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數學說課稿合集1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怎么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五年級數學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
一、教學內容:本課是浙江版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冊第三單元“分數的意義和性質”中的內容,P99~101。
二、教材所處的地位:通分是分數基本性質的一種應用,是學生已經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和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通分又是分數四則運算的重要基礎,是比較異分母分數大小和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重要步驟,因此,必須使學生切實掌握好。課本例1是教學通分的意義和方法,著重使學生懂得這個公分母應該是幾?課本試一試是給三個數通分,其中還有帶分數,關鍵是提醒學生注意在帶分數通分時,只要把分數部分的分數通分,整數部分不變。但每個帶分數通分后,不能丟掉整數部分。
三、教學目標: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通分的意義,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并能正確地通分。
2、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歸納等思維能力。
四、教材的重點和難點:為了使學生能比較順利地達到教學目標,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通分的意義,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關鍵:找準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作公分母。
五、教法:為了更好地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討論法。通過學生的討論讓他們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
2、借助投影的演示進行直觀教學,幫助學生理解通分的算理,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3、運用不同形式的練習,使學生鞏固了所學的知識,使教學得到反饋。
4、循循善誘,啟發引導學生,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引導學生動口、動腦、動手,逐步掌握新知。
六、學法: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聯系舊知識解決新問題,通過對操作演示的觀察、分析,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體現了學生的自主。
七、教學過程:一、復習鋪墊(出示小黑板)
1、求下面每組數的最小公倍數13和398和1116和20
2、(課本準備題)把和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變的分數(填空題)。
(設計思路:通分是在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學習的,因此,在新授前我先安排了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復習。復習第(1)題讓學生回憶了兩個數是互質關系、倍數關系和一般關系時怎樣求它們的最小公倍數;復習第(2)題時先讓學生填空,再說一下這樣填的根據,為通分過程打好基礎。這兩題都分散了教學中的難點;
二、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約分,并且知道通過約分可以不改變分數的大小而使分數的分子和分母發生變化。那么還有沒有其它的方法使分數的分子和分母發生變化而大小不變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種新的方法。
三、探究新知。
1、出示例一。
把1/6和2/9化成和原來分數相等的同分母分數。
(1)化成和原來相等的同分母分數,首先要確定什么?(相同的分母)
(2)這個相同的分母如何確定?(討論)這個相同的分母我們可以簡單的稱作什么?所以我們首先做的一步也可以叫什么?(找公分母)
(3)怎樣把1/6和2/9化成分母是18,而大小不變的分數?
(4)看圖驗證,什么變了?什么沒變?
(思路:在教學例1時,我先通過例題中的分數,引出異分母分數的概念,再引導啟發學生把1/6和2/9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數,公共的分母必須是6和9的公倍數,從而引出了公分母的概念,再引導學生思考:為了計算簡便,取哪一個公倍數作公分母,然后出示了通分的關鍵。)
2、歸納通分的意義并揭題。
看書了解我們剛才做的書本上稱做什么?
3、總結通分的方法。
通過剛才的計算我們發現通分一般先確定什么?如何確定?再怎樣?
4、嘗試練習。
(1)課本練一練第1題
(2)試一試把3/4、2、和7/8通分。
第(2)題又是一個教學的關鍵點。首先引導學生討論有3個分數怎么辦?再討論其中的帶分數又如何處理,然后學生練習,教師巡視,把出現的情況進行反饋總結。
(設計思路:在教學通分過程時,我重點是解決對照公分母思考把原來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時乘以幾,引導學生想:公分母是原來分母的幾倍,原來分數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時乘以幾。)
四、鞏固練習
1、找一找下面每組中兩個分數的公分母。(強調通分的關鍵)
2/3和1/4、3/8和5/12、4/21和1/7、3/4和7/10
11/15和5/6、7/12和5/8、5/22和4/33、10/39和9/52
2、把下面每組中的兩個分數通分。(練一練第2題,強調通分的幾種特殊情況)
3、把下面每組中的三個分數通分。(練一練第3題
五、綜合練習
1、小明、小紅和小軍三人賽跑,跑同樣長的一段路,小明用3/5分鐘,小紅用7/10分鐘,小軍用5/8分鐘,請幫助他們排出名次。
4、找出幾個比1/3大,比2/3小的最簡分數。
六、課堂總結
1、這堂課,你學會了什么?(讓學生自己歸納,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2、什么叫通分?通分的依據是什么?怎樣通分?
3、通分和約分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我的說課完了,謝謝各位領導和和老師!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2
一、關于教材
《百分數的認識》它是學生在學習整數、小數的基礎上以及分數的意義和應用,特別是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教學基礎上設計的。它是進一步學習百分數與分數、小數互化的基礎,特別是對于以后學習百分數的應用,解決生活中的百分數問題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正確地讀、寫百分數,并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思考、比較分析、綜合概括,組織學生探索,讓學生主動參與,學會討論交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具體情境中,解釋百分數的意義,體會百分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
結合生活實際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二、教法與學法分析
教法分析:
1.依據學生學情,以自主探索為主線,以發展創新為宗旨,采用多媒體教學為輔助手段。
2.具體采用:創設情境----引導探索----合作交流----引導發現----綜合概括等教法。
學法分析:
1.基于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的記憶和模仿,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才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2.具體方法:觀察思考---合作交流---綜合概括等
3.通過讀一讀,寫一寫,說一說等活動環節,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三、關于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趣引入
由網絡調查表小學生最喜愛的動畫片直接給出百分數,引出課題。
引導學生分析表格中的百分數,并教授百分數的正確讀、寫方法。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出示大量生活中運用百分數的實例,啟發學生思考百分數在生活中的作用
通過四個探究活動進一步認識百分數
其中探究活動一,回顧網絡調查表小學生最喜愛的動畫片,引出五洲小學四、五、六年級的調查表,在老師的引導下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由分數推算出百分數,由學生小練筆來加深這一推算過程;
探究活動二,這是課本上的案例,起初只給了學生三個球員罰中次數,引導學生討論派幾號球員更好,通過討論結果啟發學生考慮到另外一組罰球總數的數據,從而得出必須知道每個人罰球總數,看每人罰中的數占罰球總數的百分之幾?用百分數描述每個球員的命中率;
探究活動三,利用種子發芽實驗,給出十組數據,讓學生感受到分別用分數、通分后的分數和百分數表示的發芽率,哪一種能更直觀的體現出發芽率的高低,進而讓學生理解百分數便于比較的優勢;
探究活動四,再一次將生活中百分數的實例呈現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說出百分數在句子中的含義,理解百分數表示的是兩個數之間的倍數關系,表示的是一個數占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通過板書再加強學生們的理解,最后通過趣味成語再一次加深對百分數意義的理解。
(三)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1、帶領學生回顧本課所學內容,強調百分數的讀法、寫法和意義。
2、通過教師寄語讓學生思考99%的汗水再加上1%的靈感等于成功這句話的含義!
四、關于板書設計
因為運用了大量多媒體課件,因此,板書就要簡潔、明了,我主要呈現出課題、由分數推算出百分數的過程和百分數的寫法及意義,讓學生可以通過板書了解到本課的主要內容及重難點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3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八冊第138-139頁。
教學目的:
1.使學生掌握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進一步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2.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勇于思考、敢于求異的創新精神。
3.使學生感受比較與分類、猜想與驗證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并逐步學會用此種方法處理、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
多媒體計算機軟、硬件一套。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激趣導入。
師:這幾天我們在數學王國中又認識了一位新朋友——分數。(板書:分數)要是交好這位朋友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方便。
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小故事:有一天,唐僧師徒四人來到火焰山,那里的天氣特別炎熱,他們走得汗流浹背、口干舌燥。大家猜猜這時候他們最想吃什么?
生:西瓜。
師:對了,沙和尚好不容易弄到了一個大西瓜,問師傅怎么分,師傅說:“咱們師徒四人,每人吃這個西瓜的1/4吧!”(配音)豬八戒一聽,急得夠嗆,趕緊嚷到:“不夠,不夠,我要吃這個西瓜的1/8!”
(配音)站在一旁的孫悟空聽了偷偷地笑了。
同學們大家猜猜孫悟空為什么在那偷偷地笑呢?
生:因為孫悟空認為西瓜的1/4比它的1/8大。
師:到底孫悟空對不對呢?學了今天的知識你就會明白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分數大小的比較"。(出示課題)
2.分析課題。
師:看到這個題目,誰想說些什么?
