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圓的周長計算公式,能應用公式求圓的直徑或半徑,正確解決求圓的直徑或半徑的簡單實際問題。
2、使學生通過圓的周長公式的實際應用,進一步掌握圓的半徑、直徑和周長間的關系,感受利用公式列方程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感受平面圖形的.學習價值,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探索已知圓的周長,求這個圓的直徑或半徑的方法
教學難點:
運用圓的周長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什么是圓的周長?圓的周長計算公式是什么?
2.把圓規兩腳尖分開4厘米畫一個圓,這個圓的半徑是多少?直徑呢?周長呢?
指名回答,明確計算方法。
3.知道圓的直徑和半徑,我們能很快算出圓的周長。如果只知道圓的周長,我們能算出它的直徑和半徑嗎?今天這節課我們來繼續研究圓周長的知識。
二、自主先學
出示例6和導學單
1.題中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是什么?。
2.如何準確地測算出這個花壇的直徑?
3.還有別的方法嗎?
三、小組討論
四、交流展示
方法一:列方程解答。解:設花壇的直徑是x米。
3、14x=251、2
x=251、23、14
x=80
答:花壇的直徑是80米。
方法二:算術方法解答。251、23、14=80(米)
答:花壇的直徑是80米。
五、質疑拓展
問:兩種方法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你喜歡什么方法?為什么?
小結:這兩種方法都是根據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列方程是順著題意思考,用除法計算是直接利用周長公式中各部分之間的關系計算。
問:已知圓的周長,如何求圓的半徑或直徑?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①列方程解答。②d=Cr=C2
六、檢測反饋
1.完成練一練。
(1)學生獨立完成。
(2)集體交流。
提醒學生估算時,可將圓周率看作3,并使學生意識到3比圓周率實際值小了一些,所以周長也應該適當估小一點。
2.完成練習十上第6題
各自填表,說說半徑、直徑和周長的關系
3.完成練習十四第8題。
(1)借助圓柱形教具演示,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樹干橫截面
(2)學生獨立思考并計算。
(3)集體交流。
4.完成練習十四第9題。
(1)理解拱門的高度的含義。
(2)學生獨立計算。
(3)集體訂正。
5.完成練習十四第10題。
(1)學生獨立思考。
(2)集體交流,明確:先求出花圃的周長,再求出種的棵數。
6.作業:練習十四第8、10題。
七、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2
課標要求:
探索給定情境中隱含的規律。
課標解讀:
行為動詞是“探索”,指的是獨立或他人合作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理解或提出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發現對象的特征及其與相關對象的區別和聯系,獲得一定的理性認識。核心詞是“規律”,本節課指的是有序思考的方法。
由此看來課標對這部分知識的要求是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排列方法,即有序排列,而不是雜亂無章的去解決問題。
教材分析:
教材是通過三個人排列照相有多少種不同的排法,四個人小合唱固定一個人的位置又有多少中不同的排法,這樣兩個問題引導學生認識和了解簡單的排列,通過列舉等直觀方法幫學生發現規律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同時讓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推理及有序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與能力。其中重點是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目標:
1、探索、發現現實生活中簡單的排列規律,培養觀察能力及初步推理能力。
2、通過觀察、研讀、交流、驗證等活動,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的.過程,體驗有序、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方法。
3、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和數學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生對身邊事物進行數學思考的'意識,培養學生初步的數學意識。
教學重、難點:
在探究的過程中,發現簡單事物的排列規律。
教學策略:
(1)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現實情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本節課所要研究的主要問題。
(2)“探究——研討”法: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現問題,從而提高思維能力。
教學環節:
第三個環節是運用規律解決問題。在這個環節,我提出了
“如果于老師帶領我們班A、B、C三個同學到文登學公園游玩,最后我們四個人要排成一行合影留念,而且要把老師安排在左起第二個位置上,其他的3個同學任意排。想一想,有多少種不同的排法?這個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發現,三個人排隊和四個人排隊且確定一個人的位置的排法總數是相等的,讓學生意識到排法總數是不受確定的那個人的位置影響的。讓學生在探究中體會有序思維方法,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在交流中進行思維的碰撞,統一認識。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道單位”1”可以是一個物體,也可以是多個物體。認識分數單位,理解分數是分數單位的累積。理解分數的意義,體會分數表示的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2、運用直觀教學手段,經歷分一分、畫一畫、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動,理解分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形成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意識。
3、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主動參與、充分體驗,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發展學生的數感。
教學內容分析:
小學階段對于分數的研究大致分為5個階段:低年級的平均分和除法、倍的認識、三年級的分數初步認識、五年級的分數再認識、分數的計算、六年級的比。從這些安排來看可以看出五年級的分數再認識是小學階段一次系統的學習分數,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的基礎上,教材安排的一次理論上的概括。它不僅是前面所學知識的歸納、總結,更是對分數認識上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開始,是學習分數四則運算和應用的重要前提。
重難點
重點:
知道單位”1”可以是一個物體,也可以是多個物體。認識分數單位,理解分數是分數單位的累積。
難點:
運用直觀教學手段,經歷分一分、畫一畫、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動,理解分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形成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意識。
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
一、溝通“1”、整數、分數的聯系,度量中感受分數的產生和意義。
師:同學們學習過整數嗎?如果用這張紅色的紙條表示1,那么你能想辦法表示出2嗎?3怎樣表示呢?我們發現有幾個這樣的“1”就可以用幾來表示。
師:老師這里還有一張紙條(更長的紙條),你知道它表示幾嗎?(用1作為標準去量發現有不足1的)。
師:這段不足1的長度怎樣表示呢?(用分數表示)
在測量、分物或計算時,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時常用分數來表示。
師:猜一猜,這段不足1的長度是這個標準的幾分之幾呢?
老師給每個組的同學都提供了一些學具,請利用手中的學具驗證你們的猜想。
預設1:兩張綠色紙條拼成一個紅色紙條,綠色紙條是紅色紙條的
預設2:紅色紙條對折,不足1的部分是紅色紙條的
預設3:兩張桔色的紙條。一張桔色的紙條是紅色紙條的,兩個就是。
我們發現我們只要找到不足1的部分與標準之間的關系,就可以用分數表示了。
在剛才的測量過程中我們發現不足1的部分沒辦法再以1為標準去測量了,但是我們發現可以用標準的去測量。下面我們就用標準的測量一下,看看粉色紙條是幾個,你知道5個是幾分之幾嗎?
