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數學說課稿

時間:2022-11-23 11:10:51 數學說課稿 我要投稿

關于數學說課稿(精選20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數學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關于數學說課稿(精選20篇)

  數學說課稿 篇1

  設計理念:

  本節課采用"實踐引領"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熟悉的、生動形象地操作實例,借助于"用12個大小完全一樣的小正方形拼、畫成一個長方形"的操作情境,讓學生通過操作和想象,自覺主動地完成動作與思維的建構。同時,讓學生用乘法表示出來,為學生脫離操作情境、主動尋求數與數之間的"因倍"關系進行了鋪墊。從而使學生在這一系列自主操作、想象思考中充分體驗、主動建構數學概念。

  學者分析:

  教學對象是五年級的學生,教學內容是五年級數學:找因數。按照學生的平均水平進行教學設計。學生的年齡在10到12歲之間。大多數學生的數學成績良好,少數學生存在學習障礙,不喜歡學習。總的來說,學生學習氛圍比較濃。

  這節課以拼圖活動為切入點,讓學生在拼圖中探索找因數的方法,學生都會很感興趣的,以此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發現新知,這也是符合新課程的理念。學生從二年級就開始接觸乘法,對"因數"這個名詞已有初步的認識。這節課結合拼長方形列算式、找因數,學生很容易接受。通過活動,培養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學會與別人合作交流的良好習慣。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的活動中,體會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提高有條理思考的習慣和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數中,能找到某個數的所有因數,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動手操作與觀察討論,分析、比較、歸納。

  2、正確找出一個自然數的因數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滲透遷移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的活動中,體會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能準確、有條理的找出一個數的因數。

  教具準備:

  課件、小正方形。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同學們喜歡做拼圖的游戲嗎?請你拿出準備好的12個小正方形拼一拼,看誰拼出的長方形種類多。

  二、交流探究,體會方法

  1、拼長方形

  請你用12個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有哪幾種拼法?

  學生用事先準備好的小正方形卡片獨立操作,邊擺邊做好記錄。

  2、畫長方形

  請大家把自己剛才拼好的長方形畫在書中相應的位置上。

  讓學生把剛才拼的方法在教材第8頁的方格上畫出來,邊畫邊思考:每種拼法的長方形的長與寬各是多少?用乘法表示出來。

  教師巡視,指導學生畫出長方形。

  拼法一:長是12厘米,寬是1厘米,1×12=12

  拼法二:長是6厘米,寬是2厘米,2×6=12

  拼法三:長是4厘米,寬是3厘米,3×4=12 3、小組合作學習。

  ⑴以小組為單位,每個成員把自己拼、畫的想法與同伴交流,組長做好記錄。

  ⑵在合作交流中總結出找一個數的因數的基本方法,即用乘法思路想:哪兩個數相乘得12?然后一對一對找出來。

  3、全班交流匯報。

  各組由1人在全班匯報思考的過程,再次體會"想乘法算式"找一個數因數的方法。

  小結:由此我們可以知道12的因數有1,12,2,6,3,4。

  4、引導思考

  找一個數的因數怎樣做到既不重復又不遺漏呢?

  通過以上的拼、畫、小組交流,學生已有所發現。

  結論: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對對的找。

  三、知識應用,拓展提高

  1、填空

  24=1×24=2×()=()×()=()×()

  24的全部因數:X

  2、實踐操作

  在方格上畫長方形,使得它的面積是16cm2,邊長是整厘米數。(每個小方格的邊長是1cm)

  3、思考

  48名學生排隊,要求每行的人數相同,可以排成幾行?有幾種排法?如果有37名學生呢?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此時此刻有何想法?(學生自由總結,師適時給與點評。)

  五、板書設計

  找因數

  1×12=12 2×6=12 3×4=12

  12的因數有:1,2,3,4,6,12

  數學說課稿 篇2

  《認識圖形.一》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開始,主要從形狀這一角度來使學生初步認識物體和圖形。這一單元包括:立體圖形的初步認識和平面圖形的初步認識。因為現實生活中孩子們接觸的大多是立體圖形,所以教材把認識立體圖形排在平面圖形之前。教材在這部分內容的編排上體現了新課標的兩大理念:注重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注重在活動中學習知識,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學習過程,掌握知識。

  我的學生大多是五六歲,年齡偏小,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還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數多(53人),分組活動不容易組織。另外,據我課前調查,學前班雖然也認識過這些圖形,但很多孩子將“長方體”說成“長方形”,將“正方體”說成“正方形”,也有將“圓柱”說成“長方形”的,將“球”說成“圓”的更多,所以教學目標不能定得太高。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觀察,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知道它們的名稱,會辨認這幾種物體和圖形;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及觀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3、通過學生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

  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與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袋子,提出一個要求: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看哪個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

  (二)、活動,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指名學生上臺演示,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師拿出大小、顏色不同的實物直觀揭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概念,并板書名稱。然后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模型,讓學生認一認,并與相應的實物歸為一類。

  2、摸一摸,感知特征。

  (1)讓學生動手摸一摸這些實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組內交流。

  (2)在班上匯報交流。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1、由實物圖抽象出模型圖

  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對幾種立體圖形有了比較多的感性、直觀的認識,促使學生形成幾種立體圖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2、讓學生說一說日常生活中見過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

  3、記憶想像。

  (1)分別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圖形讓學生辯認,將這些圖貼在黑板上,讓學生拿出相應的實物。

  (2)讓學生閉上眼想一想四種圖形的樣子,并用手比劃。

  (3)游戲:猜一猜

  學生閉上眼,摸一摸老師給出的一種實物,判斷它的形狀。

  (四)、游戲

  1、看一看

  2、摸一摸

  3、猜一猜

  板書:

  認識圖形:

  正方形 長方形 圓柱 球

  數學說課稿 篇3

  說課內容:

  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數學(青 島版)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信息 窗2《用6~9的乘法口訣求商》。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 掌握了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乘法的 初步認識》、本冊第一、三單元《表 內乘法》和本單元信息窗1《用2~5的 乘法口訣求商》基礎上學習的。同時 本節課的內容又為學習第八單元《有 余數的除法》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

  知識與技能:讓學生能利用6~9的乘法口訣求商。熟 練掌握用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

  過程與方法: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能解決生 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數學、用數學的樂 趣。

  教學重點:

  能熟練地用6~9的乘法 口訣正確求商 。

  教學難點:

  用6~9的乘法 口訣求商解決實際問題 。

  說課流程:

  一、說學情

  二年級學生思維方式主要 還是形象思維,他們樂于 探究,渴望交流和教師的 稱贊,他們經歷了一年級 下冊第七單元《乘法的初 步認識》,二年級上冊第 一單元、第三單元《表內 乘法》、第四單元《除法 的初步認識》和本單元第 一課時信息窗1的學習過 程。初步掌握了用乘法口 訣求商的基本方法。

  讓學生用6~9的乘法口訣 求商,從方法上來講,學 生不會有什么困難,但是 這要建立在學生對乘法熟 練掌握的基礎上。另外,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在一個 具體的問題情境中進行, 對該類問題的熟練解決也 是本課教學的成敗關鍵。

  二、說模式

  1、合作,就是要切磋學 問,交流疑問,共同 完成學習任務。

  2、探究,則是要求質 疑問難,深入研究 并解決問題。

  3、自主,即主動,要主動 地在數學實踐中豐富數 學素養,提高數學能力。

  三、說設計

  1、前置學習:比比誰做的最快!

  設計意圖:以舊引新,通過知識的遷移,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為下面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

  2、創設情境 引入課題

  同學們,你們知道標本是什么 嗎?咱們和書上的小朋友一起 來制作標本吧。

  設計意圖:結合現實的生活場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3、自主學習

  1.仔細觀察情境圖,能發現哪些數學信息。

  2.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3.嘗試著把你提出的數學問題解決出來吧。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有序的觀察、發現數學信息,加強學生的語言訓練,溝通語文數學學科的聯系, 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及聽、說的能力,同時訓練學 生從活動中獲取有效的數學信息的能力。

  4、探索交流 解決問題

  42朵花能做7件標本,做一件標本需要幾朵花?

