀法

  1、拿出作業本上的最末題

  (1)讓學生自由讀(2)小組交流討論,該怎樣讀,為什么

  (3)反饋,老師做引導,而后總結讀作:八千四百五十萬七千六百

  A、從高位讀起B、按照個級的讀法,每一級的數讀后加讀‘萬’或“億”

  (4)思考:怎樣去分辨這個數是在個級或萬級?

  目的在于明確在讀數之前必須先分級,有助于簡單的讀數。

  2、讀數:

  13819000各自讀,交流

  分級-從高位讀起-按照個級讀法,只是在后面加讀級名最好在數位順序表上體現,或進行分級。

  2496640700085000300

  先各自讀,將其讀法寫下來,而后集體交流讀法

  按照四位分級的原則,我國的讀數法則是:(1)四位以內的數,按照數位順序從高位讀起。

  (2)四位以上的數,先從右向左四位分級,然后從最高位起,順次讀出各級里的數和它們的級名。(3)如果一個數末尾有“0”,末尾的“0”不讀;每一級末尾的“0”也不讀;其他數位上,不論連續有幾個“0”,只讀一個零。例如30500804500,讀作三百零五億零八十萬四千五百。

  (四)學習億以內數的寫法

  1、六千八百五十萬四千二百學生嘗試寫數-交流-確定方法(分級,借助數位順序表)

  2、三千零八萬一千五百六十九萬三千六百七十二萬三千一百一十二

  學生練習后,指名到前板演,而后講評,最終得出寫數的方法:先分級,從高位寫起,某一位一個計數單位也沒有寫0占位。

  3、討論:

  什么時候寫0,寫幾個0

  (五)復習鞏固

  (六)全課小結:說一說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運用本節課學習的知識,和同學交流你課前收集的這些更大數的實際意義。

  練習設計了5道題,2道讀法題,2道寫法題還有一個思考題。最后是回顧整理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評價。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3

  學習目標:

  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義,弄清方程與等式間的聯系與區別。

  2、通過在不同的情景中建立等量關系列方程,經歷方程模型的建構的過程。

  3、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抽象概括等能力。

  學習重點:會用方程表示事物之間簡單的數量關系。

  學習難點:能根據圖義,找到等量關系列出方程。

  學習過程:

  一、談話引入。

  師:生活中經常遇到各種各樣的數,對嗎?比如說,誰愿意告訴我你今年多大了?(學生說)只知道自己的年齡還不行,誰知道媽媽今年多大了?(學生說)自己的年齡,媽媽的年齡對你來說是已知數,那老師的年齡對你來說是……。。(未知數)以此來引出未知數。

  二、利用等量關系,正確列出等式。

  1、出示天平圖1:

  天平左邊10克,天平右邊:2克和一個櫻桃 師:看天平的顯示,誰能列出一個等式?(櫻桃的質量+ 2克=10克),如果用未知數X來表示櫻桃的質量,那么,可以列出一個什么樣的等式呢?(2+X=10)

  2、出示情景圖2:

  四盒種子的質量一共是20xx克。

  你從圖中發現了什么?(4盒種子的質量=20xx克)

  師:能根據這個相等關系寫出一個等式嗎?

  師:請你給同學們介紹一下你的等式,先說字母表示什么意思? 師:如果用y表示每塊月餅的質量,怎樣用數學式子表示這個等式呢?( 板書:4y=20xx)

  師:下面老師加大難度,敢接受挑戰嗎?(同學們在家里幫爸爸媽媽倒過開水嗎?現在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老師倒開水的過程,找一找這里有相等關系嗎?)

  3、課件出示圖3:

  一壺水剛好倒滿兩個開水瓶和一個杯子。 師:你們找到其中的相等關系了嗎?(兩個熱水瓶的盛水量+200毫升=20xx毫升)

  師:如果用z表示每個熱水瓶的盛水量,那么這個關系式可以怎樣表示?(板書:2z+200=20xx)

  4、理解方程的意義。

  師:剛才我們通過稱櫻桃,稱種子和水壺倒水的三次實踐活動,得出了下面這三個等式:(x+5=10 4y=380 2z+200=20xx)

  (1)同桌交流。說一說:上面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特點?

  (2)全班交流。

  教師小結: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板書課題:方程) 師:自己讀一讀,你認為關鍵詞是什么?

  (3)鞏固知識。

  師:說一說方程必須具備哪幾個條件?(一必須是等式,二必須含有未知數)

  5、會寫方程 師:你會自己寫出一些方程嗎?寫下來同桌交換檢查。

  (學生試著寫出各種各樣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當然也有可能會出現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師應引導學生說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三、鞏固練習。

  1、判斷

  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35+65=100 x -14>72 y +24

  5x+32=47 28<16+14 6(y+2)=42

  2、練一練課本67頁第一題說一說各圖中的等量關系,再列出方程。

  四、總結評價。

  師: 關于方程還有很多有趣的內容,相信同學們還會以飽滿的精神、積極地態度去研究、去探索方程的奧妙。

  板書設計:

  方程

  櫻桃的質量+2克=10克x+2=10

  每盒種子的質量×4=20xx克 4y=20xx

  每個熱水瓶盛水量×2+200=20xx克 2z+200=20xx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4

  一、說教材

  《圖形的拼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三角形的第四小節的內容。這個內容在以前的教材中是沒有的,該內容是在學習了三角形的分類、內角和的基礎上出現的,我認為教材出現這樣一個內容有兩個原因:首先在于為以后的平面圖形,特別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倒做鋪墊的,第二是為了溝通知識之間的聯系。體會平面圖形之間的關系,學習用聯系變化的觀點看待事物,并未圖形的面積打基礎。

  基于以上的認識,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通過讓學生用三角形拼不同的四邊形,用三角形拼組圖案。使學生進一步體會三角形的特征,體會平面圖形之間的關系。

  (2)通過拼擺、設計等活動,不僅培養學生觀察、操作和想像能力,而且還培養學生用數學進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創新的意識。

  過程與方法:

  通過動手實踐與合作交流發展空間想象力和審美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玩樂學習中使學生感覺到數學活動的有趣,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教學重難點:

  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邊形,拼出各種圖案。

  教具、學具準備:

  實物投影儀,師生都準備用色卡紙剪出的各種三角形、圖畫紙。

  二、說教法和學法:

  《圖形的拼組》是一節可視性、操作性很強的課。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參與活動來體會平面圖形的特征、平面圖形之間的轉換。針對教材,我在設計時力求體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把新理念融入課堂當中。整堂課都以活動為主,讓學生親身體驗,實際操作,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充分參與中真正認識圖形的特征,體會各種圖形之間的關系,獲得對數學的體驗。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驗證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

  三、說教學過程:(共分四大環節)

  (一)、激趣導入

  課件出示一幅拼組圖形(配上輕音樂),教師敘述圖意。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幅圖,看一看這幅圖有什么特別?(全由三角形拼組成的)

  你們想設計出一幅更好看的圖形嗎?這節課咱們就研究圖形的拼組,充分發揮你們自己的聰明才智,拼出各種漂亮的圖形。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學生愛美這一心理特點,通過美麗的圖案、優美的音樂使學生獲得美的感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把學生帶入到圖形拼組的學習情境,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神奇。】

  (二)、教學實施(實踐拼圖)

  1、自主拼擺

  先出示例6,小組同學合作,用三角形拼四邊形。

  (1)我們首先來研究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邊形好嗎?

