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15篇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么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1
一、說教材
1、全冊說課稿打包: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說課稿全冊
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六冊第三章“年、月、日”的第一課時。
2、教材分析
時間單位是較為抽象的計算單位。小學在前面已經掌握了小時、分、秒,并在實際生活中積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經驗,有關年、月、日方面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內容中,有了形成較長時間觀念的基礎。本單元是在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有關年、月、日等時間單位方面知識的。本課是讓學生借助觀察年歷來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的,然后介紹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以及拳頭記憶法和大月歌訣記憶法,最后是算出平年、閏年全年的天數。
3、教學重點、難點:
年、月都是較大的時間單位,讓學生建立時間單位的觀念和掌握單位間的進率是教學的重點。掌握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是教學難點。
關于練習題的編排,編者是按照新授內容的順序安排的,形成多樣。第1題是先練習了年、月、日之間的進率,再說出平年和閏年的天數;第二、三、四題是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提高了學生解答問題的能力。
4、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重、難點和內容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四條教學目標:
。1)能夠說出年、月、日之間的關系,能閱讀日歷、年歷,并寫出日期。
。2)能夠說出各月的天數并能正確分辨大月和小月。
(3)理解、掌握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并能說出平年和閏年的天數。
。4)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和探究能力。
這幾條目標既有知識層,又有運用層,而且概括了本課時的知識點,明確、具體、可測。
二、說教法
1、教法上:
、倥w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注重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通過啟發、誘導、設置懸念,培養學生探討知識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做到精講多練,講練結合,步步扎實。②盡量利用直觀教具、電化教學等手段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③努力體現目標教學特點,在突破重點、難點的過程中重視教學信息的反饋和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如:在教學年、月、日的進率時,我是通過讓學生觀察1993年的年歷使學生知道一年有多少個月,每個月有多少天,通過教與學的雙向反饋,使教師更加清楚學生對這一教學重點的掌握情況,使下面的教學建立在穩固的基礎上。再通過教師幻燈片演示近幾年二月份的天數,學生通過動腦、想、說、總結概括等一系列的活動,突破教學難點。
2、教具準備:
分句課本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點,我準備了以下教具:年歷、幻燈片、錄音機等。通過這些教具,可以使學生直觀地發現規律,學到知識。
三、說學法
在學法上,通過讓學生觀察、看書、質疑、討論、總結、概括、實踐運用等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在教學一年或者一個月的時間有多長時,首先利用年歷組織學生進行觀察等活動,并注意聯系實際來掌握年、月、日之間的關系;通過讓學生觀察幻燈片中二月份的天數發現每四年一閏的規律。再經過計算1980÷4和1986÷4得出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判斷能力,從而提高學習興趣。
四、說教學過程
下面說一說教學過程程序。因為這是年、月、日的起始課,所以要有個好的開頭,人們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好奇心,我利用猜謎語的形式來導入課題,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老師讓你們猜個謎好嗎?請同學們注意聽:有個寶寶真希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脫一件,等到年底剩張皮!”誰能說這是什么?學生很快就能猜到這是日歷。然后,教師出示一本日歷,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日歷,可以知道:在日歷上我們可以找到某年、某月、某日,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內容:“年、月、日”的認識,(板書課題)。這樣,通過學生猜謎語和引導學生觀察日歷,導入課題,既直觀形象,過度又自然,同時好能激發求知欲,吸引學生注意力,為下面學習新知打下基礎。
為了讓學生有目的、有重點地學習新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的特點,我分兩次口述學習目標,我是這樣出示學習目標的:同學們,你們知道這節課首先要完成哪兩個任務嗎?我來告訴你們,第一個任務是能夠說出年、月、日的關系,能閱讀日歷、年歷并寫出日期;第二個任務是能夠說出各月的天數,并能正確分辨大月和小月。這樣出示目標既不枯燥乏味,又不死板,還能讓學生記得住,激發求知欲。
出示完目標后,教師將沿著這條線去教,學生也將沿著這條線去學。通過讓學生有目的地觀察1993年的年歷,使學生初步學會看年歷并知道一年有多少個月,哪幾個月是31天,哪幾個月是30天等知識。我是這樣設計的:通過看年歷,你知道一年有幾個月?每個月的天數都一樣?每個月各有多少天?看完后請同學們打開書80頁,這是1993年的年歷,請同學們根據鴨博士提的問題認真觀察年歷。由于問題簡單,學生看完后會積極地舉手回答問題,我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一年有12個月,每個月的天數都一樣,有的月份是31天,有的月份是30天,31天的月份有一、三、五、七、八、十、十二這幾個月;30天的有四、六、九、十一這幾個月;二月有28天。板書完后,我告訴學生通常把有31天的月份稱大月(板書大月),把30天的月份叫小月(板書小月)。在學生熟悉了年歷之后, 借助于他們平時對時間的直接經驗和想象力,把抽象的時間與具體事件聯系在一起進行一些有趣的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1993年的兒童節是星期幾?國慶節是幾月幾號?你自己的生日是幾月幾號?你能用鉛筆把它圈出來嗎?通過這樣的練習,使學生建立起了較長的時間觀念,鞏固了年、月、日之間的關系,同時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順利地完成了前兩個任務。
在學生知道什么是大月,什么是小月后,讓學生判斷自己的生日是在大月還是在小月從而引出二月。這時我告訴學生,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它是一個特殊的月份,為什么呢?再通過讓學生觀察不同年份的年歷,發現二月有時是28天,有時是29天(板書29天),寫完后我說明:通常把二月份有28天的這一年叫做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做閏年(板書平、閏年)。這時,我口頭出示第三個學習目標:如何判斷某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并能說出平年和閏年的天數就是我們將要完成的第三個任務。出現了平年和閏年后,學生會產生疑問:為什么會有平年和閏年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充分利用電教手段,讓學生聽一段錄音:“你知道嗎?……!边@個錄音既回答了學生的疑問,又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為再次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聽完錄音后,我用幻燈出示了1980年到1992年二月份的天數,通過讓學生認真觀察、討論,自己發現四年里有三個平年和一個閏年的規律,并經過計算得出閏年的年份與4的關系,從而學會判斷方法。這樣既加深了理解、記憶,還培養觀察、概括能力,突破了教學難點。
為了鞏固判斷方法,了解學生掌握情況,我讓學生對“做一做”的第3題進行了練習。為了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正確判斷,我把原題進行了改動,把書中只給的年份都分別除以了4。在判斷20xx年時,我用了20xx÷4的,學生看到這題會問:“為什么要除以400,而不是除以4呢?”我及時利用教科書下面的底注,通過讓學生看82頁下面的底注,使學生初步了解公歷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由于學生年齡較小,知識有限,這里只作為常識讓學生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為了便于學生記憶一年中每個月的天數,我給學生介紹了左手拳頭數月份和用兒歌記憶大月的方法,這樣學生既學得生動活潑,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計算一年的天數打下了基礎。我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看幻燈,圖上有一個左拳頭圖,在左手的拳頭上我們可以依次數出十二個月份。這時,我先引導學生在圖上數月份,邊數邊標出月份。再學生觀察圖知道:凡是凸起的地方表示月份都是大月,凹下去的地方除了二月外都是小月。再引導學生在自己的拳頭上數月份進行練習。這樣既能親身體驗,又能達到鞏固的目的。由此再一道記大月的歌訣:“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痹诖,講清十二月就是實際生活中的常說的臘月。
在學生初步掌握了各個月份的天數之后,讓學生利用剛剛學到的知識自己計算出平年和閏年各有幾天,并填在書上,通過提問,知道平年有365天(板書365天),閏年有366天(板書366天)。這樣設計既鞏固了新知,有培養了學生的靈活性。再通過“做一做”中的第1、2題進行練習。
到此,本課知識已經學完,通過看書質疑進行小結。小結時我采用提問題、學生小結的方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歸納概括,在學生腦海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最后是回顧目標進行檢測,通過測評可以獲得反饋信息并及時補救,做到當堂知識當堂掌握。測評時,我充分利用課本中的練習題。這些練習緊扣重點,既有層次,又有梯度;既考查了學生的基礎知識,又考查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2
一、說教材
本課內容是《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十單元的第一課時《認識分數》。分數的認識是數概念的一次拓展,本冊“認識分數一、教材地位:
本課內容是《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十單元的第一課時《認識分數》。分數的認識是數概念的一次拓展,本冊“認識分數”這一單元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使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且學生在生活經驗中又接觸得較少,接受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本單元只是“初步”,對分數概念的教學僅定位于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表示,初步認識和理解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本課時認識幾分之一又是認識幾分之幾的第一階段,是單元的"核心",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以后繼續學習分數和學習小數的有關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幾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紙、涂色等實際操作的結果表示相應的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在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基礎上,初步感知和體驗分子、分母的含義;能正確讀、寫簡單的分數。
