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時間:2022-11-15 17:14:58 數學說課稿 我要投稿

關于一年級數學說課稿匯編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說課稿準備工作,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優秀的說課稿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于一年級數學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于一年級數學說課稿匯編15篇

關于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鐘表的組成部分,知道時針、分針及鐘面的數字。

  2.使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學會看整時,并知道整時的兩種表示方法。

  3.使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從小養成珍惜時間和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4.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學會看整時

  教學難點:整時時針、分針所在的位置

  教學具準備:實物鐘、模型鐘,實物展示及相關多媒體課件,頭飾。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請同學們聽聽這是什么聲音?(嘀嗒……)

  再聽聽這是什么聲音?(鬧鐘聲……)

  2.生活中我們時時刻刻離不開鐘表,鐘表有著各種不同的形狀,(圓的、方的、扇形的……)鐘面上還有豐富的知識,你們想知道嗎?

  二、整合問題:

  1.說一說,關于鐘表,你都知道哪些知識內容?

  2.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鐘表。

  三、解決問題:

  1.自主學習,解決問題

  學生拿出學具鐘,說說在鐘面上你都看見了什么?

  2.合作學習,解決問題

  同桌比一比,看鐘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指名匯報)

  3.教師點撥,解決問題

  (1)時針、分針、12個數(數一數)12個大格、一些小格(秒針)

  (2)師撥動按鈕,生說針是按怎樣的方向轉的?(順時針)

  四、總結歸納

  1.認識整時

  (1)師:聽鬧鐘又響了,文文還在睡懶覺呢。(出示情境圖)

  快告訴文文,現在是什么時刻了,再睡下去,她會遲到的。

  (糾正7點說成7時)

  (2)師:再說說這些是什么時刻?(出示圖片)8時、3時、6時

  生觀察這些鐘面上的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

  生匯報: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3)整時的常用方法8時、3時、6時(文字表示法)

  (4)整時的另一種表示法:8:00 3:00 6:00

  你見過這種時間嗎?在哪見過?(電子表示法)

  (5)怎樣用電子表示法記錄時間?(同桌互練)

  五、拓展應用

  1.找朋友(頭飾)時間相同的才是好朋友,刻別找錯呀。

  2.撥鐘表說時間。(同桌互做)

  3.過一小時是幾時?(出示圖片)生思考動手操作

  六、升成創新

  出示缺少時針的鐘面,分針指向12.問:這是幾時,你想讓它是幾時,怎么辦?

關于一年級數學說課稿2

  一、 教材分析

  教材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分別安排了兩部分內容,單一標準的分類和不同標準的分類。教材第38頁就是單一標準的分類教學內容,教材在設計單一標準的分類活動中,主要是讓學生體會分類的意義,找出分類的標準,掌握分類的基本方法,沒有提出過高要求;教材第39頁就是不同標準的分類教學內容,在已經掌握分類的基本方法后,重點是讓學生學會選擇不同分類標準的方法,培養學生思維的開闊興和靈活性,同時,各種能力得到提高,讓他們感到身邊處處有數學。

  二、 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能夠根據事物的非本質的、表面的特征(如顏色、形狀等)對事物進行分類,但還未能發展到根據事物的功用(個別的功能和用途,如可以吃)進行分類。因此,在進行教學時,單一標準主要是讓學生體會分類的意義,找出分類的標準,掌握分類的基本方法;不同標準的分類在學生已經學會了分類的基本方法后,讓學生學會選擇不同分類標準的方法,培養學生思維的開闊性和靈活性。

  三、 教學目標

  1. 能按照某一給定的標準或選擇某個標準對物體進行分類。

  2. 能選擇不同的標準對物體進行不同的分類。

  3. 在分類活動中,體驗分類結果在單一標準下的一致性、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

  四、 教學重點:

  學會對物體進行分類的方法,體驗單一標準下的一致性。

  五、 教學難點:

  體驗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

關于一年級數學說課稿3

  一、說教材

  北師大版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加與減(二)》中《有幾瓶牛奶》一課。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在“有幾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幾的進位加法。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進位加法,前面的相關內容有本冊教材第三單元《加與減(一)》中的10以內數的加減法及其應用。而本課又同時是為本單元的20以內數進退為加減法及其應用、及一年級下冊的100以內數的加減法及其應用做鋪墊。

  二、說教學目標

  1、會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2、通過組織擺小棒、數小棒、說一說的教學活動,教會學生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3、通過創設“有幾瓶牛奶”的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圖中搜集數學信息,并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

  三、說教法說學法

  1、教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教學策略。

  2、學法:自主探究、小組交流合作。

  四、說教具準備

  1、教具:多媒體課件、小棒模型、計數器模型

  2、學具:小棒

  五、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會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難點:會運用“湊十法”計算進位加法。

