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數學說課稿

時間:2022-11-16 08:14:03 數學說課稿 我要投稿

關于數學說課稿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么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數學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于數學說課稿

關于數學說課稿1

  一、分析教材

  幼兒園數學是一門系統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密切聯系幼兒的生活,結合幼兒生活實際和知識經驗來設計數學活動。時湮拗憊坌蝸笫墻銜橄蟮模虼耍以擻昧擻錐鮮煜さ囊蝗棧疃淖饗⑹奔洌加錐鮮墩恪氳悖紓8:00入園,3:30離園……這樣易引起幼兒的情緒體驗,為其理解和接受。根據教材內容和幼兒的實際情況,制訂出本次活動的教學為:

  1.使幼兒認識時鐘,能叫出名稱,基本掌握鐘面的主要結構。

  2、使幼兒知道時針、分針、以及它們之間的運轉關系,能正確辨認整點、半點。

  3、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操作能力,使幼兒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次教學活動的目標主要是幫助幼兒認識整點、半點和時針與分針之間的運轉關系,使幼兒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為此,我提供了幼兒人手一只鐘,讓幼兒撥一撥,看一看的過程中掌握整點、半點,知道時針、分針、以及它們之間的運轉關系。

  三.教法與學法

  為了幫助幼兒掌握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在活動中始終以幼兒為主體。根據幼兒認識過程的直觀形象性,遵循直觀性原則,主要采取視、聽、講結合法來引導幼兒充分觀察鐘面的結構,

  時針和分針之間的運轉關系;在活動中遵循活性原則,綜合運用發現法、游戲法,讓幼兒通過操作活動、言語活動,促進幼兒主動學習;遵循積極性原則,教師借助環境條件(實物投影儀)集圖象、色彩一體,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遵循個別性原則,對能力差的幼兒在看圖撥指針時,教師注意加強輔導,如:7:00時,提醒幼兒分針在12上,時針在7上。

  四.教學準備

  小兔木偶,動物鐘若干只(小老鼠、小豬、小猴、小牛、小狗等),圖片若干張,紅、黃、綠鐘各兩只,幼兒人手一只鐘,實物中一只。

  五.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

  (二)活動一開始我出示了一只木偶小兔。

  以小兔開了家鐘表點引出活動內容,然后出示食物鐘,請幼兒說說鐘的用途,總結出鐘能告訴我們時間,人們的學習、生活、工作都離不開它。

  (三)基本部分

  在活動中我避免了“一言談”和“自問自答”,注重幼兒主動的觀察,鼓勵幼兒發現問題,主動求知。

  1.讓幼兒觀察鐘面,指導幼兒仔細觀察。

  教師提問“看,鐘面上有什么?”“鐘面上有多少數字?”“這鐘面上有多少數字?”“這12個數字是怎么排的?”“這兩根針一樣長嗎?”等。

  2.認識整點、半點,了解時針和分針之間的運轉關系

  在本環節中,我先出示了紅、黃、綠三只鐘,提出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你發現這三只鐘有什么秘密?”讓幼兒觀察,比較,最后得出分針指向12,從而總結出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點。緊接著又出示了幾只動物鐘,讓幼兒說說幾點鐘,使幼兒所學知識馬上得以鞏固,而且通過實物投影放動物鐘,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接著通過教師的操作演示,幼兒的細心主動觀察,了解分針與時針的運轉關系。由于這是本次活動的難點,所以我在最后不進行操作演示,讓幼兒想一想,2點到3點分針時針是怎么變化的,得出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格。接著我又以相同的方式認識了半點及半點時分針時針之間的運轉關系。

  3.看圖撥時間

  以小兔的口吻提出請幼兒看幾張照片,一下子把幼兒的注意力吸引住了,運用幼兒較熟悉的一日活動的作息時間,使幼兒對學習活動較感興趣及易于理解,通過操作活動,使幼兒對所學知識有了進一步的鞏固,請幼兒講講自己是幾點睡覺的,讓幼兒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使活動滲入了常規習慣的培養。

  (四)結束部分:評聰明娃娃

  在每組中評出一個聰明娃娃,再到戶外跳舞祝賀他們,活動在愉快的氛圍中結束了。

  六.活動延伸

  1.教師或家長可向幼兒叫介紹多種鐘、表及國內外有關鐘表趣聞,豐富幼兒的知識。

  2.在日常生活或游戲中,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幼兒運用表達時間的詞匯:如游戲時間,5點種到了,下班了……

  3.教室可設置時鐘,以及請家長配合提醒幼兒按作息時間活動,如:起床、進餐等,幫助幼兒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

關于數學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說課的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小學數學課本第五冊第七單元“分數的初步認識”第一教時“認識分數”及93頁做一做。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擴展。無論在意義上、讀寫方法上以及計算方法上,分數和整數都有很大差異。學生初次學習分數會感到困難。分數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但“物體和圖形的一半”卻是學生所熟悉的,因此,本節課主要從學生所熟悉并感興趣的現實經驗出發,并通過動手操作,幫助學生理解一些簡單的分數的具體含義,讓學生體會到分數來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況下才能產生分數,給學生建立初步的分數概念,為進一步學習分數和小數打下初步的基礎。

  3、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幾分之一,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

  (2)、能直觀地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3)、溝通生活和數學的聯系,感知生活中的數學。

  4、教學內容的編排特點:

  (1)、教材以“游樂園”的形式,呈現了本單元的基本學習內容,體現了在玩中認識數學以及人與生活、自然的有機聯系。

  (2)、“認識幾分之一”通過兩個學生分月餅的情境引入分數,使學生知道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塊月餅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寫作 。利用遷移推想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3)、學生通過動手折出之分幾一、創設學習情境,重視教學知識的操作性,讓學生充分感知分數,并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5、教學重點、難點及關鍵

  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產生分數和認識幾分之一是教學重點;感知分數的意義和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比較是教學難點;教學的關鍵是提供學生盡可能多的材料,通過學生折、玩、涂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知分數的意義和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比較,重視學生的思維發展。

  二、說教法

  設計這節課主導思想是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讓學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玩一玩中探索分數的意義,親自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新課標》中提出的:“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三、說學法

  1、 通過直觀形象的圖形、實物中認識“平均分”、進而感知分數的意義。

  2、 進行比較、動手實踐中學習數學,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

  四、本節課教學設計主要分四個環節進行

  1、 活動引入,體會平均分。

  2、 主動探索,感悟新知。(從面到點)

  (1)認識幾分之一:平均分——分母的意義——幾分之一的意義——揭示課題。

  (2)認識1/2 :不同的圖形用相同的分數表示。

  3、 利用學生資源(動手操作)比較分數的大小。

  4、 在生活中找分數,讓學生體驗分數來源與生活。

關于數學說課稿3

  一、說教材: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并能靈活運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理解平行四邊形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讓學生初步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為長方形,再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使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公式。

  二、說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動手實踐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讓學生經歷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利用剪、拼的實際操作來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既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本節課的難點;這一環節關鍵是學生對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轉化問題的理解,通過“剪、拼”找出平行四邊形底和高與長方形長和寬的關系,及面積始終不變的特點,歸納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四、說教法、學法

  我打算主要采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通過實踐操作,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實驗得出結論。在教學過程中,我培養學生初步感知和運用轉化的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操作、概括等行為來解決新問題,

