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三年級下冊數學面積教案

時間:2024-05-30 14:06:04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級下冊數學面積教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下冊數學面積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三年級下冊數學面積教案

三年級下冊數學面積教案1

  一、學情分析

  這些內容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小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學好本單元的內容,不僅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為以后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學好本單元,利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等圖形的特點,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觀察、測量、估算、概括、推理等技能來學習本單元的知識,收集、分析、處理學生在生活中會遇到一些與面積單位有關的常識,如:我家的面積是100平方米,每平方米的房價是3500元等,但學生頭腦中并沒有形成面積單位的概念,在學生看來面積單位比長度單位更抽象、更不易理解。因此,在認識面積單位時要讓學生在自己的身體上或者生活中找到與面積單位大小相近的面,這樣聯系生活實際來理解和記憶面積單位,會讓學生較快地在頭腦中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學生建立面積單位表象后,再讓學生運用所學的面積單位估計生活中物體表面的大小,在應用的過程中使學生對面積單位的認識更加深刻。

  二、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使學生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引進統一的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頃,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2.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面積》教學案例:使學生探究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獲得探究學習的經歷;會應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能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三、教學重點

  1.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2. 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交流發現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掌握

  面積計算公式。

  3. 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及掌握相鄰面積間的進率是100。

  四、教學難點

  1.使學生建立面積的概念,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2.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3.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4.面積概念及常用的面積單位形成的過程。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5.掌握相鄰面積間的進率是100。

  五、單元課時安排

  第1課時P71-74頁、練習十八第1、2題

  第2課時P74-75頁例1、練習十八第3、4題

  第3課時P77-78頁例2、3;練習十九第1-4題

  第4課時練習課P80-81頁;練習十九第5-11題

  第5課時P82-83頁

  第6課時P84-85頁

  第7課時P86-87頁(整理與復習)

  六、教材說明和教學建議

  教材說明

  1.本單元的內容結構及其地位作用。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包括四部分:面積和面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這部分內容的結構如下:

  這些內容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小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學好本單元的內容,不僅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為以后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2.教材編寫特點。

  (1)展現概念的形成過程。

  本單元的概念較多,也較重要。為幫助學生建立概念,教材較充分地展現了概念的形成過程。如,面積概念,是本單元的一個重要起始概念,教材從比較封面的大小和比較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入手,由直接比較到間接比較,以利于學生通過多種比較活動,在獲得多種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抽象出面積的概念。

  (2)重視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

  形成常用面積單位的表象,也就是形成常用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觀念。這對學生鞏固面積的概念,學會根據實際情況選用適當的面積單位,以及進一步形成關于面積的估測能力,都有重要意義。教材除了介紹每個面積單位時,說明它的含義之外,還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用手比劃等多種方式,讓學生感受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實際大小,初步形成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表象。進一步,再讓學生經歷各種估計面積的實踐活動,來鞏固表象。

  (3)強化概念的比較辨析。

  這是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確分化,加強記憶的有效措施。以面積單位為例,教材所采取的措施,一是加強不同大小面積單位之間的比較,二是加強面積單位與相應的長度單位之間的辨析。這些措施,都有利于學生建立清晰的面積單位概念。

  (4)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

  教材在討論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時,注意創設適宜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任務驅動下,親身經歷比較完整的探究過程。此外,在討論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時,以及在部分習題中,都注意給學生留下適當的探究空間,使他們能在完成練習的同時,獲得探究的體驗。

  教學建議

  1.變概念的機械學習為有意義學習。

  在數學概念學習中,機械學習是指學生僅能記住數學概念的描述、符號,卻不理解它們的內在涵義,更不理解與有關概念的聯系。有意義學習是指學生不僅能記住所學概念的`描述或符號,而且理解它們的內在涵義,了解與相關數學概念的實質性聯系。通俗地說,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概念。仍就面積單位的學習來說,可以從三方面促進學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為什么選用正方形作為面積單位的形狀;二是知道每個面積單位是怎樣規定的;三是了解面積單位與相應長度單位的內在聯系。

  2.加強直觀教學,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

  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往往是認識的起點,學習的開端。用好直觀手段,加強直觀教學,對于掌握空間與圖形的知識具有重要意義。

  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應加強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通過手、口、眼、耳多種感官的協同活動,特別是通過動手實驗,在做中學,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有效地提高知識攝取的效果。

  在本單元的教學中,還要注意發揮各種直觀手段的優勢,揚長避短。有些內容,如有條件制作多媒體課件,當然好。但也有些內容,如認識面積單位,與其使用多媒體,不如使用常規教具和學具,讓學生真實感受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3.讓學生探究,主動獲取結論。

  為了改變以往教學中,過于強調單純的接受學習,而且是以被動接受為主的傾向,有必要選擇適當的內容,提供一定的空間,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學習。

  在本單元中,長方形面積的計算等內容探究的難度不大,結論比較容易發現,而且便于展開直觀的操作實驗,因此是小學數學中比較適宜讓學生探究的課題,教師應當充分利用教學內容的這些特點,組織學生開展探究學習。

  4.重視估測能力的培養。

  估測盡管是一種粗略的測量方法,但在實際生活中有著比較廣泛的應用。人們平時對面積進行估測的機會常常比精確測量更多。因此本單元的教材對面積的估測給予較多的關注,不僅在“做一做”中有所體現,如“估計本班教室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米。”“估計課本封面的面積,在小組中交流估計的方法。”在練習中也有較多反映,如很多計算面積的練習,都要求學生先估計,再測量長、寬(或邊長)計算出面積。重視估測能力的培養,也有助于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本單元的內容可用7課時進行教學。

  四、具體內容的說明和教學建議 面積和面積單位

  面積和面積單位(第70~76頁)

  這部分內容從整體上看,其順序是:認識面積→引入面積單位→長度單位與相應面積單位的比較。分開來看:(1)面積概念,包括物體表面大小和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方面;(2)面積單位,包括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以及為什么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 (3)1厘米與1平方厘米、1分米與1平方分米、1米與1平方米的比較。

  1.主題圖。

  這是一幅教室場景圖,圖中提供了許多關于面積和面積單位的學習信息。如:墻上的黑板和電視機屏幕,它們的大小可以通過觀察加以區別。教室內,同學們都在進行操作活動,有的采用重疊的方法比較課本與練習本封面的大小,有的在長方形上擺圓片或三角形,有的把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大拇指的指甲上比大小,有的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課桌面的面積。另有兩個同學正在布置墻報。這樣,在實際生活背景下呈現有關的學習內容,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利于學生在具體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學習,從中獲得較為豐富的感性認識,并加以理解。

  2.面積的概念。

  面積的概念可以從比較物體表面積的大小和比較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方面引入。前者可以從主題圖中找到觀察比較的對象,如比較黑板和電視機屏幕哪個大,也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本的提示,比較數學課本和練習本封面的大小。從中還能比較自然地引出兩種直接比較物體表面或平面封閉圖形大小的方法,一是觀察比較,二是重疊比較。一般來說,當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大小差異明顯時,可以觀察比較;當大小相差不大難以觀察得出結論,而物體又便于疊合時,則可以采用重疊的方法比較大小。

  此外,還有間接比較的方法,即用某種統一的圖形作為標準,在被比較的平面部分內進行拼擺,數一數,各有幾個這樣的圖形。課本第71頁上的兩個長方形就可以借助間接比較的方法,來比較其大小。這一安排,為引入面積單位作了鋪墊。

  教學時,可以按以下步驟引入面積的概念。

  看一看,黑板和屏幕,哪個大?

  比一比,數學課本和練習本的封面,哪個大?

  猜一猜,兩個長方形,哪個大?

