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時間:2022-11-23 10:01:25 數學說課稿 我要投稿

【推薦】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推薦】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

  一 說教材

  《集合》是三年級上冊數學廣角的內容,它主要是介紹和滲透一些數學思想方法,涉及的重疊問題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在本節課前,學生雖然已經學習過分類的思想方法,但《集合》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在這里只是讓學生通過生活中容易理解的例子去初步體會集合思想,為以后繼續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學生只要能夠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就可以了。

  二 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中感受到交集的含義,能借助直觀圖,體驗利用維恩圖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能力目標:通過小組合作設計集合圖的活動,啟發學生對交集部分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創新能力、評價說理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生活情景的課堂再現,讓學生在探究、應用知識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三 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學會利用交集的含義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用圖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所表示的意義。

  四 說教法

  本節課劉老師主要采用游戲法、直觀演示法、講解法、師生合作探究法,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引導學生一步步的深入探究,進而將問題解決,達到教學目標。

  五 說學法

  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游戲、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動手操作等方法來理解集合各部分表示的意義,根據集合圖直觀形象的解決問題。

  六 說教學過程

  1劉老師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的積極性,為學生營造了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利用猜拳和搶凳子的游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集合圖的理解。

  2在游戲中引起矛盾沖突,提出問題,使學生的思維世界中出現碰撞,便產生了求知的火花,從而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領悟問題存在的根源——重復。

  3借助呼啦圈套小朋友的方法,演示出集合圈的知識,能夠幫助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集合圖各部分所表示的意義。

  4 借助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的語數競賽活動的情況,讓學生充分探究集合的知識及解決問題的計算方法。

  5小組合作,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設計集合圖,進一步加深對集合知識的理解和認識。

  6 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注重學生思維的拓展,讓學生考慮到集合與集合之間關系的多樣性使所學知識得到了延伸。

  總之,數學課不僅是讓學生學數學,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欣賞數學、體驗數學的價值,從欣賞和體驗中去感悟數學道理、培養數學素養。本節課學生在學習活動的參與中,真正的做到了自主探索、不斷創新,體驗到了數學學習的快樂與成功。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2

  今天我說課的主題是解決問題。將傳統的數學內容“應用題”表述為“解決問題”是新課程有價值的知識觀帶來的重大變化。它不僅僅是字面上的簡單更換,而是價值觀的現代轉型,突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教育觀念。

  一、說教材: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連乘解決問題”,它位于人教版第六冊第八單元“解決問題”的第一課時。它是學生學過多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一步計算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學習的,并為第二課時學習連除解決問題和今后的綜合解決問題打下基礎。因此,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1、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用連乘的方法解決相關生活問題。2、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培養學生自主獲取信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3、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已經積累了不少用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初步了解了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題方法。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讓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本節課提供的需要用兩步計算解決的實際問題,選材范圍擴大了,提供的信息復雜了,如何指導學生從復雜(隱藏)的數學信息中尋找相關的數學信息來解決問題成了學生學習的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1、根據以上分析,教學時,我采取了“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合作交流等教學手段,以創設具體生動的生活情境為依托,科學合理地使用教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探究的積極性。

  2、注意培養學生多角度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課注意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尋找方法,對于學生合乎情理的闡述,給予積極鼓勵,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并使學生逐步形成從多角度觀察問題的習慣,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給每個學生創造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去觀察、去討論、去爭辯、去探索,使學生之間不僅能展示自己的想法、見解,明白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就會有不用的解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四、說教學過程

  這節課分四個環節進行教學,分別是:(一)創設情境,話題引入,提出問題;(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決問題;(三)實聯系生活,優化方法,拓展深化;

  (一)創設情境,談話引入,提出問題

  1、播放國慶儀仗隊表演一分鐘

  一個個方陣邁著整齊的步伐朝著天安門官場走來。提問:同學們可以想一想,除了在大閱兵上看到方陣,咱們生活中哪些地方會遇到有關方陣的問題?這時同學們可能會回答:校運會開幕時的方塊隊,廣播操比賽的方陣,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方陣。

  2、創設情境:一年一度的校運會到來了,你們看每個年級選出來的同學組成了一個方陣,一次三個年級,正在進行集體項目的比賽:廣播操。請同學們看一看,這一次比賽共有多少個同學呢?在幻燈片上出示例題。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1、嘗試解決

  你們能自己嘗試解決這個問題嗎?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嗎?給學生準備學習卡片,每組三張,動手擺一擺,再算一算,求出共多少人。(看看哪個小組能想出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2、交流匯報,(請同學上臺利用實物投影,擺一擺,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如何算的。大致有三種方法:(方法不分先后)第一種方法:先求出一個方陣的人數,10(是每份數)×8(表示先算出一個方陣的總人數)再×3算出3個方陣工240人學生邊匯報邊板書,問學生還有哪個小組也是用同樣方法的,也來說說思考問題,再請兩到三組說說思考過程,還有用不同方法解決這個問題的嗎?同樣也請同學上來利用實物投影,擺一擺,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如何算的。第二種方法:先求三個方陣每一行人數:10×3(算出三個方陣每一行的人數)再×8算出8行一共240人,問學生還有哪個小組也是用同樣方法的,也來說說思考問題,再請兩到三組說說思考過程,還有用不同方法解決這個問題的嗎?引出第三種方法,提醒學生寫答語。本環節設計意圖注重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通過擺方陣圖來說明解題思路和方法,借助空間想象和直觀演示,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幫助學生理解數量關系。

  3、小結比較

  觀察三種方法,提出問題:為什么同一個問題有三種不同的解決方法?

  學生交流,教師小結:先解決的問題不同,選擇的信息不同,圖形拼擺的不同,解決的方法就不同,體現數形結合的思想。相同點是:無論思路如何,都是用連乘的方法解決問題。板書課題:解決問題——兩步連乘應用題

  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清況,想不想再嘗試一下。

  (三)聯系生活,優化方法,拓展深化,

  學校有特異為這些參加比賽的同學們購買了礦泉水,出示畫面:共有20箱礦泉水,每箱24瓶,每瓶2元,請問學校共要支付多少錢?學生獨立完成

  觀察和思考的角度不同,先后選擇的信息不同,所以同一道題有不同的解決方法。看來大家多用連乘的方法解決問題有了進一步的理解。生活中類似這樣的問題很多,再來看一看:學校定好了水,付了錢,總得運回來吧.出示搬運車搬水到卡車上的畫面:搬運車一次搬4摞,一摞3箱,一箱24瓶,請問搬運車一次能搬多少瓶?

  接下來我設計的下一個練習為:練習二十三第4題練習。游泳池長25米,小明已經游了3個來回了,請問小明游了多少米?

