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時間:2023-02-27 18:05:34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匯編1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匯編15篇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第七冊第二單元《畫角》。

  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在學習了量角器使用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的,使學生認識到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而且還能幫助我們畫角。

  本班情況及學生特點分析:

  本班有學生19名,其中男生有12名,女生有7名,班上學習風氣比較正,大多數學生能自覺學習,只有兩名學生因年齡小有些吃力,學生合作意識比較強。

  教學目標:

  1、會用量角器畫指定度數的角。

  2、會用三角板畫一些特殊度數的角。

  教學重點:

  用量角器畫指定度數的角。

  教學難點:

  在使用量角器畫角時,內外圈不分。

  設計思路:

  通過回憶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激勵學生,量角器不光能量角,還能幫助我們準確地畫角,你們愿意試試嗎?自然地過渡到今天的知識點。之后給學生寬松的環境,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獲取有用的技能和方法。同時邊畫邊說基本步驟,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通過用三角板畫一些特殊度數的角。培養學生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學生任意畫角,并量出自己所畫角的度數。

  教師巡視,發現問題。

  2、展示量角中讀錯的度數,鞏固量角方法,引起學生注意

  二、新課學習

  1、師:剛才畫的角度數不一,小組能不能想辦法讓組內每個同學所畫角的度數都相等?

  師巡視,發現:有的小組同學沒有按要講求去做,仍“各自為政”,自畫自角。

  2、教師再次強調要求:

  個別小組:在組長建議下,畫相同度數的角:35度、50度。但畫的方法不一,且部分同學方法錯誤

  大多組:由小組同學發現直接用三角板畫比較快,統一采用此方法

  3、畫角方法

  (1)以50度為例:

  生1:錯誤畫法

  生2:展示正確畫法!

  糾正畫角中的問題:

  A。點頂點。

  B。畫其中一條邊。

  C。確定另一條邊另一條邊如何確定?自學書本:P58頁

  (2)展示借助三角板畫角的方法

  4、小組再次畫同樣的角

  要求:不畫直角、平角、周角這類特殊角

  5、鞏固練習:

  (1)畫出下列度數的角:

  40度140度

  (2)在點和射線上分別畫出70度、120度角:

  三、在教師要求下畫角:

  1、畫60度角(你想怎么畫?)

  (一般會出現有的用三角板畫,有的同學用量角器畫。)

  說一說,哪種更方便。

  2、畫75度角

  (你想怎么畫?)

  (一般會出現有的用三角板畫,有的同學用量角器畫。)

  說一說,哪種更方便。

  畫150度角

  3、畫15度角

  在發現用兩個三角板拼不出來后,學生們都用量角器畫角,只有一個學生采用展示量角器畫15度角的方法。

  展示用三角板“減角”的方法畫。

  4、畫100度角

  看到100度角很多學生采用三角板拼的方法,短暫時間后放棄三角板用量角器畫。

  師:三角板只能拼(減)特殊角,很多角需要用量角器畫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2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80、81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觀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動中,經歷認識三角形的過程。

  2.認識三角形各部分名稱,會畫三角形的高,了解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特征。

  3.體驗三角形的穩定性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幾何圖形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內畫高。

  教學難點: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教學準備:

  多媒體、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學具、小棒、釘子板、直尺、三角板。

  教學過程:

  一、聯系實際,引出課題感知三角形

  1.談話導入。

  2.學生匯報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三角形信息。

  3.教師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應用的圖片。

  談話引出課題:“你想學習有關三角形的什么知識呢?(板書課題:三角形的認識。)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動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義。

  (1)學生利用老師提供的材料動手操作,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做一個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釘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學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說說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觀察思考: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認識三角形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義。

  (5)教師出示有關圖形,引起學生質疑,通過學生思考討論,正確概括出三角形定義。

  (6)判斷練習。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創設。

  “美麗的南寧邕江上有一座白沙大橋,從側面看大橋的框架就是一個三角形,工程師想測量大橋從橋頂到橋面的距離,你認為怎樣去測量?”

  (2)出示白沙大橋實物圖和平面圖。

  (3)學生在平面圖上試畫出測量方法。

  (4)學生展示并匯報自己的測量方法。

  (5)學生閱讀課本自學三角形底和高的有關內容。

  (6)師生共同學習三角形高的畫法。

  (7)學生練習畫高。

  3.認識三角形的穩定性。

  (1)聯系實際生活,為學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穩定性做準備。

  (2)動手操作學具,體驗三角形的穩定性。

  (3)利用三角形的穩定性,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4)學生聯系實際,找出三角形穩定性在生活中的應用。

  (5)欣賞三角形在生活中的應用。

  三、總結本課內容

  1.學生說說本節課收獲。

  2.教師總結。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并進行軸對稱圖形的判斷。 2、通過觀察、思考和動手操作,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動手操作、閱讀等能力。

  3、領略自然世界的美妙與對稱世界的神奇,培養學生審美意識。

  教學重難點:

  幫助學生建立對稱的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課前游戲,喚起回憶

  師:鱷魚——小西,今天帶來了一個游戲,需要我們認真閱讀文字,根據文字準確做出動作。準備好了嗎?誰愿意上來做一做?和你想象中的動作一樣嗎?我們一起來做一做。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文字,學生領會文字的意思,并準確地用富有同去的動作表達出來。教師引導學生感受左手的動作和右手的動作是一樣,但方向相反。課前游戲,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同時也喚起左右相對的知識回憶。

  師:同學們喜歡讀繪本嗎?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數學繪本《什么是對稱》。看著封面說說你的發現。

  預設生:圖案、作者、書名……

  師:封面上的元素很多,在閱讀一本書之前,從封面就可以了解到這么多信息。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走進繪本,初步感悟

  (一)觀察發現對稱

  師:小鱷魚——小西愛好做手工和攝影,瞧!這兩只蝴蝶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師:你是通過觀察發現的.對吧?有什么方法可以驗證一下呢?教師示范對折,對折后發現蝴蝶的左右兩邊翅膀完全重合。

  板書:對折完全重合

  閱讀繪本:請伸出你的左手、右手體驗一下完全重合。教師示范,學生跟著做。

  【設計意圖】從簡單的感性材料中提供出數學本質的東西,了解什么是軸對稱圖形。

  (2)折一折

  四人或六人一小組,折一折組內的圖形小組長先展示完整的圖,再向全班判斷,最后驗證給全班同學看。

  【設計意圖】在操作實踐中讓每位學生親歷感受到有些圖形的兩邊對折之后完全重合,這一類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滲透猜想驗證的數學思想方法,體驗通過對折來判斷軸對稱圖形的方法。

  三、再次走進繪本,反饋提煉

  (一)指一指

  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蝴蝶的對稱軸在哪里。用手比劃一下對稱軸。動態演示蝴蝶翅膀對折的過程,蝴蝶翅膀對折過來,你發現了什么?

