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

時間:2022-11-03 18:16:14 數學說課稿 我要投稿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致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怎么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15篇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1

  本節課選自上海市二期課改新教材數學六年級第二學期第五章:有理數5.6節有理數乘法的第一課時.

  從以下四個方面:教材分析教材處理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向大家介紹我對本節課的理解..

  教材分析

  1.本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數的減法和除法是通過轉化為有理數的加法和乘法來進行計算的,所以加法和乘法的運算是有理數運算中的重點部分。本節內容是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與今后學習的有理數的混合運算、實數運算、代數式的運算、解方程以及研究函數等內容密切相關。

  有理數乘法分為2課時,第一課時著重研究有理數乘法的法則,使學生通過實際問題的探討來接受乘法法則的合理性,讓學生感知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分類研究意識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也為后面學習的乘方和混合運算打下了好的基礎。

  2.教學目標

  教學大綱中要求學生理解有理數的乘法法則,學會運用法則準確運算。同時結合二期課改的理念: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有理數乘法法則,會利用法則進行乘法運算。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探索有理數乘法法則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歸納、概括能力。學習分析問題時分類研究、舉例驗證和抽象概括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法則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理解有理數法則的合理性,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對生活實踐的積極態度。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預備年級這一階段的學生很難把握學習內容的主要特征,往往對法則的理解和運用有很大的困難,因此本節的重點和難點確定為:

  教學重點:理解和運用有理數的法則

  教學難點:有理數乘法中符號的法則

  教材處理

  本節結合課本中的行程問題的實例,配合多媒體的運用,把問題直觀形象的展現在學生面前,通過直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參與進來,通過學生的試驗---觀察---感性認識----理性認識的探究過程獲取運算法則的知識,這一過程能使學生更加體會到數學貼近生活,理論來自于實踐,在探究中能感受到“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在法則的運用上利用課本上的練習達到熟練法則的目的,通過變式訓練的配備達到提高學生能力的目的,在課堂中適當安排學生遍題互測的環節,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的氛圍。

  教法和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教師的導向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直觀形象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動手、動腦的機會,為學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學習提供了一個好的環境,使其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得到能力上的提高。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學設計設計意圖引入問題:結合小學的知識說出兩個有理數乘法運算的情形?(正×正正×0 0×0正×負負×負)創設情景,引入新課,探索新知,培養學生思維的有序和全面性。

  新課講解

  一、探索規律演示課件:通過行程問題的實例,用時間、速度、位置三者之間的關系來為上訴幾種情況的有理數相乘的例子編排實際的情形。結合課件的演示師生共同分類探究列出幾種算式。增強探索法則的直觀性,促進學生對法則的感性認識,使學生感受到法則的合理而自然的接受,培養分類探究的意識和分析觀察的能力。

  二、概括歸納結合上面所得出的幾種算式,觀察每個式子中的兩個因數及積的符號,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得出有理數的乘法法則進一步感受有理數的乘法法則,提高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和運用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

  三、例題講解及變式訓練通過例題的示范,規范書寫的形式,熟練法則的運用。通過變式訓練(結合自己的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提高學生對法則的應用水平和運算能力。

  四、自主小結五、作業的安排板書設計5.6有理數的乘法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2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以“立足課標注重基礎突出應用”為題,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圓柱和圓錐》為例,和大家進行交流:

  一、說課標

  數學課程標準將課程目標分為四個方面“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態度”。這些目標的實現,是學生受到良好數學教育的標志,它對學生的全面、持續、和諧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現就數學課程目標的四個維度而言,來看看本學段的課程目標:

  知識技能:探索一些圖形的形狀、大小和位置關系,了解一些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征;體驗簡單圖形的運動過程,了解簡單的圖形運動性質,確定物體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測量、識圖和畫圖的基本方法。

  數學思考:在探索簡單圖形的性質、運動現象和確定位置的過程中,初步形成空間觀念。

  問題解決:能探索分析和解決簡單問題的有效方法,了解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

  情感態度:在他人的鼓勵和引導下,體驗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過程,相信自己能夠學好數學;在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認識數學的價值。

  我們知道“圖形與幾何”是《數學課程標準》中四大學習領域之一,而《圓柱和圓錐》是小學階段學習的最后一部分幾何形體知識,也是幾何知識的綜合運用,那么,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在課程標準中又是如何要求的呢?

  1、通過觀察、操作,認識圓柱和圓錐以及圓柱的展開圖。

  2、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圓柱的體積和表面積以及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

  二、說教材

  作為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資源,教材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那么我們使用的北師大教材是怎樣詮釋課標理念的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它的編寫特點”:

  1、結合具體情境和操作活動,引導學生經歷“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的過程,體會“點、線、面、體”之間的聯系。

  教材呈現了幾個生活中的具體情境,鼓勵學生進行觀察,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同時體會面和體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教材還提供了若干由面旋轉成體的練習,通過快速旋轉小旗,引導學生結合空間想象體會立體圖形的形成過程,發展空間觀念。

  2、重視操作與思考、想象相結合,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在本單元中,教材重視學生操作活動的安排,在每個主題活動中都安排了操作活動,促進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發展空間觀念。如“圓柱的表面積”的教學中,教材引導學生通過操作來說明圓柱的側面展開后是一個怎樣的圖形,并呈現了兩種操作的方法:一種是把圓柱形紙盒剪開,側面展開后是一個長方形;另一種是用一張長方形紙卷成圓柱形。再如本單元的最后專門安排了一個“用長方形紙卷圓柱形”的實踐活動。

  3、引導學生經歷圓柱和圓錐體積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體會類比等數學思想方法

  教材重視類比、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在“圓柱的體積”“圓錐的體積”教學時,教材引導學生經歷“類比猜想—驗證說明”的探索過程。另外,教材還注意轉化、化曲為直等思想方法的滲透,如在驗證說明“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時,引導學生把圓柱切割拼成近似的長方體進行研究,體現了化曲為直的思想方法。

  4、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鞏固所學知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材在編排練習時,選擇了來自于現實生活的問題,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如學習“圓柱的表面積”時,鼓勵學生計算薯片盒的包裝紙的大小、通風管需要的鐵皮的面積、壓路機壓路的面積等,由于實際情形變化比較多,需要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選擇有關數據進行計算。在學習“圓柱和圓錐的體積”后,教材鼓勵學生計算水桶的容積、圓木的體積、圓錐形小麥堆的體積、鉛錘的質量等。這些實際問題的解決,將使學生鞏固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體會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北師大版的教材蘊含了新課程的諸多理念,在編排上也有自身比較明顯的體例格式。

  《圓柱和圓錐》由四個課例一個練習組成,分別是“面的旋轉”“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體積”“圓錐的體積”和“練習一”。教材呈現是由圓柱到圓錐,這樣的安排既符合知識呈現的一般規律,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每個課例從知識選材,到呈現的形式上都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條件和問題的提出和多以插圖的形式呈現出來。從教材中可以看出四個課例均采用了情境教學的方式。從自行車車輪轉動觀察彩帶軌跡、風箏、雨刷運動、轉門等,到做一個圓柱形紙盒,至少需要多大面積的紙板,再到求圓柱形柱子的體積,圓柱杯子的容積,最后到求一個圓錐形小麥堆的體積,這些情境的創設都是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激發了學生無窮的解答興趣。

  為了配合各課例的學習,教材按課例給出了隨堂練習,像“試一試”環節,都是利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練習,學生可獨立完成。練一練”環節習題的編排均采用的由易到難的呈現方式。本單元共有五個“實踐活動”環節,安排在每個課例和單元練習的最后。分別為了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估計能力和動手實踐的能力;初步體會等積變形;和體會一些變量之間的關系。除此之外“面的旋轉和練習一部分”附有小閱讀“你知道嗎?”向學生介紹了“神舟”號飛船和“沙漏”的知識,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所學的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剛才談到了教材的編寫特點和體例安排,那么“圓柱和圓錐”這一單元的內容結構又是怎樣的呢?

