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精選1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么什么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1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二課時的《分蘋果》。下面,我就從教材、學情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來進行說課。
教材分析:
本課,教科書從“分蘋果”的情境引入
“分一分”活動,既可以按份數平均分,結果是每份分到幾個;也可以按每份的個數平均分,結果是可以分幾份。這兩種平均分是常見的平均分的兩種現實原型。這一課也是學生已經學習了2~5的乘法口訣和本單元第一課時分物游戲(小數目的平均分),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義的基礎上進行學習活動的。也為下一課學習大數目物品平均分做好鋪墊,同時也為今后學習除法奠定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認識平均分的兩種現實原型,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具體操作或畫圖的方法解決一些平均分的簡單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使學生在探究新知的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面對數量較少的物體,勇于采用多種方式進行平均分。認識平均分的兩種現實原型。
教學難點:
如何用恰當的數學語言描述自己平均分實物的過程。
教學關鍵:
充分運用直觀教具的演示、小組合作,引導學生認識平均分的兩種現實原型。
學情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認知能力還處于啟蒙階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因此在教學時,要放手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分一分”的活動中,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充分感知和體驗平均分的意義以及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
教法學法:
為了更好的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化解難點,使學生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與學法上談談。
(一)教法
教育家布魯納說過:“教學不是把學生當成圖書館,而是培養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的主體,因此我在設計教法時,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思維特點,我選擇了引導發現法為主,輔以講授法、直觀法、演示法、問答法、小組合作等方法的優化組合,充分發揮了教師的點撥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
(二)學法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是新世紀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學法的選擇上體現出玩中學,學中玩,合作交流中學,學后交流合作的思想。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明確目標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興趣是學習入門的向導。本節課的導入部分,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我班來了許多客人,今天老師準備了一袋蘋果來招待聽課的老師,想讓小朋友幫助老師來分一分。好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分蘋果。(板書:分蘋果)
揭示學習目標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并積極主動地帶著自己的知識背景,活動經驗和理解走進課堂。)
二、獨立思考
自主嘗試
這一環節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從分蘋果的情境入手,讓學生找出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獨立思考并說一說可以怎樣分。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我從孩子們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出發,讓學生獨立思考。)
三、小組研討
展示交流
活動一
1、小組交流,探究多種方法。
2、集體交流,學生匯報不同方法時教師利用課件進行對應演示、講解、評價。
小組交流:利用每組的12個蘋果圖片代替蘋果,分成3堆,每堆一樣多,邊說邊擺,關鍵要說清你是怎樣分的、每堆有幾個?
擺完后看看你組有幾種擺法,咱們比一比,看哪個小組同學最聰明,找到的擺法最多。
(設計意圖:此環節要求具體、明確,使學生在探索的基礎上引導有效地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啟發。充分的探究活動,既培養了學生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活動二
每袋裝4個,需要幾個袋子?
教師利用課件進行對應演示、講解、評價。感知平均分的兩種情況。
(設計意圖:利用生動的課件演示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推動學生積極思考,逐步滲透方法多樣化,開闊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培養學生橫向思維能力。)
四、反饋評價
歸納總結
說一說,兩次分蘋果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教師小結
把物體平均分,既可以按份數平均分,結果是每份分
到幾個;也可以按每份的個數平均分,結果是可以分幾份,這兩種平均分是常見的平均分的兩種顯示原型,它們分的雖然有差別,但分的結果都是每份同樣多。
(設計意圖:此環節通過對比小結,突出兩種分法的共性:“平均分”。)
五、遷移拓展
鞏固提高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鞏固所學知識,我安排了三個層次的練習。基礎練習,創設小兔分蘿卜的問題情境,提高練習,創設松鼠采松果、分西瓜的問題情境,、拓展練習,怎樣站排,拓展多種排法,讓學生在在輕松愉快地“游玩”中,鞏固本課所學知識。
孩子們,你今天的表現棒嗎?棒在哪里?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說說本節課的收獲,既是本節課所學知識的回顧與整理,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概括表達和自我評價的能力。)
六、課后延伸
強化訓練
1、布置作業
針對學生素質差異,我進行了分層次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2、預習新知
分糖果—大數目的平均分
板書設計:
是課堂上所講內容的簡縮,簡單明了、富有條理性,使學生能夠利用板書清楚地了解到本課所講的內容。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2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稿的題目是《倍的意義》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義務教育新課標二年級數學上冊第46、
二、教材分析:
“倍的認識”一節是在學習了乘法口訣后出現的。引導學生用畫圓圈圖圖的方式,建立“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計算思路,為解決問題構建“思維模式”。
3、教學目標:
(1)經歷“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過程,體驗“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2)在充分感知一個數里有幾個另一個數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計算思路
(3)培養學生操作、觀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動腦的良好學習習慣和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4、重 點 :理解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實際上就是看:一個數里有幾個另一個數 。
難 點 :在理解倍的意義基礎上,掌握求一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用除法。
5、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數學練習本
二、說教法:
根據以上分析,教學時,我主要采用電化教學、啟發談話、實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學手段,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與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自覺主動地獲取知識。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通過動手擺小棒和圖片,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進而明白“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具體意義。
三、說學法:
1、通過操作活動,讓學生體驗“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2、運用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由于倍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本節課創設情境奇花島探迷,先復習一個數里有幾個另一個數,從而推進學習自動生成知識:一個數里有幾個另一個數,就是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有熟悉感,為學生創設一種用數學眼光分析觀察日常生活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習興趣。本課教學過程充分依靠教材的編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編排特點,分以下環節進行教學。
一、 切入舉偶,談話導入
二、 對話平臺
溫故知新
原來老爺爺在給他做介紹呢:“我今年種了牡丹花和蘭花(隨機操作課件:牡丹花為1個2,)誰能來說說蘭花是(4)個(2)。”
生回答。
師:“表現得好,(多媒體)送你們一枝蝴蝶花,看!漂亮嗎?”“再來一枝。”
你看到了什么?數數果實有幾個,花朵有幾朵?
“誰會再來說一說這句話?”
(多媒體)師:春天到了,大地一片生機,萬物復蘇,老爺爺想把奇花島打扮得更加美麗,他想在南邊的坡上種上一些花。看,爺爺把坑都挖好了。
師:大家看看爺爺挖的兩排坑數有什么關系呢?
誰再來說說第二排的坑數是第一排坑數的幾倍?
師:你知道為什么說第二排的坑數是第一排坑數的二倍嗎?
生反饋。
師:看看大家的勞動成果吧!(多媒體)操作課件以示獎勵和贊賞。
師說:如果老爺爺在第2排再挖3個坑,現在的你們還能發現什么“倍”的關系嗎?
生思考,反饋:第二排坑數是第一排坑數的三倍。
師:你說得真棒!可你知道為什么說第二排坑數是第一排坑數的三倍嗎?
師:想知道第二排的個數是第一排個數的幾倍,就先想想第二排的個數里有幾個第一排的個數。
師:孩子們你們表現真的精彩!我提議,大家為自己鼓鼓掌加把油好不好?
玩中學
師:3個題目都沒有難倒大家,爺爺十分高興,他要邀請大家到他的后花園去玩玩。
師:喲!爺爺后花園門口就有兩種漂亮的花。嘿,這邊墻上還有兩行字呢。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喇叭花2朵,白玉蘭12朵)
師:過去我們都用O來表示物體,今天我們用一個O代表一朵花,比如:
喇叭花:OO
玉蘭花:OO OO OO OO OO OO
請大家拿出練習本來畫一畫吧!看誰畫得又快又好。
學生繪畫,老師巡視。
生反饋繪畫過程和想法。
師:如果現在請你來圈一圈,你認為應該幾個圈一圈?
師:好,動手圈一圈吧
把你發現的說給大家聽聽吧!
你能試著寫出算式嗎?
生反饋
師:倍不是單位名稱,不能帶作單位。師小結并板書:像這樣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問題用除法。
齊讀
師:今天同學們的收獲真不少,大家在奇花島上獲得了一個關于求誰是誰的幾倍的秘密方法。學了這么久,大家想不想玩一個刺激的。現在老師要來給大家變一個魔術,好嗎?
學中做
(操作多媒體:)擺花
老師在第一排擺上2朵花,在第2排擺上2個2朵,請大家說第2排花的朵數是第一排的幾倍并且說出算式。
老師在第1排增加到4朵,在第二排擺上12朵,學生說倍數以及算式。
第一排擺上3朵,如果我想讓第二排的朵數是第一排的2倍,我該怎么擺?