  五、說教學程序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憶已經學過的平面圖形,以喚取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創設情景,引出問題。

  出示一個長方形和一個平行四邊形,這對好朋友發生了爭論了,它們都說是自己的面積要大,你們認為誰的面積要大呢?你是怎么知道誰的面積大呢?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促使學生積極動腦猜想,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再通過合作交流,能想出各種方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

  (三)動手實踐,探究發現

  1、數方格,引出猜想。

  設計意圖:通過數格子的方法,并填寫表格,從表格中學生很容易觀察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長方形的面積相等。

  這時啟發學生猜想,是不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是底乘高呢?剛才我們用數格子的方法來計算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但這種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當一個平行四邊形很大很大的時候,我們也采用數格子的方法來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這就引發學生思考,是否有其他的方法來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

  2,剪拼法,驗證猜想。

  設計意圖:讓學生動手操作,想辦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

  學生觀察這兩個圖形并比較,進而討論:拼出的長方形與原來平行四邊形什么變了,什么沒變?拼成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聯系?通過上面問題的思考,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公式的推導有了更深的認識,這時引導學生得出推導過程:將一個平行四邊形通過剪、拼后轉化為一個長方形,拼成的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拼成的長方形的寬相當于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等于長方形的面積,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公式用字母表示S=ah。接著我讓學生同桌互相說一說整個操作過程,使學生真正理解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

  3、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例1:平行四邊形花壇的底是8m,高是5m,它的面積是多少?學生寫完整整個解題過程。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了解學生對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應用與掌握程度

  (四)分層訓練。

  第一層:基本練習

  第二層:拓展練習

  設計意圖:對于新知需要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和內化。我本著“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讓學生自己動手作高,并量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再計算面積,這個過程也體現了“重實踐”教學理念。

  (五)課堂小結,鞏固新知

  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學會了什么?

  設計意圖: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有個系統的認識,充分提高歸納和總結能力。

  五:板書設計。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長方形的面積= 長?寬

  ↓ ↓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底?高

  S = a×h= ah

關于數學說課稿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是來應聘小學數學教師的考生(不要說名字)。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小數的加法與減法》,以下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五個方面進行具體的闡述。

  一、首先,我對教材進行了簡單的分析

  《小數加法與減法》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教科書(++版)五年級上冊第++頁的內容。學生在學習此內容之前,已經學過了小數的性質以及整數加法與減法的計算方法,為學習這部分內容做好了有力的知識支撐。學好這部分內容,為學習后面的相關內容積累了知識經驗,并且在今后的生活和進一步的學習中有廣泛的運用。

  根據對教材的理解與分析,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以及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年齡特點,我制定了一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生能夠理解并掌握小數加法與減法的計算方法,并能進行正確的計算。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生經歷探索小數加法與減法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教材提供的素材,是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產生對數學的興趣,形成積極的數學情感。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小數加法與減法》這一知識的地位和作用,(教案 )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掌握小數加法與減法的計算方法,根據五年級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小數點對齊數位對齊的道理。

  二、接下來說說本節課的教法與學法

  新課標指出,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有效地學習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由于他們已經是五年級的學生,他們的主觀性和能動性都有了較大的提高,并且他們開始有意識的主動的去探索周圍未知的世界,同時,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也有明顯的提高,寫一些關于學生的特征)根據他們的這些特征,我設計了創設情景法、自主探索法、合作交流法等數學教學方法,使學生經歷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具體的情境中親自體驗小數加法與減法的計算過程。

  新課標指出教育必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必須以學生為中心,采用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為此,本課教學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為主,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比較驗證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全面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

  三、為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節

  其他的都差不多,就是說教法那里要加上學情的分析,還有就是有一些新理念好的,在這一過程中,我將探究知識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總結規律、解決問題,達到會學習、能學習、愛學習的目的。

  有一些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的,新課標指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在這個環節中,我力求體現由扶到放的思想,讓學生通過……等學習活動,逐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能力。

  歸納總結方面,通過歸納總結,讓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再次進行系統的整理與鞏固,突出本課的重點,構建了知識結構,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能力,并且通過學生自己回答,讓他們學會自我評價,體現了新課標評價的多樣性,還可以訓練學生的語言發展能力。

  最后關于探索方面的,入第二個環節是自主探索,感悟新知,你可以借用這句話,布魯納提出,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倡導探索性的學,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獲取過程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理念。

關于數學說課稿5

  一、教材分析:

  數學活動的內容具有生活性,這是指數學教育活動內容與幼兒的生活實際緊密相連,這些內容是幼兒所熟悉的,也是他們所能理解的,讓他們感受到數學可以解決人們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數字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通過觀察、發現周圍環境中哪些地方、哪些物體上有數字,這些數字表示什么。例如:房屋上的門牌號碼、書上的頁碼、汽車和汽車站上的數字、日歷上的日期等等,它們分別表示著不同的意義。若能通過與幼兒生活實際相聯系數學活動,讓他們感到學習的內容是熟悉的,不僅能激發他們的興趣,而且能讓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他們身邊是很有用的,并能激發幼兒更加注意,發現周圍與數學有關的事務和現象。大班數學活動《設計門牌號碼》就是運用生活中的序數經驗,引導幼兒體驗生活中數字的作用。

  二、活動目標:

  1、感受門牌號與樓層、房間位置之間的對應關系,學習用數字表示

  2、運用生活中的序數經驗為動物樓房設計門牌號碼。

  3、體驗數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重難點分析:

  本次活動的重點是引導幼兒運用生活中的序數經驗,感受門牌號與樓層、房間位置之間的對應關系,這也是此次活動的主要目標,通過觀看圖片、及在生活中觀察記錄門牌號碼,幼兒討論等形式讓幼兒明確門牌號與樓層、房間位置之間的關系。即:前面一個數字表示樓層,后面一個數字表示樓層中的第幾間房。難點是幼兒嘗試給小動物家設計門牌號碼。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對門牌號并不陌生,通過幼兒生活中的觀察和體驗,以故事的形式貫穿活動始終,激發幼兒那種關心別人、幫助別人的情感意識。

  四、活動準備:

  課前引導幼兒注意觀察自己家、姥姥家、奶奶家、哥哥、姐姐等親屬家的門牌號碼。為給幼兒以視覺方面的直覺感知,教學掛圖一幅,小熊指偶,信封一個。幼兒人手一份的設計門牌號碼材料紙、鉛筆等。

  五、教學方法:

  在整個教育活動中,教師以參與者、支持者、引導者出現,恰當的使用教學方法,引領幼兒在已有生活中的序數經驗的基礎上,運用情景法、遷移法、觀察法、比較法、嘗試操作法理解門牌號與樓層、房間位置之間的關系并為小動物樓房設計門牌號碼。

  六、教學過程:

  依據目標結合以上教法、學法。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整個過程以故事情景引領。

  一)、引導幼兒回憶數字在生活中的作用。(5分鐘)

  小朋友今天王老師給你們請來了一位小熊,看它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數字”小熊要考考你們都在哪里見過數字,那數字可以告訴我們什么?

