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時間:2022-11-05 09:56:48 數學說課稿 我要投稿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說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四年級數學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5篇)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課時《角的度量》。本單元學習的主要內容有:線段、直線與射線的認識,平角、周角的認識,以及用量角器量角與畫角。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初步認識角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生后面學習畫角、角的分類的基礎。教材注重加強學生的操作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會量角的必要性,認識量角的工具量角器的特征,在自主探索中體會、總結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二、說學生

  學生對于角的有關知識已有了初步的體驗,知道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一部分學生對量角器有初步了解,但多數學生幾乎沒有用量角器測量角的體驗,量角器雖然被拿在學生的手中,但學生對它的認識是陌生的,一條條放射狀的線,不同的刻度,會使學生找不到量角器上的角,至于怎樣用它測量角的大小,就更顯得無從下手了。而且,在實際中,學生似乎沒有度量角的需要,他們所掌握的完全是抽象的數學知識,很少能應用到生活中。

  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實際,我制定本節課的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單位;會用量角器量角;

  能力目標:在測量角大小的活動中,學生的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得到培養和發展。情感目標:1、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大膽嘗試,積極表達,使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創新。

  2、應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價值,學生的應用意識得到培養。

  教學重點:認識量角器,會用量角器量角。

  教學難點:在自主探索中逐步體會、總結量角的方法。

  三、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就是量角,是一種知識與技能的學習。陶行知先生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

  “事情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

  因此,本節課我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體會量角的意義和量角的方法,形成度量意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四、說教學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我先設計了一個角的三兄弟比大小,怎樣判斷哪個角大的問題情境,即復習了二年級所學的內容,同時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進而展開新知的學習,然后設計幾個適合學生主動參與的活動,即找角和量角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體會量角的意義,探索、總結量角的方法,逐漸掌握量角的技能。最后,在研究生活中的有關現象中,來體會角的大小在生活中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下面我分別說一說。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首先,與學生談話,你知道怎么比較角的大小嗎?現在有三個角的兄弟,你知道它們中那個最大嗎?

  這樣,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

  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三個角兄弟比大小的視頻,怎么辦呢?你們能確定哪個角大嗎?

  引導學生在交流中明確,要知道誰最大,只要看它們兩邊張開的大小就可以了,在一條邊及頂點重合的情況下,另外一條邊張的越大,所成的角越大,同時讓學生認識到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我們通過移動角的方法幫助了角兄弟,但是老師帶來的除了這三個叫兄弟還有兩個角,他們也是爭論個不停,∠1說他大,∠2說他大。同學們看一看,你們猜一猜,哪個大?

  這時候出示的兩個角開口方向相對,同時大小相差不多,學生們用肉眼猜測的同時會產

  同學們的意見不一致,那么究竟哪個角大些?具體又大多少呢?這一句追問,進一步激活思維,學生會積極參與討論,知道角大小的方法,從而引出本課要學習的內容,《角的度量》

  在這里運用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理解生活中的數學,形成抽象思維的能力。

  同時,這樣的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激活思維,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學習本節課的知識。

  二自主探究量角的方法

  1、體會用量角器的必要性

  同學們,我們怎樣才能知道角的大小呢?

  在交流中,引出量角器,同時使學生產生學習用量角器量角的愿望,為學習量角奠定情感的基礎。當學生有了學習的需要時,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參與學習活動。

  2、認識量角器

  請拿出準備的量角器,仔細觀察,量角器是什么形狀的?

  這個問題使學生對量角器有了一個整體的印象

  那量角器中隱藏了很多秘密,仔細觀察,你看到了什么?只有認真觀察的同學才能發現!給學生幾分鐘時間觀察,然后讓學生把自己的發現在小組里面自由交流。

  然后讓同學到黑板上指出觀察到得秘密!

  老師總結認識量角器上的中心、0°刻度線、內外圈刻度、18個大格,180個小格。老師在屏幕上指,學生說出名稱并在自己的量角器中指出。以此來鞏固記憶。

  學生拿到量角器后看到的就是這些,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看到的,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熟悉量角器,同時可以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在這里,我先引導學生自由匯報,然后運用多媒體演示量角器量角的原理及各部分的名稱。幫助學生形成較完整的認識。

  同時根據同學指出的180個小格子,每一小格所對的角的大小就是1°。知道度是量角時用的單位,用符號“°”標在數字的右上角

  1°的角是怎樣規定的呢?請同學們翻開書37頁,自學鞏固中間的一段。之后合上書,自己說一說1°的含義

  一份格子所對的角是1°,那30份所對的角是多少度呢?

  請同學們伸出手,用大拇指和食指比一下30°的角有多大?60°呢?90°呢?大家知道90°的角又叫做什么角嗎?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教科書(西師版)四年級下冊第40至43頁的內容及相關練習題。

  2.教材簡析

  “三角形分類”是新課程教材中“空間與圖形”領域內容的一部分。學生在學習此內容之前,已經學習了三角形的認識,能夠在物體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學習了角的知識,認識了常見的角,為學生學習三角形的特征從角和邊的不同角度對三角形進行分類做好了有力的知識支撐。三角形是最簡單也是最基本的多邊形,一切多邊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個三角形,學好這部分內容,為學習其他多邊形積累了知識經驗,為進一步學習三角形的有關知識打下基礎。

  3.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年齡特點,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學習活動,發現三角形和邊的特征會給三角形的分類,理解并掌握各種三角形的特征。

  (2)培養學生觀察,操作和抽象概括能力。

  (3)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自我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

  4.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根據《三角形分類》這一知識的地位和作用,本課設計的“觀察、操作、比較、小組討論”等教學環節都是為了使學生能根據角的特點給三角形分類,因此這是教學重點。根據學生的認識水平和年齡特點,如何引導學生歸納出各種三角形的特征,這是學生掌握本課知識的一個質的飛躍。因而,“能理解并掌握各種三角形的特征”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5.教學準備

  三角板、多媒體課件、學生用表格等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以直觀教學為主,運用觀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等多種方法,結合教材,讓學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說一說”的自主探索過程中發揮學生相互之間的作用,讓學生自己在動腦、動手、動口中促進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自學能力。在教學中,首先把握新舊知識的銜接點,利用教材6個三角形組成的圖案,讓學生說說自己對三角形的認識,引出課題“三角形的分類”。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交流,尋找三角形分類的方法,最后讓學生說說自己歸類的依據,歸納出各種三角形的特征,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了以下的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揭示課題

  由學生對三角形的認識引入課題,即為學生接受新知識做好鋪墊,也讓學生明確學習內容直奔放主題。

  (二)動手操作,探討三角形分類方法

  1.根據角的特點,對三角形進行分類。

  新課標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把學習變成人的主動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

  我設計了如下環節:

  (1)學生先是獨立思考、獨立操作,獨立探索分類。(事先給每個學生準備一個學袋:一張表格)

  ①學生根據表格對這個三角形進行觀察,再填表。填完表格,再對表格中的數據進行觀察,就能容易地進行分類。

  ②把分類的結果填在表中。

  小組交流

  學生在小組內分別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說說自己的分類依據。

  (3)展示學生代表作品,學生互評。

  (4)師小結歸納(邊把分類依據板書出來)

  (5)鼓勵學生給自己分類的三角形取個名字。

  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就是學習的主人,體驗勞動成果的喜悅心情,增強學習的信心。

  (6)引導學生對三類的三角形進行比較,得出相同點:每個三角形至少有兩個銳角。

  (三)指導完成課堂活動及練習十一第1至3題。主要目的是鞏固復習更好引領后進生掌握按角對三角形分類。

  (四)全課總結

  讓學生學會自我評價,體現了新課標評價的多樣性,還可以訓練學生的語言發展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意在突出重點,解決知識難點,有學生分類的作品展示,有教師板書的知識點。教學內容一目了然,也便于學生觀察、比較。