活動2【講授】
二、分物中體會單位“1”可以是多個物體
師:剛才我們找到了,生活中其他的'地方有沒有呢。
大米
1000克
拿出小片子,請你分別表示出它們的。
我們表示的都是,可是為什么對應的數量卻都不相同呢?
回顧一下找的過程,你對分數又有了哪些新的體會?
師小結:
活動3【講授】
三、分物中認識分數單位,深入體會分數的意義。
師:剛才同學們準確的找到了這些糖的,下面同學們可以自由地利用這些糖來表示你喜歡的分數。
合作建議:
獨立思考:想一想、畫一畫,用這些糖還能表示出哪些分數。
小組討論:在小組內說一說你找到的分數所表示的意義。
預設:
觀察這兩個分數你有什么發現嗎?
相同點:都是把6塊糖平均分成6份
不同點:取的份數不同
聯系:2個是
師:你會表示嗎?
師:我們發現有幾個就是六分之幾。
師:你會表示嗎?
師:那么有幾個就是三分之幾。
像、這樣的表示一份的分數就叫做分數單位。而像、、這樣的分數,我們可以理解為它們都是由分數單位不斷累積而成的。
師:有些同學還找到了一樣的分數,對嗎?
師:表示了這么多分數,誰能來說說分數的意義。
活動4【導入】
四、鞏固練習
1、填一填
2、猜一猜
師:請你對自己今天課堂學習的表現和收獲進行評價。這里有10顆星星,你認為你可以得到幾顆呢?請在紙上進行涂色。
師:誰來說說你獲得了這些星星的幾分之幾呢?請同學們根據他所說的分數想一想他給自己評了幾顆星?
師:誰再來說說你自己評了幾顆星,同學們想一想他獲得了全部星星的幾分之幾?
師:同學們想不想知道我給大家今天的學習情況評幾顆星呢?
出示
師:你知道這是幾分之幾嗎?
有的同學在為沒有得到全部的星星而感到遺憾,其實沒有點亮的那半顆星才是我今天送給大家最寶貴的禮物,不滿足是進步的首要條件,在陳老師心里你們每個人擁有著無限的潛能,我永遠期待著你們更精彩的表現。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4
一、復習導入
師:我們在數學世界里,結識很多好朋友。我們剛剛認識了分數,看看你對他有多少了解?
練習:用分數表示陰影部分面積(其中一題突出“平均分”)
師:看來大家已經和分數成為了好朋友,他要邀請我們去一個好地方,當當蛋糕房開業了,快來看看吧!
當當蛋糕房里推出兩款特色蛋糕,巧克力蛋糕和水果蛋糕,你喜歡哪一種?請你調查小組同學的選擇情況,你能用分數分別把調查結果表示出來嗎?(出示調查要求)
學生調查,匯報。
師:到底喜歡哪種蛋糕的人更多,比較這兩個分數的大小就知道了。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比較分數的大小”。(板書課題)
二、探索規律
(一)分母相同的分數大小的比較
1、師:開動腦筋想一想,我們可以怎樣比較出這兩個分數的大小?
(1)多種方法比較
折紙、畫圖形、畫線段
(2)匯報結果,板書
師:介紹你們是怎樣比較出這兩個分數的大小的?
(3)觀察分數及比較結果,總結規律。
師:同學們想出了這么多比較的方法,你們能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真了不起。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觀察這些不等式,你發現了什么規律了嗎?
板書: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分數,分子越大,分數越大。
師:你能運用這個規律,來解決問題嗎?
(4)用規律練習3道題
(二)分子相同的分數大小比較
師:當當非常感謝大家幫他做的小調查,送給大家每人一個相同的蛋糕,請你帶回家與家人一同分享。你們家有幾口人?你吃了其中的幾分之幾?你的好朋友呢?(詢問多人,記錄分數)
1、任意選擇兩個分數,他們誰吃得多?請你與好朋友一起合作,想辦法比較出兩個分數的大小。
(1)合作,用喜歡的方式來比較這兩個分數的大小。
(2)匯報,展示,板書結果。
師:請小組派代表來匯報你們的比較過程及結論。
(分母代表將單位1平均分的份數,份數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2、我們班有兩對雙胞胎,(笑笑哈哈、樂樂鬧鬧)一對家里共有5口人,一對家里有4口人,請你幫助兩個哥哥比一比,誰吃的那塊比較大?
(畫圖比較),從分數的意義的角度分析?
3、我再來觀察這一組比較的結果,你能嘗試著總結規律嗎?
板書: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數,分母越大,分數越小;分母越小,分數反而越大。
4、用這個規律,解決問題
小結:你能總結一下我們今天一同探討“比較分數的大小”,你有了哪些收獲嗎?
生總結。
師:看來我們今后可以運用這些規律來幫助我們更快地解決比較分數大小的問題。只是小豬和小猴在比較的時候出現了點小問題,也要提醒你注意啊!
(三)小豬與小猴吃蛋糕,一定一樣多嗎?——比較分數的大小,要以單位“1”相同為前提。
師;這節課我們更多的了解了有關分數的知識,接下來,就讓我們開動智慧的大腦,來迎接這位朋友對我們的挑戰。
三、鞏固練習
1、比較分數大小
(1)看圖、寫分數、比大小2道
(2)看分數,比大小6道
2、補充分數的不等式4道
3、用分數表示數軸上的一點,并比較大小
4、三個分數比較大小1/3 2/3 2/4
5、一大一小怎樣平均分?
四、拓展延伸
師:你們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解決了這么多的問題,相信你今天一定有很多收獲。可是當當蛋糕屋里有人不太開心,小兔子菲菲和小狗汪汪買了一個蛋糕,菲菲吃了這個蛋糕的1/5,汪汪吃了這個蛋糕的2/5,到底還剩下這塊蛋糕的幾分之幾,他們弄不清楚了,下節課,我們一起來幫幫他們,好嗎?