  文字“山”、“巨”的對稱軸,先比劃,再折一折,最后在的實物中畫出來。

  師:你們現在能找準對稱軸嗎?請同學上來指一指。

  【設計意圖】從繪本中提煉數學知識的過程,動態演示蝴蝶舞動翅膀的過程,讓學生將“舞動翅膀”與“對折”對應理解,“對折”與“大小形狀相同”對應理解,進而理解“對稱”,把圖形分成兩部分的那條線叫“對稱軸”。

  (二)內化知識師:在蝴蝶、樹葉、漢字上都發現了對稱的現象,我們一起來小鱷魚的房間,你發現對稱了嗎?同桌相互說一說。師: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對稱,我們一邊欣賞圖片(課件出示),一邊比劃一下對稱軸。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生活中的大量具有對稱現象的圖片,給學生視覺上的沖擊,讓學生感受對稱美。

  (三)應用知識

  1、沿著一張紙的中線對折,然后剪出你想要的圖形,任何形狀都可以。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再次感悟對稱

  2、剛才,小鱷魚給我們介紹了檢驗是否對稱的實驗——對折實驗,它還有一個實驗,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動手試一試。用鉛筆在第二次折痕處戳一個洞,想象一下,有幾個洞?它們的位置是怎樣的?用筆畫出來。教師操作,驗證是否畫對。再次戳洞,位置在紙的另一邊。

  【設計意圖】兩次戳洞的結果是不一樣的,讓學生先想象在操作驗證,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四、拓展數學繪本閱讀師:小鱷魚帶給你的知識,你學會了嗎?關于“對稱”的知識,我們還沒學完呢!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感興趣的同學課后可以跟你的家長一起繼續進行閱讀。

  五、板書設計

  什么是對稱

  軸對稱圖形

  對折、完全重合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4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數學四年級下冊數學好玩之《密鋪》。

  教材分析:這是一節 根據有關平面圖形特點進行觀察、操作、思考和簡單設計的實踐活動。教材分三部分安排:第一部分,通過觀察生活中常見的用磚鋪成的地面或墻面,初步理解什么是圖形的密鋪。第二部分通過動手操作和思考,探索三角形和四邊形能否進行密鋪。并了解能夠進行密鋪的平面圖形的特點,知道有些平面圖形可以密鋪,而有些則不能;從而在活動中進一步體會密鋪的含義,更多地了解有關平面圖形的特征。第三部分,通過欣賞和設計簡單的密鋪圖案, 進一步感受圖形密鋪的奇妙,獲得美的體驗。并能夠對自己在活動中的表現進行自我評價和反思。

  學情分析:

  (1)知識水平:學生已經學習了圖形的平移、旋轉及多邊形的內角和等知識;具有了相關的知識經驗;

  (2)能力和方法水平: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推理能力,能初步運用“猜想--驗證--歸納”的數學思想方法來探究問題;

  (3)心理水平:該階段的學生雖然已經具備一定的知識經驗,但是還是有較強的好奇心,也有較強的表現欲;

  (4)思維水平:學生的思維以直接經驗為主,間接經驗相對較少。在學習過簡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生已經對平面圖形有了初步的印象,并能準確的認識各種簡單平面圖形。對于密鋪,學生已經有了較為直觀的生活體驗,只是還未形成系統的理論知識。

  在此基礎上進行密鋪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活動設計,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是對學生生活經驗的提煉和再加工,從而形成較為系統的初步抽象的理論知識。在這個知識系統的幫助下 ,可以進一步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的美,激發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是對學生進行的一次頭腦風暴,對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有很大的幫助。基于以上認識,本課的設計重 點放在讓學生動手操作、探究,從而獲得豐富的知識經驗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小組長作用,小組內進行充分的交流討論,通過經歷與組內同伴動手拼圖以及設計密鋪圖形等活動過程,知道三角形、四邊形、正六邊形可以密鋪,并知道有些圖形是不能密鋪的。在整個活動中,教師參與到組內討論,并指導。最后在學生活動和交流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評價、自我評價和反思,內化知識經驗與知識體系。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觀察生活中常見的密鋪現象,使學生初步理解圖形的密鋪;通過拼擺各種圖形,探索并了解能夠進行密鋪的平面圖形的特點。

  2.過程與方法:在探究多邊形密鋪條件的過程中學生經歷觀察、猜測、推理、驗證和交流等過程。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在欣賞密鋪圖案和設計簡單的密鋪圖案的過程中,體會圖形的轉換,感受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經歷欣賞數學美、創造數學美的過程,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同時,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享受由合作獲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知道什么是密鋪,了解有一些圖形(如三角形,四邊形和正六邊形)是可以密鋪的。

  教學難點:初步感受密鋪的原理

  教學手段:

  基于以上幾點的認識,本節課采用傳統教學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教學手段,重點突出現代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課堂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學生能夠自主的在多媒體設備上完成自學或者是進行各種探究實驗,是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體現;教師在課中擔任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但,由于每個孩子在信息技術方面的掌握層次不盡相同,所以為孩子們提供了多種渠道來探究解決問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完成自己的探究活動,并在活動中有不同的體驗。

  課前準備:

  1、 信息技術準備:廣播教學的教學系統,可以用來廣播教學,也可以用來展示學生的電腦上的操作。信息技術的簡單應用基礎,學生能在計算機上實現對基本圖形的平移和旋轉。同時學生能在多媒體設備上完成對他人作品的欣賞與評價,同時也能對自己整個的活動過程進行評價反思。

  2、 道具準備:剪刀、卡紙若干。

  3、 素材準備:某客廳地面的照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1、教師與學生談話,想了解學生家里的客廳地面是由什么鋪成的。學生向全班同學介紹自己家客廳地面是由什么鋪成的。

  2、教師請學生用一個字或者是兩個字來形容一下自己家里客廳的地面。學生單獨匯報。(如:大/密/美麗/漂亮/寬敞/平整……)

  3、教師出示從朋友家拍來的客廳的地面(兩幅圖),請學生欣賞。并問學生分別是由什么形狀的地磚鋪成的。(長方形和正方形)

  4、教師問學生覺得這兩家的客廳鋪的怎么樣。(如果學生說鋪的好或者是鋪的很平,就追問:好在哪里?平在哪里?并用手勢提醒學生發現每塊地磚之間是一塊挨著一塊的,也就是沒有空隙的。如果沒有說出沒有重疊,就追問:有沒有把兩塊地磚疊在一起?引導孩子發現沒有重疊。)

  5、揭示課題:我們把像這樣,圖形之間,沒有空隙,也不重疊的鋪法稱為密鋪。

  【設計意圖】本環節以談話方式引入 ,從學生的身邊去發現和感受密鋪的存在,從而引出課題。

  二、實驗探究,領悟新知

  (一)動手操作、感受密鋪

  1、教師請學生們觀察“密鋪”這一個詞,問學生哪個字更重要。(學生回答“密”字更重要,教師及時追問:“密”怎么體現?引導學生發現“密”體現在沒有空隙,不重疊。)

  2、教師拿出幾個長方形,請一個學生來試一試,看看能不能做到密鋪。(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操作,其他學生認真觀察。)

  3、學生操作完以后,教師請學生觀察有沒有做到密鋪,并追問是如何判斷的。(學生會說出,是密鋪,因為沒有空隙,也不重疊。)

  4、教師對學生們的善于觀察和一學就會的寶貴品質進行肯定。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再認“密鋪”一詞和請學生動手鋪長方形,來幫助學生初步感受密鋪。為后面的動手實驗探究做鋪墊。

  (二)探究三角形能不能實現密鋪之初步判定

  1、教師追問學生:除了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外,我們還學過什么圖形?(三角形、圓、平行四邊形、梯形……)

  2、教師繼續問學生三角形能不能實現密鋪。并先讓學生猜測。

  3、教師提示學生:要知道三角形到底能不能密鋪,可以怎么做。

  4、學生說一說要驗證三角形能不能密鋪需要做哪些事。

  5、教師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實驗步驟來操作:

  (學生猜能或者是不能,教師追問,要知道到底能不能,我們該怎么辦呢?學生會說試一試或者是鋪一鋪,師再追問:拿什么試?拿什么鋪?學生應該會回答:要準備幾個三角形,然后再鋪一鋪。師再追問,準備的三角形需要完全一樣嗎?師:那我們就來按照這兩個步驟實驗一下:第一、取出①號信封里面的卡紙(如下圖),沿著上面的.線剪開,得到幾個三角形;第二、把剪下來的較大的三角形(銳角三角形)放在一起鋪一鋪。(以上步驟由小組合作完成))

  6、學生按照剛才所說的步驟小組合作完成,在學生完成的過程中教師給予一定的指導和幫助,并用IPad拍一組已經完成好的圖片。

  7、先請學生匯報實驗結果,并追問學生是如何判斷的。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討論如何判斷三角形能否密鋪到初步實驗發現三角形可以密鋪,為學生建立初步的表現。

  (三)探究三角形能不能實現密鋪之研究密鋪原理

  1、教師提出:如果把這些三角形隨便的鋪在一起,能密鋪嗎?如果不能,這到底跟三角形的什么有關呢 ?(學生發現和三角形的角有關)教師接著追問和三角形哪個角有關(學生進一步發現和三角形的三個角都有關系)。

  2、師生共同提出:為了更好的區分這三個角,可以把三角形的三個角分別標上∠1、∠2、 ∠3。然后再放在一起鋪一鋪,看看有什么發現。(學生在標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把所有三角形的角都標出來,并且相同的角標上相同的序號)

  3、學生再次鋪一鋪。在鋪的 過程中適時引導學生觀察拼接點處有幾個角,分別是哪幾個。

  4、教師展示一組學生完成的密鋪作品。并請學生認真觀察一下,這個小組標完角以后,在拼接點處有幾個角呢?

  【(6個角),哪6個角??這個角1就是老師黑板上的三角形的角1,這個角2就是老師黑板上的 三角形的角2,這個角3就是老師黑板上的三角形的角3,而∠1 、∠2、∠3就是這個三角形的三個內角。這個∠1、∠2、∠3也是這個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師再問,在這個拼接點處有幾個角1?幾個角2?幾個角3?】

  教師小結:看來三角形真的可以實現密鋪,而且和三角形的內角有關。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討論、探究,發現三角形能密鋪是和三角形的三個內角都有關系的。讓學生感知到三角形能夠密鋪并非偶然,這其中隱藏著一定的必然性。而這種必然性就是密鋪的原理 所在。

  (四)探究三角形能不能實現密鋪之再次驗證

  1、教師問學生如果再用另外一種三角形來鋪一鋪,學生們想要怎么做。

  2、學生思考,并提出可以先標出角,再鋪一鋪。

  3、教師請學生把剛才剪下來的較小的三角形(鈍角三角形)放在一起標一標,鋪一鋪。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師用IPAd拍一組完成好的。

  4、教師先請學生判斷這種三角形能不能密鋪。再展示其中一組學生的作品。問學生這一次實驗和之前的實驗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或者是有什么新發現。

  5、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進行總結。

  小結:這樣看來這一種三角形和前面一種三角形一樣,也可以密鋪,而且也和它的三個內角有著密切的關系。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再一次的鋪一鋪的活動,讓學生再次感受三角形是可以密鋪 的,而且再次領悟三角形能密鋪是和它的三個角有關的。

  (五)探究四邊形能不能密鋪

  1、教師引導學生:既然三角形能夠實現密鋪,那如果是這樣的四邊形能實現密鋪嗎?(師拿出一個不規則的四邊形,貼到黑板上)

  2、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要知道能不能密鋪,動手實驗一下就行了。

  3、教師請學生打開②號信封,取出里面的四邊形動手鋪一鋪,并提醒學生思考動手鋪之前可以先做什么。 (標角)

  4、 學生根據教師的要求和提示動手實驗,教師觀察每一組完成的情況,并用IPAd記錄其中一組完成的情況。對于已經鋪完的小組,請學生在小組內議一議,看看有什么發現。

  5、反饋:教師先請學生判斷這樣的四邊形是否可以密鋪。然后請學生說說有什么發現。

  6、學生先判斷是可以密鋪的,因為這幾個圖形之間沒有空隙也不重疊。并且發現拼接點處有4個角,而且這4個角分別是這個四邊形的四個內角。如果有學生能發現這四個角加起來就是360°就更好了。

  小結:通過這個實驗我們發現,這種四邊形也是可以密鋪的,而且也與四邊形的內角有關。

  【設計意圖】本環節在前面幾次實驗的基礎上,大膽讓學生自己猜測、驗證。通過實驗發現四邊形是可以密鋪的,而且和三角形一樣,也和四邊形的四個內角有密切的關系。

  三、小結及拓展延伸

  1、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我們今天研究了密鋪,知道了長方形可以密鋪,正方形可以密鋪,三角形可以密鋪,四邊形可以密鋪。并提問學生:你還有什么問題想問呢?

  2、學生提出新的問題,如梯形能不能密鋪?五邊形能不能密鋪?六邊形能不能密鋪?……

  3、教師清學生借助計算機操作來驗證正五邊形和正六邊形是否能密鋪。

  4、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在學生完成的過程中教師給予一些指導和幫助。

  5、學生操作完后,進行反饋,通過廣播教學體系請其中的幾組學生展示自己的實驗結果。并請其他學生幫助判斷。通過實驗、討論發現,正五邊形不可以密鋪,而正六邊形可以密鋪。

  小結:這樣看來并不是所有的平面圖形都可以密鋪的,有的可以密鋪,有的不可以密鋪。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計算機實現人機交互操作,體現出現代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通過在計算機上操作發現并不是所有的平面圖形都可以密鋪的,有的可以,有的是不可以的。

  四:實踐作業

  用上今天所學的密鋪的知識為你自己的家設計一款漂亮的地磚。

  五:板書設計

  密鋪

  圖形之間,沒有空隙,也不重疊。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通過解決姐、弟二人的郵票的張數問題,進一步理解方程的意義。

  2.通過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解形如2x-x=3這樣的方程。

  3.在列方程的過程中,發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解形如2x-x=3這樣的方程。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

  教學策略:

  根據情境圖讓學生得到信息,在前面畫線段圖的鋪墊下讓學生根據題意畫線段圖有助于理解ax+bx或(ax-bx)可合為一項(a+b)x或(a-b)x之后能運用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圖片。

  教學設計:

  教學環節

  主導活動

  主體活動

  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

  激趣明標

  昨天我們已經學習了列方程解答簡單的應用問題,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這方面的知識。

  進入新課學習狀態。

  比較直接的引入新知。

  二、扶放結合

  探究新知

  下面請同學們看圖上的信息:

  教師:誰能說一說圖上告訴我們哪些信息?誰能根據這些信息找出等量關系?

  教師強調方程的格式可以這樣寫:引導學生一起板書

  x+3x=180

  想:一個x與3個x合起來就

  4x=180

  是4個x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張郵票,姐姐有135張郵票。

  二、拓展延伸: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張的條件,可以怎樣列方程呢?