  在此基礎上,引入關于面積概念的描述。然后讓學生用“面積”,說一說上面前兩項比較的結果。還可以再讓學生看看周圍的物體,舉例比一比,某兩個面面積的大小。如比較黑板面與課桌面、課桌面與椅子面的大小。

  3.面積單位。

  為了讓學生理解引入面積單位的必要性,教材由第70頁比較兩個長方形面積的大小創設問題情境,設計了一系列矛盾沖突。首先,這兩個長方形靠觀察很難看出哪個大。其次,由于形狀不同,用重疊的方法也難以比較出大小。這就造成了認知沖突,促使學生嘗試用間接比較的方法,即用其他圖形作標準來比較。由此讓學生自行選擇測量標準進行比較,可能學生會選擇不同的標準:不同的圖形(如圓片、正方形);形狀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圖形(如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形狀、大小相同的圖形(如同一種正方形)等。通過親身體驗讓學生發現:要得到一致的測量結果,作為比較標準的圖形,形狀不同不行,大小不同也不行。從而得出:“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來測量。”進一步再讓學生思考,用什么樣的圖形表示面積單位比較合適?對此,學生一般會從便于拼擺、測量的角度,選擇正方形。這當然是合理的,也符合現實規定。但教師應當明白,將面積單位定義為何種形狀、尺寸的圖形,純屬人為規定。根據需要,選用其他形狀,比如正三角形,也是可以的。

  接下去,教材介紹了常用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規定,并通過多種活動:“哪個手指甲的面積最接近1平方厘米?”“用手比劃1平方分米的大小。”“試一試,1平方米的正方形能站下幾個同學?”讓學生感知這些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

三年級下冊數學面積教案2

  導學內容

  導學內容(西師版)三年級下冊第32~36頁例1、例2、例3。

  教學目標

  1蹦芙岷鮮滴锘蚱矯嬙夾危理解面積的含義。

  2蹦苡枚嘀址椒ū冉廈婊的大小,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3蓖ü觀察、操作,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教具、學具準備

  大小樹葉各一張,釘子板,橡皮筋,照片一張,兩段繩子,。

  導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趣創新

  教師出示春游時和學生一起照的放大的照片。

  教師:同學們,這是前幾天我們班春游時老師和你們一起照的照片,這是一張珍貴的照片,猜一猜老師會把它怎樣?

  學生可能回答:

  學生1:把它放在鏡框里。

  學生2:把它塑封。

  教師:如果給這張照片加上框,需要多少木條?這求的是什么?(周長)

  如果我要想給相框配上玻璃,需要多大的玻璃?這又是求的什么呢?你會解決這個問題嗎?

  教師:等我們今天學習了面積的知識后,你們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了。

  二、理解面積的意義

  1比鮮段鍰宓拿婊

  教師出示兩條線段,讓學生觀察這兩條線段有什么不一樣,再出示大小兩片樹葉,讓學生觀察又有什么不同?

  教師:通過觀察我們知道,物體既有長短之分,又有大小之分。黑板、課桌、書本、樹葉、文具盒等都可以叫做物體。教師出示文具盒,讓學生觀察:一眼看去,我們先看到的是什么?

  學生:文具盒的表面。

  教師:是的,許多物體都有它們的表面,請同學們觀察一下,在教室里你可以看到哪些物體的面?

  學生:我看到了教室的地面、墻面,黑板面,課桌面,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面……讓學生閉上眼睛,摸一摸數學書和課桌的表面,說一說有什么感覺?

  學生1:我摸到桌子的表面光光的、平平的。

  學生2:我摸到數學書的面很小,很容易摸到邊沿;而桌子不容易摸到邊沿,面要大得多。

  教師:大家的感覺都不錯,課桌的表面比較大,我們就說課桌表面的面積比較大;數學書的表面比較小,我們就說數學書表面的面積比較小。

  教師:看來物體的面是有大小的,有的物體面大,有的物體面小,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面積(板書:面積)。比如數學書表面的大小就是數學書表面的面積。讓學生分小組相互說一說教室的地面、墻面,黑板面,桌面,文具盒面……的面積分別指的是什么?

  2比鮮鍍矯嬙夾蔚拿婊

  教師:物體表面有大有小,那么這些平面圖形也有大小嗎?電腦顯示4個圖形,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這些平面圖形中誰最大?誰最小?

  學生:三角形比圓形大。

  教師:對,我們可以直接地比較出三角形比圓大。讓學生在紙上畫出一些平面圖形,用顏色涂出這些平面圖形的大小。

  教師:這些平面圖形的大小是平面圖形的什么呢?

  教師: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讓學生指出黑板上的平面圖形的面積。

  3憊檳擅婊的意義

  讓學生把這兩方面起來說說什么叫面積。

  學生: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面積。

  教師:物體表面的大小叫面積,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也叫面積,所以說: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面積。(板書)

  三、比較面積的大小

  1幣導學生用觀察法、重疊法進行比較

  教師:既然物體的表面有大小,平面圖形也

  有大小,怎樣去比較它們的大小呢?讓學生看一看,教室里哪些物體的表面比較大?

  學生1:課桌面比文具盒面大。

  學生2:黑板面比數學書的封面大。

  ……

  小組討論:你是用哪些辦法來比較這些面的大小的?

  學生匯報討論結果。

  教師:有的同學通過觀察,看出黑板的面積與課桌面的'面積大小差別很明顯,說明黑板的面積比課桌面面積大;有的同學把文具盒面放在課桌面上重疊起來比較,發現文具盒面比課桌面的面積小。

  2庇檬格子的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

  教師出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紙片各一張,面積大小相差無幾,讓學生猜一猜長方形面積大?還是正方形面積大?

  學生通過觀察,是不容易看出長方形面積大還是正方形面積大的,可能有的學生會想到用重疊法進行比較,這時可讓學生拿出桌上準備好的長方形紙片和正方形紙片,動手操作用重疊法試一試看能否比出誰大誰小?學生通過操作發現用重疊法也不能比出誰大誰小?怎樣才能比較出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呢?出示例2的教室內兩面墻上貼瓷磚的圖。

  教師:你能比較出這兩面墻貼瓷磚部分的大小嗎?

  學生:由于每塊瓷磚的大小是相等的,我數一數哪面墻上的瓷磚塊數多,哪一面墻的面積就最大。

  教師:現在你有辦法比較出你桌上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哪個面積大嗎?(小組討論,抽學生匯報)

  教師:對,我們可以把長方形和正方形都分成一些相等的格子,再數一數格子的個數就知道哪個圖形的面積大還是小。讓學生先動手操作比較桌上兩片樹葉的大小,再抽學生匯報比較方法。

  :要比較兩個平面或物體表面的面積大小,可以借助相等的格子數量的多少來進行比較。

  3薄巴騁槐曜肌鋇鬧匾性

  出示例3(沒有分成方格的)讓學生比較它們的大小。

  讓學生先猜一猜,圖A與圖B哪個面積大?

  顯示圖A有6個方格,圖B有24個方格,讓學生比較,哪個圖形面積大?

  學生1:圖B面積大,因為圖B有24格,而圖A只有6格。

  學生2:我不同意,兩個圖中格子的大小不一樣,我們單數格子的多少還不能確定哪個圖形的面積大。新|課|標|第|一|

  通過把兩個圖切割后重合,使學生感受到圖A和圖B面積一樣大。

  :從這次比較可以看出,如果用數格子的方法進行比較,格子的大小一定要相同才能比

  較出結果。

  四、課堂活動

  (1)在釘子板上圍出你喜歡的圖形,并數出你圍的圖形的面積是多少格?

  (2)在格子紙上畫3個面積等于9個方格的有趣圖形(面積相等,圖形的形狀一樣的)。

  五、反思

  教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現在你知道給相框裝上多大的玻璃是求什么嗎?