  (六)作業設計。

  目的加強鞏固,能更好的掌握本課知識點。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3

  1、說課內容:

  江蘇教育出版社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48頁的例題,以及相關的練習題。

  2、教材分析:

  “探索規律”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數與化數”領域的部分。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接觸過直觀、簡單的“找規律”方面的內容,但作為一個獨立的單元出現在教材中還是第一次。其內容是讓學生探索兩種物體間隔排列中的簡單規律,并進行簡單應用,教材以有趣的童話場景為素材,引導學生探索生活中一些簡單的數學規律,學習這樣的內容,可以使學生運用已有的數學學習方法和經驗,發現數學規律,感受數學的探索性,以及數學的價值,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3、設計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必須轉變角色,依據學生的特點,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猜測、試驗、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為了做到這一點,在教學時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擺一擺等實踐活動中,了解“規律”,初步建立“規律”的概念。

  4、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體會和認識間隔排列的物體個數關系間的規律,初步學會聯系發現的規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探索活動中初步發展分析、比較、綜合與歸納等思維能力。

  (3)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用數學觀點分析生活現象的初步意識初步能力,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逐步形成與人合作的意識和學習的自信心。

  5、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找”出間隔排列的物體個數之間的規律,通過“找”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學習數學的能力。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創新意識。

  6、教具準備

  教具:主題掛圖、教學課件。

  學具:每位學生準備小棒和石子。

  二、說教法

  1、在教學思想上,以學生為主,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讓學生始終參與在教學活動中。

  2、在教學方法上,采用直觀法、游戲法、動手操作、引探等方法,從扶到放,讓學生在觀察、比較、嘗試、探索、練習、實踐操作過程中悟出規律和創造規律的方法。

  三、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引導學生,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等機會,讓學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過程中找出規律。

  四、說教學程序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咱們來做個游戲好嗎?游戲名字叫“猜一猜”,請看:

  1、出示:

  你們猜一猜,下一個氣球是什么顏色?

  2、出示:

  請你們猜一猜,中間應該擺上什么水果才能使它們的排列有順序,且更美呢?

  師:你們真棒!能準確地猜出問題的答案。誰來說說,你們剛才在猜的過程中,是根據找什么而猜出來的呢?

  生:找規律。

  師:對!你們找到了它們的排列規律。

  板書課題:找規律

  師:像這樣有規律的排列在我們身邊有很多很多,只要找到規律,就能解決很多疑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物體的排列規律。

  (二)創設情景、認識規律

  出示教學主題圖:小兔樂園

  師:老師帶領同學們參觀一下:小兔樂園!

  1、提出問題,小組討論

  師:請你們把在小兔樂園里看到的和想到的跟小組里的同學說說。

  2、觀察數數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每行物體有多少個,它們的排列有什么特點?

  教師依次提出教科書上的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按三部分分別數一數,分別得出兩種物體的個數,然后按問題順序,根據學生數的結果,分別板書三行,顯現出各是多少。

  3、比較發現

  (1)師:比較每行兩種物體,你能發現什么規律?先和你的同桌說說。

  (2)組織全班交流,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發現了什么規律,教師幫助學生把話說通順,清楚。

  4、歸納規律

  (1)師:通過觀察、比較、交流從、我們發現“小兔樂園”的情景中有怎樣的規律?

  (2)學生歸納規律。

  (三)理解規律

  擺一擺,比一比,誰能發現其中的規律

  (1)師:請同學們拿出你們的學具,用幾根小棒,在桌上擺成一排,再在每根小棒中間擺一個石子。數數小棒的根數和石子的個數,看看有什么發現?把你們的發現告訴同桌,并與前面發現的規律比一比,一樣嗎?

  (2)組織全班交流

  (設計理念:這一環節是新知再現,對新知起到檢查、鞏固、提高的作用,對規律有著更深的理解,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完成)

  (四)實際舉例,體驗規律美

  1、生活處處有規律

  師:你能在生活中找到有這樣規律的例子嗎?仔細想想,先跟同學說一說,再告訴全班同學。

  2、欣賞生活中的規律美

  展示生活中規律美的畫面

  (設計理念:將數學與生活聯系,讓學生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同時也打開了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五)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為了鞏固新知識,發展學生思維,我設計了以下幾道題:

  1、小明放學回家經過一段馬路,他發現馬路的一邊有10根電線桿,且還發現每兩根電線桿中間有一個廣告牌,你能幫他算算共有多少各廣告牌嗎?

  2、河壩的一邊了75棵柳樹,每倆棵柳樹中間栽一棵桃樹,栽桃樹多少棵?

  3、沿圓形池塘的一周栽了25棵柳樹,每倆棵柳樹中間栽一棵桃樹,可以栽桃樹多少棵?

  (設計理念:前兩題是基礎鞏固題,最后一題是拓展延伸題。這樣的設計既有層次,又有坡度,對所學知識起到檢查、鞏固的作用,同時也發現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六)創造規律

  同學們可真行!能夠找到了規律,還能運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現在老師考考你們:誰能以我們班的一部分男同學和一部分女同學進行排列,并使他們排列有規律可尋?

  (設計理念:運用現在的學習資源,發展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七)總結歸納

  師:你能告訴同學們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學生舉手發言)在生活中,在數學王國里,還有更奇妙的規律等著你去探索。只要同學們用心觀察,認真思考,定能發現其中的奧妙!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4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設計的課是《圖形的平移》,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蘇教版第八冊第64——65頁的相關內容。

  一、教材分析:

  學生在以前初步認識和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現象,通過聯系生活經驗,在觀察與操作活動中體會平移的特點,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能在方格紙上把簡單的圖形沿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連續平移兩次。這是一個平移知識的升華過程。為今后學習更復雜的平移知識打下了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1、認識圖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紙上把簡單的圖形沿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連續平移兩次。

  2、通過學生操作和多媒體演示增強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更充分的感受觀察、操作、實驗、探索等活動本身的獨特價值,增強對數學的好奇心。

  3、結合知識的教學,并進一步感受平移在生活中的應用。

  三、說教學重點:

  在方格紙上能將圖形按水平或豎直方向平移到指定位置。

  教學難點:正確判斷平移的距離。

  四、教法與學法:

  四年級學生的思維形式正處在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階段。因此,本節課的教學盡量運用直觀教具、學具和操作手段,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調動學生多種感官(手、眼、腦)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教法的選擇是通過學生操作和多媒體演示增強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

  在學法上可歸納為:

  1、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好學。

  2、創設操作情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會學,在學習過程中有意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能力。

  3、運用電腦輔助教學和直觀教學等多種手段,以便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樂學。

  五、教學程序。

  考慮到本節課是幾何前后知識的重要紐帶,教學內容相對抽象,學生的年齡特點,導致抽象邏輯思維較差,還是以形象直觀思維為主,所以使用多媒體作為輔助教學手段,變抽象為直觀,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幫助學生理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本節課的網絡環境為多媒體教室、讓學生理解平移的過程,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本課使用多媒體,設計時主要想突破以下幾個問題:

  1、創設情景,初步感受運動的現象。

  以奧運會為話題,以五環的制作為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注意力非常集中的情況下,我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巧妙地演示五環平移的過程。學生的學習欲望油然而生。

