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總歸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么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P81例1及P82做一做的第1題。
2、教材地位及作用本節課要認識的是分針正好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時間及1時與60分的關系,是在學生初步認識整時、半時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掌握本課知識既為下一課學習用1分1分數的方法讀出某一時間做好準備,又為以后學習時、分、秒的認識及相關計算打下基礎。
3、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明確時、分的含義,會讀、寫分針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時間,知道1時=60分。
(2)、積極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通過觀察、操作、思考、討論等活動,初步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合作意識。
(3)、在學習活動中體驗成功的愉悅,并自覺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4、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重點:會讀、寫分針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時間,1時=60分,理解時、分的進率。
難點:認識每個大格刻度各代表幾分
二、學情分析:
“時間”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大部分學生在幼兒園或家里多多少少接觸過一些關于時間的認識,每個家庭中一般也都有掛鐘或鐘表,何況一年級的學生天天要按時起床、吃飯、上學、放學、看動畫片、睡覺,這樣就使學生已經感知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但是不同的學生對認識時間的情況也是各不一樣的,有的已經能熟練地認讀整時、半時,甚至幾時幾分的時刻,有的對鐘表還不熟悉,應該說絕大部分學生對時間還是缺乏一個整體的認知。因此,我精心設計這一數學課堂,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更好地掌握新知。
三、教法、學法
1、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把故事、游戲貫穿于各教學環節中,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2、發揮課件的輔助教學功能,增強教學過程的趣味性、直觀性和形象性,學生通過認真觀察、合作探究對知識進行遷移、重組,達到認識、理解知識的目的。
3、動手操作。讓學生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渠道,它能促使學生產生切身的感受,再而成為自身的知識。本課可讓學生在小組內撥鐘練習,學生輪流操作,共同記時。學生在動手中,進一步理解了時和分的關系,理解了認讀方法。
四、教學程序
(一)、一聯系生活,情境導入
大家聽聽這是什么聲音?鐘表的聲音,我們已經上一年級了,大家是不是按時起床,上學、放學、睡覺呢?我的小侄女和你們一樣,也上一年級了,她和我們一樣,也有自己的作息時間。(出示圖片起床7:00;上課8:15;放學3:30;睡覺8:50)讓我們瞧一瞧,她是什么時候起床?什么時候上課?什么時候放學、什么時候睡覺的(課件出示掛鐘,學生讀時間)什么時間你不熟悉、不會讀?
學生發現鐘面上的時間在上課、睡覺既不是整時,也不是半時,便產生了一種認知上的沖突,學生急于弄清楚是什么時間。這一環節巧妙地從老師侄女的作息安排進行認整時、半時的復習,同時學生發現有兩個時間沒學過,學生利用已有經驗進行猜測,在出現不同意見時進行質疑,激起學生想弄懂知識的欲望,心理上產生了強烈的“我要學”的沖動。由于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比較難理解,因此本堂課就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選擇“老師侄女的一天”作為學生的學習材料,讓學生感受到時間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能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更好地認識時間。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認識鐘面刻度
(1)學生觀察學具鐘,小組交流,老師巡視。
(2)匯報、補充,課件演示學生反饋的結果。
(3)討論:數一數,算一算:分針從12走到每個大格刻度上各經過幾小格?每個大格刻度分別表示多少分?分針走一圈,一共經過了多少分?
(4)課件演示:分針走到刻度1經過了5小格,刻度1表示5分,走到刻度2經過10小格,刻度2表示10分……
(5)學生把結果填在P81的鐘面刻度圖上,嘗試用最快的速度記住每個大格刻度各表示幾分。
(6)交流記憶方法。
認識每個大格刻度表示幾分是本節課的難點,因為學生們還沒有學過乘法口訣,只能用1小格1小格地數或5小格5小格地加的原始方法,因此我在這環節中采用逐層疏理的方式進行教學,先讓學生從靜態的鐘面上得到1大格里有5小格,一共有60個小格的新認識、新發現,然后再通過議一議、數一數、算一算,為正確讀取時間做好鋪墊。
2、認讀分針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時間
(1)學校到底什么時候開始上課呢?(8時15分)愿意把你認識時間的方法介紹給同學們嗎?在小組中互相說一說吧。
(2)指名學生介紹方法,教師進行小結。
(3)(把例1的3個鐘面帖在黑板上)指名學生讀出時間。
(4)指名學生上黑板兩種表示方法寫,其它學生進行評價,找出寫時間時應注意的問題。
(5)游戲:擊鼓傳花。鼓響花傳時間跑,鼓停花停時間停,執花學生讀出課件上鐘面表示的時
在這一環節中,由學生自己組織語言介紹認讀時間的方法,既有利于學生間相互學習、優化各種不同的認讀方法,又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在試寫時間時,學生參與評價,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表達能力,學會用贊賞的目光去看待同伴,還由于評價過程留下的深刻印象,特別記住了分鐘數不到10,就要在分鐘數的前面加0。而擊鼓傳花的游戲則寓練習于玩樂之中,避免了單純練習的枯燥乏味,更使課堂氣氛瞬間活躍起來
(三)、認識時、分的關系
(1)、演示1時等于60分。學生觀察交流。
時針走1大格是——(1時),分針走60小格是——(60分)。它們所用時間是相等的,所以“1時=60分”。(板書)
(2)小組合作:撥動鬧鐘的分針走一圈,認真觀察時針的變化,探究1時和60分的關系。
設計意圖采用動畫的形式,演示時針與分針的轉動,并以扇形陰影表示出時針走過1大格。能清楚看到時針與分針走過的格數。這與動手撥鐘,學生在紛亂的針與格中觀察時分的關系,其效果不言而諭。在學生疑難處給予幫助,并非削弱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是尋求最佳的學習方式,以期最優的學習效果。
(四)動手實踐,鞏固新知
1、老師報時間,學生撥學具鐘。
2、同桌合作,一個同學撥出自己的作息時間,另一個同學讀時間。
通過動手撥一撥,動口說一說,充分調動了眼、手、腦等感官,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好習慣,還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受到了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教育。
(五)、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1、完成課本P82“做一做”的第1題。
2、游戲:開火車。課件出示時間,學生讀。
在這一環節中,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師生共同參與的游戲把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
(六)、課堂總結,課外延伸。
始發站發車時間到達站到達時間
天門7:方正7:40
天門7:30方正8:20
天門8:30方正9:10
哪輛車出發的最早?哪輛車到達方正最晚?
老師要去方正學習,8時準時開始,車站到學校有十分的路程,老師做哪趟車比較合適?