大家看看這兩排花下面還有3行字,大家齊讀題目:
把第一排的花朵數看成()份,把第2排的花朵數有這樣的()份,所以,第2排是第1排的()倍。
把你想到的說給周圍的同學聽聽。
反饋。齊讀。
玩中樂
師:美景欣賞夠了,我們來做個拍倍數的游戲好嗎?
生拍我跟:生拍2下,我拍6下,說:老師拍的次數是你的3倍。6÷2=3
我拍生跟:生說倍數,說算式。
生生互動。
做中得(多媒體幻燈)
1、書中練習P46-47
2、按ESC退出奇花島課件,切換到幻燈課件。
3、填空:
4、課件出示主題圖:再過兩個多月就要到元旦節了,咱們校長和老師為了讓同學們能夠過得有意義和快樂,決定在那天進行一場文藝演出,瞧!這就是同學們在彩排節目的現場。
咱們一起把上面的句子讀一讀吧。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寫算式,說想法。
小結:我們在這節課中學會了什么?
三、 活動延伸,知識應用與拓展
量一量班上的黑板的長度和寬度,再估一估長度大約是寬度的幾倍。
這里有一封信,是我們剛才離開奇花島的時候老爺爺悄悄給我的,他告訴我考驗完小朋友的時候,一定要記著把這封信讀給大家聽聽。大家想聽聽老爺爺都給我們寫什么了嗎?
以上就是我對這節課的粗淺的見解和認識,歡迎提出您寶貴的意見,謝謝!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3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表內除法的整理與復習”一課。
本節課教材安排的內容是把前面所學習的除法算式整理成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發現規律、應用規律。整理復習這一內容可以幫助學生回顧與反思所學知識,使之系統化,并且這一節課又是后面學習較復雜的多位數除法的基礎。
因此,根據這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我擬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讓學生經歷除法算式的整理過程,體驗整理、歸納的思想方法,進一步提高利用乘法口訣求商的能力。
2.能力訓練目標:培養有序思維能力。
3.創新素質目標:培養發現規律、應用規律的能力。
4.個性品質目標:養成自覺整理知識的良好習慣。
為了達到以上教學目標,結合二年級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不是很強的特點,我主要選定引導發現的教學方法,將整個教學過程安排在以下三大活動中。
活動1:激發興趣,引導探究;
活動2:觀察分析,拓展應用;
活動3:課后實踐,延伸興趣。
下面我具體談一談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活動1:激發興趣,引導探究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說課稿《表內除法的整理與復習》:整堂課以很多的除法算式要參加家族會議的情境導入新課。由于算式太多,會議現場亂糟糟的,怎樣才能有秩序地入座呢?這一擬人化的問題能激起學生整理這些算式的欲望。接下來,師生共同交流,歸納出按商相同、除數相同、被除數相同的方法進行整理,進而學生4人一組在小組內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法進行整理,最后展示整理的結果。估計這三種方法都會有學生選擇。為了培養學生的有序思維,在展示時,我特意選擇兩張都是按商相同進行排列的除法表格,其中一張既按商相同進行了排列,還將除數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進行了排列;另外一張表格中的除數在每一列中都是無序排列。學生在對比的過程中,體驗到既要按商相同進行排列,還可以在每一列中將除數按從小到大的順序進行排列。最后引導學生對整理的方法進行優化。通過操作,學生不難發現按商相同的方法進行整理比較簡便。
這一活動安排為4個小環節,目的是激發學生整理知識的欲望,讓學生經歷自主整理知識的過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活動2:觀察分析,拓展應用
這一活動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橫向、縱向等多角度進行觀察、比較,發現表內除法算式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其中蘊涵的規律,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盡情地表達自己所發現的規律。這樣課堂才會不斷閃現智慧的火花,產生思維的碰撞。學生通過自主交流會發現:豎著看,當被除數和除數相同時商是1,每一豎列的商相同;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一個相同的數,商不變。橫著看,當一個數除以1還得原數;每一橫排的除數都相同。這樣,知識讓學生自己整理。規律讓學生自己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愈來愈濃。
為了讓學生感知這些規律的價值,緊接著,我便安排學生運用規律解決問題。這一環節設計了四個有層次的問題。
1.()÷()=1。
這道題是讓學生運用規律進行發散性思維的練習。教師還可以將知識進行拓展,引導學生說出表內除法以外的等于1的算式,既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又能培養不完全歸納概括的能力。
2.()÷5=()。
在這一題中,學生可以根據5的乘法口訣按照被除數從小到大的順序來填,還可以將知識進行拓展。個別學生可能填出50÷5=10、55÷5=11等這些表內除法以外的算式。這一題既能鞏固用乘法口訣求商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6÷2=3:
(6×3)÷(2×3)=();
(6×4)÷(2×__)=3。
結合前面所發現的規律,這一題滲透了要到四年級才學習的商不變的性質,并且有意識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這里不要求每一位學生都掌握,只要能感悟到這一性質就行。
4.生活中的應用。
1瓶鈣片24片,1個小朋友吃,每天吃3片,可以吃多少天?
2瓶同樣的鈣片,2個小朋友吃,每人每天吃3片,可以吃多少天?
接著要求學生自己往下編,3瓶同樣的鈣片呢?
這一題是用商不變的性質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主要是培養學生的類推能力,也只需要學生能有所感悟就行了,不要求全面掌握。
活動3:課后實踐,延伸興趣
為了發散學生思維,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創造的平臺,在課后作業的布置中,我讓學生選擇其他不同的方法親自動手制作“表內除法”表。對于學生的課外作業,我會抽時間將他們的優秀作品進行分析并展示,讓他們有成功的體驗,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這三個環環相扣的活動中,可以說學生一直處在思考的狀態,每個活動對學生來說既有趣味性又有探索性。
整堂課我的設計體現了數學學習的思維過程,學生經歷了整理知識、自己發現規律的過程,體驗到了應用規律解決問題的樂趣,學會了整理和歸納知識的方法。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4
【設計意圖】
綜觀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我充分挖掘了生活資源,讓學生感知生活與數學的緊密聯系。突出了實物感知,動腦數數,動手操作等活動,通過適時的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好奇、質疑、討論、整理的學習情境中,認識了“千”“萬”,建立了良好的數感。鼓勵學生嘗試用數字刻畫出事物。始終注重培養學生的感知新知能力,板書簡潔有效,學生印象深刻。增加了運用,盡量讓學生去說數的過程,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另外積極有效的評價手段激勵學生學習積極性。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第四冊第四單元的`第一課,這一課以活動的形式呈現教材,從標題來看,具有情境性與活動性。從內容看,學生學習了有價值的數學,教材在創設數學活動的主題與情境中,很自然的滲透人與自然,人與他人及人與自我等關系的價值。
【教學目標】
1. 通過事例體會生活中的大數,感受學習大數的必要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 通過熟正方體等活動認識新的計數單位千、萬,并了解單位之間的關系通過估一估、擺一擺等活動對大數有具體的感受發展學生的數感。
3. 培養學生克服數學活動中的困難,感受克服困難與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重點】
感受大數,認識“千”,“萬”。
【難點】
充分感知一千,一萬有多大,理解單位之間的進位關系。
【教具準備】
課件 大正方體
【教法】
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說過:成功的真正秘訣在于興趣。本課數正方體的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變被動聽為主動探究,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本節課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力求借助這些手段節約時間,突破難點,提高效率。
【學法】
學生是主體,本節課讓學生在觀察中體會大數,在動手操作,實踐感知大數,培養動手能力,體驗數感。
【教學程序】
課標指出教學不僅要考慮數學的自身缺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里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將數學活動置身于實施的生活背景之中,為他們提供觀察操作,實現的機會。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設置了如下四大環節。
一) 聯系生活,體驗新知
1.出示數幅圖片,感知生活中的大數,激發學生了解探究大數的欲望。第⑴幅圖片是全校集會的圖片,可以讓學生試著估一估大約有多少人。第(2)幅是東方電視塔,讓學生讀數,先比劃一下一米有多長,四百多米也就是大約四百多小朋友小手伸直的長度。緊接著出示珠穆朗瑪峰的高度,讓學生讀一讀,相機滲透愛國情感。接下來出示萬里長城和南京長江大橋的長度。讓學生在讀數的過程中體會生活中處處有大數。
2.象這樣生活中的大數還有那些?與同桌說一說。
3.請同學匯報。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這些大數,板書課題:生活中的大數。
二) 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出示:由1000個正方體組成的大正方體,請同學們估一估,數一數這個大正方體是由多少個小正方體組成的,生經歷數的過程,出現了100,600,1000的結果,先聽學生匯報自己數的結果。不馬上否定學生的結論。
2、屏幕演示數的過程,先出示一列有10個,板書:一列是10個 。課件演示一層又由10列組成。板書:一層是10個10列 100個 演示:一個大正方體又由10層組成,帶領學生一起數,100、200、300……1000 讓學生理解10個10是一千。
3、認識萬 一個這樣的大正方體由幾個小正方體組成?生:1000個。二個呢?三個呢?(課件出示)……九個呢?那么十個呢?生:一萬。
4、進一步理解“千”“萬”的實際含義。
1)我們的數學書大約有多少頁?生:100頁。10本這樣的書約有多少頁?生:1000頁。實際操作一下,讓學生比劃一下一千頁、一萬頁大約有多高。
2)出示千人合唱團的圖片,10個這樣的千人合唱團共有多少人。生:一萬。請學生閉眼想一想那個場面。說感受。生:壯觀 熱鬧
5、填寫數位順序表
1)卡紙出示沒填完的數位順序表,我們以前學過哪些計數單位?生:個位,十位,百位。
2)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認為第4位是什么位?第5位呢?生:萬位。請學生填寫完整。告訴學生萬后面還有很多數位,以后再學習。
3)體會相鄰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如十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他們的進率都是10。
三) 應用新知,學以致用
我們運用今天的新知來解決問題。
1、數一數,說一說,有多少個小正方體木塊組成。(教材31頁的說一說)
1)請學生先獨立數,試做,2)請學生說一說是怎么數的?其他同學認真傾聽。
2、紅色涂出238個小方格。
1)先讓學生仔細觀察小方格的排列規律。生:用紅線圍出來的一個大正方形里面有100個小正方形。
2)涂出238個小方格。要求一眼就能看出來。
3)作品展示。
四) 回顧評價
1.回顧一下本節課學習的內容
2.關于大數的知識,你還想知道哪些?
