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小學數學教案

時間:2023-08-06 12:20:17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數學教案(匯編9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9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數學教案(匯編9篇)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在初步認識圓柱的基礎上理解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的含義,掌握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會正確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

  2、通過實踐操作,在學生理解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的含義的同時,能解決一些有關實際生活的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

  掌握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前一節課我們已經認識了一個新朋友——圓柱,誰能說說這位新朋友長什么樣子以及有什么特征嗎?

  1.圓柱是由平面和曲面圍成的立體圖形。

  2.圓柱各部分的名稱(兩個底面,側面,高)。

  3.把圓柱的側面沿著它的一條高剪開得到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的底面周長、寬等于圓柱的高。

  同學們對圓柱已經知道得這么多了,還想對它作進一步的了解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怎樣求圓柱的表面積。

  二、探究新知:

  以前我們學過正方體、長方體的表面積,觀察一個長方體,我們是怎么求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的呢?(六個面的面積和就是它的表面積)

  同學們想一想我們要求圓柱的表面積,那么圓柱的表面積指的是什么?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結果:圓柱的.側面積加上兩個底面的面積就是圓柱的表面積。

  板書:(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側面積+兩個底面的面積)

  1.圓柱的側面積

  (1)圓柱的側面積,顧名思義,也就是圓柱側面的面積。

  (2)出示圓柱的展開圖:這個展開后的長方形的面積和圓柱的側面積有什么關系呢?

  (學生觀察很容易看到這個長方形的面積等于圓柱的側面積)

  (3)那么,圓柱的側面積應該怎樣計算呢?(引導學生根據展開后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底面周長和高的關系,可以知道: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2.側面積練習:練習二第5題

  學生審題,回答下面的問題:

  這兩道題分別已知什么,求什么?

  小結:要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必須知道圓柱底面周長和高這兩個條件,有時題里只給出直徑或半徑,底面周長這個條件可以通過計算得到,在解題前要注意看清題意再列式。

  3.理解圓柱表面積的含義.

  (1)讓學生把自己制作的圓柱模型展開,觀察一下,圓柱的表面由哪幾個部分組成?(通過操作,使學生認識到:圓柱的表面由上下兩個底面和側面組成。)

  (2)圓柱的表面積是指圓柱表面的面積,也就是圓柱的側面積加上兩個底面的面積。

  公式: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側面積+底面積×2

  4.嘗試練習。

  (1)求下面各圓柱的側面積。

  ①底面周長2.5分米,高0.6分米。

  ②底面直徑8厘米,高12厘米。

  (2)求下面各圓柱的表面積。

  ①底面積是40平方厘米,側面積是25平方厘米。

  ②底面半徑是2分米,高是5分米。

  5.小結:

  在計算圓柱形的表面積時,要根據給定的數據計算各部分的面積。(如:有時候給出的是底面半徑,有時是底面直徑。)

  三、鞏固練習。

  1.做第14頁“做一做”。(求表面積包括哪些部分?)

  2.練習二第6,7題。

  四、課后思考。

  同學們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圓柱在計算表面積時都可以用

  公式: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側面積+底面積×2來計算呢?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內容:學習畫垂線,認識點到垂線的距離。(課文第66頁的例2、練習十一中的地3、4的相應小題,第5、6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明確垂線的重要性質,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間的距離垂線最短。學會用三角板準確的畫垂。

  2、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

  3、通過動手操作活動,使學生經歷畫垂線的過程,培養學生的'作圖能力。

  4、通過活動,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學會用三角板準確的畫垂線。

  教學難點:準確的畫出垂線。使學生明確垂線的重要性質,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間的距離垂線最短。

  教具準備:三角板、直尺。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回憶一下,你記得什么叫垂直嗎?