[評析:這樣導課,既激起了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又為新舊知識找到了銜接點,為下一步學習新課創設了一個良好的氛圍。]
二、分類整理 師出示一組分數(課件出示)
師:剛才有一位同學們說,要比較分數的大小至少需要兩個分數。大家看這么多的分數如果進行比較,你們有什么感覺?
生:太麻煩了。
師:能不能把這些分數分類整理一下?(能)怎樣分類比較合適呢?
生討論后回答,師課件出示分類情況
分母相同的分數 分子相同的分數 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數
[評析:從一組原始材料出發,讓學生比較分數的大小,學生通過分析、討論、思考發現:要比較分數的大小必須先把這一組分數進行分類。這樣教學,真實再現了知識產生發展的過程,同時也使學生學會了分類整理的方法。]
三、探索規律
1.分母相同分數大小的比較。
師:(指第一類分數)這類分數的共同特點是分母相同,不同點是什么呢?
生:分子大小不同。(多媒體分別閃動每組分數的分子、分母)
師:分母相同,分子大小不同,分數的大小可能與誰有關系?有什么關系呢?請同學們結合這兩組分數進行討論。
生討論后回答
生1:我以1/5和1/5為例,把5塊餅平均分成2份,1份用1/5表示,2份用2/5表示,2份要1份多,所以1/5 < 2/5;因此,我的觀點是分母相同的分數,分子大的分數大。
生2:我也同意他的觀點。但我是這樣想的, 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3份,1/3表示1份這樣的數,而 2/3是表示2份這樣的數,所以1/3<2/3 .
生3:我是這樣想的, 1/4是1個1/4 , 2/4是2個1/4 ,2個 要比1個 多,所以 1/4〈2/4 。因此我也同意分母相同的分數,分子大的分數大。
生4:我是這樣想的, 1/3轉化成小數是0.33??, 2/3轉化成小數是0.66??,所以1/3〈2/3。我也同意他們的觀點。
生5:我是這樣想的,1/3 和2/3 的分母都是"3", 1/3的分子是"1",不到"3"的一半,2/3 的分子是"2",超過了"3"的一半,所以1/3<2/3。
生6:還可以先把每個分數用圓表示出來,再比較就明顯了。(多媒體出示畫面:并閃動涂色部分)
師:以上這些方法,都證明了一個什么觀點?
生答師出示:分母相同的分數,分子大的分數比較大。(生齊讀)
[評析: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找出兩個分數的異同點,再通過討論,從多角度明確了分母相同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這樣,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學生充分討論,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得到了培養。]
2.分子相同分數大小的比較。
師:(指第二類分數)這一類分數有什么特點呢?
生:每組分數的分子相同,分母大小不同。(多媒體分別閃動每組分數的分子、分母)
師:這類分數的大小可能與誰有關呢?有什么關系呢?請同學們再討論一下。
生討論后形成兩種觀點
甲方:分子相同的分數,分母大的分數比較大。
乙方:分子相同的分數,分母小的分數比較大。
師引導生辯論
甲方發言人:分母相同的分數,分子大的比較大;那么分子相同的分數,當然分母大的分數比較大。
乙方發言人l:甲方同學只是一種表面"推理",并不能證明他們的觀點是正確的。
乙方發言人2:我們以1/2和1/3為例:把單位1"平均分成2份取一份用1/2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3份取一份用1/3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數越多,每一份就越少。
甲方發言人:乙方的證明只是貌似正確,一種方法并不能證明他的觀點正確。
乙方發言人:我有一個問題想請對方同學來回答:在你過生日時,買來一塊生日蛋糕,兩人來吃每人吃的多,還是3人來吃每人吃的多?
甲方發言人:當然是2個人吃,每人吃的多(同學們都笑了),你說的有點道理。
乙方發言人1:我方同學說的不僅有道理,而且完全正確。1/2化成小數是0.5,
而1/3 化成小數是033??。
乙方發言人2:還可以畫圓來說明。(多媒體出示如下畫面,并閃動涂色部分)師:甲方還有發言的嗎?(沒有)現在你們]同意哪種觀點?
師出示:分子相同的分數,分母小的分發比較大。(生齊讀)
[評析:"同分子分數大小的比較"是本課的難點,教師巧妙地先讓學生對結論在行猜測,然后展開辯論,使學生在辯論的過程中找到了問題的答案,成功突破了教學難點。]
3.分子和分母都不同分數大小的比較。
師:(指第三類分數中的5/8 和7/9 )誰能想出辦法比較這兩個數的大小?
生1:如果能把它們轉化成分母相同的數,再比較大小就好了。
生2:如果能轉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數,再比較大小也行。
生3:也可以轉化成小數再比較大小。
生4:轉化成小數太麻煩了。 (師用多媒體畫線段圖的方法演示比較的過程)(生鼓掌)
師:同學們的這些想法和方法都很好。在分數中,這一類分數不只這一組,還有很多,比較的方法也很多,以后的章節還要專門研究。
[評析:把"分子和分母都不同分數大小的比較在本節課進行滲透教學,是教師的一個大膽嘗試,這樣一是維護了知識系統的完整性,同時也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找到了良好的發展空間。]
四、實際運用,深化新知
師:現在誰能利用這節課學過的知識解決一下,孫悟空笑的對不對?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看來,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必須認真、扎實,不能一知半解,否則會鬧出像豬八戒那樣的笑話來。
[評析:這樣設計首尾呼應,使學生真正明確了"誰笑的聰明",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對待科學要有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態度。]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4
一、分析教材
本節課是青島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分數加減法》中的內容。在四年級(下冊)教材里,學生已經建立了倍數和因數的概念,會找10以內自然數的倍數,100以內自然數的因數。本單元繼續教學倍數和因數的知識,要理解公倍數、最小公倍數和公因數、最大公因數的意義,學會找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方法。為以后進行通分、約分和分數四則計算作準備。
二、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結合教材的特點,我力求達到下面的教學目標:
1、經歷找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的過程,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探索找公因數的方法,會正確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2、結合具體實例,滲透集合思想,培養學生有序思考的能力,讓學生養成不重復、不遺漏、不重復的思考習慣。
3、培養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自己的發現,善于發現規律,利用規律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教學重點是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教學難點是會求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四、設計理念
在教學中我發揮“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作用,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自己探索。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合作交流中學、學后合作交流并根據學生原有的認識基礎和認知規律,并結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理念,力求突出以下三點:
1、將教學內容活動化,讓學生在做中學。
2、采用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交往互動中學。
3、充分利用原有的認知經驗,在遷移中學。
五、教學過程
依據教材特點及小學生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整個教學過程安排了四個環節:
一、活動探究,認識公因數
分為五個步驟:
1、動手操作:在教學公因數的概念時,讓學生經歷操作思考的過程,認識公因數。首先讓學生用事先準備好的小長方形紙片,分別用邊長6厘米和邊長4厘米的正方形紙片鋪滿一個長18厘米、寬12浪漫的的長方形操作活動。通過學生的操作,引導學生觀察正方形的邊長與長方形的長、寬之間的關系,讓學生看看正方形每條邊各鋪了幾次?怎樣用算式表示?,來說明為什么?
2、想象延伸:接下來讓學生思考還有那些邊長是整厘米數的正方形也能鋪滿大長方形。學生思考后,回答邊長是1厘米,2厘米,3厘米的正方形也能鋪滿大長方形。引導學生說出只要邊長“既是”18的因數“又是”12的因數,就能鋪滿大長方形。從而引出公因數的概念,再強調因為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所以兩個數的公因數的個數也是有限的(最小是1),讓學生在自主參與、發現、歸納的基礎上認識并建立公因數的概念的過程。
3、歸納總結:只要正方形的邊長既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這樣的正方形就能鋪滿大長方形。1、2、3、6既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它們就是12和18的公因數。
4、根據學生的總結我及時板書課題,讓學生的形象思維轉變成抽象思維。
5、反例教學:讓學生說明4是12和18的公因數嗎?為什么?
