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說課稿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說課稿(精選1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說課稿 1
一、說教材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第十冊第四單元的一個學習內容。在這個內容之前,學生已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學會了約分、通分、分數小數互化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是本節課最直接的知識起點。本節課的內容又是進一步學習分數加減法混合運算的基礎,同時又是本單元的重點。五年級學生已經能理解只有分數單位相同的分數才能相加減的算理,并且已經初步具有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
二、說學生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是:先通分,再按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進行計算,學生在前一個單元里已經熟練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又在前幾節課里學習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明確了分-數單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減。因此,對學生而言,作為構成計算法則的兩個重要成分都已學過,在這節課,無非是引導學生想到“化異為同”,把異分母分數轉化為同分母分數來溝通新舊知識,好在學生已從“異分母分數大小比較”里學會了這一招“化異為同”所以在這節課里要求學生再用“化異為同”來解決問題并不難。
三、說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能正確的進行計算。
2、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決問題的過程。從中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并進一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驗算習慣。
3、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成功的情感體驗。
四、教學重點: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教學難點: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時必須先通分的算理。
教學關鍵:通分。
五、教學理念
通過學習新課標,使我明白: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基于新課標的上述理念,我把本節課的教學流程預設為:創設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主建構------鞏固內化,拓展創新------回顧總結,完善認知。
六、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設計意圖:我創設這個情境的意圖首先想體現數學來源與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教學理念。其次在這個情境中,給學生提供了一組開放性的學習素材,有利于學生提出問題,自主探究。
在學生列出的4個算式中,其中1/4+1/4是同分母分數的加法,意圖是復習同分母分數的加法的計算法則。另外3個是異分母的加法,為接下來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二)嘗試研究
這一環節是探究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安排這樣幾個小環節:
1、小組合作
我在3個異分母分數的加法中,先選擇了能化成有限小數的1/2+1/4,為學生解題策略多樣化創造出更寬闊的思維空間。
2、算法優化
在學生出現了多種解題方法后,(1)化成小數計算(2)通分計算(3)畫圖解決。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為學生創設一種情境:繼續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獨立計算1/2+1/3讓學生在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解答中發現,化成小數計算時有一定的局限性,畫圖解決很麻煩。從而得出:異分母分數加法要先通分,再計算比較合理。
3、驗算得出異分母分數減法
你能把自己的計算結果驗算一下嗎?(學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減法)
通過驗算這個小環節,自然引出異分母分數的減法,然后讓學生通過獨立計算,掌握異分母分數的減法的計算方法。
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說課稿 2
一、對教材的理解和學情的分析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第十冊第四單元的一個學習內容。在這個內容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學會了約分、通分、分小數互化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是本節課最直接的知識起點。本節課的內容又是進一步學習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基礎,同時又是本單元的重點。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能理解只有分數單位相同的分數才能相加減的算理,并且已經初步具有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及對學情的把握,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擬訂為: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決問題的過程,從中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并進一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驗算習慣。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成功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教學難點: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計算時必須先通分的算理
教學關鍵:通分
三、教學理念
通過學習新課標,使我明白了: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基于新課標的上述理念,我把本節課的教學流程預設為:創設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主建構——鞏固內化,拓展創新——回顧總結,完善認知。
四、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課件播放:千島湖美麗的風光,感受大自然的美景。畫面定格在千島湖的峰。
今天老師帶大家一起去千島湖游玩好嗎?
2、出示一組千島湖游玩的信息:
游船碼頭千島湖峰
坐纜車要小時
爬山要小時
賓館游船碼頭
乘汽車要小時
騎自行車要小時
要求學生分組討論:你準備怎樣游千島湖,并用算式表示你所需的時間。
得出:1/2+1/3 5/8+7/81/2+7/8 5/8+1/3
【設計意圖:我創設這個情境的意圖首先想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教學理念。其次在這個情境中,給學生提供了一組開放性的學習素材,有利于學生提出問題,自主探究。
在學生列出的4個算式中,其中5/8+7/8是同分母分數的加法,意圖是復習同分母分數的加法,意圖是復習同分母分數的計算法則。另外3個是導分母的加法,為接下來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二)合作探究,自主建構
這一環節是探究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是本課的中心環節。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安排這樣的五個小環節。
1、獨立探險究
每人獨立嘗試3個算式,注意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
2、小組合作,集體反饋
4人小組交流方法,再各組派代表全班交流
3、算法優化
在多種算法中,討論出最合理的方法:先通分,再計算。
有的學生可能出現以下的算法:(1)化成小數計算(2)通分計算(3)畫圖解決。當學生出現這幾種方法后,引導學生展開討論,體會并感悟出:化成小數計算時有一定的局限性;畫圖解決很麻煩。從而得到:異分母分數加法要先通分,再計算比較合理。
4、驗算得出異分母分數減法
你能把自己的計算結果驗算一下嗎?(學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減法)
通過驗算這個小環節,自然引出異分母分數的減法,然后讓學生通過獨立計算,掌握異分母分數的減法的計算方法。
5、歸納概括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法則
6、再一次請學生選擇游玩路線
【設計意圖:此環節中教師將學習的自主權完全交給了學生,使學生程度的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體現。在這個環節中學生經歷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算法多樣化、優化的過程,使他們在體驗中理解、掌握了異分母分數相加減的方法,同時既培養了良好的驗算習慣,又使學生的探究能力、自學能力得到了相應的提高。最后通過對計算結果的比較,再次請學生選擇哪種登山方式,并說明你的`想法。有的學生會說乘纜車,這樣節省時間;也有的學生會說爬山,這樣可以節省金錢。這一小小的環節,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靈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又一次讓學生在選擇中體驗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展示了數學的魅力。】
(三)鞏固內化,拓展創新
學生學習新的知識方法后,還必須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加以鞏固、提高、拓展、創新,形成技能,發展智力。
1、單一練習:把下面各組分數通分。
【設計意圖:因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最關鍵是通過通分把異分母轉化為同分母,所以我設計的第一個練習是通分。接下來第二個練習我設計了一個發生在學生身邊的真實情景,在這個大情景中又包含了3個層次的練習】
2、創設生活情境:
目前我校正在打造書香校園的品牌,圖書室最近新買了一批圖書。
(1)買來的故事書占總數的1/4
科技書占總數的1/6
基本練習:出示兩條信息
要求學生根據這兩個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并解答學生可能列出1/4+1/6 1/4-1/6
【設計意圖:一方面是鞏固新知,另一方面當學生在計算時出現有12、24作公分母時,通過比較,感悟出用最小公倍數作公分母最簡便。】
(2)綜合練習:
在前面2條信息的基礎上,再增加一條信息:連環畫占總數的1/5。
要求學生求出:這三種書共占總數的幾分之幾?
