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5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說課稿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說課內容】
《商中間有0的除法》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青島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屬于數與代數領域。
【教材解析】
本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簡單的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估算及筆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今后學習兩、三位數除以兩位數除法及進一步應用除法解決問題的基礎,因此,必須使學生切實學好這部分知識。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熟練掌握了基本的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估算和筆算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進行計算。
【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依據課標要求和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三位數除以一位數中間商0的道理,掌握商中間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過程與方法:經歷自己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應用意識;學會用估算判斷計算結果,培養初步的估算意識。
情感與態度:感受數學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中間有0的筆算。
【教學難點】
理解十位上的數除以除數不夠商1應在十位商0占位的道理。
【教具及學具準備】
一堂課要取得成功,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為此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教具: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
學具:428根小棒每組一份
二、教法與學法指導
(一)教法指導
數學教學要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根據本課教學目標和教材特點,教學中將采用以下教法:
1、嘗試教學法 2、直觀教學法 3、啟發式教學法
(二)學法指導
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在教學過程中,我準備滲透以下學習方法:
1、動手操作法。 2、合作交流法。
三、教學程序設計
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積極利用課程資源,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過程。在分析教材、合理選擇教法和學法的基礎上,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由于教材中提供的參觀果品廠的情境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因此我創設了參加全運會火炬傳遞的情境。先播放畫面,深刻感受全運會火炬傳遞的盛況,然后教師出示情境并指出:全運會火炬也來到了我們濟寧,我們學校為部分有幸參加全運會火炬傳遞的同學準備了太陽帽。引導學生找出數學信息并提出數學問題,在分析題意后列出算式:428÷4。通過生活化的情境以吸引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到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去。
(二)自主探究,領悟算法
本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又分以下五個層次進行教學:
1、估算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題意,列出除法算式并板書:
428÷4。先讓學生估一估商是多少,并匯報不同的估算方法,這時學生可能會出現兩種估算結果:大約100或比100多一些.
(估算的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商中間的0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如果漏了商中間的0,那么商就不是三位數了,就比100小了。)
2、計算
教師引導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基礎嘗試計算,可以獨立思考、同位討論,還可以借助小棒擺一擺。在獨立探索后進行全班交流,我鼓勵學生匯報并展示不同的算法。學生可能會出現擺小棒或以下幾種算法(課件出示)。通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再根據估算結果,得出第1、2種做法是錯誤的。
3、直觀演示,理解算理
對于第三種方法,我讓學生借助擺小棒的過程說一說自己的想法,教師適時小結,并采用直觀教學法,借助課件演示分的過程,同時老師板書豎式:先把四百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100根,也就是4個百除以4商1個百,在百位上商1;再分2捆小棒,2捆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不夠分1個十,所以應在十位上商0;把2捆小棒和剩下的8根合起來變成28根小棒,也就是28個一除以4得7個一,把7商在個位上。在這里重點使學生理解2個十平均分成四份,每份不夠分一個十,所以十位上應該商0的算理。為了突破教學難點,我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再一次思考:十位上的2除以4不夠商1,怎么辦?商十位上的0可以不寫嗎?通過全班討論交流,使學生深刻理解當十位上的2除以4不夠商1時,應該在十位上商0占位的道理。
4、明確豎式簡便寫法
對于學生的第四種做法,我重點讓學生明確:為什么2除以4不夠商1,在十位上商0后,0乘4得0為什么不寫呢?理解:因為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任何數減0都得任何數,所以這一步可以省略。同時板演規范的簡便豎式寫法。
5、靈活處理,掌握算法
當學生掌握了428÷4的正確算法后,我直接板書204÷2,引導學生獨立進行筆算。通過匯報交流學生會出現兩種寫法。這時我引導學生思考十位上的0除以2該怎么辦?使學生理解十位上的0除以2直接在十位上商0占位,由于0除以任何不為0的數都得0,所以中間一部分可以省略不寫。通過對比兩種寫法,使學生體會第二種寫法的簡便,同時教師板書簡便寫法。
總之,在新知建構的過程中,我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滿足了學生內心的探究感和成就感。
(三)自主練習,拓展應用
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本課的練習充分體現了趣味性、多樣性、層次性、實踐性和開放性,既有基本練習,又有拓展練習和能力提高題。
1、課本41頁第1題。先估算再筆算,學生獨立完成后匯報交流,說一說為什么商的中間商0?進一步理解“十位上不夠商1,應商0占位”的算理,達到了鞏固知識的目的。
2、我當小老師。引導學生用手勢進行判斷,并說一說錯題的原因是什么,以后再做商中間有0的除法時要注意什么,你想提醒大家什么呢?通過此項練習,培養學生的觀察、判斷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3、解決問題。本題引導學生獨立完成,以提高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達到了拓展升華的目的。
這三組練習層次清晰,起到了促進學生掌握知識,鍛煉能力的雙重效果,又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培養了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情感。
(四)課堂評價,總結升華
本環節中,我先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的知識,然后揭示并板書課題:商中間有0的除法。然后讓學生暢談自己本節課的收獲,思考在計算商中間有0的除法時要注意什么,培養學生歸納整理知識的能力。最后通過自評、互評、師評來比較自己的優點與不足,以此樹立信心,明確努力方向。
總之,
在全課的整體設計中,我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活動,力求做到結構嚴謹、環環相扣、步步緊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使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不同的發展,確保了課堂學習的高效性。
四、板書設計
都說好的板書是“微型教案”,所以,本課的板書設計簡潔明快,重點突出,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對學生具有較強的指導性。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2
一、說教材
這節課的內容主要通過現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從中發現一些規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然后再用發現的規律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讓學生初步掌握分析的方法,能夠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簡單實際問題,逐步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二、說學情
本節課有關分段的知識,學生是第一次接觸,雖然在生活中略有感知,但沒有作過系統地思考與分析。因此,在教學時,主要借用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歸納整理,感知分段的一般規律,為以后教學植樹與喜迎新年的內容做準備。
三、說方法
我設計這節課主要采用了以下三個方法
(一)加強動手操作 促進思維發展
我設計本節課的重點就是通過動手操作,讓每一個學生都在愉快的氣氛中積極動腦,思維得到發,主要起到三個作用
1、通過動手操作,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
小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如果讓學生從教師的語言——黑板——教師的動作中去接受知識,模仿思維,時間稍長,他們便因單調感到乏味。因此,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一方面可使學生手、口、腦、眼、耳多種感官并用,擴大信息源,創設良好的思維情境;另一方面也滿足了小學生好動、好奇的特性。基于上述幾個原因考慮,我在課開始部分就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剪繩子出發,為他們提供人人參與的機會,讓他們通過與同伴合作剪彩繩,使他們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親近感。接著又讓學生通過動手畫線段圖等一系列自主活動,由淺入深,充分利用動手操作的直觀具體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營造出一個符合兒童認知規律的思維氛圍,有利于學生思維主動性與創造性的發揮。