  小組交流匯報 獨立解決

  42÷6= 42÷7=

  我們的方法是_________口訣:六七四十二

  小結:除數和幾相乘得被除數,那么商就是幾。

  小結:一句口訣可以求兩道除法算式的商。

  根據情景圖,小組合 作,提出問題并解決。

  56片葉子可以做幾件標本?

  56÷8=7(件) 交流自己的想法。

  72片葉子可以做幾件標本?

  72 ÷ 9=8 (件)使學生感受多種策略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 這一環節是落實教學目標的中心環節,本環節采用“放”的形式,經過引導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等活動,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獲得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求商的方法。

  5、鞏固應用 內化提高

  第一關 我是小法官

  設計意圖:這道是基礎題,為了加強學生對新知 識的理解 。

  第二關 看誰算得快

  設計意圖:讓學生練習一句乘法口訣可以列四道 算式 。

  第三關 我最棒

  設計意圖: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從而培養學 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6、回顧整理 內化提高

  設計意圖:引發學生對本課所學知識的思考,自主進行知識的內化;教師總結和點評,對知識進行梳理的 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成就感。

  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

  本節課主要內容是命題的概念,能把命題改寫若p則q的形式,滲透由特殊到一般的化歸數學思想。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

  命題的概念,若p則q形式的命題是本章的重要內容,是后續學習充要條件的基礎,這一章我們在初中的基礎上學習常用邏輯用語,體會邏輯用語去表達和論證中的作用,他將成為反證法的理論依據,并為進一步學習,特別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推證能力打基礎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命題的概念和命題的構成,能判斷給定陳述句是否為命題,能判斷命題的真假;

  (2)能把命題改寫成“若p,則q”的形式;

  2、過程與方法:

  (1)多讓學生舉命題的例子,培養他們的辨析能力;

  (2)能把命題改寫成“若p,則q”的形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有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生的參與,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教學重點:

  命題的概念、命題的構成

  (五)教學難點:

  分清命題的條件、結論和判斷命題的真假

  二、說教法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是師生多向合作的過程,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學生發展為本,有效的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素質,根據這樣的原則和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并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學方法:

  (1)引導發現法

  (2)練習鞏固法

  三、說學法

  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本節課注意調動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盡可能地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我進行如下學法指導:

  (1)由特殊到一般的劃歸方法:學習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具體的案例,讓學生去觀察、討論、探索、分析、發現、歸納、概括

  (2)練習鞏固法

  四、教學過程

  學生探究過程:

  1.思考、分析

  下列語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點?你能判斷他們的真假嗎?

  (1)三角形的三個內角之和等于1800

  (2)如果a,b是任意兩個正實數,那么a+b≥2(ab)1/2;

  (3)如果實數a滿足a2=9,則a=3;

  (4)中學生目前的學業負擔過重;

  (5)中國將在本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2.討論、判斷

  學生通過討論,總結: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陳述句的形式,每句話都判斷什么事情。其中(1)(2)為真,(3)為假,(4)(5)的真假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總是可以確定真假.

  教師的引導分析:所謂判斷,就是肯定一個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3.抽象、歸納

  定義:一般地,我們把用語言、符號或式子表達的,可以判斷真假的陳述句叫做命題.其中判斷為真的語句叫做真命題,判斷為假的語句叫做假命題.

  命題的定義的要點:能判斷真假的陳述句.

  在數學課中,只研究數學命題,請學生舉幾個數學命題的例子.教師再與學生共同從命題的定義,判斷學生所舉例子是否是命題,從“判斷”的角度來加深對命題這一概念的理解.

  例1判斷下列語句中哪些是命題?是真命題還是假命題?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真命題)

  (2)若整數a是素數,則a是奇數;(假命題)

  (3)指數函數是增函數嗎?(不是)

  (4)若空間中兩條直線不相交,則這兩條直線平行;(假命題)

  (5)x>15.(不是)

  讓學生思考、辨析、討論解決,且通過練習,引導學生總結:判斷一個語句是不是命題,關鍵看兩點:第一是“陳述句”,第二是“可以判斷真假”,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均不是命題.

  練習

  判斷下列語句中哪些是命題?是真命題還是假命題?

  (4)求證∏是無理數

  (5)若X是實數,則X2+4X+5≥0

  4.命題的構成――條件和結論

  上面例1中的(2)(4)具有“若p,則q”的形式.在數學中,這種形式的命題是常見的

  “若p,則q”也可寫成“如果p,那么q”“只要p,就有q”等形式.

  其中p叫做命題的條件,q叫做命題的結論.

  例2指出下列命題中的條件p和結論q;

  (1)若整數a能被2整除,則a是偶數;

  (2)若四邊形是菱形,則它的對角線互相垂直且平分

  解:

  (1)條件p:整數a能被2整除,結論q:整數a是偶數;

  (2)條件p:四邊形是菱形,結論q: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垂直且平分.

  有一些命題表面上不是“若p,則q”的形式,但可以改寫成“若p,則q”的形式,例如:

  垂直于同一條直線的兩個平面平行.

  若兩個平面垂直于同一條直線,則這兩個平面平行.

  例3將下列命題改寫成“若p,則q”的形式,并判斷真假;

  (1)垂直于同一條直線的兩條直線平行;

  (2)負數的立方是負數;

  (3)對頂角相等;

  解:(1)若兩條直線垂直于同一條直線,則這兩條直線平行,它是假命題。

  (2)若一個數是負數,則這個數的立方是負數。它是真命題。

  (3)若兩個角是對頂角,則這兩個角相等。它是真命題。

  5.練習:P4:1.2.3

  6.課堂小結

  (1)、命題的概念

  (2)、能指出命題的條件和結論

  7.思考題

  一,下列四個命題中,命題(1)與命題(2)(3)(4)的條件和結論之間分別有什么系?

  (1)若f(x)是正弦函數,則f(x)是周期函數;

  (2)若f(x)是周期函數,則f(x)是正弦函數;

  (3)若f(x)不是正弦函數,則f(x)不是周期函數;

  (4)若f(x)不是周期函數,則f(x)不是正弦函數;

  二,四種命題中任意兩個命題之間有關系嗎?是什么關系?它們的真假性之間有關系嗎?是什么關系?

  8.作業 P8:習題1.1A組第1、題

  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八冊P117——120。

  小數的意義是一節概念教學課,是在學習了“分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學習小數的意義。掌握小數的意義,是這單元教學的重點,直接關系到小數的性質、單名數和復名數相互改寫等相關知識。

  2、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小學數學概念中較抽象,難理解的內容。一位小數是十分之幾的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學生雖然對分數已有了初步的認識,也學過長度單位、貨幣單位間的進率,但理解小數的含義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同時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小數方面出現的很多問題是屬于小數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數的含義(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既是本課時的重點、又是難點。在教學中要注意抓住分數與小數的含義的關鍵。

  3、教學目標:

  1、經歷觀察、測量、猜想等學習活動,感受、體驗小數產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處處都存在小數;

  2、理解小數的意義,能說出小數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小數的讀、寫方法,并正確能讀寫小數;

  3、在合作與交流中的過程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為完成目標而采取的活動方式的組合。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選擇了嘗試法、引導發現法、等方法的優化組合。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小數的含義是屬概念教學,較為抽象、凝煉,根據學生對概念的認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這一規律。

  1、從生活中了解小數,明確要用小數表示的必要性。

  2、從已有的生活經驗中,理解、抽象小數的意義。

  3、 通過觀察、測量,讓學生充分感受、體驗小數產生于生活,從而使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都存在小數 。

  4、了解小數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廣泛運用,體驗數學在身邊,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和樂趣。

  三、說學法

  通過本節教學,要使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

  1、學會通過觀察、測量、歸納,可以發現生活中處處都存在小數 。

  2、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他們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3、通過指導獨立看書,匯報交流活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習慣。

  四、說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 導入新課

  創設“5.1”假期情景 ,使本課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經念相吻合

  1、在假期里你買了什么物品?花了多少錢?

  2、老師買了一本書,同學們猜一猜要多少元?

  從同學們的回答中歸納出不能用整元數表示的這種數,要用小數表示。引入課題。

  (轉自數學 吧 )

  這樣的設計,旨在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引發起學主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求知欲望的火花,從而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為主動探究新知識聚集動力。

  (二)明確目標 探索新知

  同學們都知道小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那么同學們想了解小數的什么?

