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小學數學的教案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學的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的教案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已知圓的周長求圓的面積的解題思路與方法,理解
并學會環形面積。
2、培養學生靈活、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
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培養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教學難點:培養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環形教具。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課件出示)
1、口算:
32 42 52 82 92 202
2π 3π 6π 10π 7π 5π
3、填表
r d C S
3cm
9cm
10m
12.56m
填寫要求
(1)學生獨立計算,教師巡視進行個別指導。
(2)匯報解答過程及結果。
(3)周長是12.56時面積也是12.56,能說周長和面積相等嗎?
三、新知探究
(一)、教學環形面積。
1、結合實物光盤,課件出示題目要求
例2光盤的'銀色部分是個圓環,內圓半徑是
2cm,外圓半徑是6cm。它的面積是多少?
2、課件出示自學提綱:
(1)認真讀題,理解題意。分析已知條件及問題。
(2)想一想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3)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
3、小組匯報不同的解題思路。
解法1:環形面積=大圓面積-小圓面積
3.14×62 3.14×22
=3.14×36 =3.14×4
=113.04(平方厘米) =12.56(平方厘米)
113.04-12.56=100.48 (平方厘米)
解法2:3.14×(62-22)=100.48(平方厘米)
4、小結環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S=πR2-πr2或S=π×(R2-r2)
(二)完成做一做:
一個圓形環島的直徑是50m,中間是一個直徑為10m的圓形花
壇,其他地方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積是多少?
三、當堂測評(課件出示)
1、學校有個圓形花壇,周長是18.84米,花壇的面積是多少?
選擇正確算式
A、(18.84÷3.14÷2)2×3.14
B、(18.84÷3.14)2×3.14
C、18.842×3.14
2、環形鐵片,外圈直徑20分米,內圓半徑7分米,環形鐵片的面積是多少?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發現存在問題。
學生匯報解題方法及結果。
自我評價。
四、課堂小結。
1、這節課的學習內容是什么?
2、求圓的面積時題中給出的已知條件有幾種情況?怎樣求出圓面積?
已知半徑求面積S=πr2
已知直徑求面積S=π( )2
已知周長求面積S=π( )2
3、環形面積:S=π(R2-r2)
設計意圖:
1、重視教具的作用。在圓面積的教學中,在我帶領著學生利用教具進行操作,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主發現圓的面積與拼成長方形面積的關系,圓的周長、半徑和長方形的長、寬的關系,并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
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教學環形的面積計算時,我充分放手給學生,讓學生通過思考討論領悟出求環形的面積是用外圓面積減去內圓面積,并引導他們發現這兩種算法的一致性,同時提醒學生盡量使用簡便算法,減少計算量。
小學數學的教案2
【二年級】
課內知識:368-199等于多少呢?
課外趣題:按數字規律填出下圖中空缺的數:
【三年級】
課內知識:操場上的學生們進行隊列表演,他們排成了8行8列的正方形隊列,如果去掉一行一列,請問要去掉多少人?還剩多少人?
課外趣題:有7個數,它們的平均數是18。去掉一個數后,剩下6個數的平均數是19;再去掉一個數后,剩下5個數的平均數是20。求去掉的兩個數的乘積。
【四年級】
課內知識:(1686+1683+1689+1681+1691+1685+1687+1678)÷8等于多少?
課外趣題:若在等差數列2,5,8,…的每相鄰兩項中間插入三項,使它構成一個新的等差數列,則原數列的第10項,是新數列的第( )項。
【五年級】
課內知識:求4018和7257的最大公約數。
課外趣題:把一個自然數的各個數位上的數碼相加,所得的和若不是一位數,則再把它的各個數位上的數碼相加,直到和是一位數為止。將1—20xx這20xx個自然數都經過上述方法處理后,所得到的20xx個數中,2和3哪個多?
【二年級】
1.368-199等于多少呢?
解答:原式=368-200+1
=168+1
=169
2.按數字規律填出下圖中空缺的數:
解答:本題的規律為上面兩個數的和等于下面兩個數的乘積,因此應該填7。
【三年級】
1.操場上的學生們進行隊列表演,他們排成了8行8列的正方形隊列,如果去掉一行一列,請問要去掉多少人?還剩多少人?
解答:每行每列都有8個人,而這一行一列必有一個人是重復的,所以減少的人數是8×2-1=15(人),8×8-15=49(人)
2.有7個數,它們的平均數是18。去掉一個數后,剩下6個數的平均數是19;再去掉一個數后,剩下5個數的平均數是20。求去掉的兩個數的.乘積。
解答:第一個去掉的數是18×7-19×6=12,第二個去掉的數是19×6-20×5=14,這兩個數的乘積為12×14=168
還可以用移多補少的方法:18-(19-18)×6=12 19-(20-19)×5=14 12×14=168
【四年級】
1.(1686+1683+1689+1681+1691+1685+1687+1678)÷8
解答:原式=(1680×8+6+3+9+1+11+5+7-2)÷8
=1680×8÷8+(6+3+9+1+11+5+7-2)÷8
=1680+40÷8
=1685
2.若在等差數列2,5,8,…的每相鄰兩項中間插入三項,使它構成一個新的等差數列,則原數列的第10項,是新數列的第( )項。
解答:在每相鄰兩項中間插入三項,則原數列的第10項之前共插入了3×9=27項,故原數列的第10項是新數列的第10+27=37項。
【五年級】
1.求4018和7257的最大公約數。
解答:(7257,4018)=(3239,4018)=(3239,779)=(123,779)=(123,41)=41
2.把一個自然數的各個數位上的數碼相加,所得的和若不是一位數,則再把它的各個數位上的數碼相加,直到和是一位數為止。將1—20xx這20xx個自然數都經過上述方法處理后,所得到的20xx個數中,2和3哪個多?
解答:一個數除以9的余數就是它數字和除以9的余數,因此按照題目中的操作辦法,每個數最后都會變成它除以 9的余數。連續9個自然數除以9的余數都互不相同,20xx÷9=223……2,說明這20xx個數中除以9余2的有224個,余3的有223個,所以在最后得到的20xx個數中,2比3多。
小學數學的教案3
課 題:圓的認識
教學目標
1、給合生活實際,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圓,認識到同一個圓中半徑都相等、直徑都相等,體會圓的特征及圓心和半徑的作用,會用圓規畫圓。
2、通過觀察、操作、想象等活動,發展空間觀念。
教材分析
重點:在觀察、操作中體會圓的特征。知道半徑和直徑的概念。
難點:圓的特征的認識及空間觀念的發展。
教具:教學圓規 電化教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 觀察思考
1、(呈現教材套圈游戲中的第一幅圖)這些小朋友是怎么站的?在干什么?你對他們這種玩法有什么想法嗎?(從公平性上考慮)得到:大家站成一條直線時,由于每人離目標的距離不一樣導致不公平。
2、(呈現教材套圈游戲中的第二幅圖)如果大家是這樣站的,你覺得公平嗎?為什么?得到:大家站成正方形時,由于每人離目標的距離也不一樣導致也不公平。
3、為了使游戲公平,你們能不能幫他們設計出一個公平的方案?(學生思考)學生想到圓后,出示第三幅圖,提問:為什么站成圓形就公平了呢?(每人離目標的距離都一樣)
4、上面我們接觸了三種圖形-----直線、正方形、圓。其中圓是有點特殊的,你能說說圓與正方形等圖形的不同之處嗎?舉出生活中看到的圓的例子。
二、畫圓
1、你們誰能畫出圓來嗎?動手試一試。
2、誰來展示一下自己畫的圓,并說說你是怎樣畫的?畫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其他同學有想法可以補充。
3、思考:以上這些畫法中有什么共同之處?注意的問題你是怎么想到的?(固定一個點和一個長度,引出圓心和半徑)
三、認一認
1、教師邊畫圓邊講概念。(概念講解一定要結合圖形,并要舉一些反例)強調:圓心是一個點,半徑和直徑是線段。
2、半徑和直徑的辨認 。
四、畫一畫,想一想
1、畫一個任意大小的圓,并畫出它的半徑和直徑。想:在同一個圓中可以畫多少條半徑、多少條直徑?同一個圓中的半徑都相等嗎?直
徑呢?(放動畫)
2、以點A為圓心畫兩個大小不同的圓。
3、畫兩個半徑都是2厘米的圓。
4、把自己畫的圓面積在小組內交流。你們畫的'圓的位置和大小都一樣嗎?知道為什么嗎?