  在傳統的連乘應用題教學中側重單純從乘法意義上讓學生理解,所以學生覺得枯燥,而在課程下,突出現實背景,從解放軍的方隊到學生廣播操的方陣,從買礦泉水到運礦泉水都是在生活情境中加深對題意的理解,再到理解數量關系,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理念。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九年義務教育新人教版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六冊第58頁的《乘法口算》。

  2、教材分析

  《乘法口算》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58頁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口算是筆算的基礎,以往的口算教學過多的強調口算技能、正確率的訓練,簡單、重復、機械的訓練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甚至于對數學失去興趣。本節課教材把口算教學和解決生活實際問題聯系在一起,創設了郵遞員送報紙和信件的生活情景,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和學習興趣,同時有利于加深學生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對于學生來講,有了前面已有的知識,在一定情境創設的探究過程中來研究本節課的內容,學習新知識會感到輕松愉快、興趣盎然。

  3、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從知識、技能和情感三個方面擬訂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整十、整百數的口算乘法,能比較熟練地進行口算。

  2、引導學生運用多種算法進行口算,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3、通過各種數學活動使學生能運用乘法口算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乘法口算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具體問題、明確口算算理。

  二、說教學理念

  《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指明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三、說教法和學法

  1、教法

  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學習口算方法。

  《課標》中指出,第一學段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應當選擇符合兒童心理特征、并熟悉的實際生活的情境素材,使學生體會到乘法口算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學習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學生對學習才會產生興趣。以學生所熟悉的郵遞員送報紙和信件為教學情境,創設熟悉的具體的問題情境,在這樣的生活情境中探索口算方法、不僅解決所提出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到學生是解決問題的重要工具,從而感受到數學的價值,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2、學法

  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是《課標》倡導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本節在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熟悉生活知識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探索乘法口算的具體問題情境,學生在輕松、開放的課堂氣氛中,積極參與到創設的問題情境中,自主探索適合自己的口算方法,開展組員間的合作學習和交流,實現智慧的碰撞,體驗成功的喜悅,使學生能夠在思考和探究中學習到口算的不同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和合作學習、互相交流中共同進步。

  四、說教學程序

  教學一開始,就設計了一個簡單的生活情境:

  郵遞員送信,既達到了復習舊知的目的,又能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同時又及時對學生的練習結果進行評價,讓學生有了認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習新知的環節中,又利用剛才創設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從生活事例中發現數學知識,發現數學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有數學,數學來源于生活。

  在學生自主探究口算方法過程中,第一個問題“郵遞員叔叔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報紙、多少封信?”算式是300×10=3000,60×10=600,教師根據兒童心理特征,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讓學生在輕松、開放的課堂氣氛中,積極參與到創設的問題情境中,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等學習方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口算方法。通過教師的引導、點撥,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算理算法的探索過程中,經歷口算乘法的過程,倡導算法的多樣化。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算理。第二個問題“工作一個月,又要送多少份報紙、多少封信?”300×30=9000,60×30=1800時,由剛才的“扶”到現在的“放”,比一比,看誰算得快,并且說說自己的想法,自己是怎么樣,怎樣才能說明結果是正確地。使學生能夠學習到口算的不同方法,讓學生經歷從“多樣化”到“優化”的過程,提升學生思維的抽象度和靈活度,實現智慧的碰撞,體驗成功的喜悅。進而引導學生發現、總結規律:兩個因數末尾都有“0”的乘法,口算時只要先把“0”前面的數相乘,再看兩個因數的末尾一共有幾個“0”,就在乘得的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

  在應用方法的鞏固練習中,分四個層次:第一個練習是改錯題,有多添加0的,有少添加0的,還有乘法誤用加法計算的,其中“50×60=300”是學生易犯的一個典型錯誤,通過讓學生找錯、改錯,可以減少學生在今后計算中犯同樣的錯誤。第二個練習是你出我算,要求同桌每人編2道這樣的口算式題;都不要把答案寫出來。將你的口算式題給你的同桌,考考他,是不是掌握了口算方法?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同桌的合作能力。第三個練習是摘香蕉游戲。讓學生看課件來進行口算。第四個練習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后一個是拓展練習,我根據本課內容設計了由積推想因數的拓展練習,讓學生根據本課學習的口算乘法類型來推想有幾種不同的填法,()×()=2400,()×()=4000,這里既要求學生用口訣來推想兩個因數0前面的數有幾種不同的填法,又要求學生根據積末尾的0的個數來分配兩個因數末尾的0的個數。特別是積4000的算式,既可以是想成兩個因數0前面的數相乘得4的,也可以是相乘得40的,這樣的練習設計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將本課所學知識運用其中,同時也關注了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發展,因為練習設計沒有限定要寫出幾種填法,讓每個學生都量力而行,在自己的水平上有所提高。

  最后的課堂總結以給聰聰回信的方式對學習內容進行了回顧。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4

  設計說明:

  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能用點子圖計算兩位數乘一位數,并理解了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算理。本節的教學內容,學生用知識遷移的方法就能掌握,所以在教學設計上有以下特色:

  1.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時間和空間。在教學中,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點子圖上操作,給學生足夠的思考和探究時間與空間,使他們經歷完整的探究的過程,體會探究的樂趣,從而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自信心。

  2.注重對算法的展示和理解。在探究過程中,學生會發現多種計算方法,也會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在教學中,給學生提供足夠的展示自己想法和算法的機會,激發學生探究和思考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內容:隊列表演(一)(課本第32—33頁.)

  教學目標:

  1.結合“隊列表演”的具體情境,利用點子圖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理解算理。

  2.經歷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體驗算法多樣化。

  3.正確進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橫式筆算,并選擇正確簡潔的運算途徑。

  教學重難點:理解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

  課前準備:教師準備:PPT課件、點子圖。

  學生準備:點子圖。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學

  1.出示閱兵儀式的隊列圖片,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2.學校舉行隊列表演,一共有行,每行有14人(課件出示教材第32頁的主題圖)

  二、探究新知、展示算法

  1.獨立提出數學問題,搞清楚要解決的是什么問題,要列什么樣的算式解決,為什么這樣列式?

  2.引導發現:這個算式和前面學過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板書知識性課題。

  3.估一估:乘積大約是多少?

  4.引導學生利用點子圖算出14×12的結果。

  師:還記得我們學過的把整體分塊求積的方法嗎?請你們在點子圖上圈一圈,看看能否算出14×12(或12×14)的得數。

  (1)學生獨立思考,利用點子圖圈一圈、根據圈的過程寫出算式。

  (2)小組交流。

  (3)展示學生的想法:(課件出示教材第32頁的.例1)

  師:你們算出得數了嗎?能說說你們的算法嗎?

  請學生說說自己的算法,把圈點子圖的過程和算式對應說明。

  方法一:把12拆成6乘2的形式進行口算,轉化成兩位數乘一位數的連乘計算。

  方法二:把12拆成10和2,再進行口算。

  方法三:把14、12都拆成整十數和一位數,進行口算。

  5.出示P32表格,引導學生理解。(課件出示教材第32頁的例2)

  (1)這個表格你能看懂嗎?說一說。

  (2)討論交流:表格中的數據是怎么得到的?

  (3)能看出表格中的數與點子圖及算式之間的聯系嗎?在學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后,歸納與指導。

  三、知識歸納、精講點撥

  1.歸納提升,引出轉化法:

  師:面臨兩位數乘兩位數計算這個新問題師,我們把其中的一個乘數分成兩個一位數,用連乘法計算。或者把其中的一個乘數分成一個整十數和一個一位數,用另一個乘數分別與這兩個數先乘,再把積相加,都是轉化成舊知識來解決。

  2.完成算一算:(課件出示教材第32頁的算一算)

  (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計算。

  (2)指名匯報學生的想法。

  四、拓展應用

  完成練一練第1題。

  鼓勵學生獨立地解決問題,提倡算法多樣化。

  五、課后小結

  師:這節課,你們有什么收獲?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5

  一、說設計理念:

  數學源于生活,我以此作為這節課設計的基本理念。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親切感;也可以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豐富的數學問題,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借助直觀圖,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重疊問題,并能用數學語言表述。

  過程與方法:使學生感知集合圖的產生過程,初步培養學生的建模意識和能力,滲透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初步養成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學習習慣。

  三.說教學重點:

  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重疊問題,并能用數學語言進行描述。

  集合思想是數學中最基本的思想,因此集合理論是數學的基礎。學生從一開始學習數學,其實就已經在運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如把一堆物品分類,需要一定的標準,這種分類思想就是集合理論的基礎,再如學習數數時,把2個三角形用一條封閉的曲線圈起來,這是集合的表示方法——韋恩圖。而以后學習的平面圖形之間的關系都要用到集合的思想,集合的重要性同由此可見一般了。

