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時間:2023-03-16 14:58:06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集錦15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集錦15篇)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學生知道商和除數相乘等于被除數,會用乘法驗算除法。

  2.通過新舊知識的類比,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新知。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出示書例4的情境圖。

  他們算得對嗎?你能幫他們算算付的錢對嗎?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你是用什么方法的?

  1.讓學生匯報

  師:通過同學們剛才做出來的'多種方法,我們發現商和除數相乘,再加上余數,結果等于被除數。這樣我們就可以用商和除數相乘的方法來驗算除法計算得對不對。這節課我們來學習除法的驗算。(板書課題)

  2.練習驗證

  出示54÷8

  請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計算得數,另一人驗算,看是否正確

  教師有針對性地展示幾個同桌計算的結果。

  3.小結:驗算時,先在豎式的右邊寫上“驗算:”,然后把商寫在上面,除數寫在下面,列出乘法豎式。在今后做題時,凡題里要求驗算的,要寫出驗算的豎式,沒有要求驗算的,也要用口算或在草稿紙上用筆算進行驗算。

  二、練習

  1.書25頁做一做剩余兩題

  學生單獨練習

  2.反饋:

  根據學生的實際錯誤進行講解

  3.小結

  除法驗算的方法是什么?

  商×除數+余數=被除數

  三、課堂作業:

  85÷4112÷9756÷8124÷3

  985÷9423÷4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2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能用自己的語言解釋其意義,體會平均數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能計算平均數。

  2、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概念。

  3、在活動中,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和能力,體驗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興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平均數的特征,用平均數解釋簡單的生活現象。

  一、談話引入,激發興趣

  你乘車買票嗎?六歲以前買票嗎?你對乘車是否買票這方面的常識了解嗎?我們把1、2米這條線叫“兒童乘車免票線”。看,就是這條線,經過相關部門研究決定,六歲以下兒童乘車免票線為1、2米。你知道怎么去確定這個標準嗎?調查誰?如果數據來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處理?讓我們一起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來解決這些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讓學生帶著問題自然進入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體會為什么要學均數。)

  二、探究新知,自主構建

  (一)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上個月我校開展了保護環境,爭優環保小隊活動,我班成立了三個小分隊:快樂隊、天使隊、陽光隊。

  1、相同數據,初步體會平均數的代表性。

  出示快樂隊數據:寧寧12個,丁丁12個,冰冰12個。

  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要表示快樂隊每個人的收集情況,用哪個數比較合適呢?

  小結:快樂隊每人都收集了12個礦泉水瓶。12能代表快樂隊每個人的收集情況。

  2、不同數據,深入體會平均數的意義。

  出示天使隊數據:小紅12個,小蘭14個,小麗11個,小明15個。

  你看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問題?現在,每個人收集的數量各不相同,該用哪個數據代表第二小隊每人的收集情況呢?14能代表嗎?12呢?(如果每人同樣多就好了)怎樣把他們的瓶子變成同樣多?

  小組合作學習,用學具擺一擺。并在組內說一說你是怎么把它們變的同樣多的。

  交流匯報。

  學情預設:

  生1:可以移動瓶子,將小紅移1個給小蘭,小明移2個給小亮,然后每個人就一樣多了。(剛才這些同學都是通過把多的瓶子移出來,補給少的同學,讓每個同學的瓶子數量同樣多,這種方法就叫“移多補少”。板書:移多補少)

  生2:計算的方法(14+12+11+15)÷4=13,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先把四個人的瓶子數合起來,再平均分給四個人)為什么要除以4?除以3可以嗎?4表示什么。括號里的表示什么?關系式:總數量÷份數。板書:先求和再平分)

  總結:其實無論是移多補少,還是先求和再平分,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使原來不同的數變得——同樣多。在數學上,我們把這個數叫做平均數。(板書課題:平均數)

  3、追問中理解平均數的虛擬性。

  繼續看天使隊的收集情況:13是小紅收集的數量嗎?是小蘭收集的數量嗎?是小明收集的數量嗎?

  13到底是什么呢?是哪個同學收集礦泉水瓶的數量嗎?

  小結:13是天使隊平均每人收集的數量。它代表天使隊收集礦泉水瓶的一般水平。

  (設計意圖:由淺入深,快樂隊每人收集12個,用12代表每人的收集數量;天使隊每人的數量各不相同,該用哪個數代表呢?學生體會到:都不合適,如果和快樂隊一樣,每人同樣多就好了。通過移多補少或求和平分,用一個虛擬的13來代表。這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讓學生慢慢體會平均數良好的代表性。在追問中讓學生感受平均數的虛擬性特征,以加深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

  (二)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平均數的作用

  出示陽光隊收集礦泉水瓶統計表。陽光隊一共收集了多少個?哪個小隊能評為“環保小隊”呢?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學情預設:

  生1:快樂隊收集了36個,天使隊收集了52個,陽光隊收集了60個,第三小隊收集的多。

  生2:他們人數不同,這樣不公平!

  生3:人數不同,應該比較平均數。怎么求陽光隊的平均數呢?

  學生列式:(13+11+14+10+12)÷5=12(個)

  12代表什么?哪個小隊能評為“環保小隊”?

  小結:在人數不相等的情況下,用平均數作比較更公平!

  平均數13能代表天使隊的`一般水平,12能代表快樂隊、陽光隊的一般水平。(板書:反映一組數據的一般水平)

  (設計意圖:人數不等,哪個隊能評為“環保小隊”?引導學生展開辯論。在辯論中學生清楚:比總數不公平,而平均數能代表每隊收集的一般水平,所以用平均數作比較更公平。從而加深對平均數作用的理解。)

  (三)思考交流,理解平均數的敏感性

  如果陽光小隊的王林收集的瓶子變多了或變少了,平均數會怎樣呢?你發現了什么?