三年級下冊數學面積教案3

  第6課時

  教學目標:

  1、在觀察、操作、、討論等活動中,經歷發現規律、運動規律的過程。

  2、能發現事物中的簡單規律,并能利用發現的規律進行簡單推算。

  3、在探索規律的活動中,能有條理的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發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能發現事物中的簡單規律,并能利用發現的規律進行簡單推算。

  教具準備:扣子若干。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生談話引入本課。

  二、新授:探索規律。

  1、擺扣子。呈現教材上的`三組扣子圖,師生共同觀察,接著提出兔博士的問題,鼓勵學生操作,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在學生充分操作的基礎上,進行交流。重點讓學生說一說(4)組、(5)組是怎樣擺的,為什么這樣擺。

  2、完成統計表,可全班一起做,也可分組做;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填,然后交流。

  3、全班討論。先讓學生討論“議一議”的第一個問題,再討論第二個問題。

  三:探索規律

  參照前面的方式進行。

  四、:說說本節的收獲及教法、學法。

  教學反思:

  第7課時

  教學目標:

  1、與同伴合作,經歷運用所學知識研究、解決生活中現實問題的過程。與同伴合作

  2、會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經驗,與同伴合作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3、能克服解決問題中的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提高對數學的應用能力。

  教學重點會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經驗,與同伴合作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教具準備:紙和筆。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生談話引入本課。

  二、新授:鋪地面問題。

  1、引出問題。師生談話提出亮亮家裝修的問題,同時,師出示小黑板,亮亮臥室的長、寬和可選擇的瓷磚信息。

  2、進行關于鋪地面問題的一般討論。提出“議一議”中的問題,讓學生發表個人的見解,交流自己的經驗。

  3、小組合作,解決問題。根據本班學生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不同的活動方式。方法一,同時給出兩個問題,先小組內研究,再小組間交流。

  方法二,分別對兩個問題進行研究。即:先提出問題(1),鼓勵小組合作解決(計算方法)。在交流之后,再進行需要錢數的計算。

  注:在上述兩種方法中,問題(1)是本節課的重點。交流時,要讓學生把計算每種瓷磚塊數的方法都說一說。提高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討論。在交流、歸納各種之后,讓學生隊進行討論。

  三、:說說本節的收獲及教法、學法。

三年級下冊數學面積教案4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61-63頁例3和“想想做做”第1~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形成不同單位面積的表象,能說明或比劃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實際大小,能根據實際正確選擇面積單位。

  2.使學生通過觀察、比劃和操作等活動,建立面積單位和單位面積大小的觀念;培養觀察、類比等思維方法,體會不同面積單位意義的一致性,發展空間觀念。

  3.使學生通過面積單位的認識,體會學習內容的發展和自身的知識的積累,初步了解面積單位在現實生活里的應用,激發進一步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認識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教學難點]建立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表象。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4把米尺;學生在課本第111頁上剪下12個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2個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每組準備4把米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1.創設情境。

  引導:我們的課桌面的面積有多大?請你摸一摸,讓同桌的小朋友著一看。啟發:我們教室每張課桌面是同樣大的。你想知道課桌面的面積有多大的具體數量嗎?那可以用什么方法量出面積有多大這樣的數量呢?

  引導:你能用一個物體的面量一量,說出大約有幾個這樣的物體面大嗎?自己選一個物體,比如課本、文具盒、墊板、長方形或正方形的紙,用它的面去量一量,看看大約是多少,等會大家交流結果。學生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交流:你量出的課桌面的面積大約是多少?(教師板書交流的結果) 2.引入新課。

  質疑:同樣大小的課桌面,為什么量得結果里的數不一樣?請你說說是為什么。那怎樣就能使大家量得的結果里的數是一樣的呢?說明:看來,要得到相同的結果,就需要用統一大小的面去量面積。我們量長度用長度單位,而這里量面積就要用面積單位。也就是說,為了準確測量或計量面積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面積單位。(板書課題)

  二、觀察感受,認識單位1.說明單位。

  引導:你看了這個課題,想知道些什么?說明:大家想知道什么是面積單位,面積單位有哪些。首先我們來看面積單位。在測量和計量面積時,常用的單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板書: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提問:看了這些面積單位,你又想知道些什么?說明:大家看到這些面積單位,又想知道這些面積單位是怎樣的,各有多大。接下來我們就認識這些面積單位。 2.認識平方厘米。

  (1)說明:我們上節課數方格比較面積大小,看一個圖形面積有幾個方格大,用的方格是正方形的。今天要認識的三個面積單位,是像方格那樣的正方形,但不同的單位,正方形大小不同。

  引導:1平方厘米有多大呢?你能從我們準備的這些小正方形中,找到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嗎?找出來舉給老師看一看。

  指出:小朋友的眼光真準,這個正方形的面積就是1平方厘米。(黑板上貼出1平方厘米)小朋友量一量這個正方形邊長是多少。

  提問:邊長是多少?指出: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大家仔細觀察這1平方厘米的大小,記住它的大小。(板書:1平方厘米——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厘米可以寫成1 cm2。(板書:1 cm2)這里cm表示厘米,右上角的小“2"表示“平方",也讀成1平方厘米。(讓學生集體讀兩遍) (2)引導:拿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紙片,摸一摸它有多大。你有什么感覺呢?告訴大家。

  拿這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與你的指甲比一比,看看哪個指甲面的大小最接近。交流:你哪個手指的指甲接近1平方厘米?和同桌說說你接近1厘米的是哪個指甲,把那個指甲給同桌看一看。觀察:大家看一看1平方厘米的大小,閉上眼睛想一想,把1平方厘米記在心里。強調:1平方厘米就是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大小。 (3)引導:大家觀察教材第61頁的兩個長方形,都是由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你知道每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嗎?為什么面積都是6平方厘米?說明:要知道一個圖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只要看這個圖形含有幾個1平方厘米,面積就是多少平方厘米。

  (4)引導:你能拼一個面積是4平方厘米的長方形或正方形嗎?獨立拼一拼。交流、展示拼成的不同圖形,讓學生說說為什么面積是4平方厘米。說明:用幾個1平方厘米拼成的.圖形,面積就是幾平方厘米。 3.認識平方分米

  (1)引導:平方厘米這個單位比較小,一般用來測量比較小的面。如果要測量像課桌面、椅子面這樣比較大些的面的面積,就要用稍大一些的面積單位。現在大家拿出你準備的這樣一個稍大些的正方形,(貼出1平方分米)量一量邊長,想想它可能是哪個面積單位。

  提問:這個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你認為它是哪個面積單位?

  指出:大家的判斷真對!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請同樣觀察這1平方分米的大小,并記住它的大小。追問:1平方分米是怎樣一個正方形的大小?

  (2)引導:你能用手勢比劃出1平方分米的大小碼?試著比劃給老師看一看。指導:1平方分米可以這樣比劃:一只手手心朝前,一只手手心朝里,用拇指和食指搭成邊長大約1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大約就是這么大。想象:大家在頭腦里畫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記住它的大小。提問: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接近1平方分米呢?請你舉出說一說。(學生舉例交流)強調:1平方分米就是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大小。.(3)測量:請大家拿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紙片,同桌兩合作,再量一次課桌面,看看大約多少平方分米。(學生操作測量)交流:課桌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指名幾人說結果)這次測量結果里的數相同了嗎?為什么這次會相同呢?提問:我們是怎樣測量的?把你的量法做給大家看一看。(指名學生演示)說明:測量長方形面的面積,可以一行一行地量出這一行是多少平方分米,再量出有多少行,得出一共有多少個平方分米。長方形桌面含有多少個1平方分米,面積就是多少平方分米。 4.認識平方米。

  (1)引導:根據前面的學習,你認為1平方米應該是怎樣的一個正方形的大小?說明:邊長1平方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板書畫出邊長1米的正方形,并板書:1平方米——邊長1米的正方形)像這樣大的正方形是1平方米。量較大面的面積,通常用平方米作單位。

  提問:1平方米還可以怎樣寫?學生讀一讀。 (2)引導:你能用米尺擺出1平方米嗎?由組長負責,帶領全組同學在前面或后面擺一擺,看一看1平方米有多大;再往里面站人,看看1平方米的地方可以站多少個同學。

  學生操作,教師指導。

  提問:看到1平方米有多大了嗎?你個例子說說,什么物體的面大約1平方米? 1平方米大約可以站多少個同學?說明:1平方米是邊長1米的正方形。像大家剛才那樣站9~10個同學所占的面積大約1平方米。