  ①用手中的三角形可以拼出什么圖形?嘗試拼一拼。

  ②想一想:用同樣的兩個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四邊形?(同桌合作,學生動手操作)

  ③學生匯報。

  【設計意圖:學習過程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三角形與四邊形的關系,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2)請幾位同學到前面在黑板上用三角形來拼四邊形。

  要求:不僅要會拼,還要給大家講清楚,你用了幾個什么三角形?拼成了哪種四邊形?怎么拼的?(指名幾位學生到前邊操作,并講解)

  【設計意圖:讓學生到前面操作并講解,既給學生一個鍛煉的機會,又使學生進一步體會三角形與四邊形的關系。】

  (3)觀察發現并歸納總結。

  ①請大家仔細觀察這些四邊形,回憶你們剛才拼四邊形的過程,你有什么發現?(學生說)

  ②請發現規律的同學到前邊來拼給大家看。

  ③請全班同學動手拼一拼,驗證一下該同學說的是否正確。

  ④通過拼擺,學生歸納總結:任何兩個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個四邊形。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自主拼擺,獨立歸納總結出規律,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4)完成93頁第7題,填書,讀一遍。

  2、實踐創新(完成例7教學)

  (1)我們會用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個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用兩個不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個任意的四邊形。用兩個以上的三角形,有相同的三角形,不同的三角形,把它們拼組在一起又能拼成什么圖形呢?同學們想不想繼續探索呢?(想)

  (2)我們來搞一個活動名字叫做"我是圖案設計大師"(出示題目)。以小組為單位互相合作,充分發揮你們想象力,用你們準備的各種三角形來拼出美麗的圖案,請同學們欣賞。比一比,看哪一組設計的圖案最美,最好。最后我們要來一個評比。

  出示要求:

  1、在拼圖前,需要用什么樣的三角形拼?商量好就可以開始了。

  2、如果哪一組同學對教材第91頁的圖感興趣的話,可以參考它來設計你們的的圖案。

  【設計意圖:充分放手讓學生設計,拼擺各種美麗的圖案,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想像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創新意識。】

  (3)相互交流、相互欣賞

  ①猜一猜,拼出的是一個什么圖形?

  ②說一說,作品中都包含哪些圖形?

  ③各組派一個代表到前面展示本組的作品。

  (4)師生共同評價

  你最喜歡哪個小組的作品?說說理由。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學生作品,讓每個學生都獲得許多圖案信息,獲得美麗的感受,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三)、拓展練習(合作設計)

  同學們都喜歡到有山有水的地方去玩,大自然是非常美麗的,所以我們要保護它,愛護花草樹木,做熱愛大自然的好孩子。

  用你們手中的圖形貼在黑板上,集體繪制一幅大自然的圖畫。

  1、集體欣賞。

  2、看圖說話:看著這幅圖,加上自己豐富的想象說一段話。

  【設計意圖】

  讓學生按自己的意愿,把設計好的作品進行重組,與課前導入形成首尾呼應,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達到學科整合的目的。

  (四)、全課總結

  不知不覺又快到下課時間了,從大家的表情上老師看出了你們多么不想下課呀,回想這節課,我們從用兩個三角形拼四邊形到用很多三角形拼美麗的圖案,我相信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肯定有很多收獲。大家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拼出了各種美麗的圖案。比如:騰飛的龍、沙漠里的駱駝、溫馨的家等等。同學們的作品就很好地說明了我們這節課的收獲。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下課以后,還可以繼續去研究探討它,三角形究竟還可以拼出些什么圖形。

  【設計意圖:通過總結,鼓勵學生課后可以繼續去研究探討三角形究竟還可以拼些什么圖形,將學生的知識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從而體現了"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的新的教學理念。】

  (五)、作業

  完成91頁做一做:用七巧板設計一幅你喜歡的圖案。

  設計意圖:創造學生玩數學的機會,在學生創造圖形美的同時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六)、說說這節課的收獲

  通過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說說你學習這節課的感受。

  組織學生對自己學習過程的回顧和反思,讓學生體驗收獲,認識自己,建立信心,培養學生的反思意思,方法策略意識。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5

  一、說教材

  (一)說教學內容

  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第四單元觀察物體“我說你搭”一節,是一節新授課。

  (二)教材簡析

  我說你搭是在學生學習并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位置關系的基礎上安排的。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但可以使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而且又為以后學習有關幾何圖形的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說教材重點和難點。

  1、正確辨認正面、右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的形狀。

  2、根據空間想象能力準確把指令轉化成立體圖形。

  二、說教學目標

  依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經歷搭立體圖形的操作過程,體會必須根據立體圖形的正面、上面和側面(左面或右面)的形狀特征,才能確定所搭的立體圖形。結合搭立體圖形的活動,進一步體驗搭立體圖形某一面(如正面)的形狀,所搭的立體圖形是不唯一的。

  2、在搭立體圖形和觀察立體圖形的活動中,逐步發展空間觀念以及觀察和操作能力。

  3、讓學生體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同學之間合作的習慣。。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四年級學生心理、認知規律等特點,本節課準備主要采用觀察法和動手法進行教學。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主動地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四、說教具準備

  根據教學需要,本節課要準備的教具:多媒體、學具:每個同學準備3個正方體。

  學生在根據指令搭物體時,是通過指令想象物體可能的形狀,并根據指令進行逐個排除,最終搭出對方所描述的立體圖形。這種集觀察、想象、分析和推理于一體的具體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還發展了他們的空間想象、合情推理能力。因此,本節課的設計有三個層次:

  第一層: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

  上課之初,通過提問“你們喜歡玩積木嗎?你們都用積木做過哪些游戲?”這樣的問題,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熱情。

  第二層:按照指令,搭建物體。

  在第一個活動中,引導學生根據笑笑的3次指令搭建物體。第一次指令發出后,學生嘗試搭立體圖形。游戲中教師要重視對交流的組織,可以讓學生談談他們想到了什么,并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補充,把可能的想全。這個過程也是對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空間觀念的培養與建立。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小組活動,讓每名學生都有表達和操作的機會。游戲過程中,我會進行適當的提問加以點撥,例如發令的同學怎樣發出指令有利于同伴準確搭出圖形?學生在活動中初步體會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體位置的好處;又如,搭積木的同學如何利用指令搭出圖形?學生在活動中體會推理在解決問題時的作用。這些都有利于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在此基礎上,組織同桌間的游戲。一個學生發出指令,另一個學生搭建立體圖形,然后互換。活動過程中,我會適時幫助指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并鼓勵學生通過盡可能少的指令,搭出正確的立體圖形。同時,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演示,交流的過程也就是活動經驗的提煉培養過程。

  在第二個活動中,讓學生先獨立想象,再交流第三塊積木可能的位置。交流后,讓學生動手擺一擺,在操作驗證中積累活動經驗,同時也為下節課根據平面圖形還原立體圖形奠定基礎。

  第三層:深化遷移,鞏固拓展。

  課后習題,這樣設計練習,不但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機會,使學生經歷了運用方法的過程,促使學生把知識轉化成了能力,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6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課讓學生探索小數乘小數的一般算法,即將小數乘法轉化為整數乘法進行計算,然后根據乘法擴大的倍數,將積縮小相同的倍數。讓學生體會到:兩個乘數共有幾位小數,積就有幾位小數。

  (二)學生分析:

  本班學生在整數乘法中,已經具備筆算乘法等計算基礎,因而在本節課的探索活動中,學生很有可能運用整數乘法的方法進行計算,此時還需要教師的適當指導。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根據包裝的有關信息提出數學問題,體會小數乘法在實際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學會用豎式計算小數乘法,并培養估算意識。能用小數乘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起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體驗學習求知的過程,培養合作意識和應用意識。

  (四)教學重點:

  學習小數乘法豎式的計算方法,并初步進行估算。

  (五)教學難點:

  理解小數乘小數的積的小數點的位置。

  二、說教法。

  1、以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經歷知識形成過程。

  根據學生認知活動的規律,學生實際水平狀況,以及教學內容的特點,我想通過創設包裝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提取數學問題,自己嘗試經歷估算以及筆算的探究過程。

  2、引導質疑法,將課堂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

  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必須與生活相聯系。因此,在課堂一開始,我就激發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注重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精神。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人,將來會走向社會的各個崗位,結合教學內容,逐步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習慣,逐步滲透將數學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學習意識,是很必要的。同時,把課堂教學引伸到社會中去,體現了小課堂,大社會的教學理念,也培養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精神。

  三、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與合作者,教學活動的一切,要圍繞學生的發展來展開。因此本課教學的全過程中,我通過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促使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參與學習活動,讓他們在探討中發現方法、在交流中獲取新知,使課堂教學多次形成學習。即導入新課時鼓勵學生質疑的心理,動手操作時的探究,歸納結論時的思維,綜合練習時的活動。

  四、說教學程序。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創設情境、激發求知欲建立模型、探究發現方法練習鞏固、解決問題回顧總結。

  五、說板書設計。

  包裝

  擴大了10倍

  一位小數 2。6 2 6

  擴大了10倍

  一位小數 0。8 8

  縮小100倍

  兩位小數 2。08 20 8

  小結:

  ①先把小數當成整數去乘。

  ②再看兩個乘數共有幾位小數,積就有幾位小數。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7

  一、 說教材

  1、教材內容,教材分析

  《垂直與平行》這節課學習的內容是在掌握直線特點的基礎上繼續學習,使學生掌握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特殊位置關系:平行和垂直,進一步認知垂直與平行的概念。

  2、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感知生活中的垂直與平行的現象。

  (2)讓學生初步理解垂直與平行是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位置關系,認識垂線和平行線。

  (3) 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引導學生具有探究的學習意識。

  3、教學重難點

  重點:垂直與平行的概念。

  難點:理解“同一平面”的含義。

  二、 說教法學法

  課堂教學是學生成長的過程,也是知識成長的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動態生成的過程,教師要激活學生的原有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經歷,體驗和運用中真正感悟新知。基于以上理念:在本節課的教法選擇上,我注重體現以下幾點:

  ①引導學生采取“觀察、想象、分類、比較、”等方式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

  ②組織學生開展有意識的小組合作交流學習活動。

  ③適時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發揮現代教學手段的優越性。

  在本課時的學法指導上,我將讓學生在感知想象、實際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經歷知識的發生和形成過程,進而使他們在交流中充分體驗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深刻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一個生動、活潑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三、學情分析

  從學生思維角度看,垂直與平行這些幾何圖形,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學生頭腦中已經積累了許多表象,但由于學生生活的局限性,理解概念中的“永不相交”比較困難;還有學生年齡尚小,空間觀念及空間想象能力尚不豐富,導致他們不能正確理解“同一平面”的本質。

  四、 說教學程序

  1、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感知想象。

  (1)讓學生把一張白紙想象成一個無限大的平面,在平面上出項了兩條直線,并把它們畫下來,初步感知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

  (2)、揭示“同一平面”的含義。學生所畫的兩條直線都在同一張白紙上,把白紙的面看做一個平面,也就是所畫的兩條直線都在同一平面上。

  第二個環節:自主探索,構建新知

  我這樣引導:1、同學們的想象力真豐富,在同一個平面內想象的兩條直線竟出現了這么多樣子,能不能給它們分分類?(出示四種位置關系)

  2、學生進行分類,老師聽取學生的想法。

  接著引導學生觀察的分法,談談自己的想法。

  3、延長不想交的兩組直線,引導學生重新分類。

  4、學習平行線的有關概念。

  5、對相交的三組直線進行觀察、引導學生找出相交中的特殊現象和學生一起學習垂直的有關概念。

  第三環節:鞏固拓展,加深認識。

  出示(1)生活中的平行與垂直現象。

  (2)、找一找我們身邊的平行和垂直現象。

  第四環節:全課總結,學會評價。

  我這樣結束這堂課,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這樣用談話的方式進行總結,不僅總結了所學的知識、技能,又培養了學生自我表達能力。]

  垂直與平行一課的教學,以學生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為基礎,運用分類與比較這種基本的數學學習方法,為學生搭建探究、發現的學習平臺,引導學生學會在“做”中學數學,在探究中學數學,這樣真正促進了學生的主動學習,進而獲得主動發展。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8

  一、教學內容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教材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混合運算》的第一課時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整數的四則計算,能進行連加、連減、加減混合以及連乘、連除、乘除混合等同級的兩步運算基礎上學習的,但運算順序都是從左往右計算的。為了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所以教材選擇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淺入深地促使學生理解混合運算順序,這一內容的學習也為今后的小數、分數混合運算打下的基礎。

  三、說教學法、學法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并結合學生實際,我認為這節課要達到以下的教學目標:

  (1)讓學生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認識綜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減法混合運算的順序,并能正確地脫式計算。

  (2)讓學生經歷由分步列式到用綜合算式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可以列綜合算式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感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

  (3)讓學生在學生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結合教材的編寫和本節課的特點我認為

  教學重點: 用遞等式顯示計算過程的格式。

  教學難點:掌握乘法和加、減法混合運算的順序,并能正確地脫式計算。

  四、教具準備

  五、教學法、學法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本節課我利用情境、生活經驗等多種方法,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

  學生是學習是主體,學生的參與狀態、參與度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引導學生“觀察、對比、總結等多種方式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

  六、教學過程

  為了體現讓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我以學生的學習為立足點。將設計以下的五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購物情境,自主解決問題

  情境是最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首先用課件出示P30主題圖)星期天,小軍和小晴一起來到商店,想買一些學習用品。讓學生仔細觀察,商店里都有哪些學習用品?它們的單價各是多少?

  根據圖中提供的信息,結合自己的購物經驗,讓學生提出一步計算的問題。一個

  學生提出問題,全班同學口答。

  【設計意圖:數學源于生活。首先呈現學生熟悉的購物情境,提出數學問題,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二)、探討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這段內容是本節課的重點:

  為了掌握運算順序,把混合運算的學習和實際問題相結合。激起學生學習欲望,讓學生動發現方法、總結規律。分為五個步驟:

  1.課件出示:小軍“買3本筆記本和1個書包,你們能幫我計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錢嗎? ” 絕大部分學生 可能會進行分步列式,也可能會出現個別學生列出綜合算式的情況。此時先讓分步列式的同學匯報,我及時板書: 先算3本筆記本多少錢?出示算式

  5×3=15(元) 再算一共多少錢? 15+20=35(元)

  2、看圖解決問題

  提問: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錢”,先要算出什么? 你們能不能把剛才這兩個算式合并成一個算式呢?給學生嘗試列出綜合算式的時間和空間,允許討論和交流,然后板書:5×3+20

  3、列綜合算式:我手指5×3+20像這樣的算式,它是由兩個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兩步算式,我們叫它綜合算式。這個綜合算式里,在計算時要先算哪一步?得數是多少?這個得數表示什么意思?讓學生明白綜合算式的意義。我再次總結指出:在計算綜合算式時,為了看清楚運算的過程,一般都要寫出每次計算的結果,用遞等式表示。向學生介紹遞等式表示方式。接著讓學生用遞等式鞏固聯系。

  4、方法多樣:如果我們把綜合算式列成這樣:20+5×3,可以嗎?

