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說課稿【精】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乘法”這一教學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筆算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的算理和計算法則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一個新的教學內容,又是“兩位數乘兩位數口算乘法和乘法估算”的繼續學習。教材在編排時注意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引導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進行觀察、分析、比較,從而理解和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算理和計算方法。為學習多位數乘多位數的算理打基礎,也為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和混合運算的學習作準備。因此,本課時是本單元的重點,也是全冊的一個重點,對今后進一步的學習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三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還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根據他們的認知規律,我們不僅要設計色彩鮮明的課件和情境進行教學,而且還要使他們感受到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是一種需要。
三、學習目標的確立
一節成功的課堂教學,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創造一種和諧愉悅的氣氛,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并主動地去探求知識,發展思維。依據新課程標準,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自學與教師指導使學生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乘法的筆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數乘第一個因數得多少個“十”,乘得的數的末位要和因數的十位對齊。
3、通過師生共同探究學習,使學生體會到用豎式計算比口算更方便,從而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學習重、難點: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確定本課的重點:正確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乘法。
難點: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乘法的算理。
四、說學法說教法
《新課標》指出,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地應用。同時還指出,在學習過程中要初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通過觀察,對比等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因此在教學本節課時,通過估算和計算,讓學生更加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通過教學實踐,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小組合作及應用數學意識。因此在本節課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學法,只有將計算教學置于現實問題情境之中,把探討計算方法的活動與解決問題融于一體,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探討學習計算方法,才能讓學生切實的體會到計算的意義和作用,并且感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同時也設計了自主探索、小組合作討論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和已有的計算方法,探索新的計算方法,給學生創設了主動探索數學知識的空間,逐步的加深對算理和法則的認識和理解,從而輕松地獲得新知識。
在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學生通過對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從而促了他們的反思能力與自我監控能力。在引導學生感受算理與算法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嘗試,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并適時調動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讓學生自己去比較方法的正確與否,簡單與否。這樣學生對算理與算
法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說于口。在自主探究、討論中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學會自學探究,并提供動口,動手、動腦的機會,讓學生在體驗,感知、討論、合作、比較中靈活掌握本節教學重點,突破難點。
五、教學流程預設
恰當的目標,科學的方法是教學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使教學目標真正落到實處,關鍵還在于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盡可能把實踐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成為一個真正的探索者、研究者,這樣的教學才是高效的,所以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
學習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3分鐘)
筆算并說出計算過程。
41×717×5
這是上冊我們學習的一位數乘多位數,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乘法的筆算。(板書:筆算乘法)通過今天的學習希望大家能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乘法的筆算方法并正確計算。
二、以標導學解讀探究(15分鐘)
1、自學例1。
自學提示:
(1)自學例1后說一說圖中展示的內容是什么?怎么列式?
(2)觀察乘法豎式:
①先用誰乘誰,怎么乘?說出計算順序。
②再用誰乘誰,怎么乘?說出計算順序,怎么照位?
2、自學反饋:指名讓學生說老師邊板書。
24
×12
————————
48__24×2
24 __24×10
________
288
24×12中的12可以分成幾部分?怎樣求出這兩部分的得數?
得出這樣便于口算的道理,也為幫助學生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豎式計算方法埋下了伏筆。與此同時也允許學生把12用他們認為更便于計算的方法進行計算。另一種是直接用豎式計算。豎式的擺法學生肯定沒問題,對于第一步如何計算也難不倒學生,關鍵是第二步、第三步,通過學生自己探索算法,讓學生弄清第二步、第三步為什么這樣寫?根據學生的匯報,強調書寫格式并板書,用個位上的2去乘24,乘得的積是表示48個一,積的末尾要和個位對齊;用十位上的1去乘24,乘得的積表示24個十,乘得積的末尾要和十位對齊(個位上的0省略不寫);最后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
(這樣利用遷移原理,使學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對算理和算法的認識和理解,不但突出了教學重點,而且突破了教學難點。)
3、教師點撥:
筆算乘法時:(1)從個位乘起,先用第二個因數的個位上的數依次去乘第一個因數的每一位上的數,得數末位和第一個因數的個位對齊;
(2)再用第二個因數的十位上的數依次去乘第一個因數的每一位上的數,得數末位和第一個因數的十位對齊;
(3)最后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5分鐘)
1、完成63頁的做一做。
同桌互相檢查。
口答:
A、計算23×13時,先算()個23,再算()個23,最后算()
B、計算41×21時,先算()×(),再算()×(),最后算()
2、拓展練習
書柜桌子椅子
44元43元12元
(1)買12個書柜要多少錢?(2)買21張桌子要多少錢?
(3)買14把椅子要多少錢?
四、梳理知識總結反思(1分鐘)
今天我們學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誰能說一說計算過程。
五、課堂檢測(7分鐘)
1、筆算下列各題。
2、判斷正誤。(對的畫“√”,錯的畫“×”并改正過來)
34232242
x12x21x21x21
————————————————
68432242
34624484
———— ———— ———— ————
102663482882
3、長途電話的收費標準為每分鐘1元2角,爸爸打長途電話共用了14分鐘,應付多少錢?
思考題:(6分鐘)
1、明明在做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題時,把第二個因數22個位的2看做5結果比第一個因數多出11,這兩位數的乘積應是多少?
2、海龜出生后體重平均每年增加100克,40年后它的體重將增加到4080克,你知道它剛出生時有多少克嗎?
六、教學建議
1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乘法的筆算方法盡量讓學生自己總結。
2、重視對學生回答問題時語言的嚴密性、邏輯性的引導。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2
一、說教材
“24時記時法”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內容。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是在學生認識普通計時法的基礎上進行的。教材充分利用了時間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創設了較為豐富的、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24時計時法的含義。對于怎樣理解與運用24時計時法,其教學應把握兩點:(1)要利用時間的變化過程,讓學生明白24時計時法是怎樣得來的;(2)能讓學生利用多種方法計算經過的時間。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學習基礎,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了解24時記時法,并會運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
2、能正確地把24時記時法和普通記時法進行互換,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樂于和同伴合作交流的習慣。
3、體會24時記時法在生活中的應用,建立時間觀念,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和活動中了解24時記時法,明確兩種記時法的異同。由于學生在生活中絕大多數用12時記時法表示時刻,因此正確地運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和進行記時法之間的互換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在教學中,以學生的發展為立足點,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全過程,運用以下教法進行教學:
1、情境教學法。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有所悟,在問題情境中學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學有所樂。
2、直觀教學法。“百聞不如一見”。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供豐富的表象信息,激發學習欲望,突破重難點,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三、說學法
教會學生學習是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落實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運用以下學法有效學習:
1、實踐探索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誘發他們內在的潛力,使他們不僅學會,而且會學。
2、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有利于學生積極思考,張揚個性,互相促進,互相提高,實現資源共享,獲得成功體驗。
四、說教學程序
設計理念:有位科學家說“喜歡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數學教學活動應該努力成為學生喜歡和好奇的源泉。要實現這一目標,數學教學就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體驗開始,從直觀的和容易引起想象的問題出發。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出發,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比一比、說一說、議一議的活動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意義建構。本課教學的設計充分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準確把握教學的起點,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組織教學活動,實現知識的意義建構。
鑒于對以上的認識,我力求以學生為主體,在活動中建構,設計以下五個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師:同學們,我們一起來瞧瞧。(課件出示課本52頁圖)
2.誰來告訴大家百貨的營業時間?(出示:早上9:00—晚上9:30)
這兩種計時的方法都能表示出重慶百貨的營業時間。(指早上9:00—晚上9:30)是我們平時習慣的說法,用了“早上、晚上”表示時間的詞,這是普通計時法。
(指9:00—21:00)是用什么方法計時的?你們還在哪些地方見過這種計時方法?(請學生說說。)
24時計時法在生活中隨處可見。那為什么要采用24時計時法來計時呢?24時計時法又有什么優越性呢?今天,咱們就一起來研究和學習24時計時法。(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利用鐘面來認識24時計時法。
二、新課
1.學生動手撥鐘感受一日里鐘表上的時針正好走2圈,一天是24小時。
(1)你知道一天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什么時候結束的?(引起一天的開始是1:00和夜里12:00兩種答案的爭論)
(2)出示倒計時的場面:見過這個場面嗎?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一起倒計時,當我們倒數到1的那一瞬間,鐘面上的時針、分針、秒針都指到了幾?這個時刻意味著什么?(舊的一天結束了,新的一天開始了,新的一年開始了。)
(3)現在該知道一天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什么時候結束的了吧?深夜12時也叫做0時。0時是白天還是夜晚?