  (3)引導:根據黑板上畫的1平方米,你能估計一下黑板面大約有幾平方米大小嗎? 5.梳理面積單位。

  (1)提問:通過上面的學習,你認識了哪些面積單位?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各有多大?你能比劃或者舉例,說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大約各有多大嗎? (2)讓學生讀一讀板書的面積單位的三句話。提問:這三個面積單位從大到小怎樣排列?說明:其實還有比1平方厘米更小的,比1平方米更大的面積單位呢,以后我們再認識。(在板書的3個面積單位兩端往左右標出箭頭)

  三、練習鞏固,深化認識1.做“想想做做”第1題。

  讓學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擺一擺,量出面積特別是多少。

  交流:長方形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樣擺的?(演示、觀察每排擺了幾個1平方厘米,擺了幾排,一共多少平方厘米)正方形面積是多少?你擺了幾排,每排有幾個1平方厘米?說明:一個圖形含有多少個1平方厘米,面積就是多少平方厘米。在測量長方形或正方形面積時,可以像剛才這樣,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看每排是幾個1平方厘米,有幾排,就能知道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2.做“想想做做”第2題。讓學生在圖下對應填寫單位名稱。交流:你是怎樣填的?這兩個單位有什么不同?你發現有什么聯系嗎?(用1厘米做正方形的邊長,面積就是1平方厘米)指出:長度和面積的意思不一樣,長度是線段的長短,面積是面的大小。所以長度單位用線段表示,面積單位要用正方形表示。 3.做“想想做做"第3題。

  引導:這里要填哪些面的面積單位?插圖表示什么地方的大小?請小朋友想想這些面的實際大小,看看量得的數,想想用哪個單位名稱,再在( )里填一填。

  交流:你是怎樣填的?選擇3道要求說說怎樣想的。

  說明:選擇面積單位,要想想物體面的實際大小,再看看量出的數,思考用哪個單位是正確的。

  四、全課總結,交流收獲

  1.課堂總結。

  提問:這節課你認識了什么?有哪些收獲?還有問題要幫助解決嗎?

  2.課后活動。

  布置:每個小組由組長負責、相互合作,用舊報紙拼出1平方米的正方形,量一量黑板面積和門窗面積,在小組之間交流。回家作業:補充習題第49頁。

三年級下冊數學面積教案5

  教學目標:

  1、通過比一比使學生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

  2、讓學生經歷比較幾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3、通過學生參與畫圖活動,進一步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4、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并培養學生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點:

  1、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

  2、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難點:

  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學生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

  學具:紅色長方形、黃色長方形、藍色長方形各一個,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學具若干,剪刀,直尺,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引入。

  同學們,老師這里有一張兒童畫非常漂亮,我想把它裝飾一下,都需要什么?(四周加上框,加膜等)四周加上框需要求它的什么?(周長)再給它配上一塊玻璃,配多大的玻璃合適呢?還能用長短來表述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這個問題。

  二、探究新知。

  (一)比一比,直觀感受面積的含義。

  1、我們身邊每個物體都有自己的面,請你們找一找并摸一摸它們的。面,你發現了什么?(大小有什么不同)再請一位同學上來摸一摸黑板的表面,觀察鉛筆盒蓋的表面和黑板的表面,你發現了什么?

  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

  2、看課件比較數學書和練習本封面的大小,一元硬幣和一角硬幣表面的大小。

  3、我們如果把黑板畫在紙上是什么圖形?以前我們學過哪些平面圖形?(課件演示)說一說這些圖形的面在哪里?

  4、(課件演示)觀察這幾個圖形,它們的面又在哪里?讓學生體會封閉圖形才有面的大小。

  5、課件出示:比較兩個平面圖形的大小。

  6、感知面積的`含義。

  剛才我們比較了什么?所比較大小的部分有一個名字叫面積。

  誰來說說面積指的是什么呢?(引導學生理解、完善面積的含義)學生匯報后教師小結面積的定義。

  (板書: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學生齊讀兩遍定義。

  7、下面這四個圖形中誰的面積?

  (二)比一比,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1、每人都有三張不同顏色的彩紙,誰能不借助學具很快比較出哪張彩紙的面積,哪張彩紙的面積最小。(學生活動)說說用的什么方法。

  2、指名匯報。

  3、那么這兩張彩紙的面積誰大誰小呢?(紅色和藍色)

  意見不統一,如何準確地比較這兩張彩紙面積的大小呢?你能想出什么好辦法?可以借助你們的學具,動手試試。(四人小組活動)

  4、小組匯報,交流反饋比較的方法。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

  5、學生看書,說說書上還介紹了哪些方法?

  6、你認為哪種方法,說說你的理由。

  (三)解決問題。

  1、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練習十八第1題)

  2、判斷方格紙中哪個圖形的面積?

  3、判斷下面哪個圖案的面積大?

  三、小結。

  說說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有哪些收獲?我們開始講的要給兒童畫配一塊玻璃,玻璃面的大小不能用長短來表述,要用什么來表述?

  四、圖案設計大賽。(體驗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

  要求:在方格紙上畫出3個面積等于7個方格的圖形,比一比誰畫得準確而有創意。

三年級下冊數學面積教案6

  學科:數學授課年級:三年設計人:仲彥

  章節名稱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六冊第四單元

  課題

  量一量

  計劃學時

  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知道他們實際的大小。

  能力目標

  初步學會用面積單位測量圖形的面積。

  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通過動手操作、歸納、整理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大膽實踐的精神。

  教學重點

  結合具體測量活動,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難點

  體會厘米、分米、米等面積單位。

  媒體內容與形式

  多媒體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時間

  導入

  激趣導入新課

  組織抽紙涂色比賽:教師為學生準備大小各異形狀不同的紙放在信封中,當學生的代表抽出紙片并高高舉起示意時。學生們的反應可能是截然相反的,抽到大紙片的一方群情激憤認為這樣不公平,而抽到小紙的一方則興高采烈。

  為什么不公平?(引導學生說出紙的面積的大小不同,)

  學生進行抽紙涂色比賽。體會面積大小不同的`重要性。

  5分

  探究

  一、怎樣才能使比賽公平

  在學生們都知道要想比賽公平就需要紙的面積要統一的基礎上,追問學生想不想知道這三種紙他們的面積到底有多大嗎?到底相差多少嗎?比較一下。

  二、認識面積單位

  (1)認識1平方厘米

  A、拿出最小的一個正方形,用尺量一量它的邊長。揭示“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

  B、我們找一找身邊有哪些物體的表面大約是1平方厘米。

  (2)認識1平方分米

  用面積是1厘米的正方形量課桌大約是多少平方厘米?學生可能感覺有難度,教師引導學生說出用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

  教師出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揭示: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

  (3)認識1平方米

  小組討論:如果要量操場的面積有多大,我們應該用什么面積單位比較合適呢?

  教師引出1平方米的大小

  生活中有哪些物體表面接近1米?

  請同學估算一下黑板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米。

  以小組為單位,用你們喜歡的方式來比較一下。小組動手操作,測量比較。

  小組代表可能匯報的內容

  同桌合作用1平方厘米的小方塊拼一個面積為6平方厘米的平面圖形。

  用面積是1厘米的正方形再量一量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厘米

  讓學生用手比劃一下,1平方分米大約有多大?哪些物體的表面大約是1平方分米?