【布置作業】
完成一課三練的17頁。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5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叫×××,來自于×××小學,很高興有這次機會和大家一起學習交流。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測量”的第一課時,“毫米的認識”。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設計這三個方面對本節課加以說明。(過渡:首先我談談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從知識方面來講有厘米的認識做基礎,從經驗方面來講,學生經常用到學生尺,也有用尺子進行測量的經歷。這時,水到渠成的學習“毫米的認識”,能讓學生對長度單位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因此,本節教學不僅是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也為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使學生會用毫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2、過程與方法方面的目標
(1)使學生經歷毫米的含義以及1毫米長度單位觀念的形成過程。
(2)使學生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目標
(1)結合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體驗逐步逼近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2)使學生體會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于實踐又應用于實踐的觀念。
(三)教學重難點(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
重點是:認識長度單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難點是:讓學生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
二、說教法
本著“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這節課我所采用的教法是:
1、談話引入法
2、現有知識與實際需要矛盾沖突法
3、直觀教具和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
三、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此,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選擇如下學法:
1、操作實踐法
2、聯想類比法
四、教學準備(為了開展教學活動,我打算做如下教學準備。)
1、電教媒體
2、為每小組準備一張估測記錄單和一把沒有毫米刻度的硬紙版做的尺子。
3、教師準備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幣、一張電話卡等。學生自己準備常用直尺。
五、教學程序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學法的選擇,我把本節課的教學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在這一階段里,我按照談話引入、復習舊知—→實踐活動、引起沖突—→現實需要、引入新課這一流程開展活動。
2、談話引入,復習舊知
我抓住這一節課是新學期開始的第一節課這個契機,圍繞“學生身高的變化”這一話題展開討論。我準備這樣設計談話: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老師有個驚喜的發現,發現大家都長高啦!你知道你現在有多高嗎?請大家估一估,這個同學的身高是多少?然后讓學生進行實際測量。并提問:剛才我們測量的數據中,有幾個學過的長度單位,你能給大家說說這些長度單位嗎?
通過估測學生身高這一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喚起學生對已知長度單位有關知識的回顧和對經驗的總結,架好了學習新知識的橋梁。
3、實踐活動,引起沖突
接著,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剛才通過測量,我們知道了這個同學的身高,那么測量在生活中還有什么作用呢?
學生可能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長高了沒有,還有的同學可能會說:測量能知道我們到底要穿多少號的衣服,更有的同學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讓我們知道房子呀、樹木哇都有多高,能讓我們更清楚的認識周圍的事物,也能使我們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學生身高測量這一個體事件擴展開來,引導學生放眼周圍,通過對生活現象的舉例,使學生對測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測量應用的廣泛性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體會到掌握測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后,組織學生小組合作,估計數學課本的長、寬、厚,并填寫記錄單。
最后,我發給每小組一把特制的沒有毫米刻度的紙尺,要求學生對數學課本的長、寬、厚進行測量。學生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互相討論如何表述測量的結果。
紙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學生精確測量非常困難。我有意制造這個矛盾,是為了使學生的現有知識和現實需要發生矛盾沖突,讓學生體會到:只有米和厘米兩個長度單位是遠遠不夠的,要想準確的量出物體的長度還必須尋找一個更小的長度單位,從而產生要探索新知識的強烈欲望。這就為下面新知識的探索設置了有利的懸念。
3、現實需要,引入新課
這時我很自然的提出問題:同學們,要想精確知道它的長度,有什么好辦法嗎?在小組討論內一下。
學生經過一翻思考會提出這樣的設想:我們能不能把1厘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就好了,有的學生也可能會直接說出可以用毫米做單位。
這時我就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引導:
你從哪兒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認為厘米作單位太大了,要創造一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剛才有同學說用毫米作單位,他說對了。毫米是怎么來的呢?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
從而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探究體驗,形成知識(在這個階段,我根據教學目標設計了如下版塊)
版塊1、認識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關系
這一階段,首先讓學生獨立觀察直尺,然后配合學生的匯報我準備采用多媒體進行演示。(這是一個放大的直尺)通過動畫,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厘米的關系,對學生的有意注意進行正確的導向,提高課堂效率,突出了“1厘米等于10毫米”這個教學重點。
版塊2、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我準備組織學生進行如下活動)
(1)讓學生回憶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1毫米。
(2)我借助1分硬幣、電話卡等讓學生明白這些東西的厚度大約1毫米。
(3)讓學生閉眼想象并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
(4)讓學生想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寬度、厚度大約1毫米。
(5)用手勢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長度。
(6)說一說,測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長度一般用毫米做單位。
(7)完成p3做一做,讓學生體驗測量的過程。
設計這一系列的活動,目的是使學生借助實物進行類比,幫助學生更好的建立毫米這一長度單位的表象,使學生對毫米的認識逐步深入,從而突破教學難點。這樣不僅提高了估測的能力,而且還能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又能為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服務的思想。
版塊3、小結
我由學生自主小結,暢談這節課的收獲。
第三階段:實踐應用,拓展深化
首先,我組織學生完成教材第5面練習一的第一題和第二題。
然后,讓學生量數學課本的厚度(用毫米做單位)
接著,要求學生估一估課本中的紙多少頁的厚度是1毫米?并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驗證一下。
設計這一實踐活動的意圖,是想通過估計、測量、驗證的活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長度單位毫米的理解,有利于學生毫米長度觀念的形成,不僅培養了學生用毫米做單位進行測量的能力,而且還使學生體驗了逐步逼近的數學思想,有利于數學思想和方法的形成。其中量數學書的厚度解決了學生先前遇到的問題,也起到了前后呼應的作用,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
最后讓學生在成功的體驗中結束本節課的教學。
整節課的教學設計,我采用“做”數學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課的引入,注重學生活動的開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總的設計思路為:以學生身高的變化為切入點展開教學;接著,在測量數學課本的長、寬、厚的活動中引起認知沖突;然后讓學生用眼觀察直尺、結合課件認識毫米和厘米的關系;接下來,讓學生在類比聯想中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最后,讓學生在實際測量活動中深化拓展知識。當然這是我預設的教學程序,實際上教學流程還要隨著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而變化。
我的課說完了,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敬請大家指導,各位專家,各位同仁,大家辛苦了,謝謝大家!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6
尊敬的各位領導 、各位老師們,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培智教育數學課《出生日期》。
一、說教學內容
《出生日期》這節課是根據智障學生智力的特點,結合智障學生的實際生活自編的教學內容。它為學生今后走上工作崗位或融入社會起著重要的意義,所以本節課學習內容在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地位。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智障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 認知目標:使學生理解出生日期的含義,知道自己的出生日期。
2、 能力目標: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理解、記憶、思維以及生活等能力。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激勵學生端正學習態度,養成遇到困難勇往直前、依靠智慧努力解決問題的習慣,培養學生學習堅持不懈的品質。
4、缺陷補償與潛能開發: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活動中,樹立自信心,提高生活常識技能來補償缺陷。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學習,用適合每個學生的目標來挖掘學生的潛能。
三、說教學重點:
使學生知道自己的出生日期。
四、說教學難點:
能熟練掌握自己的出生日期,說出自己的出生日期。
五、說教法
1.體現以學生為主體
本節課在學習過程中,注重學生的缺陷補償和潛能開發相結合的教育方法。教師運用引導的方法,逐步引導學生掌握自己的出生日期。
2.遵循個別化教育理念
個別化教學方法貫穿整個課堂,針對智障程度不同的學生,教師設計了不同的教學目標和課堂要求。例如要求學生會說出自己的出生日期時教師需要向每個學生逐個進行指導。
3.體現數學課堂生活化。
本節課通過引導學生自己從生活中提取數學內容,再將其語言化、知識化,調動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從而將學習生活化,將生活學習化。這也是我從事七年培智教育一直實驗的教學方法。
六、說學法