  六、說教學設計

  1、進入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在開課時以談話導入新課“小朋友們知道早上喝什么最有益健康嗎?”這樣導入可以使學生能夠想到牛奶,進而再進一步創設情境,教師接著說:“老師也很喜歡喝牛奶,而且老師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圖。導入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要用教師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示情境圖后,給學生幾秒鐘的時間觀察情境圖,然后提出問題“你能從圖中得到哪些數學信息?”學生由于有第三單元學習加減法的基礎,已經基本能夠從圖中搜集到有用的數學信息,學生可以從圖中得到數學信息“左邊有9瓶牛奶,右邊有5瓶牛奶。”在這里,習慣培養點體現的是搜集信息習慣的培養。接著教師讓學生質疑,“你能提出一個加法問題嗎?”體現質疑問難習慣的培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又有前面學習的基礎,能夠提出“一共有幾瓶牛奶?”這樣的加法問題。這時教師揭示課題并板書課題:有幾瓶牛奶。并用多媒體呈現問題。

  2、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為了能讓學生順利解決問題同時幫助后進學生復習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此設計了簡單的復習環節,引導學生從問題入手,提出“求‘一共’就是求什么?”,學生回答“求‘一共’就是求總數。”,進而教師提出“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的要求,學生在10以內加減法及其解決問題的學習的基礎上列數學算式“9+5=”。為了讓學生體會加法交換律,教師追問“還可以怎樣解決?”,學生列式“5+9=”。在這里,教師希望學生能夠只列數學算式,然后引導學生進行算法探究,但是根據本班學生的特點,由于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直接口算得數,因此學生可能會直接說出9+5=14,這時教師就可以質疑:“你是怎樣算的?”但是并不需要學生在這時給出答案,而是組織活動并提出要求“請你用你喜歡的方法進行計算,可以動手擺小棒,可以用多種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幫助合作,并試著講一講你是怎樣計算的,等會我們說說看誰的方法最多、最好。”教師提出這樣要求的目的是引導學生用手中的學具進行算法多樣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學習。在這里讓學生擺小棒是為了讓學生將抽象的數學算式轉化成實物,在學生的腦中建立表象的加法概念,幫助學生理解加法算式的意義。同時,為后面的“湊十法”的教學做好鋪墊。接著學生就用手中的小棒進行自主探究式的學習活動,教師在這個時候巡視班級,加入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中,這樣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學生對多種算法的探究達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幫助他們去解決問題。

  在匯報交流中,讓學生到黑板用小棒模型進行演示,邊講邊擺小棒,“我先擺9根小棒,再擺5根小棒……”。這樣可以讓其他學生清楚地看到計算的過程,并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讓學生全神貫注的進行學習,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在匯報中,學生一般都能夠首先想到用“一個一個數”的方法進行計算,接著可能會有學生仿照這種方法“兩個兩個”的數等等。這樣的匯報只要一個,兩個就可以了,不用演示,教師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和踴躍發言但要及時的止住學生類似的想法,以免浪費時間。教師可以說:“這些同學說的其實是一種方法,就是數小棒的方法,誰還有其他的方法?”班級中會有少數學生想到用“湊十法”計算,學生匯報時同樣到黑板演示,“先擺9根小棒,再擺5根小棒,我從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1加9等于10,再加上4根小棒就是14根小棒,所以9+5=14。”學生匯報后,教師要進行質疑“你為什么要從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給9?”學生會回答,“因為9根小棒加上1根小棒就是10根小棒。”這時學生可能用語言解釋不明白自己的想法,教師可以幫助,告訴學生湊成10之后,剩下幾根小棒再和10相加就是十幾,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要用“湊十法”,并理解“湊十法”的簡便之處。然后講解“這種先將一個加數湊成十再進行計算的計算方法叫做‘湊十法’。”同時板書。然后教師用課件邊演示邊講解“湊十法”,規范講題語言,“我想將9湊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組織學生邊擺小棒邊講題,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練習和指名匯報,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擺小棒和說一說的過程理解“湊十法”。

  在學生基本能夠理解“湊十法”的基礎上,教師提出問題,“這個算式用“湊十法”還能怎樣計算?”學生在這里馬上會想到還可以將5湊成十,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擺小棒和說一說的活動,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練習、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匯報。目的是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湊十法”,讓學生能夠用“湊十法”正確的進行計算,同時檢驗學生對于“湊十法”的理解應用程度。

  為了幫助學生能夠運用“湊十法”解決9加幾的進位加法,在這里設計了兩個小練習:

  9+3=;7+9=。

  要求:用“湊十法”計算。

  形式:自主探究,全班匯報、交流。

  回到解決問題中,針對算式9+5=,教師提問“還有其他算法嗎?”學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匯報,只要合理,就給予鼓勵。然后教師介紹第三種方法:撥計數器。教師用計數器模型演示,先在個位上撥9個珠子,再在計數器上撥5個珠子,滿十進一,向十位進一。個位上剩下4個珠子,所以9+5=14。此處的教學目的在于利用計數器幫助學生理解十進制,為一年級下冊學習100以內的進位加法打下基礎。這部分只需要學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3、鞏固練習,解決問題

  練習第一題是“圈一圈,算一算”。設計此題目的在于鞏固“湊十法”。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題意,教師可以先演示第一小題,然后在讓學生自己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反饋,說算法。

  練習第二題是解決問題“一共有幾條魚”。此題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能夠解決9加幾的進位加法的實際問題。教學時讓學生自己先審題,說清楚圖的意思,求什么,培養學生的審題習慣。然后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并講解算法。鼓勵算法多樣化。