  誰能說一說你是根據哪個等量關系列的方程。

  教師引導小結:在列方程的過程中,由于有兩個未知數,需要選擇設一個未知數為x,在根據兩個未知數之間的關系,用字母表示另一個未知數。

  看圖上的信息

  分組討論。

  小組匯報。

  1.先畫線段圖。

  2.根據“姐姐的`張數+弟弟的張數=180”這個等量關系,列方程。

  邊聽邊板書

  解:設弟弟有x張郵票,則姐姐有3x張郵票。

  x+3x=180

  4x=18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張郵票,姐姐有135張郵票。

  一生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全班交流。

  舉例:

  在解方程的過程中,比如:需要用到“一個x與3個x合起來就是4個x”。

  三、反饋矯正

  落實雙基

  第96頁試一試:

  第97頁練一練的第2題。

  這一題可以列出兩個不同的方程。

  第97頁練一練的第3題,第4題。

  可以讓學生先說一說等量關系,再列方程。

  學生獨立完成,選兩題進行板演。

  學生看懂圖意,說一說等量關系,再列出方程,進行解答。

  學生先說一說等量關系,再列方程。

  學生獨立完成。

  運用新知,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鞏固新知

  四、小結評價

  布置預習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了什么內容,你學到了什么,還有哪些疑問?

  交流學習收獲

  并提出疑問

  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總結。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6

   教學內容:課本第14頁例3,練習四第1-3題,三步計算應用題(一)。

  教學目標:

  使學生熟練掌握數量關系及解題思路,會解答簡單的兩、三步計算的應用題。提高學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讓學生掌握數量關系、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習的難點。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板演:

  新鎮小學三年級有4個班,每個班40人;四年級有114人。三年級和四年級一共有多少人?

  2.思路訓練。

  全班同學口答:

  (1)根據條件補充問題,并說出數量關系。

  有5個教室,每個教室有8盞燈?

  王平同學每天早晨跑500米,跑了5天?

  8個打字員共打字1600個?

  三年級有160人,四年級有114人?

  (2)根據問題找條件,并說出數量關系。

  平均每人采集樹種多少千克?

  火車速度是汽車速度的幾倍?

  香蕉比桔子少多少筐?

  買足球共用多少元?

  訂正第1題,說說解題思路,是怎樣分析的。

  二、學習新課。

  1.新課引入。

  復習題是兩步計算的應用題,如果問題不變,改變其中的一個條件,使其為三步計算的應用題,應該怎樣表示?(學生可能想到,四年級人數不直接給出,改為四年級比三年級少46人。這樣改是合理的',但它不是三步計算題了,因此只能改成:四年級有3個班,每班38人。)

  教師點明: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應用題。(板書課題:三步應用題)

  2.出示例3。

  新鎮小學三年級有4個班,每班40人,四年級有3個班,每班38人。三年級和四年級一共有多少人?

  (1)審題、理解題意。

  學生讀題后,說出已知條件和問題。

  師生共同完成線段圖:

  每班40人

  三年級:

  每班38人共?人

  四年級:

  (2)分析數量關系。

  讓學生結合線段圖自己分析,并獨立列式解答,然后集體交流,說出解題思路和過程。

  分析:從最后的問題入手分析,要求三、四年級共有多少人。必須知道三、四年級各有多少人。但題中這兩個條件都沒有直接告訴,因此第一步先算三年級有多少人?40×4=160(人);第二步算四年級有多少人?38×3=114(人);第三步再把這兩個年級人數合并起來,160+114=274(人)。就是要求的問題,即三、四年級的總人數。

  教師板書:

  ①三年級有多少人? 40×4=160(人)

  ②四年級有多少人? 38×3=114(人)

  ③三年級和四年級一共有多少人? 160+114=274(人)

  答:三年級和四年級一共有274人。

  剛才的思考方法是從問題入手,找出所需要的條件,然后確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大家想一想,如果從題目的條件入手分析,那么題目中哪兩個條件有密切關系?可以得到什么新的數量?

  (三年級有4個班,每班40人,可以求出三年級有40×4=160(人);四年級有3個班,每班38人,可以求出四年級有38×3=114(人);最后把兩個年級人數合起來,160+114=274(人)就是題中要求的問題。)

  3.反饋練習。

  如果例3的已知條件不變,把問題改成三年級比四年級多多少人,應該怎樣解答?

  全班同學做在練習本上。

  訂正時說明是怎樣想的。

  小結:

  我們解答應用題時,在認真審題理解題意的基礎上,最重要的是分析數量關系,掌握分析方法,既要根據條件想問題,得到新的已知數量,也可以根據問題找條件,哪個條件是已知的,哪個條件是未知的,因此要先把未知的條件求出來。這兩種分析方法是要經常用到的所以要切實掌握。

  三、鞏固反饋。

  1.獨立解答。

  體育老師買了3個排球,每個40元,還買了2個籃球,每個62元,小學數學教案《三步計算應用題(一)》。一共用了多少元?(先用線段圖表示出已知條件和問題,再列式解答)

  解答后,學生說說解題思路,并訂正。

  2.比較題。

  (1)菜場運來黃瓜8筐,每筐25千克,茄子12筐,每筐20千克,運來的黃瓜和茄子共有多少千克?

  (2)如果改變其中一個條件,茄子12筐,改為8筐,其余條件和問題不變,應該怎樣解答?

  學生會出現的兩種解法:

  25×8+20×8 (25+20)×8

  =200+160 =45×8

  =360(千克) =360(千克)

  請同學們比較一下這兩種解法的解題思路是什么?哪種解法比較簡便?

  通過討論明確,有些應用題,由于解題思路不同,解題方法就不同,而且計算的步數也不一樣。有的三步計算題可以用兩步計算,這樣使得計算比較簡便。

  同學們想一想,(1)題能否用兩步計算?為什么?(從而明確由于兩種蔬菜的筐數不一樣,也就是當求兩個積的和(或差)時,沒有相同的因數,就不能用簡便方法計算。)

  3.糧店運來25包大米,共重2500千克,運來40袋面粉,共重20xx千克,一包大米比一袋面粉重多少千克?

  四、全課總結:

  我們今天學習的復合應用題,都是由幾個簡單的一步應用題組合而成的。解答是首先要理解題電,在此基礎上分析數量關系是關鍵,無論采用哪種分析方法,都要找出條件與問題之間的關系,計算時要養成認真,細心的習慣。

  五、作業。

  練習四第1~3題。

  附板書設計:

  三步應用題(一)

  例3 新鎮小學三年級有4個班,每班40 菜場運來黃瓜8筐,每筐25千克

  人,四年級有3個班,每班38人。三年 茄子8筐,每筐20千克,運來的

  級和四年級一共有多少人? 黃瓜和茄子共多少千克?

  每班40人 解法一:(1)運來黃瓜多少千克?

  三年級: 25×8=200(千克)

  每班38人共?人 (2)運來茄子多少千克?

  四年級: 20×8=160(千克)

  (1)三年級有多少人? (3)共運來黃瓜、茄子多少千克?

  40×4=160(人) 200+160=360(千克)

  (2)四年級有多少人? 解法二:(1)每筐黃瓜和茄子共重多少千克?

  38×3=114(人) 25+20=45(千克)

  (3)三、四年級共有多少人? (2)運來黃瓜和茄子共重多少千克?