  我預設學生的提問(預設)

  1、小數是怎么來的。(怎么產生的)

  2、什么叫小數?(小數的意義)

  3、小數是怎么讀的,怎么寫的?

  根據學生提的問題,師生分析問題

  1、師生小結小數的意義

  (1)象“0.1、0.3、0.9”這些小數叫1位小數。(分母是10的分數,可以寫成1位小數。1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

  (2)象“0.01、0.04、0.18”這些小數叫2位小數。(分母是100的分數,可以寫成2位小數。2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

  (3)象“0.001、0.015、0.219”這些小數叫3位小數。(分母是1000的分數,可以寫成3位小數。3位小數表示千分之幾。)

  2、學習小數的寫法

  (三)鞏固新知

  1、練習“考考你”;(練一練)第1題

  2、用米做單位測量同桌的高度;

  3、菜市場買菜統計表。

  【把小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結合起來,使學生體驗教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四)小結

  1、了解小數的歷史。(小資料)

  【了解小數的歷史,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2、學了小數這節課,能談談你知道了些什么嗎?

  (五)作業布置

  1、從生活中記錄一些小數,明天同學之間相互交流;

  2、完成《作業本》

  布置實踐性的作業,使學生把小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結合起來,體驗教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數學說課稿 篇6

  教材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第七冊第七單元113頁“數學廣角”第二課時例2。

  教材分析:

  這節課主要是通過一些簡單的優化問題向學生滲透優化思想,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形成解決問題最優方案的意識。學習優化問題就是為了讓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系,并且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數學的價值,體會運籌思想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優化問題這個內容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同時也是發展學生抽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好素材。因此設計本節課時,我把教學內容變為源于學生切身生活體驗的,適合學生思考、探究,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探究精神,促進學生發展的信息資源。《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當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因此我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這樣的:

  1、知識目標:讓學生通過簡單的事例,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方案的意識。

  2、能力目標:初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體驗獲取成功的樂趣,逐漸養成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方案的意識。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從優化的角度在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化方案。

  教法與學法選擇:

  在教學方法上,為了使學生能輕松、愉快地理解優化思想,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遵照《課標》的要求和學生學習數學的實際,著眼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發揮雙向互動教學的作用,通過的情境演示為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動手操作,互相交流,最后找出最優方案的方式組織教學。

  在學法方面,《課標》指出,學生應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設計過程中,為了進一步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感受數學知識的產生和應用,感受生活數學和數學生活,因而我設計了一系列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和年齡特點的教學活動,在這些教學活動中,著重以引導學生運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兩種學習方式交替學習,讓他們真正以課堂主體的身份參與全程。

  教學程序:

  讓生安排時間,發現有不同的解決方法。

  (2)感知尋找最優化方案的方法

  先讓生自由說說是怎樣安排的。

  (讓生評價這些方法中有沒有不太合理的。3引導學生用畫箭頭的方法把吃藥的過程用流程圖畫出來。展示最合理的方案

  (1)看圖,學生獨立思考

  (2)算一算要多少時間才能開飯

  (3)引發爭議,交流思維過程

  (4)出示方案,總結評價。

  2、數學競賽

  《我是設計小行家》

  (1)出示炒雞蛋的工序

  (2)學生獨立思考

  (3)用流程圖表示出設計思路。

  為了讓學生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數學是生活的需要。我設計了“做飯問題”“數學競賽”等鞏固練習。做飯問題看似簡單,但學生可能會出現兩種答案:17分鐘或27分鐘,為此引起學生爭議.這時我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說出思維過程,在交流的活動中使學生明白如果是用一個爐火做飯,就要27分鐘如果有兩個爐火做飯就只要17分鐘。通過這個練習,進一步鞏固了所學的知識突破了難點,又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全面思考問題的習慣。

  最后我設計數學競賽《我是設計小行家》看誰能用最少的時間做好一盤味道鮮美的炒雞蛋,將活動推向高潮。我利用學生學習熱情高漲,把握時機,向學生提出要求:

  (1)獨立完成

  (2)必須畫出流程圖

  (3)和同學們分享你的經驗。這樣極大的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也體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

  總結

  (1) 讓學生暢談學習感受

  (2) 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事情可以通過合理安排提高效率?同學之間交流一下。(為達到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這一原則,進而深化知識,在課外作業環節中,我設計了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完成的作業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

  數學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找最大公因數》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分數》中的內容。本課時是在學生找一個數的因數基礎上學習的。同時又為以后學習約分打下基礎。教材中直接呈現了找出公因數的一般方法: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法,分別找12、18的因數,再找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在此基礎上,引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教材采用的集合的方式呈現探索的過程。

  二、說目標

  根據教材編寫特點,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探索找兩個公因數的方法,能準確地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2、讓學生經歷找兩個數的公因數的方法,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

  三、說教學重、難點

  新課標鼓勵學生通過思考、討論交流,經歷探索的過程。

  因此確定教學重點為探索找兩個數的公因數的方法。

  難點為用多種方法正確地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四、說教學方法和學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教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靠模仿與記憶。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而本節課學生對因數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在教法與學法上,可以讓學生在半獨立的狀態下進行自主學習、交流探索。而教師在交流過程中,主要是引導、組織學生歸納找最大公因數的方法,讓學生在經歷體驗、探索中去歸納、總結找最大公因數的方法。這也是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五、說教學設計

  《新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歸納總結的過程。根據這一理念,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

  ( 一)、復習導入,學習新知

  因為學生已經很熟練找出一個數的因數,因此,我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導入新知。(導入這一環節準備用時3分鐘)

  1、師:同學們,我們已學過找一個數的因數,如果老師現在給你一個數,你能很快找出它的因數嗎?

  生回答師板出12的因數:1、2、3、4、6、12

  2、師:你們真棒!照這樣的方法,你能很快寫出18的全部因數嗎?

  生獨立寫并匯報18的因數:1、2、3、6、9、18。

  3、師:那么準,那你們看看它們的因數你發現了什么?請大家找一找,在12和18的因數中有沒有相同的因數?相同的因數有幾個?

  生同位交流,共同找出:1、2、3、6。

  師:像這樣即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我們就說這些數是12和18的公因數。此時師板書出集合圖形。

  4、師:中間這一區域有什么特征?應該填什么數?

  生獨立思考后分小組討論。

  生匯報:中間所填的數應該即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

  5:師:在這些公因數里面,哪個數最大?生:6最大。

  6:師:對,6在這兩個數的公因數里面是最大的,那么我們就說6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數。

  師: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找最大公因數。

  師板書課題:找最大公因數

  (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探索找兩個數的公因數的最大公因數的方法。并且能很快地找出來。同時這也就突破了教學重點:讓學生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這一層次的設計我準備用時12分鐘。

  (二)、嘗試練習,合作探究

  書45頁練一練中的1、2兩題:

  (1)利用因數關系找最大公因數

  師:請大家把書翻到第三45頁,獨立完成第1小題。

  8的因數有:1、2、4、8。

  16的因數有:1、2、4、8、16。

  8和16的公因數有:1、2、4、8。

  8和16的最大公因數是:8

  師引導學生觀察:8和16之間是什么關系?與它們的最大公因數有什么關系?

  學生隨著老師的問題提出來就獨立的思考觀察,然后在小組內自行解決。

  (讓學生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并在小組內得到發展,對后進生來說也是一個促進。)

  生匯報:8是16的因數,所以8和16的最大公因數是8。

  然后師放手給學生,鼓勵學生自己小結;如果較小數是較大數的因數,那么較小數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并及時出一些這方面的題練習,如:4和12,28和7,54和8

  (2)利用互質數關系找最大公因數

  師:請大家獨立完成第二題。

  生匯報5的因數有:1、5。

  7的因數有:1、7

  5和7的最大公因數是:1

  師同上一樣引導學生獨立觀察5和7之間是什么關系?與他們的最大公因數有什么關系?

  分小組討論匯報。

  生:5和7是質數,所以5和7的最大公因數是1。

  引導生小結:像這樣只有公因數1的兩個數叫互質數。如果兩個數是互質數,那么他們的公因數只有1。

  練習:4和5,11和7,8和9

  (3)、整理找最大公因數的方法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哪些方法找最大公因數?