數學教學要盡可能地聯系學生生活中的問題,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出門坐車學生非常熟悉,再一次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解決生活實際的能力。
整一節課,我盡量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組織他們動手操作、合作交流,鼓勵他們去猜想、概括,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出色的發現者、勇敢的探索者和快樂的創造者。
板書認識時間
起床上課放學睡覺
7:008:153:308:50
7時8時15分3時半8時50分
1時=60分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找規律》是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找規律”的第一課時
2. 教材分析
《找規律》是在學生認識了20以內數及20以內數加減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學生第一次系統學習找規律的問題,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嘗試發現事物中隱含的簡單規律,初步感知找規律的方法。同時,教材內容是學生經常看到的一些現象,有利于吸引學生參與探索活動,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識,增強對數學的認識,提高學數學的樂趣。
教學內容是發現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隱含的規律,其中有顏色、形狀、大小的變化規律及圖形的排列規律。
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找出簡單圖形的變化規律。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和操作找出圖形的排列規律,并能根據找出的規律往下擺、往后涂,加深對圖形排列規律的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運用簡單的規律解釋現實中的現象,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在與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3.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并能夠找出所列舉事物的規律。能夠觀察出事物的規律是《找規律》這個知識點最基本的基本。
2)、教學難點:發現圖形的排列規律,體會數學的思維方法。
二、說學情分析
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到一些規律性的現象,只是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在課堂中,只要老師稍加規范和引導,就可以使學生的思路變得清晰。
一年級的小孩子很活潑,思維很靈活,這就需要串聯一個情景,引起他們的興趣。找規律這個知識點相對來說很簡單,關鍵就看老師怎么規范學生已有的凌亂的知識,怎么引導學生跳一跳再夠到新的桃子。另外,一年級的小孩子能夠集中精力的時間很短,這就對我提出了挑戰。我怎樣設計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學生的興趣,我怎樣抓住學生集中精力的這段時間把我要突出的重點講出。
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按照從易到難的層次逐步提高。從簡單的顏色規律到形狀規律,再過渡到數字規律,之后,聯系生活、發現規律,最后能夠擺出規律、運用規律。由易到難,一步一個腳印,層層遞進。
三、說教法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規律的事物總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如節日里各種美麗的彩燈和彩旗都是有規律的排列,很多物品上裝飾的圖案也是有規律的排列,這些都為從數學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規律提供了很多素材。所以在教學時,特別要注意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另外,還注意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實驗、猜測等活動去發現規律。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是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對數學教學活動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以上理念,我采用了情景導學法,并構建了這樣的教學模式:
1. 創設情景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2.引導探索,進一步認識規律
3.聯系生活,發現規律
4. 動手操作,擺出規律,鞏固發展
5.教學總結
四、說學法
本節課要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隱含的規律,其中有顏色、形狀、大小的變化規律,有數字、算式及圖形的排列規律。學生在學的時候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觀察比較法;2、討論交流法;3、練習法;4、動手操作法。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情景導入
師:小朋友們喜歡看魔術表演嗎?(喜歡)今天老師來變個魔術,猜猜老師今天會變什么?學生說(……)說完后,教師先從口袋里變出一朵紅花,又問:猜猜老師還會變出會什么?(生猜……)接著教師從口袋里變出一朵紫花,接著讓學生猜猜老師下面一朵是什么花?學生說,老師出示,并說說自己的理由。繼續讓學生猜下一朵是什么,接著把花全部拉出來,讓學生說一說這些花是怎么排的(一朵紅花、一朵紫花、一朵紅花、一朵紫花……)
師:看來規律能告訴我們接下來的花的顏色。那么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找一找規律
板書課題:找規律
(這部分設計是根據兒童愛猜的心理,首先讓學生猜沒有規律的東西,學生猜不準,接著讓學生猜有順序的花朵(即有規律),學生一片高興,這樣有意識地按規律呈現,讓學生對比猜測中意會,積累感性經驗,從而初步感知規律。這樣的設計,從學生角度出發,充分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正確把握學生的起點,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思考、嘗試的機會,在猜想中感知規律存在的同時,初步感知了規律的價值。)
(二)新授
師:過幾天是什么節日呀?(六一兒童節)六一兒童節是我們小朋友的節日,有一個一年級小朋友正在布置教室,我們一起去看看他們布置得漂亮嗎?
出示課件:
師:誰能說一說天花板上有什么?是怎么排列的?
1、出示主題圖,引導觀察:小花是怎樣放的?燈籠是怎樣放的?小旗是怎樣放的?同學們站得有什么規律?(學生回答)
師:我們可以從什么地方來研究它的規律呢?
生1:紅旗按紅黃、紅黃這樣排列的。花是按綠紫、綠紫排列的
師:他是從
生:顏色上觀察的。
生2:他們都是一種一個的。
師:哦,你是從數量上來觀察的,也就是XXX對嗎?
(教師邊說邊板書:XXX)
2、小結:小朋友真厲害,發現了這組圖形不僅在形狀、顏色上有規律,而且在數量上也是有規律的。
3、講解例1,課件出示例1,后面一個應是什么?
師:小朋友們,你能猜猜后面一個應該是什么嗎?請在你的書上完成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匯報,說說理由
4、師小結:像這樣一個紅一個黃,一個紅一個黃……這樣的稱為一組,像這樣一組組重復三次以上我們就把它稱為有規律。
讓學生練習說“紅旗是一面紅一面黃重復排列,花是一朵綠一朵紫重復排列……”
5、闖關游戲
(小朋友們真聰明)
師:你能應用你剛才學到的知道完成下面的闖關游戲嗎?看看誰闖關又快又好,老師就送給他一個紅蘋果。
(1)第一關,擺一擺
課件出示例2,先讓學生說說哪些圖形為一組,它是按什么規律重復排列的?
小組討論后匯報。
(2)第二關:涂一涂
課件出示例3,同桌交流,并說一說它是按什么規律重復排列的,應該怎樣來涂?
(3)第三關,猜一猜
課件出示做一做,
把題目改成,猜一猜是什么顏色的?
先讓學生猜,再獨立完成。
6、生活中的數學
(1)先小組討論再說一說,我們身邊有哪些東西是有規律的。比如說:我們的桌椅排列,衣服上的圖案。
(2)生活中很多東西都是有規律的擺放的,請看(播放動畫)
7、小結
師:小朋友們,能說說你今天學到了什么嗎?
8、拓展練習
師:小朋友,你們說得可真好,那你能用學到的知識來設計你的作品嗎?
用準備好的圓片按一定的規律擺一擺,可以擺成條形的,也可以擺成正方形的。展示學生作品,學生邊展示邊說:我設計的是xxx的圖案按一個x一個x依次重復排列。
板書設計:
找規律
一組組重復三次以上稱為有規律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3
1.教材說明
教材將加法的初步認識和5以內的加法安排在一起進行教學。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把兩個數“合起來”是多少用加法計算,并會用適合自己的算法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同時使學生初步認識到應用前面所學的數的組成的知識來計算,比較簡便。
教材分為四個板塊:第一塊為加法的初步認識,主題圖是一個變化過程,讓學生在此變化中理解加法的含義,就是表示“合起來”,在教材中的主題圖里滲透了三個具體問題的含義,都可以用1+2=3這個算式來表示,滲透了不同的含義的事情可用一個抽象的算式來表達的數學思想,使學生初步感受、體會數學抽象的作用及數學的簡潔美。接著,教材安排了一個變化的情境圖,小丑合氣球,來進一步直觀形象地表達、說明加法的含義,讓學生通過看圖、理解圖意,明確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計算,說出加法算式,從而來幫助學生對加法的含義有更深一層的理解;第二塊“做一做”是一個讓學生自己動手擺學具的活動,如擺一個圓片,再擺一個,一共是幾個?擺兩個圓片,再擺兩個,一共是幾個?讓學生在操作中鞏固對加法含義的理解,并能說出加法算式;第三塊為1—5的加法,在學生掌握了5以內數的順序及各數的組成,并初步知道加法含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塊根據兒童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水平初步體現算法多樣化的思想。通過三個小朋友計算4+1=?的思考過程,鼓勵學生說出自己計算的過程,尊重學生的想法,同時,引導學生使其初步認識到應用前面所學的數的組成的知識來計算比較簡便;第四塊教材安排了“做一做”練習。通過學生自己看圖計算3+2=5和2+3=5,3+1=4和1+3=4兩組算式,來進一步鞏固算理和初步感知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的道理。
2.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對加法含義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由于在進行加法教學前,學生已掌握了5以內數的順序和各數的組成,能夠自覺的運用加法進行計算,但不知道為什么要用加法進行計算以及我們是如何用加法進行計算的。因此,再進行加法的教學時,重點是幫助學生理解加法的含義,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計算的同時感知用數的組成計算的簡便。將他們對加法的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
其次,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小組合作意識,因此,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也著重培養學生發展其動手操作、語言表達的能力和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讓學生感受到與同伴交流的樂趣,也培養學生積極思考、認真傾聽他人想法的習慣。
3.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演示,使學生知道加法的含義;能正確讀出加法算式;使學生經歷與同伴交流5以內加法的算法過程,會用適合自己的算法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使學生初步體會生活中有許多問題要用加法來解決。