2、通過動手操作,培養學生思維的層次性與邏輯性
分段這個抽象的數學問題,學生是第一次接觸,雖然在生活中略有感知,但沒有作過系統地思考與分析。而且,我班的實際情況是大部分學生的思維能力較弱,因此,在教學時,如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就顯得尤為重要,課中我讓學生通過剪一剪(一根彩繩剪四次,五次、六次、分別剪成幾段呢?)和畫一畫(假如剪7次,可以剪成幾段呢?)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出段數與剪的次數之間的關系,又通過分析,比較、歸納等數學思想方法分層揭示分段的規律,讓學生參與了規律形成的思維全過程,學生概括起來言之有物,思路清晰,邏輯性強。
3、通過動手操作,提高學生思維品質和效率
我認為培養學生思維的品質和效率,是發展思維能力的突破點,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如在探索段數與剪的次數之間的關系時,讓學生通過想辦法用線段圖來表示“假如剪7次,可以剪成幾段呢?假如剪7段,要剪幾次?”時開拓思路,有利于培養思維的靈活性與創造性,提高思維效率。
(二)讓學生學會用線段圖來分析解決數學問題
我認為畫線段圖是解答應用題的最好拐杖,因此,在教學中我重視“教會學生畫簡圖,”讓學生會用畫線段圖來描述情節,分析題意,歸納結論,運用結論,解決問題。這在“思維過渡”中很好地起到“船”和“橋”的作用。
(三)提供小組學習的機會,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
我想,生生互動最好的方法是小組學習。我把全班學生根據各種差異分成若干個小組,隨時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集體力量大,同學之間要相互合作,讓合作成功的小朋友來交流他們的做法,從而讓學生體驗到自己的學習中非常需要合作;因此課上我安排了多次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集體中獲得成功,體會合作學習的好處,從而愿意合作。同時也能讓學生與同伴的合作交往中增進情感,增強競爭意識。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數學教材三年級上冊第7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掌握了萬以內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重要擴展。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及計算上,分數和整數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教材將分數的知識分段教學,本學段是分數的初步認識,本節課是“認識幾分之一”。新課標對這一部分知識的要求是: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簡單分數,初步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
認識幾分之一是認識幾分之幾的基礎,是本單元教學內容的“核心”,也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這部分知識的掌握,不僅可以使學生簡單理解分數的含義,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也可以為今后進一步學習分數和小數打下初步基礎。
二:學情分析
小學生從認識整數到認識分數是關于數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學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觸過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分數,但并不理解它的含義。分數的產生是從等分某個不可分的單位開始的,兒童生活中已有這樣的經驗,但不會用分數來表述。所以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從實際生活經驗出發,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主動的去獲取分數的相關知識。
三:教學目標
每一節成功的數學課,都必須確立一個明確的目標,并且緊緊圍繞這個目標展開教學活動,才可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從以下三方面來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幾分之一,能比較分子是一的分數的大小。
2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數的過程,通過直觀演示、操作、觀察,小組合作一系列學習活動,感受幾分之一的形成過程。
3 情感與態度: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學習精神,體會分數在生活中的價值,使之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四:教學重難點
初步理解分數的含義,正確讀寫幾分之一。由于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以及他們已有的知識水平,確定本節課的難點為初步建構分數概念和理解每個分數所表示的實際含義。
五:教法與學法
教法: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結合這節課的具體情況,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 根據直觀性原則,運用演示法,使學生初步感知幾分之一。
2 貫徹啟發性原則,運用講授法,在課堂上,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尊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3 依據循序漸進的原則,按照講扶放的形式,逐步完成例題的教學。
學法: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我覺得,有效的數學學習,應該是學生經歷和體驗知識形成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這節課我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索,動手實踐,觀察發現,合作交流等方式引領學生展開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六:教學過程
新課標明確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基于這點,我從以下幾個環節進行教學:
一 ) 創設情景,設疑導入:
⑴把4個蘋果、2個梨平均分給懶羊羊和美羊羊,每人分得多少?請學生回答。
結合學生的回答,揭示:每份分得同樣多,數學上叫做“平均分”。
(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因為這是分數產生的一個必要條件。)
⑵把一個西瓜分給他們兩個,每人分得多少?
學生交流,自然引出“一半”。
“一半”能用我們學過的數來表示嗎?
把這樣的問題拋給學生。
學生無法找到合適的數字來表示半個,教師引出新課:今天我們認識一個新朋友。板書:課題
(這個環節利用學生喜愛的動畫形象引入,在學生理解了平均分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出了一半,通過質疑,學生發現一半不能用自己學過的數字來表示,自然產生了對新知識探索欲望)
二 ) 動手實踐,自主探究
(一) 認識二分之一
⑴直觀感知,初步認識。
① 老師用一個圓代表西瓜。展示對折的方法:對齊,保證是平均分。剪開拿出其中的一份是一半,進行展示。
(這里要讓學生直觀的感知一半和一個的不同)
“一半”可以用二分之一來表示。
師板書:二分之一,生讀一讀,
②這一份是西瓜的二分之一,那一份呢?
小結:把一個西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請學生和同桌互相說一說二分之一是怎么產生的?
(這個環節用演示的方法讓學生直觀感知二分之一產生的過程,通過讀一讀,說一說能夠對二分之一的概念進行完整的表述。并明確一個單位1內有兩個二分之一)
⑵動手操作,深化認識。
學生動手折自己的紙片,并給其中的二分之一涂上顏色。學生交流各種不同的折法。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4
教材分析:
《地磚的周長》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周長》的第四課時。本節課突出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了解、認識正方形的周長,解決實際問題。本節是本單元的第四節課,由于學生對周長的概念、以及怎樣計算圖形的周長已經有一定的認識和生活經驗,因此教材中創設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情境——幫我的女兒丫丫測量和計算裝修房間所需的相關數據,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探索和歸納出計算正方形周長的正確方法。通過“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說一說”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充分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以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2.能夠運用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3、培養學生通過數學實踐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教學設想: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地磚的周長》說課稿
通過計算“地磚的周長”這一真實、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掌握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然后通過量、算、歸納、說、拼等手段,加深學生對正方形的周長的認識。在此過程中,教師不斷創設情境,讓學生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同時,培養學生樂于助人的愛心意識,從小樹立“我能行”的自信心,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將數學課與生活融合在一起。
教具準備:
正方形圖片、實物(地磚)、題單、課件。
學具準備:實物(地磚)、尺子。
教學流程:
一、復習舊知。
1.師:同學們師:同學們,前兩天大家已經初步認識了圖形的周長,那誰能用一句話告訴老師,什么是周長?怎樣求圖形的周長?
