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小學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時間:2022-11-09 17:40:00 數學說課稿 我要投稿

小學四年級數學說課稿(合集1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我們該怎么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四年級數學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四年級數學說課稿(合集15篇)

小學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時《小數加、減法》,(第71至73頁的例1、例2及“做一做”)。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筆算整數加減法的算理和計算方法、學習掌握了小數的認識、基本性質以及簡單的小數加減法的計算后編排的。是學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進一步學習、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把握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學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備的數學知識、技能與方法。

  這一教學內容與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計算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選擇學生熟悉的感愛好的素材作為計算教學的背景,讓學生感到計算學習同樣是生動、有趣的,使學生在解答用小數計算的實際問題時,能理解小數加減法的算理,把握小數運算的基本方法。

  對于小數加減法,學生并不陌生。教材緊緊抓住學生的這一認知特點,有意不給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過程,不概括小數的加減法法則,而是刻意引導學生利用已把握的整數加減法的舊知遷移到小數加減法這一新的情境中。讓學生自主探索小數加減法的寫法,經歷計算的全過程,使學生在已學知識的基礎上,遷移到本課內容上來。

  二、說教學目標

  1、我根據教材的內容和新課程標準實施要求,并結合學生的學情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創設情境。讓學生探索小數加減法的豎式寫法。

  (2)掌握小數加、減法的運算方法,理解小數點對齊的道理。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交流,掌握小數的加減法筆算方法。

  (2)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相互討論、合作交流,養成合作互助意識和團隊精神,提高數學交流的能力。

 。2)通過具體情景的創設,培養學生發現數學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激發數學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2、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以及對小數點的處理。

  (2)教學難點:

  ①理解小數點對齊的道理;

  ②弄清“得數的末尾如何去0簡寫”的道理。

  3、教學準備

  為了更好地落實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課前預備了2004雅典奧運會女子雙人10米跳臺跳水兩幅畫面,投影儀等直觀、形象的多媒體課件。

  三、說教學

  理念根據新課程標準,本節課設計中我主要體現以下3個教學理念:

  1、以學生自主探索為主,注重學生的需求,注重學生的體驗,注重學生的行動,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

  2、讓學生自主參與學習,在探究中獲得知識,在體驗的基礎上內化知識,提高小數加減法的計算能力。

  3、實行多樣化的教學評價,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說學情

  從整個小學階段來說,這部分內容學生在第一學段(三年級)已經認識了簡單的小數,大部分同學已掌握了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的計算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對于本節課的教學可以在原有基礎上作鋪墊。從本冊學習內容來說,本單元知識是四年級下冊八個新授單元的重點學習內容,而本課內容又是今后學習小數混合運算、小數運算定律的基礎。

  五、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是一堂計算教學課,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有創設情景法、自主探究實現知識遷移法、學用結合法、引導發現法等,主要突出以下的兩種教學方法,即:

  1、創設情景教學法引導學生逐步形成從現實情景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2、自主探究實現知識遷移教學法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尋找小數加、減法和整數加、減法在計算時的相同點,從“相同數位對齊”的認知統一到“小數點對齊”,把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推廣到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實現知識的正遷移。

  學法主要采用:主要采用發現與比較相結合,自主探索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方法。

  六、說教學程序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程序: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課件出示一個整數加法算式:出示:475+34=;475-34=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算式?(學生回答)

  師:對,這是一道我們早已學過的整數加、減法算式,你們能很快列豎式計算嗎?

  學生獨立計算出結果后,并選其一展示,問:誰來說說你是怎么算的。指名學生說說算理(強調數位對齊)。

  【設計意圖】

  整數加減法和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和算法是一致的,復習導入為學生后面利用舊知來學習新知,歸納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掃清了障礙。

  師:好,剛才我們復習了整數加減法,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小數的加法和減法》(板書課題)(課件出示課本71頁情境圖)

  師:大家對奧運會了解多少?(學生自由回答)引導觀察2004年28屆雅典奧運會,我國跳水運動員雙人10米跳臺跳水的決賽畫面,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學生回答。

  師:也是我國體育健兒在雅典奧運會上為國爭光,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現自我和勇于拼搏的精神。這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嗎?

  1、教學例1:

  (1)出示成績統計表。

  師:從決賽的各輪成績中,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學生回答。

 。2)、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師: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要求學生把問題寫在預備好的紙條上)隨后將學生提出的問題一一顯示在黑板上。

  【設計意圖】

  在課堂情境創設中,選擇對學生有感染力的體育運動為背景。呈現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中國跳水運動員勞麗詩、李婷在女子10米跳臺雙人跳水比賽中的完美的空中動作照片,該項目獎牌榜以及中國隊與加拿大隊各輪動作得分總成績統計表。通過觀察照片進行計算,讓學生回味雅典奧運會中我國運動員創造的輝煌成績,又使愛國主義教育潤物無聲。

  第二環節:自主探究,獲得新知。

  師:大家提了這么多問題,哪些是用加法解決的,哪些是用減法解決的?

  1、大家提出了這么多問題,會解決嗎?小組合作,從這些問題里先選擇一個加法問題,再選擇一個減法問題試著列豎式算一算。算完,說一說怎樣算的。

  (1)探索嘗試。

  【設計意圖】

  給予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通過過程體驗,明確算理,體會計算方法的合理性。

 。2)小組匯報交流。

 、傩导臃◣煟合日f一說用加法解決的問題吧,說一說怎樣計算的。

  53.40+58.20=111.60(分)53.40+58.20=111.60

  引導學生明確:首先要把數位對齊,再從低位加起,百分位寫0,十分位寫6,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一,最后對齊豎式中的小數點在結果中點上小數點。

  ②小數減法師:你們又是如何解決減法問題的?說說你的計算過程。

  53.40-49.80=3.6(分)53.40-49.80=3.6

  引導學生明確:首先要把小數點對齊,再從低位減起,百分位寫0,十分位4減8不夠減,就從個位退一當十再減,14-8,十分位寫6,最后對齊豎式中的小數點在結果中點上小數點。

  3.60化簡后是3.6。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并形成“小數點對齊”這一計算規則,不應僅憑借“小數點有沒有對齊”自己來評判豎式的正確與否,而應引導學生聯系已有的經驗展開分析。結合具體數量思考,也可以從小數的意義分析,根據整數加法的經驗,把相同計數單位的數對齊列豎式,最便于計算。在教法上,我會先讓學生獨立探索算法,根據出現的情況引發討論。

  第三環節:集體交流、總結算法

  教學例2:總結算法,出示課件。

  ①師:在計算小數加、減法時應該留意什么呢?先把你的想法說給同位聽聽。

 、谌嘟涣,師生共同總結:

 。1)小數點對齊,也就是數位對齊

  (2)然后按照整數加、減法的方法進行計算

  (3)最后再點上小數點,得數能化簡的都要化簡(和或差末尾的零要去掉)全體學生讀一遍。

  編童謠:小數加減點對齊,從右向左計算起,滿十進一要牢記,退一當十別大意!

  【設計意圖】

  通過學生的合作交流、以及把小數的加減法和整數加減法算法的比較歸納,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比較思想,在比較中體會數學規律既具有普遍意義,又在使用的過程中存在不同的表現形式。加上童謠,便于學生識記,有興趣!

 。4)驗算師:小數加減計算很輕易出錯,你有什么方法檢驗計算的結果?(假如有困難,教師再提示一下)

  (5)看書質疑。

  【設計意圖】

  通過看書,培養了學生自學的能力;質疑的過程實際也是整理、消化新知,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

  第四環節:智慧闖關、鞏固提升

  鞏固練習:智慧闖關游戲

  第一關:填一填小數加、減法和整數加、減法(),都要把()上的數對齊,都要從()位算起。計算小數加、減法時,只要把()對齊,再按照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去算,最后在得數里對齊橫線上的(),點上()。計算結果要()。

  第二關:數學“小醫生”,看看誰的醫術高。

  第三關:計算下面各題,并驗算。2.98+0.56=12.53+4.67=5.64-1.78=7.2-6.45=

  【設計意圖】

  練習的設計形式多樣,而且具有層次性。不僅鞏固了學生的計算能力,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應用能力。在這個環節中,還讓學生開展了自我評價、生生互評等。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全課總結

  師:說說你今天有什么收獲?談談你的體會?

  【設計意圖】

  此環節通過讓學生談感受、談收獲、談體會,總結拓展升華,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的興趣。

  七、說板書

  設計本節課的板書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學習重點,解決知識難點,不僅粘貼學生所提問題,還板書出小數的加法和減法的豎式寫法,這樣安排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小數的加減法小數點對齊——相同數位對齊小數的加減法從低位算起①中國隊兩輪的總成績是多少分?②俄羅斯隊第四輪比中國隊少多少分?