五、應用提高
討論:圓的位置和什么有關系?圓的大小和什么有關系?
六、作業
1、教材第5頁練一練
2、在平面上先確定兩個不同的點A和B,再畫一個圓,使這個圓同時經過點A和點B(就是這兩個點都在所畫的圓上),這樣的圓能畫幾個?(提高題)
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
不直接說出圓,把思考的空間留給學生
在畫圖中體會圓的特征
思考共同之處時再一次體會圓的特征
通過正反例的練習,加深對半徑和直徑的理解
動手操作,理解畫圓的關鍵是定圓心(位置)和半徑(大小)
鞏固提高,滿足不同學生要求
小學數學的教案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時、分、秒,知道1分=60秒,會進行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
2.初步建立時、分、秒的時間觀念,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教材說明
關于“時、分、秒”這一內容,本套教材分三個階段編排。第一階段是在一年級上冊,主要讓學生學會看整時和半時,初步認識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第二階段是在一年級下冊,主要讓學生會讀、寫幾時幾分,知道1時=60分;第三階段就是本冊教材本單元,主要教學時間單位“秒”,以及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具體內容的編排順序如下表。
在具體情境中感悟時間單位“秒”
↓
觀察鐘表,得出1分=60秒
↓
時間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
↓
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時間單位不像長度、重量單位那樣容易用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比較抽象,單位之間的進率也比較復雜。但是時間又時時伴隨著人們的生活。因此,教材從教學材料的.選擇到呈現方式,都十分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力求讓他們在實際情境中,體會時、分、秒的實際意義,掌握有關時間的知識。例如,“秒的認識”主題圖就選擇了家喻戶曉的春節聯歡晚會中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時的場景,“做一做”讓學生在活動中,親身感受“1分鐘有多長”和“1分鐘能做些什么”,練習中又編入了一系列與學生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以豐富學生對時間觀念的感性認識。
教學建議
1.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盡可能使數學學習活動與他們的生活實際相聯系。
初步建立時、分、秒的時間觀念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教材選用了許多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如練習十五中讓學生估計自己穿衣、刷牙、吃早飯、書包等的時間,寫己每天的作息時間,了解自己感興趣的電視節目開始和結束的時刻,等等。教學時,就要充分運用這些素材,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使抽象的時間概念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體會時、分、秒的實際意義,逐步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和意識。
2.重視直觀教學,充分發揮鐘表模型等教具、學具的作用。
由于時、分、秒之間的進率是60,而不是以前所學的十進關系,學生往往感到不習慣,這無疑給時間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帶來一定的困難。為此,教學時,應加強對鐘表的觀察,特別是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了多少;秒針走一圈,分針走了多少;以便讓學生積累豐富的表象,掌握時、分、秒之間的關系。
除了教材上選擇的素材和活動形式,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收集更豐富的材料,設計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對時間觀念獲得更充分的體驗。
3.本單元內容可以用3課時進行教學。
小學數學的教案5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60-61頁例1和“做一做”,練習十四的第1-3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理解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初步培養學生用聯系變化的觀點認識事物。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
教學難點:初步培養學生用聯系變化的觀點認識事物。
教具準備:投影片或小黑板若干塊,內容是:
①例1中的四個式子。
②小數點移動引起原來的數發生變化的規律(兩個方框中的內容。)
③兩個“做一做”中的題目。
一、復習舊知:比較下面兩組數的大小。
0.84○0.8402.54○25.4
教師提問:2.54和25.4這兩個小數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發現了什么?
二、學習新知
教師:我們看到2.54和25.4這兩個小數的數字相同,但是小數點的位置不同,2.54的小數點向右移動了一位變成了25.4,小數的大小就不同了。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小數點位置移動。
0.04米=()毫米
0.4米=()毫米
4米=()毫米
請一位同學到黑板前來填寫,其他同學做在課堂練習本上。學生填完以后,教師提出問題,進行小組討論:
(1)觀察黑板上的這幾個式子,第二個式子同第一個式子比較有什么變化?
(2)0.004變成子0.04,小數點向右移動了幾位?
(3)千分位上的4移到了哪一位上?4毫米變成40毫米擴大了多少倍?
指名讓學生說一說第四個式:同第一個算式比較;小數點有什么變化,小數值的大小有什么變化。
教師:把第二、第三、,第四個式子同第一個式子比較;你能發現什么規律?誰能試著說一說?
可先讓同桌學生互相討論一下;然后指名說一說。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教師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出示小數點向右移,原數擴大的變化規律,讓學生齊讀。
教師出示寫有教科書第60頁“做-做”題目的投影片(或小黑板),指名讓學生回答問題:
同0.372比較,3.72的`小數點向右移動了幾位。擴大了多少倍?372的小數點在哪里?
教師:我們已經發現了小數點每向右移動一位,原來的數就擴大10倍這樣的規律。現在我們再來觀察這四個式子(指例1的四個式子)。如果從第四個式于起,依次往上看,把第三、第二、第一個式子分別同第四個式廣比較,小數點是怎樣變化的?你能發現什么規律嗎?
進行小組討論
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教師進行總結概括,最后用投影(或小黑板)出示寫有小數點每向左移動一位,原來的數就縮小10倍的規律,讓學生齊讀。
教師用投影片(或小黑板)示教科書第61頁最上面的“做一做”的題目。指名讓幾名學生回答問題:
三、課堂練習
1.做練習十四的第1題。
讓學生讀題后,教師提問:把一個小數的小數點去掉是什么意思?原來的數是擴大廠還是縮小了?
2.做練習十四的第2題。
先讓學生按要求把變化后的數:寫在原來的數位上,然后指名讓學生說-說每一個數的小數點向左移于幾位.原來的數縮小了多少倍。集體訂正。
3.做練習十四的第3題。直接指名讓學生說一說,同3.54相比較,每一個數的變化情況,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板書設計:小數點位置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
0.004米=()毫米
0.04米=()毫米
0.4米=()毫米
4米=()毫米
課后附記:
小學數學的教案6
教學目標:
在具體的情境中,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含義,掌握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
進位,不退位)的計算,能正確進行計算,并在計算中初步體會加法的交換律。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聽故事嗎?(看圖講故事)
二、 探究新知
1、 學生看圖,結合老師講的小故事,自已提出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
師: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怎么解決自已提出的問題?
算式的結果是多少?
2、 小組討論交流計算方法。
討論:你是怎么算的.?
你是怎么想的?
誰能用小棒代替松果擺一擺?
(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出是怎么想的,并引導學生用小棒代替松果邊擺邊說,說一說是怎么樣算出得數的。)
3、 擺小棒,學生根據擺的過程說出相應的算式及結果。
(1) 教師擺小棒,學生根據擺的過程說出相應的算式及結果。
(2) 同桌一人擺小棒,另一人根據擺的過程說出相應的算式及結果。
4、 游戲:看誰算得快。
師:同學生喜歡做游戲嗎?誰想和老師一塊做游戲?
老師和學生做游戲。
老師舉卡片,學生搶答得數。如:
師:45+3=。
生:得48。
師:67-4=。
生:得63。
······
5、 練習
6、 課本第23頁第4題,初步體會加法交換律。
學生做完后,討論交流。
你發現了什么?
你能寫出一組這樣的算式嗎?
三、 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什么?