學生列出:1/4+1/6+1/5
【設計意圖:一方面由2個異分母分數擴展到3個,這是知識的又一次拓展,也是對教材進行整合;另一方面對學生的學習提出了新的挑戰。】
(3)思考練習;
在前兩個信息的基礎上,補充這樣一個問題:其他書占總數的幾分之幾?
讓學生嘗試解決:1-1/4-1/6
【設計意圖:為了體現不同的人學不同的數學,讓學有余力的同學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我給學生提出了一個思考性的問題。如果學生不能當場解決,可讓學生帶著問題出課堂,課后去思考。】
(四)回顧總結,完善認知
請學生談談,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從中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
(五)板書設計通分
異分母分數相加減同分母分數相加減
轉化
【設計意思:通過學生的回顧總結,再次讓學生明白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通過通分轉化成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從而不斷完美學生的認知結構。】
總之,整節課的教學內容設計上力求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的教學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一理念。在學習方式上力求體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這一理念,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算法的多樣性。在教學評價上:我不僅關注計算法則的得出,更關注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知識的學習過程。
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說課稿 3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分數的意義》。 2.教學目標
(1)知道分數是怎樣產生的。
(2)讓學生在說一說、分一分、畫一畫、折一折等實踐活動中理解單位“1”,感受并理解分數的意義,知道分子、分母、分數單位的含義,培養學生實際操作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在實踐中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能力。
(4)通過創設互相協作,積極探索的學習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滲透數學來源于實際生活的思想。
3.教學重點
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分數的意義和分數單位的含義。
4.教學難點
理解單位“1”的概念。
二、說教學方法
學生學習認識事物是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學生雖然在前面的學習中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但要是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進一步明確分數的意義,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因此在教學中我以學生為主體,采用啟發、誘導、探究等教學方法,并穿插自學練習,通過直觀觀察思考,讓學生充分感知,再通過分析討論,比較歸納突破了一些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也是單位“1”這一難點,層層推進,步步深入。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歸納、概括、遷移、抽象、把握概念的本質。
三、說學法指導
學生學習過程的`始終,都離不開學法。在本課的教學中學法的指導寓于教學過程的始終。
1.教給學生探索知識的方法。教師為學生準備一把米尺,讓學生測量黑板的長度,在測量中發現不能正好得到整數,那么引發學生想到用分數去表示剩余的不足,這就引出了分數的產生。
2.讓學生利用學具一個圓片、一根細繩、一個正方形或長方形紙片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將他們畫一畫、折一折表示1/4,領悟出可以把一個物體看做一個整體單位“1”。然后出示五個蘋果和六個熊貓的圖片讓學生表示其中的1/4,讓他們用八支水彩筆自己去分一分表示1/4,領悟出單位“1”不僅僅可以是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還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達到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
3.在學生動手操作比較歸納出單位“1”也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整體。讓學生再次動手操作體會由于分的份數不同,取得份數不同,產生的分數也不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己說一說分數的意義,訓練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一)分數的產生
通過讓學生用米尺測量黑板的長度,發現剩余的不足,提出問題剩余的不足怎樣來記呢?然后在展示古代人測量物體長度的圖片,讓學生了解分數那時就已經產生了,最后通過展示兩個孩子分東西的圖片,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分數產生的必要性。
(二)喚醒已知、探究未知
1.通過回顧舊知,為學習新知做準備,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2.理解單位一的含義
教師先展示一個平均分成四份的長方形,讓學生自己說一說這里1/4的含義,然后再讓學生利用桌上的學具自己通過畫一畫、折一折等方法表示其中的1/4,請學生代表到投影前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操作方法及成果。緊接著教師出示平均分成四份的一條線段和一個圓,讓學生說一說這里1/4的含義,引導學生說出可以把一個長方形、一個圓、一條線段看做一個整體,隨后展示四個蘋果,讓學生說一說其中1/4的含義,引導學生說出可以把四個蘋果看成一個整體,然后出示六個熊貓的圖片,提問學生能不能把六個熊貓看成一個整體,緊跟著提問學生還可以把生活中的那些物體看成一個整體,這時提出單位“1”的概念。接下來回到熊貓圖片讓學生看圖片自創作出一些分數,同時教師板書學生說出的分數,并帶著學生分析分子分母各是什么含義,這時教師叫學生隨機說幾個分數并說說它的含義,最后讓學生自己先總結分數的意義,然后教師歸納補充得到分數意義完整的概念。
3.分數單位
首先教師引導學生說一說整數425的計數單位,然后指出分數也有計數單位叫分數單位,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復述分數單位的意義并舉例說明,在這里引導學生歸納:分數單位就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數,也就是若干分之一,也就是說分數單位是有一個分數分母來決定的,分母是幾,它的分數單位就是幾分之一。最后通過學生和教師配合做的小游戲加深學生對分數單位的理解。
(三)反饋練習
這一環節,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控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知識,達到訓練和提高的目的。為了能使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相結合,讓每一位學生獲得成功,我設計下列練習:
1.在提出分數意義的概念后分糖果得這道練習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2.后面的三道練習都是通過具體實際鞏固學生對分數的意義的理解。