  八、說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上,我主要體現以下三點:

  一是緊密聯系生活,創設問題情境,教學情境的創設,使數學充滿生活氣息,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深化他們熱愛數學的情感。

  二是教師大膽放手,鼓勵學生自主探索,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課標要求;

  三是重視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的有效生成,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人參與。

小學四年級數學說課稿2

尊敬的領導、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三節的內容。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說教材】:

  本課是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中的學習內容,它是在學生認識了兩條直線的垂直關系的基礎上安排的。教材在例題中呈現了從一點向已知直線所畫的一條垂直線段和幾條不垂直的線段,讓學生通過度量,發現在這幾條線段中垂直的線段最短,這是垂直線段的性質。接著揭示了點到直線距離的概念:從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所畫的垂直線段的長度,叫做這點到這條直線的距離。“想想做做”安排了4道題,第一題讓學生測量點到直線的距離;第二題讓學生在兩條平行線之間畫幾條與平行線垂直的線段,并測量這些線段的長度,發現這些線段同樣長;第3、4兩題是點到直線的距離和垂直線段的性質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運用。

  【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讓學生經歷垂直線段的性質的探索過程,知道從直線外一點到已知直線所畫的線段中垂直線段最短,知道點到直線的距離。會測量點到直線的距離,會利用垂直線段的性質解釋一些生活現象。

  2、過程與方法目標: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發展觀察能力、實踐能力,體會數與形的聯系,發展空間觀念。

  3、情感與態度目標: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和現實生活的聯系,進一步培養數學應用意識和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發現垂直線段的性質,理解點到直線的距離的概念。

  【教學難點】:

  認識點到直線的距離,并能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

  【說教法和學法】:

  新課標要求我們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應“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本節課借助多媒體,讓學生結合具體生活情境充分感知垂直線段最短,形成點到直線距離的概念。通過讓學生在畫一畫、量一量的操作活動中加深學生對點到直線距離概念及垂直線段性質的認識。在操作活動中,不僅培養學生學會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還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參與程度。

  【說教學過程】:

  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體驗出發,我從三個環節來詮釋整個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復習舊知

  通過提問和作圖幫助學生梳理了本單元已學的知識,并為下面的教學做好鋪墊。

  第二環節:創設情境,學習新知

  1、通過預設的接力賽跑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2、提出比賽規則,出示比賽場景圖,讓學生初步發現垂直線段最短。

  3、讓學生自己測量5條線段的長度,并發現其中的垂直線段最短,認識垂直線段的性質。

  4、教師指出點到直線的距離概念,指名學生說說什么叫“點到直線的距離”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概念。

  第三環節:鞏固新知,深化認識

  1、第一題讓學生說說什么叫“點到直線的距離”,再測量點到直線的距離,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并發展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2、第二題讓學生在兩條平行線之間畫幾條與平行線垂直的線段,并測量這些線段的長度,發現這些線段同樣長;

  3、第3、4兩題是點到直線的距離和垂直線段的性質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運用。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使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培養其數學應用意識。

  第四環節:全課總結。

  首先讓學生自己說說,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學會了什么?學生自己小結,對所學過的知識進行整理,既能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又能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教師及時給予評價,讓學生體驗成功,增強學習的信心。

小學四年級數學說課稿3

  說教材:

  平行與相交是蘇教版數學教材第四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直線、線段和射線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一課的知識點是:讓學生知道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相交和平行),掌握平行的概念,認識生活中的平行現象,會借助用三角板和直尺及其它工具畫平行線。平面內兩直線的平行與相交的位置關系在數學學科中具有重要意義,在教材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是進一步學習圖形位置關系的重要基礎,比如平行四邊形、梯形等知識。很少看到如這類知識點,大量的感性素材總結出的理性概念,而在實際運用概念時又要充分的利用直接的感受,小學數學知識系統中,數感的充分利用在這節課顯示的淋漓盡致,因此在教材教學目標的設定中,增加了感知關系這一目標,為的就是強調數學直觀感受。

  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認識平行,增強平行這一概念的數學直接感知。

  2、過程與方法目標: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能用合適的方法作出一組平行線,能借助直尺和三角尺畫出已經直線的平行線。

  3、情感與態度目標: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形成平行線的表象,發展空間觀念;初步了解生活里的平行現象,產生學習圖形位置關系的興趣。

  教學重點:結合生活中的具體實例感知兩直線的位置關系,認識平行,會畫平行線。

  教學難點:學會畫平行線的方法。

  說教法和學法:新課標要求我們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應“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本節課借助多媒體,讓學生結合具體生活情境充分感知直線的位置關系,形成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平行與相交的概念。通過讓學生在折一折,,量一量,畫一畫的操作活動加深學生對平行線的認識。在操作活動中,不僅培養學生學會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還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參與程度。

  說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充分感知

  圍繞三張生活圖片(路燈、跑道、電線桿)

  問1:圖片中的直線或線段帶給你最直觀的感受是什么?:

  問2:用最簡單的方式表達出你的直觀感受(可以讓學生在提供的幾幅直線關系中一一選擇對應,也可以讓孩子自己畫出這種直線關系)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第一種難度較小,第二種需要現場生成,有一定難度。

  二、根據感知、生成概念

  根據生成出的三種位置關系,引導出相交、不相交、平行的不完全概念,回到課本,深刻認識以上三個概念,看看有哪些我們的總結是正確的,哪些有偏頗。

  這個時候開始強調“同一個平面”這個概念,先看看我們剛才三組位置關系是不是在同一平面內呢(畫在同一個黑板、畫在同一張紙同一個平面的實際解釋),同一個幾個正例的強調,再結合一些否例(不同面上不相交的非平行關系)的演示可以加深孩子對同一個平面內這個限制條件的必要性認識。

  三、 概念升華、回歸生活

  大家說說,在生活中你還發現哪里有平行的例子呢?

  概念回歸的過程必然是升華的過程,結合學生的舉例和解釋,老師要引導孩子注意不相交的數感解釋,還要引導孩子注意解釋是否在同一個平面,還要注意語句的精煉和嚴謹性(互相平行,誰是誰的平行線等)

  四、動手操作,深化平行認識

  學習平行線的畫法,就是本課突破難點之處,如果可以老師要借助,結合示范,充分利用小組合作的效率優勢。

 。1) 借助實物邊沿畫平行線(直尺的上下、左右邊等)

  (2) 在方格紙上畫平行線(實際教學中可能產生思維火花的一種畫法,因為可以畫出非水平或非豎直的平行線。)

  (3) 標準的三角尺和直尺的推軌式畫法。

 。4) 利用折紙產生的折痕也可以輕松得到平行線。

  五、 練習部分主要是有層次的對本課知識技能進行鞏固,教材上的練習就很好,如果需要可以增加一些文字判斷,選擇、填空等練習

  書上想想做做的1到4題都可以讓學生完成,第5題(在方格紙上的金魚圖案),里面有好幾組平行關系是非水平、非豎直關系的情況,而且因為多條線段的原因,孩子對平行線的尋找無形中就增加了難度,所以此題也是充分考察學生對平行線的感知是否準確,敏銳。

小學四年級數學說課稿4

  一、教材內容及編排意圖:

  《求小數的近似數》是義務教材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五節的內容。是學生已經掌握了用四舍五入法求整數近似數后的一次擴展,同時又為后面改寫成以萬和億作單位的數做好知識鋪墊。教材內容展示了豆豆測量身高這一現實情境,說明小數的近似數在實際測量當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從而加深對小數的認識,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

  二、教學目標的設定:

  1.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小數近似數的意義,掌握求小數近似數的方法,理解并應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數的近似數,知道精確度的含義。

  2.經歷類比遷移求小數近似數的過程,通過觀察、發現、討論交流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推理及概括能力,初步掌握“遷移”、“數形結合”等學習數學的方法。

  3.感受近似數的實際意義,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數感。

  三、教學重點:

  1.理解并應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數的近似數。

  2.理解求小數的近似數時,近似數末尾的0不能省略的道理。

  四、教學難點:

  理解求一個數的近似數時,近似數末尾的0不能省略的道理。

  五、教學流程:

  在這節課中,我采用五環節教學,即“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小組合作,探究新知——回歸情景,深化理解——反饋練習,拓展提升——課堂總結,回歸生活”。具體設計是: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通過觀察主題圖,學生明確了用 0.984米、0.98米和1米三個數據都能表示豆豆身高后提出問題:他們是怎樣得到豆豆身高的近似數的?引出課題,激發學生對求小數近似數的探究欲望。

  二、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1.由整數類比遷移到小數

  在回顧了用四舍五入法求整數近似數的方法后,做出強調:求近似數一定要用約等號來連接。隨機提出猜想:求小數的近似數是否也會用到四舍五入法呢?

  2、自主探究,保留一位小數

  接著讓學生根據以往的知識經驗進行自主探究:保留一位小數求近似數。在充分理解了保留一位小數就是精確到十分位的含義后放手讓學生探究,相互交流,匯報時,重視引導學生進行有條理的完整的敘述。由于學生能夠在求整數近似數的基礎上進行類比遷移,這一環節表述的比較完整,能輕松的將內部思考過程外化為語言表達。

  3、匯報交流,提煉方法

  接著引導學生觀察板書、回顧求1.93和16.195近似數的過程比較討論得出共性,都是按要求保留一位小數,都要看到小數部分的百分位?不同點是:一個運用四舍法求到的近似數會小于原數,一個運用五入法求到的近似數會大于原數,在討論交流中,學生明確了四舍五入法仍然是求小數近似數的方法。

  4、借用數軸,直觀理解

 。1)直觀發現1.93距1.9更近

  但為什么求近似數省略部分的最高位小于5時要四舍,不小于5時要五入呢?在提出這一問題后,學生還是會從四舍五入的方法本身進行思考和解答?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時,數軸便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借用動態的設計,數形結合,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因為1.93的位置更接近1.9,所以1.93保留一位小數后約是1.9。

 。2)直觀列舉,體味“四舍五入”的道理

  在學生能從“四舍”,和“五入”兩個角度思考出近似數是1.9的兩位小數后,也更容易思考出近似數是1.9的最大兩位小數和最小兩位小數是多少。

  (3)理解保留一位小數為何只看百分位

  從而得出:因為百分位的數決定了原數的位置,所以無論是幾位小數在求近似數時,只要保留一位小數只需要看百分位的結論。進而小結出保留一位小數求近似數的方法后,又讓學生再類比遷移,得出保留其他位數的方法。