  (引導幼兒從時鐘、電話、汽車站牌、商品標價等多方面感受數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1)、了解門牌號碼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師引導幼兒說一說自己家的門牌號碼,門牌號碼上的數字可以告訴我們什么?如果我們家中的地址沒有數字會發生什么問題?

  2)、出示掛圖,教師再次操作指偶小熊拿著一封信非常著急的在樓房前走來走去。老師邊發出“唉聲嘆氣的聲音。”小熊今天是怎么了?“噢!原來小熊今天去給小鴨送信卻不知道它住在哪里?”引導幼兒討論分析原因。激發幼兒關心別人、幫助別人的意識。

  二、)、討論明確門牌號碼與樓層、房間位置之間的關系。這一部分是難點(10分鐘)

  1)請個別幼兒講述自己家的門牌號碼是多少?隔壁鄰居家的門牌號碼是多少?圖片上樓上的和樓下的又是多少?教師隨幼兒的講述記錄。

  2)、引導幼兒觀察教師記錄的門牌號碼,如:401、402、503、604等,你知道這些小朋友住在第幾層樓、第幾間房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討論:小朋友的家401,隔壁是402,為什么前面的數字是4呢?為什么小朋友的家是401,樓上是501,樓下是301為什么后面得數子都是一樣呢?

  3)引導幼兒發現門牌號碼前面的數字表示的是樓層,后面的數字表示的是樓層中的第幾間房,401、501表示的是樓層不一樣,位置一樣,401、402表示的是樓層一樣,位置不一樣。

  主要教法:比較法主要學法:觀察法、比較法

  三)、嘗試給小動物設計門牌號碼(8分鐘)小熊著急了請小朋友為小動物們設計門牌號碼。

  1)、教師出示:作業單,交代設計門牌號碼的規則要求。

  要求:看看小動物住在新樓房的那一層?然后為它設計門牌號碼。每家的號碼不能相同,要讓小熊從門牌號碼上能看出每只小動物住幾樓,誰和誰是隔壁鄰居,誰和誰是樓上樓下鄰居。

  幼兒為小動物們設計門牌號碼,教師對出現問題的幼兒給予幫助。

  主要教法:生活經驗的遷移法學法:觀察法、比較法、操作法

  四)展示布置設計的門牌號碼,互相學習同伴間的各種設計。(3分鐘)

  1)、請幼兒將自己設計的門牌號碼展示在泡沫板上,并鼓勵幼兒主動與同伴進行交流。

  2)、觀察個別幼兒的作業單,這幢樓房都有哪些門牌號碼?它們一樣嗎?從門牌號碼中能看出誰與小狗住在幾層樓嗎?哪些門牌號碼是他的隔壁鄰居?哪些門牌號碼是他的樓上樓下鄰居?小朋友一起告訴小熊小鴨住幾樓幾房間?小熊非常感謝大家。

  3)、小朋友數字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用處,以后要注意觀察發現他表示什么?

  七、教學活動分析:

  這次教育活動我試講過,通過以上的教法和學法的恰當使用,幼兒通過遷移已有的生活經驗,觀看圖片,加之觀察比較樓上樓下和樓層間的關系,幼兒能夠運用生活中的序數經驗為小動物設計門牌號碼,體驗數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關于數學說課稿6

  一、教材分析:

  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教版)第六冊、第九單元、數學廣角中的第一課時。《數學廣角》是我們新教材中新增設的一個內容,它主要是介紹和滲透一些數學思想方法,涉及的重疊問題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在本節課前,學生雖然已經學習過分類的思想方法,但集合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針對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在這里只是讓學生通過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題材去初步體會集合思想,為后繼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學生只要能夠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就可以了,綜上分析,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中感受到交集的含義。能借助直觀圖,體驗利用韋恩圖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能力目標:通過小組整理圖表的活動,啟發學生對交集部分的理解,培養學生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創新能力、評價說理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生活情景的課堂再現,讓學生在探究、應用知識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學會利用交集的含義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用圖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

  為了有效的達到教學目標我在教學中,設計了以下教學策略

  四、教學策略:

  1.關注數學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

  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集合問題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必須通過學生的生活世界.讓抽象的問題生活化,教學中通過擺、畫、移動、整理等過程得出韋恩圖,發現圖形表示的優越性,又讓學生經歷現場的調查并以圖形表示出來,最后運用語言、圖表來表現,是對集合知識高度理解與綜合應用的體現。整個認知過程是問題不斷解決,認識不斷清晰,知識不斷建構的過程。

  2、突出數學學習方式的綜合運用

  五、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調查感知。

  在課前通過合理有效的談話,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教學營造了輕松和諧的氛圍。首先調查學生喜歡游泳和足球兩項運動的情況,又引導學生用“喜歡”、“只喜歡”和“既喜歡……又喜歡”來介紹自己,提醒學生用準確的語言來表達,為本課的難點突破埋下伏筆.使學生初步感受重復,因為語言是思維的外殼。當學生的興趣被調動之后,水到渠成的引出課題。

  2、設問質疑。引發沖突

  一切學習源于對知識的渴求,只有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才能達到教育的最理想效果。上課伊始出現森林運動會小動物參加籃球賽、足球賽的情況表,通過引導學生觀察,設問質疑,讓學生發現表格之混亂,使學生的思維世界中出現碰撞,便產生了求知的火花,從而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領悟問題存在的根源——重復。

  3、小組合作,整理表格

  當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后,及時的提出修改表格的三點要求:怎樣排才能一眼看出有幾種動物?讓學生分組合作進行整理,在合作的過程中相機進行指導。當學生整理出簡潔明了的表格后,再巧妙地引出韋恩圖,接著利用課件演示每一部分的意義,讓學生用語言表述圖意使本節課的難點悄然解決。

  接著根據學生觀察韋恩圖得出的信息,引導學生從圖的形式轉化成算式的形式,從而解決了“初步學會利用交集的含義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這一重點。

  然后組織學生一步步創造出韋恩圖即集合圖,再比較圖與表,突出韋恩圖的價值,從而肯定學生的科學創造過程。整個環節完全是讓學生經歷自己創造韋恩圖的過程,學生在快樂的合作探究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因此學生主動地打開了數學王國的大門。同時,通過一道追加習題,強化新知。進一步感受交集的含義。

  4、實踐運用,發展新知

  讓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這是新課改下很流行的話語。作為一節新授課的尾聲部分——實踐運用,應該促進學生發展,因此,在練習中我設計了這樣幾個環節:1、讀圖訓練,強化新知。2、完成教材中設計的習題,加深對集合的認識和計算方法的掌握。3、給學生一個開放的空間,當場調查爸爸吸煙喝酒的情況,讓學生自主探索自己設計出集合圖,在內化提升的過程中進行健康教育。充分地利用韋恩圖,讓他們明白韋恩圖在平時生活中也是非常有用

  習題的設計在有層次、有梯度、有價值的前提下,既,培養學生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創新能力、評價說理能力。又讓學生在探究、應用知識中體驗了數學的價值。

  數學課不僅是讓學生學數學,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欣賞數學、體驗數學的神奇價值,從欣賞和體驗中去感悟數學道理、培養數學素養。本節課學生在四個活動的參與中,真正的作到了自主探索、不斷創造,體驗到了數學學習的快樂與成功。

