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時間:2022-11-12 18:26:16 數學說課稿 我要投稿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么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

  一、說教材與學情分析

  本節課主要內容是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筆算方法。教材首先創設了《猴子分桃》的故事情景。第一次2只猴子分48個桃子。這一內容在第一單元口算除法中學過,在這里主要介紹除法豎式的寫法,以及豎式中每一步的具體意義。第二次是3只猴子分48個桃子,十位上的數不能被3整除,口算就不太容易了,需要列豎式計算。

  學習本內容前,三年級學生已經熟練地掌握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的方法和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對于除法豎式的書寫已有一定的基礎,初步具備利用除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根據新課程標準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結合本課的特點,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兩位數、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三位數)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

  2.結合具體情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數感。

  3.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實驗、類比、建立模型的過程,感受“數形結合”的思想。

  本課的重點是:掌握列豎式計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 本課的難點是:除數不能被被除數最高位上的數整除而出現余數的除法。

  二、說教法與學法

  (一)教法。為喚起學生對已有除法計算知識的回憶,在教法上導入時先復習舊知,再創設情境。在探索時采用直觀的方法,借助多媒體課件,認識算理,形成初步印象。在學習活動的形式上,又采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

  (二)學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算法的掌握上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在算理認識上采用合作交流,強化理解。

  三、說教學流程。

  根據本節課的知識特點與確立的學習方式,其教學程序按以下幾個環節進行:

  (一)復習舊知,創設情境;

  (二)問題驅動、探索算法;

  (三)情境延伸、再探算法;

  (四)分層練習、鞏固新知;

  (五)歸納總結,拓展升華;

  (六)作業設計。下面我就各個環節的設計作具體說明:

  (一)復習舊知、創設情境

  首先出一些簡單的除法題目,讓學生回憶起這些題目的做法,通過復習,喚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回憶,為學習本節課做準備。其次,創設情境:“花果山果園的桃子豐收了,可是兩只猴子正在為怎么分桃子而犯愁,我們一起去幫幫它們好不好?”

  利用故事創設情境,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引出問題,為下面的學習做了心理上和知識上的準備。

  (二)問題驅動、初探算法

  “2只猴子怎么分48個桃子?”問題引出以后,學生很容易列出算式,接著安排了借助直觀的圖片探討“48÷2”的算法。這一環節我分兩個層次進行:第一層次“自主探討、尋求算法”;第二層次“合作交流、認識算理”。

  在這一環節的探討中,主要完成對筆算除法(列豎式計算)的基本認識與理解。首先通過交流,然后在對幾種算法的比較中,突出列豎式計算的意義。

  在這一環節的安排上,從教學的意義上講,符合課改的精神和現代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即面向全體學生。因為交流算法對他們來說有機會參與,也有能力參與。在認識算理時,讓能力強的同學說一說十位上的商表示什么意思?個位上的商表示什么意思?這種把問題的探討引向深入,來發揮他們的優勢,正是考慮到個性的差異。

  這一環節我基本上是放手讓學生自主去探索。因為,第一是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其次是學生有能力、也有一定的心理驅動。對于有一定困難的學生,我在巡視中注意發現,并及時地予以指導。

  (三)情境延伸、再探算法

  這一環節主要是學習例2,計算“48÷3”。在環節過渡上采用情境延伸,將例1中的“2個猴子分桃”改為“3個猴子分桃”。這樣既延伸了情節,又暗示了探討方法的延續性。

  在過程的安排上我又依照如下兩個層次進行:第一,操作體驗、直觀感知。學生通過擺小棒來體驗分法,這樣達到對“48÷3”的直觀認識。第二,小組合作、探討算法。因為這是一個認識的升華,所以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合作學習的作用。但這里不同于上一環節中對算法的認識,要突出引導學生對十位上商1后余1的認識,即十位上余1表示1個10,再與個位上的8合起來被3除。

  (四)深化知識,鞏固提高

  我選擇安排了書中的兩個習題,即教材第55頁試一試的第

  1、2兩題,但對兩題的練習提出不同的要求。第1題首先要求學生估算出每題的得數,然后再讓他們利用本節所掌握的算法計算各題。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估算是小學階段應該具備的一個基本能力,它必須滲透在每個學段的教學中;第2題突出應用意識的訓練。首先根據題中的信息進行加工整理,完成編題練習,然后再進行解答。而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新課標的基本要求內容之一。

  (五)歸納總結,拓展升華

  “1.同學們,你們在這節課里,有哪些收獲? 2.在計算兩位數、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時要注意些什么?”通過對本節課進行總結歸納,加深學生對本節知識點的理解,并讓學生找準自己的易錯點,明確努力的方向。

  (六)作業設計

  本著鞏固本節重點,以及作業量適中的原則來設計。

  四、說板書設計。

  結合本課的特點,采用圖文結合式的板書設計,從直觀性與條理性考慮,既突出重點,又力求簡約。

  五、設計理念。

  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力求在學習方式上有所突破,本節課的設計理念是:

  1、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作為課堂教學的基調,在情境的創設中激發心理需求,在問題的探索中,感受數學的魅力。

  2、以促進學法的掌握作為本節課的重點。

  3、以力求體現“數學的趣味性”作為本節課的特色。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2

  一、傳統教學和高效教學

  最初的時候,是按照傳統教學的方式進行備課的。課堂上教師進行知識點的講解與演示,學生聽講,做簡單的筆記。整節課按照引例→定義→分析定義→解題→畫出圖象→挖掘性質→總結性質→習題練習→課堂小結的流程進行。因為是傳統教學,所以在第一次試講中,課堂容量很大,課程進度較快,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幾乎沒有,導致學生對于直接給出的結論只能生搬硬套,對于老師給出的演示并不能完全吸收。因為沒有后續作業的處理,所以在知識反饋上沒有確切的結論。

  而從第二次試講開始,就開始啟用了導學案制。在這里選擇導學案制教學出于這樣幾點考慮:1.自新課標課程改革實施以來,一直提倡使用導學案制來打造高效課堂。這是現行教育變革的大勢所趨,作為新教師理應學習新的教學方法并將其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去,不僅提高自己身的能力和水平,同時也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了學習品質。2.之前去沈陽20中學習時就聽到有學校用導學案制的方法授課,重能力輕知識,將教師的身份定位為牧民,即其主要任務是將學生帶到知識的草場,讓其自主學習,以此取代以往的填鴨式教學。而且有過聽課的基礎,導學案制授課對我而言也并非絕對陌生。3.希望能夠通過匯報課接觸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也想在匯報課的準備中給自己一個挑戰,最終選擇了對于我而言并不十分得心應手的導學案教學,都是希望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更多的學習和鍛煉。

  二、導學案的設計與調整

  既然選擇了采用導學案制教學,就必然涉及到一個全新的問題,如何設計導學案。對此,我查閱了一些相關資料,了解了導學案的本質其實是引領學生學習,它的出現更加突出了“以學生為教育主體”的新型教育理念。既然是以學生為主體,而且導學案所面對的是所有的同學,那么導學案的設計就必須要切合學生自身的思維特點和能力水平。

  在設計導學案的過程中,我先確定了導學案的整體規劃,主要希望學生通過自主的學習探究兩個點,一個是指數函數的概念,另一個是指數函數的基本性質。其中,第二個探究點相對來講比較容易,學生通過畫圖可以輕松的看出指數函數的簡單性質,而第一個探究點就略顯困難。難點在于,首先學生并不能夠通過生活實例順利的抽象出函數模型,其次以學生先用的知識遷移能力并不能看出指數式和指數函數式之間的聯系,最后,對于用形式定義函數的模式,學生還感覺有些陌生,并不能夠看出這個形式的內在限定含義。

  所以,經過每一次的試講和修改,最終將導學案的命題修改為:

  1、有哪些與我們生活有關的實例應用到指數冪的運算?

