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合集15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
小數除法例4是以買東西為題材,因為它容易激活已有的經驗,有助于學生領悟算法。前后共提出三個實際問題,教學三個除法豎式,各有重點。三個豎式中教學的除法知識綜合起來,就是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法則。
第一個問題是求每千克蘋果多少元,計算9.6÷3。學生第一次遇到小數除以整數,可以想到的方法是把9.6元看成96角,于是把小數除法轉化成整數除法。還可能想到9.6元是9元6角,于是分步計算求得結果。這些方法都是接受小數除以整數的認識基礎,看著教材中的豎式,體會9.6÷3應該分兩步算,以及每一步算什么。“商的小數點為什么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對算法深入地思考,既可以聯系前面的算法作出具體的解釋,也可以根據小數的組成進行推理。通過9.6÷3的教學,學生初步理解小數除以整數的基本算法:可以像整數除法那樣列豎式計算,商的小數點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著寫。
第二個問題求每千克香蕉多少元,計算12÷5。整數除法中,除到被除數的個位,把剩下的不夠商1的部分作為余數,不再繼續除了。小數除法中,要在余數的小數末尾添上“0”繼續除。教材先在商的個位的右下角點上小數點,再在余數“2”的右邊添一個“0”,讓學生明白這里在應用小數的性質,除法還可以繼續算。又通過“20”表示20個十分之一,除以5商4個十分之一,既清楚了“4”在商里的位置,又突出了在商里及時點上小數點的必要性。
第三個問題求每千克橘子多少元,計算5.7÷6。這道題的商不滿1,可以從總價5元多一些,數量6千克,因此單價不滿1元的具體數量里感覺到。也可以根據整數部分“5”比除數6小,作出判斷。教學著重解決“應該在整數部分寫0”,而且要求學生自己想到這一點。
還有一點在教學時應該注意。小數乘法的例題只是初步體會它可以用豎式計算,算法的得出在“試一試”后。所以,例題和“試一試”的教學要一氣呵成,待形成計算方法后再進行練習。小數除法例題里的三個計算都有預設的教學內容,需要及時鞏固,才能進入后面的教學。所以,每個問題解決以后,都要適量安排練習,使教學的新知識消化、內化,保障后面的教學能突出重點。
基于以上的要求,本人教學過程如下:
一、引入課題。
由一個生活中討價還價的情景,引入避免可笑的情景,可以用小數乘法也可以用小數除法來解決,這樣引出課題,學生產生強烈學習小數除法的愿望。
二、教學例題。
1、創設情景:創設一個購物的生活情景,引出1千克的蘋果如何算。
2、進行估算單價。這是生活中經常要甬道的。
3、獨立探索,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9.6÷3的商。其中重點是解決用豎式來做的方法,知道商的小數點為什么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的算理,如果對答案有懷疑的還可以檢算。
4、理解算理:繼續探索:12÷5=?5.7÷6=?重點解決余下的2怎么辦?整數部分的5比6小怎么辦?
5、學生完成試一試以及改錯的練習,最后學生自行總結小數除法的方法。
三、鞏固練習。
結合生活中的里子商場促銷活動,請同學幫忙買哪種比較合算,最后提示學生學好小數除法就不會出現開始的笑話了,只有多算、多練,才能提高口算以及計算的基本技能。
教學反思
本節課學生能主動探索,找到計算的方法,由情景的引入,引起學生學習小數的欲望,由討價還價的場景吃到學好小數除法的必要性;學生能通過探索、討論、嘗試掌握小數除法的方法。
但嘗試中學生對9.6÷3,商是3.2都會,但余的6角學生還是習慣表示成0.6,很難轉變成6角再除的思維,接著用12÷5大多數同學只會商2(元)……余2元,沒有想到精確地算出幾元幾角。而5.7÷6有許多學生整數部分要商0再除的想法一點都沒有。確定商中的小數點是學生作業中難點。總之學生嘗試中,有部分對算式有些無從下手的感覺。
最后的試一試又是兩道加除題0.2÷53÷15學生對3的后面加不加小數點起爭論,加了就把被除數改了,不加很對齊再算,不加也容易把商的小數點對錯。
這一節自我感受內容很多,同樣小數除法,各種可能遇見的問題都在這一教時完成,有些貪多不爛,部分同學在云里霧里,算理不能理解的非常到位,象這樣的課如何呈現,如何處理例題與試一試中5種不同的種情,而且還要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這是專家才能解決的了,或者是編教材的人才能很好把握,本人有些手忙腳亂。以上僅此課的一些不成熟的反思。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2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應聘小學數學教師的××號考生,今天說課的篇目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進行闡述。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研究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了解了周長的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學好這一內容將為今后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其他圖形的周長以及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本節知識的教育對象時小學三年級學生,三年級是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的過渡,學生要接受知識的變化和思維方式的變化。學生在二年級的時候就學習了長、正方形的特征,知道了它們都有四條邊。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4條邊都相等。在上一節課學生又知道了長、正方形的周長就是4條邊的總和。這些都是本節課學習的知識基礎。三年級的學生還具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新舊知識遷移的能力,這些能力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ㄈ┙虒W目標
針對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我將本課的三維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實物,多媒體的運用,使學生理解“周長”的概念,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長方形的周長。
。2)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學生動腦、動手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運用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創設情景,培養學生刻苦鉆研,努力探索的精神。
。ㄋ模┱f教學重點
由于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對周長的概念有了認識,并且也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因此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應為會推導、歸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以此來提高他們的概括抽象能力,并會熟練應用公式去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ㄎ澹┱f教學難點
因為小學生的思維和應用能力還有待提高,將知識用于實踐的能力還遠遠不夠,因此我把教學難點定為,讓他們應用所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去靈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說教法
為了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我根據讀講精煉教學法的理念將運用以下教學策略:
1、情景教學法,三年級學生已經對周長的概念有所掌握,因此我先通過問題情境的方式引出問題,即讓他們考慮長方形和正方形花壇的周長如何計算的問題,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提高他們的數學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到知識的建構過程中來,所以我打算運用情景教學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在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識。
3、充分運用課件、學具的輔助作用。
三、說學法
為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本課的參與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更好的學習、理解、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我將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學習、動手操作和小組交流匯報的活動,總結推導出計算公式,從而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
四、說教學程序
為了實現本機可的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我按以下幾個教學環節進行教學。
。ㄒ唬﹦撛O情景,復習導入
學生已經在二年級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在上一節的內容學習中也掌握了周長的概念,因此我創設“學校有兩個花壇,小明想知道這個長方形花壇和正方形花壇的周長,誰來幫幫他”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積極的用已學知識來思考所給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將舊知與新知達到很好的銜接,并且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主動性。比如學生會想到用繩子去圍的方式;會想到用尺子量邊長的方式,通過復習導入的方式,既回憶了舊知,有開拓了思維,從而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知識的建構中。
。ǘ┳灾鲗W習,探究新知
1、為了探索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我設計了自主學習、獨立嘗試、小組交流、總結歸納等環節,讓他們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已有認知,思考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并且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讓他們的思維取長補短,互相學習,通過自主探究,學生會得出幾種不同的計算長方形周長的方法,可能會列出以下式子:
(1)6+4+6+4﹢=20
(2)6×2﹢4×2=20
。3)(6+4)×2=20
正方形周長的方法,學生可能會列出以下式子:
。1)5+5+5+5=20
(2)5×2+5×2=20
。3)5×4=20
根據學生列出的式子,我會讓他們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公式的文字表示,在學生討論后,我出示課件,總結學生討論的結果,課件內容如下:
長×2+寬×2=長方形周長
長+寬+長+寬=長方形周長
(長+寬)×2=長方形周長
在此基礎上,反問學生:要求長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什么?有了長方形做鋪墊,請學生說出剛才所展示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的文字表示,學生可能會說出如下的計算方法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邊長+邊長+邊長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邊長)×2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學生通過總結文字形的表示方法,既培養了從具體到抽象的思維變化過程,又為進一步揭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做了鋪墊,有利于學生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并且達到教學目標。
。ㄈ╇S堂練習,鞏固新知
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要聯系生活實際,學有用的數學,在本節課中的練習安排中,我既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鞏固,讓學生當堂完成課本的“做一做”,并選定幾名同學去黑板板演來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我還安排了與實際問題相關的題目,目的是加強他們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他們呢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課堂小結
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理解,形成一個系統的思路,對前面的探索過程加以梳理,引導學生說出:求長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他的長和寬,求正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他的邊長。設計的目的是不僅讓學生掌握公式,還要讓他們明白與問題的聯系,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請學生回憶本堂課所學內容,說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公式,以明確本節課的重點,達到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3
說教材分析
本課是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上冊34—35頁,整十、整百、整千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表內除法以及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教材創設了“豐收”的情境,通過問題的解決,引導學生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為以后進一步學習任意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打下堅實的基礎。
說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簡單的兩位數乘一位數的方法,熟練掌握了乘法口訣,由于學生的知識背景以及年齡的特點,學生往往會從自己生活經驗和思考角度去解決問題。因此在教學時,我結合具體情境,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學生才能夠結合已有的的生活 經驗,進行有意義的數學思考與交流,促進對數學的理解。
說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體驗算法的多樣化;
2、能運用除法口算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探索與發現的過程中,激發學生樂于鉆研勇于嘗試的精神,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進一步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性。
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體驗算法的多樣化。
難點:獨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計算方法,體驗算法的多樣化。
說教法、學法
為了使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在學生的數學實踐活動中得到理解與發展,這節課我主要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輔以“情境探究”法、“觀察法”、“演示法”、“比較法”等,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說教學設計
本著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學有所得”的理念,我設計了如下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復習
古人云:溫故而知新,對前面學過的知識進行復習、為學習新課作鋪墊。
第二環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
讓學生閉上雙眼,想象秋天收獲的季節,從而引出課題《豐收了》。
第三環節:自主探索、獲取新知,我設計了以下活動:
活動一:首先出示課本主題圖(一),讓學生觀察并說一說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并根據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學生們都能提出“平均每只小兔分幾根蘿卜?”其次,讓學生自己寫出算式,并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算法。最后,小組匯報,教師總結,讓學生體會算法的多樣化。
活動二:出示主題圖(二),幫助山羊伯伯解決問題“需要運多少次?”探索并掌握末尾是0的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教科書并沒用呈現具體的算法,因此我還是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鼓勵學生獨立探索,并有效表達自己的想法。然后匯報總結計算方法。
活動三:算一算,你發現了什么?
通過計算、觀察每組算式蘊含的規律,進一步理解和掌握除法口算的計算方法。讓學生深刻明白:兩個數相除,除數不變,被除數擴大到原來的幾倍,商也擴大到原來的幾倍。并鼓勵學生依照規律,再寫一組類似的算式,有助于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規律的體會和對計算方法的掌握。
第三環節:應用新知,培養能力,我設計了一下活動:
活動一:自我挑戰。我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后集體訂正,并說一說計算的方法。
活動二:解決問題,根據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讓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
第四環節:課堂總結,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收獲。
我讓學生暢所欲言,及時梳理知識,體驗學習的成功與快樂。然后,我結合板書進行總結,幫助學生構建起知識的框架,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最后,我通過故事來結束這節課,由此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說板書設計
豐收了
整十數、整百數、整千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
平均每只小兔分多少根蘿卜? 60÷2=30(根)
想: 6÷2=3 60÷2=30
30×2=60 60÷2=30
6個十除以2等于3個十,3個十就是30
答:平均每只小兔分30根蘿卜。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24時記時法。此前學生已經認識過鐘面,會看鐘面表示時間,另外24時記時法也是生活中常見、常用的記時方法。鑒于學生這樣的學習基礎。本課確立如下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點和難點。
整個教學分、體驗感悟、揭示本質、生活提升三個學習環節,體驗感悟環節增強學生對一天24小時的理解,同時也為后繼研究記時法服務;揭示本質環節主要研究兩種記時法,發現兩種記時法的特征和關系;生活提升環節進行實際應用,體會有限鐘面表達無限時間的精妙,這樣達成悟、思、練的教學效果。下面我就結合具體環節談談我將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的幾點思考。
一、化靜為動----激活已有認知
學習24時記時法首先要對一天24小時有精確的理解。學生知道一天是24小時,但不知道為什么,地球與太陽轉動的資料,讓他們恍然大悟;,一天24小時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學生意見也不一致,春晚的倒計時場景倒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要表示一天的時間,那得對一天是怎樣過來的有充分的體驗。因此有必要帶著學生再次回顧一天的經過。,在設置中我特意安排畫面可以隨時點擊暫停,學生回憶并表述此時他通常在干什么,,像這樣一直播放到一天24小時結束。
如此,借助多媒體技術可以突破時空限制,化靜為動的特點。彌補了靜態回憶的弊端,激活并重建了學生已有認知。
二、引發碰撞----盤活教學內容
學生體驗了一天24小時,接下來就要引導學生會用兩種記時法表示時間,而且理解為什么這樣表示。普通記時法學生明白,可是24時記時法學生雖然會表示,但并不太明確為什么。因此我帶領學生再次細看鐘面的轉動,讓鐘面上的彩色條與時間尺上的彩色條同步出現,學生能明確地看出走了幾小時就用幾
時表示。以下午1時為例,這樣學生能夠很清楚地看出一天過去了12加1也就是13小時,表示成13時,強化了表象,加深了理解。另外要比較兩種記時法的關系還要強化他們的對比,將兩種記時法同時展示,引發認知的碰撞,繼而深入討論,尋找異同,揭示知識本質就水到渠成了。
這樣借助多媒體直觀形象的功能,摒棄了單純文字交流的單薄,將教學內容盤活了。
三、立體呈現----用活所學知識
數學學習應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同時還要高于生活,立體式展開。本課中幫助學生體會時間的流動以及用有限表達無限的數學思想是重要目標之一,可是時間的流動以及一天的有限和時間的無限,鐘面的有限和表示時間的無限之間的關系,這些都需要學生去體會、想象。那么能不能將這些不可感知的東西轉化成可感知的東西,幫助學生體會呢?我在課堂開始和課末各設置了一個前后呼應的環節,課始出示一條靜靜流淌的小河,同時引發學生思考我們身邊也有一條看不見的流淌著的河流,是什么,時間。課末練習環節分別出示四個畫面:朝陽初升,烈日當空,夕陽西下,繁星滿天,學生尋找符合場景的時間卡片,交流。然后揭示我們每一天都經歷著這樣的輪回,時間就在這樣的輪回中一直向前流淌。同時驚嘆鐘面設計成圓形,用有限表達無限的精妙的創造!