(4)咱們一起將時針、分針撥到0時,聽清老師的要求,第一:請在鐘面上撥出你一天的作息時間,并說說什么時候你在做什么;第二:請思考:時針在一天里走幾圈,一天共多少小時?另外:撥鐘時只撥時針,分針不動。(學生撥鐘,師巡視)
(5)一天里時針走了幾圈?第一圈是從什么時候到什么時候?第二圈呢?誰來撥給大家看看?請你撥給大家看看,說說哪個時刻你在干什么。
(6)對,一天里時針走了兩圈,一天共是多少小時?那你能在鐘面上把24小時數出來嗎?(請一生上來撥、數。)
2.課件演示和老師講解一日里鐘表上的時針正好走2圈,一天是24小時。
(1)咱們也來數一數。(課件演示一日里時
針走動的情況,同時師生共同數出一天有24小時。)
(2)一天一共是24小時,我們把從0時到24時的計時法,叫做24時計時法。(板書:從0時到24時的計時法叫做24時計時法。)
3.研究兩圈數的關系,得出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的方法。
(1)孩子們通過撥鐘知道了一天里,時針正好走兩圈,共24小時,那仔細觀察,外圈的數表示什么?它和內圈的數有什么關系?先獨立思考,再四人小組交流交流。
(2)抽生匯報。(鐘面外圈的數字表示中午12時到夜里的24時,是時針走第二圈時對應的時刻。問:第二圈的數具體表示什么?你能找一個數舉例嗎?(時針從0時起共走了幾小時)
外圈的數和內圈的數相差12。相差12是什么意思?(外圈比內圈多12)
(3)在實際生活中,鐘面上只有第一圈的數,咱們又怎樣利用剛才找到的兩圈的關系用24時計時法來表示時刻呢?(出示一個9時的鐘面):這是什么時候?(學生引起爭論:上午9時和晚上9時)師:這個時刻既可以表示上午9時,也可以表示晚上9時。板書(上午9時晚上9時)。
(4)上午9時和晚上9時用24時計時法怎樣表示?(抽生回答,求證:你們也這樣認為嗎?怎么想的?)(板書答案)
(課件演示)上午9時是時針時走第一圈所指的時刻,表示一天過去了9小時,所以用24時計時法表示就直接說9時。(板書:9時)
(課件演示):晚上9時是時針走第二圈的時刻,從0時起,時針走過了中午的12時,進入了第二圈后又走了9小時,所以用9加上第一圈走了的12小時就等于21小時,表示一天過去了21小時,所以,用24時計時法表示是21時。
(6)討論、提煉方法:我們用24時計時法表示了上午9時,晚上9時,還用不用說上午幾時,晚上幾時?(就直接說幾時)。那么怎樣用24時計時法準確表示時針走第一圈的時刻和第二圈的時刻?(學生討論)
請學生回答。
師小結: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針走第一圈的時刻時,鐘面上時針指幾就是幾時,表示時針走第二圈的時刻時,鐘面上時針所指的數加上12就是24時計時法的時刻。
(7)下午5時用24時計時法表示幾時?怎樣算的?(板書)
師小結: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時,這個時刻從0時起過了幾小時,就直接說幾時。
4.(1)P53的“做一做”:認識了用24時計時法計時的方法,現在咱們就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請你連一連。
學生翻書第P53頁,先獨立完成,再講評:15時30分用普通計時法怎么說?怎么知道的?23時呢?
(2)書P54第1題
5.教學24時計時法的優越性。
(1)今天老師還為你們帶來了一個小節目呢:(視頻:大風車),是什么時候播出?對于這個節目的播出時間有兩個小朋友發生了爭論:(課件出示)誰說得對?誰又不對呢?學生判斷。再出示第三個用24時計時法的,這樣說對嗎?他也沒說是上午還是下午啊?
(2)師:孩子們想一想,24時計時法的優點在哪一點?(簡潔,不易出錯)所以,生活中好多地方都用24時計時法來計時。(課件出示)24時計時法的簡潔、不易出錯的特點使它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它是國際通用的一種計時法。
6.教學P53、例3(計算經過的時間)
(1)我們工作室的老師們今天下午2時40分乘列車從北京出發,離開咱們在16時45分正點就能到達三石家莊。(出示兩個鐘面),算一算,乘列車從北京到石家莊要用多長時間?
(2)要求乘乘列車從北京到石家莊要用多長時間就是求什么?你打算怎樣解決?(讓學生思考一下)同桌的孩子討論討論。(板書:下午2時40分------19時45分)
(3)誰來說說你怎樣解決?
(3)學生回答,師:對,你的方法可以用圖來表示:(出示線段圖)。師在線段圖上說詳細點:出發時刻是14時40分,到達時刻是16時45分,要求乘乘列車從北京到石家莊要用多長時間就是求14時40分到16時45分中間這一段經過的時間,就用結束時刻減開始時刻。
(4)你能算出百貨商場全天的營業時間嗎?
三、鞏固練習
四、全課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知道了些什么?有些什么收獲?
(課的最后讓學生說說收獲和體會,以學生自我回顧的方式進行小結,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掌握,培養反思自己學習方式的習慣,通過評價激勵,激發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學習中去。)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3
說教材分析
本課是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上冊34—35頁,整十、整百、整千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表內除法以及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教材創設了“豐收”的情境,通過問題的解決,引導學生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為以后進一步學習任意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打下堅實的基礎。
說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簡單的兩位數乘一位數的方法,熟練掌握了乘法口訣,由于學生的知識背景以及年齡的特點,學生往往會從自己生活經驗和思考角度去解決問題。因此在教學時,我結合具體情境,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學生才能夠結合已有的的生活 經驗,進行有意義的數學思考與交流,促進對數學的理解。
說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體驗算法的多樣化;
2、能運用除法口算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探索與發現的過程中,激發學生樂于鉆研勇于嘗試的精神,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進一步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性。
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體驗算法的多樣化。
難點:獨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計算方法,體驗算法的多樣化。
說教法、學法
為了使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在學生的數學實踐活動中得到理解與發展,這節課我主要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輔以“情境探究”法、“觀察法”、“演示法”、“比較法”等,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說教學設計
本著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學有所得”的理念,我設計了如下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復習
古人云:溫故而知新,對前面學過的知識進行復習、為學習新課作鋪墊。
第二環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
讓學生閉上雙眼,想象秋天收獲的季節,從而引出課題《豐收了》。
第三環節:自主探索、獲取新知,我設計了以下活動:
活動一:首先出示課本主題圖(一),讓學生觀察并說一說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并根據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學生們都能提出“平均每只小兔分幾根蘿卜?”其次,讓學生自己寫出算式,并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算法。最后,小組匯報,教師總結,讓學生體會算法的多樣化。
活動二:出示主題圖(二),幫助山羊伯伯解決問題“需要運多少次?”探索并掌握末尾是0的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教科書并沒用呈現具體的算法,因此我還是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鼓勵學生獨立探索,并有效表達自己的想法。然后匯報總結計算方法。
活動三:算一算,你發現了什么?