  本冊教材是小學階段最后一冊,所以安排了第一單元《圓柱和圓錐》,第二單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整理復習和總復習,整理復習部分,復習的是本冊一二單元的知識,是學生進一步鞏固這兩個單元所學的知識,提高整理知識的能力;安排了你學到了什么?讓學生從兩個方面思考、整理已學的內容。總復習是從四大領域“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解決問題的策略”對整個小學階段所學數學知識的梳理和匯總,力求反映四個領域內容之間的聯系與綜合,使它們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本單元是在學習了圓的周長和面積,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與體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基本幾何形體。教學圓柱和圓錐擴大了學生認識形體的范圍,豐富了形體知識。也為第三學段學生學好這部分知識,為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三、說建議

  教學過程中,只有立足于課標,準確把握教材,巧妙設計教學活動,學生才能樂于學習,有所收獲。結合教學實際,談談我對教學的建議:

  1、注重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如,在認識圓柱和圓錐之前,可以讓學生收集、整理生活中應用圓柱、圓錐的實例和信息資料,以便在課堂中交流。認識圓柱、圓錐后,還可以讓學生根據需要創設和制作一個圓柱或圓錐形物品,讓大家欣賞或使用。圓錐的引出可參照圓柱進行,在舉生活中圓錐形的實物時,學生舉的例子可能有限,教師可以通過錄像或圖片呈現更多的例子。如,圓錐形鉛錘,圓錐形糧堆,圓錐形帳篷,圓錐形帽子,削過的鉛筆頭等。這樣,既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為生活服務的意識和能力。

  2、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索知識的過程

  本單元加強了對圖形特征、計算方法的探索。教學時,應放手讓學生經歷探索的過程,在觀察、操作、推理、想象過程中掌握知識、發展空間觀念。如圓錐體積的教學,教材首先由情境引出“怎樣計算圓錐的體積”的問題。其次引導學生經歷“類比猜想—驗證說明”的探索過程。然后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圓錐和圓柱體積之間的關系。教學時,教師應大膽放手讓學生探究,注意提供給學生積極思考,充分參與探索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3、對比練習,加強認知。

  在學習本單元知識后,可以將圓錐和圓柱從組成和特征的角度進行對比,加強圓柱的表面積、圓柱和圓錐的體積的對比練習,使學生加深對這兩種圖形的認識,對知識的掌握更牢固。

  4、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

  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出現的錯誤要耐心的引導他們分析原因并改正;對于學有余力并對數學有濃厚興趣的學生,可為他們提供足夠的材料,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如在設計練習的時候,除了基礎練習和變式練習,可設計一些拓展性的思考練習,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

  評價是師生交流的一個平臺,利用好這個平臺,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潛能;能促使師生彼此走進心靈、情感互動。教學中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展開評價:

  1、重視能力的評價。比如,為學生提供一些實際物體,讓學生先測量圖形有關數據后,再計算圓柱和圓錐的體積,考查學生操作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2、評價方式要多樣化。在評價學生學習時,應讓學生開展自評和互評,既可用書面考試、口答、活動報告等方式,也可用課堂觀察、課后訪談、作業分析和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等方式。比如要考查學生對本單元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可以采用書面考試的形式。

  3、以定性為主的評語評價。比如: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了什么,獲得了哪些進步,具備了什么能力,評價等級如何?

  最后,就“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而言,我想離不開以下幾個方面:

  1、尊重課本資源。教材是主要的教學資源,是教與學的重要憑借。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做到深入淺出。

  2、挖掘生活資源。教師要善于捕捉和挖掘生活中的教學資源,不局限于課堂上、教材里的數學,而應跳出教材、走出校門、走向社會、走進生活,把數學教學延伸到學生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認識、去解讀。如:學生日常游戲中,校園生活中,家庭生活中的和社會生活中的教學資源

  3、利用網絡資源。借助于網絡,多媒體課件,以更有效地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善用學生資源。學生之間蘊藏著的巨大的學習資源,我們在互動的課堂中要善于引用即時生成的學生資源。

  5、補充教師資源。教師本身也是一種課程資源,是學生直接接觸的對象,教師的知識和一言一行都可以作為一種教學資源影響學生的學習。

  最后,我想說:數學是對知識的建構過程。只有立足整體、結構化梳理教材,主動把握知識結構,使學生因結構的支撐而樂于、善于主動的猜想、類比與思維,形成主動學習的心態與能力,這就是我們理想的高效課堂!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節實踐課,內容選取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的寄信活動為素材,通過探究如何確定郵資,如何根據信函質量支付郵資等活動,一方面鞏固所學的集合、組合知識,另一方面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能力。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熟悉、了解、鞏固所學的郵票組合知識,并通過探究,知道如何確定郵資,會寄信。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如何確定郵資,如何根據信函質量支付郵資等活動,培養學生調查能力、搜集處理信息能力和歸納、推理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本節課的重難點:

  探究如何確定郵資,如何根據信函質量支付郵資。

  二、說教法學法

  1)、 以學生已有經驗導入,提高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先給學生呈現一些不同的郵票,讓學生了解郵票的相關知識,認識郵票的作用,為后面探索郵票中的數學問題作好鋪墊,同時也讓學生通過郵票上的圖案了解我國的大好河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充分 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凸現教學的實效性。

  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小組合作的作用,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首先,出示國家郵局關于新含郵資的規定,使學生了解信函郵資的一些常識,并說明確定信函資費的兩大要素:第一,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還是外埠。第二,信函質量。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引導學生填寫1克——100克的資費表格,確定100克以內的信函所支付的費用,再確定哪些資費可以僅用0.8元和1.2元的郵票支付,那些不能。然后再小組合作,設計出一張符合要求(只用3張郵票來支付不超過100克的信函)的郵票面值。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 在練習中提升學生應用數學意識,培養創新意識。

  練習相似類型的習題,如最多用4張郵票支付不超過400克的信函,,除了用0.8元和1.2元的郵票外,還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郵票?在練習活動中,先小組合作再獨立解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使學生會應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三、說教學過程

  1、揭示課題:

  1.觀察郵票

  問:你寄過信嗎?見過這些郵票嗎?

  2.說一說。

  (1)上面這些都是普通郵票,你還見過哪些郵票?

  (2)你知道它們各有什么作用嗎?交流后,使學生明白普通郵票面值種類齊全,可適用于各種郵政業務。

  3.揭示課題。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郵票中的數學問題。

  板書課題:郵票中的數學問題。

  2、組織活動:

  1、出示郵票相關的費用。(課本118頁)

  問:從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1)不到20g 的信函,寄給本埠的朋友只要貼0.80元的郵票。

  (2)不到20g 的信函,寄給外埠的朋友要貼1.20元的郵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樣貼郵票?

  (1)學生觀察表中數據,計算出所需郵資。

  (2)說一說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郵資 1.20元,40g,的信函,郵資是2.40元。

  3.不足20g按20g計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郵資是3.60元.。

  4.如果郵寄不超過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貼3張郵票,只能用80分和1.2元的郵票能滿足需要嗎?如果不能,請你再設計一張郵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郵票能滿足需要。 /article/

  ( 1 )不超過去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郵資?

  學生說一說各種可能的資費。引導列表描述。(課本119頁)

  (2 )只用80分和1.2元兩種面值可支付的資費是多少?

  一張 :80分1.2元

  兩張:80分×2=1.6元 1.2×2=2.4元 0.8+1.2=2.0元

  三張:0.8×3=2.4元

  1.2×3=3.6元

  1.2×2+0.8=3.2元

  (3)你認為可以讀者設計一張多少面值的郵票? 學生自行設計各種面值的郵票。 看看多少面值的郵票能滿足需要。

  3、布置作業:

  如果想最多只用4種面值的郵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過硬,400g的信函的資費,除了80分和1.2元兩種面值,你認為還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郵票?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是浙教版數學第十二冊的內容。比例的知識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習了比的知識和除法、分數等得基礎上教學的,是本套教材教學內容的最后一個單元。而本節課內容是這個單元的第一節課,主要屬于概念教學,是為以后解比例,講解正、反比例做準備的。學生學好這部分知識,不僅可以初步接觸函數的思想,而且可以用來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具體的問題。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六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可以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計算、觀察、比較,讓學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

  (2)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

  (3)學會用比例的意義或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并寫出比例。

  3、教學重、難點:

  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會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并寫出比例。

  4、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教材內容和編排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主要讓學生在“計算——觀察、比較——概括——應用”的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

  二、說程序設計。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獲得,能力發展的重要途徑。基于此,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設計。

  (一)復習導入。

  讓學生根據所給信息寫出四個比。目的就是為新授進行鋪墊,搭建腳手架,同時也為學生后面區分比例和比打下基礎。

  (二)教學新課。

  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教學比例的意義;第二部分,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第一部分:

  先出示幾個比,讓學生計算它們的比值,然后通過觀察、比較,給這些比分類。通過學生自己的觀察、發現,根據比值是否相等來分類。接著追問:“兩個比的比值相等,那他們之間可以用什么符號連接呢?”是讓學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兩個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說兩個比相等。運用黑板上的幾個比例式,告訴學生象這樣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給學生直觀的印象,然后列舉一個反例,讓學生對比觀察,引導學生發現他們之間的共同特點,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義。教學比例的意義后,及時組織練習。第一個是判斷導入部分的四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并說明理由。第二個練習是,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運用了比例的意義,而且對比的性質也有一定的運用,以培養學生從多種角度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個練習是寫出比值是4的兩個比,并組成比例。三個練習,每一個都在逐步的延伸,意在達到熟練運用比例的意義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部分:

  在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時,我讓學生看課件自學,然后讓他們自己說說比例里各部分的名稱。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質時,我先讓學生計算,然后觀察發現規律,進一步驗證規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質。

  (三)鞏固練習。

  在鞏固練習環節中:第1題是三個判斷題,是對基本概念的鞏固。

  第2題是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寫出比例,這里需要從學生逆向思維的角度去解決問題。

  第3題是用四個數組比例,這題學生在組的過程中沒有方法和順序,那么在交流過程中就需要教師去引導學生發現方法,總結規律,使學生不僅把題做對,而且指導自己更好解決問題。

  第4題是拓展題,讓學生根據當前所學的知識猜數,一方面鞏固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知識,另一方面,為下節課“解比例”做鋪墊: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項,這是下節課要研究的內容“解比例”。

  三、說教后反思。

  這節課是概念教學,在上課之前自己感覺整節課的設計挺不錯的,開始的分類,由放到收,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而且在知識點的獲取時,讓學生自主觀察發現,分析比較,概括出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整節課的設計,總體感覺還是比較適合學生的思維發展的,在結構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應,使整堂課也顯得比較緊湊。

  但是上完之后,我總覺得:學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尤其是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寫出比例,這里需要學生從逆向思維的角度去思考,但學生的逆向思維似乎都比較欠缺,這是我對學生在能力上的估計不足。其實這一環節,我在四班試教時已經發現,在本班的上課中,我在板書中已有強調,也許還是強調的不夠到位。整節課時間比較緊張,后面鞏固練習和課堂小結的環節有點匆匆過場的味道,與自己曾設想的場景一定的差距。自己激勵性的語言還欠缺,這也將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情緒。

  我覺得通過這一節課我學到了好多,作為一名教師,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設計課程,要考慮到學生。在今后的日子里,還得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5

  我確立的小課題是如何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

  這節課的內容是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的一節綜合應用課《自行車里的數學》,主要研究兩個問題:一是普通車的速度與其內在結構的關系;二是變速自行車能變化出多少種速度。

  根據教學內容以及新課程理念,我確立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1.運用所學的圓排列組合比例等知識解決生活中常見的有關自行車里的問題,了解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系。

  2.經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建立數學模型——求解——解釋與應用”的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

  3.獲得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考方法。

  教學重點:探究自行車的速度與什么有關,有怎樣的關系。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為了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我在小組的組建,成員的分工,以及合作學習技能的培養三個方面做了一些嘗試。

  1.在組建小組時,考慮到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把活潑好動和沉默寡言的分到一組,學習好的和學習上有困難的分到一組,使小組成員之間能夠互相彌補。

  2.每個小組成員分工明確,各負其責,把每個小組的六個成員編上號,(1)號是組長,(2)號是首席發言人,(3)號是聲音調控員,(4)號是計算員,(5)號是記錄員,(6)號協同計算員計算。

  3.在合作學習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技能,比如能夠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有不懂的問題虛心求助于別人;組長善于組織學習并協調成員之間的關系。

  這就是我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一點想法,具體的做法會體現在教學中。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6

  教學要求: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含有百分數統計表的結構及能夠準確熟練地進行數據計算與表格填寫。

  2.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的能力。

  3.通過制統計表,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良好習慣。

  教學過程:

  1.講述練習內容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制作含有百分數的統計表,這節課我們進行鞏固練習。

  2.復習

  讓學生觀察教材52頁例1統計表提問:制一張合格的統計表的步驟是什么?(要求邊看書邊討論,然后回答)

  制復式統計表的步驟:

  (1)設計“表頭”

  (2)定縱橫欄目各需幾格

  (3)畫表

  (4)填寫數據(包括總計、合計)

  (5)寫上名稱、制表日期

  3.鞏固練習

  在學生掌握復式統計表制作方法的基礎上,出示練習十七第3題。

  方法:指導做題,讓學生研究后再制表

  (1)提問:“各年級”和“全年級”各表示什么意思?

  (2)教師巡視指導,然后讓學生結合題目說一說制表的步驟。

  4.綜合練習

  (1)完成教材練習十一第5題。

  方法:獨立完成。然后讓學生回答第二季度合計數填寫的位置,全班齊練。

  (2)完成教材練習十一第4題。

  方法:要求學生認真審題,抓住關鍵詞語,弄清數量關系,正確列出算式,準確計算。在做題時一定要注意差后,發現普通的問題要統一糾正。

  5.深化練習

  練習十一第6題,不要求所有的學生都能完成,教師提示引導,學生試做。

  教師引導,表中各班占總數的百分幾中的總數指的是誰平均每人植樹的棵數又是什么意思?學生試做后講評。

  6.全課總結

  有關統計部分的知識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用很廣,因此這部分知識很重要,同學們一定要牢牢記住。

  7.作業(補充)

  (1)請把下面統計表填寫完整

  雙林襯衫廠去年各季度生產情況統計表1993年1月

  項目、件數、季度

  計劃產量

  實際產量

  完成計劃的、百分數

  合計

  第一季度

  8000

  125%

  第二季度

  12000

  120%

  第三季度

  1000

  12500

  第四季度

  18200

  140%

  (2)填表。根據統計要求將下表填寫完整

  東方小學男、女生人數統計表

  性別 人數 年級

  合計

  男生

  女生

  各年級女生占男姓人數的百分數

  總計

  280

  低年級

  90

  47

  中年級

  80

  36

  高年級

  52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7

  一、教學內容

  “正比例的意義”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六年級數學下冊第39、40、44、45頁的內容。

  本節課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理解并掌握了正比例這種數量關系,可以加深對比例的理解,并能解決一些含正比例關系的實際問題,同時進一步滲透函數思想,為今后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二、課標中的陳述如下:

  1、通過具體問題認識成正比例的量。

  2、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實例,并進行交流。

  三、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認知基礎及規律,制定學習目標如下:

  1、通過觀察、比較、分析、討論等活動,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會準確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正比例關系。

  2、通過思考,正確寫出正比例字母表達式。

  3、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學生會正確的找出生活中的實例,并進行交流。

  4、學生在具體的問題中體會函數思想。

  四、在本節課中,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種量是否是正比例關系,既是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

  五、教法學法

  我們都知道,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正比例的意義是很抽象的概念,為了使這冰冷的美麗成為學生火熱的思考,教法學法如下:

  1、學法:

  通過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和討論,獨學對學群學相結合,呈現學習、反饋、展示的學習方法。

  2、教法:

  巧妙創設情境,設計以點帶面的問題,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

  這樣的教法、學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由表及里,循序漸進,學習目標將得到有效的評價和落實。

  六、為有效達成學習目標,評價設計如下。

  1、根據具體實例和表格進行觀察分析討論,來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根據目標達成檢測、知識拓展和作業1、2的題目,通過提問、學生表述來對目標1進行評價。(表現性評價)

  2、根據老師的引導和學生的思考,寫出正比例關系的表達式,對目標2進行評價。(紙筆評價)

  3、根據學生的討論和匯報情況來對目標3進行評價。(表現性評價)

  4、根據學生對正比例意義理解的表述,對目標4進行評價。(表現性評價)

  在此敘述是索然無味的,因此不再一一陳述,將會在學習預案中體現。評價設計會像傲雪的紅梅一樣,鑲嵌在學習預案中,綻放獨有的美麗。

  七、學習活動預案

  (一)情境導入

  首先,通過一首詩來導入新課。

  出示圖片及詩詞: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宋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請你用數學的眼睛來觀察這首詩,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會從“聽取蛙聲一片”這句中感受到青蛙有很多。

  看來青蛙好多呀!同學們,一只青蛙幾條腿?兩只呢?三只呢?……。青蛙的只數和腿的條數之間存在什么關系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內容。在這首詩中,有一句詩,也和我們今天的學習內容有點聯系呢,看誰到最后有所發現。

  這樣的導入,將會極大的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表格:

  青蛙只數

  1只

  2只

  3只

  4只

  …

  腿的條數

  4條

  8條

  12條

  16條

  …

  2、觀察表格。

  (1)請同學們認真觀察表格,你發現了什么?