2.出示正方形。
師:請說出圖形的名稱。
正方形的特點是什么?
如果要計算正方形的周長,需要測量它的哪些邊的數據?
師:真是一群能干的孩子,那現在林老師遇到了一些問題,你們愿意用你們學到的這些本領來幫助林老師,做一個能干、又有愛心的孩子嗎?
【設計意圖:鞏固舊知,為今天的新課做好鋪墊,奠定基礎。】
二、創設情境,教學新知。
1.談話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老師有一個非常可愛的小女兒,名叫丫丫,就快滿五歲了,和你們一樣,她非常非常渴望擁有一間屬于自己的漂亮房間,所以呢,我按照裝修師父的要求買了一些材料,需要同學們來幫助老師測量和計算一些數據,你們可以嗎?
【設計意圖:情境的創設,是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知道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同時,幫他們樹立信心,讓他們知道原本屬于大人的世界,小孩子也可以參與,并有能力去解決一些問題,更在情境創設中培養他們樂于助人的愛心意識。】
2.教學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A.展示實物(地磚),請生觀察其形狀。(板書:地磚的)
B.學生分組測量地磚邊長數據,(提示:測量是盡可能的取整厘米數。)并用至少兩種不同的方法計算出地磚的周長。抽生說算理,師板書。
方法一:10+10+10+10=40(厘米)
方法二:10×2+10×2=40(厘米)
方法三:10×4=40(厘米)
C.全班討論:你覺得那種方法最好記憶,最簡便?為什么?
如果正方形的邊長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呢?
由此得出:(板書)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生齊讀公式兩遍,并在題單上默寫。
師:邊長代表什么?4代表什么?
師:要求正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什么?知道正方形的邊長,就可以求出什么?
【設計意圖:從實際情境出發,充分放手讓學生動手、動嘴、動腦、獨立思考,通過探索、交流、觀察、歸納等形式推導出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三、練一練
判斷題
(1)正方形的周長等于它的邊長的4倍。
(2)兩個正方形的邊長相等,周長也相等。
(3)邊長5厘米的正方形,周長是25厘米。
(4)一個正方形的周長是24米,邊長是6米。
【設計意圖:對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加以鞏固。】
四、數學與生活:
丫丫的一張正方形照片,邊長30厘米,要給這張照片做一個邊框,邊框有多長?
丫丫的正方形窗簾,邊長為100厘米,給三邊做漂亮的花邊,需要多長的花邊?如果做兩層呢?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時檢測學生是否掌握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并能在此基礎上加以靈活運用,同時,為學生樹立“我能行”的自信心。】
五、實踐活動:
(1)學生分組用2個地磚拼大的長方形。
(2)計算其周長。
(3)請生說說想法。
(4)與原來兩塊地磚的周長相比,拼成的長方形的周長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親手“拼一拼”的操作,再求出新拼成的長方形的周長,并組織小組及小組間的交流,肯定不同的方法,提倡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策略,逐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板書:
地磚的周長
方法一:10+10+10+10=40(厘米)
方法二:10×2+10×2=40(厘米)
方法三:10×4=40(厘米)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5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長方形和正方形》。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今天我將貫徹這一理念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教材是連接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紐帶,在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這節課的內容選自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二節,是學生在對長方形和正方形已經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認識。它為以后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與面積以及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作奠基。
二、說學情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為此我分析了學生的情況。在一年級下學期學生已經對長方形、正方形有了直觀感知,大部分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也能說出長方形有兩條長邊和兩條短邊,4個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條邊都相等,4個角都是直角,不過對于精準的語言表達和概念的描述上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本節課的學習應重點放在學生的驗證過程和表達上。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學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從邊和角的角度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稱,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二)過程與方法
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具體的操作思考過程中,增強觀察、操作、猜想、驗證等數學思維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探究過程中,感受學習空間與圖形的價值,增強空間觀念。
四、說教學重難點
通過以上我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為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學難點為觀察、猜想、驗證等自主探索的過程。
五、說教法和學法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鑒于學生思維發展的階段特點,我采用了觀察法、實驗法及嘗試練習法,并把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經驗建立聯系。這樣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學習知識,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六、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重點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新課導入
首先是導入環節,我將采取復習導入的形式請學生說說在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是四邊形,四邊形有什么特征。
接下來利用大屏幕展示一些常見的四邊形,請學生將黑板上的四邊形進行分類。選擇出較為特殊的四邊形即長方形和正方形,此時我會提問:你能準確說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嗎?順勢引出本節課課題:長方形和正方形。
【設計意圖】從簡單的回顧中引入新課,既復習了舊知,又為探索新知做好鋪墊,同時使學生感受到知識之間的系統性。
(二)新知探索
接下來是教學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環節,我主要采用談話法、啟發法等。
(1)首先請同學猜想:仔細觀察手中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紙,猜一猜它的邊和角有哪些特點?在小組里說一說。
(2)其次請同學針對猜想進行驗證并出示小組活動要求:
①用直尺量一量或動手折一折、比一比,你能發現哪些邊的長度相等?
②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四個角,你能發現什么?
(3)其次小組匯報介紹驗證方法并匯報長方形的特征:
預設學生可能會出現三種情況:
①學生通過量一量,從中看出上下邊長度相等,左右邊長度相等。我順勢介紹“對邊”的概念。并與學生一同總結:通過用直尺測量長方形的不同邊,驗證了長方形對邊相等的特征。
②有的學生通過折一折,說明對邊相等。
③當學生充分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之后,我會請同學們舉起手中的長方形,互相看一看,你們的長方形一樣嗎?(顏色、大小都不相同)雖然長方形的顏色大小不同,但是不是驗證后都發現長方形的對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這一特征?那也就是說,無論什么樣的長方形,它的邊和角都有這樣的特征。
我因勢利導介紹“對邊、長、寬、邊長”等各部分名稱,并讓學生指一指數學書的封面哪條邊是長?哪條邊是寬?在自己的正方形紙上標出邊長。
(4)最后提問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邊和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我會根據學生的回答形成表格。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設計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提供大量的機會讓學生去動手和表達,具有時效性,使數學充滿真實感和親切感,學生能感受其存在的價值。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做課堂的小主人去探究發現,印象更深刻。
(三)課堂練習
接下來是鞏固提高環節,我會設置三道不同層次的練習題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點。
1、辨一辨:下面的圖形哪些是長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平行四邊形?把序號填出來。
2、填一填。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不同層次練習題讓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完成,在解決問題中強化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認識,起到深化理解的作用。
(四)小結作業
在課程的最后我會提問:今天有什么收獲?