  讓學生明確: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錢,就是把一個書包和3本筆記本的總價合起來,所以符合題意,是可以的。

  在這個綜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得數是多少?為什么也要先算5×3?

  讓學生自己仿照上面的書寫格式進行脫式計算,教師巡視,幫助困難生,捉錯誤資源。

  5、展評作業: 引導學生思考:通過這道綜合算式的計算,讓學生說說計算時要注意什么?

  小結: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無論乘法在前還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像這樣含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運算,通常叫混合運算。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怎樣進行混合運算。(板書課題:混合運算)

  【設計意圖:數學課是抽象的,有時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計算課。為了激發學生興趣,本環節設計中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和時間,這樣學生參與的時間就多,學生發表的觀點就多,學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滿足。】

  (三)、探討合有乘法和減法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是本節 課的教學難點

  1.首先談話:同學們真愛動腦筋,幫助小軍解決了問題,小軍謝謝你們。(同時課件出示:小晴說:我也想請你們幫忙,我買2盒水彩筆,付了50元,誰能幫我計算出“應找回多少元”呢?)

  讓學生討論準備怎么來解決這個問題?

  2.學生獨立列出綜合算式,再把自己的解題思路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你們是怎樣列出綜合算式的?為什么?

  對比方法:此題與前面的綜合算式比較有什么不同?應該怎樣計算?現在你能用脫式進行計算嗎?

  學生嘗試計算,教師巡視指導,捕捉錯誤資源。

  可能出現的脫式計算有:

  ①50-18×2 ②50-18×2

  = 50-36 =32×2

  =14(元) =64(元)

  ③50-18×2 ④50-18×2

  =36 =36-50

  =14(元) =14元)

  根據學生的計算情況,相應進行討論評價。

  3.小結: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減法的混合運算中,我們在脫式計算時要注意些什么?要按什么順序進行計算?

  【設計意圖:二、三兩個教學環節中,把書中“想想做做”的第2題與學生脫式計算的錯誤資源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對錯誤資源的交流、比較、反思中,對運算順序和書寫格式達成共識。這種經歷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而且學生對運算順序和書寫格式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四)、應用鞏固,提高能力

  為了體現數學來源與生活,用與生活的理念,我設計三個層次的練習:

  1. 首先讓學生對混合運算的理解加以鞏固,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讓學生說說每題的運算順序,再在課本上寫出計算的過程。要提醒學生注意每一步的書寫格式,后交流計算結果。

  聯系生活解決實際問題,是我們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知識技能形成的重要手段。

  2、接著課件展示:小明去公園買門票場景兒童每張8元,用100元買12張門票,

  能找回多少錢?學生根據信息進行脫式計算。投影展示答案,共同訂正。

  2. “算24點”游戲是我國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它具有益智、怡情等功能,因而備受人們的喜愛。今天,我讓學生用三張牌來玩“算24點;”的游戲

  第一次游戲:呈現三張撲克牌:2、4、10。

  待學生列出:2×10+4和4+2×10之后,教師追問:兩道算式不同,都能算得24嗎?為什么?

  小結: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時,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二次游戲:再呈現三張撲克牌:4、4、7。

  4×7-4的算式中,我們應該先算什么?

  【設計意圖:練習設計,既重視基礎知識的訓練,又將知識性與趣味性融合為一體,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參與。數學課因為有了學生的積極參與而擁有了生命力。】

  (五)、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嗎【設計意圖:讓學生總結所學,在交流反思中,意識到學習方式的重要性和數學內容的延續性,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知識的欲望。

  整節課的設計我是通過五個環節的教學設計,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理念。我通過引導、對比、交流等形式 ,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過程。獲得知識體驗。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9

  教材分析:

  學生在一年級已經直觀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本節課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這兩種圖形的特征,為后面學習長、正方形的周長、面積以及立體幾何的學習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分析:

  1、借助觀察、操作,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語言進行描述。

  2、經歷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過程,發展空間想像力和創新意識。

  3、在具體情境中,感受、欣賞圖形美,培養愛護鳥類、保護環境等環保意識。

  教學要點分析:

  本節課教學重點是:歸納總結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為了突破這一重點,教學中通過學生分組合作、動手實踐、討論交流,自主獲取新知,培養學生的初步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及空間觀念。

  教學策略設計:

  新課標指出:"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思想與方法。”根據這一理念,我認為教學中,教師的著眼點,不應只是規律性結論的呈現,而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為此教學中我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以“美麗的鳥巢”導入新課,通過猜測、操作、分析、比較等方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出長、正方形的特征,并應用這些特征解決實際問題。

  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長方形、正方形紙片、直尺、三角板、小棒。

  過程設計:

  本節課設計四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多媒體課件出示:信息窗1情境,點擊鼠標。

  小朋友們,小鳥的“家”漂亮嗎?看到它們這么漂亮的家,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學生可能會提出:鳥巢是怎樣做的?它的每個面是什么形狀的?這些圖形有什么特征?今天我們重點來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板書課題: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帖)

  設計意圖:好奇是孩子的天性,由情景中的數學問題導入新課,能很快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在心理上產生懸念,并迅速切入正題,為后面的合作探索與深化理解巧設“孕伏”。

  第二環節:分組合作探究特征

  本環節設計了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猜測特征

  我是這樣進行的:(老師手指課件中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小朋友們,我們大膽的來猜想一下,長方形和正方形會有什么樣的特征?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在此基礎上教師指出:大家的猜想到底是對還是錯呢?下面就要通過我們的動手操作來進行驗證。

  這里更多體現了課堂的生成,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成了課堂的主人,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

  第二層次:探究特征

  首先研究長方形的特征:大家的桌子上有長方形紙片、直尺、三角板、小棒等學具。聽清要求:利用這些學具,動腦筋,想辦法,找一找長方形的邊有什么特征,角有什么特征,一會兒要在全班交流你們組是怎樣發現這些特征的。

  學生分組學習結束后,全班進行交流。有的小組通過測量的方法發現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有的小組是通過對折的方法發現的;有的小組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發現長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在此基礎上,再利用課件演示長方形的特征。(演示課件)

  最后教師板書特征:長方形對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貼在黑板上)

  接下來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剛才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形的特征,利用手中的學具,運用各種方法看一看正方形有哪些特征。學生在分組合作、全班交流后,總結出正方形的特征,教師板書: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貼在黑板上)

  在這個層次里,教師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操作材料,學生分組合作、討論比較、總結特征,預設與生成交替出現,課堂真正成了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

  第三個層次:比較特征

  先讓學生分組討論長、正方形的異同,然后全班進行總結,教師用韋恩圖表示出長、正方形的關系。(畫圖)

  有對比才有鑒別,本層次的設計就是想通過比較長、正方形的異同,讓學生在同中求異,在異中求同,避免思維產生混亂。

  到此,新授已經結束,師生共同對知識點進行梳理。(指著黑板比劃一下)然后對開始的猜想進行判斷。

  本課的第三個環節實際應用解決問題

  練習的設計緊扣重點,由易到難,形式多樣,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自我表現的機會。

  第一個練習:課件出示一個長方形,讓學生說出其它兩條邊的長度,并說明理由。

  第二個練習:用小棒擺長方形、正方形

  每個同學都有長短不同的小棒若干根,兩人一組,選擇合適的小棒分別擺出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要說清這樣擺的理由。在這里學生有可能擺出平行四邊形、菱形,那么讓學生說明為什么不是長、正方形,怎樣才能變成長、正方形。

  第三個練習:給出一張長方形紙片,讓學生想辦法變成最大的正方形。目的就是想讓學生在操作中體會長方形、正方形的關系。

  最后一個環節:全課總結

  以學生談感受的方式,評價本節課的收獲、體驗,以及數學思想方法的掌握,感受數學的魅力。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0

  一、教材簡析和教學目標

  (播放視頻)剛才,大家看到學生們正在輕松地玩,你能猜到這是哪部分知識點嗎?是的——《認識方程》,我將靜態知識進行了動態化處理。

  評委老師,下午好!