  這個問題比較寬泛,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也許會從左向右觀察,發現青蛙的只數增加,腿的條數也增加;

  學生也許會從右向左觀察,發現青蛙的只數減少,腿的條數也減少;

  腿的條數隨著青蛙的只數變化而變化,像這樣一種量隨著另一種發生變化,二者之間有必然的聯系,這樣的兩種量就是兩種相關聯的量。

  腿的條數和青蛙的只數就是兩種相關聯的量。

  板書:兩種相關聯的量

  (2)這兩種相關聯的量,變化規律是怎樣的呢?

  學生會發現,

  青蛙的只數增加,腿的條數也增加;青蛙的只數減少,腿的條數也減少;

  這說明兩者的變化規律是一致的。

  板書:變化規律一致。

  (3)你還有什么發現呢?

  此時,學生也許會從縱向的觀察中發現,青蛙的只數是腿數的四分之一或腿數是只數的4倍,兩者之間的商或者比值是不變的。

  不變,在數學上稱為一定。

  板書:比值(商)一定

  3、此時,依據板書小結,兩種量具備了這樣的三點特征,這樣的兩種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

  板書:成正比例的量

  兩種量的關系就是正比例關系。

  板書:正比例關系

  今天我們研究的就是正比例的意義。正比例關系是數學世界中“變與不變”奧秘中的一種。

  板書:正比例的意義變與不變

  4、通過觀察、思考、展示和反饋,學生對正比例意義這一抽象概念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因此,放手讓學生自學課本第39頁,通過反饋質疑,明確底面積一定時,體積和高是正比例關系。

  5、小結。

  通過兩個實例,學生對正比例的理解有了較深的認識,及時的小結判斷兩種量是正比例關系的方法。回憶例子,結合板書,首先要看什么呢?再看什么?最后看什么?

  上述學習過程,由形象到抽象,通過對觀察、分析、討論情況的評價,初步達成目標1和4。

  6、引導學生用字母式子來表示正比例關系。

  通過剛才的實例,學生會發現,用語言來敘述正比例的意義,很麻煩。數學,是一種簡潔的美。怎樣能夠簡單明了的表示出來呢?回憶學過的乘法分配律,對,用字母表達式。正比例關系也可以用字母式子表示。Y表示比的前項,X表示比的后項,K表示比值。請同學們寫出來。

  板書:=K(一定)

  依據學生寫的情況,對目標2進行評價。

  7、接下來,請同學們根據正比例的意義,找出生活中那些成正比例的量,并進行交流。

  通過對交流情況的評價,達成目標3。

  為了更加有效的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目標達成檢測如下:

  (三)、目標達成檢測

  1、出示表1和表2,這是汽車和自行車所行時間和路程情況統計表。

  表一:

  時間(小時)

  1

  2

  3

  4

  5

  6

  ……

  路程(千米)

  60

  120

  180

  240

  ……

  表二:

  時間(小時)

  1

  2

  3

  4

  5

  6

  ……

  路程(千米)

  20

  36

  45

  64

  ……

  (1)你能不能把表格填完整?

  (2)面對這兩個表格,結合正比例的意義,你有什么想法?

  此題的設計重在通過比較,讓學生理解兩種相關聯的量只有在比值一定的情況下才是正比例關系。當兩種量的比值一定時,肯定是相關聯的量,變化規律也肯定一致。因此,只要判斷出兩種量的比值一定,二者就是正比例關系。從而簡化思維的過程,便于理解掌握。

  2、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說明理由。

  (1)長方形的長一定,面積和寬。()

  (2)減數一定,被減數和差。()

  (3)單價一定,總價和數量。()

  (4)每袋水泥質量一定,水泥袋數和總質量。()

  (5)正方形的周長和邊長。()

  第2小題需要學生注意,減數一定,減數是被減數減差得到的,不是相除得到的,不是比值一定,所以不是正比例關系。

  (四)知識拓展

  如何測量金字塔的高度?

  師:你們知道怎樣測量金字塔的高度嗎?在2600年前的古埃及,泰勒斯做了一個實驗,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把很多長度不同的竹竿插在地上,分別測量了竹竿和影子的長度。

  竹竿/m

  1

  1.5

  2

  2.5

  …

  影長/m

  0.8

  1.2

  1.6

  2

  …

  出示表格:看一看你又發現了什么?

  泰勒斯就是運用物體的高度和物體的影長成正比例的關系來求出金字塔高度的。想知道嗎?請同學們課下研究吧!

  課堂要成為學生思維靈動的舞臺,探究的欲望是火熱思考的橋梁。

  此環節的設計重在通過測量金字塔的高度,加深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同時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深刻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通過學生對正比例意義理解的表述和相關問題的解答,老師進行合理的評價,循序漸進中,進一步完成目標1和4。

  (五)小結激勵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此環節重在激勵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不斷去發現和探索其中的奧秘!

  回到課始的那首詩,哪一句和正比例有一點聯系呢?稻花香里說豐年。對了,稻花飄香,預示著農民的辛苦勞作將有一個好的收成。常說,付出和收獲要成正比,這是人們的美好愿望。老師也祝愿同學們在學習上付出和收獲成正比例,取得優異成績!

  (六)、布置作業

  課本第44頁第1、2題。

  這樣的教學設計,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每一個學生的思維動起來,讓每一個細胞都翩翩起舞,讓課堂散發出思考的香味,有效的達成學習目標。

  八、板書設計

  正比例的意義

  1、兩種相關聯的量

  成正比例的量

  2、變化規律一致

  正比例關系

  3、比值(商)一定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8

  今天,我上課的內容是《統計表》,選自小學數學教材第十二冊第三單元第一小節,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簡單統計表和有關百分數的知識以后而進行教學的。通過對教材的鉆研,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1、學會制作一些含有百分數的簡單統計表。2、通過看表,會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教學重點是在已學過統計表的形式和制法的基礎上,會制作含有百分數的統計表。教學難點是掌握統計表中數量之間的百分比關系,學會分析含有百分數的統計表。在教學中,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教材的知識特點,我采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拓展運用的教學形式進行教學的。

  第一、教師引入談話,復習舊知識,提示本課的教學內容。

  第二、教師出示例題,學生齊讀,思考:例題向我們提出了什么問題?然后讓學生觀察已有統計表,小組內展開討論:要解決這個問題,你認為應該怎樣做?學生匯報后,師生共同分析,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最后教師幫助學生解決所遇到的困難。

  第三、在學生學會制作統計表后,讓學生看統計表,回答教材上提出的問題。然后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第四、教師對本課的教學內容進行小結,進行達標檢測,反饋學生學習掌握知識的情況,拓展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統計表中遇到的問題,突出教材的重點,突破知識的難點。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9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進一步豐富學生的統計活動經驗,提高數據整理和分析的能力,能根據統計結果作出合理分析,并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培養探究精神。

  二、說學情

  讓學生了解節約用水的用途,在學生的生活經驗中對水資源的缺乏和保護有簡單的了解,并通過實驗統計了解水資源的浪費問題,讓學生學習統計與計算。培養學生動手分析整理數據的能力和節約用水的習慣。

  三、說目標

  1.經歷一個水龍頭一晝夜漏水量測試和以此進行推測的過程,感受節約用水的重要性。

  2.經歷節約用水途徑和方法的交流過程,促進節水意識的形成。

  3. 能運用已學知識,解決與節約用水相關的數學問題。

  4. 培養學生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重點:節約用水相關問題的統計與計算。

  難點:數據的處理與分析,節約用水相關問題的計算。

  四、說教法、學法

  1、通過創設情境,圍繞節約用水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尋數學,在實踐操作中做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用數學,讓學生意識到節約用水迫在眉睫。

  2、結合西南五省旱災的實際情況,通過課件展示良田干涸、居

  民生活用水困難等畫面,讓學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再進一步說出今后生活中應該如何節水。