  160+114=274(人) 45×8=360(千克)

  答:三、四年級共有274人。 答:運來黃瓜和茄子共重360千克。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7

  這節課主要是以活動的形式,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感受學習的樂趣,感悟學習知識。使學生在自己的認知的基礎上進行學習。

  1、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讓學生通過動手擺一擺、折一折、畫一畫,使學生獲得知識途徑的多元化,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數學和學習數學。

  2、在有意義的實踐活動中強化概念。

  讓學生解決生活中如何確定車站的位置,就是針對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知識強化與理解,師生、生生之間互動交流,整個教學過程在活動中完成,通過有趣的實踐活動,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垂直線段距離最短的問題,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采用通過實踐“悟”的教學,讓學生從實踐的過程中自覺領悟互相垂直的概念。先讓學生用兩支鉛筆擺,再畫出自己擺的圖形,從生活中抽象出互相垂直的圖形。從上課看來,互相垂直的直觀圖形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經有了很清晰的印象,這是一種為學生提供的憑直覺感悟的過程。悟后讓學生實踐,把長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邊形的'紙折出兩條互相垂直的線。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看書觀察,學生得出用一張正方形的紙先沿邊對折一次,然后沿折痕對折,也可沿對角線對折,就可以得到兩條互相垂直的直線。在折的時候,出現了有的同學折得很復雜,出現了很多折痕,由學生自己展示哪些折痕是互相垂直的。學生悟出結論:要形成互相垂直的必備條件是:在同一平面內相交、交角成直角。總之,這節課采取選擇貼近學生思維的素材,通過學生實踐操作,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發現知識。盡管要解決的問題具有挑戰性,探究的過程也有一定的難度,但是由于將解決互相垂直的知識置于實踐操作之中,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被“激活”,能夠在磕磕碰碰的探索中主動完成認知的建構,把直角、相交等知識結合起來。

  這節課存在值得思考和探究的問題:(1)學生用三角板畫互相垂直的兩條直線不難,但過直線上一點和直線外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太難,我一一進行指導有的同學還是畫不準確。(2)點到直線的距離(垂線段最短)講不講,是讓學生有較清晰的理解還是有一種模糊的意識就行了呢?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8

  教學內容:

  課本22頁例3和做一做及練習四1、2題。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使學生學會以不同的地點為觀測點判斷方向。

  2、在學生學會確定任意方向的基礎上,使學生體會位置關系的相對性。

  3、通過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空間觀念。

  重點難點:

  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位置關系的相對性。

  教學用具:

  掛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生成問題

  1、師:老師站在大家的正東方向上,那么你們站在老師的什么方向上呢?(西方)對,我們的位置關系是相對的。

  2、分別指兩名學生,讓大家根據方向說一說他們的位置關系。

  (設計意圖:組織學生先弄清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再根據兩名學生的位置分別說一說誰站在誰的方向上,使學生初步理解位置的相對關系。)

  3、師:今天我們就來繼續研究兩個物體位置的相對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對上兩節課學習內容有一個大體的回顧,為本節課新知識的學習做準備。)

  二、探索交流 解決問題

  1、出示教材第22頁例3主題圖。

  (1)讓生觀察地圖

  師:北京和上海兩地相距大約 1000千米,說一說,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①組織學生用直尺,量角器測量出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師根據學生匯報板書: ②討論:上海在北京的`南偏東30℃方向上,那么北京在上海的什么位置呢?

  組織學生觀察上圖,在小組中討論,然后交流說一說。

  出示提示

  1.確定以誰為觀測點,并建立方向標。

  2.用語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體位置。

  討論后每組選出一名同學在班內匯報。

  生匯報。

  可能會說出:北京在上海的西偏北60℃方向上或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

  師對照圖示指一指,肯定兩種說法都是正確的。

  師小結:以北京為觀測點,上海在北京的南偏東約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為觀測點,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觀測點不同,物體的相對位置就會發生變化。這就是今天這節課學習的內容。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9

  《溫度》是北師大版小學教學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87頁的內容,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利用溫度的情境了解正負數的表示方法,感受引入負數的必要性,并會正確讀寫。

  本課教學我努力體現了《標準》倡導的理念“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這節課教學設計的特點:

  1、力求數學知識的情境化、生活化

  小學數學教學必須與生動、豐富的兒童生活緊密聯系才能便于兒童理解,使學生意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自覺運用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如:課前讓學生調查我國一些城市的`氣溫;觀察生活中常見的溫度計;結合切身的體驗來比較兩個溫度的大小。這樣,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旁,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

  2、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活動

  “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好動是小學生的天性,更何況現在面對的是四年級的小學生。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這一情況,對教材進行了設計,在活動中盡量讓學生動手實踐,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3、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

  當今社會“主體回歸”的意識已日漸重視,我們作為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的發展。因此,我在課堂上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多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讓他們自己支配整個課堂,真正把學生推到學習的主體地位。在最后,我讓學生自己對本節課中的收獲進行總結,此時,我把權力交給了學生,使他們在主動、樂意總結的過程中鞏固了知識的運用。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教師講的過多,還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由于時間的關系,一部分學生沒有真正體會比較兩個零下溫度的高低。

  整節課中學生的積極性是挺高的,但主動性還不夠,好多東西都需要老師提醒、點拔以后才能說出,這同時也表明了學生的創新意識還有待培養。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1、通過解決姐、弟二人的郵票張數問題,進一步理解方程的意義。

  2、通過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解形如2X-X=3這樣的方程。

  教學重難點

  學會解形如2X-X=3這樣的方程

  教學過程

  活動一:創設情境,建立模型。

  1、看圖說一說你收集到哪些數學信息?交流。

  2、圖中告訴我們等量關系是什么?

  (姐姐的張數+弟弟的張數=180)

  3、求姐、弟各有多少張?你會畫線段圖嗎?畫一畫。

  X

  弟弟

  3X180

  姐姐

  4、設誰為X比較簡便?為什么?

  5、解:設弟弟有X張郵票,那姐姐呢?你會列方程解答嗎?

  6、學生匯報。

  7、解:設弟弟有X張郵票,那姐姐有3X張郵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樣想?

  4X=180(1個X與3個X合并起來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張郵票,那姐姐有135張郵票。

  8、書寫時要注意什么?

  9、做完后還需要驗證,怎樣驗證?

  10、想一想,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張的條件,可以怎么列方程?

  先畫線段圖,再列,方程解答,并交流。

  解:設弟弟有X張郵票,那姐姐有90+X張郵票。

  90+X+X=18011、通過剛才解決問題,你們有什么收獲?

  活動二:解釋運用:試一試

  解方程:5Y+Y=96X+3X=724M-2M=48

  Y+Y=335X-2X=1232X-X=4

  (1)讀題

  (2)怎樣解方程

  (3)怎樣檢驗?

  練一練

  1、解方程:

  2、嵐嵐幾歲了?

  列方程并解答

  理解題意,解方程解答,并檢驗

  X+6X=35或7X-X=30

  3、列方程30X=600。

  生獨立完成。

  4、(1)書上告訴了我們什么?你能提什么問題?

  (2)怎樣列方程?

  25X-4X=31.5

  (3)怎樣解方程?

  (4)你怎樣驗證?

  板書設計

  郵票的張數

  解:設弟弟有X張郵票,那姐姐有3X張郵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樣想?

  4X=180(1個X與3個X合并起來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張郵票,那姐姐有135張郵票。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1.熟練掌握2、3、5倍數的特征,熟練應用2、3、5倍數的特征進行判斷。

  2.會運用2、3、5倍數的特征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3.感受知識應用價值,激發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培養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以及歸納、整理知識的能力。

  【重點難點】

  1.會正確判斷2、3、5的倍數。

  2.會運用2、3、5倍數的特征解決實際問題。

  【整理導入】

  師:同學們都喜歡花嗎?你都喜歡些什么花?學生回答。

  師:小明的媽媽也非常喜歡花,有一天她去逛花店:玫瑰3元/枝,郁金香5元/枝,馬蹄蓮10元/枝,她買了一些馬蹄蓮和郁金香,付給售貨員50元,找回了13元,小明的媽媽馬上就知道找回的錢不對。你知道她是怎么判斷的嗎?(多媒體出示教材練習三第12頁第7題圖片)

  引導學生分析:由于媽媽買的是馬蹄蓮和郁金香,馬蹄蓮10元/枝,所以它的總價是10的倍數,也就是整十數,而郁金香5元/枝,所以它的總價是5的倍數,個位上是0或5,兩者合起來的總價一定是幾十元或幾十五元,因此,服務員找的錢數不對。

  小結:5的倍數的'和還是5的倍數。

  那么:2的倍數的和(還是2的倍數),3的倍數的和(還是3的倍數)。

  師:同學們靈活地利用了5的倍數的特征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非常了不起,這節課我們就來針對這些內容進行相關的練習。

  板書課題:2、5、3的倍數特征的練習

  【歸納提高】

  1.2、5的倍數,都只要判斷哪個數位上的數就可以了?3的倍數怎樣判斷呢?引領學生回顧,梳理2、3、5的倍數特征。

  2.你能否一眼看出下列各數一定有一個什么因數(1除外),為什么?

