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時間:2022-11-19 16:09:30 數學說課稿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15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15篇)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1

  一、說教材1、地位作用

  《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六冊第二單元第二小節第一課時的內容,它是學生學習了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和乘數是整十數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和書寫格式,為學習多位數乘多位數的算理打基礎,也為本冊中第三、五兩個單元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和混合運算的學習作準備。因此,本課時是本單元的重點,也是全冊的一個重點,對今后進一步的學習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材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檢查教學效果的標準和尺度。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講教學目標應在基礎知識、能力培養、思想品質三方面進行明確。所以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目標:學生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在弄清兩位數乘兩位數算理的基礎上,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和書寫格式,并能正確的進行計算。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正確計算的能力,滲透教學源于生活,我們要會解決身邊數學問題的思想。

  (3)情感目標:通過探究合作的學習,激發學生認真計算的熱情及善于探索、思考的學習品質。

  3、重點、難點:

  重點:乘數是兩位數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

  難點:乘數是兩位數筆算乘法的算理。

  4、教、學具準備

  CAI課件、每位學生一份作業紙。

  二、學情分析: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三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還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根據他們的認知規律,我們不僅要設計色彩鮮明的課件和情境進行教學,而且還要使他們感受到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是一種需要。因為課標上指出:小學中年級的學生開始對“有用”的數學更感興趣。因此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更應當關注數學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的應用應該是現實的、具體的問題解決,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而且學數學是有用的、必要的,從而愿意并且想學數學。

  三、說教法、學法《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應聯系現實生活,使學生從中獲得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通過教學實踐,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小組合作及應用數學意識。因此在本節課中,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整堂課始終貫穿杭州游玩這一情境,設計色彩鮮明的學生喜愛的“動物”和“過山車”等課件,讓學生在課件所創設的情境中去學習。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來學習計算方法。因為計算是幫助人們解決問題的工具,只有在解決問題的具體情境中才能真正體現出它的作用。以往的計算教學過多了強調運算、技能的訓練,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在《新課標》所倡導的今天,使我們清楚認識到:只有將計算教學置于現實問題情境之中,把探討計算方法的活動與解決問題融于一體,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探討學習計算方法,才能讓學生切實的體會到計算的意義和作用,并且感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心理學家表明:不經過學生個人親身探索和發現的過程,要想把已知的真理變成學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在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學生通過觀察課件中出示的小朋友們被售票員阿姨攔在“動物園”門口,針對誰能正確地并很快地回答售票員阿姨的比賽題,誰就能排在隊伍的前面,先進門看小動物時所設計的第二個過渡題,為學生提供了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方法的具體問題情境,同時也設計了自主探索、小組合作討論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和已有的計算方法,探索新的計算方法,給學生創設了主動探索數學知識的空間,逐步的加深對算理和法則的認識和理解,從而輕松地獲得新知識。

  四、說教學程序本節課我安排了四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美國教育家哈曼說:“那些不經過設計而勾起學生求知欲望的教學,正如同垂打著一塊冰冷的生鐵。”而問題的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形成問題答案的欲望,從而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這一環節中,我首先用課件出示春天的美景,然后帶著小朋友去杭州游玩,第一站到動物園,遇到買門票付錢的問題,向學生提問:我們班有53位小朋友,門票要8元一張,一共需要付多少錢?讓學生列出:53×8的算式,復習了兩位數乘一位數,又根據小朋友進動物園時著急的心切,結合課件的情境,對學生講到:你們看,這些小朋友都想排到隊伍的前面,怎么辦呢?瞧,售票員阿姨想了一個好辦法,她對小朋友說:“你們不要急,誰能正確地并很快地口答我的比賽題,誰就能排到隊伍的前面,先進門看小動物。”這時我設計了三道典型的口算比賽題:14×2、31×30、214×3(要求學生說口算過程);同時設計了四道根據乘法的意義寫出算式并說出結果的比賽題:

  1個532個533個5310個53

  并要求小朋友想想:3個53和10個53合起來是幾個53?

  這時,學生就會根據乘法的意義,13個53寫成乘法算式:53×13,這樣,由復習舊知識自然地過渡到本節課的新知識,為講授法則和算理做好了知識上和心理上準備。

  第二環節:自主參與,探究新知

  《標準》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本節課為學生提供了現實而又有趣的數學學習內容和學習形式。針對前面復習舊知得到的53×13這個算式,先揭示課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算理,向學生提問:①你會說一說53×13的意義嗎?②53×13中的13可以分成幾部分?怎樣求出這兩部分的得數?根據學生的回答(先求53×3的積,再求53×10的積,最后把53×3和53×10的積相加。)我進行板書,在豎式中分三個豎式標明乘的箭頭。

  535315953

  ×3×10+530×13

  159530689159……53×3的積

  53……53×10的積(個位上零不寫)

  689

  然后提問怎樣把這三步寫在一個豎式里呢?讓學生進行算法的探討。根據學生的匯報,強調書寫格式,用個位上的3去乘53,乘得的積是表示159個一,積的末尾要和個位對齊;用十位上的1去乘53,乘得的積表示53個十,乘得積的末尾要和十位對齊(個位上的0省略不寫);最后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這樣利用遷移原理,使學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對算理和算法的認識和理解,不但突出了教學重點,而且突破了教學難點。接著我對學生豎式格式的書寫進行了規范,并讓學生說說完整的豎式和分步計算的聯系和區別,強調用豎式計算比較簡便。

  第三環節: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在這一環節中寓教于樂,溶練習于生活問題和游戲中,讓學生獲得一些用乘法計算解決身邊問題的活動經驗并在玩樂中進行鞏固。而且練習又具有一定的坡度,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在這兒我設計了四大板塊:

  1、嘗試練習

  利用課件中的情境杭州游玩到達第二站“未來世界”提出幾個問題:①、門票48元一張,要給我們班53位小朋友買門票共需要付多少元錢?②、進了“未來世界”后,我們班有38位小朋友要坐“過山車”,“過山車”每人要付16元,你能幫忙算一算這38位小朋友一共要付的錢嗎?③、這次杭州游玩在小朋友們開開心心中結束了,我們現在要乘車回家了,可我們的司機師傅給我們接送真是太辛苦了,我們應該怎樣表示感謝呢?(付車費)那誰能幫老師算算;我們班小朋友和老師一共55人,每人要付26元的車費,我們一共要付多少元錢的車費給司機師傅表示感謝呢?

  這樣將數學課堂教學變為學生認識生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現了“數學源于生活,賦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2、鞏固練習

  出示小馬虎做題:

  52677557

  ×43×13×29×36

  156201675302

  2086715151

  36469018251812

  小馬虎做的這四道題中,前三小題錯在對位上,第四道錯在計算的進位上。這題主要啟發學生不能當小馬虎,不能犯小馬虎這樣的錯誤,要求學生在發下的紙上找出錯的原因后訂正并交換因數的位置再算一遍,使學生在理解乘法意義基礎上,進一步鞏固算法,明確算理,激發學生認真計算的熱情,懂得認真計算的重要性。

  3、加深練習:

  聰明的小朋友,你們會填嗎?

  □84□

  ×7□×□7

  □□□1□

  3□□□□

  □□□6□□□□

  這里出示兩道填數題,對練習稍以加深,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4、延伸練習:

  由杭州游玩結束,我向學生發問到:下次我們全校小朋友都要來杭州游玩呢,你能算一算我們全校216位小朋友,一共要付多少元錢的車費嗎?引出一道216×26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的題目,讓學生大膽的猜想計算方法,激發學生探索、思考的欲望,為下節課的教學作好鋪墊。

  第四環節: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我先讓學生說說這節課學了什么內容?再談談自己的收獲?讓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進行整理、鞏固。

  五、設計亮點:

  第一,教學設計圍繞杭州游玩這一情境,并從中滲入買門票付錢等生活問題,體現數學知識的趣味性和生活性。

  第二,教學過程利用鮮明的、學生感性的(動物、過山車等)課件,具有動態生存性。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也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組合部分。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點,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兩位數乘以兩位數的筆算

  535315953

  ×3×10+530×13

  159530689159……53×3的積

  53……53×10的積(個位上零不寫)

  689

  板書是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半獨立的形式逐步完成的,它打破了板書由教師一手包辦,全盤授予的局面,這樣不僅美觀、簡潔,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簡潔美、邏輯美,而且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發展了思維能力。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2

  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材第91—92頁 教材分析:

  本節課主要是通過多種活動,如平均分餅子、折紙等,讓學生初步認識到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分數,認識幾分之一,能正確地讀寫分數,掌握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2、培養學生的動手、觀察和判斷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探究意識,感受幾分之一的形成過程。

  3、體驗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方法:觀察分析合作探究法 。

  教學重點: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產生分數。

  教學難點:使學生頭腦中形成“幾分之一”的表象。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師生各準備正方形、長方形等紙,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喜歡聽故事嗎?下面老師就給你們講一個鼠媽媽分餅子的故事好嗎?鼠媽媽有兩個孩子,一個叫大毛,一個叫二毛,哥倆長得挺機靈的,又非常喜歡鼠吃媽媽做的餅子。有一天,鼠媽媽做了4個餅子,想要分給兩只小老鼠吃,要使兩只小老鼠得到的餅子同樣多,應該怎樣分呢?誰來幫幫鼠媽媽?第二天,鼠媽媽做了2個餅子,想要分給兩只小老鼠一樣多,應該怎樣分呢?誰也來幫幫鼠媽媽?第三天,鼠媽媽有點累了,這天她只做了1個餅子,還想要分給兩只小老鼠一樣多,應該怎樣分呢?誰再來幫幫她?(半個餅子用數字怎樣來表示呢?今天老師特意請了一位新朋友它就是——分數。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