  3、以學生動手實踐為主線,學生在實踐中觀察、操作、討論,和分析,課前讓學生收集資料并測量一個水龍頭在單位時間的滴水量,課中讓學生計算一時、一日、一年的滴水量,再讓學生分析計算結果,從而對學生進行節約用水的環保教育。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活動

  情境:課件展示太空看地球的地球圖片,觀察圖片,引導學生說出地球表面有很多的水,但是(出示圖片2)淡水資源有2.6%,飲用水資源只有1% 。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1、授課內容:

  人教版第12冊第二單元第38面至39面(圓柱的認識)、做一做、練習十的第1題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圓柱是一種常見的立體圖形,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學生對它已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

  本單元是小學階段學習幾何知識的最后一部分內容,圓柱的認識是本單元的起始教材,是學生在學習圓和長方體、正方體的基礎上來認識的。學生認識圓柱,了解圓柱各部分名稱,掌握圓柱的特征是以后學習圓柱的表面積、體積以及圓錐和球的認識的基礎;更有利于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進一步學習和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可見,圓柱的認識教學在后繼的幾何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引導學生切實學好。

  3、教學目標的確定:

  (1)使學生認識圓柱,了解圓柱各部分名稱,掌握圓柱的特征

  (2)通過操作、觀察、比較、探索,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判斷和空間想象能力,理解事物間的相互聯系,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立體觀念。

  4、教學內容的編排特點及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教學內容是這樣編排的:教材首先從直觀入手,通過對常見的圓柱實物觀察,使學生認識圓柱的形狀,并從實物中抽象出圓柱的幾何圖形,然后介紹圓柱的各部分名稱,說明圓柱的上、下兩個面是平的,是兩個相同的圓面,叫做圓柱的底面。對于圓柱側面的認識,先通過觀察和用手摸,知道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再把圓柱側面展開,使學生了解圓柱側面的展開土是長方形,以及它的長與寬跟圓柱底面周長與高的關系。可以看出,理解并掌握圓柱的特征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而認識圓柱側面的特征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5、教具準備

  師:圓柱體的實物、模型和相應電腦軟件

  生:自帶貼有標簽紙的圓柱形物體;剪刀、線、尺。

  二、教法、學法指導

  依據教材編排特點和學生已有知識基礎,本節教學的基本教學思路是:聯系比較,建立表象——導引結合,探索新知——強化練習,鞏固新知。為了體現這一教學思路,實現教學目標,教學時擬用“導探結合法”為主進行教學。

  充分利用課前5分鐘,通過師生比賽說長方體的有關知識,既復習了舊知,又激發了學習興趣。

  在導引結合,探索新知時,改變以往怕出偏差、怕學生自己弄不懂而不敢放手的做法,根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和他們已掌握的操作方法和方式,循著學生的思路去引導、去釋疑、去點撥,創設有利于學生主體活動的情景。結合“觀察、比較、操作、發現”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在自己動手摸、比、看的過程中,利用知識的正遷移,把認識長方體的方法和認識圓柱聯系起來,發揮學生想象:如學生想到長方體有底面、側面和高,那么圓柱有沒有底面、側面和高?長方體的對面相等,圓柱的兩個底面會不會相等?圓柱本身還獨具有什么特征?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發現知識的異同點、轉化點,使學生的思維進入發展區。

  充分利用學生好動、好說、好表現的年齡特點,教學時,讓學生在擺一擺、摸一摸、剪一剪、比一比的過程中,采用發言、討論、復述、交流、演說等形式,讓學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如在探討圓柱上下底面為什么相等的方法時,學生通過操作后可能會出現下面幾種說法:(1)把兩個圓剪出來比較;(2)把圓柱的底按在紙上描出一個圓,再把模型倒過來,將另一個底面疊在所描的圖上,正好重合;(3)量出它們的直徑或半徑進行比較;(4)用線圈上、下底面的周長來比較等。在討論圓柱的側面時,學生通過操作比較,說出圓柱側面的特征后,可能有學生會提出,圓柱側面展開圖也有可能是正方形或平行四邊形,教師應給予肯定和鼓勵,并讓學生說說是怎樣做的和展開后的圖形與原來圓柱之間又有什么關系。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的各部分名稱和特征的認識,又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習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針對學生好新、好奇、思維活躍、有意注意持久性差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借助電腦的多媒體作用,如演示把實物圖抽象為立體圖、上下兩圓相同、高處處相等和圓柱的側面展開過程等,讓學生在觀察中,把對圓柱的特征的感性認知升華為理性認知。同時,配合教師豐富的情感,從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

  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把教材知識結構轉化為自己認知結構的過程,為了實現這個過程,還要通過有效的練習,才能使所形成的認知結構更加完善和充實。所以,在新課授完后,教師安排了針對性練習和發展性練習,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感知基礎。

  這樣,讓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中參與探索、分析、說理、概括的全過程,實現了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發展學生的能力,使課堂教學得到優化。通過本節的教學,力求使學生實踐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自主探索新知的方法;學會觀察、分析、比較知識、抽象概括知識的本質屬性的方法;自學課文質疑問難獨立學習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說過程

  為了體現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我是這樣安排的:

  (課前5分鐘,師生進行比賽:(看誰對長方體了解得多))

  師:我說這個鐵罐(舉出)的形狀像長方體。

  生:我說橡皮的形狀像長方體。

  師:我說長方體有六個面。

  生:我說長方體有八個頂點。

  ……

  (一)、聯系比較、建立表象

  1、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師:課前我們初步復習了長方體的各部分名稱(構造)和特征。(板書:構造特征)

  (1)觀察:

  師:(師拿出一個用紅布蒙著的圓柱筆筒,揭開布)這個物體的形狀還能稱為長方體或正方體嗎?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嗎?(板書:圓柱),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做筆筒,今天老師準備把它作為一件禮物,送給大家,誰想得到它呢?看誰表現得好就送給誰。這個筆筒的形狀是圓柱(教師再出現幾個圓柱模型)學生拿出形狀是圓柱的實物。

  (2)舉例:誰來說一說,在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也是圓柱形的?

  (3)認識立體圖

  閉起眼睛,在腦子里想象一個圓柱的形狀,如果我們把觀察和想到的圓柱形狀畫成立體圖會怎樣呢?(電腦演示,貼出立體圖)

  (二)、導引結合、探究新知

  引入:剛才,同學們舉出了好多例子,這說明了在生活和生產中我們離不開圓柱,我們更應該來認識它!(板書:的認識)

  1、請你來說一說,你想認識圓柱些什么?

  (現在,我們就隨著這些想法一起來認識圓柱,好不好?)

  2、初步感知

  (1)看看、摸摸,同桌討論:圓柱體有幾個面?這些面怎樣?

  (2)初步反饋:圓柱體有三個面,其中有兩個面是平面,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叫做圓柱的底面;還有一個面是曲面,叫做圓柱的側面。(在立體圖上標明)(學生閉起眼睛摸手中的圓柱,并說出它的各部分名稱)

  (3)請你猜想一下,哪兩個面是一樣的,你是怎樣知道的?可用什么方法來證明?

  引導學生從下面幾點來說明:1、剪出來比較;2、量半徑、量直徑;3、量周長;4、沿著模型在紙上畫出一個圓,再把模型倒換過來比較。(媒體演示,上下底面重疊過程)(教師說明:今天我們研究的都是像這樣上下一樣的粗細的,直直的圓柱。)

  (4)學法指導。(板書:觀察、猜想、操作、發現)

  (5)聯系比較,強化感知:(媒體出示:)

  4、圓柱的高

  (1)指上題中高、低兩個圓柱問:哪個圓柱高,哪個低?想想,這與圓柱的什么有關?(引導學生得出:圓柱的高低與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有關。)

  (2)怎樣測量著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呢?

  通過圓柱的縱切模型引導學生感知應該測量兩底面圓心的距離最科學,它叫做圓柱的高。同時媒體演示,使學生知道:圓柱的高也可以表示在圓柱的側面上來。(師在立體圖上表示出高,學生在自己的圓柱上畫高。)

  (3)重復剛才的媒體操作,問:你還發現圓柱 /article的高有什么特征?你是還可以怎樣得到?(有無數條高,長度都相等。(板書)(1)縱切面是長方形,可以有無數條高;(2)側面上可以做無數條高;(3)兩底面之間處處可以做高)

  5、圓柱的展開圖

  (1)圓柱的兩個底面都與側面相交,觀察一下,上面的平面與側面相交形成那條線?這條線就是底面的什么?下底面也如此。

  (2)側面是圍起來的一個曲面,如果沿著它的一條高剪開,再展開,你能想象出側面會變成一個什么平面圖形嗎?(長方形或者正方形)(學生動手操作)(媒體演示)

  (3)同桌討論這個長方形的長、寬與圓柱有什么關系?(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媒體演示)

  (4)什么情況下展開圖是一個正方形?如果不沿著高展開,側面展開后可能會是什么圖形?