  2、如果兩個變量滿足關系:(其中為常數)是否能夠構成函數?若構成函數,指出該函數的定義域。

  3、指數函數的定義是:

  以遞進式的方式提問,不僅可以引領學生在學習時層層遞進,由淺入深的理解知識,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體系的構建過程。

  三、例題和練習題的選擇

  在導學案中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例題和習題,對于從未出過題目的我,必然也有一定的難度。

  在選題之初,我先是研究了書上的例題,然后又研究了幾本練習冊上的練習題,同時也查閱了一些其他老師的課件和教案,參考了一下前輩老師的選題。我發現,課堂練習的選題不光要和已學知識點具有相當高的契合度,同時也要兼顧到不同的類型和出題方向,還要考慮難易程度是否遵循了階梯型排序。這些問題是以前在學校讀書的我從來沒有想過的。

  針對以上幾點,在函數概念處,一道指數函數概念辨析,其目的是讓學生深切領會指數函數的解析式所必須具有的結構特點,第二道是給出解析式,已知是指數函數求解參數,其目的在于將指數函數式的結構特點理解透徹,從會分辨到會應用的一個提升。

  而在指數函數性質一塊,主要涉及的就是比較大小的一類問題。這類問題有幾個不同的類型,分別是底數相同指數不同、底數不同指數相同、底數指數均不同。通過三類問題讓學生總結三類不同的問題應該有怎樣不同的解題策略,這也是例題選擇上要突出的一個重點和難點。

  四、課件與動態演示的制作

  在課件制作上我力求簡潔且突出重點。本節課涉及到的課件有兩個,一個是隨課堂推進而時時改變的幻燈片,一個是底數對于指數函數圖像影響的動態變化圖。

  在幻燈片的制作過程中,不光要考慮自身對于課堂進度的推進程度,同時也要考慮在課堂上可能出現的不同狀況。比如在引例中,不光要準備自己即將要講的例子,同時還要考慮學生可能會例舉什么樣的例子,可以在學生給出不同的例子時,在幻燈片上打出相應的事例。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之時要對課程的進行過程有一個預設的判斷,并對課堂上可能出現的不同情形都進行充分的準備。

  其次,在利用超級畫板制作底數大小對于指數函數圖像影響的動態圖例時,要清楚的標出底數是變量,讓同學可以清晰的看見底數不同時,如何影響指數函數的圖像。

  五、教學詳案的寫作與改進

  之所以要寫教學詳案,主要是想糾正自己在上課的過程中所出現的不是十分合乎規范的語言,或是不嚴謹的語言表述。通過之前的幾次試講,發現自己在課堂上的語言比較隨意。

  所以,在被提出了要注意課堂語言表述的要求后,我將課堂上要說的話結合教學設計寫成了教學詳案,并對詳案進行字斟句酌的修改和訂正,力求每句話都表意正確且簡單易懂,符合數學思維,嚴謹而沒有紕漏。

  在寫作和修改詳案的過程中,我發現,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這樣一類語言。它不是嚴謹的數學語言表述,但是老師說出來,學生卻可以理解老師要說的是什么。我們在上課的時候就必須要盡力避免這類語言的出現。因為不規范的語言的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以不規范的語言教學,就無法要求學生做正確規范的表述,這種表述落實到題目上,就無法成為合乎數學要求的文字表述。用規范的語言表述,不管是對老師還是對學生都是一個必須養成的良好習慣。

  六、實際教學過程中還存在的問題

  雖然在前期的準備過程中做了很多改動和改進,但是在實際匯報課程中依然出現了不足。

  首先,在匯報課開始的時候,要求學生從生活實例中提取數學模型,依然存在很大的困難。這一現象的存在其主要原因是學生的抽象能力有限,而教師一味的要求學生達到抽象的結果,所以在學生的理解上出現了脫節的現象。所以這就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學中,哪怕是課前的引例,也要有相應的鋪墊和環環相扣的分析,然后再進入正題。這不僅便于學生對于知識內容本身的理解,同時也可以很好的理解引例之所以為引例的意義,讓學生自然的消化知識點,在原有知識的“生長點”上自然的尋找新的知識,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

  其次,在教學內容的推進上并不十分順利,這一問題主要反映在指數函數的定義的理解上。學生在見到以“形”定義的函數時,并不能一針見血的發現這個“形式”給予了函數本身什么樣的限制條件。對分析定義的能力有所欠缺。這就反映出了我在平時教學中,更經常的將對于基本概念和定理的分析直接拋給學生,沒有良好的鍛煉學生的分析,總結和概括的能力。這也是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改進的地方,不能僅僅的教給學生知識,更要讓學生掌握如何學習,理解,內化知識,并能夠自我的去探求知識的真相。

  最后,在小組活動中也存在著冷場,學生討論不積極,展示活動不主動的現象。這主要在于我對于課堂氣氛的調動顯得十分稚嫩,力不從心,沒有找到良好的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知識點和提高課堂氛圍的方法。在匯報課中有著明顯的體現,這也是在今后的平時教學中所要改正的地方。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3

  教學目的:

  1、經歷非整十的兩位數除以一位數上的個位是0的除法筆算方法的探索過程,掌握這種筆算方法。

  2、在學習活動中,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造,逐步樹立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掌握筆算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不夠商1用0占位。

  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針對本課內容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學會質疑。

  二、自主探索,領悟算法。

  1、動手操作,分組活動,匯報交流,教師演示分法。

  2、列豎式計算。

  3、討論商的個位上為什么要寫0。

  4、驗算。

  5、小結。

  三、鞏固深化,應用拓展。

  1、想想做做1.2.3.5.6。

  2、討論交流,集體訂正。

  四、總結評價,點撥學法,全課小結。

  五、作業布置。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說課的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小學數學課本第五冊第七單元“分數的初步認識”第一教時“認識分數”及93頁做一做。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擴展。無論在意義上、讀寫方法上以及計算方法上,分數和整數都有很大差異。學生初次學習分數會感到困難。分數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但“物體和圖形的一半”卻是學生所熟悉的,因此,本節課主要從學生所熟悉并感興趣的現實經驗出發,并通過動手操作,幫助學生理解一些簡單的分數的具體含義,讓學生體會到分數來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況下才能產生分數,給學生建立初步的分數概念,為進一步學習分數和小數打下初步的基礎。

  3、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幾分之一,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

  (2)、能直觀地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3)、溝通生活和數學的聯系,感知生活中的數學。

  4、教學內容的編排特點:

  (1)、教材以“游樂園”的形式,呈現了本單元的基本學習內容,體現了在玩中認識數學以及人與生活、自然的有機聯系。

  (2)、“認識幾分之一”通過兩個學生分月餅的情境引入分數,使學生知道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塊月餅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寫作 。利用遷移推想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3)、學生通過動手折出之分幾一、創設學習情境,重視教學知識的操作性,讓學生充分感知分數,并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5、教學重點、難點及關鍵

  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產生分數和認識幾分之一是教學重點;感知分數的意義和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比較是教學難點;教學的關鍵是提供學生盡可能多的材料,通過學生折、玩、涂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知分數的意義和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比較,重視學生的思維發展。