  (教學小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節好的數學課,情境的創設非常重要。小學生的特點是好玩、好動、好奇心強,對于色彩鮮艷、離生活較近、有趣味性的故事感興趣。本節課,我首先利用課件鼠媽媽分餅的故事創設了情境導入新課,引發學生的注意力,學生思維活躍、學習積極性很高,為本節課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二、動手操作,探求交流,獲取新知。

  (一)認識二分之一。

  1、鼠媽媽分餅子。

  鼠媽媽先把餅子分成不同的兩份,大毛連忙說:“我是哥哥,我吃小的。”二毛一聽也連忙搶著說:“我小些,應該吃小的,大的給哥哥。”鼠媽媽看見哥倆互相謙讓的樣子,臉上露出了滿意的微笑,她說:“好了,孩子們,不要吵了,我來重新分吧!”鼠媽媽重新把餅子分成同樣多的兩份,她說:“這塊餅子,你們一人一半,這種把餅子分成同樣多的兩份,我們在數學上把它叫做平均分。”

  2、演示鼠媽媽分出平均分的餅子情境圖。

  指出,把一塊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塊餅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寫作1/2。教師指導學生讀、寫1/2。中間的橫線表示平均分,橫線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2份,橫線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1份,這個分數讀作二分之一。寫分數時,應先寫什么?(先寫分數線,接著寫分母、分子)

  3、小組活動:用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和三角形折出它的1/2,并用彩筆畫上斜線。把學生折出的1/2貼在黑板上。

  4、演示教師折出的1/2。

  (教學小結:本環節先讓鼠媽媽把餅子分成不同的兩份,引發哥倆的“爭吵”——都要少的一部份,達到教育學生繼承和發揚我們中華民族互相謙讓的傳統美德。然后講解分數各部份名稱,讓學生對分數的了初步的認識。最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動手折出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和三角形的1/2,進一步認識分數。)

  (二)認識四分之一。

  1、電腦課件演示,把一張長方形紙對折,再對折,打開,提問:把這張長方形平均分成了幾份?每份是它的幾分之幾?讀作什么?寫作什么?

  2、小結:像1/2、1/4這樣的數都是分數。

  3、剛才我們認識了1/2,1/4,認識了分數里的分數線、分子和分母這個大家庭里的3位成員,還有許多分數想和我們交朋友,你們愿意和它們見面嗎?教師課件演示1/3、1/6、1/8等。

  (教學小結:分數里只有1/2嗎?于是我又利用課件演示長方形紙的1/4,告訴學生這也是一個分數。學生興趣來了,噢,我認識兩個分數了。于是我趁熱打鐵,說:“還有好多好多的分數想和我們交朋友,你們愿意和它們見面嗎?學生興趣空前高潮,為下一步教學的發展奠定非常好的基礎。于是接下的1/3、1/6、1/8等,學生一點就會,課堂效果非常好。)

  三、鞏固練習,小結本節課內容。

  這節課我們通過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認識了分數,明白了怎樣讀寫分數和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現在老師出一些練習題考考你們,你們愿意接受挑戰嗎?(練習區1、3、4、5、7)

  (教學小結:一節課上到這,學生大體都會了,為了防止他們產生自滿情緒,又讓他們始終保持著強烈的求知欲望,于是我又設計一系列練習,讓學生在完成這些練習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發展。)

  四、智慧園:實踐探討,課后想一想。

  媽媽買的一大塊巧克力里有一樣大的8小塊,怎么吃呢?方方說:媽媽吃3塊,我吃4塊,奶奶吃1塊。他們各吃了這塊巧克力的多少呢?

  (教學小結:學生的好勝心理強,嘗到了成功的甜頭,但是仍然不滿足,于是我在最后的教學中,帶學生到智慧園去闖一闖,給學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讓學生能在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中解決學習中的問題,為下一節課幾分之幾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五、課堂作業:完成練習二十二第1、2題。

  六、板書設計。(略)

  教學反思:

  對于小學生來說,數學學習往往是他們自己生活經驗中對數學現象的一種“解讀”.在教學中,如果能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他們喜聞樂見的素材喚起其原有的經驗,那么學起來必然親切、有趣、易懂了。我利用課件鼠媽媽分餅的故事創設了以下的情境,導入新課,引發學生的注意力,學生思維活躍、學習積極性很高。小學數學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課堂上,我放手讓學生折出分數,學生的好勝心理強,學生動手積極性很高,紛紛折出了其它分數。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重視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折紙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

  在整個課堂預設時,想的比較完美,事實上也真正上達到了預設目的。不過也存在著不足之處,比如在折分數時沒有放開手讓學生去折,而是不時的去指導,我想只有一次次積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實而有效的數學課。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3

  教學目的:

  1、經歷非整十的兩位數除以一位數上的個位是0的除法筆算方法的探索過程,掌握這種筆算方法。

  2、在學習活動中,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造,逐步樹立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掌握筆算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不夠商1用0占位。

  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針對本課內容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學會質疑。

  二、自主探索,領悟算法。

  1、動手操作,分組活動,匯報交流,教師演示分法。

  2、列豎式計算。

  3、討論商的個位上為什么要寫0。

  4、驗算。

  5、小結。

  三、鞏固深化,應用拓展。

  1、想想做做1.2.3.5.6。

  2、討論交流,集體訂正。

  四、總結評價,點撥學法,全課小結。

  五、作業布置。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4

  《周長的認識》是在學生學習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一堂概念與計算相結合的課。教材編排不揭示嚴格的定義,但要求通過教學對“周長”留下深刻的痕跡。我結合對新課程理念的一些認識,粗談一下對這節課聽后的感想。

  對學生而言,知識的獲取不是教師和教材直接給予的,而應在充分經歷數學的過程中逐步建構的。在課的開始,寧老師通過“周”字創設情境,引出了本節課的課題——“周長”。數學知識的學習有時是枯燥的,特別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課的開始就吸引每一位學生的眼球,抓住每一個學生的心往往對整節課的成功與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然后設計了談話這一環節,以及通過摸一摸,指一指讓學生初步了解周長的含義。接著慢慢深入去探究,整個過程比較順。同時,在本節課中,寧老師從日常生活中搜集了常見的圖形,接著創設了問題情境,驅動了學生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來。寧老師的這節課學生興趣高漲,進行了充分的活動,并且在通過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方法,讓學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感悟到了周長的實際含義。教學過程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一理念。具體說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

  1、以知識的系統性和學生的后續學習為著眼點,拓寬周長概念。從本課教學的地位和學生后續學習考慮,把周長概念描述為“圍成平面圖形一周的長度,叫做它的周長”這樣處理教材,既反映了對教材的正確把握,也規范了知識的系統性。

  2、以實踐性為準則,確立解決問題的策略。本課在概念理解教學上定在感悟的層面。增設研究求周長的策略環節,旨在體現教學的實踐性原則,目的是讓學生體會解決問題就要從方法策略入手,在比較中得出最優方案中的一個特殊的具體過程。這一點寧老師做得比較好。比如,在測量平面圖形的周長時,為了讓學生對兩類圖形(由線段圍成的圖形和由曲線圍成的圖形)周長的測量有一個完整的認識,又不至于費時太多,教師安排幾個圖形――圓、五角星、長方形等,同時讓學生測量。學生在探索測量方法時,積極動腦,想出了量、圍等多種方法,認識到不管是哪種方法,只要測算出的確實是它們的周長,都可以。由此,深化了對周長的認識。而在此基礎上對方法的優化,又提升了他們的思維。

  3、確定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索性的學習模式。教師尊重學生,發揮教學民主,盡可能讓學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引導學生自主評價,體現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和共同研究者

  4、善于因勢利導,探索發現。

  本節課寧老師實現了兩次飛躍:一次是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一次從理性到實踐的飛躍。

  在學生對周長有了感性的認識之后,讓學生理性的思考,討論:要求出這些圖形的周長怎么辦?討論有兩種情況:

  1、用繩子套在圖形上量,再把繩子拉直用直尺量繩子的長度。

  2、量出各條邊,再把各條邊相加。通過動手操作,讓他們發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但是具體要量幾條邊呢?通過觀察發現有的圖形沒有必要把所有的邊都量出來,相同長度的邊只需要量一次就夠了(如五角星、正方形等)。這樣學生在自身的探索討論下很容易的就求出了這些圖形的周長。

  教學中注重了對學生估算能力的培養。如在討論怎樣知道這些圖形的周長時,教師提到了“用估算”,寧老師也讓學生嘗試一下,先去估算,再測量,適當地培養了一下學生的估算能力。

  總的來說,寧老師的這節課教學目標定位較準確,思想方法能適當滲透,學習素材選擇比較合理,較好地實現了課堂學習的有效性。

  當然,我覺得有些地方還值得商討:

  新課標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在生活中體驗數學。而寧老師在這節課的最后,只是簡單地跟學生說,在生活中有很多的數學問題,今后慢慢去發現。我想,是不是能在當堂設計一些家庭作業,讓學生去操作體驗一回呢?比如,在學生掌握了周長的計算方法后,讓學生回家求出飯桌和地板磚的周長,或者回去量一量自己穿的衣服的腰圍和頭圍,等等。讓學生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小課堂,大世界,它包含著學習的機智、合作的智慧、思維的方式、積極的情感。讓我們關注學生的體驗,讓每個學生走進自己的世界,體驗數學,體驗生活,和諧發展,健康成長。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5

  一、教材分析

  認識線段屬概念教學,是空間概念的范疇。它是教學量長度的基礎,學好這部分內容將有助于學生更好的學習度量單位。《直線、線段》這一塊內容被安排在現行全日制培智學校教科書(試用本)第六冊第五單元的內容。而這套教材是1994年人教版的,一直沿用至今,無論是教學內容的編排還是理念都與現行的特殊教育與素質教育實際相脫節。對此,我在教學設計中,補充了大量與智障學生的生活實際有關的元素素材,以此豐富教材內容。元素的選擇依據數學的生活化原則。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直觀認識線段,知道它的特征。

  技能目標:使學生能辨認線段,初步學會畫線段;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空間的想象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積極性。體驗“數學是生活的數學”;在情境漫游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堅強意志。

  教學重點:直觀認識線段的特征。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線段的觀念,認識線段的特征

  教學準備:教具:毛線、直尺、吸管、筷子、長方形紙片、課件等;

  學具:毛線、直尺、鉛筆、文具盒、長方形紙片等

  在授課過程中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小步子,多循環”循序漸進原則和實施素質教育“三要義”原則,寓德育于教學之中。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智殘情況和思維能力我把他們分為A、B、C三組:

  A組:初步認識線段,能初步借助工具畫出線段。

  B組:能辨認日常生活中的線段。

  C組:快樂學習的情感體驗。

  IEP(個別教育計劃):小組合作,以強帶弱

  三、學情分析

  線段是幾何初步知識中比較抽象的概念,這一課時是培智學生第一次接觸這個概念。他們的知識基礎薄弱,生活圈狹窄、生活經驗零碎,在他們不完全的概念中,有彎與直之分,卻沒有線段、直線等等之分。

  培智學生思維簡單、抽象概括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知識遷移困難,空間觀念非常薄弱,對知識掌握比較緩慢,而遺忘快等特點。但他們也有很強的好奇心和強烈的表現欲強等孩子的共性,這些都是課堂上需要充分利用和捕捉的閃光點。教師可以運用各種教學手段,通過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的刺激來彌補他們的缺陷,以此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

  四、教法,學法預設

  認識線段屬概念教學,根據學生對概念認識得到一般規律: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強調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培養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在學習過程中幫助他們逐步抽象概括,最終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和能力,得到情感體驗,進而達到思維訓練的目的。為此我預設了如下教法學法:

  預設教法有:直觀演示法,談話啟發式,嘗試法,引導發現法,講練結合等方法的優化組合。

  預設學法有:觀察法,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索法等。

  五、教學流程;

  基于《新課標》:“數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發展生活”的理念,必須通過教學這個重要環節得到體現和實施。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我預設了五塊流程:

  1、曲直對比,情境導入新課

  首先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場景(跳繩、拔河、田徑場一角)感受生活中有數學。通過課件的直觀展示,把生活情境引入課堂中,在情境中引導學生概括、體驗線段的兩大特征;曲直對比強化了線段的表象特征,為下面的概念深入做好知識鋪墊。

  設計依據:教育心理學表明:當學習與已有經驗相聯系時,能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此時數學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2、變曲為直,初步認識線段

  數學學習是一種活動,需要學生親身體驗。通過指導學生去拉、指、看,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有濃濃的生活氣息,從而抽象出線段。

  設計意圖:由于培智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比較差,所以線段對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和難以理解的,因此,我引導學生想辦法將曲線變直,突出線段“直”的特點,再進一步觀察線的兩端,明確手捏住的兩頭就是線段的兩個端點。讓學生通過這一動態操作活動,獲得對“線段”這一抽象概念直接而真實的體驗。

  3、實物感知,強化線段的兩個基本特征

  ①首先讓學生找一找,我們身邊有哪些物體的邊可以看成線段。再讓他們分別去摸一摸,指一指。(摸一摸是讓學生感受線段的直;指一指是感受線段有兩個端點。)

  ②再讓學生回想一下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線段,并舉例說明,進一步感悟線段的特征。

  ③再次創設情境“漫游上海特奧會,火眼金星找線段”。在多媒體輔助情境展示和與智障同類人的比較下,在特奧會場境中找線段,以此作為故事情節串連,使學生一邊趣味性地開展學習,進一步鞏固線段的認識;一邊感悟同為殘疾人,如何身殘志堅地生活學習,樹立“你行,我也行”的自信心。此舉為起到“一石雙鳥”的作用。

  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在這個環節中,從身邊找到生活情境中找,到特奧會情境中找,由摸一摸,指一指,到抽象地說出生活中的線段,有助于學生將數學與生活經驗及事物建立聯系,感悟到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無處不用。這一系列的設計,是符合從近到遠、從熟悉到陌生、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的,是一個知識不斷擴展、豐富內涵的過程;同時以體育為主調的設計和我校已經取得特奧成績實際相結合,突出強調了自強不息的精神體驗。

  4,根據線段特征,自建線段模型(為A組學生的要求準備,本課選學)

  這一部分教學要求學生從已形成線段的表象中,抽象出線段。在前面摸一摸,指一指的,找一找的基礎上,我讓學生用身邊的工具嘗試畫一畫線段,先自己建構線段的模型,再通過討論交流完善這一建構過程。

  教師示范畫法的同時,還可以放開讓學生自己來選擇工具畫線段,所謂“不管白貓、黑貓,只要會捉老鼠就是好貓”,即手段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有效率地達到目的,并說明:在眾多的工具中,我們一般用直尺來畫線段比較方便,美觀。

  5、可行性操作活動體驗,深化線段的認識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內化本節課的知識,我設計了以下練習形式:

  ①基本性練習

  拉線段(毛線):以不同位置的變式操作來鞏固學生對線段特征的理解。

  找線段:書后“練一練”的第一題,讓學生說說下面哪些是線段。讓學生通過變式、對比、判斷并作出解釋,加深對線段的認識。

  數線段:先讓學生數出下面圖形各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然后讓學生指一指線段的端點,初步感受公共點。

  ②拓展性練習

  折線段:在一張紙上折出各種各樣的線段,指出線段的特征要素。(小組合作,以強帶弱,呈現形式多樣的線段形態,如橫線段、豎線段、斜線段、長線段、短線段等)

  連線段、畫線段:P80練一練1、2

  讓學生拉一拉、摸一摸、指一指、找一找、連一連、畫一畫等一系列可操作活動全方面、多角度地體驗、鞏固對線段的認識。對A組的要求是會拉、會找、會數、會折、會連;B組會拉、會找一些;C組能跟著小組成員快樂地學,盡可能找出身過的一二個線段。

  練習設計意圖:采用了因材施教,分層教學,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課堂有不同程度的收獲。練習時學生們可針對自己的程度或在老師的提示下有選擇地進行,讓每個孩子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體現智障學生快樂學習的理念。

  ③開放性練習(課外選做)

  A組:用各種線段試著設計一幅漂亮的畫,看誰是個小小設計師。

  B組:在我們生活周邊再找一找,還有哪些物體的邊也是線段?看誰是火眼金星,找得多

  C組:在父母的幫助下在生活中找一二個線段。

  在本節課整體的設計理念是:讓學生從生活走進數學,快樂學數學;從實物感知入手,通過動手動腦,在不自覺中建立線段的空間觀念,最終達到訓練抽象思維的目的。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6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小學數學蘇教版國標本三年級的教材。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認識了周長及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礎上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我從學生熟悉的故事情景境引入,提出問題,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景,吸引學生探索的欲望,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學習新知。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具體情況,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我制訂如下教學目標:

  1、有條理地總結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2、培養學生觀察、推理、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通過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三、教學重點、難點、關鍵點:

  本著課程標準,我在認識了本節課教材在整個知識結構中所處的地位,考慮學生認知情況的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教學重點、難點、關鍵點。

  1、教學重點:推導、歸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2、教學難點:理解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3、教學關鍵點:讓學生在自己的計算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和理解算法。

  四、教學方法:

  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在本節課的教學方法中力求體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理念:

  1、從學生愛聽的故事出發,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景;

  2、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運用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

  4、運用電化教學手段增加教學的新穎性,引導學生以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我主要采用: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師生互動探討新知、引導學生總結、點撥學生迷惑等教學方法。

  五、學生的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那么,如何體現新課程所提倡的學習方式呢?設計教學時我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

  通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和開展小組合作交流的活動,總結規律,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

  通過聯系生活實際解決問題來增加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并體驗數學的樂趣。

  六、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傳統的教,將讓位于學生的學,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一切只有從學生出發,才能有效的促進教學,才能有效的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一個自主、探索的空間。根據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認知規律,我運用電教手段,在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教師引導的學習方式中進行教學。

  (一)設疑激趣,引入新課。

  同學們都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吧!自從龜兔賽跑兔子失敗之后,它一直很不服氣,總想找個機會證明自己的實力,這一天,在遙遠的森林里,動物又舉行了一次龜兔賽跑。比賽馬上就要開始了,裁判員虎王正在宣布比賽路線。說:請運動員小兔沿第一塊草坪跑一圈,運動員烏龜沿第二塊草坪跑一圈。小兔一看著急地說:不公平!不公平!我跑的路比烏龜的長!