通過計算、觀察每組算式蘊含的規律,進一步理解和掌握除法口算的計算方法。讓學生深刻明白:兩個數相除,除數不變,被除數擴大到原來的幾倍,商也擴大到原來的幾倍。并鼓勵學生依照規律,再寫一組類似的算式,有助于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規律的體會和對計算方法的掌握。
第三環節:應用新知,培養能力,我設計了一下活動:
活動一:自我挑戰。我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后集體訂正,并說一說計算的方法。
活動二:解決問題,根據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讓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
第四環節:課堂總結,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收獲。
我讓學生暢所欲言,及時梳理知識,體驗學習的成功與快樂。然后,我結合板書進行總結,幫助學生構建起知識的框架,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最后,我通過故事來結束這節課,由此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說板書設計
豐收了
整十數、整百數、整千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
平均每只小兔分多少根蘿卜? 60÷2=30(根)
想: 6÷2=3 60÷2=30
30×2=60 60÷2=30
6個十除以2等于3個十,3個十就是30
答:平均每只小兔分30根蘿卜。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4
教學重點是: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
教學難點是:使學生理解和發現兩種計時法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并能正確地進行互換。
為了較好地達到以上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采用創設情境、媒體演示、指導觀察、組織交流等方法,以使教師定位于學生學習數學的組織者、幫助者和參與者的角色;在學法上重點教會學生觀察、比較、體驗、合作、交流等方法,力求實現師生間動態的對話,形成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鑒于以上分析,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 聯系實際教學24時記時法。
生活中經常應用24時記時法,學生或多或少都有過接觸。首先,以學生喜歡的腦筋急轉彎引入,他們知道一天的兩個6時可以用普通計時法區分,個別同學會用18時記錄,接著,在生活中尋找類似18時的時刻,然后老師展示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引出課題。
(2) 設計了較好的教學形式。
學生理解并掌握24時記時法與普通記時法的關系是有些困難的。我首先提問:你認為一天是從什么時間開始,什么時間結束的?借助課件,學生感受了一天里時針的轉動過程,知道一天時針轉兩圈,是24時,在轉的過程中,選擇有些時刻讓學生動作表演,加強了與生活的聯系。同時加深了學生對一天是24時的理解和體會。
其次,讓學生仔細觀察鐘面,同桌討論:鐘面上的內圈和外圈的數所代表的意思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相差12,這為后面兩種計時法的互換打好基礎。
再次,就是能根據教學的實況和進程來處理好課前預設和課堂動態生成的關系。原來在講解“兩種計時方法的互換”這個環節的設計上,我本來是做了比較多的鋪墊。但是在上課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孩子對這兩種記時方法的互換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和經驗。所以我就臨時做了改動:這部分內容就讓孩子們自己去講,通過生生互動,他們把自己的課外知識和課內感悟進行交流,這樣等于讓他們去當“小老師”,這就減輕了老師的負擔,也讓孩子們更能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再就是在歸納、小結兩種記時方法怎么進行互換(這個環節,我根據孩子的實際學習情況,讓他們自己來講,這樣,或許孩子們能聽得更清楚;
(3) 扎實、靈活地安排練習形式。
以練習兩種記時法的互換為主。先是學一種練一種,隨學隨練,再就是鞏固練習時,以做一做,畫一畫,搶答題等形式把兩種計時法放在一起加強練習,同時還注意與生活相聯系,讓他們用兩種計時法生活舉例,帶他們去超市,按24時計時法改寫后,又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是一點拓展內容)。這樣練習,層層遞進,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兩種記時方法,同時也培養學生有條理思考問題的習慣。
另外,我還安排了 “你知道嗎”,和簡單介紹原始人以及我國古代的計時工具的課外內容,讓學生多了解一些與本課有關的內容,增長學生的知識,拓寬他們的視野。
最后課余時間用二十四時計時法設計周末的時間安排,做到學以致用,學習與生活相結合。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5
說課內容:
我教學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森林旅游》。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1鞏固和運用小數加減法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2通過活動的開展鼓勵學生認真傾聽,獨立思考,敢于質疑,善于評價,友好合作的學習態度和學習品質。教學重難點:鞏固本單元所學知識,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森林旅游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小數,會比較小數大小會計算會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的學習學習為學生提供了綜合運用本單元所學知識的機會,有利于進一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學情分析:我校地處市中心,學生大多數來自城市,家庭環境較好,購物的生活經驗較多,因此,很適合在本節課里開展由學生扮演顧客和售貨員的“購物”游戲活動。
教學流程:
1導入:通過創設淘氣笑笑要去旅游的情境導出本節課的課題“森林旅游”
2 講授新知:主要分為旅游前的準備和旅游中食品購物及旅游結束時購買紀念品三部分。
這三部分的數學我是這樣設計的,在旅游準備這一部分內通過創設藍貓商店這一情境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交流自己都想買些什么東西并且計算出價格,充分地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和訓練了孩子的發散思維。在森林食品店這一環節內的模擬情境,這樣更容易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組織學生以同桌為單位進行游戲活動,同桌兩人一人扮顧客,承擔提出問題的任務:另一人扮售貨員承擔問題的任務。為了增加游戲的挑戰性和游戲性,我還設計了一定的平分規則,在規定時間內積分最高者為 “優秀售貨員”或“精明顧客”的榮譽稱號。當購物地點從森林食品店轉到紀念品商店,二人也隨著對換角色。這個游戲鼓勵學生認真傾聽,獨立思考,敢于質疑,善于評價,追求完善,友好合作地學習態度和學習品質。
課外延伸:請同學們收集生活中的小數,并記錄下來與同伴說一說,這一環節的設計在于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反思小結:請學生談收獲,意在于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6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決問題”是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的內容。本節課就是用連乘來解決問題。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數量關系及解決問題的經驗,初步了解了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學好本課知識,必將為學生以后的解決數學問題提高一個階層。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二年級學習時,已經會用表內乘法、除法以及加減法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對本課所研究解決的數學問題,學生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在生活的實踐體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經驗。
(三)目標定位
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及本課的知識特點,我預定如下幾個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用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并能列出綜合算式。
2.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培養學生自主獲取信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滲透分析問題的兩種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綜合法。
3.培養學生有意識地對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策略進行回顧反思的意識與習慣。