  生:列舉法,用因數關系找,用互質數關系找

  師:我們在做題時要觀察給出的數字的特征,運用不同的方法去找出它們的最大公因數。

  (教師在講解找最大公因數時,不僅要告訴學生具體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將這些單獨的內容聯系起來,給出學生統一的解題步驟,這樣學生才有章可循。)

  這一環節的設計我也準備用時15分鐘。

  (三)、鞏固練習,體驗成功

  完成書第46頁的3、4、5題。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師巡視指導。在巡視的過程中對于后進生要特別的指導點撥。

  鞏固練習準備用時8分鐘。

  第四環節:全課小結

  用2分種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

  五、說板書設計

  我本節課的板書設計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本課的內容傳遞給學生,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各位評委老師,我僅從教材、教法、學法、及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對本課進行說明。這只是我預設的一種方案,但是課堂千變萬化的生成效果,最終還要和學生、課堂相結合。

  數學說課稿 篇8

  說教材:

  統計與可能性是小學數學第五冊90~91頁的內容,本課教學的內容是用畫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以及認識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這是學生在已進行過簡單的統計和初步認識某些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的基礎上安排的為后面研究可能性的大小及進一步了解概率的意義奠定基礎。

  教材先組織學生玩摸球的游戲,袋中裝有3個綠球,每次摸1個球,摸出后把球放回原處,一共摸40次,讓學生在摸球活動中體念摸到紅球,黃球的機會是相等的,從而引導學生在實驗中認識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同時學習用畫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使學生再次體會到統計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想想做做中還通過拋小正方體裝鉛筆等操作活動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深刻理解不確定事件。

  說教學目標:

  1、經歷和體驗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過程,學會用畫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體會統計是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2、經歷實驗的具體過程,能對實驗可能發生的結果作出簡單的判斷并作出適當的解釋,從中體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均等的。

  3、培養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意識,初步感受動手實驗是獲得科學結論之有效的方法,激發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發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與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活動認識一些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

  教學難點:

  理解任意摸一次球摸到紅球綠球的機會是相等。

  說教法學法:

  充分利用教師導的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生活和活動情景,為他們提供各種機會,讓學生經歷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動,使學生體驗探索的的過程,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這部分內容的學習適于學生展開觀察、猜想、操作、比較、交流、歸納等數學活動,為了更好地指導學法,老師采用了小組合作形式組織教學,教學形式多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體驗創造的過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在學生互動的過程中迸發智慧的光芒。

  說教學流程:

  1、通過復習舊知,喚起學生對有關可能性知識的記憶,為學習新課做好心理及知識兩方面的準備。

  2、用畫正字的方法記錄數據的引導非常自然,產生于學生記住摸球結果的需要來源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取于學生的生活智慧,利于學生的生活應用。

  3、就小學生而言,認識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需要在獲得直接經驗的基礎上初步體會,而實驗活動是學生直觀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均等的重要步驟。為此,老師精心組織活動,明確活動的要求,再自主分工,讓學生通過操作親身經歷并具體感受到摸到紅綠球的次數差不多,并進而啟發學生想象,繼續摸下去的結果。

  4、讓學生經歷猜測驗證歸納反思這一過程,不僅增強了探究活動的神秘感,增強了學生的探究欲望,而且使學生深刻感受到實驗是驗證猜想、獲得結論的重要策略之一。

  5、拋小正方體的活動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能使學生繼續保持探究的熱情,通過活動進一步直觀感受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

  6、課后學生自主總結,既能把所學知識結合獲取知識的過程與方法進行回顧與反思,又能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綜觀整個教學活動,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思維為主線的指導思想,充分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游戲貼近生活實際,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了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使學生領悟到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數學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冊第一單元的第4課時。

  2、教材分析:

  隨著科學技術和數學本身的發展,統計學已成為現代數學方法的一個重要部分和應用數學的重要領域。大到科學研究,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統計無處不在。新《數學課程標準》中也將“統計與概率”安排為一個重要的學習領域,強調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本單元正是在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統計的初步知識的。本課則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統計后進行教學的,它包含兩部分,即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較復雜的平均數問題)。

  3、教學重、難點:

  平均數是統計工作中常用的一種特征數,它能反映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廣泛。所以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是教學的重點。而本課的“平均數”又和過去學過的“平均數”的方法不同,弄清“全部數據的總和”與“全部數據的個數”之間的對應關系就是教學的難點。

  4、教學目標

  在學生計算出平均數的基礎上應充分引導學生理解“平均數”概念所蘊含的豐富、深刻的統計與概率的背景,幫助他們認識到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意義與廣泛應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運用它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獲得必要的發展。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定為:

  知識目標: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算術平均數的方法。

  能力目標: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并根據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和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小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品質,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展。

  二、說教法:

  “求平均數”作為一類應用題,若教學內容脫離生活實際,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積極創設真實的、源于生活的問題情境,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活動為主線,以創新為主旨”,采用多媒體教學等有效手段,以引導法為主,輔之以直觀演示法、設疑激趣法、討論法,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

  三、說學法:

  在學法指導上,努力營造平等、民主、和諧、安全的教學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觀察、操作、比較、分析等活動,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主動探究,去發現、構建數學知識。通過小組合作中的互相討論交流,讓學生從中學會與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釋自己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意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還要讓學生進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評價,以提高解決問題和綜合概括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老師從各組的假期作業調查報告 “學會理財” 中得知以下一些數據:

  第一組11人,在春節共收到利是11000元,

  第二組12人,在春節共收到利是9960元,

  第三組10人,在春節共收到利是7990元。

  從這組數據,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學生提出如下問題:

  (1)第一組(第二組、第二組)平均每人在春節收到利是多少元?

  (2)平均每組在春節收到利是多少元?

  (3)平均每人在春節收到利是多少元?

  ……

  [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數學化”的過程,它對于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思考問題有著實際的意義。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數學,從而對數學知識產生親切感,能更好地激發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的興趣。]

  (二)解決問題,思維沖突。

  學生提出了他們感興趣的問題,讓他們逐解答:

  (1)1100011=1000(元)

  996012=830(元)

  799010=799(元)

  學生的認識剛剛獲得平衡,老師又用某一學生的解答引出沖突,第二個問題有以下三種不同的答案:

  (2)

  法1、(11000+9960+7990)3=9650(元)

  法2、(1000+830+799)3=876(元)

  法3、1000+830+799=2629(元)

  誰的對呢?

  學生懸念頓生,思維處于欲罷不能的憤悱狀態,迫使他們自覺產生思維碰撞,多角度思考問題,鼓勵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從而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一般方法。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為探索活動提供了動力,明確了方向,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發了他們的探究欲望。]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第二個問題終于達成了共識,似乎“柳暗花明又一村!”好!我們轉向第三個問題:

  “平均每人在春節收到利是多少元?”

  為了檢查學生是否真正理解,讓學生先獨立解答,再小組交流。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繼續挖掘調查報告中隱藏的其他信息,交流體會,提出新的問題:

  在調查報告的第二部分的“如何支配”中,

  組別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人數 11 12 10

  買學習用品總金額 330元 480元 510元

  你能算算平均每人買學習用品用去多少元?

  練習:小組合作,從調查報告中提你感興趣的問題,并小組合作解答。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要應用于生活,才能體現其價值及魅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放手讓他們在開放的活動空間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教師只是以參與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入他們的活動中,和他們平等相處,熱心幫助他們處理突發事件,并及時獲取反饋信息。]

  (四)反思質疑,評價總結。

  最后引導學生反思解題過程,談談這節課的收獲。

  [讓學生自我評價,增強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對課堂的拓展延伸,進一步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興趣。]

  數學說課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認識幾分之一》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分數的初步認識第一課時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的,在這之前,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還沒有接觸過分數,從整數到現在的分數,對學生來說不僅是知識面的擴展,更是數概念的一次拓展。同時,它有著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要為今后進一步學習分數知識打下初步的基礎,也為今后學習小數提供必要的條件。如何讓學生能盡快地建立分數初步的概念和意識,在這里顯得尤為重要。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幾分之一,能比較分子是一的分數大小。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數學思考與語言表達能力。

  3、通過練習,使學生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勇于探索和自主學習的精神,并讓學生在經歷數學的過程中,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正確認識幾分之一的含義。

  教學難點: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四、教法、學法

  1、力求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努力做到使一切教學活動都圍繞學生展開。

  2、以活動為主線,以動促思。

  針對兒童好奇,好動的特點,教學中讓學生折一折、看一看、涂一涂、議一議,使學生以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鼓勵學生多做、多想、多說,同時努力使整堂課順著學生的思路不斷地進行調整,使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動過程中完善自己的想法,體驗樂趣,發展創造性。,

  3、從生活出發,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景,并使學生的自主探索在時空上都得到保證。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盡情地表現自我,發現自我,發展自我。

  五、教學具準備

  蘋果,相同大小的正方形、圓形、長方形紙片,彩筆、繩子、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首先,把4個蘋果分給2人,可以怎樣分?如果分得較公平,每人分幾個?(老師要強調平均分),接著再把2個蘋果平均分給2人。每人分幾個?最后把一個蘋果平均分給2人,每人分幾個?教師演示后,提問那半個蘋果怎樣表示呢?這樣自然而然的引入課題認識幾分之一

  (二)動手操作,探索交流,獲取新知。

  1、認識二分之一

  (1)找生活中物體的一半,用自己準備的圓形紙片、正方形紙片、繩子、長方形紙片找一找,說說是怎么找的。(小組合作交流)

  (2)演示匯報,并介紹二分之一的寫法和含義。

  (3)在自己折的圖形中找到二分之一,寫一寫,再說一說它表示什么?

