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小學數學教案范文匯編六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青島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46—49頁,信息窗2: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實踐、交流等活動,理解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能估算、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2、滲透數學學習方法,為今后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3、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初步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會正確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2、通過自己動手操作,發現并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動畫)
(森林里要召開運動會。)大象說:“6月1日咱們森林里的動物們要召開一次運動會,森林里的動物這么多,得找一塊寬敞的草地當作運動場。你們誰知道哪有這樣的草地呀?”
小猴急忙說:在森林南面有一塊長方形草地,可大了。咱們就去那兒吧!”
小兔說:“在森林北面有一塊正方形草地,比南面的那塊草地大多了,”
小猴和小兔爭得面紅耳赤,大象和其它小動物都沒了主意。
大象說:“到底哪一塊草地的面積大呀!我們該選哪一塊草地呀!誰能幫幫我們啊!”
教師:誰能幫助小動物們解決這一難題呀?
(用1平方米的面積單位去擺,測量、計算出這兩塊草地的面積,再比較一下就能知道哪一塊草地的面積大了。)
教師:這種方法是正確的,但是你們覺得這種方法怎么樣?(太麻煩!)在擺面積單位進行測量的過程中,人們發現一個計算長方形面積的簡便算法,你想知道嗎?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希望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能幫助小動物們解決問題。
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內容。(板題)下面我們就來驗證一下這種方法是否正確。
板書: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二、新授
活動一:
1.長方形的面積計算。
師:這里有一個長方形,請你動動腦筋,計算出它的面積。
學生操作:用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沿著長邊擺滿,再沿著寬邊擺滿,再用每排的個數×排數就等于長方形的'面積。
學生演示:長擺5個面積單位,寬擺3個面積單位
師:誰愿意匯報一下你觀察、計算的結果?(媒體演示)
要求說出:
*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平方厘米。
*沿著長邊擺()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一排就是()平方厘米。
*沿著寬邊擺()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就有()排。
2、填題卡
每 排 的 個數排 數面積(平方厘米)
圖1
圖2
圖3
匯報結果。
教師:知道每排的個數和排數,就能知道長方形的長和寬。通常我們在計算長方形面積的時候用長乘以寬。即: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活動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
1、有一個長9分米,寬6分米的長方形,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
2、如果這個長方形的長減少1分米,寬不變。那么現在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
如果長再繼續減少,減少到6分米,寬不變。這時的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③怎樣求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呢?
6×6=36(平方分米)
*觀察這個長方形,你發現了什么?(這是一個正方形)
*怎樣求正方形的面積呢?(邊長×邊長)
*為什么?
因為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長×寬也就是邊長×邊長。
④歸納正方形的面積公式
誰能概括一下正方形的面積公式?
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3.課堂:這節課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課堂練習設計: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
1面積單位間的換算。2對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練習。
教學目標:
1.掌握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并能進行簡單換算。
2.通過學生的猜想、驗證等方法,出面積單位的換算關系。
3.通過練習,進一步鞏固所學。體驗數學與生活得密切聯系。
教學重難點:
能靈活換算面積單位、解決面積問題。
教學過程:
(—)在探究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時,應從情境圖中的掛毯入手,讓學生動筆算一算
對學生計算時幾種不同的情況分別進行板書
(1)10*10=100(平方分米)
(2)10分米=1米1*1=1(平方米)
(3)10分米=100厘米100*100=10000(平方厘米)讓同學們小組討論:同學們出現了不同的計算方法,最后的結果怎么不相等那?這些面積單位之間具有怎樣的關系那?得出結論: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重點讓學生說明為什么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二)在設計練習題時,應考慮以下幾種題型
1自主練習第五題。學生獨立進行單位的換算,在交流中進一步明確單位間換算的方法
2自主練習第七題。學生弄懂題意,然后自主解決問題
3拓展練習
(1)學校用50塊邊長4分米的正方形地轉鋪好了一個水池的底面,這個水池底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合多少平方米?
(2)一張正方形的紙片長8厘米,寬6厘米,從這個長方形中減去一個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圖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首先讓學生討論,怎樣剪去才能使正方形的面積最大?剩下的是一個什么圖形?