  5、類比遷移,嘗試歸納

  接下來,充分運用練習題的輻射作用引發學生的逆向思考:你能找到能保留三位或四位小數的數嗎?為什么?明確原小數至少應該比保留后的近似數多一位。

  三、回歸情景,深化理解

  在學生類推到保留整數的方法后,回歸情景圖中提出的問題,由0.984怎樣想到0.98的,又怎樣想到1的呢?這時,學生已能較熟練地解決這一問題。在找到0.984保留一位小數的近似數后,再一次引導觀察、比較發現:同一個數因為要求不同,會有不同的近似數,但保留位數越多,就越接近準確數,開始的結論是根據小數的性質結果近似數末尾的0能夠去掉:經過討論后發現因為保留位數的需要(即占位的需要)不能去掉。在此,又借用數軸直觀演示近似數為1.0和1的準確數范圍,讓學生感知到:保留的位數越多,準確數的范圍就越小,相應的精確度也就越高。從而得出結論:在求近似數時小數末尾的0不能去掉。

  最后提出問題:回想求小數近似數的過程,和求整數近似數的方法相同嗎?從而建構起數學知識間的前后聯系。

  隨后,學生自主看書學習,進行查漏補缺。

  四、反饋練習,拓展提升

  以闖關形式設計的反饋練習富有層次性,思考性,體現變化,能讓學生在多種變式中體會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的實質。體會到運用所學知識勝利闖關帶來的成就感,但因為時間的關系,沒有給學生更充分的表述機會,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五、課堂總結,回歸生活。

  本課的最后一次討論是在本課結束,尋找小數近似數在生活中的應用——購買商品時該付8.953元的究竟會付多少錢呢?由于實際生活的需要,學生會考慮付9.00元。雖然付8.95元相對來說更實惠一些,但實際上5分的錢數已很少見,所以會保留整數付錢更符合生活實際情況,這樣,就讓數學知識富于了鮮活的生活氣息。

  總之,求小數的近似數內容抽象,本課著重引導了學生在疑惑處、重點處、難點處進行討論,重視對知識源點的梳理,力爭讓學生理解:求近似數要用“四舍五入法”,以及為什么用“四舍五入法”。我的說課結束,謝謝大家!

小學四年級數學說課稿5

  在進行了充分的教材分析以及對學生用字母表示數的實際情況調查后,我設定了如下三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結合具體情境,經歷由具體到抽象認識用字母表示數的過程。

  能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知道數和字母相乘的簡單寫法。

  學體會到許多實際問題都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培養符號意識和數學建模思想。

  教學重點: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簡單的數量和數量關系,用字母表示數的必要性和優越性。

  教學難點:含有字母的式子所表示的意義。

  接下來是我的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我所設計的教學過程分為四大塊:

  1.情景導入,從生活中取材

  2.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3.鞏固練習,能力提升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個環節:情境導入,從生活中取材。

  “老師這里有幾張圖片,你們猜猜這是哪里?”這時大屏幕會出示FC,M,CCTV這三個帶有字母的地方的圖片。學生會非?焖俚幕卮鸪鲞@些地方的名稱。

  “你們怎么這么快就說出了這些地點的名稱?”學生在生活中積累的知識告訴他們。看到這些特定的標志——字母的組合。就會認出這些地方。

  “是啊,生活中這些特定的字母代表著特定的地方。其實字母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中同樣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入有關字母的數學課堂,好嗎?”

  [設計意圖:本環節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取材,在一開始就讓學生進入本節課的主題詞“字母”的情境中,同時最后又從生活中回到數學課堂,拉近了課堂與學生的距離。]

  接下來,是本節課的第二個環節:體會用字母表示數的優點,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所表示的意義。

  “今天老師帶來了兩個新的小朋友——丫丫和妞妞,仔細閱讀她們的對話內容,你能解答妞妞提出的問題嗎?”對于這個問題學生會輕而易舉的回答出4歲,“你是如何列式求出這時丫丫年齡的?”順著這個問題老師和學生開始一問一答的形式,黑板上會板書:

  板書:

  妞妞(歲) 丫丫(歲)

  1 1+3

  2 2+3

  3 3+3

  ┆ ┆

  8 8+3

  ┆ ┆

  18 18+3

  ┆ ┆

  “照這樣列舉下去,還要寫多少?”學生一定會認識到還要寫很多很多,“那我們能不能用一種簡明、概括的方式表示出妞妞和丫丫的年齡呢?請大家先討論討論,然后再試著寫一寫!

  這個問題是本節課一個關鍵性的問題。

  在學生討論并試著寫出表達方式后,我會有意挑選幾份具有代表性的表達方式。

  例如:

 。1)妞妞(歲) 丫丫(歲) (2)妞妞(歲) 丫丫(歲)

  (20) (20+3) (年齡) (年齡+3) 或( ) (妞妞的年齡+3)

 。3)妞妞(歲) 丫丫(歲) (4)妞妞(歲) 丫丫(歲)

 。ǎ (+3) (a) (a+3)

  這四種表示方式我會逐一出示,因為這些表示方式實際上是有層次性的,出示一種我會讓學生分析一種,層層推進,最后讓學生意識到第四種方式既簡明又概括。“今天我們就用a表示妞妞的年齡,a+3表示丫丫的年齡!

  “a表示妞妞年齡時,可以是哪些數呢?”學生可能會說可以是1、2、3等等很多很多,因為大部分學生在這里可能沒有將a的取值與實際情況相聯系,“a=200可以嗎?”相信這時有部分學生一定會意識到現在人還不能活到200歲,“據了解,人的最長壽命也就是100多歲,所以這里的字母a能表示的數是有范圍的!

  “a+3除了可以表示丫丫的年齡,還能表示什么?”有了前面自主書寫表示方式的和后邊分析的過程,學生應當能看出a+3可以表示丫丫比妞妞大三歲!耙簿褪钦f,a+3還表示丫丫和妞妞年齡上的關系。”

  接下來是代入求值的過程,也就是從一般回到特殊的過程。

  “現在根據丫丫和妞妞年齡的關系,只要知道妞妞的年齡,就能算出誰的年齡?”

  這時出示藍靈鼠的問題:妞妞23歲時,丫丫多少歲呢?

  當a=23時,a+3=23+3=26(板書)

  “經過剛才的研究,我們發現用字母不僅能表示數,而且含有字母的式子還能表示數量之間的關系。這就是今天我們研究的內容:用字母表示數。(板書)”

  至此,本節課的重點環節講授完畢。

  [設計意圖:本環節讓學生經歷了從特殊——一般——特殊的過程,采取一種比較開放式的問題導向,讓學生經歷自主研究問題的解決方式,并通過對比,歸納等方法讓學生充分明白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和優越性。]

  下面是本節課的第三個環節,加深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必要性和優越性,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運算的簡寫方式。

  先出示一個鉛筆盒及其單價,再出示3個鉛筆盒,“列式表示出這3個鉛筆盒的總價錢!睂W生可能會列式9×3或3×9。接著出示5個鉛筆盒,15個鉛筆盒,讓學生列式表示出鉛筆盒的總價錢。這時出示密密麻麻的一堆鉛筆盒,,“買這么多鉛筆盒需要多少元?”如何列式?學生自然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列式!澳阒蕾Ix個鉛筆盒需要( )元嗎?”,“9×x或x×9”“ 這里的x可以表示哪些數?”

  對于這個問題,有了例1對于a的取值的考慮,學生應該會說出x可以表示很多數!皒=5.2可以嗎?”學生會恍然大悟,原來x的取值也是受限的,只能是自然數。

  “像9×X、X×9這些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數學上還有更簡潔的寫法”。這時大屏幕會出示閱讀材料:9×x或x×9可以寫成9·x或x·9,也可以簡寫成9x。1×x或x×1可以簡寫成x。隨即會讓學生自行閱讀,并完成下面3個小題:×6=,s×1=,t+t+t=。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學生充分自主的學習,對于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時對于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簡寫采取了自行閱讀的方式,鍛煉了學生提取重要數學信息的能力。]

  最后一個環節:課后練習

  1.首先是一系列關于存錢罐的問題,通過不同情境的出現,讓學生練習了關于含有字母的簡單的四則運算。本練習的最后一題將兩種運算結合在了一起,達到了練習的梯度性的目的。

  2.這道練習題是“神奇的盒子”,通過動畫演示,讓學生發現輸入與輸出的數的關系,然后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這道練習對于學生來說是有挑戰性的。

  [設計意圖:本環節練習題的設計采取層層遞進的方式,讓學生有一種“爬坡”的感覺,這是一種不言而喻的感覺,其實有挑戰性的才是真正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

  板書設計: 用字母表示數

  妞妞(歲) 丫丫(歲) 9×3

  1 1+3 9×5

  2 2+3 9×15

  3 3+3 9×x=9x

  ┆ ┆ 2n+2b=2(n+b)

  8 8+3 3b-n

  ┆ ┆

  18 18+3

  ┆ ┆

  a a+3

小學四年級數學說課稿6

  首先我對教材進行簡單的分析:

  一、說教材

  本節課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第八冊第82頁例3。這一內容是在學生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定義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組成特征。三角形三邊關系定理不僅給出了三角形三邊之間的大小關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斷三條線段能否圍成三角形的標準,熟練靈活地應用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是數學嚴謹性的一個體現,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學生全面思考數學問題的能力,它還將在以后的學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新課標的精神,要改變學生學習的方式,讓學生經歷“數學化”、“做數學”等過程,并注重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學有價值的數學。引悟教育的目標,強調在教師的引導作用下,由“獲得知識結論快樂”轉變為“探究發現知識快樂”。依據新課標的精神、引悟教育的目標、學生的知識現狀和年齡特點,以及這一教學內容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與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四年級數學《三角形三邊的關系》說課稿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創設問題情景、實踐操作、觀察比較,初步感知三角形邊的關系。

  2、學生通過動手實踐、猜想驗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3、能判斷給定長度的三條線段是否圍成三角形,能運用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一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4、通過學習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

  探究發現三角形任意兩條邊的和大于第三邊。

  (三)教學難點

  理解性質中的“任意兩邊”。

  二、說教法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要由傳統意義上的知識的傳授者和學生的管理者轉變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幫助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體現出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知識的奴隸。因此,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導入法、設疑誘導法、操作發現法等來組織學生開展探索性的活動,讓他們在自主探索中,學習新知、經歷探索、獲得知識。

  三、說學法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是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而是一個有目的、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為此我十分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本節課中,我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為:動手操作法、觀察發現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讓他們在剪一剪、圍一圍、比一比、想一想、議一議等活動中提高能力,獲得知識。

  四、說教學程序四年級數學《三角形三邊的關系》說課稿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已定的教學目標。我主要安排了以下的幾個教學環節。

  (一)置境引入,使學生對三角形三邊關系的探索成為一種需要。

  教育情境的設計,是引悟教育的基礎性工作,這種帶有準備性的基礎工作,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同時也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悟,以及悟的成果。基于這樣的認識,在本節課開始,我結合學生已有知識與生活實際,創設了這樣的數學情境:(課件出示小明上學的路線)小明去學校一共有幾條路可走,走哪條路最近,為什么?這樣的問題情境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憑著自己的生活經驗,知道走哪條路更近,但卻苦于表達不出其中蘊含的道理,就使得對于三角形三邊關系的探索內化成學生的一種需要。(適時板書課題:三角形三邊的關系)

 。ǘ┞摻Y感悟,經歷、體驗三角形三邊關系的形成、發展過程。

  借鑒杜威“做中學”的思想,我在設計本課時,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精神,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猜想、質疑、驗證、探究、測量、實踐操作、問題解決等過程中得以發展。

  這個環節我安排了二個層次的操作活動:

  活動一、動手操作,大膽猜想

  為每位學生提供小棒,讓學生用剪刀隨意剪成三段,試著圍三角形。在圍的過程中,學生會出現能圍成和不能圍成兩種情況。我抓住這一契機巧妙設疑:為什么都是三段小棒有的能圍成一個三角形,有的不能夠圍成一個三角形呢?這里面隱藏著什么秘密?帶著疑問開始活動二。

  活動二、小組合作,再次操作,深入探究

小學四年級數學說課稿7

  課程改革,讓我們每一位數學老師強烈意識到,數學與生活緊密相聯。統計與概率既是生活內容,也是數學內容。今天我說課的內容就是西師版課標教材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的統計知識DD條形統計圖。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繼學習了單式條形統計圖和相應統計表后出現的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知識。這后還會認識更多形式和種類的統計圖,如復式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等。不難看出,本單元內容既是舊知的遷移與發展,也是以后學習的認知橋梁。

  單元內有4個例題,前兩例在于幫助學生認識特征,后兩例引導學生學會畫圖。而本課學習例1、例2。例1以回顧舊知為起點,引入復式條形統計圖并初步認識。例2則重在會看條形統計圖,會簡單的分析統計數據并填寫相應的統計表。在教學設計中,我將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例1的素材與例2有機整合,完成整課的教學DD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

  二、學情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四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觀察、分析能力。但形象思維仍占主要地位。

  在第一學段中,已掌握部分統計知識,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數據的能力。

  而通過長期地學習策略和思維的訓練,我班的孩子,不但基礎扎實而且思維活躍。具備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經驗與能力。

  三、教學目標

  根據內容的分析和學生的把握。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通過實例,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及相應的統計表。

  能根據統計結果作出分析,判斷、預測,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和能力。

  經歷觀察分析數據的過程,讓學生體驗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價值。

  鑒于預設的目標,學生的認知水平,認為本課的重點為: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特征,會正確分析相關的數據。難點為:知道條形統計圖中單式與復式的區別。

  四、教學策略

  我校進行了3年的《小學數學學習策略和思維策略》的課題研究,引發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本課就主要采用了其中的“問題探究策略”。問題探究策略,以問題為核心,以研究問題為重點,以培養學生思維策略為目標,設計遷移性、過渡性、反饋性、強化性、延伸性等問題。通過有效問題的有效解決,以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肖伯納說過:“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蘋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么,我們每個人各有兩種思想!闭f明合作交流是一種學習,更是一種創新。在教學策略的引領下,學生的學習方式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為主。

  五、教學過程

  因此教學過程設計為:創設情景,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深化認識,運用提高六個環節。圍繞“問題”展開教學。

  1、創設情景。

  為使教學與生活緊密相聯。創設了我任教的“四年級三班和四班的學生”準備去郊游的情景。并提問:“這次郊游當中準備開展五個活動,每人可選一項,事先要知道我們班參加各項活動的人數,怎么辦?”學生自然的想到要事先進行統計才行,從而產生統計需要。并立即讓學生自主開展統計活動。于是,由真實的情景轉入學習的初期活動。經歷收集、整理數據的過程,并在事先準備的表格紙上制出一張統計圖。

  與此同時,我將另一個班參加各項活動人數的統計圖展示給學生。看到兩張反映不同班級學生人數情況的統計圖,自然地會進行比較分析。于是提出活動中的一個關鍵問題。

  2、提出問題。

  利用兩張統計圖中人數接近的一項活動。設問:“三班和四班參加××的人數,誰多誰少?”憑借肉眼觀察,肯定會有不同答案,進而發生爭執。此時此刻,引導學生想辦法?赡軙f到用直尺量高度,用直尺比刻度等方法(課件展示)。給予肯定的同時,追問:“有沒有簡單的方法,能一目了然地看清誰多誰少?”自然會產生把兩張統計圖合二為一的需要。順水推舟拋出核心問題:怎樣將兩張統計圖,合二為一?學生在認知需要和問題驅使下,就開始問題的探索。

  3、探索問題。

  我預設,學生可能會生成這些方法(課件展示)。面對眾多的方法,“你認為哪種方法好?說說理由!币龑W生運用“選擇探究策略”進行合理選擇。讓學生體會方法多樣性的同時,又懂得尋求方法的合理性。

  當兩張統計圖合并后,繼續引導學生探索。問:把這張統計圖給班主任,能看明白嗎?”“怎樣才能使班主任知道哪種直條表示

  哪個班的人數呢?”從而在爭論、交流中認識復式統計圖圖例的作用,體驗統計圖表示的嚴密性。

  4、解決問題。

  建構主義認為:新知,納入認知系統中,形成新的知識結構,才完成了認知的建構,新知的內化。把復式條形統計圖,納入已有的統計知識中,并明確它的特點,完成知識建構。于是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弄清:“這種新的條形統計圖與以前學習的統計圖有什么區別?”在相互交流中充分明白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一有兩種顏色的條形;二有圖例。三還能反映兩組數據情況。充分了解復式條形統計圖的內涵后,自然地揭示它的概念名稱DD復式條形統計圖。

  5、深化認知。

  問題得以解決,認識如何深化呢?繼續利用好例1的素材,讓學生發表意見,提出問題和活動建議。如:兩個班參加什么項目人數最多?三班參加野炊的人數比四班多幾人?等。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中,培養學生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的習慣和能力。

  樹立“學習論”為中心的現代教學觀念是課改的追求。為此,讓學生自主填寫統計表。在任務驅使下,主動學會看懂統計表,并思考填寫的方法。學生可能會一行一行地填,也會一欄一欄地填等,從中體會到解決同一問題的不同方法。溝通統計圖與統計表之間內在的聯系,明確各自的優越性。從而深化學生對復式條形統計圖的認識。

  6、運用提高。

  學以致用。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完成基本練習DD課堂活動第1和第2題。統計學認為,收集、分析數據,是為預測、干預未來數據和解決問題服務的。為培養學生的預測意識和能力,設計一個拓展問題:“根據你們的分析,預測一下如果再投一次,小剛和小強分別會投進幾個呢?”,從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六、板書設計

  為讓學生充分地體驗復式條形統計圖產生的過程,將改變以往在黑板上板書的做法,充分利用多媒體隨機生成的功能,將生成的復式條形統計圖保留在大屏幕上。直觀具體、簡潔明了。符合視覺習慣和認知規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本課的教學力求體現以生為本的思想,充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經驗,緊扣教學重點,有機整合教材,創造性使用教材。問題探究策略的運用,使學生在核心問題的啟發下,積極主動的探究學習,促進學生思維的進一步發展。

小學四年級數學說課稿8

  教師指示,學生思考:

  ①左圖是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幾份?(100份)陰影部分占幾分之幾?(30/100)用小數怎樣表示?()

  ②右圖是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幾份?(10份)陰影部分占幾分之幾?(3/10)用小數怎樣表示?()

 、垡龑W生小結從圖上可以看出:是30個1/100,也是3個1/10。是3個1/10。所以得出:=。

 、苡纱,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師生共同小結、板書如下:

  例2:=

  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這叫做小數的性質。

  為了幫助學生對小數性質的理解,教師強調指出:為什么在小數的末尾添“0”或去“0”,小數的大小就不變呢?(因為這樣做,其余的數所在數位不變,所以小數的大小也就不變。舉例說明)小數中間的零能不能去掉?能不能在小數中間添零?(都不能,因為這樣做,其余的數所在數位都變了,所以小數大小也就變了。舉例說明)整數是否具有這個性質?(沒有,理由同上第二點)

  2.小數性質的應用

  教師談話:根據這個性質,遇到小數末尾有“0”的時候,一般地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數化簡。

 。1)化簡小數出示例3:把和化簡。

  提問:這樣做的根據是什么?(把小數末尾的“0”去掉,小數的大小不變)弄清題意后,學生回答,教師板書:=;=。通過這組練習鞏固新知,為以后小數作結果要化簡作準備。

  口答:課本“做一做”第1題。

 。2)把整數或小數改寫成指定數位的小數

  教師談話:有時根據需要,可以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還可以在整數的個位右下角點上小數點,再添上“0”,把整數寫成小數的形式。

  如:元=元3元=元

  出示例4:不改變小數的大小,把、、3改寫成小數部分是三位的小數。

  小組討論后,2人板演,其余學生齊練,訂正,表揚。

  ==3=

  練習:口答課本第65頁的“做一做”第2題。

  討論小結:改寫小數時一定要注意下面三點:

  A.不改變原數的大小;

  B.只能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

  C.把整數改寫成小數時,一定要先在整數個位右下角點上小數點后再添“0”。(想一想為什么)

  3.學生仔細閱讀課本第64頁的例1、例2,記住并理解小數的性質;閱讀課本第65頁例3、例4掌握小數性質的應用。

  五、鞏固練習

  1.練習十三第1題:下面的數,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指名同桌對口令,其余學生當小評委。

  第2題:把相等的數用線連起來,先在書上填好后,再提問找朋友。一個同學在第一欄里按順序報數,其他同學準備當朋友。

  第3題:下面的數如果末尾添“0”哪些數的大小不變,哪些數的大小變化?小組討論,提問訂正,找規律(小數的末尾添“0”大小不變,整數的末尾添“0”大小變了)。

  第4題:化簡下面小數,采取搶答來完成。

  第5題:先填書上再口答訂正。

  2.練習十三第6題:用元作單位,把下面的錢數改寫成小數部分是兩位的小數。2人板演,其余學生齊練,評價鼓勵。

小學四年級數學說課稿9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教材的是青島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我主要從說課標、說教材、說建議三個方面進行說課。說課標包括課程目標、內容標準。說教材包括編寫特點,編寫體例及目的,內容結構,知識和技能的立體式整合。說建議包括教學建議,評價建議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建議。

  一、說課標

  根據學生發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將九年的學習時間劃分為三個學段,四年級處于第二學段。

  《數學課程標準》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四個維度對本冊的學習提出了具體要求,

  知識技能目標

  1.能認、讀、寫萬以上的數。能熟練掌握兩位數乘、除兩三位數的口算和筆算;會計算含有兩級的混合運算。3.能區分直線、射線、線段。了解平面內兩直線的平行和相交位置關系。

  數學思考目標

  1.經歷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大數的過程,初步建立數感。

  2.經歷探索兩位數乘除兩、三位數計算的過程,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識。

  3.經歷探索平行和相交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問題解決

  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出用四則混合運算解決的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在探索和交流的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的策略的多樣化。

  情感態度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學習數學的作用。

  內容標準:包括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四個部分。

  數與代數;

  數的認識要求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理解萬以上數的意義,能認、讀、寫萬以上的數;數的運算要求學生能計算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除法。探索規律要求學生能探索簡單的變化規律。

  圖形與幾何:

  圖形的認識要求學生了解線段、射線和直線。了解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關系。

  統計與概率:

  要求學生能認識并制作簡單的條形統計圖。

  綜合與實踐:

  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二、說教材

  我將從編寫特點、編寫體例目的、內容結構、知識與的立體整合四個方面系統介紹本冊教材。

 。ㄒ唬┚帉懱攸c

  本冊教材直觀形象,圖文并茂,它的編寫特點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1.時代性主題、組成"情境串"

  時代性、現實性突出的情景,構成單元一系列"信息窗"是青島版小學數學教材獨創的呈現形式。比如第二單元泰山黃金周、第三單元楊帆奧運、第六單元長大我也去航天。

  一個單元通常由幾個信息窗組成,幾個信息窗相互關聯,反映的是同一個內容。比如第五單元"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共包括五個信息窗:"耕地-播種-管理-豐收-收獲",五個情境反映的都是和農田耕作的主題。這些信息窗組成了青島版數學教材所特有的"情境串".

  2、優化單元知識結構

  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優化單元知識結構。比如第三單元"楊帆奧運—三位數乘兩位數",由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到整百數乘整十數口算,到三位數乘兩位數估算,到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到一個因數末尾有零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因數的位數在不斷的增加,同時又關注了學生口算、估算、筆算的綜合計算能力。在此基礎之上,適時編入了四則混合運算,使學生的計算能力得到進一步應用與鞏固。

  3.解決問題 生成新知

  通過解決現實情境中的問題,引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比如:在學習"平行與相交"時,主題圖呈現的是"我跟爸爸學設計",教材沒有直接呈現概念,而是由"怎樣畫線"的問題引入,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動手實踐,先認識線段,又通過線段認識直線和射線。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既掌握了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倡導多樣化的教與學方式,促進課堂教學改革

  本冊教材的編寫思路、呈現方式和欄目設置都積極倡導新型的教與學方式,努力促進師生教與學方式的轉變。

  比如第一單元"大數知多少—萬以上數的認識",教材呈現的是學生交流調查生活中用到大數的情景,這樣的形式提示我們,可以以學生的實踐活動為載體開展教學。

  再比如第六單元"長大我也去航天——統計",教材只提供了活動的形式,()數據都要來源于學生的實踐,在教學中組織合適的活動,由學生收集數據,參與統計過程,自主學習。

  5.充分探究、學會學習

  隨著知識的加深,教材也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與培養。通過一些提示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探究。如第五單元:"農田里的數學—除數是兩位數除法"在學習"商不變的規律"時,教材給出問題情境之后,并沒有過細的指導,而是通過問題"這是不是個規律呢?"引導學生經歷"猜想-舉例-發現"等活動獲取新知。

  以上五條是教材的編寫特點。

 。ǘ┚帉戵w例

  在青島版教材的特色中,其欄目的設置可謂是獨具匠心、特色鮮明。信息窗、合作探索、問題口袋、自主練習、你知道嗎、我學會了嗎、豐收園、課外實踐、聰明小屋等等。他們在整套教材中發揮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每一個欄目,教材都賦予了它一定的內涵和功能。下面我就逐一進行解讀。

  信息窗:通過情境串、故事串、問題串等形式,引導學生從中獲取數學信息,啟發學生主動思考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

  合作探索:學生提出的問題通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種形式共同解決,充分發揮個人的積極主動性和團隊力量。

  問題口袋:對于有價值但不屬于本課所學習的問題,暫時放入"問題口袋",從而保護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一旦具備解決能力,隨時取出加以解決。

  自主練習:形式多樣,有針對性的練習題,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及時鞏固和練習所學知識。

  你知道嗎:讓學生了解更多與數學相關的資料,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知識面。了解數學文化。

  我學會了嗎:每單元一個,讓學生了解自己對本單元知識的掌握情況,然后做出自我評價。

  豐收園:左邊籃子里的5個蘋果功能各不相同,"積極、合作、會問、會想、會用"是對四維目標的詮釋,右邊是學生的自我反思和交流,在這里學生可以暢談本單元的收獲。

  與之前所用過的北師大版、人教版、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相比較,我發現青島版教材較其他三版教材,有更多的欄目設置更加巧妙。

 。ㄈ﹥热萁Y構

  本冊教材共編排了七個單元和兩個實踐活動。

  按照數學學科的四大領域來劃分,其中,第一單元萬以上數的認識、第二單元計算器、第三單元三位數乘兩位數、第五單元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屬于數與代數領域。這四個單元的內容也是本冊教材的重點內容。

  第四單元平行與相交屬于圖形與幾何領域。

  第六單元統計屬于統計與概率領域。

  實踐活動蕩秋千和紙與我們的生活屬于綜合與實踐領域。

 。ㄋ模┲R和技能的立體整合

  從橫向角度來看,整冊內容由淺入深,呈階梯狀上升,在第二學段的教學中起到了奠定基礎的作用。

  從縱向角度來看,各方面知識都在第一學段的基礎上,有所深化,為第二學段及之后的學習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總之,教材的編排始終秉承著,既對前面所學的知識加以總結和利用,又為今后繼續學習更復雜的內容奠定了基礎,體現了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數學思維規律。

  三、說建議

  基于我校"先學后導、互助提升"的數學教學模式,結合青島版數學教材的特點,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說說我的建議。

  (一)教學建議3條

  1.巧妙運用信息窗的情境圖

  信息窗是青島版教材的一大特色,教學中深入研究教材的編寫意圖,理解設計思路,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靈活運用教材,比如:第三單元第一課時《我跟爸爸學設計——線段、直線、射線》一課,情境中提出的"怎樣畫出設計圖"的問題很現實,通過問題的解決,學生不知不覺學習了新知!