  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從物體的一半出發,溝通一半與新知1/2的聯系,有助于學生初步理解分數,從而為進一步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認識四分之一。

  (1)把一個蘋果平均分給4人,每人又分到幾分之一呢?用小組里的圓形平均分給本組4個同學,并將名字寫在自己的一份上。(動手操作)

  給學生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讓他們自己動手分圓形,體驗自己分到了多少,在相互合作中去感悟、去比較、去解決新問題。將學生提升為學習的主人,促進學生的參與意識,強化學生的思維。

  (2)實踐活動。拿出準備的正方形,折出它的四分之一,并涂上顏色,看誰的折法多。(展示成果)

  展示小組合作的作品,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體現個性的良好時機,使學生的觀察、思考、語言表達能力得以發展。

  (3)出示主題圖,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游樂園的小朋友們都在干什么?你發現哪里有幾分之一?(指明回答)

  3、比較分數的大小

  (1)老師可充分利用例3的直觀圖,制成課件,引導學生說出比較的過程,同時讓學生準備兩個大小相同的圓片,先用一個圓表示出二分之一,再用另一個圓表示出四分之一,隨后進行比較。

  (2)在學生的動手操作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直觀觀察,體會到:同樣大的圖形分的分數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這樣的規律,從而到幾分之一與幾分之一它的大小比較的方法。

  (三)綜合實踐,鞏固運用

  1、做一做第一題,可讓學生獨立完成,在進行交流。

  2、做一做第二題,共安排了兩組幾分之一的分數進行大小比較,鞏固了例3的知識。

  3、用長方形或繩子折一個喜歡的`分數,介紹給本組同學。

  這一環節我緊緊圍繞本課重點,分層練習,這些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練習既有知識性,有趣味性,又有創造性,還呼應前面的看圖寫數預賽,達到了理解教學內容,真正認識幾分之一的目的。特別是開放練習,思維空間大,為學有余力的小學生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華的機會。

  (四)總結評價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又學會了什么知識?有什么收獲?

  這一環節既是對學習內容的回顧,又讓學生進行了反思與評價,獲得了情感上的滿足。

  數學說課稿 篇11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會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數畫角,并通過練習進一步鞏固角的有關知識。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使學生經歷畫角和練習的全過程,進一步鞏固角的有關知識。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使許感受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重點會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數畫角

  難點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教具量角器、活動角、尺或三角板

  教師導學學生活動旁記補充

  一、導入:

  師:最近講了什么知識?(角的知識)

  誰愿意說說什么叫做角?

  師打開一個口袋,里面是各種角:

  師:我們每組都準備了許多角,面對這些角,你們打算怎么研究?(分類)

  二、探究新知:

  1.以小組為單位把每組的角進行分類。

  師:你們是怎么分的?為什么這樣分?你們知道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嗎?

  學生邊小結什么是直角、銳角、鈍角。

  板書:銳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鈍角:大于90°

  2.你們是按角的度數進行分類的嗎?

  師:你們量了嗎?量一量。這些角各有什么特點?在這三類角中,哪一類角比較特殊?(直角)你能說出身邊有哪些是直角?

  3.請選擇適當的學具,每人畫一個直角。

  指名匯報,你選擇了什么學具?怎么畫的?

  4.用最快的速度畫一個銳角、一個鈍角。

  指出你用什么方法幫同學檢查的?(板書:目測、量、比三角板)

  5.小結:以90°的直角為標準,來判斷銳角、鈍角,所以直角很重要。(出示一個直角貼在黑板上)

  6.認識平角和周角。

  ①師:除了這些角,你們還知道什么角?你對平角、周角有什么認識?打開書P41,自學例2.

  ②請同學們拿出活動角,動手折出平角、周角。

  板書:平角:等于180°周角=360°

  師:你還發現平角、周角與什么角有關系?板書補充:1平角=2個直角

  1周角=2個平角=4個直角

  師:那我們來看鈍角。只說它大于90°,行不行,怎么補充?

  板書:鈍角:大于90°,小于180°

  三、鞏固認識:

  1、先判斷是什么角,再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想一想,你們采用什么方法進行研究?(小篇子)

  2、P41、思考題

  3、P43、4看圖填一填

  4、P43、1先估計再量出圖中各角的度數。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板書:角的分類)你有什么收獲,說一說。

  五、課后作業:

  P43、3、5學生匯報:角的知識

  學生回答角的概念

  動手操作折出平角、周角。

  小組討論交流后全班匯報

  學生補充說明鈍角的概念

  學生獨立判斷比較,全班訂正

  復習角的有關知識,為學習新知識作準備。

  通過將角進行分類,加深對角的理解。

  數學說課稿 篇12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數學第九冊教科書第77-78頁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正確估計不規則的圖形面積的大小,能用數方格的方法計算一些不規則圖形的面積,掌握數方格的順序和方法。

  2、過程與方法:能借助方格圖估算不規則圖形的面積,在估算面積的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初步的估算意識和估算習慣,體驗估算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點:

  利用方格圖估計不規則圖形面積。

  教學難點:

  估算的習慣和方法的選擇。

  教學思想: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將接觸到大量的不規則圖形的面積問題,根據標準的要求,讓學生掌握估算不規則圖形的面積,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一個方面,同時也是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個方面。本課時的教學正是為學生順利掌握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而展開的。

  教具準備:

  樹葉若干片,方格紙一張,寫有“你知道嗎”的小黑板。

  教學流程:

  一、情境引題,揭示新知。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兩個有特殊意義的腳印圖片。(出示月球上的第一個腳印)也許若干年后的一天,在月球上留下第一個中國人的腳印的人就是在座的某一位了。再請看第二個腳印:(出示?小華的腳印)這是一張千年之際出生的嬰兒腳印的圖片,怎樣才能知道這個腳印的面積有多少呢?

  二、參與探索,經歷新知

  1、自己先獨立進行估計,然后小組內進行交流。

  2、全班交流:

  (1)說明估計的結果及過程

  (2)數方格的方法驗證估計值

  (3)師:大家都是用數方格的方法估計的,還有沒有其他的估算法呢?

  引導學生把圖形看成了近似的已學圖形,根據圖形的面積公式,算出面積

  3、出示小華兩歲時的腳印,學生估計面積:

  三、小結方法,實踐新知:

  (1)師:剛才大家對像腳印這樣的不規則圖形的面積進行了估算,想想剛才大家用什么方法進行估算的?

  師板書:

  1、借助方格圖數一數所占的格數。

  2、把它看成一個近似的規則圖形,測量后進行計算。

  (1)請同學們算一算自己腳印的面積約是多少?