因為教為學服務,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更注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說一說、讀一讀、動一動等自主學習方法來掌握知識,以此培養學生的理解、記憶、思維等能力,克服學生的自卑心理,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七、說教學過程
在整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注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地安排各項學習活動,注重引導學生的互動、交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一)導入新課:
在這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唱數、認數、認識日歷等知識,已為本節課學習內容起到了過渡、鋪墊的作用。所以用學過的知識導入新課。
根據智障學生對知識形成緩慢、模糊,學得慢、遺忘快等的特點,在復習時以競賽的形式激發學生搶答,以小禮品為獎勵,從而喚起了學生對學過知識的回憶,達到溫故知新的效果,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積極性。
(二)學習新課:
在學習新課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用各種方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1、出示卡片引導學生觀察。以教師為例,卡片出示出生日期,引導學生根據卡片上的三種顏色,啟發學生得出:出生日期是由年、月、日三部分內容組成,使學生理解并加深記憶。
2、進行個別化教學,使學生掌握自己的出生日期。
①讓學生看卡片反復讀一讀自己的出生日期,使學生初步了解自己的出生日期。
②教師指名學生讀一讀自己的出生日期,指導學困生讀,加深學生記憶。
③同桌兩個互相說自己的出生日期,并讓學生分別到講臺上說一說,不僅突出重點,而且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④采用合上卡片,閉上眼睛,心里說一說自己的出生日期,進一步加強學生記憶出生日期。
(三)鞏固練習
第一個練習:
利用“比一比誰最棒”,激發學生在黑板上找出自己的出生日期卡片。
這個活動分兩組進行:
第一組:學生找出自己的出生日期卡片后,我采用逐個點評的方法,檢查學生找的卡片是否正確。
第二組:學生找到卡片后,教師采用第一組同學幫助第二組同學檢查所找卡片是否正確地方法,讓全體學生動起來。
第二個練習:
利用去動物園看馬戲表演再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只要能正確說出自己的出生日期是哪一天,就能得到馬戲表演的門票。這個環節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門票,而且還讓學生又一次記憶、加深鞏固了自己的出生日期。這個活動突出重點,強化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而且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熟練自己的出生日期,突破了難點,使課堂教學達到了預期效果。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7
一、說教材
我說的內容是小學數學第四冊的有余數的除法。
有余數的除法,是從表內除法向表外除法過渡的橋梁,是學習多位數除法的基礎。從教材上看,內容抽象,概念性強。從學生方面看,學生剛學過表內除法,比較習慣用乘法口訣來求商,而有余數的除法不能直接從乘法口訣中求商,要用豎式計算,但對于豎式每一步的意思以及具體寫法學生較難理解。總之,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學習掌握這樣一個知識跨度較大的內容,是比較困難的。針對這一狀況,我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通過擺一擺,分一分,以及生活中的大量實例,來理解“余數”這一基本概念。
2、學會有余數除法的試商方法,書寫格式,能進行簡單的有余數除法的計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
3、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綜合性的應用問題,培養學生觀察判斷及邏輯推理能力。
本課的重點是:知道什么是“余數”
本課的難點是:理解為什么“余數要比除數小”
二、說教學過程
1、激趣導入。我主要通過游戲“猜猜看”。(在規定的時間內讓學生在紙上依次畫紅、黃、藍三種顏色的圓圈,比一比誰畫得多,畫好后,將自己畫的個數數出來寫在張上,老師不用看,就能猜出你所畫的最后一個的顏色。)這個游戲的設計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為后面的學習埋下伏筆:小朋友們學完了這節課,也能和老師一樣能猜出圓圈的顏色了。
2、感受新知,探究新知。在這一環節我主要通過大量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來感受“余數”。
(1)讓學生來分一分桔子。6個桔子平均分成3份,7個桔子平均分成3份。
在分好后說一說,兩次分有什么不同?學生會說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么分都有一個剩下。這就讓學生初步感知余數的概念,觸及到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上。
(2)將11個蘋果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設問:如果每人分2個,剩下5個,可以這樣分嗎?這時就有學生會回答,5個還能再分給3個小朋友每人1個,還剩下2個,這時老師追問:2個還能再分嗎?學生會回答,不能分了。通過這個壞節,讓學生有了“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數”這一基本概念。
(3)老師手中有10顆五角星,要獎勵給今天表現的4位同學,應該怎么分啊?誰來幫助老師來分呢?讓多個學生上來分一分,老師對他們分的結果給予評價,讓學生更深刻地明確“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數”。
3、用數學方法表示。對前面分的結果用數學方法表示出來,再翻開書本50頁,參照例題,來自學有余數的除法的橫式、豎式的寫法。教師在學生寫完后給予簡單點評并說明各部分的意義。我認為這部分學生在前面學習了除法豎式的基礎上,完全可以自學。
接下去通過評價性的活動,看看小動物們做對了嗎?出示三個豎式,來比較,觀察除數和余數的關系,會發現其中一個小動物粗心大意做錯了,余數比除數大了,還能再分。這一環節讓學生進一步明確了不能再分的才是余數,也就是“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4、練習鞏固新知。通過直觀的練習,40÷7,26÷6,讓兩位學生上來板演,別的學生下面做。做完后集體講評。這一環節可以很清楚地發現學生掌握新知的情況,并可以根據學生的錯誤來鞏固試商的方法,其實明確了“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試商也是不成問題的了。
5、回到游戲“猜猜看”。這時候學生有種躍躍欲試的心理,通過學習這節課的知識,來想一想,老師是用什么方法這么快說出圓圈的顏色的,我們能不能用這種方法來試試呢?這時師生共同來探討這一方法,從而掀起課堂上的一個小巔峰。在抓住學生的閃光點,找到方法后,讓學生來猜一猜。然后設問: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例子,讓學生先來說一說。教師可舉一個例子:我們班去春游,要去劃船,每條船最多坐7人,我們班39個小朋友要用多少條船?這一例子將數學問題引用到生活中去,讓學生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三、說課堂小結
讓學生來說一說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
總的來說,這節課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余數”的概念,并提高了自己的思維判斷能力。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8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38頁,角的認識。
2.教材簡析
本課時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初步認識角,體會角的基本特征,并感知角的大小。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為進一步學習幾何知識奠定基礎。教材呈現的內容是例1,讓學生在實物當中認識角,了解角的基本特征;例2,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畫角;結合練習3,感知角的大小。
3.學情分析
由于學生已經具備有關角的生活經驗,但是他們對角的認識是籠統的、模糊的,教學時應該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常見的物體和平面圖形出發,組織學生進行一系列操作活動,幫助學生形成對角的科學認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角,掌握角的各部分及名稱。
(2).通過動手操作,認識到角有大小,并且學會比較角的大小。
(3).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感受數學就在生活當中。
5.教學重點
理解角,掌握角的基本特征
6.教學難點
學會比較角的大小
7.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卡紙、扇子
二、說教法
根據學生知識的有限性以及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我對被本課的教學內容采用了一下幾種教學方法:啟發式談話法、演繹法、合作交流法,并在課前創設課堂情境,激起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將這些教學方法合理地運用到教學過程當中,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過程中自覺地獲取知識,了解角并且學會比較大小。
三、說學法
動手操作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初步認識角的概念及基本特征,學會比較大小。
合作交流法: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體會合作交流的精神,并在交流過程中,把自己想法告訴合作人員,提高學生語言交流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收情景,導入新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角,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從而激發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因此,我創設一個情景,引出一組圖片,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通過觀察,認識圖中的平面圖形,從而引出課題認識角。并且引導學生說出角的共同特征。這個環節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豐富的表象,對角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二)、結合生活,感受角
在這個環節中,我將分為以下幾個層次進行教學
1.找“角”:在這個環節中,讓學生充分利用教室中的材料找角。同學相互匯報。學生在找角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感受就在我們生活中,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樂趣。同學相互匯報,如有錯誤,可以幫助同學指出錯誤,提高他們的交流能力。
2.摸“角”:讓學生上來摸一摸教師手中的角,在次直觀的感受角的基本特征,并讓學生說一說摸角之后的感受。總結出: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板書)向學生介紹角的部分的名稱。邊
頂點
邊
(教師示范畫角)
3.畫“角”做“角”:讓學生自己畫一畫,做一做,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并且進一步鞏固對角的圖形特征的認識。再通過判斷以下圖形是不是角、從平面圖形中找角,及時幫助了學生對角的概念加以鞏固
(三)、動手操作,比較角的大小
首先讓學生直觀的感受角的大小。先通過觀看老師演示紙扇打開和合攏的過程,讓學生直觀感受到角在變化,它是有大小的。再有了直觀的認識之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己動手操作感受角的大小,滲透比較的方法,并在小組當中進行交流。在這個環節中,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感受數學的樂趣,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四)、鞏固角
1.說一說下面的圖形中有幾個角?
