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時間:2022-11-18 18:36:03 數學說課稿 我要投稿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精選15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四年級數學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精選15篇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

  一、教材解讀:

  1、教材的內容: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三課時

  2、教材簡析:三角形分類是在學生認識了直角、鈍角、銳角和三角形的基礎上開展學習的,教材分為兩個層次:按角分為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并通過集合圖來體現分類的不重復和不遺漏原則;按邊分為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著重引導學生認識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邊和角的特征。學好這部分知識為以后進一步學習三角形的有關知識打下基礎。

  3、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與操作,發現三角形中角與邊的特征,學會按一定標準給三角形分類,感受三角形與日常生活的聯系。

  (2)經歷觀察與探索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動手操作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教學重點:學會給三角形分類。

  5、教學難點:找出三角形角與邊的特征。

  6、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各種不同的三角形紙片若干袋(每袋都一樣),三角板,量角器,直尺、雙面膠若干

  二、教學設想

  自主學習的過程實際就是教學活動的過程。以活動促學習是本節的教學定位。通過情景創設,學生經歷探索發現、討論交流、獨立思考等活動,逐步建立對三角形角與邊特征的認識。通過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分一分、連一連、猜一猜等多種形式的學習,為學生提供更多數學對話的機會,通過教具、學具、多媒體的運用,讓學生經歷從現實空間到幾何空間的抽象變化的過程,從而獲得對三角形邊、角特征的認識,進而學會給三角形分類。

  三、教法與學法

  教法:創設情景為自主探究搭建平臺;積極引導為有效學習指明方向;主動參與為合作交流營造氛圍;激勵評價為主動學習鼓勵加油。學法:觀察分析在情景中提出問題;探索思考在操作中解決問題;分組交流在探索中理解問題;獨立反思在總結中內化問題。

  四、教學流程

  1、情景導入。問:你能按一定標準給教室里的人分分類嗎?利用學生身邊的事物,往往更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同時為多角度的給三角形分類作好鋪墊。

  2、探索新知。出示一些三角形紙片,問:三角形有哪些特征呢?(三個角、三條邊、三個頂點)手拿實物問:每個三角形的角和邊一樣嗎?今天我們就根據三角形各自的邊和角特征來分分類。學生動手探索分3個環節,前兩個環節采用比賽的形式,促使學生考慮合理分工、團結合作,提高課堂效率。

  ①觀察與測量。分給每個學習一袋三角形紙片、一張彩色紙板和雙面膠(每個小組的三角形一樣),引導學生在小組長的帶領下,進行觀察、測量、記錄各個三角形的特征。

  ②整理、分類。根據記錄的數據,經過小組分析、討論,將分類后的三角形貼在彩色板上。

  ③全班展示交流、師生點評。

  ④歸納小結。

  給出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名稱,找出不同點和相同點,出示集合圖,講解分類的不重復和不遺漏原則;給出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的名稱,找出它們的特征。

  3、鞏固練習

  ⑴連一連。(課件出示)

  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目的是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各種三角形的特征,并利用這些特征給三角形分類。

  ⑵游戲,猜一猜。

  給出三角形的一個角或兩個角,猜一猜可能是什么三角形?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鞏固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特征。深刻辨別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系。當學生感到有些疲勞時,這時我就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心理特點,采用游戲練習方式,增加題目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⑶判斷。(課件出示)

  ①一個三角形里如果有兩個銳角,必定是一個銳角三角形。()

  ②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銳角三角形。()

  ③所有的等邊三角形都是銳角三角形。()

  目的是辯明概念。同時,要求學生用手勢表示,能促使人人參與學習,達到面向全體的作用。

  ⑷填空。

  ①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兩邊長為4cm和5cm,則它的周長為()。

  ②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長為17cm,其中一條邊長為7cm,則它的其腰長為()。

  ③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兩邊長分別是4cm和8cm則它的周長為()。

  在鞏固等腰三角形特征的同時又注重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4、全文小結:以談收獲和實際應用的方式結束。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過去初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礎上,進一步教學的。這是學生比較深入地研究立體幾何圖形的開始。由研究平面圖形擴展到研究立體圖形,是學生發展空間觀念的一次飛躍。長方體和正方體是最基本的立體幾何圖形。通過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可以使學生對自己周圍的空間和空間中的物體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是進一步學習其他立體幾何圖形的基礎。

  為了使學生較好地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間觀念,教材強調要學生自己多動手。除了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量一量,來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以外,還要求學生動手用硬紙板做一長方體和正方體,這樣既鞏固了所學的知識,也為后面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做了準備。

  二、教學重點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三、教學難點初步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四、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初步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2、能力目標:能識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實物,會看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直觀圖,會用直尺測量長方體的長、寬、高。

  3、情感目標:通過操作、觀察、想象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滲透學習目的性教育。

  五、教學用具長方體、正方體的實物、框架、火柴盒、電腦課件。

  六、教學流程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逐步形成空間觀念,教學中我從復習平面圖形入手,然后認識立體圖形,進而認識長方體、正方體。這樣有利于學生分清長方形和長方體的概念,便于學生逐步形成有關立體圖形的空間概念。然后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量一量,畫一畫來具體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并抽象概括出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最后,讓學生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并用集合圖形表示它們的關系。

  在創新應用上,我讓學生動手用硬紙板做一長方體和正方體,并實際進行測量。通過做一做,擺一擺,說一說,練一練等方式,鞏固所學的知識,加深學生的理解,同時又教給了學生認識事物的方法,從而大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圓滿完成本節課的教學。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3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教材的是青島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我主要從說課標、說教材、說建議三個方面進行說課。說課標包括課程目標、內容標準。說教材包括編寫特點,編寫體例及目的,內容結構,知識和技能的立體式整合。說建議包括教學建議,評價建議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建議。

  一、說課標

  根據學生發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將九年的學習時間劃分為三個學段,四年級處于第二學段。

  《數學課程標準》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四個維度對本冊的學習提出了具體要求,

  知識技能目標

  1.能認、讀、寫萬以上的數。能熟練掌握兩位數乘、除兩三位數的口算和筆算;會計算含有兩級的混合運算。3.能區分直線、射線、線段。了解平面內兩直線的平行和相交位置關系。

  數學思考目標

  1.經歷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大數的過程,初步建立數感。

  2.經歷探索兩位數乘除兩、三位數計算的過程,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識。

  3.經歷探索平行和相交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問題解決

  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出用四則混合運算解決的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在探索和交流的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的策略的多樣化。

  情感態度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學習數學的作用。

  內容標準:包括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四個部分。

  數與代數;

  數的認識要求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理解萬以上數的意義,能認、讀、寫萬以上的數;數的運算要求學生能計算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除法。探索規律要求學生能探索簡單的變化規律。

  圖形與幾何:

  圖形的認識要求學生了解線段、射線和直線。了解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關系。

  統計與概率:

  要求學生能認識并制作簡單的條形統計圖。

  綜合與實踐:

  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二、說教材

  我將從編寫特點、編寫體例目的、內容結構、知識與的立體整合四個方面系統介紹本冊教材。

  (一)編寫特點

  本冊教材直觀形象,圖文并茂,它的編寫特點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1.時代性主題、組成"情境串"

  時代性、現實性突出的情景,構成單元一系列"信息窗"是青島版小學數學教材獨創的呈現形式。比如第二單元泰山黃金周、第三單元楊帆奧運、第六單元長大我也去航天。

  一個單元通常由幾個信息窗組成,幾個信息窗相互關聯,反映的是同一個內容。比如第五單元"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共包括五個信息窗:"耕地-播種-管理-豐收-收獲",五個情境反映的都是和農田耕作的主題。這些信息窗組成了青島版數學教材所特有的"情境串".