(2)通過學生操作、表述,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并感受與同伴交流的樂趣。
(3)培養學生積極思考、認真傾聽他人想法的習慣。
(4)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
4.教學重點
(1)知道加法的含義
(2)激勵學生說出自己計算4+1=5的過程
5.教學難點
(1)知道加法的含義
(2)使學生會用數的組成知識來計算5以內的加法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4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第三單元“摘果子”一課。
一、說教材
本課是學生學習減法的開始,學生對減法的含義體會不深。教材從學生日常生活入手,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濃厚興趣及必要性。初步體會減法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因此,我根據教學要求,學生特點確定教學目的為:
知識目標、初步體會減法與生活的聯系。
在具體情境和活動中,體會減法含義;能正確列出并讀出算式。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與語言交流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大膽發言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體會減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體會減法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具:多媒體課件,小黑板
二、說教法
本課我采用觀察操作,練習,討論多種方法交進行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在“摘果子”這一生活情境中初步感知減法含義。
三、說學法
學生本課中通過觀察操作,提出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加深對減法的理解。
四、說教學流程
根據數學“創境——探究”教學模式,我把教學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一)復習準備,創設情境
l 在這一環節,我充分利用“摘果子”這一情境。“秋天是豐收的季節,園,自然過子里的果子成熟了,蘭蘭提這籃子來摘果子。她請我們一起去,你們說好嗎?那我們出發吧!這樣學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調動起來渡到第二階段。
(二)探究新知,總結規律
首先讓學生看圖觀察,樹上原來有幾個果子?蘭蘭摘走幾個?還剩幾個?教師引導學生講圖意提問題,這樣即可以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問題能力,又為以后學習減法應用題打下基礎。接著指名列式計算,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自己讀算式,認識減號。為了加深對減法的理解,我問:“你是怎樣知道
還剩3個果子?為什么用減法算?”學生對減法的理解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我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尋求不同解法。
為使每個學生對減法含義的理解,建立在親身體驗和動手操作的基礎上,我設計了同桌擺鉛筆的小練習。一人說另一人擺。最后我引導學生:生活中還有很多事情與減法有關,你能舉例說明嗎?讓學生找找身邊的減法,初步體會減法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再進行小結質疑:蘭蘭見到同學們學得這樣好高興得忘了剛才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誰能告訴她?如果沒有問題進行第三街段。
(三)鞏固練習,形成技能
練習是發展智力,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練習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突出重難點。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題1看圖填算式。讓學生對本課知識點進一步掌握。2算一算檢查學生離開圖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3到5題也是看圖計算。其中4,5題答案會有不同的結果,只要學生解釋合理,我都給予肯定。為了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我設計第6題是比較大小。這道題我采用同桌合作學習,讓學生通過互相幫助合作解決困難,讓他們每個人都產生成功的喜悅,調動了學生的非智力 因素。最后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形式游戲“摘果子”讓孩子們在玩玩,笑笑,算算中結束本節課。
(四)全課總結,強化新知
一堂課的結束,要讓學生明確所學的知識,建立知識網絡。我問;“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培養學生概括能力。
這節課我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同時,自主感受,協調發展。力求圓滿完成教學任務,使課堂教學優質高效。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5
教材分析
《認識鐘表》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教學內容。本節課要求學生對整時的認識,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為以后“時、分”的教學奠定基礎。
學生分析
時間的知識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大部分學生在學前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多多少少都接受過一些關于時間的知識。一般來說,他們的活動都要按照一定的時間來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
設計思路
本課從導入到實踐活動,學生都是在以非常熟悉的“我的一天”來設計的。注重了學生學習學習方式的轉變,體現了有效教學的理論。進行這一知識的教學,體現以生活為依托,以實踐為第一。在教學中,學生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讓他們在玩中發現數學問題,找尋數學知識,學生的思維可以得到盡情的發展,個性得到盡情的張揚,使40分鐘的課堂變的有效果、有效率、有效應。
學生的學法:
時間的概念比較抽象,要結合大量的實踐活動來學習,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體驗才能把這一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使其主動掌握時間的基礎知識,通過師生互動學生也參與了有效學習的過程。
我的設計理念:
一、感受數學生活化的魅力。
由于時間在生活當中是無時無刻不在的,學生對此也有一定程度的感知,所以我從每一個人日常生活的作息時間入手引入正題,再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識和經驗去認識鐘表,通過討論、交流的方法由生活經驗上升到知識體系。
二、在實踐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我讓學生應用這節課學到的知識為自己設計一份作息時間安排表,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促使學生把已獲得的知識、能力應用于生活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在實踐探究中,學生各自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意見,課堂成了學生展示自己個性的舞臺。
三、感受數學中的情感。
數學并不是枯燥的,它其中也蘊含著豐富的情感生活,這也是在有效教學中“全人”發展的特征體現。在本課中我通過讓學生了解自己媽媽的作息時間,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對學生來說也是一次心靈的震撼。雖然是短短的幾句話,也是對學生進行了一次感恩教育。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鐘面和電子表面,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正確地讀、寫整時時刻。
2.經歷操作、討論、交流等實踐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動口、動腦的實踐應用能力和合作精神,發展數感。
3.建立時間觀念,學會合理地安排作息時間,養成遵守和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教具、學具:教學課件、鐘表和鐘表模型
教學流程
本課我主要由五個教學環節來完成
一、激趣導入。
1.創設情境。
(1)猜謎:小小駿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聲噠噠似戰鼓,提醒人們爭朝夕。(創設情景,有效的課堂提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根據出主題圖設題提問。
提問:你能說出你自己的作息時間嗎?你怎么知道的呢?(看掛鐘或電子表。)
2.揭題: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鐘表”。(板書課題:認識鐘表)
二、探究新知。
1.認識鐘面、電子表面。
(1)觀察鐘面和電子表面:學生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觀察的對象,可以觀察鐘面,也可以觀察電子表面,互相討論、交流意見,教師參與共同研究。
(2)學生交流、反饋(得出以下幾種答案)。
鐘面:①有1~12個數字(點擊閃爍)。②有2根指針,長針和短針。(身體又細又長的叫分針;身體又粗又短的叫時針。)
電子表:①由數字表示時間。②中間有2個點會閃爍。
(開放式的課堂,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能力。學生自主、有效的獲取知識,學生掌握知識也就更加扎實。)
2.認識整時。
(1)課件依次出現“我的一天的生活”。
觀察畫面,說一說我接下來的一天是怎樣安排的?
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觀察、交流。
學生互相評價,教師引導學生體驗:描述任何事物時都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學生的評價客觀、真實。培養學生的自主評價能力。)
(2)認識鐘面上整時刻。
①觀察鐘面,你有什么發現?學生充分交流
③引導學生小結:我們在看鐘面時不僅要看時針,
還要看分針,如果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④反饋練習。出示模型鐘:說說這是幾時?你是怎樣想的?
(設計此環節引導學生思考、觀察、探究中發現知識。)
(3)認識電子表的整時刻。
1、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可以自行完成,也可以小組討論完成。
2、教師:說一說你是怎樣認識電子表上的時刻的?
3、引導學生小結:在電子表上,如果點的后面是2個0,前面的數字是幾就是幾時。
4、反饋練習。
出示模型鐘:這個時刻用電子表的方式來表示,該怎樣寫呢?
(強調:電子表表示的整時刻時,點的后面是2個0。)
5、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用兩種方法來表示整時刻。一種是文字表示,一種是電子表的形式。(小結加深學生對時間兩種表現形式的理解)
三、知識延伸。
1、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我起床的時間是6時,看動畫片的時間也是6時呢?(得出一天有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初步感知時針每天轉2圈。)
2.練習十六第3題。
(1)提問:①鐘面上現在是幾時?
②再過1小時是幾時呢?