  4、總結提升。

  總結本課的知識點,教師展示本課學生解決的數學算式,“你發現了什么,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學生能夠從算式中找到相同點“這些算式都是9加幾的算式。”此時教師板書副標題,《9加幾的進位加法》。之后教師提問“這堂課你學到了什么?”學生可以總結計算方法。

  最后,“你有什么收獲或遺憾?”幫助學生找到自身的優點和不足,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關于一年級數學說課稿4

  11減幾是小數學第一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節,內容包括準備題、例1到例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實際情境中理解11減幾的退位減法的思維過程,學習有關11減幾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的計算。

  2、在觀察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在操作、交流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樣化的算法。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學習興趣,使學生想學、樂學。

  4、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一過程,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體驗到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

  教學重點:

  在觀察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在操作、交流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樣化的算法。

  教學難點:

  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分析問題的思路,掌握11減幾的計算方法。

  關于教法:

  本節課屬于計算教學,在教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愉悅的情景中學習數學知識。

  充分運用教材提供的教學資源,引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以此為基礎展開想象和思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并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3、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計算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他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提倡算法多樣化,使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這里要說明的一點是:多種方法中肯定有比較簡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個同學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師只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同時給他們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間,千萬不要強加給學生,應讓他們在逐步的體驗中自然而然的接受,從而選取更優的方法。

  關于學法:

  依據新的課程標準,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在具體情景中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和初步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的成功、學習的快樂。

  2、在動手操作、獨立思考、進行個性化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小組合作交流活動,通過比較,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學習方法。

  3、通過靈活、有趣的練習,鞏固計算方法,提高計算技能。

  4、聯系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數學的應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教學過程:

  在引入新課的時候應用學生以往學過的知識設置問題,讓學生知道用17-5的方法計算11-5是不行的,從而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

  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讓同學們在小組內討論算法,再交流得出計算方法,讓學生說說自己最喜歡的方法,為學生提供了一次對比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交流中不斷比較、分析,從而優化自己的計算方法,使學生不僅學會了計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搜集、獲取有價值信息的能力,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練習過程中應用添圓列算式以及摘蘋果游戲,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達到鞏固新知的作用。

  最后對學生在知識掌握、技能提高等方面作全面的總結。

  我采用的復習題是和新課密切相關的,幾加幾等于11、11減1再減幾、用10減幾再加1,這些都是新課要用到內容。在引入新課的時候我采用問題引入法,從不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入手,讓學生知道用以前的方法,也就是從散的里面減不夠,設置問題,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

關于一年級數學說課稿5

  學生在學習這部分知識之前學習了比較,并且已經接觸了減法,是總數減部分數等于另一部分,和這節課的減法意義有所不同,而且“誰比誰多幾,誰比誰少幾”這樣的數學語言學生敘述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所以這節課重點解決這個問題。

  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根據情境讓學生從圖上發現信息,再根據得到的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師生共同解決問題。接著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不當之處老師做以引導。在鞏固練習的過程中我選擇了同桌合作的方式,循序漸進,從擺圖形到用語言敘述“誰比誰多幾,誰比誰少幾”,再到列算式解答,這是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一個形成過程,這樣可以進一步理解減法的意義。由于一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所以上課中間安排了“唱首歌輕松一下”的活動。為了鞏固新知識我安排了“考考你”,一是出示題目鞏固練習,二是拍手游戲,使學生參與活動面更廣。最后把直觀的形象思維轉化為抽象思維,也是分層教學的一個體驗,由實物抽象為數字的比較,可以找學有余力的學生進行一次比賽,檢驗他們的學習效果,并且使他們有一定的提高。

關于一年級數學說課稿6

  一、集體備課的思路

  統計知識在一年級主要是讓學生感受統計的重要性,初步培養統計的觀念,并在初步學習收集、整理和分析數據的基礎上,認識統計圖表,充分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一年級上冊通過最喜歡的水果這一真實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并根據圖表中的數據提出簡單問題并回答問題。

  《組織比賽》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數學一年級下冊統計的第一課時,在教材中先后安排了學生所熟悉的組織比賽買氣球調查你們組同學最喜歡的電視節目三個活動,使學生體會統計的必要性,鼓勵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全過程,增長統計活動的經驗。

  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象形統計圖的基礎上,繼續學習有關的統計知識。讓學生運用已經學過的收集數據、整理數據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并能用條形統計圖(1格代表1個單位)的形式呈現數據;在此基礎上,學生學會繪制條形統計圖,這與一年級上學期繪制的象形統計圖相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另外在對統計圖的分析中,學生通過閱讀條形統計圖作出合理的判斷,從而為決策提供依據,進一步體會統計的必要性。

  根據數學新課程標準、本課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借助真實、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感受到統計的必要性,發展統計觀念。

  2、使學生經歷收集和整理數據的過程,認識簡單的條形統計圖。

  3、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根據信息做出判斷和決策。

  4、學會與人合作,積累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經驗,培養合作、交流的意識,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本節課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及方法

  根據"新一輪課程改革實驗"的思想理念,為了有效的促進師生互動、共同發展,落實課堂教學效果,展現真實的課堂教學,我本著以生為本,發展能力的原則,從教學內容、學生思維特點和年齡特征考慮,采取以下教學方法:

  (一)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教學活動能否激發興趣,使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之所在。為此,我充分利用一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征。由奧運和福娃引入"組織什么比賽好呢",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尋找、發現、探究,認識和掌握數學,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 從而明確,統計的必要性。

  (二)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強調自主,注重合作交流。小組活動中收集數據時,方法多種多樣,學生邊調查、邊收集、邊整理數據,在愉悅的動手中了解了同學們都喜歡什么活動好,又互相啟發,共同進步,增強了合作意識。再根據統計圖上的的信息做出決策:組織參與人數最多的那項活動才好,又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從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該為生活服務。"在學生初步掌握了整理數據的方法后,我聯系課堂實際設計練習,讓學生在小組里統計得到獎勵的福娃,要求學生分析統計結果,作出比較,切實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關于一年級數學說課稿7

  《認識圖形.一》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開始,主要從形狀這一角度來使學生初步認識物體和圖形。這一單元包括:立體圖形的初步認識和平面圖形的初步認識。因為現實生活中孩子們接觸的大多是立體圖形,所以教材把認識立體圖形排在平面圖形之前。教材在這部分內容的編排上體現了新課標的兩大理念:注重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注重在活動中學習知識,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學習過程,掌握知識。

  我的學生大多是五六歲,年齡偏小,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還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數多(53人),分組活動不容易組織。另外,據我課前調查,學前班雖然也認識過這些圖形,但很多孩子將“長方體”說成“長方形”,將“正方體”說成“正方形”,也有將“圓柱”說成“長方形”的,將“球”說成“圓”的更多,所以教學目標不能定得太高。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觀察,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知道它們的名稱,會辨認這幾種物體和圖形;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及觀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3、通過學生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

  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與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袋子,提出一個要求: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看哪個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

  (二)、活動,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指名學生上臺演示,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師拿出大小、顏色不同的實物直觀揭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概念,并板書名稱。然后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模型,讓學生認一認,并與相應的實物歸為一類。

  2、摸一摸,感知特征。

  (1)讓學生動手摸一摸這些實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組內交流。

  (2)在班上匯報交流。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1、由實物圖抽象出模型圖

  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對幾種立體圖形有了比較多的感性、直觀的認識,促使學生形成幾種立體圖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2、讓學生說一說日常生活中見過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

  3、記憶想像。

  (1)分別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圖形讓學生辯認,將這些圖貼在黑板上,讓學生拿出相應的實物。

  (2)讓學生閉上眼想一想四種圖形的樣子,并用手比劃。

  (3)游戲:猜一猜

  學生閉上眼,摸一摸老師給出的一種實物,判斷它的形狀。

  (四)、游戲

  1、看一看

  2、摸一摸

  3、猜一猜

  板書:

  認識圖形:

  正方形 長方形 圓柱 球

關于一年級數學說課稿8

  教學教材:

  《16、17、18減幾》是義務教育教科書西師大版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20內的退位減法95頁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1115減幾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將已經掌握的計算方法遷移到16、17、18減幾中來,強化學生對計算方法的理解,也為今后繼續學習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目標:

  在實際情境中,理解16、17、18減幾退位減法的思維過程。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加深交流,體驗與同伴合作學習的快樂,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

  初步滲透數學來源于生活的思想,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數學的實際意義,形成用數學的意識。從中,讓學生掌握算法,能正確計算是本節課學習的重難點。

  教法學法:

  為了完成上述教學目標,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以多媒體為輔助教學手段,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交流合作中完成教學,并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激起學生回憶,通過遷移法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計算方法的思維過程。

  一開課,多媒體呈現口算題,說說是怎樣算的。然后直奔主題: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16、17、18減幾。通過口算喚起了學生回憶,這樣會讓學生將前面所學的計算方法遷移到本節課中,會讓他們感覺到輕松,讓課堂輕松愉悅。

  2、創設了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與動機。

  新課開始,我談話進入,多媒體一步步呈現例1,然后讓學生觀察,找出數學信息,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讓學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同時一年級的學生由于年齡小,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容易疲勞,所以我在課堂活動中設計找朋友的活動,一個孩子舉起算式卡片大聲問:我的朋友在哪里?另一個孩子舉起結果大聲回答:你的朋友在這里。這樣又會激起孩子們學習的熱情。

  3、計算教學體現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采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教學中,我不強調各種計算方法的優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學生用哪種方法簡便,而是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

  4、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課堂上,采用了同桌學習方式,小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加深交流,體驗與同伴合作學習的快樂,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口算,喚起回憶。

  在新課之前,結合課本內容進行必要的口算訓練,是提高孩子口算水平和學習數學的基礎。口算能力的訓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思維力和快速反應能力。同時通過口算和說算理,喚起了孩子們對前面所學知識的回憶,為本節課的學習作出了準備。

  二、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談話進入,孩子們,在我們的校園內有許多花和樹,它們美化了校園、凈化了空氣。為了讓這些花和樹健康地成長,每天老師都讓兩位小朋友給樹澆水。我們一起去看看今天輪到哪兩個小朋友了(ppt出示)。你們看,原來今天給小樹澆水的是小華和小紅,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從圖上你知道了什么?學生找出數學信息,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列出算式。