  2、突破重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在方格紙上能將圖形按水平或豎直方向平移到指定位置。教學難點:正確判斷平移的距離。在平移小亭子的圖時首先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進行觀察、操作、探索來獲取知識。教學時,給學生充分的觀察、操作、探索的時間,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知識、掌握知識。然后小組選代表匯報,將平移好的圖形放在實物投影上展示給大家看。并讓學生說一說平移的方法以及在平移過程中應注意什么問題。結合學生的回答,電腦演示平移過程,首先在小亭子的圖上取一些特殊的點(三角形的頂點和正方形的頂點)將這些點向下分別平移4格,然后再向右平移6格。方法二:電腦演示將小亭子的圖先向又平移6格,再向下平移4格。在這里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我考慮到平移本身是運動狀態的,怎樣讓學生由靜止的空間觀念向這一動態的空間觀念轉變。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給學生提供了直觀的動態空間。使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把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有機結合,融為一體,把它作為獲取知識的工具,改變傳統的數學模式,改善教與學的效果,提高教與學的效率。在這里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了思維的空間。不僅突破了重點,而且分擔了難點。

  3、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1)課件出示(小船圖和小燈圖)讓學生判斷小船和小燈平移的方向和距離。由于多媒體的引入,把原本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增強了學生的理解程度,所以學起來比較輕松

  (2)活動操作,進一步體驗

  ①請同學們拿出帶有方格和圖形的圖紙開始操作。

  ②學生匯報(請把你平移好的圖形放在實物投影上展示給大家看。)

  (3)拓展應用,樂中求實。

  課件出示點線面的練習和完捉迷藏的游戲。在這里我用了一個超級連接目的有二:其一,實現了資源共享。其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設計情景,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在活動中加深對平移概念的理解,引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并使學生在玩中學、樂中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生在評價他人和接受他人評價的過程中就是一種帶有批判性的發展,讓學生“愿說”,“敢說”,“會說”,讓他們在一個寬松和諧的環境里,交流合作。

  (4)生活中的平移。

  說一說,在生活中你見過哪些平移現象?素材提供平移運動方式。現實的生活材料和生活事例是學習數學的載體,它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學有所用,學以致用,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到處是數學,數學就在生活中。

  (四)實踐應用:

  (出示課件)用問題引導學生走進教材,再走出教材,感受數學的神奇。“你們聽說過大樓搬家嗎?”引導學生把平移與與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聯系了起來。學生對此問題進行了激烈的探討,紛紛踴躍發表自己的見解,已經遠遠超出了課本的范疇,這時我放了一段上海音樂廳平移的錄象,同學們受到了強烈的震撼——數學是這么的神奇!在這里,多媒體的運用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至此,課件設計的初衷,創設情景——突破重難點——解決問題——拓展應用——實踐應用五個任務就算完成了,這也是設計時個人的一些想法,敬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5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要為大家說的課題是: 連減的簡便計算

  一、教材分析

  《連減的簡便計算》這一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冊四年級下冊數學第三單元P39的內容。讓學生體會到運算定律在簡便計算中的意義的基礎上學習減法的簡便計算。教材緊密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體會減法的性質,體現算法多樣化。使學生能根據運算特點和數據特點,靈活選用合理簡便的計算方法,它為后面學習除法的簡便計算做了鋪墊。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認識一個數連續減去兩個數,可以改為減去兩個數的和,還可以先減去后一個數再減前一個數這兩種減法的簡便計算方法。

  過程與方法: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中的聯系,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探索、研究數學的意識與能力。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減法運算性質用性質進行簡算。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減法運算性質簡便運算。

  四、學生分析:

  1、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學習了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特別是對于加法、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這些經驗構成了學習本單元知識的認知基礎。

  2、將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的內容集中在一個單元學習,雖然系統性很強,但是教師教學難度增大,部分學生接受知識有困難,知識內容易混淆,課時安排也顯得比較緊。我故適當調整課時安排,并充分考慮學生練習中可能出現的錯誤,加強易混知識的辨析練習。

  五、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聯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采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

  1、緊密聯系生活,創設"幫助李叔叔解決數學問題"這一情境,把簡便計算的討論與實際問題的解決有機地結合起來,便于學生理解筭理,掌握簡便的計算方法。

  2、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

  3、設計多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理解和體會減法的簡便算法的多樣化。如"、判斷題、連線、簡便算法、等等"在練習中掌握減法的性質,體會簡算的意義,領悟計算方法。

  (二)、說學法

  1、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體會算法多樣化。

  本節課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小組合作,自主探索計算方法。使學生理解解題思路和方法,明確了連減的簡便方法,在探索交流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2、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進一步掌握減法的簡便計算,明確一個數連續減去幾個數等于這個數減去這幾個數的和,會根據題的特點,選擇合適的算法。

  六、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本節課以"幫助李叔叔解決數學問題"為背景,引出問題"昨天看了66頁,今天看了34頁,這本書共有234頁,還剩多少頁?"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

  (設計理由:借助讀書這一生活中的現實問題,讓學生關注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體現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預設學生讀題后能找到其中的數學信息和所要求的問題。)

  2、小組合作交流解題思路,探究不同的解題方法。

  引出問題情境,讓學生自主探究解題方法,"你會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嗎?然后讓學生小組交流算法,"看看你的解題方法符合題意嗎?同學之間互相交流一下",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通過小組討論,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思考空間,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為產生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提供了條件和空間。同時培養了學生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最后全班匯報交流,教師板書每一種算法,讓學生說說每一種解法的思路,判斷是否符合題意。

  隨學生板書:234-66-34、234-(66+34)、234-34-66

  師:同學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講得很有道理,那李叔叔到底還剩多少頁沒看呢?好,請拿出練習本,請你從這三個算式中選擇一個進行計算,然后在小組里交流一下。"

  ( 設計意圖: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鼓勵學生用各種方法解決問題,體現了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理念,培養學生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組長的回報,讓其他學生更明白了算理。)

  3、小組合作交流總結算法,得出簡便算法

  讓學生觀察三種方法,三個算式,"方法不同,結果相同,可以用什么符號連起來?"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得出連減的計算方法,在計算連減時,有多種多種方法,可以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出可以把減數加起來,再從被減數里去減;還可以先減去后面的減數,再減去前面的。我們可以根據算式中數據的特點選擇合適的算法,進行連減的計算。然后觀察算式,說說哪種方法簡便,明確根據算式中數據的特點選擇合適的簡便算法。

  你喜歡用哪種方法,為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說讓同學認識到哪種方法簡便,為什么?)使學生在討論交流的基礎上,理解連減得簡便計算,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和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4、練習鞏固

  練習題設計了五個層次的練習。1、判斷題,讓學生明確連續減去兩個數等于減去這兩個數的和。培養學生對減法性質的掌握;

  2、連線題。

  3、在() 里和橫線上填寫相應的運算符號和數。

  4、用簡便方法計算。根據題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方法,讓學生在簡算中明確方法,掌握方法。

  (設計意圖:是培養學生的數感,從而找出簡便計算的方法;)

  5、拓展練習

  (整個聯系設計有坡度有層次,由易到難,適合不同層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使每個學生對所學知識都有收獲。)

  6、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在總結中回顧所學,升華所學知識。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條理清楚,是學生一眼看出本節課所學內容,連減有幾種算法,簡便方法有幾種,在什么情況下用什么方法解答最簡便,一目了然;連減得簡便計算用字母如何表示,都比較清晰,板書能緊扣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便于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理解掌握。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6

  一、說教材分析

  乘法估算是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上)第三單元的內容。新課程把估算作為獨立的課時內容來教學,體現了新課程的改革變化之一。

  本節課的乘法估算是在學生學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一位數乘三位數的估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學好這部分內容,又為進一步學習估算打基礎。

  本節課教材的最大特點是:將估計算方法的討論與實際問題的解決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既能讓實際問題的生活背景成為學生理解估算方法與算理的經驗支撐,又使解決問題能力與估算能力的培養相互促進,同步提高.因此,我們要意識到:估算不是純粹的估算得數,而是根據情境需要靈活地估算。

  根據教材特點與新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會進行乘法估算。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能應用合適的方法進行估算,養成估算的習慣。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估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形成積極、主動的估算意識。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會進行乘法估算。

  教學難點:根據要解決的具體問題,選擇適當的估算方法。

  二、說設計理念

  根據新課標的精神,數學教學是活動的教學,特別是應用題教學更應關注學生身邊周圍熟悉的情境組織教學。基于此認識,本節課設計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學法體現自主性。

  我創設了去游樂場玩的主題式情境,以情境教學法和引探教學為主,綜合運用體驗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并為學生提供解決策略開放,評價標準開放的機會,讓學生自主構建模型,自主優化策略,自主遷移方法,自主應用,真正做到不同的學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學習數學,學到不同的數學,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提高。

  2.數學知識從實踐中來,到生活中去。

  課的展開以生活情境為依托,使學生調動了生活經驗,(出門多帶點錢把數估大)自然建構了數學模型,體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現了做數學的思想。在實際應用中,呈現不同層次的現實問題,既可以內化知識,發展思維的深刻性與靈活性,又可以體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體現了數學知識的應用性。

  總之,整個過程使教法和學法和諧地統一于“最大地促進學生能力發展”這個教育目標上。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體現我的設計理念,實施備課精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鋪墊新知

  1、估算:94×7945×52

  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進行估算的?