  2、看我們的數學書,每兩條邊都是怎樣的?怎樣用三角板畫垂線呢?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畫垂線。

  板書課題:畫垂線

  二、探究新知

  1、過直線上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垂線

  三角板上有一個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來畫垂線。

  1)先畫一條直線。

  2)把三角板的一條直角邊與這條直線重合,沿著另一條直角邊畫出的直線就是前一條直線的垂線(直角頂點是垂足)。

  強調:讓三角板的直角頂點落在給定的這點上;過直線外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垂線;畫線前讓三角尺的另一條直角邊通過這個已知點。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畫線。當要求直線通過其一點時,要考慮到筆畫的粗細度,三角板的邊與已知點之間可稍留一些空隙。

  2.教師講解示范后,學生自己動手嘗試著畫一個,然后互相交流一下。

  1)過直線外一點畫這條直線垂線,該怎么畫呢?

  學生動手嘗試,小組內交流。

  2)直線外一點A與直線上任意一點連接起來,可以畫出很多條線段。

  學生獨立的畫出幾條線段,其中包括一條垂線。

  小組內研究交流:這幾條線段在長度上有什么特點?

  小結:從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所畫的垂直線段最短,它的長度叫做這點到直線的距離。

  三、鞏固練習

  1、68頁4題畫一畫。

  2、69頁5題。我們在測定跳遠成績時,怎樣測量比較準確呢?為什么?

  3、69頁6題怎樣修路最近呢?

  3、你能用一把直尺和一個量角器畫一條直線的垂線嗎?

  四、課堂小結:通過學習畫垂線,你有什么體會?

  五、作業:練習畫垂線。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一、教材

  1、教學內容:

  《6的乘法口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表內乘法(一)》的第十一課時的內容。

  2、教材所處的地位和重、難點:

  表內乘法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它是學生今后學習表內除法和多位數乘、除法的基礎。教材內容的呈現是在學生學25的乘法口訣以后。由于他們已經具有學習2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所以教材的呈現形式沒有給出一個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訣,意在讓學生主動探索歸納出6的乘法口訣。體現了提高學生學習獨立性要求的編寫意圖。

  熟練口算表內乘法,是每個學生應具備的最基本的計算能力。因此,本課的重點應該是讓學生理解6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難點是怎樣去熟記并利用乘法口訣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教學目標:

  ①通過觀察、探索,使學生知道6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

  ②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合作交流和語言表達能力。

  ③讓學生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教法

  根據教學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任務。我采用了:

  1、情景教學法。讓學生在情景里親自動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不過如此簡單,享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2、游戲教學法。即是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做中學、玩中學的體現。因為小學生學習活動不再是教師的說教,應該更多的時間是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這樣的教學,更能體現了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3、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組織教學。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識,在共同討論中完成學習任務。

  另外,音樂是陶冶人心靈的神丹妙藥,是調節情緒的有效工具。也為了增加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樂曲中進行操作。并以掌聲表揚的方式激勵學生多思考、多發表意見。

  三、學法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主要培養了學生以下學習方法:

  1、指導學生觀察圖畫,共同討論,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戲中運用學習成果,把數學知識利用到現實生活中。

  2、在游戲中運用學習成果,把數學知識利用到現實生活中。

  3、培養學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學習方式。

  四、教學、具準備

  寫有算式的卡片、蘋果;寫有口訣的盒子;主題圖、表格、蘋果樹。

  五、教學程序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認知水平,我設計了如下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讓全班同學回憶25的乘法口訣。這不但是為了檢測他們是否掌握并記憶了,還可以為本堂課的教學做一些鋪墊。

  (二)設置情境,探討新知。

  在這一環節里,我設計了三塊教學活動:

  1、編寫口訣。

  這是本堂課的重點,主要是通過學生自主地觀察圖畫,探索、歸納出6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并加以記憶。根據教材的主題圖,我逐一出示小魚(1條小魚由6個全等三角形組成,一共出示6條)。學生觀察圖畫,思考并完成下面的問題:

  ①、填表。

  魚(條)123456

  三角形(個)612

  ②、根據表格寫出相應的乘法算式。

  ③、根據乘法算式歸納出相應的乘法口訣。

  ④、根據口訣還能想出另一道乘法算式嗎?