  二、說教法

  設計這節課主導思想是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讓學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玩一玩中探索分數的意義,親自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新課標》中提出的:“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三、說學法

  1、 通過直觀形象的圖形、實物中認識“平均分”、進而感知分數的意義。

  2、 進行比較、動手實踐中學習數學,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

  四、本節課教學設計主要分四個環節進行

  1、 活動引入,體會平均分。

  2、 主動探索,感悟新知。(從面到點)

  (1)認識幾分之一:平均分——分母的意義——幾分之一的意義——揭示課題。

  (2)認識1/2 :不同的圖形用相同的分數表示。

  3、 利用學生資源(動手操作)比較分數的大小。

  4、 在生活中找分數,讓學生體驗分數來源與生活。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5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

  認識幾分之一,是蘇教版20xx秋季版三年級上冊第87—88頁例1、例2。

  二、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分數的初步認識” 這一單元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使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從整數到分數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因為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它們都有很大的差異。分數概念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不容易一次學好,所以,現行的小學數學教材,分數的教學分兩次進行。第一次是分數的初步認識,第二次才是系統的學習分數知識。本單元只是初步認識。認識“幾分之一”又是認識幾分之幾的第一階段,是單元的“核心”,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學生的后續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學生以后學習分數、小數等知識以及分數應用題是十分重要的。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點:初步認識分數,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會讀寫幾分之一。

  2.能力發展點:親歷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遷移類推的能力。

  3.情感滲透點:在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及自主學習的精神。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

  4.創新開發點:通過折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創造幾分之一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的思維品質。

  三、說教法

  1.轉變角色 放手促學

  現代教育理論告訴我們:“學生存在著主體性的巨大潛能,他們完全有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行為的主人”。因此,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我努力創設平等、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生生交流,親力探究新知的全過程。體會到探究的快樂,成功的欣喜,合作的愉悅。

  2.聯系生活 引探創新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巨大的數學課堂”。因此,本節課我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認識幾分之一,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并鼓勵學生創造出幾分之一,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3.創設情境 升華認識

  小學生思維活躍,但只有在寬松、愉快的環境中,他們的聰明智慧才能充分施展發揮,他們的真情實感才能毫無忌諱的流露。針對這一點,我以學生喜歡的野餐為主線,創設教學情境,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大大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積極地意義建構。

  四、說學法

  1.自主學習策略

  在本課教學中,我堅持以學生為主,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由選擇材料表示它的二分之一,自己創造正方形紙的四分之一和幾分之一,通過折一折、涂一涂、說一說等實踐活動,自主探究,突破本課的重難點。

  2.合作學習策略

  建構主義特別提倡合作學習,認為“合作”是建構主義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因此,在通過折紙探究幾分之一的含義時,我鼓勵學生充分地合作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取長補短,增長見識,真正實現“1+1〉2”。與此同時,學生的表達能力,觀察能力,比較能力,辨析能力,傾聽的習慣等,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合作意識不斷增強,為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鋪墊孕伏

  通過創設野餐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分食物的過程中,體會怎樣分才能使兩位同學美譽意見,這邊學生會講到每人分“兩個”這樣就比較公平,公平的分我們也叫做“平均分”,為本節課認識幾分之一奠定了一個基礎。

  (二)自主探究、合作共研

  就本節課而言,感悟分數的含義和理解“是誰的”的含義是教學的重點、難點所在。為此,我設計了有梯度的三層探究活動。

  1.認識二分之一

  當結合學生的敘述和課件演示,使學生明確:把一塊蛋糕平均分成兩份,每 份是這塊蛋糕的一半后,激疑:半個蛋糕用我們學過的1、2、3這樣的整數還能表示嗎?引出二分之一這個分數,同時教學二分之一的讀寫法。并引導學生理解: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十一。讓學生借助生活經驗,初步理解二分之一的含義。緊接著,教師讓學生分小組任選一個圖形材料折出它的二分之一。這樣,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組內交流,進一步深化對二分之一的理解。也為后面對四分之一的理解做好了應有的知識準備。

  2.認識四分之一

  由于有對二分之一的理解作為基礎,在對四分之一教學的處理時,我主要采用遷移的策略,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出:把一張正方形紙平均分成兩份和四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并鼓勵學生創造出多種方法折出一張正方形紙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同時,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折法不同卻都能表示這張正方形紙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使學生認識到:不論一個圖形形狀如何,只要是把它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3.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回到分食物的情境中,通過剛才的學習,讓學再說說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兩份、四份、八份,每份是它幾分之幾,通過分同一個物體比較每份的大小,我們可以得到:當物體相同時,分的分數越多,每一份就越小。找到規律后緊接著進行練習,加深認識。

  (三)應用辨析 深化認識

  通過尋找身邊的分數和幫助張大伯解決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我們的生活運用于生活,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歸納總結 拓展延伸

  課的最后,讓學生自己談感受和收獲,引導學生自覺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梳理,并利用課外拓展題,再次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進一步加深對分數的理解。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6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簡單的平面圖形、認識了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以后進一步學習其它圖形的基礎。所以,要落實好這部分的教學任務,使學生在快樂、充實的課堂中得到一定層次的提高。因此,本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例一是借助涂顏色的活動,讓學生從眾多的圖形中區分出四邊形,并感悟到四邊形的特點;例二讓學生對各種四邊形進行分類,對不同的四邊形各自的特征有所了解,特別是加深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教材通過找一找、涂一涂、分一分等一系列的活動,加深學生對四邊形的了解。我覺得教材這樣的編排符合中低段兒童的心理特點。

  所以,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我作了課前調查,調查表明:大部分學生對于四邊形并不是一無所知,但也不十分清晰,而且不同學生的認識存在差異,對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學生只是直觀上理解,還不能概括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基于對教材的認識和分析,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課件出示不讀》

  二、教學目標

  1、通過感知和認識四邊形的特征,能夠正確區分和辨認四邊形并進一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通過觀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活動,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的過程。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和探索數學的.樂趣。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四邊形的特征。

  教學難點:通過對四邊形的分類,進一步認識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征。

  四、設計理念及實施方法

  突破重難點的關鍵是:創設適合學生的問題情境和探索氛圍,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

  1、本節課的教學我盡量運用直觀的教具和現代教學手段,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為了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始終貫徹主體性和活動性的教學思想,指導學生運用以下學習方法1、動手操作的方法。通過分一分,圍一圍等活動,認識四邊形及其特征。

  2、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如在合作中分類出不同的四邊形。

  3、觀察比較法。通過觀察主題圖和圖形,找出四邊形,再通過分類等活動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使學生在合作中學會知識,體驗了學習樂趣

  五、教學設計思路:

  教學過程是否部署得科學合理,關系教學的成敗,因此為了圓滿地完成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下面三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課件》

  上課前,與學生交流你們喜歡那些體育運動?讓我們到運動場上去《課件主題圖》讓學生從熟悉的校園情境中發現的圖形,能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與課程內容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使生活與數學的外延重合,學生興趣盎然,不僅從整體上感知了生活的幾何圖形,而且產生了對四邊形的感性認識,同時,四邊形作為幾何圖形之一,又滲透了集合的數學思想。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課《課件》

  在這一環節之中,我設計了讓學生動手做一個四邊形初步感知四邊形的特征,在教學時,先讓學生在題卡上找出四邊形,涂上喜歡的顏色,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師在課件上展示》,讓學生通過比較,明確哪些圖形是四邊形,再引導學生逐步明確四邊形的特征,《師課件在課件上展示四邊形的特征。