  設計此環節是為了讓學生從熟悉的校園環境進入新課,一方面可以對孩子進行環保教育,另一方面又可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只要注意觀察、思考,在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另外,讓學生從所提供的情境中自己去獲取信息,發現并提出數學問題,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讓學生體會數學不只是寫在紙上的算式,而是蘊藏在生活中的一個個問題,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動機,感受到計算與生活聯系密切。

  三、獨立思考,交流算法。

  因為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1115減幾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所以我試著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學習,然后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設計此環節是為了節約教學時間,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認識到計算方法的普遍適用性,強化學生對計算方法的理解,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四、獨立思考,交流算法。

  17、18對于17、18減幾,學生有了16減幾計算方法的遷移,我大膽的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完成,然后在四人小組里交流自己的算法。

  此環節的設計是為了給學生提供較大的交流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充分發表自己的不同想法,都有機會體驗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提高他們合作交流的能力。這樣不僅可以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又可以激發全體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課堂活動,鞏固新知。

  這一環節是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我安排了兩個活動。

  第一個活動同桌進行:一人出16、17、18減幾的算式,一人口算。

  第二個活動:一個孩子舉起算式卡片大聲問:我的朋友在哪里?另一個孩子舉起結果大聲回答:你的朋友在這此環節的設計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獲得成功的體驗,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六、課堂練習,效果檢測。

  完成練習二十1、2。

  七、總結評價。

  讓學生說說這節課里有什么收獲?通過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的這種方式的提問,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自我感悟、自我評價和個性發展。

  八、板書設計

  板書上呈現課題16、17、18列出的算式:16-9=7,還有例2的兩個算式:17-8=9和18-9=9。

關于一年級數學說課稿9

  一、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體驗數學

  數學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他們樂學、愛學。

  本課按運動會的開幕→比賽→發獎→回家四個環節,用主持人“機靈狗”串成活動情景,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引出“看開幕表演發現圖形”、“看比賽提問題和解決問題”、“比賽結束制作獎杯”、“運動員回家估算乘車問題”等四大環節,讓學生自始自終置身于運動會情境中,積極而又自然的參與每個環節的學習,真正的感受生活,體驗數學。

  二、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學會團隊合作與競爭

  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合作學習既能為學生提供參與交流的學習空間與平臺,又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與競爭意識。本課的教學,我安排了兩次合作學習,第一次是“生生互評”,讓學生在解決了運動場上的數學問題的基礎上合作交流,并互相評價;第二次是“利用圖形制作獎杯”,根據各種圖形,團隊先設計構思出獎杯,然后分工貼獎杯。在這些活動過程中,學生參與面大,考慮問題策略多樣化,合作學習促進了學生更加生動活潑的參與學習。

  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現生活“數學化”

  數學來源于現實,扎根于現實。本課教學的四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滲透著生活問題數學化。如運動會是學生親身經歷過的,用它來作為知識的切入點,學生就會感到數學知識就在他們身邊;如“乘車問題”,生活中經常遇到,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這一問題,他不僅會覺得有趣,而且會有成功感。這些都是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并嘗試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四、充分尊重學生,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

  在引導學生觀看小動物的比賽時,通過情境的再次創設學生爭先恐后提出一系列的數學問題,解決問題時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自主選擇獨立解決,在匯報交流時采用師生共同參與的評價方式,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又充分挖掘了每個學生的潛能。

  本節課借助了多媒體的聲、色、光、動畫等視聽媒體優勢創設富有吸引力的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培養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以及欣賞美的能力。

關于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0

  一、理解教材

  《認識物體和圖形》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開始,主要從形狀這一角度來使學生初步認識物體和圖形。這一單元包括:立體圖形的初步認識和平面圖形的初步認識。因為現實生活中孩子們接觸的大多是立體圖形,所以教材把認識立體圖形排在平面圖形之前。教材在這部分內容的編排上體現了新課標的兩大理念:注重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注重在活動中學習知識,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學習過程,掌握知識。

  二、了解學生

  兒童對形狀的知覺是通過視覺、觸覺、運動覺協同運動的,這有利于增進他們對所處環境的認識,為將來學習幾何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其實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各種形狀的物體,關于形狀,他們已經有了較多的的感知經驗,只是這些經驗太感性,需要進一步抽象化,形成簡單的幾何概念,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我的學生大多是五六歲,年齡偏小,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還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數多(56人),分組活動不容易組織。另外,據我課前調查,學前班雖然也認識過這些圖形,但很多孩子將“長方體”說成“長方形”,將“正方體”說成“正方形”,也有將“圓柱”說成“長方形”的,將“球”說成“圓”的更多,所以教學目標不能定得太高。

  三、擬定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將教學目標定為:1、通過操作、觀察,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知道它們的名稱,會辨認這幾種物體和圖形(這是知識與技能方面的目標);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及觀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這是數學思考方面的目標);3、通過學生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這是情感與態度方面的目標)

  教學重點與難點是: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與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四、學法與教法

  根據以上分析,我認為學生應采用這樣的學法:一、積極投入到活動中,仔細觀察,更要多動手操作;二、和其他同學一起合作學習,共同探究;三、將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學以致用。“教”是服務于“學”的,與這些學法對應,教師該做的是:一、準備大量的實物和模型,為學生的觀察、操作活動提供材料;二、營造好學習氛圍,組織好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活動、主動探究;三、適當指導,幫助學生提高。