  學生自己先獨立取腳印,然后借助附頁3的方格圖估算腳印面積。

  四、新知實踐,解決問題:

  1、估算第78頁的不規則圖形的面積:(課件依次出示)

  (1)學生獨立進行估計:

  (2)交流匯報時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估計的。

  2、估算手掌的面積:

  (1)師:每估一估自己手掌的面積:

  (2)學生合作估算并在方格紙上驗證:(學生在此環節開展好幫差活動)

  (3)展示匯報:(師:我們在認識平方分米時,說手掌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分米)

  六、課堂回顧,總結提高:

  同學們,今天你們有什么收獲?有什么體會?說來聽聽。

  板書設計:

  成長的腳印

  不規則圖形面積的估算:

  1、借助方格圖數一數。

  2、把它看成一個近似的規則圖形,測量后進行計算。

  數學說課稿 篇13

  教學目標:

  1.進一步體會小數的意義,掌握一位小數的讀寫、大小比較和加減計算的方法,并能正確迅速地進行相關計算。

  2.結合具體情景,靈活運用小數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通過了解小數產生及發展的過程,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進一步理解小數的含義,掌握一位小數的讀寫、大小比較和加減計算。

  教學難點:

  靈活運用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提出要求

  今天這節課,我們將對小數的有關知識進行一次綜合訓練。(板書課題)通過練習,希望同學們能進一步體會小數的意義,掌握一位小數的讀寫、大小比較和加減計算的方法,能結合具體情景,靈活運用小數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能正確迅速地進行相關計算。

  二、分層練習內化提升

  (一)基本練習

  1.完成第106頁練習十第1題。

  (1)出示圖,學生獨立涂色完成。

  (2)指名口答,重點說說是怎么想的。

  (3)師生共同歸納:先看平均分成了幾份,再看涂了幾份。

  2.完成第106頁練習十第2題。

  (1)獨立在課本上填寫合適的小數。

  (2)集體反饋,重點說說是怎么想的。

  3.完成第106頁練習十第3題。

  (1)出示題目,請學生口頭說說每人儲蓄的錢各是幾元幾角?

  (2)比較,集體反饋,重點說說是怎么比的。

  4.完成第106頁練習十第4題。

  (1)引導看懂數軸,理解題意。新課標第??

  (2)獨立完成,思考哪個數最接近0.5,哪個最接近2?

  (3)全班交流反饋。

  (二)綜合練習

  1.填空。

  (1)1元的6/10是()元,寫成小數是()元;3角是1元的(),是()元,寫成小數是()元。

  (2)0.5分米是()分米,是1分米的(),是()厘米。

  (3)零點八(),2.6讀作()。

  (4)1.4米=()米()分米3元2角=()元0.4分米=()厘米7角=()元16.5元=()元()角

  2.在○里填上>、

  0.5○0.91.2○0.82.6○3.410.5○9.8

  3.把2.4、0.9、1.7、1.5、0.4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起來。

  4.在跳遠比賽中,小明跳了3.2米,小高跳了2.8米,小軍跳了4米,()跳得遠。在100米比賽中,小明跑了15.6秒,小高跑了16.5秒,小軍跑了16.9秒,()跑得快。

  獨立在作業紙上完成。

  小組校對、交流。

  全班交流,重點說說有疑問的題目。

  5.作業:練習十第5題(前四個)

  獨立完成后全班校對。

  比較每組中上下兩題,你發現了什么?把你的發現在小組里說一說。

  三、反饋升華

  你覺得自己這節課表現得如何?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疑問?

  數學說課稿 篇14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提倡算法多樣化。

  2.結合具體情境,用除法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3.結合形式多樣的練習,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兩位數乘一位數、一位數除整十或整百數口算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學生狀況:

  1.學生已能比較熟練地口算兩位數乘一位數、一位數除整十或整百數的除法。

  2.學生已具有初步的發散思維能力,基本能夠自主學習、自主探究。

  3.我們的學生來自城市,對于本節課植樹的教學情境,感到比較陌生。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結合我校一年級新生招生的情況,我從學生熟悉的排座位,需要幾張桌子等實際情境引入除法算式,然后讓學生經歷探索、討論、交流的過程,使其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新學期開始了,我們學校又招收了一年級的新同學。昨天,我了解了一年級新生的招生情況。

  二、自主探索計算方法(評析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出發,創設我校一年級新生招生情況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欲望與學習興趣。)

  1.從表中你能獲得哪些數學信息?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2.提出問題,并探索計算方法。

  (1)一年級三個班的班主任老師要為小朋友們排座位,每班各需要多少張桌子?怎么列式?

  引導學生列出算式,然后全班討論、交流計算方法。

  ①如果每人需要一張桌子(單人桌),有多少人就需要多少張桌子,也就是441=44(張),481=48(張),461=46(張)。

  ②如果每兩人需要一張桌子,一共需要多少張桌子?

  學生可能會想到442=22(張)

  A.402=20,B.222=44,C.直接想每兩人坐一張桌子,42=2,442=22。桌子的張數就是人數的一半。

  20+2=22。

  482=24(張)

  462=23(張)

  (2)各班進行分組活動,該怎么分呢?

  ①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大多數學生會結合本班的情況分成4人一組。

  ②出示問題:每4人分成一組,一班、二班、三班各能分成幾個小組?

  學生試著解決這一問題,然后交流。特別要關注三班46人怎么分?46人每4人分一組,可以分成11組,還剩2人。

  (評析從學生身邊的事及班級實際出發創設學生學習的情境,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探索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除法,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引導學生說一說怎樣口算一位數除兩位數。

  數學說課稿 篇15

  學習內容:

  認識整時(教材84頁)

  學習目標:

  1、知道鐘面上有時針、分針、12個數字、12個大格。

  2、結合生活經驗,學會認識整時。

  學習重難點:

  1、知道鐘面上有時針、分針、12個數字、12個大格。

  2、結合生活經驗認識整時。

  學具準備:

  主題圖、大鐘面、小鐘面。

  學習活動流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談話

  師:今天早上天亮不久后,小紅家的鬧鐘就響了,聽到鬧鐘響后,小紅在做什么呢?(出示主題圖)

  2、指導看圖

  師:小紅起床了,媽媽在旁邊笑瞇瞇地看著她,表揚她是一個早睡早起的好孩子。我們也要像小紅那樣,聽到鬧鐘響了,馬上起床,不睡懶覺,養成好習慣。

  3、揭題

  師:鬧鐘可以叫我們起床,那你還知道鐘表有哪些作用呢?

  生:可以幫助我們認時間,告訴我們幾時了……

  師:鐘表在生活中經常用到,它的本領可大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鐘表。

  師:板書課題——認識鐘表。

  生:(齊讀課題)

  二、組織學習活動

  活動一:認識鐘面

  問題:你想知道鐘面有幾顆針嗎?它們表示什么嗎?

  讓我們看一看,比一比。

  1、觀察鐘面

  師:引導學生拿出學具鐘面,仔細觀察鐘面上都有什么?

  生:仔細觀察鐘面。

  生:匯報觀察的結果。(有兩根針,還有1~12這些數字……)

  2、比一比

  生:同桌互相比一比兩人的學具鐘,看看鐘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匯報(都有兩根針和1~12這些數字)

  活動二:認識時針和分針

  問題:鐘面上的兩根針有什么特點?

  要求:

  1、仔細觀察鐘面。

  2、組內交流分享。

  3、全班交流。

  4、教師小結:對,你們觀察得真仔細,一根更長更細的叫分針,另一根更短更胖的叫時針。(結合鐘面上的時針分針板書特征:時針短、胖;分針長、細)

  5、同桌互相指一指,認一認,說一說。

  活動三:認識整時

  問題:你想知道幾時在鐘面上是怎樣表示的嗎

  1.認識第一個鐘面上的時刻(7時)

  這是小紅早上起床的時刻,你知道是幾時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師問:這個鐘面上的分針指著幾?時針指著幾?是幾時?

  生匯報:分針指著數字12,時針指著數字7。

  師小結:當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7就是7時。

  2.認識書上第84頁主題圖下面的三個鐘面

  師指著第一個8時的鐘面,問:你能說出鐘面上的時刻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匯報觀察認時間的結果。(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8,我知道是8時)

  師:分針指著12時,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板書,生齊讀)

  按上面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先認,師再結合學生的匯報小結認整時的方法。

  師小結:我們把剛才我們認的這四個時刻都叫做整時。(板書:整時)

  3、撥鐘(認整時)

  師撥鐘生認。同桌互撥互認。師說時間生撥鐘。

  三、課堂小結:

  略

  數學說課稿 篇16

  學習目標:

  1、能從情境圖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2、用加法、減法兩步計算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教具:小黑板、投影器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

  今天這節課我們來學習解決問題(師板書課題)

  二、出示學習目標這節課的學習目標是

  1、能從情境圖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2、用加法、減法兩步計算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小黑板出示師指一名學生讀)師:要達到學習目標離不開同學們認真看書自學同學們有信心達到學習目標嗎?(有)

  三、口述自學指導(教師邊口述學生邊自學)

  師:把書翻到4頁例1看情境圖和下面的計算方法求"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應怎樣列式計算?重點看下面的三種計算方法:

  1、先看小男孩的計算方法22+13=35(人)求出的是什么?35—6=29(人)求出的是什么?