(2)反饋(教師演示課件):分針轉一圈,時針走一格。(4時)
(3)學生獨立認識其余鐘面時間。
3.實踐活動:小組合作設計一份合理的作息時間安排表。
(這個實踐活動體現有效教學的基本策略之一的關注發展和關注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四、情感體驗。
你能說出媽媽一天的作息時間嗎?她的作息時間和我們有什么不同呢?為什么會這樣呢?(體現有效教學的特征,關注“全人”發展。)
五、小結。
師:學習了這節課后你有什么收獲?懂得了什么道理?希望通過這節課大家不僅能認識鐘表,還要懂得珍惜時間,和時間一起賽跑!應用較少的時間做更多的事情。
(滲透有效教學的內涵,節時高效。相機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課后總結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作為一名剛剛踏上數學教學之路的我來說,整堂課的設計和實施免不了會有許多不足。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師能夠給我批評指正,我虛心接受,并將努力改善。謝謝大家!我的說課到此結束。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6
說教材分析
《認識人民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5單元的教學內容。人民幣是我國法定的貨幣,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讓一年級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掌握的對100以內數的認知,認識人民幣。一方面使學生初步知道人民幣的基本知識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幣,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對100以內數的概念的理解,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一年級兒童年齡小,缺乏社會經驗,上市場購物的機會也少,對人民幣只是初步的認識,對于要用到錢才能買到東西這一樸素的等價交換的原則只有初步的意識。本節課的教學會使學生對人民幣有進一步的認識,使學生在簡單的活動中感知人民幣的幣值和人民幣的商品功能。
說設計理念
數學知識要加強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適當調整教材的呈現方式,力爭體現《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課堂上以聰聰和明明兩個小精靈為主線,讓它們成為學生學習的伙伴,幫助學生解決難題;當它們自己遇到難題時,讓學生幫助解決,進一步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說教學目標
1.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2.培養實際生活中的購物能力,提高社會交往和社會實踐能力。
3.通過購物活動,初步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商品交換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愛護人民幣。
多媒體課件、玩具熊,筆、橡皮、尺、練習本等。
每個學生一個錢袋(內裝各種面值的人民幣)。
說教學流程
一、導入:從生活出發,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1.老師出示一件物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師:猜一猜,用多少錢買來的?
2.日常生活,哪些地方要使用錢?(請學生回答。)
師:好的,下面我們來看一段錄像。教師邊看邊問: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
3.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錢的示意圖,問:零花錢可以用來干什么?
【滲透德育:保管好錢,積少成多,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質,獻愛心等。】
小結:我們國家的錢叫人民幣。(板書:認識人民幣。)
(看課件)今天,老師請來了兩位小朋友:
(課件播放配音)我叫聰聰。我叫明明。嗨!大家好,認識我們嗎?我們一起來認識人民幣。比一比,看誰學得好。
師:同學們,加油呀,可不能輸給聰聰和明明。
二、新授:認識人民幣。
1.認識人民幣。
師:我們現在使用的是我國發行的第5套人民幣(出示課件)。
請同學們仔細看,這些錢你們都認識嗎?
(1)區別新版和舊版:以10元為例。
①課件顯示放大的10元,問:這是多少錢?你是怎么認識的?點擊數字10和漢字拾,點擊單位圓(大寫)。
②課件顯示放大的10元(新版),問:這是多少錢?你是怎么認識的?
小結:對!看人民幣上的數字和數字后的單位就能知道它的面值。
③區別:這兩張10元的人民幣有什么不同?(圖案、大小、顏色,等等。)
④聯系實際:10元錢可以用來干什么?
(2)區別紙幣和硬幣。
①課件顯示5角紙幣,問:你是怎樣認識的?
②課件顯示5角硬幣,認一認。
③課件同時出現5角紙幣和硬幣,區別不同。
④課件出示背面,問:背面是什么?(國徽。)
小結:國徽是我們國家的標志。人民幣上都有國徽,所以我們應該愛護它,不要隨意損壞它。
2.隨意點幾張大額人民幣,集體回答。
20元,50元(新、舊版),100(新、舊版)。
3.老師給每位小朋友準備了一些人民幣,把它拿出來。
活動形式:兩人一組,一個拿,一個認。
4.分類:這么多的錢放在一起,多不整齊,請小朋友想辦法分類整理一下。
(1)按單位分:元、角、分(板書)。
(2)按質地分:紙幣、硬幣。
(3)按數字大小分。
(4)按新版、舊版分。
請學生匯報:展示臺上展示。
5.請小朋友們把錢推到左上角,將書翻到第47頁,你發現書上的人民幣和我們平時所見到的人民幣有什么不一樣?(課件顯示。)
小結:像這樣,在人民幣的左下角有一道紅色斜線,這樣叫樣幣,是不可以使用的。
三、換錢游戲:進行簡單的計算。
1.師:我們已經認識了人民幣,不知道聰聰、明明認識了沒有?
(課件播放配音)我們已經認識了人民幣,還知道人民幣按單位有元、角、分。那么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讓我們來做一個換錢游戲,好嗎?
一張2角可以換________個1角。
一張5角可以換________個1角。
小朋友們,動手換一換吧!
活動形式:兩人一組,可以左右兩人一組,也可以前后兩人一組。
(引導)小朋友,我們看聰聰、明明在干什么呢?
2.情景對話:出示課件并配音。
聰聰:明明,明明,你到哪去?明明(手里拿著一堆錢):我拿10個1角錢去買一把尺。
聰聰:你拿這么多1角錢,丟了一個多可惜呀!那怎么辦呢?誰來幫幫我?
請學生回答。
明明:謝謝你!現在我知道了。1元錢可以換10個1角錢。
(板書:1元=10角)
四、實踐活動。
(課件顯示,配音)我們不僅認識了人民幣,還知道元、角之間的關系,同學們想不想活動活動,老師準備了一些小獎品,獎給活動中表現好的同學。
1.師生互換:老師手中有1元錢,能換你手中幾張2角錢?(同桌可以互相幫忙。)
2.生生互換(解決不同的付錢方法):找方法多的和最簡便的。
師:(拿一件玩具)買這件玩具要花1元1角,有幾種付錢方法?
四人小組合作交流討論。
請小組匯報(組員可以幫忙),發給點子最多那組獎品,表揚他們團結合作的精神。
許多種方法,再說出哪種方法最簡便。
3.(課件播放配音)小朋友們想不想用自已手中的錢去買自已想要的東西?好,讓我們去小小超市看一看吧!
選四名售貨員,開始自由下座位買。
【購物時要守秩序,講文明,用過錢后洗干凈手,買自己需要的東西,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五、總結。
(課件配音)小朋友,這節課我們上得真愉快,學會了很多知識,你們都學會了什么?
(課件配音)你們說得真好,小朋友們再見。
生:聰聰、明明再見!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7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
一年級數學上冊第84-85頁的內容及相應的習題。
(二)、教材所處地位及作用
“11-20各數的認識”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掌握10以內數的基礎上,通過操作實踐,觀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學習新知識,并且為學習20以內的加、減法做好準備。本課分成三個層次進行教學:第一,是先創設一幅教師帶學生過馬路的情境圖,讓學生觀察、數一數,圖中有些什么?有多少?并且通過這個情境圖向學生進行遵守交通規則和注意安全的教育。第二,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動手操作、數一數及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去學習“11-20各數”的認識、組成、數的順序及大小。第三,通過創設一系列的游戲情境,讓學生鞏固本節課的新知識。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
1、認識11-20各數,能正確數數、讀數,知道這些是由1個十和幾個一組成,并掌握20以內的順序、會比較數的大小。
2、在日常生活中發現11-20各數。
3、能積極主動探索、動手操作并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初步體會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
教學重點:數11-20各數的讀法。
教學難點:理解11-20各數的組成。
二、說教法與學法
1、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數一數的學習方式去認識11-20各數。
2、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猜一猜、數一數、擺一擺及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掌握“11-20各數”的讀法、組成、數的順序和大小。
3、創設一系列的游戲情境,讓學生通過數一數、擺一擺、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去鞏固新知識。
三、教學過程:
第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小朋友們,請看一看這幅圖,你都發現了什么?
生1:我發現了1位老師和9個學生一共10個人。
生2:再接著數一共是19人。
生3:我發現有14棵樹、20條斑馬線。
師:大家說得可真好,這幅中告訴我們過馬路時一定要注意安全。
(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創設了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情境向學生進行安全教育。)
第二、提供探索機會,經歷學習過程
1、操作、數數。
師:大家看看老師有一把鉛筆,猜一猜,有幾支?
生:[自由猜測]9、15、16、20……
師:小朋友猜了這么多,那到底誰猜的對呢?怎么辦?
生:數一數就知道了。
師:好,我們數數看,。
生:1、2、……10,
師:好的,老師先把這10支捆成1捆,那么再接著數下去。
生:11、12……20。(再把這10支捆成1捆)
師:這里一共是20支,你猜對了嗎?(臺下一片歡呼聲)
師:現在你們能像老師剛才的樣子,拿20根小棒,同桌合作,一個擺一個數嗎?