。2)學會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通過參與豐富的數學學習活動,使學生觀察探究、動手實踐、分析概括等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3)了解分數在實際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價值,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樹立自信心。
本課時的教學重點與難點是探索和發現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數幾分之一來表示,認識幾分之一,并能正確表示出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的幾分之一。能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三、預設教學流程
為了使上述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切實落實,我預設如下的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在本步驟教學中,我設想由特殊到一般,從認識1/2遷移至認識幾分之一。
1、認識1/2kfn
“分數的初步認識”必須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學第一個環節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引入郊游時分食品的情境,把4個蘋果2瓶礦泉水和1個蛋糕都平均分成2份。當分到一個蛋糕時,學生發現不能用以前學過的整數來表示,這時,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現實問題發生了認知沖突,使學生產生了求知的欲望。這里我設計了一個多媒體課件,演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強調每份都是它的1/2。并結合1/2介紹分數各部分的名稱以及各部分的具體意義,這樣教學不僅在發展學生符號感上有意義,而且容易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加深了對1/2的理解。
2、認識幾分之一
結合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認識: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它的1/4。在認識1/2的基礎上認識1/4。接著出示了一道練習題,讓學生判斷這些圖還可以用1/4來表示嗎?主要是對平均分的理解,進一步強調一定要平均分。
認識幾分之一的第二個環節是讓學生利用各種學具紙片長方形、正方形、圓,還有鉛絲,通過折一折、畫一畫,表示出1/4,貼在黑板上,并說說為什么可以用1/4來表示。這時再追問學生:用的東西不一樣,折的方法也不同,涂色部分形狀更是不同,為什么都可以用1/4來表示呢?讓學生思考討論發現:平均分的圖形不同,它們的1/4形狀也不一樣,但相同的地方都是把一個圖形(或物體)平均分成了4份,所以每份都可以用1/4來表示。教師重點指出“要講清是誰的1/4”。這里為今后分數應用題中分率與對應單位1埋下伏筆。
接著是利用課本P99想想做做第一題的四幅圖,組織學生討論“每個圖形是怎樣分的,涂色部分是它的幾分之一”,引導學生完整地敘述幾分之一,并學會寫分數。因為前面已突出認識了1/2和1/4,學生在此基礎上通過直觀圖形認識幾分之一相對來說比較容易。
。ǘ┰诟惺軒追种恢斜容^分數的大小
這個環節分兩個層次。首先,我出示了書本第99頁第三題,先出示一條紅紙條,告訴學生可以用“1”來表示,再出示涂了一半顏色的紙條,(書本上是沒有的,加入這一內容第一為比較分數的大小作準備,第二是為估計1/3做鋪墊)讓學生估計出1/2。這時再出示涂1/3顏色的紙條,讓學生估計出是1/3后,教師問:同一張紙條的1/2和1/3哪一個大?這里只要讓學生從圖上直觀的看出哪個分數大就可以了,簡單的說一下為什么。接著再來估計1/6,可能有一些難度,但有了前面的1/3作鋪墊,學生應該可以估計出。最后再比較1/6與上面兩個分數的大小。這個活動進一步豐富了學生對幾分之一的認識,讓學生在經歷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等思維活動后自主探索出結論,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估算能力和對數的感覺,也通過直觀圖形讓學生體會了1/2、1/3、1/6和1的關系,為后面學段繼續學習分數打下伏筆。
第二是讓學生動手自己解決課本第100頁第5題,通過涂出指定的分數,進一步理解幾分之一,和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
。ㄈ┟嫦蛉w,分層練習
新課標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教學中,注意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生在數學知識、數學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都能有所發展,但同時也要注重學生的差異,分層練習,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個環節我設計了這2個練習:①想想做做第6題,《科學天地》大約占黑板報版面的幾分之一?《藝術園地》大約占黑板報版面的幾分之一?哪一部分大些?②播放生活中的一段廣告,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廣告中的動態畫面讓你聯想到了幾分之一?最后一幅圖又是兩人分蛋糕,每人“半個”,讓學生體會數學來自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
接著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分數。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3
說教材分析:
本單元學習除法的豎式計算,買新書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連除和乘除的混合運算,是本學期學習解決問題的一個難點。教學時應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提出問題并選擇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我知道解析應用題的核心是分析數量關系。因此在教學中用三個環節處理這個問題,首先采用看圖找信息、根據信息提問、讀題、找關鍵句子等過程讓學生理解題目的意思上;其次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采用了讓學生匯報思路想法,教師點撥的方式,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學生學情分析:
學生在此之前學習過很多有關應用題的問題,如:比多比少問題、連乘法問題等;也曾學習了兩位數、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有關計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最大的困難不是計算的問題,而是分析數量關系。學生學習數學時能正確分析把握數量關系一直是個難點。需要對加、減、乘、除的意義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需要從實際生活事件中進行抽象。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了乘加、乘減、除加、除減、連乘等兩步運算,而對于連除法數量關系是第一次接觸。面對這種實際情況,要達到預期的目標要求,就需要借助一些直觀的手段和一定的方法。學生由于個性的影響,遇到解決問題的題型,個別學生沒有搞清題意就著急動手計算;再有部分學生不分析數量關系,因此理解題意不夠準確。
教學目標:
1、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連除、乘除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能夠正確運算。
2、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經過獨立分析,合作交流的過程獲得良好的情感的體驗,感受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連除、乘除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能夠正確運算。
教學難點: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講解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這節課我們主要來學習運用以前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問題一:管理圖書室的劉老師在整理圖書時,遇到了一個數學問題,板書:學校圖書室買來200本書,放在2個書架上,每個書架有4層。你能根據這幾個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嗎?
1、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師適時板書。
2、我們先來解決平均每層放多少本書?這個問題。
3、師:誰能把這些信息和剛才的問題完整的描述一遍。
(先指名讀,然后全班齊讀題目。)
4、師:同學們思考這個問題怎么解決?
(有思路的同學把手舉起來,試著在練習本上列出算式。)
5、匯報:找不同的寫法到黑板板書。
(1)20xx=100(本);1004=25(本)。
師:這樣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呢?請結合這道題的信息,給大家講講。
。2)20024=1004=25(本)。
師:這樣列算式解決問題的想法和(1)這種想法一樣嗎?
。▽W生仔細觀察兩種算式的寫法,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
師:這種思路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叫第一種方法(一)。
師:觀察這個綜合算式,有哪些運算?運算順序是怎樣的?(連除的運算,按順序進行計算。)
(3)24=8(層);20xx =25(本)。
師:這樣列式的同學請起立。你們又是怎么想的呢?(指名說說解題思路。)
(4)200(24)=20xx =25(本)
師:觀察綜合算式,思考:為什么要加小括號?(必須先算2個書架有多少層,如果不加小括號,就要先算除法再算乘法,就不符合題意。)運算順序是怎樣的?(乘除混合運算,有括號要先算括號里的。)
師:這兩種算式的思路也是一樣的,就叫第二種方法(二)。
師:這兩種解決問題的思路一樣不一樣,分別先求什么?
師:觀察兩種思路解決問題的算式,你還發現了什么?
[在此環節采用讓同學互問辯論的方式,激發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思路,提煉解決問題的辦法,澄清模糊的認識,進而達到解決的目的。]
師: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用乘法、除法解決問題。
6、練一練:1題
要求學生先說說運算順序,再計算。指名板演,集體交流反饋。
問題二:看完書我們得運動運動了。(練一練2題)
1、學生自己讀題目,理解題意。
2、這道題中,哪句話你不明白?(請理解題意的學生講講他自己的理解。)
3、師:那你能不能解決?把算式列在練習本上吧。(學生嘗試獨立完成。)
4、匯報:寫完的同學可以在小組內說說自己的想法。
師:說說你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想法,這樣想怎么列算式?
師:誰和他的思路不一樣,你是怎么想的?這樣想怎么列算式?
三、小結:學完這節課,你有什么問題?有什么收獲?
四、習題設計
在亞東會來臨之際,學校把做240朵花的任務,交給了三年級的2個班,每個班有4個小組,每個小組要做多少朵花?