  前面已對25的乘法口訣有了理解和掌握,再通過這一系列的探索,本課的難點就被一步步地突破了。

  2、學以致用。

  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所以我們要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來。如:①61頁做一做,呈現用6根小棒擺成的六邊形直觀圖,以口答擺2個六邊形用多少根小棒?擺鞏固6的乘法口訣;②63頁第6題,填空題,題目以圖文結合形式給出一只螞蟻6條腿的條件,讓學生分別填出3只、6只螞蟻多少條腿;③怎樣很快地算出在上課的學生的人數(每6人一組,共6組)?

  3、為了更好地鞏固所學知識和檢查學生的掌握程度,我又設計了下面一系列相干的游戲(播放音樂)。讓學生在游戲中有所鞏固,有所收獲。如:①開火車:讓同組的同學按順、逆時針的方向,接下去說口訣;②投信:把寫有算式的卡片投放到寫有口訣的盒子里;③摘蘋果:先說出想要摘那個蘋果(6乘幾或幾乘6),再說出其相關的口訣,說對了就把蘋果摘走,否則不能。

  (三)結課。

  1、結束語(師):同學們,今天這堂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生答。板:6的乘法口訣]這不僅是把課堂交給了學生,讓他們概括出本堂課所學的知識,還可以再次喚醒學生對本堂課的記憶,揭示課題。

  2、知識伸展。這時,課以接近尾聲,為了再次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感受數學知識的魅力所在。可以這樣提問:你們還想知道什么?一波未平又起一波,再次把學生帶到另一個高潮。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p.24、25

  教材簡析:

  這節課教學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概念是有關三角形的重要概念,是學習三角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例題首先通過量人字梁的高,引導學生初步聯系現實生活感知三角形的高,然后通過圖示介紹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意義,建立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概念。

  教學重點:

  認識三角形的高,并正確地畫高。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知道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意義,了解底和高的對應關系,會用三角尺畫三角形的高(只限三角形內部的高)

  2、讓學生通過閱讀資料,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體會數學與顯示生活的聯系。

  3、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識。

  教學準備:

  三角尺、學具盒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在作業本上分別的畫三種情況:(圖略)(1)a+bc

  明確:只有當兩條邊的長度和大于第三邊的時候,這樣的'三條邊才能圍成三角形;一般判斷的時候只要把最短的兩條邊加起來和最長的比就可以了。

  2、畫一個類似于人字梁的三角形(只要外面的三條邊)

  說說三角形的組成: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

  二、認識三角形的底和高

  1、我們剛才說到三角形有三條邊,這節課我們將要來認識關于這個三角形神秘的第四條線段,你猜是什么?(高)

  板書:高

  由高你聯想到了什么?(垂直、直角標記)

  2、示范畫高的方法

  邊畫邊說:以這條邊為底,現在要找它的高。板書:底

  用三角板的直角邊和它重合,(不斷移動)說說它的垂線有多少條?(無數條)

  其中只有一條很特殊,你能說說是哪一條嗎?(從對面的頂點畫下來的這條垂線)用虛線畫一畫。

  指出:從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到對邊的垂直線段是三角形的高,這條對邊是三角形的底;畫的這條線段用虛線表示,畫完后還要畫出直角標記和高(或用字母h表示)

  學生在作業本上,模仿板書也畫一畫。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圓周長和圓周率的意義,理解和掌握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并能運用公式正確計算圓的周長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通過引導學生參與知識的探求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創新意識和合作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3、通過教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教學重難點:

  圓周率意義的理解和圓周長公式的推導。

  教學設想:

  新課程從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著眼,提出了參與、探究、搜集、處理、獲取、分析、解決、交流與合作等一系列關鍵詞。這些在本節課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其中,參與是一切的前提和基礎,而只有當參與成了學生主動的行為時,參與才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因此要怎樣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吸引他們參與進來就成了基礎的基礎。這里,老師能善于打破學生思維的平衡狀態,使他們產生新的不平衡,從而不斷吸引學生參與到新知的探究中來。圓的周長是一條曲線,該如何測量?的問題使學生思維產生最初的不平衡,當學生通過化曲為直的兩種方法的局限性,從而打破學生剛剛建立的平衡,進一步吸引學生探究更加簡便的`求圓周長的方法。