  請學生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量數學書封面的大小。

  請學生說一說,用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測量數學書過程中發現了什么。

  15分

  鞏固與拓展

  1、練一練第一題

  2、第二題

  3、第三題

  學生口答

  學生同桌一起數一數,再添出面積的大小

  同桌合作量一量

  10分

  總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面積和面積單位,通過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數學。只要你們留心觀察,善于動腦,仔細思考。你們一定能用你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不少難題。

  學生談這節課的收獲

  5分

  板書設計

  量一量

  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

  邊長為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

  教后反思

三年級下冊數學面積教案7

  教學內容: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知道了面積的含義,初步認識面積單位和學會用面積單位直接度量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并初步練習運用公式進行面積計算。

  有些學生可能在課前已經知道了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乘寬,但可能在理解為什么長乘寬就是長方形的面積的問題上遇到困難。在這堂課中主要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解決為什么長乘寬就是長方形的面積的問題,引導學生理解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并通過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遷移得到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為以后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奠定良好的基礎。

  教學目標:

  1、理解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能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2、經歷探索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過程,并總結出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

  3、在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識,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體會數學的價值。

  重點難點: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設想:

  圍繞長方形面積公式這個重點問題,我力圖把教學的著力點放在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

  在操作交流之后,讓學生對面積與長寬進行觀察、比較、思考,組織學生圍繞長方形面積和長寬之間有什么關系進行討論,歸納分析問題,從而引導概括推導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根據遷移規律,充分利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和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也就迎刃而解,順理成章地得出正方形面積公式。這樣使學生了解了一般與特殊的關系,又形象地溝通了正、長方形之間的聯系。

  本節課練習題的設計,力求緊扣重點,層次清楚,并體現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的要求。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得出后,安排一組專項練習題,旨在及時鞏固所學會公式,獲取足夠的反饋信息,以便教師及時調理教學節奏。綜合練習題,有一定的靈活性,旨在強化應用兩個面積計算公式,形成計算技能。最后提高練習是為學有余力的學生設計的,意在因材施教,發展智能。

三年級下冊數學面積教案8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面積的含義。

  2.在具體操作體驗中,探究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

  3.滲透周長與面積的聯系和區別。

  4.在不同的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鍛煉數學思考能力,發展空間觀念,激發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T緩緩地拉出貼有手掌印的黑板)

  在我們生活中,很多物體的面都有大小。

  二、認識面積,觀察比較。

  (一)認識面積。

  1.課桌的桌面比數學書的封面要大得多。

  2.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

  (板書——面積)

  3.桌面的面積比數學書封面的面積要大得多。

  (二)觀察比較。

  1.T: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面積。在我們身邊有很多面,你能找到兩個面,用大/小些、大/小得多或者差不多來比一比它們的面積大小嗎?

  同桌互相說說。(互說——指名說)

  2.S匯報。

  A、若學生直接說到面積。 T:真了不起,已經能用今天學的新詞語了。

  B、若學生只說到面。 T:就是我們今天學的什么的大小呢?

  3.(T拿出一個長方體)

  這個長方體上有很多面,你能比一比各個面的大小嗎?(讓學生用面積)

  三、動手探究,培養能力。

  (一)引發矛盾。

  1.T:王老師今天還帶來了常州市局前街小學的平面圖。

  T:在這個平面圖上,每個建筑物都有它們各自的面積。你能比比它們的大小嗎?

  2.聽到“差不多“這個詞,那到底誰的面積大,誰的'面積小呢?有沒有辦法比較差不多大小的兩個物體的面積呢?下面我們就要通過活動找到方法。

  (二)動手實踐。

  1.(兩張差不多的紙片)你們有辦法比較出它們面積的大小嗎?

  老師給每個小組準備了一些活動材料。你們在比較的時候需要什么材料就可以選用什么材料,當然也可以不選用.

  T:等會在匯報的時候王老師看看哪一組采用的方法比較多。

  2.小組活動。教師巡視。

  3.匯報交流。(以小組為單位)

  --1學生匯報方法中間不要打斷他。2評價以學生為主。

  3在這一過程中,可以滲透“面”和“面積”的轉換。

  4操作的目的是通過比較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4.還有其他方法嗎?

  (三)練習。

  1.(T出示課件:沒有方格的圖,但是有編號)

  你覺得哪個圖形的面積大呢?準備用什么方法比較呢?(數方格)

  2.S獨立作業。匯報交流。

  四、課堂小結,深化體驗。

  (一)課堂小結。

  1.T:我們今天學了——面積。

  T:還會說了“***的大小就是***的面積。”你能試著說說嗎?

  2.(T出示湖面照片)

  T:王老師帶來了一張照片,你能找到里面的面,并說說什么是它們的面積嗎?

  (T出示房子照片)

  T:還帶來了一張照片,你能找一找,說一說嗎?

  (二)周長、面積誰的本領大。

  T:“面積先生”和“周長先生”的本領有沒有高低啊?我們要和“面積先生”做朋友,也要和“周長先生”做朋友!

  如果時間夠,做書上“想想做做”第四題。

三年級下冊數學面積教案9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能較為熟悉地掌握周長和面積的計算,會進行單位名稱的填寫。

  2、在學習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表達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收獲和體會。

  3、通過反復練習,使學生在交流中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鞏固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

  教學資源:

  投影儀、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做練習八第1題

  1、出示題目,齊讀要求,讓學生實際指一指,摸一摸。

  2、你能估計出課桌面的周長和面積嗎?

  3、同桌合作完成。

  4、反饋交流。

  二、做練習八第2題

  1、出示題目:

  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

  (1)課桌長106()

  (2)一張郵票的面積是6()

  (3)一座塔高36()

  (4)一個房間地面的面積是14()

  2、讓學生先獨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3、根據學生的作業情況,明確選擇長度單位還是面積單位,再作出判斷。

  三、做練習八第3題

  1、先讓學生獨立算一算,填一填。

  2、再指名說一說周長、面積的計算方法。

  (板書)

  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強調:要求長方形的周長、面積必須知道它的長和寬;要求正方形的.周長、面積必須知道它的邊長。

  四、做練習八第4題

  1、出示題目,讓學生同桌討論:這題該怎樣計算?

  2、全班交流。

  3、提問:單位之間是怎樣換算的?

  五、做練習八第5題

  1、出示題目,讓學生仔細看圖和題目。

  2、讓學生判斷要求的是面積還是周長。

  3、學生獨立完成。

  4、交流時要求說說是怎樣想的。

  六、全課。

  作業:完成練習冊。

三年級下冊數學面積教案10

  〖教學目標〗

  1.經歷直觀認識簡單平面圖形的過程,獲得初步的測量、作圖技能。

  2.會用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或圓拼圖。

  3.結合實例認識面積的含義,能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進一步體會面積單位的作用,會進行簡單的面積單位換算。

  〖教材分析〗

  這一練習課主要是結合實例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體會并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公頃、平方千米),會進行簡單的面積換算,探索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在教學“面積”這一單元時,發現學生對于如何解決生活中的有關面積的問題還是很陌生,不能很好地理解題意并熟練應用,尤其是和上學期的“周長”有混淆,像課本中的.一些練習,如“52頁第4題,用鐵絲圍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內容”,這些題目大多或是根據周長和面積的計算公式逆向思維解決的,或是離我們的學生生活實際較遠,缺乏經驗基礎的。所以針對以上情況,我有意識地將這些瑣碎的問題串聯起來,從生活中尋找一些實例,努力將數學生活化,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數學學習空間,以達到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目的。

  〖課堂實錄〗

  (一)導入

  師:想一想,這一段時間,你都了解了什么知識?我們學習了哪些和面積有關的內容?

  (二)新課

  1.活動一:自選單位

  (1)拿出課前準備的實物,說說它們有多大、有多長,并說說你是怎樣想的,為什么?

  (2)找一找生活中的實物,小組討論:什么物體的大小與什么樣的面積單位相對應。

  (3)出示題目。

  ①一根跳繩長約2();

  ②一間臥室的面積約為22( );

  ③一張報紙的面積約為44( );

  ④教室的門高約為2( )。

  (學生獨立練習,然后集體訂正。)

  2.活動二:剪一剪,算一算

  (1)出示一張正方形的紙,小組合作測量出長和寬,然后計算面積。

  (2)如果要在這張正方形的紙上畫面積是4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能畫幾個?試一試。

  (3)匯報小組的操作過程,說說你們是怎樣想的,然后把小正方形剪下來。

  (4)小組合作學習:邊長為12厘米的正方形紙,可以剪成面積是4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多少個?

  (匯報學習結果,總結學習方法。)

  3.活動三:動手圍一圍

  (1)拿出釘子板,用線圍出你喜歡的圖形,說說每條邊有多長、面積是多少、周長是多少。

  (2)用線圍成老師指定的邊長為4分米的正方形,想一想,用了多長的線,你是怎樣想的?可以怎樣計算?