(同桌合作,一個擺一個數)
師:這些數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新知識。(揭示課題)
師:大家觀察一下我們的教室,哪些事物是表示“11-20各數”的。
(班上桌子的張數、男女生各有20人……)
2、擺小棒,讀數。
(教師直接出示11支鉛筆)
師:你們知道這表示多少?
生:[快速且大聲地回答]11
師:你們怎么這么快就看出來了,怎么看的呢?
生:[大部分學生搶著舉手],1捆就是10根,再加旁邊的1根,就是11。
師:[拿起1捆小棒]簡單地說,幾個十?
生:1個十。
師:[再拿出1根小棒]幾個一?
生:1個一。
師:[教師語速放慢]1個十和1個一合起來是11。好,剛才老師講的這句話,誰還會說?[指名復述這句話]
師:還有好多同學都會說,都想說,那同桌互相說吧?[同桌互說]
師:剛才都是老師擺小棒,現在小朋友能不能也用這種方法擺一個十幾,同桌合作,一個擺一個說組成,有問題嗎?
生:沒問題。[同桌合作后個別匯報]
師:你擺的小棒表示幾?生1:17。
師:好多小朋友都看不見你擺的,你能介紹一下你是怎么擺的嗎?
生1:我是先拿1捆,再加7根。
師:也就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生1:是由1個十和7個一組成的。
生2:我擺的是19,是由1個十和9個一組成。
[同桌之間根據各自所擺的數字互相猜數、評價]
3、數的順序和大小。
師:小朋友很聰明,能夠看著小棒讀出它們表示的數,現在看看尺子圖,把你認識的數字讀出來好嗎?(生順數、倒數、讀單數、雙數)
師:尺子上的數字,越往右,你發現什么?生:數字越來越大。
師:老師看著尺上的數字,就能想出好多問題,比如,15前一個數是幾?后面又是幾
生:它的前面是14,后面是16。
師:比16多1是幾?生:17。
師:19比20少幾?生:少1個。
師:誰能學老師的樣子,看著尺上的數字給大家提問題,并且比我提得更好?
[學生提問,其他傾聽回答]
師:好多小朋友還想提,那同桌合作,1個提問,1個答。[同桌內交流]
師:小朋友能否把尺上的數字記住,不用看尺子進行搶答。
師:13比14少幾?19前一個數是幾?2個十是幾?[搶答]
第三、學習應用,鞏固新知。
1、分組比賽,看哪組數得最好。
A、從11數到20B、從7數到13
C、19倒數到10D、從11數到18
2、擺小棒的游戲。
師出示數字卡片,一個擺一個讀數和說數的組成。
3、找朋友。
下面拿數字卡片的小朋友,上去找數字相同的好朋友。
第四、小結。
師:這節課中你最高興的是什么事?
生1:我學會了11~20各數。
生2:猜數字我很喜歡
……
四、板書設計
11-20各數的認識
情境圖尺子圖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8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今天我說課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九單元《統計》的內容。
教材分析:學生在一年級上冊已經學習了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收集、整理數據,初步認識了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本冊的統計,以整理數據為主要內容。讓學生經歷簡單的統計過程,繼續探索收集、整理數據的方法。通過比較,引導學生用畫“√”的方法記錄,為以后學習用畫“正”的方法記錄打下基礎。教材在編排上有以下特點:
1)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收集和整理數據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直接關系統計的結果是否正確。收集和整理數據時,往往要把數據進行分類和計數。本單元教材沒有把收集和整理數據的方法灌輸給學生,而是讓他們在熟悉的問題情境中產生分一分、數一數的愿望。收集信息和計數往往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教材沒有明確規定哪一種比較好,而是讓學生在整理數據的實踐中體會,在同學間的交流中比較和選擇。
2)讓學生到生活中去調查和收集數據。收集數據是統計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環節,教材很重視收集數據,把它作為統計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材要學生到小組里收集鉛筆、橡皮、直尺的數量,到課程表中收集一些學科的周課時數等,讓學生邊調查、邊收集、邊分類、邊計數,實實在在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3)改變傳統的數學教材片面關注制作統計圖、表技能的現象,讓學生經歷統計的全過程。教材重視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情境中產生統計需求,初步形成統計策略,在調查、收集信息和整理數據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統計方法,利用整理后的數據作簡單的分析、判斷,在統計的全過程中培養初步的統計觀念。
2、教學目標:1)讓學生經歷簡單的統計過程,初步學習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方法,會把整理出來的數據填在簡單的統計表里,能利用統計表里的數據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2)使學生在統計教學過程中發展數學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2、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自己選擇記錄方法作記錄,并在合作交流中體會哪種記錄方法既清楚又方便。本節課突破重難點的關鍵是: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在老師的引導下及彼此的交流中選取最為恰當的統計方法。
二、說教法
在全新教育理念的指導下,課堂教學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 為宗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學習形式是培養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我將先以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為背景,組織學生進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性學習,自己觀察、自己發現,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然后進行廣泛交流,體現數學課堂的開放性。
說學生:
全班37名學生。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有一定合作交流學習的能力。教師所要做的就是設計、組織學
生進行有價值的統計活動。
三、說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一是安排學習小組。二是每個學習小組準備學具,把5個正方形、7個三角形和4個圓混雜著放在一個盒子里。
1、引入新課。出示雜亂地貼在黑板上的圖形,先讓學生說說有哪些圖形,然后讓學生利用自己的方法分一分、排一排來知道每種圖形有多少個。
(以此來復習舊的統計方法來引入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2、進行新課。
1) 以小組為單位利用自己的方法來統計盒子里各種圖形的個數,并把統計的結果的結果填在表內。
2) 交流統計方法。請學生說一說自己利用的什么統計方法,如何操作的。如果教科書中的方法學生沒有想到,可以讓他們看看書上的插圖,說說圖中的學生是怎樣整理的,并讓他們照書上的方法再做一做。完成以后把學生的各種記法以及畫“√”的記法進行比較,說說各種記法的特點,比一比哪種記法既清楚又方便。
(在此我依照學生課堂的實際情況來操作,以學生的意愿為統計的主要策略,但在交流中,我會引導學生在多種的統計方法中選取比較方便清楚的,讓學生自己交流比較,選擇出適合的統計方法。)
3) 分析數據。根據統計表里填寫的內容回答書上的問題,并思考還能知道什么?(培養學生充分利用統計數據的意識,不光要學會回答問題,還要能提出問題并解答。)
3、組織練習。
1) 統計小組里的鉛筆、橡皮、直尺各有多少。小組同學互相合作收集整理數據,并填寫表格。
2) 請組長介紹統計方法和結果,并把結果填寫在黑板上預先畫好的表格里,并回答課本上提出的問題。
3) 通過結果,你想說點什么?如果我是文具店的經理,你們想對我說些什么?