2.練習八第三題
3.角在生活的運用
通過以上的練習題,再次幫助學生鞏固角的知識。第三題讓學生感受角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在生活中觀察數學的樂趣。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9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是來自大慶市慶風小學教師鄭穎,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二年數學上冊第四單元的第四節《買香蕉》。
一、教材分析:
《分香蕉》是北師大第三冊第四單元的第4節新課,通過前面3節“分桃子”、“分蘋果”、“分糖果”內容的學習,學生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動,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這三節平均分的活動,是在學生還不知道除法的情況下,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在操作水平上解決除法問題的過程。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經驗基礎上開始認識除法的,從學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體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從而理解除法與平均分的聯系,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同時,介紹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進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為以后學習二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有余數的除法、除法的豎式計算奠定了基礎。
二、學生分析:
低年級學生思維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而這些學生活潑好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
三、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讓學生初步體驗平均分的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結合實際問題感知平均分的兩種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
四、教材處理:
在教學中以直觀教學為主,運用觀察、動手操作、分組討論等多種方法,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結合教材,讓學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說一說”的自主探索過程中發揮學生相互之間的作用,讓學生自己在動腦、動手、動口中促進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自學能力。首先以學生喜歡的人物孫悟空導入本課,接著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用小棒代替香蕉擺一擺。最后讓學生各抒己見,歸納出各種分的分法,及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的認識。
五、教學方法:
贊可夫認為,教學方法不應以直接傳授知識為主,而應以促進學生的智力、情感、意志等個性優秀品質發展為主。因此我以學生發展為立足點,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實踐探索自主探究,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態度,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六、教學流程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興趣是學習入門的向導,是激發學生求知欲,吸引學生樂學的內在動力。本節課的導入部分,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以學生喜歡的人物孫悟空導入新課,讓學生幫助孫悟空分香蕉。
2、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第一稿設計時,我采取的是教師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學生觀察,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在兒童的學習活動中,興趣起著定向和動力功能的雙重作用。有了學習興趣,就能產生積極的情感和學習的主動性,學習效率才能提高。以這一理論為指導,我改變了設計讓每一個學生自己動手擺一擺,分一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很活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分香蕉的練習,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意義。在開展這個活動時,由原來分小棒改為利用香蕉的圖片分,這樣能使學生學對活動產生興趣。我先讓同桌兩個自由分一分。
然后引導學生在幾種分法中找出是“分得樣多或者同樣多的”那樣分法,使學生在多種分法的對比之下,形象地感知“平均分”。最后請學生在黑板上演示分的方法,這樣的教學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便于學生對新知的理解。
3、聯系實際,解決問題。
學生利用對除法意義的理解,教師設計了多樣化具有針對性的練習,通過《填一填》、《寫一寫》、《練一練》。對新知進行了鞏固,激發了學生不斷探索的熱情,最后讓課堂得到延伸。
4、全課小結,歸納新知。
師生共同小結,回顧學習的過程,評價自己的表現,培養學生愛數學的情感。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10
我說課的內容是《直角的初步認識》,這局部內容是省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四冊第八單元《直角的初步認識》中的第二課時。
先讓同學認識角,再讓同學認識直角。
角的初步認識這局部教材,先讓同學觀察實物,如三角板、紅領巾、扇子來認識角,然后再讓同學觀察鐘面上的時針、分針轉動形成大小不同的角,逐步由實物籠統出角的圖形。這里不給角下定義,只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邊和頂點,會從給出的點畫角。對直角的初步認識就是以這第一課時角的初步認識做基礎。
本課的具體教學內容是教材第114~115頁的內容和相應的“做做畫畫”,第116~117頁練習二十二第5~9題。教材的第一項內容是借助同學熟悉的三角板來說明什么是直角。接著通過讓同學觀察課本、信封、黑板面上的角來加強對直角的認識。然后說明要知道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來比一比。最后讓同學學會用三角板畫直角。教材在“做做畫畫”中布置了對位置變化的圖形作判斷,以和用紙折直角和在方格紙上畫直角等練習,以此來協助同學掌握直角的特征,初步培養同學的動手操作能力。練習二十二第5題是“做做畫畫”第1題的模仿練習,練習二十二第7題是“做做畫畫”第3題的模仿練習,練習二十二第6題是畫直角標志,練習二十二第8題是讓同學找直角,練習二十二第9題是讓同學指出各個角。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通過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畫一畫、折一折等活動,使同學初步認識直角;使同學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2、通過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畫一畫、折一折等活動,培養同學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通過討論、交流與評講,使同學學會與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使同學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4、使同學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數學活動充溢著探索與發明,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同學初步認識直角,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和畫直角。難點是使同學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通過對教材的認識與分析,我打算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教學。
第一局部是復習引入:
首先,讓同學判斷一些圖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說明理由。其次,讓同學舉例說明見到過哪些物體上的角。再次,讓同學指出兩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哪幾個角。這局部的教學通過對前一節課認識的角的復習為認識本課的直角作鋪墊。
第二局部是探索求知:
首先,就剛剛指出的三角板上的幾個角提出疑問:“看了這兩把不同的三角板上的幾個角,你發現了什么?”引導同學發現兩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一個相同的角。教師追問:“你知道像這樣的角叫什么名字嗎?”然后說明什么是直角,籠統出直角的圖形,并說明表示直角的標志。接著讓同學舉例說說見到過哪些物體上的直角。這兒教師通過引導同學觀察、比較、舉例等方法讓同學在自主探究的活動中發現并掌握新知識,有利于培養同學的觀察能力,發展同學的實踐能力,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使同學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
其次,先出示“做做畫畫”第一題的圖形讓同學判斷哪些是直角,哪些不是直角。其中有一些角接近直角,但不是直角,引起爭論。那么就讓同學小組討論有沒有什么方法可以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然后大組交流、研究,教師進行適當的補充與說明。接著再讓同學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進行判斷。這兒的教學讓同學在矛盾中提出疑問,然后進行考慮、討論與探索,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再利用發現的方法解決問題,同時驗證所發現方法的科學性與可靠性。這樣讓同學對新知發生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使同學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有利于同學體驗數學活動充溢著探索與發明,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
再次,讓同學試著自身動手畫出一個直角,然后介紹各自的方法,教師組織同學研究、討論,給予肯定與指導。接著教師再一邊示范,一邊小結用三角板畫直角的方法,并讓同學用三角板在方格紙上畫兩個直角,即“做做畫畫”第三題。這兒的教學充沛體現了同學的主觀能動性,并讓同學體驗了解決問題戰略的多樣性,發展同學思維的靈活性。
第三局部是實踐應用。
首先,完成“做做畫畫”第二題,讓同學拿出一張紙,動手折出一個直角來,折好后交流自身折的方法。培養同學動手操作能力。
其次,完成練習二十二第5題,進一步鞏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的方法。
再次,完成練習二十二第6題,通過畫直角標志不只可以看出同學對直角的判斷能力,而且為以后的識圖做了一個鋪墊。
接著,完成練習二十二第8、9題,通過找直角與找隱藏著的角,發展同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最后對全課進行總結,并安排作業,完成第7題。
通過以上的三大步驟的教學活動,基本體現了本課的教學目標,能完成本課教學內容,使同學在主動觀察、嘗試、、驗證、討論與交流等數學活動中,通過看、找、比、畫、折、想、說、練的過程中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體現了數學學習的“親歷性”,使同學在獲得對數學知識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等多方面也能得到一定的進步和發展。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確定位置》是國標本蘇教版實驗教材第三冊第十單元的內容。這是“空間與圖形”領域有關“圖形與位置”的內容。主要教學描述物體相對位置的一些方法,本單元有三方面內容:一、確定位置;二、認識東南西北;三、認識平面圖。本節課所說的是第一部分“確定位置”。主要教學用“第幾排第幾個,第幾組第幾個,第幾層第幾號”等方式描述物體的位置。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在一年級時也有了一些初步的感知,學生掌握這部分知識并不感到困難。本課主要是讓學生把這些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讓他們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有數學,數學是有用的。教材在安排這節課內容時首先呈現一幅活潑可愛的小動物做操圖,標注出兩只小動物的所在位置,這既是示范物體所在位置的描述方法,又明確觀察的方位,為下面回答問題統一觀察方位。接下來是讓學生用所學知識描述自己的座位,說說小動物的房間號,在書架上找書,到電影院找座位等。這樣的內容安排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能真正地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教材在安排這節課內容時,還很注重知識的拓展和學生的實踐操作。這節課的學習不僅為本單元后兩部分的學習作好鋪墊,更為今后能更精確地確定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打下堅實基礎。
