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七年級數學教案14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數學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數學教案 篇1
一、知識結構
二、 重點、難點分析
本節教學的重點是掌握單項式與多項式相乘的法則.難點是正確、迅速地進行單項式與多項式相乘的計算.本節知識是進一步學習多項式乘法,以及乘法公式等后續知識的基礎。
1.單項式與多項式相乘,就是用單項式去乘多項式的每一項,再把所得的積相加,即
其中,可以表示一個數、一個字母,也可以是一個代數式.
2.利用法則進行單項式和多項式運算時要注意:
(1)多項式每一項都包括前面的符號,例如中的多項式,共有兩項,就是.運用法則計算時,一定要強調積的符號.
(2)單項式必須和多項式中的每一項相乘,不能漏乘多項式中的任何一項.因此,單項式與多項式相乘的結果是一個多項式,其項數與因式中多項式的項數相同.
(3)對于混合運算,要注意運算順序,同時要注意:運算結果如有同類項要合并,從而得出最簡結果.
3根據去括號法則和多項式中每一項包含它前面的符號,來確定乘積每一項的符號;
4非零單項式乘以不含同類項的多項式,乘積仍然是多項式;積的項數與所乘多項式的項數相等;
5對于含有乘方、乘法、加減法的混合運算的題目,要注意運算順序;也要注意合并同類項,得出最簡結果.
三、教法建議
1.單項式與多項式相乘的基本依據是乘法分配律,故在本課開始先講述乘法分配律,由有理數過渡到字母.
2.由乘法分配律過渡到單項乘多項式的法則時,也可以采用以下代換的方法,如計算:(-4x 2 )·(2x 2 +3x-1).
設m=-4x 2,a=2x 2,b=3x,c=-1,
∴ (-4x 2 )·(2x 2 +3x-1)
=m(a+b+c)
=ma+mb+mc
=(-4x 2 )·2x 2 +(-4x 2 )·3x+(-4x 2 )·(-1)
=-8x 4 -12x 3 +4x 2.
這樣過渡較自然,同時也滲透了一些代換的思想.
3.單項式與多項式相乘,積仍是多項式,它的項數與多項式的項數相同.這是單項式與多項式相乘的結果,這個結果也是我們掌握法則的關鍵.一般說來,對于一個運算法則的掌握應從分析結果開始,分析結果的結構,分析結果與各算式的關系,這樣才能較好地掌握法則.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和掌握單項式與多項式乘法法則及推導.
2.熟練運用法則進行單項式與多項式的乘法計算.
3.培養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通過用文字概括法則,提高學生數學表達能力.
4.通過反饋練習,培養學生計算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5.滲透公式恒等變形的數學美.
二、學法引導
1.教學方法:講授法、練習法.
2.學生學法:學習單項式與多項式相乘的運算法則是運用了“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利用分配律把單項式乘以多項式問題轉化為前面學過的單項式與單項式相乘;最后再合并同
類項,故在學習中應充分利用這種方法去解題.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
單項式與多項式乘法法則及其應用.
(二)難點
單項式與多項式相乘時結果的符號的確定.
(三)解決辦法
復習單項式與單項式的乘法法則,并注意在解題過程中將單項式乘多項式轉化為單項
式乘單項式后符號確定的問題.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膠片.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設計一道可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運算的題目,讓學生復習乘法分配律,并為引入單項式與多項式的乘法法則打下良好的基礎.
2.通過面積分割法,形象直觀地引入單項式與多項式的乘法法則,并引導學生用文字語言概括出其結論.
3.通過舉例,教師分析、講解并示范板書全過程,讓學生規范解題過程,再通過反復的練習鞏固所學過的法則.
七、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本節課重點學習單項式與多項式的乘法法則及其應用.
(二)整體感知
單項式乘以多項式的乘法運算主要是將它轉化為單項式與單項式的乘法運算,放首先應適當復習并掌握單項式與單項式的乘法運算方法,再在計算過程中注意單項式與多項式相乘后的符號問題.
(三)教學過程
1.復習導入
復習:
(1)敘述單項式乘法法則.
(單項式相乘,把它們的系數、相同字母分別相乘,對于只在一個單項式里含有的字母,則連同它的指數作為積的一個因式.)
(2)什么叫多項式?說出多項式的項和各項系數.
2.探索新知,講授新課
簡便計算:
引申:計算,基中m、a、b、c都是單項式,因為式中字母都表示數,故分配律對代數式也適用,則
引導學生用學過的長方形面積知識加以驗證,把寬為m,長分別是a、b、c的'三個小長方形拼成大長方形,研究圖形面積的整體與部分關系.