  2、再看小女孩的計算方法22—6=16(人)求出的是什么?16+13=29(人)求出的是什么?

  3、最后再看綠衣服小男孩的計算方法這種方法有什么好處?

  四、先學(看一看)

  1、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看書自學師巡視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看書自學

  2、"做一做"(第x頁第x題)師:下面老師來考考同學們看誰做題最認真

  ①指2名學生到黑板上做其他同學做在書上

  ②師巡視發現其他學生的錯誤

  五、后教(議一議)

  1、學生更正師:發現錯誤的來黑板上改正(提示:把錯誤的或不同的答案用紅粉筆圈起來在旁邊改正)

  2、討論(議一議)

  (1)認為22+21—16=27(人)這個算式列正確的舉手?認為22+21=43(人)43—16=27(人)這個算式正確的舉手?

  (2)認為22+21=43(人)求出的是什么?43—16=27(人)求出的是什么?認為22+21—16=27(人)這個算式正確的舉手?與第一種方法有什么不同?

  (3)認為得數正確的舉手?認為單位名稱正確的舉手?

  3、評議板書、正確率

  4、同桌對改生更正錯誤

  六、練習

  剛才同學們計算的都很正確下面我們來玩一個小游戲男女生比賽看誰能快速、正確地列式計算比誰小旗得的最多!

  投影出示:

  (1)商店有30臺微波爐賣出18臺又運來28臺現在有多少臺?

  (2)二(1)班男生有38人女生有21人其中30人參加歌唱比賽有多少人沒有參加歌唱比賽?

  (3)同學們做黃花35朵紅花20朵送給二(2)班28朵還剩多少朵?

  1、師出示投影男女生比賽、開火車比賽

  2、形式分必答、搶答······

  七、全課小結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解決問題只要我們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問題都難不住你們!

  2、評比本節課比賽情況獲勝的表揚失敗的鼓勵八、當堂作業(練一練)師:下面就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來做作業吧!

  比誰字體端正并能做全對作業:

  1、小紅家有公雞25只母雞17只賣了20只還剩幾只雞?

  2、男生有24人女生有14人其中29人是少先隊員有多少人不是少先隊員?

  數學說課稿 篇17

  教學目的:

  1.初步感知5以內數與數之間多一少一的關系。

  2.發展比較、概括能力。

  教學準備:

  動物頭飾:貓、狗、豬、熊、兔子;黑板畫;點子卡片每人一套。

  教學過程:

  1.導入活動:拍手游戲,用動作感知數的實際意義,如看點子卡片拍手,邊拍手邊數數,最后說出點數。幼兒還可根據點子的數量模仿拍幾下皮球的動作,邊拍邊數,并說出總數。

  2.小動物去商店買氣球,它們都買幾只呀?(請幼兒扮演商店售貨員,幼兒戴頭飾扮演小動物買氣球。5以內數字自由說)在黑板上擺出來小動物買的氣球,讓小朋友數,"每個動物各有幾個氣球?

  看顏色,說一說,幾里面有幾個1?

  3.看黑板畫,數一數,小動物一樣多嗎?誰多,誰少?怎樣才能一樣多?(添畫少的小動物,觀察誰比誰多1?誰比誰少1?教師講完,幼兒動手畫)4.運用聽覺感知數,比比誰的耳朵靈。如老師請個別幼兒學動物叫聲(數量是5以內),其他幼兒回答:"是哪種小動物的叫聲?共叫了幾聲?"5.游戲《乒乓球》結束活動。

  課下延伸:

  點子卡片練習,添畫小動物。

  認識粗細活動要求:認識、比較物體的粗細,懂得"粗細"的比較是相對的。

  活動準備:教師演示用的4種不同粗細的物體(小棒、牙簽、蠟筆和水彩筆)幼兒標作材料人手一份(能力強的為7種不同粗細的物體,能力中等的為5種不向粗細的物體,能力差的為3中不同粗細的物體)(牙簽、小棒、蠟筆、記號筆、水彩筆)

  活動過程:

  一、認識粗細1.請幼兒用自己盒內的東西穿木珠提問:你在玩木珠的過程中發現什么了?(牙簽、小棒穿進,蠟筆等沒穿進)

  2.尋找原即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小棒、牙簽細,蠟筆粗)

  3.小結:原來東西有粗和細之分。

  二、比較粗細

  1、出示小棒師:

  剛才我們玩了穿木珠的游戲,有的東西穿進去了,而有的東西沒有穿進,那么小棒剛剛穿進了,它是粗的還是細的?

  (1)若回答細的,則出示牙簽,讓幼兒比較

  (2)若回答粗的,則出示蠟筆,讓幼兒比較那么這支筆到底是粗還是細。

  2.得出結論:

  一樣東西是無法比較粗細的,要兩樣東西才能比較出租和細。

  三、利用粗細不同的物體排序師:你們盒子里的東西有粗有細,那么我們來幫他們排上隊

  幼兒操作任意排

  2.提問(

  1)你是怎么排的?(從粗一細,從細一粗)

  (2)你是怎么排出來的?

  3、師生共同小結

  (1)先找出最細的,然后找出最粗的,剩下的兩個進行比較、依次排隊。

  (2)從盒中先找出最細的,放在第一,然后再在盒中找出最細的,放在第二,反復運用這個方法依次排隊

  4、請幼兒采用互換方法比較一種方法排列。

  數學說課稿 篇18

  一、教學目的:

  1、掌握菱形概念,知道菱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關系;

  2、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義及性質1、2;會用這些性質進行有關的論證和計算,會計算菱形的面積;

  3、通過運用菱形知識解決具體問題,提高分析能力和觀察能力;

  4、根據平行四邊形與矩形、菱形的從屬關系,通過畫圖向學生滲透集合思想;

  二、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菱形的性質1、2;

  2、教學難點:菱形的性質及菱形知識的綜合應用;

  三、例題的意圖分析

  本節課安排了兩個例題,例1是一道補充題,是為了鞏固菱形的性質;例2是教材P108中的例2,這是一道用菱形知識與直角三角形知識來求菱形面積的實際應用問題、此題目,除用以鞏固菱形性質外,還可以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計算菱形的面積,以促進學生熟練、靈活地運用知識;

  四、課堂引入

  1、(復習)什么叫做平行四邊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邊形和矩形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2、(引入)我們已經學習了一種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矩形,其實還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邊形,請看演示:(可將事先按如圖做成的一組對邊可以活動的教具進行演示)如圖,改變平行四邊形的邊,使之一組鄰邊相等,從而引出菱形概念;

  《18、2、2菱形》課時練習含答案;

  5、在同一平面內,用兩個邊長為a的等邊三角形紙片(紙片不能裁剪)可以拼成的四邊形是( )

  A、矩形 B、菱形 C、正方形 D、梯形

  答案:B

  知識點:等邊三角形的性質;菱形的判定

  解析:

  解答:用兩個邊長為a的等邊三角形拼成的四邊形,它的四條邊長都為a,根據菱形的定義四邊相等的四邊形是菱形、根據題意得,拼成的四邊形四邊相等,則是菱形、故選B、

  分析:此題主要考查了等邊三角形的性質,菱形的定義、

  6、用兩個邊長為a的等邊三角形紙片拼成的四邊形是( )

  A、等腰梯形 B、正方形 C、矩形 D、菱形

  答案:D

  知識點:等邊三角形的性質;菱形的判定

  解析:

  解答:由于兩個等邊三角形的邊長都相等,則得到的四邊形的四條邊也相等,即是菱形、由題意可得:得到的四邊形的四條邊相等,即是菱形、故選D、

  分析:本題利用了菱形的概念:四邊相等的四邊形是菱形、

  《菱形的性質與判定》練習題

  一 選擇題:

  1、下列四邊形中不一定為菱形的是( )