  師述:到底小兔跑的路程是不是比烏龜的長呢?咱們一起看一看。(出示多媒體課件)

  你有辦法判斷出誰跑的路程長嗎?

  學生討論。(得出可以比較這兩塊圖形的周長。)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研究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出示目標指名讀讀 )

  板書: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

  (設計思路:我從學生熟悉的故事情境引入,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景,提出問題。在問題的召喚下,喚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探索新知的動機。)

  (二)小組合作,解決問題。

  1、兔子的路程:

  提問:兔子的路線有什么特點?(長方形)

  長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呢?

  怎么算長方形的周長呢?

  小組討論解決方法:小組討論看你們有幾種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匯報結果。師:現在我們發現求長方形的周長有這么多的方法,請同學們在小組里說說如何計算一個長方形的周長?

  小組討論、后匯報小結:

  寬+長+寬+長=周長 寬+寬+長+長=周長

  寬2+長2=周長

  (長+寬)2=周長

  師:計算長方形周長的方法有這么多種,這里的每一種方法都很棒,你認為哪一種方法比較簡便?你最喜歡哪種方法呢?今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求長方形的周長。

  (設計思路:教育家波利亞指出:學習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規律和聯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為學生創設主動學習的機會,提供嘗試探索的空間,使學生樂于、善于自主學習,能主動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使組員之間形成觀點交鋒,思維共享,達到學習互補的目的。實現知識的學習、互補和再創造。在這個環節中,盡量讓學生多做多說多看多交流,老師放手使學生在動手中深刻的體會,并且驗證自己的觀點,并通過小組間的討論與合作,得出結論。使學生操作,思維,語言相結合,深刻的體會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這樣的設計還有利于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概括等能力得到鍛煉。)

  2、小龜的路程。

  提問:怎樣計算烏龜的路線(正方形的周長)。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

  小組討論解決方法:討論怎樣計算正方形的周長。你有哪些方法? 總結成公式。

  匯報結果:邊長+邊長+邊長+邊長=周長 邊長2+邊長2=周長 邊長4=周長

  (設計思路:有了長方形周長的基礎進行知識遷移,學生會輕輕松松的總結出來正方形的周長公式。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3、得出他倆的路程一樣長。

  烏龜和兔子比賽究竟誰勝利了?(對,小兔獲得了勝利。)

  4、給小兔點掌聲,有錯就改,真棒!希望我們也能像小兔那樣作一個知錯就改的好學生。

  (設計思路:前后照應,并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鞏固深化,聯系生活,解決實際問題(課件出示)

  1、在釘子板上圍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并求它們的周長。

  2、求數學課本封面的周長:(學生測量、計算。)

  3、求毛巾的周長:(課件出示)

  4、求跑兩周多長:(課件出示)

  5、求籬笆的長:(課件出示)

  (設計思路:課堂教學的好壞,教學目標的達成與否,學生發展的有無,一一都要通過練習來檢驗。本課中,依據教學重、難點,分層設計了以上幾個習題,通過練習,既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鞏固、記憶,又為第二課時的教學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四)課堂總結。學生交流本節課都學到了什么?

  今天這節課同學們學得真不錯,你有什么收獲?你能用簡短的話告訴大家嗎?同桌互說,然后告訴大家。

  (五)課后延伸,解決實際問題。

  1、小組為單位,尋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周長的知識?(3—5個)

  2、搜集數據計算教室門、窗、課桌、凳子面的周長。

  (設計思路: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要聯系生活實際,學有用的數學。周長的問題在兒童的生活中接觸還是比較多的。這幾個習題的設計,更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使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體驗周長。)

  七、規律總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按照新課標要求,讓學生自己在學習過程中自己總結規律,說出規律。既鍛煉了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又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八、板書設計。

  長方形、正方形 周 長的計算

  長方形周長=(長+寬)2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7

  一、說設計理念:

  本節課的教學主要是針對本年級組提出的"如何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專題研究而設計的。設計的過程中力圖體現出本專題的研究成果,把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的各種方法融入了教學當中。同時在本節課設計中,我也考慮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形式上采用多種形式交替變換,注重趣味性,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

  另外,我在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同時,也沒有忽視素質教育,一方面注重各學科間的滲透和聯系,另一方面注意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的熏陶。

  二、說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設計是以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練習為依托,通過對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鞏固練習,把本年級的研究結果——培養計算能力的方法孕育其中,本節課我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針對實際情況和素質教育的要求,設計了一些有趣味、有時代科氣息的練習,但實際并沒有改變知識內容和結構。下面我對本節課知識點做了簡單分析:

  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是本冊的重點內容。這一部分內容的學習,先是從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開始的,然后是接近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估算,接著是由淺入深的學習二、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不進位、不連續進位、連續進位的乘法,使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計算方法。本節課的教學安排既是對前面知識的鞏固和熟練,也是為學生進一步學習一個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和一個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做好鋪墊,又是為以后學習多位數乘多位數計算打好基礎。在這節課中學生在鞏固練習的同時,我把提高計算能力的方法:培養計算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加強口算、掌握算法,理解算理等方法融入整個教學中,使學生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也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增強計算速度,提高計算的準確率。

  基于以上認識,我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1、教學目標:

  使學生較熟練地掌握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的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使學生初步理解提高計算能力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體會成功的快樂。

  初步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懷。

  2、教學的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并熟練地計算。

  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提高計算的準確率。

  難點: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三、說教法、學法

  從素質教育著眼點來看,要貫徹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的原則,不僅要使學生學會知識,更要使學生會學、樂學、主動去學。

  為了更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他們能夠自主學習,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方法上,采用談話激趣、回憶交流、討論歸納、強化練習等教學方法,循循誘導,讓學生在比賽、游戲、練習、合作中自主學習,鞏固和拓展所學知識。

  四、說教學過程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從這種設計理念出發,為了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增強教學效果,使學生計算能力得到真正發展,我對本節課設計如下幾個環節: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這幾天我們一直在學習多位數乘一位數的知識,你們想不想知道我們今天要學習什么知識?想一想。學生可能會根據教材說學習新知。是啊,從課本的內容看這節我們要學習一個因數中間有0乘法,但是老師想讓大家看看最近幾次的作業,拿幾本錯多的作業給學生看看但是老師想問問:這幾天我們學的知識,你們都熟練了嗎?作業得怎么樣?(可以拿幾本錯多的作業給學生看看)引導學生說一些學生還不太懂,應該再練習。……那就鞏固復習一下,使我們計算能力再有所提高,計算的準確度也能提高一些,可以嗎?師板書課題。

  (這樣設計導入主要是讓學生覺得我們是有必要上這節課,明確學習目標,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最大的發揮)

  (二)回憶交流,討論歸納,明確算法,理清算理。

  1、回憶交流

  師:好,那回憶一下,我們這幾天都學習了哪些內容?……

  師:對,這段時間我們就是學習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那每天學習都一樣嗎?……

  請學生想一想都學了哪幾種情況的乘法,同桌之間先互相說一說,然后請學生在全班上說一說。

  2、討論歸納,明確算法,理清算理

  師:你會計算這幾種乘法題嗎?你能說一說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嗎?小組內互相說說,師巡視指導。

  每個小組選一名代表匯報。師據學生匯報板書計算方法。

  師小結:同學們說得不錯,雖然有些還說不完整,但已有一些進步了。

  師生一起來說算法,并理解算理。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8

  一、說設計理念:

  數學源于生活,我以此作為這節課設計的基本理念。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親切感;也可以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豐富的數學問題,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借助直觀圖,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重疊問題,并能用數學語言表述。

  過程與方法:使學生感知集合圖的產生過程,初步培養學生的建模意識和能力,滲透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初步養成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學習習慣。

  三.說教學重點:

  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重疊問題,并能用數學語言進行描述。

  集合思想是數學中最基本的思想,因此集合理論是數學的基礎。學生從一開始學習數學,其實就已經在運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如把一堆物品分類,需要一定的標準,這種分類思想就是集合理論的基礎,再如學習數數時,把2個三角形用一條封閉的曲線圈起來,這是集合的表示方法——韋恩圖。而以后學習的平面圖形之間的關系都要用到集合的思想,集合的重要性同由此可見一般了。

  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難點是對重復部份的理解。數學的關鍵是讓學生“做數學”。集合的抽象性是在它最終形成結論才具有的,而在結論形成過程中,必然以大量的具體內容為基礎。本著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原則,讓學生從生活實際中親身感知集合的思想,并使他們親身體驗集集合圖的產生過程,在體驗的過程中感受到重疊問題的解決方法。

  有趣的重疊問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借助直觀圖,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集合的思想。

  3、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通過畫圖法解決簡單的集合問題。

  【教學準備】教具:課件,習題卡片。

  【預設流程】

  一、課前交流

  猜兩個腦筋急轉彎題:

  1.小明家有兩個爸爸,兩個兒子,請你算一算小明家一共有幾人。

  師:引導學生,你能上來用你喜歡的方法解釋一下嗎?(讓學生用畫圖來表示解釋)【生板書畫畫:○●○】

  二、探究新知

  1、課前調查

  師:羅老師了解到我們3年級(115)班的同學對動畫片特別感興趣。像我了解到的:有的喜歡米老鼠,有的喜歡櫻桃小丸子,也有的兩種都喜歡。所以課前我特意調查了我們班第一大組的小朋友對米老鼠,櫻桃小丸子的喜歡情況。

  2、觀察素材。

  出示表格。

  喜歡情況 學號:

  喜歡米老鼠1號、3號、4號、6號、

  7號、8號、10號、11號、13號、14號

  喜歡櫻桃小丸子1號、2號、3號、5號、

  7號、9號、11號、12號、14號

  兩種都不喜歡無

  師:從這張表里你看到了什么信息?