小學數學的教案7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18-119頁的內容,第119頁的“做一做”,練習二十七的1-3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知道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教具、學具準備:師生準備面積分別是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教師準備一些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幻燈片。并準備幻燈機。
教學過程:
一、教學面積的含義
1、認識物體的表面。
師讓學生摸一摸課本的封面、文具盒的面、課桌的面,指一指黑板的面、門窗的面。
師指出:像課本封面、文具盒面、課桌面和黑板、門窗面等,都是物體的表面。(板書:物體的表面)
2、認識平面。
師在黑板上畫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指名摸一摸它們的表面,使學生感知它們都是平面圖形。(板書:平面)
3、認識圍成的平面。
師出示下面的圖形:
讓學生指出哪些圖形是封閉的,哪些不是。告訴學生:封閉的平面圖形叫圍成的平面。(在“平面”前面板書:圍成的)
4、認識表面和圍成的平面的'大小。
(1)讓學生說說摸過的物體的表面哪個最大?哪個最小?
師指出:物體的表面、圍成的平面圖形,它們都有大有小。
5、師歸納面積含義。
物體的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二、教學面積單位的認識
1、用重疊的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
師用幻燈出示兩個寬相等而且長相差很少的長方形,讓生用眼觀察它們的大小,當生不能判斷時,師通過操作讓它們重疊起來,讓生分辨大小。
2、用數方格的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
師用幻燈出示一個長9厘米、寬4厘米的長方形和一個邊長6厘米的正方形,讓生判斷它們面積的大小。然后師通過操作把圖形分成同樣大小的方格。讓生通過數方格來比較大小。
3、認識面積單位。
師:在用數方格比較大小的時候,我們分成的方格的大小要一樣。我們經常使用的面積單位有三種: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認識平方厘米。讓生拿出1平方厘米的圖形,量一量它的邊長,告訴學生: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積就是1平方厘米。并讓學生說一說周圍有哪些物體的表面面積接近1平方厘米。
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測量物體的面積。讓生測量長3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并讓生說一說測量的方法。
(2)認識平方分米。(方法同認識平方厘米)
讓生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測量課桌的面積。
(3)認識平方米。讓生量一量黑板的邊長,認識到一頁黑板的面積正好就是1平方米。
讓生觀察教室周圍有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米。并引導學生測量教室的地面面積。
三、練習
1、練習二十七的1、2題。
2、練習二十七的3題。“做一做”的第3題。
四、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面積單位,知道了什么是物體的面積,認識了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讓生用手勢表示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比較
教學目的:通過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比較,使學生更清楚地認識面積單位,初步明確:1厘米、1分米、1米都是長度單位,都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長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積單位,都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面積。
教具、學具準備:小黑板、米尺、繩子和幾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提問:1、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用手勢比劃一下。
2、我們學過哪些面積單位?用手勢比劃一下。
板書課題: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比較
二、新授
1、比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讓學生畫一條1厘米的線段,問:這是什么單位?用它可以測量物體的什么?
讓學生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問:這是什么單位?用它可以度量物體的什么?
并讓生說一說1里面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師強調:1厘米是是長度單位,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長度。1平方厘米是面積單位,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面積。
2、比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讓生畫一條1分米的線段,看看1分米有多長。再讓生拿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摸一摸它的面,感覺一下它的大小。
讓生比較它們的不同。
3、比較1米和1平方米。
指名說一說1米和1平方米的不同。
4、小結:
師:從上面的比較我們知道了,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是不同的計量單位。測量物體的長短要用長度單位,測量物體的面積要用面積單位。
三、練習
1、做“做一做”第1題,讓學生指一指課桌面的邊長和面積。
2、做“做一做”第2題,讓生說出橫線上應填長度單位還是面積單位。
3、練習二十七的第4題,讓生自己完成,集體訂正。
4、練習二十七的第5題,讓生用4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書上的圖形,在指一指它的周長和面積,并讓生計量它們的周長和面積,問:它們的面積相等嗎?周長呢?
5、練習二十七的第6題,讓生自己在釘子板上圍成,師生共同分析周長與面積的關系,從中歸納出:周長相同的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不一定相同,其中正方形的面積最大。
6、練習二十七的第7題,先讓生觀察,再集體分析。
小學數學的教案8
小學數學《3的倍數的特征》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和掌握3的倍數的特征,能熟練判斷一個數是否是3的倍數。
【過程與方法】
經歷觀察、猜想、推翻猜想、再觀察、再猜想、驗證的過程,提升邏輯推理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猜想論證的過程中,體會數學的嚴謹性。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3的倍數的特征,判斷一個數是否是3的倍數。
【難點】3的倍數的數的特征的歸納過程。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復習導入:我們是如何研究2、5的倍數的特征的?
引出繼續利用百數表研究3的倍數的特征并出示課題。
(二)講解新知
組織學生在百數表中圈出3的倍數,提出問題:能否猜想3的倍數的特征會與什么有關?
學生發現從個位探究并不成功,教師順勢引導——單純橫著看找不到什么規律,還能怎么看;或是提示我們只看個位不行還能怎么看。引導學生發現“斜著看時,十位依次增大1,個位依次減小1,總和不變”。
組織學生小組討論,重點討論3的倍數對于個位是否還有特殊要求以及十位與個位的和有沒有什么規律,之后教師再組織學生反饋多次舉例驗證,便可以得出個位可以是任意數且十位和個位的和均為3的倍數。
提問學生應該如何找到3的倍數,引導學生發現總結規律的必要性。
師生共同總結得出:一個數各位上的數的和是3的.倍數,這個數就是3的倍數。
(三)課堂練習
1。判斷下面的數是否為3的倍數。
24 58 46 96
2。嘗試在每個數后面加一個數使這個三位數成為3的倍數。
(四)小結作業
提問:今天有什么收獲?
帶領學生回顧:3的倍數的特征;發現研究倍數的特征,方法卻各有不一,體會數學知識的多樣性。
課后作業:
思考什么樣的數字同時是2、3、5的倍數,并嘗試列舉1000以內的這種數字。
四、板書設計
小學數學的教案9
本單元教學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除法,內容包括口算、筆算、估算和解決實際問題四部分,詳見。
口算
幾百幾十的數除以幾十(商是一位數,沒有余數)
稍難些的兩位數乘一位數(積不超過100)和兩位數除以一位數
兩位數除以兩位數(沒有余數)
筆算
三位數除以兩位數(商是兩位數或一位數、商里有0或沒有0)
估算
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商是幾位數,商的最高位上可能是幾
解決實際問題
用除法計算的一步問題或兩步問題(分步解答)
四部分內容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在安排上以筆算為主線,讓各部分內容的教學交叉進行、有機結合。全單元內容大致分三段編寫:第一段教學兩、三位數除以整十數,在這一段里著重讓學生體會筆算的方法,同時教學幾百幾十的數除以幾十和稍難些的兩位數乘或除以一位數等口算。第二段教學三位數除以非整十的兩位數,著重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試商方法。第三段著重教學調商,同時教學口算兩位數除以兩位數以及估計三位數除以兩位數商的最高位上可能是幾。