3.隱藏香蕉的這道題是訓練學生變換思維去考慮問題的能力。
(四)全課小結,揭示課題
先讓學生說一說這節課的收獲,然后教師總結“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對分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關于分數還有很多很多的知識哪!同學們課下繼續去學習、去探究吧!”教師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延伸到了下節課。
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說課稿 4
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思想與方法和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幾個方面談談我對本節課的認識與思考。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和體積單位等知識已熟練掌握的基礎上來學習的。首先,給出容積和容積概念并說明計量容積一般就是用體積單位;然后,通過從生活中引導學生觀察藥水瓶、飲料瓶上的容積單位L和ml,并介紹了它們的關系和它們與體積單位的區別與聯系;最后,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來感知L和ml這兩個容積單位的實際大小。并將新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起來。有利于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容積單位的實際意義。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利用例5計算小汽車油箱容積鞏固長方體容積的計算和體積單位與容積單位的關系。
二、教學目標
立體圖形中體積與容積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抽象的知識,只有結合生活實際,聯系生活,讓學生親眼看一看,親手做一做,親自去想一想,才能使之成為具體的,可接受的知識,因此針對教材內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對具體實物的觀察中理解容積與體積;認識容積單位:升、毫升。
2、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經歷操作、猜想、驗證、感悟等數學活動過程,感知容積單位升與毫升間的進率以及它們和體積單位的關系。
3、理解容積和體積的概念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教學重點:容積和體積概念的聯系與區別。
教學難點:理解升與毫升間的進率。以及它們和體積單位的關系。
三、教學思想與方法。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我打算從又下四步展開教學活動:
1、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結合具體的實物(塑料盒、木盒),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展開教學活動。如:在區分容積與體積時,選擇兩個大小、形狀相同的木盒和塑料盒進行比較,使學生通過感觀獲得對兩個概念的區別,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2、在實際的操作活動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升數學思考的水平。操作是學生認識事物、探索知識的一個重要方法和途徑。如:在探究中感知1L、1ML的實際大小,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通過操作,學生真正體會到了什么是容積以及感悟出容積的'大小。
3、通過有層次地操作活動,為學生留下適當的探索空間,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提升認識,獲得新知。讓學生在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化抽象為形象。
4、將所學容積知識應用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引導學生感受學習的價值。如:鞏固練習中的題目就有所體現。
四、教學過程與設計意圖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大教育家孔子曾說過:溫故而知新。新知識的構建是以已有的舊知識為載體的。因此,在課的開始我設計了復習體積、體積單位以及相鄰單位間的進率,以及長方體體積的計算,能夠較好的為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這一部分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因此在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四部分,第一、容積的概念,第二、容積與體積的區別與聯系;第三、認識容積單位以及單位間的關系;感悟估測升和毫升的實際大小。第四、容積的實際應用。
第一部分內容是容積概念的教學。在這里,我直接出示實物教具,長方體小木盒。通過實物介紹容積就是容器里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隨后讓學生舉例: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有容積?聯系生活實際加深對概念的理解,避免機械的背誦概念。在此基礎上問學生:通過剛才的舉例,發現了只有什么樣的物體才有容積?學生會很快說出:必須是空心的物體才有容積。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直觀感知和聯系生活實際理解容積的意義。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
第二部分容積與體積的區別與聯系。在這里我設計了一個竟猜小游戲。拿出兩個一樣大小的長方體塑料盒和木頭盒(用紙蒙好)讓學生猜哪一個容積大,在學生的竟猜中揭曉迷底。感受容積與體積的不同之處是容積從里面測量而體積是從外面測量。它們的相同之處是體積相同。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因此,我設計了這個竟猜小游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始終在一個飽滿的精神狀態下來學習知識。從而輕松的解決了本課的重點知識。
第三部分內容認識容積單位以及單位間的關系;感悟估測升和毫升的實際大小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活動的教學。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做數學。因此,為了更好地突破本課的難點。在此,我設計了兩個活動。
活動一:認識容積單位,通過實物教具藥水瓶和飲料瓶,觀察上面的竟含量,引出L和ml兩個容積單位,讓學生猜想,升和毫升是什么意思?學生根據本節課的內容會猜出是容積單位。教師緊接著問學生:你們想知道1ml水有多少嗎?學生通過用針筒吸水并滴在手心活動感受1ml的大小。并把1ml水注入藥水瓶中,用它估計老師事先準備好的藥水瓶中水的容積。(10ml)通過這個活動使學生初步感受一毫升究竟有多少?并以此為憑借進行估測。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