本道題的安排可以使學生鞏固剛剛學過的用乘法、除法解決實際的問題,怎樣來分析數量關系,并讓學生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教學反思:
在整個教學中,時間安排較適中,教學目標很明確。我在教學時,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分析數量關系。學生在課堂上會分析有關連除法問題的數量關系,能獨立解決現實的問題。知識點比較全面,豐富了課堂的內容,學生也能學以智用。
在教學環節中,采用多種匯報的形式,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主動性,學生自己講解每個算式的意義,記憶非常深刻。從而觀察這兩種方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然后學生之間進行交流。這樣進一步對比兩種思路的異同點,學生會更加深刻的理解用兩種不同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想法。
整節課的教學過程也是比較流暢的,教學中我很關注對學生的評價,親近學生。能夠看出,學生對所學的解決問題掌握的比較好,并能夠通過用自己的話解釋題中的內容。可以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類似的實際應用問題。
在本節課教學方式中,采用了同學之間交流互動的方式,激發了學生反思解決問題的思路。使學生在課堂上遇到的問題,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自己能夠及時的解開疑問,從而使學生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能夠針對不同的算式,提出不同的有針對性的問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4
一、分析教材
面積單位間進率是《人教社》九義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六單位的教學內容。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有面積和面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
這部分教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小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學好本單元的內容,不僅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建立了面積的概念并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探究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同時它也是學生在以后四年級學習的小數與復名數和與面積有關的應用題及在生活中解決與面積有關的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設計本課時我們力圖展現概念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在多種活動中獲得多種感觀認識,抽象出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我們注重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使學生明了活動目的,親身經歷比較完整的探究過程,獲得探究的體驗。
二、說教材的三維目標和重難點
1、知識目標:進一步熟悉面積單位的大小,掌握相鄰面積間的進率是100,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判斷、推理能力及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生生合作的學習精神,樂于助人的集體精神。
重點:掌握相鄰面積間的進率是100。
難點:掌握相鄰面積間的進率是100。
三、說設計意圖
對于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我們組的教師們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教材,先后嘗試了多種不同的教學設計,下面僅結合課堂教學中的三大環節(開課、活動操作、練習設計)來簡述一下我們的研究過程及我們對每種設計的感受。
1、第一環節開課的研究
關于開課的研究,第一次試教,學生回憶長度單位復習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引導到面積單位的研究。這里教師讓學生通過畫1cm、1dm的線段,1cm2、1dm2的面積來引入。第二次教師拿出一個長方形(面積是1dm210cm2)讓學生猜它的面積是多少,學生會選擇以平方分米為單位來描述大小,當老師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進行覆蓋發現多了一點,給學生制造研究的動力,學生用低級面積單位去描述,并引導學生對結論進行思考展開對面積單位的進率的研究,第三次試教葉靚老師出示三個不同大小圖形,分別是正方形、長方形讓學生選擇手中的學具研究得出三種圖形的面積。由于3號圖形是1dm2也就是100cm2,從而揭示cm2與dm2之間的進率。第四次試教我們回歸課本,從回顧長度單位的進率遷移到對面積單位的進率的學習。
這四次開課研究每次的側重點不同。第二、三次的導入設計突出了面積單位的應用價值試教發現分散了教學重點,給學生的學習增加了認知障礙,重點不夠突出。
而第一、四次開課研究目的性更強,直接引導學生對重點問題進行探索。尤其是第四次的教學設計借用多媒體使學生對相鄰面積單位之間的關系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有效的排除了相鄰長度單位間的進率這一知識點產生的負遷移效應。
2、第二大塊:探研活動的教學設計
這一個教學環節我們設計了很多種不同的活動形式
第1次是學生分小組活動探究,葉老師把學具全部提供給學生,學生活動內容豐富有擺一擺,有用面積計覆蓋、有用尺量一量等,但我們發現容易造成小組活動混亂,我們應引導他們有條不紊地操作,而今天葉老師讓學生自主選擇其中的一種或二種學具進行探究,讓學生帶著問題,滿懷疑惑和好奇去探索。首先讓學生思考和選擇工具(這實際上是引導學生先思考、再動手)同時教師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展開研究。不同的方法啟迪了學生的思維,使
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通過自己的探索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這樣,通過猜想、研究、驗證等一系列的過程,充分放手讓學生研究、發現、歸納、總結,學生不僅學會研究問題的方式方法,而且還培養了學習的意識。
對于書本的使用,葉老師也沒有忽略,教學完這一環節后葉老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幫助學生學會用教材來學習,必竟教材是學生學習的文本。
3、第三大塊,練習
數學本身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在課堂上,把數學經驗生活化,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是數學學習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葉老師結合日常生活情形豐富特點,設計開放的實踐活動,放手讓學生應用,促進自身主動發展。學生探索出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后,有一種應用的期待,“我努力的結果究竟能解決什么問題呢?”馬上引入實踐應用。
本節課,我們對練習的設計有這樣一個思考
“本課我們到底練什么?”
雖然這節課我們認為:是教學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如果練習僅僅停留在面積單位間的換算是不夠的。
我們的看法:
1、繼續夯實對面積單位進率的認識,所以在葉老師的練習中出現了針對實際物體填寫合適的面積單位,再對面積單位進行換算的練習形式。
2、本節課的練習形式多樣有填空、連一連、實際應用。
能有效幫助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3、如何使練習具有延伸課堂的效果
對于一節課的學習是不是就是40分鐘?答案是否。
教師在課常上教給學生的知識與方法如何換變成學生的能力,怎樣讓學生的學習延續到40分鐘以外?在本節課中,葉老師引導學生用各種不同方法,引導學生得到相鄰兩個面積單位間進率,葉老師在課的最終提出的思考題給予那些學有余力的學生繼續研究的目標,鼓勵學生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方法、數學思想去繼續研究。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5
一、創設情境,明白為何而學。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我想在這節課中,這個價值的體現,無非就是讓學生明白這個四則混合運算學了以后有什么用,我們今天為什么要學習。針對這一點,我就創設了跳繩比賽這個情境,意在通過學生列式解答,比較后發現,綜合算式和分步計算雖然都能達到目的,可謂是殊途同歸,但是,很明顯兩條路是不一樣的,綜合算式顯得更簡潔、更概括,體現了它的優越性,說明我們今天的學習是有價值的,是有意義的學習,而且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時候要用到的,這樣設計為后面的繼續學習的必要性作了很好的鋪墊。
二、自主探索,明確運算順序。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說課稿四則運算: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中括號的出現是第一次,從這個符號的名稱到它的作用,有一部分學生已經知道了,還有一部分可能還沒有聽說過。根據這樣的學習實際,我就安排了讓學生自己來想辦法解決問題的題目,目的是想讓已經知道的學生用中括號來體現它的作用,讓還不知道的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想辦法來使原來的題目跟現在的運算順序符合。就像課堂中出現的情況那樣,有一個學生就用了大小不同的小括號以表示區別,通過比較發現,可是可以,但區別不明顯,有時候甚至會搞錯,而形狀不同的中括號,用在這里比較合理。這樣的安排,使已經知道中括號的學生進一步明白它的作用,使還沒有聽說過的學生從這里更明確了,它只是改變運算順序的一個符號、一個記號而以,它的作用和小括號是一樣的。在這樣的比較中,學生對運算的順序就更加明了了。
三、角色換位,培養逆向思維。
平時的課堂上,我們一般都是老師出題考學生,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說,學生還是被動的。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為了更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在最后,我安排了考考老師的題目,讓學生當老師,來考老師,因為每個學生都有想把老師難倒的心理,所以積極性非常的高,個個參與,小手舉得高高,而在這參與中,無形地訓練了學生的計算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四、時時提醒,注意有效閱讀。
“閱讀”一詞,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用得很多,特別是高段,老師都很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其實,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中,時時刻刻都含有閱讀,如何使學生會閱讀、能閱讀,提高有效閱讀的能力,也是我們數學老師的重要任務之一。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意識,提高有效閱讀來幫助解答問題,在本節課中,我特意安排了這樣幾個環節:
1、在情境中,看完題目后,我就讓學生說說“你認為在哪個地方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的”,由此來引起學生通過閱讀概括要點,為問題的解決搭橋鋪路。
2、在計算118+1536÷12×63—59118+1536÷12×(63—59)兩個題目中,我有意讓學生說說怎么樣會做得更快?你有什么發現?學生通過閱讀題目,比較兩個題目的異同,發現在做第二個題目時可以“偷懶”,把中間的答案抄過來就可以了,這樣的安排,學生明白了仔細閱讀、認真看題的必要性,給解題速度帶來了方便。
3、錯例分析,提高閱讀的能力。在完成了題目后,我安排讓學生在數學小家庭中交流,并要找出成員錯誤的原因。這里的意圖一是概括存在錯誤的主要原因,以提醒大家注意;二是培養學生的有效審題的能力,判斷做得對或錯很簡單,但要看出錯在哪里,為什么會錯就不簡單了,這需要非常認真地去看、去觀察才能完成的,這給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又起了很好的作用。
不足之處:
題目的難度有所偏大,導致時間緊張。
因為考慮面面俱到,重點突出不到位。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6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年、月、日的第一課時
2、教材分析:
本課的內容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這節課是本單元的起始課,是在掌握了時、分、秒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年月日這三個時間單位的。體現了時間由短到長的設計思路,認識這幾個時間單位,不僅是時間單位換算的基礎,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根據上面的分析,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
1、通過生活經歷和年歷卡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掌握年、月、日之間的關系,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識,并記住各月及全年的天數。
2、通過年歷卡自主探索、小組討論,發現一年中有幾個大月、幾個小月、發現二月份的特殊性。
3、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引導學生利用課本、互聯網搜索等途徑收集與這堂課相關的信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4、教學重點:認識年月日的知識,弄清每個月的天數。
5、教學難點:正確分辨大月和小月。
二、說教法
教法:
為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教學的重點,突破難點。依據現代認知科學理論,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我采取的教法是:
。1)我以學生發展為立足點,以自主探索為主線,以求異創新為宗旨,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運用設疑激趣直觀演示,實際操作等教學方法,注重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讓學生全面、全程地參與到每個教學環節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盡量利用直觀教具、課件演示等手段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在教學中采取創設情境,引導創新式的教學,從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目的。
三、說學法:
三年級的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具有進行簡單操作活動的經驗和能力,所以這節課我采用的學法是:在教師的適當引導下,讓學生觀察、質疑、討論、總結、概括、實踐運用等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動手操作、觀察等方法主動獲取知識,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和觀察分析、歸納能力,學習主動探究問題的方法。
四、教具準備:課件、年歷。
五、說教學流程
為了全面準確地引導學生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本節課三個環節進行:
。ㄒ唬﹦撛O情境,揭示課題
教師提問學生,你們知道是那年那月那日上小學的嗎?說說你是怎么知道的。
這樣直接導入本課新知,讓學生體會到這個知識來自生活實際中,以致學習本知識的必要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ǘ┯^察年歷,探究新知
1、認識年歷
對于一個三年級的學生來講,對年、月、日的知識可能已經有了一些了解。所以,教師先讓學生二人小組互說課前預習搜集到的重要節日以及父母的生日,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年月日,加強學生對年月日的感性認識。之后讓學生說一說從年歷中了解到哪些知識,再通過幾個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學習。這幾個問題分別是:“一年有幾個月?每個月的天數一樣嗎?哪幾個是31天?哪幾個月是30天?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根據每個月的天數,你能推算出全年的天數嗎?”完成統計卡。
。ǔ鍪荆﹦邮謱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課程提倡的理念。引導學生探索識記大月小月的方法正是在這一理念下設計的。首先,讓學生根據統計卡對12個月進行分類,教師詮釋大月小月的含義。其次,鼓勵學生:你有什么巧妙的辦法很快記住哪個幾月是大月,哪幾個月是小月?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探究出方法來。學生匯報后,我出示了兩種記憶方法:左拳記憶法,和兒歌記憶法。為了讓學生更好的讓學生先獨立觀察思考自己的年歷,然后以四人小組交流填寫統計表,由于學生拿的是不同年份的年歷,這樣學生通過交流就可以發現二月份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最后在全班交流匯報,這樣學習既不枯燥乏味,又不死板,還能激發學生求知欲,讓學生親自感知知識的形成過程。
2、教學大月、小月
首先讓學生數一數,有幾個大月,幾個小月。而后設疑讓學生自己動腦筋想辦法用什么方法可以記住大月與小月。然后先讓學生自學48頁歌訣記憶法和左拳記憶法。而后老師重點點撥,強化學生記憶。
數學課應該有數學味,淡化基礎知識不等于不要基礎知識。學生該掌握的知識還是要掌握的。這個環節教師通過各種有趣的活動讓學生真正掌握大、小月的知識,從而保證了教學的有效性。與學生一起去探索記住大、小月的有效方法。
(三)總結新知,理解運用
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歸納概括,在學生腦海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最后進行檢測,通過測評可以獲得反饋信息并及時補救,做到當堂知識當堂掌握。測評時,為強化所學知識,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練習,從不同的角度鞏固和強化了所學知識。的練習題。這些練習題緊扣重點,既有層次,又有梯度;既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又考查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學好知識的自信心。其次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收獲,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歸納概括,在學生腦海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最后進行檢測,通過測評可以獲得反饋信息并及時補救,做到當堂知識當堂掌握。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7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24時記時法。此前學生已經認識過鐘面,會看鐘面表示時間,另外24時記時法也是生活中常見、常用的記時方法。鑒于學生這樣的學習基礎。本課確立如下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點和難點。
整個教學分、體驗感悟、揭示本質、生活提升三個學習環節,體驗感悟環節增強學生對一天24小時的理解,同時也為后繼研究記時法服務;揭示本質環節主要研究兩種記時法,發現兩種記時法的特征和關系;生活提升環節進行實際應用,體會有限鐘面表達無限時間的精妙,這樣達成悟、思、練的教學效果。下面我就結合具體環節談談我將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的幾點思考。
一、化靜為動----激活已有認知
學習24時記時法首先要對一天24小時有精確的理解。學生知道一天是24小時,但不知道為什么,地球與太陽轉動的'資料,讓他們恍然大悟;,一天24小時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學生意見也不一致,春晚的倒計時場景倒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要表示一天的時間,那得對一天是怎樣過來的有充分的體驗。因此有必要帶著學生再次回顧一天的經過。,在設置中我特意安排畫面可以隨時點擊暫停,學生回憶并表述此時他通常在干什么,,像這樣一直播放到一天24小時結束。
如此,借助多媒體技術可以突破時空限制,化靜為動的特點。彌補了靜態回憶的弊端,激活并重建了學生已有認知。
二、引發碰撞----盤活教學內容
學生體驗了一天24小時,接下來就要引導學生會用兩種記時法表示時間,而且理解為什么這樣表示。普通記時法學生明白,可是24時記時法學生雖然會表示,但并不太明確為什么。因此我帶領學生再次細看鐘面的轉動,讓鐘面上的彩色條與時間尺上的彩色條同步出現,學生能明確地看出走了幾小時就用幾
時表示。以下午1時為例,這樣學生能夠很清楚地看出一天過去了12加1也就是13小時,表示成13時,強化了表象,加深了理解。另外要比較兩種記時法的關系還要強化他們的對比,將兩種記時法同時展示,引發認知的碰撞,繼而深入討論,尋找異同,揭示知識本質就水到渠成了。
這樣借助多媒體直觀形象的功能,摒棄了單純文字交流的單薄,將教學內容盤活了。
三、立體呈現----用活所學知識
數學學習應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同時還要高于生活,立體式展開。本課中幫助學生體會時間的流動以及用有限表達無限的數學思想是重要目標之一,可是時間的流動以及一天的有限和時間的無限,鐘面的有限和表示時間的無限之間的關系,這些都需要學生去體會、想象。那么能不能將這些不可感知的東西轉化成可感知的東西,幫助學生體會呢?我在課堂開始和課末各設置了一個前后呼應的環節,課始出示一條靜靜流淌的小河,同時引發學生思考我們身邊也有一條看不見的流淌著的河流,是什么,時間。課末練習環節分別出示四個畫面:朝陽初升,烈日當空,夕陽西下,繁星滿天,學生尋找符合場景的時間卡片,交流。然后揭示我們每一天都經歷著這樣的輪回,時間就在這樣的輪回中一直向前流淌。同時驚嘆鐘面設計成圓形,用有限表達無限的精妙的創造!