關于數學說課稿7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

  本節課主要內容是命題的概念,能把命題改寫若p則q的形式,滲透由特殊到一般的化歸數學思想。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

  命題的概念,若p則q形式的命題是本章的重要內容,是后續學習充要條件的基礎,這一章我們在初中的基礎上學習常用邏輯用語,體會邏輯用語去表達和論證中的作用,他將成為反證法的理論依據,并為進一步學習,特別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推證能力打基礎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命題的概念和命題的構成,能判斷給定陳述句是否為命題,能判斷命題的真假;

  (2)能把命題改寫成“若p,則q”的形式;

  2、過程與方法:

  (1)多讓學生舉命題的例子,培養他們的辨析能力;

  (2)能把命題改寫成“若p,則q”的形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有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生的參與,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教學重點:

  命題的概念、命題的構成

  (五)教學難點:

  分清命題的條件、結論和判斷命題的真假

  二說教法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是師生多向合作的過程,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學生發展為本,有效的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素質,根據這樣的原則和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并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學方法:

  (1)引導發現法

  (2)練習鞏固法

  三、說學法

  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本節課注意調動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盡可能地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我進行如下學法指導:

  (1)由特殊到一般的劃歸方法:學習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具體的案例,讓學生去觀察、討論、探索、分析、發現、歸納、概括

  (2)練習鞏固法

  四、教學過程

  學生探究過程:

  1.思考、分析

  下列語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點?你能判斷他們的真假嗎?

  (1)三角形的三個內角之和等于1800

  (2)如果a,b是任意兩個正實數,那么a+b≥2(ab)1/2;

  (3)如果實數a滿足a2=9,則a=3;

  (4)中學生目前的學業負擔過重;

  (5)中國將在本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2.討論、判斷

  學生通過討論,總結: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陳述句的形式,每句話都判斷什么事情。其中(1)(2)為真,(3)為假,(4)(5)的真假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總是可以確定真假.

  教師的引導分析:所謂判斷,就是肯定一個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3.抽象、歸納

  定義:一般地,我們把用語言、符號或式子表達的,可以判斷真假的陳述句叫做命題.其中判斷為真的語句叫做真命題,判斷為假的語句叫做假命題.

  命題的定義的要點:能判斷真假的陳述句.

  在數學課中,只研究數學命題,請學生舉幾個數學命題的例子.教師再與學生共同從命題的定義,判斷學生所舉例子是否是命題,從“判斷”的角度來加深對命題這一概念的理解.

  例1判斷下列語句中哪些是命題?是真命題還是假命題?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真命題)

  (2)若整數a是素數,則a是奇數;(假命題)

  (3)指數函數是增函數嗎?(不是)

  (4)若空間中兩條直線不相交,則這兩條直線平行;(假命題)

  (5)x>15.(不是)

  讓學生思考、辨析、討論解決,且通過練習,引導學生總結:判斷一個語句是不是命題,關鍵看兩點:第一是“陳述句”,第二是“可以判斷真假”,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均不是命題.

  練習

  判斷下列語句中哪些是命題?是真命題還是假命題?

  (4)求證∏是無理數

  (5)若X是實數,則X2+4X+5≥0

  4.命題的構成――條件和結論

  上面例1中的(2)(4)具有“若p,則q”的形式.在數學中,這種形式的命題是常見的

  “若p,則q”也可寫成“如果p,那么q”“只要p,就有q”等形式.

  其中p叫做命題的條件,q叫做命題的結論.

  例2指出下列命題中的條件p和結論q;

  (1)若整數a能被2整除,則a是偶數;

  (2)若四邊形是菱形,則它的對角線互相垂直且平分

  解:(1)條件p:整數a能被2整除,結論q:整數a是偶數;

  (2)條件p:四邊形是菱形,結論q: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垂直且平分.

  有一些命題表面上不是“若p,則q”的形式,但可以改寫成“若p,則q”的形式,例如:

  垂直于同一條直線的兩個平面平行.

  若兩個平面垂直于同一條直線,則這兩個平面平行.

  例3將下列命題改寫成“若p,則q”的形式,并判斷真假;

  (1)垂直于同一條直線的兩條直線平行;

  (2)負數的立方是負數;

  (3)對頂角相等;

  解:(1)若兩條直線垂直于同一條直線,則這兩條直線平行,它是假命題。

  (2)若一個數是負數,則這個數的立方是負數。它是真命題。

  (3)若兩個角是對頂角,則這兩個角相等。它是真命題。

  5.練習:P4:1.2.3

  6.課堂小結

  (1)、命題的概念

  (2)、能指出命題的條件和結論

  7.思考題

  一,下列四個命題中,命題(1)與命題(2)(3)(4)的條件和結論之間分別有什么系?

  (1)若f(x)是正弦函數,則f(x)是周期函數;

  (2)若f(x)是周期函數,則f(x)是正弦函數;

  (3)若f(x)不是正弦函數,則f(x)不是周期函數;

  (4)若f(x)不是周期函數,則f(x)不是正弦函數;

  二,四種命題中任意兩個命題之間有關系嗎?是什么關系?它們的真假性之間有關系嗎?是什么關系?

  8.作業 P8:習題1.1A組第1、題

關于數學說課稿8

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執教的《找因數》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倍數與因數”中第四課時內容。

  本課的知識是在學生經過前三課的學習,理解了因數與倍數關系的基礎上,安排的一節新的知識。通過拼圖、畫圖并結合乘法算式“1×12﹦12 “2×6﹦12”“3×4﹦12”或者除法算式“12÷1﹦12”“ 12÷2﹦6”“12÷3﹦4”一對一對找出,這種思路其實就是找一個數的因數的基本方法,熟練掌握本節課的知識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有關質數、合數的知識,為學習公因數和公因數的知識做鋪墊,同時為將來學習約分的方法打好基礎和做好準備,可見本節課的知識有著承上起下的作用。

  教學目標: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的活動中,掌握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并能有序寫出一個數(1~100的自然數)的全部因數。

  2、經歷探索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活動過程,培養學生有條理進行思考問題的能力,發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在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認識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

  體會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正確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快速找出一個數的全部因數。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引入課題。

  舉例回顧什么是因數,從舊知探究新知,平時而有效地數學方法。

  二、切入主題,探究新知。本環節包含個三個活動。

  活動一:用12個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嗎?有哪幾種拼法?在方格紙上畫一畫。借助“拼小正方形”的活動,促進學生幾何直觀地形成,有利于學生形象地理解找一個數因數的方法。

  活動二:借助乘法算式或是除法算式找12的全部因數。在思考“有哪幾種拼法”時,大部分學生會用乘法思路思考,也有少部分同學會用除法思路思考,根據這些乘法或除法算式找出12的全部因數,并總結找一個數的全部因數的方法是:借助乘法算式或是除法算式有序地思考。

  活動三:找18的全部因數。根據總結出來的找一個數的全部因數的方法,來找18的全部因數,并在此基礎上發現一些技巧,即利用乘法算式找時,兩個乘數重復了就不再往下找了;或是利用除法算式找時,除數和商重復時就找全了一個數的因數。

  三、反饋練習,鞏固提升。

  通過3道基本找因數的題目和一道利用找因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題目,來進行檢測所學知識能否靈活運用。