教學反思:
“比大小”是在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會認、讀、寫簡單分數的`基礎上,讓學生經歷比較簡單分數大小的過程。基于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的理念及教材的編寫意圖,我將課堂教學分為以下三個環節。
1、復習整理。進一步鞏固已有的學習成果,強調分數意義,為下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2、探索規律――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通過分、折、畫等操作活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在活動過程中體會比較方法,并在多個實例中嘗試概括比大小的規律。
3、運用規律解決問題――通過設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練習和游戲情境,使學生牢固掌握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有意識地聯系生活,使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交流解決。
整節課以一個情境貫穿始終,學生在整堂課中反應積極,有強烈的求知欲望,以圖形直觀驗證猜想的方法,發展到抽象思維。為學生提供大量動手操作、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機會和空間,突出體現教師的組織、引導、合作者角色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針對學生情況,我適度地拓展知識的廣度,在教材要求掌握“分子是1,分母不同”的基礎上,將教學內容擴展為“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數進行比較,學生掌握的效果很好,為以后的知識系統性打下基礎。
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除了師生之間的反饋交流外,還要注重生生之間的評價交流,多創造這樣的機會,讓學生在互相評價的過程中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在碰撞中加深知識的理解和擴展。注意教學的藝術性,傾聽學生的發言,并能用“點睛之筆”來引導學生簡潔、準確、完整的表述自己的觀點。在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時,一定保證相應的環節,要在個體充分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另外在應用探索規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數學知識的擴展適度,突出梯度。
在多次的課程活動中,在領導和老師們無私的幫助下,感覺自己有了很多的收獲,但仍然有太多需要加強和改進的方面,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更加努力,從有秀教師身上汲取更多的營養。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5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第82頁、83頁“包裝的學問”
教材分析:
《包裝的學問》是綜合實踐課,學生已經學習了正方體、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合并、分割正方體和長方體的有關知識。本課是組織學生探究發現、總結規律,開展有關“包裝學問”的數學活動,在活動中重點培養學生綜合運用長方體等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實踐、操作、探索中感受優化思想,形成數學思考,增強空間觀念和節約意識。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體積相等的不同長方體,表面積和長、寬、高的和的.關系;了解不同的包裝方法,計算比較長寬高的和,并比較出最節省的包裝方法,體驗策略的多樣化,發展優化思想。
(2)過程與方法目標:發展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觀念,培養積極思考、探究規律的能力,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滲透節約意識,了解包裝的學問在生活中的應用,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空間構造多個長方體堆疊模型。
難點是:靈活、快速地找出最節省包裝紙的包裝策略。
教學準備:課件、長方體模型(學生每人準備一本新華字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播放圖片。(課件出示常用的生活用品的包裝盒)。
同學們,剛才看到的是生活中常見的包裝。其實呀,包裝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應用非常廣泛,外表亮麗,便于攜帶的包裝總是最先吸引我們的注意,那么怎樣包裝最漂亮,怎樣包裝便于攜帶,怎樣包裝最節約包裝紙…….這些都是學問,今天這節課我們就從節約的角度來研究一下包裝中的學問。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6
教學內容:P38-40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了解體積的實際含義,初步理解體積的概念。
2、結合生活實際經驗,能直接比較物體的體積大小。
3、通過實驗活動、討論交流等形式,獲得體積的守恒性的經驗。
4、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體積的概念。
教學難點:在不計損耗的情況下,獲得體積的守恒性的經驗。
教學過程:
一、揭示“體積”概念
1、理解“空間”
(1)出示:一個空杯子
師問:這是什么?里面有什么呢?看不見的東西有嗎?
師:像這樣杯子里被空氣占領的地方就是杯子的空間。板書:空間
(2)問:那假如我們教室沒有桌子也沒有學生,都被什么占領了?被空氣占領的地方叫做教室的“空間”。
(3)問:你們知道我們外面最大的空間是什么?
(4)師:剛才我們說這里面就是杯子的空間,(師倒水),現在這一部分的空間被誰占領了?(水),說明水也占有一定的“空間”。
2、理解“空間有大有小”
(1)師:現在如果我將這個小石塊放入杯中,請大家先想象一下,可能會怎樣呢?(水面會上升)你們都同意嗎?
(2)師操作,學生觀察,問:水面為什么會上升呢?(因為石塊占有一定空間。)
(3)師:如果老師把這一塊石塊放入杯中,現在又會怎樣呢?(水會溢出來)都同意嗎?
(4)師操作,學生觀察,師:水真的溢出來了,那為什么后面這一次水會溢出來呢?(因為第二塊石頭占的空間大。)
師:也就是石頭所占的空間是有大有小的,是嗎?
3、揭示體積概念:從剛才的實驗中,我們知道兩塊石頭都占有一定的空間,并且它們所占的空間有大有小。其實,生活中任何一個物體都占有一定的空間,物體所占空間有大有小,我們把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物體的體積。板書:概念、齊讀、出示課題、問:什么是體積?
二、“體積”的直接比較
1、出示:小老鼠和大象
師:現在你看到了什么?誰占的空間大?誰占的空間小?
那么我們還可以用剛剛學過的哪個詞來描述一下這副圖?
(大象的體積大,老鼠的體積小。)
師:大象占的空間大,體積也就大;老鼠占的空間小,體積也就小。
2、下面兩幅圖中,你能直接說說,誰的體積大?誰的體積小?
師:西瓜和橘子,誰的體積大?誰的體積小?為什么?
3、師:那么你能舉例說說我們身邊的物體,誰的體積較大,誰體積較小?
4、比較兩根木棍的體積大小
師:剛才我們舉的這些物體非常明顯地可以判斷出體積的大小,所以我們用眼睛直接來判斷了,下面老師提供這樣一種情況:
1)甲乙兩根木料一樣長,他們的體積()
(1)甲>乙(2)甲=乙(3)甲<乙(4)不能確定
(用手勢表示)師:大家意見不統一,誰來說說自己的想法?
2)(出示圖片)師:我們來看圖,現在你們覺得選擇幾呢?說說為什么?
3)小結:雖然兩根木棍一樣長,但是紅色的木棍比較粗,它所占得空間大,所以它的體積比較大。在一樣長的情況下,還要看粗細。
5、比較兩本書的體積大小。
師:下面老師再提供一種情況:
1)丙丁兩本書的封面面積一樣大,它們體積()。
(1)丙>丁(2)丙=丁(3)丙<丁(4)不能確定
(用手勢表示)師:大家意見又不統一,誰來說說自己的想法?
2)(出示圖片)師:我們來看圖,現在你選幾呢?為什么?
3)小結:雖然兩本書的封面面積一樣大,但乙書比較厚,所占空間比較大,所以它的體積比較大。在封面面積一樣的情況下,還要看厚度。
5、師小結:從剛才的比較活動中,我們知道在比較物體體積大小的時候,要全面考慮,也就是要看他所占的空間大小,它占的空間大,那么它的體積就大。
三、“體積”的守恒性
師:接下去,老師要請你來思考這樣3個問題:
1、思考1:將一杯水倒入長方形盒中,水的高度變了嗎?水的體積變了嗎?