這樣借用信息技術的動畫功能,為學生搭建了想象的平臺。在鞏固所學知識的同時又用活了知識,實現了提升。
以上是我的一點實踐反思,如有不當,還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8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84頁。公頃和平方千米是兩個較大的面積單位,一般用于計量大面積的土地。它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間的進率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積單位,這些單位比較適用于計量物體表面、平面圖形以及小塊土地的面積。如果用于計量面積很大的土地,則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公頃和平方千米。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的思維形式正處在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階段。對數學有較濃的興趣,思維較活躍,好動,想像豐富,善于發表個人觀點,敢于創新。所以我在教學中,根據他們的特點,我主要讓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探索、交流,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三、學習目標的確定:
一節成功的課堂教學,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創造一種和諧愉悅的氣氛,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并主動地去探求知識,發展思維。依據新課程標準,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學習目標:
(1)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公頃;通過實際觀察和推算,體會1公頃和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知道1公頃=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頃,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2)應用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和有關面積單位換算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相互合作學習的能力。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知道1公頃=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頃,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教學難點:體會1公頃和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
四、說教法和學法
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巧設懸念,以現實生活為基點,層層深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是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在教學中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實踐,讓學生在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擺一擺,數一數,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動,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生推到主體的位置,解決了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促進學生思維的不斷突破和發展。數學課堂應是一個多向互動的環境,重視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相互作用,通過創設情境和組織學生合作與討論,豐富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在集體中進行知識和經驗碰撞,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思維更活躍、更發散。
五、說教學流程
恰當的目標,科學的方法是教學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使教學目標真正落到實處,關鍵還在于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盡可能把實踐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成為一個真正的探索者、研究者,這樣的教學才是高效的,所以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
。ㄒ唬、口算訓練:(3分鐘)
300×20= 100×10= 13×100= 20×500=
40×200= 3×400=50×70=600×30=
700×10= 800×20= 15×20=30×14=
。ǘ、復習舊知,揭示課題(3分鐘)
1、說出學過的面積單位有哪些?它們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2、指名完成下列單位換算,并說出換算的方法。
7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5平方米=( )平方分米
9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3、(出示84頁主題圖)
談話引入:同學們剛才看了這么多圖片,體育場、森林、首都北京的面積都很大,測量這種較大的土地面積時常常用到更大的面積單位:公頃、平方千米。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這兩位新朋友。(板書課題)
。ㄈ⒁詷藢W,探究新知:
1、自學提示:(2分鐘)
①自學課本84頁,劃出重要的句子。
、谡J識1公頃、1平方千米的大小及單位之間的進率。
、坶喿x“生活中的數學”,感受1公頃、1平方千米的大小。
2、學生自學(7分鐘)
師:自學時想不明白的問題可以小組合作進行探究,每個知識點可用橫線劃出,疑難問題要記錄下來。
教師巡回指導,參與學生自學過程,掌握學生自學信息。
3、自學反饋(8分鐘)
匯報自學成果:
、 測量土地面積時常常用到更大的面積單位:公頃、平方千米。
、 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積就是1公頃,邊長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就是1平方千米。(同學們想象一下)
師:認識了 1公頃、1平方千米。你想到了什么?(讓學生展開想象,加深記憶,幫學生建立正確的表象。)
③教師引導學生感受1公頃、1平方千米有多大。
我們的一間教室面積大約是50平方米,想一想多少個這樣的教室和起來面積約是1公頃?(200個) 空曠的足球場的面積約7000平方米,140個足球場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千米。
④問:你知道平方米、公頃和平方千米之間的關系嗎?(引導學生推算。)
1公頃=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頃
4、教師總結:(2分鐘)
這節課學習了測量土地面積時常常用到更大的面積單位:公頃、平方千米。
還學習了1公頃=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頃。這些知識要牢記在心,才能正確運用。
。ㄋ模、鞏固練習:(8分鐘)
1、課本85頁第1、2題
2、填空:
4公頃=()平方米20000平方米=()公頃
5平方千米=()公頃80公頃=()平方米
3平方米=()平方分米900平方米=()公頃
。ㄎ澹、課堂檢測:(7分鐘)
1、填空:
8平方千米=()公頃6公頃=()平方米
40000平方米=()公頃100公頃=()平方千米
700公頃=()平方千米
北京世界公園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微縮景觀公園,面積約47()。
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 )平方米,也就是( )公頃。
面積是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它的邊長是()米。
2、在○填上“>”、“ <”或“=” 。
3公頃○3000平方米
500公頃○5平方千米
70000平方米○7平方千米
6公頃○600平方米
3、某農場有一塊長方形的水稻田,長是800米,寬是400米。這快水稻田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頃?
板書設計:
公頃、平方千米
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公頃。
邊長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千米。
1公頃=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頃
六、教學建議: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2、鼓勵學生自主探究,主動獲取知識。
3、強化概念的比較辨析。
4、加強直觀教學,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
5、重視估測能力的培養。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9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統計》的第二課時。
2、教材分析:
隨著科學技術和數學本身的發展,統計學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大到科學研究,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統計幾乎無處不在。本課是在學生認識兩種新的條形統計圖,并能根據統計圖表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之后進行教學的。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也可以進行不同組數據的比較。讓學生學習平均數的知識,并不僅僅是為了達成求平均數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及對生活的作用。
3、教學目標:
基于這樣的認識,教學中我們就不能只停留在“簡單地給出若干數據,要求學生計算出它們的平均數”上,而應充分引導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幫助他們認識到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意義與廣泛應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運用它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獲得必要的發展。為此,我制定了以下三條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能力目標:使學生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和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小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品質,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
4、教學重、難點:
平均數是統計工作中常用的一種特征數,它能反映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廣泛。所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是教學的重點。而“平均數”又和過去學過的“平均分”的意義不同,正確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和應用就是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
由于“平均數”意義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容易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我根據學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認識規律和教學的啟發性、直觀性及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等教學原則,積極創設真實的、源于生活的問題情境,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活動為主線,以創新為主旨”,采用多媒體教學等有效手段,以引導法為主,輔之以直觀演示法、設疑激趣法、討論法,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
三、說學法:
在學法指導上,我努力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觀察、操作、比較、分析等活動,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主動探究,去發現、構建數學知識。通過小組合作中的互相討論交流,讓學生從中學會與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釋自己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意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還讓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自主評價,以提高解決問題和綜合概括的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一開始上課,我就用多媒體圖片把學生帶入曾經經歷的情景:投球比賽。并出示兩個小組進行投球比賽結果的統計表。
第一小組投球情況統計表
姓名
小紅
小蘭
小亮
小明
投中個數
8
5
6
9
第二小組投球情況統計表
姓名
小剛
小麗
小琴
投中個數
6
7
11
接著,讓學生說說從統計表中獲得了哪些信息,再請學生比較一下哪一組投球準一些。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明白在人數不相等的情況下,總數和最多的數都不能比較出哪組投球更準一些。從而激起學生探索的欲望,便于后面學習的開展。
(二)、合作學習,探索新知
1、初步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
。1)、小組內的四名同學結成裁判組,用自己的方法來判定哪一組是獲勝者。(學生討論,教師巡視)
(2)、師生分享討論結果,從中引出只有分別求出兩組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才能正確判斷出哪組投球更準一些。
設計意圖: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現實世界的一切知識是始于經驗并終于經驗的。課上的統計表為學生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調動起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做小裁判參與討論判定勝負,更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捌骄鶖怠睂W生來說雖然是一個新的概念,但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接觸過“平均”的概念,當人數不相同,比總數不合理的情況下,引出平均數的概念成了學生的一種迫切需要,學生的思維被激活起來。
2、初次探索求平均數的方法。
。1)、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尋求兩個小組投中球數的平均數。
(2)、各小組匯報自己尋求答案的方法。
a、移多補少法。數量較少時使用方便。
b、計算法。
第一小組:8+5+6+9=28(個)28÷4=7(個)
第二小組:6+7+11=24(個)24÷3=8(個)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教學,旨在讓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索的過程中,找出求平均數的不同方法,使學生擁有了學習的自主權和選擇權,將他
們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他們合作學習的能力。
3、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1)、學生看算式回答:28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為什么要除以4?7表示什么?
8+5+6+9=28(個)28÷4=7(個)
6+7+11=24(個)24÷3=8(個)
(28表示第一小組學生投中球的總個數,4表示第一小組投球的人數,除以4是因為有4個人投球,要平均分成四份,7表示第一小組學生投中球的平均數。)
(2)、總結:平均數=總個數÷份數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教學,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突出了教學的重點。讓學生試著總結計算平均數的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4、感受平均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請學生聯系實際,說一說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平均數?
學生舉例:班級考試的平均分;全班學生的平均身高、平均體重;家庭每月的平均收入、平均支出;城市平均年用水量、用電量等。
設計意圖: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出具有開放性的、探索性的數學問題,充分保障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與空間,使數學教學更加豐富多彩,學生學得更加生動、活潑。
(三)、自主探究,歸納方法。
1、教學例題:
學校開展環保小衛士拾礦泉水瓶的活動,小紅她們組同學拾得的瓶子數分別為13個、12個、11個、16個。求她們小組拾得的礦泉水瓶的平均數。
(1)、利用今天所學的知識,獨立計算,尋求答案。教師巡視指導,并指名板演。評價板演時,再次歸納總結:平均數=總個數÷份數
(2)、議一議:①求出的“13個”是每人實際拾到的礦泉水瓶子的個數嗎?②求出的“13個”與其中一個學生拾了瓶子13個一樣嗎?(不一樣,求出的“13個”只是一個平均數,而其中一個學生拾了瓶子13個是一個實際的數,是實際拾了13個。)
(3)、借機對學生進行保護環境的教育。
設計意圖:讓學生熟練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加深對平均數含義的認識,在教學中進行環保意識的滲透,教育學生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爭做保護環境的小衛士。
(四)、學以致用,體驗生活。
1、小明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所以他的身高一定是140厘米。對嗎?
2、小明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小強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是137厘米,可以說小明一定比小強高嗎?
3、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學游泳,會不會有危險?為什么?