  2、試一試:48×103≈427×43≈647×11≈

  3、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來繼續探討有關乘法估算的問題。板書課題:乘法估算

  (二)創設情景,引出新知

  同學們知道現在是什么季節嗎?(秋天)對,現在是秋高氣爽、瓜果飄香風景怡人的秋天,也正是出去秋游的好時光。老師這里有一個關于秋游的問題,你能幫我解決嗎?(課件出示:教材第60頁例5的主題圖)

  “四年級同學去秋游。每套車票和門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應該準備多少錢買票?”

  認真讀題,弄清題意。你們能解決這個問題嗎?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來解決?(用筆算也可以用估算)怎樣列式?師板書:49×104

  (三)探究方法,學習新知

  1、探究把因數估計得大些的情況。

  (1)學生獨立解決這個問題。

  教師請解決好的同學上黑板寫出過程,并介紹一下自己所用的方法,適當地加以解釋。

  生1:(介紹:用筆算算出的,這樣的結果很準確。)

  生2:應該準備5000元。(介紹:先利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到各個因數的近似數,再計算出結果)

  生3:應該準備5500元。(介紹:把兩個因數都估計成是大一點的整十數,在將它們相乘,得到估算結果)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7

  一、說教材

  《商》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七冊中的內容,這是一節新授課。

  “商不變的規律”是一個新概念,被除數和除數必須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才能不變,這是一種函數思想,學生以前沒有接觸過。這個規律不但是被除數,除數末尾有零的除法的簡便運算的根據,也是以后學習小學除法的依據,也有助于分數的基本性質的理解,同時還可以向學生初步滲透函數的思想。

  二、說學情

  學生在學習課本之前已經掌握除數是三位數的除法法則以及因數和積的變化規律,這些都為本課題的學習提供了知識鋪墊和思想孕伏。

  三、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理解、掌握商不變的性質,知道在商不變的性質中“同時擴大”,“同時縮小”,“相同倍數”等詞語的含義。

  2、技能目標:會用商不變的性質,對除法進行簡便運算。

  3、情感目標:培養學習抽象概括能力,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對立統一”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并且通過課上的小組討論,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發現并掌握商不變的性質,其中對商不變性質的理解是本課的難點。

  五、說教法和學法

  本課的教法和學法體現以下特點:

  1、以學生為主體:通過觀察比較、討論、分析和概括等活動,讓學生自己去總結規律,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參與。既激發學習興趣,又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2、以練習為主線:通過多層次的練習,來幫助學生鞏固新知識,形成技能技巧,促使知識內化,構建完善的認識結構。

  一、說教學過程

  1、創造情景,引起興趣

  教學開始,演示一幅自愿者訓練的場面。接著導出福娃給自愿者小李等人分可樂的情景。第一次福娃給他6甁讓他們3人分,小李嫌少,福娃決定給他們60甁讓他們30人分,因小李太貪心,福娃最后改成給他們600甁,讓他們300人分。最后兩人都笑了。

  問題提出:誰是聰明的一笑?為什么?

  [奧運會是一件大事,學生雖小但他們也一定關注這個國家大事。從他們關心的事導入新課,是《新課標》所提倡的,而且這樣也能引起他們的注意。利用此情景,讓學生動腦動手,親自發現被除數和除數變了,而商沒有變這一事實。“這是怎么回事呢?商在什么情況下不變呢?”這些問題自然的痛入他們的腦中,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

  1、突破重點,探索新知

  1)對6%3=60%30=600%300=2三個式子比較,分析得出被除數、除數同時乘10,商不變。

  2)突破乘10的特例,通過對下表的觀察得出:被除數、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不變。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8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億以上數的認識例2、例3。

  2、教材分析:例2教學寫億以上的數,教材呈現了3個數,其中一個整億數對照數位表直接示范寫出,其余兩個數由學生對照完成,同時說一說億以上數該怎樣寫:例3教學將整億數改寫為以億為單位的數,非整億的數改寫成以億做單位的近似數。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億以上數的讀法與寫法。

  億以上中間和末尾有0的數的讀法及寫法。

  4、教學目標:

  (1)、理解多位數的讀、寫法,在具體情境中能夠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寫出多位數,體會并能闡述多位數讀數的規律。

  (2)、結合現實素材,使學生感受億以上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

  (3)、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和應用數學的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自我評價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二、說教法、學法:

  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對大數的感受,發展學生的數感。大數對于學生讀起來比較困難,教師應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創設具體教學情境,讓學生對大數獲得豐富感受,注意放手讓學生探索,理解大數的讀法后,通過獨

  立練習,小組合作交流訓練,達到熟練程度。

  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的教學,給學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間,對于數位、數級,十進關系等知識,應該讓學生牢固掌握,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去發現,去體會,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達到對這些知識的理解。

  密切聯系現實生活,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收集大數的習慣和能力,數的產生與發展都是生活實踐的需要,認識數是為了用它來交流,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數學意識。

  三、教學理念:

  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打基礎。遵循兒童心理規律和認知規律。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學生必須獲得有價值的數學,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師精心組織下充分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索億以內數的規律,關注學生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有學習成功的體驗。

  四、說教學過程:

  1、基本練習:

  學生說一說萬以內的數是怎樣寫的?并寫出下列各數:

  四千零七十七百八十九千一百零三

  二萬五千零四七十八萬三千

  2、板書課題,學習新課。

  (1)、嘗試寫出下列的數,學生寫數后交流。

  五億七千八百四十萬二十六億零五千

  (2)、自學例2。

  三億三十億九千萬七千零三億零二十萬

  學生寫數后交流,這些數怎樣寫?這些數的最高位在哪位上?萬位上是幾?其它數位分別是幾?怎樣寫?

  三億寫作300000000

  三十億九千萬寫作3090000000

  七千零三億零二十萬寫作700300200000

  (3)、討論怎樣寫億以上的數?

  3、嘗試寫數:完成P25頁做一做的第一題。

  4、嘗試把下面的數改寫成用萬作單位的數。

  280000=()萬1400000()

  5、自學例3。

  6、學生嘗試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題,完成后交流,不是整億的數用什么方法該成用億做單位的數。

  7、完成31頁第十六題。

  五、課堂小結。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9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第9冊的“三角形面積的計算”。

  在學這課之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有: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一些簡單多邊形的特征等。學習方法方面的基礎有:在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時候,學生已經初步感受了可以用剪拼、平移、旋轉等操作活動,使圖形等積變形。事實上,在學這課之前,部分學生對三角形面積計算的公式并不是一無所知,但那只是一種機械記憶,知道公式,說不清所以來。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操作、觀察、填表、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積公式,能正確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并應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進一步體會轉化方法的價值,培養學生應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認識到為什么要“÷2”

  說理念:

  說教法、學法:

  這課我會采用分組學習的方式,事先給每組一些操作材料,讓大家在操作中交流,在交流中豐富感知,并逐步形成正確的認識。

  說教學過程:

  一、復習

  我們已經學習過哪些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請你用字母公式來說一說。

  老師隨學生回答板書:S長=ab,S正=a2,S平=ah

  能說說這些公式是分別用什么方法得到的呢?