  2、優化單元知識結構

  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優化單元知識結構。比如第三單元"楊帆奧運—三位數乘兩位數",由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到整百數乘整十數口算,到三位數乘兩位數估算,到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到一個因數末尾有零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因數的位數在不斷的增加,同時又關注了學生口算、估算、筆算的綜合計算能力。在此基礎之上,適時編入了四則混合運算,使學生的計算能力得到進一步應用與鞏固。

  3.解決問題 生成新知

  通過解決現實情境中的問題,引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比如:在學習"平行與相交"時,主題圖呈現的是"我跟爸爸學設計",教材沒有直接呈現概念,而是由"怎樣畫線"的問題引入,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動手實踐,先認識線段,又通過線段認識直線和射線。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既掌握了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倡導多樣化的教與學方式,促進課堂教學改革

  本冊教材的編寫思路、呈現方式和欄目設置都積極倡導新型的教與學方式,努力促進師生教與學方式的轉變。

  比如第一單元"大數知多少—萬以上數的認識",教材呈現的是學生交流調查生活中用到大數的情景,這樣的形式提示我們,可以以學生的實踐活動為載體開展教學。

  再比如第六單元"長大我也去航天——統計",教材只提供了活動的形式,()數據都要來源于學生的實踐,在教學中組織合適的活動,由學生收集數據,參與統計過程,自主學習。

  5.充分探究、學會學習

  隨著知識的加深,教材也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與培養。通過一些提示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探究。如第五單元:"農田里的數學—除數是兩位數除法"在學習"商不變的規律"時,教材給出問題情境之后,并沒有過細的指導,而是通過問題"這是不是個規律呢?"引導學生經歷"猜想-舉例-發現"等活動獲取新知。

  以上五條是教材的編寫特點。

  (二)編寫體例

  在青島版教材的特色中,其欄目的設置可謂是獨具匠心、特色鮮明。信息窗、合作探索、問題口袋、自主練習、你知道嗎、我學會了嗎、豐收園、課外實踐、聰明小屋等等。他們在整套教材中發揮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每一個欄目,教材都賦予了它一定的內涵和功能。下面我就逐一進行解讀。

  信息窗:通過情境串、故事串、問題串等形式,引導學生從中獲取數學信息,啟發學生主動思考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

  合作探索:學生提出的問題通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種形式共同解決,充分發揮個人的積極主動性和團隊力量。

  問題口袋:對于有價值但不屬于本課所學習的問題,暫時放入"問題口袋",從而保護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一旦具備解決能力,隨時取出加以解決。

  自主練習:形式多樣,有針對性的練習題,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及時鞏固和練習所學知識。

  你知道嗎:讓學生了解更多與數學相關的資料,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知識面。了解數學文化。

  我學會了嗎:每單元一個,讓學生了解自己對本單元知識的掌握情況,然后做出自我評價。

  豐收園:左邊籃子里的5個蘋果功能各不相同,"積極、合作、會問、會想、會用"是對四維目標的詮釋,右邊是學生的自我反思和交流,在這里學生可以暢談本單元的收獲。

  與之前所用過的北師大版、人教版、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相比較,我發現青島版教材較其他三版教材,有更多的欄目設置更加巧妙。

  (三)內容結構

  本冊教材共編排了七個單元和兩個實踐活動。

  按照數學學科的四大領域來劃分,其中,第一單元萬以上數的認識、第二單元計算器、第三單元三位數乘兩位數、第五單元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屬于數與代數領域。這四個單元的內容也是本冊教材的重點內容。

  第四單元平行與相交屬于圖形與幾何領域。

  第六單元統計屬于統計與概率領域。

  實踐活動蕩秋千和紙與我們的生活屬于綜合與實踐領域。

  (四)知識和技能的立體整合

  從橫向角度來看,整冊內容由淺入深,呈階梯狀上升,在第二學段的教學中起到了奠定基礎的作用。

  從縱向角度來看,各方面知識都在第一學段的基礎上,有所深化,為第二學段及之后的學習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總之,教材的編排始終秉承著,既對前面所學的知識加以總結和利用,又為今后繼續學習更復雜的內容奠定了基礎,體現了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數學思維規律。

  三、說建議

  基于我校"先學后導、互助提升"的數學教學模式,結合青島版數學教材的特點,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說說我的建議。

  (一)教學建議3條

  1.巧妙運用信息窗的情境圖

  信息窗是青島版教材的一大特色,教學中深入研究教材的編寫意圖,理解設計思路,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靈活運用教材,比如:第三單元第一課時《我跟爸爸學設計——線段、直線、射線》一課,情境中提出的"怎樣畫出設計圖"的問題很現實,通過問題的解決,學生不知不覺學習了新知!

  再比如:第六單元《長大我也去航天——統計》一課,通過學生做轉圈的實驗完成實踐活動,并畫出條形統計圖。

  2.提升學生質疑的質量。

  匯報質疑是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的重要體現,此環節把課堂教學推向一個高潮,學生質疑的語言一般情況下這樣說:"大家對我的講解還有什么疑問嗎?""……還有沒有問題?……有沒有補充?" 隨之而來的是補充、建議、追問等……這種對話是讓學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維情況,在交流中溝通不同的思路,并通過比較分析尋找相對合理和最優的問題解決方法。

  3.建立學生典型錯題集

  在教學中,搜集典型錯例錦集。比如,第一單元"大數知多少"關于0的讀寫:

  (1)0在"級末"或"非級末"位置上的不同讀法,

  (2)一個數中某一級前面有0的寫數。第三單元"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中的連續進位乘法,有的學生計算時,乘完之后忘記加進位數的;第五單元"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運用四舍五入法試商,調商的過程等,這些內容難度較大,容易出現錯誤,教學時進行針對性的練習強化。

  (二)評價建議

  結合課程標準,談一下我在教學中的評價建議。

  1.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評價。

  我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畫"知識樹"、做數學手抄報、寫數學日記等活動,來評價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2.評價方法多樣化

  (1)口頭評價與肢體評價相結合。運用這種評價方式時教師把握課堂評價的時機,比如說當學生提出一些富有創意的問題和有獨特見解時,我對學生伸出大拇指并在學生的書上印上智慧星,并作為期末考核依據。如果學生的智慧星積累到一定數量,可到教師處換取一些小禮物。

  (2)語言評價與"等級"評價相結合

  在學生課堂作業時,可采用評語與"等級"評價相結合。如用"你的解法很獨特!""你的字真漂亮"等簡短、熱情的話語激勵學生,使之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3.多元化教學評價

  近幾年來,我校一直實施"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特色教學改革,數學方面,主要包括口算課課練、口算能力測試、解決問題、動手能力測試以及階段性測試等評價活動。根據不同的測試活動結果,評比出不同類型的"學科小標兵""口算大王""解決問題小能手".

  (三)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教材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重要依據,因此,教師要做教材的開發者、創造者,讓教材更貼近學生生活。

  1、運用生活資源:我們在學習教材內容時,可以巧妙的結合生活,利用生活資源。比如在學習"平行與相交"一課時,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物品來進行講解,形象、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2、利用其他學科資源:其他學科與數學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我們要從其他學科中開發資源,來促進數學教學。

  3、開發網絡資源:隨著移動數碼產品和無線網絡的普及,基于微課的移動學習、遠程學習、在線學習將會越來越普及,微課必將成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所以我們可以開發一個單元或一個專題的系列微課,能幫助學生課前預習或課后鞏固,是學好數學的重要資源。

  各位領導、老師們,以上是我對四年級上冊教材的研讀。鉆研教材,吃透教材,挖掘教材,利用教材,以教材為載體把握課標,構建煥發生命活力的課堂,是我永遠的追求。謝謝大家聆聽。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4

  說教材:

  平行與相交是蘇教版數學教材第四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直線、線段和射線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一課的知識點是:讓學生知道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相交和平行),掌握平行的概念,認識生活中的平行現象,會借助用三角板和直尺及其它工具畫平行線。平面內兩直線的平行與相交的位置關系在數學學科中具有重要意義,在教材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是進一步學習圖形位置關系的重要基礎,比如平行四邊形、梯形等知識。很少看到如這類知識點,大量的感性素材總結出的理性概念,而在實際運用概念時又要充分的利用直接的感受,小學數學知識系統中,數感的充分利用在這節課顯示的淋漓盡致,因此在教材教學目標的設定中,增加了感知關系這一目標,為的就是強調數學直觀感受。

  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認識平行,增強平行這一概念的數學直接感知。

  2、過程與方法目標: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能用合適的方法作出一組平行線,能借助直尺和三角尺畫出已經直線的平行線。

  3、情感與態度目標: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形成平行線的表象,發展空間觀念;初步了解生活里的平行現象,產生學習圖形位置關系的興趣。