  小結:平均數就是這么敏感!這組數據中任何一個數發生變化,都能引起平均數的變化。

  結合平均數觀察表格,平均數處于什么位置呢?

  平均數正如你們所說,可以代表一組數的一般水平,而且知道平均數在值和最小值之間,相信大家對平均數有了一定的認識。

  (四)首尾呼應,引起共鳴。

  相關部門是怎么確定這個兒童乘車免票線的呢?和你們想的一樣,相關部門就是參照了平均身高確定免票線的。據統計:6歲男童平均身高119、3厘米,6歲女童平均身高118、7厘米。

  看來,平均數的作用真不小,連確定免票線的高度都可以參照它。

  (五)聯系生活,體會平均數的用途。

  生活中在哪兒用到過平均數呢?出示平均數資料。如果學校訂做校服,用平均身高訂做可以嗎?平均數的用途很廣泛,可是也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三、應用拓展,鞏固提高

  1、小明家每人每天月平均用水量是多少?

  在嚴重缺水地區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約為3千克,你知道3千克的水有多少嗎?

  老師還給大家帶來一則信息。

  請選擇正確答案。(2)第(1)式和第(3)式分別求的是什么呢?

  小剛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88千克,嚴重缺水地區平均每人每天用水3千克,比較這兩個數據,你有什么感受?

  2、小明會遇到危險嗎?

  游泳池平均水深只有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小明站在游泳池里學游泳,會不會有危險?為什么?

  四、回顧反思,結束全課

  談談你對這節課的收獲,把你感受最深的一點說一說。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3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使學生感受土地面積單位1公頃、1平方千米的大小。

  2、知道1公頃=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頃。

  3、進一步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了解1公頃、1平方千米的大小。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經驗,發現問題

  ⒈ 填適當的單位。

  ⑴教師手拿的文具盒,它的'表面面積大約是2( )。

  ⑵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大約是300( )。

  ⑶黑板的面積大約是( )。

  ⒉ 羅山寶城廣場占地面積約5( )。

  二、感受體驗,獲取新知

  1、通常我們在測量土地面積時,要用到更大的面積單位,公頃和平方千米。

  它們到底有多大呢?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2、體驗

  (1)閱讀課本知識,同桌交流自己的收獲。

  匯報強調:邊長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公頃。

  邊長1千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干米。

  (2)實際感受

  ①帶領學生到操場進行實際測量,量出邊長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標桿及繩子把這100平方米圍起來,或讓學生手拉手,圍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師向學生說明,100塊這樣大的土地就是1公頃。

  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頃。

  打個比方,我們的教師面積大約是50平方米,那200個教室的面積就是1公頃。

  板書:1公頃=10000平方米

  ②邊長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千米。相當于100公頃。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足球場的面積約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個足球場面積是1平方千米。

  板書:1平方千米=100公頃

  3、了解生活中的相關知識。

  四人小組先了解課本中的“生活中的數學”,再互相說說你在那見過1公頃、1平方千米。

  4、換算(生獨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

  30公頃=( )平方米 6平方千米=( )平方米

  80公頃=( )平方米 5平方千米=( )公頃=( )平方米

  70000平方米=( )公頃 4000公頃=( )平方千米

  三、鞏固運用,加深記憶

  練習二十第2、3題。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五、課堂作業

  練習二十第1、4題。

  六、課后習題

  完成課后練習題。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4

  教學目標:

  通過生活中學生易于理解的簡單事例,使學生初步體會利用集合思想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基本方法。學習解決重合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并能根據直觀圖靈活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對直觀圖有明確的認識。利用生活事例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情分析:

  學生從一年級學習數學開始,就已經在運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如學習數數時,把1個人、2朵花等用一個封閉的曲線圈起來表示。又如學過的分類思想實際上就是集合理論的基礎。但這些只是單獨的一個個的集合圈,而本節課所用的集合圈含有重復的部分,學生從沒有見過。因此,教師一定要設計好探究情景,讓學生經歷從獨立到交叉重復的過程,分散難度,使學生逐步理解圖示中的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義,并能根據圖示靈活解題。因此,本節課我沒有直接利用教材中的例題進行教學,而是從統計“上、下學期獲得五好小標兵”的人數及“獲得跳繩比賽獎與數學競賽獎”的人數這兩個學生非常熟悉的事例出發,讓學生在親身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再過度到用圖表示。

  教學理念:

  數學源于生活,沒有生活的數學是沒有魅力的數學。我以此作為這節課設計的基本理念。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親切感;也可以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豐富的數學問題,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預設過程:

  一、直接引入課題

  今天,數學王國的小精靈聰聰帶大家到數學廣角去看看,讓大家認識一些有趣的數學問題,學習新的數學方法。

  〔小精靈聰聰的引入,可以營造寬松、和諧的氣氛,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開門見山,使學生明確本課的學習目的,做到有的放矢的學習。〕

  二、創情引發沖突

  1、創設生活情景,引出圖示法

  在學習生活中,許多同學表現優秀,被評為五好小標兵。現在老師把他們請上臺來。上學期的請到左邊集合站一圈,這學期的請到右邊集合站一圈。認真觀察,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還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

  (在學生說了他們的表示方法后,老師介紹聰聰的圖示法。用2個橢圓表示。為下面的問題解決做鋪墊。)

  2、引發沖突,激發探究欲望

  在學習生活中,我們還開展了豐富多采的活動。進行了跳繩比賽和數學競賽等。請獲得跳繩比賽獎的到左邊集合站一圈,數學競賽獎的同學到右邊集合站一圈。

  〔數學源于生活。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親切感,也可以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2個問題的創設,由易到難,前一個問題為后一個問題的解決作準備。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

  三、探究新的方法

  1、引發思考:這幾個同學獲得了2項獎,他們應該怎樣站好?