由該等式,你能說出單項式與多項式相乘的法則嗎?單項式與多項式乘法法則:單項式
與多項式相乘,就是用單項式乘多項式的每一項,再把所得的積相加.
例1計算:
說明:計算按課本,講解時,要緊扣法則:①用單項式遍乘多項式的各項,不要漏乘.②要注意符號,多項式的每一項包括它前面的符號.③“把所得積相加”時,不要忘了加上加號.
例2化簡:
化簡按課本,化街時直接寫成省略加號的代數和,注意正確表達,做完乘法后,要合并同類項.
練習:錯例辨析
(2)錯在單項式與多項式的每一項相乘之后沒有添上加號,故正確答案為
(四)總結、擴展
1.由學生敘述單項式與多項式相乘法則,并回答積仍是多項式,積的項數與多項式因式的項數相同.
2.考點剖析:單項式乘以多項式這一知識點在中考試卷中都是以與其他知識綜合命題的形式考查的.但它是多項式乘法、因式分解、分式通分、解分式方程等知識的重要基礎.故必須掌握好.如
(99,河北)下列運算中,不正確的為()
A.B.
C.D.
八、布置作業
參考答案:
略
七年級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 通過動手、操作、推斷、交流等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培養識圖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條理表達能力
2. 在具體情境中了解鄰補角、對頂角,能找出圖形中的一個角的鄰補角和對頂角,理解對頂角相等,并能運用它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鄰補角與對頂角的概念.對頂角性質與應用
難點:理解對頂角相等的性質的探索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 激發好奇 觀察剪刀剪布的過程,引入兩條相交直線所成的角
在我們的生活的世界中,蘊涵著大量的相交線和平行線,本章要研究相交線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觀察剪刀剪布的過程,引入兩條相交直線所成的角。
學生觀察、思考、回答問題
教師出示一塊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過程,提出問題:剪布時,用力握緊把手,兩個把手之間的的角發生了什么變化?剪刀張開的'口又怎么變化?
教師點評:如果把剪刀的構造看作是兩條相交的直線,以上就關系到兩條直線相交所成的角的問題,
二.認識鄰補角和對頂角,探索對頂角性質
1.學生畫直線AB、CD相交于點O,并說出圖中4個角,兩兩相配
共能組成幾對角?根據不同的位置怎么將它們分類?
學生思考并在小組內交流,全班交流。
當學生直觀地感知角有“相鄰”、“對頂”關系時,教師引導學生用
幾何語言準確表達;
有公共的頂點O,而且 的兩邊分別是 兩邊的反向延長線
2.學生用量角器分別量一量各角的度數,發現各類角的度數有什么關系?
(學生得出結論:相鄰關系的兩個角互補,對頂的兩個角相等)
3學生根據觀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兩條直線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類 位置關系 數量關系
教師提問:如果改變 的大小,會改變它與其它角的位置關系和數量關系嗎?
4.概括形成鄰補角、對頂角概念和對頂角的性質
三.初步應用
練習:
下列說法對不對
(1) 鄰補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過它頂點的一條射線分成的兩個角
(2) 鄰補角是互補的兩個角,互補的兩個角是鄰補角
(3) 對頂角相等,相等的兩個角是對頂角
學生利用對頂角相等的性質解釋剪刀剪布過程中所看到的現象
四.鞏固運用例題:如圖,直線a,b相交, ,求 的度數。
[鞏固練習](教科書5頁練習)已知,如圖, ,求: 的度數
[小結]
鄰補角、對頂角.
[作業]課本P9-1,2P10-7,8
七年級數學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 理解有序數對的應用意義,了解平面上確定點的常用方法
2. 培養用數學的意識,激發學習興趣.
學習重點: 理解有序數對的意義和作用
學習難點: 用有序數對表示點的位置
學習過程
一.問題導入
1.一位居民打電話給供電部門:"衛星路第8根電線桿的路燈壞了,"維修人員很快修好了路燈同學們欣賞下面圖案.
2.地質部門在某地埋下一個標志樁,上面寫著"北緯44.2°,東經125.7°"。
3.某人買了一張8排6號的電影票,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分析以上情景,他們分別利用那些數據找到位置的。
你能舉出生活中利用數據表示位置的例子嗎?