(作為老師,在此環節中充當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參與者,充分培養數學課堂中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反思:
1、統計是數學課程標準規定的四個領域之一。傳統上比較注重統計圖表等知識和根據統計圖表回答問題的教學,而課程標準則更加重視學生對數據統計過程的體驗,學習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
認識統計的作用和意義。這部分內容比較繁瑣,分小組進行合作學習是有效的學習方式。
2、教師將教科書的盆花變各種圖形,努力為學生創設一些數據,使教材更具有實用性。
3、教師要善于捕捉課堂上學生的反饋信息,創設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
4、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統計,使他們的情感、態度在其中得到了充分體驗。
5、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善于把握課堂激勵機制,使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
6、明確要求,才能“有的放矢”。課堂上的每一個環節,教師都應讓學生先明確要求,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這樣,課堂上的討論、操作等活動才不會流于形式而落到實處。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9
《認識圖形.一》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開始,主要從形狀這一角度來使學生初步認識物體和圖形。這一單元包括:立體圖形的初步認識和平面圖形的初步認識。因為現實生活中孩子們接觸的大多是立體圖形,所以教材把認識立體圖形排在平面圖形之前。教材在這部分內容的編排上體現了新課標的兩大理念:注重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注重在活動中學習知識,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學習過程,掌握知識。
我的學生大多是五六歲,年齡偏小,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還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數多(53人),分組活動不容易組織。另外,據我課前調查,學前班雖然也認識過這些圖形,但很多孩子將“長方體”說成“長方形”,將“正方體”說成“正方形”,也有將“圓柱”說成“長方形”的,將“球”說成“圓”的更多,所以教學目標不能定得太高。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觀察,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知道它們的名稱,會辨認這幾種物體和圖形;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及觀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3、通過學生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
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與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袋子,提出一個要求: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看哪個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
(二)、活動,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指名學生上臺演示,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師拿出大小、顏色不同的實物直觀揭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概念,并板書名稱。然后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模型,讓學生認一認,并與相應的實物歸為一類。
2、摸一摸,感知特征。
(1)讓學生動手摸一摸這些實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組內交流。
(2)在班上匯報交流。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1、由實物圖抽象出模型圖
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對幾種立體圖形有了比較多的感性、直觀的認識,促使學生形成幾種立體圖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2、讓學生說一說日常生活中見過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
3、記憶想像。
(1)分別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圖形讓學生辯認,將這些圖貼在黑板上,讓學生拿出相應的實物。
(2)讓學生閉上眼想一想四種圖形的樣子,并用手比劃。
(3)游戲:猜一猜
學生閉上眼,摸一摸老師給出的一種實物,判斷它的形狀。
(四)、游戲
1、看一看
2、摸一摸
3、猜一猜
板書:
認識圖形:
正方形 長方形 圓柱 球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0
一、教材分析
《圖形的拼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一年紀下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課文。
教學重點與難點:平面圖形的特征和轉化
教具學具準備:
2張長方形的紙、1把剪刀、1張正方形的紙、1根小木棍、1顆針.20根小棒
教學目的:
1:通過操作活動,使學生體會所學平面圖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邊的特征.
2: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系.
二、教法學法
舉例法、實驗法、講解法。
三、教學過程:
第一:引入
賞賜課我們所學的內容是20以內的退位減法,我們來復習一下。說算式讓學生搶答。
隨意的說。
第二:先動手做一個折風車的活動
讓學生體會和理解平面圖形的特征。(教材27頁第一題:沿虛線折一折)
教師用紙當場做給學生看,教學生一起來,邊做邊講。
最后讓學生明白:
長方形的特征:對邊相等。正方形的特征:四邊相等。
第三:用幾個平面圖形來拼組一個平面圖形。
使學生明白他們之間的轉換關系。(教材28頁做一做)
教師用紙當場做給學生看,教學生一起來,邊做邊講。
平面圖形之間的相互轉換:圓變正方形、正方形變長方形等等。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1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認識人民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人民幣是我國的法定貨幣,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讓一年級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掌握的對100以內數的認知,認識人民幣。一方面使學生初步知道人民幣的基本知識和懂得如何使用錢,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學生對100以內數的概念的理解,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換錢游戲、購物購票活動,讓學生經歷認識人民幣的過程,初步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商品交換中的動能和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及人民幣的商品功能,培養學生愛護人民幣,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知道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
難點:能正確區分不同面值的人民幣;元、角、分之間的換算關系。
四、教法、學法:
由于本節課是《認識人民幣》的起始課,學生對人民幣只有初步的認識,因此,我引入新的教學理念讓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采用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學方法。教學中,我先通過換錢游戲和購物購票活動,使學生初步感知人民幣的幣值和它的商品功能;再讓學生在“動”中學,在“動”中思。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緊扣知識點,設計各種活動,力求達到讓每一個學生想學、會學、學會、會用。
五、教具、學具:
突出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我準備使用真幣或掛圖演示,每個學生一個錢袋(內裝各種面值的人民幣)。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抓住學生愛聽故事這一特征,我一開始就以故事引入。
口述1:從前,有個愛問問題的孩子。一天,他又拉著爺爺問問題了:“爺爺,爺爺,我們國家到底有多少錢呀?”爺爺想了想,笑著說:“我們國家有188元8角8分錢”。
這樣,我利用故事情境,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把身心準備和知識準備真正合二為一,很自然地引出了新課。
掛圖2:出示購物、購票、乘車、存錢圖。
我又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些地方要使用人民幣,讓他們初步感受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和商品交換中的功能和作用。我再通過調查班級中哪些小朋友有存錢的習慣,教育學生要保管好錢積少成多,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質。
(二)、動手操作,認識人民幣。
掛圖出示3:我國發行的第5套所有面值的人民幣
我利用課件出示了我國發行的人民幣的品種,讓學生對我國各種面值的人民幣有一個整體的了解。
掛圖出示4:
說一說:介紹自己錢袋里的人民幣
分一分:學生嘗試將人民幣分類
辨一辨:說說兩種50元、100元的人民幣有何異同?
認一認:同單位的人民幣各有幾種?
學生活動由我的任務而始,學生在完成任務的活動中,初步認識了人民幣,在分類活動和簡單的計算中感知了人民幣的單位有元、角、分。我又通過區分人民幣的異同,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概括能力。
(三)、提煉知識,綜合運用
在此教學環節中,我首先設計了換錢游戲。
出示5:1張2角可以換______張1角;
1張5角可以換______張1角;
先讓學生明白:以角為單位的3種人民幣之間的關系及它們的面值。
繼續做換錢游戲,我出示1個1元紙幣,問“你應拿幾個1角紙幣才能換取老師手中的1元紙幣”?讓學生小組合作,在自己桌上先擺出1個1元硬幣(或紙幣),然后再擺出與1元等價的10個1角硬幣(或紙幣)。最后,我讓學生歸納總結出元和角之間的關系:1元=10角。
出示6:1張1元可以換______張1角。
1元=10角
在此基礎上,我又設計了購物活動。
掛圖出示7:橡皮(1角)練習本(5角),鉛筆(2角)
1、1元錢能買______塊橡皮。
2、1元錢能買______支鉛筆。
3、1元錢還能買什么?
聯系生活實際,在購物游戲中,讓學生進一步掌握了1元=10角的關系,同時,通過對價格的了解,感受了1元的幣值。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掛圖出示8:游樂園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游樂園購票”活動,學生根據手中的備用錢,自主選擇游樂項目,這樣,我把單調的課堂練習變得生動有趣。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鞏固認識了人民幣,在思考中感受了人民幣的價值,在愉快的教學氛圍中獲得了數學知識,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發展。
評價分析:
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本節課中,我把評價貫穿到教學的各個環節,評價方式多樣化,在學生換錢游戲中,以學生自評為主;在購物購票活動中,以學生互評為主;學生匯報結論時,以師評為主,利用發展性評語。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分類和比較是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也是學生學習其他數學知識的基礎。本課教學以“幫媽媽放衣服”為主情境,通過媽媽與小朋友的對話,引發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學習比較“厚薄”,同時根據圖中提供的花瓶、琉璃球、瓷馬等物品還可以比較“長短”、“多少”、“大小”、“輕重”、“粗細”、“高矮”等。通過“在情境圖中找一找,比一比”,讓學生自己尋找可比的對象,選擇比較的標準來“比”,給學生較大的自由發揮空間,體現“以人為本”、“以發展為宗旨”的素質教育新理念和目標。
二、說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使學生學會比較事物的多少、大小、輕重、高矮、長短、遠近、寬窄、粗細、厚薄等。
(2)、讓學生在比一比的過程中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能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并提出有關“比較”的簡單數學問題,能初步匯報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2)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對積極參與、勇于交流的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經歷比較的過程,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物產生好奇心和興趣。
三、 說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使學生學會比較事物的多少、大小、輕重、高矮、長短、遠近、寬窄、粗細、厚薄等。
難點:讓學生在比一比的過程中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能
四、 說教學策略
1、說學情
根據日常的生活經驗,學生對比較事物的多少、大小、輕重、高矮、長短、遠近、寬窄、粗細、厚薄等,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考慮比較的多種方法。
2、設計理念
本著讓學生學習身邊的數學,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的理念。設計了一定要讓學生在自己的親身經歷中感悟、體會、認識。基于這樣的理念,設計了一個個游戲,讓學生去動手實踐,感受數學知識就在身邊。
3、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氣球、彈力球
五、課前游戲:對口令。
師說上句,生對下句。
我說大,我對小;我說高,我對矮;我說低,我對高;我說長,我對短;我說薄,我對厚;我說輕,我對重;我說寬,我對窄;我說遠,我對近……
熱鬧的師生互動的對口令游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對口令的內容緊扣本課知識點,便于學生感知、理解,為“比一比”的學習做好鋪墊。
六、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教師請班里一名比較高的同學與自己合作比一比個子。得出老師比同學矮的結論。
2、再請兩個同學與第一個同學比個子,分別得出結論。
3、引出課題。這些結論都是通過“比一比”得到的(板書:比一比),今天我就來研究“比一比”,看通過“比一比”的活動,還能知道些什么?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生活小事引出“比一比”的學習,使他們切身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教師民主地參與到學生活動中去,和學生打成一片,教師以一名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自己的“看法”,鼓勵學生大膽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反駁,培養學生敢于發表自己見解的精神,充分調動學生研究“比一比”問題的積極性。】
二、引導探究。
1、整體感知情境圖。(課件出示情境圖)
師:仔細觀察,說說圖上都有什么?