(同桌交流意見,全班交流)還有不同意見嗎?
實驗操作,問:水的高度發生變化了嗎?水的體積發生變化了嗎?
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來證明?
(總量沒有變,還是同樣這些水,體積沒有變;把水倒回去,還是達到杯中原來的地方,這些水占的'空間還是原來這些空間;把杯中水、盒中水分別倒入第三個容器中,到同樣一個高度)
師操作:水在倒的時候,可能有少許水會沾在杯壁上,但是在不計這種損耗的情況下,可以說水的體積是不變的。
2、思考2:同一塊橡皮泥,捏成各種樣子,形狀變了嗎?體積變了嗎?
(同桌交流意見,全班交流)不同意見有嗎?
實驗操作:將一塊橡皮泥搓成一個球、搓成一長條
問:橡皮泥的形狀發生變化了嗎?橡皮泥的體積發生變化了嗎?怎么證明體積沒有發生變化?
(將球和長條分別放入水杯中,水上升的高度一樣,水上升的高度就是橡皮泥的體積)
師操作:在搓的過程中間,既沒有又添加橡皮泥,也沒有拿掉橡皮泥,所以在不計損耗的條件下,橡皮泥的體積沒有發生變化)
3、思考3:把一個西瓜切成幾塊,它的體積發生變化了嗎?
(同桌交流意見,全班交流)都同意嗎?
圖片出示:把一個西瓜切成4份
問:怎么證明體積沒有發生變化?
(把切開西瓜再合起來,發現在不計損耗的條件下,體積沒有發生變化)
4、問:請你們想一想,剛才我們的3個實驗,從數學角度出發,你發現了什么?
生:物體的形狀發生了變化,但只要總量不變,體積就不變。(板書)
四、鞏固“體積”知識
1、師:分散的3塊體積和疊起來的3塊體積變化嗎?形狀發生變化了嗎?體積沒有變?為什么?
2、下列各種情況體積會發生變化嗎?為什么?
一個足球被踢進球門。
一個人從嬰兒到成年。
一塊磚被敲碎了。
3、哪個杯子里的水的體積大?為什么?
(用手勢表示)
師:如果讓你證明,你怎么證明?
(把兩個蘋果全部拿出來,你說哪一杯水的高度高?)
4、比較體積大小(同桌互講)
5、比較出這兩個長方體的體積大小
1、甲>乙2、甲<乙3、甲=乙
師:老師這里有2個長方體,哪一個長方體的體積大?(同意1的舉手,2的.....)
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多分歧?(這兩個長方體體積很難看出)
憑眼睛看,很難看出,那么你們有什么好辦法?(生自由回答)
現在老師把這2個長方體分割成幾個大小相同的小正方體,現在你們能判斷他們的體積大小了嗎?
五、總結: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什么是體積、體積有大有小、物體形狀變了,總量沒變,體積不變)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7
教學目標: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學會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把低級單位的名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名數以及解答"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應用題。
教學重點:名數之間的互化。
教學難點:名數之間的互化的實質理解。
教學課型:新授課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鋪墊復習,導入新知
1,用分數表示下面各式的商。[課件1]
5÷6 14÷25 12÷12 18÷35
2,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數或字母。[課件2]
12÷35=()/()()÷()=4/7
()÷()=a/b 8÷()=()/9
()÷17=7/()1÷()=()/d
3,把5個餅分給9孩子吃,每個孩子分得多少個[課件3]
4,小新家養雞30只,養鴨10只。養的雞是鴨的幾倍
5,填空。[課件4]
30分米=()米180分=()小時
二,變式類推,深化理解
1,教學P91 。例4:(1)3分米是幾分之幾米
(2)17分是幾分之幾時
思考:A,這兩題與復習題有什么區別有什么相同
B,第(1)題要把分米數改寫成米數應該怎么辦怎樣計算
板書:3÷10=3/10(米)
C,第(2)小題是要將什么改寫成什么怎樣求得
板書:17÷60=17/60(時)
※ P91 。做一做
2,教學P92 。例5:小新家養鵝7只,養鴨10只。養的鵝是鴨的幾分之幾
(1)提問:A,用誰作標準該怎樣計算
B,與復習題對比,有哪些不同點和相同點
(2)歸納。
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與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都用除法計算,除數都作標準數,得到的商都表示兩個數之間的'關系,都不能寫單位名稱。
※ P92 。做一做
習前提問:說說用什么作標準數
三,加強練習,深化概念
1,P93 。4
要求說說題目的思路和單位之間的進率。
2,P93 。6
提問:這兩個問題中的標準量相同嗎請說說標準量分別是什么
3,P93 。7
四,全課小結,抽象概括
1,本節課所學的兩個內容分別是什么
2,你還有問題要問嗎
五,家作。
P93 。5,8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容積的含義,體會容積和體積的關系。
2、認識常用的容積單位,感知建立升和毫升的容積觀念。
3、掌握容積的計算方法,能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
過程與方法
1、經歷容積概念的探究與理解過程。
2、通過比較,明確容積單位與體積單位的區別和聯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探究意識。在探索未知的過程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和探究活動的態度。
2、滲透“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這一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
教學重點:建立容積的觀念,掌握容積單位之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理解容積與體積的.聯系與區別。
教學過程:
一、創故事情景
今天老師帶來一位神通廣大、變化多端的孫悟空,它可厲害呢,有72變。
二、復習導入
第一變回憶
(1)什么叫體積?
(2)體積單位有哪些?它們之間的進率是什么?
(3)體積的計算方法是什么?
三、探究新知
第二變思考
1、教學容積概念。
運用你的預習知識,把魔方、電飯褒、雪梨、汽車的油箱這四種物品分成兩類,你是怎樣分的?說明理由。
生:空心的能裝東西的
師:你在生活中見過哪些空心的,能裝東西的物品?
生:舉實例(飯盒、礦泉水瓶、奶牛盒……)
師:你想知道這些容器里面能裝多少東西嗎?