這樣借用信息技術的動畫功能,為學生搭建了想象的平臺。在鞏固所學知識的同時又用活了知識,實現了提升。
以上是我的一點實踐反思,如有不當,還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5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實驗教科三年級上冊的內容《四邊形》。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簡單的空間圖形、認識了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以后進一步學習其它空間與圖形的基礎。本單元的內容只要求學生能夠從具體的實物或圖形中識別出哪個是平行四邊形,對它的一些特點有個初步的直觀認識即可。同時對四邊形、平行四邊形、都不要求下嚴格意義上的定義。因此,我覺得本堂課的
教學目標:
①直觀感知四邊形,能區分和辨認四邊形,了解四邊形的特征。
、谕ㄟ^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動,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弁ㄟ^情境圖和生活中的事物進入課堂,感受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讓學生感受數學的奧秘。
教學的重點、難點:
在以往的知識當中,學生只對各種圖形有所認識,而對什么是四邊形還不是很清楚,所以引導學生認識四邊形的特征是本堂課的重點。而三年級的學生對事物的觀察、比較能力還很弱,要正確的說出四邊形的分類標準是一個難點。
說教法學法
說教學的過程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興趣;
我直接出示主題圖(課件),讓學生尋找認識的圖形,如:長方形的籃球場、通道、窗戶;正方形的地磚;平行四邊形的推拉門、樓梯、護欄等。根據學生所說,概括說出:看來圖形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無處不在,圖形讓我們生活變得多姿多彩。所以今天我們先研究圖形中的一類——四邊形,從而順利出示課題。
這個環節創設了參觀光明小學的情境,從學生熟悉的校園場景引入,比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容易讓學生產生親近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日;、生活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來觀察光明小學的校園,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很自然引入課題。
。2)探究交流,學習新知;
第一步,用一個問題“你認為什么樣的圖形是四邊形呢?把你腦中的四邊行畫下來!钡诙,展示學生的作品,不管正確與否。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判一判。第三步,自主探究四邊形的特點,讓學生交流自己概括出的特點。第四步,出示例1圖,讓學生找出自己認為是四邊形的圖形。
通過想一想、說一說、找一找、議一議涂一涂等活動,提供豐富的直觀材料,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概括出了四邊形的共同特點。這個過程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同時,教師充分利用多媒休課件動態演示的優越性,使圖形可以隨意移動,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3)動手實踐,獲取新知;
①教師出示一些不同的四邊形,讓學生對這些四邊形進行分類。先讓小組討論,充分發揮想象力及小組合作的優勢,在這過程中,讓學生感受這些四邊形的區別與聯系。
在學生對四邊形特征有了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創設合作交流的機會,利用教師呈現的四邊形進行分類,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表達自己對不同四邊形的理解,學生之間合作探究、互幫互助,既內化了新知,又培養了學生與人合作的意識。
②圍四邊形
學生利用學具里的釘子板圍出自己喜歡的`四邊形。很多學生圍出的是長方形和正方形,教師利用這一資源,讓學生討論,并通過測量,得出他們的對邊也分別相等,從而讓學生初步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四邊形。
從抽象的認識轉化為具體的操作,教師設計了圍四邊形的環節,使學生進一步清晰地認識了四邊形。再通過對作品的展示與評價,讓學生學會欣賞,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
。4)課堂小結;拓展延伸
讓學生說說學了這節課你又哪些新的收獲?還有哪些問題?
經常設計總結的環節,可以幫助學生梳理自己所學的知識,還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發展學生的能力。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6
一說教材
1、說教學內容
《交通與數學》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版)三年級上冊第52至53頁的內容。
2、說教學內容的作用、地位及意義
交通與數學”是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周長”的一節復習課,學生在本課之前已學習了乘除法計算的知識,理解了乘除法運算的意義,能夠根據問題選擇算法和正確計算乘除法。因此運用已學的乘除法、周長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本課重點。課題是“交通與數學”,在生活中交通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而旅游是兒童經常經歷又比較感興趣的出行活動,以旅游活動為主線設計教學,可充分利用本課已有學習材料,又能設計開放的問題。因此,我充分地利用主題圖,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運用乘除法、周長的知識解決旅游活動中出現的系列問題,發展數感和數學應用意識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精神和教材特點,結合三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我確定的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為以下三點:1. 能運用周長、乘除法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2. 結合具體情境,感受數學在交通中的應用,獲得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的經驗,發展數感。
3. 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掌握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訓練思維的靈活性和獨立性,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激發學習興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本課的重點:運用周長、乘除法知識計算生活中實際的問題是本課的重點
本課的難點:. “上樓梯”問題以及推測老師去的景點和估計時間是這一節課的難點,但難點的分布和教材的內容都顯得分散、凌亂。
三、說教法
為了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上力求做到:
1、從學生身邊的生活入手拉近數學與生活的關系,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呈現豐富多彩的精美圖片,讓學生欣賞美麗動人的風光,為學生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自主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
2、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旅游活動情景,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以學生為本,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解決問題,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感悟到優化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四、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學法上力求做到: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提出相關的問題,并以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合作探究、小組匯報等學習方式解決問題,感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感悟到優化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中獲得廣泛的活動經驗,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感受到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五、說教學程序
圍繞教學目標,本節課分四個環節進行教學。
第一環節:談話導入,同學們每天上學,幾點從家出發,路有多遠?
大家估計一下家離學校的距離,算一算你每天上學放學走多遠。
生口算或筆算求出答案,匯報并與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互相了解。
這樣從學生身邊的生活入手拉近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第二環節:活用資源、激發興趣、提出問題
同學們看圖“小東上學去”,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和小組同學交流一下,看看誰能回答你的問題。
2. 生小組合作,提出并解決問題。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必要的指導。
把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然后由我提出:小東教室在六樓每上一層大約用12秒,1分時間內能從一層走到家嗎?這道題有的說能,有的說不能,為什么?展開討論
生1:一樓不用上,他實際就上了5層樓。
生2:比如說我家住在2樓,實際就上了一層樓梯。
生3:我忽略了一樓不用上樓梯。
師小結:同學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要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情況,想一想,再解答。跟同桌說一說你家住在幾樓,你上了幾層樓梯。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但要從生活中抽象出數學認識,則有一定的困難。在這一步的教學中,我注意了讓學生通過彼此間的思想碰撞與交流,互相補充、提醒。這種生教生的方法,更易讓學生接受,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第三環節:創設情境、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1自選旅游線路活動
1. 播放課件,介紹三大旅游線路。通過自主選擇旅游線路,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樂趣,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經歷做數學的活動。在活動中不斷尋找數學問題,并在其中滲透估算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鞏固乘除法計算,F在火車的時速是每時100千米,請你估計一下大約坐多長時間的火車?