學生通過上面的一正一反教學總結出:公因數要同時是兩個數的因數。
為了及時鞏固,完成練一練:先讓學生在圖上畫一畫,找出公因數和最大因數,填寫在書上。
(設計目的:通過具體的操作和交流活動,幫助學生理解公因數,使知識不在枯燥無味。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
二、自主探索,求最大公因數:
學生在已經掌握公因數概念的基礎上,讓學生學習怎樣找兩個數的公因數,學以致用。教學例題時,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后小組交流。通過具體的運用,鞏固公因數的概念。讓學生說說怎樣找12和18的公因數,學生可能說三種方法,一是先找12的因數,從12的因數中找18的因數;二是先找18的因數,再從中找出12的因數,三是分別找出12和18的因數,再找出相同的因數。通過比較三種方法,讓學生感受哪種方法比較簡捷。在此基礎上,揭示最大公因數的含義,并介紹用集合圈的形式來表示12和18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明確集合圖中省略號的作用。
(設計目的: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弄清怎樣用集合圖來表示兩個數的公因數。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概念,感受數學方法的嚴謹性。)
三、綜合實踐、學以致用
為了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的理念我設計三個層次的練習:
首先設計關于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概念判斷題,進一步讓學生對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認識。做到知識和技能融為一體。
接著讓學生完成自主練習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
然后分別完成課本自主練習2、3題。小組交流。
(練習的設計是從認識到理解,再到拓展應用,逐層加深,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識,教學由課內到課外延伸,增加運用實踐機會。)
四、全課小結、過程回顧
這節課我們認識了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說說你掌握的方法。
學生回憶整堂課所學知識。學生通過這一環節可以將整個學習過程進行回顧、按一定的線索梳理新知,形成整體印象,便于知識的理解記憶。
五、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所教學的主要內容寫在黑板的中間位置,這樣板書簡明扼要,重點突出,再看板書時,使學生能夠連貫的回憶本節課所學的內容,做到一目了然。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5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新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三節新授課《梯形的面積》。它屬于“空間與圖形”學習領域的一節課,是多邊形面積計算中的一部分。
這一教學內容是在學生經歷了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公示的推導基礎上通過轉化的方法將梯形轉化為已經學過的并且會計算面積的'圖形。但這節課比前兩節課又有所提高,他要求學生用學過的方法推導,但又沒有指明具體的方法不再給出具體的方法,從教材中學生的操作可以看出,方法與途徑多了,可以用分割的方法,也可以用拼擺的方法;可以轉化為三角形進行推導,也可以轉化成平行四邊形進行推導。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聯系前面兩節的教學內容,不難看出,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與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關系最密切,且兩者的教學思路也相似,同時梯形面積的教學與三角形面積的教學其公式的基本推導方法相同,除以2的道理也一樣,所以它是三角形面積公式推導方法的拓展和延伸,并為今后學習圓面積、立體圖形表面積及解答求積應用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從學情來看,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以及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具有了一定探索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經驗,但對轉化這種數學學習的方法和思想并不熟悉。所以開課時利用課件對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公式得推導過稱的回顧再次向學生滲透數學“轉化”的思想。加深對“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應用,這些都為學生自主研究、探索“梯形的面積”這一新的學習任務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基于以上對教材的理解與分析,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如下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教學目標:
⒈運用遷移規律,利用學具進行自主探究,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正確運用所掌握的梯形面積計算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⒉培養運用“轉化”的思想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遷移類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⒊感受知識來源于實踐,認識事物之間相互聯系,可以互相轉化的。
⒋通過合作學習,培養團結協作和勇于創新的精神。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認真、嚴謹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理解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學生用到的學具有:自制的兩個梯形圖片、剪刀、直尺、教科書等。
我用到的教具:梯形圖片、剪刀、實物展臺、多媒體課件等。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只做教材忠實的實施者,而應該做教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教材的教育價值和智力價值能否得到充分發揮,關鍵在與教師對教材的把握。《梯形面積的計算》一課,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識,探索、驗證,從而獲得新知,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表現、創造的機會,使他們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培養學生自我探究和實踐能力。因次我將教學流程預設為四個環節:
一、以回顧舊知為導入,明確新知任務及探究方法。
我引導學生回顧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公示的推導過程,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引導學生明白在解決新問題時學會用轉化的方法,從而打開學生探究梯形面積公式的思路,為學生在后邊的動手操作過程中,借助不同的舊知解決新問題做好鋪墊。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在推導梯形面積計算公式時,想讓學生自己利用手中學具將梯形轉化成學過的圖形。在讓學生交流自己的轉化成果。并進行全班展示。并讓學生觀察找出轉化后的圖形與原來梯形之間的聯系,然后再選取其中的一到三種進行推導驗證,使學生明白不論用哪一種轉化后的圖形進行推導最終都會歸結為一種,就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除以2.通過兩個層次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自參與了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且思維能力、空間感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鍛煉和提高。
三、推導驗證,完善建構。
四、鞏固練習。加深記憶。
五、總結完善,自我反思。
在本課教學中,我比較注重培養學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在動手操作以及推理歸納的學習過程中,多種感觀參與學習,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關知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在推導驗證的過程中,學生表達得不夠清晰,對于推導的過程理解得還不夠透徹。如果讓他們充分地操作體會,時間又不允許。如何解決這樣的矛盾,也是我需要反思的問題。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6
各位評委老師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本節課。
第一, 指導思想
本課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和科學健身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使學生快樂學習。
第二, 教學內容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初中《體育與健康》____ 教學模塊____ 必修單元的______ 技術,______ 直接影響學生的______ 素質,在教學中占重要地位。其技術動作并不復雜,但要是學生做到____ _就比較困難,所以師生都應高度重視,努力完成教學目標。
第三, 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內容可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____ 的基本知識,形成正確的概念。
2、通過學習,使大部分學生掌握____ 的技術動作,發展學生____ 素質。
3、培養學生______ 精神。
第四,重點和難點。根據___ 的技術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可確定本課的
重點是:
難點是:
可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練習突破次重點和難點。
第五, 學情分析。
本課的教學主題學生是 年級學生,共40人。由于小學生處于生長發育期,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術較差,但對于直觀的,易于模仿的知識興趣較高,根據此特點,本課采用直觀的教學原則,利用學校現有場地和器材,努力完成教學目標。
第六,教法和學法
本課采用教師啟發指導,學生反復練習的教學策略,利用講解、示范、啟發、問答和糾正錯誤等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主題地位和教師主導作用,利用循序漸進的練習過程,使學生掌握______ 的技術,努力完成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______ 素質。
第六, 教學過程。
根據人體生理機能活動變化規律,可將本課教學分為引入情境階段、激發動機階段、技能學習階段、總結整理階段。
激發動機階段包括
1課堂常規 ,包括正隊、檢查人數、師生問好等,使學生進入上課狀態。
2向學生宣布本課教學內容、目標和要求
激發動機階段包括:
1學生熱身,進入運動狀態,防止運動損傷出現。
2(新內容的輔助練習)進一步熱身,激發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為新技能的學習奠定基礎。
技能學習階段:
1學生觀看教學錄像,了解__ 的基本知識,教師提出觀看目標,學生討論__ 技術動作,形成模糊概念。
2教師利用掛圖向學生講解示范動作,學生模仿教師動作。講解時注意重點和難點,示范時注意分解動作和示范速度,以側面示范為主,正面示范為輔,使學生看的更清楚。
3徒手練習,使學生初步體驗動作和初步形成動作。
4分組練習,教師指導、觀察學生練習,發現錯誤并糾正錯誤,通過提問,了解學生練習感受。使學生基本形成動作。
5.游戲或比賽,了解學生掌握動作情況。
總結整理階段:
1在音樂的伴奏下,教師指導學生做放松操,使學生身心。
2教師總結學習情況,回收器材,宣布下課。
第八: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需要,本課需要場地為————
需要器材為———
第九:本課的練習密度為35%,學生平均心率為140/分鐘。
第十:本課遵循客觀事物認識規律和動作技能形成規律,課堂教學合理,氣氛活躍,能完成教學目標。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7
內容分析: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教材關于幾何初步知識的安排特點是:從一年級第一冊教材起逐步安排學生能夠接受的幾何初步知識,其中第六冊教材中安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第八冊教材中安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認識,清楚了其特征及底和高的概念。而本冊(第九冊)教材中"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在學生掌握上述內容的基礎上安排的。所以若想使學生理解掌握好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必須以長方形的面積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為基礎,運用遷移和同化理論,使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一新知識,納入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之中。另外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這一內容學習得如何,直接與學習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有著直接的關系。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會運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 發展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能夠運用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正確計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
教學難點:
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具學具:
1.用Flash對照教材上的插圖制成復合課件為教師的演示教具;
2.剪成一個長為40厘米,寬為30厘米的長方形和底為40厘米,高為30厘米的平行四邊形硬紙片為教師演示教具;
3、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平行四邊形紙片和一把剪刀。
教學環節:
根據新課程理念,為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我用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可以積極的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從而妥善的將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難點完成好,我安排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 復習遷移
由已知到未知,即由舊知識引入新知識,引導學生進行類推,掌握新概念。這是教學抽象的數學知識的一種重要途徑。"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內容,與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有著密切的聯系,適合用這一途徑進行教學。
具體做法如下:
1.出示長方形教具:一長方形的長是40厘米,寬是30厘米,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2.出示平行四邊形紙片,提問:這是什么圖形?什么叫平行四邊形?誰能指出它的底和高?(底40厘米,高30厘米)
3.比較黑板上長方形與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誰大誰小?