  在學生找出的四邊形的基礎上,給這些不同的四邊形分類。四邊形的分類教材上展示了三種不同的分法,在教學中,我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鼓勵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來分類,這個環節,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說說你是怎么分的。了解學生的思考方法,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其次,進一步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學生給圖形的分類中,大部分是把長方形和正方形分為一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根據邊和角,用三角板、直尺、或對折的方法主動去探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接著用課件展示出它們的特點,《課件長方形正方形》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這個過程學生選擇的方法是多樣的,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展現自我的舞臺,讓學生在這個舞臺上盡情演繹,盡情發揮,盡情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在老師的賞識中把課堂推向了高潮。

  使學生對四邊形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從模糊到清晰,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了學生合作意識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三)拓展延伸,深化練習

  經過上述的教學,我抓緊機會讓學生鞏固已學的知識,在課件上出示練習題。《課件題》讓學生找出四邊形,說出生活中的四邊形,畫出自己的四邊形。用這些方法來加深對四邊形特征的認識。接下來,我設計了一個趣味性的練習,《課件》這樣一來,學生不但發現生活中四邊形是無處不在的,而且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來。也讓學生明確生活處處皆數學,數學處處皆學問。激發學生學數學,愛數學的情感。

  板書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也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為了更好地運用這一手段,我用課件展示四邊形的特征及長方形正方形的特點。整個板書重點突出,簡潔明了,更有利于輔助學生準確理解教學內容。

  四邊形的認識《課件出示不讀》

  四邊形:四條邊,四個角

  長方形:對邊相等

  正方形:四條邊都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

  這節課主要是以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為主,教師引導為輔,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過幾次的試教和網上交流大家提出的寶貴意見再加上團體的研討,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進行了不斷的修改完善,基本達成了課前預定的教學目標。但值得深思的是,如何加強部分潛能生的動手能力,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必須關注的問題。

  謝謝大家!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7

  一、簡析教材

  循環小數是個新知識。這部分內容概念較多,又比較抽象,是教學的一個難點。教材通過例7和例8,先讓學生做除法。通過實際計算,發現這些除法無論除到小數點后面多少位都除不盡。根據學生計算出的除法豎式,讓學生觀察它們商和余數的關系,由于余數是重復出現,商也重復出現,而且這樣的重復是循環不斷的,從而引出循環小數的概念。進而簡單介紹循環小數的簡寫。接著,教材通過兩個數相除時商的兩種情況介紹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的概念。最后簡單教學循環小數的近似值。

  以前學生對小數概念的認識僅限于有限小數,學了循環小數等概念,小數概念的內涵進一步擴展了,學生認識到除了有限小數以外,還有無限小數。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和掌握循環小數的概念;掌握循環小數的計算方法。

  2、能力目標:培養觀察能力,提高計算能力。

  3、思想目標: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法學法

  依據新課程的理念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在教學中采用了如下的教學學法。

  1、以趣激趣,引入新課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斯基指出:“如果教師不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只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情懷,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可見,新課導入中激趣的重要性。新課開始,我采用故事情境法,讓學生體驗“循環”的意思,從而說說生活中的“循環現象”,深入理解循環的意義,為后面學習新知作個好的鋪墊。

  2、主動探索,建立認知

  新課程指出: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依據這一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一個小組計算的動手情境,讓學生動手計算,引導學生主動探索,通過讓學生試算、觀察、比較、討論等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讓學生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在大腦中建立多層次多網絡,讓學生更深入理解小數還可以分成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無限小數中還有循環小數等。

  3、練習中滲透數學思想

  好的練習設計能夠鞏固學生的知識,進而延伸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學完新知后,我設計了三類練習,一類是填“有限小數、無限小數、循環小數”,在學生填完后我適當進行總結,深入滲透“循環小數是無限小數,但無限小數不一定循環小數;有限小數一定不是循環小數”的思想。第二類是練習循環節的近似值,這也是本課的教學內容之一,主要讓學生理解循環小數的簡寫形式時進一步鞏固以前學過的求近似值,加強知識間的聯系。最后我設計了一道“趣味數學”題,一方面讓學生學研究循環小數的規律,另一方面感受數學給我們帶來的內在美。

  四、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

  1、講故事“從前有座山……”讓生說說為什么這個故事講不完?

  2、揭示“循環”,讓生舉例生活中的循環現象。

  3、引入到數學現象中。

  以故事引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也是現在課堂所追求的一種情境教學。并讓學生結合生活說說循環現象,為新知教學架梁鋪橋。

  (二)探索新知

  1、小組合作計算四道題目,其中一道的商是除的盡的,三道的商的是除不盡的。并組織討論:將這些商分分類,你們發現了什么?

  2、交流總結得出: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以及循環小數。

  3、重點研究:循環小數的特征(得出定義及探索是怎樣發現它是循環小數的)

  4、讓學生出題判斷是否是循環小數,加強理解循環小數的定義。

  5、深入得出:循環小數一定是無限小數,無限小數不一定是循環小數,有限小數一定不是循環小數。(并舉例證明)

  6、看書并教學循環小數的簡寫形式。

  這部分內容是本課的重點,我采用小組合作探索的方法讓學生自主地研究小數的兩種形式: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及循環小數。這充分體現新課標提出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最后一個環節的設計――看書質疑,對新知及時進行鞏固,并讓學生提出想學習循環小數的簡寫形式,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三)練習設計

  1、填空(有限小數、無限小數、循環小數)

  (1)出示六個數,你們有什么疑問?(3.1604是什么意思?)并教學三個循環節的寫法。

  (2)讓學生填空。交流并小結:先選出有限小數,再做無限小數,從無限小數中得出循環小數。滲透數學思想。

  (3)教學循環小數的近似值。

  2、填空:用“四舍五入”法取循環小數的近似值。

  3、判斷題:錯的說說原因。

  針對本課知識點較多,我在練習設計時考慮到多層次、多角度。并在第一題的練習中滲透數學思想,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

  (四)總結延伸

  1、說說本節課學到什么知識?

  2、趣味數學(課外延伸題)

  最后我設計了一道“趣味數學”題,一方面讓學生學研究循環小數的規律,另一方面體驗數學的美。(教師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靈活運用,比如玩個數學游戲等)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8

  各位評委、各位領導:你們辛苦了!我叫***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小樹有多少棵》,它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的內容,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設計、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簡要闡述我的教學思路。

  教學內容:

  《小樹有多少棵》這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五冊第一單元第2、3頁的內容。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上學期已經熟練掌握乘法口訣基礎上,新學期的第一節課。教材利用三捆小樹的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探索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整千數的口算方法,也是學習兩位數乘一位數口算方法的基礎,為第四單元、第六單元學習筆算乘除法打基礎。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通過口算訓練,既能培養學生迅速的口算能力,發展學生的注意、記憶和思維能力,同時也是學習筆算的基礎。

  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前一階段的學習已經能熟練掌握一位數乘一位數的表內乘法,能運用已學乘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并對用乘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有著濃厚的興趣。

  教學目標:

  ⑴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⑵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體驗數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正確計算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

  教學難點:

  發現規律,將乘數是整十數的口算方法,遷移到乘數是整百、整千數的口算乘法中。

  教法學法: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我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發現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個“發現者”。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展開思維,發現方法,發現規律,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2.練習法,練習在數學教學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本節課在新課后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通過一系列靈活多樣,一定量化的訓練,使學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3.遷移法,由于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十分緊密,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就應當運用遷移規律,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以舊引新。乘數是整百、整千數的口算方法,就可以從乘數是整十數的口算方法中進行遷移,這樣的知識遷移,最后轉化為技能技巧,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首先我用激勵的語言祝賀孩子們成為三年級的小學生,歡迎他們重新回到學校。

  以美化身邊的環境為契機引出情境圖。

  1.探索新知

  (1)仔細觀察并說出數學信息。(2)根據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3)試著解決問題:3捆小樹一共有多少棵?