推測老師所去的路線和估計坐火車多長時間是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學生可能利用除法有關知識進行推測和估計,如用,所花的錢除以三人來推測,所選路線的里程數除以火車時速進行估計。這樣可以開放學生的思維,提高思維水平,發展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
2選合適的路線去賓館
讓學生感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讓學生感受到不能僅僅用眼睛觀察,還要動手操作,使學生們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掌握到一定的生活技能。這樣的教學設計,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師生和生生之間形成良性的互動,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第四環節:反思交流小結:
看書質疑對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疑問?學生在反思交流中感受到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7
教材分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上海市九年義務教育課本三年級第二學期第四單元《用一位數除》的教學內容。在這一單元中《兩位數被一位數除》是單元教學中的難點。本節課是整數除法的相關知識,學這一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具備了口算表內除法的基礎,所以學生的認知結構已具備同化新知的基礎。我認為學生學習本課內容是可行的,但是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學了這一內容后,為學生掌握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學習除數是多位數的除法奠定了扎實的知識和思維基礎。學生在課堂活動中通過學習除法的分步計算的算理,從而探索用豎式計算的合理程序。體現了義務教育為學生終生發展奠定基礎這一理念,是學生在以后學習和工作中解決復雜問題的基礎。
學情分析:
對于三年級的學生,計算任然是他們必須掌握的一項很重要的基本技能。但相對于幾何課的有趣生動,計算課相對比較枯燥,學生學習起來也比較抽象,不容易掌握。班中的同學往往喜歡在課上做練習題,而不愿意理解計算的算理。然而沒有算理的支撐,計算往往會出現很多錯誤。因此對于《兩位數被一位數除》這節課,我將它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先通過情景設計與具體活動操作探索兩位數被一位數的分步計算,從而為第二課時豎式計算奠定基礎。
教學目標:
1. 通過現實的情境及具體操作活動,探索兩位數被一位數除的分步計算方法。
2. 理解除法的算理,能正確計算兩位數被一位數除的計算問題。
3.在探究算理的過程中,初步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
兩位數被一位數除的除法算理,并能夠寫出分步算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首先通過整十數除以一位數、表內除法和有余數的除法練習,進行復習引入,為本節課作鋪墊。
40÷4=36÷4=50÷5=26÷5=60÷6=16÷6=16÷3=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整個新授環節我分為三個層次,從而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兩位數被一位數除的算理。
1、情境引入,學生動手操作分一分,探究76÷4的計算方法。
媒體出示情景:小胖有76支鉛筆,平均分給4個小伙伴,每人分到幾支鉛筆?請學生以小棒代替鉛筆分一分。這個設計可以讓學生體會先分捆,再分根,兩次分的商相加就是最后的商的方法。教師以填空的形式將分鉛筆的方法和計算的式子記錄下來,給學生提供一個支架,為之后計算商有余數的兩位數被一位數除的除法題作鋪墊。
每人先分得()捆,就是()支。
□÷4=□ 余下()支,每人再分得()支。
□÷4=□ 合起來每人共得()支。
76÷4=□ 學生在分一分的過程中,初步理解算理,提高學生自主思考,有條理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想象分鉛筆的過程,得出76÷5和76÷6的計算方法和結果。
借助上一個環節的實踐活動。在初步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教師要求學生不借助教具,同時在被除數不變的情況下,想象兩位數被一位數除有余數的除法計算過程。并寫下分鉛筆的整個過程以及相應的算式
每人先分得(1)捆,就是(10)支。
50÷5=10 余下(26)支,每人分得(5)支,剩(1)支。
26÷5=5……1 合起來每人共分得(15 )支,剩(1)支。
76÷5=15……1 每人先分得(1)捆,就是(10)支。
60÷6=10 余下(16)支,每人分得(2)支,剩(4)支。
16÷6=2……4 合起來每人共分得(12 )支,剩(4)支。
76÷6=12……4 媒體呈現分步計算的過程,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三個算式中被除數和三個算式中商的關系。以此得出總結:兩次分的被除數相加就是要分的總數,兩次分的商相加就是最后的商。總結出計算方法后,教師出示71÷4一題讓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直接寫除分步算式,并復述分小棒的方法,再次強調先分捆,再分根的重要數學思想。
3、小組討論76÷3的計算方法。
不同于之前的除法算式,76÷3需要學生嘗試拿出更大的整十數去分。可能有部分同學會先拿出3捆分,再拿出3捆分,這樣的思考過程應當給予肯定,并鼓勵學生思考:能否直接拿出6捆分給3人,每人分得2捆?這樣整捆的只要分一次就可以。
整個新授環節層層深入,學生在情境中動手操作,積極思考,從而理解兩位數被一位數除的分步計算的算理,完成教學重難點的任務。
三、練習鞏固
在練習環節,我出了這樣四組有層次的習題來幫助學生鞏固新知。
72÷6=□78÷3=□60÷6=□12÷6=□67÷5=□……□95÷4=□……□□÷5=□□÷□=□□÷5=□……□□÷□=□……□□÷3=□60÷3=□
第一組是兩位數被一位數能夠整除的除法,我提供了計算的過程與方法,學生只需填入計算結果;
第二組是兩位數被一位數除有余數的除法,在過程中,缺少了一個被除數,需要學生自己思考;
第三組則缺少了兩個被除數,此時學生需要運用算理,思考先拿出幾十來除;
第四組就需要學生自己寫出計算過程。
四組練習,由易到難,層層深入,學生借助一定的支架進行練習,既能鞏固新知,又能提高自身的學習積極性。
整堂課在注重算理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情景設計的動手操作,活動討論,掌握兩位數被一位數除的分步計算方法。新授環節和練習的設計以分層的形式逐步進行,有效地提升了教學效果,為《兩位數被一位數除》的第二課時豎式的教學打下了扎實的知識基礎。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8
各位評委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我是來自XX系XX班的XX,今天我給大家說課的課題是《筆算乘法》第一課時內容。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目標與重難點、說教法與學法、說教學準備、說教學過程以及說板書和作業七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筆算乘法》是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兩位數乘以兩位數”中的第二節內容,在教材上包括63頁——69頁內容。本次說課是針對其中《筆算乘法》第一課時內容:筆算乘法中的不進位乘法(63頁——64頁)。
本節內容隸屬于“數與代數”的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兩位數乘以整十兩位數的基礎上進行的,教材編排遵循了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原則,先介紹兩位數乘以兩位數中不進位的算法,再進行進位的算法。本節內容既承接了之前乘法學習中多位數乘以一位數的內容,又為之后三位數乘以兩位數打下堅實的基礎。
新課程標準要求該學段的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運算技能,并能夠運用計算法則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這些要求可以通過本課的教學得以體現。
二、說學情
三年級的學生具有思維快速發展,注意力和表達能力強等認知和學習特點,同時,該階段的學生同樣具有個體差異大、情感變化強、意志力薄弱等弱點?梢哉f,在教育這個階段的學生時,教師如何通過合理科學的引導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行為習慣是重中之重。
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前,已經具備一定的數學運算能力,在接受新知識方面具有濃厚的興趣。但在計算中仍然存在馬虎大意的問題,在運用運算規則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上存在一定的遷移難度。 這些特點對于本課的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思考。
三、說目標
與重難點 根據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教學設計要求,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技能目標:通過問題解決,讓學生掌握兩位數乘以非整十不進位兩位數的計算法則;
。ǘ⿺祵W思考目標:通過兩位數乘以整十兩位數到兩位數乘以非整十的不進位兩位數引導,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和體會數學基本思想和思維方式;
。ㄈ﹩栴}解決目標:通過具有生活情境的例題運算練習,讓學生形成由課本向現實生活情境的數學學習遷移;
。ㄋ模┣楦袘B度目標:通過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鍛煉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和決心。 我把知識技能目標作為本課教學的重點,把問題解決目標作為本課的難點。
四、說教法與學法
新課標理念要求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礎上建構知識。根據本課的內容特點,結合學情分析,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指導方法:
。ㄒ唬┲v授法。通過乘法順序和數位對位等新知識的講解,讓學生明了兩位數乘以非整十不進位兩位數的運算規則;
(二)情景教學法。通過趣味性的情境呈現新知,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來;
。ㄈ┖献魈骄糠。通過比較與研討不同計算方法的優點和不足,讓學生體會到相互間交流與探討的樂趣;
。ㄋ模┚毩曥柟谭。通過新知識學習之后的課堂訓練,鞏固所學知識,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
。ㄎ澹┻w移式指導學習法。在學生充分掌握新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列舉現實生活情境案例,舉一反三,讓學生能夠把所學運用到實際問題的理解和解決上。達到數學為生活服務的目的。
五、說教學準備
為了本節課的順利展開,我準備了教學PPT
六、說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分析,我設計了四個環節完成本課的教學:
環節一:復習導入,情境呈現(8分鐘)
上課初試階段,我會由簡到難地呈現出一些復習題,如:10×10;30×40;90×70;19×20;38×80等。讓學生以小組之間“開小火車”的方式完成,每列“小火車”開的速度和正確率進行比拼,在復習舊知識的基礎上,把學生的學習狀態拉回到課堂上來。
在學生逐步進入到學習狀態之后,我會呈現出一個新知識學習的教學情境:“小紅的媽媽帶著小紅去書店買一套課外書,這套課外書總共有12本,每一本的價格是24元。媽媽給小紅出了一個難題,問小紅總共需要付多少錢。你能幫助小紅解決這個問題嗎?你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小紅解決問題?”