1教學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以筆算方法為重點,由易到難,作了十分細致的安排;把口算、估算和筆算優化組合、融為一體;注意知識的實際應用。
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先教學商是一位數的除法,然后教學商是兩位數的除法,充分體現計算法則的形成過程。在商是一位數的除法里,以最容易的整十數除以整十數為起點,逐步發展到非整十數除以整十數和三位數除以整十數。在商是兩位數的除法里,從商的個位上不是0發展到商的個位上是0,充分展開了學生認知的建構過程。
(1)先口算或者先估算,然后教學豎式計算,有利于學生理解商的位置。
第1頁的例題第一次教學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教材先讓學生口算6020,在知道商是3以后再用豎式計算。試一試中9620的被除數是非整十的兩位數,而且有余數,教材用填方框的形式輔助學生進行豎式計算。15030是三位數除以整十數,讓學生獨立完成豎式計算。無論是例題還是試一試都把商為什么要寫在個位上作為主要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和討論,讓他們在本單元的學習中邁好第一步。由于筆算6020和9620、15030時學生已經知道商是幾,所以容易理解要寫在商的個位上的道理。
第3頁的例題在列出算式42030以后,先估計商大約是多少,在知道商是十幾的基礎上教學豎式計算。學生知道了商是十幾的數,就有條件理解為什么先算豎式里的42除以30,1為什么要寫在商的十位上等問題。例題下面的試一試讓學生算一算、比一比42040和4205,這兩題的商分別是兩位數和一位數,除的過程和步驟也不相同,引導學生初步體會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體會三位數除以兩位數豎式計算的要點是怎樣除以及商寫在哪里,第3頁在小組里說說,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可以怎樣算是這一段除法學習的小結。通過對例題和試一試的回顧,初步總結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在思考和交流中,學生自主構建計算法則,既獲得數學知識,又發展了數學思考。
(2)發揮驗算的作用,促進學習方式的改善。
第1頁例題是幾十除以幾十,且沒有余數,教材完整呈現了豎式。試一試中一道題是幾十幾除以幾十且有余數,另一道題是幾百幾十除以幾十。教材讓學生在變式情境中應用例題里學到的方法,并且在豎式計算后提示學生驗算一下,看看算得對不對。第3頁例題是第一次豎式計算商是兩位數的除法,教材在豎式里留出一半讓學生繼續算下去,也提出驗算的要求。這兩次驗算的意義不單是檢查豎式計算是否正確,更重要的是改善了學生的學習方式,降低了接受學習的比重,擴大自主探索和知識遷移的空間。在嘗試驗證的過程中發展推理能力,學會學習。在遇到新的數學問題時,往往可以通過合情推理得出數學猜想,然后尋找證據,得出證明。
第2頁的第3題、第4頁的第3題和第5頁的第3題都要求先計算再驗算。學生通過驗算能體會乘、除法之間的關系,及時發現和糾正除法計算時的錯誤。
(3)精心設計口算教學,努力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本單元教學的口算內容比較多,教材有針對性地作了安排,便于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經驗和能力,學習新的口算。①幾十的數除以整十數(如6020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交流算法,在算法多樣的基礎上引導從簡單的除法類推,并把這種算法向幾百幾十的數除以整十數(如12060等)遷移。這種意圖在例題和想想做做里能清楚地看到。②安排幾百幾十的數除以一位數與除以整十數的對比,幫助學生理清計算思路。第5頁第1題把2103和21030編成一組,學生可以從前一題商70、后一題商7體會這兩題在計算時的不同,從而進一步理解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算法。③口算兩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從比較容易的帶出稍難些的。第5頁第5題里的133,學生在三年級時已經能口算。135需要進位,比不進位的乘法稍難一些,是本單元教學的口算之一。教材讓學生先口算133,再口算135,引導學生把前一題的思路和方法遷移到后一題上,同時注意兩題在計算中的不同點,從而處理好不進位與進位的問題。除法的口算教學也作了類似的設計,242,學生已經能口算,342由于除的時候被除數十位上有余數,所以稍難一些,也是本單元教學的口算之一。教材讓學生先口算242,再口算342,調動起已有的口算與筆算經驗,提高口算能力。
類似9620、42050這樣的兩、三位數除以整十數,雖然教材都讓學生列豎式計算,沒有列入口算要求,但是,這些題的商實際上是通過口算得到的。而且,這也是筆算三位數除以非整十的兩位數時試商的重要基礎。教材中有許多這樣的除法題,如第5頁第2題先說出各題的'商是幾,再計算,讓學生在交流中掌握求商的方法。
(4)用學到的除法解決實際問題。
在教學兩、三位數除以整十數的計算的同時,教材里安排了許多用除法解決的實際問題。大多數問題的數量關系和解答方法在第一學段已經教學,學生完全有能力獨立解決。
第2頁第4題利用新學習的除法進行時、分、秒相鄰單位間的換算,這是以前沒有進行過的,要幫助學生掌握思考方法。如180分=?時,因為60分是1時,180分是3個60分(18060=3),所以180分等于3時。
第2頁第6題把73枚1元硬幣換成10元、20元紙幣。在認識人民幣時,學生根據人民幣的面值和生活經驗進行過這樣的換幣練習。現在再進行這樣的換幣,要聯系學習的除法計算7310=73和7320=313進行數學化的思考。
第4頁第4題是學生第一次解答已知長方形的面積和長的數量,求寬是多少的實際問題。教材希望學生按自己的想法求出長方形的寬,比如像90(4)=360這種思考也是好的。然后聯系乘除法的關系,列式36090計算,體會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這個數量關系。
有一點在教學時應該注意:本冊教材要求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用一句話回答問題。例題讓學生在答句中填數,練習時應要求學生寫出答句。
2改進試商和調商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逐漸形成計算技能。
(1)優化試商的教材結構,引導學生主動地試商。
第6頁的例題、試一試以及想想做做著重教學豎式計算三位數除以兩位數時的試商。試商歷來是除法教學的難點,過去往往采用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方式,把試商的方法講給學生聽,示范給學生看,逼著學生在模仿中學會試商。本單元教材優化試商的教學過程和方法,分五步進行:第一步,讓學生按教材提示嘗試計算19232,初步體會試商方法。例題在列出算式后,告訴學生32接近30,把32看作30來試商。并在豎式中除數的上面寫出30,然后讓學生獨立完成19232的計算。在這一步的教學中要注意兩點:(1)把除數32看成30試商的意思是,把19230的商作為19232的商進行計算;(2)商6必須和除數32相乘,不能和30相乘。第二步,讓學生通過驗算證實這樣的試商方法是合理的、可行的。第三步是試一試,讓學生獨立計算19239,被除數192不變,除數從32變成39,引導學生主動地把39看成40試商,再次經歷把除數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數試商的過程,體會試商方法。第四步,讓學生回顧例題和試一試的試商,初步總結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可以怎樣試商。第五步,在想想做做里安排說試商方法的練習,促進方法的內化。教材徹底改變了試商方法的灌輸式教學,通過必要的點撥和提出挑戰性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試商,這是編寫的亮點和創新。
第15頁你知道嗎介紹了一些其他試商方法,如同頭無除商八、九除數折半商四、五等。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學習使用,作為四舍五入試商方法的補充,體會試商方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但不是對全體學生的基本教學要求。
在練習二里加強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練習和估算練習,一方面能有效地提高除法計算的正確率,另一方面通過練習發展數感,為繼續教學調商作必要的準備。第6題先說出商是幾位數,再計算能促進學生進一步鞏固除法的計算法則。
(2)優化調商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進行調商。
如果試出的初商過大或過小都需要調商,調商作為試商的延續與發展,能有效地提高除法的計算能力。當被除數小于除數與初商的乘積時,則初商過大,應該調小些;當余數大于或等于除數時,則初商過小,應該調大些。教材沒有把這些知識機械地灌輸給學生,而是通過具體情境和現實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主動學習調商。學生在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中早已知道余數必須比除數小;他們在計算除法時,如果遇到商乘除數的積比被除數大,知道不夠減,這些都是教學調商可以利用的資源。
教材充分注意到調商是教學難點,把需要調商的兩種情況分別教學。先教學把過大的初商調小,再教學把過小的初商調大。教材都安排了例題和想想做做,并在練習三里進行調商的綜合練習。
教材第8、9頁的例題分別創設初商過大或初商過小的問題情境,激活學生已有的經驗,通過9乘34得306,272比306小怎么辦以及余數是36,除數也是36,商6對嗎這些問題揭示新的認知沖突,放手讓學生解決新的矛盾,從中體會什么是調商、為什么要調商以及怎樣調商。