  接著,就是要讓學生參與什么,怎樣參與的問題了。在引導學生探究圓周長與直徑的關系時,學生從猜測、分組測量計算到根據新獲取的數據尋找共性的東西,體驗到知識的形成過程,發現了知識新成的道。在小組活動前,老師鼓勵小組成員間分工合作,活動中教師參與其間,關注學生合作的情況。實驗后的廣泛交流達到了資源共享的目的,使接下來得到的結合更具可信度,也使學生感受到合作交流的必要性。這種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在學生興趣點上激疑、質疑,無疑能鼓舞學生的探知、求知精神,使學生真正理解、消化、吸收本課重點內容,不僅學到知識,而且學會學習。]

  教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1元硬幣、直尺、卷尺、系線的小球、計算器、實驗報告單。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創設情境。

  這節課,老師要和同學一起探討一個有趣的數學問題。

  媒體顯示:唐老鴨與米老鼠在草地上跑步,唐老鴨沿著正方形路線跑,米老鼠沿著圓形路線跑。

  2、遷移類推。

  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唐老鴨、米老鼠所跑的跑線,討論、回答問題。

  (1)要求唐老鴨所跑的路程實際就是求什么?

  (2)什么叫正方形的周長?怎樣計算正方形的周長?(突出正方形的周長與它的邊長有關系)

  (3)要求米老鼠所跑的路程實際就是求什么?(板書:圓的周長)

  3、提出問題。

  看到這個課題,你想提些什么問題。學生紛紛發言提出自己想探究的問題。

  梳理篩選形成學習目標:①什么叫做圓的周長?②怎樣測量圓的周長?③圓的周長與什么有關系,有什么關系?④圓的周長怎樣計算?⑤圓的周長計算有什么用處?

  [設想:通過創設情境,引發學生參與形成學習目標,既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又為學生創造了自主學習的氛圍,指明了探究方向,避免盲目性。]

  二、自主參與,探究新知。

  1、實際感知圓的周長。

  讓學生拿出各自圓片學具,邊摸邊說圓的周長;同桌之間相互邊指邊說。

  2、明確圓周長的意義。

  引導學生解決第一個問題,概括什么叫做圓的周長。(媒體顯示一個圓,并閃動圓的周長)

  (1)圓的周長是一條什么線?

  (2)這條曲線的長就是什么的長?

  (3)什么叫做圓的周長?

  學生討論互補,概括出圍成圓的曲線的長叫做圓的周長(顯示字幕)

  [設想:讓學生動手摸一摸圓的周長,初步感知周長是一周的長度,再動口說一說培養學生把思維過程轉化為外部語言更增強對圓周長的感性認識。在學生對圓周長有了較強的感性認識后,體驗及形象理解圓周長的意義。]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1、教案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神奇的撲克》

  教學目標:

  1、通過對"撲克"有趣的研究,培養起學生對生活中平常小事的關注。

  2、調動學生豐富的聯想,養成一種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撲克"與年月日、季度的聯系。

  教學過程一、談話引入

  師:同學們,這個你們一定見過吧!這是我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撲克"。誰愿意告訴我們,你對撲克的了解呢?

  生:...... (教師補充,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師: "撲克"還有一種作用,而且與數學有關!

  生:......

  二、新課

  1、桃、心、梅、方4種花色可以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2、大王=太陽 小王=月亮 紅=白天 黑=夜晚

  3、A=1 2=2 3=3 4=4 5=5 6=6 7=7 8=8 9=9 10=10 J=11 Q=12 K=13 大王=1 小王=1

  4、所有牌的和+小王=平年的天數 所有牌的和+小王+大王=閏年的天數

  5、撲克中的K、Q、J共有12張,3×4=12,表示一年有12個月

  6、365÷7≈52一年有52個星期。54張牌中除去大王、小王有52張是正牌,表示一年有52個星期。

  7、一種花色的和=一個季度的天數 一種花色有13張牌=一個季度有13個星期三。

  小結:生活中有很多的數學,他每時每刻都在我們的身邊出現,只是我們大家沒有注意到。請大家都要學會留心觀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估算黃豆粒數》

  教學目標:學會估算方法。

  教學重難點:利用估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黃豆,杯子,天平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你們看,這是什么?