(3)如果長和寬都是整數,圍城面積是36平方厘米的圖形有幾種圍法?算一算添在表中
長(CM)
寬(CM)
面積
此題的設計,即可鞏固前面學習的面積計算的知識,又可以滲透面積和長方形的長、寬、之間的內在聯系。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獨立設計,引導學生體會思考問題的全面性。在填表的過程中,初步體會其中的規律,當長方形的面積不變,他的長越大,寬就越小,長越小,寬就越大。
課堂:
課堂練習設計: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體會所學平面圖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邊的特征。
2.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系。
3.通過學生大量拼擺圖形,發現圖形可由簡單到復雜的變化及聯系,感受圖形美。
4.通過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用數學進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創新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體會所學平面圖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邊的特征。
教法設計:引導觀察,動手操作,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
教師出示一個風車,并以談話引入:同學們看,這是什么?
你們喜歡風車嗎?誰動手做過這樣的風車?給大家介紹一下做這樣的風車要用哪些東西?
二、感受新知,觀察比較
1.提問:你們說得很對,作風車的風葉要用一張正方形的紙,正方形上個學期跟我們見過面了,是個老朋友了,回憶一下,上學期除了正方形你還認識哪些圖形?
在這些圖形中,哪些圖形和正方形最相似?為什么?
2.提問:它們都有四個角,四條邊,先來看看長方形,它的四條邊有什么特點?
上面的邊對著下面的邊,這樣相對的`邊我們把它叫做對邊。
3.引導學生繼續觀察長方形的邊。
提問:我們能想辦法證明長方形對邊相等嗎?
生可以自由選擇證明方法,如對折、測量等,并請用不同的方法的學生上臺演示。(教師板書:對邊相等)
4.引導學生觀察正方形的邊,有什么發現?
你能證明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嗎?
5.小朋友們真了不起,通過你的觀察,動手驗證了兩種圖形邊的特點,那你能不能利用手中老師發給你的長方形的紙做一個風車呢?(全班同學動手做風車,教師給有困難的學生進行指導)說一說你在做風車的過程中發現了哪些圖形?
6.一個簡簡單單的風車,就讓我們發現了這么多的圖形,你能試著用這些圖形來拼更多的圖形嗎?大家來試試!
三、動手實踐
1.學生獨立完成第3頁的“做一做”。
2.第6頁的第4題。
3.第6頁的第5題。
四、小結
這節課我們進行了圖形的拼擺,同學們學得很投入,課下請大家留心觀察生活中有哪些基本的圖形拼成的圖案,說不定會有更多更好的發現。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用1~6各數表示物體的個數,知道1~5的數序,能認讀1~5各數,建立初步的數感。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體驗與同伴互相交流學習的樂趣。
4.讓學生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4~16頁
教、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1~5的數字卡片、點子圖;學生準備1~5的數字卡片、5個小圓片、5根小棒。
教學設計
從現實中抽象出數
1.師:小朋友們,你去過動物園嗎?你們瞧,(課件演示)在一個天氣晴朗的早晨,老師和同學們來到了野生動物園。(課件出示14~15頁主題圖),這里有這么多可愛的.小動物!跟你的小伙伴講一講,你看到了什么?分別有幾個?
[創設學生喜歡、熟悉的情境“野生動物園”激發兒童主動探究的欲望。]
學生小組內交流,并且教師參與到個別組的交流中,引導學生按不同事物類型分類數數,并且進行有序觀察。
[通過教師參與,滲透分類觀察的方法。]
2.學生匯報。
3.老師根據匯報情況適時把卡片1~5貼在黑板上進行認讀。
同時讓學生找出自己的數字卡片,并擺在桌子上。
[通過小組交流、認讀數字卡片以及找出自己的數字卡片等活動,逐步抽象出數。]
反饋實踐
1.談話:老師說一個數字,你能用小棒表示出來嗎?你還能用其他方式表示嗎?
[從抽象的數中再回到實踐中去,讓學生通過擺學具進一步體會數的基本含義,使學生在豐富的操作和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數的概念,發展數感。]
2.談話:老師拿出3個蘋果,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和老師同樣多的蘋果數嗎?
請告訴你的小伙伴你是用哪種方式來表示這個數的。
3.同桌之間考一考,教師參與到個別組的活動中。
感知數的順序
1.逐次感知1~5的順序。
課件演示,學生跟著擺。
學生先擺1個圓片,再擺1個是幾?這個2是怎么得來的?再擺1個得到幾個?