第10頁例題后面的你能比較這兩題試商過程中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嗎?給學生很大的思考空間,他們可以從自身實際出發進行比較。如這兩題都把除數看成整十數試商,但34接近30、36接近40;這兩題都需要調商,但初商不恰當的具體表現是不同的,調商的方向也不同這些都要在充分的交流中相互補充、相互評價,逐漸深入和完善。
兩次想想做做都作了有層次的設計。先是根據豎式的試商情況說出準確的商,這是有關調商的專項練習,使學生對什么是初商過大、什么是初商過小有更清楚的認識。然后列舉一些計算除法經常發生的錯誤,讓學生識別并改正,提醒學生防止這些錯誤。最后是完整地進行除法計算和解決實際問題,既要試商,又要調商,使學生掌握除法的計算技能。
練習三里設計了一些計算題組,都有可以進行比較的內容。一是要不要調商的比較,如第1題每組的兩道題中,如果把除數都看作最接近的整十數試商,那么上面的一道題不需要調商,下面的一道題需要調商。如果在上面一題的基礎上看下面一題,就能直接得到適宜的商,簡化了調商的書寫過程。二是怎樣調商的比較,如第4題同組的兩道計算,分別出現需要調商的兩種情況。三是帶出新的口算內容,如第6題從123=36得出363=12和3612=3,其中的兩位數除以兩位數就是新教學的口算。
(3)加強估算,促進計算技能的形成。
在教學試商和調商的同時,教材在練習里多次安排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估算。大致有兩類估算題,一類是說出商是幾位數,如40381的商是一位數,89929的商是兩位數。這類估算是學生初步學會豎式計算之后進行的,通過判斷商的位數,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算法。另一類估算是估計商的最高位可能是幾。如果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商是一位數,那么這道除法題的商可能是幾;如果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商是兩位數,那么這道除法題的商可能是幾十多。這類估算是教學了試商和調商后進行的,通過估算能促進學生掌握試商、調商的方法,并形成一些技巧。這兩類估算中,前一類估算是基本要求,應力求全體學生都能正確地進行。后一類估算允許學生中有不同的思考,如第11頁第3題中的10818,有些學生通過試商估計得數是5,有些學生考慮到需要調商說出得數是6。這些學生的估算都是正確的,不要強求估算得數完全一致。
(4)結合計算練習,滲透一些運算性質。
第4頁第4題,在長方形地的面積360平方米不變的前提下,分別算出長是90米、60米、40米、30米或20米時,這塊地的寬。把長和寬對應著有序地填在一張表格里,要求學生觀察表格有所發現。這里滲透了除法的性質。
第5頁第6題通過填表和發現滲透了商不變的性質。
第13頁第6題通過計算與比較,滲透了除法的另一個性質。
教材設計這些內容有三個目的:一是提升計算時數學思考的品位。不但算出得數,還要仔細觀察和研究,從而對計算練習更有興趣,更專注地投入。二是可以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第4頁第4題發現的規律,如果應用到第5題,問題的解決將更簡便。三是為以后的學習作鋪墊。商不變性質將在五年級深入地學習,除法性質在本冊教科書的后面將應用于簡便計算。
教學這些內容要把握住滲透的要求,即要學生有所發現,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又不急于歸納成嚴密的數學結論。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說出大概的意思就可以了。
小學數學的教案10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北師大版試驗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112頁圓的周長。
【教學目標】
1、認識圓的周長,能用滾動、線繞等方法測量圓的周長。
2、在測量活動中探索發現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理解圓周率的意義用圓周長的計算方法。
3、能正確地計算圓的周長,能運用圓的周長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1、探索發現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
2、運用圓周長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具、學具準備】
1、每小組一根小繩、一個米尺、三個大小不同的圓片、計算器。
2、課件1:阿凡提與國王比賽A、B
課件2:圓的周長與直徑的商的關系
課件3:祖沖之有關資料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
一、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喜歡童話故事嗎?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阿凡提的故事。 國王多次受到阿凡提的捉弄,非常惱火。有一天,他又想出了一個新招,想為難阿凡提。國王從全國精選出了一頭身強力壯的小花驢要和阿凡提的小黑驢賽跑,并且規定小花驢沿著圓形路線跑,小黑驢沿著正方形路線跑。(課件出示小花驢和小黑驢賽跑)
50米
師:同學們看,比賽開始了 緊張的比賽結束了。今天的比賽誰獲勝了?
生:國王的小花驢獲得了勝利
師:可是,對于這場比賽小黑驢覺得很委屈,阿凡提也大喊比賽不公平。同學們你們覺得這樣的比賽公平嗎?
師: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生:他們的小毛驢跑的路程不是一樣長。
師:那到底他們的路程是不是一樣長呢?你們有什么好辦法來判斷一下呢?
生:量一量就知道了,
師:誰能說說正方形的周長和什么有關系,有怎樣的關系?
生:正方形的周長和邊長有關系,周長是邊長的4倍,
師:也就是說只要測出正方形的一條邊長就可以 知道正方形的周長,是嗎?那小花驢圍著圓形路線跑一圈的長度又是圓的什么呢 ?
師:有的同學反映可真快,對!這就是圓的周長,這也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內容。(板書課題)誰能說一說什么叫圓的周長?同桌可以交流一下。
得出:圍成圓的曲線的長叫圓的周長。
二 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發現測量圓的周長的不同方法
師:下面請同學們把準備的圓拿出來,那圓的周長指的是哪一部分的長,同桌互相比畫一下。
師:好,想一想圓的周長怎樣測量?(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
師:把你的好方法在小組內交流一下。
(上臺交流測量的方法)
生:我們的方法是用線繞圓一周,然后量出線的長度就是圓的`周長,
生:我們小組覺得直接用米尺繞圓一周就可以讀出圓的周長。
生:我們把圓沿著尺子滾動一周,這一周的距離就是圓的周長,
生:我們小組還有不同的方法,我們是用線量出圓周長的一半在乘以2,就可以求出圓的周長。
師板:線繞、滾動、拉直 化曲為直
(2)探究發現圓周率和圓的計算公式
師:我們同學真是太棒了,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找到這么多的好方法。那我們能不能用這些方法測量出圓形跑道的周長是多少?
生:不行,圓太大了,測量不出來!
師:哦,太大了不容易測量。那大家看,老師畫一個小圓,你能不能幫老師測量出來它的周長?
生:有些圓的周長沒辦法用繞線和滾動的方法測量出來
師: 那咱們能找到一種更簡便、更科學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嗎?
師:我們知道正方形的周長和邊長有關系,周長是邊長的4倍,那么圓的周長和什么有關系呢?
生:圓的周長和圓的直徑有關系,直徑越長圓越大,所以周長也就越大,
師:有道理!那大家來猜一猜,周長和直徑有怎樣的關系?
生:周長是直徑的2倍, 生:他們一樣長, 生:我覺得這個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4倍)(3.5倍)
師:大家猜得可真起勁呀!那到底圓的周長和直徑有什么關系呢?怎么才能知道?
生:動手量一量,算一算,
師:說的真好,這可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動手做來驗證一下。同學們想試試嗎?每組拿出大小不同的三個圓,你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測量。聽好要求:1、小組同學作好分工,選好測量員、記錄員、匯報員。2、記錄員要及時地把測量員測量的數據記錄在書上的表格里。3、可以用科學計算器幫忙算一算周長和直徑的商。
3、可以用科學計算器幫忙算一算周長和直徑的商。
師:好,現在我們來交流一下你們的實驗結果。
生:實物展臺交流。
師:大家仔細觀察分析,看能發現什么?
(厘米) 圓的直徑
(厘米) 周長與直徑的商
(保留兩位小數)
生:我發現了這三個圓的大小雖然不一樣,但圓的周長和直徑的商都是三點幾。
生:所有圓的周長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
師:看來大家的發現都一樣,那我們再來看看電腦小博士是不是也發現了這樣的規律?(課件直觀展示三倍多一點)
生:圓不論大小,它的周長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些。
師:說得真好。圓不論大小,它的周長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些。這是個固定不變的數,!你們的這個發現和許多大數學家的發現不謀而合,
師:人們通常把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這個比值叫做圓周率,用字母表示。(板書:圓的周長直徑=圓周率)
師:關于圓周率,大家都知道什么?你說,
生:我知道我國古代有個數學家較祖沖之好象和圓周率有關系,
師:老師也收集了一些有關的資料,大家想看嗎?
看屏幕,這就是祖沖之,(課件介紹祖沖之 )
師:我們通過圓的周長除以直徑得到了也就是圓周率(板書:Cd=)你能通過圓的直徑求它的周長嗎?用字母表示出來。通過半徑能求圓的周長嗎?