活動二:操作、猜想、驗證、感悟。用250毫升的量桶,向容積是1升的容器中倒水,倒幾次是1升?通過倒水活動你發現了什么?學生動手操作。倒四次正好是1升。得出(1L=1000ml)。又將1升水倒入容積是1立方分米的容器中,你猜想會發生什么?動手操作驗證猜想。得出1升=1立方分米。那么1毫升與1立方厘米有什么關系?有的學生說繼續驗證,有的學生會根據升與毫升、1升與1立方分米的關系得出1毫升=1立方厘米。此活動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領悟這兩個單位間的關系。隨后又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哪些容器上還標有L和ml的字樣。這樣有利于學生將新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有利于學生更加深刻的感知容積單位的實際意義。先將1升水倒入正方體容器中,讓學生猜想會有什么現象。接著動手操作驗證猜想。學生會得出1升=1立方分米。那么1ml與1cm3又有什么關系呢?這時有的學生說繼續操作驗證;有的學生說不用,根據升與毫升的關系和1升與1立方分米的關系可以得到。體積與容積單位間的關系是通過學生猜想、操作驗證的方法得到的,這樣能夠使他們真正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再將1升水倒入紙杯中,能倒幾紙杯水?估計一下一個紙杯大約能盛多少毫升水?本環節是通過兩次倒水活動深刻地理解了升與毫升和它們與體積單位之間的關系。讓學生親身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這時,教師指出:科學規定,每人每天至少要喝1400毫升的水,你知道1400毫升究竟是多少呢?學生用不同的容積來說明1400毫升的多少。這樣有利于學生對不同容器建立深刻的表象,豐富數學體驗,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通過此活動,充分讓學生猜想、驗證、感悟、交流,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不僅能體會到容積單位間的關系。而且更能深刻地感悟到1L和1ML的實際大小。增強估算的能力。培養學生節約自然資源的好習慣。
第四部分是例題的教學,由學生獨立完成,師適時點撥怎樣把體積單位轉化成容積單位。出現問題及時糾正和指導。最后集體訂正,使學生把所學的新知識加以運用。進一步理解容積和體積的關系。從而解決了本節課的難點。
(三)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實現“三清”中的“堂堂清”。在此設計四組練習,第一組題單位間的換算,屬容易題。主要目的是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考察。第二組題感知題,使學生加深對L和mL兩個單位關系的進一步感悟和理解。第三組計算題。難點是將體積單位轉化成容積單位。對新知識加以運用,屬中檔題。第四組練習即例6,目的是讓學生總結出測量不規則物體容積的方法。屬于較難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有都能夠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總結反思,提煉升華
回顧課堂知識,最后這個環節通過讓學生談感受、談收獲、談體會,總結拓展升華,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的興趣。加強思想教育。《九章算術》是我國數學屆的瑰寶,它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后世的數學家,大都是從《九章算術》開始學習和研究數學知識的。唐宋兩代都由國家明令規定為教科書。1084年由當時的北宋朝廷進行刊刻,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本數學書。可以說,《九章算術》是中國為數學發展做出的又一杰出貢獻。希望同學們有機會也看一下這本書。可以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探究欲望和學習的興趣。并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說課稿 5
一、說課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6~66頁——分數與除法。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教學的分析與思考
對于分數,學生并不陌生。在三年級的時候,他們已經初步接觸了分數,通過直觀和動手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數的含義,知道了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在這節課內容之前,又進一步學習了分數的產生和分數的意義,這些都是學生學習本節內容的基礎。
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例1初步溝通除法和分數的關系;例2明確指出可以用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的商。例題后通過適當的練習,在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鞏固關系的同時,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本課時內容,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分數的有關知識奠定基礎。
分數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數學概念,它的意義是多層次的。在本節課之前,學生是從“行為”(平均分物體)入手認識分數的;本節學習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則是對分數的進一步的理解——分數可以表示除法運算的結果。在本課教學中,我力求從這樣一個角度去突出這一點。
(二)教學目標
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探索和理解除法與分數的關系,會用分數表示除法的商,并從中體會到用分數表示除法商的優越性。
能在幾組例證的探索過程中,初步感受數學建模思想,培養觀察、比較、歸納等探究的能力。
在對分數意義的理解中感受數學知識的發展變化規律,激發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
(三)重點、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發現、掌握除法與分數的關系;難點是理解兩個數相除商用分數表示。
三、教法、學法
在這一節課中,我以學生熟悉的'平均分問題和分數的意義作為學生學習的基點,借助實驗操作、數形結合的方法,讓學生自主探索,在經歷
(b≠0)這一知識的形成過程中,逐步構建除法和分數之間關系的模型,學會用分數這個新的數表示除法的商。
四、教學過程
開門見山,拋磚引玉。
1、把6顆糖,平均分給3人,每人分得()顆。
2、把3顆★平均分給3人,每人分得()顆。
3、把1塊月餅平均分給3人,每人分得()塊。
【設計意圖:雖然只是簡單的3道題目,但卻復習了舊知識,同時又巧妙地引出新知識,拋磚引玉,為下面的研究埋下伏筆。】
承上啟下,初步建模
1、承接前一個問題:把1塊月餅平均分給3人,每人分得多少塊?
根據整數乘法的意義,列出除法算式1÷3;根據分數的意義,每人可得這塊月餅的,借助月餅圖可知,1塊月餅的也就是塊月餅。因此1÷3的商可以用分數表示。
[設計意圖:在老師的啟發下,學生根據整數除法的意義列出除法算式;根據分數的意義,直接用分數表示結果;其次借助數形結合,巧妙地把除法計算與分數初步聯系起來。]
2、把題目改為:把1塊月餅平均分給4名、5名、6名同學,每人分得多少塊?
3、追問:如果平均分給7名、8名、9名同學,每人分得多少塊?如果是b名同學呢?
[設計意圖:通過具體的問題情境,初步理解:如果被除數是1,不管除數是幾,都可以用幾分之一的分數表示1÷幾的商。初步建立的數學模型,為下面的研究奠定基礎。]
深入探究,理解含義
出示例2:把3塊月餅,平均分給4名同學,每人分得多少塊?
通過“估算——猜想——驗證——匯報反饋———小結”這幾個環節,明確:可以用分數表示3÷4的商。
我利用多媒體課件設計兩個預案,結合學生的匯報演示。
預案1:先把1塊月餅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1份,就是塊;再用同樣的辦法平均分另外2塊同樣大小的月餅。這樣每人分得3個塊,就是塊。
預案2:把3塊月餅疊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人取其中的1份,就是3塊餅的。1份有3個塊,拼起來就是1塊餅的,即塊。
歸納類比,發現規律
1、把3塊月餅,平均分給10名同學,每人分得多少塊?
2、把7塊月餅,平均分給10名同學,每人分得多少塊?
3、把x塊月餅,平均分給15名同學,每人分得多少塊?