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容積和容積單位(板書)
什么叫容積?從中國文字的'字面解釋容:容納積:體積。合起來:像電飯褒、汽車的油箱等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它的容積。
練習
根據容積定義判斷:
(1)電飯褒的體積就是它的容積()
計量容積一般可以用體積單位()
(2)數學書P53頁第一題。
突出:體積(外面量數據)容積(里面量數據)板書
2、教學容積單位:升和毫升
師:請同學們再仔細觀察你帶來的物品,看看能否找到有關容積的數學信息?
生:500毫升,18.9升
師:升、毫升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容積單位。板書
生:凈含量:250毫升1升……
師:表示什么意思?凈含量:250毫升表示瓶子里水的體積是250毫升。而不是瓶子的容積是250毫升,也不是瓶子的體積是250毫升
(選1升和1立方分米來對比,為實驗作鋪墊)
回Γ杭屏咳莼話閿錳寤ノ唬裁詞焙蠐萌莼ノ唬考屏懇禾宓奶寤萌莼ノ話迨
練習:(1)四人小組互相說說各自收集物品的容積。
(2)老師也收集了一些物品,考考大家的眼力。出示:數學書P53第三題
3、教學容積單位與體積單位之間的換算。
師:誰知道這兩個容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生:1000。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書上寫的。
師:你對這個關系不表示懷疑嗎?真理總是通過實踐來證明的,想驗證一下,你有方法嗎?
由學生做實驗:1升的冰紅茶、500毫升的量杯、1立方分米的容器。
師:從實驗中你證實了1升=1000毫升,還得出什么結論?
生:1升=1立方分米。
如此類推:你還能推理出什么關系?
生:1毫升=1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升
練習:數學書P52做一做第一題和P53第四題
第三變:計算
4、教學容積的計算
出示例5,一種小汽車的油箱,里面長5d m,寬4d m,高2d m 。這個油箱可以裝汽油多少升?
指一名學生讀題。(突出容積的計算方法與體積計算方法相同)
(1)分析理解題意:求“這個油箱可以裝汽油多少升?”就是求這個油箱的什么?必須知道什么條件?是否具備?怎樣算?結果是什么?怎么辦?(為什么要改單位?求容積)
(2)學生做完后集體訂正。
第四變:運用
四、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咳兩聲,講了一節課,老師口干了,很想喝水。
師:誰知道一個正常人每天要喝多少水才合適才健康?
生:1500毫升、1000毫升……
師:你是從哪里知道的?
生:書里介紹的。
師:我們一起來看看數學書P52了解更多的課外知識。同時滲透節約用水的教育。
小組活動:
(要求組長分工要明確:不同的人負責倒水、記錄、計算以及匯報,倒水要注意別溢出來,注意紀律。)
(1)將一瓶約()毫升的礦泉水倒在紙杯中,看看可以倒滿幾杯。
(2)估計一下,一紙杯水大約有多少毫升,幾紙杯水大約是1 L,正常人一天喝多少杯才健康?
全班分享
五、總結質疑
今天學習了容積和容積單位,你有什么收獲?
六、拓展延伸,發展思維
作業:
1 、到商店、超市調查標有容積單位的商品及凈含量,編一道有道容積計算的題目并解答。
2、調查一大桶約18升的礦泉水和一瓶500毫升礦泉水的單價,算一算,一大桶礦泉水相當于幾瓶這樣的小瓶礦泉水,買哪種比較合算?
教學反思:通過這節課,我體會到教師應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有目的地對教材內容進行改編和加工,使教材變得生動,更貼近學生實際。例如課本上是在認識容積和容積單位后學習容積的計算的,而在后面的設計中我讓學生先觀察自己手中的盒子(自備的墨水盒、餅干盒等)的空間形狀,再動手操作量出盒子里面的長、寬、高,并計算出盒子的容積,這就變成了學生身邊的實際問題,有利于激發學生解決這些問題的欲望。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教學反思:
在練習題目中,涉及到新課的內容可以再次點出,再次讓學生加深印象,這樣就節約了時間。在常規課堂中,切忌概念的講授花費很多時間,概念講得越多,學生可能越糊涂。其實學生頭腦里已經對新概念有所認識和體會,我們只需要把新概念與舊概念的區別和聯系講清楚就行。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9
復習內容:
P122頁綜合練習5——11題
復習要求:
通過復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數加減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能熟練地進行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正確解答有關分數加減法的應用題。能熟練進行分數、小數加減混合運算及簡便運算。在復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歸納概括能力,使數學知識系統化。培養學生認真踏實的復習態度。
復習重點:
正確熟練地進行分數加減法運算,并能進行簡算。
復習難點:
進行簡算。
復習準備:
多媒體課件一套。
復習過程:
一、分數加減法的意義和法則
1、說說下列算式表示的意義。
7/8—3/87/13+7/131—2/7
分數加減法的意義與整數加減法的意義相同。
2、算P122頁的第5題。說一說同分母分數和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各應注意什么?指名板演,其余做在本子上,集體講評。
3、師生共同小結:同分母分數相加減,分母不變,分子相加減,計算結果能約分要約分,是假分數要化成帶分數或整數。異分母分數相加減,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數法則計算。如果被減數的分數部分不夠減,退1化成假分數再減。
二、分數加減混合運算
1、說一說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是怎樣規定的,再計算下面的練習:
1/15+4/15+7/151—2/9—5/95/6—(1/2—1/3)
2、小結:分數加減混合運算,沒有括號的從左到右依次計算,有括號的要先算括號內的運算。
三、用簡便方法計算
1、用簡便方法計算下面各題:
7/8+5/12+1/811/12—(1/12+1/6)
2、師生共同小結:加法的交換律、結合律、減法的性質,可以使計算簡便,在計算中要注意應用,提高計算技巧,做到正確、合理、靈活、迅速獨
立練習后指名反饋,說說你是怎樣看出能簡便計算的。
3、解方程:X+1/6=3/4X—7/15=2/5
四、教師小結:通過復習你有什么收獲?
作業設計:
1、基礎作業:教材122頁7、8題
2、拓展作業:同步練習的部分題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利用天平,結合觀察、猜測、圖示、推理等活動,理解“找次品”問題的基本原理,發現解決這類問題的最優策略。
(二)過程與方法
以“找次品”活動為載體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探究解決“找次品”問題的`最優策略。
教學難點:用圖示或文字表示找次品的'過程。
三、教學準備
天平,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原理
1.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1)課件出示例1:有3瓶鈣片,其中一瓶少了3片。你能設法把它找出來嗎?