  生:喜歡米老鼠的有10人;喜歡櫻桃小丸子的有9人。

  師:噢,老師知道了原來這一小組有19人,10+9=19(人)。這時學生一定會說“不對,這一小組沒有那么多人的”師停下來故意數一數第一組的人數:“咦,怎么算出來的人數和實際人數不一樣呢?怎么回事?”

  3、探究真相

  生:是因為XX既喜歡米老鼠又喜歡櫻桃小丸子,他們重復算了,所以人數多出來了。

  請2人來說一說。

  師:我們來看看哪幾個小朋友既喜歡米老鼠又喜歡櫻桃小丸子?學生說一說,課件不同顏色出示。問:既喜歡米老鼠又喜歡櫻桃小丸子的有幾人?

  師:指出,他們這6人既算在喜歡米老鼠的人數那里,又算在喜歡櫻桃小丸子的人數那里,因此每人算了2次)

  4、尋找方法

  師:看來啊,要通過表格計算這個小組的總人數不是很清楚,有時候要弄錯。那么我們能不能想個辦法,畫一副圖,使別人一看就知道哪部分是喜歡米老鼠的,哪部分是喜歡櫻桃小丸子的,哪部分是既喜歡米老鼠又喜歡櫻桃小丸子的?

  生:作圖。

  師:巡視課堂,搜集學生的方法。(找3~4種形式)

  5、交流反饋

  反饋:

  師:下面請小朋友來展示一下你所設計的作品,但必須說清楚,你設計的這個圖是什么意思。

  生:展示作品

  先介紹不是書上的幾種形式,(請學生自己介紹,然后其他小朋友點評,老師也作適當點評)接下來當有學生出現書本上的方法時,教師就直接請他介紹,予以點評。

  師:比較剛才的幾副圖,你認為哪副圖最能讓人一眼就看清楚哪部分是喜歡米老鼠的,哪部分是喜歡櫻桃小丸子的,哪部分是兩樣都喜歡的?

  生:略。

  師:是的,數學上我們一般用這樣的橢圓形表示。

  師:我和大家想的一樣,也設計了這樣一副圖

  (出示集合圖)請仔細觀察這幅圖:

  1、喜歡米老鼠的有哪些人?課件演示:

  2、喜歡櫻桃小丸子的有哪些人?

  3、中間這部分表示什么?

  4、這個小組一共有幾人?

  再次強調:

  師:知道了在左邊圈里的同學喜歡米老鼠的,在右邊圈里同學是喜歡櫻桃小丸子的,那么旁邊紅色月芽形里的同學表示什么?藍色月芽形的同學表示什么?

  生:紅色月芽形——只喜歡米老鼠的;藍色月芽形——只喜歡櫻桃小丸子的。

  師:現在有了這兩個圈和原來的表格對比一下,你覺得怎么樣?

  生:看起來既方便又清楚.還能一眼就看出哪幾個同學是既喜歡……又喜歡……

  6、歸納揭題。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研究的有趣的重疊問題【師板書:重疊問題】

  我們可以通過畫一畫這樣的重疊圈,來幫助理解。重疊圈也叫韋恩圖,它是英國數學家韋恩發明的。

  7、掌握算法。

  師:如果不用數的方法,利用上面這些數據,能列式計算這一小組的人數嗎?

  生:列式計算

  學生先獨立列式計算,再同桌交流一下。再師生反饋交流,理解各計算方法的意義(略)

  三、鞏固練習。

  1、以知二甲班一共有55人,喜歡米老鼠的有32人,喜歡櫻桃小丸子的有30人。你能算出兩者都喜歡的有多少人嗎?

  2.師:小朋友,上周我們去了動物園,大家玩得都很開心。那這些動物你們都認識嗎?完成練習,練習紙。把下面動物的序號填在合適的位置。填好后再說一說你為什么這樣填?

  左邊月芽形的表示什么?右邊月芽形的表示什么?中間部分表示什么?你能用算式表示這里一共有幾種動物嗎?

  四、總結全課

  今天我們遇到的數學問題都有什么共同特征?都通過了什么方法幫助我們解決的?(畫重疊圈)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9

  一、說教材

  本課內容是《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十單元的第一課時《認識分數》。分數的認識是數概念的一次拓展,本冊“認識分數一、教材地位:

  本課內容是《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十單元的第一課時《認識分數》。分數的認識是數概念的一次拓展,本冊“認識分數”這一單元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使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且學生在生活經驗中又接觸得較少,接受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本單元只是“初步”,對分數概念的教學僅定位于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表示,初步認識和理解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本課時認識幾分之一又是認識幾分之幾的第一階段,是單元的"核心",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以后繼續學習分數和學習小數的有關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幾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紙、涂色等實際操作的結果表示相應的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在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基礎上,初步感知和體驗分子、分母的含義;能正確讀、寫簡單的分數。

  (2)學會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通過參與豐富的數學學習活動,使學生觀察探究、動手實踐、分析概括等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3)了解分數在實際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價值,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樹立自信心。

  本課時的教學重點與難點是探索和發現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數幾分之一來表示,認識幾分之一,并能正確表示出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的幾分之一。能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三、預設教學流程

  為了使上述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切實落實,我預設如下的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在本步驟教學中,我設想由特殊到一般,從認識1/2遷移至認識幾分之一。

  1、認識1/2kfn

  “分數的初步認識”必須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學第一個環節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引入郊游時分食品的情境,把4個蘋果2瓶礦泉水和1個蛋糕都平均分成2份。當分到一個蛋糕時,學生發現不能用以前學過的整數來表示,這時,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現實問題發生了認知沖突,使學生產生了求知的欲望。這里我設計了一個多媒體課件,演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強調每份都是它的1/2。并結合1/2介紹分數各部分的名稱以及各部分的具體意義,這樣教學不僅在發展學生符號感上有意義,而且容易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加深了對1/2的理解。

  2、認識幾分之一

  結合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認識: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它的1/4。在認識1/2的基礎上認識1/4。接著出示了一道練習題,讓學生判斷這些圖還可以用1/4來表示嗎?主要是對平均分的理解,進一步強調一定要平均分。

  認識幾分之一的第二個環節是讓學生利用各種學具紙片長方形、正方形、圓,還有鉛絲,通過折一折、畫一畫,表示出1/4,貼在黑板上,并說說為什么可以用1/4來表示。這時再追問學生:用的東西不一樣,折的方法也不同,涂色部分形狀更是不同,為什么都可以用1/4來表示呢?讓學生思考討論發現:平均分的圖形不同,它們的1/4形狀也不一樣,但相同的地方都是把一個圖形(或物體)平均分成了4份,所以每份都可以用1/4來表示。教師重點指出“要講清是誰的1/4”。這里為今后分數應用題中分率與對應單位1埋下伏筆。

  接著是利用課本P99想想做做第一題的四幅圖,組織學生討論“每個圖形是怎樣分的,涂色部分是它的幾分之一”,引導學生完整地敘述幾分之一,并學會寫分數。因為前面已突出認識了1/2和1/4,學生在此基礎上通過直觀圖形認識幾分之一相對來說比較容易。

  (二)在感受幾分之一中比較分數的大小

  這個環節分兩個層次。首先,我出示了書本第99頁第三題,先出示一條紅紙條,告訴學生可以用“1”來表示,再出示涂了一半顏色的紙條,(書本上是沒有的,加入這一內容第一為比較分數的大小作準備,第二是為估計1/3做鋪墊)讓學生估計出1/2。這時再出示涂1/3顏色的紙條,讓學生估計出是1/3后,教師問:同一張紙條的1/2和1/3哪一個大?這里只要讓學生從圖上直觀的看出哪個分數大就可以了,簡單的說一下為什么。接著再來估計1/6,可能有一些難度,但有了前面的1/3作鋪墊,學生應該可以估計出。最后再比較1/6與上面兩個分數的大小。這個活動進一步豐富了學生對幾分之一的認識,讓學生在經歷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等思維活動后自主探索出結論,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估算能力和對數的感覺,也通過直觀圖形讓學生體會了1/2、1/3、1/6和1的關系,為后面學段繼續學習分數打下伏筆。

  第二是讓學生動手自己解決課本第100頁第5題,通過涂出指定的分數,進一步理解幾分之一,和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