列出算式,觀察比較,發現規律:
檢測反饋,拓展提高
1、用分數表示下面各題的商
7÷8=9÷13=9÷8=11÷10=
2、想一想,填一填
完成書本課后做一做第2題,并添加這一道題目
通過=()÷(),說明除法和分數之間的互逆關系;通過
提問,“()可以是任何數嗎?”引導學生思考并得出:因為除數和分母都不能為0,所以。
3、計算下面各題的商
4÷7=1÷2=5÷3=45÷5=
9÷3=4÷5=2÷3=1÷6=
4、解決問題
(1)一位火炬手跑1千米要15分鐘,平均每分鐘跑幾分之幾千米?1÷15=(千米)
(2)如果要重新鋪設一塊15平方米的主席臺,需要41塊磚,平均每塊磚占地多少平方米?15÷41=(平方米)
5、思考提高題:0.7÷2的商也能用分數表示嗎?
五、教學預評及板書設計
本節課通過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通過“拋——承——探——引”這幾個環節,使學生經歷了(b≠0)這一知識的形成過程,較好地構建了除法與分數關系這一新的數學模型,明確可以用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的商。而且板書簡明扼要,重點突出,能有效地突出教學的重點和突破教學的難點,使本課教學目標能有效達成,使課堂教學充滿生命的活力。
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說課稿 6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XX大公因數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因數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為學習約分做準備。按照《標準》的要求,教材中只出現求兩個數的XX大公因數。
2、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所處的地位和學生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讓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理解公因數和XX大公因數的意義,探索找公因數的方法,會正確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與XX大公因數。
能力目標:能根據兩個數的不同關系靈活地求兩個數的XX大公因數。滲透集合思想,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情感目標:讓孩子在生活經驗中體會成功的快樂,體會數學與人類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關系。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用數學”的理念。
3、教學重、難點:據以上的目標,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理解公因數和XX大公因數的意義,探索找公因數的方法,會正確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與XX大公因數。
二、設計理念
在概念教學中,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充分地發揮情境的作用。由“求”轉變為“找”兩個數的公因數,體現方法多樣化。
三、說教學流程
結合教材、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實際,按照“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要求我設計了下面五環節:
1、復習導入:本節課的`教學是學生掌握了因數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我出示兩個數讓學生說出它的所有因數。(16、12)
2、交代目標:只有明確了學習目的,學生才能更好的去自主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因而在學習新課之前我首先把學習目標出示給學生,讓他們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3、出示自學提示: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自學,在給出目標后,我又幫助學生擬定了兩個學習的提示,讓學生學有所依,學而得法,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4、自主探究,匯報交流:
在學習“公因數,XX大公因數”的概念,探究求兩個數的XX大公因數的方法時,讓學生自己學,并在遇到困難時在小組群體中自由自在地交流,無拘無束地討論,獨立思考、相互學習。在討論與交流中,思維呈開放的態勢,不同見解、不同觀點相互碰撞、相互引發、相互點燃,在匯報交流中強化對比,選出合適方法,從而實現個人與他人、小組與全班的全程對話。
5、教師的教:教師在引導學生匯報時結合本節課的特點進行相機教學。
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說課稿 7
本節是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節的知識,使學生理解小數乘小數的算理,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會比較熟練的進行筆算。小數的乘法在實際生活和數學學習中都有著廣泛的應用是小學生應該掌握和形成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剛才我說了第一單元知識在教材中地位。
一、說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教科書第二頁和第三頁例1和例2及做一做、練習一中1~3題達到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小數乘整數的意義,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
2、過程與方法:應用積的變化規律進行小數乘整數的計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好習慣,感受小數乘法在生活中的應用。
二、說教學重點
正確的進行小數乘整數的筆算,通過利用圓角分之間的關系將小數乘整數轉化為整數乘整數來計算,還可以運用積的變化規律進行小數乘整數的計算。
三、說教學難點
1、理解一個小數乘整數的意義。
2、積的小數位數和因數中小數的位數關系,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3、在理解小數乘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礎上,掌握確定小數乘法中積的小數點位置。
四、學情分析
1、在學習今天的內容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整數的乘法和計算方法,但因班額大,教師未能及時輔導學困生,學生學過的知識掌握不夠,因此將本節課時,設計了復習整數乘法這一環節。
2、五年級的學生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強,對新鮮事物開始思考、追求、探索。但是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需要動手操作,理解知識需要具體的實物作支持。
五、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思維特點,以及新課程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準備采用以下幾種教法和學法:
1、教學中,我將通過賣風箏的生活情境的創設,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思維的動機,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索。
2、動手實踐、主動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通過動手操作,討論了小數乘整數與整數的乘法有什么不同?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練習中進行獨立思考,掌握所學內容。
3、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欲,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通過“做一做”,鞏固平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4、聯系生活實際解決身邊的問題,讓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數學的應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說課稿 8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最大公因數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因數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為學習約分做準備。按照《標準》的要求,教材中只出現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
2、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所處的地位和學生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讓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探索找公因數的方法,會正確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
能力目標:能根據兩個數的.不同關系靈活地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滲透集合思想,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情感目標:讓孩子在生活經驗中體會成功的快樂,體會數學與人類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關系。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用數學”的理念。
3、教學重、難點:據以上的目標,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探索找公因數的方法,會正確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
二、設計理念在概念教學中,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充分地發揮情境的作用。
由“求”轉變為“找”兩個數的公因數,體現方法多樣化。
三、說教學流程
結合教材、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實際,按照“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要求我設計了下面五環節:
1、復習導入:本節課的教學是學生掌握了因數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我出示兩個數讓學生說出它的所有因數。(16、12)
2、交代目標:只有明確了學習目的,學生才能更好的去自主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因而在學習新課之前我首先把學習目標出示給學生,讓他們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3、出示自學提示: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自學,在給出目標后,我又幫助學生擬定了兩個學習的提示,讓學生學有所依,學而得法,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4、自主探究,匯報交流:
在學習“公因數,最大公因數”的概念,探究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的方法時,讓學生自己學,并在遇到困難時在小組群體中自由自在地交流,無拘無束地討論,獨立思考、相互學習。在討論與交流中,思維呈開放的態勢,不同見解、不同觀點相互碰撞、相互引發、相互點燃,在匯報交流中強化對比,選出合適方法,從而實現個人與他人、小組與全班的全程對話。