  再比如:第六單元《長大我也去航天——統計》一課,通過學生做轉圈的實驗完成實踐活動,并畫出條形統計圖。

  2.提升學生質疑的質量。

  匯報質疑是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的重要體現,此環節把課堂教學推向一個高潮,學生質疑的語言一般情況下這樣說:"大家對我的講解還有什么疑問嗎?""……還有沒有問題?……有沒有補充?" 隨之而來的是補充、建議、追問等……這種對話是讓學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維情況,在交流中溝通不同的思路,并通過比較分析尋找相對合理和最優的問題解決方法。

  3.建立學生典型錯題集

  在教學中,搜集典型錯例錦集。比如,第一單元"大數知多少"關于0的讀寫:

  (1)0在"級末"或"非級末"位置上的不同讀法,

 。2)一個數中某一級前面有0的寫數。第三單元"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中的連續進位乘法,有的學生計算時,乘完之后忘記加進位數的;第五單元"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運用四舍五入法試商,調商的過程等,這些內容難度較大,容易出現錯誤,教學時進行針對性的練習強化。

 。ǘ┰u價建議

  結合課程標準,談一下我在教學中的評價建議。

  1.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評價。

  我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畫"知識樹"、做數學手抄報、寫數學日記等活動,來評價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2.評價方法多樣化

  (1)口頭評價與肢體評價相結合。運用這種評價方式時教師把握課堂評價的.時機,比如說當學生提出一些富有創意的問題和有獨特見解時,我對學生伸出大拇指并在學生的書上印上智慧星,并作為期末考核依據。如果學生的智慧星積累到一定數量,可到教師處換取一些小禮物。

 。2)語言評價與"等級"評價相結合

  在學生課堂作業時,可采用評語與"等級"評價相結合。如用"你的解法很獨特!""你的字真漂亮"等簡短、熱情的話語激勵學生,使之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3.多元化教學評價

  近幾年來,我校一直實施"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特色教學改革,數學方面,主要包括口算課課練、口算能力測試、解決問題、動手能力測試以及階段性測試等評價活動。根據不同的測試活動結果,評比出不同類型的"學科小標兵""口算大王""解決問題小能手".

  (三)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教材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重要依據,因此,教師要做教材的開發者、創造者,讓教材更貼近學生生活。

  1、運用生活資源:我們在學習教材內容時,可以巧妙的結合生活,利用生活資源。比如在學習"平行與相交"一課時,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物品來進行講解,形象、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2、利用其他學科資源:其他學科與數學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我們要從其他學科中開發資源,來促進數學教學。

  3、開發網絡資源:隨著移動數碼產品和無線網絡的普及,基于微課的移動學習、遠程學習、在線學習將會越來越普及,微課必將成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所以我們可以開發一個單元或一個專題的系列微課,能幫助學生課前預習或課后鞏固,是學好數學的重要資源。

  各位領導、老師們,以上是我對四年級上冊教材的研讀。鉆研教材,吃透教材,挖掘教材,利用教材,以教材為載體把握課標,構建煥發生命活力的課堂,是我永遠的追求。謝謝大家聆聽。

小學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課標版小學數學第八冊第五單元的內容,三角形是平面圖形中最簡單也是最基本的多邊形,一切多邊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個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來推導有關的性質。因此,三角形的認識是學習平面圖形知識的起點,也為學習平面幾何、立體幾何打下基礎。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線段、角和直觀認識了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所以本節課是三角形認識的第二階段。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據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三角形的定義,掌握三角形特征和特性,并會給三角形畫高。

  2、能力目標:學會通過觀察、操作、分析和概括去獲得的學習方法,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操作的能力,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在小組合作、探究與交流的過程中,增強學生創新意識和團結協助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三角形的定義,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教學難點:給三角形確定高和畫高。

  (四)教具準備:三角板、課件、數學用具盒、幻燈片

  (五)學具準備:三角尺、數學用具盒、圖紙。

  三、說教法、學法

  1、說教法

  本節課我根據“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這一理念,以學生參與活動為主線,創建新型的教學結構。先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讓學生自學課本,獨立探索,再讓學生操作實踐,合作交流,從而達到概念的自主建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學之美。

  2、說學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法,我主要采用獨立探索、合作交流、實踐操作相結合的學習方法,讓學生通過動腦、動口、動手來親身經歷“做數學”的過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建立學習成就感和信心,使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四、說教學過程

  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是秉著新課標的精神,在整個教學流程設計上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我將教學思路擬定為“創設情境、誘發興趣——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深化訓練,拓展延伸——質疑反思,總結評價”,努力構建探索型的和諧課堂教學模式。

  五、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精簡明了,突出重點,體現本課時的內在聯系,更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的認識。

小學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節日禮物》,今天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向大家匯報:一、【說設計理念】二、【說教材】三、【說教法、學法】 四、【說教學流程】五、【說板書設計】

  一、【說設計理念】

  《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與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同時新課程提倡教師要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并充分開發各種課程資源,實現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使教材更好地服務于學生。

  二、【說教材】

  《節日禮物》,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從三個方向觀察立體圖形和在實際生活中有從不同方向觀察同一物體經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旨在讓學生在觀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觀察物體的具體活動中,判斷觀察對象畫面所發生的相應變化,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本節內容包括由低到高觀察同一物體和由遠到近觀察同一物體,學生掌握這些內容,不僅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空間推理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目標(三個目標):

  (1)知識與能力:能根據提供的情境圖,想象、判斷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和物體的范圍變化。

  (2)過程與方法:①引導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合理猜想、小組討論等活動,體會并判斷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物體可能看到不同的形狀,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與合作交流能力;

  ②讓學生經歷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的過程,發展學生的運動智能、空間想象智能;

  ③促進學生觀察、分析、歸納、概括、交流等能力的提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贍I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展現自我,培養其積極的樂學態度;

 、谕ㄟ^合作交流,養成互助合作的習慣,培養團隊協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畫面,判斷觀察者從高到低不同的觀察位置所觀察的對象在其視覺中對應的范圍。

  教學難點:如何根據圖片判斷觀察位置,以及判斷所觀察的對象在其視覺中對應的范圍。

  重難點突破:仔細觀察、大膽猜想是判斷所觀察的對象在其視覺中對應的范圍的突破口。

  三、【說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做到以活動促發展,我采用“自主體驗”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合理猜想、小組討論等活動,自主進行體驗、探究。在教學過程中我 主要采用:

  1、情境教學法:

  為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快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課始的故事導入、課中新知識學習的情境創設等,把學生領入樂學的氛圍之中。

  2、操作法:

  利用學生自己,讓學生動一動,說一說,動腦、動口,調動他們喜學、愛學、樂學的情趣,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數學學習的活動中,自主進行體驗、探究。

  3、觀察、討論法:

  通過讓學生獨立觀察、猜想、小組討論等,體驗、判斷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和物體的范圍變化,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4、練習法:

  葉圣陶先生說:“凡能力總要在實踐中得到鍛煉”。所以,在自主體驗、探究、學習新知識后,就要通過一些有層次、生活化、形式多樣的練習,使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把所學的知識真正內化,形成技能技巧。

  四、【說教學流程】

  教學是通過兩個活動完成的。

  活動一:由低到高觀察物體

  數學來源于生活,我首先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模擬數學情境,通過“數學活動”的手段,從中幫助學生真正去發現、感悟、理解、解決教材中抽象、枯燥的數學問題,

  對于書本中的主題圖,很多學生難以理解,這時我就讓學生親身體驗。同學們,老師想考考你們的眼力,請你們從三個不同的位置觀察自己的課桌,好嗎?請看(課件)要求:

 、俣字^察;

 、谘劬εc桌面在一條直線上觀察;

 、壅局^察。觀看后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同學們,你所看到的物體畫面有什么不同呢?說得對,由低到高來觀察物體,由于位置不同所看到的物體畫面的范圍也不一樣。

  這時我把書中的主題圖《節日禮物》改成練習,出示課題“節日禮物”,同時這時出示課件,同時讓學生思考:小狗貝貝從蹲在地上到最后爬上桌子,它觀察禮物的位置有什么變化?觀察的對象又有什么變化呢?這時學生就能在剛剛親身活動的基礎上看到東西的變化很快的判斷出他們觀看時所處的位置,觀察位置由低到高,觀察對象的范圍逐漸擴大。(板書低到高范圍擴大)那么大家在生活中你有碰到過這樣的事嗎?能舉一個例子嗎?誰來說一說,前后左右可以交流一下。你們說的都很好。通過說一說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活動二:“由遠到近”觀察物體的不同

  對于設計由遠到近觀看物體教學時,因為學生在課前的準備過程中通過觀察學校內的景物,使學生對于從遠到近觀察物體和從近到遠觀察物體有了感性的認識。因此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進行說說生活中碰到這樣的情況時,從近到遠觀察物體你發現有什么變化呢?對,站得遠,看到的范圍大;站得近,看到的范圍小,但是清楚。(板書遠到近范圍縮。。接著我不作較多的講解,直接進行了練習,課件出示:小明沿小路向樹林看守人的小屋走去的動態畫面。

  途中標出A、B兩點,再出示兩幅圖和問題:仔細觀察下面兩幅圖中,哪幅是在A點處看到的,哪幅是在B點處看到的?大家先獨立完成,再將你的想法小組內說一說,進一步鞏固了遠近觀看的規律。然后再次請同學們分組從教室的最后面、中間及講臺上這三個地點來觀察黑板,再次體驗“遠、近”觀察物體的不同。從而驗證了剛才交流中發現的規律。貼近了生活實際,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和生活的聯系,數學確實就在我們的身邊!