引導學生回顧: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本節課的課后作業我設計為:你能從生活中找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嗎?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驗證。
【設計意圖】這樣的設計能讓學生理解本節課的核心,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提高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和應用意識。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6
一、說教材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分數的初步認識”《幾分之一》。
根據《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1、使學生認識、讀寫幾分之一的數,會比較大小。2、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語言表達能力。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其中我把“認識、讀寫、比較大小”確定為本課的重點。把“理解含義”確定為本課的難點。
二、關于教法、學法
教學中,我采用“問題解決式”的教學方法,力求知識讓學生自己學會。同時利用、圖形等輔助教學。
下面,我就把這節課的教學過程展示給大家。
三、教學流程
(一)第一個環節:復習導入,計劃2分鐘完成。首先我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秋節吃月餅導入復習。我是這樣導入的:中秋節的時候你們吃月餅了嗎?今天啊,老師也帶來了一些月餅,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你們愿意嗎?(出示復習題)①把4塊月餅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塊?②把2塊月餅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塊?③把1塊月餅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塊?從而引出課題:這半塊月餅用我們以前學過的數應該怎樣表示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幾分之一”。(板書、齊讀課題)
【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切入,既激發了興趣,又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
(二)第二個環節探究新知,計劃用20分鐘完成。
1、第一個步驟自主探究。我出示自學指導:①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寫作()。②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寫作()。③把一個圓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寫作()④先自己看書自學,想一想,填一填,再和同桌說一說。(時間3分鐘)
【自學指導的設計,能夠更加明確地引導學生自學。】
學生自學過程中,我要深入其中,了解學情督促自學,為匯報作準備。
2、第二個步驟匯報交流,①我組織學生逐題匯報,并借助幫助學生理解1/2的含義: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寫作1/2。(板書)然后組織學生進行說理訓練,通過練說、指名說、互說等形式理解的1/2含義。
②接著引導學習讀寫。重點強調書寫順序,并介紹各部分名稱及讀寫方法。1/2讀作二分之一(板書)。
③1/4、1/3的認識方法與1/2基本相同,但要大膽放手,讓學生通過知識的遷移,自主理解1/4、1/3的含義。(我適時板書)
④接下來設計了一個拓展練習:舉出生活中幾分之一的數,說說它的意義。【使學生知道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可以用幾分之一的數來表示,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最后進行小結:像1/2,1/4,1∕3,這樣的數都是分數。(板書)
3、第三個步驟動手操作。共設計2個操作活動:①第一個活動按要求折出一個長方形的1/5,并涂上顏色。②第二個活動拿出喜歡的圖形,折出幾分之一涂上顏色。
【這個環節將例1和例2的活動進行了有機的整合,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分數的含義。】
匯報時組織學生到前面邊演示邊匯報,并貼在黑板上,觀察不同的折法,異中求同。
4、第四個步驟比較分數的大小。(5分)
出示例題【引導學生借助實物比較分數大小,并總結規律:分子
是1的分數,分母越大,分數越小。】
【以上就是探究新知,也是本節課的核心環節。我采用想、說、折、比等活動強化重難點;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說來強化思路,培養思維能力。】
(三)第三個環節:鞏固提高,計劃10分鐘完成。
我設計了3組練習題
1、看圖寫分數2、判斷對錯。3、寫分數,比大小。
【通過各種不同層次的練習,鞏固本節課知識。】
(四)第四個環節:本課總結(2分鐘完成)
【讓學生談收獲,總結歸納本課的內容。】
(五)第五個環節:課堂作業(5分鐘完成)
【目的是了解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
1、填一填:1/5讀作( ) 三分之一寫作( )
2、比大小:1/4()1/5 1/6() 1/3
最后設計了一道思考題【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得到發展。】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7
一、教材分析
“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教材是在學生已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整數是單位“1”的疊加,而分數是單位“1”的均分,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是學生認識數的一次質的飛躍。
本節課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幾分之一既是一個分數,又是一個分數單位,對以后認識幾分之幾、分數大小的比較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分數,能結合具體圖形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會讀寫幾分之一,能直觀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幾分之一的認識過程,體驗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獲得數學學習的活動經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具體實例,感受到數由整數向分數的擴展,體會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會讀寫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難點:理解分數的意義。
四、教學方法
講授法、直觀演示法、動手操作、自主探究。
五、教學具準備
學具:每組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紙片若干。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彩筆,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紙片,1分米長的線段,兩分米長的繩子。
四、教學過程
(一) 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利用小朋友們喜歡的《西游記》的故事創設一個分東西的情景。同時播放背景音樂。
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這一天,天氣特別熱,師傅就派豬八戒和沙僧找水喝,沒想到,他倆找到了一個大西瓜,他們可高興了,豬八戒實在忍不住了,就商量著和沙僧先吃掉這個西瓜,可是倆個人該如何分西瓜才公平呢?
(二)學習新課、探究新知
1、 引入“一半”,引導學生經歷分數“從整體知識到分數
知識”的數學化過程。
(1) 學具操作,理解“一半”
先讓學生說一說該如何分西瓜,怎樣知道是“一半”, 然后通過折圓形紙片的一半,強調平均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分,明白只要把一張紙平均分成兩份,每份都是這張紙的一半。為下一步理解分數的的意義打下基礎。
(2)發揮想象,創造符號,表達“一半”
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可以通過畫圖、寫字或者寫數字等方式創造出表示一半的符號。
學生自由活動,小組交流,展示,讓學生說出理由。表揚學生的創新精神,著重針對畫圖的學生作品講解。
在小結中總結三個共同特點,第一,都注意到了平均分;第二,都平均分成了兩份;第三,都取了其中的一份。(師邊說邊板書—,2,
1),引出在數學上,一半可以用1/2來表示,數學上把像1/2這樣的數叫做分數。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分數。(板書課題:分數的初步認識)
接著引導學生明白:中間短短的橫線叫分數線,表示平均分;分數線下的“2”表示平均分成兩份,分數線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再讓學生齊讀分數。
(3)進一步理解1的意義: 2
①讓學生動手用各種圖形來表示出1/2,體驗不同折法。
②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要求學生運用準確的數學語言描述1/2所表示的意義,特別要講清是誰的1/2。并啟發思考: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們都可以用1/2 來表示,那是為什么?理解只要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兩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③展示沒有平均分的例子,引導學生進行討論,通過這些反例來突出“平均分”在分數概念中的核心作用,形成有意義的建構。
這一環節著眼一個“動”字, 通過教師有意識的引導,讓學生主
動地從不同的角度去進一步認識1/2,豐富1/2 的表象,建構1/2 的意義,使學生對數的認識由整數擴展到了1/2,也為后面學習其他分數提供思路和方法。
2、故事銜接,深入認識分數
(1)就在豬八戒和沙僧準備分西瓜的時候,孫悟空從天而降,批評了他們,八戒只好求饒,說西瓜四個人一塊吃,你能幫他們再分一分嗎?通過故事的發展,自然引出對1/4的認識。
(2)動手操作,創造1/4。
通過折長方形紙片的1/4,加深對此分數的理解。
(3)利用圖形,探索其他分數
①讓學生利用紙片等材料通過折一折、畫一畫,表示自己喜歡的分數,并請部分學生將自己的作品貼在黑板上相應的分數下面,說說分數表示的意思。這一極具探究空間的開放性活動,再次提供給學生自主創造的機會,在“做分數”和交流的過程中得到了更多新的幾分之一,對分數的認識也由1/2擴展到了幾分之一。
②繼續創造幾分之幾
我們知道豬八戒是最饞嘴的,我們幫他們把西瓜分成了四份,可是豬八戒一不留心吃掉了兩份,它吃掉了西瓜的幾分之幾呢?