  四、總結評價,延伸拓展。

  通過回顧本節課所進行的數學活動和收獲,使學生體會到找因數的必要性。并預留數學活動通過小組合作完成練一練5,來促進并發現數學奧秘,從中體會不同的樂趣和益處。

  從上面的這節課的學習中,經歷借助圖形思考問題的過程,初步理解了幾何直觀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從形到數的抽象與跳躍思維對于學生的思維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本節課為學生創設了思考、操作的空間,提供了經歷、體會、積累直接經驗的機會,同時也為學生下一步的相關學習奠定了基礎。

關于數學說課稿9

  我說課的內容是青島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統計》,我的說課分為5步

  一、說教材

  本課時內容主要是數據的分段整理,不要求學生獨立設計分段。分段整理數據是基本的統計活動,教材通過購買校服,引出按身高數據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教學中,要讓學生結合實際問題,自主設計分段方法,并經歷整理、分析的過程,感受畫正字法整理數據的優越性。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學會簡單的分段整理數據的方法,能對統計的結果進行簡單的分析。

  (2)能力目標:經理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統計過程。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解答簡單的問題,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結合實例有機地進行家鄉情的教育。

  教學重點:體驗收集、整理數據的過程。

  教學難點是:能對數據進行合理有效的分段整理;

  二、說學情

  二年級的學生在第一學段,學生已經能夠按統計對象的某些屬性,如品種、形狀、顏色、用途……進行分類統計已有所體驗,并學會了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再次經歷統計過程,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收集和整理數據的必要性,感受統計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三、說教法與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和小學生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求知欲強等心理特征,在教學中,我采用談話法、觀察法、討論法、練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

  學法

  1、探究嘗試、自主學習法:讓學生去親身體驗數據產生的過程,使學生人人參與,以學生為主體,結合教材內容,緊密生活實際,讓學生自己帶著數學走入生活,解決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數學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估計、判斷能力為以后的終生學習打下基礎。

  2、交流反思互補法:通過同學之間相互講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讓學生開動腦筋,互相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

  3、練習促進法:引導學生通過搜集全班同學的身高數據,1分鐘拍球,城市環境等有針對性地練習,使學生在迫切完成任務和強烈的探究興趣驅動下, 對本來枯燥的統計知識產生一種新鮮感和真實感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形成技能技巧,從而獲得了成功的愉悅體驗。

  四、教學過程:分為6 步

  (一)、激趣導入新課

  師:今天同學們都穿了校服,真漂亮,感覺也很整齊。同學們都知道我們學校很快就

  要給你們換新校服了,那么我們在換新校報之前都做了哪些準備工作?由此引出

  (測量身高)而我們做的測量身高這個準備工作就是我們在做校服之前的收集數據。

  (板書:收集數據)

  你們當初的身高記錄單,老師還替你們保留著呢。

  (出示學生身高記錄單。)

  (二)操作體驗,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在換新服之前,老師為什么要給你們每一個人都測量一下身高呢?

  (根據身高,每一個人就可以選擇不同大小的校服。)如果服裝廠給你們做校服,會不會給們每一個人都單純設計一種型號呢?為什么?

  2、質疑:如果你是服裝廠的工人師傅,你將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引導學生說出(把身高差不多高的人,統一成一種型號,這樣做幾個型號就行了。) 那么你準備把全班的校服分成幾種型號呢?(大號、中號、小號)

  老師和學生把校服的型號統一確定一下,你們認為老師的這樣的確定合適 嗎?身高120~129cm的適合穿小號,身高130~139cm的適合穿中號,身高140~155cm的適合穿大號。

  小組討論:那么現在你們有辦法知道我們班上大、中、小號的校服各要訂做多少套嗎?

  匯報:哪個小組已經有辦法了愿意來交流一下?其他小組能對他這種方法作一下評價嗎?

  小結:其實剛才同學們說的這種方法,就是把我們班所有同學的身高分成幾段來統計,

  我們可以分成幾段?(3段)是哪三段呢?

  (小號:120~129cm 中號:130~139cm 大號:140~155cm)

  3、同桌合作 提出合作要求: (1)每一段分別有多少人呢?(2)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來收集每一段的數據呢?(3)互相合作,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整理每一段的數據,填寫在這張記錄單中,根據記錄單,并完成統計表。(4)同學們在整理的時候應該注意合理分工,老師建議你們一名同學來報身高,另一名同學負責記錄和整理。

  身高(cm) 人 數

  120~129

  130~139

  140~149

  匯報:哪一個小組愿意把你們整理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結果到上面交流一下?

  (學生上臺利用實物投影進行交流)

  啟發:剛才有的小組是用打勾(畫豎線、畫正字、數數)的方法來進行整理數據的`,

  在這些方法當中,你最喜歡哪一種方法呢?(畫正字)為什么呢?今后,同學

  們在統計數據的時候就可以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來進行整理。

  質疑:我們能不能把你們這些打勾或是畫正字等等的記錄單直接交給服裝廠呢?還應

  該怎么辦? (板書:制成統計表)

  統計表中的“合計”起了什么作用?

  (①反應總人數 ②檢驗分段整理的數據有無錯誤)

  4、現在我們已經完成了我們班同學身高情況統計表,通過這張表格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合計有多少人,每一段有多少人)

  服裝廠的工人師傅如果看到了這張統計表后,會明白哪些問題?

  (每種型號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

  談話:服裝的工人師傅通過這張統計表知道了每種型號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這個過程就是分析數據。

  (板書:分析數據)

  (三)回顧交流“分段整理數據”的方法與感受。

  1、 大家現在回想一下,剛才我們是怎樣整理出我們班大、中、小號的校服各有多少套的?可以小組討論一下。

  2、 小結:其實像這樣把身高數據進行分段整理,有助于我們快速而準確的整理數據,從而能幫助我們解決一些相應的問題。我們今天學習的就是數據的分段整理)

  (板書:數據的分段的整理)

  3、現在請同學們回想一下,我們剛才是如何解決購買校服的問題的,我們經歷了一

  個怎樣的統計過程?引導學生總結出:

  (①收集數據 ②分段整理 ③制成統計表 ④分析數據)

  (四)尋找生活中的統計知識

  統計在我們生活中應用廣泛,通過對原始數據進行分段整理,再進行統計分析,是我們解決問題當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你能不能舉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也用到了“數據的分段整理”。 (學生舉例)課后,也希望同學們能注意收集生活當中的有關信息,自覺運用統計方法來解決問題。

  (五)拓展應用,延伸發展

  談話:剛才我們利用解決了定做校服的實際問題,統計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運用普遍,下

  面我們就來看幾個例子。

  1、課本100頁1題 老師還專門對二年級一班1分鐘拍球比賽成績。

  你能根據上面的數據填寫下面的統計表嗎?

  (1) 讓學生自己完成統計表。

  (2) 交流分段統計的結果。

  (3) 提問:這道題把數據分成了幾段?看了統計的結果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2、 師:同學們喜歡拍球說明同學們都想通過體育鍛煉來增強自己的身體素質,可是,

  人身體素質的了好壞很多時候還跟我們周圍的環境有關系,特別是跟我們日常的空氣質量有關系,空氣質量到底會對人類產生哪些影響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好嗎?

  課件出示空氣污染短片:看了這個短片,你有什么感想?