二.概念確定
有序數對:用含有兩個數的詞表示一個確定的位置,其中各個數表示不同的含義,我們把這種有順序的兩個數a與b組成的數對,叫做有序數對,記作(a,b)
利用有序數對,可以很準確地表示出一個位置。
1.在教室里,根據座位圖,確定數學課代表的位置
2.教材40頁練習
三.方法歸類
常見的確定平面上的點位置常用的方法
(1)以某一點為原點(0,0)將平面分成若干個小正方形的方格,利用點所在的行和列的位置來確定點的位置。
(2)以某一點為觀察點,用方位角、目標到這個點的距離這兩個數來確定目標所在的位置。
1.如圖,A點為原點(0,0),則B點記為(3,1)
2.如圖,以燈塔A為觀測點,小島B在燈塔A北偏東45,距燈塔3km 處。
例2 如圖是某次海戰中敵我雙方艦艇對峙示意圖,對我方艦艇來說:
(1)北偏東方向上有哪些目標?要想確定敵艦B的位置,還需要什么數據?
(2)距我方潛艇圖上距離為1cm處的敵艦有哪幾艘?
(3)要確定每艘敵艦的位置,各需要幾個數據?
[鞏固練習]
1. 如圖是某城市市區的一部分示意圖,對市政府來說:
北偏東60的方向有哪些單位?要想確定單位的位置。還需要哪些數據?火車站與學校分別位于市政府的`什么方向,怎樣確定他們的位置?
結合實際問題歸納方法
學生嘗試描述位置
2. 如圖,馬所處的位置為(2,3).
(1) 你能表示出象的位置嗎?
(2) 寫出馬的下一步可以到達的位置。
[小結]
1. 為什么要用有序數對表示點的位置,沒有順序可以嗎?
2. 幾種常用的表示點位置的方法.
[作業]
必做題:教科書44頁:1題
七年級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通過常規分析,得出解題思路,經歷提出問題,自探問題,應用知識的過程,自主總結出解題辦法;
【教學難點】
找出題目中的可有可無的已知條件,說一說為什么可以這樣認為
【教學過程】
問:以前學過的有關路程,時間,和速度之間的關系是怎么樣的?你能寫出它們之間的關系嗎?
出示例題:甲、乙兩地公路全長352千米。汽車原來從甲地到乙地要11小時,建成高速公路后,汽車每小時速度是原來的2.5倍。現在汽車從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時?
分析:要求現在汽車從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時,那么先要求出汽車現在的速度,而汽車現在的速度是原來的2.5倍,那么還得先求出汽車原來的速度。根據`甲乙兩地公路全長352千米。汽車原來從甲地到乙要11小時',可以求出汽車原來的速度。
學生寫出解答過程:汽車原來的速度:352÷1=32(千米); 汽車現在的速度:32×2.5=80(千米)
現在的時間:352÷80=4.4(小時)
問:用比例的思路該怎么樣理解這道題目呢?
分析:甲、乙兩地的公路長度一定,汽車的'速度和所需的時間成反比例。因為現在的速度是原來的2.5倍,所以原來的時間是現在的
2.5倍。即:11÷2.5=4.4(小時)。
這樣解答使得`甲乙兩地公路全長352千米'成了多余條件,但是又不影響解答問題。
【我們來探索】
一批零件有240個,王師傅單獨做需要6小時,李師傅的工作效率是王師傅的1.5倍,那么如果讓李師傅單獨做這批零件,需要幾小時?
【總結】
在解答應用題時要善于應用不同的思路和技巧,巧解問題
【作業】
丁阿姨打一份稿件需4小時,王阿姨的速度是丁阿姨的,那么如果由王阿姨打這份稿件,需要幾小時?
丁阿姨打一份稿件需要4小時,王阿姨的速度與丁阿姨的速度比是4:5,那么如果由王阿姨打這份稿件,需要幾小時?
七年級數學教案 篇5
教學建議
一、知識結構
二、重點難點分析
本節教學的重點是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驟.難點是必須切實注意遇到要在不等式兩邊都乘以(或除以)同一負數時,必須改變不等號的方向.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是進一步學習一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以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重要基礎.
1、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異同點
相同點:二者都是只含有一個未知數,未知數的次數都是1,左、右兩邊都是整式.
不同點:一元一次不等式表示不等關系,一元一次方程表示相等關系.
(3)同方程類似,我們把或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標準形式.
2、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異同點
相同點:步驟相同,二者都是經過變形,把左邊變成,右邊變為一個常數.
不同點:在進行第(1)步去分母和第(5)步將項的系數化為1的變形時,要根據同乘(或同除)的數的正負,決定是否要改變不等號的方向.當然,如果不能確定同乘(或同除)的數的符號時,就要進行討論.這正是解不等式時最容易發生錯誤的地方.