  (三)面向全體,分層練習

  新課標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教學中,注意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生在數學知識、數學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都能有所發展,但同時也要注重學生的差異,分層練習,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個環節我設計了這2個練習:①想想做做第6題,《科學天地》大約占黑板報版面的幾分之一?《藝術園地》大約占黑板報版面的幾分之一?哪一部分大些?②播放生活中的一段廣告,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廣告中的動態畫面讓你聯想到了幾分之一?最后一幅圖又是兩人分蛋糕,每人“半個”,讓學生體會數學來自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

  接著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分數。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10

  一、說教材

  本課內容在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0~74頁。

  教材簡析:

  《面積》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學好本課,不僅能為學習面積的計算打好基礎,更是為小學階段幾何教學做好鋪墊。

  教學目標:

  (1)通過摸一摸、比一比、說一說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則。

  (3)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動中獲得關于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4)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并形成正確的表象。

  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二、說教法、學法

  活動教學法:即以直觀體驗活動為主線,結合生活實例,創設數學情景,提出數學問題。

  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學習,建立正確的表象,掌握數學方法,解決問題。它遵循著從生活到數學、從具體到抽象的教學原則。

  直觀演示、動手操作法: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是認知的起點。教學中,我注重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在運用學具、直觀操作、合作探究中學習,在真實的感受中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

  自學輔導法:面積單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學中我會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自學。通過自學,學生能迅速了解面積單位的含義,建立正確的表象,對形成常用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觀念,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學具:兩人一份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大小不同的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紙片若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

  四、說教學程序

  (一)游戲引入,初步感知

  《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第一個環節,先設計一個填色比賽:將全班分成兩組,第一組涂這張大紙,第二組涂這張小紙,在規定時間里,哪組最先完成,就能取得勝利。游戲結束后,第一組的同學一定會懷疑這個游戲的公平性。

  師問:為什么?

  學生說明原因:因為兩組比賽用的紙張大小不一樣,誰要涂的紙面越小,誰在游戲中就越容易取得勝利。

  這一環節,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而學生相關“物體表面”的經驗也呼之欲出,自然體驗由具體到抽象,引出對“物體表面”的研究。學生在觀察比較中,也初步感知了面的大小,為下面學習面積的概念做好了鋪墊。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通過物體的表面感知面積。

  古人有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需躬行。』第二個環節,學生只有親自動手感知,才能加深對“面積”這一概念的理解,并能在以后的學習中靈活運用。

  (1)指一指:我們身邊有很多物體,比如黑板、書本、課桌等等,讓學生指出它們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讓學生說說摸這些物體的表面時,都有些什么感覺?

  (3)比一比:這些物體的表面,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呢?

  通過以上幾個環節讓學生感受到了表面,并得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4)運用“面積”一詞造句: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課桌的表面大,現在還可以怎么說?

  2.通過封閉圖形進一步認識面積。

  數學方法就是數學的行為。在教學封閉圖形認識面積時,課件出示一組圖形,讓學生自己想辦法、或小組討論找到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然后根據學生比的過程,歸納出觀察、重疊等數學方法,最后通過課件的演示,使學生認識到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課件出示了一個不封閉的圖形。師問:如果要給它涂色,會出現什么情況?這個圖形的大小我們能確定嗎?學生

  通過仔細觀察課件,便能發現,不封閉圖形的大小是不能確定的,進而明確“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3.小結:引導學生將面積的兩個方面概括起來,得出: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4.體驗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課件出示: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讓學生比較它們的面積大小。學生在比較中產生了分歧,有些同學認為第一個圖形面積大,有些學生認為第二個圖形面積大,還有些同學想到把這兩個圖形疊放在一起進行比較,但是結果發現都無法很準確地比較出來。師問:那用什么方法可以準確比較出兩者的大小?為什么?

  引導學生借助幾種測量工具(出示學具袋)。學生動手操作。操作過程中,選擇的圖形不同,拼擺的結果也不相同。

  學生會發現:長方形長寬不同,不方便;圓片有縫隙,不準確;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測量出結果,比較起來,正方形最合適。因此,歸納得出: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用正方形測量面積最合適。

  5.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對于學生“聽過了會忘記,看過了能記住,做過了就理解。”面積單位的制定不需要學生探究。這一環節的教學,采用自學輔導方式,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

  (1)說一說: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展示匯報結果。

  (2)拿一拿:讓學生從學具中分別拿出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檢查學生拿出的是否正確。

  (3)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4)試一試:這張1平方米的紙上能站多少個同學?

  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充分得感知到了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并和身邊的某個面建立聯系,從而起到幫助表象記憶的作用。

  (三)結合實踐,綜合運用

  為了檢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掌握情況,課件出示課本練習。

  學生完成練習后,出示小資料:有關各國首都人均綠地面積表。

  師問:有什么感想?由此想到了什么?

  練習的設計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在估、測、說中進一步鞏固對面積和面積單位的認識,并結合生活實際對學生進行愛國和環保教育,從而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四)回顧全課,小結延伸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關于面積和面積單位你還想知道什么?

  全課小結時我采用總結式,并將總結的任務拋給學生,讓學生在回顧所學知識的同時,也對這節課有完整的認識,并能在他們的理解上加以延伸。

  五、板書設計

  面積和面積單位

  物體的表面

  或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封閉圖形

  常用的面積單位: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板書與講解同步進行,層次分明。通過板書能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動性,加速概念的形成。面積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積單位,是本節課學習的重點,板書力求簡潔明了,突出教學的重難點,有利于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概念。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11

  司老師的課,我聽過很多次,每次都給人別樣的感覺。面帶微笑,親和力極強,課堂上激情澎湃,容易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能引導學生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教學功底深厚,善于思考,對課標鉆研得透,教材重點難點把握得準,教學效果很能好。下面我就上午聽的《面積單位》這一節課談談自己的一些的想法,這節課的特點,我用三個字概括:新、活、實。

  一、新

  理念新,體現了新課改的精神,也展示了一年多來,我們進行“三公開”教學的成果。新課程的教學觀就是自覺關注學生的興趣和體驗,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合作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從而建立起新型教與學的關系。這節課,學中做、做中學,學生充分動了起來。“瞧一睢”、“摸一摸”、“找一找”、“做一做”等環節設計適時巧妙,通過小組的互幫互學,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充分感受到了1cm2、1dm2/、1m2究竟有多大,并能準確運用解決實際問題,這樣做,便于學生樹立空間觀念,增強幾何直觀,達到課標所提出的“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的課程目的。

  二、活:

  1、教法靈活,用啟發式教學,學生能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參與學習,通過學生積極主動地動腦、動口、動手、動眼等各器官參與學習。

  2、用活教材。教師不拘限于教材,注重挖掘課程資源。教師能利用周圍環境中和數學有關的信息,形成資源,教室中的鐘表、開關盒、粉筆盒、墻上的卡片、窗臺上的機器人等能為我所用。數學變得不再空洞,不再是干巴巴的數字、符號和抽象圖形,而是通過活動讓學生明白,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數學是有用的,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進行培養對數學的興趣,進而喜歡上數學,為將來進一步學習數學打下基礎。

  3、教活學生。只有課堂活起來,學生才能主動、生動、活潑地發展。司老師注重培養學生問題意識,鼓勵學生敢提問題,會提問題。只有思維動起來,才是真正的生動課堂。

  三、實

  1、教學過程真實。體現在環節安排科學,邏輯性強。先講dm2/。后講cm2和m2,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同時讓學生明白,數學概念的產生是生產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內容安排上,先制造沖突,讓學生明白學習“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然后熟悉實物,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接下來,讓學生經歷用面積單位度量面積的過程,體現“面積單位”的價值,最后結合實際選擇和運用合適的面積單位解決問題,環環相扣,水到渠成。所以這節課上得很實在,

  2、讀、寫、說三個習慣的培養落實。讀、寫、說習慣的培養是去年以來,教學常規所抓的重點工作,本節課中,教師上學生讀目標、讀教材,讀圖,讓學生仔細觀察,只有讀到位,才能理解到位,我們知道,看到不等于看見,看見不等于看清,看清不等于看懂,看懂不等于看透。看,決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走馬觀花,做做樣子。寫的方面,認真板書,給學生以示范,讓學生上臺書寫面積單位,在自己本子上寫。讓規范、正確的要求落到實處,說的方面,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說清楚,說準確,說完整的話,培養學生敢說,會說,能說的習慣。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一節課無論準備得多充分,學生配合的多好,但終究有提高的空間,存在著這樣和那樣的不足,正是因為有缺憾,有不足,才有了教研的必要性,才有了每一個教師進步的可能。才能讓我們的教學水平精益求精,最后達到爐火純青、游刃有余的境界。可以這樣說,課堂教學改革永遠在路上,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永遠在路上!