  談話:現在同學們已經對空氣質量有了一些了解,我們生活的城市----諸城,它的空

  氣質量情況又如何呢?上網調查一下我們諸城某一年某一個月的空氣質量記錄嗎?你能根據污染指數的分級規定,用畫正字的方法來整理數據嗎?再根據整理的數據完成統計表,填寫完統計表后,根據統計表說一說你覺得諸城市的空氣質量情況如何?為什么?作為一個諸城的小市民,你覺得能為改善諸城的環境做些什么?

  整理好了以后我們明天來匯報交流一下。

  (六)反思感悟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四、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應是課堂上所講內容的簡縮,簡單明了、富有條理性,使學生能夠利用板書清楚地了解到本課所講的內容,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數據的分段整理

  收集數據 分段整理 制成統計表 分析數據

  五、設計理念

  A、重視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

  本課的導入,為了更加貼近每個學生生活經歷,我創設學生做校服的情境,學生經歷了統計的全過程,感受到統計表與身邊的人和事是息息相關的。同時讓學生調查環境污染情況,也是深有教育價值的。

  B、重視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應只做教材忠實的實施者,而應該做教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要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導學生經歷“數據收集,數據整理,統計制表,分析數據”的全過程,而學習重點放在分段整理數據上,在交流比較的過程中優化出畫“正”字的方法 。學生的分析是推己及人,符合孩子心理實際的。

關于數學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課題是毫米的認識,他是毫米與分米的認識的第一課時,毫米與分米的認識認識是在學生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子度量的能力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對于新的計量單位毫米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

  二、說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從一下幾個方面來定位

  1.知識目標:讓學生經歷測量的過程,知道毫米的產生的實際意義,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能夠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2.能力目標:使學生通過觀察,明確毫米與厘米的關系,并會進行簡單的換算,同事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識

  3.情感目標:使學生養成認真、細心的學習習慣。

  三、說重難點:

  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把認識1毫米的認識作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征,我借助直觀教具和多媒體,運用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認識活動,學生在積極情感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下,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等一系列的活動,互相合作、集體探討、獲取知識、應用知識

  五、說教學過程

  1. 設置疑念,導入新課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我抓住學生好勝心強的特點,設計了一個測量比賽,在這個比賽中學生會遇到一個問題,量到不是整厘米時,學生會有些茫然,不知所措,這時我不失時機抓住學生的心理,引入新課,學生自然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探究中。

  2.觀察實踐,探索新知

  新課標指出:要培養學生的猜測能力。學生對毫米的感知并不是特別陌生,可以讓學生在原有的經驗上進行大膽猜測,在這節課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讓他們提出問題,進行猜測、試驗、探索驗證,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新知識,發展了能力,明白了當測量的結果不能用整厘米表示時,可以用比厘米更小的單位毫米表示,還通過觀察了解毫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在動手測量的基礎上,感知1毫米有多長。在認識1毫米上,分三個不同的層次進行教學:1.觀察尺子上的1毫米,體會一小格的長度就是一毫米,2.聯系實際尋找實際生活中大學1毫米的舞臺。3.用收拾表示1毫米的長度。

  3.回顧總結,加深理解

  當測量的長度不是整厘米時,可以用毫米表示。1厘米=10毫米

  4.鞏固練習

  課本第三頁的做一做

  5.聯系生活,提高認識

  在生活中那些物品測量時用毫米作單位?他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有多大?

關于數學說課稿11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切線的判定》。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目標重難點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過程、教學評價六個方面闡述我對本節課的設計意圖。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選自九下第三章《圓》第五節《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的第二課時《切線的判定》。本課時內容是在學習了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直線和圓相切的條件,并為探究切線長定理和切割線定理而作準備的,它在圓的學習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整個初中幾何學習中起著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因此,它是幾何學習中必不可少的知識工具。

  2、本課主要知識點

  (1)判定一條直線是否為圓的切線

  (2)過圓上一點畫圓的切線。

  (3)作三角形的內切圓。

  3、教材整改

  結合教學實際及中考要求,我對教材內容略作了調整。當探究出判定后,為了提高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際,我特增加了例1和例2,讓學生總結出"證明一條直線是圓的切線時,常常添加輔助線的兩種方法",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化理解切線的判定定理,達到學以致用。

  同時我對學案也作了調整。將在后面的學習過程中得以具體的體現。

  二、學情分析

  1、已有的知識能力

  學生已經掌握了等邊三角形的性質,直角三角形的性質,圓周角的知識,與圓有關的性質,切線的定義,切線的性質等。

  2、已有的數學能力

  具有初步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基本的作圖能力等。

  3、已有的學習能力

  預習能力、小組合作能力、講解能力、概括總結能力,評價能力等。

  三、目標、重難點分析

  基于上述情況,結合《新課程標準》和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特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一)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1)能判定一條直線是否為圓的切線。

  (2)會過圓上一點畫圓的切線。

  (3)會作三角形的內切圓。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判定一條直線是否為圓的切線,訓練學生的推理判斷能力。

  (2)會過圓上一點畫圓的切線,訓練學生的作圖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演繹推理能力,能有條理地、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2)經歷探究圓與直線的位置關系的過程,掌握圖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能解決簡單的問題。

  設計意圖:學習目標是在對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基礎上設定,它的設定一定既符合大綱的知識、能力要求,又要平行你的學生的能力水平。因此,承上:它起著承載知識的生長點以及與舊知識的聯系;還要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和方法,這些目標針對你的學生一定是最能實現和達到的;啟下:它起著教師對教學過程設計中的起點在何處,這個起點是否針對了你自己將要面對的本堂課的學生,是否符合所教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特點。還決定了你的整個教學設計如何來落實完成知識、發展過程、突破能力。

  本課時內容都是圍繞切線的判定來展開的,根據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如下重難點:

  (二)重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

  探索圓的切線的判定方法,并能運用。

  突出措施:學生通過所選取的四個圖形,以問題鏈的形式,并結合已學過的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及切線的定義,以小組內交流,組間互評,老師點評等形式得出判定。并全班齊讀判定,勾畫圈點關鍵詞。并讓學生回顧切線判定的另外兩種方法,加深對判定的理解記憶。

  2、教學難點:

  由于圓這一章內容平時生活中見得比較少,切線又比較抽象,所以基于學情我確定如下為教學難點。

  探索圓的切線的判定方法。

  作三角形內切圓的方法。

  突破措施:主要通過將問題細化,通過在學習準備中提前拋出問題,通過學生分組學習、練習、學生板演、學生講解等方式突破難點。

  四、教法與學法分析:

  教法上:我主要采用以學案為載體的DJP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并幫助學生課堂講解,并賦以合理的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課堂積極性。同時還結合了啟發、講解、評價綜合的教法。

  學法上:充分發揮小組作用,采取合作學習的形式,在小組內進行交流、討論、講解,再面向全班講解,讓學生自主學習,構建知識體系。

  五、教學過程

  本節課采用以學案導學的DJP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主要有以下六個環節:

  教學活動設計如下:

  【達標檢測】

  1、判斷直線l是否是⊙O的切線,并說明理由。

  2、如右圖,∠AOB=30° ,M為OB上任意一點,以M為圓心,

  2cm為半徑作⊙M,則當OM=________時,OM與OA相切。

  3、如右圖,AB是⊙O的直徑,∠ABT=45° ,AT=AB.