……
依次感知3、4、5的來源。
[通過親自擺一擺,讓學生感知每一個數都是在前一個數的基礎上添1得來的。]
2.整體感知。
a.出示點子圖,你來給它們5個排排隊。
請兩名學生上臺擺,其他學生在下面自己動手擺。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設計說明
1.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幫助學生建立除法概念。
除法的兩種現實情境模型一般被稱為等分和包含分,為了讓學生借助兩種不同的現實情境模型建立除法概念,本節課先通過讓學生動手分一分、圈一圈,獲得平均分的直觀經驗;再通過說一說、填一填的活動,嘗試用數學語言描述平均分的過程;最后學習用除法算式表示,讓學生經歷“實際問題——平均分的活動(實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這一抽象過程,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從而體會除法的實際含義。
2.通過多種表征的轉換,滲透模型化思想。
本節課在學生認識了除法的基礎上,進一步讓學生結合例題探討除法算式所表示的含義,讓學生明確除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平均分的過程及結果,再讓學生用語言表述平均分的結果是如何用除法算式來表示的。通過從實踐操作到平均分的表述,再到算式所表示的含義,讓學生把平均分和除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從動作表征到語言表征,再到符號表征的轉換,在滲透模型化思想的同時,加深對除法含義的理解。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設置問題,引導參與
1.復習舊知。
(1)說一說什么叫平均分。
(2)舉例說明平均分的兩種情況。
2.課件出示教材13頁例4情境圖,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解決問題。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然后匯報結果。
第一種分法:一個一個地分,每盤分了3個。
第二種分法:先兩個兩個地分,再一個一個地分,每盤分了3個。
第三種分法:三個三個地分,每盤也分了3個。
(2)小結:無論怎樣分,結果都是一樣的',即每盤放3個竹筍。
(3)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語言表述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
(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里,每盤放3個)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觀察、操作、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溫故知新,為引入除法運算奠定基礎。
⊙學習新知
1.引入除法,認識除法算式。
(1)引導學生探究:剛才我們通過平均分幫助熊貓解決了一個問題。這樣的問題能不能用一個算式表示出來呢?
學生小組討論,探究表示方法。
(2)揭示課題:這樣的算式大家都沒有學習過,現在老師就和大家一起來學習這種新的運算——除法。(板書課題:除法)像這樣平均分的情況我們可以用除法來表示。(板書算式:12÷4=3)
2.介紹除法算式的讀寫。
(1)介紹除號的寫法:今天老師給你們介紹一個新的運算符號,它就是“÷”,讀作:除號。寫除號時,先畫一條橫線,再在橫線上下各點一個點,橫線要直,兩點要圓且對齊。同學們試著寫一下。(學生練習書寫除號)
(2)師指著除法算式介紹除法算式的讀法:12÷4=3讀作12除以4等于3。(學生練習讀除法算式)
(3)小結:只要是平均分的情況都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靈活應用平均分的基礎上,提問“能不能用一個算式表示出來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礎上學習除號的寫法和除法算式的讀法,同時讓學生明確平均分的情況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為學習例5做好準備。
3.探究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
(1)課件出示教材14頁例5情境圖,引導提問: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看看需要解決什么問題?你們能幫熊貓分竹筍嗎?
學生動手分一分,然后匯報。
(20個竹筍,每4個放一盤,能放5盤)
(2)引導學生用除法算式表示剛剛分竹筍的過程。(生列出算式并讀一讀:20÷4=5)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1、下面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為什么?
購買練習本的價錢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導入新課: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常見的數量關系中的另一種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學P42例3。
(1)引導學生觀察上表內數據,然后回答下面問題:
A、表中有哪兩種量?這兩種量相關聯嗎?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隨著底面積的變化而變化?怎樣變化的?
C、表中兩個相對應的數的比值各是多少?一定嗎?兩個相對應的數的積各是多少?你能從中發現什么規律嗎?
D、這個積表示什么?寫出表示它們之間的數量關系式
(2)從中你發現了什么?這與復習題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學生討論交流。
B、引導學生回答:
(3)教師引導學生明確:因為水的體積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隨著底面積的變化面變化。底面積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積減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積的乘積一定,我們就說高度和底面積成反比例關系,高度和底面積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兩種相關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積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個什么樣的式子表示?板書:xy=k(一定)
三、鞏固練習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應具備什么條件?