  生:黃豆。

  師:你們想知道這些黃豆有多少粒嗎?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黃豆有多少粒。

  二、小組討論,確定方案。

  師:你們可以用課桌上的工具。(被子、天平等)

  三、小組合作,實施方案。

  四、匯報交流

  方案一:先數一杯黃豆的數目,再看這些黃豆有多少杯,再用乘法計算即可。

  方案二:先測一把黃豆的數目,再看這些黃豆有多少把,再用乘法計算即可。

  方案三:先測一百粒黃豆的`重量,再稱出總重量,再用除法計算即可。

  五、小結:數學在我們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請大家都要做留心觀察的人。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購物中的數學》

  教學目標:

  1、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會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2、培養利用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出示情境

  一天有個年輕人來到王老板的店里買了一件禮物,這件禮物的成本是18元,標價是21元結果是這個年輕人掏出一百元要買這件禮物,王老板當時沒有零錢,用那100元向街坊換了100元的零錢,找給年輕人49元,但是街坊后來發現那100元是假鈔,王老板無奈,只好還給街坊100元。

  現在問題是:王老板在這次交易中究竟損失了多少元?

  提示:其中損失成本18元,不要算成21元。

  二、小組討論

  三、匯報結論

  四、小結

  王老板和街坊之間實際上互不虧欠,王老板在這次交易中到底損失了97元。

  五、全課總結

  師:通過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數學趣味題一》

  教學目標:通過有趣的數學題,引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開發他們的智力,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從而提高他們邏輯思考能力,讓他們學會通過思考與計算解決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教學重點:通過解答例題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讓學生學會善于思考。

  教學難點: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思考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課前準備:準備課堂上要講的內容,預測提問環節所需要的使時間。

  教學過程:

  一、引例,引起學生的興趣。

  提出一道關于數學的IQ題,讓學生回答(答對有獎),然后開始逐漸深入課題,解答一些數學計算題。

  二、結合生活,小組互動。

  1、將學生分成幾組,然后老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

  2、從日常生活出發,模擬一些題目,讓學生進行搶答。

  3、最后進行統計,對表現最好的小組進行獎勵

  三、課堂解說

  對相關題目進行詳細的解釋,讓學生充分理解題目的意思以及解題方法,從而在做題中得到啟發。

  四、課堂總結。

  總結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讓學生認識數學的奧秘,進而提高對數的學習興趣。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第一課時厘米的認識

  教學內容:

  課本1頁到3頁內容。

  學習目標:

  1、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2、通過學生的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創造活動中,建立起對長度單位的理解。

  教學重難點:

  重點: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難點:能在直尺準確找出指定的厘米數。

  教具:多媒體課件、米尺。學生準備學生尺。

  學習過程:

  一、掲題示標:

  1、故事引入:在古時候,想知道物體的長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們常常用身體的一部分作為測量長度的單位。今天我們就來幫古人解決這個難題。下面請認真看老師板書課題,并把課題齊讀兩遍。

  2、口述并出示目標:

  (1)、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我能認識長度單位厘米。

  (2)、通過學習我能學會測量方法的多樣性。

  過渡語:你們有信心學會嗎?同學們非常自信,老師也相信你們。怎樣才能學會這個新本領呢?下面請出我們的學習指導。

  二、口述并出示學習指導:

  認真看課本第1-3頁內容,重點看書中的情境圖。思考并討論:

  1、測量課桌面的長度時你采用的方法是哪一種?你們的測量結果一樣嗎?為什么?