  教學重點:結合生活中的具體實例感知兩直線的位置關系,認識平行,會畫平行線。

  教學難點:學會畫平行線的方法。

  說教法和學法:新課標要求我們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應“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本節課借助多媒體,讓學生結合具體生活情境充分感知直線的位置關系,形成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平行與相交的概念。通過讓學生在折一折,,量一量,畫一畫的操作活動加深學生對平行線的認識。在操作活動中,不僅培養學生學會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還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參與程度。

  說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充分感知

  圍繞三張生活圖片(路燈、跑道、電線桿)

  問1:圖片中的直線或線段帶給你最直觀的感受是什么?:

  問2:用最簡單的方式表達出你的直觀感受(可以讓學生在提供的幾幅直線關系中一一選擇對應,也可以讓孩子自己畫出這種直線關系)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第一種難度較小,第二種需要現場生成,有一定難度。

  二、根據感知、生成概念

  根據生成出的三種位置關系,引導出相交、不相交、平行的不完全概念,回到課本,深刻認識以上三個概念,看看有哪些我們的總結是正確的,哪些有偏頗。

  這個時候開始強調“同一個平面”這個概念,先看看我們剛才三組位置關系是不是在同一平面內呢(畫在同一個黑板、畫在同一張紙同一個平面的實際解釋),同一個幾個正例的強調,再結合一些否例(不同面上不相交的非平行關系)的演示可以加深孩子對同一個平面內這個限制條件的必要性認識。

  三、 概念升華、回歸生活

  大家說說,在生活中你還發現哪里有平行的例子呢?

  概念回歸的過程必然是升華的過程,結合學生的舉例和解釋,老師要引導孩子注意不相交的數感解釋,還要引導孩子注意解釋是否在同一個平面,還要注意語句的精煉和嚴謹性(互相平行,誰是誰的平行線等)

  四、動手操作,深化平行認識

  學習平行線的畫法,就是本課突破難點之處,如果可以老師要借助,結合示范,充分利用小組合作的效率優勢。

  (1) 借助實物邊沿畫平行線(直尺的上下、左右邊等)

  (2) 在方格紙上畫平行線(實際教學中可能產生思維火花的一種畫法,因為可以畫出非水平或非豎直的平行線。)

  (3) 標準的三角尺和直尺的推軌式畫法。

  (4) 利用折紙產生的折痕也可以輕松得到平行線。

  五、 練習部分主要是有層次的對本課知識技能進行鞏固,教材上的練習就很好,如果需要可以增加一些文字判斷,選擇、填空等練習

  書上想想做做的1到4題都可以讓學生完成,第5題(在方格紙上的金魚圖案),里面有好幾組平行關系是非水平、非豎直關系的情況,而且因為多條線段的原因,孩子對平行線的尋找無形中就增加了難度,所以此題也是充分考察學生對平行線的感知是否準確,敏銳。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5

  “三角形的特性”一課屬于圖形概念課,人教版安排在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本節課要讓學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認識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知道三角形的穩定性、會做三角形的高。

  概念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概念的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的形象性的矛盾,使得圖形概念教學在教學中成為一大難點。尤其是在實踐“模式”的初級階段,如何引導學生在自學中感悟?如何體現“模式”的精髓——只要學生能自己明白的絕對不教,要導在所需之處,導在關鍵之處?如何靈活地而不是刻板地運用“模式”?如何讓“模式”自然地流露于新知的教學中?

  (一)設計中,我力求在以下環節突破“模式”的局限:

  1、引入環節,適當的加入情境。

  在以往的“模式”運用中,我們習慣于開門見山,直奔課題。但對于學生來說,對知識的渴求或是挑戰性的開課,更能引起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因此,在課始讓學生猜一猜我所比劃的平面圖形(三角形),并嘗試自己畫出三角形,在猜測中、在挑戰中、在簡捷的情境中,學生進入了本課的學習。

  2、自學指導,盡量多一些活動。

  “自學指導”是橋梁,它拉近了學生與新知的距離;“自學指導”是拐杖,它引導著學生不斷地發現與探索;“自學指導”更是教學的靈魂,它展現著本課的重點與難點。因此,結合本學段學生年齡的特點和所學知識,我采用“活動”與“結論”同在的方式設計了兩次自學,力求讓學生在“動”中學,邊操作邊學習,邊嘗試邊感悟,逐步形成對概念的初淺理解。并利用之后的“填一填”,將形象的活動上升為理性的認識,這樣既是對本課重難點的凸現,同時也教給學生一種學習的策略,提升了自學的效果,逐步提高自學的能力。

  3、目標的出示,隨內容依次呈現。

  在“模式”的應用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直接出示目標雖然可以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習,但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當學生把小黑板上那一長串的甚至是分好幾段的文字讀完之后,真正存在于學生心中的目標到底有多少?即使是教師一再精減文字,但對于一些目標較多的課來說,這樣做仍然起不到真正的作用。那我們是不是可以試著改變一下目標的呈現方式,隨著學習內容的深入逐步展現出來,這時,學生對目標更為清晰,對是否達成了目標也更心中有數。

  因此,我的目標出示是放在課中的,在學生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各部分名稱及特性之后,做為一個階段的小結才出示的,與此同時,提出了下一階段的學習目標——三角形的底和高。(儼然一個“承上啟下”,不知這樣做是否符合“模式”,還請提出寶貴意見。)

  (二)設計中,力求體現的教學理念:

  1、整合重組教材,使教學更加趨于自然流暢。

  本課的教材編排順序是:三角形的“概念——各部分名稱——底和高——特性”,在設計時,我先讓學生在“畫中感悟,形成概念”,同時引出各部分的名稱;再讓學生透過生活,在實驗中理解三角形穩定的特性;最后在自學指導中“自主探索,嘗試畫高”,體驗“垂直”和“對應”。

  2、以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讓學生在“做”中學。

  本課中設計最多的就是學生的活動,如自學指導中的“畫一畫”、“標一標”、“試一試”、“填一填”,理解特性時的“拉一拉”,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觀,讓學生盡可能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在動中思考、發現,在動中感悟、體驗,在動中理解、概括。經歷學習的過程,促進學生有效的學習。

  3、層層深入、步步逼進,提煉概括新知。

  在“三角形的定義”的教學中,先讓學生在畫中感悟,然后對通過一組(四個)反例的辨析,對三角形有了更進一步認識,并在此基礎上概括“什么樣的圖形叫做三角形”,重點理解關鍵詞“圍成”、“三條線段”,這樣教學,讓學生從圖形語言逐步地過渡到數學語言,在糾錯中提煉,在實例中解析,使學生的認識不斷地升華。

  再如,“三角形底和高”的教學中,先讓學生自學嘗試畫高,由于書中只給出了最基本的銳角三角形的高的畫法,而且是最簡單的一條高,對于優生來說,他們知道的遠不止這些,因此,我在自學指導中有意的加入了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讓學生嘗試畫出不同的高。這樣,就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在匯報交流高的畫法中,我讓學生充分展示不同三角形中所畫的不同的高,在不同中尋找相同點,在不同中感受“對應”,在錯誤中辨析明理,逐步感受三角形底和高的含義。這樣教學,使得學生對概念有了更深刻地認識。

  總之,我們不能刻板地去套用“模式”,更多時候,“模式”是一種理念的影子,我們所需要的是找到、研讀到里面所蘊涵的理念,用它指導我們的教學,讓我們的教學更為有效!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6

  一、說教材

  《平行和相交》是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的教學內容。平行和相交是在學生認識了線段、直線、射線和角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平行和相交在我們聲說中運用廣泛,因此讓學生把對平行和相交的認識與我們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顯得十分重要。因此我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學生能正確判斷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相交和平行關系;能利用不同工具畫出已知直線的平行線。

  過程性目標:學生能在親身經歷畫平行線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出平行線的畫法,從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情感目標:學生能感受到平行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本課的重點是學生能正確判斷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相交和平行的位置關系,并能發現生活中的平行現象。

  本課的難點是學生能經過一點畫出已知直線的平行線。

  二、說教法、學法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學生的充分感知和動手實踐,讓學生在感知中體會平行的特征,在實踐中加深對互相平行的理解,聯系設計有層次,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