  2、讓學生想辦法并匯報。(在學生想出站法的基礎上,讓學生說說每一部分學生表示的意義。)

  〔此時,讓學生說意義。因為他們參與了活動,所以容易理解。〕

  3、引出用圖表示的方法:你們能用像題1這樣的圖表示嗎?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給學生一個自主探索、嘗試、創新的機會,體現學生個性化的思維。〕

  (如果學生不能表示,老師介紹。)

  小精靈聰聰的畫法是數學家韋恩發明的,因此叫韋恩圖。你們想知道嗎?請大家仔細看。

  這幾個同學參加了2項,所以,左邊圈里有他的姓名,右邊圈里也有他的`姓名。為了更簡便、清楚地表示重復的人,小精靈聰聰把他們的姓名寫在中間,只寫一遍;然后把圓圈像這樣畫過去。

  這樣一來,一共分成了幾部分?每一部分各表示什么呢?

  4、理解圖示的意義。

  讓學生說一說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思。

  如果讓你參加,你會獲得什么獎,你的名字應填在什么位置上?

  〔給學生充足的自主觀察、嘗試、獨立思考、互助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并適時引導和變換方式,讓學生經歷用圖表示的過程,理解圖示的意義。〕

  5、比較表與圖的不同,體會圖的作用──更簡便、清楚。

  你們比較一下統計表和直觀圖,有什么感受?

  (使學生認識到用圖表示比用表表示更直觀、更清楚。特別是很容易看出誰重復了。)

  〔讓學生在比較中加深對用圖表示的認識,感到圖示更直觀、更清楚。〕

  6、讓學生看圖解決問題。

  請大家根據圖示用多種方法解決“獲得兩項競賽獎的一共有多少人?”并互相交流想法。

  再指名匯報解法和想法。

  〔能根據直觀圖靈活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獲得成功的體驗。〕

  7、小結注意點:

  現在明白了嗎?如果我們再遇到類似這樣的問題,應該注意什么?

  四、用新方法解決問題

  1、買菜問題

  我們學校非常注意同學們一日三餐的營養搭配,每天的菜都不完全相同。這是班上的2個小記者調查的近兩天的買菜情況,請大家把圖填寫完,并計算食堂這兩天一共買了幾種菜。(先完成后指名匯報)

  4月11日

  4月12日

  4月11日4月12日

  2、自主解決問題

  學生自主解決他們自己收集的實際問題或書上的習題。

  3、辨析:

  小名他們小組有12人一起打掃衛生。小名統計了一下:有8人掃地,8人擦窗子,其中5人既掃了地又擦了窗子。小名統計的對嗎?

  〔練習設計注意生活化、層次化,并在課前安排學生進行調查活動。使學生的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建立數學模型。〕

  五、課堂小結:

  今天所解決的總和問題與以前的不一樣。大家留心觀察觀察,生活中還有哪些問題能用今天學的方法解決呢?

  〔小結把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使學生進一步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5

  教學目標:

  通過動手操作、交流、討論等數學活動,經歷認識簡單分數的過程;初步認識分數,了解幾分之幾表示的意義,認識分母、分子和分數線;積極參與數學活動,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圓片、涂色筆、練習卡片、模型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設計意圖、教學預設

  一、談話導入。

  1、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份禮物,你們看這是什么?(圓餅)如果把這個餅分給2個同學,可以怎么分?

  2、師∶(結合學生回答,課件出示105頁(1)的兩個圖)哪種是平均分,哪種不是平均分?

  3、師∶把一個圓平均分成2份,誰來指指哪部分表示這個圓的二分之一?

  二、探究思考,構建新知。

  1、師∶現在拿出你的圓片來平均分成3份,涂其中的1份,用分數怎樣表示?

  (生答,出示課件105頁的圖。)

  2、師:昨天的知識掌握不錯,涂2份用分數怎樣表示呢?自己試著涂一涂,寫一寫!

  3、(大部分學生涂完后)投影展示學生的結果,并找幾生說說為什么這樣涂。(課件出示105頁的圖)

  4、師:同學們學得很認真,現在把一個圓平均分成4份,分別涂其中的1份、2份和3份,你能用分數表示出來嗎?看看誰最聰明。(學生自己涂色并用分數表示出來)(投影展示結果,出示課件105頁(3)的三個圖。)

  5、(課件出示)“議一議”:里面有幾個?里面有幾個?在中,4和3各表示什么意思?從學生熟悉的分東西入手,強化學生對“平均分”的理解。一切發明創造都源于猜想,讓學生從中猜想出2份是,培養知識的遷移能力。在充分相信學生的基礎上,鼓勵生自己動手,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既培養其合作意識,又讓學生在交流中進一步認識分子、分母表示的意義。放手讓學生寫分數,說名稱和意義,深刻認識分母、分子表示的'意義,也體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生可能有兩種分法:一種是“平均分”,一種不是“平均分”。生可能會指出涂色部分是這個圓的二分之一,教師可用模型進行演示,認識1份是這個圓的二分之一。涂2份用分數怎樣表示呢?如果一些學生有困難,可以降低難度,問:“想想怎樣表示呢?

  (1)小組中交流。

  (2)全班交流。

  7、師:像這樣的數,都叫做分數。(邊說邊板書)在中,3是分子,4是分母,中間的橫線是分數線。(邊說邊板書)

  8、(課件出示)106頁“試一試”。

  三、實踐應用,深化新知。

  1、涂色游戲。

  在卡片上任意涂色,并用適當的分數表示涂色部分。

  獨立涂色,展示交流。

  2、

  (1)說分數,提問題。(課件出示“練一練”)

  (2)找生活中的分數。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可以用分數來表示,你能從教室里找出用分數來表示的嗎?