  2940、305、850、723、9981、332、351、1570.

  3.什么叫奇數?什么叫偶數?

  4.(1)在8,35,96,102,3.2,111,840,1060,14中,奇數有( ),偶數有( ),是3的倍數有( ),是5的倍數有( ),同時是2、5、3的倍數有( )。

  (2)的三位偶數是( ),最小的二位奇數是( )。

  (3)同時是2、3、5的倍數的三位數是( ),最小三位數是( )。

  【課堂作業】

  學生獨立做教材第12~13頁練習三第8~12題。

  【課堂小結】

  提問: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對2、3、5倍數的特征進行了練習,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實際上運用我們學過的數學知識可以解決很多的實際問題,只要我們用心思考,善于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分析,相信大家還會有更多的收獲!

  【課后作業】

  1.閱讀了解教材第13頁練習三后面“生活中的數學”和“你知道嗎?”

  2.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1.正確理解小數加、減法的意義,熟練掌握小數加減法及小數加減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并能夠熟練計算。

  2.經歷小數加減法的復習整理過程,了解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之間的聯系。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比較,感受整數加法運算律對于小數同樣適用,并能運用這些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4.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整理與復習知識的重要性,養成回顧與反思的習慣,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正確理解小數加、減法的意義,進行熟練計算。

  教學難點:會運用小數加、減法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具、學具: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問題回顧,再現新知。

  1.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這學期我們學習了許多有關小數的知識,今天這節課我們就繼續復習和整理第六單元小數的加法和減法(板書課題:小數加減法的整理與復習)請打開課本,回顧一下,我們主要學習了哪些知識?學生打開課本共同回顧:信息窗1:小數的口算,以及位數相同和位數不相同的小數筆算。信息窗2:小數連加、邊減、加減混合運算以及小數的簡便運算。

  師:請同學們根據以下問題以小組為單位來進行回顧與整理,好嗎?在整理知識之前,請思考你打算采取哪種整理方法進行整理,如大括號式、集合圖式、表格式、樹形式、其他形式等,在整理過程中可以參考課本,整理后讓別人看了既美觀又清晰,一目了然,時間為5分鐘,5分鐘后準備匯報。

  課件出示問題引領:

  (1)小數加減法口算時要注意哪些問題?(2)位數相同與位數不同的小數加減法計算方法是怎樣的?(3)小數的混合運算與整數的混合運算有哪些相同點?怎樣計算?(4)小數的簡便運算與整數的簡便運算有什么相同點?怎樣計算?課件出示小組合作分工要求:

  1號:檢查知識整理有無錯誤,遺漏的地方。

  2號:標出單元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及易混不懂的地方。

  3號:對整理的形式及美觀度提出修改方法。

  4號:綜合組員意見,整理出一份優秀的知識整理卡準備展示。

  學生分組合作整理知識網絡,老師參與其中。教師巡視時,根據每個小組不同的情況進行適當的方法指導和建議,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2.全班匯報交流。

  匯報交流:

  展示兩組學生作品,在匯報交流的過程中師生給予適當的評價。

  師:剛才同學整理的知識網絡都很有特點,并且知識點也比較準確全面。老師也整理了一個知識網絡。(出示知識網絡)針對每種方式整理出來的內容,教師從下表中的幾方面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梳理:(由于內容較多,只板書部分內容)項目計算方法計算時的注意事項小數加減法的口算利用小數的性質:小數末尾添0大小不變,把小數位數對齊,再相加減。

  認真,仔細,容易對錯數位。

  小數加減法的豎式計算小數位數相同的小數加法及演算(進位、計算結果要化簡)列豎式計算小數加減法時,要把小數的(小數點)對齊,再從(末)位算起,得數的小數點要和(加數或減數原來的小數點)對齊。計算結果是小數,且小數末尾有0時,一般要根據(小數的基本性質)化簡。

  ①小數點對齊②從末位算起③別忘記化簡④豎式要寫得美觀⑤計算要細心小數位數相同的小數減法(添0占位)及演算。

  小數位數不同的小數減法小數的加減混合運算同級運算按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帶括號的先算小括號里面的,然后算括號外邊的。

  小數加減法的混合運算順序與整數加減法的混合運算順序相同小數加減法的簡便計算小數加減法的簡便計算方法和整數加減法的簡便計算方法相同。

  整數加減法的運算律同樣適用于小數。

  3.提升認識師:通過我們的整理和復習,你有哪些新的收獲,還有哪些疑問?你認為本單元的重點是什么?哪些是易錯或不懂的,以及同學們應該注意的問題?預設:

  ①運用小數的加減法解決問題是重點。

  ②重點是小數加減的計算方法,和簡便算法…………小結:同學們說的真好,看來同學們不僅在整理知識方面有了進步,還能整體把握一個單元的重難點,我們要在熟練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之上再進行簡便計算和解決問題。下面我們就來檢測一下,看看這個單元我們掌握的如何?二、分層練習,鞏固提高(一)基本練習,鞏固新知1.口算。

  4.5+5.5=1-0.25=5.4-0.7=12.7+7.3=7.3-0.98=7+0.7=9.8-7.9=0.02+7.98=指名直接說得數,全班集體判斷對錯。并說一說小數的口算需要注意什么?教師強調:小數的口算首先要看清楚算式中的兩個數分別是幾位小數,在心中口算時一定要對齊數位,其次要注意進位和退位問題。

  2.用豎式計算并驗算。

  21.35+2.65=6.7-5.02=10-0.8=9.7+12.34=(1)獨立計算,同時指名板演。

  (2)集體更正答案,并且讓板演的同學分別說一說計算過程。

  (3)指名說一說豎式計算和驗算需要注意的事項。

  (4)教師結合學生的練習情況總結強調:

  計算時首先要小數點對齊,即相同數位對齊;

  然后當數位不相同時,要利用小數的性質,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再進行計算;

  接著在計算時跟整數的豎式計算方法一樣加法滿十向前一位進一,減法,不夠減的向前一位借一當十;

  最后要把得數的最簡形式寫到橫式的后面。

  驗算方法也和整數的驗算方法一樣:加法可以互換加數計算或者用和減去其中一個加數進行驗算;

  減法可以用被減數減去差或者差加減數進行驗算。

  3.算一算,填一填。(新課堂95頁第1題加補充題目)(1)8.64比1.28多(),0.34比5.58少()(2)甲數是4.2,比乙數多1.4,乙數是()(3)3千米500米比2千米50米多()千米。

  (4)2.25+0.72+0.75+0.28=(+)+(+)(5)比5小0.5的數比4大()(6)17.5-()=15.05()+0.8=3.93(7)2.73.44.1()()學生在練習本上只計算不抄題,找生匯報,集體更正。教師重點關注后進生,給予指導。