情境呈現之后,我再輔以小小的獎勵措施激勵,允許學生在獨立思考的情況下同桌或小組討論,引發學生的思考和競爭,從而順利過渡到教學活動中來。 [設計意圖]:上課初,學生注意力不集中,于是我采用了競爭性的復習導入形式,以由簡到難的問題逐步把學生的注意力拉回課堂;之后的情境呈現、獨立思考和小組討論環節,讓學生的思維充分發散,尋求多種問題解決的思路。
環節二:成果評價,新知講授(20分鐘)
1.在學生參與討論的時候,我會進行課堂巡視,發現不同的問題解決途徑,然后有針對性的讓學生呈現研討的成果并進行鼓勵,最終通過全班同學投票選擇最為便捷的運算方法。若是沒有學生呈現出本節課所要講解的方法,我會給出這種方法——兩位數乘以非整十不進位兩位數,以及其他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做出優劣性的評價。
2.對于新知識的呈現,不可避免的存在運算規則和運算技能上的問題,這時我會板書具體詳細的計算步驟和程序,以及每個步驟上容易出現問題的地方和注意事項:包括數位對位法則,乘法順序法則,積的寫法順序法則等,并使用彩色粉筆以及醒目的箭頭標志和特殊符號使用給學生以清晰明了的提醒。
3.在完成初步的新知識講授之后,為了加深記憶,我會讓學生復述整個運算流程和運算規則,然后通過學生的復述和我的補充,最終完成兩位數乘以非整十不進位兩位數的文字規則描述,并督促學生記錄在課本上。
[設計意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的學習是學習者自我選擇和建構的過程,我在設計這一環節的時候,充分考慮到作為主體的學生自我建構能力,在學生自己比較與歸納的基礎上,通過師生之間的協商互助來達到問題解決。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構建一個易于學生理解的運算法則,更容易讓學生掌握新知識。
環節三:隨堂練習,鞏固提高(8分鐘)
上述環節進行之后,我將布置教材63頁“做一做”中的8個題目,讓學生隨堂練習,同時,我會把這8個題目呈現在黑板上,讓具有代表性的同學上黑板完成題目。在此過程中,我會隨堂巡視,發現有針對性的問題。
在學生完成的基礎上,我會結合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上黑板完成題目的學生成果進行評價,找出呈現的問題并進行糾正。
[設計意圖]:通過有效的隨堂訓練來鞏固教學成果,能夠及時地發現問題并即刻解決,把問題留在課堂中。
環節四:課堂總結,思路整理(4分鐘)
最后一個環節,我會提出一個總結性的問題:“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本節內容學習的收獲。這時,我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別作出表達,幫助其作出自我總結。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己的語言表述,既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作出總結,又幫助學生自己厘清思路。
七、說板書和作業設計
根據教學目標和課后練習,我設計了以下一個作業: 把課后“練習十五”中的1——4題做在課后作業本上。 以下是我本節課的板書設計: (略)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請各位老師和各位同學指導批評。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9
教材說明:
本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鐘面,學習了時、分、秒有關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教材充分聯系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學生熟知的、感興趣的素材進行教學,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而主動探索24時計時法的規律,幫助學生理解和發現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并能在兩者之間進行互換。通過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也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通過鼓勵學生收集相關知識的內容來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和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說教學目標:
24時記時法在時間這部分內容中是一個教學難點,尤其是它與普通記時法之間的相互轉化,學生在理解、表述的過程中容易產生混淆,怎樣讓學生學得輕松,知識點掌握得又好。特制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生活情景,使學生了解24時記時法,會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
2、使學生在認識24時記時法的過程中,體會24時記時法在生活里的應用;幫助學生建立時間觀念,會合理地安排作息時間,養成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說教學重點、難點:
使學生理解和發現普通記時法與24時記時法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并能正確地把用24時記時法表示的時間與用普通記時法表示的時間進行互換。
說教法與學法: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識規律,我覺得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應該注重生活化、活動化、信息化,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讓更多的孩子沉浸在學習數學的樂趣中。因此,要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在于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的生活經驗,發現問題,創造新知識,并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習興趣,發展智慧,增長才干。在教學中,我注意實行啟發式、討論式、活動式的教學模式, 現實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關鍵是教師能否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捕捉生活數學實例,學生已有知識經驗,也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教學服務。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0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您們好!