  2、尺子上統一的長度單位是什么?可以用哪個字母來表示?可以記作什么? (自學5分鐘后,小對子進行交流并口頭展示。)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學探究)。

  生認真地看書自學,師巡視,督促人人認真地看書。

  2、議一議(小對子交流)。

  1、測量課桌面的長度時你采用的方法是哪一種?你們的測量結果一樣嗎?為什么?

  2、尺子上統一的長度單位是什么?可以用哪個字母來表示?可以記作什么? 針對學習指導中的問題對子間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在學生交流時巡視,觀察小對子交流情況,對合作不太好的小對子給以幫助和提醒 , 促使每個小對子及每個成員都能積極參與到討論交流活動中。

  3.說一說(針對學習指導中的問題進行匯報展示)。

  學生匯報時有不足或不準確的地方老師或其他成員可以及時給予補充,在展示完之后,給與評價或獎勵。

  4.知識歸納:

  (1)利用“鉛筆”“文具盒”“拃”等作為長度單位測量同一物體的`長度,會因選取的標準不同導致測量結果不同。在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要使用統一的標準,這樣才能準確的得到物體的長度。

  (2)厘米是比較小的長度單位,可以用“cm”來表示。1厘米記作1cm。 通過剛才的匯報,老師發現各個小對子的自學效果的確很好。到底同學們運

  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怎么樣呢?下面請看我們今天的闖關題,比一比誰發言最積極,誰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強!

  四、學情展示:

  第二關:我能快速填出答案。(展示要求:指名回答。)

  1、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 )做單位。

  2、厘米可以用字母()來表示。1厘米記作 ()。

  3、我的橡皮厚大約是()厘米。

  4、圖釘的長大約是()厘米。

  第三關: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線嗎?(內容見同步課件)要求:獨立完成后再整合答案。

  五、歸納小結:

  (1)在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要使用統一的標準,這樣才能準確的得到物體的長度。

  (2)厘米是比較小的長度單位,可以用“cm”來表示。1厘米記作1cm。

  六、鞏固提升:

  這節課大家表現的都很棒,下面我們就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來比賽做作業。

  1、完成課本第2頁的1、2小題。

  七、板書

  統一長度單位 認識厘米

  測量時,標準不同,結果就不同—,統一長度單位 厘米cm

  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厘米”作單位。

  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 測量長度

  教學內容:

  課本4頁到5頁內容。

  學習目標:

  1、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2、會分辨什么是線段。

  教學重難點:用學生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教具:多媒體課件、米尺。學生準備學生尺。

  學習過程:

  一、掲題示標:

  1、談話引入

  同學們,你媽媽和老師比,誰高?誰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劃一下。你能知道具體高多少,矮多少嗎?

  “高多少”,“矮多少”其實是在比較人體的長度,這就要使用長度單位來進行測量。那如何進行測量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方面的知道。

  2、口述并出示目標:

  (1)、通過學習我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2)通過學習我能分辨出什么是線段。

  過渡語:你們有信心學會嗎?同學們非常自信,老師也相信你們。怎樣才能學會這個新本領呢?下面請出我們的學習指導。

  二、口述并出示學習指導:

  認真看課本第4-5頁內容,重點看書中的情境圖。思考并討論:

  1、你是如何估計并測量橡皮長度的?測量時要注意哪些事項?

  2、測量彩色紙條和毛線在方法上有什么區別?毛線被拉直后,可以看作什么?

  (自學4分鐘后,小對子進行交流并口頭展示。)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學探究)。

  生認真地看書自學,師巡視,督促人人認真地看書。

  2、議一議(小對子交流)。

  (1)你是如何估計并測量橡皮長度的?測量時要注意哪些事項?

  (2)測量彩色紙條和毛線在方法上有什么區別?毛線被拉直后,可以看作什么?

冀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08-24

小學數學教案08-22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小學數學教案06-12

【熱門】小學數學教案08-15

小學數學教案【精】11-02

小學數學教案范本08-22

實用小學數學教案11-07

小學數學教案模板12-22

小學數學教案【精】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