  實際應用、拓展延伸:

  1、基本練習。2、拓展練習。3、生活延伸, 動手操作。動手操作這一環節是57頁的畫面(課件顯示),同學們請先觀察然后在書上分別畫出小明站在A、B位置時所看到的樹的范圍。能完成嗎?好開始。(這時學生分組活動,學生有困難時,我呢作適當的巡視指導。)

  通過有層次、生活化、形式多樣的練習,不僅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同時還受到了為人處世的思想教育。

  五、【說板書設計】

  節日禮物

  觀察位置觀察對象

  低 高范圍擴大

  遠 近范圍縮小

  簡練的文字起到了提綱挈領、突出重點的作用,使學生看到板書就可以一目了然地回顧本節所學內容,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2

  一、教學理念

  教師的教學方案必須建立在學生的基礎之上,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教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學生的數學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而富有個性的過程,更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

  二、說教材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材第四單元中“小數的產生和意義”是在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和“小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這一內容既是前面知識的延伸,也是系統學習小數的開始。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為以后學習小數四則運算打好基礎。

  三、說教學目標

  遵循以上教學理念,因此我在制定本課時教學目標時注意聯系生活,盡量聯系學生身邊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資源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探究與發現的過程,使他們在動手、動腦、動口中理解知識、掌握方法,學會思考、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促進自身全面和諧發展,因此制定以下目標:

  1、通過教具演示和聯系實際使學生在初步認識小數的基礎上知道小數的產生,理解小數的意義。

  2、使學生知道小數是在實際生活中產生的,并有著廣泛的應用,認識小數與分數之間的內在聯系、小數的計數單位,從而對小數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認識。

  3、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懂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了解數學的價值,增強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四、說教學重、難點

  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明確小數的產生和意義、小數與分數的聯系、小數的計數單位,從而對小數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認識。

  教學難點是小數的意義的探究過程。

  突破重難點的方法:

  使學生深刻理解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母10、100、1000……的分數來表示,這些分數的計數單位分別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寫作小說分別是0.1、0.01、0.001……通過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合作交流的學習中解決0.1里面有幾個0.01;0.01里面有幾個0.001,讓學生深刻體會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都是10。

  這節內容選擇的教學方法為嘗試法、講授法、練習法等,選擇的依據是學生已有的知識的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

  五、說教學流程:

  為了達到上述目標,我的教學設計包含有四個環節的內容:

  第一個環節是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通過讓學生先估測再測量2米長的紅絲帶和60厘米長的綠絲帶、量數學課本的長的估一估、量一量的游戲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當教師讓學生用米作單位說出它們的長度時,學生心理產生了矛盾,因為有些測量結果不夠1米,無法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時教師引出不夠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單位,需要用其它數來表示,由此引出“小數”。學生通過測量親自體驗了小數產生的必要性,從而喜歡上小數,對什么是小數產生了神秘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欲望。

  第二個環節探究小數的意義。

  小數的意義是個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學生理解起來比較難。新課程理念下的概念教學應改變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方式,防止重結論,輕過程的做法,積極組織有效的數學活動,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與研究實現師生互動、共同研究探討的方法,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去體驗、去思考,構建數學概念。因此,在教學中我力求引導學生在測量、觀察等操作的基礎上,從直觀的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讓學生用米為單位分別用整數、分數、小數來表示,從而過渡到一位小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的意義的形成。學生始終參與到概念的探究過程中,通過比較、歸納、分析和綜合最后抽象出小數的意義。

  第三個環節是鞏固練習、拓展提升。

  當學生成功解決一個問題后趁熱打鐵,將它拓展變化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比如:給生活中的小數分類。老師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小數的計數單位是什么;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10,而是通過闖智慧關的游戲方式讓學生從解決問題中發現、歸納出來。我認為這樣能促使學生進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層次的探索,以練習的形式探索出小數的計數單位、以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和創新意識。

  第四個環節是師生進行全課小結。

  教師問:“這節課的學習內容是什么?你有什么收獲?”來對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加以梳理總結,最后教師出示大發明家愛迪生的一句格言:天才=1/100的靈感+99/100的勤奮,讓學生用小數把等式中的分數表示出來,達到鞏固新知的目的。

  教師:“這是大發明家愛迪生用加法描述的一句格言,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嗎?”從而讓學生明白:人必須勤奮才能有所成就!祝同學們都能成為天才!人才!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小學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3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口算乘法,課本第45、46頁。

  一、主動探索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觀察、思考合作的習慣。

  1、 教學內容:

  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兩位數乘一位數(積在100以內)和幾百幾十數乘以一位數(積在100以內)和幾百幾十數乘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

  2)結合熟悉的生活情境,了解不同的交通工具的運動速度,理解用復合名數表示速度的含義。

  3)通過小組學習教材

  3、教學重點:學習整數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4、教學難點:學習整數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5、教學關鍵:引導學生思考不同算法中的特點,選擇學生能理解又優化的一種算法。

  6、編寫意圖:

  1)、從本單元主題圖中選擇出自行車和特別快車的運動速度為素材學習口算,使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激發探究欲望,同時通過不同交通工具的運動速度,理解用復合名數表示數學術語!八俣取钡暮x,為后面理解關系式“速度×時間=路程”作為鋪墊。

  2)、以物體的運動為背景,選擇兩個來自生活實際又具有特殊數值的兩道算式16×3、160×3作為引導學生學習口算的范例,使學生通過對比,自主得出一位數和兩位數(或者幾百幾十的數)相乘的簡便算法。

  3)、鼓勵學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礎上,與同伴交流。

  二、教法學法

  1、創造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探求知識的火花,有了興趣,學生就能自覺主動學習,就不會感覺到學習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新課前,我結合主題圖和生活實際,創設教學情境“同學們,秋天是一個郊游的好季節,你們喜歡秋游嗎?出去郊游,我們選擇什么交通工具呢?”教師的問話吸引了學生,學生情緒相當高漲,以飽滿的精神投入學習活動中去。

  3、 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間,新課程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本課時,教師創設問題情景后,讓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信息提出數學問題,教師適當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思考空間,放手讓學生獨立探討,小組討論,自己領悟出口算方法,然后組織學生記報,教師再進行針對性的總結歸納,整個數學教學過程通過學生自主探索以及教師有針對性的引導,使學生從感性到理性,逐步加深認識,讓學生在活潑,友愛和諧充滿情趣的智力活動中自覺構建新知識。

  三、教學過程簡述

  首先創設情境——簡單介紹6種交通工具的速度,使學生初步理解“速度”的含義——讓學生說一說自己了解的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教師提供信息:人騎自行車1小時約走16千米,讓學生根據這個信息提出數學問題,教師適當地引出例(1)后——首先建立計算模式。其次,要求學生用自己地知識經驗獨立口算。再次,與同桌交流算法——回答計算結果,匯報不同算法——引導學生對比不同算法的特點,確定最優化的算法,最后小姐口算方法。

小學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4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現代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三步計算和應用》中的相遇問題。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我的說課:分析教材,理清思路;優選教法,注重學法;優化程序,突出主體。

  一、 分析教材,理清思路

  本節知識是在學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時間、路程的關系之后進行的教學。本內容和實際生活有一定的聯系,借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決數學問題。學好此內容,也為后繼學習做好鋪墊。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技能目標:明確相遇問題的特點;理解基本數量關系;正確分析解答相遇問題。

  2、發展性目標:經歷比較、優化的學習過程,發展求異思維、逆向思維的能力。

  3、情感性目標:感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激發學生興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在實施知識目標過程中,重點是讓學生在“做”中發現規律,從而理解相遇問題的數量關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 優選教法,注重學法

  學生學習知識是接受的過程,更是發現、創造的過程,好的教法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主動去探索。課上我為學生創設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做中學,學中做;做中悟,悟中創。教師則是一個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及促進者。除此之外,我還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選擇學習方法,使不同層次的孩子學到不同的數學,使每個孩子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三、 優化程序,突出主體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分為四個部分:

 。ㄒ唬┰谇榫持懈兄;

 。ǘ┰谟螒蛑幸;

 。ㄈ┰诓僮髦邪l現;

 。ㄋ模┰陟柟讨猩罨;

  (五)在總結中提高

  (一)在情境中感知

  引發思考:每天早晨背著書包來上學,馬路上是一番怎樣的景象?馬路上的車輛在行駛的方向上有哪些情況?(在現實的情境中,學生發現了車輛在行駛的方向上有以下情況:相對、相反、同向)

  [建構主義的教學觀強調用真實的情境呈現問題,營造問題解決的環境,以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化知識,變事實性知識為解決問題的工具,從而完成對新經驗意義的建構以及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诖,課始創設了一個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情境,使學生能主動地在與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學習。]

 。ǘ┰谟螒蛑幸

  1、理解意義:新授課時,我以學生經常在做的兩個游戲為主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并揭示課題——相遇問題

  游戲1:紅綠燈——相向 游戲2:跨步子——相對分頁標題#e#

  思考:兩個游戲,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教師畫出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

  2、 聯系生活——提問:在實際生活中還有哪些情況屬于相遇問題?

  3、歸納小結——要想出現相遇的情況應具備哪些條件?

  (板書:兩個物體、同時、兩地、相對、相遇)

  教師指出——本節課側重研究兩個物體“同時”行進的規律。

  (三)在操作中發現

  這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在充分認識兩種運動方式后,問“你想研究哪種運動方式”,“認識了這兩種運動方式,你想通過這兩種運動方式知道什么”。現在小組合作,我們來研究相遇問題,請你利用相遇卡擺一擺,并完成表格

  小組合作:

 。1)利用相遇卡,兩位同學同時行進,一位每次行3厘米,另一位每次行進2厘米。

 。2)每行進一次把數據填入表中。

  行的次數

  紅色線段長

  蘭色線段長

  兩色線段長度和

  兩色線段距離

 。3)觀察表中的數據,研討發現了什么?