  (3)用同樣長的線圍長方形,試一試,有幾種圍法,每種的長和寬是多少?

  (4)師生訂正,共同討論計算方法。

  (整理所有記錄,匯成表格。觀察后,你發現了什么?)

  4.活動四:調查我國的陸地面積約為多少平方千米

  你能從地圖上知道我國哪個省或自治區的面積最大嗎?

  (1)出示中國地圖,初步了解我國的版圖,說說自己的家在哪里。

  (2)你認為哪個地區比較大、哪個地區比較小,說說你的理由。

  (3)小組介紹本組了解的關于地理方面的內容。

  (三)拓展提高

  找一找生活中和面積、周長相關的內容。

  〖教學反思〗

  對圖形的認識與一般知識的學習不同,它需要以一定的空間觀念為基礎,而空間觀念的形成不是靠模仿和記憶就能獲得的。本篇教學設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足以證明學生的動手做對空間觀念的形成是至關重要的。讓學生動手做,學生對圖形才會有感受,這些圖形才會印在學生的心里,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案例點評〗

  發展空間觀念不能靠紙上談兵,必須以學生自己的空間感覺和體驗為基礎。這部分教學中,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基本特點,加強學生的實踐活動,給學生充分感知和體驗的實踐機會。教學中提供大量的“量一量、比一比、估一估、擺一擺、畫一畫”等數學活動,這些都成為課堂中學生親身經歷的生動過程。此外,還需要教師創設、充實更多的實踐活動,把培養和發展空間觀念的目標落到實處。

三年級下冊數學面積教案11

  教學設計說明: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學生數學學習過程是積極主動建構知識和自我發展的過程。它必須借助于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新的知識經驗之間發生交互作用來完成的。本課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認識了面積單位以及通過數格子的方法知道圖形面積的基礎上進行的。首先,讓學生數一數長方形中所含面積單位的個數,理解測量長方形的面積只要看它所含面積單位的個數。其次,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經歷用面積單位度量長方形面積的過程,明確每行擺的個數和行數的乘積就是面積單位的總個數,即多少個面積單位。第三,創設適宜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多媒體課件的直觀演示下,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清晰正確的表象,溝通長方形的長、寬與每行擺的個數和行數之間的對應關系,揭示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寬之間的關系。最后,引導學生用面積單位拼擺不同的長方形,并用表格記錄長、寬和面積,體會數的意義不同,數值的大小是相同的,面積單位的總個數是長、寬這兩個數的乘積,驗證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教材分析: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面積”中的教學重點。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知道了面積和面積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小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教材在討論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時,注意創設適宜的問題情境,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量一量,擺一擺,初步得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與長和寬之間的關系,然后再進一步推廣到任意長方形的面積都可用“長×寬=面積”的方法計算。

  學情分析:

  本課時是在學生知道了面積的含義,初步認識面積單位和學會用面積單位直接量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時,首先讓學生估計長方形的面積,預測學生根據已有的學習和生活經驗會有不同的計量方法。有的用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擺滿卡片;有的用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沿卡片的長、寬各擺一排;有的直接用尺量卡片的長、寬,算長乘寬的積……對于學生的各種計量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加以分析、比較,特別是第三種方法,為什么可以這樣做?這樣做有什么好處?要請學生講算理和原因,并通過實驗驗證、舉例說明其正確性和運用價值,最后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長方形面積。至于正方形面積公式,學生是通過長方形面積公式遷移形成的。

  教學內容:

  人教版數學第六冊第66—67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在操作活動中,經歷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讓學生通過對數學內在規律的探索,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遷移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滲透“實驗—猜想—驗證—概括”的數學學習方法和推理、歸納的數學思想。

  教學重點:

  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長方形面積與長和寬的關系。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長方形若干個。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揭示課題

  1、說一說:什么是面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2、你們能用數學語言說一說,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分別有多大?

  3、你們的學具里有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看一看有多大?現在老師把它放到大屏幕上,今天,我們就用這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來研究《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揭示課題)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感悟測量方法

  1、課件出示: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下面的長方形,它們的面積分別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2、一個長方形的面積是18平方厘米,里面有幾個1平方厘米?還有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有28個1平方厘米,它的面積是多少?

  小結:長方形有幾個1平方厘米,它的面積就是幾平方厘米。由此可見,測量長方形的面積只要看它所含面積單位的個數。

  板書:長方形的面積 = 所含面積單位的個數

  3、估測一下桌面上綠色長方形的面積。

  (1)那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到底是多少?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它的面積?

  (2)學生動手在綠色長方形上擺放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要擺放整齊。師巡視。

  (3)誰來說說綠色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4)學生匯報:一行擺6個,擺3行,6×3=18(平方厘米)

  (5)其他長方形的面積是不是也可以這樣來計算?

  4、課件出示:一行擺5個,一列擺4個的長方形。能算出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嗎?說說自己的想法。

  5、測量長方形的面積還要再擺滿小正方形嗎?我們剛才怎樣求出長方形的面積?

  板書:長方形的面積=一行擺的個數×擺的行數

  (二)、推導測量方法

  1、計算黑板的面積,操場的面積也這樣擺小正方形嗎?有沒有更簡潔的方法?

  2、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的邊長是1厘米,推測一下長方形的長與寬分別是多少厘米?

  3、生先獨立思考,小組內交流。

  4、全班交流: 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的邊長是1厘米,一行擺5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就有5個1厘米,長是5厘米;擺4行,寬可以擺4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就有4個1厘米,寬是4厘米。(課件展示)

  5、通過剛才的推測,我們發現一行擺的個數與長方形的長的厘米數是相同的,擺的行數與寬的厘米數是相同的。

  6、你發現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什么關系?

  板書: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三)、驗證測量方法

  1、其他長方形的面積是不是也可以用“長×寬”來計算呢?我們來驗證一下吧!

  活動要求:

  拼一拼:任取幾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

  填一填:把這個長方形的長、寬、面積填在第66頁的表格中。

  想一想:

  ①你的長方形里有幾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積是多少?

  ②這個長方形長、寬分別是多少?

  ③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寬有什么關系?

  2、學生活動,匯報交流。

  3、通過大家動手實驗,發現長方形的面積的確都是等于長×寬。現在算長方形的面積還要拿面積單位去擺嗎?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

  4、運用公式解決問題

  (1)通過猜想、驗證你們獲得了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你們這么厲害,老師想考考你們,敢不敢接受挑戰,老師在電腦里畫了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24平方厘米,猜猜老師可能怎么畫?

  (2)計算屏幕上長方形的面積:長10米、寬6米;長6米、寬6米。(通過課件演示將長方形逐漸變成正方形。)

  5、自主推導正方形的面積

  正方形的面積怎樣計算的?為什么?

  板書: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三、鞏固練習,實踐應用

  1、一張長方形的餐桌,桌面長14分米,寬9分米。要配上同樣大小的玻璃,這塊玻璃的面積應該是多少平方分米?

  2、一張長方形的A4紙,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如果從這張紙上剪下一個最大的正方形,這個正方形的面積是多少?

  四、回顧過程,總結方法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我們是怎樣推導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

  五、拓展延伸:一塊正方形的菜園,有一面靠墻,用長24米的籬笆圍起來,這塊菜地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板書設計:

  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長方形的面積 = 面積單位的個數

  長方形的面積 = 一行擺的個數×擺的行數

  ↓ ↓

  長方形的面積 = 長 × 寬

  ↓ ↓

  正方形的面積 = 邊長 × 邊長

三年級下冊數學面積教案12

  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第五單元第一課時

  目標:

  1.結合具體的實例和實踐活動,使學生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2.使學生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化,豐富自己的經驗。

  3.使學生通過“ 摸一摸”、“比一比”、“擺一擺”等多種操作活動理解面積的含義,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重點:

  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并建立正確的表象。

  教學難點:

  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使學生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教具學具準備:

  教學課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小圓片、小正方形、小三角形。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

  1.你們想了解老師嗎?(姓梁,漢濱小學,涵涵、彬彬)

  2.讓生猜師身高,師生交流,引出長度單位:厘米、米以及分米。(板書:米、厘米、分米)

  3.激活關于長度單位實際長短的觀念:誰比劃一下這些單位有多長。

  一、創設情景初步感知

  1.游戲:在下面三個圖形中任選一個均勻涂色,誰先涂完誰就贏。

  2.你選擇哪一張?為什么

  ?