在這里通過第1、2兩道題的復習,使學生清楚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并清楚了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及底和高的含義,為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打下了扎實的基礎。通過第3題的練習,產生懸念,引起學生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動機與欲望,教師由此引出新課。
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僅靠肉眼觀察是不夠的,必須科學地計算出它們的面積才能正確比較。長方形的面積我們會求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計算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板書課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進入第二個環節。
二、 引導發現
在這里,我化抽象為具體,將書中的插圖整合到一起制成課件,便于學生觀察比較。
首先通過數方格引導學生發現:當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相等時,它們的面積也相等。
具體做法如下:
1、出示復合Flash課件,從中取出一個小正方形,使學生明確,每一個小方格的邊長都是1厘米,面積是1平方厘米。
2、讓學生觀察圖中出示長方形,讓學生數一數,長、寬及面積各是多少?
3、在圖中出示平行四邊形,讓學生數一數,它的底、高及面積各是多少?(出現不滿一格的都按半格計算)
4、觀察數出的數據,你發現了什么?
然后借助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引導學生發現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具體做法如下:
1、引言:用數方格的方法求面積很不方便,因此我們有必要探索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一般方法,你們有信心完成嗎?
2、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紙片,從平行四邊形的頂點向對邊做一條高,然后沿這條高線用剪刀剪開,將剪開后的兩部分拼成一個長方形。
3、出示課件“平行四邊形到長方形的轉化過程,加強學生印象,輔助學生理解,讓學生分組觀察思考:把剪拼后的長方形與原平行四邊形比較。提問:①面積是什么關系?為什么?②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是什么關系?為什么?
4、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times;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times;高。(板書)
5、公式用字母表示。這一步驟需要使學生清楚每個字母的含義,并且知道S=amiddot;h也可以寫成S=ah。(板書)
6、引導學生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首先讓學生看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回答:若想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應該知道哪些條件?然后讓學生比較新課開始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長方形面積的大小,解除懸念。再讓學生獨立思考書中的例題,在教師的扶持下,讓學生在黑板前和黑板下齊做,教師巡視指導,共同訂正。
三、鞏固深化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為學生設計了梯度練習,以對所學內容進行鞏固和深化,習題可以根據情況進行增刪。
1、 求下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單位:cm)(給出幾個平行四邊形圖形。)
2、在兩條平行線間畫出兩個平行四邊形試判斷甲和乙誰的面積大?談談你有什么發現?
3、鋪一塊底20米,高15米的平行四邊形草坪,每平方米草坪售價15元,鋪這塊草坪總共用多少元?
四、課堂總結
我總結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清楚:要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必須知道它的底和高或量出底和高。
五、板書設計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圖略
平行四邊形面積=底times;高
S=amiddot;h或S=ah
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求者,教師的作用是形成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所以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創設更好的學習情境,實現發現學習。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8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冊第49頁
教學目的:
1、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義。
2、理解、掌握約數和倍數的意義,知道約數、倍數的相互依存關系,滲透辨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
3、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嘗試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4、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自學、討論等方式的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教學準備:
1、兩張卡片、2、多媒體演示課件
〔評析〕為了體現當今新的教育觀,即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使兒童掌握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還要有目的去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所以制定的目標體系全面、恰當。
教學過程:
一、復習整理、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義
1、整除的含義
①讓學生在小卡片上寫一道除法算式
②黑板上展示學生的除法算式
〔評析〕學生的學習材料是自己尋找的,而不是教師或書本給定的材料,它們來源于學生自己,這樣的學習,可以使學生一開始就處于積極狀態,使學生對學習充滿著興趣,學生樂于繼續學習下去,而無須教師強迫學生學習。
③教師提出問題:A、哪一道除法算式的被除數能被除數整除
B、在什么情況下,才可以說“一個數能被另一個數整除”
④讓學生分小組合作、交流,解決以上兩個問題
⑤學生交流完畢,每小組派代表匯報本小組研究成果
〔評析〕讓學生合作、交流,嘗試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即給了學生一個人人參與、自主探索的機會,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識;又使學生在平等、自由、真誠悅納的情意關系中學會了與人共處。
2、抽象概括整除的概念
①師:如果用字母a表示被除數,用字母b表示除數,在什么情況下,a能被b整除?
②生:略
③師:讓學生完整地概括整除的意義
〔評析〕由于學生對整除的含義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所以通過學生討論,師生對話,抽象概括出整除的概念,這樣的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可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鞏固練習
①下面哪一組的第一個數能被第二個數整除
17和549和73.6和1.210和10
②下面四個數中誰能被誰整除
2、3、6、12
〔評析〕概念初步后,為了有效鞏固,恰到好處增加了練習,練習題設計時,考慮到不同學生的發展,增加了開放題,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又加深了學生對整除的理解
二、新知教學,了解約數和倍數的意義
1、提出問題,看書自學
①在什么情況下,a是b的倍數,b是a的約數。
②約數和倍數中的數一般指什么數?不包括什么數?
③你能仿照書中的(例1)舉一個例子,說明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倍數,另一個數是這個數的約數
2、學生自學,并回答問題及舉例、說明理由。
〔評析〕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去自學,這樣的學習,即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又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及自學能力。
3、明確約數和倍數的關系
根據實例提出問題:45能被15整除,能不能單獨說45是倍數、15是約數,為什么?
生:略
師生共同小結:約數和倍數是相互依存的關系,不能單獨地說一個數是倍數或約數。
〔評析〕通過以上的學習,學生明確了一個數是否是另一個數的倍數或約數時,必須是以整除為前提,約數和倍數是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獨立存在。突出了教學的重點,準確地把握了教學關鍵。
4、鞏固練習
①下面每組數中,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約數?
36和97和1445和451和100
②下列數中,誰是誰的倍數?誰又是誰的約數?
1、2、6、12
③游戲
規則:老師出示一個數,看你手中的卡片是否符合老師提出的條件,符合的請舉起你的卡片。
a、我是12,12能整除誰?
你們是我的什么數?我又是你們的什么數?
b、我是19,誰是我的約數?
c、我是2,誰是我的倍數?
d、我是1,誰是我的倍數?(小結:1是所有自然數的約數)
e、讓全體同學舉起卡片,讓具有數字6的同學指出自己的約數
〔評析〕練習題設計時,考慮到不同的學生要有不同的發展,即有層次,又有坡度,形式又有多樣。即重視基本知識的訓練,同時還將知識性、趣味性有機地結合。學生興趣盎然,思維敏捷。通過練習,即鞏固了知識,又使全體學生不同程度得到了發展
三、回顧反思,談各人的收獲。
師:今天我們研究了什么?又是怎樣研究的?你有什么收獲?