(2)理解題意。
學生可能會說:倒出來數一數,或掂一掂、稱一稱……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解釋:生產或生活中有時需要從幾個物體中找特別重或特別輕的一個,在數學中我們把這類問題稱為“找次品”問題。
如果兩個物體的差異很大、很明顯,可以用數一數或掂一掂的方法。如果差異不明顯或物體數量很多(例如有30瓶鈣片),用數一數或掂一掂的方法可能不準確或不方便,此時可以用天平幫助我們快速找到“次品”。
【設計意圖】
理解問題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前提,當學生面對例1,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數一數或掂一掂,因為他們缺少使用天平的生活經驗,所以讓他們了解“數”和“掂”的局限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2.合情推理,理解原理。
(1)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師出示天平,并讓學生想象:如果在天平的左邊放一支粉筆,在天平的右邊放一本數學書,天平會怎么樣?為什么?
學生回答:天平的左邊高,右邊低。因為數學書比粉筆重。
教師繼續追問:如果在天平的左邊放一本數學書,在天平的右邊也放一本數學書,現在天平會怎么樣?為什么?
學生回答:天平會平衡,因為左右兩邊一樣重!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課件中出示:天平平衡,兩邊一樣重;天平不平,下沉那邊重。
【設計意圖】
學生沒有使用天平的經驗,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和觀察豐富表象掃除學習障礙,為進一步學習找次品做好準備。特別地,對兩種情況的概括有利于學生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2)如何利用天平找次品?
如果只有兩瓶鈣片,放在天平上稱一次就知道哪一瓶少了3片,因為它會輕一點。現在有3瓶,那么要稱幾次呢?為什么?
學生:稱一次。左右兩邊各放1瓶,如果天平平衡,剩下的那瓶就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天平翹起的一端所放的是次品。
教師分別演示天平達到平衡和出現不平衡的兩種情況,請同學進行判斷并說明理由。
【設計意圖】
根據天平的情況推斷出剩下一瓶的情況,是解決“找次品”問題的關鍵。此處將實驗演示和語言表達結合起來,幫助學生理解原理。
3.交流圖示,掌握方法。
你能想辦法把用天平找次品的過程,清楚地表示出來嗎?
(1)可以用一個“△”加一條短橫線表示天平,用長方形表示鈣片。
(2)為了方便,還可以給每瓶鈣片加上編號。
學生完成后,將作品通過實物投影儀進行展示交流。
【設計意圖】
圖示是對問題進行抽象、概括的一種方式,通過圖示使找次品的方法具有概括性,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在例1教學后及時進行方法的總結,可以分散本課的難點,有利于學生發現解決“找次品”問題的最優策略。
(二)探索規律,優化策略
理解題意。
(1)課件出示例2。
8個零件里有1個是次品(次品重一些)。假如用天平稱,至少稱幾次能保證找出次品?
(2)大膽猜測。
教師:至少稱幾次能保證找出次品?
學生:如果運氣好一次就能找到次品,所以至少一次。
學生:一次不能保證找出次品,因為如果運氣不好,就找不到次品了。
學生:每次稱2個零件,4次保證找出次品。
教師:“至少稱幾次能保證找出次品”是什么意思?
學生:既要保證找出次品,又要次數最少。
【設計意圖】
這個討論是非常必要的,學生第一次遇到這類問題,可能不能兼顧兩端,說“一次”的同學忽視了“保證”,說“4次”的同學沒有考慮到至少。通過同學間的互相交流,否定錯誤,澄清認識,確定研究方向,在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走錯路,少走彎路,有利于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提高分數除法的計算速度和正確率,并能正確的計算,解決實際問題。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歡數學的情操,感受數學來源于生活,體驗成功的歡樂。
教學重點:
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用方程方法解答分數除法應用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為新知作鋪墊
課件出示:
1、寫出下列各題的數量關系式,判斷誰是單位“1”
(1)故事書的3/5是150本。
(2)書的.價錢是鋼筆價錢的2/5。
(3)汽車速度是火車速度的1/2。
2、復習題:寫出數量關系式,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
操場上有27人參加活動,跳繩的是操場上參加活動總人數的2/9,跳繩的有多少人?
(1)誰是單位“1”;單位“1”是已知還是未知?
(2)寫出等量關系式。
(3)找出題中的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
(4)根據題意列式。
學生獨立完成,匯報反饋。
二、導入新課
看來同學們都能正確分析和解答分數乘法的實際問題,分數除法的實際問題怎么解答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
(一)學習新知
1、出示情景圖:從情景圖中你能獲得哪些信息?
生簡要回答
2、出示例題:
跳繩的有6人,是操場上參加活動總人數的2/9,操場上有多少人參加活動?
3、討論:
(1)誰為單位“1”?是已知還是未知?
(2)根據那句話得到的信息?
(3)你能列出等量關系是嗎?
4、你們有什么辦法利用以前的知識解答這道題?
同桌互相說說,在練習本上做一做。
生反饋,師板書。
學生口頭檢驗對錯。
5、對比復習題和例1,這兩道題有什么相同點,不同點?
(二)鞏固新知
看情景圖,你還能提出問題嗎?
(1)生提問題,全班解答。
(2)同桌互相提問題,寫出等量關系式,列式解答。
(三)練習、鞏固
打開書,29頁,試一試1,自己獨立完成。
集體訂正
三、拓展延伸
回過頭來看例題,你還能用其他的方法解答嗎?
(用除法計算)
四、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鞏固對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意義的理解,掌握求兩個數最小公倍數的方法。
2.培養學生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
重點難點
1.重點:掌握掌握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方法。
2.難點:靈活選擇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方法。
教具準備
投影。
數學過程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意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有關最小公倍數的知識。
(二)教學實施
1.出示例2。
怎樣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數?
(1)學生先獨立思考,用自己的想法試著找出6和8的最小公倍數。
(2)小組討論,互相啟發,再全班交流。
(3)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方法:
方法一:先分別寫出6和8各自的倍數,再從中找出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
6的倍數:6,12,18,24,30,36,42,48...
8的倍數:8,16,24,32,40,48...
方法二:先寫出8的倍數,再從小到大圈出6的倍數,第一個圈出的就是它們的最小公倍數。
8的倍數:8,16,24,32,40,48...