注意:(1)解方程的移項法則對解不等式同樣適用.
(2)解不等式時,上述的五個步驟不一定都能用到,并且也不一定按照自上而百的順序,要根據不等式形式靈活安排求解步驟.熟練后,步驟及檢驗還可以合并簡化.
三、教法建議
在講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時,應突出抓住與方程解法不同的.地方,加強“去分母”和“系數化成l”這兩個步驟的訓練,因為這兩個步驟會出現“在不等式兩邊都乘以(或除以)同一個負數,不等號的方向改變”的情況,為此可以同一元一次方程對照著講.
解不等式的過程就是將不等式進行同解變形的過程,這也是一種運算.新大綱規定:“運算能力包括會根據法則公式等正確地進行運算,理解運算的算理,能根據題目條件尋求合理,簡捷的運算途徑.”要培養解不等式的能力首先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算理,即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質,正確理解不等式、不等式的解集等有關概念.
這節課是在復習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思想和步驟中學習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要突出不等式基本性質3,這是解不等式容易出錯的地方.同時還要反復提醒同學注意克服解方程變形中常犯的錯誤,在解不等式中也要重現.
七年級數學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平行線的概念,理解學過的描述圖形形狀和位置關系的語句
2掌握平行公理及推論,會用三角尺和直尺過已知直線外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平行線;會用學過的幾何語句描述簡單的圖形和根據語句畫圖
3通過畫平行線和按幾何語句畫圖的題目練習,培養學生畫圖能力
4通過平行公理推論的推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進行推理的能力
二、學法引導
1教師教法:嘗試法、引導法、發現法
2學生學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嘗試發現新知,造就成就感
三、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
平行公理及推論
(二)難點
平行線概念的理解
(三)解決辦法
通過引導學生嘗試發現新知、練習鞏固的方法來解決
四、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三角板、自制膠片
五、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通過投影片和適當問題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2通過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進行反饋練習,完成新授
3學生自己完成本課小結
六、教學步驟
(-)明確目標
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論的應用,能畫出平行線,會用幾何語句描述圖形的畫法,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二)整體感知
以情境引出課題,以生活知識和已有的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學習平行公理及其推論,并以變式訓練強化和鞏固新知
(三)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師:前面我們學習了兩條直線相交的情形,下面清同學們看投影片觀察投影片中的鐵路橋梁以及立在路邊的三根電線桿,再請同學們觀察黑板相對的兩條邊和橫格本中兩條橫線,若把它們向兩方延長,看成直線,它們還是相交直線嗎?
學生齊聲答:不是
師:因此,平面內的兩條直線除了相交以外,還有不相交的情形,這就是我們本節所要研究的內容(板書課題)
[板書]24平行線及平行公理
【教法說明】通過具體的實物和實物的圖形,使學生建立起不相交的感性認識,同時在頭腦中初步形成平行線的.圖形
探究新知,講授新課
師:在我們生活的周圍,平面內不相交的情形還有許多,你能舉例說明嗎?
學生:窗戶相對的棱,桌面的對邊,書的對邊……
師:我們把它們向兩方無限延伸,得到的直線總也不會相交我們把這樣的直線叫做平行線
[板書]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
【教法說明】初中幾何必須重視幾何概念的直觀性,所以讓學生多觀察實物形狀,在形成了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認識數學名稱,讓學生從中感受到數學的實在性,減少抽象性
教師出示投影片(課本第74頁圖2?17)
師:請同學們觀察,長方體的棱與無論怎樣延長,它們會不會相交?
學生:不會相交
師:那么它們是平行線嗎?
學生:不是
師:也就是說平行線的定義必須有怎樣的前提條件?
學生:在同一平面內
師:誰能說為什么要有這個前提條件?