  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難點是對重復部份的理解。數學的關鍵是讓學生“做數學”。集合的抽象性是在它最終形成結論才具有的,而在結論形成過程中,必然以大量的具體內容為基礎。本著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原則,讓學生從生活實際中親身感知集合的思想,并使他們親身體驗集集合圖的產生過程,在體驗的過程中感受到重疊問題的解決方法。

  有趣的重疊問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借助直觀圖,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集合的思想。

  3、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通過畫圖法解決簡單的集合問題。

  【教學準備】教具:課件,習題卡片。

  【預設流程】

  一、課前交流

  猜兩個腦筋急轉彎題:

  1.小明家有兩個爸爸,兩個兒子,請你算一算小明家一共有幾人。

  師:引導學生,你能上來用你喜歡的方法解釋一下嗎?(讓學生用畫圖來表示解釋)【生板書畫畫:○●○】

  二、探究新知

  1、課前調查

  師:羅老師了解到我們3年級(115)班的同學對動畫片特別感興趣。像我了解到的:有的喜歡米老鼠,有的喜歡櫻桃小丸子,也有的兩種都喜歡。所以課前我特意調查了我們班第一大組的小朋友對米老鼠,櫻桃小丸子的喜歡情況。

  2、觀察素材。

  出示表格。

  喜歡情況 學號:

  喜歡米老鼠1號、3號、4號、6號、

  7號、8號、10號、11號、13號、14號

  喜歡櫻桃小丸子1號、2號、3號、5號、

  7號、9號、11號、12號、14號

  兩種都不喜歡無

  師:從這張表里你看到了什么信息?

  生:喜歡米老鼠的有10人;喜歡櫻桃小丸子的有9人。

  師:噢,老師知道了原來這一小組有19人,10+9=19(人)。這時學生一定會說“不對,這一小組沒有那么多人的”師停下來故意數一數第一組的人數:“咦,怎么算出來的人數和實際人數不一樣呢?怎么回事?”

  3、探究真相

  生:是因為XX既喜歡米老鼠又喜歡櫻桃小丸子,他們重復算了,所以人數多出來了。

  請2人來說一說。

  師:我們來看看哪幾個小朋友既喜歡米老鼠又喜歡櫻桃小丸子?學生說一說,課件不同顏色出示。問:既喜歡米老鼠又喜歡櫻桃小丸子的有幾人?

  師:指出,他們這6人既算在喜歡米老鼠的人數那里,又算在喜歡櫻桃小丸子的人數那里,因此每人算了2次)

  4、尋找方法

  師:看來啊,要通過表格計算這個小組的總人數不是很清楚,有時候要弄錯。那么我們能不能想個辦法,畫一副圖,使別人一看就知道哪部分是喜歡米老鼠的,哪部分是喜歡櫻桃小丸子的,哪部分是既喜歡米老鼠又喜歡櫻桃小丸子的?

  生:作圖。

  師:巡視課堂,搜集學生的方法。(找3~4種形式)

  5、交流反饋

  反饋:

  師:下面請小朋友來展示一下你所設計的作品,但必須說清楚,你設計的這個圖是什么意思。

  生:展示作品

  先介紹不是書上的幾種形式,(請學生自己介紹,然后其他小朋友點評,老師也作適當點評)接下來當有學生出現書本上的方法時,教師就直接請他介紹,予以點評。

  師:比較剛才的幾副圖,你認為哪副圖最能讓人一眼就看清楚哪部分是喜歡米老鼠的,哪部分是喜歡櫻桃小丸子的,哪部分是兩樣都喜歡的?

  生:略。

  師:是的,數學上我們一般用這樣的橢圓形表示。

  師:我和大家想的一樣,也設計了這樣一副圖

  (出示集合圖)請仔細觀察這幅圖:

  1、喜歡米老鼠的有哪些人?課件演示:

  2、喜歡櫻桃小丸子的有哪些人?

  3、中間這部分表示什么?

  4、這個小組一共有幾人?

  再次強調:

  師:知道了在左邊圈里的同學喜歡米老鼠的,在右邊圈里同學是喜歡櫻桃小丸子的,那么旁邊紅色月芽形里的同學表示什么?藍色月芽形的同學表示什么?

  生:紅色月芽形——只喜歡米老鼠的;藍色月芽形——只喜歡櫻桃小丸子的。

  師:現在有了這兩個圈和原來的表格對比一下,你覺得怎么樣?

  生:看起來既方便又清楚.還能一眼就看出哪幾個同學是既喜歡……又喜歡……

  6、歸納揭題。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研究的有趣的重疊問題【師板書:重疊問題】

  我們可以通過畫一畫這樣的重疊圈,來幫助理解。重疊圈也叫韋恩圖,它是英國數學家韋恩發明的。

  7、掌握算法。

  師:如果不用數的方法,利用上面這些數據,能列式計算這一小組的人數嗎?

  生:列式計算

  學生先獨立列式計算,再同桌交流一下。再師生反饋交流,理解各計算方法的意義(略)

  三、鞏固練習。

  1、以知二甲班一共有55人,喜歡米老鼠的有32人,喜歡櫻桃小丸子的有30人。你能算出兩者都喜歡的有多少人嗎?

  2.師:小朋友,上周我們去了動物園,大家玩得都很開心。那這些動物你們都認識嗎?完成練習,練習紙。把下面動物的序號填在合適的位置。填好后再說一說你為什么這樣填?

  左邊月芽形的表示什么?右邊月芽形的表示什么?中間部分表示什么?你能用算式表示這里一共有幾種動物嗎?

  四、總結全課

  今天我們遇到的數學問題都有什么共同特征?都通過了什么方法幫助我們解決的?(畫重疊圈)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6

  一、說教材

  毫米的認識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第五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節。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厘米、米以及怎樣測量物體長度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對常用的長度單位會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因此本節課的教學不僅是學生今后學習的重要基礎,也能為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條件。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本節課可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實際測量過程,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養成認真細心的學習習慣。

  3、使學生感悟到知識源于生活。

  教學重點:認識長度單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學難點: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形成表象。

  二、說教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新大綱也明確指出: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應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因此為了全面、準確地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我將注意: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一旦學生對知識產生了興趣,就會主動探索、積極學習。在教學中,我抓住了小學生好勝心強的特點,課堂開始,就設計了猜一猜老師手中兩本書哪本比較厚,哪本比較薄這一活動,一下子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學生自然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和探究中。

  2、給學生充分的空間

  傳統的教學老師包辦過多,恨不得把許多知識瞬間都灌注給學生,留給孩子時間和空間過少,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了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這節課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在動手測量的基礎上,感受到1毫米有多長,通過觀察找到毫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這一切,都需要給學生留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運用自己的感官,運用自己的智慧去發現和獲取知識,享受成功的喜悅。

  3、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聯系生活創設問題是新課程精神的體現。在教學中設計了聯系生活實際,尋找生活中大約是1毫米的物體;在練習中設計了改一改小馬虎的日記,使學生覺得數學和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建立了一定的生活常識,從而培養他們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熱情。

  三、說學法

  我們常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達爾文也曾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論的知識。”這些至理名言充分說明了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性。為了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并努力做到“授人以漁”,我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學習方法:

  1、合作交流法

  小學生天真爛漫,愛說愛動。合作學習首先滿足了他們“說”的需要,在同一時間里,每個小組都有人在說,課堂成了說的海洋。學生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感到自由、輕松,樂于大膽討論、質疑,有利于學生積極思維、注意傾聽,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創造力有明顯的作用。

  2、動手操作法

  俗話說:“手是腦的老師”、“眼過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可見,手的動作對于人的智力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在本節課中,我讓學生通過摸一摸、比一比、指一指、量一量等多種活動獲取新知,使學生整節課都處于主動積極的狀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還使學生養成了善于思考、樂于動腦的好習慣。