4.讓學生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1.學會用連乘的方法解決相關實際問題。
2.初步體驗分析問題的兩種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綜合法,培養學生有意識地對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策略進行回顧反思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難點:主動獲取信息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并能理清解題思路。
二、說教學理念:
1、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教學中要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創建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以學生熟悉的超市購物、跑步、等為教學資源,讓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技能對解決新問題產生積極的影響,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使學生學會解決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在教學時,我立足于讓學生自主收集、理解數學信息,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分析信息、尋找方法,對于學生合乎情理的闡述,給于積極鼓勵,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增強信心。不斷的引導和鼓勵,使學生逐步形成從多角度去觀察問題的習慣,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以舊引新
這一環節,我從學生熟悉的超市購物入手,通過讓學生根據兩個信息提出一個用乘法解決的問題,復習為什么要用乘法計算。接著出示一個問題,讓學生來選擇信息完成問題,進而揭示,要解決一個問題必須尋找兩個與問題有直接聯系的,有用的信息。
(二)注重發現收集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以境促情,激發學生自主探究。
讓學生自己根據賣保溫壺的情景,自己動腦去分析解答。想一想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再全班交流,學生積極性很高,而且有利于學生對不同解法的理解。使學生深刻的領會數學與現實之間的聯系:數學源于生活,最終應用于生活。教材里兩種解法都采用綜合法思路引導學生分析推理。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綜合算式解答。讓學生用綜合法思路來分析數量關系,有利于學生找出不同的中間問題,理解兩種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數量關系,明確兩種解題方法的區別,便于學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課中穿插微課,體現新課改的理念。
在課堂教學中,重點培養了學生從已知信息出發進行分析解答。然而分析問題的方法也不知一種,但為不給學生增加負擔,我采用了用微課來講解分析問題的另一種方法,就是從問題出發去分析,這樣用微課展現出來,也能讓學生集中精力輕松的觀看,并理解。
(三)聯系生活學以致用
這里我安排了跑步的練習,放手讓學生自己來探索,在反饋時重點讓學生來說說是怎樣想的,并讓學生講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
(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通過“你今天學到了什么?”讓學生對本課有一個回顧,然后通過“你還想學什么”?這個問題來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對這兩類兩步計算問題的不同有一個初步的比較,為后續學習做好鋪墊。
在新課程背景下的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普遍有所下降,很多的學生拿到題目后,總是很茫然,或是有些學生知道該怎么解決,但讓他把想的過程說出來卻很困難,那么他還不是真正地懂應該怎么做。拿到這一課時,我問了一些教過老教材的教師,她們認為以前教老教材時,用先提中間問題的方法來教,學生普遍掌握得比較好,思路很清晰。于是在本課中,注重解題思路的訓練。
教學中,重點讓學生先應用綜合法,根據從已知信息出發去分析解決問題,讓學生通過算式說說想的過程,有條理地分析連乘問題的數量關系,找到中間問題,并讓學生初步感知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拓寬了學生的解題思路。讓學生初步掌握連乘問題的基本數量關系,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學生把想的過程說出來以后,我把它板書在黑板上,一來想給后進的學生一個引領,當然最大的目的還是想把學生混亂的思維整理出來,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有條理地說,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里只是想嘗試一下。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7
一、教材分析
九年制小學數學第六冊P77《小數的初步認識》是以元為單位的小數初步認識,對于元為單位的小數,在日常生活學生有過較多接觸,如學生看到過商品的標價,商品廣告圖片上的標價……,如4。65元,學生有生活經驗,知道是4元6角5分。而怎么讀學生有陌生感,整數讀法對小數讀法產生負遷移。因此,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認識元為單位的小數,學會讀寫元為單位的小數是本節課的任務之一。
小數可以改寫成“十進”分數,從這個意義上講小數的初步認識,也為分數的初步認識打下基礎。以元為單位的小數加減法也為以后的小數加減法打下了基礎。學生又學過了三到五位數的加減法使以元為單位的小數加減法有了計算基礎。
二、教材處理
1、數學知識往往來源于生活實際,應用于生活實際,讓學生收集價格信息,在物品包裝袋上貼價錢。三年級學生對小數的具體概念陌生,而直觀生活經驗豐富。借助他們的生活經驗引入。
2、小數的整數部分讀法與整數讀法相同,小數部分讀法有別與整數,表示幾元幾角幾分由學生自己解決,而小數的讀法先由學生嘗試,再由教師點撥引導解決之。
3、以“元”為單位的小數加減法也由學生嘗試進行,通過反饋校正進一步獲得知識。通過搜集物品價格信息,培養學生搜集信息能力,并達到培養信息的整理加工能力,從一個側面體現一些新的教學理念。
三、教學目標
我是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確定的:
1、本課是學生結合元角分知識來直觀認識小數,掌握讀、計算小數的方法。由此可確定為本課的知識目標。
2、學生通過收集生活實際中的信息來理解以元為單位的小數,并運用所學小數知識參與社會實踐,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可作為本課的情感目標。
3、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運用知識,讓學生學會信息搜集可作為能力目標。
四、重、難點分析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小學階段小數部分教學的起始點,小數概念抽象,難理解,學生雖然對以元為單位的價錢比較熟悉,但是理解小數的含義還是有一定困難的。同時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還會出現小數概念不清的情況,要引起重視。以元為單位的小數加減法,由于學過整數加減法容易造成負遷移,而以元為單位的小數加減法又是今后學習小數運算的基礎。因此,理解以元為單位的小數含義和小數的加減法既是本課時的重點又是難點。
五、主要的教學方法和策略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為完成目標而采取的活動方式的組合。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選擇了以直觀演示法為主,輔以談話啟發法、嘗試法、講練結合等方法的優化組合。充分發揮教師的點撥作用,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
我充分運用直觀演示價格信息卡,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溝通元角分與小數的聯系,形成正確的表象,從而理解以元為單位的小數的含義,歸納讀小數的方法。在教學中做到有扶有放,使學生在愉悅民主的教學氛圍中學習,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講練結合,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體會。
六、教學準備說明
課前,由學生收集商品價格信息,并做成價格牌,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運用多媒體投影中鮮活的圖片,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直觀認識小數知識。
七、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課,引出新知
出示部分價格牌,引出小數
(二)加強直觀,探索新知
1、學生看書自學并試讀小數,師生共同歸納讀法。
2、鞏固以“元”為單位小數的讀法練習,練習形式分判斷、寫小數形式的價格。
3、小數加減法的教學,先口答數字簡單的價格加法,再進行以“元”為單位的小數加減法豎式計算教學,方法是先創設情境,再由學生試算,歸納計算方法。
這部分教學是在學生獲取一定知識的基礎上,初步概括并掌握小數的讀法和加減法。
(三)實際運用,鞏固方法聯系實際進行購物游戲活動
以上練習的設計,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加深學生對小數含義的理解,提高了練習效率。
(四)拓展
哪些地方還用到小數?