我叫XXX,來自XXX小學,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第二課時《平行四邊形》。
一、說教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所選擇的說客內容《平行四邊形》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是今后繼續學習平行四邊形和其他空間圖形知識的基礎,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新課標》將以往的“幾何”拓展為“空間與圖形”,要求學生初步建立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認識平行四邊形,感悟平行四邊形的特征。
。2)通過動手操作與實驗,培養創新意識以及初步的空間觀念。
(3)創設互相協作的學習情境。
3、教學重、難點: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 , 感悟平行四邊形的特征。
4、教學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三角形和長方形的框架。
學具:平行四邊形、圖釘、硬紙條、釘子板、方格紙、長方形紙和剪刀等。
二、說教法
運用直觀手段獲得的表象容易使學生感到形象清晰鮮明、生動有趣。教法上我以觀察教學法、練習法為主。
三、說學法
這節課我始終貫徹主體性和活動性的教學思想,讓學生運用互相討論法、嘗試練習法進行學習。
四、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首先出示教材主題圖進行導入:從圖片中你們能找到哪些四邊形?復習四邊形的特征。接著引導學生觀察推拉門上的四邊形并提問:你們認識這樣的四邊形嗎?通過樓梯扶手、推拉門,揭示課題,引入平行四邊形的學習。
2、動手實踐,感知特征
課堂教學的好壞,教學目標的達成與否,學生的發展有無,都要一一通過練習進行檢驗,這個環節我結合課本練習,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探索。
基本練習:畫一畫
課本39頁第2題:要求在方格紙上畫一個與原圖同樣的平行四邊形,加深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特征的認識。
3、交流總結
說一說這節課你收獲了什么?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1、說課的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小學數學課本第五冊第七單元“分數的初步認識”第一教時“認識分數”及93頁做一做。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擴展。無論在意義上、讀寫方法上以及計算方法上,分數和整數都有很大差異。學生初次學習分數會感到困難。分數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但“物體和圖形的一半”卻是學生所熟悉的,因此,本節課主要從學生所熟悉并感興趣的現實經驗出發,并通過動手操作,幫助學生理解一些簡單的分數的具體含義,讓學生體會到分數來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況下才能產生分數,給學生建立初步的分數概念,為進一步學習分數和小數打下初步的基礎。
3、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幾分之一,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
(2)、能直觀地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3)、溝通生活和數學的聯系,感知生活中的數學。
4、教學內容的編排特點:
(1)、教材以“游樂園”的形式,呈現了本單元的基本學習內容,體現了在玩中認識數學以及人與生活、自然的有機聯系。
(2)、“認識幾分之一”通過兩個學生分月餅的情境引入分數,使學生知道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塊月餅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寫作 。利用遷移推想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3)、學生通過動手折出之分幾一、創設學習情境,重視教學知識的操作性,讓學生充分感知分數,并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5、教學重點、難點及關鍵
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產生分數和認識幾分之一是教學重點;感知分數的意義和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比較是教學難點;教學的關鍵是提供學生盡可能多的材料,通過學生折、玩、涂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知分數的意義和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比較,重視學生的思維發展。
二、說教法
設計這節課主導思想是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讓學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玩一玩中探索分數的意義,親自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新課標》中提出的:“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三、說學法
1、 通過直觀形象的圖形、實物中認識“平均分”、進而感知分數的意義。
2、 進行比較、動手實踐中學習數學,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
四、本節課教學設計主要分四個環節進行
1、 活動引入,體會平均分。
2、 主動探索,感悟新知。(從面到點)
(1)認識幾分之一:平均分——分母的意義——幾分之一的意義——揭示課題。
(2)認識1/2 :不同的圖形用相同的分數表示。
3、 利用學生資源(動手操作)比較分數的大小。
4、 在生活中找分數,讓學生體驗分數來源與生活。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分數的簡單計算》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內容。分數的簡單計算是在學生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教學內容都是運用直觀的圖形來表示分數并進行運算的。這樣的數形結合教學,通過形象思維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分數計算的模型。
教學目標有三: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2、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3、培養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主動應用數學的意識。
其重點是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的算理。難點是1減幾分之幾的分數減法。
二、說教法
學生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初步認識了分數的含義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學生初次學習分數的計算,受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的影響會感到困難。因此,本單元主要是創設一些學生所熟悉并感興趣的現實情境。幫助學生理解一些簡單的分數的具體含義,給學生建立初步的分數概念,為進一步學習分數和小數打下初步的基礎
在這堂課中,我把目標定位在數形結合有利于解決具體問題。對分數意義的理解上,努力實踐著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的課程理念。學生剛學了兩節課的分數的初步認識,能憑直覺算出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但對于為什么可以這樣算還不是很明確。所以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自主探究算理,進一步讓學生通過畫圖、實物演示及看多媒體演示來明白這樣計算道理,并適時制造矛盾沖突,進一步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整堂課從直觀到算式,再從算式到用直觀來解釋。力求把看似簡單的課上出數學味。
三、教學流程
在教學中,首先復習導入,著重溫習分數單位的概念。讓學生掌握分數單位,為新的探究學習做好準備。
接著在情境中分蛋糕,通過直觀圖形的演示,探究分數簡單加減法的算理。特別是對于“1減幾分之幾的分數減法”要引導學生通過畫圖,或著實物演示來探尋計算方法!
在學生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簡單分數計算方法進行歸納總結,并運用具體的習題來鞏固。
在教學中,要通過數形結合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意識和數學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掌握運用數形結合的思維方式來理解數學,感受數學的美感和數學的實用性!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3
908978797有人說,課堂教學是一幅畫,潑墨如注,惜墨如金;有人說,課堂教學是一首詩,起承轉合,跌宕起伏。所有這些都在向我們傳達同一個理念,那就是:教學是一門藝術。下面我就結合《看一看,擺一擺》的教學設想談談我對課堂教學藝術的理解與把握。我對本課作了如下設計:一、依據課標,說教材;二、教學法設想;三、預設教學程序;四、教學效果預測與反思;五、板書設計;六說評價
一、依據課標,說教材
。ㄒ唬 教材分析 :
本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上冊第 八單元“可能性”的內容。在現實世界中,嚴格確定性的現象十分有限,不確定性現象卻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論正是研究不確定性的規律的數學分支。標準將“概率”作為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四個學習領域之一“統計與概率”中的一部分,從第一學段起就安排了有關的學習內容。本單元主要是教學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可能性,使學生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著不確定的現象,并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這部分內容可用四個課時來教學。我講的主要是第1課時,例1和例2的內容,使學生初步體驗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下面我就本節課說一說教學目標。
(二)設計理念:本著讓學生學習身邊的數學,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的理念。讓學生在自己的親身經歷中感悟、體會、認識、基于這樣的理念,設計了一個個游戲,讓學生去動手實踐,感受數學知識就在身邊。
(三)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 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 (2) 結合具體的問題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簡單描述事件發生結果。