  《認識方程》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八冊的內容,屬于“數與代數”領域,學生已經學習“用字母表示數”,同時又是即將學習“解方程”的基礎。

  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通過具體情境理解方程的含義,會用方程表示簡單生活情境中的等量關系;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經歷從生活情境中尋找等量關系到用含有未知數的等式表示等量關系的過程;

  情感與態度:讓學生體會到發現、創造的樂趣,經歷數學的情感體驗。

  二、教學思路

  我的教學思路是讓學生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經歷“數學化”的過程---建立方程模型---然后運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系。

  本課的教學不拘泥于方程定義的文字描述,而是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經歷尋找等量關系的過程。

  基于以上思考,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教學環節:(創設情境.導入課題;自主學習.感知方程;實踐運用,拓展延伸。)

  三、教學過程

  首先,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1)撲克游戲、激疑引趣

  我設計了一個“撲克牌猜數”游戲。拿出13張撲克牌,分別代表數字1—13,讓學生從中任抽一張,不讓老師看見這張牌。然后跟學生說只要你們用這張牌上的數字按要求計算后把結果告訴我,我就能快速猜到所抽的數字。

  學生應該會興致勃勃地上來抽一張牌,按要求計算后報出結果,比如得數是75,我猜到數字6,學生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再次玩游戲,比如這次學生的計算結果是45,我猜到數字3.

  (2)導入課題、提出問題

  在激發學生的疑問和興趣后,我趕緊介紹幫我忙的就是數學王國中的'“方程”,導入課題。(板書:認識方程)

  然后讓學生圍繞課題提出自己想研究的問題,我順勢確定兩個作為本節課將要研究的大問題。“什么是方程?”“為什么要學習方程?”(板書:“什么是方程?”“為什么要學習方程?”),關注學生問題探究意識的培養。

  2.自主學習感知方程

  我設計了四個活動幫助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經歷尋找等量關系的過程。

  (1)想象游戲

  在學生明確“天平平衡,表示天平兩邊的質量是相等的”之后,我和學生們一起進入想象游戲狀態:“伸出你的雙手,閉上你的眼睛,現在我們都變成了一架天平。請注意,您的左盤放進了10克砝碼,緊接著您的右盤放進了30克物體。此時此刻,左盤來了救兵——20克砝碼。親愛的天平們,oPENYoUREYEs,您現在怎樣了?”

  (課件演示上面天平的過程.快速的)“你能用一個式子表示天平兩邊相等的狀況嗎?”學生很容易說出“10+20=30”。

  想象游戲中多感官的參與,幫助學生建立“等式”概念。

  (2)不同方式表達

  “同學們,我們繼續玩天平!”(課件動態演示:左盤先放一個櫻桃,右盤放20g砝碼)“要使天平平衡,該怎么辦?”學生應該會說“在左盤放上物體吧”。(課件演示)在創設了櫻桃生活情境后,我尊重學生的已有學習經驗,開放地處理為: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天平兩邊相等的狀況。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形:

  a.生活語言櫻桃的重量加5克等于20克

  b.生活+數學語言櫻桃+5克=20克

  c.圖片+數學語言《認識方程》說課稿+5g=20g

  d.數學語言X+5=20

  “請思考:你覺得他們寫的都對嗎?這幾種表達之間有沒有什么聯系?你比較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學生們在觀察、思考、對比、評價和選擇的思維撞擊過程中,逐漸清晰這幾種表達方式之間有著本質的聯系:那就是等量關系完全相同。順利從物化天平中抽象出數學語言X+5=20,充分感受數學表達方式的優勢:簡潔明了。(板書:X+5=20)

  (3)自我挑戰

  緊接著,我拋出這樣一個問題“沒有天平了,你怎么找平衡?”我將教材中后面兩個例題處理為挑戰題。放手讓學生經歷獨立思考、小組學習匯報的探究學習過程。學生可能會知識正遷移地說“我在腦子里想象有一架天平,左盤放4個月餅,等于右盤的340克”。也可能會說“我去找等量關系:兩個熱水瓶的盛水量+180毫升=20xx毫升”。

  緊扣本課的重點“在生活情境中經歷尋找等量關系的過程”,讓學生經歷由淺入深、由直觀到抽象的探究過程。(板書:4y=3402n+180=20xx)

  (4)闡述“方程”

  (老師將黑板上的方程用紅粉筆圈起來)“同學們,這些都是方程!請仔細觀察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說說你理解的方程是怎樣的?”

  此時,學生們已經比較充分積累了活動經驗,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方程也就水到渠成了。(板書: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3.實踐運用拓展延伸

  這個環節我分層次設計了兩個練習。

  (1)看圖列方程

  學生運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系。

  (2)前后呼應、揭示謎底

  “同學們,現在我們來看看“方程”到底是怎樣幫了我的忙呢?”我把撲克牌上的數看作X,根據之前學生的兩次計算得數現場編輯兩道題目。要求學生根據文字中的等量關系嘗試列出方程,然后我告訴學生,我就是通過解方程求出6和3,它們就是你們抽的撲克牌數字。

  “那到底怎樣解方程呢?后面我們將繼續學習。”

  利用“撲克猜數游戲”資源,前后呼應進行解密的同時,讓學生參與共建課堂,將知識點指向“解方程”,也為后面的學習埋下了伏筆,可謂一舉多得。

  四、總結陳述

  各位評委,剛才我描述的這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是一個“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的過程。主要是讓學生經歷將現實生活中的等量關系數學化、符號化的活動過程,然后運用方程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我并不是否定語言的交流功能,但是實際上,好多事情都是無法靠語言傳達的。”這是日本暢銷書作家養老孟司在《傻瓜的圍墻》一書中強調的一句話。我想,我們的說課也是這樣。

  謝謝!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學生通過前幾年的學習與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對圓形物體已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圓的初步認識》是建立在學生的這些經驗上來進一步認識圓的有關特征,讓學生深切體會圓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并為后續學習圓的有關知識打下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圓,知道圓各部分的名稱。

  過程與方法:通過實踐操作活動,感受并發現圓的有關特征,知道點與圓的位置關系、圓心、半徑和直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并感受圓的美。

  三、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初步認識圓上所有的點到固定點O都有相同的長度r,認識圓心、半徑。

  難點:初步認識圓的有關概念。

  四、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用情境教學法,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活動探究法讓學生主動探索、動手操作,認識點與圓的位置關系,從而理解半徑;用討論合作法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中,相互交流,學習半徑、直徑。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動手畫一畫、量一量,動眼看一看等方式自主探索,以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去學習點與圓的位置關系、半徑等知識。通過自學的方式去學習圓的對稱軸及半徑與直徑的關系。