  (板書課題:小樹有多少棵)引出:20×3=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是教學的必要手段,讓學生在情境中提出問題,嘗試解決問題,并鞏固復習乘法的意義,為新課的教學奠定基礎。

  2.討論算法。(學生經過獨立思考,交流算法)

  (1)20+20+20=60(2)2個十乘3是6個十,就是60。(3)2×3=6,20×3=60 先不看20后面的“0”,2×3=6,乘完后再在6的后面加一個“0”,所以就等于60.

  3.優化算法:以上算法你認為哪種更簡單?

  由于學習過乘法的意義,所以學生會根據已有的經驗排除加法,很自然地選擇第三種方法。而第三種方法是本節課希望學生掌握的口算方法,所以教師抓住機會及時總結、強化。

  4.小結:在乘的時候先不看乘數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積的末尾添上同樣多的“0”。

  5.師生共同將題目補充完整,教師板書為學生做好示范,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6.追加問題:4捆小樹有多少棵?5捆呢?(讓學生獨立完成題目進一步強化口算的方法。)

  二、 遷移應用,探索規律。

  1.出示練習

  3×2 5×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學生通過獨立計算,得出算式的結果,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這幾組題目,找一找豎列算式的規律,用自己的話說說發現了什么?學生能夠發現,一個乘數不變,另一個乘數的末尾依次多一個“0”,積的末尾也多一個“0”。學生已經把整十數乘一位數的方法遷移到整百數乘一位數,此時進行方法的強化,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計算的方法,既訓練學生的思維,又發展學生的語言。

  2.拓展訓練

  1、3000×2 5000×4 6×7000

  在學生總結出整百數乘一位數口算方法的基礎上,隨即出示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學生能夠類推出相同的方法,使學生真正理解添上同樣多的“0”的含義,并且把這種口算的方法熟記于心,達到內化的目的。

  2.數學游戲

  教師事先準備好卡片,以同桌為單位開展游戲活動。

  游戲規則:一位學生取一位數,另一位學生取整十、整百或整千數,然后兩個學生都計算這兩個數相乘的結果,看誰算得又快又準確。

  (設計意圖創設游戲環節,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培養學生的思維獨立性和靈活性。)

  三、 變式練習,積累內化。

  1.口算練習:(學生獨立計算,指名說說算理。)

  2頁3題30×4 50×8 9×600 40×5 60×7 800×4

  3頁2題70×8 30×6 600×9 4×60 20×7 3×800

  90×5 8×50 700×4

  2.歸納鞏固

  整十數、整百數、整千數乘一位數,先不看()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的末尾添上()的“0”。

  2、布置作業。

  解決問題:3頁3題(利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鞏固復習乘法的意義)

  四、說板書設計

  小樹有多少棵

  20×3=

  ① 20+20+20=60

  ② 2個十乘3是6個十,就是60。

  ③ 2×3=6,20×3=60

  【設計理念:簡潔明了,能讓學生一目了然,黑板的右邊空出來,方便學生自由練習。】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9

  教材分析:

  本課是北師版小學數學第五冊第八單元第一節課的內容,在本課中滲透了概率的思想,初步感受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確定性。

  教學目標:

  1、通過“猜測------實踐------驗證”,經歷事情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探索過程,初步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對一些簡單事件的可能性進行進行描述,并和同伴交換看法。

  3、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經驗,在活動交流中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并在和同伴的交流合作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使學生認識到事件發生存在可能性,并能描述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教學難點:理解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不同的,能根據已知條件對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進行比較。

  說設計思路:

  本課設計的主線是: 摸球實驗-------機智問答-------解釋生活現象-------描述生活現象。 從摸球實驗入手使學生理解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確定性;通過摸球游戲引入可能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采用動手操作,實驗探究的學習方式,理解可能性有大有小,并找到其中的規律。學生經歷了猜測,實驗,驗證的過程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另外,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積極參與游戲,學會簡單的推理方法,讓學生在自己喜歡的游戲中學習,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初步的推理能力及良好的學習態度。

  機智問答,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本課重點,可以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相對應的問題,拓寬學生的思路。 幫小明解釋生活現象,將知識從紙上延伸到生活中,學生明確學習了可能性之后有什么用呢? 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

  用所學詞語說一句話,來描述生活中的事情,學生可以更加靈活的運用確定性和不確定性來聯系實際,闡述生活現象,進行簡單的推理,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中來解決問題。

  在如何突破重難點時,注重學生的體驗,提出問題后,先猜測結果是什么?再實踐驗證,看看實際和猜測是否一致。使學生經歷知識探索的全過程,從而感知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我在教學中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重視教學情境的創設,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一開始,又摸球游戲引入新課,使學生在摸球的過程中,通過自身的親身體驗,來樹立事情發生的不確定性和確定性,從而會進行簡單的推理。在練習時又創設了小明這個小朋友的一些活動,都是與生活緊密相連的、學生所喜聞樂見的問題,如天氣,上街等情境,因此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是非常濃厚。最后,你能用今天所學的詞語說一句話,來描述生活中的事情嗎?因為學生學習了知識就可以用,所以學生參與的特別積極,也就達到了我們的預期目的。

  二、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直觀的感受。

  本課中,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摸球游戲,從一開始的個別人摸球,得出一定性和可能性,再到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游戲,從學生摸到黃球和白球次數的不同,來猜測盒中的黃球和白球的多少,再到驗證猜測是否準確,從而得出可能性有大有小這個結論。學生全員參與,讓學生親歷知識探索的過程,真正讓每一位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直觀的感受,從而真正理解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學生獲得了直觀的感受后,結合自己的活動經驗和生活經驗,有特定的詞來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的不確定性和可能性。

  三、重視組織學生對于學習結果的交流。

  在重視學生進行充分的活動的基礎上,讓學生對某些事件的可能性或對事件的推測結果先進行獨立思考,并用特殊的語言來描述,再引導學生針對事件的可能性和對事件的推測結果先與同伴交流,促進相互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本節課組織學生進行了兩次交流,一次是將摸球結果,猜測的結果與同學進行交流;第二次是用詞語來描述生活中的事情,與同伴交流。在交流中,共同發現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并能將所學知識與生活機密聯系起來,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即充分體現了“學習有用的數學”這個教育教學新理念。 四、重視小組合作,使每一位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

  本課中的小組合作有兩次,一次是摸球游戲是以6---8人小組為單位進行,第二次是最后用所學詞語來描述生活中的事情,是以 4人小組為單位。我的學生已經三年級了,小組活動已經可以很有序地進行了,明確了問題后,孩子們自行選出組長,在組長的統一安排下進行活動或是討論、交流,或是游戲。雖說不是非常有效,但是普通的活動都可以進行了,像一些探究性的問題或活動還是無所適從,沒有什么有效的結果。如何使小組活動真正做到有效,如何使小組真正成為學生學習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幾個問題還需要我們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分數的簡單計算》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內容。分數的簡單計算是在學生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教學內容都是運用直觀的圖形來表示分數并進行運算的。這樣的數形結合教學,通過形象思維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分數計算的模型。