  三、說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情境圖,教師說出導入語:在我們的生活中沒,到處都有數學現象,在這些現象中隱藏著豐富的數學知識。從圖中你發現了哪些數學知識?學生根據經驗會說出有線段和角,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回憶出直線、線段、射線的相關知識,為后面的學習作鋪墊。

  (二) 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認識相交、平行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圖意畫出三組直線,引導學生觀察,三組直線哪些是相交的,哪些是平行的。學生能夠很順利的判斷出藍色的兩條直線是相交的,紅色的直線不相交,而在綠色直線上產生沖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在討論中,學生根據舊知,知道直線是可以無限延長的,從而得出綠色直線也是相交的結論。教師適時總結出: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其中一條直線是另一條直線的平行線;然后教師讓學會僧用自己的方式說說對兩條直線相交和平行的理解。生活中有很多互相平行的離子,你知道哪些呢?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會說出黑板的上下兩條邊是互相平行的,秋千架的兩根吊繩也是互相平行的,跑道直道上的線也是互相平行的,五線譜的橫線也是互相平行的,門的對邊互相平行,數學作業本上的線也是互相平行的……學生的思維在這里碰撞,教師隨即提問:如果他們中的線沒有平行關系,將會有什么后果呢?學生會說出,黑板就是不規則的,不美觀;音樂家也無法譜曲;運動員跑步的時候將亂作一團等等。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平行現象,而且我們生活中也離不開平行。

  2.畫平行線

  師:既然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平行線,你能用自己的方法創造出一組平行線嗎?學生小組合作用各自的方法創造出平行線,有的說可以在方格紙上畫,有的說可以利用直尺的兩條對邊來畫,有的說可以借助數學書的對邊來畫,學生利用不同的工具創造出一組組平行線,而這些方法都是借助某些物體中的平行現象來畫的,有的時候借助這些工具來畫會有一定的誤差,不夠規范,由此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利用三角板和直尺來畫平行線的方法。先讓學生模仿畫,在模仿的過程中完成“試一試”,在不斷的模仿中體會畫的方法,然后學生自己總結方法。如果直接讓教師教給學生怎么畫,學生對于畫的方法理解不深,是外加的,而不是自己的方法,因此我采用由學生模仿到練習的方法,由練習然后總結出方法,這樣學生掌握的更牢固。

  (三)練習鞏固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這一題對于學生來說比較形象直觀,難度不大,學生很容易判斷。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讓學生在學國的圖形中找出互相平行的線段,學會是呢感能更深地理解對邊平行的涵義,隨即教師可以出示一張長方形紙讓學生指一指圖中有哪幾組線段互相平行,學生會找出有兩組,“你能在這張紙上再創造出一組平行線嗎?”學生通過合作交流發現能用折的方法創造出平行線段。

  3. 想想做做第4題。

  這一題是讓學生根據要求畫平行線,對于學生的要求又有所提高,先讓學生自己嘗試畫,然后交流畫法。

  4.根據要求畫圖。

  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把小房圖向左平移3格,然后指一指平移前后的兩個圖形中的平行線。這一題是開放的,有的學生會用到平移的知識來畫,從中復習平移的相關知識,還有的學生會利用今天所學的平行知識來畫,不僅鞏固了新知識,也給了學生更大的思考空間。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7

  一、說教材

  “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三角形的一個重要性質,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重要內容之一,學好它有助于學生理解三角形內角之間的關系,也是進一步學習幾何的基礎。經過第一學段以及本單元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關于三角形的認識的直接經驗,已具備了一些相應的三角形知識和技能,這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內角和”的概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方便教師領會教材編寫的意圖與理念,開展有效的教學,更好的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教材在呈現教學內容時,不但重視體現知識形成的過程,而且注意留給學生充分進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間,為教師靈活的組織教學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主要體現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給出結論,而是提供豐富的動手實踐的素材,設計思考性較強的問題,讓學生通過探索、實驗、發現、討論、交流等獲得。從而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積極探索的活動過程中掌握知識,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發展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思維水平。基于對教材以上的認識及課程標準的要求,我擬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知道三角形內角和是180°。

  2、能力目標:①通過學生猜、測、拼、折、觀察等活動,培養學生探索、發現能力、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②能運用三角形內角和是180°這一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3、情感目標:①讓學生在探索活動中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②體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快樂,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三角形內角和是180°的實際應用。

  教學難點:探索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二、教學用具}

  本節課采用課件、不同形狀的三角形、量件器等。

  三、說教法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強調“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索,解決數學問題,發現數學規律,獲得數學經驗;而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參與和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著對學生進行積極的評價,關注他們的學習方法、學習水平和情感態度,促使學生向著預定的目標發展的作用”。因此,我運用“猜一猜——量一量——拼—拼——折一折——看一看……”的教學法,讓學生知道身邊的數學問題隨處可見,能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當中的事情,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四、說學法

  學法是學生再生知識的法寶。為了使學生能在整節課的探索活動中積極主動參與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我設計了獨立活動、二人活動及分小組活動。在具體活動中,我讓學生大膽猜想,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再通過測量、拼折、驗證等方式讓學生確定三角形內角的度數是18度。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又體現了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

  五、說教學流程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獨立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成為課堂教學中重要的參與者與創造者。在整個教學設計上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教育理念,我將教學流程擬定為“設疑導入——大膽猜想——動手驗證——鞏固內化&mdash

  ;—拓展延伸”,努力構建探索型的課堂教學模式。

  1、設疑導入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喚醒、激發和鼓勵。伊始上課,我想以前面學過的知識“三角形的分類”為切入點,給出不同形狀的三角形,讓學生說出它們的名稱,有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隨后我提出挑戰,讓學生畫一個很特殊的三角形:即含有兩個直角的三角形,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學生是不可能畫出來的,想知道為什么呢?學了“三角形內角和”我們就知道了。板書課題:三角形內角和。這樣,我在很短的時間內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探究數學的愿望和興趣,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

  2、大膽猜想

  學生有了探索的愿望和興趣,可是不能沒有目標的去探索,那樣只會事倍功半,甚至沒有結果,這時我讓學生大膽猜想:為什么不能畫出有兩個直角的三角形呢?猜一猜三角形的內角和”大約是多少度?學生猜想時我在黑板上書寫幾個比較接近的度數。這樣形成統一的認識,使后邊的探索和驗證活動有了明確的目標。

  3、動手驗證

  學生形成統一的猜想后,我就把課堂大量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他們開展有針對性的數學探究活動{既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否是180度?},在活動中,我既不像過去那樣告訴學生怎么動手去驗證,讓學生做機械的操作員,也不是隨意放開讓學生盲目的操作,我想把放和引有機的結合起來,鼓勵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從不同的途徑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不但讓每個學生自主參與驗證活動,而且使學生在經歷觀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動過程中解決問題,發展空間觀念和論證推理能力。具體過程為:量一量量不同形狀的三角形的三個內角拼一拼將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可以拼成一個什么角,折一折將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可以折成一個什么角,看一看無論是量、還是拼、或者是折我們得到的三角形內角和都是多少度?。

  4、鞏固內化:

  俗話說的好:“熟能生巧”。數學離不開練習,要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過練習。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也要通過一定的思考練習,課程標準提倡練習的有效性。對此,我力爭注意將數學的思考融入不同層次的練習之中,很好的發揮練習的作用。

  1、釋疑練習: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說一說為什么畫不出含有兩個直角的三角形?目的是解釋課前的設疑,從中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基本練習:鞏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3、變式練習:目的是是學生將知識轉化成能力。

  4、綜合練習:目的是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拓展創新:力求體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新課程理念。

  數學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和抽象性。而學生學習內容的呈現是從簡單到復雜,思維方式是從具體到抽象的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前面學習的知識往往是后面進一步學習的基礎。要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可以先讓學生學會對知識的遷移。本課最后,我給學生出了一道通過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遷移就可以完成的問題,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既培養了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總之,在本節課教學活動中我力求充分體現一下特點: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以思維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充分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8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時《小數加、減法》,(第71至73頁的例1、例2及“做一做”)。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筆算整數加減法的算理和計算方法、學習掌握了小數的認識、基本性質以及簡單的小數加減法的計算后編排的。是學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進一步學習、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把握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學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備的數學知識、技能與方法。