學生們通過觀察說出畫面中左邊有掛衣櫥和存衣柜,放有爸爸、媽媽和小明衣服;右邊是博古架,擺放著瓷馬、花瓶、琉璃球等。
2、比多少、厚薄。
(課件播放)小明說:媽媽的衣服真多呀!
師:你和小明的看法一樣嗎?你怎么知道的?
(多媒體突出放大存衣柜,便于學生觀察。)
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1)數一數媽媽的衣服有11件、小明的衣服有4件,所以媽媽的衣服比小明的多。
(2)媽媽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厚,所以媽媽的衣服多。
(多媒體演示比厚薄的過程)……
小結:同學們用了不少好方法比較出媽媽的衣服最多,通過“比一比”,我們還可以發現許多問題呢。
3、比長短。
師:秋天到了,天氣涼了,媽媽準備了三件外衣掛在衣櫥里,(多媒體突出放大掛衣柜),比一比,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討論并在全班匯報。
學生們會出現許多不同的結論,如:媽媽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長;小明的衣服比媽媽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長;小明的衣服比爸爸的衣服短;媽媽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長,比爸爸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最長,小明的衣服最短……對于能用多種標準進行比較的小組進行表揚。
小結:比較的時候一定要確定誰跟誰比,比的標準不同,結果也會不同。
3、你還能比什么?
仔細觀察情境圖,小組確定研究內容,選擇一樣主題圖中的一件物品,合作進行比較研究。
小組匯報,其它組補充、評價。
小組可以選擇琉璃球比較大小、輕重等;可以選擇瓷馬比較高、矮、多少等;也可以選擇花瓶比較胖瘦、高矮等。
小結:(根據小組合作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設計意圖: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先帶領學生充分感知情境圖,說一說看到了什么,由“媽媽的衣服真多呀,你也這樣認為嗎”這個問題,激起學生運用生活經驗進行自主探索的興趣。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采取由扶到放的方式幫助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先是領著學生比較衣服厚薄,再半放給小組交流比較衣服長短,最后通過“還可以把什么東西比一比”,讓小組自選研究題目,進行比較,這樣一步一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小組合作,互相補充、互相啟發,使他們對新知識得到比較清晰、全面的認識。】
三、“闖關”鞏固。
第一關比多少、厚薄(多媒體出示第23頁第1題)
師問:哪邊的書最多,哪本書最厚?
學生獨立思考完成。
第二關比輕重(第24頁第2題)。
用多媒體模擬天平稱量水果的過程,
學生獨立思考后判斷輕重。
說說理由。(學生可以結合壓翹翹板的生活經驗直觀感受天平杠桿重的一端下沉,輕的一端上翹的原理。)
【設計意圖:通過多媒體演示,變教材的靜態呈現為動態呈現,引起學生對已有的生活經驗感受,從而更直觀形象的感知天平稱重的有關原理。】
第三關比手的長短(第24頁第4題)。
演示活動:教師演媽媽,大同學扮演“我”,小同學扮演“弟弟”,比手。誰的手最長?
【設計意圖:結合自主練習中的的插圖在課堂上組織分角色表演演示活動,緊緊抓住了學生們的注意力,符合兒童欣賞、認知特點,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第四關:實踐應用活動:誰哪合適?
1、出示一個氣球和一個彈力球。
師:請你猜一猜哪個球重?哪個球輕?
2、學生們掂一掂、試一試后,說說實際比較的結果。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猜測一下哪個球重,哪個球輕?熟悉這兩種球的孩子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很快判斷出彈力球比氣球重,對與沒有這種生活經驗的孩子教師要組織他們親身試一試,體會大得物體不一定重,小的物體不一定輕的辨證思想。這是一道綜合性較強的開放題,一定要留給學生充足的空間在組內交流各自的想法。】
第五關:實踐拓展活動
找一找,生活中、教室里還有什么可以比的東西,小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說一說。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3
一、說教材這節課的教材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40頁的內容。《比多少》是在學生學習了100以內數的認識之后進行教學的,這節課將為以后進一步學習數的比較打下基礎。也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及生活中的廣泛用鋪路。
二、教法學法數學應該是學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沒有生活的數學是沒有魅力的數學。本課設計不斷創設富有生活意義的操作活動,激勵學生在操作中體驗生活的數學,從操作中發現,從發現中體驗,讓“做數學”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的基礎和紐帶,成為課堂發展的原動力,體現新課程“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須的數學”的教學理念。基于以上的知識,并結合本教材的特點,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進一步感知100以內的多少,會用“多一些,少
一些,多得多,少的多”描述數之間的大小關系。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概括力。
3.德育目標:使學生感受數學無處不在。
4.情感目標:激活學生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
多”的主觀需要,使學生愛學,樂學,在活動中體驗成功,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以上目標在數學活動中滲透,形成德育、智育、知識與能力的結合,本課的重、難點是: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意思,并能用它描述數之間的大小關系。
三、教學過程分四層次:導入、新課、練習、總結.
1.導入部分:
猜班級人數:“我班級的人數比40多、比45少”,誰能猜一猜
我班有多少人?通過猜數,集中學生注意力,并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新課的學習奠定基礎。
2.新課部分
現在科學認為“知識并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或其他人的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針對這樣的認識以及本課的知識特點,本環節我通過學生觀察、比較、討論、實踐等方法探索新知,具體設計如下:
課件出示魚缸圖(花金魚15條、黑金魚10條)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利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之中的一個詞來描述二者之間的數量的多少關系。
再出示“紅金魚48條”的魚缸圖,學生再次依照前面的方法嘗試著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來描述三者間數量的多少關系,在描述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和概括力。
3.練習部分
基于一年級學生課上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短,易疲勞的特點,我特將此環節設計為游戲的形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鞏固新知,同時也使學生能力主動參與,從而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
4.總結部分
總結課上所學內容,并將課上所學知識用于生活,也要在生活尋找數學知識,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的應用意思。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參與意識,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使學生在主動探索求知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培養創新意思,鍛煉動手操作,應用知識的能力。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4
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第六單元中的《10的認識》。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分析:
10的認識的編排與前面8、9的認識基本相同,先顯示一幅主題圖供學生數數抽象出數10,再認識10、10以內數的順序,比較相鄰兩個數的大小,最后學習10的組成和寫數。10的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進一步認識100以內、萬以內以及多位數的基礎。
2、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經歷認識10的過程,初步建立10的數感。
(2)學會10的數數、認數、讀數、寫數、比較大小和組成,對10的數概念獲得全面認識和掌握。
(3)引導學生感受數10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熱愛祖國、熱愛集體的情感。
3、教學重點:
掌握10的數概念和10的組成,體驗數學在身邊。
4、教學難點:
熟練掌握10的組成。
5、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具袋
二、說教法
1、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創設情境,多媒體直觀演示,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10,建立數感。
2、根據學生心理發展和認識規律,本課的教學從直觀到數學抽象,從生活到數學,再從數學回到生活,使學生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的作用。
三、說學法
注意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推理、交流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整節課以小朋友們為國慶節學校所舉辦的活動而積極準備為主線,貫穿始終。通過多媒體形、聲、色、動的功能,吸引并引導孩子們在教學情境中,自己去思考、去發現、去探究、去解決問題,體驗數學的魅力。同時增進對祖國,對集體的熱愛。
(一)創設情境,引出“10”
國慶節即將來臨,學校為慶祝祖國的生日要舉辦放飛和平鴿的儀式。一3班的老師和同學正在為活動而做準備,一起去看看!——出示主題圖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創設的情境,引發學生好奇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興趣。)
(二)觀察、操作,認識“10”
1、引導觀察從主題圖發現了什么?并交流自己數數的結果。初步認識10。
2、多媒體情境:吳瑾同學為學校準備了一大堆氣球,數數,是幾個?怎么數的?