  五、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孩子們喜歡看動畫片,喜歡藍貓,我先出示漂亮的藍貓圖片,然后說:小朋友,今天聰明的藍貓來和我們一起上數學課,咱們每個組的桌上都有一個袋子,這是藍貓給大家的禮物,看一看是些什么?藍貓還提出一個要求: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看哪個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

  這里用藍貓來激發學生的興趣,用生活中常見的實物引入課題,使學生有一種親切感,并能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小組活動,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小組活動,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師拿出大小、顏色不同的實物直觀揭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概念,并板書名稱。然后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模型,讓學生認一認,并與相應的實物歸為一類。

  人教版一年級數學說課稿《認識立體圖形》:經過上面的活動,學生有了一些感性的經驗,這時教師揭示概念,出示一般模型,幫助學生將感性認識抽象化。

  2、摸一摸,感知特征。

  (1)讓學生動手摸一摸這些實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組內交流。

  (2)在班上匯報交流。

  親自去摸一摸,可以加深學生對幾種立體圖形特征的體驗,和同學的交流有利于豐富對這些立體圖形的認識,在以上過程中還可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1、由實物圖抽象出模型圖

  教師以一句“藍貓放映的時間到了”將學生注意力吸引到投影屏幕上來。通過幻燈片,從一個個實物圖抽象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一般模型圖。

  前面的兩次小組活動,以實物和模型為研究對象,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對幾種立體圖形有了比較多的感性、直觀的認識,這時引導學生觀察實物圖,再過渡到模型圖,逐漸抽象,為的是促使學生形成幾種立體圖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2、記憶想像。

  (1)分別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圖形讓學生辯認,將這些圖貼在黑板上,讓學生拿出相應的實物。

  (2)讓學生閉上眼想一想四種圖形的樣子,并用手比劃。

  (3)兩人游戲:猜一猜

  一人閉上眼,摸一摸別人給出的一種實物,判斷它的形狀。

  這一組活動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四種立體圖形的表象,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3、讓學生說一說日常生活中見過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

  安排這一環節是引導學生將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培養學生數學思考的意識和能力。

  (四)、游戲中體驗特征

  1、推一推

  2、搭一搭

  3、摸一摸

  用游戲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快樂地學習,對幾種立體圖形的特征有更豐富的體驗,并能培養動手能力、合作能力。

關于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教材第3637頁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第三單元加減法(一)第八課時,所呈現的內容是學生學習8和9的加減法后的一節練習課,本節課是利用可愛的企鵝這一學生熟悉的有趣情境,引導學生發現、提出有關加減法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并進一步鞏固8和9的加減法。由于圖中第一次呈現大括號的形式,所以教學中需要教師作適當地講解,對圖中每個符號的出現,都應讓他們清清楚楚,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題意。

  (三)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認識、理解圖中的大括號、問號所表示的意義,進一步加深對加減法意

  義的理解。

  2、鞏固8和9的加減法,能夠正確迅速地計算;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

  際問題。

  3、引導學生感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在具體的情境和活動中體會加減法的含義,理解大括號、問號表示的意義。

  教學難點:看圖正確理解數量關系,準確熟練地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

  (五)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學具圖片、小棒等。

  二、說學生

  一年級的學生由于年齡小,剛入學不久,好動、好奇、好玩,大部分學生對猜謎語、幫助小動物解決問題有極大的興趣。經過兩個月的常規培養,學生的聽課習慣正在逐步的得到規范,有了初步的數感和問題意識,但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還很欠缺,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加強訓練。

  三、說教法和學法

  1、情境教學法。

  生動、熟悉的生活情境可以使數學由抽象變具體,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因此,我們要積極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使學生從生活情境中去感受數學、理解數學和應用數學。由于本課第一次出現大括號和問號,學生理解其意義有一定困難,因此在本節課我充分利用學生喜愛的小動物企鵝在冰山上玩耍的情境,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一方面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體驗到用數學解決身邊實際問題的成功喜悅,找到了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另一方面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了學生的思維。

關于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

  本課時的教學核心內容是學會10的加減法,在分蘋果的活動中,使學生體會10的加減法及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二)教學知識目標:

  1.學會10的加減法.

  2.通過游戲學會湊10法.

  (三)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有條理地思考問題

  (四).教學重點:

  10的加減法

  (五).教學難點:

  體會10的加減法及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二.說教學過程

  一.復習(展示課件1)

  二.新授

  1.導入.(出示情景圖,展示課件2)

  今天老師請你們幫個忙,把這堆蘋果分成兩堆,每堆有幾個 你有幾種分法 (讓學生在小組中合作學習,每個人用10根小棒試著分一分)

  2. 建立模型,體會10的加減法.

  (1)全班交流,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9個一堆,1個一堆,可以列式:9+1=10,1+9=10

  8個一堆,2個一堆,可以列式:8+2=10,2+8=10

  7個一堆,3個一堆,可以列式:7+3=10,3+7=10

  ...

  最后總結出幾加幾得10的所有算式,讓學生自己吧算式整理排列好,并問:哪種排列方法好 并說出理由.