學生:因為空間里,不相交的直線不一定平行
【教法說明】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自己得出結論,從而使學生切實體會到平行線的“在同一平面內”這個前提條件的重要性
教師在黑板上給出課本第73頁圖2
講解:平行用符號“”表示,如圖直線與是平行線記作“”(或)讀作“平行于”(或平行于)也就是說平行是相互的
【教法說明】這里教師不必贅述,讓學生清楚平行線符號表示、讀法和記法就可以了,對于平行線的圖形經常會使用變式圖形,不要總是橫平豎直的,以防形成思維定式
師:請同學們思考,在同一平面內任意畫兩條不同的直線,它們的位置關系只能有幾種情況,試畫一畫,同桌的可以討論
學生:兩種相交和平行
由此師生共同小結: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只有相交、平行兩種
嘗試反饋,鞏固練習(出示投影)
1判斷正誤
(1)兩條不相交的直線叫做平行線()
(2)有且只有一個公共點的兩直線是相交直線()
(3)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一定平行()
(4)一個平面內的兩條直線,必把這個平面分為四部分( )
2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有相交、垂直、平行三種
B在同一平面內,不垂直的兩直線必平行
C在同一平面內,不平行的兩直線必垂直
D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直線一定不垂直
學生活動:學生回答,并簡要說明理由
【教法說明】這組練習旨在鞏固學生掌握平行線定義及平面內兩直線的位置關系,通過判斷(1)、(3)題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平行線的“在同一平面內”的前提條件,通過判斷(2)、(4)題和選擇題使學生對兩直線位置關系,尤其是對垂直是相交的一種特殊情況有更深層的理解
師:我們很容易畫出兩條相交直線,而對于平行線的畫法,我們在小學就學過用直尺和三角板畫,下面清同學在練習本上完成下面題目(投影顯示)
已知直線和外一點,過點畫直線
師:請根據語句,自己畫出已知圖形
學生活動:學生在練習本上畫出圖形
師:下面請你們按要求畫出直線
學生活動:學生能夠很快完成,然后請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學生觀察他的畫圖過程是否正確,然后師生一起訂正
注意:(1)在推動三角尺時,直尺不要動;
(2)畫平行線必須用直尺三角板,不能徒手畫
【教法說明】畫平行線是幾何畫圖的基本技能之一,在以后的畫圖中常常會遇到,要求學生使用工具,不僅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能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
嘗試反饋,鞏固練習(出示投影)
1畫線段,畫任意射線,在上取、、三點,使,連結,用三角板畫,,分別交于、,量出、、的長(精確到)
2讀下列語句,并畫圖形
(1)點是直線外的一點,直線經過點,且與直線平行
(2)直線、是相交直線,點是直線、外的一點,直線經過點與直線平行與直線相交于
(3)過點畫,交的延長線于
學生活動:學生在練習本上按要求畫圖,并由兩個學生在黑板上畫第2題的(2)、(3)題,學生畫完后教師給出第1題的圖形(提前做好的投影片),請學生回答測量的結果,然后共同訂正第2題的(2)、(3)題
【教法說明】這組練習重點鞏固平行線的畫法及理解描述圖形形狀和位置關系的語句,能夠根據語句畫出正確圖形,注意要求學生用準確的幾何語言反映圖形,同時真正理解幾何語言才能畫好圖形
師:我們練習了過直線外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請同學們回憶,過直線外一點能不能畫直線的垂線,能畫幾條?
學生活動:學生思考并回答,能畫,而且只能畫一條
師:下面請你試一試,前面我們完成的過直線外一點與已知直線平行的直線可以畫幾條,想一想,你能得到什么結論?
學生活動:學生動手操作,思考后總結出結論:經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
師:我們把這個結論叫平行公理,教師板書
【板書】平行公理:經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這條直線平行
【教法說明】學生對垂線的惟一性比較熟悉,通過對惟一性的回顧,學生能夠用類比的思想,把自己動手得到的實驗結論采用準確的幾何語言描述出來,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善于類比的思想,同時也訓練了學生語言的規范性
師:過直線外一點,能畫這條直線的惟一平行線,若沒有條件“過直線外一點”,問你能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嗎?能畫多少條?
學生:思考后,立即回答,能畫無數條
師:請同學們在練習本上完成
(出示投影)
已知直線,分別畫直線、,使,
學生活動:學生在練習本上完成
師:請同學們觀察,直線、能不能相交?
學生活動:觀察,回答:不相交,也就是說
師:為什么呢?同桌可以討論
學生活動:學生積極討論,各抒己見
【教法說明】幾何的學習不僅要求學生有較強的識圖能力,而且要求學生有過硬的分析能力,也就是說理能力初一幾何課是幾何課的起始課,從開始就讓學生養成自己動手、動腦、思考、分析問題的習慣,即加強幾何思維不慣的培養,這是個很重要的內容
學生活動:教師讓學生積極發表意見,然后給出正確的引導
師:我們觀察圖形,如果直線與相交,設交點為,那么會產生什么問題呢?請同學們討論
學生活動: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思考、討論,得出結論
師:同學們想得很好,因為,,于是過點就有兩條直線、都與平行,根據平行公理,這是不可能的,這就是說,與不能相交,只能平行,由此我們得到平行公理的推論
[板書]如果兩條直線都和第三條直線平行,那么這兩條直線也互相平行
師: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是平行的,那么不相交的兩條射線(或線段)也是平行的,對嗎?為什么?