4、學校舉行獻愛心活動,我們班52名同學分成4組,第1組捐款192元,第2組捐款212元,第3組捐款205元,第4組捐款198元,平均每組捐款多少元?A:(195+212+205+198)÷52=16(元)B:(195+212+205+198)÷4=208(元)說說你選擇哪一個答案,理由是什么。
5、以小組為單位,統計本組成員的身高,并計算出平均身高。
設計意圖:數學來源于生活,又要應用于生活,才能體現其價值及魅力。在學生理解了“平均數”的含義,學會了求“平均數”的方法后,我引入了幾個現實情境。通過情境的辨析,問題的解決,既深化了學生對“平均數”概念的認識,體會到“求平均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同時也為學生創造了自由表達、廣泛交流的機會,提升了他們“數學交流”的能力。
(五)、評價總結,拓展延伸。
1、請學生當評委給這節課的整體上課效果打分,并選取幾個學生代表的分數,計算平均分。
當學生為最后得分爭論不休時,及時設疑:“以誰的分數為標準呢?什么分數是最公正的?”引導學生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2、請學生談談這節課的收獲,以及打算如何運用所學知識。
設計意圖:“給這節課打分”這一環節既強化了本課的新知,再現了“求平均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又使老師得到真實的信息反饋,并為課堂小結作了巧妙的預設。讓學生自我評價,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對于課堂的拓展延伸,和進一步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興趣,十分有利。
五、說板書設計:
平均數
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平均數=總個數÷份數
設計意圖:簡潔明了,重點突出。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10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西師版三年級下冊的《小數的初步認識》。
一、說教材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本節課是學生在初步認識了分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小數,學好這部分內容,使學生初步認識小數,為以后繼續學習小數的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說設計理念
1、聯系兒童的生活認識小數。本節課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選取了兒童生活實際的情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又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小數的現實作用。
2、以“元、角、分”等常用計量單位的知識作為學習小數的形象支撐。這適應了兒童的年齡特征,使學生易于接受,便于學生聯系實際,來初步認識小數的含義。
3、調動學生的生活經歷和已有知識,促進知識經驗的遷移,使學生在學會的同時,形成會學的能力。
4、在課堂設計中注意提問的深度,提高問題的思考價值。在提問時,關注學生的思維認知水平,重視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
5、把握好教學要求。本單元不要求離開背景和具體的量抽象地討論小數,小數的認、讀、寫,也僅限于小數部分不超過兩位的小數。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1、認知目標:聯系小數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和歸納,初步了解小數的含義,會讀、會寫簡單的小數,知道小數各部分的名稱。
2、能力目標:在理解小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各種具體的生活情境的創設,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數的發展,感受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激發他們熱愛數學的情感。
四、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
教學難點:會把以元為單位的小數寫成幾元幾角幾分的數。
五、說教法學法
教學方法: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選擇了以直觀演示法為主,輔以講授法、談話法、講練結合等方法的優化組合。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發現規律,溝通分數與小數的聯系,形成正確的認識。在教學中要做到有扶有放,扶放有度。使學生愉悅民主的教學氛圍中,學生知識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講練結合,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體會,有助學生技能的形成。
學習方法:
學生在課前進行社會調查,上課時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在主動探究中獲取新知識。把數學探究活動與知識的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概括出以元為單位的小數的實際含義。
六、說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七、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安排了四個教學板塊: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2)聯系生活,探究新知;(3)實際運用,鞏固認識;(4)課堂小結,體驗成功。
第一版塊: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在新課前,我布置孩子們調查一下身邊超市的任意五種商品的價格。
一上課,我就讓他們把自己調查的結果和同學們進行交流。在學生匯報的同時,我在黑板上板書,板書時注意將這些當數分成兩類,即整數和小數。然后請學生仔細觀察黑板上的數,跟我們以前學的整數
一樣嗎?那這些數有什
么共同特點呢?通過小組同學交流發現這些數中間都有一個小圓點,從而引出今天探究的內容。(板書課題:小數的初步認識)
設計意圖: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第二板塊:聯系生活,探究新知
第一步驟是聯系生活實際,認、讀、寫小數。
出示情境圖:幾位同學去商場買水果的情景。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表示水果的質量數有什么特點?學生先分組討論,然后再匯報。后教師小結這樣的數叫小數,中間都有一個小圓點,叫做小數點。小數點前面是整數部分;小數點后面是小數部分。
并在后面接著板書:三點二五千克、二點七千克、零點八千克。
引導學生發現整數部分的數和小數部分的數在讀法上不同,整數部分跟我們平時讀的一樣,是幾就讀幾是幾十就是幾十。小數部分與整數部分讀法不同,只要按從左往右的順序是幾就讀幾。(如:3.25讀作三點二五)
我們已經會讀這些小數了,那這些小數是怎么寫的呢?讓我們動手來試一試。教師說幾個不同類型的小數,學生寫一寫。
學習寫小數,師示范寫,學生學著寫。讓學生注意小數點的位置和寫法。
設計意圖:小數的讀法和寫法是相對比較簡單,部分學生已經能結合生活中的經驗讀出簡單的小數,所以我讓學生自己嘗試去解決。個別學生存在困難,相互幫助就可解決,這樣既調動學生的生活經歷和已有知識,進行知識經驗的遷移,又能使學生在學會的同時,節約更多的時間去突破教學難點。
第二步驟是理解用“元”做單位的小數表示的意義
1、出示情境圖,教師引導學生看商店的價目表。
2、讓同學們仔細想想,這些東西賣多少錢,由學生回答,讀小數。
師舉例說明:整數部分表示的是幾元,小數部分小數點第一位表示的是幾角,第2位表示的是幾分。(12.68元讀作十二點六八元就是12元6角8分)學生自己填一填,再全班反饋。
第三板塊:實際運用,鞏固認識
《課程標準》指出:練習,要使學生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發展創新思維。為了使課內的練習起到促進掌握知識,鍛煉能力的雙重效果,我在組織練習的時候注意了以下兩點:一是練習的形式多樣,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練習的難度逐步加深,不斷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1、小數存在我們的生活中,現在又以幫同學測量身高的方式讓學生用小數來讀出身高,1點幾厘米。
2、用小數表示同學的身高。
由生獨立做,再在反饋中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怎樣用小數表示身高。
第四板塊:引導學生總結
讓學生談一談本節課有什么收獲?是通過什么方法得到的?使學生在總結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小數的含義,體會小數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自我反思的習慣,提高了他們自我梳理知識的能力。
八、設計說明
根據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編寫意圖,在本節課設計時,我遵循以下原則:情境引入激發興趣,學習過程體現自主,知識建構循序漸進,思想方法有機滲透。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設計說明,不足之處,請各位指正,謝謝!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11
一、把握教材,準確定位目標
24時計時法是小學數學第六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學生在生活中對24時計時法已經有了初步的感知,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生活題材。結合這些,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①理解24時計時法,能用它正確地表示時刻,會計算經過的時間。②明確兩種記時法的不同并能正確地進行互換。③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④滲透珍惜時間的教育。其中,理解24時計時法并能對兩種計時進行互換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
二、尊重學生,選擇教法學法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本節課我以學生發展為立足點、以自主探索為主線、以求異創新為宗旨,采用設疑激趣、直觀演示、多媒體輔助教學等手段,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觀察辨析、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主動完成知識建構。
三、結合生活,巧設教學過程
我的教學過程分為五個環節:①創設情景,導入新課;②合作探究,理解建構;③聯系生活,實際應用;④趣味游戲,鞏固深化;⑤回顧質疑,拓展延伸。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在這個環節中,我是按照“說一說——猜一猜——想一想”的主線進行教學的。
說一說:你喜歡看哪個電視節目?它是在什么時刻播出的?
猜一猜:這是什么節目開始了?(播放《新聞聯播》片頭音樂)《新聞聯播》是在什么時間播出的?電視上寫的是晚上7:00嗎?(播放《新聞聯播》片頭視頻)19:00和晚上7:00表示的是同一時刻嗎?
想一想:你在哪里見過類似的計時法?這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記時法呢?我們一起來研究。
【首先通過“說一說”引導學生回顧12時計時法;再用《新聞聯播》的播出時間構建學生的認知沖突,引起學生對24時計時法的注意;最后借助“想一想”喚起學生在生活中積累的關于24時計時法的經驗,引入新課的學習。】
另外,學生回答時教師相機板書幾個時刻,并出示課題《記時法》(板書),為下一個環節的教學作好準備。
2、合作探究,理解建構
這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我設計了三個層次:比較兩種計時法、理解24時計時法、溝通兩種計時法。
。1)比較兩種計時法
為了使學生體會兩種計時法形式的不同和它們在生活中的不同應用,結合板書我設計了三個問題:①這兩種計時法有什么不同?②你能分別給他們起個名字嗎?③你更喜歡哪種計時法?引導學生借助學習工作紙分組討論、合作探究。
名稱比較
。ǎ┯嫊r法
()計時法
學生匯報時,統一認識:這種計時法叫做12時計時法(板書)。它廣泛地應用于生活尤其是口語交際中。而這種計時法采用0時到24時計時,叫做24時計時法(板書)。它簡單明了、不易出錯,被廣泛地應用于交通郵電、廣播電視等部門。
。2)理解24時計時法
心理學研究表明:直觀和操作能調動學生耳、眼、口、手等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使學生的感知更加敏捷、想象更加豐富、思維更加活躍、學習更加高效。24時計時法比較抽象,是教學的難點,為了使學生透徹地理解,我采用了動畫演示和學具操作兩種手段。
首先播放這段動畫(播放動畫),引導學生發現12時后的時刻依次是13時、14時、15時……使學生形成對24時計時法的感性認識。再通過操作學具使感性認識上升為抽象思維。我為學生準備了標有時間刻度的紙條(出示),用不同的顏色標注0時至12時和12時至24時。結合時間彩條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積極思考:①紅色、藍色彩條分別表示什么?②請把規定的時刻標注在相應的位置上。③0時是今天的開始,它和昨天有什么關系?④0時是白天還是黑夜?把月亮畫上去吧!