方法三:先寫出6的倍數,再看6的倍數中哪些是8的倍數,從中找出最小的。
方法四:從小到大寫出8的倍數,邊寫邊判斷是不是6的倍數,第一個是6的倍數的,就是8和6的最小公倍數。
2,完成教材第90頁的“做一做”。
學生先獨立完成,觀察每組數有什么特點,再進行交流。
引導學生總結出求兩數的最小公倍數的兩種特殊情況:
(1)當兩數成倍數關系時,較大的數就是它們的最小公倍數。
(2)當兩數只有公因數1時,這兩個數的積就是它們的最小公倍數。
指出:像這樣能夠直接看出最小公倍數的,就不用再從頭去找公倍數了。
3.完成教材第91頁練習十七的第3題。
學生先獨立完成,然后說一說哪幾組數屬于特殊情況?
再讓學生說一說這幾組數的最大公因數是什么?
你能總結一下找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的一般方法與特殊情況分別是什么嗎?
學生先互相交流,再匯報,總結:
(1)如果兩個數成倍數關系,那么其中的較小數就是它們的最大公因數,較大數就是它們的最小公倍數。
(2)如果兩個數只有公因數1,那么它們的最大公因數是1,最小公倍數是兩個數的積。
(3)一般情況,可以先寫出一個數的因數或倍數,再從中找另一個數的因數或倍數,區別是最大公因數從大到小找,最小公倍數從小到大找。
隨著學生的總結匯報,老師出示下表。
4.完成教材第91頁練習十七的'第5題。
學生獨立完成,并說明理由。
5.完成教材第91、92頁練習十七的第4、6、7、8題。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做出解答。然后讓學生匯報自己的解法,并提問:為什么是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6.完成教材第92頁練習十七的第9題。
學有余力的學生試著完成,并說一說思考過程。
可以這樣想:先從小到大寫出36的所有因數,然后從中依次觀察哪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是36。
(四)思維訓練
1.火車站是410路和901路汽車的始發站,410路每隔10分鐘發一次車,901路每隔15分鐘發一次車,這兩路汽車同時在早5:30同時發車后,到中午12時10分有多少次是同時發車的?
2.兄弟三人同一天從家出發外出打工,老大15天回家一次,老二20天回家一次,老三10天回家一次,下一次兄弟3人同一天從家出發至少需要多少天?
3.已知a、b的最大公因數是12,最小公倍數是72,且a、b不成倍數關系。求a、b各是多少?
(五)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研究了求兩個數最小公倍數的方法。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先找出一個數的倍數,再從小到大,找出另一個數的倍數,從而找到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另外,還有兩種特殊情況:一種是兩數成倍數關系時,較大數是這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另一種是兩數只有公因數1時,這兩個數的積就是它們的最小公倍數。我們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還對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與最小公倍數進行了對比,并能熟練應用最小公倍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圖形的軸對稱,探索圖形成軸對稱的特征和性質,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圖形的軸對稱圖形。
2、進一步認識圖形的旋轉,探索圖形旋轉的特征和性質,能在方格紙上把簡單圖形旋轉90°。
3、初步學會運用對稱、平移和旋轉的方法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進一步增強空間觀念,從而欣賞圖形所創造出的美。體會數學的價值。
重點難點
1、探索圖形成軸對稱或旋轉的特征和性質。
2、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圖形的軸對稱圖形,能把簡單圖形旋轉90°。
教學過程
情景導入
1、教師用課件演示:
(1)鐘表的轉動;(2)風車的轉動。提問:觀察課件的'演示,你看到了什么?
學生在交流匯報時可能會說出:
(1)鐘表上的指針和風車都在轉動;
(2)鐘表上的指針和風車都是繞著一點轉動;
(3)鐘表上的指針沿著順時針方向轉動,風車沿著逆時針方向轉動。
教師:像鐘表上指針和風車都繞著一個點或一個軸轉動的這種現象就是旋轉。(板書課題:圖形的旋轉變換)
2、提問:旋轉現象有幾種情況?
生回答后板書。
3、師: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見到過旋轉現象?學生自己舉例說一說。
新課講授
出示課本第83頁例題1的鐘面。
(1)觀察,描述旋轉現象。
觀察:出示動畫(指針從12指向1),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指針的旋轉過程。提問:誰能用一句話完整地描述一下剛才的這個旋轉過程?
(教師引導學生敘述完整)觀察:出示動畫(指針從1指向3)。
提問:這次指針又是如何旋轉的?觀察:出示動畫(指針從3指向6)。同桌互相說一說指針又是如何旋轉的?
提問:如果指針從“6”繼續繞點O順時針旋轉180°會指向幾呢?(2)教師:根據我們剛才描述的旋轉現象,想想看,要想把一個旋轉現象描述清楚,應該從哪些方面去說明?
小結:要把一個旋轉現象描述清楚,不僅要說清楚是什么在旋轉,運動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說清楚旋轉圍繞的點,方向以及角度。
課堂作業
完成課本第85頁練習二十一的第1~3題。
課堂小結
同學們,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活動,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
板書設計第1課時旋轉相對應的點到O點的距離都相等。
第2課時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1、要想把旋轉現象描述清楚,應該怎么說?
2、鐘表上分針從12轉到6,轉了多少度?這時時針轉了多少度?
新課講授
1、探索旋轉圖形的特征和性質。
(1)教師用課件出示教材第84頁例2三角形繞點O順時針旋轉90°的圖形。教師:剛才觀察三角形的旋轉過程你發現了什么?你怎樣判斷三角形是繞點O順時針旋轉了90°?組織學生觀察,并在小組中交流討論。
(2)三角形旋轉后,三角形有什么變化?教師再次演示風車旋轉的過程,讓學生觀察。然后組織學生在小組中交流討論并匯報。(教師注意引導)小結:通過觀察,我們發現風車旋轉后,不僅是每個三角形都繞點O順時針旋轉了90°,而且,每條線段,每個頂點,都繞點O順時針旋轉了90°。
(3)揭示旋轉的特征和性質。教師:從畫面中,我們能清楚地看到三角形旋轉后,位置都發生了變化,那什么是沒有變化的呢?