5、教師的教:教師在引導學生匯報時結合本節課的特點進行相機教學。
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說課稿 9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知識---約分。
一、教材簡析
此課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師大版五年級小學數學下冊約分。約分是在學習了分數與除法、分數的基本性質、公因數、最大公因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好本節課內容為學生學習分數的計算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在學習約分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大多學生能較快的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最大公因數。這些知識點的掌握為約分方法的學習提供了認知基礎,學習本課應該較為容易。但快速并準確地判斷約分的結果是不是最簡分數對少部分學生應該有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
1、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理解約分的含義,探索并掌握約分的方法,能正確地進行約分。
2、理解約分的`意義,激活已學的知識探討約分的方法,進而理解最簡分數的形成,通過交流比較,形成自己的約分技巧。
3、覺察到分數在數學學習和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愿意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這些知識。
四、教學重點:
理解最簡分數及約分的意義和方法,
五、教學難點:
能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約數,并能準確地判斷約分的結果是不是最簡分數。
六、教法與學法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相互交流,經歷探索,理解約分含義,約分方法的全過程。
七、設計理念
本節課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水平出發,創設積極有趣,富有思考性的情境;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和學好數學的愿望,并在數學活動中引導學生自學,主動參與探究,發現規律,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八、教學流程
(一)、復習鋪墊、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第一步,復習鋪墊,在這里我設計三道練習,第一個是找分子,分母的公因數,然后是2,3,5倍數的特征,分數的基本性質。這些知識的復習都是為本堂課服務的。
(二)、實踐探究,理解約分的含義。
1、由圖形來說明一組分數的大小
2、經歷約分的過程,逐次約分法。一次約分法。
3、總結得出約分的概念。
4、引導遷移,掌握約分的方法。
5、約分書寫的格式
6、約分練習,通過練習的講解,讓學生總結出什么是最簡分數。
(三)、鞏固深化、培養技能。
此環節中我設計了三個梯度性練習。
這是第一,目的是鞏固最簡分數的概念和約分的方法。其中這里包括兩個練習。
第二,使學生感受約分在比較大小中的應用
最后,我設計了一個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把書本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自生活,并不抽象;感受有價值的數學。
(四)、課堂小結、回顧梳理。
及時對本課的學習進行小結和梳理,加深學習的印象。
以上是我的說課設計,還會有待完善之處,懇請大家來指正。謝謝大家!
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說課稿 10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105頁106頁的《中位數》。
大家都知道中位數是屬于統計學的范疇,以前是放在中學教材中進行教學的。而今統計學的應用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統計觀念已成為現代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對數據的分析以及做出科學推斷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在三年級已經學過平均數,知道用它來描述數據組數據的統計情況,具有直觀、簡明的特點。但是當一組數據中有個別數據偏大或偏小時,平均數就不適合代表該組數據的一般水平,中位數便應運而生。它是對描述一組數據集中趨勢的進一步完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從單一的平均數的評價到多元化的綜合評價,更能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
二、說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和教材特點,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理解中位數的統計意義,會求中位數。
2、引導學生初步了解“中位數”與“平均數”的聯系與區別,體會中位數的優點及使用范圍,會根據數據的具體情況合理選擇統計量。
3、引導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能運用所學的知識合理靈活地分析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掌握求中位數的方法。教學難點:能根據數據的特點及所要分析的問題選擇合適的統計量。
三、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采用以下教法:
1、教法:
(1)、情景教學法。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情景的創設要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新課開始,我設計學生口算成績為倒數第二名的學生向媽媽索取獎勵的問題情境,引起學生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揭示課題。
(2)探究式教學法。通過引導學生探究,讓學生通過自主及合作去感受中位數的的優點。通過探究,得出數據是奇數個和偶數個的中位數的不同計算方法。
(3)活動體驗法。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學習中位數。
2、學法
《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的學法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強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進行。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分為四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二)實例探究,理解感悟
(三)課堂活動,練習反饋
(四)課堂總結
對于教學設計不做更多的詳細介紹,想說明一點的是:練習題的設計我選擇了上周剛剛進行的立定跳遠測試,由這個真實的貼近學生生活的內容讓學生再次感受到了統計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總之,本節課旨在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在現實素材中、在自主探究中、在討論交流中感悟中位數的意義、探索中位數的計算方法、體會中位數的應用價值,希望通過努力真正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取知識、主動發展。
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說課稿 11
一、說教材
“分數的意義”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內容,通過學習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理解單位“1”,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它是學生系統學習分數的開始,學好這部分內容,將會對后續建構真分數、假分數等概念以及學習分數基本性質、分數四則運算、分數應用題等內容奠定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及教學設計,制定本課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經歷探究分數意義的過程,掌握分數的意義,并理解單位“1”的含義。
2、使學生知道分子、分母、分數單位表示的意義。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材和課標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教學重點是分數意義的歸納與單位“1”的理解。
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與認知思維規律,五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對于理解單位“1”存在困難,所以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為:把一些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看作單位“1”。
四、說教學設想
1、教給學生探索知識的`方法。為學生提供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讓學生用這些學具將他們通過分一分、畫一畫、折一折等方法表示出分數,領悟出單位“1”不僅僅可以是一個物體、還可以是一些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達到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
2、引導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對事物本質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讓學生在在動手操作、比較之后歸納出單位“1”可以是一個物體,也可以是一些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概括出分數的意義: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基于本節課的內容,我主要采用活動探究法和集體討論法進行教學。
五、說學法
這節課在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用的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分析歸納等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各項活動的安排中,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一)復習引入
由學生說分數,分子、分母及寫這個分數引出新知識,使學生能夠知道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
(二)講授新課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以動手操作、歸納總結活動為主,選擇了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教學中,我還注重了題目的引申,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拓展、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三)鞏固練習
針對本節課的重難點,我設計了四道習題,通過多樣化的習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和分子、分母、分數單位的含義。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通過學習你懂得了什么?