學生思考,展示交流 重點理解:里面有幾個?
五、鞏固新知,拓展思維
1、 基礎練習:讓學生辨別圖中陰影部分可以用1/2表示2414嗎?加深對分數的理解。
2、 提高練習:讓學生用分數表示陰影部分,學以致用。
3、 拓展練習:一條長1米的繩子,把它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 )米,也就是( )。
六、課堂總結: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8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西師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認識東南西北》的第一課時。我準備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法學法和教學流程五個方面來闡述我對教材理解和設計意圖。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
《認識東南西北》是在學生掌握了前、后、左、右等方向、并用這些方向詞描述物體相對位置的基礎上,對方向和位置的再一次認識。本課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學習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表達與交流物體所在方位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間概念,為進一步學習東南、東北、西南、西北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我制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知道地圖上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能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過程與方法:經歷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過程,體驗方向的相對性,發展學生的方位感和空間觀念。
3、情感與態度:通過教學活動,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4、教學重點:能準確的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5、教學難點:分辨地圖上物體所處的相對位置,能在不同的位置認識方向,感受東、南、西、北方向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三、教學策略
1、學情分析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東、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識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的經驗,并通過第二學年的學習,已經會用上、下、左、右、前、后來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對學習本課新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設計理念
(1)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認識東南西北》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數學常識,實踐性、應用性很強,有力的體現了新課標中指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一基本理念。
(2)合作、探究
新課改積極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重視挖掘學生的已有經驗,溝通不同學科之間的相同知識點,再加以整合,有利于本節課重難點的突破。
四、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
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互動、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根據自己的學習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通過師生、生生互動,合作、探究等方式,讓學生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新知識。
2、說學法
課程標準指出:“必須轉變學生舊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上力求體現: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
五、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卡片、小黑板。
六、教學流程
數學學習不是一個簡單、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學生體驗探索、實踐活動的過程。基于這一理念,本節課我將進行以下幾個環節的教學: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的一開始,我先和孩子們做了一個互動指方向的游戲。孩子們:你們留心剛才活動中用到哪些方向詞了嗎?今天,老師帶來了東、南、西、北這四位新朋友,我們一起來認識它們吧!這樣的安排,不僅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鞏固以前學過的方向詞,還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融洽了師生之間的關系,并為后面認識東南西北埋下伏筆的同時順利地導入了新課。
(二)、探索交流,學習新知
1、讀兒歌、辨方向
首先,我讓孩子們齊讀兒歌《東南西北》,由兒歌引出幫助小明辨別方向的方法,這是學生已有經驗的體驗,而且以這首兒歌作為教學重點突破拐杖的同時,讓學生體驗助人為樂的快樂。
2、探方法、學新知
基于學生年齡和知識建構的特點,本著從易到難的原則,我從生活中抽象出簡單的平面圖來進行新授。師:孩子們,怎樣在地圖上認識東南西北呢?請仔細觀察這幅地圖,你發現了什么?對,這就是方向標。我們看一幅地圖,首先要看方向標。同時直接告訴孩子“地圖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制的。”并通過讀一讀、指一指的方法幫助孩子記憶方向。
師:剛才在孩子們的敘說中,我把這幾個方向詞寫在了黑板上,你發現這幾個方向有什么關系嗎?我把南北相連,東西相連,像一個什么(十字)這叫十字形方向標,它也可以幫助我們記憶方向。只要我以十字交叉點的中心為觀測點,就知道它上面是北……右面是東。接著我通過找一找、說一說的方法,讓孩子們發現:操場一直在中間,位置又沒有變,怎么一會東、一會西、一會南、一會北呢?原來觀測點不同,方向也就不同,說明方向是有相對性的。
(三)、靈活運用,拓展延伸
1、得新知、活運用
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初步形成“先確定一個方向,再來辨認其他幾個方向”的辨認方法。在孩子們掌握這個方法的基礎上,我出示教材情景圖:孩子們,學了這些知識,我想通過三個活動來考考你們!你們接受考驗嗎?這樣的交流不但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我先讓學生在街道地圖和中國地圖上查看建筑物和自己所在省的東南西北,再開展說一說、畫一畫、有獎搶答和旅游策劃等形式多樣、學生感興趣的活動,讓學生參與練習,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水平。這些活動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強化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
2、拓延伸、比智慧
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本節課的拓展延伸方面,我結合生活實際,設計了由給出游樂園要修建的五種建筑物,讓孩子們小組合作、發揮想象、共同交流“繪制樂園平面圖”這個活動。它不僅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培養了孩子們的創新意識、小組合作意識和動手操作能力。
(四)、歸納總結、暢談感受
有總結才有收獲。孩子們,這節課我們在地圖上認識了東南西北,你有哪些收獲?通過談話,教會學生在歸納學科知識的同時,享受學習過程的快樂!