  教學目標有三: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2、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3、培養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主動應用數學的意識。

  其重點是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的算理。難點是1減幾分之幾的分數減法。

  二、說教法

  學生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初步認識了分數的含義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學生初次學習分數的計算,受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的影響會感到困難。因此,本單元主要是創設一些學生所熟悉并感興趣的現實情境。幫助學生理解一些簡單的分數的具體含義,給學生建立初步的分數概念,為進一步學習分數和小數打下初步的基礎

  在這堂課中,我把目標定位在數形結合有利于解決具體問題。對分數意義的理解上,努力實踐著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的課程理念。學生剛學了兩節課的分數的初步認識,能憑直覺算出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但對于為什么可以這樣算還不是很明確。所以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自主探究算理,進一步讓學生通過畫圖、實物演示及看多媒體演示來明白這樣計算道理,并適時制造矛盾沖突,進一步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整堂課從直觀到算式,再從算式到用直觀來解釋。力求把看似簡單的課上出數學味。

  三、教學流程

  在教學中,首先復習導入,著重溫習分數單位的概念。讓學生掌握分數單位,為新的探究學習做好準備。

  接著在情境中分蛋糕,通過直觀圖形的演示,探究分數簡單加減法的算理。特別是對于“1減幾分之幾的分數減法”要引導學生通過畫圖,或著實物演示來探尋計算方法!

  在學生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簡單分數計算方法進行歸納總結,并運用具體的習題來鞏固。

  在教學中,要通過數形結合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意識和數學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掌握運用數形結合的思維方式來理解數學,感受數學的美感和數學的實用性!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1

  教材分析:

  《地磚的周長》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周長》的第四課時。本節課突出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了解、認識正方形的周長,解決實際問題。本節是本單元的第四節課,由于學生對周長的概念、以及怎樣計算圖形的周長已經有一定的認識和生活經驗,因此教材中創設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情境——幫我的女兒丫丫測量和計算裝修房間所需的相關數據,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探索和歸納出計算正方形周長的正確方法。通過“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說一說”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充分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以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2.能夠運用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3、培養學生通過數學實踐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教學設想: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地磚的周長》說課稿

  通過計算“地磚的周長”這一真實、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掌握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然后通過量、算、歸納、說、拼等手段,加深學生對正方形的周長的認識。在此過程中,教師不斷創設情境,讓學生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同時,培養學生樂于助人的愛心意識,從小樹立“我能行”的自信心,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將數學課與生活融合在一起。

  教具準備:

  正方形圖片、實物(地磚)、題單、課件。

  學具準備:實物(地磚)、尺子。

  教學流程:

  一、復習舊知。

  1.師:同學們師:同學們,前兩天大家已經初步認識了圖形的周長,那誰能用一句話告訴老師,什么是周長?怎樣求圖形的周長?

  2.出示正方形。

  師:請說出圖形的名稱。

  正方形的特點是什么?

  如果要計算正方形的周長,需要測量它的哪些邊的數據?

  師:真是一群能干的孩子,那現在林老師遇到了一些問題,你們愿意用你們學到的這些本領來幫助林老師,做一個能干、又有愛心的孩子嗎?

  【設計意圖:鞏固舊知,為今天的新課做好鋪墊,奠定基礎。】

  二、創設情境,教學新知。

  1.談話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老師有一個非常可愛的小女兒,名叫丫丫,就快滿五歲了,和你們一樣,她非常非常渴望擁有一間屬于自己的漂亮房間,所以呢,我按照裝修師父的要求買了一些材料,需要同學們來幫助老師測量和計算一些數據,你們可以嗎?

  【設計意圖:情境的創設,是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知道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同時,幫他們樹立信心,讓他們知道原本屬于大人的世界,小孩子也可以參與,并有能力去解決一些問題,更在情境創設中培養他們樂于助人的愛心意識。】

  2.教學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A.展示實物(地磚),請生觀察其形狀。(板書:地磚的)

  B.學生分組測量地磚邊長數據,(提示:測量是盡可能的取整厘米數。)并用至少兩種不同的方法計算出地磚的周長。抽生說算理,師板書。

  方法一:10+10+10+10=40(厘米)

  方法二:10×2+10×2=40(厘米)

  方法三:10×4=40(厘米)

  C.全班討論:你覺得那種方法最好記憶,最簡便?為什么?

  如果正方形的邊長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呢?

  由此得出:(板書)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生齊讀公式兩遍,并在題單上默寫。

  師:邊長代表什么?4代表什么?

  師:要求正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什么?知道正方形的邊長,就可以求出什么?

  【設計意圖:從實際情境出發,充分放手讓學生動手、動嘴、動腦、獨立思考,通過探索、交流、觀察、歸納等形式推導出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三、練一練

  判斷題

  (1)正方形的周長等于它的邊長的4倍。

  (2)兩個正方形的邊長相等,周長也相等。

  (3)邊長5厘米的正方形,周長是25厘米。

  (4)一個正方形的周長是24米,邊長是6米。

  【設計意圖:對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加以鞏固。】

  四、數學與生活:

  丫丫的一張正方形照片,邊長30厘米,要給這張照片做一個邊框,邊框有多長?

  丫丫的正方形窗簾,邊長為100厘米,給三邊做漂亮的花邊,需要多長的花邊?如果做兩層呢?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時檢測學生是否掌握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并能在此基礎上加以靈活運用,同時,為學生樹立“我能行”的自信心。】

  五、實踐活動:

  (1)學生分組用2個地磚拼大的長方形。

  (2)計算其周長。

  (3)請生說說想法。

  (4)與原來兩塊地磚的周長相比,拼成的長方形的周長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親手“拼一拼”的操作,再求出新拼成的長方形的周長,并組織小組及小組間的交流,肯定不同的方法,提倡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策略,逐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板書:

  地磚的周長

  方法一:10+10+10+10=40(厘米)

  方法二:10×2+10×2=40(厘米)

  方法三:10×4=40(厘米)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2

  一、說教學背景

  1、教材分析

  “認識分數”是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第7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萬以內整數的基礎上,聯系實際生活的需要,先從學生們熟悉的野餐均分食物的情境出發,聯系平均分蛋糕的結果,初步認識簡單的分數,然后讓學生自己用不同的方法折紙,并涂出它的1/2,進一步體會意義,接著又在操作活動中教學幾分之一的大小比較。這是學生對數的認識的一次重要擴展。這部分知識的掌握不僅可以使理解并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也可為今后進一步深入學習分數和小數打下基礎。

  2、學情分析

  小學生從認識整數發展到認識分數,是一次飛躍,學生在生活中聽說過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們并不理解。分數的產生是從等分某個不可分的單位開始的,兒童生活里有這樣的經驗,但不會以分數來表述。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從實際生活經驗出發,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主動地反思并獲取知識。

  二、說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對這節教材的要求是這樣的:能結合具體情境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分數。根據教材地位、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確定以下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直觀認識幾分之一,初步形成關于幾分之一的表象,會讀寫幾分之一,能直觀地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2)過程與方法方面: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通過一系列操作、討論等數學學習活動,體會到認識分數的基本途徑和方法。

  (3)情感與態度方面:感受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的樂趣,培養自主探索的學習習慣。