  [復習中的這兩問,第一個問題是幫助學生回憶相關的知識基礎,這是學習新知的一個重要前提。后一問,主要是從學習方法上考慮的。數面積單位的方塊數或是用等積變形,這兩種方法將是我們這課學習三角形面積計算的重要方法。]

  二、探索三角形面積計算的公式

  1、學習例4

  將剛才復習中的三種圖形,利用課件的演示,添上一條對角線。

  問:現在我們看到的圖形是什么?(三角形)

  課件繼續演示:添上方格圖,并把其中一個三角形變色。

  如圖:

  每個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能說出涂色三角形的面積各是多少嗎?

  分別說給你的的同桌聽一聽,不僅要說清楚是多少面積更要說清楚你是怎么想的。

  全班交流:(可能有的回答)

  第2張圖可用數方塊的方法,數得8塊,即8平方厘米;

  其他的幾個三角形用數的方法覺得有麻煩,有很多地方都不滿1格,所以還是用大圖形的面積,除以2來算,更為方便。

  結果匯總:(1)6×4÷2=12(平方厘米)

  (2)4×4÷2=8(平方厘米)

  (3)6×4÷2=12(平方厘米)

  (4)6×4÷2=12(平方厘米)

  [在這份設計中,我把例4的圖稍作了修改。這樣做是為了更好地與復習中的題相銜接。而且學生是親歷了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變成三角形的過程,更加清楚兩者之間的關系。在這一環節中,學生主要是通過觀察,初步意識到我們熟悉的這幾種特殊四邊形都能平均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反過來,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

  第3個和第4個三角形雖然形狀不同,但它們都是已知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相等的,所以對應的一半——三角形的面積也是相等的。通過這兩題的對比,暗示學生的注意力不能受具體形狀的影響,而是更要關注對應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為后面的學習做準備。]

  2、學習例5

  看來三角形的面積,與它對應的平行四邊形有密切的關系。

  把附頁上的三角形剪下來,看看與書上哪個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邊形。

  先拼,再求出拼成的平行四邊形和每個三角形的面積,在小組里交流,填寫書上的表格。

  學生分組學習,填完表格之后,繼續完成書上的討論部分。鼓勵同學之間質疑、解決。老師加強巡視指導。

  全班交流,使學生清晰地認識到:

  (1)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個平行四

  邊形。三角形的面積應該等于這個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

  (2)拼成的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都分別相等;

  (3)三角形的面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所以不能忘了“÷2”

  交流的過程中逐步完成比較完整的板書:

  用字母表示該公式:

  S表示三角形的面積, a和h分別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誰能用字母來表示上面的公式?

  板書:S=ah÷2

  3、學生在小組交流的時候,可能會有不同的意見,比如就只用一個三角形,通過剪、拼,也可以得到一個平行四邊形。

  交流這種想法,指名說說這個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這個三角形的面積就等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平行四邊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邊形的高是三角形高的一半,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2)

  4、學生閱讀第16頁的“你知道嗎?”,通過閱讀,再與上面的方法做一比較。

  師:這幾種方法都正確地算出了三角形的面積。它們之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例5的教學,是本課的重點。書上的例題,我著重讓學生通過分組探究的方式去學習,在交流中把應掌握的知識有層次地一一呈現。這些知識是本節課的關鍵。

  估計到學生在操作的時候,有可能會出現只用一個三角形拼平行四邊形的方法,這種方法與例題方法以及與“你知道嗎?”的對比,可以從多角度來強化“÷2”的理由,我覺得花一些時間還是有必要的。而且這樣的做法,也是基于學生的學習實際和對傳統的數學文化了解。]

  三、計算公式的應用

  1、完成“練一練”

  電腦分別演示這兩題。在交流答案的時候,引導學生說清楚什么時候要“×2”,什么時候要“÷2”,為什么?以進一步加深對三角形面積公式與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之間聯系的理解。

  繼續完成p.17想想做做的第1題。

  2、完成“試一試”,算出這塊三角形交通標志牌的面積。

  在交流的時候,要給學生正確解答這類題書寫格式的示范,培養學生規范地應用計算公式完成練習。

  學生練習,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題

  指名板演,講評的時候注意發現學生練習中的問題。比如書寫的格式、計算中的問題、“÷2”的.遺漏、單位名稱等,都要一一指出并糾正。

  一個特例:第一張圖畫的是一個直角三角形,它的一組直角邊就分別是它的底和高。

  3、畫一畫,比一比:在方格圖上畫出面積是6平方厘米的三角形,你能有幾種畫法?

  比如:

  匯總學生的各種畫法之后,指名說說自己在畫的時候是怎么想的?通過交流,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6平方厘米”先要考慮“12平方厘米”(對應的平行四邊形面積),進而考慮只要底和高相乘得“12”就可以了;這樣畫出的三角形雖然形狀各不相同,但面積都是6平方厘米。

  [練習的設計主要分這幾個環節:第一個環節重點是放在“÷2”和“×2”的區別上。主要是因為從以往學生練習來看,這是錯誤中的主流,一定要引起學生的重視。

  第二個環節的練習,主要是讓學生能正確地應用三角形面積公式計算各個三角形的面積。在應用的過程中,規范學生的書寫,培養良好的作業習慣。

  第三個環節是我自己修改的練習,數據具有更多的可能性,有一定的開放性,主要還是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通過這個開放練習,使學生又一次地認識到三角形與對應的平行四邊形面積之間的聯系。]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的是三角形面積的計算,說說你知道了哪些具體的知識?怎么得到這些知識的?

  [整節課的設計,我比較注重讓學生用“舊”的方法來獲取“新”的知識——用拼的方法得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進而得到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這種方法同時也是后面學習梯形面積計算的方法,所以說這樣的教學是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做了充分的準備,對學生學習能力的獲得是有幫助的。

  學生只有清楚了知識的來龍去脈,才能對知識本身有正確、持久的認識。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才能自主地開展探索性學習,獲取到更多的知識。]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0

  一、教學理念

  教師的教學方案必須建立在學生的基礎之上,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教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學生的數學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而富有個性的過程,更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

  二、說教材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材第四單元中“小數的產生和意義”是在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和“小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這一內容既是前面知識的延伸,也是系統學習小數的開始。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為以后學習小數四則運算打好基礎。

  三、說教學目標

  遵循以上教學理念,因此我在制定本課時教學目標時注意聯系生活,盡量聯系學生身邊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資源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探究與發現的過程,使他們在動手、動腦、動口中理解知識、掌握方法,學會思考、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促進自身全面和諧發展,因此制定以下目標:

  1、通過教具演示和聯系實際使學生在初步認識小數的基礎上知道小數的產生,理解小數的意義。

  2、使學生知道小數是在實際生活中產生的,并有著廣泛的應用,認識小數與分數之間的內在聯系、小數的計數單位,從而對小數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認識。

  3、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懂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了解數學的價值,增強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四、說教學重、難點

  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明確小數的產生和意義、小數與分數的聯系、小數的計數單位,從而對小數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認識。

  教學難點是小數的意義的探究過程。

  突破重難點的方法:

  使學生深刻理解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母10、100、1000……的分數來表示,這些分數的計數單位分別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寫作小說分別是0.1、0.01、0.001……通過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合作交流的學習中解決0.1里面有幾個0.01;0.01里面有幾個0.001,讓學生深刻體會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都是10。