(五)課堂總結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8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是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十單元的第一課時《認識分數》。分數的認識是數概念的一次拓展,在數學基礎理論中,分數的形式定義相當抽象,現有的小學數學教材中對分數的理解僅突出它在現實生活中測量與均分的含義。本冊“認識分數”這一單元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使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從整數到分數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擴展,是一次質的飛躍,因為無論在意義,讀、寫方法、還是在計數單位以及計算法則上,它們都有很大的差別,并且學生在生活經驗中又接觸得較少,接受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本單元只是“初步”,對分數概念的教學僅定位于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表示,初步認識和理解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本課時認識幾分之一又是認識幾分之幾的第一階段,是單元的"核心",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以后繼續學習分數和學習小數的有關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會寫幾分之一,能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數學思考與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學習的精神,使之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會寫幾分之一,能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
難點:理解分數的意義,并能正確地表達。
四、教學過程:
1.認識1/2
“分數的初步認識”必須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學第一個環節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引入郊游時分食品的情境,把4個蘋果2瓶礦泉水和1個蛋糕都平均分成2份。當分到一個蛋糕時,學生發現不能用以前學過的整數來表示,這時,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現實問題發生了認知沖突,使學生產生了求知的欲望。然后給出分數的概念,揭示課題(認識分數)然后讓學生回想,我們是如何得到這個蛋糕的二分之一的,讓學生理解只要“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這個分數的定義。這一環節以后,我讓學生說說其他物體的二分之一,從而把分數的定義上升到“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接著出示長方形,讓學生表示出這張長方形紙的二分之一,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加深對二分之一的認識,以及學會操作,如何來得到一個圖形的二分之一,這里還是重點強調二分之一的定義,然后我設計了一個練習,判斷涂色部分是不是這個圖形的二分之一,更加鞏固了學生的新知的理解。
2.認識幾分之一
在認識了二分之一的基礎上,我進一步提出還想認識幾分之一,讓學生說說,并用圓形紙片表示出他想認識的分數,并且讓學生說說,他是如何得到這個圖形的幾分之一的。從而上升到更高的層次“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分,每份是它的幾分之一”。然后進行練習,完成書上想想做做1,學生填出分數以后讓學生說說怎么看出來的?認識了幾分之一以后,我再利用學生表示出的同樣大小的圓片的幾分之一,讓學生觀察涂色部分,比較一下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大小關系,再讓學生猜想如果有個相同大小的圓片,表示出它的八分之一,那八分之一應該排在哪個位置?如果再分下去十六分之一,一百分之一呢?教師小結:當我們把同樣大小的物體,平均分的份數越來越多的時候,表示其中的一份就越來越小。讓學生了解到如何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關系。然后進行練習,書上想想做做3,最后進行練習,想想做做6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9
今天上午有幸聽了王老師的講課,講了一節三年級數學上冊關于“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的課程,從聽課中可以總結出一下幾點:
一、溫顧復習,查漏補缺,為本節課學習新知做好鋪墊。
課堂開始王老師以復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質和特點作為鋪墊,讓學生回顧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有四個直角,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這些知識,還有就是知道周長的定義,為后面計算周長買下伏筆。
二、情景引入問題導學。
設計了一個十字繡的圖,長方形和正方形,讓學生計算給十字繡裝邊框需要多長邊框,從而引出問題,開始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三、探究新知,方法多樣,學生為主,總結概況得出結論。
探究新知時候,給出了長方形的長和寬以及正方形的邊長,讓學生根據剛開始的知識計算出長方形的周長,并小組合作用擺小棒的方法解釋方法,讓學生明白每種方法的原理,尤其是在推出長方形的周長公式時,通過擺小棒重復解釋了公式的含義,學生一目了然。后面用同樣的方法推出正方形的周長公式。整個過程教師一直在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最后總結概況周長公式。
四、教師的鼓勵性語言和提示性語言非常豐富,發人深省。
課堂一開始教師就給學生提出了兩條課堂的建議,鼓勵學生上課積極回答問題。課堂也不是的鼓勵和反饋學生的回答,聆聽別人的建議等等。提示長方形周長公式中的小括號時,也沒有直接說明,而是間接引起學生的關注,印象深刻。
建議:
1、長方形周長公式中還有一種2個長和2個寬的計算方法也需要給學生滲透一下,為后面的學習提供幫助。
2、練習題的設計跳躍性較大,最后一個題難度較大,建議可以拆分成幾個題逐步滲透思想和方法,層層遞進,讓學生更容易掌握。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0
教材解讀:
億以內數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和掌握萬以內數的基礎上學習的。生活中大數廣泛存在,對大數的認識是萬以內數的認識的拓展,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最基本的數學基礎之一。本冊教材先教學億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再教學億以上數的讀法和寫法,并對數的理論進行整理,在兩部分認識數教學中間安排十進制計數法,知道數位,數級,對億以內數的認識的內容進行歸納整理,也對億以上數的認識起承上啟下作用。加強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同時對學生進行綜合知識的滲透,從萬以內數的認識到億以內數的認識是學生數概念的又一次擴充。教材提供了較豐富的素材,讓學生感受大數,不僅為學生認識大數提供豐富的內容,也為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提供了好素材。突出數概念教學,從數學的高度把握十進制原理,培養數感。教學內容的呈現給了學生自主探索和自主交流的空間,也為教師組織教學提供了思路,如:讀、寫數的法則教材上不給出現成的結論,而是讓學生通探究自主過討論得到。
教法學法:
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對大數的感受,發展學生的數感。大數對于學生讀起來比較困難,教師應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創設具體教學情境,讓學生對大數獲得豐富感受,注意放手讓學生探索,理解大數的讀法后,通過獨立練習,小組合作交流訓練,達到熟練程度。
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的教學,給學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間,對于數位、數級,十進關系等知識,應該讓學生牢固掌握,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去發現,去體會,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達到對這些知識的理解。
密切了大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收集大數的習慣和能力,數的產生與發展都是生活實踐的需要,認識數是為了用它來交流,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數學意識。
教學理念:
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打基礎。遵循兒童心理規律和認知規律。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學生必須獲得有價值的數學,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師精心組織下充分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索億以內數的規律,關注學生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有學習成功的體驗。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
認識幾分之一,是蘇教版20xx秋季版三年級上冊第87—88頁例1、例2。
二、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分數的初步認識” 這一單元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使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從整數到分數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因為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它們都有很大的差異。分數概念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不容易一次學好,所以,現行的小學數學教材,分數的教學分兩次進行。第一次是分數的初步認識,第二次才是系統的學習分數知識。本單元只是初步認識。認識“幾分之一”又是認識幾分之幾的第一階段,是單元的“核心”,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學生的后續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學生以后學習分數、小數等知識以及分數應用題是十分重要的。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點:初步認識分數,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會讀寫幾分之一。
2.能力發展點:親歷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遷移類推的能力。