最后引導學生討論:一天的時間這樣短,怎樣才能干更多的事呢?滲透珍惜時間的教育,自然地過渡到下一環節的教學。
。3)溝通兩種計時法
同學們,為了讓大家吃好早飯,二七區教文體局把咱們上課時間向后推遲了10分鐘,這可真是個好消息。瞧!這就是我們新的作息時間表(屏示),你能把它填寫完整嗎?填完后跟你的小伙伴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作息時間表
節次12時計時法24時計時法
上
午第一節上午8:30——上午9:108:30——9:10
第二節上午9:20——上午10:00()
課間操()9:50——10:10
第三節上午10:20——上午11:00()
第四節上午11:10——上午11:50()
中午
下
午第一節下午2:40——下午3:20xx:40——15:20
第二節下午3:30——下午4:10()
活動下午4:10——下午5:00()
【使學生在“觀察范例,發現規律——完成表格,應用規律——組內交流,概括規律”的思維過程中,掌握兩種
計時法的互換。(上午相同,下午只需加上或者減去12即可。板書)】
3、聯系生活,實際應用
為了提高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為學生準備了三個現實題材:
。1)觀察圖畫內容,你知道答案嗎?引導學生運用觀察鐘面和畫線段的方法解決問題,讓學生體驗算法的多樣化。
53
首班車:6:00
末班車:20:00
本站:淮河路
下站:路寨
開往:火車站
19
首班車:6:00
末班車:21:00
本站:淮河路
下站:路寨
開往:火車站
鄭州市商業銀行營業時間
儲蓄:周一至周日9:00——17:00
結算:周一至周五9:00——12:00
13:00——17:00
(2)李叔叔要去火車站附近的紅珊瑚大酒店參加會議,晚上8:30結束。他能趕上哪趟公交車回家?培養學生從材料中收集有效信息的能力。
。3)這是銀行的營業時間牌。到這個牌子,你知道了什么?引導學生對材料進行綜合的分析、深入的思考。
4、趣味游戲,鞏固深化
同學們這節課表現得真好,為了獎勵大家我帶你們玩一個游戲。我用握拳的手臂表示時針,另一個手臂表示分針,請同學們根據2個手臂的位置和夾角判斷它表示的時刻。(做動作)引導學生體會這個鐘面既可以表示3:00也可以表示15:00。然后再出示18:00和6:00要求學生做出相應的動作,引導學生發現這兩個時刻時針和分針在鐘面上的位置是相同的。
【這個環節看似游戲,實則是對本課重難點的鞏固和深化!
5、回顧質疑,拓展延伸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有什么問題?還想了解哪些知識?
【這樣的問題不僅能讓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回顧和總結,還可以激發學生運用上網、閱讀、請教等方式進行深入的研究。為本節課的教學畫上了一個內容豐富的省略號!
四、突出重點,精心設計板書
我采用了比較式板書形式,突出了重點難點,可以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上就是我的教學設想,希望能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實現!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12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軸對稱圖形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呈現的是生活中有趣的鏡面對稱現象,是一節以觀察為主的活動課。教材安排這一內容的目的是:通過操作活動,使學生認識鏡面對稱現象,鞏固軸對稱圖形的知識,發展空間觀念。
學生分析:
由于三年級學生處在小學的中級階段,對知識的理解不是很深刻。設計照鏡子、玩鏡子的活動,為學生創造動手操作的機會。在做學,能深刻體會和把握圖形變換的特征;在做中學,動作邏輯內化為心理的邏輯,促進技能的生成;在做中學,也有利于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設計理念: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把鏡子中的數學知識蘊藏于游戲、活動中;顒拥脑O計是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具有生命活力的,通過組織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動,讓學生經歷一次“研究與發現”的全過程,讓學生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自主認識,在交流中迸發靈感,挖掘生活中蘊藏的數學知識;通過動手操作,建立鏡面對稱現象的模型,并能運用鏡面對稱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發展空間觀念和數學思維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結合實例和具體活動,感知鏡面對稱現象。掌握鏡子內外互相對稱、方向相反的規律,能利用鏡子尋找對稱軸。
能力目標:引導學生觀察、探索、發現、交流,經歷探索鏡面對稱現象特征的過程,使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解釋生活,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創新能力。
情感目標: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結合實例和具體活動,感知鏡面對稱現象。
教學難點:經歷探索鏡面對稱現象的一些特征的過程,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ㄒ唬﹦撛O情境,激趣導入
。ǘ⿲嵺`操作,探索新知
。ㄈ┙忉寫,發展思維
。ㄋ模w納小結,提升認識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13
一、說設計理念:
本節課的教學主要是針對本年級組提出的"如何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專題研究而設計的。設計的過程中力圖體現出本專題的研究成果,把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的各種方法融入了教學當中。同時在本節課設計中,我也考慮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形式上采用多種形式交替變換,注重趣味性,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
另外,我在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同時,也沒有忽視素質教育,一方面注重各學科間的滲透和聯系,另一方面注意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的熏陶。
二、說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設計是以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練習為依托,通過對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鞏固練習,把本年級的研究結果——培養計算能力的方法孕育其中,本節課我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針對實際情況和素質教育的要求,設計了一些有趣味、有時代科氣息的練習,但實際并沒有改變知識內容和結構。下面我對本節課知識點做了簡單分析:
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是本冊的重點內容。這一部分內容的學習,先是從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開始的,然后是接近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估算,接著是由淺入深的學習二、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不進位、不連續進位、連續進位的乘法,使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計算方法。本節課的教學安排既是對前面知識的鞏固和熟練,也是為學生進一步學習一個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和一個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做好鋪墊,又是為以后學習多位數乘多位數計算打好基礎。在這節課中學生在鞏固練習的同時,我把提高計算能力的方法:培養計算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加強口算、掌握算法,理解算理等方法融入整個教學中,使學生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也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增強計算速度,提高計算的準確率。
基于以上認識,我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1、教學目標:
使學生較熟練地掌握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的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使學生初步理解提高計算能力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體會成功的快樂。
初步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懷。
2、教學的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并熟練地計算。
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提高計算的準確率。
難點: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三、說教法、學法
從素質教育著眼點來看,要貫徹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的原則,不僅要使學生學會知識,更要使學生會學、樂學、主動去學。
為了更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他們能夠自主學習,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方法上,采用談話激趣、回憶交流、討論歸納、強化練習等教學方法,循循誘導,讓學生在比賽、游戲、練習、合作中自主學習,鞏固和拓展所學知識。
四、說教學過程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從這種設計理念出發,為了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增強教學效果,使學生計算能力得到真正發展,我對本節課設計如下幾個環節:
。ㄒ唬、激趣導入。
同學們,這幾天我們一直在學習多位數乘一位數的知識,你們想不想知道我們今天要學習什么知識?想一想。學生可能會根據教材說學習新知。是啊,從課本的內容看這節我們要學習一個因數中間有0乘法,但是老師想讓大家看看最近幾次的作業,拿幾本錯多的作業給學生看看但是老師想問問:這幾天我們學的知識,你們都熟練了嗎?作業得怎么樣?(可以拿幾本錯多的作業給學生看看)引導學生說一些學生還不太懂,應該再練習。……那就鞏固復習一下,使我們計算能力再有所提高,計算的準確度也能提高一些,可以嗎?師板書課題。
(這樣設計導入主要是讓學生覺得我們是有必要上這節課,明確學習目標,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最大的發揮)
(二)回憶交流,討論歸納,明確算法,理清算理。
1、回憶交流
師:好,那回憶一下,我們這幾天都學習了哪些內容?……
師:對,這段時間我們就是學習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那每天學習都一樣嗎?……
請學生想一想都學了哪幾種情況的乘法,同桌之間先互相說一說,然后請學生在全班上說一說。
2、討論歸納,明確算法,理清算理
師:你會計算這幾種乘法題嗎?你能說一說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嗎?小組內互相說說,師巡視指導。
每個小組選一名代表匯報。師據學生匯報板書計算方法。
師小結:同學們說得不錯,雖然有些還說不完整,但已有一些進步了。
師生一起來說算法,并理解算理。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14
小數的意義是一節概念教學課,是在學習了“分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學習小數的意義。掌握小數的意義,是這單元教學的重點,直接關系到小數的性質、單名數和復名數相互改寫等相關知識。學生對小數意義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建構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學生主動投入學習活動,需要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實現認識的提升。當然,這一過程離不開教師及時而必要的指導。
教學重點和難點: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小學數學概念中較抽象,難理解的內容。一位小數是十分之幾的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學生雖然對分數已有了初步的認識,也學過長度單位、貨幣單位間的進率,但理解小數的含義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同時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小數方面出現的很多問題是屬于小數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數的含義(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既是本課時的重點、又是難點。在教學中要注意抓住分數與小數的含義的關鍵。
教學目標:
從生活中了解小數,明確要用小數表示的必要性,經歷觀察、測量、猜想等學習活動,感受、體驗小數產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處處都存在小數;理解小數的意義,能說出小數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小數的讀、寫方法,并正確能讀寫小數;從已有的生活經驗中,理解、抽象小數的意義。通過觀察、測量,讓學生充分感受、體驗小數產生于生活,從而使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都存在小數。在合作與交流中的過程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了解小數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廣泛運用,體驗數學在身邊,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和樂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創設情景,請學生說一說搜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數,讓學生自由說一說。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隨機板書:
、僖粡堊雷拥母叨仁0.7米;
、诮淌掖皯舻膶捠0.85米;
③一份南京晨報價格是0.50元
、苊慷入姷膬r格是0.52元。
、菀豢冒说闹亓渴0.625千克。
、迠W運冠軍劉翔的身高是1.89米,體重是74.11千克。
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在這些地方需要用小數來表示?讓學生知道在生活中用小數來表示的必要性。
讓學生在讀一讀這些小數,在讀的過程之中,如果有錯誤,教師當即指導。
3、問:這些都是小數,你知道關于小數的哪些知識呢?