  1+9=10 2+8=10 3+7=10

  4+6=10 5+5=10 6+4=10

  7+3=10 8+2=10 9+1=10

  讓學生看算式,找一找從中發現了什么規律 (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

  (1)使學生初步感知:在總量10不變的前提下,一部分量依次增加,另一部分量就依次減少

  (2)出示表格,問這個表格怎么填(只要表格中上下兩個數相加等于10就行)

  通過填空體會10減幾得幾的減法.

  10減1得9,10減2得幾 10減3得幾 ......

  讓學生獨立填一填,從而總結出10減幾得幾的規律.

  10-9=1 10-2=8 10-3=7

  10-4=6 10-5=5 10-6=4

  10-7=3 10-8=2 10-9=1

  (3)數學游戲——數字劃拳游戲(同位同學相互做,比如說:一個同學出2根手指,讓對方同學出8組成10)

  三.鞏固練習

  完成練一練第1,2,3,4題.(展示課件4)

  練一練

  哪兩盤合起來是10個

  連一連.

  練一練

  10-3=

  5+4=

  10-5=

  2+8=

  8-2=

  10-7=

  10-4=

  10-6=

  3+7=

  4+6=

  9-3=

  0+10=

  四.說教法

  1.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多媒體輔助教學集圖象.聲音.文字于一體,使教學內容更生動更形象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新的知識.我在教學中就利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情景圖的展示,作業的設計就充分利用了這點.

  2. 情景展示與實物演示法

  創設生動形象的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在生動活潑的情景中學習新的知識,另外通過數小棒這些真實的實物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既加深了他們的記憶,也在游戲中學習了新的知識.

  五.說學法

  1.自主學習

  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同時,要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學習 習慣,讓他們獨立思考,獨自發現規律,不能由老師全權代替.

  2.合作互動學習

  合作互動學習包括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習,特別是在低年級的教學中,合作互動可以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易于合作.

關于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3

  1.教材說明

  教材將加法的初步認識和5以內的加法安排在一起進行教學。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把兩個數“合起來”是多少用加法計算,并會用適合自己的算法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同時使學生初步認識到應用前面所學的數的組成的知識來計算,比較簡便。

  教材分為四個板塊:第一塊為加法的初步認識,主題圖是一個變化過程,讓學生在此變化中理解加法的含義,就是表示“合起來”,在教材中的主題圖里滲透了三個具體問題的含義,都可以用1+2=3這個算式來表示,滲透了不同的含義的事情可用一個抽象的算式來表達的數學思想,使學生初步感受、體會數學抽象的`作用及數學的簡潔美。接著,教材安排了一個變化的情境圖,小丑合氣球,來進一步直觀形象地表達、說明加法的含義,讓學生通過看圖、理解圖意,明確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計算,說出加法算式,從而來幫助學生對加法的含義有更深一層的理解;第二塊“做一做”是一個讓學生自己動手擺學具的活動,如擺一個圓片,再擺一個,一共是幾個?擺兩個圓片,再擺兩個,一共是幾個?讓學生在操作中鞏固對加法含義的理解,并能說出加法算式;第三塊為1—5的加法,在學生掌握了5以內數的順序及各數的組成,并初步知道加法含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塊根據兒童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水平初步體現算法多樣化的思想。通過三個小朋友計算4+1=?的思考過程,鼓勵學生說出自己計算的過程,尊重學生的想法,同時,引導學生使其初步認識到應用前面所學的數的組成的知識來計算比較簡便;第四塊教材安排了“做一做”練習。通過學生自己看圖計算3+2=5和2+3=5,3+1=4和1+3=4兩組算式,來進一步鞏固算理和初步感知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的道理。

  2.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對加法含義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由于在進行加法教學前,學生已掌握了5以內數的順序和各數的組成,能夠自覺的運用加法進行計算,但不知道為什么要用加法進行計算以及我們是如何用加法進行計算的。因此,再進行加法的教學時,重點是幫助學生理解加法的含義,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計算的同時感知用數的組成計算的簡便。將他們對加法的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

  其次,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小組合作意識,因此,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也著重培養學生發展其動手操作、語言表達的能力和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讓學生感受到與同伴交流的樂趣,也培養學生積極思考、認真傾聽他人想法的習慣。

  3.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演示,使學生知道加法的含義;能正確讀出加法算式;使學生經歷與同伴交流5以內加法的算法過程,會用適合自己的算法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使學生初步體會生活中有許多問題要用加法來解決。

  (2)通過學生操作、表述,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并感受與同伴交流的樂趣。

  (3)培養學生積極思考、認真傾聽他人想法的習慣。

  (4)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

  4.教學重點

  (1)知道加法的含義

  (2)激勵學生說出自己計算4+1=5的過程

  5.教學難點

  (1)知道加法的含義

  (2)使學生會用數的組成知識來計算5以內的加法

關于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4

  一、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為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這一單元是在學生已學過“比長短”,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并學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長短的基礎上來學習一些計量長度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并初步認識線段。

  1.2教材知識結構和內容分析

  本節課主要有兩方面的知識,首先由測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然后進一步引出長度單位厘米和米。(介于同學們對日常生活中具體的物體長度有直觀的理解,所以本節課著重點應放在借助實際動手測量來幫助他們理解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進而引出國際長度單位厘米和米。方便他們以后對測量的學習和應用)