(五)布置作業
練習十一4、5題
(六)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的目的就是展現本節課的重難點,使學生直觀的理解并掌握所學內容。
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說課稿 12
一、說課內容
教材學情分析:
倒數的認識屬于新課標教材中數與代數部分數的認識范疇,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整數、小數、分數,會計算分數乘法,具有一定觀察、分析和思考能力,本課的教學為進一步學習分數除法作準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理解倒數意義,會求一個數的倒數。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主動通過參與觀察、猜測、交流等活動,經歷探索求倒數的方法的過程,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向學生滲透現象與本質的辨證思想,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團結合作、主動探究的學習精神。
教學重點:
快速找到一個數的倒數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理解倒數的意義。
二、教法學法
1、指導思想:本著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指導思想,以內容定學法,以學法定教法,以教法導學法。
2、學法:指導學生會觀察、會思考、會交流。
3、教法:發現式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和小組討論法相結合。
三、教學流程
1、情境引入,激趣揭題
(1)“學生做倒立”引入:“誰來說一說,這位同學的倒立的姿勢和剛才正立時有什么不同?”
設計目的:學生很容易進入學習狀態,同時也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倒立在暗示本課的倒數的特征,為下一步教學埋下伏筆。
(2)口算練習。根據學生回答,引出課題:《倒數》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什么是倒數?a:分子分母倒過來的數是倒數。就像剛才做倒立一樣。
b:只要乘起來得數是1,就叫倒數。
設計目的:根據學生產生不的同意見,讓他們進行小組討論,必要時適當引導,得出倒數的真實意義:乘積為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
(2)倒數關系:生:×=1。引導學生說出:的倒數是,的倒數是,和互為倒數。(同桌互說)
設計目的':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運用小組討論交流的學習方法,生生互動,調動所有學生參與熱情,強化學生對倒數的理解,從而突破了理解倒數意義的難點。
(3)判斷題:
設計目的:分別根據倒數意義中“乘積”“兩個”“互為”三個關鍵詞設計,深化理解倒數意義。
(4)求倒數方法:依次給出真分數、假分數、整數1,0及帶分數,小數,必要時進行小組討論,得出求一個數倒數的方法:求一個數的倒數(0除外),只要把它的分子分母交換位置。
設計目的:真分數、假分數、整數、1,0,及帶分數、小數,層層深入,由易到難,一般到特殊,在學生碰到問題時進行小組討論,做一定量練習后再總結出求倒數的方法,水到渠成,這是本節課處理教學重點的特色設計。
3、鞏固與提高
“你說我寫”活動方案:學生兩人一小組,甲任意說一個數,乙寫出它的倒數,然后調換過來,乙任意說一個數,甲寫出它的倒數。
設計目的:再次把所有學生調動起來,課堂氣氛達到**,鞏固求一個數的倒數,突出重點。
四、板書:倒數
乘積為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
1的倒數是1,0沒有倒數。
求一個數的倒數(0除外),只要把它的分子分母交換位置。
設計目的:簡單,明了,既幫助學生理解倒數的意義,又加深學生的印象。
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說課稿 13
大家好!我是宋沖沖。今天我要進行說課的課題是《小數乘法》。我將從說教材地位和作用、說教學目標、說教法、說教學過程這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我要對本課題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小數乘法》是人教版教材第一單元第一課時。在此之前學生學習了整數乘法,這為過渡到本框題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
本框題前面承接本教材的整數乘法,后面是本教材的小數除法,所以學好這個課時為學好以后的小數除法打下牢固的知識和技能基礎,而且它在整個教材中也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內容和結構分析,結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掌握一個數乘以小數的意義和計算法則,并能運用法則進行計算。
2.通過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類推能力、判斷能力等。
3.滲透理論來源于時間和轉化的思想。
三、說教學重、難點
本著以學生為本的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小數乘法意義和小數乘法法則
2.教學難點:確定積的小數點的位置
為了講清楚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框題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在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說教法
我們都知道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邏輯的學科。因此我的課堂能使學生的邏輯能力增強。
考慮到五年級學生的現狀,我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這也是新課改精神的體現。
五、說學法
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
最后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做到條理清晰、緊湊結合、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導入新課。
由學過的知識和材料開頭情景設置導入新課。導語設計的依據:一是概括舊知識、引出新知識、溫故而知新,使學生能夠知道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二是使學生明確本節課要講述的知識,以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
2.講授新課。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重點,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難點,我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教師的特長以及設備情況,選擇多種教學手段,強化學生的認識。同時注重對學生的練習,讓他們能夠熟練運用,并能用于社會實踐。
3.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可以把我課堂傳授的知識盡快轉化為學生的知識。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論和實際生活的應用。
4.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這有利于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便于學生理解掌握。
5.作業布置。
針對五年級學生素質的差異,我設計了分層練習,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減負的目的。
七、結束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本節課我根據五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認知規律,采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完成教學。教師的“導”立足于學生的“學”,在教學中要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地學習,使他們主動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中,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并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
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說課稿 14
一、說教材
《圓的認識》是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十冊第一節的內容。圓是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模塊中最后教學的一個平面圖形,也是唯一的一個曲線圖形。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平面圖形,對圓有了初步感性認識。教材呈現方式是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引子,結合具體情境和操作激活已有認知結構中相關經驗,引導學生逐步歸納內化,上升到教學層面認識圓,體會掌握圓的本質特征。