經對教材的分析和學情分析確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使學生學會 在具體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
能力目標:通過形式多樣的確定位置的方式,讓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發展空
間觀念,并增強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感受確定位置的豐富現實背景,體會數學的價值,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
教學重點:尋找物體排列的規律,學會確定位置的方法。
教學難點:在現實情境中確定位置,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具:多媒體課件、座位票、幾排或幾組的標志牌,以及磁性黑板及貼片等。
二、說教法
1、幫助學生喚起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在生活中經常要運用有關確定物體位置的知識,教師要盡可能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把這些知識和經驗系統化、數學化,為本課教學服務。
2、結合例題進行典型示范。結合例題學習引導學生總結物體排列的規律,根據例題標注,進行典型引路,引領學生積極思考,自主探究。
3、充分組織好學生活動。教學時,要盡可能設計真實的情境,組織好學生的活動,讓學生親自實踐,同時積累活動經驗,培養合作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三、說學法
1、實踐探索。本節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非常貼近,這部分內容的掌握與鞏固也是在學生的實際應用中體現出來的,實踐性、應用性很強,因此要讓學生面對真實的問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嘗試解決問題。
2、合作交流。本課雖以實踐活動為主展開學習活動,也應為學生的合作交流提供足夠的空間,先讓學生親自實踐,再組織同學之間的合作、討論與交流,進一步培養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打算設計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初步體驗,激發情趣。
打算事先放好標志牌(第幾排)讓學生排在教室兩邊,憑票重新找座位。設計這樣幾步:1、介紹第幾排第幾個。簡要講述,并指認幾個座位進行提問。2、學生憑票找座位。坐好后多提問如:誰介紹一下自己的位置?誰知道?×××坐在第幾排第幾個?請每個同學找到你最要好的朋友,看他坐在第幾排第幾個,想好了說給大家聽。3、導入并板書課題;4、練習:①師報第幾排第幾個,讓這個位置上的學生起立。②電腦出示例題中小動物們做操的圖景。提問某動物的位置,請每個同學選兩只自己最喜歡的小動物,告訴同桌它站在第幾排第幾個。引導學生關注例題標注,作為典型示范。
這樣設計,從學生感興趣且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入手,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引發他們參與學習的欲望,同時也讓他們初步感受到,要確定一個位置,首先要弄清確定位置的方法。當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用“第幾排第幾個”確定位置后,再把書上的例題作為練習讓學生來完成,這樣使學生把在現實的情境中掌握的方法用來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學生會學得輕松而又扎實。
第二環節:深入探究,體會領悟。
打算安排這樣幾步:1、介紹第幾組第幾個;2、練習:每個學生在小組里說說自己的位置……(同上述第一大環節的提問差不多);3、延伸:將位置用不同方式表述,即×××在第幾排第幾個或第幾組第幾個,并且提問:除了這兩種說法,還能怎么說?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如倒數第幾排第幾個,×××的后一排第幾個,第幾組倒數第幾個等)。
這樣設計,在上一環節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已不是太難。每個學生在小組中換成“第幾組第幾個”介紹自己的位置,既能滿足每個學生的表現欲望,也能有效地鞏固這部分知識。提出“還能怎樣說”這個很有數學思考價值的問題,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所學知識進行延伸與拓展。
第三個環節:聯系生活,靈活運用。
設計這樣幾步進行練習:1、“拜訪好朋友”。從小動物們做完操回宿舍樓休息,過渡到做“想想做做”第1題,電腦出示左圖景,讓學生合作:A、一生說動物名稱,一生說住第幾層第幾號;B、一生說第幾層第幾號,一生說動物名稱。2、“助人為樂”。設計并出示情景:小白兔迷路,幫忙送它回家……3、“到圖書館借書”。做“想想做做”第1題的右圖(電腦出示),找《新華詞典》或其他書。4、“幫朋友找座位”。(電腦出示情境)關于電影院位置的特殊安排宜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提問:一次看電影,小華的票是3排7座,小紅的票是3排8座,他們是坐在一起嗎?5、“你說我貼”做“想想做做”第3題。以小組合作共同做游戲的形式進行。按要求貼圖片,如:在第×排第×個貼××。一個組上黑板貼,其他組貼在紙上展示,組內分工合作。
這樣設計使課堂充滿樂趣,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讓每個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的用途,真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最后一道題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培養了學生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同時既讓學生動口,又讓學生動手,有動有靜,有張有弛。
第四環節; 總結評價,交流收獲。
總結學習情況,評價小組合作情況等,讓學生暢談本課學習收獲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今天,我的說課內容是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小數的認識第三課時:比大小。
2、教材簡析:教材以情景的形式呈現出鄭強和李明參加演講比賽,鄭強得9.87分,李明得9.90分,讓學生比一比誰的得分高,然后給出張華得9.96,讓學生排出名次,最后是道理解題,分數比較大小的方法與整數比較大小的方法相同,所以這節課的設計思路是在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上,為學生提供熟悉的情節,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自主學習,并在與同伴交流的過程中學習新方法,本節課也為以后進一步學習小數的加、減、乘、除打下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擬定為:
知識與技能方面:
⑴通過活動,掌握比較兩個小數大小的方法,能正確、熟練地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
⑵通過引導,啟發使學生掌握比較幾個數大小的策略、方法能將幾個小數按順序排列。
⑶在比較小數大小的過程中,發展學生推理能力。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交流中探索新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比較大小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小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重點:學會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以及將幾個小數按順序進行排列,從而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難點:能夠掌握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并且正確地比較它們的大小。
【說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教學內容是小數的比較大小,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內容也比較枯燥,但其內容又與現實生活有著密切聯系。新課程注重小數的現實意義,適當讓學生經歷一些現實情景,使學生通過活動感受比較小數大小的意義。
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我在本節課的教學法上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⑴創設生動具體的教育情景,激活學生的有關經驗和體驗。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景,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引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投入,使他們自主的投入學習。我在本節中首先通過展示少年演講這一情景,在實際情景中提出問題,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愿望。
⑵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中我們應該轉變角色,開展探究性學習,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與空間。
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不同的學習效果
因為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存在著個體差異,因此在學習新知識時,應給學生消化吸收的空間,不強加給學生,讓他們自然而然的接受新知識。
【教學程序】
設計這一課時,我以學生親自參與的“自主探索活動”為主要形式,以“情景導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嘗試
1、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
引導學生觀察,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素材,也隱含著數學知識的生長點。
2、立足探索發現,在合作交流中獲得新知識
在引入的基礎上,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這一活動貫穿始終,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是在“做數學”而不是“學數學”。
在小組交流中,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已的想法,恰當給予肯定,然后通過引導,概括出比較的方法,實現知識的整合。
3、鞏固練習
新的學習成果的強化,主要是通過練習實現的。
讓學生在及時的練習中鞏固所學的技能,讓學生沉浸在解決問題的快樂中,能強化學生的理解,應用能力。在這節課上,我們也許看不到步調一致的和諧,但我們可以聽到來自不同角落的聲音。
4、總結
讓同學們說說本節課的收獲,最后老師鼓勵總結。
總之本節課的整個過程,力求做到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是課堂學習的中心,課堂中的一切活動都在為學生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13
一、說課內容
義務教育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12~14頁《平均分》
二、教材簡析
除法是本冊教學的重點內容,它的含義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因此平均分這部分知識就充分顯示出它的基礎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兩教時,主要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包括以下幾層內容:
(1)例1通過主題圖創設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樣多”引出平均分的含義。