  四、說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設疑導入。

  首先創設猜一猜老師手中兩本書哪本比較厚,哪本比較薄這一情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通過讓學生想一想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并用手勢表示一下,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動手表示的過程中,溫故舊知。再從毫米產生的兩個維度出發:一是所學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時產生的需要,二是所學長度單位測量物體不夠精確時產生的需要,設置測量學生身邊的數學課本的長度、寬度、厚度這樣的情境(數學課本的長度、寬度不是整厘米的,厚度不到1厘米),從而激起學生探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的強烈愿望,自然而然的引入新課。

  (二)、自主探索,發現新知

  1、認識毫米

  先讓學生自主觀察尺子,再交流你看到了什么?結合學生的回答電腦演示說明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

  2、體會1毫米的長度

  先讓學生動手摸一摸1分硬幣的厚度,再與尺子上面的小格比一比,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由此讓學生感知1毫米的厚度,再用手勢表示出1毫米的長度,請學生扮演毫米,跟其他同學說一說毫米的特點,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體或哪些地方的長度或厚度接近1毫米。

  3、操作作演示,引導學生推理得出1厘米=10毫米

  先讓學生猜想毫米與厘米之間的關系,再讓學生觀察、動手操作數一數尺子上1厘米里面有多少個1毫米,多媒體演示1厘米里面有10個1毫米,從而驗證得出結論1厘米=10毫米。

  這一環節教學時,讓學生自已去觀察,在觀察中發現新知,在交流中歸納新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通過學生的觀察、動手實踐等多種學習方式,使學生了解1毫米的概念,從而建立起1毫米的長度觀念,形成表象,這樣很好的突出了重點,分散了難點,教師再充分運用知識的遷移作用,讓學生去猜想毫米與厘米之間的關系,再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驗證結論,使學生主動地進行有意義的數學活動。

  (三)、鞏固練習,培養能力

  1、在尺子上指一指10、20、15、24、48毫米在哪兒?在這個過程中注意指導學生發現5毫米的位置,幫助學生快速找到幾毫米的位置。

  2、完成課本上的做一做。

  3、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厚度、長度、寬度。

  4、填一填,填上合適的單位。

  5、改一改,小馬虎的數學日記。

  這個環節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提供一些具有綜合性的題目,對知識進行鞏固,使學生覺得數學和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從而培養他們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熱情。

  (四)、全課總結,學生說自己的收獲。

  五、教學效果預估

  整堂課,充分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數學教學活動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等新理念。學生愿學、樂學,教學重難點突出,課堂氣氛輕松、愉悅,學生從中獲得了大量的知識信息,提高了各種能力。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7

  一、教材分析:

  《向日葵》是法國偉大的畫家凡高的作品。在這幅作品中,畫家像閃爍著熊熊的火焰,滿懷熾熱的激情令運動感的和仿佛旋轉不停的筆觸是那樣粗厚有力,色彩的對比也是單純強烈的。然而,在這種粗厚和單純中卻又充滿了智慧和靈氣。觀者在觀看此畫時,無不為那激動人心的畫面效果而感應,心靈為之震顫,激情也噴薄而出,無不躍躍欲試,共同融入到凡高豐富的主觀感情中去。總之,凡高筆下的向日葵不僅僅是植物,而是帶有原始沖動和熱情的生命體。

  在《向日葵》這幅作品中,值得幼兒欣賞和學習的是:畫面中鮮明亮麗的色彩和極富特色的線條,感受畫面傳達出來的強烈、炙熱的感情。然而對于城市的大班幼兒來說,孩子缺乏對“向日葵”這種植物的真實的感知,孩子不知道向日葵這種植物的外形、色彩、特征以及它的象征。而這些恰恰正是欣賞《向日葵》這幅作品的經驗基礎。新《綱要》強調:“幼兒的學習要來源于幼兒的生活,以生活為基礎,建立在生活之上。”缺乏生活經驗的學習,對于幼兒來說是空洞乏味的,美術欣賞教學也是如此。因此在欣賞“向日葵”這幅作品之前,我認為幼兒應該豐富的經驗可以包括:色彩、線條、構圖等美術欣賞要素方面的經驗,這一點大班幼兒已逐步積累;另外教師要幫助幼兒認識“向日葵”這種植物,幫助幼兒建構有關向日葵的知識經驗。那么我相信在幼兒擁有了如此豐厚的經驗之后,他們的欣賞活動會更加生動獨特。

  觀察認識:向日葵

  欣賞凡高的其他作品

  基于兩種經驗的積累,我們可以圍繞“向日葵”的欣賞活動構建這樣一個主題:

  美術欣賞活動:向日葵

  實地參觀:向日葵園地

  認識凡高

  生活經驗

  美術經驗

  種植向日葵

  這個主題中包括:實地參觀活動引導幼兒通過實地實物的參觀、認識,建立對向日葵的初步感受和認識。然后認識向日葵的色彩、外形、特征及作用和象征意義,幫助幼兒建立對向日葵的完整認識。還有一個種植

  說教材:

  教材中截取近似值有積的近似值和商的近似值,一般是采取“四舍五入”法截取,前面已學過積的近似值截取,對商的近似值截取,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在教學時,通過結合實例教學,要求學生明確截取商的近似值的實際意義(當小數除法有時碰到永遠除不盡或有時雖然除盡,但實際上不需要那么多的小數位數,這就需要取商的近似值),初步學會在小數除法中用“四舍五入”法截取近似值。進一步體驗學習數學的目的,能夠把學到的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

  二、說學生的認識

  學生用“四舍五入”法截取近似值已基本掌握,也已學習了積的近似值的截取,對商的近似值的截取也能略知一二,但在實際操作中會出現很多的問題。如:把得數保留兩位小數,除到百分位,就看百分位上的數直接截取,應看千位上的數是用“四舍法”或“五入法“再來截取,尤其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就感到更加困難了,如:有一堆煤共有100噸,用一輛載重3噸的汽車來運,幾次能運完?學生計算得100÷3=33次……1噸,往往是根據已學的知識用“四舍法”把余數1噸直接舍去,直觀地取整數33次,這樣出現了這堆煤還留有一部分,學生這種直觀地思考忽略了沒有從實際情況出發去考慮。

  三、說指導學生學習

  根據教材的內容,學生的認知基礎、年齡特點,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精心設計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揭露認知上的矛盾。

  1、簡單回顧四舍五入法截取近似值,設計讓學生求6.8496保留一位小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

  設計的這個數字既有四舍,也有五入,還有保留三位“五入”后的數字變化,可以說一題中涵概了許多知識分量。

  2、生活實例引入,在探索中求知:

  (1)例1我們五(一)班期中考試,全班總分是5089分,請你算一算他們班的平均分有多少分?

  不告訴學生人數,讓學生自己搜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培養,他們當然能夠計算這題的平均分:5089÷55

  嘗試計算后,學生發現此題不能除盡,得5089÷55=92.52727……(分)

  此時教師歸納: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遇到小數除法不能除盡時,我們按實際情況保留一定的小數位數,取它的近似值,應是多少分?(五入法92.5分)。

  整個過程是讓學生自己充分思考、判斷、推理,由實際生活知識引入到所要學的內容,并在從中悟出其中的道理。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8

  一、創設情境,明白為何而學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我想在這節課中,這個價值的體現,無非就是讓學生明白這個四則混合運算學了以后有什么用,我們今天為什么要學習。針對這一點,我就創設了跳繩比賽這個情境,意在通過學生列式解答,比較后發現,綜合算式和分步計算雖然都能達到目的,可謂是殊途同歸,但是,很明顯兩條路是不一樣的,綜合算式顯得更簡潔、更概括,體現了它的優越性,說明我們今天的學習是有價值的,是有意義的學習,而且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時候要用到的,這樣設計為后面的繼續學習的必要性作了很好的鋪墊。