  (三)教學小結

  圓柱的認識和教學告一段落后,為了給學生一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教師要有意識地組織學生看板書,總結學到的知識。

  (學生:通過學習,我懂得了……)

  (四)、強化練習、鞏固新知

  1、針對性練習

  做一做2

  2、發展性練習

  (1)一張長方形紙,長30厘米,寬20厘米,你能不能用它來圍成一個圓柱的側面?圍成后的側面與長方形紙有什么關系?

  (2)一張正方形紙邊長20厘米,來圍成一個圓柱的側面?它們之間又有什么關系?

  (五)、總結整理、深化新知:

  1、指導學生閱讀課文,進一步把握知識要點,再次進行質疑問難。

  2、歸納本節學了哪些知識,學會了什么,怎樣學,達到強化新知,掌握方法的目的。

  (六)、作業

  用硬紙做一個底面半徑為2厘米,高5厘米的圓柱。

  自我簡評。。。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11

各位老師: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六年級下冊總復習《式與方程》中的內容。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常見的數量關系、周長、面積計算等知識的基礎上安排的,四年級下冊第13單元已經學過,通過復習幫助學生重新建構相關知識。本課內容看似淺顯、平淡,但它是由具體的數和運算符號組成的式子過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使學生建立初步的符號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個轉折點,也是認識過程上的一次飛躍,也為學習方程以及其他的代數知識奠定基礎。本節課先學習用字母表示一個特定的數,逐步過渡到學習用字母表示一般數、運算定律和計算公式,待學生有了一定的基礎,再學習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和數量關系。這樣由易到難,層次深入,便于學生有效掌握。

  二、說教學目標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我著重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方面確定以下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結合具體情境,體會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學會用字母表示數、數量關系和計算公式,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

  過程方法目標:使學生完整地經歷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簡單的數量、數量關系和計算公式的過程,進一步體會數學的抽象性與概括性,發展符號感。

  情感態度目標:培養學生用字母表示數的意識和興趣,使學生進一步產生對數學學習的好奇心。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經歷和體驗用字母表示數的抽象過程,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會用字母表示數和簡單的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從具體問題情境抽象概括出用字母表示數和數量關系,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簡寫方法。

  四、說教學方法

  一位教育家說得好:“你怎樣去教,也許比你教什么更為重要。”為此,在教法上我做到三個“注重”:一是注重創設具體問題情境,提供豐富感性材料,激發學生求知欲;二是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會從具體事例中逐步進行抽象概括;三是注重有機結合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和傳統方式方法。

  五、說教學過程

  我們面對的是少年兒童,是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人,每個兒童都是一個珍貴的生命,每個學生都是一幅生動的畫卷,我們每一個教師都應該珍愛他們。根據新課標理念,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為此本節課我設計了五個環節來組織教學。

  環節一:創設情境,感受意義

  1、 奶奶買了4千克香蕉,每千克a元,一共要用多少元?

  列算式是:ax4= 4a

  1xa =a

  答:一共要用4a元。

  2、比一比:

  比X多7的數是( ),

  比X的7倍少a的數是( )。

  3、

  (1)、用字母表示數時,數字和字母、字母和字母之間的乘號可以記作“.”或者省略不寫。

  (2)、省略乘號的時候,把數字寫在字母的前面。

  (3)、1和字母相乘,1可以省略不寫。

  首先我用買香蕉為素材,不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能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體會數學內容,理解數量關系。通過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從而使學生理解可以用字母來表示一個暫時不確定的數參加列式,再通過對比,概括出字母表示數的要點。

  [設計意圖]: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只有在實踐中得以延伸,生活是數學的生命之源。

  練一練:

  1、用s表示路程, v表示速度, t表示時間,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數量關系可表示為:( )或( )或( )

  2 工作總量(c)、工作時間(t)和工作效率(a)之間用字母表示數量關系是( )。

  重點提示:在同一個問題中,不同的量要用不同的字母來表示。

  3、學校去年植樹a棵,今年植樹的棵數比去年的2倍多6棵,今年植

  樹( )棵。

  4、一種足球每個原價a元,打折后現價b元,原來賣100個的錢,現在可以買( )個。

  說一說

  你體會到,用字母表示數的最大優點是什么?

  你知道“a+b=b+a”表示什么?

  加法交換律:a+b=b+a

  加法結合律:a+b+c=a+(b+c)

  乘法交換律:axb=bxa

  乘法結合律:axbxc=(axb)xc

  乘法分配律:(a+b)xc=ac+bc

  減法的性質:a-b-c=a-(b+c)

  說一說:(用字母表示要求的計算法則計算法則)

  同分母分數相減計算法則:

  分數乘法計算法則:

  分數除法計算法則:

  (c可以做 0要除外)

  環節二:深化練習,拓寬思路

  通過練習不僅讓學生發現在同一個過程中,不同的量要用不同的字母來表示,而且使學生體會用字母表示數的優越性,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計算法則、相關計算公式或特定數量關系,在這一過程中再次體會字母公式比文字表達更簡便,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符號感。

  [設計意圖]:把學生思考的時間還給學生,把思維過程還給學生,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

  我 記 得

  按要求用字母表示下面各計算公式。

  1、圓柱的側面積公式:

  2、圓柱的體積公式:

  3、圓錐的體積公式:

  我的發現

  按照習慣,一些特定的量常用一個固

  定的字母表示,一般不要任意選。

  說一說下列字母在具體公式中各表示什么?

  S長=ah中

  S=vt中

  V柱=sh中

  重要提示

  在特定情況下,某一個字母表示的內容有它的特定意義。

  你還發現了什么?

  整理方法提示:

  針對重點 分類整理

  填補小知識

  復習方法提示:

  抓住重點,有針對性地復習。

  環節三:分層鞏固,豐富內涵

  在這個環節中我注重練習設計的趣味性、層次性與有效性。激起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達到鞏固深化的目的。

  精選練習(填空)

  1、學校原有圖書8140本,又買來a本,現在共有圖書 本。

  2、有m噸煤,每次運5噸,需運 次。

  3、每米花布3.60元,X米需要 元。

  4、每小時行a千米,5小時行 千米,7小時行 千米。

  精選練習(選擇)

  1、學校原有圖書8140本,又買來a本,現在共有圖書 本。

  2、有m噸煤,每次運5噸,需運 次。

  3、每米花布3.60元,X米需要 元。

  4、每小時行a千米,5小時行 千米,7小時行 千米。

  填空、選擇。除了進一步明確簡寫方法以外,更注重讓學生從不同的題目中分析數量關系正確列式。

  精選練習(做做)

  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

  1、比a多3的數是多少?

  2、比a少3的數是多少?

  3、3個a相加的和是多少?

  4、3個a相乘是多少?

  5、a的3倍是多少?

  做一做。學生已經形成的知識表象,經過復習鞏固,從而加深了印象。通過做一做這樣的對比通過這個練習讓學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問題中的數和數量關系,學生在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過程中了解字母取值的合理性。

  精選練習(想一想)

  學校買來9個足球,每個a元,又買來b個籃球,每個46.5元.