過程與方法 :(1) 創設有趣的活動和游戲,如摸球實驗、涂色活動及抽簽游戲等,讓學生經歷“猜想—實踐—驗證—推測”的過程,體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 (2) 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對積極參與、勇于交流的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ㄋ模┲攸c、難點
重點: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初步體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 難點:結合具體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現象,能夠描述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
(五)教具準備: 乒乓球、盒子、抽簽的卡片 、課件
二、教學法設想
在本課教學中我運用了以下的教法:創設愉快的教學情境,利用有趣的數學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挖掘教材及學生的潛在因素,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本節課主要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組內設有組長、匯報員、記錄員來組織和調控整個學習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通過親自動手操作,獲得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體驗,同時養成學生樂于與同伴合作、交流的習慣。
三、預設教學程序:
綜上所述,我將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分為了五大環節:
(一)、游戲激趣,導入新知;
。ǘ、活動體驗,合作探究;
(三)、體驗激趣,深化所學;
。ㄋ模⒙撓瞪,拓展視野;
。ㄎ澹、動手操作、實踐感知
下面我就將本節課具體的設計意圖闡述如下:
(一)、游戲激趣,導入新知:
新的課程改革在數學教學方面,十分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而創設的情境一定要包含數學模型,因此,在上課伊始,我丟掉了教材中聯歡會主題圖的引入,而是選用了“石頭、剪子、布”這一項師生互動的游戲來導入新課,這項游戲學生再熟悉不過了,在他們猜測了老師和自己誰會贏之后,師生共同進行游戲,并要求學生做好記錄,游戲結束后,從同學們的記錄結果和開始猜測的結果的對比中得出結論,自然的引出一些事件的發生是有可能性的,指出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從游戲的形式導入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的欲望,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進入到教學的第二環節。
。ǘ⒒顒芋w驗,合作探究:
在本環節中設計了一組摸棋子的游戲,共將此環節分成三個板塊來進行:
一是讓學生感知“一定”與“不可能”在課前教師為每組的同學各準備一袋大小個數相等的棋子。二是體驗“可能”并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大小。三是實際感知可能性的大小,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新知,上下相連,使所學過渡自然進入教學的第三環節。
。ㄈ、體驗激趣,深化所學
此環節的設計來源于聯歡會情境圖的啟發,依據學生的分組情況為每組學生準備了各種水果和托盤,來進行“水果拼盤”的競賽,共設立了五項內容A.一定是桔子B.一定不是桔子C.可能是桔子D.很可能是桔子E.桔子的可能性很小,讓學生在托盤中擺出相應的答案。實物的再現再一次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參與,動手、動腦、動口,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小組合體的意識,對所學的知識達到了貫通,進入教學的第四環節。
。ㄋ模、聯系生活,拓展視野
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用“一定、可能、經常、偶爾、不可能”等詞語,說說生活中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來源于生活,同時又應用于生活,進而完成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動手操作、實踐感知”讓學生用手中的圓形紙制做搖獎轉盤,并用顧客或商場經理的不同的身份來設計,再次感知所學。
四、教學效果預測與反思
我想:通過以上環節的教學,在課上,同學們都將以全部的熱情和精力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積極思考、自主探究,在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獲得樂學、愛學、會學的情感體驗,感受到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是生活中存在的,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通過板書突出教學的難、重點,為學生掌握知識和記憶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在設計板書時注意兩點。
。1)圖文并茂,條理清楚,層次明確。
(2)突出重點.與課堂教學的小結相呼應
六、說評價
數學教學應提倡“學中用、用中學、學用結合、學以致用”。在教學過程中,學和用事一個整體。這節課中,為實現教學目標,我所設計的每一個教學游戲活動始終將學生置于一種自主、和諧、輕松的自然學習氛圍中,從而使學生在不斷地習得中將知識內化,為學生自我求知、自我獲取知識創造了有利條件,促進了學生思維的活躍和才能的發揮。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4
翻開《數學課程標準》,在第三部分的具體目標中赫然呈現著對計算教學的要求,這些目標是分學段來制定的,但具體到每一節課的目標,還需要我們來理解細化。
我在參加希望杯比賽的時候,選擇了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節起始課——《分桃子》,本課屬于“數與代數”領域“數的運算”范疇,主要內容是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三)位數的筆算方法。選擇這樣一節有挑戰性的計算課,源于自己的好奇和好勝,都說計算課難講,都說算理講不清,我就是要試一試。熱情是有的,但接下來的探尋之路卻讓我感慨萬千卻也收獲頗豐。
一、讀懂教材。
教材旨在引導學生探索理解一位數除兩位數的算理、基本的運算思路掌握其豎式的寫法!袄1”中被除數各個數位上的數都能被整除,主要解決除的順序和豎式寫法的問題;之后“試一試”中的3道豎式除法題目旨在對“例1”的內容特別是豎式的寫法進行鞏固練習;“例2”中除到被除數十位上時有余數,主要解決除法的基本運算思路問題;之后的“試一試”中首先呈現了4道豎式題目且要求估算,前兩道是對例題的鞏固練習,后兩道則是要求學生在探索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基礎上對知識進行遷移,獨立嘗試解決三位數除以一位數;“試一試第2題”重在應用,發展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讀懂學生。
學生雖然已有除法豎式的基礎,但現狀是他們對一位數除兩位數的算理、基本的運算思路和豎式寫法存在很大困難,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層樓”的形式,那其實并不是筆算,而是在口算出結果后改寫成筆算的一種形式,在運算思路上與筆算完全脫離。
因此教學時重在從筆算除法的運算思路上入手,讓學生在觀察、思考、動手操作、語言表述、課件演示等充分的感官體驗基礎上建立表象,并逐步抽象成筆算除法的模型,從而達到理解算理,掌握基本的運算思路和豎式寫法的目的。
三、制定目標
基于以上的兩個“讀懂”,結合課標中的要求,我制訂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①探索并掌握用豎式計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诮Y合情境,發展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過程與方法——①通過分一分等活動,親歷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算理的探索發現過程;
、趯⒕唧w的實踐操作和抽象的算式結合起來,理解算理,初步建立解決問題的數學模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活動發展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點是探索掌握用豎式計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難點是理解算理,正確規范地書寫豎式。
四、讀懂課堂
總的來說,關鍵在“算理”,這是計算教學的本質,也是大家都眾所周知的。
但卻總是在實踐中很迷茫,很困惑。
在我自己試講這節課前,先聽其它老師講了一節,她的整個課堂是這樣的:“復習口算——出示情境圖——引導學生呈現數學問題——列出算式——學生思考計算方法——展示計算方法——教師講解算理——學生練習計算并演板——再次講解算理——再次練習反饋”。
我注意到學生們都準備了小棒,看來老師是有意識讓學生動手實踐的,但整節課中小棒形同虛設,學生根本沒有碰一下。在課后研討的時候,該教師的解釋是由于一名學生出現的錯誤算法超出了自己的預設,所以打亂了自己的教學思路,結果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這樣一節較為失敗的課讓我對自己來講這節課有了更大的心理負擔,眼見為實,原來算理這么難講啊。
之后就是我自己的第一次試講,我很重視學生動手實踐,旨在讓他們在實踐的過程中理解算理,但課上起來也并不順利,操作浪費了很多時間,在練習時發現有學生不理解算理,教師便開始“走回頭路”,結果整節課結束教學內容只進行了60%多,這讓我很是郁悶,曾一度想放棄“分小棒”的環節。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聽了師兄的這節課,他的課堂就沒有讓學生“分小棒”,而是利用口算的“算理”來遷移講解了筆算的“算理”,這樣的計算教學節省了時間,學生似乎也理解了。還有一位師姐是這樣講的,她在學生動手“分小棒”之后,并沒有讓學生匯報展示,而是用電腦操作演示了“分小棒”的過程,然后讓學生列豎式。和我的不太一樣,我是在學生動手“分小棒”之后請了一名學生到前面演示分的過程,讓下面的學生說過程,同時教師板演豎式的呈現過程。我這樣的方法給人的感覺就是比較亂。課后研討時我們總結了3種幫助學生理解算理的方法:①師兄的方法——結合口算;②師姐的方法——先分再列豎式;③我的方法——動手實踐、語言描述、抽象豎式三者相結合。從大家的反應來看,我的方法似乎支持者甚少,但是沒有做課堂后測,我無法看到到底哪種方法對學生的理解最有幫助,但是在我的內心還是傾向于自己“三結合”的方法。
之后我又進行了一次校內的試講,雖然很不情愿,但還是學習了師姐的方法,也就是先分再列豎式,因為這樣課堂看起來不亂,但課后研討時同事們的批評之詞鋪天蓋地。為此我翻閱了人教版的相關教學內容,也是借助“分小棒”來幫助學生理解算理,而且每一步都呈現的很清楚,這讓我對自己的方法又有了信心。恰好中心組又組織了兩位師姐再來講這節課,她們倆的方法正好一個是“借助口算”,一個是“先分再計算”。課后我們進行了后測,結果是觸目驚心的,完全正確率還不到30%,這讓我們陷入了深思:究竟什么是“算理”,怎么這么難講?