  二、自主探索,明確運算順序

  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中括號的出現是第一次,從這個符號的名稱到它的作用,有一部分學生已經知道了,還有一部分可能還沒有聽說過。根據這樣的學習實際,我就安排了讓學生自己來想辦法解決問題的題目,目的是想讓已經知道的學生用中括號來體現它的作用,讓還不知道的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想辦法來使原來的題目跟現在的運算順序符合。就像課堂中出現的情況那樣,有一個學生就用了大小不同的小括號以表示區別,通過比較發現,可是可以,但區別不明顯,有時候甚至會搞錯,而形狀不同的中括號,用在這里比較合理。這樣的安排,使已經知道中括號的學生進一步明白它的作用,使還沒有聽說過的學生從這里更明確了,它只是改變運算順序的一個符號、一個記號而以,它的作用和小括號是一樣的。在這樣的比較中,學生對運算的順序就更加明了了。

  三、角色換位,培養逆向思維

  平時的課堂上,我們一般都是老師出題考學生,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說,學生還是被動的。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為了更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在最后,我安排了考考老師的題目,讓學生當老師,來考老師,因為每個學生都有想把老師難倒的心理,所以積極性非常的高,個個參與,小手舉得高高,而在這參與中,無形地訓練了學生的計算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四、時時提醒,注意有效閱讀

  “閱讀”一詞,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用得很多,特別是高段,老師都很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其實,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中,時時刻刻都含有閱讀,如何使學生會閱讀、能閱讀,提高有效閱讀的能力,也是我們數學老師的重要任務之一。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意識,提高有效閱讀來幫助解答問題,在本節課中,我特意安排了這樣幾個環節:1、在情境中,看完題目后,我就讓學生說說“你認為在哪個地方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的”,由此來引起學生通過閱讀概括要點,為問題的解決搭橋鋪路。2、在計算118+1536÷12×63-59118+1536÷12×(63-59)兩個題目中,我有意讓學生說說怎么樣會做得更快?你有什么發現?學生通過閱讀題目,比較兩個題目的異同,發現在做第二個題目時可以“偷懶”,把中間的答案抄過來就可以了,這樣的安排,學生明白了仔細閱讀、認真看題的必要性,給解題速度帶來了方便。3、錯例分析,提高閱讀的能力。在完成了題目后,我安排讓學生在數學小家庭中交流,并要找出成員錯誤的原因。這里的意圖一是概括存在錯誤的主要原因,以提醒大家注意;二是培養學生的有效審題的能力,判斷做得對或錯很簡單,但要看出錯在哪里,為什么會錯就不簡單了,這需要非常認真地去看、去觀察才能完成的,這給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又起了很好的作用。

  不足之處:

  題目的難度有所偏大,導致時間緊張,因為考慮面面俱到,重點突出不到位。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9

  一、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學習基礎,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了解24時記時法,并會運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

  2、能正確地把24時記時法和普通記時法進行互換,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樂于和同伴合作交流的習慣。

  3、體會24時記時法在生活中的應用,建立時間觀念,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和活動中了解24時記時法,明確兩種記時法的異同。由于學生在生活中絕大多數用12時記時法表示時刻,因此正確地運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和進行記時法之間的互換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在教學中,以學生的發展為立足點,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全過程,運用以下教法進

  行教學:

  1、情境教學法。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有所悟,在問題情境中學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學有所樂。

  2、直觀教學法。百聞不如一見。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供豐富的表象信息,激發學習欲望,突破重難點,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三、說學法

  教會學生學習是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落實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運用以下學法有效學習:

  1、實踐探索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誘發他們內在的潛力,使他們不僅學會,而且會學。

  2、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有利于學生積極思考,張揚個性,互相促進,互相提高,實現資源共享,獲得成功體驗。

  四、說教學程序

  鑒于對以上的認識,我力求以學生為主體,在活動中建構,設計以下五個教學環節:

  (一)、鏈接生活,初步感知

  奧蘇貝爾認為,有意義的學習必須具有兩個條件,即認知基礎和情感動力。課始,播放學生熟悉的新聞聯播片頭音樂,讓學生說說這個節目是播出的時刻,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再通過屏幕上的19:00,初步感知兩種記時法在生活中的存在。

  再出示電視節目預報,讓學生說說最喜歡的節目是在什么時刻播出,通過討論,讓學生把對應的12時記時法寫在24時記時法的旁邊。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初步嘗試進行互換。

  (二)、實踐探索,自主建構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的發展總是伴隨著特定的活動過程,活動過程展示得愈充分,學生的體驗就愈深,也就愈有利于學生的發展,立足學生的知識起點和生活經驗,通過以下活動讓學生自主建構。

  1、比一比

  現在黑板上出現了兩種記時法,這兩種記時法有什么不同?分別給他們起個名字,你更喜歡哪種記時法?向學生提出探究性的問題,為學生提供了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投入到富有挑戰和探索的數學活動中去。

  2、議一議

  在學生自主探究之后,創設平等、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暢所欲言,在交流、討論、比較中達成共識,得出12時記時法和24時記時法的名稱。并說說為什么不叫25時記時法或26時記時法,強化一天24小時。

  在討論兩種記時法的異同時,適時結合鐘面,引導學生探索24時記時法的記時規律,并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隨著鐘面的變化,周圍環境的變化,讓學生整體感受一晝夜從0時到24時的變化過程。通過對0時的討論,強化對0時的理解,知道今天的0時就是昨天的24時。

  并讓學生在對喜歡哪種記時法的討論中明白,使用兩種記時法是源于生活的需要,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記時法。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3、換一換

  讓學生試著把24時記時法表示的時刻,很快的用12時記時法表示出來,再讓學生出題考老師,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互換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表述互換的方法,提高熟練程度,加深對兩種記時法之間聯系的認識。

  本環節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積累,引導學生自己去系統探索兩種記時法,在教師有條理的引導下,一步一步梳理兩種記時法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找到聯系點。輔助多媒體直觀的優勢,讓學生親歷數學化的建構過程,突破重難點。

  (三)、回歸生活,應用拓展

  學以致用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目的,數學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本環節結合書中的想想做做,設計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體驗成功。

  1、說一說。結合銀行門牌、汽車站牌、公路標志、火車票讓學生在小組里說說從這些材料上知道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將書中的問題以開放式的形式出現,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讓每個學生都能給出自己的想法,鞏固兩種記時法的互換,建立起初步的時間觀念。

  2、畫一畫。給想想做做中的第6題四個鐘面畫上指針。

  3、小小播報員。結合本校的紅領巾廣播站用12時記時法表示的時刻,讓學生在小組里用24時記時法播報節目,讓學生在內化知識的過程中獲得成功體驗。

  (四)、總結評價,促進發展

  課的最后讓學生說說收獲和體會,以學生自我回顧的方式進行小結,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掌握,培養反思自己學習方式的習慣,通過評價激勵,激發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學習中去。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0

  一、說設計理念:

  本節課的教學主要是針對本年級組提出的"如何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專題研究而設計的。設計的過程中力圖體現出本專題的研究成果,把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的各種方法融入了教學當中。同時在本節課設計中,我也考慮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形式上采用多種形式交替變換,注重趣味性,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

  另外,我在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同時,也沒有忽視素質教育,一方面注重各學科間的滲透和聯系,另一方面注意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的熏陶。

  二、說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設計是以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練習為依托,通過對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鞏固練習,把本年級的研究結果——培養計算能力的方法孕育其中,本節課我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針對實際情況和素質教育的要求,設計了一些有趣味、有時代科氣息的練習,但實際并沒有改變知識內容和結構。下面我對本節課知識點做了簡單分析:

  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是本冊的重點內容。這一部分內容的學習,先是從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開始的,然后是接近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估算,接著是由淺入深的學習二、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不進位、不連續進位、連續進位的乘法,使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計算方法。本節課的教學安排既是對前面知識的鞏固和熟練,也是為學生進一步學習一個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和一個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做好鋪墊,又是為以后學習多位數乘多位數計算打好基礎。在這節課中學生在鞏固練習的同時,我把提高計算能力的方法:培養計算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加強口算、掌握算法,理解算理等方法融入整個教學中,使學生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也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增強計算速度,提高計算的準確率。

  基于以上認識,我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1、教學目標:

  使學生較熟練地掌握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的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使學生初步理解提高計算能力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體會成功的快樂。

  初步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懷。

  2、教學的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并熟練地計算。

  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提高計算的準確率。

  難點: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三、說教法、學法

  從素質教育著眼點來看,要貫徹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的原則,不僅要使學生學會知識,更要使學生會學、樂學、主動去學。

  為了更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他們能夠自主學習,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方法上,采用談話激趣、回憶交流、討論歸納、強化練習等教學方法,循循誘導,讓學生在比賽、游戲、練習、合作中自主學習,鞏固和拓展所學知識。

  四、說教學過程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從這種設計理念出發,為了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增強教學效果,使學生計算能力得到真正發展,我對本節課設計如下幾個環節: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這幾天我們一直在學習多位數乘一位數的知識,你們想不想知道我們今天要學習什么知識?想一想。學生可能會根據教材說學習新知。是啊,從課本的內容看這節我們要學習一個因數中間有0乘法,但是老師想讓大家看看最近幾次的作業,拿幾本錯多的作業給學生看看但是老師想問問:這幾天我們學的知識,你們都熟練了嗎?作業得怎么樣?(可以拿幾本錯多的作業給學生看看)引導學生說一些學生還不太懂,應該再練習。……那就鞏固復習一下,使我們計算能力再有所提高,計算的準確度也能提高一些,可以嗎?師板書課題。

  (這樣設計導入主要是讓學生覺得我們是有必要上這節課,明確學習目標,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最大的發揮)

  (二)回憶交流,討論歸納,明確算法,理清算理。

  1、回憶交流

  師:好,那回憶一下,我們這幾天都學習了哪些內容?……

  師:對,這段時間我們就是學習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那每天學習都一樣嗎?……

  請學生想一想都學了哪幾種情況的乘法,同桌之間先互相說一說,然后請學生在全班上說一說。

  2、討論歸納,明確算法,理清算理

  師:你會計算這幾種乘法題嗎?你能說一說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嗎?小組內互相說說,師巡視指導。

  每個小組選一名代表匯報。師據學生匯報板書計算方法。

  師小結:同學們說得不錯,雖然有些還說不完整,但已有一些進步了。

  師生一起來說算法,并理解算理。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1

  一、說教材:1、教學內容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它是學生在已經掌握了兩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為后面學習乘數數位更多位的筆算乘法墊定基礎。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經歷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方法的過程,會筆算兩位

  數乘兩位數,會用交換乘數位置的方法驗算乘法。

  能力目標:培養觀察力、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習的信心。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難點:理解乘的順序及第二部分積的書寫方法。

  二、說教法、學法:針對這樣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在教法上,我個人認為,在教學中應當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啟發、引導、設疑等教學手段

  及方法進行教學。

  在學法指導上,讓學生掌握觀察、比較、發現、交流、合作等學

  習方法。

  三、教學過程: 《一》、問題導入

  1、呈現下圍棋的畫面,介紹有關圍棋賽的事例

  2、放大棋盤學生觀察結構。(明確棋盤面由縱橫19道線交叉組成)

  3、把棋子放在縱橫線的交叉點上,引出問題:“棋盤上一共有多少個交叉點?”

  4、生說一說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列出算式19×19。

  導入板書課題。

  《二》、探究體驗

  1、各組討論:怎樣計算19×19。把想出的計算方法寫在紙上。

  2、全班組織交流。

  3、師生評議。

  (1)請學生說一說,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

  (2)教師對學生發表的意見作以肯定或補充。使學生了解每一種算法的特點和適用范圍。

  (3)重點評議筆算。

  用檢查豎式每一步計算的方式,再現筆算過程。在此基礎上,夸贊學生:能用剛學過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知識解決今天的新問題。并且,能正確解決乘的過程中的進位問題,你們真棒!

  《三》、實踐應用

  1、用豎式計算第65頁“做一做”中的4道題。完成計算后,組織交流。說出筆算的過程,加深學生對筆算過程的了解。

  2、完成練習十六第1題。獨立計算,集體訂正。根據班上出現錯題的情況,和學生一起討論錯誤的原因,請學生訂正錯題。請學生注意:計算時要認真仔細。

  3、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十六第3、4題。完成后,請學生向全班說一說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

  《四》、總結

  1、請學生討論筆算乘法時要注意什么問題,并交流。

  2、教師強調:用豎式計算時,每次乘得的數的末位應該和那一位對齊。還要注意記住進位數,正確處理進位問題。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2

  一、 說教法和學法

  1、 遷移法。

  2、 發現法。

  3、 練習法。

  4、 目標教學法。

  二、 說教學過程設計,

  (一) 復習鋪墊

  從口算6道題入手,復習100乘以一個數,整十數乘兩位數的口算方法,使學生通過口算,歸類小結,溝通舊知,激活思維。

  (二) 揭示課題,展示學習目標

  當學生處在急于求知的狀態時,及時揭示課題,展示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后面的教學活動就緊緊圍繞著目標展開。

  (三)新課教學

  新課教學分兩部分:

  1、 乘數是整百數的口算。

  2、 認識乘法算式中被乘數和乘數又叫做積的兩個因素。

  乘數是整百數的口算,學生完全可以從整十數的口算中得于遷移。所以可以打破常規教學,先讓學生編出幾道乘數是整百數的口算題,試著算一算,說說思考過程,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展開思維,因為材料來自于學生,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順利的解決了教學中重點和難點。

  (四)練習設計

  1、 看卡片說得數:

  在于人人參與,人人掌握算理、算法,面向全體,避免“兩極分化”。

  2、 直接寫得數:

  這一層次的訓練,要求人人動筆,算的又快又對,提高口算要求,使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題量的練習,熟練地掌握口算方法。

  3、 題組練習:

  通過一個因素不變,另一個因素擴大或縮小的題組練習,既鞏固了乘數是一位數,整十數、整百數的口算,同時滲透了函數思想,引活了知識。

  4、 綜合練習

  這個層次的練習集舊知識、新知識、擴展性知識為一體,檢查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可以采用搶答的方式,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學得生動有趣。

  (五)做目標檢測題,及時反饋糾正。

  學生知識的獲取和技能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及時得知自己所學知識的正誤和能否及時獲取矯正性的信息,通過做目標檢測題,可以讓教師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并且及時進行調控,查漏補缺,努力使每個知識點都落實到位。

  (六)課堂小結

  可以引導學生從知識和能力兩方面作出本課的小結。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3

  A、說教材

  一、說課內容:

  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P42《平均數》

  二、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平均數》這個內容被安排在《統計》這個單元之內,教材強調的是平均數的計算方法,而在本冊教材中,它是在學生認識兩種新的條形統計圖(分別是橫向條形統計圖以及起始格和其他格所表示單位量不一致的條形統計圖)并能根據統計圖表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之后進行教學的。在統計中,小學數學里所講的平均數一般是指算術平均數,也就是一組數據的和除以這組數據的個數所得的商,平均數常用于表示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一般情況,也可以用它進行不同組數據的比較,以看出組與組之間的差別,可見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讓學生學習數的知識,并不僅僅是為了達成求平均數的技能,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及對生活的作用更加重要。

  三、教學的重、難點:

  與老教材只強調平均數的計算方法相比,新教材更注重平均數產生的意義,它的功能與生活的聯系,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掌握平均數的計算方法,學會計算簡單的平均數。難點是平均數在統計意義上的理解和認識。