①三角形的形狀沒有變;
②點O的位置沒有變;
③對應線段的長度沒有變;
④對應線段的夾角沒有變。)如果我們將三角形在旋轉后的基礎上,繼續繞點O順時針旋轉180°,那么三角形應該轉到什么位置?2、學習畫出旋轉后的圖形。
(1)教師出示教材第84頁例3。教師:怎樣畫出三角形繞O點順時針旋轉90°后的圖形呢?組織學生先在小組中討論交流:是怎樣旋轉的?應該怎樣畫出旋轉后的圖形?學生匯報時可能會說出:
①先畫出點A′,OA′垂直于OA,點A′與O的距離是6格;
②再用同樣的方法畫出點B′;
③然后把點OA′,OB′,A′B′連接起來。
(2)組織學生在課本上畫一畫,然后相互交流檢查。
3、完成第83頁“做一做”。
4、完成課本第84頁下面的“做一做”。先放手讓學生獨立畫。再全班匯報交流,最后教師小結。結合生活中的數學介紹旋轉在生活中的應用。
課堂作業
1、完成課本第84頁“做一做”
2、完成第85~86頁練習二十一第4~6題(1)第3題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有關對稱、平移和旋轉變換的知識進行判斷,注意讓學生感受數學的美,體會圖形變換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2)第4題練習時,可以放手讓學生設計,再進行交流,要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進一步理解旋轉的特點和性質,體會旋轉所創造的美。
3、完成練習二十二第1~3題
課堂小結
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活動,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例,經歷認識“方”并解決土石方計算問題的過程。
2、了解“方”的具體含義,能夠靈活運用體積計算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現實問題。
3、在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數學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熟練運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演變成“橫截面的面積乘長”。
教學過程:
一、巧設情境,激趣引思。
同學們,前面幾節課我們學習了體積的有關內容,請大家思考以下問題。
(1)什么是體積?體積的單位有哪些?它們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2)怎樣求長方體的體積?正方體的體積,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計算的統一公式是什么?
(3)學生分組討論,指名回答問題。
這節課我們運用體積的有關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二、自主互動,探究新知。
課件出示例題1:讓學生讀題,討論:挖出的土與地窖的體積有什么關系?讓學生嘗試解決問題交流計算的結果。
教師介紹“方”,讓學生用方描述挖出的土。
課件出示例題及攔河擁暮褪疽饌肌
讓學生觀察,問: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師幫助學生理解題意。
怎樣計算攔河壩的體積?為什么這樣計算?使學生知道:攔河壩的體積=底面積×高。
讓學生嘗試解決問題,并交流計算的方法和結果。
三、應用拓展,反思交流。
(1)試一試幫助學生弄清圖意,然后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合作解決。
(2)練一練第1、2題,幫助學生理解題中的事物和信息,再獨立完成。
第3、4題,讓學生先說一說,要解決問題,先要求出什么?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4
教學內容
復式折線統計圖(教材第106~107頁的內容及第109~110頁練習二十六的第4~9題)。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認識復式折線統計圖,了解其特點,根據需要,選擇條形、折線統計圖直觀、有效地表示數據,并能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和預測。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密切聯系,引導學生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歸納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了解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的區別。
教學難點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統計的理解。
教具準備
投影片,小黑板、等。
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投影出示課本第106頁例2的兩幅單式折線統計圖。(見課本圖形)
觀察兩圖中數據,你得到了哪些數據?
學生回答后,教師解說: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的社會。尤其是上海,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就已進入了老齡化。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數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怎樣才能更方便地比較上海的出生人口數和死亡人口數呢?
生答:我們可以把這兩幅圖揭黃鵓禿帽冉狹恕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板書:復式折線統計圖)。
【新課講授】
1、怎樣才能更清楚地表示出兩條不同的折線呢?
教師用電腦演示畫圖過程(可以用不同的顏色來表示,并用圖例說明)。
2、學生在課本中畫出死亡人口折線后。提問:復式折線統計圖與單式折線統計圖有什么不同?著重強調要用不同的線段來分別連結兩組數據中的數。也就是制作復式統計圖時,先要畫出圖例。
3、引導學生回答教材例2中的問題,從而進一步認識到兩條折線變化的趨勢。
【課堂作業】
1、指導學生完成教材第109頁練習二十六第4題。
這題是讓學生進一步熟悉復式折線統計圖。練習時,教師讓學生結合甲、乙兩地月平均氣溫的復式統計圖,分析復式折線統計圖包含的信息,從而了解甲乙兩地的不同氣候特點,然后由學生解決3個問題,再全班反饋。
2、指導學生完成教材第109頁練習二十六第5題。學生看圖回答問題,得出7~15歲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高,但13歲之后的女生的身高增長趨于平穩,增長速度比男生慢。
3、課余時間完成第6題。
【課堂小結】
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了復式折線統計圖,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不僅會畫復式折線統計圖,而且還能從復式折線統計圖中獲得許多信息,并根據這些信息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課后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
板書設計復式折線統計圖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和意義。
2、通過涂一涂、算一算、小組合作交流等活動探索并理解分數除法意義。
3、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和意義。
教學難點:理解分數除以整數的意義。
一、復習導入,出示目標、
師出示口算乘法
師(閱讀課本第55頁的.內容,回答下面問題。)
一讀:本節主要講了( )除以( )的小數除法。(各自獨立完成,有困難的同學可以互相幫助)
二讀:這一節以4/7÷2=為例,它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求每份是多少。(自己完成后同桌之間交流)
三讀:動手畫一畫,想一想,4/7÷2=和4/7÷3=分別是怎樣計算出來的?(完成后在小組內進行交流)
思考:通過剛才的學習過程,你對分數除以整數有了怎樣的的收獲?說出來和大家分享。
師:我們已經學過了分數乘法,通過剛才的口算練習,發現大家對分數乘法掌握的非常好。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分數除法。
二、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三、大組匯報,質疑問難
我發現了除以一個整數(0除外)等于乘這個數的倒數。
五、課堂檢測
1、分數除以整數(0除外),等于分數( )這個整數的( )。
2、8/9÷4=8/9×( )=( )
3、5/6÷2=5/6×( )=( )
4、教材56頁“練一練”的第一題
(鞏固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5、教材56頁“練一練”第二題
讓學生獨立解決(進一步加深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
6、教材56頁“練一練”第三題
(設計這道題的主要目的是滲透分數除法與分數乘法的聯系,也是為后面用到列方程解決問題作鋪墊)
拓展提高:
如果a是一個不為零的自然數,那么
1/3÷a等于多少?
1/ a÷3等于多少?
板書設計 分數除法一
分數除以整數
分數除以整數(0除外)等于乘這個數的倒數。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2-16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3-09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2-06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優秀01-05
【精】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2-28
【薦】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2-28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薦】02-28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精】02-28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熱門】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