  這一教學內容與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計算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選擇學生熟悉的感愛好的素材作為計算教學的背景,讓學生感到計算學習同樣是生動、有趣的,使學生在解答用小數計算的實際問題時,能理解小數加減法的算理,把握小數運算的基本方法。

  對于小數加減法,學生并不陌生。教材緊緊抓住學生的這一認知特點,有意不給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過程,不概括小數的加減法法則,而是刻意引導學生利用已把握的整數加減法的舊知遷移到小數加減法這一新的情境中。讓學生自主探索小數加減法的寫法,經歷計算的全過程,使學生在已學知識的基礎上,遷移到本課內容上來。

  二、說教學目標

  1、我根據教材的內容和新課程標準實施要求,并結合學生的學情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創設情境。讓學生探索小數加減法的豎式寫法。

  (2)掌握小數加、減法的運算方法,理解小數點對齊的道理。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交流,掌握小數的加減法筆算方法。

  (2)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相互討論、合作交流,養成合作互助意識和團隊精神,提高數學交流的能力。

  (2)通過具體情景的創設,培養學生發現數學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激發數學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2、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以及對小數點的處理。

  (2)教學難點:

  ①理解小數點對齊的道理;

  ②弄清“得數的末尾如何去0簡寫”的道理。

  3、教學準備

  為了更好地落實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課前預備了2004雅典奧運會女子雙人10米跳臺跳水兩幅畫面,投影儀等直觀、形象的多媒體課件。

  三、說教學

  理念根據新課程標準,本節課設計中我主要體現以下3個教學理念:

  1、以學生自主探索為主,注重學生的需求,注重學生的體驗,注重學生的行動,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

  2、讓學生自主參與學習,在探究中獲得知識,在體驗的基礎上內化知識,提高小數加減法的計算能力。

  3、實行多樣化的教學評價,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說學情

  從整個小學階段來說,這部分內容學生在第一學段(三年級)已經認識了簡單的小數,大部分同學已掌握了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的計算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對于本節課的教學可以在原有基礎上作鋪墊。從本冊學習內容來說,本單元知識是四年級下冊八個新授單元的重點學習內容,而本課內容又是今后學習小數混合運算、小數運算定律的基礎。

  五、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是一堂計算教學課,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有創設情景法、自主探究實現知識遷移法、學用結合法、引導發現法等,主要突出以下的兩種教學方法,即:

  1、創設情景教學法引導學生逐步形成從現實情景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2、自主探究實現知識遷移教學法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尋找小數加、減法和整數加、減法在計算時的相同點,從“相同數位對齊”的認知統一到“小數點對齊”,把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推廣到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實現知識的正遷移。

  學法主要采用:主要采用發現與比較相結合,自主探索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方法。

  六、說教學程序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程序: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課件出示一個整數加法算式:出示:475+34=;475-34=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算式?(學生回答)

  師:對,這是一道我們早已學過的整數加、減法算式,你們能很快列豎式計算嗎?

  學生獨立計算出結果后,并選其一展示,問:誰來說說你是怎么算的。指名學生說說算理(強調數位對齊)。

  【設計意圖】

  整數加減法和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和算法是一致的,復習導入為學生后面利用舊知來學習新知,歸納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掃清了障礙。

  師:好,剛才我們復習了整數加減法,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小數的加法和減法》(板書課題)(課件出示課本71頁情境圖)

  師:大家對奧運會了解多少?(學生自由回答)引導觀察2004年28屆雅典奧運會,我國跳水運動員雙人10米跳臺跳水的決賽畫面,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學生回答。

  師:也是我國體育健兒在雅典奧運會上為國爭光,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現自我和勇于拼搏的精神。這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嗎?

  1、教學例1:

  (1)出示成績統計表。

  師:從決賽的各輪成績中,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學生回答。

  (2)、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師: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要求學生把問題寫在預備好的紙條上)隨后將學生提出的問題一一顯示在黑板上。

  【設計意圖】

  在課堂情境創設中,選擇對學生有感染力的體育運動為背景。呈現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中國跳水運動員勞麗詩、李婷在女子10米跳臺雙人跳水比賽中的完美的空中動作照片,該項目獎牌榜以及中國隊與加拿大隊各輪動作得分總成績統計表。通過觀察照片進行計算,讓學生回味雅典奧運會中我國運動員創造的輝煌成績,又使愛國主義教育潤物無聲。

  第二環節:自主探究,獲得新知。

  師:大家提了這么多問題,哪些是用加法解決的,哪些是用減法解決的?

  1、大家提出了這么多問題,會解決嗎?小組合作,從這些問題里先選擇一個加法問題,再選擇一個減法問題試著列豎式算一算。算完,說一說怎樣算的。

  (1)探索嘗試。

  【設計意圖】

  給予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通過過程體驗,明確算理,體會計算方法的合理性。

  (2)小組匯報交流。

  ①小數加法師:先說一說用加法解決的問題吧,說一說怎樣計算的。

  53.40+58.20=111.60(分)53.40+58.20=111.60

  引導學生明確:首先要把數位對齊,再從低位加起,百分位寫0,十分位寫6,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一,最后對齊豎式中的小數點在結果中點上小數點。

  ②小數減法師:你們又是如何解決減法問題的?說說你的計算過程。

  53.40-49.80=3.6(分)53.40-49.80=3.6

  引導學生明確:首先要把小數點對齊,再從低位減起,百分位寫0,十分位4減8不夠減,就從個位退一當十再減,14-8,十分位寫6,最后對齊豎式中的小數點在結果中點上小數點。

  3.60化簡后是3.6。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并形成“小數點對齊”這一計算規則,不應僅憑借“小數點有沒有對齊”自己來評判豎式的正確與否,而應引導學生聯系已有的經驗展開分析。結合具體數量思考,也可以從小數的意義分析,根據整數加法的經驗,把相同計數單位的數對齊列豎式,最便于計算。在教法上,我會先讓學生獨立探索算法,根據出現的情況引發討論。

  第三環節:集體交流、總結算法

  教學例2:總結算法,出示課件。

  ①師:在計算小數加、減法時應該留意什么呢?先把你的想法說給同位聽聽。

  ②全班交流,師生共同總結:

  (1)小數點對齊,也就是數位對齊

  (2)然后按照整數加、減法的方法進行計算

  (3)最后再點上小數點,得數能化簡的都要化簡(和或差末尾的零要去掉)全體學生讀一遍。

  編童謠:小數加減點對齊,從右向左計算起,滿十進一要牢記,退一當十別大意!

  【設計意圖】

  通過學生的合作交流、以及把小數的加減法和整數加減法算法的比較歸納,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比較思想,在比較中體會數學規律既具有普遍意義,又在使用的過程中存在不同的表現形式。加上童謠,便于學生識記,有興趣!

  (4)驗算師:小數加減計算很輕易出錯,你有什么方法檢驗計算的結果?(假如有困難,教師再提示一下)

  (5)看書質疑。

  【設計意圖】

  通過看書,培養了學生自學的能力;質疑的過程實際也是整理、消化新知,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

  第四環節:智慧闖關、鞏固提升

  鞏固練習:智慧闖關游戲

  第一關:填一填小數加、減法和整數加、減法(),都要把()上的數對齊,都要從()位算起。計算小數加、減法時,只要把()對齊,再按照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去算,最后在得數里對齊橫線上的(),點上()。計算結果要()。

  第二關:數學“小醫生”,看看誰的醫術高。

  第三關:計算下面各題,并驗算。2.98+0.56=12.53+4.67=5.64-1.78=7.2-6.45=

  【設計意圖】

  練習的設計形式多樣,而且具有層次性。不僅鞏固了學生的計算能力,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應用能力。在這個環節中,還讓學生開展了自我評價、生生互評等。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全課總結

  師:說說你今天有什么收獲?談談你的體會?

  【設計意圖】

  此環節通過讓學生談感受、談收獲、談體會,總結拓展升華,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的興趣。

  七、說板書

  設計本節課的板書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學習重點,解決知識難點,不僅粘貼學生所提問題,還板書出小數的加法和減法的豎式寫法,這樣安排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小數的加減法小數點對齊——相同數位對齊小數的加減法從低位算起①中國隊兩輪的總成績是多少分?②俄羅斯隊第四輪比中國隊少多少分?