  這節內容選擇的教學方法為嘗試法、講授法、練習法等,選擇的依據是學生已有的知識的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

  五、說教學流程:

  為了達到上述目標,我的教學設計包含有四個環節的內容:

  第一個環節是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通過讓學生先估測再測量2米長的紅絲帶和60厘米長的綠絲帶、量數學課本的長的估一估、量一量的游戲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當教師讓學生用米作單位說出它們的長度時,學生心理產生了矛盾,因為有些測量結果不夠1米,無法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時教師引出不夠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單位,需要用其它數來表示,由此引出“小數”。學生通過測量親自體驗了小數產生的必要性,從而喜歡上小數,對什么是小數產生了神秘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欲望。

  第二個環節探究小數的意義。

  小數的意義是個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學生理解起來比較難。新課程理念下的概念教學應改變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方式,防止重結論,輕過程的做法,積極組織有效的數學活動,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與研究實現師生互動、共同研究探討的方法,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去體驗、去思考,構建數學概念。因此,在教學中我力求引導學生在測量、觀察等操作的基礎上,從直觀的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讓學生用米為單位分別用整數、分數、小數來表示,從而過渡到一位小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的意義的形成。學生始終參與到概念的探究過程中,通過比較、歸納、分析和綜合最后抽象出小數的意義。

  第三個環節是鞏固練習、拓展提升。

  當學生成功解決一個問題后趁熱打鐵,將它拓展變化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比如:給生活中的小數分類。老師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小數的計數單位是什么;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10,而是通過闖智慧關的游戲方式讓學生從解決問題中發現、歸納出來。我認為這樣能促使學生進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層次的探索,以練習的形式探索出小數的計數單位、以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和創新意識。

  第四個環節是師生進行全課小結。

  教師問:“這節課的學習內容是什么?你有什么收獲?”來對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加以梳理總結,最后教師出示大發明家愛迪生的一句格言:天才=1/100的靈感+99/100的勤奮,讓學生用小數把等式中的分數表示出來,達到鞏固新知的目的。

  教師:“這是大發明家愛迪生用加法描述的一句格言,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嗎?”從而讓學生明白:人必須勤奮才能有所成就!祝同學們都能成為天才!人才!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1

  今天我上課的課題是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下面把我對這節課的理解及處理教學內容時采用的教學策略簡單的說一說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的分析

  本節內容在全冊書及單元的地位: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四年級上第五單元除法第一課時。它在教材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在二三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了表內除法的豎式計算、有余數除法和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相關內容,基本掌握了除數計算的試商方法。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其基本方法與前面的相同,不同的是商的數值可能較大。在試商時又涉及商的定位。教材這里安排豎式計算是為了分散難點,理解算理,確定商的位置為后續的學習除數是任意的兩位數及三位數打下伏筆。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分兩個層次:一、教學兩位數除以整十數商是一位數。理解算理,確定商的位置。二、教學三位數除以整十數商也是一位數,歸納計算方法。在解決第一個層次上教材安排一個教學情景,解決80元可以買幾個書包?給處理不同層次的計算方法:減法、乘法、擺一擺、豎式對于這幾種方法。我是這樣理解的:第一種減法其實就是除法的含義;乘法是為了后面的試商作準備;擺人民幣重點是幫助學生理解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的算理。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所處的地位以及學生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①在擺一擺、算一算、說一說的過程中掌握除數是整十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②在歸納除數是整十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上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在陳述算理上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用數學語言與他人交流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觀察和操作,讓學生體會做數學。

  ②在具體的情景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并在探究的過程中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3、情感與態度:

  ①通過本節知識的學習,向學生滲透“未知”轉化“已知”的數學思想和方法,以及事物間是有“聯系的”,是可“變化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觀點。

  ②通過買文具送給希望工程的情景使學生分享到關愛他人快樂,與別人共享學習的快樂。

  (三)教學的重難點

  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覺得本節課是本單元后面要學習除數是任意兩位數的基礎。因此,理解算法掌握方法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本課的另一個重點是“除數是整十數的計算方法”。

  下面為了講清重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在從教法學法上談:

  (四)教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和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為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我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把權力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選擇。尊重差異,交流互動。如在討論80/20為什么等于4時,因為學生不同,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也就不同,這樣的差異為數學提供了資源,我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對不同方法的交流使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在思維上發生交往,促使參與數學活動的每個人都有所思。

  2把機會留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體驗。如在理解算理上,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孩子們擺一擺,說一說去感受體驗理解算理。而不是老師直接的告訴怎樣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孩子們自己嘗試著總結計算方法,這樣有助于發展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數學學習中體驗成功的快樂。

  3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找出答案。這里的給問題不是老師提出問題學生答,而是教師很巧妙的設計一個沖突,讓學生主動思考。如在教學豎式的必要性時,我問:既然大家都認為口算簡單為什么還要學習筆算呢?

  (五)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首先會傾聽,注意提醒學生要傾聽他人的發言:你聽懂了嗎?能重復嗎?其次,會合作會交流。如在討論80/20為什么等于4?引導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學會合作在交流多種方法中互補、反思自己的方法。再有,學會用動手操作擺一擺來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

  (六)教學程序及設想

  我經常在思考:長期以來,我們的學生為什么對數學不感興趣,甚至害怕數學,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數學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太遠了。事實

  上,數學學習應該與學生的生活融合起來,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讓他們在生活中去發現數學、探究數學、認識并掌握數學。這既是體現橫向數學化的思想又體現了縱向數學化的思想。

  1、情境中探索算理發現方法

  (1)由中期測試買獎品這一情景引出除法豎式

  (2)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交流匯報自己的想法

  2討論中理解算理概括方法(正確書寫商的位置)

  這一環節是課堂教學中心環節,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我安排獨立探究、交流驗證、歸納概括三個層次進行

  教學例1時,先讓學生獨立思考豎式的書寫,嘗試探究。在試算中學生有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組織學生交流討論,

  針對重難點師生進行探究驗證

  首先引導學生從試商上考慮:20×4=80他的商是40所以錯了。在從算理上去考慮:商4為什么一定要寫在個位?在從計算過程考慮第二步算什么?所以他寫8對嗎?得出正確的算式以后引導學生對這個算式進行整體的認識。和前面口算的方法比較找到聯系,理解學習豎式的必要性。在理解算理上如有困難,讓學生通過擺人民幣進行充分的感知。(因為是重點理解算理的地方,同時也是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的一種思維訓練。所以我會在這個地方舍得花時間)

  教學例2時,放手讓學生獨立作,說說你是怎么算的。和例1進行比較教師制造認知沖突:那我就不明白了除數都是20被除數一個是兩位數,一個是三位數商怎么都是一位數?它應該是兩位數才對啊?在交流中概括計算方法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3挑戰中升華算理掌握方法(有余數的除法)

  鞏固內化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為了讓不同層次學生學有所得,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安排了一個是基礎練習一個是有余數的除法練習,最后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機動)。

  先做一道基礎的90÷30,在教師挑戰性的語言中激起學生向困難挑戰的欲望:師:這么多同學都做對了是不是這道題太簡單了阿。下面來一個稍微難一點的敢挑戰嗎?理解余數:還剩8元,有沒有什么好的建議阿?

  4、回顧中升華(知識的,情感的)

  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網絡化,對在獲取新知中體現出來的數學思想方法策略進行反思,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師:同學們不但學會了數學知識而且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真了不起!知道嗎?認識你

  們是我今天最大的收獲!能說說你的收獲嗎?

  看到老師買獎品的行動,你想說些什么嗎?老師相信你們一定能做到的!使學生分享取得優異成績的快樂!