  3、資料:“知識窗”——分數發展史。

  四、總結質疑。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涂色游戲改變了給定一個分數按要求涂色的練習形式,可以涂幾分之一,又可以涂幾分之幾,有自主選擇的空間。

  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

  “知識窗”與談收獲、體會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實現情感目標。

  學生可能會寫出如:、這樣的數來,有可能是對分子、分母表示的意義不明白。師先肯定學生寫的,再重點說說你知道分子、分母表示什么意義嗎?如果涂色夠不夠呢?鼓勵生再寫出類似本課所學的分數。如還有困難,可讓其用圓片動手剪一剪,畫一畫。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6

  教學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及初步理解了周長含義,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計算能力,從已有知識經驗出發,通過觀察、測量和計算等活動,從而更好地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運用電教手段,指導學生直觀的歸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過程與方法

  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小組合作討論獲得知識,并將成果展示出來,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語言表達、合作交流能力。

  知識與技能

  正確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含義。學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建立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探索并掌握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長方形周長算理的理解。

  一、創景激趣,引出問題

  師:同學們,我們學校的花壇美麗可愛,吸引了好多同學的視線,有的同學禁不住要進入花壇欣賞花草,那樣會損害這美麗的景色,為此,我們學校打算給他圍上護欄,護欄每米8元,需要多少錢呢?如何來算呢?要是一個正方形花壇,你會算嗎?(出示課件圖畫:長方形花壇實物圖)(學生齊答)

  結果:需要先算出它的周長然后再乘以8,就是所花的錢數。

  情境激趣,引出問題。

  自主探究,歸納方法理論聯系實際,拓展應用小結鞏固

  師:那么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如何來算呢?好,今天我們來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板書課題: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

  二、自主探究

  (一)憶一憶(回顧舊知)

  師:同學們,前面我們已經學過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什么是圖形的周長,看屏幕,誰知道他們的邊有什么特征?什么是周長?(課件出示不同色彩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學生舉手回答)

  結論: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四邊相等。圍成一個圖形一周的長度是周長。(教師板書: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四邊相等)

  (二)試一試(探究新知)

  1、師:同學們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屏幕上長6厘米,寬4厘米的長方形的周長嗎?(出示課件:長6厘米,寬4厘米的長方形)(小組合作探究)

  探究結果:有三種方法。

  (1)6+4+6+4=20(厘米)

  (2)6×2=12(厘米)4×2=8(厘米)12+8=20(厘米)

  (3)(6+4)×2=20(厘米)

  2、師:同學們,哪一種方法最簡單呢?(問題明顯,齊答)結論:(6+4)×2=20(厘米)最簡單

  3、師:這幾個數字表示什么意思呢?由此我們可以得到什么結論呢?(小組討論)(討論出結果之后出示課件:長方形的周長公式)

  討論結果:“6”表示長方形的長,“4”表示長方形的寬,“2”

  表示兩條相等的長邊和兩條相等的寬邊,“20”表示周長。

  由此得出結論: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教師板書此公式)

  (三)展一展(拓展應用)

  1、師:我們學習了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你能計算出屏幕上一邊靠墻,邊長是8米的正方形的院子的護欄的周長嗎?(演示課件動畫)(小組合作探討)

  探討結果:院子護欄周長=(8×4)—8=24(米),因為院子一邊靠墻不用護欄,所以要減去一邊的長度。

  2、師:同學們如果兩個圖形拼在一起組成新的圖形,那么新得到的圖形的周長是兩個圖形周長的相加嗎?請看大屏幕,你能算出這兩個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組成的長方形的周長嗎?(演示課件動畫)(小組合作研討)

  研討結果:長方形的長是2厘米,寬是1厘米,

  周長是(2+1)x2=6(厘米)。學生要明白:兩個圖形拼在一起組成新的圖形的周長不是兩個圖形周長的相加

  三、小結鞏固

  1、周長是圍成圖形一周的長度。

  2、長方形的周長=(長+寬)x2。

  3、正方形的周長=邊長x4。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7

  教材分析:

  “旅游中的數學”實踐活動是由三部分組成的系列活動。在“租車”的活動中,通過解決40人如何安排車輛的問題,滲透列表解決問題的策略。在“用餐”活動中,通過搭配快餐,讓學生懂得合理選擇的重要性。同時,通過計算用餐的費用,復習、應用小數的加減法。在旅游計劃中,通過讓學生了解旅游的路線、景點、費用等活動,提高他們收集與處理數據的能力。

  學情分析:

  由于本課之前,教材已有類似內容分別編排在其他各冊中,學生已有初步的活動經歷、體驗。加之我班學生經濟條件有限,外出旅游的機會少,要體會旅游中的情境稍有困難。但學校處在旅游之地,離旅游景地較近,對旅游有所了解,因此,我在創設情境時,選擇了帶領同學們去模擬旅游。將租車、買門票、參觀、用餐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發展數學思維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讓學生在模擬旅游情境中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旅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2、過程方法目標:在解決如何合理“租車”的活動中,滲透列表解決問題的策略。經歷觀察、思考,運算等數學練習過程,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活動中感悟數學的價值,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

  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滲透列表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學設計:

  一、激趣導入。

  1、師:同學們,你們喜歡旅游嗎?你們都去過那些美麗的地方?誰來告訴老師。(指名學生回答)

  2、師:同學們都知道我們臨潼也是一座旅游名城,著名的旅游景點有華清池、驪山、鴻門宴遺址、西安事變蠟像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等,你們最想去哪旅游呢?(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這節課老師將帶領同學們去兵馬俑博物館旅游,去探究旅游中的數學問題。(板書課題:旅游中的數學)

  【設計意圖:通過提問,喚起學生對以前旅游美好經歷的回憶,為后面旅游活動作鋪墊;接著利用臨潼豐富的旅游資源, ,創設去臨潼兵馬俑博物館參觀的情境,使學生自主參與到模擬旅游的活動中。創設這樣的旅游情境,有利于引發學生強烈地學習興趣,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

  二、合作探究。

  活動一:租車

  1、師:那么,我們要想去旅游,該怎么去呢?(乘車)讓我們一起去租車吧!請大家看,從屏幕中你發現了哪些信息呢?(課件出示情境信息)

  (1)共有40人去參觀。

  (2)有兩種型號的車可以租:大車限乘18人,每輛160元;小車限乘12人,每輛120元。

  2、提出問題:我們怎樣租車呢?