  A、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 B、每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的四邊形

  C、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平行四邊形 D、用兩個全等的 等邊三角形拼成的四邊形

  2、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四邊相等的四邊形是菱形

  B、一組對邊相等,另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是菱形

  C、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四邊形是菱形

  D、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菱形

  3、若順次連接四邊形ABCD各邊的中點所得四邊形是菱形,則四邊形ABCD一定是( )

  A、菱形 B、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四邊形 C、矩形 D、對角線相等的四邊形

  數學說課稿 篇19

  活動目標

  1、通過游戲活動,初步理解5的概念,認識數字5。

  2、能正確感知5以內的數量,會按一定規律進行點數排序。

  3、體驗數字游戲帶來的快樂。

  活動準備

  1、課件。

  2、在信封的正反兩面分別貼有圖案和圓點個數一致的和不一致的各若干個,5個信封當中裝有數字1、2、3、4、5,其他都是小小的數字5。

  3、若干個籮筐,若干糖果。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教師:小朋友們,你們看,這是誰呀?(播放課件)

  原來是喜羊羊(喜羊羊:嗨,大家好,我是喜羊羊,我有一個很漂亮的密碼箱,

  可是我把密碼忘記了,你們能幫助我找到密碼嗎?密碼就藏在三個神奇的箱子里)

  2、出示密碼箱與三個神奇的盒子。

  二、回憶舊知--復習鞏固數字1、2、3、4。

  1、教師打開第一個盒子,尋找實物圖與圓點圖一致的信封。

  教師:這里有一張提示的紙條,上面說,密碼就藏在圓點和圖案的數量一樣多的信封里。

  2、請全體幼兒拿出信封,觀察實物圖和圓點圖的對應情況。

  教師:請小朋友拿出椅子底下的信封,如果是一樣多的到老師這邊來,如果不一樣多,

  放回椅子底下(幼兒第一次操作)。

  3、請圖案和圓點一致的幼兒打開信封查看密碼。

  找到數字:1、2、3、4。

  教師:你們信封上的圓點有幾個?圖案有幾個?一樣多嗎?

  你是怎么數的?打開信封看一看里面有什么?

  密碼箱的密碼一共由5個數字組成,我們已找到4個數字,還有1個數字藏在哪里呢?

  三、探究新知--初步感知數字5。

  1、教師打開第二個盒子,請全體幼兒尋找實物圖和圓點圖都是5的信封。

  教師:讓我們一起打開第二個神秘盒哦,這張紙條上說,還有一個數字藏在圓點和圖案的數量

  都比4多1的信封里,比4多1是幾?我們去找一找,到后面的桌子上去找(幼兒第二次操作)

  2、教師與幼兒一同出示數字5。

  教師:你們找的信封上的圓點有幾個?圖案有幾個?一樣多嗎?我們一起打開信封,看看是數字幾?

  3、理解5的概念:5可以表示什么?(幼兒自由回答)

  教師:剛才老師的數字5表示5個蘿卜,小朋友的5表示什么?

  4、嘗試打開保險箱,了解1-5的排列順序。

  教師:我們把五個密碼數全找到了,根據5個數字的順序播放多媒體,出現錯誤,怎么辦?

  我們一起來看看第三個神秘盒到底告訴我們些什么?(請幼兒按要求進行密碼排序)。

  四、鞏固練習進一步感知5的數量。

  1、打開保險箱,請每位幼兒拿對5顆糖果。

  教師:密碼箱終于打開了!哇,出現了好多糖果(激發幼兒快樂情緒),剛才喜羊羊悄悄跟我說了一句話:

  為了慶祝我們的成功,請小朋友吃糖,每個人拿5顆。

  五、結束部分

  隨音樂跳舞慶祝。

  數學說課稿 篇20

  一、說教材

  準確理解教材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小數乘整數》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小數乘整數》的資料,本節課是小學數學的數的計算的方向。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小數的加法和整數的乘法,同時本節課的學習對之后學生學習小數乘小數的計算能夠起很好的鋪墊作用。

  二、說學情

  合理的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現代教學理念的觀點要求教師須充分了解學生情景。對于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有了必須的知識儲備,能夠在教師指導下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同時仍有注意力不易集中的性格特點。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采取靈活的教學方式。

  三、說教學目標

  在對教材和學情的合理認識下,我確定了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會用列豎式計算解決小數乘整數的應用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經歷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探索過程,提高運算本事。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數感。

  四、說教學重難點

  在教學目標確立下,根據授課資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列豎式計算小數乘整數的方法。因為豎式計算中比較難理解的是算理,所以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小數乘整數豎式計算中的算理。

  五、說教法和學法

  陶行知說過: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明白的交給學生。基于此,為了突破重點、解決難點,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我結合本節課的資料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采用了講解法、練習法和小組討論等教學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下頭我將重點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新課導入

  首先在導入環節,我會大屏幕展示出售西瓜的示意圖,并提問:夏天一千克西瓜元,買3千克西瓜共花多少元錢。

  由情景問題引出本節課課題《小數乘整數》。

  利用生活中購買西瓜的情景問題導入,能夠讓學生感受數學來源于生活的事實,并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將學生的思緒從課間活動中牽引到課堂學習中,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設計很好的貼合了小學生的性格與認知特點。

  (二)新知探索

  接下來在教學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環節,我主要設計3個教學活動。

  在第一個教學活動中,由學生列出橫式,我會讓學生自我嘗試解決這個問題,經過回顧之前學習的小數加法,學生不難想到利用小數的加法,將3個經過列加法豎式的方式算出結果為。

  那里我會進一步問學生們:還有其它的解題方法嗎

  那里會有學生將元換算成8角,繼而算出花了28角,也就是元錢。

  之后我會向學生提示,對于小數乘整數還能夠經過列豎式計算。那里讓學生回顧整數乘整數的豎式計算,并向學生們講解乘3的列豎式計算方法,經過講解學生們能夠理解本節課的難點:3乘8個十分之一就是24個十分之一。

  這一過程學生能夠初步認知小數乘整數的列豎式計算方法。利用由元到角的換算抽象出乘3的豎式計算能夠用3乘8個十分之一,再按照整數乘法的豎式計算方法計算更有利于學生理解。

  為了進一步得出豎式計算小數乘整數的算法我會設計第二個教學活動,向學生提問:冬天西瓜漲價,一千克元,買3千克共花多少元錢讓學生自我嘗試列豎式計算。

  那里我會想學生們提示:在計算乘3時能夠用3乘8個十分之一,在計算要用3乘什么。

  學生不難模仿乘3的豎式自我寫出乘3的豎式。在這我會向學生強調乘數能夠表示235個百分之一。

  接下來是我的第三個教學活動,也是這節課的重點。向學生們提問:用計算器計算課本試一試的三個題,思考它們的乘數和積有什么關系你發現了什么并與同桌交流。

  學生不難能夠發現第一個乘數的小數位數和積的小數位數相同。順勢我和學生們一齊總結得出小數乘整數的列豎式計算方法:小數乘整數先按照整數乘法算出積,再點小數點,乘數有幾位小數,積就有幾位小數,小數點要對齊。

  經過計算器計算得出結果,比較積與因數的小數位數,更容易讓學生思考并和同桌交流總結出小數乘整數的豎式計算方法。這樣設計能夠鍛煉學生的觀察與總結歸納的本事。

  到那里新知探索的3個活動就結束了。學生在對小數乘整數的算法的認識基礎上很容易類比得出后面小數乘小數的豎式計算方法。

  (三)課堂練習

  對于鞏固提高這一環節。公眾號:小明開講啦

  這樣的練習能夠加深學生對小數乘整數列豎式計算的算法的印象。

  (四)小結作業

  在課程的最終我會提問:今日有什么收獲

  讓學生們回顧:小數乘整數的算法是什么在計算過程中要注意什么

  為了更好鞏固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我會布置作業:

  自我課后出幾個小數乘整數的算式,列豎式算一算。

【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數學的說課稿02-22

小學數學《數學廣角》說課稿02-13

數學《數學廣角》說課稿模板07-13

“用數學”數學說課稿03-20

《數學樂園》說課稿07-11

《數學梯形》說課稿07-07

數學溫度說課稿01-14

數學樂園說課稿11-02

數學活動說課稿10-31

《數學廣角》說課稿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