  整節課教學活動中我想充分體現以下特點: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思維訓練為主線的思想;充分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所以在教學時間上可能會沒有更多的時間進行練習。但我想這節課可能沒多做練習,但預設的三維目標都已達到,算理理解透徹,思維活躍,認識到位,下一節課進行專門的練習,就不是沒有練習,而是還沒到練習的時間。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2

  教學流程:

  (一)、從生活實際抽象出數學模型

  (出示圖片)兩條筆直的鐵軌,看成兩條直線,把它們畫在紙上,它們的位置關系如同等號。如果你也來畫兩條直線,還會有什么不同的位置關系呢?

  學生畫一畫。

  (二)、分一分,初步感知平行與垂直的特點

  1、讓我們用兩根食指比劃比劃每組中直線的位置關系。如果讓你給這幾種情況分類,你打算怎么分?先自己獨立思考,再與小組同學交流交流,小組長做好記錄和總結。

  2、、交流分類情況。

  可能出現以下幾種分法:

  第一種:分兩類——相交、不相交

  第二種:分三類—— 相交、快要相交的,不相交

  第三種:分四類—— 相交、快要相交的,不相交,相交成直角的。

  (三)、歸納特點,探究規律

  平行:

  1、大家先來看第一類,這一類的兩條直線的位置有什么特點,想象一下再畫長點,會相交嗎?

  2、像這樣的兩條直線我們就叫平行線,誰能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什么是平行線?

  3、我們打開書56頁,看看書中是怎么定義平行線的。(齊讀)

  4、在這個概念中,你想提醒同學們注意些什么?(“同一平面內”,“互相平行”)

  5、引導學生正確表述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6、介紹用符號表示平行線的方法。

  7、出示課件:判斷是否成平行關系。

  8、再一次出示鐵軌,你還能舉出生活中平行的例子嗎?

  垂直:

  1、下面我們再來看看第二類直線有哪些共同特點?(有交點,都成了四個角)能不能按照角的大小也把它們分分類?有的四個角都是直角,有的四個角不是直角),你怎么知道他們相交后形成的角是直角呢?(三角板、量角器),

  2、誰知道像這樣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是什么關系?

  3、誰能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什么是互相垂直?

  4、我們打開書57頁,看看書中是怎么定義互相垂直的。(齊讀)

  5、在這個概念中,你想提醒同學們注意些什么?(“相交成直角”,“互相垂直”)

  6、引導學生正確表述兩條直線互相垂直。

  6、介紹用符號表示互相垂直的方法。

  7、完成題卡:判斷每組中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并用符號表示出平行和垂直,寫出讀法。

  8、生活中,很多時候平行和垂直都是同時存在的,把它們摻雜在下起,同學們能區分出來嗎?

  (四)、小結,梳理知識結構

  剛才,同學們在畫一畫,分一分、說一說、找一找等探究活動中,知道了在同一個平面內的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可以分成兩大類,相交和不相交。不相交的這一類叫做平行。相交的這一類按照是否成直角也可以分成兩類,其中相交成直角的叫做垂直。生活中有了平行和垂直,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有序和美麗。

  (五)、拓展練習,鞏固知識

  辨析題:1、兩條不相交的直線叫平行線。

  2、同一平面內的兩條直線不平行就相交。

  3、垂線和直角如同孿生兄弟,有垂線的地方就有直角。

  4、如圖 + 直線b叫垂線。

  (六)、拓展提升

  本節課,我們主要研究了同一個平面內兩條直線平行和垂直的關系,如果再加入一條直線,你還能弄清它們之間的關系嗎?

  出示:如果兩條直線都與第三條直線平行,那么,這兩條直線之間是什么關系?

  如果兩條直線都與第三條直線垂直,那么,這兩條直線之間是什么關系?

  (七)聯系生活實際,進一步提升平行與垂直的應用價值

  出示圖片:(鉛錘測平行,水平儀定平行垂直,測量跳遠成績)

  引導學生了解平行和垂直在生活中的應用,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為下節課做滲透。

  板書: 平行與垂直

  不相交—平行 (∥ )( = )( )記作: a//b讀作:a平行于b

  同一平面內

  相交—成直角—垂直( ∟ )(+)(⊥) 記作:a⊥b讀作:a垂直于b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北師大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方程》的第三課時,本單元教學方程的知識,是在四年級(下冊)“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編排的。為了使學生體會方程是擁有平衡的內在相等關系的等式,刻畫現實世界的一個有效的數學模型,產生學習方程的欲望,教材設置了多方面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從這些具體的情境中獲取信息,發現等量關系并用自己的語言加以表述,然后嘗試用含有字母的等式——方程表示各個相等關系。教材非常重視對相等關系的挖掘和描述,為后面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教學目標:

  1、理解方程的含義。

  2、能用方程表示簡單的等量關系。而情感態度價值觀靠教師情感和教師的一舉一動進行滲透,一般不作為教學目標向學生展示。但由于自己教師語言少,所以滲透的不是很好。

  教學重難點:

  理解方程的含義。能用方程表示簡單的等量關系。

  二、說學法

  先學、后教、檢測,檢測中發現錯誤,要及時更正,但在這一環節中,不是教師更正,而是學生自我進行更正,也就是“兵教兵”,所以,在檢測的時候,我先叫的是不好的學生,不好的學生在做題的時候出現了錯誤,讓好學生去幫助,這樣,好學生又更進一步的掌握了知識,

  三、說教法

  本節課,我主要是讓學生看課本中的內容,“看圖看文——結合圖找相等關系——列方程——總結等式的特點”每一步都讓學生自主去完成,。

  四、說教學環節

  第一步:板書課題,出示教學目標。

  第二步:出示自學指導,認真看課本p88的內容,看圖、看文字

  (根據下列提示:1、天平保持平衡,說明了什么?2、x+5=10,x+5、10、”=”各表示什么意思?3、結合圖1,從圖2、圖3中找出相等關系)

  思考:等式有什么特點?

  第三步:先學

  1、看一看。

  (認真看課本p88的內容,看圖、看文字。)

  2、做一做。

  (請名一板演,其余練習本完成。)

  第四步:后教。

  1、更正。

  2、討論(議一議)。

  ⑴評議對錯。

  ⑵評議板書。

  ⑶小結等式的特點?

  3、加強訓練。

  第五步:全課小結。

  第六步:當堂完成作業。

  由于自己的教學經驗和能力水平有限,而且有是第一次用這種模式上課,所以在課堂組織上出現很多不足,敬請各位同行能批評指正,你們認真的點評將會促進一個年輕教師長足的進步。謝謝大家。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4

  說教材:

  平行與相交是蘇教版數學教材第四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直線、線段和射線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一課的知識點是:讓學生知道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相交和平行),掌握平行的概念,認識生活中的平行現象,會借助用三角板和直尺及其它工具畫平行線。平面內兩直線的平行與相交的位置關系在數學學科中具有重要意義,在教材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是進一步學習圖形位置關系的重要基礎,比如平行四邊形、梯形等知識。很少看到如這類知識點,大量的感性素材總結出的理性概念,而在實際運用概念時又要充分的利用直接的感受,小學數學知識系統中,數感的充分利用在這節課顯示的淋漓盡致,因此在教材教學目標的設定中,增加了感知關系這一目標,為的就是強調數學直觀感受。

  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認識平行,增強平行這一概念的數學直接感知。

  2、過程與方法目標: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能用合適的方法作出一組平行線,能借助直尺和三角尺畫出已經直線的平行線。

  3、情感與態度目標: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形成平行線的表象,發展空間觀念;初步了解生活里的平行現象,產生學習圖形位置關系的興趣。

  教學重點:結合生活中的具體實例感知兩直線的位置關系,認識平行,會畫平行線。

  教學難點:學會畫平行線的方法。

  說教法和學法:新課標要求我們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應“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本節課借助多媒體,讓學生結合具體生活情境充分感知直線的位置關系,形成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平行與相交的概念。通過讓學生在折一折,,量一量,畫一畫的操作活動加深學生對平行線的認識。在操作活動中,不僅培養學生學會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還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參與程度。

  說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充分感知

  圍繞三張生活圖片(路燈、跑道、電線桿)

  問1:圖片中的直線或線段帶給你最直觀的感受是什么?:

  問2:用最簡單的方式表達出你的直觀感受(可以讓學生在提供的幾幅直線關系中一一選擇對應,也可以讓孩子自己畫出這種直線關系)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第一種難度較小,第二種需要現場生成,有一定難度。

  二、根據感知、生成概念

  根據生成出的三種位置關系,引導出相交、不相交、平行的不完全概念,回到課本,深刻認識以上三個概念,看看有哪些我們的總結是正確的,哪些有偏頗。

  這個時候開始強調“同一個平面”這個概念,先看看我們剛才三組位置關系是不是在同一平面內呢(畫在同一個黑板、畫在同一張紙同一個平面的實際解釋),同一個幾個正例的強調,再結合一些否例(不同面上不相交的非平行關系)的演示可以加深孩子對同一個平面內這個限制條件的必要性認識。

  三、 概念升華、回歸生活

  大家說說,在生活中你還發現哪里有平行的例子呢?