學生活動:學生思考,回答:不對,給出反例圖形,
例如:如圖1所示,射線與就不相交,也不平行
師:同學們想一想,當我們說兩條射線或線段平行時,實際上是什么平行才可以呢?
生:它們所在的直線平行
嘗試反饋,鞏固練習(投影)
七年級數學教案 篇7
學習目標:
1、學會用計算器進行有理數的除法運算.
2、掌握有理數的混合運算順序.
3、通過探究、練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習重點:有理數的混合運算
學習難點:運算順序的確定與性質符號的'處理
教學方法:觀察、類比、對比、歸納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1、計算
1)(—0.0318)÷(—1.4)2)2+(—8)÷2
二、探究新知
1、由上面的問題1,計算方便嗎?想過別的方法嗎?
2、由上面的問題2,你的計算方法是先算法,再算法。
3、結合問題1,閱讀課本P36—P37頁內容(帶計算器的同學跟著操作、練習)
4、結合問題2,你先猜想,有理數的混合運算順序應該是?
5、閱讀P36,并動手做做
三、新知應用
1、計算
1)、18—6÷(—2)×2)11+(—22)—3×(—11)
3)(—0.1)÷×(—100)
2、師生小結
四、回顧與反思
請你回顧本節課所學習的主要內容
3頁
五、自我檢測
1、選擇題
1)若兩個有理數的和與它們的積都是正數,則這兩個數()
A.都是正數B.是符號相同的非零數C.都是負數D.都是非負數
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負數沒有倒數B.正數的倒數比自身小
C.任何有理數都有倒數D.-1的倒數是-1
3)關于0,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0有相反數B.0有絕對值
C.0有倒數D.0是絕對值和相反數都相等的數
4)下列運算結果不一定為負數的是()
A.異號兩數相乘B.異號兩數相除
C.異號兩數相加D.奇數個負因數的乘積
5)下列運算有錯誤的是()
A.÷(-3)=3×(-3)B.
C.8-(-2)=8+2D.2-7=(+2)+(-7)
6)下列運算正確的是()
A.;B.0-2=-2;C.;D.(-2)÷(-4)=2
2、計算
1)6—(—12)÷(—3)2)3×(—4)+(—28)÷7
3)(—48)÷8—(—25)×(—6)4)
六、作業
1、P39第7題(4、5、7、8)、第8題
2、選做題:P39第10、11、12、1314、15題
七年級數學教案 篇8
一、說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組是初中數學的重點內容之一,是一元一次方程知識的延續和提高,又是學習其他數學知識的基礎。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另一種方程及方程組,它是學生系統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知識的前提和基礎。通過類比,讓學生從中充分體會二元一次方程組,理解并掌握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基本概念,為以后函數等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實例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組和它的解。
能力目標:會判斷一組未知數的值是否為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組的解。會在實際問題中列二元一次方程組。
情感目標:使學生通過交流、合作、討論獲取成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3.重點、難點
重點: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組和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的概念。
難點:在實際生活中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應用。
二、教法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言道者,教學的一切活動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根據這一教學理念,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本節課我采用啟發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為主線,始終在學生知識的“最近發展區”設置問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在引導分析時,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聯想、探索,從真正意義上完成對知識的自我建構。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直觀呈現教學素材,從而更好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三、學法
“問題”是數學教學的心臟,活動是數學教學中的靈魂。所以我在學生思維最近發展區內設置并提出一系列問題,通過數學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性學習,合作式學習,探究式學習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參與度,力求學生在“雙基”數學能力和理性精神方面得到一定發展。
四、教學過程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間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為有序、有效地進行教學,本節課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學環節:
(1)復習舊知,溫故知新
籃球聯賽中,每場比賽都要分出勝負,每隊勝一場得2分.負一場得1分,某隊為了爭取較好的'名次,想在全部10場比賽中得到16分,那么這個隊勝負場數分別是多少?
設計意圖:構建注意主張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出發,方程是本節課深入研究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認知基礎,這樣設計有利于引導學生順利地進入學習情境。
(2)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這個問題中包含了哪些必須同時滿足的條件?設勝的場數是-,負的場數是y,你能用方程把這些條件表示出來嗎?