  五、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一)點亮雙眼,看自行車車輪

  我出示了生活中自行車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它車輪形狀,學生們都知道是圓形,又出示正方形車輪的自行車,問這樣的自行車你們見過嗎?學生們會說沒有,緊接著我就提出疑問為什么生活中的車輪都是圓形呢?圓形車輪到底有什么奧秘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圓的初步知識。帶著問題引入課題,激發學生對圓的

  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為后面的教學埋下伏筆。

  (二)靜做細觀,共探圓的奧秘

  1、認識圓的邊:觀察圓形,看看它的邊是由什么樣的線圍成的?由此得出圓是由一條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

  2、認識圓心:移動車輪、轉動車輪,讓學生觀察車軸在車輪中的位置有沒有改變,通過實物遷移,用一個點表示車軸,從而去認識固定的點即定點在圓中叫圓心,圓心用字母O表示。

  3、認識點與圓的位置關系:通過動手操作、同桌討論,在圖中找出與圓心距離為3厘米、2厘米、4厘米的點,能找多少個,并觀察分別在圓的哪個位置,從而認識點在圓上、圓內、圓外三種位置關系。

  4、認識半徑:通過點在圓上這個知識認識到圓上所有點與圓心所連的線段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接著介紹這樣的線段就是半徑,用字母r表示,接著小組去討論怎么理解半徑,并通過一道練習加深對半徑的理解。

  5、認識直徑:出示一個圓及圓中的6條線段,讓學生觀察6條線段中哪條最特別,通過小組討論找到特別之處經過圓心,并且兩端都在圓上,再介紹這樣線段叫做直徑,用字母d表示,再讓學生說說如何理解直徑并在圓中試著畫一畫直徑,看看還能畫出多少條,并量一量看看有什么發現,從而得出圓中有無數條直徑,長度都相等。

  6、認識對稱軸及半徑與直徑的關系:通過預習回答問題來知道圓的對稱軸及同圓中直徑是半徑的兩倍,讓學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說明直徑是半徑的兩倍,并給學生一張圓紙片,動手操作來解決如何確定它的圓心的問題。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靜思默觀、自學新知、歸納總結的學習方式自主探索圓的有關知識,既讓學生感受豐富多彩的數學學習,又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齊心協力,一起練習

  本環節通過判斷和選擇兩種題型進一步加深對圓的認識,培養學生分析、推理和判斷的能力。

  (四)巧思妙想,暢游數學天地

  首先,解決開始提出的問題為什么車輪要設計成圓形?接著讓學生們猜

  謎語,輕松一下:有一個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釘了一個木樁,用一根繩子拴了一只羊在那里。(打一個水果)猜出后,我們再猜一猜羊吃草的范圍最大能吃出什么圖形?在猜謎中感受到圓在生活的存在。那么生活中還有什么也是圓的,然后帶著同學們一起去欣賞生活中的圓,最后出示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的一句話一切平面圖形中,圓形是最美的,學生感受圓的魅力。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本節課教學,主要是通過畫線段圖或列表的方法解決有關行程的實際問題。題目通過場景圖提供了兩個小朋友分別從家出發去同一所學校上學的有關信息,包括各人行走的速度和從家到學校所需要的時間,要求學生求出他們兩家的距離。教材啟發學生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采用畫圖或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礎上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二、說學情

  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具備了學習簡單行程問題的一些知識和能力。在知識方面,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乘除法運算能力。并且,大部分學生在已有的生活實踐中,已經能夠初步感知路程、時間、速度三者直接的關系,能獨立解答已知速度和時間求行走路程的應用題。 在能力方面,可以說大部分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具備提取信息的能力、質疑能力,和一定處理信息的能力,學生能夠根據已有的信息和提出的問題,選擇合適的信息、采用相應的策略解決問題。 這些知識、能力及經驗為學生掌握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建構行程問題中的數量關系模型,解決相應的應用題提供了前提條件,并為以后學習較復雜的行程問題奠定了基礎。

  三、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新課標要求四年級的學生能從社會生活中發現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探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了解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根據課標要求及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我擬定了以下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的數量關系,會運用數量關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創設情境,通過看圖分析數量關系,找到解題思路,借助圖形 表格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增強數學應用意識,體會數學學習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的數量關系,會運用數量關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一 步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難點:

  靈活掌握行程問題中求路程問題和相遇時間問題的分析和解答方法。

  四、說教法和學法

  1.遷移法。

  遷移法是數學學習中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在學習行程問題時要掌握基本的速度、時間與距離之間的數量關系,而以后遇到工程問題等類似情境的問題都可以運用。

  2.題組法。

  速度×時間=路程 速度和×相遇時間=路程 路程÷速度=時間 路程÷速度和=相遇時間 路程÷時間=速度 路程÷相遇時間=速度和

  3.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學法:經驗歸納法、小組合作探究。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下周學校要進行跑步比賽,學校邀請你當小裁判評出一 名賽跑的總冠軍,總冠軍從三年級的100米跑和六年級的400米跑的冠軍中選出,你該怎么選呢? 速度快 那路程不一樣,怎么算速度呢? 通過學生討論歸納出速度、時間、路程的數量關系。 進而揭示:凡是涉及到這三個數量的問題我們把它稱作是行程問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尋找解決行程問題的策略。 板書課題:解決行程問題的策略。

  (二)討論探究,感受相遇

  (同時、相距、相對、相遇) 教師通過學生的表達和演示感受這四個詞的含義。 同時就是兩個人一起走(學生表演感受同時的概念并配以線段說明) 相遇就是兩位好朋友走到一起碰到了!(學生表演感受相遇的概念并配以線段說明) 相對就是兩個人面對面的站在一起! (相向) 相距是兩個人之間的距離(學生表演感受相向的概念并配以線段說明)

  (三)整理信息,解決問題

  亮亮每分鐘走50米和芳芳每分鐘走40米,他們同時從家里出發走向學校,20分鐘后兩人在學校門口相遇,他兩家相距多少米?

  1.確定相遇位置 提問:題目中的信息比較多,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進行整理?(得出用畫圖和列表兩種方法) 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學生所畫的線段圖,并讓指名學生分析。展示學生整理的結果,并讓學生介紹自己整理信息的方法,說說是怎樣想的?教師進一步把畫圖的方法重點進行強調。

  2.如何畫線段圖

  (1)先確定兩點表示亮亮和芳芳家,再連接兩點畫一條線段,中間畫學校,學校離芳芳家稍近一些。

  (2)用括線和問號表示所求的問題。 列表整理方法的介紹。

  提問:根據整理的信息,想一想:“要求他們兩家相距多少米?”可以先算什么?學生獨立做。請學生在黑板上板演。

  3.質疑解決問題

  (1)討論第一個算式,算的是什么?(并在線段圖中指出來)

  教師追問:為什么小明的路程和小芳的路程加在一起就是兩家相距的總路程了?(學生討論回答并配以線段圖講解。)

  (2)討論第二個式子:為什么要用(50+40)?進而得出:亮亮的速度+芳芳的速度=速度和。 讓同學們比一比這兩種方法之間有什么聯系?