  [設計這一實踐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做”中感受兩物體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的運動規律,更好地去理解相遇問題的解題規律。:如:

 、賰烧咧g的距離越來越小,直至為0,即相遇了;

 、谙嘤鰰r,兩者所用的時間是一樣的,各自所行路程之和等于總路程;

 、垡驗樗俣扔锌煊新裕谙嘤鰰r,各自所行路程有多有少。

  在學生不斷質疑,解疑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得以培養,探索求知的欲望得以激發,也使課堂上的單向信息交流變為多向信息交流。

 。4)借助多媒體演示,突破難點。(多媒體省時,高效,直觀,生動等特色的優勢被課堂教學廣泛使用,運用多媒體動態演示相遇過程,抽象出線段圖,由直觀到抽象,即讓學生學的輕松,又分散的教學難點。

  2、應用規律

  例:(媒體出示)70頁,例2:兩個郵遞員同時從相距3000米的兩地相對而行。騎摩托車的速度是800米/分,騎自行車的速度是200米/分。經過幾分鐘兩個郵遞員相遇?

  (1)自己選擇學習方式

  A、獨立完成(鼓勵用多種解法)

  B、借助教材(依據線段圖列式解

  C、請教同學

 。2) 指名板演,講解思路

  [在例題的教學中,突出讓學生借助實踐經驗解決問題。屏棄了過去的整齊劃一的教法,對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好的學生,讓他們獨立完成;對善于與人交往的學生,讓他們向同學請教;對樂于借助教材的學生,讓他們看書,依提示解決問題,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分頁標題#e#

 。ㄋ模┰陟柟讨猩罨

  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練習題時,我對教材做了處理,設計了一個“智力大沖浪,智奪小紅旗”的環節,力求形式多樣,條件問題開放,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

  第一環節:起跑線,是只列式不計算的基本練習

  1、 兩個工程隊合開一條隧道。同時各從一端開鑿。甲隊的進度是12米/天,乙隊的進度是14米/天。經15天打通。這條隧道長多少米?(用兩種方法解答)

  2、 小名和小化從相距180米的跑道上同時相對而行,小名每分鐘42米,小化每分鐘48米,兩人幾分鐘后相遇?

  第二環節:加油站:自選超市:讓學生依個人掌握知識情況,選擇練習題。

  1、 比一比三道題的聯系與區別;

  A、 兩輛汽車同時從兩地相對開出,甲車每小時行55千米,乙車每小時行75千米,3小時相遇。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B、 兩輛汽車同時從相距390米的兩地相對開出,甲車每小時行55千米,乙車每小時行75千米。幾小時相遇?

  C、 兩輛汽車同時從相距390米的兩地相對開出,經3小時相遇,甲車每小時行55千米,乙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2、 兩輛汽車同時從一個地方相反的方向開出,甲車每小時行44.5千米,乙車每小時行3805千米。經過3小時,兩車相距幾千米?

  3、 客車和貨車同時從A、B兩地相對開出?蛙嚸啃r80千米,貨車每小時70千米,經過4小時,兩車相距10千米。A、B兩城相距多少千米?

  第三環節:凱旋門:

  小紅每分跑300米,小明每分跑320米,自己設計運動情況并編題。

  [設計開放性的練習,我考慮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欲,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在發散性、多維度的思維活動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你真棒”“祝賀你”隨著一聲聲贊揚,同學們肯定會一路過關斬將,站到領獎臺上。

  (四)在總結中提高

  談一談本節課有什么收獲?

小學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5

  一、教材

  1.教學內容:五年制小學數學第七冊第三單元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第三課時:“小數的性質”(課本第64-6 5頁,例1—例4)包括:

  (1)小數的性質;

  (2)小數性質的應用(六年制第八冊第四單元)。

  2.教材所處地位:本節是系統學習小數的開始,為后面學習小數四則計算做了必要的準備,起鋪墊作用。

  3.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對小數的性質這一概念的理解是本節的難點,小數性質的應用是本節的重點。

  4.教學目標:(1)識記理解小數的性質;(2)根據需要把小數化簡或是把整數改寫成指定數位的小數。

  二、教法

  1.通過直觀、推理讓學生充分感知,然后經過比較歸納,最后概括小數的性質,從而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逐 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達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應用新知、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采用快樂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和敢于質疑,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 口、動眼以及采用對口令搶答等多種形式的鞏固練習,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把數學課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

  三、學法

  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學會運用直觀的教學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識,學會有順序地觀察問題、對比分析問題、 概括知識及聯想的方法。

  四、教學程序

  (一)談話法導入新課

  在商店里,經常把商品的標價寫成這樣的小數:手套每雙2.50元,毛巾每條3.00元。這里的2.50元、3.00 元分別是多少錢?(2.50元是2元5角,3.00元是3元)為什么能這樣寫呢?這是小數的一個重要性質,是我們今 天要學習的內容,并板書“小數的性質”。

  (二)講授新課

  1.研究小數的性質

  (1)出示例1,比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首先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米尺(10厘米以上),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是同一點,說 明: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板書)。

  請同學們看米尺想,1分米是1/10米,可寫成怎樣的小數?(0.1米);10厘米是10個1/100米,可寫成怎樣 的小數?(0.10米),100毫米是100個1/1000米可寫成怎樣的小數?(0.100米)

  板書:因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在這里應用直觀演示法,變抽象為具體。然后板書準備比較,觀察上下兩個等式,說明0.1、0.10、0.100 相等,再添上“因為”、“所以”、“=”。

  A.從左往右看,是什么情況?(小數的末尾添上“0”,小數大小不變)

  B.從右往左看是什么情況?(小數的末尾去掉“0”,小數大小不變)

  C.由此,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在這里應用了比較法,便于發現規律,揭示規律,總結性質。

  (2)為了進一步證明小數性質的可靠性出示例2:比較0.30和0.3的大小。(圖略)

  教師指導學生自學例2。

  教師指示,學生思考:

  ①左圖是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幾份?(100份)陰影部分占幾分之幾?(30/100)用小數怎樣表示?(0.30 )

  ②右圖是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幾份?(10份)陰影部分占幾分之幾?(3/10)用小數怎樣表示?(0.3)

 、垡龑W生小結從圖上可以看出:0.30是30個1/100,也是3個1/10。0.3是3個1/10。所以得出:0.30=0.3 。

 、苡纱,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師生共同小結、板書如下:

  例2:0.30=0.3

  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這叫做小數的性質。

  為了幫助學生對小數性質的理解,教師強調指出:為什么在小數的末尾添“0”或去“0”,小數的大小就不變 呢?(因為這樣做,其余的數所在數位不變,所以小數的大小也就不變。舉例說明)小數中間的零能不能去掉 ?能不能在小數中間添零?(都不能,因為這樣做,其余的數所在數位都變了,所以小數大小也就變了。舉例 說明)整數是否具有這個性質?(沒有,理由同上第二點)

  2.小數性質的應用

  教師談話:根據這個性質,遇到小數末尾有“0”的時候,一般地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數化簡。

 。1)化簡小數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簡。

  提問:這樣做的根據是什么?(把小數末尾的“0”去掉,小數的大小不變)弄清題意后,學生回答,教師板 書:0.70=0.7;105.0900=105.09。通過這組練習鞏固新知,為以后小數作結果要化簡作準備。

  口答:課本“做一做”第1題。

  (2)把整數或小數改寫成指定數位的小數

  教師談話:有時根據需要,可以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還可以在整數的個位右下角點上小數點,再添上“ 0”,把整數寫成小數的形式。

  如:2.5元=2.50元 3元=3.00元

  出示例4:不改變小數的大小,把0.2、4.08、3改寫成小數部分是三位的小數。

  小組討論后,2人板演,其余學生齊練,訂正,表揚。

  0.2=0.200 4.08=4.080 3=3.00

  練習:口答課本第65頁的“做一做”第2題。

  討論小結:改寫小數時一定要注意下面三點:

  A.不改變原數的大。

  B.只能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

  C.把整數改寫成小數時,一定要先在整數個位右下角點上小數點后再添“0”。(想一想為什么)

  3.學生仔細閱讀課本第64頁的例1、例2,記住并理解小數的性質;閱讀課本第65頁例3、例4掌握小數性質 的應用。

  五、鞏固練習

  1.練習十三第1題:下面的數,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指名同桌對口令,其余學生當小評委 。

  第2題:把相等的數用線連起來,先在書上填好后,再提問找朋友。一個同學在第一欄里按順序報數,其他 同學準備當朋友。

  第3題:下面的數如果末尾添“0”哪些數的大小不變,哪些數的大小變化?小組討論,提問訂正,找規律( 小數的末尾添“0”大小不變,整數的末尾添“0”大小變了)。

  第4題:化簡下面小數,采取搶答來完成。

  第5題:先填書上再口答訂正。

  2.練習十三第6題:用元作單位,把下面的錢數改寫成小數部分是兩位的小數。2人板演,其余學生齊練, 評價鼓勵。

【小學四年級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數學廣角》說課稿02-13

小學數學周長說課稿07-13

小學數學《約分》說課稿12-24

小學數學說課稿11-02

小學數學《圓》說課稿01-05

小學數學《周長》說課稿01-05

小學數學說課稿08-29

小學數學《方程》說課稿01-11

小學數學統計說課稿10-30

小學數學《圓》說課稿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