二、說教學目標
1、組織學生通過畫一畫、量一量,觀察、體驗圓的特征,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在同圓或者等圓中直徑與半徑之間的關系,并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2、經歷動手操作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在用圓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的同時,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經過多種形式的操作認識圓的特征。
教學難點:理解圓的特征,能運用圓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
四、說教法、學法
新課改倡導課堂是師生共同交流的場所,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節課我將引導學生動手、觀察、思考、分析、交流、總結來培養學生相互合作、自助學習、樂于探究的學習精神,養成會學、善學、樂學的學習態度。
五、說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圓
利用學生已經學過的圖形,帶出圓,讓學生知道圓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和其他圖形是不一樣的。接著,讓學生欣賞生活中美麗的圓的圖形,從而讓學生產生對圓的知識的學習的熱情。
(二)畫圓
學生欣賞了很多美麗的圓形圖案,讓學生產生了創造一個圓的需要,教師從而引出畫圓這一知識。讓學生一開始利用手邊的工具自由的創造一個圓,教師接著提問:如果讓你再畫一個大一點(小一點)的圓,利用你手邊的這個工具還能不能畫了?接著引出用圓規畫圓的必要性。然后教師進行用圓規畫圓的指導以及一些注意點的提醒。
(三)認識圓的各部分的名稱和作用,以及它們的特點
讓學生自學書本96頁的例2,認識圓心、半徑和直徑。
在學習圓心時,讓學生知道怎么確定圓心,圓心有什么作用
在學習半徑時,讓學生知道什么叫做半徑,并且能夠判斷出給出的線段是否是半徑,還要讓學生了解畫圓時,圓規兩腳間的距離就是這個圓的半徑以及在一個圓內;在學習圓的直徑時,學生要掌握什么叫直徑;能夠判斷出給出的線段是否是直徑。
接著學習半徑和直徑的特點,先讓學生畫一畫半徑,揭示半徑有無數條,再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驗證:在同一個圓中,半徑都相等。同樣道理,學習直徑的特點。
(四)探究直徑和半徑的關系
學生認識了圓心、半徑和直徑以后,接著最主要的就是要掌握同一個園內直徑是半徑的2倍,半徑是直徑的一半。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重要內容。學習了這部分知識以后馬上進行練習,鞏固這部分的知識。
(五)圓的對稱性
最后教師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圓,折一折,再仔細觀察對折以后圓兩邊完全重合,從而引出圓是一個軸對稱圖形,并且還要讓學生發現圓的對稱軸就是圓的直徑,所以圓的對稱軸也是有無數條的。
(六)全課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有關圓的知識?
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說課稿 15
一、 說教法、學法
1、教法
“分數的意義”一課,是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比較抽象,學生較難理解的特點,為能使學生較好地理解掌握這一內容,采用啟發式教學。教學中充分利用直觀演示,遵循概念教學的原則,啟發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解認識,由具體到抽象,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2、學法
古人云:“授人一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一漁,則終身受用無窮”。現代教學認為教學的任務不僅是傳授知識,而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因此,在教學中特別注重加強對學生學法指導。
(1) 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從具體直觀到抽象概括的思維方法,為了使學生建立清晰的`分數意義概念,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
(2) 引導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
二、 說教學程序
(一)談話導入,由舊引新
首先,通過激趣談話問學生:把蛋糕分給4個學生,怎樣分大家才滿意?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很快回答是14,然后出示一個不平均分的蛋糕圖,問:這樣的一份能用14表示嗎?兩幅圖進行比較,得出:分數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
(二)探究新知,建構概念分4個環節來探究
1、獨立動手做分數
如果用圖表示14 ,100個人會有100種表示方法,老師為你們每組提供了一些材料,你們能分別表示出它的14 嗎?
本環節充分利用“分數初步認識”中學到的知識,通過對具體、形象的實物圖片的觀察,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
2、動手操作,感知意義
學生分五人一組,每組有一套學具,然后讓學生選一種材料自己動手創造分數,并提出學習要求。學生操作,匯報交流展示學生把不同物體看做一個整體所創造的分數。
本環節在大量感性認識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眼、口、腦、手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
3、觀察比較、抽象單位“1”
思考:你們能給平均分的對象分分類嗎?
引導生歸納: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一個整體都中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叫做單位“1”。
討論:單位“1”為什么要加引號?它同自然數1的意義一樣嗎?
你能舉例說說我們生活中哪些可以看作單位“1”。
本環節,通過小組討論比較異同,全班交流,全面具體地感知單位“1”,這是理解分數意義的關鍵。
4、抽象概括、歸納分數的意義
(1) 學生嘗試自己歸納分數的意義。
(2) 理解“若干”一詞的意義。
(3) 結合學生發言,板書分數的意義。
本環節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由具體到抽象,逐步深化,理解分數的意義。
三、分層練習,鞏固深化。
為鞏固所學新知識,設計了基礎練習和拓展練習,貫穿“講練結合,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通過鞏固學生對新知識理解掌握,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引導反思,全課小結
今天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對自己的學習滿意嗎?請說說自己的感受和體驗。
總之本課教學設計,根據學生認知規律,由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特點進行教學,旨在使學生在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建立明確分數意義概念。教學重點放在把一個整體看作單位“1”上,讓學生通過大量實例感知分數意義的基本內涵,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在教學中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使學生對分數意義有較深刻認識。
【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說課稿06-08
小學數學下冊說課稿(精選5篇)09-27
小學五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01-31
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通分》說課稿02-27
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通分》說課稿09-12
小學五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范文06-09
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說課稿 約分07-25
五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07-16
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說課稿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