  求證:AT是⊙O的切線。

  4、如右圖:已知直線AB經過圓O上的點C, 并且OA=OB,CA=CB, 求證:直線AB是圓O的切線。

  設計意圖:

  (1)、為了檢測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師及時反饋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

  (2)、為學習下一課時的內容作知識準備。

  (五)課后作業

  C類: ①課本P129隨堂練習2

  ②課本P129習題1

  B類: ①課本P129隨堂練習1,2

  ②課本P129習題1,2

  A類: ①課本P129隨堂練習2

  ②課本P129習題1,2,試一試

  ③上網查閱整理切線在判定在相關資料,特別是在生活中的應用。

  設計意圖:

  設計意圖:作業分層布置,在完成達標的基礎上拓寬和加深,加強學生綜合能力和創造才能的培養。也是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表現。

  (六)板書設計

  優美清晰、圖象規范、色彩艷麗的幻燈片,不能代替規范的板書,它從靜態體現知識之間的聯系,有利于知識的系統化。故而設計板書如下:

  §3.8 切 線 的 判 定

  一、切線的三種判定方法:

  1、直線與圓只有唯一的公共點;

  2、圓心到一條直線的距離等于半徑,這條直線是圓的切線;

  3、過半徑的外端并且與半徑垂直的直線與圓相切

  二、內切圓的定義三、反思小結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技能和活動經驗,在學案的具體運用中,課前預習學案,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獨立學習、思考完成學案,為小組討論交流、展示講解做充分地準備。教師可以通過檢查學案或小組統計等方式了解學生依案自學的情況,有針對性的精講。為了更好的發揮學案的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還借助小組的量化評價體系,給每個小組打分。

  設計意圖:

  學案能夠幫助學生課前自學、課堂學習、課后復習,是教師啟發、引導、講解、指導學生數學學習的工具與方案。

關于數學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冊第一單元的第4課時。

  2、教材分析:

  隨著科學技術和數學本身的發展,統計學已成為現代數學方法的一個重要部分和應用數學的重要領域。大到科學研究,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統計無處不在。新《數學課程標準》中也將“統計與概率”安排為一個重要的學習領域,強調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本單元正是在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統計的初步知識的。本課則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統計后進行教學的,它包含兩部分,即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較復雜的平均數問題)。

  3、教學重、難點:

  平均數是統計工作中常用的一種特征數,它能反映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廣泛。所以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是教學的重點。而本課的“平均數”又和過去學過的“平均數”的方法不同,弄清“全部數據的總和”與“全部數據的個數”之間的對應關系就是教學的難點。

  4、教學目標

  在學生計算出平均數的基礎上應充分引導學生理解“平均數”概念所蘊含的豐富、深刻的統計與概率的背景,幫助他們認識到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意義與廣泛應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運用它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獲得必要的發展。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定為:

  知識目標: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算術平均數的方法。

  能力目標: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并根據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和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小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品質,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展。

  二、說教法:

  “求平均數”作為一類應用題,若教學內容脫離生活實際,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積極創設真實的、源于生活的問題情境,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活動為主線,以創新為主旨”,采用多媒體教學等有效手段,以引導法為主,輔之以直觀演示法、設疑激趣法、討論法,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

  三、說學法:

  在學法指導上,努力營造平等、民主、和諧、安全的教學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觀察、操作、比較、分析等活動,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主動探究,去發現、構建數學知識。通過小組合作中的互相討論交流,讓學生從中學會與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釋自己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意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還要讓學生進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評價,以提高解決問題和綜合概括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老師從各組的假期作業調查報告 “學會理財” 中得知以下一些數據:

  第一組11人,在春節共收到利是11000元,

  第二組12人,在春節共收到利是9960元,

  第三組10人,在春節共收到利是7990元。

  從這組數據,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學生提出如下問題:

  (1)第一組(第二組、第二組)平均每人在春節收到利是多少元?

  (2)平均每組在春節收到利是多少元?

  (3)平均每人在春節收到利是多少元?

  ……

  [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數學化”的過程,它對于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思考問題有著實際的意義。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數學,從而對數學知識產生親切感,能更好地激發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的興趣。]

  (二)解決問題,思維沖突。

  學生提出了他們感興趣的問題,讓他們逐解答:

  (1)1100011=1000(元)

  996012=830(元)

  799010=799(元)

  學生的認識剛剛獲得平衡,老師又用某一學生的解答引出沖突,第二個問題有以下三種不同的答案:

  (2) 法1、(11000+9960+7990)3=9650(元)

  法2、(1000+830+799)3=876(元)

  法3、1000+830+799=2629(元)

  誰的對呢?

  學生懸念頓生,思維處于欲罷不能的憤悱狀態,迫使他們自覺產生思維碰撞,多角度思考問題,鼓勵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從而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一般方法。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為探索活動提供了動力,明確了方向,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發了他們的探究欲望。]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第二個問題終于達成了共識,似乎“柳暗花明又一村!”好!我們轉向第三個問題:

  “平均每人在春節收到利是多少元?”

  為了檢查學生是否真正理解,讓學生先獨立解答,再小組交流。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繼續挖掘調查報告中隱藏的其他信息,交流體會,提出新的問題:

  在調查報告的第二部分的“如何支配”中,

  組別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人數 11 12 10

  買學習用品總金額 330元 480元 510元

  你能算算平均每人買學習用品用去多少元?

  練習:小組合作,從調查報告中提你感興趣的問題,并小組合作解答。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要應用于生活,才能體現其價值及魅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放手讓他們在開放的活動空間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教師只是以參與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入他們的活動中,和他們平等相處,熱心幫助他們處理突發事件,并及時獲取反饋信息。]

  (四)反思質疑,評價總結。

  最后引導學生反思解題過程,談談這節課的收獲。

  [讓學生自我評價,增強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對課堂的拓展延伸,進一步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興趣。]

關于數學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決問題”是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8單元中的內容。本節內容安排了兩個例題,分4課時進行教學,今天我說的是其中的第1課時。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數量關系及解決問題的經驗,初步了解了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學好本課知識,必將為學生以后的解決數學問題提高一個階層。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二年級學習時,已經會用表內乘法、除法以及加減法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對本課所研究解決的數學問題,學生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在生活的實踐體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經驗。

  (三)目標定位

  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及本課的知識特點,我預定如下幾個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用乘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2. 注意培養學生多角度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

  3.通過解決具體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重點是讓學生學會用乘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難點是會用不同方法解決同一問題。

  二、說教學理念

  1、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教學中要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創建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以學生熟悉的廣播操、跑步、相冊等為教學資源,讓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技能對解決新問題產生積極的影響,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使學生學會解決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在教學時,我立足于讓學生自主收集、理解數學信息,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分析信息、尋找方法,對于學生合乎情理的闡述,給于積極鼓勵,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增強信心。不斷的引導和鼓勵,使學生逐步形成從多角度去觀察問題的習慣,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程序:

  1、創設情境

  以舊引新 這一環節,我從學生熟悉的廣播操入手,通過讓學生說說是怎么猜的,加深學生對行列的認識,同時也鞏固了幾個幾。

  2、注重發現

  收集信息 提出問題 解決問題從一個小方陣,很自然地呈現出書本的例題:三個大方陣,讓學生通過觀察,去發現題中所呈現的數學信息,再出示問題,形成一道完整的解決問題。通過例題的分析與解答,旨在讓學生初步感受到一題多解的思維。當然,此時的教師不是以旁觀者的身份在看,而是以合作者的身份積極參與。在解題過程中,學生與學生之間會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此題的教學,意在使部分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理解并能掌握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解題方法,而其余學生只要掌握自己理解的那種方法即可。

  3、聯系生活

  學以致用這里我安排了三個練習,第一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第二題放手讓學生自己來探索,在反饋時重點讓學生來說說是怎樣想的,第三題安排了一題讓學生自己來提問,并解決問題。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通過“你今天學到了什么?”讓學生對本課有一個回顧,然后通過數學日記的形式來提出“一家五口一共要花多少錢?”?這個問題來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對這兩類兩步計算問題的不同有一個初步的比較,為后續學習做好鋪墊。 在兩年的新課程數學教學發現,新課程背景下的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普遍有所下降,很多的學生拿到題目后,總是很茫然,或是有些學生知道該怎么解決,但讓他把想的過程說出來卻很困難,那么他還不是真正地懂應該怎么做。拿到這一課時,我問了一些教過老教材的教師,她們認為以前教老教材時,用先提中間問題的方法來教,學生普遍掌握得比較好,思路很清晰。于是在本課中,我借鑒了老教材的一些做法,把傳統的方法引進了新課程課堂,在學生把想的過程說出來以后,我把它板書在黑板上,一來想給后進的學生一個引領,當然最大的目的還是想把學生混亂的思維整理出來,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有條理地說,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里只是想嘗試一下。

關于數學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教材第3637頁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第三單元加減法(一)第八課時,所呈現的內容是學生學習8和9的加減法后的一節練習課,本節課是利用可愛的企鵝這一學生熟悉的有趣情境,引導學生發現、提出有關加減法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并進一步鞏固8和9的加減法。由于圖中第一次呈現大括號的形式,所以教學中需要教師作適當地講解,對圖中每個符號的出現,都應讓他們清清楚楚,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題意。

  (三)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認識、理解圖中的大括號、問號所表示的意義,進一步加深對加減法意

  義的理解。

  2、鞏固8和9的加減法,能夠正確迅速地計算;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

  際問題。

  3、引導學生感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在具體的情境和活動中體會加減法的含義,理解大括號、問號表示的意義。

  教學難點:看圖正確理解數量關系,準確熟練地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

  (五)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學具圖片、小棒等。

  二、說學生

  一年級的學生由于年齡小,剛入學不久,好動、好奇、好玩,大部分學生對猜謎語、幫助小動物解決問題有極大的興趣。經過兩個月的常規培養,學生的聽課習慣正在逐步的得到規范,有了初步的數感和問題意識,但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還很欠缺,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加強訓練。

  三、說教法和學法

  1、情境教學法。

  生動、熟悉的生活情境可以使數學由抽象變具體,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因此,我們要積極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使學生從生活情境中去感受數學、理解數學和應用數學。由于本課第一次出現大括號和問號,學生理解其意義有一定困難,因此在本節課我充分利用學生喜愛的小動物企鵝在冰山上玩耍的情境,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一方面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體驗到用數學解決身邊實際問題的成功喜悅,找到了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另一方面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了學生的思維。

關于數學說課稿15

  大家好!所選用的教材為浙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于本節課,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方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四個方面加以說明。(或加教學評價)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是初中數學 年級 第 章第 節的內容,是初中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一方面,這是在學習了 的基礎上,對 的進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為學習 等知識奠定了基礎,是進一步研究 的工具性內容。鑒于這種認識,我認為,本節課不僅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而且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2、學情分析

  從心理特征來說,初中階段的學生邏輯思維從經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著迅速發展。但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這些特點,一方面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從認知狀況來說,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 ,對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為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打下了基礎,

  但對于 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較高,)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3、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學情分析,結合新課標對本節課的要求,我將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

  難點確定為:

  二、 教學目標分析

  新課標指出,教學目標應包括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與態度目標這三個方面,而這三維目標又應是緊密聯系的一個有機整體,學生學會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這告訴我們,在教學中應以知識與技能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并把前面兩者充分體現在過程與方法中。借此,我將三維目標進行整合,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 (了解、理解、熟記、初步掌握、會運用 對 進行 等);

  2. 通過的學習,培養學生 觀察分析、類比歸納的探究 能力,加深對 函數與方程、數形結合、從特殊到一般、類比與轉化、分類討論 等數學思想的認識。

  3. 通過主動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體會數學的合理性和嚴謹性,使學生養成積極思考,獨立思考的好習慣,并且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三、 教學方法分析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言道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根據這一教學理念,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本節課我采用啟發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為主線,始終在學生知識的“最近發展區”設置問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在引導分析時,給學生流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聯想、探索,從真正意義上完成對知識的自我建構。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直觀呈現教學素材,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四、教學過程分析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間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為有序、有效地進行教學,本節課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學環節:

  (1) 復習就知,溫故知新

  設計意圖:建構注意主張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出發, 是本節課深入研究 的認知基礎,這樣設計有利于引導學生順利地進入學習情境。

  (2)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以問題串的形式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對舊知識產生設疑,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通過情境創設,學生已激發了強烈的求知欲望,產生了強勁的學習動力,此時我把學生帶入下一環節———

  (3) 發現問題,探求新知

  設計意圖:現代數學教學論指出,的教學必須在學生自主探索,經驗歸納的基礎上獲得,教學中必須展現思維的過程性,在這里,通過 觀察分析、獨立思考、小組交流 等活動,引導學生歸納 。

  (4) 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設計意圖:數學教學論指出, 數學概念(定理等) 要明確其 內涵和外延(條件、結論、應用范圍等) ,通過對 定義 的幾個重要方面的闡述,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得到優化,知識體系得到完善,使學生的數學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維的難點。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基本把握了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此時,他們急于尋找一塊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體驗成功,于是我把學生導入第 環節。

  (5) 強化訓練,鞏固雙基

  設計意圖:幾道例題及練習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各有側重,其中例1??例2??,體現新課標提出的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的教學理念。這一環節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內化知識。

  (6) 小結歸納,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結歸納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應該是優化認知結構,完善知識體系的一種有效手段,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從學習的知識、方法、體驗是那個方面進行歸納,我設計了這么三個問題:

  ①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②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最大的體驗是什么;

  ③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學習數學的方法?

  (7) 布置作業,提高升華

  以作業的鞏固性和發展性為出發點,我設計了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一個反饋,選做題是對本節課知識的一個延伸。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鞏固提高。

  以上幾個環節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并充分體現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在教師的整體調控下,學生通過動腦思考、層層遞進,對知識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課堂效益達到最佳狀態.

【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數學的說課稿02-22

數學《數學廣角》說課稿模板07-13

小學數學《數學廣角》說課稿02-13

“用數學”數學說課稿03-20

《數學廣角》說課稿06-26

數學活動說課稿06-28

《數學樂園》說課稿06-28

數學樂園說課稿06-27

數學統計說課稿06-26

數學廣角說課稿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