由問題知道,題中包含兩個必須同時滿足的條件:
勝的場數+負的場數=總場數,
勝場積分+負場積分=總積分。
這兩個條件可以用方程
-+y=10
2-+y=16
表示:
上面兩個方程中,每個方程都含有兩個未知數(-和y),并且未知數的指數都是1,像這樣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把兩個方程合在一起,寫成
-+y=10
2-+y=16
像這樣,把兩個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組成了一個二元一次方程組。
設計意圖:以問題串的形式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對舊知識產生設疑,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通過情境創設,學生已激發了強烈的求知欲望,產生了強勁的學習動力,此時我把學生帶入下一環節。
(3)發現問題,探求新知
滿足方程①,且符合問題的實際意義的-、y的值有哪些?把它們填入表中。
- -y
y
上表中哪對-、y的值還滿足方程②。
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兩邊的值相等的兩個未知數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兩個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
設計意圖:現代數學教學論指出,數學知識的教學必須在學生自主探索,經驗歸納的基礎上獲得,教學中必須展現思維的過程性,在這里,通過學習用坐標表示平移觀察分析、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等活動,引導學生歸納。
(4)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基本把握了本節所要學習的內容,此時,他們急于尋找一塊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體驗成功,于是我把學生導入第五個環節。
(5)強化訓練,鞏固雙基
課堂練習:
設計意圖:幾道練習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各有側重,體現新課標提出的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的教學理念。這一環節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升華知識。
練習2:已知下列三對數值:
哪一對是下列方程組的解?
(設計意圖:數學教學論指出,數學知識要明確其內涵和外延(條件、結論、應用范圍等),通過對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幾個重要方面的闡述,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得到優化,知識體系得到完善,使學生的數學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維的難點。
(6)小結歸納,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結歸納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應該是優化認知結構,完善知識體系的一種有效手段,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學習的指示、方法、體驗是那個方面進行歸納,我設計了這個問題:
①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7)布置作業,提高升華
教科書第89頁1、第90頁第1題。
以作業的鞏固性和發展性為出發點,我設計了兩個題,不僅是對本節課內容的一個反饋,也是對本節課知識的一個鞏固。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鞏固提高。
以上幾個環節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并充分體現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在教師的整體調控下,學生通過動腦思考、層層遞進,對知識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課堂效益達到狀態。
五、評價與反思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基礎上進行的,主要是引導學生運用類比思想,依次經過比較、歸納等活動,最終探索出二元一次方程組。下面是關于本節課的幾點說明:
1、本節課對教材的內容進行了優化處理,為跳躍較大的知識點作充分的鋪墊,密切聯系新舊知識,讓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和方法主動探索新知識,擴大知識結構,發展能力,完善人格,從而使課堂教學真正落實到學生的發展上,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思想為導向、知識為載體,以方法為中介、訓練為主干,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中心、操作為動力的教學理念。
2、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間,注重引導學生分工合作,獨立思考,形成主見并進行交流,創設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暢所欲言,同時進行實驗操作,使課堂教學靈活直觀,新鮮有趣,從而使課堂教學實現教學思想的先進性、教學目標的整體性、教學過程的有序性、教學方法的靈活性、教學手段的多樣性、教學效果的可靠性。
3、注重量化評價與質懷評價相結合,充分利用課堂觀察評價、問題討論評價、學生自我評價等多元化評價,通過幾組習題,將學生水平層次記錄在案,為學生的學習評價提供充分的科學依據,從而綜合檢驗學生對數學知識、技能的理解,以及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在情感和態度的形成和發展。
七年級數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在了解代數式概念的基礎上,能把簡單的與數量有關的詞語用代數式表示出來;
2. 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抽象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列代數式.
難點:弄清楚語句中各數量的意義及相互關系.
課堂教學過程設計
一、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提出問題
1?用代數式表示乙數:(投影)
(1)乙數比x大5;(x+5)
(2)乙數比x的2倍小3;(2x-3)
(3)乙數比x的倒數小7;( -7)
(4)乙數比x大16%?((1+16%)x)
(應用引導的方法啟發學生解答本題)
2?在代數里,我們經常需要把用數字或字母敘述的一句話或一些計算關系式,列成代數式,正如上面的練習中的問題一樣,這一點同學們已經比較熟悉了,但在代數式里也常常需要把用文字敘述的一句話或計算關系式(即日常生活語言)列成代數式?本節課我們就來一起學習這個問題?
二、講授新課
例1 用代數式表示乙數:
(1)乙數比甲數大5; (2)乙數比甲數的2倍小3;
(3)乙數比甲數的倒數小7; (4)乙數比甲數大16%?
分析:要確定的乙數,既然要與甲數做比較,那么就只有明確甲數是什么之后,才能確定乙數,因此寫代數式以前需要把甲數具體設出來,才能解決欲求的乙數?
解:設甲數為x,則乙數的代數式為
(1)x+5 (2)2x-3; (3) -7; (4)(1+16%)x?