〔評析〕讓學生總結本節課學習的方法,并談自己的收獲,這個過程不僅使學生明白了許多道理,而且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誘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的收獲不僅只有知識,還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學生體驗到學習之樂,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反思〕:素質教育的重要著眼點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施素質教育就必須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改變學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學條件下所形成的那種偏重于記憶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師知識傳輸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形成一種主動探究知識、并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學習方式,這是一種有利于終身學習、發展學習的方式。為了倡導這種學習方式,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筆者在設計約數和倍數的意義這一課時,采用了以問題為中心,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以合作交流、討論、自學等形式主動地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有了切實的落腳點。
綜觀整堂課,教師教得非常少,而學生講得非常多,學生之間合作交流多,學生自主學習多,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和參與者,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不僅積極參與每一個教學環節,切身感受了學習數學的快樂,品嘗了成功的喜悅,而且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滿足了學生求知、參與、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9
一、說教材
《分數的基本性質》在分數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小學數學學習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它既以分數的意義、分數的大小比較為基礎,又與整數除法及商不變的性質有著內在的聯系,更分數的約分、通分的依據,也進一步學習分數加減法計算、比的基本性質的基礎。因此,分數的基本性質該單元的教學重點之一。
二、說學情
學生在三年級上學期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以及同分母分數的大小。在本學期又學習了因數、倍數等概念,掌握了2、3、5的倍數的特征,為學習本單元知識打下了基礎。五年級學生已經養成了合作學習的習慣,并且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再加上他們所具有的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質疑——探索——釋疑——應用”這一完整的學習過程。
三、說教學目標
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為了更好地體現數學學習對學生在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要求。根據本節課的具體內容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讓學生親身經歷“分數基本性質”抽象概括的過程,理解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并能初步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在觀察、猜想、驗證等探索活動中,培養學生觀察--探索--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合情推理能力,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情感與態度:使學生在分數基本性質的探究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感受到數學的嚴謹性,及滲透事物相互聯系、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索,發現和歸納分數的基本性質,并會應用分數的基本性質解決相關問題。
教學準備:三張同樣大小的長方形紙張,彩色筆
四、說教學方法
樹立以“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定教”的思想,為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在探究分數的基本性質過程中,采取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觀察、分析,充分運用知識遷移的規律,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進行歸納整理,采取遷移教學法、引導發現法組織教學。創設了一種“情境導入、動手體驗、自主探索”的課堂教學形式,以“自主探究”貫穿全課,引導學生遷移舊知、大膽猜想——實驗操作、驗證——質疑討論、完善猜想等,把這一系列探究過程放大,把“過程性目標”凸顯出來。
五、學法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學習例題的過程中學生主要采用自學嘗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獨立自主地學習將分數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同的分數,并嘗試完成做一做,達到檢驗自學的目的。通過觀察、比較、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來進行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參與作用、激發學生學習愛好,同時讓學生獲得成功體驗。
六、說教學過程
為了全面、準確地引導學生探索發現分數的基本性質,實現教學目標,我努力抓住學生的思維生長點組織教學,設計了以下五步教學環節:
1、創境設疑: 回顧舊知,引發思考
2、自主探究: 動手實踐,發現規律
3、交流歸納:揭示規律,鞏固深化
4、分層精練:多層練習,多元評價
5、感悟延伸:課堂小結,加深理解
第一環節:創境設疑
結合六一兒童節的到來,創設分蛋糕的情景,媽媽分得公平嗎?課始便迅速地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使課堂教學有了一個好的開始。鼓勵學生當小法官,則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在心理上產生懸念,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后面的學習做好了鋪墊。這樣設計也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情感出發,找準新知的最佳切入點,為學生后面的聯想和猜想巧設“孕伏”。
第二環節:自主探究
通過折紙、涂色的動手操作活動,使學生親身經歷并獲得非常具體、真切的感知,為探究分子、分母的變化規律提供認知基礎。教師通過五個有層次的問題,分層質疑,分層提問,分層評價,盡量地關注到了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引導學生逐步在自主探索、合作互助的學習方式中初步理解并能簡單概括出分數的基本性質,并及時強調了0除外的意義,使學生體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第三環節:交流歸納
在這一環節,教師引導學生在觀察與分析、探索與思考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不斷生成新問題,通過質疑,借助知識的遷移,溝通分數的基本性質與商不變性質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應用分數和除法的關系,以及整數除法中商不變的性質,說明分數的基本性質。這樣的設計就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同時滲透“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培養學生觀察--探索--抽象--概括的能力。
第四環節:分層精練
這個環節讓學生對分數的基本性質再一次的體驗,感受,研究,同時也整節課的亮點之一,練習分層,評價分層,通過分層練習,關注到每一個層次的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發展。教師結合本班學生的學習特點,設計了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練習,基本練習讓90%的同學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綜合練習讓80%的同學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拓展練習則留到課后,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討論交流中、知識的沉淀中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第五環節:感悟延伸
通過小結、反思,查漏補缺,學生在交流收獲、互相幫助的過程中,使學生對知識有個系統的回顧和認識,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知識概括能力。
總之,本節課教學堅持了“學生探索的主體”這一教學原則,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的引導學生動手實驗,自主探索,質疑延伸,合作交流,讓每一個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感受數學和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培養了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0
說教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的內容。這節課的學習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觀與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質量有所差異,且事先已經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輕(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測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個次品。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是數學教學要達到的重要目標之一。因而新課標教材系統而有步驟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找次品”的教學,旨在通過“找次品”滲透優化思想,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優化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運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決問題。本節課以“找次品”這一操作活動為載體,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等方式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在此基礎上,通過歸納、推理的方法體會運用優化策略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培養觀察、分析、推理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說學情
解決問題的策略研究學生已經不是第一次接觸,此前學習過的“沏茶”、“田忌賽馬”、“打電話”等都屬于這一范疇,在這幾節課的學習中,對簡單的優化思想方法、通過畫圖的方式發現事物隱含的規律等都有所滲透,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以往學習等式的性質等知識時,學生對天平的結構、用法以及平衡與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經有了很好的掌握。另外,本節課中涉及到的 “可能”、“一定”等知識點學生在此之前都已學過。
說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讓學生初步認識“找次品”這類問題的基本解決手段和方法。
過程方法目標: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推理等活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說教學方法
加強學生的試驗、操作活動。本節課內容的活動性和操作性比較強,可以采取學生動手實踐、小組討論、探究的方式教學。先多給學生一些時間,讓他們充分地操作、試驗、討論、研究,找到解決問題的多種策略。活動完成后再讓學生分組匯報結果。重視培養學生的猜測、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引導學生從紛繁復雜的方法中,從簡化解題過程的角度,找出最優的解決策略。引導學生逐步脫離具體的實物操作,轉而采用列表、畫圖等方式進行較為抽象的分析,實現從具體到抽象的過渡。
說教學過程
一、課前播放航天飛機失事視頻。
[設計意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給眼睛和心靈極大震撼的同時,真切體會到次品的危害性,使學生能用一種嚴謹認真的態度對待下面的學習。]
出示3瓶口香糖,說明:在這3瓶口香糖中有一瓶少裝了幾顆,你能幫我找出是哪一瓶少裝了嗎?學生自由發言。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中,要引導學生根據次品的特點發現用天平“稱”的方法最好,知道并不需要稱出每個物品的具體質量,而只要根據天平的平衡原理對托盤兩邊的物品進行比較就可以了。]
出示天平。說說怎樣利用天平來找出這瓶口香糖呢?
學生回答后小結:可以把其中的2瓶分別放在天平的兩個托盤中,如果天平平衡則沒放上去的那一瓶少裝了;如果天平不平衡則翹起一端的托盤中所放的那一瓶少裝了。
[設計意圖: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在教學例1前,先以3個待測物品為起點,降低了學生思考的難度,能較順利地完成初步的邏輯推理:那就是并不需要把每
個物品都放上去稱,3個物品中把2個放到天平上,無論平衡還是不平衡,都能準確地判斷出哪個是次品。只有理解了這些,后面的探究、推理活動才能順利進行。教學從具體的實物開始,為后面的抽象積累感性經驗。]
二、“找次品”的解決方法
小組合作:從5瓶鈣片中找出少裝了的那瓶次品。
(合作要求:用手模擬天平,用5個學具當鈣片。你們是怎樣稱的?稱了幾次?組長負責作好記錄。)
指名匯報,根據學生的回答同步用圖示法板書學生的操作步驟:
平衡:11次
5(2,2,1)
不平衡:2(1,1)2次
5(1,1,1,1,1)1次或2次
從這兒我們可以看出,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
[設計意圖: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動手動腦,親身經歷分、稱、想的全過程,從不同的方法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但考慮到學生用天平來稱在操作上會很麻煩,以前對天平的結構、用法以及平衡與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經有了很好的掌握,為了便于學生操作和節省時間,所以讓學生用手模擬天平來進行實踐探究。圖示法較為抽象,對學生來說不容易理解,在這里只是讓學生初步感知,教學時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同步板書,便于學生理解每項數據、每種符號的含義,為后面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
觀察板書的圖示法,思考:至少稱幾次就一定能找到這個次品呢?