  3.能簡算的要簡算。

  ①64.45-14.3-32.19②12.25+36+7.75③5.83+3.6-4.79④159-(62.39+58)⑤13.05+12.38-4.05⑥5.6-0.71-0.29⑦65.3-(5.3-1.24)(1)獨立計算,指名板演,集體更正,說一說每題的運算順序。能簡算的說一說運用什么方法進行簡便計算的。

  (2)第5小題和第7小題是簡算的一些變式練習,學生易錯,容易與加法和減法的運算律搞混,教師注重指導后進生的做題情況。

  (2)教師強調:有小括號的要先算括號里,同級運算按從左到右的順序依次進行計算。進行簡便計算時一定要先觀察算式中各數的特點和聯系,然后再利用加法和減法的運算律進行計算。

  三、梳理總結,提升認知1.教師總結:你對本節課自己的評價滿意嗎?你能從積極、合作、會問、會想、會用五五個方面評價一下自己嗎?學生評價。

  2.提升認識:我們通過整理與練習進一步鞏固了小數加減法的計算和應用,課上,大家不僅能靈活地運用小數加減法的.知識解決問題,還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觸類旁通、學以致用,老師為大家感到特別高興。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相信同學們一定能用今天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更多的數學問題!板書設計:

  小數加減法的整理和復習口算:數位對齊豎式計算:小數點對齊,末位算起,化簡混合運算:與整數的運算順序相同簡便計算:整數的運算律適用小數使用說明:

  1.教學反思:回味課堂,我感覺亮點之處有:

  (1)整理有序。上課時發現很多同學整理知識找不著頭緒,而且整理的知識比較亂,不清晰,用時較多,不知采取何種方式去整理,針對此問題讓學生充分利用課本,以問題引領的形式,讓學生有一個比較清晰的思路,以哪些問題開始整理思考,并在整理之前思考采取哪些方式進行整理并提出整理要求,怎樣整理既美觀又清晰,給學生提供一個支架,合理科學的把知識形成網絡,學會整理知識的方法,提高學生整理知識的能力,進一步使所學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養成回顧與反思的好習慣。

  (2)用心練習。除了知識的整理與歸納之外,練習的設計是非常重要的,練習的設計很全面,涉及到各個知識點,層次性較強,由基本的小數加減法的練習、混合運算、利用小數加減法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循序漸進,溝通了小數與整數之間的聯系,融會貫通,通過練習,提高學生計算能力,形成技能,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把所學知識運用在實際生活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自信。

  2.使用建議。

  在整理知識時,教師注意指導學生的整理方法,注意把握小數與整數間的聯系,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網絡。練習要適量適當,盡可能全方位,多角度的評價學生,不僅體現在知識上,還要體現在情感態度上,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3

  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的安排是通過一個生活中的常見的數學問題,先教學交換律,再教學結合律;先教學運算律的含義,再教學運算律的應用。這樣安排有三個好處:首先是由易到難,便于教學。交換律的內容比結合律簡單,學生對交換律的感性認識比結合律豐富,先教學比較容易的交換律,有利于引起學生探索的興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學效率。交換律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活動可以遷移到結合律,遷移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再次是符合認識規律。先理解運算律的含義,再應用運算律使一些計算簡便,體現了發現規律是為了掌握和利用規律。學好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也為以后學生學好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乘法分配律打下堅實的學習基礎。

  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學習之前,學生對加法的交換律已有了一些感性認識。例如:在10以內的加法中,學生看一個圖可以列出兩道加法算式。在以前的教學中,教材對加法結合律也作了一些于孕伏。例如:通過100以內加法中出現小括號的學習,對加法結合律也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這些都是學習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的基礎。對于四年級的小學生來說,運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學生通過第一學段的學習,對加法和乘法的一些運算規律已經有所了解,這是搞好本單元教學的有利條件。在此基礎上,本單元的教學應著重幫助學生把這些零散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并能夠用字母來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2、使學生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過程,進行舉例、觀察、發現、驗證并概括出運算定律。

  3、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對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究問題的意識、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能用字母來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教學難點:

  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對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究問題的意識、習慣。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設計意圖教學預設

  一、教師講述故事《朝三暮四》,引導學生發現故事中的數學問題,初步感知加法交換律。

  二、學生自主探究加法交換律

  三、鞏固練習

  四、學習加法結合律

  五、練習鞏固

  六、課堂小結

  利用充滿童趣的數學故事激發學生感知到加法交換律,并產生探究規律的興趣。結合對加法交換律的初步感知,利用例題再次驗證對交換律的猜想,并共同總結出加法交換律的字母表達方式。學生從自己所發現的一個數學現象中大膽猜想可能存在的規律,讓學生經歷由一般到特殊的研究過程。在尊重學生的認知的基礎上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創造機會。鞏固學生對加法交換律理解,并學會靈活運用加法交換律解決問題。在探究加法交換律后,讓學生根據探究經驗和方法,自主發現、探究加法結合律并總結加法結合律的字母表示法。通過練習,整合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能正確的判斷兩種運算定律并會靈活運用。(課件呈現)《朝三暮四》故事主題圖師:同學們想聽故事嗎?老師今天給大家講個《朝三暮四》的故事。古時候,有個老人養了一群猴子,這一天,老人對猴子說:“現在糧食不多了,要省著點吃。以后每天早上吃3顆栗子,晚上吃4顆栗子,怎么樣?”猴子一聽,怎么早上吃的比晚上還要少,不干,抗議!老人眼珠一轉計上心頭,馬上改口說:“那么早上4顆,晚上3顆,好不好?”猴子一聽早上多了一顆,自己占便宜了,這才開心的答應了。師:猴子占到便宜了嗎?為什么?也就是什么沒變,只是什么變了?

  2、引出等式:師:早上吃3顆,板書3,晚上吃4顆,板書4,一共吃了3+4顆,也就是7顆。早上吃4顆,晚上吃3顆,一共吃4+3顆也是7顆,所以3+4=4+3。猴子占到便宜了嗎?

  3、猜想規律,引出課題師:觀察等號兩邊的算式,你發現什么?(數不變,符號不變,和不變,位置交換)師:是不是任意兩數相加,交換位置,和都不變呢?這只是我們的猜想,很多著名的理論、定律、公式最初都是由猜想開始的,猜想怎樣才能變成真理呢,需要驗證。怎樣來驗證呢?下面我們跟著李叔叔一起出去旅行一趟,相信不但可以鍛煉身體,開闊視野,還能找到其中的奧秘呢。(課件演示:李叔叔騎車旅行的場景。)1、獲得信息。師:從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學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匯報。)2、解決問題。師:能列式計算解決這個問題嗎?(學生自己列式并口答。)根據學生回答板書:40+56=96(千米)56+40=96(千米)3、觀察發現觀察這兩個算式,說說它們有什么聯系?(兩個加數相同,只是加數位置發生了變化,和不變,因此兩個算式應該是相等的)根據學生回答板書:40+56=56+404、舉例驗證我們可以用舉例子的方式來驗證一下。你還能再舉出幾個這樣的例子嗎?自己在本上寫幾個。(學生在練習本上舉例,教師巡視。指名板演)5、揭示定律。師:像這樣各種類型的例子越多,驗證的猜想也就越可靠。比如,我們還可以用生活中的事例來證明。同學們真聰明,想到了這么多的驗證方法。給自己發現的規律起個名字,這句話中有“交換”兩個字,我們就把這個定律叫做加法交換律。(板書)6、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定律數學的魅力在于它的簡潔和有效,數學簡化了思維過程并使之更可靠!你能不能用最簡單的字母或者符號表示加法交換律呢?(指名板演)a+b=b+a☆+○=○+☆同學們所寫的公式都可以很好的表示加法交換律,我們比較常用的是a+b=b+a。1、運用加法交換律填上合適的數300+600=__+______+65=____+35b+_=_+_2、計算并驗算325+5621、多媒體展示:李叔叔三天騎車的路程統計。

  (1)找出信息解決問題。

  問:你能解決李叔叔提出的問題嗎?