(五)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既突出了重點和難點,又體現了知識性與簡潔性,讓學生一目了然。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9
908978797有人說,課堂教學是一幅畫,潑墨如注,惜墨如金;有人說,課堂教學是一首詩,起承轉合,跌宕起伏。所有這些都在向我們傳達同一個理念,那就是:教學是一門藝術。下面我就結合《看一看,擺一擺》的教學設想談談我對課堂教學藝術的理解與把握。我對本課作了如下設計:一、依據課標,說教材;二、教學法設想;三、預設教學程序;四、教學效果預測與反思;五、板書設計;六說評價
一、依據課標,說教材
(一) 教材分析 :
本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上冊第 八單元“可能性”的內容。在現實世界中,嚴格確定性的現象十分有限,不確定性現象卻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論正是研究不確定性的規律的數學分支。標準將“概率”作為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四個學習領域之一“統計與概率”中的一部分,從第一學段起就安排了有關的學習內容。本單元主要是教學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可能性,使學生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著不確定的現象,并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這部分內容可用四個課時來教學。我講的主要是第1課時,例1和例2的內容,使學生初步體驗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下面我就本節課說一說教學目標。
(二)設計理念:本著讓學生學習身邊的數學,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的理念。讓學生在自己的親身經歷中感悟、體會、認識、基于這樣的理念,設計了一個個游戲,讓學生去動手實踐,感受數學知識就在身邊。
(三)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 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 (2) 結合具體的問題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簡單描述事件發生結果。
過程與方法 :(1) 創設有趣的活動和游戲,如摸球實驗、涂色活動及抽簽游戲等,讓學生經歷“猜想—實踐—驗證—推測”的過程,體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 (2) 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對積極參與、勇于交流的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四)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初步體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 難點:結合具體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現象,能夠描述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
(五)教具準備: 乒乓球、盒子、抽簽的卡片 、課件
二、教學法設想
在本課教學中我運用了以下的教法:創設愉快的教學情境,利用有趣的數學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挖掘教材及學生的潛在因素,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本節課主要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組內設有組長、匯報員、記錄員來組織和調控整個學習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通過親自動手操作,獲得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體驗,同時養成學生樂于與同伴合作、交流的習慣。
三、預設教學程序:
綜上所述,我將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分為了五大環節:
(一)、游戲激趣,導入新知;
(二)、活動體驗,合作探究;
(三)、體驗激趣,深化所學;
(四)、聯系生活,拓展視野;
(五)、動手操作、實踐感知
下面我就將本節課具體的設計意圖闡述如下:
(一)、游戲激趣,導入新知:
新的課程改革在數學教學方面,十分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而創設的情境一定要包含數學模型,因此,在上課伊始,我丟掉了教材中聯歡會主題圖的引入,而是選用了“石頭、剪子、布”這一項師生互動的游戲來導入新課,這項游戲學生再熟悉不過了,在他們猜測了老師和自己誰會贏之后,師生共同進行游戲,并要求學生做好記錄,游戲結束后,從同學們的記錄結果和開始猜測的結果的對比中得出結論,自然的引出一些事件的發生是有可能性的,指出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從游戲的形式導入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的欲望,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進入到教學的第二環節。
(二)、活動體驗,合作探究:
在本環節中設計了一組摸棋子的游戲,共將此環節分成三個板塊來進行:
一是讓學生感知“一定”與“不可能”在課前教師為每組的同學各準備一袋大小個數相等的棋子。二是體驗“可能”并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大小。三是實際感知可能性的大小,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新知,上下相連,使所學過渡自然進入教學的第三環節。
(三)、體驗激趣,深化所學
此環節的設計來源于聯歡會情境圖的啟發,依據學生的分組情況為每組學生準備了各種水果和托盤,來進行“水果拼盤”的競賽,共設立了五項內容A.一定是桔子B.一定不是桔子C.可能是桔子D.很可能是桔子E.桔子的可能性很小,讓學生在托盤中擺出相應的答案。實物的再現再一次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參與,動手、動腦、動口,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小組合體的意識,對所學的知識達到了貫通,進入教學的第四環節。
(四)、聯系生活,拓展視野
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用“一定、可能、經常、偶爾、不可能”等詞語,說說生活中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來源于生活,同時又應用于生活,進而完成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動手操作、實踐感知”讓學生用手中的圓形紙制做搖獎轉盤,并用顧客或商場經理的不同的身份來設計,再次感知所學。
四、教學效果預測與反思
我想:通過以上環節的教學,在課上,同學們都將以全部的熱情和精力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積極思考、自主探究,在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獲得樂學、愛學、會學的情感體驗,感受到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是生活中存在的,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通過板書突出教學的難、重點,為學生掌握知識和記憶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在設計板書時注意兩點。
(1)圖文并茂,條理清楚,層次明確。
(2)突出重點.與課堂教學的小結相呼應
六、說評價
數學教學應提倡“學中用、用中學、學用結合、學以致用”。在教學過程中,學和用事一個整體。這節課中,為實現教學目標,我所設計的每一個教學游戲活動始終將學生置于一種自主、和諧、輕松的自然學習氛圍中,從而使學生在不斷地習得中將知識內化,為學生自我求知、自我獲取知識創造了有利條件,促進了學生思維的活躍和才能的發揮。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0
說教材分析:
本單元學習除法的豎式計算,“買新書”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連除和乘除的混合運算,是本學期學習解決問題的一個難點。教學時應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提出問題并選擇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我知道解析應用題的核心是分析數量關系。因此在教學中用三個環節處理這個問題,首先采用看圖找信息、根據信息提問、讀題、找關鍵句子等過程讓學生理解題目的意思上;其次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采用了讓學生匯報思路想法,教師點撥的方式,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學生學情分析:
學生在此之前學習過很多有關應用題的問題,如:比多比少問題、連乘法問題等;也曾學習了兩位數、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有關計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最大的困難不是計算的問題,而是分析數量關系。學生學習數學時能正確分析把握數量關系一直是個難點。需要對加、減、乘、除的意義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需要從實際生活事件中進行抽象。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了乘加、乘減、除加、除減、連乘等兩步運算,而對于連除法數量關系是第一次接觸。面對這種實際情況,要達到預期的目標要求,就需要借助一些直觀的手段和一定的方法。學生由于個性的影響,遇到解決問題的題型,個別學生沒有搞清題意就著急動手計算;再有部分學生不分析數量關系,因此理解題意不夠準確。
教學目標:
1、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連除、乘除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能夠正確運算。
2、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經過獨立分析,合作交流的過程獲得良好的情感的體驗,感受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連除、乘除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能夠正確運算。
教學難點: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講解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這節課我們主要來學習運用以前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問題一:管理圖書室的劉老師在整理圖書時,遇到了一個數學問題,板書:“學校圖書室買來200本書,放在2個書架上,每個書架有4層。”你能根據這幾個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嗎?
1、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師適時板書。
2、我們先來解決“平均每層放多少本書?”這個問題。
3、師:誰能把這些信息和剛才的問題完整的描述一遍。
(先指名讀,然后全班齊讀題目。)
4、師:同學們思考這個問題怎么解決?