  2、教學重點:認識幾分之一的含義

  3、教學難點:在頭腦中建構起幾分之一的表象。

  三、說教學策略

  1、突出數學概念形成的一般過程。

  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分數的概念是一個原發性概念,學生頭腦中沒有與之對應的上位或下位概念,因此必須遵循數學概念形成的規律,按照實例觀察、分析共性、抽象屬性、符號表示、具體運用的流程充分展開教學過程,尤其是要通過大量的操作實踐,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起比較豐富的表象。

  2、突出數學學習方式的綜合運用。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學習方式。本課教學從教師的教來看,要做到設情引趣,為學生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學、樂學;要創造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的氛圍,讓學生會學、善學。從學生的學來看,要注重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注重同桌互學,小組研討,集體交流。整個教學過程著眼于一個“探”字,貫穿一個“疑”字,突出一個“動”字。

  (1)自主學習,著眼一個“探”字。

  數學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要讓他們擁有強烈的學習欲望,親身感受探尋數學的樂趣,用自己的方式去主動學習。例如:表示半個蛋糕時,讓學生嘗試著想辦法表示它。這樣促使學生主動、全面地參與教學活動,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生成和發展。

  (2)巧妙引導,貫穿一個“疑”字。

  教師要善于在教學中使學生“于無疑處生疑”把學生思維引到焦點上,使他們動腦筋,感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例如:當認識了二分之一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除了能折出這張紙的1/2,你還能折出它的幾分之一呢?這樣設疑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去探索。

  (3)實踐操作,突出一個“動”字。

  在課堂上,要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擺學具等實踐活動,在思維活躍和情緒高漲的情況下,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活動中,學生不單單是在動口、動手、動腦,更重要的是通過“動的過程”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以外在“動”的形式,使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和感悟更為深刻和完善。

  四、說教學流程

  (一)、情境引入:

  1、談話出示情境圖,說說準備了哪些食品?怎樣分能讓兩人都滿意?(突出平均分)

  2、學生共同平均分野餐的食品,匯報分法和結果。

  【設計意圖:要讓學生在熟悉的實際生活情境中經歷由整數拓展到分數的過程。】

  (二)、探究新知:

  1、認識1/2。

  (1)組織學生利用學具小圓片動手折一折、涂一涂、說一說,初步形成1/2的表象。

  (2)老師小結揭題,規范表述分數意義的語言,并指導寫法、讀法和各部分的名稱、含義。

  【設計意圖:在平均分的過程中,學生逐步積累了1/2的基本表象,通過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學生主動地去嘗試建構1/2的意義,整個環節從操作實踐開始,完成于意義建構。】

  (3)通過反例(沒有平均分的情況)來加深學生的理解。

  【設計意圖:進一步突出“平均分”在分數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4)折紙游戲:表示其他學具圖形的1/2,體驗不同折法,設問:大家看黑板上這幾幅作品,他們的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們都可以用1/2來表示,那是為什么呢?并觀察發現:平均分的圖形大小相同,他們的1/2也相同;平均分的圖形大小不同,他們的1/2也不同。教師重點指出“要講清是誰的1/2”。[這里為今后分數應用題中分率與對應單位1埋下伏筆。]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游戲中發揮創造性,從各種不同的方法中進一步認識1/2,豐富1/2的表象,也為后面學習其他分數提供思路和方法。】

  2、認識幾分之一。

  過渡:除了能折出這些紙的1/2,你還能折出它們的幾分之一呢?(相機板書:1/3、1/4、1/5……)讓學生利用各種學具紙片等材料通過折一折、畫一畫,表示自己喜歡的分數,貼上黑板上相應的分數下面,并說說分數表示的意思。

  【設計意圖:再次提供給學生自主創造的機會,在動手操作中主動拓寬知識,認識新的分數。】

  3、在辨析中深化認識。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設計意圖:針對分數概念中容易出錯的地方有目的的讓學生鑒別,以加深印象。】

  4、辯論驗證,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1)談話引出辯論問題:媽媽買了兩個同樣的大餅,弟弟吃了一個餅的1/2,哥哥吃了一個餅的1/4,他們誰吃得多?引發不同意見,引導學生通過折紙來加以直觀驗證,也允許學生進行單純數學思考,即從平均分的份數上理解其中一份的大小。

  (2)媽媽吃了餅的1/8和兄弟倆比一比,是多還是少呢?

  (3)整理本堂課上用圓片表示的分數,進行排列,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其中的秘密。(同樣大小的圓片,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數,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再出示一整個全部涂滿顏色的圓,體會幾分之一與“1”的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這樣的主動辯論、驗證比較,一方面豐富對幾分之一的認識,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簡單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發展數學思考。】

  (三)鞏固新知:

  1、聽寫分數的練習。(教師說分數的方式是多樣的,如A、八分之一;B、一個分數,分母是10,分子是1;C、把一塊糖平均分成5份,一份是這塊糖的幾分之幾。)

  2、從身邊的事物中找一找分數,并具體說明一下,老師可以先舉個實例作啟發。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題。

  【設計意圖:通過多形式聽寫分數的綜合練習,鞏固本課所學基本知識點。通過尋找身邊的分數再次讓數學知識回歸到實際生活中,從黑板報中“藝術園地”約占版面幾分之一的估計中,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數感。】

  (四)總結拓展。

  1、全課總結。

  2、發散練習:表示出每個小圖形是大正方形的幾分之一。[此題是課本上“想想做做”第6題的延續,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能力。]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我今天的說課題目是有除法的四則混合運算。

  一、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青島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三個信息窗的內容。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在一二年級學習了整數的加減乘的混合運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冊教學有除法的的混合運算,為以后解決更復雜的實際問題打下基礎。本課情境圖呈現的是兩位小記者在果品包裝車間,了解包裝情況的場面。兩幅圖分別呈現了果凍和梨糕的包裝流水線,通過對話提供數學信息。擬引導學生提出兩步計算的問題,引入對連除和先加再除(包括帶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的學習。引導學生先想,在有兩級運算的四則混合運算中。應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含有括號的算式中,應該怎樣計算,并讓學生自己計算出結果。

  2.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現實情景,掌握有除法的四則混合運算順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2)能力目標:通過教學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讀圖分析,收集處理信息,團結協作,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初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活動,使學生親身經歷探究知識的過程,使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意識得到發展。發展“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公平、公正的態度,激發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3.教學重點,難點: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掌握并理解有除法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難點是運用有除法的混合算式解決實際問題。

  二、說學情

  這節課面對的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思維方式是以具體的、詳細的形象思維為主,有意注意時間短,一些生活活潑、色彩鮮艷的刺激容易引起他們的無意注意,成為他們的注意對象。性格上好動愛玩,賦予想象,表現欲強是他們顯著的特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采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三、說教法和學法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或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因此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采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在學生看書,討論的基礎上,在老師啟發引導下,運用問題解決式教法,師生交談法,圖像信號法,問答式,課堂討論法。在采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有效的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能,力求使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同時通過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啟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數學知識,學習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因此我希望引導學生用自主學習和交流互補法進行學習。

  (1)自主學習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產生過程,使學生的認識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組織學生人人參與,結合教材,緊密生活,讓學生帶著數學走入生活,突出學生的主題地位,提高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為終身學習發下基礎。

  (2)交流互補法: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講解、演示操作,讓學生開動腦筋,互相討論,培養合作意識和語言表達能力。

  最后我來具體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四、教學程序及設想: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談話:上一節課我們一起去做了采訪,這是小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記錄下的一段畫面(兩幅圖分別呈現了果凍和梨糕的包裝流水線),本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果凍和梨糕的制作過程,好嗎?請你仔細觀察,他們都帶來了那些信息呢?