[設計意圖:學生在實際的操作中,可能會出現提前找到次品的情況,在這里必須引導學生在理解“至少稱幾次就一定能找到這個次品”的含義,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明白:當我們選用一種方法來分析的研究問題時,應注意把可能出現的結果考慮全面,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同時也為下面的填表、探究優化策略作好準備。]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1
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方程》第一課時的內容、下面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重難點分析、教法與學法分析、教學設計等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方程》是在學生已經學過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展開的,為下面等式的性質和解方程的教學作鋪墊,有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同時,方程作為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對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數學素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學情分析
1、小學生的心理特點
小學生年幼好動,有強烈的好奇心,注意力分散,因此,我采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能力。
2、學生的知識結構
學生已經完成了整數、小數的認識及其四則運算的學習,積累了較多的數量關系的知識,是在學會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學習方程知識的。
三、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編寫意圖、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已有的知識結構,制訂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方程的含義,初步體會等式與方程的關系。
能力目標:通過將現實問題抽象成等式與方程的過程,培養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觀察、分析、探求的學習激情,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及主體作用。
四、重、難點分析
方程作為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是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和其他學科的重要基礎、因此,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理解方程的含義。
小學生的認知水平還處在感性認識的階段,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還存在著很大困難,所以將理解等式與方程的關系確定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五、教法與學法分析
1、學法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如何去學。因此,在學法中,讓學生通過“感知交流→觀察比較→得出概念→分析概念”的探究過程去發現新知,從而達到發展思維,提高能力的目的。
2、教法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自己進行知識建構的過程、因此,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和學生實際,我采用以小組合作觀察探究為主,多媒體為輔的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觀察探究的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教學過程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在與學習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使自身的認知結構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在該理論的指導下,我將按創設情境→觀察探究→知識運用三個環節來組織教學、
1、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我首先提供了天平平衡的情境圖,通過“用等式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系”的活動,引出“50+50=100”的等式,激活學生已經積累的關于等式的感性經驗、這樣,以具體的實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的探索活動,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
2、觀察探究——形成概念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采用以下幾個步驟突出這個重點
【感知交流】我提供了四幅天平圖,讓學生充分感知和交流,用式子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系、通過展示圖片,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觀察比較】接著,我提出這些式子中“哪些是等式”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進一步的觀察和比較,認識到列出的式子中,兩個式子是等式,還有兩個式子不是等式。而這里的等式與前面的等式不同,它們都含有未知數、通過實驗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充分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程理念。
【得出概念】通過引導學生主動發現方程的特點,并用自己的語言充分地表達,從而得出方程的概念,即“像x+15=150,2x=200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是方程”。培養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概括能力。
【分析概念】這部分是教學的難點,為突破這個難點,在得到方程概念的基礎上,我及時組織學生討論“等式和方程有什么關系”,幫助學生感受等式與方程的聯系與區別,體會方程就是一種特殊的等式、這樣做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3、知識運用
“試一試”通過列方程表示現實情境中數量間的相等關系,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方程的含義,體會方程的思想,并為進一步學習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作一些準備、
“練一練”安排了三道題、第一題采用學生搶答的方式,通過判斷題中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引導學生體會等式與方程之間的邏輯聯系,加深對方程含義的理解。第二題通過讓學生寫出一些方程在小組里交流,引導學生將已有的對方程的認識用外顯的形式表達出來,促進學生自主地建構方程的模型,內化方程的概念。第三題采用全班交流的方式,根據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系列方程,既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熟悉列方程的思維特點,又有利于學生對方程含義的理解、
4、引導小結
本課的小結采用學生小結的模式,這是讓學生學會自己梳理已經學習過的知識,然后我再對學生的小結進行總結。
5、布置作業
為了使所有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我布置了必做題:要求學生每個人寫一篇數學日記,即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疑問、同時又為學有余力的學生留有自由發展的空間,我布置了探究題。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粗淺的認識和構想,如有不妥之處,懇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謝謝大家!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2
教材分析:
《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是人教版第十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本節教學內容包括分數加減法的含義、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整數、小數加減法的意義及其計算方法,分數的意義和性質,以及在三年級上冊學過的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學習搭好階梯。
學情分析
相對整數加減運算而言,分數的加減運算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但是學生對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有一定基礎。學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并有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
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基礎,制定學習目標如下:
1、掌握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理解同分母分數加減的算理及加減法的含義,并能夠正確熟練地計算。
2、能夠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3、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重難點
能夠正確地計算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是本節課要突出的重點;讓學生在探索交流中概括出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一般計算方法是本節課要突破的難點。
教法學法
數學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我采用興趣為導,激發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歸納總結的學習方法,使教法和學法和諧地統一在“以學生發展為本”這一教育目標之中。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規律,將本節課的教學流程設計如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出問題,揭示課題。
由生日蛋糕做引子,用分數的知識來獲取數學信息,進而提出數學問題,揭示出本課的教學內容,為下面學習分數的加減法做好鋪墊。
二、自主探索、歸納方法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本節課教學中,充分信任學生,把學習的自主權放給學生,讓學生在自學指導引領下自主探究知識領域。真正讓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通過例1例2的自學,讓學生理解分數加減法的含義,明確算理,探索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體現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是因解決問題的需要而產生的,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自主思考、計算,然后再合作交流計算的過程和想法,歸納出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同分母分數相加減,分母不變,分子相加減。體會用最簡分數表示結果的合理性和簡約性,用學過的知識解決了實際問題。在自主計算、自主說理的過程中,獲得自主探索的成功感受,逐步養成自主探索的良好習慣。另外加之交流討論,形成一定的技能和方法正確進行計算。
三、鞏固內化、回歸生活
針對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此環節設計了基礎題、深化題和思維訓練題。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設計一系列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聯系的練習題,讓學生感受到通過計算可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體現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總之,在本節課教學活動中,我力求充分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力求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便于他們積極思考,大膽嘗試,在探索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學反思:
從課堂實施上看,大部分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時,能清晰、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筆有據;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能運用數學語言合乎邏輯地進行討論與質疑,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探索計算方法時,讓學生重點探究“為什么這樣算”,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使其處于欲言不能,欲罷不止的亢奮狀態。學生通過合作學習,交流想法,互相借鑒,互相學習從而達成共識。在練習材料的選取上我以“有效性”為前提,設計體現了“密度”和“梯度”的特點。另外又注意了開放性,關注學生思維個性化的彰顯,從而實現“差異性”。最后的延伸練習,讓學生感受到“課已盡,意猶在”。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3
一、 說教材
1、教學內容:
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P57,及“做一做”,練習十一第4題。
2、教材簡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過用字母表示數和數量關系,掌握了求未知數x的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方程的意義、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掌握方程與等式之間的關系,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驟,為今后學習列方程解應用題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3、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的題目,讓學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與解方程的含義。
(2)、會檢驗一個具體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檢驗的格式。
(3)、進一步提高學生比較、分析的能力。
4、教學重點及難點:
比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這兩個概念的含義
二 、說教法學法
(一) 創設情境,自主體驗
本課以游戲導入,通過創設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以激趣為基點,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讓學生在操作、觀察、交流等活動中感知平衡,自主體驗,積累數學材料,為更好地引入新課,理解概念作鋪墊。并且無論是生活中有趣的平衡現象,還是天平稱東西的實際狀態,都無不放射出科學的光芒,它們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興趣的激發,知識的體驗,更有潛在的科學態度和求真求實的精神。
(二) 突出重點,自主探索
理解方程的意義,掌握方程與等式之間的關系是本課教學的重點,讓學生通過列式觀察,自主探索,分析比較,逐次分類,討論舉例等一系列活動去理解方程的意義,掌握方程與等式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把知識探究和能力培養溶為一體,鍛煉了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使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投入。同時層層深入的設疑和引導也滲透了教師對學生科學思維的鼓勵和培養,使學生在探索與實踐中不斷親歷求知的過程,如剝繭抽絲般汲取知識的養分。
(三) 自學思考,獲取新知
在教學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時,通過出示兩道自學思考題(1)什么叫方程的解?請舉例說明。(2)什么叫解方程?請舉例說明。”改變了以示范、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帶著問題通過自學課本,將枯燥乏味的理論概念轉化為具體的例子加以闡明,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也解決了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依賴于直觀這一矛盾。
正是基于以上考慮,在教學解方程的一般步驟和檢驗方法時,也采用了讓學生通過自學來掌握檢驗的方法及規范書寫格式。
(四) 使用交流,注重評價
要探索知識的未知領域,合作學習不失為一條有效途徑。新的教學理念使合作學習的意義更加廣泛,有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等等。生生合作有助于相互驗證、集思廣益。師生合作體現在“師導”,尤其在學生思維受阻,關鍵知識點的領會上,在本課中,有多處讓同桌互說互評互查的過程,合作的力量必將促使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自評與互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也將更好的有利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促進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形成。
三 說教學過程
一 復習引入
我們前邊學了天平平衡的道理,我們先來做一個天平平衡的游戲,老師說,你來對:我在天平左邊放一個蘋果,要想使天平平衡,你應該怎么做?再放兩個梨呢?
學習天平平衡的道理有什么作用呢?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就會發現它的作用了。
二 教學什么是方程的解
出示課本57頁插圖,問:從圖上你能看到什么信息?你能根據圖中告訴的等量關系列一個方程嗎?
板書:100+X=100
問:X表示什么?X可以是任何一個數嗎?為什么?
X是什么數時,方程左右兩邊才相等呢?你是怎么算出來的?