3.情感滲透點:在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及自主學習的精神。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
4.創新開發點:通過折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創造幾分之一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的思維品質。
三、說教法
1.轉變角色 放手促學
現代教育理論告訴我們:“學生存在著主體性的巨大潛能,他們完全有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行為的主人”。因此,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我努力創設平等、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生生交流,親力探究新知的全過程。體會到探究的快樂,成功的欣喜,合作的愉悅。
2.聯系生活 引探創新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巨大的數學課堂”。因此,本節課我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認識幾分之一,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并鼓勵學生創造出幾分之一,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3.創設情境 升華認識
小學生思維活躍,但只有在寬松、愉快的環境中,他們的聰明智慧才能充分施展發揮,他們的真情實感才能毫無忌諱的流露。針對這一點,我以學生喜歡的野餐為主線,創設教學情境,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大大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積極地意義建構。
四、說學法
1.自主學習策略
在本課教學中,我堅持以學生為主,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由選擇材料表示它的二分之一,自己創造正方形紙的四分之一和幾分之一,通過折一折、涂一涂、說一說等實踐活動,自主探究,突破本課的重難點。
2.合作學習策略
建構主義特別提倡合作學習,認為“合作”是建構主義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因此,在通過折紙探究幾分之一的含義時,我鼓勵學生充分地合作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取長補短,增長見識,真正實現“1+1〉2”。與此同時,學生的表達能力,觀察能力,比較能力,辨析能力,傾聽的習慣等,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合作意識不斷增強,為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鋪墊孕伏
通過創設野餐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分食物的過程中,體會怎樣分才能使兩位同學美譽意見,這邊學生會講到每人分“兩個”這樣就比較公平,公平的分我們也叫做“平均分”,為本節課認識幾分之一奠定了一個基礎。
(二)自主探究、合作共研
就本節課而言,感悟分數的含義和理解“是誰的”的含義是教學的重點、難點所在。為此,我設計了有梯度的三層探究活動。
1.認識二分之一
當結合學生的敘述和課件演示,使學生明確:把一塊蛋糕平均分成兩份,每 份是這塊蛋糕的一半后,激疑:半個蛋糕用我們學過的1、2、3這樣的整數還能表示嗎?引出二分之一這個分數,同時教學二分之一的讀寫法。并引導學生理解: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十一。讓學生借助生活經驗,初步理解二分之一的含義。緊接著,教師讓學生分小組任選一個圖形材料折出它的二分之一。這樣,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組內交流,進一步深化對二分之一的理解。也為后面對四分之一的理解做好了應有的知識準備。
2.認識四分之一
由于有對二分之一的理解作為基礎,在對四分之一教學的處理時,我主要采用遷移的策略,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出:把一張正方形紙平均分成兩份和四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并鼓勵學生創造出多種方法折出一張正方形紙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同時,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折法不同卻都能表示這張正方形紙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使學生認識到:不論一個圖形形狀如何,只要是把它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3.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回到分食物的情境中,通過剛才的學習,讓學再說說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兩份、四份、八份,每份是它幾分之幾,通過分同一個物體比較每份的大小,我們可以得到:當物體相同時,分的分數越多,每一份就越小。找到規律后緊接著進行練習,加深認識。
(三)應用辨析 深化認識
通過尋找身邊的分數和幫助張大伯解決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我們的生活運用于生活,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歸納總結 拓展延伸
課的最后,讓學生自己談感受和收獲,引導學生自覺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梳理,并利用課外拓展題,再次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進一步加深對分數的理解。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2
小數的意義是一節概念教學課,是在學習了“分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學習小數的意義。掌握小數的意義,是這單元教學的重點,直接關系到小數的性質、單名數和復名數相互改寫等相關知識。學生對小數意義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建構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學生主動投入學習活動,需要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實現認識的提升。當然,這一過程離不開教師及時而必要的指導。
教學重點和難點: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小學數學概念中較抽象,難理解的內容。一位小數是十分之幾的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學生雖然對分數已有了初步的認識,也學過長度單位、貨幣單位間的進率,但理解小數的含義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同時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小數方面出現的很多問題是屬于小數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數的含義(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既是本課時的重點、又是難點。在教學中要注意抓住分數與小數的含義的關鍵。
教學目標:
從生活中了解小數,明確要用小數表示的必要性,經歷觀察、測量、猜想等學習活動,感受、體驗小數產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處處都存在小數;理解小數的意義,能說出小數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小數的讀、寫方法,并正確能讀寫小數;從已有的生活經驗中,理解、抽象小數的意義。通過觀察、測量,讓學生充分感受、體驗小數產生于生活,從而使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都存在小數。在合作與交流中的過程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了解小數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廣泛運用,體驗數學在身邊,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和樂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創設情景,請學生說一說搜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數,讓學生自由說一說。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隨機板書:
①一張桌子的高度是0.7米;
②教室窗戶的寬是0.85米;
③一份南京晨報價格是0.50元
④每度電的價格是0.52元。
⑤一棵包菜的重量是0.625千克。
⑥奧運冠軍劉翔的身高是1.89米,體重是74.11千克。
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在這些地方需要用小數來表示?讓學生知道在生活中用小數來表示的必要性。
讓學生在讀一讀這些小數,在讀的過程之中,如果有錯誤,教師當即指導。
3、問:這些都是小數,你知道關于小數的哪些知識呢?
關于小數你還想知道些什么?
今天我們就進一步研究小數的意義。(揭示課題)
這樣的設計,旨在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引發起學主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求知欲望的火花,從而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為主動探究新知識聚集動力。
二、新授部分
1、0.7米表示什么意義?誰來說說(借助課件,幫助學生理解)
師帶領學生完整說:剛才我們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長1分米,就是1/10米,還可以寫成0.1米。誰也來就像這樣完整說一說。
師:這就是0.7米的意義。
師:對照板書中的分數和小數,你能發現什么?
學生思考后再交流,十分之幾可以寫成一位小數,反之,一位小數也可以用十分之幾表示。
問:十分之五等于多少?0.8等于多少?
2、像我們過去三年級所認識的0.1米、0.2米以及0.7米都是表示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得到的分數,那么1米還可以平均分成多少份呢?
每份長1厘米,就是1/100米,還可以寫成0.01米.
問:誰愿意再來說說0.01米的意義。學生完整地說出:
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長1厘米,就是1/100米,還可以寫成0.01米。
想一想0.85米表示什么?
重點讓學生自己來說一說。
3、觀察:對照板書,你又有什么新的發現?
得到:百分之幾可以寫成兩位小數,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
師:能舉些例子嗎?
師:現在我們如果將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多長?用分數、小數如何表示?
你又能發現什么呢?(得到:千分之幾可以寫成三位小數)請再舉例。
師:如果將1米平均分成10000份呢?能再舉例嗎?