揭示課題:10的認識
3、動手操作,從學具袋中取出10根小棒。
4、聯系生活,找找有關10的事物。
(新課程倡導: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聯系身邊,由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用數表示事物和數在交流中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這個環節,通過數一數,知道10可以表示物體的個數,學生經歷了由物抽象到數的過程。找找身邊的“10”,給每個學生展開了豐富的活動平臺,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可以舉出許許多多有關10的例子,感悟數與生活的聯系,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就在生活中。)
(三)演示、思考,學習10以內的順序和相鄰兩個數的比較
1、多媒體情境:小朋友們已經為學校的布置折了9朵花,這時陳麗同學又折了一朵,現在有幾朵呢?(思考領會,9添上1是10)
2、多媒體情境:禮儀小天使排隊(結合練習九第1題)
小天使們按號碼排隊,可其中的幾名隊員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請你幫幫他們!
(為了幫助他人,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配合多媒體的演示,體驗成功的喜悅。從中掌握了1-10的順序。)
3、多媒體情境:學校演播廳里正在準備試播,一起倒計時。(結合練習九第2題,倒數10-1)
4、多媒體情境:郭名負責清點樂器隊的人數,可發現打鼓隊和敲鑼隊中的一隊人數給少了,是哪隊人數少了?(合作探究,得出9〈10,10〉9)
(生動情境的營造,引起學生的新鮮感和親和感,在交流、暗示、移情等心理作用下,注入熱情,積極參與學
習活動。在解決情境問題過程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也溝通了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的橋梁。)
(四)學習遷移,掌握10的組成
1、多媒體情境:林可看大家準備得很辛苦,便從家里帶了10瓶飲料要個伙伴們喝,可是一個袋子裝不完,想分為兩個袋子裝,她可能會怎樣裝呢?
2、用學具代替飲料,親自動手擺一擺。并說一說你是怎么分的?
3、匯報不同的分法。(結合匯報情況,多媒體演示10的組成)
4、同桌交流:用什么方法記住10的組成?
5、游戲:師生互動老師說一個數,學生說一個數,兩個數組成10。
生生互動說數并出手指,兩個同學出的手指合起來是10。
(從創設情境,學生動手操作,同桌交流,都體現了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方向。允許學生用自己已有的數的分成經驗,用不同的方法去學習,使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了因材施教的過程。并在游戲中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愉悅,實現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深化感知。)
(五)學寫“10”
先讓學生觀察后說說10的書寫,后由老師講解示范,生練習在田字格寫10。
(六)兒歌固新知
“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親密,四xxx六一起走,五五湊成一雙手。”
(邊做拍手游戲邊念兒歌,活動充滿情趣,學生在趣中悟,樂中學。)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
《左右》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緣諼宓ピ第三課時的內容。
2、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左右》是前后上下的延續性學習。但認識左右比認識前后上下要困難一些。“左右”的含義及其相對性要具有更強的空間觀念。它為以后認識立體圖形建立空間立體感打好基礎。
3、教學目標
(1)認識“左右”的位置關系,體會其相對性。
(2)能夠初步運用左右描述物體的位置,解決實際問題。
(3)通過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4、教學重點、難點
認識“左右”的位置關系和“左右”的相對性。
二、說學生
1、六、七歲的一年級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對左右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但是不一定能準確的加以判斷。因此讓他們更加熟悉這些常用的方位很有必要。
2、低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知識的學習和鞏固應考慮兒童的年齡特征,以活動為主,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三、教學設計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出示課件:機靈狗
1、同學們,可愛的機靈狗來到了我們的課堂,它想和你們一起學習,一起做游戲,你們喜不喜歡它?(喜歡)
2、喜歡機靈狗的同學請舉手。你舉的是哪只手?(右手)另一只手就是(左手)。
出示課題:左右
教學生區分“左”、“右”兩字。
二、操作感受,認識左右。
1、借助親身體驗,初步感知“左右”
(1)右手除了用來舉手發言,還可以做什么?(拿筷子吃飯、拿筆寫字……)左手呢?(吃飯時用左手拿碗……)
(2)左右手是一對好朋友,能幫我們做很多的事情,找一找自己身上還有這樣的好朋友嗎?(左右眼、左右耳、左右腳……)
(3)利用身體左右的朋友跟機靈狗做動作。
2、借助身邊事物,理解左邊和右邊
(1)向大家介紹左邊的同學是誰?右邊的同學是誰?
(2)出示課件:丁丁和當當在擺文具
師:丁丁和當當也來到了我們課堂,他們在擺什么呢?
生:擺文具。
師:丁丁給當當提出了一個問題,從左數,橡皮是第幾個?從右數,橡皮是第幾個?
生:從左數,橡皮是第二個;從右數,橡皮是第4個。
機靈狗質疑:為什么同一塊橡皮,一會兒是第2個,一會兒是第4個?
師:當當也給丁丁提出了一個問題,尺子的左邊有什么?右邊呢?
生:尺子的左邊有橡皮、有鉛筆,右邊有鉛筆盒、有小刀。
議一議:根據重新排列的文具圖,同桌同學議一議,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學生代表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
(3)擺一擺,解決課本第61頁“練一練”第2題。
準備:課本、練習本、尺子和鉛筆
一位學生在黑板上擺,其他學生在課桌上擺。
3、聯系生活實際,實踐應用“左右”。
出示情境圖:田田星期天要到小明家玩。
學生說一說三間房的位置。
師:田田忘了小明家的門牌號碼,他只記得小明家在左邊。小明家住幾號房?
生:7號房。
4、教師現身演示,體驗“左右”相對性。
(1)讓學生舉起右手,教師面向黑板,也舉起右手,問:老師舉的是哪只手?(右手)你們的右手和老師的右手在同一邊嗎?(在同一邊)
(2)教師轉過身來,面向學生,再問:老師的右手和你們的右手仍在同一邊嗎?(不在同一邊)
(3)思考:老師的右手為什么和你們的右手不在同一邊?
(4)師:如果老師和你們不是面對面站著的呢?
三、聯系實際,拓展應用
1、解答“練一練”第3題。
出示課件:上下樓梯。
(1)機靈狗提問:他們都是靠右邊走的嗎?
(2)老師請6位同學上來演示。(這6位同學模仿畫面上下樓梯的情景,舉著右手走)
師:他們都是靠右走,為什么不在同一邊?
(3)師:如果上下樓梯的人有的靠左走,有的靠右走,會出現什么情況?
(4)結合情景,對學生進行交通安全教育,如上下樓梯要靠右走。
2、解答“練一練”第4題。
出示課件:停車場上。
①機靈狗提問:從右數大客車是第5輛,一共有幾輛車?
②學生解答,鼓勵學生說出多種計算方法。
四、數學游戲,綜合運用。
游戲規則:老師先請一位同學站在講臺上,再請另一位同學站在他的左邊(或右邊),站對的留在臺上指揮下一位同學,站錯的回座位……
五、課堂總結。
1、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左右)
六、布置作業。
觀察生活中“左右”的現象,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七、板書設計。
出示課題:左右
區分“左”、“右”兩字。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數學廣角》說課稿02-13
數學樂園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02-05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數學樂園04-11
《數學樂園》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09-24
數學樂園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說課稿06-12
小學數學說課稿06-26
小學數學方程說課稿11-07
小學數學《分類》說課稿02-10
小學數學《周長》說課稿01-21
小學數學獲獎說課稿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