關于小數你還想知道些什么?
今天我們就進一步研究小數的意義。(揭示課題)
這樣的設計,旨在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引發起學主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求知欲望的火花,從而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為主動探究新知識聚集動力。
二、新授部分
1、0.7米表示什么意義?誰來說說(借助課件,幫助學生理解)
師帶領學生完整說:剛才我們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長1分米,就是1/10米,還可以寫成0.1米。誰也來就像這樣完整說一說。
師:這就是0.7米的意義。
師:對照板書中的分數和小數,你能發現什么?
學生思考后再交流,十分之幾可以寫成一位小數,反之,一位小數也可以用十分之幾表示。
問:十分之五等于多少?0.8等于多少?
2、像我們過去三年級所認識的0.1米、0.2米以及0.7米都是表示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得到的分數,那么1米還可以平均分成多少份呢?
每份長1厘米,就是1/100米,還可以寫成0.01米.
問:誰愿意再來說說0.01米的意義。學生完整地說出:
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長1厘米,就是1/100米,還可以寫成0.01米。
想一想0.85米表示什么?
重點讓學生自己來說一說。
3、觀察:對照板書,你又有什么新的發現?
得到:百分之幾可以寫成兩位小數,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
師:能舉些例子嗎?
師:現在我們如果將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多長?用分數、小數如何表示?
你又能發現什么呢?(得到:千分之幾可以寫成三位小數)請再舉例。
師:如果將1米平均分成10000份呢?能再舉例嗎?
接著學習下面的幾個小數:0.50元、0.52元、0.625千克
把小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結合起來,使學生體驗教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歸納抽象:剛才我們分的是1米、1元、1千克、一個圖形等,都可以用整數“1”來表示,我們把整數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是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還可以寫成一位小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
在本節課的導入部分讓學生課前收集身邊的小數,課的開始即讓學生展示匯報生活中常見的小數,一方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學生在收集小數的過程中,會自然地思考這些小數的意義,激活了已有的初步認識小數的經驗。之后,教師再展示生活中的一組關于小數的材料,用學生非常熟悉的生活題材,明確地提出了本節課的研究內容——探究這些生活中常見的小數的意義。并讓學生試著說明這些小數的意義,有助于教師探明教學的起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直觀認識小數意義的基礎上,認識抽象的小數意義。學生對小數意義的認識需要經過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在教學中,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可以進行適度的重組和補充。
原教材只是借助于1米、1元這兩個計量單位,講解一位小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的意義,這種認知表象感覺單一,不利于學生對“整體1”的完整認識,在設計時,增加了通過分“1千克、一個圖形”得到小數的這一環節,在分1元時,讓學生理解0.5元、0.52元所表示的意義;在分1千克時,讓學生理解0.625千克所表示的意義;在分1個圖形時,分別理解0.7、0.23、0.009所表示的意義,從而使得內容更加的飽滿,也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更開放。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15
一、說教材:本節課是一節計算課,教材中只給了兩名同學的計算方法。然后引出了豎式,又強調了豎式中沒一步的算理。
二、說學情:在二年級下學期學生學習了一位數乘多位數筆算方法之后,大部分學生能熟練準確地計算。學生通過預習例題,家長提前輔導都能利用四句乘法口訣順利地進行豎式計算,但他們說不清這樣計算的道理。
三、說教法、學法:以往模式是重算法,忽視算理,本節課我設計時重點在于重算理,明算法。給學生點子圖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體驗數學算法多樣化,感受成功的喜悅。
四、說教學目標:
1、理解乘法的意義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讓學生經歷發現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的全過程,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2、感受“借助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策略意識。
3、通過應用,初步體驗兩位數乘兩位數在生活、數學應用中的廣泛性,拉近算式與生活的聯系,并體驗探究、應用過程中的成功感。
教學重點:理解乘法的意義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理解用一個數的十位上的數去乘另一個數個位上的數,得數的末尾與十位對齊的道理。
五、說教學過程:
。ㄒ唬⿵土曚亯|,導入新課
(二)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1、收集信息,提出問題。
2、動手操作,探究算理。
本節課我是由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引領學生不斷探索。要讓學生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節課我主要利用點子圖這一研究工具,為學生創設了數學交流與想象的機會,努力使數學計算課堂換發新的生命力。學生通過預習進行豎式計算,但他們說不清這樣計算的道理。如何溝通算理與算法之間的關系,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呢?我借助點子圖這個直觀模型,架起算理與算法之間的一座橋梁,使學生能直觀感悟計算的道理。開始學生根據情境列出乘法算式,教師給學生提供點子圖,讓學生把一本書看作一個點在圖上分一分,算一算,求出一共有多少本,學生操作過程中具有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效果,不會算的學生他們無意識的在14×12的點子圖中進行劃分,計算出各個部分的結果之后進行累加,算出結果。
3、試做豎式,探究算理
而對于會計算的學生來說,他們會劃分成大小相等的兩部分。只要計算出一部分的結果通過乘份數方式就可以達到計算出結果的目的,預設方法同學們沒想到比如3個4套的分法。或4個3套的分法,學生們都是分的兩部分。有橫著分兩份的,有豎著分兩份的。還有一部分同學有意識地在14×12的點子圖中結合豎式計算的過程進行劃分——就是2個14與10個14。這樣的學生是在已經掌握了計算方法基礎上能夠自主探索的學生,他們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我留給學生足夠的自由學習探究時間之后,引導學生交流匯報,體驗方法的多樣性,使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找到這些多種多樣的計算方法,讓他們說出這些方法有一個共同特點“先分后合”,將兩位數乘兩位數轉化成兩位數乘一位數或兩位數乘整十數。由新知識轉化成舊知識,先放后收方式進行。在學生自主操作后,再進行引導反思,教師讓學生試著豎式計算,找計算正確學生板演,說說是怎樣算的,應用4句口訣。
4、解疑算式,深化算理
教師再重復強調豎式書寫方法。這里也是本節課重點,學生在應用一四得四這句口訣時4還容易寫在個位。重點講解。然后引領學生將豎式與點子圖進行結合看哪種方案與豎式計算過程相吻合。此時所有學生從無意識思考到有意識思考,教師在投影上展示學生的作品,學生會很容易找到與豎式匹配的方案。再讓學生將豎式計算過程與點子圖相對比,在不知不覺中又探索計算方法背后的道理了。最后引領學生將總結出來的口訣算式進行完善,學生又進一步思考算法與算理之間的關系。此時學生才是由掌握算法轉向真正理解算法背后的算理。
。ㄈ⿲m椌毩,內化方法
。ㄋ模┱n堂小結,思想升華。
【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數學的說課稿02-22
三年級數學《交通與數學》說課稿11-05
數學《數學廣角》說課稿模板07-13
小學數學《數學廣角》說課稿02-13
“用數學”數學說課稿03-20
《數學廣角》說課稿06-26
數學活動說課稿06-28
《數學樂園》說課稿06-28
數學樂園說課稿06-27
數學統計說課稿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