  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88+104+96=192+96=288(千米)88+(104+96)=88+200=288(千米)師:第二道算式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兩個加數先相加,正好能湊成整百數。)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舉幾個這樣的例子嗎?

  問:觀察、比較這些算式,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秘密?(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

  (3)揭示規律。

  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這就是加法結合律。

  (4)用字母表示。(學生獨立完成,集體核對。)

  (a+b)+c=a+(b+c)

  (5)問:①用語言表達與用字母表示,哪一種更一目了然?

  ②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數?1、連一連83+31587+42+5864+(73+37)315+8364+73+3787+(42+58)

  56+78+4478+(56+44)

  2、觀察每組中的兩個算式,從中選擇一道快速算出得數并說說你的理由。(1)(56+88)+1256+(88+12)(2)48+(75+25)(48+75)+25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4

  教學內容

  教材第xx頁內容。

  教學目標

  1.結合奧運信息,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有關實際問題。

  2.通過解決體育賽場上的有關問題,體會數學與體育之間的聯系,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難點

  能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奧運中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師:2016年第31屆奧運會在里約舉行,同學們知道我國運動員一共獲得了多少枚金牌?其中有些項目還打破了世界記錄,尤其是中國女排,頂著巨大的壓力,通過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終于獲得冠軍。那么同學們對奧運會有哪些了解呢?

  師出示課件教材第xx頁情景圖。

  引導學生觀查表格,從表格中你能獲得哪些數學信息?你能根據這些信息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解決奧運中的數學問題。

  二、探究問題

  1.師出示課件教材第xx頁問題一。

  (1)學生觀察表格,交流匯報:可以知道三名運動員各自的成績分別是多少秒。

  (2)出示問題: 前三名運動員的成績分別相差多少?

  學生先獨立計算,然后在小組內說說是怎么做的,互相交流訂正。

  (3)課件出示教材第xx頁兩幅沖刺情況圖,并提問:根據剛才的數據,你能判斷哪幅圖能描述當時決賽的沖刺情況嗎?

  學生觀察圖片,交流匯報。師根據學生回答整理歸納:根據剛才計算出來的結果,可以知道,第二名和第三名相差很少,他們之間的距離應該很近,而他們和劉翔的.時間相差很多,所以距離應該相對遠一些。

  因此第二幅圖能更好的描述當時的沖刺情況。

  (4)當時男子110米欄的奧運會記錄是12.95 秒,劉翔用的時間少了多少秒?

  學生先獨立思考,小組內交流,再全班匯報。

  2.師出示教材第xx頁問題二。

  (1)引導學生閱讀短文,你能獲取什么數學信息?

  學生閱讀后,指名匯報交流:在最后一跳之前,何沖比第二名多32.45分,秦凱比第二名少7.65 分,是第三名……

  (2)課件出示問題1。

  學生先獨立計算,然后在小組內說說是怎么想的。指名學生匯報,集體訂正。

  (3)課件出示問題2。

  ①讓學生觀察“最后一跳的得分情況表”。

  ②學生獨立思考計算,小組交流,指名匯報。

  根據學生匯報,師歸納:何沖最后一跳得分最高,是第一名;最后一跳前,秦凱落后德斯帕蒂耶斯7.65分,而最后一跳,秦凱得分比德斯帕蒂耶斯多98.00-96.90=1.1(分),所以第二名是德斯帕蒂耶斯,第三名是秦凱。

  3.師出示教材第xx頁問題三。

  (1)引導學生閱讀短文,并從中獲取數學信息。

  學生先獨立思考計算,小組討論交流。指名學生匯報,集體訂正。

  (2)出示課件射擊比賽場景圖。

  同學們先觀察圖片,再獨立通過想象判斷,并用自己的語言說明理由,小組內交流。

  指名學生匯報,集體討論驗證。

  三、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想法?和同學們說一說。

  四、課后練習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知道簡便運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湊整,利用加法運算定律可使運算簡便。

  2、技能目標:會正確運用加法運算律,對某些算式進行簡便計算。

  3、情感目標:接納并樂于運用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通過綜合運用運算定律,使學生感到自由。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數學家高斯小時候,老師出了這樣的一道題目:l+2+3+…+99+100=()。同學們都埋頭算了起來,高斯卻沒有,他仔細地觀察了算式,認真地想了想,馬上報出得數。他是怎么想的?你能算嗎?為了徹底搞清這個問題,讓我們從考察比較簡單的問題人手。

  二、新課教學:

  1、教學例3:254+687+313

  (1)師生競賽,看誰算得快。

  (2)通過比賽,請速度快的學生,說說計算過程。

  可能有兩種情況:

  a、不用簡便的方法計算,只是學生計算能力強、速度快。

  問:有更簡單的方法嗎?

  b.生答:254+687+313=254+(687+313)

  問:你是怎樣想到的?這樣算為什么會比較快?

  (1)揭示課題:

  (2)學生小結:把能湊成整千、整百的數結合起來先算,可使運算簡便。(板書:關鍵“湊整”方法:“用運算定律”)

  (3)基本運用:用簡便方法計算。

  718+57+8257+62+138

  讓學生獨立完成,說說為什么這樣計算?

  A、生共同歸納方法:碰到一個加法算式,先看一有沒有能“湊整”的數,如有,再運用——加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①觀察——有沒有能湊整的數。

  ②如無,按順序計算或豎式計算。如有,用加法運算律計算。

  2、湊整訓練:

  決定是否運用運算律,關鍵看題中有沒有可湊整的數。因此要正確迅速地作出決定,必須加快我們分辨湊整數的速度。

  把左邊和右邊的.數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線連起來。

  36283

  1597253。

  47164

  317403

  3、教學例4:27+56+173+44

  (1)學生進行嘗試練習。

  (2)反饋——投影出示整個計算過程。

  (3)請同學們當小老師,說說為什么可這樣做?根據什么?

  (4)小結:先湊整,再簡算。

  湊整中同時使用交換律、結合律,我們可以把加法式中的數任意調換位置,也可以按需要把任意兩個數放在一起加。

  三、自主訓練

  1、怎樣簡便怎樣算。

  77+255+45+23273+15+185+18

  68+74+33+67125+21+33+48

  (1)分組完成(每組一張玻璃片,中等生解答,投影校對)。

  (2)說說為什么可以這樣做?依據是什么?(指名說、同桌互說)

  2、看算式直接寫出得數:“練一練”3。

  口答得數,說說依據和方法。

  ①發展訓練:老師出給高斯的題目怎樣算?

  1+2+3+4+5+6+7……+99+100

  =(1+100)+(2+99)+…十(50+51)

  =101×50

  =5050

  四、課堂小結:

  1、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在計算中有什么作用?關鍵是什么?

  2、綜合運用計算律進行計算,你有何感覺?

  注意:當能熟練運用時,簡算過程可寫可不寫。

  五、課堂作業:《作業本》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4-20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1-08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2-27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1-06

四年級下冊人教版數學教案01-14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6-28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模板01-15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1-14

蘇教版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0-11

四年級人教版下冊數學教案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