  八、說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上,我主要體現以下三點:

  一是緊密聯系生活,創設問題情境,教學情境的創設,使數學充滿生活氣息,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深化他們熱愛數學的情感。

  二是教師大膽放手,鼓勵學生自主探索,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課標要求;

  三是重視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的有效生成,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人參與。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9

  一、 說指導思想

  小學數學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教學中我切實貫徹新課程理念,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組合作使學生獲得基本的知識與技能,在教學中既重探究的過程又重學得的結果,湛透基本的數學思想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熏陶。

  二、 說教材

  1、教學內容:面積和面積單位這一教學內容是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教材(人教版)第六冊第六單元70-76頁內容。

  2、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從整體上看,其順序是:認識面積——引入面積單位——長度單位與相應面積單位的比較。分開來看:(1)面積概念,包括物體表面大小和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方面;(2)面積單位,包括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以及為什么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3)1厘米與1平方厘米、1分米與1平方

  分米、1米與1平方米的比較。盡管這一課時內容較抽象,為貫徹新課程理念,在教學中應變概念的機械學習為有意義學習。不僅能讓學生記住所學概念的描述或符號,而且理解它們的內在涵義,了解與相關數學概念的實質性聯系。即一是讓學生初步感知為什么選用正方形作為面積單位的形狀;二是知道每個面積單位是怎樣規定的;三是了解面積單位與相應長度單位的內在聯系。

  3、教學目標:

  (1) 通過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結合實例讓學生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

  (2)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表象,會應用常見的面積單位。

  (3) 通過引導學生有序的觀察、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空間觀念,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4、教學重點:認識面積和面積單位。

  5、教學難點: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6、教具:教學課件和1平方米的紙,長10厘米,寬6厘米的長方形,邊長8厘米的正方形。

  學具:每人兩張卡片(長方形長:10厘米,寬6厘米的長方形;正方形邊長8厘米),每組一袋學具,內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學具若干;每個學生面積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若干)

  三、 說教法

  根據本堂課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我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直觀教學法。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往往是認識的起點,學習的開端。用好直觀手段,加強直觀教學,對于掌握空間與圖形的知識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各種直觀教具和學具,以多媒體課件,注意發揮各種直觀手段的優勢,讓學生真實感受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比較法。為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確分化,在教學中我一方面注重加強不同大小面積單位之間的比較,二,加強面積單位與相應長度單位之間的辨析。

  四、 說學法

  空間觀念是一個人對周圍環境和實物直接感知的基礎上形成的關于物體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的表象。對小學生來說,受到知識水平和認知規律及生理特點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必須讓學生經歷感知再到表象最后到形成概念應用的過程。因此有以下幾種學習方法:

  1、動手操作學習法。我在本課的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通過手、口、眼、耳多種感官的感性認識,有效地提高知識攝取的效果。

  2、小組合作學習法。通過小組的合作、同桌的合作,讓學生共同解決問題,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五、說教學設計及分析

  (一) 直接導入,初步感知

  (課件出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

  師:我們的祖國有多大?(學生自由回答)

  師:千米是什么單位?平方千米表示什么單位?學生回答。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面積和面積單位。(板書課題)

  (二) 情境創設,探索新知

  1、 面積的定義

  (1)課件出示動畫片藍貓和淘氣在打掃衛生,藍貓在抹一塊大的圖畫,淘氣在擦電腦,由學生表達情景后,教師指出,什么是物體的表面?

  學生通過自己找、摸,感受什么是物體的表面。(體現新課標下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

  比較誰先擦完呢?引出面積的概念。教師指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并作板書)

  (2)剛才大家摸的都是什么圖形呢?(學生發言:有正方形、長方形等)

  我們以前還學過哪些圖形呢?

  課件出示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圖形共有的特點:首尾相連,它們都是封閉圖形,再讓學生比較圖中長方形和圓形的大小,質疑:這些明封閉圖形也有大小,這就是封閉圖形的面積。

  (3)先由學生自己小結面積的定義,教師再作補充,師生共同得出面積的定義,指出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2、 面積單位

  (1)提問:如何比較黑板的表面和課桌的表面的大小?(用眼睛看,即觀察法)

  (2)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和練習本封面的面積誰大誰小?你是怎么知道的?(用重疊法)

  (3)比較一下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大小。(拼擺的方法)

  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展示是怎樣進行拼擺的,指出要用統一的圖形為標準來拼擺)

  (4)畫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指出它的面積就是1平方厘米。

  (5)再引導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有物體表面的面積是1平方厘米?(學生舉例)

  其實我們身體的中指指頭表面的大小就是1平方厘米。

  (6) 應用:先估計一張正方形的紙有多大,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來測量到底它的面積有多大?

  (7)

  請大家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來量桌子的大小,學生認為不合適,教師順勢指出我們要用比1平方厘米大的面積單位來量,引出平方分米。并感受1平方分米的大小。

  (8)如果用1平方分米來測量整個會場的大小,合適嗎?引出平方米,用實物展示1平方米的大小,由學生先估計黑板表面的面積,教師進行測量。

  三、鞏固新知

  1、比較路面的大小,出示圖形(因為圖形是用小正方形拼成的,所以只要用數數的方法就能比較出來)

  2、單位應用題:乒乓球臺4( );電話按鍵的面積約1( ) 課桌的表面約30 ( )

  四、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嗎?

  板書設計:

  面積和面積單位

  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0

各位老師好:

  下面我簡單說下整節課。

  先說教學意圖:

  一、談話中引入,通過迎六一學生參加的英語話劇和合唱中讓學生初步感受在生活中的重復現象。

  二、從兩項活動中選出5人和6人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從而研究韋恩圖的形成過程和比較中體會韋恩圖的優越性,同時理解韋恩圖各部分的含義并會列算式計算,在各算式中突出5+6-2這種方法的`優勢。

  三、練習中,先呈現“圖片”形式的獎品中的問題,并做相關練習;接著討論,如果沒有圖片,則會出現哪些情況。在這練習中培養學生解決此類問題的模型。

  再談磨課過程:先感謝xx二小朱xx在磨課過程中提供了試教的場地,謝謝池老師、馮老師和我們學校數學教研組各同事給我提供了非常寶貴的意見。在磨課過程中體會最深的是數學廣角的課真的不好上,也深深的體會到教學中的每一個細節決定了這堂課是否成功,同時也發現了自身平時教學中的不足,如教師的提問指向性不明確、課堂中評價語的缺乏。

  最后談本節課中不足之處:

  1、學生對于韋恩圖各部分的含義理解不是很透徹,所以在練習中出現了學生把一種重復的東西分別天真韋恩圖的3個部分。

  2、在學生作品的對比評價中的細節部分還存在著不足。

  課中還有很多的不足,請各位老師們多多批評和指證。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1

  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是苗圃小學的王芳,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1課時《平行與垂直》。

  我制定了如下學習目標:

  1、通過自主探究活動,結合生活情境,能用自己的話正確說出平行線與垂線。

  2、通過觀察、操作、討論、歸納等活動,積累活動經驗,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初步滲透分類的數學思想。

  評價任務:

  1、能向同學們正確說出互相垂直與互相平行的概念。

  2、能正確作出判斷,按要求動手操作,發現規律。

  上課:

  同學們,喜歡玩游戲嗎?請同桌兩個同學面對面坐好。互相給對方說聲“同桌,你好!合作愉快!”,并互相握握手。你怎樣理解“互相”這個詞的?你們的理解能力真強!今天這節課老師請來了一個老朋友,還認識它嗎?它有什么特點?(你說)老師這兒有一張紙,如果把這張紙看作一個平面,這個面兒無限擴大,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在這個無限大的平面上,出現了一條直線,又出現一條直線。它是什么樣子的?把你想出的兩條直線的樣子畫在紙上,看誰畫的又快又好。

  同學們的想象力可真豐富,畫出了這么多種情況。仔細看看,能把它們分分類嗎?先獨立思考,同桌兩個同學再商量一下,可以怎么分呢?(你說)為什么你覺得第7組的兩條直線會相交呢?你們同意他的意見嗎?那第3組的兩條直線呢,想象一下,無限延長,會相交嗎?像這樣的兩條直線就叫做平行線。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是平行線?(你說,你說,你說,)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一定是平行線嗎?大家看這兩條直線,它們不相交,能說他們互相平行嗎?所以,我們還要給互相平行加上前提條件:“在同一平面內”。現在,誰能完整地說說,什么是平行線呢?(你說,你說,你說,同桌互相說,大家一起說)

  要判斷一組直線是不是平行線,要具備什么條件?(你說)同意嗎?同時具備這3個條件我們才可以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例如:這是直線a,這是直線b,我們可以怎么說他們的關系?(你說)能不能說a是平行線,b是平行線?你說的真棒。看這個長方形,你能從中找出平行的情況嗎?(你說,你說,你說,)大家的眼睛真亮。

  同學們,其實,我們的身邊有許多平行的現象,你能舉幾個例子嗎?來看看老師的發現。想一想,鐵軌為什么要設計成這樣,假如不平行,后果會怎樣?”你能在運動場上找出平行的現象嗎?