接著學習下面的幾個小數:0.50元、0.52元、0.625千克
把小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結合起來,使學生體驗教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歸納抽象:剛才我們分的是1米、1元、1千克、一個圖形等,都可以用整數“1”來表示,我們把整數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是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還可以寫成一位小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
在本節課的導入部分讓學生課前收集身邊的小數,課的開始即讓學生展示匯報生活中常見的小數,一方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學生在收集小數的過程中,會自然地思考這些小數的意義,激活了已有的初步認識小數的經驗。之后,教師再展示生活中的一組關于小數的材料,用學生非常熟悉的生活題材,明確地提出了本節課的研究內容——探究這些生活中常見的小數的意義。并讓學生試著說明這些小數的意義,有助于教師探明教學的起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直觀認識小數意義的基礎上,認識抽象的小數意義。學生對小數意義的認識需要經過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在教學中,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可以進行適度的重組和補充。
原教材只是借助于1米、1元這兩個計量單位,講解一位小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的意義,這種認知表象感覺單一,不利于學生對“整體1”的完整認識,在設計時,增加了通過分“1千克、一個圖形”得到小數的這一環節,在分1元時,讓學生理解0.5元、0.52元所表示的意義;在分1千克時,讓學生理解0.625千克所表示的意義;在分1個圖形時,分別理解0.7、0.23、0.009所表示的意義,從而使得內容更加的飽滿,也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更開放。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西師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認識東南西北》的第一課時。我準備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法學法和教學流程五個方面來闡述我對教材理解和設計意圖。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
《認識東南西北》是在學生掌握了前、后、左、右等方向、并用這些方向詞描述物體相對位置的基礎上,對方向和位置的再一次認識。本課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學習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表達與交流物體所在方位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間概念,為進一步學習東南、東北、西南、西北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我制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知道地圖上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能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過程與方法:經歷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過程,體驗方向的相對性,發展學生的方位感和空間觀念。
3、情感與態度:通過教學活動,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4、教學重點:能準確的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5、教學難點:分辨地圖上物體所處的相對位置,能在不同的位置認識方向,感受東、南、西、北方向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三、教學策略
1、學情分析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東、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識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的經驗,并通過第二學年的學習,已經會用上、下、左、右、前、后來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對學習本課新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設計理念
(1)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認識東南西北》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數學常識,實踐性、應用性很強,有力的體現了新課標中指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一基本理念。
(2)合作、探究
新課改積極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重視挖掘學生的已有經驗,溝通不同學科之間的相同知識點,再加以整合,有利于本節課重難點的突破。
四、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
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互動、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根據自己的學習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通過師生、生生互動,合作、探究等方式,讓學生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新知識。
2、說學法
課程標準指出:“必須轉變學生舊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上力求體現: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
五、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卡片、小黑板。
六、教學流程
數學學習不是一個簡單、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學生體驗探索、實踐活動的過程。基于這一理念,本節課我將進行以下幾個環節的教學: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的一開始,我先和孩子們做了一個互動指方向的游戲。孩子們:你們留心剛才活動中用到哪些方向詞了嗎?今天,老師帶來了東、南、西、北這四位新朋友,我們一起來認識它們吧!這樣的安排,不僅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鞏固以前學過的方向詞,還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融洽了師生之間的關系,并為后面認識東南西北埋下伏筆的同時順利地導入了新課。
(二)、探索交流,學習新知
1、讀兒歌、辨方向
首先,我讓孩子們齊讀兒歌《東南西北》,由兒歌引出幫助小明辨別方向的方法,這是學生已有經驗的體驗,而且以這首兒歌作為教學重點突破拐杖的同時,讓學生體驗助人為樂的快樂。
2、探方法、學新知
基于學生年齡和知識建構的特點,本著從易到難的原則,我從生活中抽象出簡單的平面圖來進行新授。師:孩子們,怎樣在地圖上認識東南西北呢?請仔細觀察這幅地圖,你發現了什么?對,這就是方向標。我們看一幅地圖,首先要看方向標。同時直接告訴孩子“地圖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制的。”并通過讀一讀、指一指的方法幫助孩子記憶方向。
師:剛才在孩子們的敘說中,我把這幾個方向詞寫在了黑板上,你發現這幾個方向有什么關系嗎?我把南北相連,東西相連,像一個什么(十字)這叫十字形方向標,它也可以幫助我們記憶方向。只要我以十字交叉點的中心為觀測點,就知道它上面是北……右面是東。接著我通過找一找、說一說的方法,讓孩子們發現:操場一直在中間,位置又沒有變,怎么一會東、一會西、一會南、一會北呢?原來觀測點不同,方向也就不同,說明方向是有相對性的。
(三)、靈活運用,拓展延伸
1、得新知、活運用
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初步形成“先確定一個方向,再來辨認其他幾個方向”的辨認方法。在孩子們掌握這個方法的基礎上,我出示教材情景圖:孩子們,學了這些知識,我想通過三個活動來考考你們!你們接受考驗嗎?這樣的交流不但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我先讓學生在街道地圖和中國地圖上查看建筑物和自己所在省的東南西北,再開展說一說、畫一畫、有獎搶答和旅游策劃等形式多樣、學生感興趣的活動,讓學生參與練習,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水平。這些活動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強化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
2、拓延伸、比智慧
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本節課的拓展延伸方面,我結合生活實際,設計了由給出游樂園要修建的五種建筑物,讓孩子們小組合作、發揮想象、共同交流“繪制樂園平面圖”這個活動。它不僅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培養了孩子們的創新意識、小組合作意識和動手操作能力。
(四)、歸納總結、暢談感受
有總結才有收獲。孩子們,這節課我們在地圖上認識了東南西北,你有哪些收獲?通過談話,教會學生在歸納學科知識的同時,享受學習過程的快樂!
(五)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既突出了重點和難點,又體現了知識性與簡潔性,讓學生一目了然。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4
教材內容:
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第104—105頁,學習時間在12月中旬。
教材分析:
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結果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預知,即確定現象;有些事件的結果在一定的條件下無法事先預知,即隨機現象(不確定現象)。為了幫助學生認識現實生活中的確定現象和隨機現象,《課程標準》第一學段新增了屬于概率知識范疇的內容《可能性》。旨在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活中的現象,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著不確定現象,認識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教材選取了“新年聯歡會上抽簽表演節目”的現實情境,引入本單元的學習內容。通過主題圖及例1、例2的教學,使學生初步體驗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設計思路:
1.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興趣的游戲活動作為教學素材,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引導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不確定現象和可能性。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體驗生活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2.學生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義,能夠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現象;
3.學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教學重難點: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確的隨機的概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元旦節快到了,東方超市為了吸引顧客,準備舉行一次摸獎活動。摸獎的規則是:在一個盒子里放一些球,凡是一次購物滿50元的顧客,都有一次摸獎機會。摸到紅球有獎,摸到白球沒有獎。如果請你設計,你能想出幾種放球的方案?
板書學生的方案:全放紅球全放白球既放紅球又放白球
[設計意圖]把教材中呈現的“新年聯歡會上抽簽表演節目”的情境改變為更貼近學生、學生更熟悉、更現實的摸獎的情境,為更好的引導學生經歷將現實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作好心理上的準備。
二、第一次摸球活動,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㈠學生小組合作摸球,感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提問:根據你們的方案,會出現什么結果呢?
小組合作,用老師提供的學習材料(摸球用的盒子、5個紅球、5個白球、試驗結果記錄單)依次進行摸球試驗,并把試驗的結果記錄下來。
小組合作要求:1.小組長組織,確定記錄人和匯報人;2.摸前攪和一下,摸時不能看,按一定順序來摸,次數不定;3.每摸一次,就把結果記錄下來;4.摸完后,觀察記錄單,能發現什么。
試驗結果記錄單:
⑴全放紅球
摸球次數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
球的顏色
⑵全放白球
摸球次數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
球的顏色
⑶既放紅球又放白球
摸球次數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
球的顏色
㈡組織學生交流,認識“一定”、“不可能”、“可能”。
學生匯報試驗結論,并說一說你們是怎樣試驗的。如,匯報全放紅球試驗時,說一說放了幾個紅球,摸了幾次,每次摸到的是什么顏色的球,能摸到其它顏色的球嗎?為什么?