生回答、師板書:Cd= C= C=d
d=2r C=2 C2=r
小學數學的教案11
教學目標:
1、學生經歷探索日常生活中各種有規律的現象,初步體會和認識這種現象和其中的簡單規律,并能將這種認識應用到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系。
2、觀察、猜測、操作、驗證以及與他人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周圍事物,激發學生對數學問題的好奇心,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
3、同伴合作,自己動手,結合各自的生活經驗,展現聰明才智,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
認識并能找出圖形或數字的變化規律。
教學難點:
發現并創造出有新意的排列規律,培養學生的交流意識和創新意識。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有規律和無規律圖形兩組,紅色圓形、黃色三角形、藍色正方形各10個。
教學流程:
一、在"猜一猜"中感知規律
1、師:請小朋友猜一猜下一個是什么圖形?
(1)先出示沒有規律的一組
(2)再出示有規律的一組。
師:為什么你們第一組猜不到,而第二組能夠猜到?
2、板書課題:找規律
(根據兒童愛猜的心理,首先讓學生猜沒有規律的圖形,學生猜不準,接著讓學生猜有順序的圖形(即有規律),學生一片高興,這樣有意識地按規律呈現,讓學生對比猜測中意會,積累感性經驗,從而初步感知規律。這樣的設計,從學生角度出發,充分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正確把握學生的起點,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思考、嘗試的機會,在猜想中感知規律存在的同時,初步感知了規律的價值。)
二、探究中發現規律
1、師:(指著有規律一組的圖形)那這組有什么規律呢?
生:都是按三角形、圓形、正方形,再三角形、圓形、正方形……這樣的規律排列的。
師:你是從形狀上來觀察的。如果給它們分分組的話,分到哪里好?
(教師邊說邊板書:1、1、1、1、1、1、1、1、1)
2、小結:小朋友真厲害,發現了這組圖形不僅在形狀、顏色上有規律,而且在數量上也是有規律的。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不滿足于學生作淺層的規律描述,而是不斷地促使學生對同一個生活原型,即具有一定規律的圖案進行觀察和提煉,從不同角度獲取里面隱含著的數學信息和規律,并加以符號化,使學生對這組規律的認識經歷了"感官描述(具體的形狀、顏色)----文字表述(它們都是一種一個的)----符號表達(數學語言)"的不斷數學化的過程,因而使并非具有鮮明數學特色的內容的教學過程具有了濃厚的數學味。)
3、師:如果給你一些,你能擺出其他的規律嗎?先自己獨立思考一下,再小組進行交流。 1小組合作擺規律。
2展示學生作品:△○○□□□△○○□□□△○○□□□
師:說說它的規律與剛才的有什么不同?
(學生從形狀、顏色、數量上表達規律。)
師:誰能用自己的動作表現上面的規律?
(生上臺表演)
師:看來動作中也有規律。
(依次展示其他小組的學生作品,學生互相間評價,提問和介紹擺的規律。)
(讓學生動手擺學具,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拼擺出規律的圖案。這樣,學生
的思維就能更好的發散,創設出更多、更復雜的規律,培養了他們的大膽創新意識,這個環節體現了新標準"玩中學、做中學"的新理念。)
4、解密碼:老師這兒有一組有規律的密碼,它的開頭是1、3,你猜接下來是什么?(學生動手寫下來。)
生1:1、3、5、7、9、……
生2:1、3、1、3、1、3、……
生3:1、3、6、10、15、……
生4:1、3、7、13、21、……
生5:1、3、4、7、11、18、……
展示學生的作品,并說說其中的規律。
(設計"解密碼"這一環節,很自然地將學生從具體圖形中發現規律,升華到數字排列的規律,這是一個從具體圖形抽象到數的'過程,促使他們完成對知識的理性概括。)
三、在創造中理解規律
師:圖形有規律,動作有規律,數字的排列也有規律,那你還能創造出一些規律嗎?你可以用筆寫下規律,也可以用水彩筆畫規律,也可以用動作或聲音表示規律,看看誰創造的規律多一些、美一些?
生1:上中下上中下上中下……
生2:abcabcabcabc……
生3:快樂快樂快樂……
……
(讓學生用動作、聲音或畫畫等等來創造規律,讓各個層面的孩子都有展示的空間,讓孩子們意識到規律是在圖畫、聲音、動作、顏色等多方面存在的,是很奇妙的,同時也加深了對規律的理解。)
四、在生活中尋找規律
師:在我們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規律呢?
(課件演示:家具裝飾、古文物、少數民族的服飾、項鏈、跳舞的小朋友……學生被眼前的美麗圖案吸引住,不時發出"啊"的聲音。)
師:美嗎?為什么會美?
師:看來規律不僅可以告訴我們接下來的圖形或數字是什么,還可以給我們美的享受,我們生活中就因為有了規律,我們的生活才會如此美麗,生活中還藏著許多有規律的事物,期待小朋友更多地發現。
(本課的教學沒有停留于尋找規律和創設規律上,而是適時引導學生回到生活,尋找和欣賞日常生活中的類似規律。使學生從規律之美感受數學之美,獲得靈活性的思維磨煉。)板書設計:
找規律
△○□△○○□○△
△○□△○□△○□
1、1、1、1、1、1、1、1、1、
△○○□□□△○○□□□△○○□□□
1、2、3、1、2、3、1、2、3……
1、3、5、7、9……
1、3、1、3、1、3、……
1、3、6、10、15、……
1、3、7、13、21、……
1、3、4、7、11、18…
小學數學的教案12
一、教學內容
教材分以下四段:
例1教學分數的意義和分數單位;
例2、例3教學真分數和假分數,例4、例5教學用分數表示兩個數量的關系;
例6教學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用分數表示除法的商;
例7、例8教學把假分數化成整數或帶分數,例9、例10教學分數和小數的互化。
二、教材編寫特點和教學建議
1.利用已有經驗,逐步抽象分數的意義。
蘇教版全套教材共安排了三次“認識分數”。前兩次分別在第一學段的三年級(上冊)和(下冊),主要是借助直觀形成對分數的初步認識,本單元是第三次,側重抽象地認識和理解分數的意義。三年級(上冊)主要教學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三年級(下冊)主要教學把一些物體組成的整體平均分成幾份,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在本單元的教學中,要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逐步抽象出分數的意義。
第一,借助直觀圖,喚起對分數的已有經驗。教材先出示四幅直觀圖,平均分成了幾份,讓學生用分數表示圖中的涂色部分。這四幅圖被平均分的對象分別是一個物體、一個圖形、一個計量單位和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為學生概括單位“1”提供不同的素材。在學生用分數表示后,還要結合直觀圖說說每個分數表示的意義。
第二,抽象出單位“1”。對單位“1”的認識是理解分數意義的重要內容,也是分數意義由直觀層面發展到抽象層面的體現之一。教材借助上面提供的素材,讓學生有意義地接受單位“1”的概念。把自然數1作為建立單位“1”的臺階有兩個原因:一是被平均分的對象都是1個,1個用自然數1表示,學生容易接受;二是由自然數1抽象成單位“1”,降低了認知坡度。教學時,可以舉一些例子,讓學生說說能否看成單位“1”。比如,一個學生、一個小組的學生、一個班級的學生、全校的學生等,讓學生更充分地體會單位“1”具有很強的概括性,可以根據具體情境來判斷。借此,讓學生更明確分數與整數1之間的關系。
第三,結合直觀圖,用單位“1”表達分數的意義。分數的意義中,除了單位“1”比較抽象外,還應概括出都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教材通過大象博士的問題,再結合直觀圖,讓學生用“上面的分數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幾份,表示這樣的幾份”這樣的方式來描述,為進一步抽象分數的意義作好鋪墊。
第四,抽象出分數的意義。在學生結合直觀圖,從單位“1”的角度對分數的意義有了進一步認識后,可以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嘗試概括分數的意義。引導的方法是讓學生比較這些分數的共同點,即都是把單位“1”平均分的,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不同點,即分的份數不一樣,告訴學生可以用“若干份”來表示。同時,教學分數單位的概念。
2.以分數單位為生長點,理解真分數和假分數。
為了讓學生理解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教材注意以分數單位為生長點,安排了操作和比較的活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在教學時應注意:第一,通過涂色,有序地表示一些真分數和假分數,感受真分數到假分數的分數大小變化。從、到,學生感受到表示的是4個,表示的份數正好是整個單位“1”;再到5個,由于1個圓只能表示4個,所以5個需要兩個圓,這一認識十分重要,不僅能直觀感受的意義,而且有利于認識帶分數以及假分數化成帶分數的方法。在此基礎上,繼續讓學生涂色表示、和,感受真分數和假分數的實際意義。第二,加深對分數單位的認識。畫圖是對分數大小的'直觀感受,通過畫圖,學生可以清楚地認識到不同分數所含有的分數單位。第三,及時比較,對例題中的分數進行分類。學生可能根據分子與分母的關系大多分成三類,從分類的角度來說,是可以的。在此基礎上,揭示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概念。教材在練習七中的第1題,讓學生借助數軸體會真分數、假分數與1的大小關系,進一步充實對真分數和假分數的認識。