(2)通過例2、例3,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過程,進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已知總數和份數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總數和每份數的包含除。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是例1、例2。通過平均分的學習,為學生學習除法積累豐富的感性知識,從而順利地理解除法含義。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以上教學內容的特點,本課要達成的教學目標如下:
1、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鐘方法。
2、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實踐探究中培養學生的平等意識、體驗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含義的基礎上,因此我覺得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出“平均分”的含義,形成表象。而兩年級學生的思維完整性還不夠,因此本課的教學難點讓學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種方法,為除法的認識和計算作準備。而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關鍵是讓學生始終在生活情境中學習探究,并通過動手操作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從而形成清晰的表象。(轉載數學網)
三、教學設想
為達成教學目標,設計本課時我意圖體現如下教法:
1、采用主題式教學,以具體生動的生活情境為依托,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探究的積極性;
2、通過多次的動手操作,引導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經歷數學的建模過程。
3、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學習形式,每個活動面向全體,同時在開放性練習的設計上又注重個性的張揚。
同時又設計了與教法相適應的學法,即:
1、讓學生始終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2、通過小組合作,給每個學生創造充分的動手實踐機會,在各種形式與內容的分一分活動中體驗平均分的特點和方法。
3、練習的設計注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基礎的問題解決在新授后同步完成;綜合的實踐應用放在課尾,以開放生動的形式加以呈現。
鑒于以上教學法的設想,我在備課時對教材內容做了自己適當的處理,并試圖用以下一個教學流程來展示我的教學:
1、通過分配獎品的實際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自主選擇分配方法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時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含義。
2、通過小組合作平均分配禮物,在經歷平均分的過程中,進一步明確平均分的含義,會用簡潔而完整的話敘述平均分的結果。
3、通過判斷練習,鞏固平均分的特點,引導學生按要求平均分,并能把不平均分變成平均分。
4、再次小組合作,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并在匯報交流時,進行分法的優化,滲透除法的計算。
5、開放創新的綜合練習:“我是小小設計師”,通過學生感興趣的“為演出服選擇紐扣式樣和數量”,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平均分知識靈活創新地解決實際問題,并為下節課包含除作準備;同時,能在最后的結果中發現“被除數不變,除數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規律,并注重學生審美意識和統籌安排能力的培養。
四、教學實施
備課時的教學理念、教學意圖必須通過課堂教學實踐,通過學生動態表現的綜合分析才有其真正的價值和意義。在開展對本課教學時我分以下幾個步驟努力實施我的備課精神: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談話創設情境:小朋友,我們莊市小學的活動可豐富啦,在剛剛結束的語文知識競賽當中,XX班的XX、XX、XX分別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學校準備了6本精美的筆記本獎勵給這三個小朋友,你覺得怎么分比較好呢?(學生自由發言)
(2)這三個小朋友非常聰明,在數學測驗當中她們又獲得了并列第一名,還是6本筆記本作為獎品,這次你會怎么分?
(3)比較這兩種不同的分法,你發現什么?到小組里說一說吧。
(4)小結:是呀,像第二次每個小朋友分得同樣多,這樣的分法叫做什么?(平均分)
(5)第二次你們為什么平均分呢?(因為他們名次相同)
第一次是平均分嗎?為什么這樣分?
(6)師:是的,在生活中有時需要平均分,有時卻不需要平均分。
現在這三個小朋友想把6要筆記本送給結對的兩個小伙伴,怎么分比較好?
(每個小朋友都分3本)
(7)這種分法叫什么?那么我們可以這么說:把6本筆記本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到3本。
誰能這樣說一說?自己說一遍吧。
(8)6本本子平均分給幾個小朋友?(2個)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我們也可以看作平均分成2份,每個小朋友分到幾本?(3本)可以說每份都是3本。說明每份分得怎么樣?(同樣多)
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就叫做平均分。
(二)實踐操作,體驗平均分的過程
1、創設情境
新學期,XX小學的愛心小火苗行動開始了!每個小組也把準備好的獎品送給你
們組結對的小朋友吧。看看你們組的學習用品是什么?共有幾件?要求平均分給幾個結對的小朋友?
2、小組合作,分一分,說一說,并把結果填在紙上
匯報;媒體任意出示下面幾句話:
把4個鉛筆盒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到()個。
把12塊橡皮平均分給6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到()個。
把8把尺子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到()把。
把10本本子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到()本。
3、同步練習,鞏固平均分的特點
寒假里,XXX家來了幾個結對的小朋友,他拿出了好多好吃的招待他們。想一想,是平均分嗎?為什么?
(1)10個香蕉:4、6
(2)12個面包:3、3、3、3
(3)8盒年奶:3、3、2
(4)把八塊巧克力平均分給四個小朋友,誰分的對呢?(書上16面第二題。用手勢表示)
師:第三種第份分得的同樣多,為什么不對呢?
(要求是平均分給四個小朋友,它是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每份數和份數搞錯了。)
那你覺得在平均分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呢?
(要看清分的份數,再看看每份是不是同樣多)
(三)進一步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探究多種方法
1、師:我們學校也準備了一些圖書要送給手拉手兄弟班級呢。15本書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到幾本?你們會怎么分?小組合作分一分吧。
2、匯報結果(學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但聰明的學生就會在平均分的時候,用上乘法口訣來幫忙,為學習除法作了準備)
3、每人動手分一分
低年級的小朋友制作了許多賀卡,一共有九張,平均分給三個手拉手班級,每個班分到幾張,選你喜歡的方式按要求分一分,并說一說分的結果。
你是怎么分的?為什么這么分?
4、想一想,說出分的結果
大隊部還準備了12個書包,平均分給希望小學4個班,每班分到()個
(四)全課總結
(五)再次體驗,拓展思維
1、創設情境,提出活動要求
六一節的時候,我們要和結對的小朋友同臺表演呢。學校設計了一些演出服(出現5種式樣的衣服,)少了些什么?一起來當一回小小設計師,小組合作為這些漂亮的衣服配上紐扣吧。
先聽清楚老師的要求:每組都有12粒紐扣,平均釘在一種式樣的衣服上,每次要分完哦,你們想平均釘在幾件衣服上,試一試擺一擺,并把結果填在練習紙上。
2、學生匯報,媒體出示結果
12釘在(1)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釘(12)粒。
12釘在(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釘(6)粒。
12釘在(3)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釘(4)粒。
12釘在(4)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釘(3)粒。
12釘在(6)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釘(2)粒。
12釘在(1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釘(1)粒。
問:仔細觀察結果記錄,你們發現了什么?
你們知道為什么釘的件數越多,平均每件的紐扣數就越少呢?(總數不變)
小朋友們真了不起,想出了這么多種方案,選出你們覺得最適合這件衣服漂亮的配法,將紐扣粘在真正的樣品上。完成的小組,就一來將你們的作品展示給大家吧!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14
一、 教材
1、教學內容:《6的乘法口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表內乘法(一)》的第6課時的內容。
2、教材所處的地位和重、難點:教材內容的呈現是在學生學“2—5的乘法口訣”以后。由于他們已經具有學習2—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所以教材的呈現形式沒有給出一個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訣,意在讓學生主動探索歸納出6的乘法口訣。體現了提高學生學習獨立性要求的編寫意圖。
本課的重點應該是讓學生理解6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難點是怎樣去熟記并利用乘法口訣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教學目標:
① 通過觀察、探索,使學生知道6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
② 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合作交流和語言表達能力。
③ 讓學生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教法
1、情景教學法。讓學生在情景里親自動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不過如此簡單,享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2、游戲教學法。即是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做中學、玩中學”的體現。因為小學生學習活動不再是教師的“說教”,應該更多的時間是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
3、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組織教學。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識,在共同討論中完成學習任務。
三、學法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主要培養了學生以下學習方法:
1、指導學生觀察圖畫,共同討論,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戲中運用學習成果,把數學知識利用到現實生活中。
2、在游戲中運用學習成果,把數學知識利用到現實生活中。
3、培養學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學習方式。
四、 教學、具準備
課件、寫有算式的卡片、蘋果;主題圖、表格。
五、 教學程序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認知水平,我設計了如下教學過程:
(一) 復習舊知。
讓全班同學回憶“1—5的乘法口訣”。這不但是為了檢測他們是否掌握并記憶了,還可以為本堂課的教學做一些鋪墊。
(二)設置情境,探討新知。
1、編寫口訣。
這是本堂課的重點,主要是通過學生自主地觀察圖畫,探索、歸納出6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并加以記憶。根據教材的主題圖,我逐一出示小魚(1條小魚由6個全等三角形組成,一共出示6條)。學生觀察圖畫,思考并完成下面的問題:
①、填表。
盤數 1 2 3 4 5 6
個數
②、根據表格寫出相應的乘法算式。
③、根據乘法算式歸納出相應的乘法口訣。
④、根據“口訣”還能想出另一道乘法算式嗎?