  請說出下列式子的含義:

  1、9a 2、46.5b

  3、46.5-a 4、9a+46.5b

  說一說、想一想。針對本課內容,讓學生聯系生活說說9a/46.5b/46.5-a/9a+46.5b各表示什么?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字母式子的豐富內涵,進一步體驗到含有字母式子具有簡潔性和概括性等特點。既鞏固了本節課所學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設計意圖]:這樣教學,從整體上來把握教材溝通了一個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將知識串成串,組成塊。這樣不僅便于教師把握教學,更便于學生理解領悟。

  環節四:總結評價,贈言勉勵

  1、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讓學生自主反思。

  2、贈言:科學家愛因斯坦在談成功的秘決時,寫下了一個公式:w=X+Y+Z,w代表成功,X代表艱苦的勞動,Y代表正確的方法,Z代表少說空話,巧妙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本節課我創造性使用教材,創設有效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巧妙地將復習內容與新授的教學目標融入其中,再通過層次分明,簡潔有效地練習,使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較好地掌握本節課所學內容。

  [設計意圖]:總之,數學教學充滿學問,充滿魅力,只有在教師善鉆、善研、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魅力無窮,生機勃勃,這樣的課堂才會更精彩。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12

  教材分析

  小學數學十二冊比例的應用,本節課是在學生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義并學會解比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應用題,這是比和比例知識的綜合運用,教材通過兩個例題,講解正、反比例應用題的解法通過講解使學生掌握正、反比例應用題的特點以及解題的步驟。

  用正、反比例解應用題,首先要根據題意分析數量關系,能從題中找出兩種相關聯的量,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或積)是一定,從而判斷這兩種量中是否成正(或者反)比例,然后設未知數X,比例解答,判斷過程也是正反比例意義實際應用的過程。

  數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使學生能正確判斷應用題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關系

  2、使學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義正確解答應用題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判斷推理能力

  2、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自己探索,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生點、難點

  正確判斷題中數量成何比例,根據相等關系等式

  教學方法

  引導探究,合作學習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流程

  復習導入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正、反比例的應用,因此通過本小節的教學,使學生加深對正、反比例的意義的理解,能正確判斷成正、反比的量。

二、探究新知

  學習例題正、反比例的應用題學生在已學過的四則應用題中,實際已經接觸只是用歸一,歸總的方法來解答,因此有教學中先讓學生用已學過的方法解:

  答:再引導運用新知做這樣用移類

  比的轉化思想進行教學,使新知識不新,舊知識不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首先讓學生用以前方法解答,然后問:這道題里有哪兩種量成什么比例關系?為什么?引導生判斷兩種量的比例關系,再根據比例的意義列出等式解答,這樣加深對比例的理解,又揭示了與舊知識的聯系。

  三、新課小結

  通過例題的講解,學生總結用比例解答應用題關鍵?

  四、練習提高

  1、基礎練習

  2、判斷說理不解答

  由學生打手勢表示,增添了教學的趣味性,又增大了學生的參與面把握學生學習的效果。

  3、變成練習

  五、全課小結

  六、布置作業

  請同學們課后討論我們學過的歸一、歸總應用題分別是哪種比例的應用題。

  七、效果預測

  本節課學會找兩種相關聯的量,并學會判斷這兩種是否成正反比例關系,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1、本節教材是義務教育小學數學(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冊第三單元《圓柱、圓錐和球》中《圓錐體積》的第一課時。教學內容為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例1、例2,相應的做一做及練習十二的第3、4、5題。

  2、本節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圓柱體積計算及其應用和認識了圓錐的基本特征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小學階段學習幾何知識的最后一課時內容。讓學生學好這一部分內容,有利于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進一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打下基礎。教材按照實驗、觀察、推導、歸納、實際應用的程序進行安排。

  3、教學重點:能正確運用圓錐體積計算公式求圓錐的體積。

  教學難點:理解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4、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理解并掌握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學會運用圓錐體積計算公式求圓錐的體積;

  (2)能力方面:能解決一些有關圓錐的實際問題,通過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實驗,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觀察比較能力;

  (3)德育方面:通過實驗,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內在聯系,滲透轉化思想,培養交流與合作的團隊精神。

  5、教具準備: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一對,與圓柱等底不等高的圓錐一個,與圓柱等高不等底的圓錐一個。

  學具準備:讓學生分組制作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若干對,一定量的細沙。

  二、說教法:

  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說過:教學不是把學生當成圖書館,而要培養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通過自身的實踐、比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領略到知識的真諦。因此,我在設計教法時,根據本節幾何課的特點,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采用以下幾種教法:

  1、實驗操作法。

  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因此,我在學生已經認識圓錐的基礎上,設計了一個實驗,通過學生動手操作,用空圓錐盛滿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圓柱中,發現圓錐的體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利用實驗法,為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發揮橋梁和啟智的作用,有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為進一步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從而逐步從具體的操作過渡到內部語言。

  2、比較法、討論法、發現法三法優化組合。

  幾何知識具有邏輯性、嚴密性、系統性的特點。因此在做實驗時,我要求學生運用比較法、討論法、發現法得出結論:圓錐的體積等于與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然后再讓學生討論假如這句話中去掉等底等高這幾個字還能否成立,并讓學生用不等底等高的空圓錐、空圓柱盛沙做實驗,發現有時裝不下,有時不夠裝,有時剛好裝滿,得出結論:不是所有的圓錐體積都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加深了等底等高這個重要的前提條件。

  三、說學法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是新世紀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新課程標準還強調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自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改變單一的記憶、接受、模仿的被動學習方式。因此我在講求教法的同時,更重視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1、實驗轉化法。

  有些知識單憑解說是無法讓學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過實驗,反復操作,才能深刻領悟其中的內在奧秘。在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時,我著重從三個方面進行引導:首先,讓學生做好操作的準備,也就是各自準備好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一對,一定量的沙;其次,告訴他們操作的方法步驟和注意點;第三,引導學生在操作中比較、發現、總結。這樣通過實驗操作推導得出圓錐的體積公式,培養了學生觀察比較、交流合作、概括歸納等能力。

  2、嘗試練習法。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本節課在教學兩道例題時,讓學生嘗試自己獨立解答,挖掘學生的潛能,讓他們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說教學程序:

  本節課我設計了以下五個教學程序:

  1、復習舊知,做好鋪墊。

  (1)看圖說出圓錐的底面和高。

  (2)一個圓柱體零件,底面積是6。28平方厘米,高是3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這兩道題是復習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公式及其應用,為新知遷移做好鋪墊。

  2、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六年級下冊《圓錐體積》說課稿(1)我們已經認識了圓錐,掌握了圓柱體積公式及其應用,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圓錐的體積。(板書課題)

  (2)看到這個課題你們想學習一些什么?

  (3)教師總結,出示學習目標。

  這個環節讓學生自己說出要學的目標,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創設了和諧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

  3、實驗操作,探究新知。

  本環節教學是本節幾何課成敗的關鍵。為了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這個環節中,我盡量給學生有對象可說,有東西可做,有問題可想,有步驟可循,讓學生都能主動地操作、觀察、比較、分析和歸納。

  (1)回憶圓柱體積計算公式推導方法。

  (2)動手操作,探究圓錐體積計算的公式。

  在實驗時,我提出了四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操作:

  ①比一比,量一量,圓柱和圓錐的底和高之間有什么關系?

  ②用空圓錐裝滿沙,倒進空圓柱中,可以倒幾次?每次結果怎樣?

  ③通過實驗你發現了什么?

  ④你能用實驗說明圓錐的體積不一定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嗎?

  (3)學生匯報實驗結果。

  (4)教師歸納公式,學生記憶公式。(板書結論和公式)

  (5)小結,剛才我們用了實驗發現歸納的方法推導出了圓錐的體積公式。

  這個環節,讓學生動手操作,分析比較,歸納總結,使課堂真正活了起來;最后總結了學法,可以讓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4、嘗試練習,鞏固提高。

  (1)同時出示例1和例2。

  例1:一個圓錐形的零件,底面積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這個零件的體積是多少?

  例2:在打谷場上,有一個近似于圓錐形的小麥堆,測得底面直徑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麥約重735千克,這堆小麥大約有多少千克?(得數保留整千克)

  ①師出示例題,指名讀題,說出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

  ②分析:例題1直接告訴底面積和高,根據公式可以直接求出來;例題2要求小麥的重量,必須先求什么?

  ③指名板演。

  ③集體訂正,指出計算圓錐體積時,一定不要忘了乘1/3。

  (2)鞏固練習,形成技能,完成做一做。

  這個環節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嘗試練習,可以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

  5、看書質疑,布置作業。

  ①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知識?你用了什么方法學到這些新知識的?還有什么疑問的嗎?