  B、說目標

  教學目標:

  1、在具體問題情景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平均數的特點,豐富對平均數統計意義的理解和認識。

  2、能運用平均數解釋簡單生活現象,掌握平均數的計算方法,學會計算簡單的平均數。

  3、培養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學生的統計觀點。

  c、說學情

  用平均數表示一組數據的情況,又直觀、簡明的特點,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體重、平均成績等。對于這些名詞術語,學生經常聽到,并不陌生,但其真正含義、在統計中的作用以及計算方法,學生卻并不明白。由于學生已經具備平均分的基礎知識,所以應著重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在此基礎上學生能容易列出算式進行計算。

  D.說教法

  本堂課,我倡導師生平等、啟發式的教學方法,教師為學生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通過師生互動式的討論,使學生充滿學習新知的欲望。為學生提供直觀、形象、易于操作的學具,使學生樂于探究,并從中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應即時的引導學生,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使他們在合作與討論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并能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E、說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對平均數的需求。在上課小貓釣魚的故事得到平均數,進而介紹“移多補少法”。從學生喜愛的童話故事,創設這樣的情境不僅吸引了學生的興趣,貼近了學生的生活,也能達到引出平均數的效果。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新課程提倡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的主導地位,使學生主動得探究知識,這樣學生獲得的新知會是有意義的,而不是機械的。在學習內容了解之后,我便出示男生和女生的投球情況統計圖,進而由教師引導理解平均數的現實意義——進行不同組數據的比較。

  以上過程我覺得應該是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有機相結合,清晰地過程使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真正理解求平均數的方法以及平均數的比較功能。

  三、練習

  在學生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之后,教師出示一些與生活有關的平均數的練習,使學生感受到平均數在生活中的常見性。

  1、通過二道判斷題,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平均數

  的意義。

  2、出示游泳圖,讓學生知道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3、通過2組圖片的對比,讓學生知道在生活中藥節約用水。

  通過以上這些信息的出示,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原來平均數就在我們身邊。

  課后反思

  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它也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以往在教學平均數的概念時,教師往往把教學重點放在平均數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視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基于這一認識,我在設計中突出了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為什么要學習平均數,注重引導學生在統計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在比較、觀察中把握平均數的特征,進而運用平均數解決問題,了解它的價值。這節課我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現實生活情境中引入概念,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結合實際問題排隊問題,引導學生展開交流、思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深刻認識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在學生的討論中,在認知沖突下,認識到比較其中的一人不合理,一人不能代表男女生的整體水平;在人數不同的情況下,比總數顯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數能代表他們的整體情況,因此產生了“平均數”,感受平均數是實際生活的需要,也產生了學習“平均數”的需求。教學只有組織了這個過程,學生對平均數的統計意義以及作用才有比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臨相類似問題時,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數作為一組數據的代表,去進行比較和分析。

  二、創造有效的數學學習方式,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學會平均數的算法

  教師應從多方面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每一位學生主動從事數學活動,讓學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數的方法。由于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學生中有一部分已經知道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找出平均數,其實這種方法也能夠利用教材上的統計圖很好地進行過程的演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自主探索,小組討論找到求平均數的方法,再小組合作學習,互相將自己探索的方法交流,達到共識。學生雖然求出了平均數,但概念也是非常模糊的,平均數”的概念比較抽象,很多人對平均數的含義不理解。移多補少對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很有幫助,讓學生在移多補少中建立平均數的表象,通過學生移一移、說一說,從感官上理解平均數的由來。后面教師制造矛盾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計算方法,加深總數÷份數=平均數的印象,使學生理解逐層深入,達到掌握方法的目的

  三、練習具有坡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發展

  練習在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中是必須的,但新課程的背景下,練習也要注入新的內涵,在進行基本訓練的同時,努力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發展。判斷題是說明了平均數的含義,游泳池的平均水深問題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平均數的意義。第3道題是計算題,幫助學生熟練平均數的算法。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4

  教材分析:

  “年月日”一課教學內容的地位與作用:“年月日”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六冊第三單元的第1課時。學習和掌握好這部分內容,是進一步探索學習時間單位及時間單位換算的基礎,也有助于學生對生活實際問題的感受,便于學生更深刻地感悟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從而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目標:

  新大綱要求: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己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我從以下三方面考慮的:

  (1)聯系學生已有知識,通過組織學生觀察、討論,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建立較長的時間觀念;知道平年、閏年的基本含義以及相互關系,知道一年中各月的天數:掌握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能正確判斷某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并能解決一些有關的生活實際問題。

  (2)在探索年、月、日之間相互關系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數學猜想能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探究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計算全年的天數,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

  (3)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發現問題的情趣,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感悟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并結合教學情境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3、教學重點:認識年、月、日及其相互關系,建立年、月、日的時間概念。

  教學難點:正確靈活地判斷平年、閏年。

  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時、分、秒等時間知識,并在實際生活中積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經驗,有關年月日的知識,也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之中,學生有了形成較長時間觀念的基礎。而三年級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形象思維過渡的時期,能進行一定的抽象思維,想象能力也由模仿性向創造性的想象過渡;自覺性、主動性、持久性都有所加強,具有一的定的探究能力。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規律,結合“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新理念,我確定了如下教學方法:

  教法分析:

  依據《數學課程標準》中“變注重知識獲得的結果為知識獲得的過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學生發展為立足點,以自主探索為主線,以求異創新為宗旨,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運用設疑激趣、直觀演示,實際操作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讓學生全面、全程地參與到每個教學環節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師的教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因此,我特為學生設立了如下學習方法:

  學法分析:

  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學中采用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了猜想驗證、分析實踐,合作交流、總結歸納的學習平臺,讓學生經歷一個觀察比較、實踐驗證、合作交流、總結概括的數學學習過程。

  教學流程:

  綜上所述,我把本節課的教學流程預設為創設情境,引入新課→探究交流,構建新知→實踐應用,反饋提高→總結回顧,拓展延伸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多媒體展示開國大典和申奧成功的畫面,提問:“你們知道這激動人心的一幕發生在什么時候嗎?”

  2、根據學生的回答繼續提問:“你們有自己喜歡的時間嗎?”學生發言,說出節日或生日等時間。

  3、教師歸納:像剛才這樣,我們在說明一件事情時候,往往要告訴人們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年、月、日和時、分、秒一樣,也是時間單位。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新的時間單位——年月日并板書課題。

  (教師從學生關心與感興趣的開國大典和申奧成功這一資源入手,動態地

  呈現出具有重大意義的兩個時間,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成功地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

  第二環節探究交流,構建新知

  1、認識年歷

  A、課件展演示年月日的來歷。

  B、利用手中的年歷,小組合作學習:觀察年歷,你知道了哪些知識?

  C、匯報交流,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一年有12個月

  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

  30天:四、六、九、十一月

  二月28天

  二月29天

  D、計算一年的天數。

  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計算,展示交流,教師板書:平年一年有365天,閏年一年有366天。

  E、練習,圈出xxxx年中,你認為有意義的時間。

  (采用多媒體演示年月日的來歷,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觀察年歷,自主探索、討論交流、發現創造,使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了學生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

  2、認識大月、小月。

  A、根據學生回答,揭示大月、小月的定義。

  B、指出一年中的大月和小月。

  C、記憶大月和小月。(左拳記憶法和兒歌記憶法)。

  D、游戲。我們一起做游戲吧!老師隨便報一個月份,要是大月男同學拍手,要是小月女生拍手。教師最后報到二月,根據學生的反映得出二月是一個特殊的月份,引入平年與閏年的教學中。

  (通過用左拳記憶法和記大月的兒歌,輕松地幫助學生記住每個月的天數,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生動活潑,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平年、閏年。

  A、利用1981年——xxxx年二月的月歷,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并完成記錄表。

  B、觀察記錄表,小組討論:你們發現了什么規律?