  二、學情分析

  二年級學生經過一年學習,已經認識了100以內的數,學會了兩位數加減一位數、整十數,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圓這些平面圖形,認識了圓柱、球、長方體、正方體這些立體圖形,認識了人民幣,并學會了一些簡單的統計方法。這些知識儲備和學習習慣為我們進一步學習新知識打下基礎。

  三、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

  1、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使用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讓學生初步學會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3、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知道厘米和米的進率關系。

  能力目標:

  能選用合適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

  情感目標:

  1、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團結合作的習慣。

  2、進一步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四、教學重、難點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量的計量應用越來越廣泛。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是統一長度單位以及厘米和米。本節課先由測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然后進一步引出長度單位厘米和米。本節課教學的關鍵是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通過種實際操作,加深學生對長度單位厘米和米的認識。

  五、教法和學法

  教法: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二年級學生,雖然他們已經養成一定的學習習慣,由于年齡較小,好動、好玩、好奇心強,根據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應以情境教學法為主,創設學生喜歡、熟悉的游戲情境、活動情境,以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讓他們充分去感受、發現獲取新知識,此外還采用啟發式教學、直觀教學法,實現學生的多樣化學習。

  學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多樣化學習方式,在學習中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腦,在課堂上采用多種形式的活動,讓他們在主動參與、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新知。

  六、教學步驟

  (1)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在古代,就有了計量的需要,最初是直接比較。比如,拿兩條繩子比一比哪一條長,有時很不方便,人們就選取自己身體的一部分長度作為計量的標準,把要比較的物體同身體上選定的那一部分長度來比較,這樣就產生了計量的單位。如一寸、一尺就是根據人體的一部分長度來確定的,把中指頂端一節定為一寸,把大拇指和中指張開的長度定為一尺(現在叫一扎)。裁縫在量一塊布的長度的時候,有的用腳,有的用扎。同學們看這座漂亮的房子,我們想知道它有多長,也需要來量一量。

  (2)操作探究,感悟新知

  現在我們來測量數學課本的長度,有的同學選用小方塊,有的同學選用三角形紙片,有的同學選用小刀,同一本數學書,他們的測量結果卻是不一樣的,同學們總結出了這是因為選用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我們要統一長度單位。

  (3)鞏固操練

  選用統一的長度單位小木塊,來測量這些擺放整齊的物品。(通過使用統一的長度單位實際測量以后,體會到測量活動中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從而引出國際同意長度單位的新知)

  (4)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

  (5)練習我們統一選用小方塊來作為長度單位,測量一下這些物體的長度。用直尺測量鉛筆的長度。(設計以上兩個練習,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七、課堂小結

  在練習結束后,讓學生來總結本節課有什么收獲和感想。充分肯定學生的學習成績并提出新的要求,這能使學生有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同時又引發學生積極探索的欲望。

  八、課堂設計理念

  本節課的教學以動手實踐為主線,遵循具體到抽象的教學原則,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經歷了“質疑—探究—釋疑”的過程。教學中不僅關注到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關注到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發展。

關于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5

  尊敬的各位領導和老師:

  大家好!

  一、說教材、教學內容

  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數學新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加減法(一)第八課時《分蘋果》。本節課是在學生理解了加減法含義,對加法交換律有一定認識并掌握9以內的加減法的基礎上展開。同時,本課10以內的加法與相應的減法是學生后續學習20以內加減法應用以及100以內加減法應用的基礎知識,需要每一個學生切實掌握。

  教材編寫首先通過分蘋果為學生積累對10的加減法的感性認識奠定基礎,教材創設豐富多彩的練習活動,不斷強化數的分與合的意識。有關10以內的加減法在計算教學中十分重要,讓學生將每次的分配過程用數據記錄下來,從而引入10的各種分配方法。接下來通過練一練中連一連以及口算進一步鞏固掌握10的加減法。爬臺階、說一說,填一填等環節的設置讓學生開闊思維自主探索,結合教師的引導,鍛煉從而提高學生的對運算學習的興趣、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思維方式及運用數學運算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二、說學生

  本課教學的對象是受過學前教育的兒童。他們對新知識有很高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但年齡小,認識與思維方式仍處于直觀形象的階段。在教學中要注重聯系學生的實際,重視直觀實物操作與言語解說引導相結合,采用多種練習方式,設計不同層次教學習題,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其中,激發興趣鞏固所學,并培養學生運用所學解決簡單問題的思維方法和能力。學生們通過本章節前幾節課程的學習和練習,已經理解加減法的含義,體會到加法的交換律,掌握9以內的加減法以及一定的運算思維方法,教學時要在這些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逐步構建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

  三、教學目標

  1. 在分蘋果的操作活動中,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實際意義,逐步發展解決問題的意識。

  2. 初步掌握10的加減法,并能正確計算。

  3. 發展有條理思考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重點難點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一年級數學《數學樂園》說課稿07-14

一年級數學《用數學》說課稿范文02-06

數學的說課稿02-22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數學樂園04-11

數學樂園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說課稿06-12

一年級數學上冊《用數學》說課稿01-27

《生活中的數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1-03

《數學樂園》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09-24

數學樂園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02-05

數學一年級《生活中的數學》說課稿范文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