  剛剛我們欣賞了一些有關平行線的圖片,平行線的存在使得我們生活中的事物看起來更有序。接下來還請同學們看一張圖片這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立交橋,它使我們的道路變的更通暢,從橋上經過的汽車與橋下行駛的車就不會撞到一起,也就是這兩條道路不會相交,但是,能不能說這兩條道路互相平行呢?為什么?(你說)所以判斷兩條不相交的直線是不是平行線,一定要看它們在不在同一平面內。

  剛才我們一起研究了: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會出現相交和不相交兩種情況。其中,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咱們再來看看兩條直線相交的情況。你能不能再把它們分分類?按什么標準分的?(你說)成直角,和不成直角,怎么證明這幾個是直角呢?

  (真是好辦法)像這樣的兩條直線,我們就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我們來看看書本上是怎樣定義互相垂直的。打開書57頁,找找答案,一起讀:這是直線a,這是直線b,我們可以怎么說它們的關系?(你說)非常好。在這個長方形中有互相垂直的情況嗎?(你說,你說,你說)那在我們生活中有哪些物體中有互相垂直的圖形?(你說,你說,說)

  其實在生活中,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不是單獨存在,例如下面的圖形中既有互相平行也有互相垂直。有了平行和垂直的存在我們的世界變得有序、整潔,接下來老師就考考你對這兩位朋友的了解。

  請獨立判斷對錯,并說明理由。仔細觀察,下面哪組是平行,哪組是垂直,同意嗎?你的觀察能力真強,同桌兩個同學合作,根據要求擺一擺,你發現了什么?你說,你真是個認真觀察的孩子,今天你有哪些收獲?我們今天認識了兩位新朋友,(平行與垂直),在今后學習中我們對他們會進一步了解,今天這節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小數加減法》的內容。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課題: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小數加減法”。

  2、教材簡析

  (1)課型:新授課。

  (2)知識基礎:整數加減法和法則、小數的意義和性質。

  (3)主要知識點:整數減小數。

  (4)后續知識:小數連加、連減、加減混合及分數的加減。

  (5)教材的編排特點、重點和難點:

  本節教學內容從整數加減法引入,先教學加法再教減法,在與整數法則的對比中理解小數的計算法則。一步計算后學習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簡便計算。這種編排步步深入,環環相扣,形成了統一的知識鏈。

  教學切入點:整數加減法教學重點:小數加減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位數不同的加減計算方法(尤其是位數少的減位數多)

  3、教學目標:

  (1)從整數的意義引出小數的意義,使學生了解二者意義相同。

  (2)學生自主探索、與同學合作交流等理解、掌握小數加減法計算方法。

  (3)養成仔細看題、認真驗算的習慣。

  (4)使學生體驗到生活與數學的聯系。

  二、說教法學法

  數學學習活動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教師主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基于此認識,本課教學注重活化教材、強化體驗、深化應用。采用“課前參與——課中探索——課后延伸”三段式教學模式。實質上就是整體建構的自學指導、檢查點撥、探究規律、回歸系統。課前自學收集數據編寫小數加減算式,增強收集信息的能力,課中探索發現新知,構建新知,在學習中體驗競爭、合作的快樂;課后延伸體現知識的價值,激勵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

  三、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準備按以下七個環節進行教學

  (一)導入。

  創設情境:師:“佳佳文具店”趕著“”前夕開業了,聽說那的文具還挺便宜的,咱們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文具店圖)瞧,還真熱鬧呢!你了解到了哪些商品信息?(指名說)可老板說了開業期間所有文具一律低價銷售,每個人只能挑選兩樣,你最想買什么?(指名說)算一算你得付多少錢?(導入部分貼近生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目標。

  讓學生能夠計算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1、簡單的小數加法

  ①整數加法

  ②從學生的各種解法中選擇最直接的

  ③區別整、小數加法的異同

  ④懂得小數加法對位的道理

  ⑤會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簡單的小數減法

  設計意圖:學習目標與教學目標不同,教學目標是教師教學應達到的要求,適宜教師思考、理解。學習目標的理解對象是學生。學習目標的制定要站在小學生的立場上,適應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水平。在課堂上讓學生自制目標也是可行的,學生自己定制的目標適于大多數學生接受。不過學生定制的目標有局限性,高度、深度達不到要求。本節課的目標是教師結合學生實際制定的,說明教師的調控課堂能力不強,放不開手。

  (三)點撥

  1、回憶。

  師:整數加減的法則是什么?

  指名匯報。(復舊迎新,做好鋪墊。找準本課學習的切入點。)

  2、推測。

  師:你打算怎樣購買,可以提怎樣的問題,展示給大家看。生舉例,教師使用暗示語言引導學生舉出不同類型題目。如:生:+師:1位小數加1位小數。生:+……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體驗加減法計算的不同類型,突出難點:整數減小數,為點撥規律做好伏筆。

  3、嘗試。

  師:任選你喜歡的2題嘗試解答。生板演。

  生1:20—=生2:生1錯了,我來改正。20—=生3:不對,我來改。—=討論:誰的方法好?

  小結:生2簡單,生3嚴謹。開始學習時提倡生3做法,熟練后提倡生2做法。設計意圖:把握動態生成資源,調動學生自主探索積極性,互助合作解決問題。體現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四)探究。

  師:觀察這些算式的解答方法,嘗試總結解答方法。生獨立思考后同桌交流。(課件出示小數加減計算方法)

  (五)驗證。

  用小數計算方法檢驗剛才計算的題目是否正確。(養成驗算習慣)

  (六)回歸。

  師:你學習到了什么?想一想本節課有什么收獲?和同桌談談

  (七)作業布置:課堂作業:作業本95頁

  推薦作業:假期中調查在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了小數加減法,把你的想法寫下來和家長、同學或老師交流。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3

  一、 教材分析(說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四邊形是在學習了平行線和三角形之后編排的,是平行線和三角形知識的應用和深化。同時又是為了后面學習矩形、菱形、正方形、圓,甚至高中立體幾何打基礎的,起著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

  平行四邊形在生產生活實踐中應用也很廣泛,學習他可以把理論和實際聯系起來,更好地為實現科技現代化服務。

  在前一章《三角形》的學習中,學生對幾何"證明"開始入門,通過本章的學習可以使學生的推理論證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提高,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有一定的幫助。

  為此,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編寫教材的意圖,結合學生認知規律和素質教育的要求,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如下:

  2. 教學目標:

  (1) 雙基目標:使學生掌握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和性質,理解平行線間距離,并會運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解決簡單的問題。

  (2)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猜想、歸納知識的自學能力和培養學生聯想、類比、轉化、推導、論證、演繹、抽象知識的數學思維品質。

  (3) 非智力目標(思想目標):滲透從具體到抽象,特殊到一般,未知到已知的數學思想以及事物之間互相轉化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3. 教學重點:理解并掌握平行四邊形的概念、性質以及性質的應用。

  4. 教學難點:平行四邊形性質的靈活應用。

  二、 教法(說教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法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保證,按教學論中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原則,教師的任務是制定目標,組織教學活動,控制教學活動的進程,并隨機應變、排除障礙,承認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了適應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能力,本節課采用"五點"教學法。具體如下:

  1. 以"問題"為學生學習?"起點";

  2. 以"范式"為學生學習的"焦點";

  3.以"變式"為學生學習的"重點";

  4.以"創新"為學生學習的"難點";

  5.以"評價"為學生學習的"疑點";

  三、 學法(說學法)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雙邊相互促進的活動。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為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科學的方法,真正做到課堂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針對本課內容和以上教法,采用的學法如下:

  四、 教學程序(說過程)。

  1. 設問激趣,導入新課(起點):

  首先復習四邊形的概念、明確四邊形的性質,然后用特殊化方法設計一問題:若四邊形的兩組對邊分別平行,則該四邊形是什么樣的四邊形?這樣導入新課的目的是使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去探索數學發展的規律,達到用問題創設數學情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并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讓學生敢于探索和猜想。

  2. 誘導思維,以誘達思(焦點):

  其次通過設問、質疑,進一步引導學生區分平行四邊形與一般四邊形,進而猜想出平行四邊形的特殊性質。同時教師整理出一種推導平行四邊形性質的范式,再讓學生聯想范式,演繹其他推導模式,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去 觀察、猜想出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在教師的范式的有誘導下,達到演繹數學論證過程的能力。

  3. 變式問題,突出"重點":

  通過具體問題的觀察、猜想、演繹出一些不同于一般四邊形的性質,進一步由學生歸納總結得到平行四邊形的性質。通過投影不同層次的典型習題給不同層次的學生練習,讓學生自己去掌握"重點"。

  4. 引導創新,化解"難點":

  設計"無圖形"和"無結論"問題,引導學生讀題、審題、畫圖、觀分析、猜想、歸納,然后把問題中所有可能的結論推導出來,通過這種開放式問題的解決,既達到突出"重點",又化解"難點"的目的。

  5. 反饋補缺,消除"疑點":

  在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過程中,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時,教師做適當的評價和提示,以彌補學習不足之處,從而達到消除"難點"的目的。

  6. 總觀全課,找到收獲:

  教師對此課學生的表現作一小結、評價,特別是對"兩頭"的學生予以表揚,告訴學生本節是本章及以后學習的基礎,要求他們在以后學習中會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去解決實際問題。

  7.板書設計:

  4.3平行四邊形性質及應用

  1、平行四邊形的定義:

  2、平行四邊形表示方法:

  3、平行四邊形的性質:

  (1)從邊看;

  (2)從角看;

  (3)從對角線看;

  4、平行線間的距離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4

  一、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教學》四年級下冊38頁-39頁。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在整數乘法意義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擴展。教材通過文具店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借助直觀模型,使學生體會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提高學生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通過設計具體情境和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

  (2)結合小數乘法的意義,使學生能計算出簡單的小數與整數相乘的得數。

  (3)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意識,自我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

  教學重點:

  使學生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

  教學難點:

  使學生能計算出簡單的小數與整數相乘的得數。

  三、說教法學法

  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方法為主,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形成過程。有目的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既要重視學習結果,更要重視過程,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索,自己去發現,讓學生做中學,學中悟,悟中創。

  四、說教學流程

  圍繞以上總體思路,我設計了激趣導課探索新知鞏固應用課堂總結四個環節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發展。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1、激趣導課

  創設文具店,用情境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買四塊橡皮多少元,小組展開討論。賦予數學知識一定的情境,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促進學生主動地去探索。

  2、探究新知

  學生各小組討論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提出的問題。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解釋并交流。

  師生共同概括總結小數乘整數的方法,使學生理解并掌握,突出本節課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3、鞏固應用

  為了鞏固所學知識,發展學生思維,設計了填一填,練一練,算一算等練習,使學生活躍起來,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

  五、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通過學生自主總結梳理知識,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特別對學習方法的總結有利于學生可持續發展,是發展性教學目標在課堂中的體現。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5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確定位置(一)》,現在我從四個方面進行這節課的說課。

  一、說教材和學情

  1、教材簡析

  《確定位置》(一)是北師大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并掌握了位置與順序、方向與路線等有關內容的基礎上安排的。教材先從情境入手,感悟確定位置的數學表示方法。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現實情境中感悟新知并靈活運用,為今后學習空間位置的知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學情分析

  學生雖然在第一學段學習過位置與順序,方向與路線,但這節內容是數形結合,很多知識是認為規定的,因此我認為學生在接受數對的知識時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3、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的確立與依據

  《課程標準》為這部分內容設定的目標是“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具體情境中的位置”。根據這一目標,在深入挖掘教材,理解編者意圖的基礎上,結合本節課內容和學情分析,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

  ①、能在具體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說出某一物體的位置

  ②、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具體情境中的位置 。

  ③、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在活動中獲得快樂得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正確地用數對表示方格圖上物體的位置。

  教學難點:理解數對的意義及表示方法。

  二、說教法、學法及教學媒體的運用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新課程的要求,課堂教學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這一基本觀念。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我將采取“自主探索—交流合作——引導點撥”的教學模式。放手讓學生自主學學習,在交流合作中完善和提升知識。老師在巡視過程中關注差異,適時點撥。通過學生自主學習,達到自省自悟的目的。通過小組討論交流,汲取集體智慧,培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自主課堂,每個學生都是課堂的主人,都是學習的主人。多媒體教學,加以引導,輔以直觀演示,讓學生自己在方格紙上涂位置,給予學生直觀經驗,加深印象。老師的多元評價方式,在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

  三、說教學設計

  本著“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學思想,我在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學情境圖的基礎上,還創造性地安排了其他活動,以達成預定的教學目標。

  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生動有趣的情境十分符合兒童的思維特點,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思維。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在導入時我預設了這樣的情境:首先與學生談話,用第幾組第幾個確定位置,這樣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興趣,又簡潔明了的導入課題,為后面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

  2、自主學習,探索新知

  《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有效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存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預設了一下教學活動。

  1、①、自學課本P80,完成“說一說 ”(1)、(2)

  ②、試著總結數對的表示方法、讀法和應注意的地方

  為了“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我準備先讓學生自主學習,接著小組交流討論總結,再由小組長綜合小組觀點作代表發言。如果有需要補充的地方,老師稍加引導與點撥。這樣,每個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結論,從而順利的解決了教學難點。

  2、在方格紙上找出相應學生的位置。

  這一環節是培養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知識的抽象思維能力,學會數學的思維進而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由班級學生的座位,抽象出方格圖,讓學生在方格圖上找出相應學生的位置。學生可以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并找準位置寫好數對。在學生熟知的環境中通過自省自悟解決這節課的教學重點。

  3、鞏固練習,加深認識

  重視靈活應用,讓學生實踐數學,“學以致用”是新課標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則,針對這一原則,我安排了適量的梯度練習題:

  教材81頁練一練的第一題,進一步鞏固數對需要用2個數表示 ;接著根據數對連線,發現連出的是什么圖形,既鞏固了數對知識,又增強了趣味性。最后出示電影院的座位,讓學生判斷誰和誰坐得近,重在引導學生觀察同行和同列的位置有什么特點。用生活實例激發學生興趣和學習動機,為學生的繼續學習搭起了現實生活與抽象數學的橋梁。

  4、總結全課

  用提問的方式問學生這節課的收獲,引起學生對這節課的知識再現,更有利于學生從習得階段進入保持階段,從短時記憶進入長時記憶,接著讓學生思考數對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不僅培養了學生知識遷移能力還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5、作業布置

  教材81頁練一練第二題和教材82頁游戲。這一步是必須的一個環節,因為這一階段學生正是記憶從保持階段進入回憶階段,學生根據老師在課堂中所提供的線索進行知識的提取。教材82頁游戲更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以致用的信心。

  四、說板書設計

  根據板書設計的直觀性、條理性、簡潔性、多樣性和啟發性的原則,我將板書設計如下。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數學的說課稿02-22

數學《數學廣角》說課稿模板07-13

小學數學《數學廣角》說課稿02-13

“用數學”數學說課稿03-20

數學比的認識說課稿11-12

數學《數軸》說課稿10-27

《用數學》說課稿08-05

數學統計說課稿06-26

數學說課稿05-31

《數學樂園》說課稿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