  在匯報過程中,學生會說出有的年二月有28天,有的年二月有29天,教師適時指出:二月有29天的那一年叫閏年,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揭示出平年和閏年的定義后,繼續提問:“為什么會有平、閏年之分呢?”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再出示小知識,學生既知道平閏年的來歷,又知道每4年中就有一個閏年。教師再追問:“閏年的年份與數字4有什么關系呢?”引導學生再次探究判斷平年、閏年的方法。

  首先出示年份除以4的結果,小組合作學習,根據學生匯報,師生共同總結得出: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的一般是閏年。然后讓學生進行平閏年判斷的練習。當學生判斷1900除以4沒有余數,而它卻是平年時,教師提問:“這是怎么回事呢?”為學生設下懸念,再及時出示小知識,既解決了學生的困惑,學生也掌握了整百年是不是閏年的判斷方法,即整百年份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

  C、練習,再次判斷平年和閏年。

  (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是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本部分教學中,教師層層設疑、環環相扣,學生始終處于不斷的發現問題、解決問

  題的過程中,特別是整百年是否為閏年的判斷更是學生數學智慧的一次提升,同時插入平年閏年的課外知識,既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使學生的數學知識更加完善。)

  剛才,同學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學到了年月日的知識,并得到了好的學習方法,下面我們就帶著這些知識方法到智慧島去闖闖吧!

  第三環節實踐應用,反饋提高

  1、填空我最棒!

  (1)、一年有()個大月,()個小月。

  (2)、9月1日開學的前一天是( )月( )日。

  (3)、今年的一、二、三月共()天。

  (4)、平年一年有( )天,閏年一年有( )天。

  (5)、四月份有()個星期零( )天。

  2、判斷我更行!

  (1)每年都是365天。()

  (2)24個月就是兩年。()

  (3)小明的書包是xxxx年2月29買的。()

  3、口答:小強滿12歲的時候,只過了3個生日,猜一猜他是哪月哪日出生的?

  4、拓展練習。

  小明在奶奶家連住了兩個月,正好62天,這兩個月可能是哪兩個月?

  (慧智島闖關的練習遵循了學生愛動、愛玩、愛挑戰的特點,營造了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不僅發展了他們的思維,也培養了他們大膽探索的精神。)

  第四環節總結回顧,拓展延伸。

  1、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2、談談自己在本課學習中的成功之處。

  3、“你還想研究哪些關于時間的知識?

  (讓學生談收獲、談感想,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點及要點知識進行梳理,利于建立起完整的知識網絡。通過學生自我評價能夠起到取長補短的作用。“你還想研究哪些關于時間的知識?”通過學生上網查找,把知識向課外拓展延伸,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學習是永無止境的。)

  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的“眼睛”,是教學的“靈魂”,為課堂教學起到導航的作用。因此,我設計了如下板書:從板書中,可以清晰看到本節課的知識點,重點及難點知識也一目了然,有利于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時、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教材從材料的選擇到呈現方式,都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力求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知道秒的意義,探索分與秒的進率關系,體驗1分、1秒的長短,初步建立1秒、1分的時間觀念。

  根據本課的設計理念,結合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在豐富的學習活動中發揮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像力,在探索交流活動中,逐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3、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滲透愛惜時間的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重點: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難點: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

  教具準備:

  課件、鐘面、口算卡片、

  二、說教法

  根據以上目標,我選擇了以下教學方法:引導觀察、學具操作、組織討論探索等多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過程,讓學生從中感受、理解知識的發展過程,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三、說學法

  “教法為學法導航,學法是教法的縮影”,在學法的指導上,我讓學生通過看一看、聽一聽、說一說、議一議、做一做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感知秒,體驗秒,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獨立思考、互相討論、合作交流中共同發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說教學過程

  依據這節課的教材知識結構及小學生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這節課我分四個環節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件:回想春節聯歡晚會倒計時情景,從學生熟悉的春晚創設情境,讓學生參與倒計時的活動,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出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秒,揭示課題:秒的認識。

  (二)合作探究,獲取新知

  1、認識1秒

  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鐘面,想想你還知道哪些有關秒的知識呢?四人一小組交流自己的認識。

  這一小節,我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時間,學生通過觀察、交流、反饋等學習活動,探索出:秒針是鐘面上最細最長的一根針、秒針走一小格的時間就是一秒。(板書:秒針走一小格的時間就是1秒)

  2、認識幾秒

  出示課件,提問:秒針從數字幾走到數字幾經過了多少秒?為什么?這樣反復多次地練習,讓學生說出不同的看法,可能有的學生是一小格一小格地數,有的是一大格一大格地數,體現方法的多樣化的同時,教師要對學生的方法進行優化。

  3、探究分與秒的關系

  讓學生認真觀察鐘面,想一想:秒針在鐘面上走一圈是多少秒?秒針走了一圈后分針有什么變化?從分針與秒針的走動,你發現了什么?

  我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看法,最后全班匯報。得出結論:1分=60秒。(板書:1分=60秒)

  分與秒的關系是本課的重點,所以在這一小節我采用個體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交流、匯報總結的方式來解決。因為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我就放手讓學生自主去探索,給予學生充分信任。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讓學生在交流中進行思維的碰撞,有利于培養他們初步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4、實驗活動,體驗時間

  ①體驗1秒

  先讓學生閉上眼睛聽“嘀嗒”聲感受一秒的時間,再讓學生用一個動作來表示一秒的時間。可能有的1秒鐘會拍一下手,有的會翻一下手腕,有的會眨一下眼睛,就讓學生用自己想的動作跟著“嘀嗒”聲做一做,充分地體驗時間單位“秒”。

  ②體驗1分鐘

  讓學生拿出口算卡片在1分鐘里進行口算練習,體驗1分鐘的長短。在這個環節的設計我是這樣考慮的:口算是我們數學課堂一項基本的訓練,把它作為1分鐘的體驗內容,可以讓我們活動的數學成分更濃,讓學生對1分鐘有更充分的體驗和感受。

  5、知道1秒的價值,懂得珍惜時間

  播放課件,通過介紹我國體育健將劉翔110米欄奪冠的成績和一些現代化工具在1秒鐘里創造價值的一些數據,讓學生感受到1秒雖短,但能創造出意想不到的價值。借此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和愛國主義教育。

  6、時間名言欣賞

  通過欣賞時間名言,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對學生進行了一些情感的熏陶。

  (三)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1、填寫合適的時間單位。

  每天大約睡( )小時大約需要20( )大約需要25( )

  2、練一練。

  (1)1時=( )分1分=( )秒

  (2)秒針走一圈是( )秒,走半圈是( )秒。

  (3)鐘面上有( )大格,有( )小格,又細又長的針叫( )針。

  通過層次性練習,鞏固所學知識,并靈活運用,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自我評價,享受收獲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你有什么收獲呢?

  讓學生自己歸納所學內容,既能使學生回顧整個學習過程,又能使學生學會自我評價,享受成功的喜悅,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知識網絡,培養概括能力。

  五、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因此,我用精煉的語言對教學內容進行概括,突出了教學的重、難點,簡潔明了。

  板書:

  秒的認識

  秒針走1小格的時間就是1秒

  1分=60秒

  在這整一節課,我盡量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組織他們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實踐體驗,鼓勵他們去討論、去探索,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數學的世界里快樂地翱翔!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數學的說課稿02-22

三年級數學《交通與數學》說課稿11-05

“用數學”數學說課稿03-20

小學數學《數學廣角》說課稿02-13

數學《數學廣角》說課稿模板07-13

《實驗數學》說課稿06-12

說課稿:用數學06-12

數學命題說課稿06-10

數學樂園說課稿06-09

數學《整式》說課稿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