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所以我們要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來。如:①61頁“做一做”,呈現用6根小棒擺成的六邊形直觀圖,以口答“擺2個六邊形用多少根小棒?擺……”鞏固6的乘法口訣;②63頁第6題,填空題,題目以圖文結合形式給出一只螞蟻6條腿的條件,讓學生分別填出3只、6只螞蟻多少條腿;③怎樣很快地算出在上課的學生的人數(每6人一組,共6組)?
(三)小結。
1、結束語(師):同學們,今天這堂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生答。板:6的乘法口訣]這不僅是把課堂交給了學生,讓他們概括出本堂課所學的知識,還可以再次喚醒學生對本堂課的記憶,揭示課題。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15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數學人教版教材第四冊第六單元的《克和千克》。本課在編排上有下面幾個特點:
(1)注意以學生已有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克和千克”是小學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這節課認識質量單位,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質量單位的名稱(克和千克)和單位之間的進率(1千克=1000克),更重要的是感受和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并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準確應用這兩個質量單位。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稱一稱、說一說等實踐活動,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從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觀念。同時使學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秤可以幫助我們知道物品的質量。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遵循班級學生的實際,并結合教材特點,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從知識與技能方面來說,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從過程與方法上來說,經歷觀察、實踐、估計等數學活動過程,初步學會用質量單位來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物體的質量,在與同伴合作中解決質量問題,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
3.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來說,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
以上目標在教學活動中相互滲透,達成了德育、智育、知識與能力的結合。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也明白要想知道物體的輕重不能光靠眼睛去觀察,必須用秤來稱一稱。這說明學生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但他們對質量的單位還缺乏認識,特別是1克、1千克的質量概念,理解起來還是比較困難。
所以,我在任務定位時,將教學重點確立為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教學難點是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算物體質量的意識。
《數學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數與代數”中指出:“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認識克、千克、噸,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二年級學生初次接觸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現實生活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大課堂。因此,在本節課前,我先讓學生課前調查,讓學生積累一些關于質量的生活經驗。學生通過走進商店、超市、農貿市場去調查,發現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質量,學生很自然地認識了各式各樣的秤,以及如何看秤。各種學習資源的整合,為本堂課教學奠定了基礎。
本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是:體現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通過學生的主動地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活動建立克和千克的觀念。體驗到數學就在學生身邊,讓學生通過克和千克的學習,認識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從而激發學生繼續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
針對教學內容,以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分析,我在教學中采用了啟發式引導法、講解法、演示法、誘思探究等方法。這樣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規律,本節課主要采用分組實驗法,并把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系,這樣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操作中學習知識,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為了能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依據課堂設計的需要,我準備了多媒體課件一套,盤秤一個,天平一臺,水果兩個(一大一小),重1千克的商品4種。學生每人準備一個2分硬幣、三袋分別約為1克、10克、100克重的大米和兩袋500克的食鹽。
新課程理念指出,學校教育中要確定新型的師生關系,構建融洽的學習氛圍,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教學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準備分為四個環節:
1、情景激趣,談話導入
2、操作體驗,探究新知
3、實際應用,加深理解
4、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下面分層說明我的教學設計。
1、情景激趣,談話導入。
我首先課件呈現一大一小兩個水果并提問:“你覺得哪個重?怎么知道的?”通過學生回答內容小結:同樣的事物可以用眼睛看來判斷哪個重哪個輕,并板書“看”;接著我將小的水果放下,出示一個盒子,提問:“這個水果和這個盒子哪個重?”然后讓回答問題的學生用兩只手分別掂一掂,小結:不是同樣的東西可以用手掂一掂的辦法判斷它們的輕重,并板書“掂”。接下來引導學生交流課前調查的各種商品的凈含量是多少,學生簡短的交流后,我利用多媒體出示商品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商品的凈含量,由此引出“克和千克”,一邊板書課題,一邊說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做單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使學生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接著我告訴學生“克和千克”是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克用字母g、千克用字母kg表示,過渡到第二個環節。
2、操作體驗,探究新知。
這個環節分三層進行教學。
第一層:探究1千克。
先出示四種物品(1千克瓜子、1千克梨、兩袋重500克的食鹽和一根1千克重的火腿),讓學生猜猜它們的重量,然后啟發學生道:我們怎樣用個好辦法又快又準地知道它們的重量呢?引導學生想到用秤稱(師板書“稱”)。師隨機利用多媒體出示幾種常用的秤,啟發學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說說見過哪些秤,都是量什么東西的,激發學生將數學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進一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之后我出示一臺盤秤,講解它的用法后,將四種物品依次放入秤盤中,讓學生仔細觀察指針的讀數,并說出重量,師板書:1千克。然后讓學生用手掂一掂自己的兩袋食鹽,并說說感覺。最后讓學生觀察教室里的東西,說說看有那些物體比1千克重?引導學生估計物體重量,培養推測意識,本環節教學結束。這樣通過掂、比、猜、稱、說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1千克,增加學生對“千克”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形成千克的觀念。
第二層:認識1克、感受10克、100克。
這一環節先讓學生拿出一枚2分的硬幣,用手掂一掂,指名說一說感覺,然后教師將硬幣放入天平量,告訴學生這樣的一枚2分硬幣大約重1克。接著讓學生試著掂一掂桌上的三袋大米,說說哪袋的重量和這一枚2分硬幣一樣,進而引導學生通過比一比、估一估等活動推測出2號袋和3號袋大米的大約重量,感受“克”這個質量單位。這一層是過渡環節,設計了掂、說、估等活動,為學生感知和建立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做鋪墊。
第三層:領悟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
這個環節以“回收大米”的小游戲開始,我用一個塑料袋到同學那里回收3號袋大米,即回收100克的大米,每裝進一袋,請同學們大聲地數出來,直到回收10袋,即1000克大米為止。然后問學生:“這1000克的大米有多重呢?”請學生拿在手里掂掂看,試著說說感覺。接著把它放在盤秤上稱,請學生讀出數字,說說這些大米與剛才量過的物品有什么關系。師小結并板書:1千克=1000克,隨即引導讀關系式。
在這個環節的最后,還要引導學生說說量物體時什么時候用克做單位,什么時候用千克做單位。
第四層:感受千克的日常應用。
這是一個關于年“體重”的游戲,旨在讓學生感受千克在生活中的簡單應用。開始先讓學生與同桌交流自己的體重是多少千克(這里不排除有說自己的體重是多少斤的,師要引導其把斤數按2斤等于1千克的換算關系換算成千克,并告訴其這是國際上通用的重量單位。)然后讓學生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同桌的體重。結合書中的練習,安排了認體重秤的內容,利用課件來學習認體重秤,本環節結束。
3、實際應用,加深理解。
在這個環節,根據本班學生實際,結合書中練習,我設計了知識性和趣味性與一體的6個習題,包括填空、連線、選擇、判斷和趣味故事等內容。這樣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加深對克和千克的理解。
4、全課總結,課外實踐。
教師以“這節課你都學會了什么”的問題,讓學生說出本節課學習的內容。然后出示“想一想”題:1千克的鐵和1000克的棉花誰重,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會到數學的趣味性和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七、說板書設計
由于本節課的重點是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所以把它寫在黑板的中間。我這樣板書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重點難點更加突出。
附板書設計:
克和千克
g kg
1千克=1000克 看
掂稱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老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學生的學習活動是數學的關鍵,根據班級學生的學情以及本堂課的任務,學生將會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他們會經歷觀察、實踐、估計等數學活動過程,初步學會用質量單位來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物體的質量,在與同伴合作中解決質量問題,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學生的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都將得以培養。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數學廣角》說課稿02-13
《數學廣角》小學數學二年級說課稿02-15
小學數學獲獎說課稿10-22
小學數學說課稿06-26
小學數學說課稿08-29
小學數學《折扣》說課稿06-12
小學數學《分類》說課稿02-10
小學數學《約分》說課稿12-24
小學數學《圓》說課稿01-05
小學數學《周長》說課稿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