  (1)同桌討論租車方法,指名口答。

  ①可以租大車。大車坐的人多。②可以租小車,小車花的錢少。

  ③我覺得兩種車都可以租……

  3、教師總結:同學們的想法很好,我們租車時不僅考慮怎樣租車比較省錢,還要考慮讓車的座位盡量坐滿,如果不可能坐滿,空位必須盡可能少。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8

  設計說明

  本節課的內容具有很強的操作性,需要學生根據以往的生活經驗來估測從家到學校的距離。本節課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回顧、討論、交流,在必要的時候適當予以指導、提示,而不是過多地干涉學生的活動,讓學生自覺地獲取知識,感受到學習的成就感。

  1、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通過解決“估一估,從你家到學校大約有多遠”來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的經驗總結估測的方法,在交流中體會解決問題的多種策略,并針對不同情況結合學生的經驗加以估測方法上的.指導,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2、及時總結,促進知識的生成。

  在教學中,當學生把自己的想法都說出來之后,教師作以恰當的總結,幫助學生把沒有表達清楚的地方進行完善。這樣,不僅使學生受到了啟迪,更提高了表達的技巧和能力,從而得到成功的體驗。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直尺

  教學過程

  ⊙回顧舊知,導入新課

  1、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長度單位?你能用手勢表示它們的長度嗎?

  2、估測一下面前的橡皮、鉛筆有多長,書桌有多高,再用尺量一下,看誰估得準。

  3、揭示課題:大家估測的結果與實際長度十分接近,這節課我們就來挑戰一下估測更長的距離,你們有信心嗎?(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

  先復習學過的長度單位,并讓學生用手勢比劃一下,加深學生對這些長度單位的理解。再讓學生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為本節課的學習進行預熱。

  ⊙聯系實際,學習估測方法

  1、(課件出示教材27頁例6)估一估,從你家到學校大約有多遠。

  (1)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2)引導學生想一想自己上學采用的是哪種交通方式。(步行、騎自行車、坐公共汽車等)

  (3)每天上學在路上要花多長時間?

  2、小組合作,探究、交流估測的方法。(出示課堂活動卡)

  (1)匯報估測結果。

  預設生1:我走200步大約是100米,從家到學校需要走600步,大約是300米。

  生2:我從家到學校需要坐3站公共汽車,每站地約500米,大約1500米遠。

  生3:走100米我大約要用2分鐘,從家到學校我大約要走10分鐘,約500米。

  (2)說一說你喜歡哪種估測方法,從你家到學校的距離適合用哪種方法來估測。

  3、總結估測較長距離的方法。

  方法一步數估測法。先看走100米需要走多少步,再數出從家到學校一共走多少步,然后換算出結果。

  方法二時間估測法。先看走100米需要多長時間,再統計從家到學校一共需要多長時間,然后換算出結果。

  方法三站點估測法。公共汽車走一站地大約是500米,只要知道從家到學校需要走幾站地就能估算出結果了。

  師小結:同學們的估測方法真多,也都很巧妙。大家在估測的時候都知道要確定一個單位長度,然后看從家到學校有幾個這樣的單位長度,就能估算出結果了。

  4、反饋練習。

  完成教材27頁下面“做一做”。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估測,并與小組成員進行交流,使自己的估測更合理、更準確;然后對大家的估測方法進行總結提煉,加深學生的理解并形成技能。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9

  設計說明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主要突出以下幾點:

  1.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究。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課堂上應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本教案首先創設了學生感興趣的情境,然后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空間,讓學生根據情境中的信息自主提出問題,并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等方式探究解題方法,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了學生探究的積極性,為較好地掌握本節課的知識奠定了基礎。

  2.鼓勵算法多樣化。

  《數學課程標準》把“鼓勵算法多樣化”作為第一學段的教學建議之一,但多樣化之后的重要環節是“重視算法的優化”,因此,本教案讓學生在交流、比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口算過程,在傾聽他人的想法的過程中發現最優方法,這樣設計有利于學生理解算理,完善并掌握算法,培養了學生的數感。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創設情境。(課件出示)

  師:同學們,你們愛吃水果嗎?(愛吃)

  師:看,老師這里有三種水果,分別是草莓、橙子和蘋果,在水果盛裝的過程中還有好多學問呢,你們想了解嗎?(想)

  2.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以前學習了一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那么兩位數乘一位數,整十、整百數,幾百幾十數又該如何口算呢?今天我們就進一步來學習口算乘法。

  設計意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重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于是在上課開始,以同學們愛吃的水果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在學生興奮的'狀態下導入新課。

  ⊙開放探究,得出結論

  一、教學例1。

  1.觀察情境圖,提出問題。

  課件出示例1情境圖。

  (1)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情境圖,找出圖中提供的數學信息。(每筐裝15盒草莓,一位阿姨買3筐)

  (2)鼓勵學生根據圖中所提供的信息提出數學問題。(組織學生組內交流,發表自己的想法)

  (3)引出例題中的問題:3筐草莓有多少盒?