  這一節課如果說有建議的話,我認為有以下兩點:一是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更充分些,整節課都是教師在引著學生按既定的“路線圖”走,也就是說,預設有余,生成不足。課改的實質就是教中心轉為學中心,師中心轉為生中心,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幫助學生學習的人。只有重視生成的課才理會有內涵,才更精彩。這種基于解決學生自已提出問題的課堂學習才是真學習,比如這節課上,當討論“1平方米究竟有多少個1平方分米時”,有學生提出64個時,教師急于完成預設的教學流程,說下面我們再研究,讓學生高漲的情緒一下子就冷卻下來。這個環節究竟如何處理,值得研究。

  二是一節課只能有一個中心,一個重點,不要面面俱到。課堂的主要環節,導入、拓展都要圍繞這個中心和重點進行。比如導入,碗的大小指的是容積,而這節課學的是面積,有點不對照。結課前的拓展,講面積和長寬的關系,不是不可以,但下課鈴已響,學生的心已走了,再講意義已經不大。再者,練習量也不足,可見前面用時過多,時間分配不太科學。

  說到練習,我想多說兩句,“語文靠念,數學靠練”,這句話,什么時候都不過時。前段時間,英國引進了華東師大出版社的小學版《一課一練》,這是上海小學的教輔,中國的教輔走出了國門,引起了輿論熱議,也讓我們回歸到教育常識,一定的做題是必要的。一段時間里,我們教育上有種傾向,一說書包重,就提出拋棄教輔,一說減輕過重課業負擔,就砍掉習題訓練,這些實際上都是矯枉過正,我們對中國本土的教育方法要自信,題海戰術不可取,但一定量的練習不可或缺,這也符合教育規律。說到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的問題,我非常贊同張卓玉的觀點: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完全是一個偽命題,他說,關鍵不在于學習的量有多大,而在于學習的內容、方式和學生對學習的態度。當學習是實現外在目的的手段時,不論學習的量有多大,學習本身就是負擔。他還說,作業之所以成為學生沉重的負擔,主要原因不是作業量的過大,而是質的過低。評價學生負擔輕重的標準,首先看學生作業的意義、價值,即使是幾分鐘的作業,先要考慮是否有必要讓學生做,如果沒有必要,再少的作業也是負擔。其次,看學生對作業的態度,是否樂意做,只在樂意做,高興做,作業不會成為學生的負擔,所以,減負的根本途徑在于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還在于教師責任心和教學水平。扯遠了,回到這節課上,瑕不掩瑜,總體說,這節課上得還是比較成功的,值得大家學習借鑒。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一些想法,不妥之處還望大家批評指正。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12

  一、說教材

  我講的這課是北師版三年級上冊《購物》,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習了整十、整百、整千的數乘一位數的口算及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基礎上學習的新知識.導入新課是舊中引新。講授新課時,在教師引導下,使學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對兩、三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計算方法的認識和理解,從而輕松地獲得了新知識.通過練習,使學生能正確地進行計算,并能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激發了學習興趣,提高了計算能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目標:

  (一)探索并掌握兩、三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二)在具體的情境中,能運用不同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三)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兩、三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計算方法。

  難點:能運用不同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二、教學方法和學法:

  根據教材內容及本班學生特點,堅持新課程改革的以“學生為主題、教師為輔”這一基本原則,以教師引導、學生自學為主,小組探討學習的方法解決本課內容。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二)、學習新課

  1.情境導入教學例1:引導學生看圖.

  提問:從圖上知道了那些數學信息?說明圖意.

  2、老師提出問題:

  買4把椅子需要多少錢?,應該怎樣列式?

  請學生獨立思考、在練習本上寫出算式.

  再說一說怎樣列算式,為什么,教師板書

  3、得數是多少?你是怎樣想的?學生討論并說一說計算方法。

  總結方法,學生體驗算法多樣化,請學生說一說那種方法更好。引導學生觀察強調說明用一個豎式計算比較簡便.

  4、學生提出問題,其余學生練習

  5、小結學習內容,板書課題

  小組討論用豎式計算兩、三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計算方法及注意事項

  (三)鞏固反饋做試一試:

  第1、2題由學生板演完成,其余同學寫在練習本上

  第4題先找學生說一說,再板演完成,其余同學寫在練習本上,完成后進行集體訂正。

  (四)小結 學生說收獲,教師總結,布置作業,下課。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13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選自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六冊P53~55《分一分(一)》。從學生熟悉的一個簡單的數學事實出發:一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人,每人分到半個蘋果。讓學生討論用什么方式來表示“一半”呢?在這個討論過程中,學生一方面可以意識到原來學過的數不夠用了,要另想辦法表示“一半”,體會學習分數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讓學生參與創造,感受表示“一半”的方式其實是很多的,引出分數。進而,讓學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等操作活動過程中“創造”分數,理解簡單的分數所表示的具體意義,認識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初步掌握簡單分數的寫法和讀法。

  如何在本課教學時做到位而不越位呢?根據以上分析及《課標》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方面:

  1、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會讀、寫簡單的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名稱。

  2、通過“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動,使學生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3、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精神,體會分數與生活的聯系。

  為了更好實現動手操作這一教學目標,我將請學生在課前自帶一些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紙、彩色筆等。

  二、說學情

  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分數的概念是初次接觸,學生頭腦中沒有與之對應的上位或下位概念。而其實學生在正式學習分數以前,“一半”等名詞已經出現在他們的口頭語言中,只是還不曾想過要用什么符號來表示它們。

  三、說教法、說學法

  依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脈絡,以課標精神為指導,我將在教學活動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能力,通過讓學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等動手操作中理解分數的意義。

  四、說教學過程

  為了使上述分析在課堂教學中得到落實,我預設如下三個教學環節,首先我來說說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激起興趣”。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互動”游戲。我設計這一環節,目的是讓學生體會:有些數不能用整數來表示的,使教學從整數很自然的過渡到分數。

  游戲介紹:老師和大家做個互動游戲,游戲規則是回答問題不用嘴,答案是幾用拍手表示。老師把4個蘋果平均分給笑笑和淘氣兩個人,每人分得幾個?如果把2個蘋果平均分給笑笑和淘氣,每人分得幾個?如果只有一個蘋果給兩個人分,每個人分幾個?用什么方式表示呢?

  “用什么方式表示‘半個’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引領學生進入第二個教學環節“主動參與,積極探究”。

  “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根據理念,我把此環節分成四個知識進行教學:第一個知識點認識二分之一。

  第一個知識點我主要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用什么方式表示半個?”接著再組織學生交流匯報,把有代表性板書出來,然后進行對比這些表示方式,哪種更簡便,更合理?最后我向學生介紹全世界通用的“一半”用1/2來表示,并揭示課題。

  《課標》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依據這一理念,我設計了以上教學過程,在這過程中,展示了學生不同的思維過程,讓學生經歷了從運用自己符號表示到運用數學符號表示的過程,感受學習分數的必要性。

  在學生認識分數之后,我開始講解1/2的讀寫法、分數各部分名稱。

  把后面的知識先學了,目的是讓學生在頭腦中對分數形成一個初步的表象,為下面加深分數學習奠定一定基礎。

  在當學生對分數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后,我預設了第二個知識點“找一找”。

  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的物體或事物可以用二分之一來表示,你能找一找嗎?設計此環節主要是讓學生把剛學習的“分數”的概念,運用到生活中,讓學生感覺到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拓展了學生印象中“分數”概念的外延,使學生對“分數”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

  為了加深學生對分數意義認識,我預設了第三個知識點:提高認識,強化平均分。

  這個環節我采用讓學生拿出自帶的紙,任意選擇其中一個張圖形,然后用自已喜歡的方式表示1/2。交流時注重引導學生明確“一半”也就是說分成的兩份要一樣大小。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在這一理念指導下,我從學生的現實學習狀況入手,讓學生自選圖形完成,通過涂、折、找等活動,讓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各種感觀,鞏固學生對“平均分”的理解,加深體驗分數的意義。

  為了加深認識與體驗分數的產生過程,我預設了第四個知識點:進一步探索研究,拓展分數的意義。

  師:你還想認識哪些分數呢?請拿出正方形紙折一折,用涂色部分表示你想認識的分數,并和小組內同學說說它的意義。匯報時,我請有代表性的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把想認識的分數讀、寫出來。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基于這一理念,我設計以上環節,其作用是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自己想認識的分數,促進學生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評價的目的在于激勵,在學生對分數有了初步認識基礎上,進入第三個環節:通過練習,進一步感知、認識分數。

  我用課件出示教材第53頁——54頁的“涂一涂”、“折一折”、“說一說”。

  我預設以教材題目為練習,體現以教材為主的教學理念。通過設計“折一折”這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散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為了對分數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我預設了第四個環節課堂延伸,拓展體驗。

  此環節我設計了2個伸縮式的習題:第一題是,同學們創造的分數是十拿九穩,我們這樣的班集體真是百里挑一,同學們今天的表現簡直是十全十美。用搶答式說聯想到分數。體現了學科的整合。第二題:讓同學們觀看生活中用分數表示的圖片。體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給學生一個思維開放的空間,讓學生自身水平、能力得以展現。

  小孩子學得快,遺忘得也快,及時回顧所學知識,可以使加深對新知的印象。為此我預設了第五個教學環節:反饋與總結,這一環節通過說學生說說通過一節課學習之后的收獲,再請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用分數表示的事物,讓學生明確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在生活中探索數學的精

  不足之處,學生用描述性語言敘述分數的意義時,語言還要再規范一些,在明白理論的同時加強實踐能力。新授時間再緊湊一些,給練習的說理再留有一定的空間,會把教學內容達到更好的效果。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14