3.借助直觀圖,完善對分數意義的認識。
分數既可以表示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也可以表示兩個量之間的關系。后者是分數意義的拓展。教材在學生理解分數意義的基礎上,借助直觀圖,例4說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例5已知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畫出這個數。通過這兩題的教學,讓學生加深對單位“1”的理解。這一內容的編寫也是蘇教版教材的創新,既是對分數意義的必要補充,也突出了單位“1”對數量關系的影響,對學生學習用分數乘除法解決實際問題非常有幫助。
在教學39頁例4時,一要讓學生看圖充分交流。教材呈現的兩種想法,第一種想法先進行比較,再得出分數;第二種想法得出分數的同時進行比較。二要通過交流,讓學生明確都要把紅彩帶平均分成4份,是把紅彩帶看作單位“1”的。“試一試”在例題教學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幾分之一的基礎上,教學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
在教學第40頁例5時,要讓學生聯系的意義,通過畫圖,發現綠彩帶有5份這樣的長度。還可以讓學生看圖比較例4和例5,發現都是把紅彩帶看作單位“1”的,都平均分成了4份,另一個量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它的幾分之幾。加深對兩個數量之間關系的體會。“試一試”在這兩個例題的基礎上及時進行了提升,讓學生比較兩個數量,以不同的數作單位“1”,體會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
隨著學生對分數意義的體會不斷加深,教材在“整理與練習”中,第53頁第10、11題直接讓學生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實際問題。
4.通過不完全歸納,探索分數與除法的關系。
分數與除法關系的教學,教材安排了兩次探索活動,引導學生逐步探索。教學時注意下面幾個問題:
第一,讓學生結合場景圖初步知道分得的不滿1塊,結果用分數表示;
第二,為學生提供可供操作的學具,如圓片,讓學生自主探索把3塊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的結果,通過合作交流,明確3個塊和3塊的都是塊;
第三,獨立研究把3塊餅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的結果,并在小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第四,觀察3÷4=和3÷5=這兩個等式,用不同的方式表示除法與分數的關系;
第五,告訴學生可以用字母表示。
5.合理地安排假分數化成整數或帶分數以及分數與小數的互化內容。
把假分數化成整數或帶分數以及把分數化成小數都是分數與除法關系的運用。教材合理地對這一內容作了安排。在例7中教學把假分數化成整數,并引導學生發現這類分數的特點;接著介紹帶分數,并借助直觀的數軸讓學生有意義地接受帶分數的意義。在此基礎上,例8讓學生自主探索把假分數化成帶分數;并引導學生溝通假分數化成整數或帶分數的一般方法,都可以用除法。這里需要說明一點,教材只教學把假分數化成整數或帶分數,一是帶分數的教學有助于學生對假分數數值的理解,二是由于課標刪去了有關帶分數的計算,所以沒有必要教學帶分數化成假分數。
在例9中,教材呈現了比較分數與小數大小的情境,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分數化成小數的實際作用,學習分數化成小數的方法。小數化成分數相對比較容易,教材在例10中安排,讓學生運用小數的意義進行思考。
小學數學的教案13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在二年級下冊學生已經認識和掌握了萬以內數的基礎上教學的,對億以內數的認識既是萬以內數認識的鞏固和擴展,也是后面學習含億級數的基礎。教材首先呈現20xx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六個省市自治區的人口數大數讓學生初步感受大數在生活中的應用。以北京市人口為例,引導學生結合計數器撥珠數數認識“十萬”“百萬”“千萬”“億”,以及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接著教材給出億以內數級和數位順序表,讓學生利用數位順序表說出每個數位上的數表示多少,理解“位值”的概念。練一練第1題,讓學生一邊撥數一邊數數,體會“滿十進一”,培養學生數感,第2題利用兩個直觀形象的素材,使學生通過想象感受1億有多大。
【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認識萬以內數的基礎,學生平時通過觀察和發現,已經接觸過生活中大數樂,具備利用已有學習經驗學習新知的能力,能通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溝通萬以內數和億以內數之間的聯系。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大數,進一步認識“萬、十萬、百萬、千萬、億”等計數單位,認識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
2.掌握數位順序表,認識數位、數級,理解“位值”的概念,感受我國“四位一級”的計數習慣。。
3.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和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認識計數單位、數位、數級以及十進制計數法。
【教學難點】:利用數位順序表,理解“位值”的概念。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出示計數器)
談話: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位老朋友。認識它嗎?(計數器)
1、復習計數單位:
提問:計數器上的個、十、百、千、萬是我們以前學習過的?對,計數單位!
2、復習“滿十進一”:
提問:在計數器的某一位上最多能撥幾顆珠子?強調:滿十進一。
3、復習萬以內數的讀法及組成:
提問:在屏幕的計數器撥出3003,怎么撥?
回顧撥法:從高位起,哪一位上有幾就撥幾。
追問:2個“3”表示的意思相同嗎?指出:3在不同的數位表示的大小也不同。
二、溝通聯系,建構知識
談話:同學們,生活中還有許多數,20xx年我國進行了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次普查中這六個省市、自治區的人口數據。
出示例題圖,提問:看到這些數你有什么感覺?
揭示課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樣的大數。(板書課題:億以內數的認識。
出示北京市人口:13819000
1、認識計數單位
(1)提問:在屏幕上的這個計數器上能表示出北京市的人口數嗎?為什么?
談話:看來,要表示出比萬還要大的數,計數器要進行拓展。
(2)我們一萬一萬地數,這是2萬、3萬、4萬……9萬再添一顆珠子就是多少?滿十進一,產生一個新的計數單位,它是什么?十萬!十個一萬是十萬。
繼續十萬十萬地數,二十萬、三十萬……九十萬,再添十萬,一百萬!滿十進一,1 0個十萬是一百萬,現在的一顆珠子表示多少?
一百萬一百萬地數,兩百萬……,十個一百萬是一千萬。
一千萬一千萬地數,十個一千萬是一億。
(3)通過撥珠數數,我們又認識了幾個新的'計數單位,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它們之間的關系。
(4)提問: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有什么關系?對!滿十進一。
2、認識數位順序表
(1)談話:計數單位所在的位置叫做數位,計數單位增加了,數位也相應地要進行拓展。
(2)拓展數位順序表
提問:根據新增的幾個計數單位,說出它們對應的數位?
填好后一齊讀一讀。
(3)提問:學了這么多數位,怎么才能很快地記住它們呢?
(4)介紹數級:利用數位之間的對應關系,為了方便計數,人們把從右往左數每四個數位分為一個數級。
追問:你知道個級包括哪些數位嗎?萬級呢?億位等4個數位分為?
3、撥數,并說出數的組成
談話:計數單位增加了,數位也進行了拓展,我們再來研究剛才的數。
(1)你能在拓展后的計數器上撥出北京市的人口數了嗎?撥之前先想一想,根據以前的經驗,怎么撥?對,哪一位上有幾就撥幾顆珠子。
動手撥一撥。
(請你來,一邊撥一邊說你是怎么撥的
撥完后提問;8在哪一位?表示多少?9呢?誰還能說說其他數位上的數各表示多少?
(2)西藏人口數:2616300人,一邊撥一邊說說你是怎么撥的。
四川人口數:83290935人,撥好后和同桌說說你是怎么撥的。
(3)談話:。北京市人口數:13819000包含了幾個數級?個級上的數表示多少個一,萬級上的數表示多少個萬。說來說說這個數是由多少個萬和多少個一組成的?