通過研討和尋找理論幫助,我知道:掌握算法和探究算理是計算教學的兩大任務,算法是解決問題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賴于成立的數學原理。算理的缺失,難以支撐算法的牢固。《課標》在計算教學上提出了“計算教學時,應通過解決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增進理解算法的理解!庇纱丝梢,計算教學只有在感悟算理的基礎上掌握算法,才能形成真正的計算技能,不明白算理的算法是機械的算法,對計算技能的形成是不牢固的、脆弱的。
因此在我的第三次試講中,我大膽的在多媒體技術的支撐下又一次嘗試了“分、說、寫”三合一的方法,效果顯示學生對算理的理解是有所進步的。但又出現了新的問題:算法要總結嗎?大家的意見不太統一。又要再次尋求幫助:輕算理重算法會使教學失去計算所賦予的教學功能,重算理輕算法又無法達成扎實的計算技能!墩n標》將課程目標分成了知識技能目標與過程性目標兩大類,如果片面理解課程目標,那必定是在兩個誤區間來回走動。因此,算理與算法兩者不可偏頗。
有位心理學家曾說過:初次感知知識時,進入大腦的信息可以不受干擾,能在學生的大腦皮層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首次感知不準確,那么造成的不良后果在短期內是難以清除的。在計算教學時,只有讓學生清晰地理解計算的算理,揭示不同知識背景下的本質聯系(算理就是計算教學的本質聯系),才能真正掌握計算的算法。因此,不可偏頗,但要先算理后算法。
有了這樣的理論引領,我的第四次、第五次試講,以及最后的現場比賽,就越來越得心應手,雖然還不夠完美,但是我目前為止所行走的最遠的地方。
五、反思升華
回想和學生一起研究算理的過程,我深感:計算教學,特別是算理的理解,需要學生的切身體驗。因為算理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邏輯性導致計算教學的枯燥與乏味,學生學起來枯燥必將引發學生失去可持續學習發展的張力。這就要求計算教學須結合學生的實際,構建有利于揭示理解算理的途徑,幫助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經歷計算過程、體驗算理、感悟算法。
1、在語言描述中體驗算理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在具體的問題解決過程中理解抽象的算理,確實具有一定的難度。不妨讓學生對解決問題的具體過程用數學語言綜合描述,把具體的感知通過語言的加工描述最后概括形成算法。這個抽象描述的過程就是學生體驗算理的過程,從而達到感悟算法。
2、在動手操作中體驗算理
數學的抽象性和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認知水平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動手操作是解決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可以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理解較抽象的數學概念。在計算教學中,可根據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與提供的定向指導,通過動手操作活動來探究數學問題的內在聯系、理解算理,F代教學論的認為,數學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結論,還要讓學生了解知識的發生過程。新課標雖對計算教學的要求和訓練強度相對降低,但重視學生的數感發展,計算教學時須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以動促思,自主體驗算理、理解算法。
“兒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 (蘇霍姆林基語)闡明了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是思維的起點。“磨刀不誤砍柴工”,教師不能怕操作費時,只有讓學生 “做數學”,動手擺一擺、拼一拼,量一量,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動中,親身體驗,才能理解新知識,提高數學能力。動手操作可以幫助學生把抽象的數學思維外顯為直觀的活動,同時在活動中體驗、感悟、發現,最終達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是幫助學生探索算法,抽象算法的重要手段。
“智慧自動作發端”(皮亞杰),動手操作是最易于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的一種活動,在這一過程中,把學生的外部操作與內部的數學思維緊密結合起來,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教師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站在學生的角度,安排操作的最佳時機。
這就是我的計算教學之路,基于自己的實踐、思考、學習、反思的過程,在過程中成長進步,我永遠不會停下腳步。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5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隨機抽樣》是人教版職教新教材《數學(必修)》下冊第六章第一節的內容,“簡單隨機抽樣”是“隨機抽樣”的基礎,“隨機抽樣”又是“統計學‘的基礎,因此,在“統計學”中,“簡單隨機抽樣”是基礎的基礎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做了如下的教學設想。
二、教學設想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抽樣的必要性,簡單隨機抽樣的概念,掌握簡單隨機抽樣的兩種方法;(2)通過實例分析、解決,體驗簡單隨機抽樣的科學性及其方法的可靠性,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通過身邊事例研究,體會抽樣調查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抽樣思考問題意識,養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簡單隨機抽樣常見的兩種方法(抽簽法、隨機數表法)
難點:理解簡單隨機抽樣的科學性,以及由此推斷結論的可靠性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學法上談談我的教學思路及設想。
下面我再具體談談教學實施過程,分四步完成。
三、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提出問題
〈屏幕出示〉例1:請問下列調查宜“普查”還是“抽樣”調查?
A、一鍋水餃的味道B、旅客上飛機前的安全檢查
C、一批炮彈的殺傷半徑D、一批彩電的質量情況
E、美國總統的民意支持率
學生討論后,教師指出生活中處處有“抽樣”,并板書課題——XXXX抽樣「設計意圖」生活中處處有“抽樣”調查,明確學習“抽樣”的必要性。
(二)主動探究,構建新知
〈屏幕出示〉例3:語文老師為了了解07電(1)班同學對某首詩的背誦情況,應采用下列哪種抽查方式?為什么?
A、在班級12名班委名單中逐個抽查5位同學進行背誦
B、在班級45名同學中逐一抽查10位同學進行背誦
先讓學生分析、選擇B后,師生一起歸納其特征:(1)不放回逐一抽樣,(2)抽樣有代表性(個體被抽到可能性相等),學生體驗B種抽樣的科學性后,教師指出這是簡單隨機抽樣,并復習初中講過的有關概念,最后教師補充板書課題——(簡單隨機)抽樣及其定義。
從例2、例3中的正反兩方面,讓學生體驗隨機抽樣的科學性。這是突破教學難點的重要環節之一。
復習基本概念,如“總體”、“個體”、“樣本”、“樣本容量”等。
〈屏幕出示〉例4我們班有44名學生,現從中抽出5名學生去參加學生座談會,要使每名學生的機會均等,我們應該怎么做?談談你的想法。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分小組合作學習,最后各小組推薦一位同學發言,最后師生一起歸納“抽簽法”步驟:
(1)編號制簽
(2)攪拌均勻
(3)逐個不放回抽取n次。教師板書上面步驟。
請一位同學說說例3采用“抽簽法”的實施步驟。
「設計意圖」
1、反饋練習落實知識點突出重點。
2、體會“抽簽法”具有“簡單、易行”的優點。
〈屏幕出示〉例5、第07374期特等獎號碼為08+25+09+21+32+27+13,本期銷售金額19872409元,中獎金額500萬。
提問:特等獎號碼如何確定呢?彩票中獎號碼適合用抽簽法確定嗎?
讓學生觀看觀看電視搖獎過程,分析抽簽法的局限性,從而引入隨機數表法。教師出示一份隨機數表,并介紹隨機數表,強調數表上的數字都是隨機的,各個數字出現的可能性均等,結合上例讓學生討論隨機數表法的步驟,最后師生一起歸納步驟:
(1)編號
(2)在隨機數表上確定起始位置
(3)取數。教師板書上面步驟。
請一位同學說說例3采用“隨機數表法”的實施步驟。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06-11
三年級數學上冊《交通與數學》說課稿06-11
三年級上冊數學《周長》說課稿01-16
數學三年級上冊《筆算乘法》說課稿06-18
青島版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02-18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06-10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1-12
三年級數學上冊《交通與數學》說課稿范文10-30
最新數學三年級上冊交通與數學說課稿范文10-03
數學三年級上冊《筆算乘法》說課稿范文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