  (選擇小的那張,因為它小,就涂得快。)

  師

  :

  其實剛才同學們說的,這張紙小,是指的它的面小,這張紙大,是指的他的面大,其實每一個物體都有自己的面,有的面大,有的面小。(板書:物體 面 大小)

  3.為什么不選三號?(因為它不是封閉圖形)只有平面封閉才有面的大小。(板書:封閉圖形)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面積的意義。

  (1)認識物體的表面有大小。游戲比一比:

  課桌面和黑板面哪個大?(板書:看一看)

  用手摸一摸課本封面和課桌面,比一比它們的大小。(板書:摸一摸)

  剛才我們通過摸和看知道物體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們就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2)概括面積的意義。

  (3)課本61頁“做一做”,摸摸數學課本的封面和側面,體會立體圖形的不同面的面積。

  2.統一面積單位的重要性

  (1)出示兩個圖形比較大小,利用重疊的方法。(重疊)

  (2)出示2個長寬各異長方形,體會用觀察、重疊方法難以比較大小。

  (3)學生小組合作,選擇一種學具擺一擺,比較兩個長方形的面積,看哪個小組秩序好!速度快!

  (4)學生匯報,并比一比那種標準比較方便?(正方形合理)

  (5)課本62頁“做一做”數格子。

  (6)出示兩個格子大小不同的長方形,男生和女生分別進行比較。要想知道一個圖形的大小,不能只比較格子的多少,還要統一格子的大小,這就需要面積單位。

  3.認識面積單位

  (1)自學課本63頁內容。到底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國際上又是怎樣規定每個面積單位的大小的呢?

  學生匯報,教師板書。

  通過自學你知道這些面積單位都是什么形狀的?

  (2)1平方厘米到底有多大?

  從學具中找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怎樣檢驗它的'大小?再閉上眼睛想一想它的大小?

  找找咱們周圍哪些物體表面的面積接近1平方厘米?

  (3)1平方分米又有多大呢?

  在學具中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它的邊長是不是一分米?

  摸一摸它的面,盯住它看5秒鐘,閉上眼睛把它印在你的腦海里?睜開眼睛用手比劃一下1平方分米的大小。找生活中哪些物體表面的面積是一平方分米。(撕開對比面積大小的變化)

  (4)1平方米到底有多大?

  帶來1平方米的紙讓孩子們站上去感受。

  (5)課本65頁練習十四第5題。

  三、知識運用,形成技能

  1.課本64頁練習十四第2題。

  2.課本64頁練習十四第3題。

  3.課本63頁做一做第2題。

  四、全課交流,知識提升

  1.說說你這節課印象最深的地方?

  心情怎么樣?有沒有學習的伙伴值得感謝?

  2.評價一下自己這節課的表現。

  3.推薦兩名學生,當學習之星。

  一節課馬上就要結束了,我們對面積和面積單位的研究卻剛剛開始。

三年級下冊數學面積教案13

  一、教學內容:

  《面積和面積單位》是課程標準人教版實驗教科書三年級數學下冊第70至74頁的內容。

  二、教材簡析:

  《面積和面積單位》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是三下第六單元《面積》的教學內容。這一單元主要包括:面積和面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四部分。作為單元的第一課時,面積和面積單位是在學生初步掌握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空間形式上經歷了“從線到面”的飛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更是后面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是小學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知識。

  面積概念是本單元的一個重要起始概念。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及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進而形成表象。從教材內容的整體安排看,其順序是先認識面積,包括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封閉圖形的大小,再歸納面積的概念。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包含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為什么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及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三、 教學目標:

  1. 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

  2.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體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則。

  3. 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動中獲得關于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4. 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教學難點:1. 使學生建立面積的概念,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2. 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五、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米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

  學具:兩生一份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正三角形紙片若干,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學具。

  六、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初步感知。

  (1) 出示米尺和學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從而提煉出比的結果:長短不同,大小不同。

  你們所比的長短指尺子的什么? (長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2) 小結:今天我們一起研究有關物體表面的知識。(板書:物體表面)

  [設計意圖:《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從兩根尺子的比較中,引發學生已有的`舊知“長度”和相關 “物體表面”的經驗,自然體驗由“線”到“面”的空間飛躍,引出對“物體表面”的研究。觀察比較中,學生也初步感知了“長度與面”的區別,為下節學習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比較埋下伏筆。]

  (二)充分感知,引導建構。

  (1)通過物體的表面感知面積。

  1. 指一指:我們身邊有很多物體,比如黑板,幕布、書本、課桌等等,它們的表面在哪?

  2. 摸一摸:摸一摸這些物體的表面,有什么感覺?

  3. 比一比:這些物體的表面,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呢?

  指出: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4. 運用“面積”說一說:黑板的表面比課桌的表面大,現在還可以怎么說?

  (2)通過封閉圖形認識面積。

  1. 認一認:有哪些封閉圖形?

  2. 指一指:封閉圖形的面積。

  3.比一比:哪個封閉圖形的面積大一些?

  (3)歸納面積的概念: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積;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積。誰能把這兩方面概括起來,說說什么是面積?

  小結: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

  [設計意圖: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建構不是教師傳授的結果,而是通過親身經歷,通過與學習環境的交互作用來實現的。“面”是什么?說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動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學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數了。在大量直觀、實踐、體驗活動中,學生能實實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進而歸納出面積的含義。]

  (4)體驗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1. 課件出示: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塊面積小一些?為什么?

  學生經過觀察、重疊、割補都無法比較,激發認知沖突,怎么辦?

  2. 提供學具(長方形、圓片、正方形、正三角形),動手拼擺,合作探究。

  3. 提出操作要求:

  ① 同桌二人各選一個長方形,然后任選一種圖片,在長方形上拼擺。

  ② 遇到困難,可在小組內尋求幫助。

  4. 學生操作。

  因提供的每種圖片均不夠擺滿整個圖形,操作中必然出現矛盾:圖片不夠怎么辦?在這里可能出現兩種情況:

  A 小組內合作使用圖片,把長方形擺滿。

  B 先用圖片擺出長方形的長,再擺出寬,計算大小。

  5. 匯報:選擇的圖形不同,拼擺的結果也不相同;圓片有縫隙,不準確;長方形長寬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測量出結果,比較起來,正方形更簡便。

  6. 小結: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最合適。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中,通過對兩個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比較,激發認知沖突后,我提供學具,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生經歷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用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的過程。]

  (5)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1. 要求自學p73、p74的內容并思考下面問題: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②邊長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語句用筆勾畫出來。

  2. 檢查自學情況。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板書:常見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從學具中分別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積單位教具)

  ③畫一畫:在草稿本上畫一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畫出1平方米嗎?為什么?

  ④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試一試: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個同學?

  [設計意圖:面積單位的制定不需要學生探究。這一環節的教學,我采用自學輔導方式,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進而在匯報、拿一拿、畫一畫、找一找等活動中,充分感知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并和身邊的某個面建立聯系,從而起到幫助表象記憶的作用。]

  (三)、實踐運用。

  (1) p74頁做一做第1題。

  (2) p76頁第2題。說一說測量郵票、課桌面、黑板和操場的面積,分別選用什么面積單位比較合適?

  (3) 估計:教室的面積大約有多少平方米?

  (4) 小資料:

  ① 有關美國首都和我國首都北京的人均綠化面積資料,加拿大人均森林面積和中國人均森林面積的資料。

  ② 廣州市十年前人均綠化面積資料,和廣州市十年后人均綠化資料。

  說一說,你有什么感想?