  2.探究口算方法,明確算理。

  (1)引導學生理解題意并列式。

  (學生匯報,老師板書:15×3)

  (2)小組之間互相交流這樣列式的理由。

  (因為每筐裝15盒草莓,一位阿姨買3筐,就是買3個15盒草莓,也就是求3個15是多少,所以列式為15×3)

  (3)討論、交流15×3的口算方法。

  [把每筐草莓分成2份,一份是10盒,另一份是5盒,買3筐就是買3個10盒和3個5盒,先算3個10盒是10×3=30(盒),再算3個5盒是5×3=15(盒),最后把兩次口算的結果加起來,30+15=45(盒)]

  3.拓展延伸。

  (1)出示題目:150×3=?

  (2)思考口算方法,匯報交流。

  (口算150×3時,先算15×3=45,再在45的末尾添上一個0)

  (3)觀察、對比,交流算式的不同之處。

  (15×3與150×3進行比較,是把第一個乘數15擴大到原來的10倍,第二個乘數沒有變化)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0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P29—30。

  教學目標:

  1.結合“書”的問題情境,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乘法,經歷估算與交流算法多樣化的過程,

  2.會進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計算,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乘法,會進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計算。

  教學過程:

  一.情境感知、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淘氣他們學校的圖書館又

  來了一批新書,圖書管理員準備將這些新書放在新買來的書

  架上,瞧,這就是新買來的書架!(師出示情境圖)

  師:你能從圖中獲得什么信息?

  師:圖上向我們提出了哪些問題?(師板書問題)

  二.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

  1.列式

  師:小女孩提出的這個問題你能解決嗎?應該怎樣列

  式?(師板書:18×11=)

  2.估算

  師:小男孩也問了我們一個問題:本書放得下嗎?

  你能用估算的方法先估一估嗎?

  生估算

  反饋:你覺得放得下嗎?誰來說說你估算的結果?你是

  怎么估算的?

  方法1:把11看成10,18×10=180

  方法2:把18看成20,20×11=220

  方法3:把18看成20,11看成10,20×10=

  獨立計算

  師:這個書架到底能放得下本書嗎?請同學們算一

  算。

  4.交流算法

  師:誰來說說你算出來的結果?(198)

  大家同意嗎?

  師:請在4人小組里說說你是用什么方法計算出來的?

  4人小組交流

  師:誰來說說你是用什么方法計算的?(師展示學生的算法)

  方法1:18×10=180,18×1=18,180+18=198

  方法2:11×18

  =11×9×2

  =99×2

  =198

  方法3:18

  ×11

  18

  180

  198

  ……

  5.重點介紹列豎式的方法(請列豎式的`學生介紹)

  師:18為什么要和11對齊?(數位要對齊)

  接著你怎么想?(生:18先乘11個位上的1,得18,再用18乘11十位上的1,得180,寫在18下面一行,最后將18和180相加得198。)

  18乘11十位上的1,為什么得180,而不是18呢?

  (生:11十位上的1表示1個十,18乘10得180)

  誰再來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多請幾名生說說列豎式的步驟,理解每一步所表示的含義。)

  三.練習:

  1.試一試

  第1小題讓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計算,第2、3小題讓

  生用豎式算法計算,并請幾名學生上臺板演,師巡視指導。

  2.口算

  比一比,看誰得第一!生完成后可用開火車的形式進行交流。

  3.計算

  先估算,再選擇自己喜歡的算法計算,在小組內交流、反饋

  計算的結果。

  4.解決問題

  生獨立完成,再全班交流。(提倡算法多樣化。)

  5.思考題

  生獨立思考,再交流、反饋。(生發現的規律若有價值性,

  應給予充分的鼓勵。)

  四.

  師:今天,你有什么收獲?你最喜歡解決哪種問題?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1

  設計理念: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而本節課學習小數加減法主要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通過自主探究和與同學的合作交流中學習新知。課堂上數學學習活動是學生生活中有關數學現象和經驗的總結與升華。學情與教材分析:教材是借助元角分這一直觀實物在初步認識了小數以及小數大小比較的基礎上學習小數不進位加法和不退位減法。充分讓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在解決有關小數加減法的簡單實際問題過程中掌握計算方法和理解算理。

  教學目標:

  【知識教學點】

  結合“買

  書”的問題情境探索小數加減法(沒有進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并經歷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

  【能力教學點】

  能用小數加減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德育教學點】

  培養學生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培養估算意識。

  教學重難點:

  小數加減法的算理、算法。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看過李泳叔叔主持的'非常六加一么?其中有一個內容是猜物品的價格,今天這節課我們也來玩玩這個游戲,(老師拿出一本書)這是老師從海洋書店買的一本《通話故事》書,大家來猜猜它的價格,根據我的高了或者是低了的提示及時調整你的價格,看看同學們幾次猜出它的價格。設計意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游戲導入既是對上節課分數比較大小的鞏固運用,同時也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后面的學習做好感情鋪墊。

  二、提出并解決問題,探究新知

  (老師出示另外一本書并告知價格并板書:童話故事3、2元數學世界11、5元)

  1、提出并解決問題根據這兩個數學信息,你能提出數學問題嗎?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板書問題:

  問題1:兩本書一共花了多少錢?

  問題2:一本《數學世界》比一本《童話故事》貴多少元學生獨立列式解決問題1(列式3、2+11、5=)設計意圖: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價值。

  2、探究新知3、2+11、5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呢?

  (1)估計一下兩本書大概要多少錢?