(有思路的同學把手舉起來,試著在練習本上列出算式。)
5、匯報:找不同的寫法到黑板板書。
(1)200÷2=100(本);100÷4=25(本)。
師:這樣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呢?請結合這道題的信息,給大家講講。
(2)200÷2÷4=100÷4=25(本)。
師:這樣列算式解決問題的想法和(1)這種想法一樣嗎?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1
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本節課是在學生了解周長的一般意義及長、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礎上,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1) 給出了兩種計算的方法:一種是直接應用周長的含義將各邊的長度連加; 另一種是根據長、正方形邊的特征列出簡便的計算方法。不僅體現算法多樣化,同時體現了思維的不同水平。
(2) 在探索活動的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概括長、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公 式,以便在解決問題中靈活運用,體會數學的抽象和簡潔。
(二)、學生分析: 學生在二年級的時候已經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特征,知道了它們都有4條邊,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4條邊都相等。在上一節課學生學習《周長》知道了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就是4條邊的總和,這些都是本節課學習的知識基礎。三年級的學生還具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新舊知識遷移的能力,在合作學習解決問題的經歷,這些能力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學生在歸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公式時有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具體情況,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 結合實例進一步理解周長的含義,經歷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過程,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并能利用這些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 通過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比較能力、創新能力。
3. 在探究周長計算方法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獲得良好的情緒體驗。
說教學重點、難點、關鍵點:
本著課程標準,我在認識了本節課教材在整個知識結構中所處的地位,考慮學生認知情況的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教學重點、難點、關鍵點。 教學重點:掌握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1、說課的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小學數學課本第五冊第七單元“分數的初步認識”第一教時“認識分數”及93頁做一做。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擴展。無論在意義上、讀寫方法上以及計算方法上,分數和整數都有很大差異。學生初次學習分數會感到困難。分數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但“物體和圖形的一半”卻是學生所熟悉的,因此,本節課主要從學生所熟悉并感興趣的現實經驗出發,并通過動手操作,幫助學生理解一些簡單的分數的具體含義,讓學生體會到分數來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況下才能產生分數,給學生建立初步的分數概念,為進一步學習分數和小數打下初步的基礎。
3、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幾分之一,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
(2)、能直觀地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3)、溝通生活和數學的聯系,感知生活中的數學。
4、教學內容的編排特點:
(1)、教材以“游樂園”的形式,呈現了本單元的基本學習內容,體現了在玩中認識數學以及人與生活、自然的有機聯系。
(2)、“認識幾分之一”通過兩個學生分月餅的情境引入分數,使學生知道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塊月餅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寫作 。利用遷移推想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3)、學生通過動手折出之分幾一、創設學習情境,重視教學知識的操作性,讓學生充分感知分數,并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5、教學重點、難點及關鍵
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產生分數和認識幾分之一是教學重點;感知分數的意義和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比較是教學難點;教學的關鍵是提供學生盡可能多的材料,通過學生折、玩、涂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知分數的意義和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比較,重視學生的思維發展。
二、說教法
設計這節課主導思想是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讓學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玩一玩中探索分數的意義,親自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新課標》中提出的:“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三、說學法
1、 通過直觀形象的圖形、實物中認識“平均分”、進而感知分數的意義。
2、 進行比較、動手實踐中學習數學,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
四、本節課教學設計主要分四個環節進行
1、 活動引入,體會平均分。
2、 主動探索,感悟新知。(從面到點)
(1)認識幾分之一:平均分——分母的意義——幾分之一的意義——揭示課題。
(2)認識1/2 :不同的圖形用相同的分數表示。
3、 利用學生資源(動手操作)比較分數的大小。
4、 在生活中找分數,讓學生體驗分數來源與生活。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3
尊敬的評委老師和在座的同仁們,大家好!我說的這節課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認識分數》的第一課時《認識幾分之一》。
這節課我借助了電子白板等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在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的前提下設計了本節課。學生第一次接觸到分數,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擴展,孩子們在生活中已有平均分的經驗。
基于以上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知識目標(結合具體的情境和直觀操作初步理解幾分之一的意義,會正確的讀寫分數,知道分數的各部分組成,會比較簡單的分數大小。)、能力目標(通過操作、觀察、分析、比較,培養觀察分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發展思維;并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使探究意識、創新意識得到發展。情感目標(感受到分數在實際生活中的必要性,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同時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同時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為落實三維目標,突破重難點,我設計采用了情境教學法,通過電子白板的視頻播放功能,創設動畫情境,激發學生興趣。以啟發式教學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發展學生創造性。同時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方法讓孩子們更積極的參與這節課。
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對于“平均分”概念的理解作為第一個整合切入點。通過播放動畫,以小猴子的口吻提問,更能激發孩子們的求知欲。利用白板的直線工具讓學生自己操作分蛋糕,體會平均分的必要性。通過聚焦放大“平均分”,從而強化平均分,體會其重要性。在教學分數組成及其含義時,通過借助白板里的工具尺子及書寫批注等功能,并利用遮擋拉幕聚焦等功能,及時檢驗學生的學習結果。
在同學們動手折一折等活動的基礎上,進行巧妙的遷移,由平面的圖形到生活中的鐘面上的分數。直接通過白板的資源庫調出鐘面,讓孩子們“撥動鐘面上的分針和時針,表示鐘面的1/2,1/4等。”學生通過先思考再操作,這樣可以深化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學生在操作的同時提升信息素養。另外,分數大小的比較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我沒有直接讓孩子們比較分母是一的分數的大小,而是,采用讓學生先把圓的其中一份畫上斜線,然后通過在白板上進行操作、觀察、討論并總結出比較的方法。緊接著出示分層練習題,加強鞏固應用。
整節課是在引發學生認知沖突的基礎上,利用電子白板輔助教學,通過學生的操作探究獲取知識,在靈活應用中發掘創新能力。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4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0×5=?》。
教材分析:
《0×5=?》是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二個內容。學生先學習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然后再發現有關0的乘法規律的基礎上學習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乘法,最后學習連乘。《0×5=?》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因為一個數和0相乘得0,學生不易理解,容易和加法混淆,乘積怎樣寫也容易出現錯誤;幾乘0得0后,很容易忘記加進位上來的數。為了分散難點,教材把一個因數中間有 0和一個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安排在學生學會了一位數乘二、三位數的一般運算方法之后進行講練,這樣可使難點分散,便于學生集中精力學習在乘的過程中,0的具體處理方法。學習《0×5=?》,有利于學生完整地掌握整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并為以后進一步學習連乘乃至于學習小數乘法打好基礎。
教法學法:
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更好的學。計算教學都是從簡單到復雜螺旋上升的,最基礎的計算原理和方法支持了這樣的發展提高。本節課的教學以學生為主課件情景為背景,通過探索每盤蘋果順次減少至0的過程,計算蘋果總數,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通過試一試計算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乘法,引導學生動腦,動眼,動手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計算知識和經驗,把新舊知識結合在一起,體會計算時的相同點,促進認知同化,完善認知結構。把數學課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教學目標:
1. 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數相乘都等于“0”的規律。
2. 探索并掌握一個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計算方法,理解算理。
3. 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學習中的簡單問題,培養學生應用的意識和能力。
4、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培養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教學重點:
1. 掌握“0”和任何數相乘都等“0”的規律。
2. 掌握一個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從這種設計理念出發,為了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增強教學效果,使學生計算能力得到真正發展,我對本節課設計有以下幾個環節:復習,問題情景,建立模型,解釋應用,全課總結五個環節。
一、復習
通過口答一個五是( ) 二個五是( ) 三個五是( )口答完畢讓學生說說第2、3題的加法和乘法算式,口算7×5= 4×5= 8×5 = 5×5 = 9×5 = 6×5 = ,口答完畢讓學生說說任意2題表示的意思。目的是讓學生回憶整數乘法的意義,熟練掌握整數乘法的意義
二、問題情景
通過創設情境
(1)5個盤子,每盤放3個蘋果,提問:這里有幾盤蘋果?每盤有幾個?一共有幾個蘋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然后每盤蘋果順次減少至0,都讓學生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目的是讓學生真正弄懂0的基本含義,整數乘法的意義。用有趣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推理歸納。
根據0×5=0想一想:0×6,0×7,0×8。……又是得多少呢?