  一.教材分析

  這一節課的學習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學生初步理解了小數的含義,會讀、寫簡單的小數,并會比較小數的大小的基礎上來學習的,信息窗的情境圖分為兩部分,分別呈現了廚房和臥室的一角。廚房里有灶室、鍋、抽油煙機等物品;臥室里有桌子、椅子、書櫥等家具,每幅圖的下面都附有數據說明。擬讓學生在感受布局協調的同時,了解設計上的科學性,由此引入對小數加、減法的學習。學好這節課的知識,對今后進一步的學習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小數加減法在本單元的地位和作用,結合三年級學生年齡的特點,我從以下三個角度制定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探索簡單的小數加減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2.能力目標:通過小組合作、討論、操作,培養學生觀察、判斷、合作、探究等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在合作探索的學習活動中,提高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并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難點:理解并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四.說教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根據學生實情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為主,再加上老師的適時點撥,學生間的互相補充,評價等方式為輔,幫助學生學習,從而達到學習目標。

  五、說學法

  本節課,我注重了對學生以下學法的指導。

  1.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景。

  借助學生常見的家居常識設置情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與興趣,讓學生提出“抽油煙機距地面有多高”,“一張0.7米得書桌該配多高的椅子”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小數加減法的興趣,從而引入本節內容。

  2.教師大膽放手,學生自主探究。

  由于學生已有整數加減法計算的基礎,學習中要充分利用這一知識經驗,讓學生搜集信息,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3.重視學生解決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培養。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前提是,是學生逐漸的形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后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自主解決問題。

  六、說程序

  測量內容

  灶臺的高度

  鍋底到火口的距離

  抽油煙機離灶臺的距離

  書桌的高度

  桌椅高度差

  測量結果

  (一)交流信息,導入新課

  談話:課前,老師給大家布置了一項實踐作業:回家實際測量一些數據,把表格填完整(出示表格),誰來說說你的測量結果?(學生交流)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從本課的知識點,交流情況加以評價。

  引導學生交流課前測量的數據,教師合理評價,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愿望。

  (二)提出問題、合作探究

  談話:同學們真是生活的有心人,張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一組數據(出示信息圖及數據),這些數據可都是通過科學驗證得來的。

  1、獨立思考:讀一讀這些數據,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2、學生小組合作,根據信息,提出問題。

  可能學生會提出以下問題:

  (1)抽油煙機離地面有多高?

  (2)灶臺的高度和抽油煙機離灶臺的距離一共是多少米?

  (3)一張0.7米高的書桌,應該配多高的椅子?

  (4)書桌高度比抽油煙機離灶臺的距離高多少米?

  根據學生匯報,教師篩選問題并板書:

  抽油煙機離地面有多高?

  一張0.7米高的書桌,應該配多高的椅子?

  引導學生看著數學信息提問題,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學生互相交流問題,激起思維碰撞的浪花,為成功解決問題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三、解決問題,探究新知

  1、學生根據問題,獨立列出算式。

  板書:0.7+0.6=0.7-0.3=

  2、合作探索小數加法。

  談話:仔細觀察這個算式----0.7+0.6=?你準備怎樣計算?請大家先獨立試一試,再在小組內交流。

  可能學生會出現如下算法:

  (1)0.7米=7分米0.6米=6分米

  7+6=13(分米)13分米=1.3米

  (2)把小數化成分數后計算

  0.7米=7/10米0.6米=6/10米

  7/10米+6/10米=13/10米=1.3米

  (3)豎式計算:

  米分米

  0.7

  +0.6

  1.3

  組織學生交流,教師評價。

  3、教學豎式計算。

  引導學生關注豎式計算,討論:這樣寫對不對呢?

  得出:0.7米和0.6米不夠一米,所以整數部分是0;根據米和分米的關系把數位對齊寫出豎式。

  提問:應該怎樣計算?

  引導學生將整數加法的計算方法遷移過來,說明是用什么方法計算的,計算時是怎樣想的,啟發學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思考:計算小數加法和計算整數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結:計算小數加法要注意什么?

  觀察和思考是數學學習不可缺少的,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思考,探究小數的加法,有助于學生理解算理,掌握計算方法,從而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和探索成功的喜悅。

  4、自主探索小數減法

  談話:你能用我們計算小數加法的方法,試著做一做這道小數減法題嗎?(綠點標示問題:0.7-0.3=)做完之后,把你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交流一下。(可能學生會出現和計算小數加法同樣的方法,注意算法多樣化)

  學生匯報,自己總結,優化算法,教師重點引導理解小數減法的意義,明白算理,掌握算法。

  重點討論:得數前面的0和小數點能不能不寫?計算小數減法和計算整數減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結:計算小數減法時,應該注意什么?

  遷移小數加法豎式計算的經驗,先讓學生自主探索小數減法的計算方法,然后集體交流,優化算法,在學生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加深學生對計算中用0占位的理解。

  5、學習整數減小數

  談話:你知道1米比0.3米長多少嗎?(同桌互相討論,獨立解答)

  交流:10分米減3分米等于7分米,7分米就是0.7米;用豎式計算。

  (對“1寫成1.0”,學生可能想不到,教師可以借助米和分米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理解。)

  整數減小數,學生計算起來相對較難,先讓他們討論,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借助米和分米之間的關系理解算理,學生容易接受,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四、自主練習、鞏固新知

  1、算一算(課件出示自主練習第一題)

  學生以比賽闖關的形式,進行計算,哪個小組做得快做得對獲勝。

  2、解決問題(自主練習第3題)

  談話:仔細觀察畫面,你能根據信息提出問題嗎?

  學生提問題,獨立解決,集體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說說是怎樣想的。

  采用闖關比賽、獨立解決問題的方式進行鞏固練習,避免計算教學的

  單調與枯燥,提高了學生的計算興趣,讓每個學生都有學習的機會,進行知識的交流,情感的傳遞,體驗成功。

  3.數學來源于生活。我一直認為日常生活應該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大課堂,并且應該從小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習慣,因此我選取了一個有趣的題來鞏固所學知識,肯定能激發出學生練習的欲望,題意為:每人做幾個紙團,每個紙團里寫一個一位或兩位小數,兩人一組,將準備的紙團放在一起。每人每次從中摸出一個紙團,摸出較大數的人算兩數的差,摸出較小數的人算兩數的和。

  我認為以這種形式出現比單純做計算題要有趣。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15

  一、教學目標

  小學數學是研究客觀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具有高度的系統性、籠統性、嚴密的邏輯性和應用的廣泛性,針對這一特點和教材內容,以和同學實際,本課時的目標分別為:

  1、通過實物、多媒體的運用,使同學理解“周長”的概念、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長方形的周長。

  2、培養同學動腦、動手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和應用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創設情境,培養同學刻苦鉆研,努力探索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是教材中貫穿全局、帶動全局的核心內容,它是由各局部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決定的。周長的概念以和周長的計算是同學第一次接觸,這個知識的掌握與否直接影響到今后學習的各種圖形的周長計算。我給這個課時的教學重點定為兩個——理解周長的概念與周長的計算方法。這兩個教學重點我是這樣來突出的:

  1、理解周長的概念

  這個重點我是分三步來進行:

  第一步: 導入

  上堂課我們已經對長方形、正方形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節課我們要學習長方形周長的計算。誰能說說“周”是什么意思?“長”是什么意思?

  第二步:理解認識周長這個概念

  出示一些圖形讓同學說出哪局部是這些圖形的周長?

  然后再出示長方形、正方形的實物讓同學說說周長。如書本的平面、黑板的平面、籃球場的平面等。

  第三步:總結歸納

  小同學思維正處于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籠統思維過渡的階段,思維過程對具體形象存在著依賴性。通過這樣的教學中,同學在感性上認識了周長,這時要將感性上升為理性認識,通過討論、總結、概括什么叫周長?最后得出圍在每個圖形邊長的和,叫做這些圖形的周長。這個教學過程是同學全面、自然的、主動的學習的一個過程,而不是老師把知識強加給同學的過程,教師只起到了點拔的作用。

  2、周長的計算這個重點分兩步進行

  (1)創設情境,探索求知

  出示例題,誰能計算這個長方形的周長?請你想幾種方法來計算周長?討論估計有三種情況:①用繩子量②用長方形滾動③各條邊相加。這是一次訓練同學創新思維的練習。在沒有得出長方形周長計算方法之前,在目前同學的思維狀態下,通過同學自身考慮得出的方法,無疑都是一種好方法。我們可以發現各種方法都存在著一定的缺陷,用繩子量不方便,存在誤差;用長方形滾動小實物可以,大實物、畫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圖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通過量各條邊的長度,把各條邊相加。但是量幾條邊呢?通過討論,同學認為只要量長和寬就行。聯系以前的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同學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在教學中也使舊知識得到了很好的遷移。然后要求同學列出求這個長方形周長的算式,并要求說出你這樣做的依據。

  通過同學的主動參與,大至會有以下幾種做法:

  ①4+3+4+3也就是“長+寬+長+寬”其實這就是用繩子量和長方形滾動得出的方法。

  ②4×2+3×2 也就是“長×2+寬×2”這是利用長方形對邊相等的性質來做的。

  ③(4+3)×2也就是“(長+寬)×2”長和寬折起來,長方形周長就是長邊與寬邊和的2倍。

  2、討論總結、歸納方法

  再次討論,說說哪一種方法好?為什么?通過師生的一起討論,得出長方形周長計算的方法是“(長+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