  總結解決問題的兩種方法:

  1.從條件入手分析方法

  2.從問題入手分析方法

  (四)鞏固練習,深化提高

  1.讓學生做試一試。(讓學生獨立解答問題。加強個別指導,同時培養學生提取解決問題的能力。)

  2.說一說在生活中還有怎樣的相遇問題?

  生說:一起相向跑步、一起相向游泳、

  3.補充練習:(培養學生仔細讀題的能力) 三個小組一起折紙,第一小組1分鐘折60個紙鶴,第二小組1分鐘折50朵紙鶴,第三小組1分鐘折40朵紅花,他們10分鐘折多少多紙鶴?

  (1)學生板演:第一種做法(60+50+40) ×10

  第二種做法: (60+50)×10

  (2)說一說那一種做法正確?

  (3)生說:第二鐘正確因為第一組折的才是紙鶴而第二小組折的是紅花。

  (五)全課小結

  說一說你們今天有怎樣的收獲?

  1.時間、速度和路程的數量關系;速度和、相遇時間和路程的數量關系。

  2.掌握行程問題的分析方法。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3

  課程改革,讓我們每一位數學老師強烈意識到,數學與生活緊密相聯。統計與概率既是生活內容,也是數學內容。今天我說課的內容就是西師版課標教材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的統計知識DD條形統計圖。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繼學習了單式條形統計圖和相應統計表后出現的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知識。這后還會認識更多形式和種類的統計圖,如復式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等。不難看出,本單元內容既是舊知的遷移與發展,也是以后學習的認知橋梁。

  單元內有4個例題,前兩例在于幫助學生認識特征,后兩例引導學生學會畫圖。而本課學習例1、例2。例1以回顧舊知為起點,引入復式條形統計圖并初步認識。例2則重在會看條形統計圖,會簡單的分析統計數據并填寫相應的統計表。在教學設計中,我將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例1的素材與例2有機整合,完成整課的教學DD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

  二、學情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四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觀察、分析能力。但形象思維仍占主要地位。

  在第一學段中,已掌握部分統計知識,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數據的能力。

  而通過長期地學習策略和思維的訓練,我班的孩子,不但基礎扎實而且思維活躍。具備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經驗與能力。

  三、教學目標

  根據內容的分析和學生的把握。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通過實例,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及相應的統計表。

  能根據統計結果作出分析,判斷、預測,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和能力。

  經歷觀察分析數據的過程,讓學生體驗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價值。

  鑒于預設的目標,學生的認知水平,認為本課的重點為: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特征,會正確分析相關的數據。難點為:知道條形統計圖中單式與復式的區別。

  四、教學策略

  我校進行了3年的《小學數學學習策略和思維策略》的課題研究,引發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本課就主要采用了其中的“問題探究策略”。問題探究策略,以問題為核心,以研究問題為重點,以培養學生思維策略為目標,設計遷移性、過渡性、反饋性、強化性、延伸性等問題。通過有效問題的有效解決,以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肖伯納說過:“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蘋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么,我們每個人各有兩種思想。”說明合作交流是一種學習,更是一種創新。在教學策略的引領下,學生的學習方式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為主。

  五、教學過程

  因此教學過程設計為:創設情景,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深化認識,運用提高六個環節。圍繞“問題”展開教學。

  1、創設情景。

  為使教學與生活緊密相聯。創設了我任教的“四年級三班和四班的學生”準備去郊游的情景。并提問:“這次郊游當中準備開展五個活動,每人可選一項,事先要知道我們班參加各項活動的人數,怎么辦?”學生自然的想到要事先進行統計才行,從而產生統計需要。并立即讓學生自主開展統計活動。于是,由真實的情景轉入學習的初期活動。經歷收集、整理數據的過程,并在事先準備的表格紙上制出一張統計圖。

  與此同時,我將另一個班參加各項活動人數的統計圖展示給學生。看到兩張反映不同班級學生人數情況的統計圖,自然地會進行比較分析。于是提出活動中的一個關鍵問題。

  2、提出問題。

  利用兩張統計圖中人數接近的一項活動。設問:“三班和四班參加××的人數,誰多誰少?”憑借肉眼觀察,肯定會有不同答案,進而發生爭執。此時此刻,引導學生想辦法。可能會說到用直尺量高度,用直尺比刻度等方法(課件展示)。給予肯定的同時,追問:“有沒有簡單的方法,能一目了然地看清誰多誰少?”自然會產生把兩張統計圖合二為一的需要。順水推舟拋出核心問題:怎樣將兩張統計圖,合二為一?學生在認知需要和問題驅使下,就開始問題的探索。

  3、探索問題。

  我預設,學生可能會生成這些方法(課件展示)。面對眾多的方法,“你認為哪種方法好?說說理由。”引導學生運用“選擇探究策略”進行合理選擇。讓學生體會方法多樣性的同時,又懂得尋求方法的合理性。

  當兩張統計圖合并后,繼續引導學生探索。問:把這張統計圖給班主任,能看明白嗎?”“怎樣才能使班主任知道哪種直條表示

  哪個班的人數呢?”從而在爭論、交流中認識復式統計圖圖例的作用,體驗統計圖表示的嚴密性。

  4、解決問題。

  建構主義認為:新知,納入認知系統中,形成新的知識結構,才完成了認知的建構,新知的內化。把復式條形統計圖,納入已有的統計知識中,并明確它的特點,完成知識建構。于是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弄清:“這種新的條形統計圖與以前學習的統計圖有什么區別?”在相互交流中充分明白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一有兩種顏色的條形;二有圖例。三還能反映兩組數據情況。充分了解復式條形統計圖的內涵后,自然地揭示它的概念名稱DD復式條形統計圖。

  5、深化認知。

  問題得以解決,認識如何深化呢?繼續利用好例1的素材,讓學生發表意見,提出問題和活動建議。如:兩個班參加什么項目人數最多?三班參加野炊的人數比四班多幾人?等。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中,培養學生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的習慣和能力。

  樹立“學習論”為中心的現代教學觀念是課改的追求。為此,讓學生自主填寫統計表。在任務驅使下,主動學會看懂統計表,并思考填寫的方法。學生可能會一行一行地填,也會一欄一欄地填等,從中體會到解決同一問題的不同方法。溝通統計圖與統計表之間內在的聯系,明確各自的優越性。從而深化學生對復式條形統計圖的認識。

  6、運用提高。

  學以致用。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完成基本練習DD課堂活動第1和第2題。統計學認為,收集、分析數據,是為預測、干預未來數據和解決問題服務的。為培養學生的預測意識和能力,設計一個拓展問題:“根據你們的分析,預測一下如果再投一次,小剛和小強分別會投進幾個呢?”,從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六、板書設計

  為讓學生充分地體驗復式條形統計圖產生的過程,將改變以往在黑板上板書的做法,充分利用多媒體隨機生成的功能,將生成的復式條形統計圖保留在大屏幕上。直觀具體、簡潔明了。符合視覺習慣和認知規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本課的教學力求體現以生為本的思想,充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經驗,緊扣教學重點,有機整合教材,創造性使用教材。問題探究策略的運用,使學生在核心問題的啟發下,積極主動的探究學習,促進學生思維的進一步發展。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4

  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借助平移認識平行,理解平行線的特征;

  2.學會借助方格紙或三角尺平移畫平行線。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相結合,在動手操作活動中認識平行線、感受平行線特征,提高觀察、操作、歸納、抽象思維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對平行線相關知識的學習,發展空間觀念,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平行線,會畫平行線。