  [設計意圖:練習的設計我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在估、測、說中進一步鞏固對面積和面積單位的認識,并結合生活實際對學生進行愛國和環保教育,從而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四)、全課小結: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三年級下冊數學面積教案14

  設計說明

  1.多媒體的運用貫穿教學始終,突破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通過播放課件“龜兔刷墻”而引入新課,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的提出,使學生產生了解決問題的迫切愿望,接著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融入多媒體技術創設不同的實驗任務;通過多媒體演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內在聯系,形象、生動地由長方形演變到正方形,類推出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利用多媒體技術,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課堂訓練,學生通過解答問題鞏固已掌握的知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達成教學目標。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習活動不能簡單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在課堂上,使每個學生積極地投入到探究學習的過程中,通過猜測把所學知識緊密聯系在一起,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積累知識。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小組內同學相互幫助,不僅解決了問題,還增強了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3.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

  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本設計引導學生先動手操作,再觀察發現,最后得出結論。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通過操作學具和統計表格,發現長方形的.面積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的面積之和,從而總結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充分體現了“知識固然重要,但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這一教學價值觀。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直尺 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彩紙 表格

  學生準備 直尺 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彩紙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故事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嗎?有一天,烏龜又遇到了兔子,并向兔子提出了挑戰,這次進行粉刷墻面的比賽,看誰能贏?

  1.課件出示:兔子粉刷一塊長方形的墻面,烏龜粉刷一塊正方形的墻面,它們同時開始,同時完工。

  2.學生會出現爭議,教師引導:怎樣才能比較出誰贏了?(要先知道它們粉刷墻面的面積到底哪個大些)

  3.揭示課題。

  師:在實際生活中,有些物體的面積用單位面積去量既不方便又不符合實際,這就需要我們找到一種計算面積的方法,今天我們就一同來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板書課題: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設計意圖:在學習新課之前,創設學生感興趣的“龜兔刷墻”的情境,能迅速而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下面開展教學作鋪墊。

  ⊙觀察發現

  1.課件出示教材66頁例4中的問題(1)。

  師:你能求出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嗎?你想到了什么辦法?拿出學具來試一試吧。

  2.小組合作,在長方形里擺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

  師:能展示一下你們擺的結果嗎?

  預設

  (1)學生用正方形(面積單位)鋪滿整個長方形。

  (2)學生可能只在長邊和寬邊上擺出面積單位。

  (3)學生直接說出用5×3=15,就是長方形的面積。這時也讓學生用手中的學具擺一擺,說明自己這樣計算的道理。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在長方形中擺面積單位,突出面積計算的本質是對面積的度量。讓學生想象將長方形全部鋪滿,體現出必須用面積單位密鋪所測圖形,這時通過所鋪面積單位的個數就可以求出圖形的面積。

  3.通過追問,突出數面積單位個數的方法。

  組織學生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1)為什么要用面積單位將長方形全部鋪滿?預設中的第二種情況是什么意思?(使學生明確盡管只鋪了一部分,通過想象,也可以數出鋪滿后所有面積單位的個數)

  (2)你是怎樣數出全部面積單位的個數的?請結合下圖一起數一數。

  學生匯報:

  一種情況:一個一個的數,大家一起再數一數。

  另一種情況:用5×3=15(個),說一說5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15表示什么?(5表示每行擺5個,3表示有這樣的3行,15表示一共有15個面積單位,也就是長方形的面積)

  (3)思考:長方形的長、寬與面積單位的個數有什么關系?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寬有什么關系?

  師小結:可以用長×寬來計算這個長方形的面積。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交流數出面積單位個數的方法,明確每行個數與行數以及面積單位總個數之間的關系,為最后概括出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作準備。

  ⊙自主探究

  師:其他長方形的面積是不是也可以用“長×寬”來計算呢?想不想驗證一下?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一步驗證。

  1.教師讓學生任取幾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擺成不同的長方形(至少擺3個)。一個同學記錄,其他同學擺,邊操作,邊填表。(出示課件)

  2.選3名同學到黑板上擺,再匯報擺的長方形用了( )個面積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 )平方厘米,長是( )厘米,寬是( )厘米。因為( ),所以我發現這個長方形的面積等于( )。

  3.(1)若有學生擺出了正方形。要求正方形的面積,該怎樣計算呢?

  (2)教師通過課件出示下面幾個圖形,讓學生計算每個圖形的面積。

三年級下冊數學面積教案15

  教學內容:教科書P97-98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教學目的:

  1. 使學生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2. 通過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分析、比較、概括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和難點: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師:前面我們已經學過了面積和面積單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誰能夠比劃一下?

  生: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師:如果要表示教室的面積,用什么面積單位比較合適呢?如果要表示這張卡片的面積呢?(出示一張卡片)

  3. 今天我們來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二.探究悟理

  1.估計“卡片”的面積。

  師:(出示一張長方形卡片)請你估計一下這張卡片的面積大約是多少?

  師:這張卡片的面積到底是多少呢?你們有辦法測量嗎?請試著測量出卡片的實際面積。

  學生動手操作,用自己的方法測量出卡片的實際面積。教師巡視指導。

  (這里每個學生要有一定的工具: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直尺)

  2.反饋交流

  師:你實際測量出這張卡片的面積是多少?

  師:你是用什么方法測量得到的'呢?

  學生匯報

  4. 探索方法

  (如遇到學生擺小正方形時沒有擺滿,則老師要問:沒有擺滿的情況下怎樣知道這個長方形的面積?)

  (肯定會有學生說到只需用直尺量出長和寬即能知道長方形的面積)

  則老師小結并引導:這位同學的方法是先用尺量出卡片的長和寬,然后乘一下計算出卡片的面積。用這種方法得到的答案和我們用小正方形擺出來的結果是一樣的,看來用長乘以寬計算這張卡片的面積是可以的,這種方法對于其他的長方形是否也適用呢?我們如何驗證呢?

  給每個四人小組準備三個不同的長方形,其中三人各選一個長方形,一人畫一個長方形,為了方便計算,長和寬都畫整厘米數,用剛才那位同學的方法測量并計算面積,再用其他方法驗證一下長乘寬是否能求出長方形的面積。

  小組代表匯報。

  4.小結并得出計算公式。

  師:通過幾個長方形面積的測量驗證,剛才那位同學的方法是正確的。現在我們可以知道,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乘寬。(板書公式)

  師: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它的面積怎樣計算?

  (肯定有學生直接說出正方形的面積公式)師板書

  三.應用拓展

  1.嘗試運用

  師:我們學會了用多種方法測量長方形的面積,也知道了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下面我們

  來口答幾個圖形的面積。

  逐一出示圖形,學生口答圖形的面積是多少。

  2.想一想,算一算。

  師:(出示足球場)長方形、正方形是很常見的圖形,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足球場是一個什么圖形?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足球場的面積呢!

  生:可以量出足球場的長和寬。

  師:老師事先測量了一下,足球場的長是50米,寬是33米,那么,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呢?

  3.估一估,量一量,算一算。

  師:正方形、長方形是常見的圖形,同學們想不想測量一下我們身邊的長方形的面積呢!

  師:就測量這個信封吧,測量前你能不能先估計一下,這個信封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呢!

  師:請每個同學把你估計的結果寫在紙上。你們的估計是否正確呢! 請每一位同學量一量,算一算。(學生測量信封面積。)

  師:信封的面積是多少呢?

  你是怎樣測量的?

  四.歸納總結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研究了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你能談談你的學習體會和感受嗎?

【三年級下冊數學面積教案】相關文章:

三年級數學下冊《面積和面積單位》優秀教案08-26

三年級下冊數學面積教案優秀03-14

三年級數學下冊《面積和面積單位》說課稿06-12

數學圓的面積教案02-15

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數學面積教案01-14

梯形面積的計算教案小學數學梯形的計算面積教案10-10

小學數學面積單位教案11-09

圓的面積的數學教案01-21

小學數學《圓的面積》教案02-24

小學數學圓的面積教案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