生答,板書:
1 100+(150)=250,所以X=150
2 250-100=150,所以X=150
3 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100+X—100=250-100
X=150
教師總結:剛才同學們通過多種方法都算出了X=150時,方程左右兩邊相等,像這樣,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就叫方程的解。
加深記憶:問X=120是這個方程的解嗎?為什么?根據你的理解什么才是方程的解呢?
判斷:
X=3是方程3X=15的解嗎?X=2呢?為什么?
剛才同學們找出這個方程的解得過程叫做解方程,今天這節課我們重點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來解方程。(板書課題:解方程)
三 解方程
1 利用這道題講解解方程的格式
解方程有固定的格式,教師邊講格式邊完成100+X=100的解方程的完整步驟。
2 學生獨立嘗試做例1
(1.)出示例1主題圖:請你用一句話說一說這幅圖所表示的內容。
(2.)學生敘述圖意,并列出方程。
(3.)激趣:你能用方程平衡的原理來解方程嗎?
(4).學生嘗試解決χ+3=9。教師巡視,指名板演。
(5.)板演的學生講解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
(6)觀察黑板上同學的板書,你有什么發現,你認為還有什么需要同學們注意的地方嗎?
(7).x=6是不是方程的解呢?(需要進行檢驗)
(8.)學生自學課本,掌握方程檢驗的方法和格式。
A方程是怎樣驗算的?
B它的格式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四 遷移練習:x+8=10 x-8=10
1.全班齊練,指名板演。
2.評價分析講解。
對比提升:x+8=10 x-8=10
1.觀察兩道方程的解答過程,你有什么發現?(x加幾,我們就減幾;x減幾,我們就加幾。)
2.為什么要這樣做?
3.方程的左邊發生了變化,為了使方程成立,方程的右邊又應該怎樣做?這樣做的依據是什么?
五 回顧總結
這節課你都學會什么?什么是方程的解?什么是解方程?解方程時要注意些什么?
課后反思:
在進行了一次試講后,我上了《解方程》這節課。因為試講過一次,對學生容易出現的問題已有所了解,所以再次上這節課時,就知道了側重點在哪,這也是我沒有教過五年級教材的一個弊端吧,總是對學生的情況不了解,把握不好學生容易在哪出問題,總是等學生出現了問題后才知道側重點。通過上同一節課,通過老師評課和課后反思,對這節課的教學思路清晰了。
這節課與我試講時相比,我覺得其中一個環節在教學中有所突破。就是讓學生認識什么是“方程的解”,在試講時,這部分教的不扎實,對學生來說印象不深刻。再次講這節課時,我是這樣處理的:通過100+X=250,讓學生找出當X的值是∏時,方程的左右兩邊才相等,當學生用各種不同的方法算出X=150時,方程左右兩邊相等,這時我指出,X=150就是這個方程的解,然后問,X=100是這個方程的解嗎?為什么?什么才是方程的解?通過這樣的反復強調,學生很清晰地明白了,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才是方程的解。這樣處理,我覺得學生對這個概念理解的比較清楚,印象也比較深刻。如果再將“解方程”和“方程的解”進行區分,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但是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利用天平平衡的算理來解方程時,有些知識點處理的不夠主次分明,如,在結合一道題來講時,重點根據天平平衡的道理來講,學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在接下來的進一步練習鞏固中,只要結合等式的性質讓學生明白只要在方程兩邊同時加幾或者同時減幾即可,不需要再講算理了。也就是說,教學層次不是很分明,應該是有主有次,多放些空間給學生。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4
一、教學內容
1、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
2、積的近似值
3、有關小數乘法的兩步計算
4、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
二、教學目標
1、探索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筆算,并能對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釋。
2、會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積是小數的近似值。
3、理解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對于小數同樣適用,并會運用這些定律進行一些小數的簡便運算,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感。
4、體會小數乘法是解決生產、生活中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
三、編排特點
1、選擇“進率是十的常見量”作為學習素材,引入小數乘法的學習。
對于五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而言,“元、角、分”“米、分米、厘米”是他們再熟悉不過的計量單位了。根據學生已有的這些知識基礎,教材從豐富多彩的校內外活動中,選擇“買風箏”(與元、角有關)、“換玻璃”(與米、分米有關)的活動為背景,引入小數乘法的學習。這樣的生活背景,不但能激發童心童趣,而且能促成學生利用元和角之間、米和分米之間的十進關系順利溝通小數乘法與整數乘法的聯系,利于學生將新知納入到已有的認知系統中。
2、淡化小數乘法意義的教學,突出計算方法的教學。
小數實質上是十進分數,要讓學生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應從分數乘法的意義入手。但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根據小數與整數的密切聯系,教材先教學小數乘法,再教學分數乘法。與原通用教材相比,淡化了小數乘法意義的教學,把重點放在計算的算理和方法的總結上,引導學生利用因數的變化引起積的變化規律來解釋小數乘法的算理,并由此總結小數乘法的一般方法。
3、應用轉化和對比,概括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
小數的書寫方式,進位規則均與整數相同,教材緊扣兩者的密切聯系,引導學生:
①用轉化的方法,將小數乘法轉化為整數乘法。
②用對比的方法,處理積中小數點的位置問題。在例3、例4中,均采用對比的方法,讓學生分別觀察因數和積中小數的位數,找出它們之間的關系,然后利用這一關系,準確找到積中小數點的位置。
③幫助學生按一定順序概括小數乘法的一般計算方法。例4的教學中,應用合作研討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地、有序地概括出計算小數乘法的一條清晰的思路:先按整數乘法算出積→再看因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就從積的右邊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乘得的積的小數位數不夠,要在前面用0補足,再點小數點。
四、具體內容
標 題例題安排
小數乘整數例1小數乘整數的引入題
例2小數乘整數的算理及豎式寫法
小數乘小數例3小數乘小數的算理及豎式寫法
例4總結小數乘法的一般方法
例5倍數是小數的實際問題和乘法驗算
積的近似值例6按“四舍五入”法截取積的近似值
連乘、乘加、乘減例7有關小數乘法的兩步計算
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例8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
應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
小數乘整數
例1
編排意圖:
(1)創設“買風箏”的購物情境,引出“小數乘整數”。
(2)結合具體量(人民幣單位),以已有知識和經驗解決小數乘整數的問題,為理解“小數乘整數”的算理提供感性支撐。
教學建議:
(1)引導學生提出買風箏計算錢數的問題。
(2)先解決書上女孩想要解決的問題。放手讓學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解決,重點說明將元轉化為角的方法。
(3)在此基礎上,解決其他買風箏的問題。
例2
編排意圖:
(1)脫離具體量,直接引出小數乘整數。
(2)用因數與積的變化規律說明將小數乘整數轉化為整數乘法的理由。
(3)根據計算結果,說明如果積的小數末尾有0,根據小數的基本性質,用最簡方式寫出積,積中小數末尾的“0”可去掉。
教學建議:
(1)注意引導學生緊緊抓住例1中的計算經驗,特別是將“元”轉化為“角”的經驗來學習例2。先提出0.72元×5,你會計算嗎?再去掉元,提出0.72×5該怎么計算。
(2)放手讓學生應用已有的整數乘法經驗自主計算“0.72×5”,列出豎式,并嘗試對過程做出合理的解釋。
(3)應引導學生小結小數乘整數的豎式計算要點。
①按整數乘法的規則進行;
②處理好積中小數點的位置,因數中有幾位小數,積中也應有幾位小數;
③算出積以后,應根據
小數的基本性質用最簡方式寫出積,積中小數末尾的“0”可去掉。
小數乘小數
例3
編寫意圖:
(1)以給校園宣傳欄換玻璃,需要計算長方形玻璃面積引入小數乘小數。貼近學生的生活,引出小數乘小數學生易于理解。
(2)有例2的計算經驗,這里學生容易想到把第二個因數也轉化為整數,即將小數乘法轉化為整數乘法來計算,故教材直接寫出轉化和計算的過程。
(3)注意引導學生歸納因數與積的小數位數之間的關系。
教學建議:
(1)讓學生根據圖意列出乘法算式。
(2)讓學生自主嘗試計算1.2×0.8。
(3)組織學生共同研討1.2×0.8的豎式算法及算理。讓學生將有代表性的方法展示出來,并簡述其道理。可能有學生將“米”化為“分米”,將小數乘法轉化為整數乘法來計算,也可能學生按書上的方法進行計算。教師應引導學生溝通兩種方法的聯系,以幫助學生理解“1.2×0.8”的算理。
(4)最后組織學生探索因數和積的小數位數之間的關系。
例4
編寫意圖:
(1)結合例4上面的“做一做”總結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
(2)分兩個層次:
①結合“做一做”第1小題,總結小數乘法的一般計算步驟。