  概念回歸的過程必然是升華的過程,結合學生的舉例和解釋,老師要引導孩子注意不相交的數感解釋,還要引導孩子注意解釋是否在同一個平面,還要注意語句的精煉和嚴謹性(互相平行,誰是誰的平行線等)

  四、動手操作,深化平行認識

  學習平行線的畫法,就是本課突破難點之處,如果可以老師要借助,結合示范,充分利用小組合作的效率優勢。

  (1) 借助實物邊沿畫平行線(直尺的上下、左右邊等)

  (2) 在方格紙上畫平行線(實際教學中可能產生思維火花的一種畫法,因為可以畫出非水平或非豎直的平行線。)

  (3) 標準的三角尺和直尺的推軌式畫法。

  (4) 利用折紙產生的折痕也可以輕松得到平行線。

  五、 練習部分主要是有層次的對本課知識技能進行鞏固,教材上的練習就很好,如果需要可以增加一些文字判斷,選擇、填空等練習

  書上想想做做的1到4題都可以讓學生完成,第5題(在方格紙上的金魚圖案),里面有好幾組平行關系是非水平、非豎直關系的情況,而且因為多條線段的原因,孩子對平行線的尋找無形中就增加了難度,所以此題也是充分考察學生對平行線的感知是否準確,敏銳。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國標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的內容。解決問題的策略是解決問題必要的一種問題解決思想方法,它是正確、合理、靈活地進行問題解決的思維素質,掌握得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數量關系及解決問題的經驗,初步了解了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本課系統研究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過程中,分析數量關系,尋求解決類似歸一、歸總的實際問題的有效方法。學好本課知識,將為以后學習用列表等方法來解答求兩積之和(差)等的實際問題奠定知識、思維和思想方法的基礎。

  教材安排的例題,主要是呈現生活情景,提供數學信息,讓學生經歷列表整理信息的全過程,再通過“尋求策略—解決問題—發現規律”的系列活動,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列表整理數據信息策略的價值,并產生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對本課所研究解決的數學問題,學生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在生活的實踐體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經驗,但一般處于無序狀態,通過今天的學習,將學生無序思維有序化、數學化、規范化。

  (三)目標定位

  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及本課的知識特點,預定如下幾個教學目標:

  1、通過創設生活情景,借助生動的、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研究內容,使學生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關信息的作用,感受列表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學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簡單實際問題所提供的信息;還會通過列表的過程分析數量關系,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cn-teacher.com)

  2、通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使學生經歷提取信息,發現問題,列表整理條件,解決問題的知識獲取過程,從中培養學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發展他們的推理能力。

  3、通過對類似歸一、歸總的實際問題的探索,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教學重點:

  使學生經歷列表整理、分析數量信息,決策問題解決策略,并列式解決問題,體會列表這一策略解決實際問題的價值,并能運用該策略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正確整理、分析數學信息關系,學會通過所整理的信息決策問題解決策略,并內化成自己的問題解決策略。

  二、說教學程序:

  鑒于本課教學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及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實際情況,設計如下四部分展開教學。

  (一)聯系生活,激趣引新:

  教學一開始,通過班內學生比賽,發現課程用列表的方法呈現更加清晰、整齊,從而出示本課課題,并說明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是我們解決較復雜數學問題時的好幫手。

  【設計意圖: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用學生感興趣的小比賽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針對學生現有對信息的搜集和觀察能力,讓學生感知列表呈現信息的優點和便利。】

  (二)合作探索, 領悟內涵

  1、初步感知列表

  例1主要教學兩積之和的實際問題。這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需要用三步計算解決的實際問題。教材提供了兩組數據,分別是小芳家栽桃樹、杏樹和梨樹的行數,以及三種果樹每行栽的棵樹,同時提出第一個問題:桃樹和梨樹一共有多少棵?由于題目中的條件比較多,數量關系相對比較復雜,由于之前的引導,學生們很快聯想到可以用列表的策略整理這些條件。潛移默化中,學生經歷了從現實情境中選取有用信息并形成結構完整的數學問題的過程,同時也充分感受列表整理條件的優點。

  【設計意圖:教師充分讓學生自主活動,經歷列表整理的全過程,一方面在現實情境中收集數學信息,另一方面找到各個數量在表格中的位置。并使學生理解表格的結構和內容,是為了積累學生用列表的方法解決問題的經驗。】

  2、分析數量關系

  本環節中啟發學生思考:你能根據數量之間的關系,確定先算什么嗎?這樣在關鍵處加以點撥,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容易理解:根據題中的條件,“可以先分別算出桃樹和梨樹的棵樹”;根據題中的問題,“要求桃樹和梨樹一共有多少棵,可以先算桃樹和梨樹各有多少棵”。這里讓學生自主經歷分析數量關系的過程,其意義不只在于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理解題中的數量關系,更在于這一過程中學生切實體會到:分析數量關系既可以從條件想起,也可以從問題想起。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列式解答,并進行檢驗,同時留出空白,以便于課堂上的反饋與評講。接下來,提出第二個問題:杏樹比梨樹多多少棵?放手讓學生按照解答第一題的過程,通過獨立思考完成解題。

  3、回顧和反思

  在解決完兩個問題后,引導學生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回顧和反思。第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回顧解決問題的過程,說說解決問題時一般要經歷哪些步驟,并通過交流,總結和歸納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第二個問題引導學生反思分析數量關系的過程,說說自己的體會,以進一步提煉解決問題過程中獲得的認識與經驗,體驗分析數量關系的一般過程與方法。

  這樣,已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主線,引導學生經歷解決實際問題的全過程,有利于學生深刻體驗解決問題的策略,逐步形成策略意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使實際問題的教學走出教師教題型、學生記解法的困境。

  (三)鞏固練習,深化發展

  【設計意圖:準備安排三個層次的練習,通過層層深入,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本課知識,形成技能,并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的樂趣。】

  1、“練一練”第一題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呈現實際問題,同時提出“先整理題中的條件,再解答”的要求,有利于學生進一步體會列表整理題中信息的方法,感受列表整理對理解數量關系的作用,初步形成策略意識。

  2、第2題以純文字的形式呈現的實際問題,有利于學生更深刻體驗綜合運用從條件和問題出發分析數量關系的過程,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全課總結

  最后,讓學生說說在這節課上學會了什么知識?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鞏固。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數學的說課稿02-22

“用數學”數學說課稿03-20

小學數學《數學廣角》說課稿02-13

數學《數學廣角》說課稿模板07-13

《數學廣角》說課稿11-06

數學廣角說課稿11-07

數學樂園說課稿11-02

數學活動說課稿10-31

數學《比的應用》說課稿03-16

數學說課稿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