根據學生的匯報完成板書:
可能性
一定
結果確定{
不可能
結果不一定─可能
㈢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摸球試驗的結論。
[設計意圖]為學生創設了開放的學習空間,學生沒有老師的限制,只有根據學習目標的自主學習活動,盒子里放多少個球,摸多少次……一切都由學生做主。教師的作用發揮在匯報過程中的引導學生反思上,讓學生通過第一次摸球活動,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里放幾個球,也不管摸幾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如果只放紅球,就一定只能摸到紅球,不可能摸到其它顏色的球;如果既放紅球,又放白球,就既可能摸到紅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在對比中更好地體會確定事件和不確定事件。
三、判斷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不僅可以描述摸球試驗的結論,還可以描述現實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會現象。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5
教材分析:
“年月日”一課教學內容的地位與作用:“年月日”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六冊第三單元的第1課時。學習和掌握好這部分內容,是進一步探索學習時間單位及時間單位換算的基礎,也有助于學生對生活實際問題的感受,便于學生更深刻地感悟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從而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目標:
新大綱要求: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己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我從以下三方面考慮的:
(1)聯系學生已有知識,通過組織學生觀察、討論,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建立較長的時間觀念;知道平年、閏年的基本含義以及相互關系,知道一年中各月的天數:掌握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能正確判斷某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并能解決一些有關的生活實際問題。
(2)在探索年、月、日之間相互關系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數學猜想能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探究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計算全年的天數,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
(3)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發現問題的情趣,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感悟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并結合教學情境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3、教學重點:認識年、月、日及其相互關系,建立年、月、日的時間概念。
教學難點:正確靈活地判斷平年、閏年。
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時、分、秒等時間知識,并在實際生活中積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經驗,有關年月日的知識,也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之中,學生有了形成較長時間觀念的基礎。而三年級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形象思維過渡的時期,能進行一定的抽象思維,想象能力也由模仿性向創造性的想象過渡;自覺性、主動性、持久性都有所加強,具有一的定的探究能力。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規律,結合“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新理念,我確定了如下教學方法:
教法分析:
依據《數學課程標準》中“變注重知識獲得的結果為知識獲得的過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學生發展為立足點,以自主探索為主線,以求異創新為宗旨,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運用設疑激趣、直觀演示,實際操作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讓學生全面、全程地參與到每個教學環節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師的教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因此,我特為學生設立了如下學習方法:
學法分析:
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學中采用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了猜想驗證、分析實踐,合作交流、總結歸納的學習平臺,讓學生經歷一個觀察比較、實踐驗證、合作交流、總結概括的數學學習過程。
教學流程:
綜上所述,我把本節課的教學流程預設為創設情境,引入新課→探究交流,構建新知→實踐應用,反饋提高→總結回顧,拓展延伸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多媒體展示開國大典和申奧成功的畫面,提問:“你們知道這激動人心的一幕發生在什么時候嗎?”
2、根據學生的回答繼續提問:“你們有自己喜歡的時間嗎?”學生發言,說出節日或生日等時間。
3、教師歸納:像剛才這樣,我們在說明一件事情時候,往往要告訴人們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年、月、日和時、分、秒一樣,也是時間單位。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新的時間單位——年月日并板書課題。
(教師從學生關心與感興趣的開國大典和申奧成功這一資源入手,動態地
呈現出具有重大意義的兩個時間,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成功地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
第二環節探究交流,構建新知
1、認識年歷
A、課件展演示年月日的來歷。
B、利用手中的年歷,小組合作學習:觀察年歷,你知道了哪些知識?
C、匯報交流,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一年有12個月
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
30天:四、六、九、十一月
二月28天
二月29天
D、計算一年的天數。
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計算,展示交流,教師板書:平年一年有365天,閏年一年有366天。
E、練習,圈出xxxx年中,你認為有意義的時間。
(采用多媒體演示年月日的來歷,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觀察年歷,自主探索、討論交流、發現創造,使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了學生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
2、認識大月、小月。
A、根據學生回答,揭示大月、小月的定義。
B、指出一年中的大月和小月。
C、記憶大月和小月。(左拳記憶法和兒歌記憶法)。
D、游戲。我們一起做游戲吧!老師隨便報一個月份,要是大月男同學拍手,要是小月女生拍手。教師最后報到二月,根據學生的反映得出二月是一個特殊的月份,引入平年與閏年的教學中。
(通過用左拳記憶法和記大月的兒歌,輕松地幫助學生記住每個月的天數,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生動活潑,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平年、閏年。
A、利用1981年——xxxx年二月的月歷,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并完成記錄表。
B、觀察記錄表,小組討論:你們發現了什么規律?
在匯報過程中,學生會說出有的年二月有28天,有的年二月有29天,教師適時指出:二月有29天的那一年叫閏年,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揭示出平年和閏年的定義后,繼續提問:“為什么會有平、閏年之分呢?”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再出示小知識,學生既知道平閏年的來歷,又知道每4年中就有一個閏年。教師再追問:“閏年的年份與數字4有什么關系呢?”引導學生再次探究判斷平年、閏年的方法。
首先出示年份除以4的結果,小組合作學習,根據學生匯報,師生共同總結得出: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的一般是閏年。然后讓學生進行平閏年判斷的練習。當學生判斷1900除以4沒有余數,而它卻是平年時,教師提問:“這是怎么回事呢?”為學生設下懸念,再及時出示小知識,既解決了學生的困惑,學生也掌握了整百年是不是閏年的判斷方法,即整百年份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
C、練習,再次判斷平年和閏年。
(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是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本部分教學中,教師層層設疑、環環相扣,學生始終處于不斷的發現問題、解決問
題的過程中,特別是整百年是否為閏年的判斷更是學生數學智慧的一次提升,同時插入平年閏年的課外知識,既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使學生的數學知識更加完善。)
剛才,同學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學到了年月日的知識,并得到了好的學習方法,下面我們就帶著這些知識方法到智慧島去闖闖吧!
第三環節實踐應用,反饋提高
1、填空我最棒!
(1)、一年有()個大月,()個小月。
(2)、9月1日開學的前一天是( )月( )日。
(3)、今年的一、二、三月共()天。
(4)、平年一年有( )天,閏年一年有( )天。
(5)、四月份有()個星期零( )天。
2、判斷我更行!
(1)每年都是365天。()
(2)24個月就是兩年。()
(3)小明的書包是xxxx年2月29買的。()
3、口答:小強滿12歲的時候,只過了3個生日,猜一猜他是哪月哪日出生的?
4、拓展練習。
小明在奶奶家連住了兩個月,正好62天,這兩個月可能是哪兩個月?
(慧智島闖關的練習遵循了學生愛動、愛玩、愛挑戰的特點,營造了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不僅發展了他們的思維,也培養了他們大膽探索的精神。)
第四環節總結回顧,拓展延伸。
1、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2、談談自己在本課學習中的成功之處。
3、“你還想研究哪些關于時間的知識?
(讓學生談收獲、談感想,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點及要點知識進行梳理,利于建立起完整的知識網絡。通過學生自我評價能夠起到取長補短的作用。“你還想研究哪些關于時間的知識?”通過學生上網查找,把知識向課外拓展延伸,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學習是永無止境的。)
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的“眼睛”,是教學的“靈魂”,為課堂教學起到導航的作用。因此,我設計了如下板書:從板書中,可以清晰看到本節課的知識點,重點及難點知識也一目了然,有利于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數學的說課稿02-22
三年級數學《交通與數學》說課稿11-05
數學《數學廣角》說課稿模板07-13
小學數學《數學廣角》說課稿02-13
“用數學”數學說課稿03-20
《數學廣角》說課稿06-26
數學活動說課稿06-28
《數學樂園》說課稿06-28
數學樂園說課稿06-27
數學統計說課稿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