②結合“做一做”第3小題,說明小數乘法的一些難點問題。如,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應在前面用0補足。
教學建議:
(1)可按教材的層次結合具體的算式進行總結。
(2)積的末尾是0的情況,也應作為小數乘法的一些難點問題處理。
例5
編寫意圖:
(1)通過“非洲野狗追趕鴕鳥”的有趣情境,引出“用小數倍表示兩個數量間的關系”,使學生領會有時“用小數倍表示兩個數量間的關系”比較直觀。然后計算出鴕鳥的最高時速。
(2)由驗算計算是否正確,提出驗算要求,培養驗算習慣。
對于驗算方法沒做統一規定,教材呈現了兩種,一種是“把因數的位置交換一下,再乘一遍。”二是“用計算器驗算。”其實,驗算還有其他方法,這里不要求學生一定要按哪種方法驗算,只要會用合適的方法驗算就行。
教學建議:
(1)結合本例讓學生領悟有時“用小數倍表示兩個數量間的關系”比較直觀。可請學生說一說“鴕鳥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中“1.3倍”的含義。
(2)驗算的引入,既可直接由檢驗書上女孩的計算引出,也可由檢查自己的計算引出。
(3)如何驗算不作統一要求。
練習一
第10題,讓學生經過計算,發現積和因數之間的大小關系:“一個數(0除外)乘大于1的數,積比原來的數大;一個數(0除外)乘小于1的數,積比原來的數小。”
積的近似值
例6
編寫意圖:
(1)通過“狗幫助人們抓壞蛋”的情境,讓學生求狗的嗅覺細胞,引出求積的近似值。
(2)通過計算使學生認識到: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當積的小數位數比較多時,有時不必保留那么多的小數位數,只要根據需要求出積的近似數就可以了。
(3)教材以算出狗的嗅覺細胞為2.205億個為例,說明如何用“四舍五入”法求積的近似數,同時說明應根據實際需要確定保留的小數位數。
教學建議:
(1)復習求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
(2)求出“0.049×45=2.205”后,著重說明當積的小數位數比較多時,有時不必保留那么多的小數位數,只要根據需要求出積的近似數就可以了。然后讓學生按照需要獨立地求出2.205的近似數。
連乘、乘加、乘減
例7
編排意圖:
(1)有關小數連乘、乘加的數量關系在生活中應用比較多,但有的數量關系比較復雜,教材選取用正方形地磚鋪地板,引出連乘、乘加,便于學生理解和列式。
(2)通過解決“100塊磚夠嗎?”引出連乘。通過解決“110塊磚夠嗎?”的不同方法引出乘加。
教學建議:
(1)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解答過程,嘗試解釋解答的結果。
(2)由于運算順序是一種規定,不必講太多的理由,所以當整數四則運算擴充到小數后,可直接告訴學生、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與整數計算的相同。
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
乘法運算定律的推廣及例8
編寫意圖:
(1)結合具體算式說明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對于小數乘法同樣適用。
(2)分兩個層次編排:
①給出三組算式,讓學生觀察、計算,找出每組中兩個算式的關系。②用歸納的方法類推出“整數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對于小數乘法也適用。”
(3)應用乘法運算定律進行簡便運算。
教學建議:
(1)在復習整數乘法運算定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
(2)加強對乘法分配律應用的教學。
五、教學建議:
1、重點引導學生用轉化的方法學習小數乘法。
由于小數乘法與整數乘法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因此,教學時應緊緊抓住這種聯系,幫助學生將未知轉化為已知。
2、指導學生對小數乘法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釋,提高簡單的推理能力。
本單元學習過程中,學生感到困難的不是小數乘法計算方法的掌握,而是對算理的理解和表述。因此,教學時應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機會,幫助學生對計算的過程做出合理性的解釋。
3、注意引導學生探索因數與積之間的大小關系的規律。
讓學生學會探求模式、發現規律是數與代數領域學習的重要目標。在組織學生自主小結小數乘法計算方法的同時,應注意引導他們去探索因數與積之間的大小關系的規律。教學時,應重視練習一中第4題、第10題的練習,以此為載體,培養學生養成探索隱含在數字、算式后面的規律的習慣。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5
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二課時“中位數”。
一、說教材
中位數的學習是在學生已學過“平均數”的基礎上進行的。“中位數”也是《數學課程標準》對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的一個新的要求。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要讓學生了解到: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不僅能用“平均數”來反映,在一些情況下,還能用“中位數”很方便快捷的反映出數據組的整體水平和集中趨勢。
這一節主要安排了兩個內容:一是理解某些情況下,用中位數作一組數據代表,反映一組數據集中趨勢的合理性;二是學會計算一組數據中數據個數分別是奇數或偶數時中位數的值,理解中位數的意義。
根據小學數學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心理特點、認知規以及《新課標》的精神,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情境和實例,讓學生理解中位數的意義和特點;學會計算一組數據中位數的值;
2、能在具體的實例中,解釋中位數的實際意義;
3、在學習活動中,感受中位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與價值,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與交流評價的能力。
基于以上目標,我認為本課的重難點是:理解中位數的意義和特點,會求一組數據中位數的值上,難點是在具體情境中,解釋中位數的實際意義。
二、說教法和學法
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了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的教學方法我主要采用:
1、自學.展示.點撥指導教學法:此方法貫穿整節課的始終,通過讓學生自學可以鍛煉學生自學能力,展示交流可以鍛煉學的口頭表達能力以及與人交往的能力,點撥指導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
2、合作交流互補法:通過同學之間相互講解、操作等方法讓學生開動腦筋,互相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
3、練習促進法:通過有針對性地練習,使學生形成技能技巧。
以教法促學法,本節課學生的學法應是自主學習法;小組合作學習法。
三、說教學程序
我想利用我們康平活版三段式教學模式結合教研室下發的“五環節”教學模式來設計本節課。
一)復習鋪墊,談話導入
1、復習求一組數據平均數的方法
多媒體出示105頁例4,談話導入,這是某校五年級一班舉行擲沙包比賽時第3組的同學們制作的他們小組人員的成績統計表,仔細想一想,用什么數表示第3組同學的擲沙包水平呢?
2、學生很可能想到用求平均數的方法,這時可以鼓勵學生求出它的平均數。
3、然后引導學生發現這組數據中有5個同學的成績低于他們的平均數,請學生思考并小組討論為什么會發生這種情況?(有兩個人的成績特別優秀)
4、引導學生明確,平均數高于這組學生中大部分同學的成績,是因為有兩個人的成績特別優秀,因此用平均數表示這組學生成績的一般情況不合適。哪用什么數來表示這組同學的擲沙包水平呢?
二)自學嘗試
1、出示預習提綱,讓學生根據預習提綱自主學習。
預習提綱:
1)認真觀察統計圖中的數據,用什么數來表示這組同學的擲沙包水平呢?
2)怎么能很快地找到這個數呢?
3)誰來給這個數起個名字呢?
2、學生思考之后,可以讓他們打開數105頁,從書上找答案。
(出示預習提綱,讓學生根據預習提綱自主學習。目的是指導學生如何自學,對學生的學習給與方法的指導。當學生思考之后再看書找答案,可以激發他們預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展示交流
1、組織學生在小組內交流
2、全班交流首先讓小組中推選出的代表到黑板上板演,找中位數的過程,然后讓他們當小老師把他們的思路將給大家聽。
(設計這一環節目的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語言表達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點撥指導
重點和學生理清找中位數的方法是先把這組數從大到小排列,然后找中間的數。
(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
五)鞏固拓展
微機出示例5,五年級二班的7名同學的跳遠成績統計表,并出示問題前3個問題讓學生練習。
當學生都完成作業之后,再出示第4個問題,如果再增加一個同學楊東的成績2.94m,這組數據中的中位數是多少?
再次組織學生自學嘗試,展示交流、點撥指導,使學生明白數據有偶數個時取中間兩個數的平均數作為中位數。
六)小結讓學生總結這節課通過學習得到的
結論:總結自己在小組討論和交流中的表現,來個自我評價。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數學的說課稿02-22
數學五年級上冊說課稿02-20
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說課稿06-24
統計五年級的數學說課稿02-06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09-08
五年級數學優秀說課稿02-25
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說課稿12-07
五年級數學《折紙》說課稿08-09
《分數的意義》數學五年級說課稿07-12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