2、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個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說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
(2)小明從家到學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時間。
(3)平行四邊形面積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數學題,已做的題和沒有做的題。
(5)小明拿一些錢買鉛筆,單價和購買的數量。
(6)你能舉一個反比例的'例子嗎?
四、全課小節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樣的兩個量是成反比例的兩個量,也學會了怎樣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課堂練習
P45~46練習七第6~11題。
教學目的:
1、理解反比例的意義,能根據反比例的意義,正確的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過引導學生討論探究,分析合作,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事物之間的聯系和發展變化的規律。
3、初步滲透函數思想。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總結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關的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積一定,進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關系式。
教學難點:利用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98~99頁的內容。
【活動目的】
1.通過調查每天鍛煉身體的時間,讓學生認識到我們每天的活動都與時間有關系,增強學生的時間觀念。
2.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各種活動的時間,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
3.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并養成遵守作息時間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活動準備】
1.課前把學生分成4個小組,每個小組完成一張時間統計表格,設小組長一名。(每個小組統計一個方面的'內容)
2.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活動
教師用多媒體播放公園里人們進行晨練的情境。
教師:同學們都看到了什么?
學生1:有人在打太極拳。
學生2:有人在舞劍。
學生3:有人在跑步。
教師:這些人每天早晨都做這些活動,你知道為什么嗎?
學生:為了鍛煉身體。
教師:對,人首先要有一個強健的身體,每天鍛煉身體是非常重要的,同學們每天也鍛煉身體嗎?
教師:你們是怎樣鍛煉的?
學生1:我喜歡上體育課,在體育課上鍛煉身體。
學生2:我喜歡跳繩、打乒乓球來鍛煉身體。
學生3:我喜歡早晨跟爸爸跑步鍛煉身體。
教師:同學們的鍛煉方法都不錯。其實鍛煉身體的方法還有很多。例如:課外活動、課間操、做家務等,也可以鍛煉身體。鍛煉身體需要一定的時間,我想知道同學們每天鍛煉多長時間,有什么辦法嗎?學生積極為老師想辦法。
教師: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同學們每天鍛煉的時間好嗎?
板書課題:每天鍛煉的時間。
二、小組合作,統計結果
教師:剛才同學們想的方法都很好。既然每個同學都想幫助老師,就讓我們以小組為單位,全體進行活動吧。
教師:我把任務已經分給了你們小組,想知道是什么嗎?請小組長宣布每個小組統計的內容。
教師:怎樣才能完成你們小組的任務呢?
教師講解統計方法:讓每一名學生都說出自己活動的項目和時間,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然后小組整理數據,完成表格。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教師參與每個小組的活動,適時給予指導和幫助。
三、課內交流,展示成果
教師展示每個小組統計的結果。
教師:同學們仔細觀察,都有什么發現?
學生1:我發現每個同學每天鍛煉的時間大約有60分,也就是1時左右。
學生2:我發現同學們比較喜歡的項目有跳繩、跑步、打乒乓球等。
學生3:我發現同學們寫作業的時間多,做家務的時間少。
學生4:我發現同學們大部分喜歡在早晨和晚上鍛煉身體。
四、提出建議,統一認識
教師:我們每天的時間是一定的,要想做好每項活動,要求怎樣安排時間?
學生1:要合理地安排時間。
學生2:我們每天至少要安排1時的時間鍛煉身體,養成鍛煉身體的好習慣。
學生3:我們要抓緊時間學習和鍛煉,不浪費1分、1秒的時間。
教師小結:同學們說得非常好,我們每天要安排好各項活動的時間。國家十分重視我們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還專門下發了積極鍛煉身體的通知,要求我們每天鍛煉身體的時間不能少于1時,這樣我們才能有一個好身體,才能做好建設祖國現代化事業的接班人。
五、活動總結
今天我們研究了每天鍛煉的時間有多長,可以看出我們每天所做的各項活動都離不開時間,只有合理安排時間,我們的生活才會豐富多彩。下課后,同學們都要安排好自己學習和生活的時間,養成遵守作息時間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08-22
小學數學教案08-24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小學數學教案06-12
【精】小學數學教案06-16
關于小學數學教案06-16
小學數學教案范文06-17
【薦】小學數學教案06-25
【推薦】小學數學教案06-25
【熱】小學數學教案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