  (2)生獨立思考計算,師巡視。

  (3)四人小組交流各自的算法。

  (4)展示交流。

  (個別同學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自己的不同算法,并回答同學們提出的疑問)師小結并課件展示幾種算法:a、元和元相加,角和角相加,再把元和角加在一起b、將兩種圖書的價格轉化為角進行計算c、用豎式計算(理解小數點對齊的原理)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是突破本課的重點和難點關鍵所在,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通過生生之間提問解答的方式,讓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掌握算法算理,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真正體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角色轉變,變“學會”為“會學”。3、學生獨立解決問題2。展示交流4、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設計意圖: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通過和整數加減法的比較,進一步加深理解鞏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三、新知運用,鞏固延伸

  1、碰碰車,用碰在一起的兩輛車上的數字相加和相減,用豎式計算出結果。

  2、森林醫生,先說說病癥,然后進行診治。(改錯)

  3、購書。海洋書店里還要很多課外書籍,同學們想不想自己去買買書呢?(課件展示各類標有價格的書籍)如果你有50元,你可以買那些書?怎么買?

  設計意圖:通過碰碰車,森林醫生,購書這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載體來進行計算練習,避免了計算練習的單調和枯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四、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你能給大家提點什么意見嗎?課后留心,看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還能幫助我們解決那些生活問題呢?下次課交流。

  設計意圖:課堂小結可讓學生系統回顧舊知,完善知識結構,實踐作業的布置將課堂知識延伸到課外。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2

  教學導航:

  【教學內容】

  搭配(2)(教材第102頁及相關習題)。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分析,掌握尋找簡單事件的組合數并用符號表示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養成有序、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2、讓學生經歷從眾多表示組合的方法中,體驗數學方法的多樣化和最優化。

  3、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知識,培養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重點難點】

  有序地找出簡單事件的排列數。

  教學過程:

  【新課講授】

  1.(課件出示)同學們,元旦快要到了,小紅代表我們學校去參加縣里面舉辦的跳棋比賽。可是,小紅遇到了麻煩事,為穿哪套衣服而煩惱,她左選右選,還是拿不定主意,同學們你能幫幫小紅嗎?

  2.(屏幕顯示:一件牛仔上衣、一件T恤;兩條裙子、一條褲子)哪位同學能來介紹一下小紅都有哪些上衣和下衣呢?(生答:2件上衣,3件下衣)

  你會建議小紅穿哪套衣服呢?(學生自由說,請學生說)

  3.你們提到了這么多的穿法,同學們真是有心,如果一件上衣只配一件下衣的話,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學生思考)

  此時,不少同學心里已經有了想法,我們不妨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都有怎樣的、搭配方法?

  同時思考:怎樣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

  4.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5.匯報。(找學生來回答他們的搭配過程)

  (1)先選上衣,一件上衣可以分別與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就有三種不同的穿法,另一件上衣也可以分別與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也有三種不同的穿法,有2個3種不同的`穿法,一共有6種不同的穿法。

  (2)先選下衣,一件下衣分別與兩件上衣搭配,有2種不同的穿法,三件下衣就有3個2種不同的穿法,也就是6種不同穿法。

  請同學們回顧剛才的搭配方法,思考:上衣的數量和下衣的數量與有多少種搭配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思考回答)2×3=6(種)。(板書)

  6.同學們真棒,剛才老師還給你們留了一個問題,我們在搭配的時候怎樣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學生回答)

  剛才我們通過小組討論,觀察得出來共有6種不同的搭配方法,現在請同學們把學具卡片拿出來,現在我們有一張圖,在一幅圖中怎樣表示出不同的搭配呢?(用連線)想一想連線時應注意什么?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呢?(學生回答完再課件演示)

  7、同學們,其實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走進了數學廣角,剛才你們為小紅搭配衣服,就是運用了我們數學廣角的知識——搭配(板書課題)。

  通過有順序的搭配可以為我們解決許多生活中的問題,同學們可要做個有心人,說不定你還能在生活中發現并解決更多的數學問題呢?

  剛才同學們為小紅搭配的衣服,每一套她都非常喜歡,老師代表小紅謝謝你們,選好了衣服,小紅該吃早餐了,她又拿不定主意了,你能再幫她一次嗎?(生答)(課件出示)

  同學們請看屏幕,早餐里都有哪些飲料和點心?(生答)

  如果飲料和點心各選擇一種,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呢?

  (1)下面以小組為單位,用我們剛剛學的方法,找出不同的搭配來。學生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2)匯報。(教師強調,按一定的順序搭配)謝謝同學們的熱情幫助,為小紅解決了這么多問題,下面我們來放松一下,一起到公園里看看吧!(課件出示)

  請看屏幕,公園里都有哪些景色?(生答:有猴山,百鳥園,數學樂園)

  再仔細看看從猴山到百鳥園可以怎樣走?從百鳥園到數學樂園呢?我要從猴山先到百鳥園再到數學樂園呢?一共有幾種走法?

  (1)先自己標一標。

  (2)交流匯報。

  同學們,這節課你們表現的太優秀了,請把你們的另一個學具拿出來,拉一拉,看看還能組成哪些兩位數?記下來,也可以把數字換掉拉一拉。

  【課堂作業】

  教材第102頁“做一做”。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作業】

  1、教材第104頁“練習二十二”第4、6題。

  2、完成《典中點》中本課時的練習。

  教學板書

  2×3=6(種)

  按一定的順序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

  教學反思:

  搭配這個知識學生比較熟練,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比較緊密,如何培養學生有順序的搭配是這節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這節課力爭從兩個方面進行教學重難點突破:一是教學生首位固定法;二是教學生連線法。在教學時關鍵是讓學生體會和感悟這兩種方法的作用,既方便快捷又避免遺漏。體會越深,前后感悟越矛盾,學生就能更深刻的掌握這個知識點。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3

  教學時間:

  總第1課時

  第一單元兩位數乘兩位數

  課題:口算兩位數乘整十數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初步掌握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及估算方法。

  2、在具體的情境中,運用口算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3、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識,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口算練習。學生計算,匯報交流。二、交流共享1、教學例1。

  (1)出示教材第1頁例1(2)探究算法。

  提問:如何算出10盒有多少個?把算法說給同桌聽一聽。全班交流。(3)試一試。師小結:整十數乘整十數,只要把0前面的數相乘,再在乘得的積的末尾添上兩個0即可。

  2、教學例2。

  (1)出示教材第2頁例2。指名讀出例題表格中的數據。

  師小結:有的比30千克少一些,有的比30千克多一些。每袋蒜頭都差不多重,而且每袋大約重30千克。

  (2)完成教材第3頁“想想做做”第5題。

  集體交流,指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分別把兩個乘數看作與它們接近的整十數來計算。

  三、反饋完善

  完成教材第2頁“想想做做”第1題。

  四、反思總結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時間:總第2課時

  課題: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會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會用交換乘數位置的方法驗算乘法。2、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自主探究的意識。教學重點: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方法。教學過程:一、談話引入

  口算。7×8+3=6×6+4=5×9+7=2、用豎式計算。23×3=21×2=32×4=指名板演,其余學生獨立完成,指名說一說筆算過程。二、交流共享1、教學例3。

  (1)出示教材第3頁例3主題圖。提出問題: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2)估算。

  提問:誰能估算一下大約需要多少個?你是怎樣估算的?(3)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學生獨立思考,嘗試解決,教師適時指導有困難的學生。組織小組交流。(4)歸納總結。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4頁“想想做做”第1題。

  學生先獨立計算,然后交流匯報,教師展示一些典型的錯例,組織討論,糾正錯誤。提問:通過計算你認為應該注意什么?

  學生各自觀察題目,找到錯誤原因,在小組內交流。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教學時間:總第3課時

  課題: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的'筆算第3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的筆算方法。

  2、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經歷稍復雜的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的筆算方法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二、交流共享

  1、出示教材第5頁例4。

  提問:每箱迷你南瓜24個,53箱一共有多少個?該怎樣列式?追問:誰能說一說這個算式是什么意思?2、探究算法。

  引導學生通過計算發現:和之前不同的是,計算時每一個乘數乘兩位數所得的積都要進位。

  引導思考:我們在前面學習兩位數乘一位數要進位時,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引導學生回憶“乘積滿幾十,就要向前一位進幾”的算法。

  3、歸納小結。

  4、檢驗算式。學生用豎式計算得出53×24=1272。完成后,讓學生先說一說具體的計算過程,再集體訂正。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6頁“想想做做”第1題、第2題。

  學生獨立用豎式計算并驗算。教師巡視,指名板演,集體交流。

  2、完成教材第6頁“想想做做”第3題、第4題。讓學生作出合理的假設,再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4

  教學要求:

  使學生會口算兩位數乘整十數(各位都不進位)以及整十數乘整十數。

  教具學具準備:

  教學過程:

  一、復習

  31×3=12×9=24×5=

  30×4=27×3=15×5=

  二、新授

  1.出示例題:三年級有117人,每人一瓶牛奶,搬下10箱夠不夠?

  要知道10箱牛奶夠不夠,只要算出10箱有多少瓶牛奶,與三年級人數進行比較,就可以了。

  那位同學能夠說說計算10箱牛奶的算式呢?(12×10=)

  誰能來口算一下結果(120)

  哪位同學來說說你是怎樣計算的`呢?

  (指名回答)

  這10箱牛奶夠三年級的同學喝嗎?(指名回答,板書答句)

  2.如果搬下30箱,夠分給多少個同學喝?(第30頁)

  請大家在書上寫出算式,并計算出結果。

  匯報。

  誰能來說說口算的方法?

  3.想想做做1:集體練習

  4.20×40=30×40=

  小組討論,獨立計算

  小組匯報

  5.想想做做2

  三、鞏固訓練

  1.想想做做3、4、5、6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5

  單元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和幾何直觀圖,使學生了解小數的含義,能認、讀、寫不超過兩位的小數,并能運用小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感受小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2、使學生經歷比較的過程,學會比較一位小數的大小,能解決簡單小數的比較問題。

  3、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小數加、減法的算理,會正確計算一位小數加、減法,并能解決簡單實際問題。

  教材分析

  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認識小數對學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包括:小數的認識,小數的大小比較,簡單的小數加、減法,小數加減的實際應用。這些內容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見過小數甚至用過小數的基礎上學習的,教材旨在將日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初步了解小數的含義,初步認識一位小數、兩位小數,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確地運用小數進行簡單的比較和加、減法的計算。

  學情分析

  這部分內容的教與學是在學生認識了萬以內的數,會計算三位數的加、減法,初步認識了分數,會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并且學習了常用計量單位的`基礎上進行的。這里是學習小數的初步認識,教材中出現的小數的小數部分都只有一位或兩位,小數的計算也只涉及一位小數的加減,這兩部分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是小數的初步認識為小數加、減法的學習做準備,而在小數加、減法的學習中,學生對小數的認識更加深刻,為今后系統地學習小數打下初步基礎。

  課標分析

  1、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初步認識小數,發展數感。

  2、能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小數,能讀、寫小數,會比較兩個一位小數的大小,會進行一位小數的加、減運算。

  3、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和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并嘗試解決,并能對結果的實際意義作出解釋。

  4、了解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

  5、了解數學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下冊教案03-16

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02-20

三年級的數學下冊教案07-14

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03-01

小學數學下冊教案11-28

數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9-24

三年級下冊數學數學教案01-14

蘇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09-24

三年級下冊的數學教案01-14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