  讓學生觀察進入情境圖,搜集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學生各抒己見,合理性的數學問題都給出鼓勵性評價,教師有選擇的記錄信息)

  意圖:把教學內容和實際生活相聯系,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期待錄找理由和證明過程,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體現數學從生活中來,激發學習興趣。

  (二)、解決問題,探索新知。

  1.解決第一個教學紅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有960個果凍,2個果凍裝一包,4包裝一盒,可以裝多少盒?

  你想怎樣做?先在小組內說說自己的想法?再全班交流:

  (2)教師: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通過交流理清思路,學生列出算式。學生可以列出分布算式,也可以列出綜合算式。

  先算裝多少包,再算裝多少盒。960÷2=480(包)

  480÷4=120(盒)

  (3)引出連除算式后,重點引導學生明確每一步的意義。結合分布算式理解綜合算式的運算順序。

  960÷2÷4

  (4)也可先算一盒裝多少個,再算可以裝多少盒。

  960÷(2×4)

  引導學生重點說算式每步的意義,明確運算順序

  意圖: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使他們親身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滿足學生內心的探究感和成就感。在次過程中體會與他人交流的快樂感。讓學生在寬松的氛圍中質疑、解疑,真正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

  2、解決第二教學紅點:

  一堆梨糕有320片,另一堆有520片,4片梨糕裝一包,一共可以裝多少包?

  請學生列式,獨立算出結果,小組交流說說自己的想法。

  3.合作探究有除法的混合運算順序,先分組討論,全班匯報。老師實時總結。連初的混合算式從左向右算,有括號的要先算括號里的。

  意圖:學生通過第一個問題,經歷了探究知識的過程,初步掌握了用混合算式解決問題的辦法,自主解決第二個問題可以讓學生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體驗混合運算順序,在不斷運用中發現規律,使運算規則的產生滿足探究的自然需求。深化對知識的理解,使數學知識與解決實際問題緊密相連,提高學生對數學的運用意識。

  (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1.自主練習1

  學生獨立審題,弄清題目意思,讓學生明白每一步計算的含義,做后集體訂正。

  2.自主練習2

  (1)指名讀題,說說你從圖上知道了什么?

  (2)你想怎樣做?

  (3)指名說說表格中的每個數字的含義后,學生獨立完成表格,

  (4)全班集體訂正

  培養學生的良好做題習慣

  3、自主練習3:

  先說運算順序,再計算,集體訂正

  意圖:通過由易到難的練習,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掌握,升華知識,使知識得到延伸,并且運用與生活實際,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四)、課堂總結,反思升華。

  談話:今天你有什么收獲?你認為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今天所學知識?

  意圖:引導學生總結反思,掌握本節課的知識要點,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體現課內向課外的延伸,讓數學回到生活。讓學生體會數學從生活中來到是生活中去的奧妙。

  最后,請允許我以幾句在實際教學中感悟頗深的話語來作為我今天說課的結束語:教育是探究和啟蒙,不是宣傳和灌輸

  教育是平等對話和自由交流,不是指示和命令

  教育是豐富知識,而不是同意思想

  教育是信任而不是防范。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各位評委和老師!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4

  教材內容:

  大家好,今天我要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課標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可能性》。

  教材分析:

  在現實世界中,為了幫助學生認識現實生活中的確定現象和隨機現象,《課程標準》第一學段新增了屬于概率知識范疇的內容《可能性》。旨在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活中的現象,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著不確定現象,認識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教材選取了摸球游戲的現實情境,引入本單元的學習內容。通過主題圖的教學,使學生初步體驗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設計思路:

  1.用學生感興趣的游戲活動作為教學素材,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引導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不確定現象和可能性。

  教學目標:

  1、通過猜測試驗分析試驗數據,經歷事件發生可能性大小的探索過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讓學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3.在活動交流中發展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難點:

  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確的隨機概念。

  (在本課教學中我運用了以下的教法):創設愉快的教學情境,利用有趣的數學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挖掘教材及學生的潛在因素,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本節課主要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組內設有組長、匯報員、記錄員來組織和調控整個學習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通過親自動手操作,獲得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體驗,同時養成學生樂于與同伴合作、交流的習慣。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5

  教學內容:

  人教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第104—105頁

  教材分析:自然界和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發生的現象是多種多樣的。有一類現象,在一定條件下必然發生,這類現象成為確定性現象,有些事件的結果在一定的條件下無法事先預知,即隨機現象(不確定現象)。本節內容旨在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活中的現象,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著不確定現象,認識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教材選取了“新年聯歡會上抽簽表演節目”的現實情境,引入本單元的學習內容。通過例1、例2的教學,使學生初步體驗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1)學生初步體驗生活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2)學生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義,能夠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現象;(3)學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2.過程與方法:通過設計一些有趣的實驗以及自身的體會使學生理解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讓學生經歷“猜想-實踐-驗證-推測”的過程

  3.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數學的樂趣,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教學重難點: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確的隨機的概念。

  教學過程:

  1.教具準備:盒子、5個紅球、5個白球、

  2.創設情境:

  元旦節晚會上,學校準備了一次摸獎活動。摸獎的規則是:在一個盒子里放一些球,每位同學都有一次摸獎機會。摸到紅球有獎,摸到白球沒有獎。如果請你設計,你能想出幾種放球的方案?

  [設計意圖] 把教材中呈現的“新年聯歡會上抽簽表演節目”的情境改變為選擇性更少的更現實的摸獎的情境,為更好的引導學生經歷將現實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作好心理上的準備。

  板書學生的方案:

  全放紅球 全放白球 既放紅球又放白球

  3.摸球活動,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小組合作,進行摸球試驗,并把試驗的結果記錄下來。

  小組合作要求:1.小組長組織,確定記錄人和匯報人;2.摸前攪和一下,摸時不能看,按一定順序來摸,次數不定;3.每摸一次,就把結果記錄下來;摸完后,觀察記錄單,能發現什么。

  4.組織學生交流,認識“一定”、“不可能”、“可能”。

  學生匯報試驗結論,并說一說你們是怎樣試驗的。如,匯報全放紅球試驗時,說一說放了幾個紅球,摸了幾次,每次摸到的是什么顏色的球,能摸到其它顏色的球嗎?為什么?

  5.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摸球試驗的結論。

  6.判斷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不僅可以描述摸球試驗的結論,還可以描述現實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會現象。根據P105圖,想一想,這些事件的發生是“一定”、“不可能”,還是“可能”?

  組織匯報,說說判斷的理由。

  拓展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現象的結果是確定的,哪些現象的結果是不確定的。

  7.鞏固學習效果

  通過教材108頁1、2兩個題目鞏固學習效果

  8.總結本節課學習內容

  課后反思:

  可以在做完實驗總結一定、可能、不可能之后再做一次摸球的實驗,首先讓同學們進行猜測可能性,然后進行驗證,最后再鞏固總結可能性,這樣會起到更好地使同學們接受的效果。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06-11

三年級數學上冊《交通與數學》說課稿06-11

數學三年級上冊《筆算乘法》說課稿06-18

青島版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02-18

三年級上冊數學《周長》說課稿01-16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06-10

最新數學三年級上冊交通與數學說課稿范文10-03

三年級數學上冊《交通與數學》說課稿范文10-30

三年級上冊數學《加法的驗算》說課稿10-22

數學三年級上冊《分桃子》優秀說課稿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