  難點:借助三角尺平移畫平行線。

  說教法、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我主要以引導啟發為主,結合談話、演示、情景教學等方法,在動手操作中不斷啟發學生觀察、思考平移與平行的關系,引導學生自己探索平行線的畫法,適當地歸納總結,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

  現代教學要求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化,教學中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歸納、練習討論等方法的結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操作、思考、總結過程,探究平行線的特征和畫法。

  說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

  教學環節設計意圖

  1.“創設情境,談話導入”,這個環節先用課件展示生活情境中推拉窗戶、升國旗的圖片,學生充分觀察后,通過層層遞進的四個問題“這兩組圖片,你想到了哪些與數學有關的知識?”“你能具體說說窗戶或者國旗是如何平移的嗎?”“你能用鉛筆代替窗框或國旗的一條邊,在方格紙上模擬剛才圖片的平移過程嗎?”“請你用兩條線段表示剛才鉛筆平移前后的位置,說說你有什么發現。”,讓學生在動手操作與交流探討中引出課題、認識平行線、感受平行線的特征。

  設計意圖:經過觀察、操作平移過程,讓學生實實在在地經歷自主構建概念的過程。描述平移、模擬平移、認識平行三步層層緊扣,在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的同時,幫助其構建概念的意義,理解平行線的特征,發展空間觀念。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環節,我會通過兩個活動引導學生探究學習。

  活動一:“我會找”。

  首先,學生仔細觀察圖的特點;然后,獨立探索嘗試找出兩組互相平行的線段;接著,利用課件演示“小三角形”的平移,全班交流“如何說明所找的每組線段是互相平行的?”;最后,師生共同進行適當的總結,教授本節重點。

  活動二:“我會畫”。

  通過自學的方式學生先了解三種畫平行線的方式,然后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畫出一組平行線;接下來,通過提問“你怎樣說明這兩條直線或者折痕就是平行線呢?”引導學生進一步直觀認識平行線的特征,即平行線間的寬度(距離)處處相同;最后,通過練習題和師生探討,總結出用三角尺畫平行線需要注意的幾個要點,完成重點、難點的突破。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獨立探索、課件演示和全班的交流探討,讓學生逐步學會捕捉問題本質,更加直觀深入地感受平行線特征,提高總結能力,進一步認識“相互平行”,加深對平行概念的理解,積累操作的數學活動經驗。

  3.“應用新知,鞏固提升”環節,練習題分為兩個層次設計。

  層次一:“找平行線”。

  分別從“找一找生活中的平行線”和“找一找圖形中的平行線”兩方面進行練習,在此過程中學生先獨立完成習題再同桌交流最后全班匯報,加深對平行線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層次二:“數學與生活”

  通過“門框垂直嗎?”“畫框掛正了嗎?”兩個問題引導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現象。

  設計意圖:練習題層次一是從生活中的典型實例入手,抽象出平行相關知識,使學生感受平行線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而層次二又從數學知識回到生活,既加深對知識的認識,有讓學生體會到學以致用的樂趣。

  4.“回顧總結,拓展提升”環節,我會提“同學們,這節課有什么收獲呢?”,引導學生從知識方面、課堂表現方面自主總結,生生交流后教師補充小結,提高學習效率及歸納總結能力。最后,布置“請你回家用三角尺在紙上畫一組平行線,給家長講講你的畫法。”的作業。設計意圖:每一節課學生在自主總結和生生交流中能發現自己的進步,體會到學有所獲的成就感,從而增強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說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在平移現象的演示、平行線的繪制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能夠直觀地讓學生看到平移,降低了重難點的教學難度,使新知的探究變得簡單、有趣,也用圖片的方式向學生展示了較多的生活中的平行線,豐富了課堂教學的信息量。

  說教學評價:

  學生自己評價自己能讓學生在反思中提高思維、表達能力,生生互評能夠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聽講效率,師生共評更為客觀一些,三種評價方式相結合能夠較全方位地對學生進行客觀評價。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教科書(西師版)四年級下冊第40至43頁的內容及相關練習題。

  2.教材簡析

  “三角形分類”是新課程教材中“空間與圖形”領域內容的一部分。學生在學習此內容之前,已經學習了三角形的認識,能夠在物體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學習了角的知識,認識了常見的角,為學生學習三角形的特征從角和邊的不同角度對三角形進行分類做好了有力的知識支撐。三角形是最簡單也是最基本的多邊形,一切多邊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個三角形,學好這部分內容,為學習其他多邊形積累了知識經驗,為進一步學習三角形的有關知識打下基礎。

  3.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年齡特點,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學習活動,發現三角形和邊的特征會給三角形的分類,理解并掌握各種三角形的特征。

  (2)培養學生觀察,操作和抽象概括能力。

  (3)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自我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

  4.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根據《三角形分類》這一知識的地位和作用,本課設計的“觀察、操作、比較、小組討論”等教學環節都是為了使學生能根據角的特點給三角形分類,因此這是教學重點。根據學生的認識水平和年齡特點,如何引導學生歸納出各種三角形的特征,這是學生掌握本課知識的一個質的飛躍。因而,“能理解并掌握各種三角形的特征”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5.教學準備

  三角板、多媒體課件、學生用表格等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以直觀教學為主,運用觀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等多種方法,結合教材,讓學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說一說”的自主探索過程中發揮學生相互之間的作用,讓學生自己在動腦、動手、動口中促進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自學能力。在教學中,首先把握新舊知識的銜接點,利用教材6個三角形組成的圖案,讓學生說說自己對三角形的認識,引出課題“三角形的分類”。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交流,尋找三角形分類的方法,最后讓學生說說自己歸類的依據,歸納出各種三角形的特征,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了以下的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揭示課題

  由學生對三角形的認識引入課題,即為學生接受新知識做好鋪墊,也讓學生明確學習內容直奔放主題。

  (二)動手操作,探討三角形分類方法

  1.根據角的特點,對三角形進行分類。

  新課標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把學習變成人的主動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

  我設計了如下環節:

  (1)學生先是獨立思考、獨立操作,獨立探索分類。(事先給每個學生準備一個學袋:一張表格)

  ①學生根據表格對這個三角形進行觀察,再填表。填完表格,再對表格中的數據進行觀察,就能容易地進行分類。

  ②把分類的結果填在表中。

  小組交流

  學生在小組內分別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說說自己的分類依據。

  (3)展示學生代表作品,學生互評。

  (4)師小結歸納(邊把分類依據板書出來)

  (5)鼓勵學生給自己分類的三角形取個名字。

  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就是學習的主人,體驗勞動成果的喜悅心情,增強學習的信心。

  (6)引導學生對三類的三角形進行比較,得出相同點:每個三角形至少有兩個銳角。

  (三)指導完成課堂活動及練習十一第1至3題。主要目的是鞏固復習更好引領后進生掌握按角對三角形分類。

  (四)全課總結

  讓學生學會自我評價,體現了新課標評價的多樣性,還可以訓練學生的語言發展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意在突出重點,解決知識難點,有學生分類的作品展示,有教師板書的知識點。教學內容一目了然,也便于學生觀察、比較。

  (六)作業設計。

  目的加強鞏固,能更好的掌握本課知識點。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數學的說課稿02-22

說課稿數學說課稿初中11-28

小學數學《數學廣角》說課稿02-13

“用數學”數學說課稿03-20

數學《數學廣角》說課稿模板07-13

《用數學》的說課稿04-04

數學說課稿02-17

《數學思考》的說課稿02-20

數學教學的說課稿02-13

數學《統計》說課稿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