  看書總結和質疑問難,是一堂課的重要環節。每一節成功的課,都應該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質疑問難,從而實現課內向課外的延伸。

  ②布置課堂作業:練習十二的第3、4、5題。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14

  一、教材分析教材通過向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倒水的實驗,得到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V=1/3sh。也就是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教課書43頁例1是直接利用公式求體積,例2是已知圓錐形小麥堆的底面直徑和高,求小麥的重量,這是一個簡單的實際問題,通過這個例子教學,使學生初步學會解決一與計算圓錐形物體的體積有關的實際問題。

  二、學生基本情況六年級四班,共有學生49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9人,以前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七學期對圓錐、圓柱立體圖形的特征進行了研究,通過學習,學生對圓柱,圓錐的特征有了很深刻的認識,對圓柱的體積,表面積,側面積能熟練地計算,但也有少數學生立體觀念不強,抽象思維能力差,因此學習效率差。

  三、教學方法由于本節課是立體圖形(圓錐的體積)的學習,要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必須通過具體教具進行教學,從而給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本節課我采用具體的實驗,讓學生發現圓柱體積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關系,從而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然后讓學生利用圓錐的體積公式,嘗試計算圓錐的體積,以達到解決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本節課一開始,用口算,口答的形式引入課題,一是培養了學生的計算能力,二是為新授課作為輔墊,為學習圓錐的體積打下基礎。

  緊接著提示課題,以實驗的方法讓學生觀察其規律,總結出圓錐的體積公式,這一環節是本節的難點,必須讓學生理解清楚,特別是對三分之一的理解。

  然后出示例題,讓學生嘗試解答例1,直接告訴底面積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計算,教師不必多的提示,只要學生會做就行。例2是已知圓錐形的小麥堆的底面直徑和高,要求小麥重量,實際舊就要先求體積。

  學生嘗試解答后,教師特別引導,要求體積,這個題不知道底面積,則要先求底面積,二是要讓學生討論,如果這堆小麥知道直徑和高,你能想辦法測出來嗎?這樣培養了學生空間想象力。

  最后,設計了三個鞏固練習,都是在基本求出圓錐體積的基礎上進行提高訓練,這樣即滿足了基礎知識的學習,又使優生能有所提高。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說課內容: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105頁立體圖形復習的第二課時——立體圖形體積的復習。

  教材簡析:本節課復習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一些線和面的知識及對簡單立體圖形特征、表面積和體積意義基礎上進行的。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積累常見幾何體體積計算方法的經驗,并有利于促進學生進一步提高簡單推理的能力,為今后學習立體圖形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進一步熟悉立體圖形體積的計算公式,理解體積公式的推理過程及相互聯系。

  能力目標:經歷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培養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發展實踐能力。

  情感目標:在活動過程中,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使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對學好數學充滿自信心。

  教學重難點:立體圖形體積公式的推倒及相互聯系。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圓柱體教具正方形紙作業紙橡皮泥

  二、說教法

  因為這節課是幾何知識的復習課,所以我采用以直觀演示法、操作發現法為主,以設疑誘導法、一題多變法為輔來實現教學目標。

  三、說學法

  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能想、能說、能做的教師決不包辦,居于此,我設計如下的學法,課前預習法、獨立思考法、動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操作活動中獲取知識,培養探究精神和應用能力。

  四、教學程序

  (一)直接揭示課題

  (二)知識再現階段

  1、回憶公式

  ①讓學生回憶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體積公式。

  ②學生通過觀察、分析、交流、發現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積還可以用底面積與高的乘積來計算,因為長方體長和寬的積是長方體的底面積,正方體的棱長與棱長的積是正方體的底面積,所以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的體積都可以用底面積乘高來計算。

  ③我適時補充:像長方體、正方體、圓柱上下一樣大且直直的形體,一般都叫做柱體,凡是柱體體積都可用底面積與高的乘積來求得。

  2、公式由來

  由于學生課前已獨立對“體積公式的推倒”這部分知識進行整理,學生根據自己原有認知結構,會從不同角度對這部分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對此,我是這樣設計的:

  ①小組交流發表觀點

  每人選擇一種立體圖形的體積公式推倒過程在小組內交流。通過交流,可以促進生生互動,培養學生樂于與他人交流的意識。

  ②全班交流查漏補缺

  根據學生的回答,我邊作演示。

  長方體體積公式是通過體積單位直接計量而推出來的。

  正方體體積公式的推導:有的學生說可以由體積單位直接計量得來;還有的學生說由長方體可以推出正方體體積公式,當長方體長、寬、高相等時,就得到了正方體,因為長方體體積等于長乘寬乘高,所以正方體體積等于棱長乘棱長再乘棱長。

  圓柱體積公式推導:有的學生說把圓柱底面沿著底面半徑等分成若干份,通過切拼轉化成近似的長方體。他們體積相等,長方體的底面積等于圓柱的底面積,長方體的高等于圓柱的高,所以圓柱的體積等于底面積乘高;還有的學生根據長方體體積等于長乘寬乘高,切拼成的長方體的長等于圓柱底面周長的一半,寬等于圓柱底面半徑,高等于圓柱的高,所以圓柱體積還可以用底面周長的一半乘半徑乘高來計算。這時,我繼續引導學生思考“圓柱的體積還可以怎么計算?”學生通過觀察我手中教具不同角度的擺放,在思考、想象、交流中發現圓柱的體積還可以用圓柱側面積的一半乘底面半徑來計算。

  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是根據圓錐和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關系推導來的。圓錐的體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設計意圖:立體圖形體積公式的推導是復習重點,我通過演示、操作、設疑誘導讓學生在獨立思考、想象交流中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感受數學思想方法的奧妙。在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中,我挖掘教材,讓學生從不同視角推導圓柱體積公式,查漏補缺,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三)知識提升階段

  1、自主探究網絡結構

  思考:四個立體圖形中,哪個是推導其他圖形體積公式的基礎?嘗試用箭頭表示他們之間的網絡關系。

  2、反饋交流適時評價

  有的學生說長方體是最基礎的圖形。因為長方體推出了正方體的體積公式,長方體又推出圓柱體積公式,圓柱又推出了圓錐體積公式,對于這種想法的學生我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還有的學生認為長方體可以推出圓柱體積公式,正方體也可以推出圓柱體積公式。原因是學生受到當圓柱底面周長和高相等時,側面沿高展開得到正方形的影響。我抓住這個課堂生成資源,讓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從而得出是不可能的,因為轉化成的長方體長是圓柱底面周長的一半,寬是底面半徑,圓柱底面周長的一半和底面半徑是不可能相等的。

  設計意圖:復習課不僅是對所學知識的簡單再現,而且它是學生對已學的內容一種更高層次的再學習。學生用箭頭表示圖形體積公式推導的網絡關系,就是使知識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四)知識應用階段

  1、基本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核對。(圓錐不要求計算表面積)

  設計意圖:目的是培養學生正確選擇公式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一題學生算出正方體的表面積是216平方分米,體積是216立方分米。我適時讓學生判斷“棱長6分米的正方體,表面積和體積相等。”學生在判斷中比較了表面積和體積的區別。

  2、大顯身手

  填空

  ①圓柱和圓錐等底等高,則圓柱體積是圓錐()。

  ②如果圓柱體積是圓錐的3倍,則圓柱和圓錐就一定等底等高()。(是非題)

  ③圓柱和圓錐等體等高,則圓柱底面積是圓錐的()。

  ④圓柱和圓錐等體等底,則圓柱高是圓錐的()。

  ⑤把一個底面半徑為2厘米,高4厘米的圓柱轉化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表面積增加了()平方厘米。

  設計意圖:通過①②③④⑤題的變式訓練,使學生對圓錐和圓柱之間的關系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第5題的訓練目的是激活學生思維,拓寬學生思路,讓學生體會到圓柱轉化成近似的長方體,體積不變,表面積增加了。

  3、走進生活

  下面三個立體圖形木料,王師傅想削成一個圓錐體,選擇哪個幾何體加工成的圓錐體積最大。你能幫王師傅選擇一下嗎?說說你的理由。(單位:分米)

  設計意圖:通過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體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使學生了解“知識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道理,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應用意識。

  (五)課堂總結質疑問難

  通過復習,你對有關體積的知識又有哪些新的認識?還有哪些疑問?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設計主旨在培養學生自覺養成課后反思習慣以及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相關文章: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06-11

數學下冊《統計》說課稿的內容06-11

數學下冊認識角說課稿07-23

數學下冊說課稿:平移與旋轉06-26

數學六年級下冊《圓柱的認識》說課稿11-18

數學圓錐的體積六年級下冊說課稿06-12

數學六年級下冊《圓柱的認識》說課稿06-11

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的說課稿范文02-01

六年級下冊數學思考說課稿11-04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14篇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