提問:西藏人口數92560000和四川人口數19250000分別是由多少個萬和多少個一組成的呢?
(4)獨立撥一撥河南、新疆、黑龍江的人口數。
同桌互相檢查撥對了沒,互相說說每個數各表示多少個萬。
提問:仔細觀察,這三個數有共同點嗎?
小結:這些數的個級上都是0,是整萬數,都可以說成由多少個萬組成。
4、回顧整理,建構新知
談話:學了這么多有關數的知識,我們一起來整理一下。
回顧小結:為了研究更大的數,我們一起認識了新的計數單位,知道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還學習了計數單位所對應的數位,從右往數,每4個數位分為一級,個位十位百位千位分為個級,萬位十萬位百萬位千萬位分為萬級,接下來的4個數位分為億級……利用數位順序表我們能計數器上撥出大數,并且知道大數是由多少個萬和多少個一組成的。
三,練習提升,培養數感
下面就用咱們學到的知識,繼續撥一撥數一數。
1、做一做第1題。
一萬一萬地數,從九十六萬數到一百零三萬。
十萬十萬地數,從七十六萬數到一百萬
一千萬一千萬地數,從八十萬數到一億。
師生一起邊撥邊數,數完后提問:數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2、鞏固數位順序表的認識。
提問:回顧數位順序表,你能獨立地填一填嗎?
3、感受大數的大小。
四、總結收獲,課后延伸
1、談話: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提問:還有更大的數嗎?
出示我國總人口數:1295330000人
這個數你認識嗎?數一數,它是一個12位數,關于它和更多數的知識,我們后面再去學習!
小學數學的教案14
設計說明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關于估算的學習目標是“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要落實這一目標,教師首先要充分認識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廣泛應用,認識估算對學生數感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在本課的設計中,首先創設情境,引出問題,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許多問題的解答要用到除法估算來完成。然后讓學生根據已有的估算經驗,自己嘗試著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對除法估算有一個建構的過程。緊接著讓學生歸納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面對具體情境進行估算,通過對“每天的住宿費大約是多少?”和“多少個紙箱能裝下?”這兩個問題的分析,培養學生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和父母外出旅游時留心在賓館每天的住宿費大約是多少錢了嗎?
1、課件出示教材29頁例8。 思考: (1)從例8中你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要解決什么問題? (2)問題中的“大約”是什么意思? (生根據已有的經驗自由發言,大約就是大概的意思,結果要進行估算,得數不能用“=”連接,要用“≈”連接) (3)鼓勵學生分析題意,獨立列出算式,并說一說這樣列式的理由。(267÷3) 師強調說明:問題中“每天的住宿費大約是多少錢?”不需要算出準確結果,只需要進行估算,求出近似值就可以了。
2.揭示課題。 這樣的問題該怎么解決呢?這節課我們就應用除法的估算來解決問題。(板書課題)
⊙自主預習,探究算法
1.引發思考。 師:你會估算267÷3的結果嗎?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1)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根據學生的匯報進行板書。 ①267≈300 300÷3=100(元) 267÷3≈100(元) 答:每天的住宿費大約是100元。 ②267≈270 270÷3=90(元) 267÷3≈90(元) 答:每天的住宿費大約是90元。(看除數,想口訣) (2)引導學生觀察對比,小組討論兩位同學的解答合理嗎?為什么? ①因為不需要算出準確的錢數,所以兩種結果都是合理的。 ②第二種方法估算的結果更精確一些,準確結果應該比90少,比80多。 (3)總結估算的方法。(課件出示)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估算,一般先把被除數看作與它接近的整十、整百、幾百幾十、幾千幾百的數,除數不變,再口算出結果。 (4)明確:解決同一個問題,如果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就可以采用。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和探究使學生明白,估算時要看除數,想口訣,找到和被除數最接近的整十、整百、幾百幾十或幾千幾百的數,選擇合理的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
2.解決問題。(課件出示教材30頁例9) (1)引導學生分析題中的數量關系,說出題中的已知條件和要求的問題。 (2)問題中的“夠裝”是什么意思? (3)小組合作交流,說出自己的想法,根據學生的匯報進行板書。 ①182≈180,182÷8>20,需要的紙箱肯定超過20個,所以18個紙箱裝不下182個菠蘿。 ②18≈20,20×8=160(個),20個紙箱只能裝160個,所以18個紙箱肯定裝不下。 (4)組織學生對以上的`估算過程和方法進行比較。(課件出示) 第一種方法與例8的把被除數看作和它接近的幾百幾十數的方法一樣;第二種方法是把紙箱數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數,再乘每箱裝的菠蘿個數,然后和菠蘿總數進行比較。 設計意圖:教學中,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更多的估算空間和交流機會,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自主探索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30頁例9下面的問題:多少個紙箱才能裝下?(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解答)
2.完成教材31頁1題。 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估算的一般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3.完成教材31頁2題。 引導學生分析題意,感受估算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只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就可以把學到的數學知識更好地應用到生活中。
小學數學的教案15
課標內容
有關10的加減法在計算教學中比較重要,它是10以上數的認識和10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基礎。本節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學生可以初步理解得數是10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發展學生的數感。
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得數是10的和相應的減法
2能用得數是10的加減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語言表達,合作交流的能力
重點難點
10的'組合和分成
教學方法
直觀演示法
教學用具
學具,一盒乒乓球,10個一角硬幣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知。
1、:小朋友們,老師今天帶來了幾個蘋果,我們一起來數一數。(邊數邊貼,并且用1,2,3標出)8,9。這些都是我們的老朋友,在貼上一個蘋果,它是多少?是怎樣表示的?
2、把10和其他幾個數字進行比較,看它們有什么不同。
3、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地方藏著10。(例如10個手指頭;一盒乒乓球有十個;一元錢有10個一角等。
4、揭示課題:生活中有那么多10,今天我們就用10來分蘋果。
出示課題:分蘋果
二, 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師:老師今天帶來了10個蘋果,想把它分成兩堆,該怎樣分呢?我們大家一起來分分看。
(1)師生共同參與分蘋果,例如1個和9個。看到這兩堆蘋果,你能想到什么數學問題?(1+9=10/9+1=10)
(2)還可以怎樣分?同桌一起分一分,擺一擺,其中一同學把發現的數學問題記錄下來。
(3)全班交流找到的數學問題,并把問題呈現在黑板上。
(4)看到這些加法題,小朋友們能想到相應的減法題嗎?開動腦筋,我們一起寫一寫。
2、小朋友還記得手指頭游戲嗎?老師出“1”,小朋友出?可以組成10?現在同桌互相考一考,玩一玩,看看誰是我們班的小機靈,做的又對又快。
三,練習鞏固。
1、現在打開書本40頁,我們來連一連。
(第1題:哪兩盤合起來是10個?連一連)
2、爬臺階
師:看,小老鼠正拿著1塊大骨頭引機靈狗上樓梯,總共有10級臺階,小狗爬到第2級,還有幾級?.......你能用數學表示嗎?
(1)同桌互相完整說一說,帶上自己的描述性語言
(2)剛才你的同桌是怎樣說的?
3、說一說,填一填。
(1)師:小朋友看到右邊的表格沒,你會填嗎?
(2)同桌互相檢查
(3)你能用像“機靈狗爬臺階”這樣的故事來說一說小貓釣魚嗎?回去向你的同學、爸爸媽媽說一說。
四、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在生活中你用的上嗎?
五、布置作業
練一練第2題
通過學生間的合作、探究,并親手將學習成果展現出來,使學生充分感受學習的樂趣,體驗成功,建立學習自信心。
數學游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鞏固10的加減法。
初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傾聽和敘述。
【小學數學的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的教案07-02
小學數學教案小學數學課教案08-22
小學數學教案 小學數學課件教案08-23
小學數學《數學廣角》教案06-18
小學數學教案:用數學08-25
小學數學優秀教案01-16
小學數學教案08-24
小學數學試講教案09-27
小學數學除法教案12-17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