學生回答后,讓學生做課本P34“算一算”3道題,然后指名學生回答口算結果。(0×3=0,7×0=0,0×26=0)
引導學生歸納“0與任何數相乘,結果都是0”的結論。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推理歸納能力。
(3)小結、深化。
再次引導學生認識:0乘幾和幾乘0都得0,0乘0也得0,所以0和任何數相乘都是0。目的是強化0與任何數相乘,結果都是0的規律。
三、建立模型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教師指導完成課本P34“試一試”中1、2題,讓學生初次掌握一個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計算方法,理解算理。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精神。
四、解釋應用
1、課本第35頁練一練。(要求用豎式計算)
學生獨立完成后進行全班交流。
2、用你喜歡的方法算。
21×3 43×2
201×3 403×2
210×3 430×2
全班完成后交流,把你的算法告訴其他同學,讓學生體驗算法多樣化。
3、練習設計。
我買20枝鉛筆和30本書,每枝6元,每本9元,一共需要多少錢?
目的是檢驗學生是否會用學過的方法計算一個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乘法,是否會解決涉及到的簡單的實際問題。
五、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你認為一個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乘法豎式計算時要注意什么?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5
我說課的內容是認識分數,本節課選自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十單元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與學法以及教學過程這5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教材分析
在本冊本單元學習之前,學生認識的數都是整數,而認識分數是數的概念的第一次拓展。并且分數的意義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本節課認識分數,是認識一個圖形或物體的幾分之一。幾分之一既是一個分數,又是一個分數單位,對以后認識幾分之幾、分數大小的比較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基于本課教學內容在本單元的地位與作用及教材編排意圖,我擬定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初步認識分數,能結合具體圖形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會讀寫幾分之一,能直觀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運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方法比較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2.能力目標:讓學生經歷幾分之一的認識過程,體驗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獲得數學學習的活動經驗。
3.情感目標:通過具體實例,體會分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幾分之一的意義;
教學難點: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產生分數,建立幾分之一的表象。
三.教學方法
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基于這一理念,本節課我采用了情境教學法、直觀演示法、操作實驗法、觀察法和討論法等教學方法,通過設計豐富多彩的分食物、折紙片、涂顏色、找分數等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主動構建數學知識。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長方形紙、圓片等圖形的圖片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由小朋友到郊外游玩引入分食物。
(1)有四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平均每個小朋友分幾個?
(2)有2瓶水,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幾瓶?這兩個問題,學生很自然的用2、1等整數來描述分的結果,這時我出示第三個問題:
1個蛋糕平均分給兩給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多少?學生會說每個小朋友分半個,“半個”還能像剛才那樣用整數來表示嗎?那該用什么樣的數來表示呢?
設計意圖:這個問題成為教學的出發點和矛盾產生的創生點,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此時教師揭示本節課教學內容并板書課題:認識分數(板書)
(二)自主探索、合作學習
1.認識1/2 (1)課件演示,初步認識:多媒體課件演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的過程。指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個蛋糕的一半。用數學的語言來說,就是這個蛋糕的二分之一,寫作1/2。(板書: 1/2 ) 接著引導學生明白:中間短短的橫線叫分數線,表示平均分;分數線下的“2”表示平均分成兩份,分數線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再讓學生一起讀一讀,讓學生借助分蛋糕說一說你是怎么理解1/2的,明白平均分成的兩份中,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2)動手操作,促進內化:
①讓學生動手用長方形紙來表示出1/2,體驗不同折法。
②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要求學生運用準確的數學語言描述1/2所表示的意義,特別要講清是誰的1/2。并啟發學生思考:不同的圖形,只要是把它平均分兩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③判斷涂色部分是不是1/2,引導學生進行討論,通過這些反例來突出“平均分”在分數概念中的核心作用,形成有意義的建構。 這一環節著眼一個“動”字, 通過教師有意識的引導,讓學生主動地從不同的角度去進一步認識1/2,豐富1/2 的表象,建構1/2 的意義,使學生對數的認識由整數擴展到了1/2,也為后面學習其他分數提供思路和方法。
2.認識幾分之一 出示一個1/3的圖形,讓學生交流指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1/3,追問4份、5份·······又應該怎樣用分數來表示?課件出示已經分好的圖形,讓學生試著用分數來表示。總結:把一個圖形或物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它的幾分之一。
3.比較分數的大小 課件出示課本的例2,通過讓學生折一折進一步感知分數的比大小。先折出圓片的1/2,1/4,直觀比較大小,再猜猜看與1/8比較誰大誰小,并且通過折紙驗證自己猜想的對不對。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使學生體會和感悟:同一個物體,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得到的每一份就越少,完善學生對幾分之一的認識。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把練習按照基礎——提高——拓展分成了三個層次,意在能讓學生更好的鞏固新知,并能在此基礎上有所提高和拓展,做到有趣、有益、有層、有度。
1.基本練習:把一張紙條平均分成三份,用紅色線表示的那一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數表示,分成六份呢?加深對分數的認識。
2.找出下圖中生活中的分數。提供生動有趣的畫面,讓學生感知并找出其中藏著的分數。并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解決問題。
(四)總結提高,拓展延伸
老師做簡單總結,激發學生學習分數更濃厚的興趣,為下面的學習打基礎。讓學生找出多美滋廣告里藏著的分數,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06-11
三年級數學上冊《交通與數學》說課稿06-11
三年級上冊數學《周長》說課稿01-16
數學三年級上冊《筆算乘法》說課稿06-18
青島版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02-18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06-10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1-12
三年級數學上冊《交通與數學》說課稿范文10-30
最新數學三年級上冊交通與數學說課稿范文10-03
數學三年級上冊《筆算乘法》說課稿范文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