(本題應由學生口答,教師板書完成)
最后,教師需指出:第4小題的答案也可寫成x+16%x?
例2 用代數式表示:
(1)甲乙兩數和的2倍;
(2)甲數的 與乙數的 的差;
(3)甲乙兩數的平方和;
(4)甲乙兩數的和與甲乙兩數的差的積;
(5)乙甲兩數之和與乙甲兩數的差的積?
分析:本題應首先把甲乙兩數具體設出來,然后依條件寫出代數式?
解:設甲數為a,乙數為b,則
(1)2(a+b); (2) a- b; (3)a2+b2;
(4)(a+b)(a-b); (5)(a+b)(b-a)或(b+a)(b-a)?
(本題應由學生口答,教師板書完成)
此時,教師指出:a與b的和,以及b與a的和都是指(a+b),這是因為加法有交換律?但a與b的差指的是(a-b),而b與a的差指的是(b-a)?兩者明顯不同,這就是說,用文字語言敘述的句子里應特別注意其運算順序?
例3 用代數式表示:
(1)被3整除得n的數;
(2)被5除商m余2的數?
分析本題時,可提出以下問題:
(1)被3整除得2的數是幾?被3整除得3的數是幾?被3整除得n的數如何表示?
(2)被5除商1余2的數是幾?如何表示這個數?商2余2的數呢?商m余2的數呢?
解:(1)3n; (2)5m+2?
(這個例子直接為以后讓學生用代數式表示任意一個偶數或奇數做準備)?
例4 設字母a表示一個數,用代數式表示:
(1)這個數與5的和的3倍;(2)這個數與1的差的 ;
(3)這個數的5倍與7的和的一半;(4)這個數的平方與這個數的 的和?
分析:啟發學生,做分析練習?如第1小題可分解為“a與5的和”與“和的3倍”,先將“a與5的和”例成代數式“a+5”再將“和的3倍”列成代數式“3(a+5)”?
解:(1)3(a+5); (2) (a-1); (3) (5a+7); (4) a2+ a?
(通過本例的講解,應使學生逐步掌握把較復雜的數量關系分解為幾個基本的數量關系,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5 設教室里座位的行數是m,用代數式表示:
(1)教室里每行的座位數比座位的行數多6,教室里總共有多少個座位?
(2)教室里座位的行數是每行座位數的 ,教室里總共有多少個座位?
分析本題時,可提出如下問題:
(1)教室里有6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個座位,那么這個教室總共有多少個座位呢?
(2)教室里有m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個座位,那么這個教室總共有多少個座位呢?
(3)通過上述問題的解答結果,你能找出其中的規律嗎?(總座位數=每行的座位數×行數)
解:(1)m(m+6)個; (2)( m)m個?
三、課堂練習
1?設甲數為x,乙數為y,用代數式表示:(投影)
(1)甲數的2倍,與乙數的. 的和; (2)甲數的 與乙數的3倍的差;
(3)甲乙兩數之積與甲乙兩數之和的差;(4)甲乙的差除以甲乙兩數的積的商?
2?用代數式表示:
(1)比a與b的和小3的數; (2)比a與b的差的一半大1的數;
(3)比a除以b的商的3倍大8的數; (4)比a除b的商的3倍大8的數?
3?用代數式表示:
(1)與a-1的和是25的數; (2)與2b+1的積是9的數;
(3)與2x2的差是x的數; (4)除以(y+3)的商是y的數?
〔(1)25-(a-1); (2) ; (3)2x2+2; (4)y(y+3)?〕
四、師生共同小結
首先,請學生回答:
1?怎樣列代數式?2?列代數式的關鍵是什么?
其次,教師在學生回答上述問題的基礎上,指出:對于較復雜的數量關系,應按下述規律列代數式:
(1)列代數式,要以不改變原題敘述的數量關系為準(代數式的形式不唯一);
(2)要善于把較復雜的數量關系,分解成幾個基本的數量關系;
(3)把用日常生活語言敘述的數量關系,列成代數式,是為今后學習列方程解應用題做準備?要求學生一定要牢固掌握?
五、作業
1?用代數式表示:
(1)體校里男生人數占學生總數的60%,女生人數是a,學生總數是多少?
(2)體校里男生人數是x,女生人數是y,教練人數與學生人數之比是1∶10,教練人數是多?
2?已知一個長方形的周長是24厘米,一邊是a厘米,
求:(1)這個長方形另一邊的長;(2)這個長方形的面積.
學法探究
已知圓環內直徑為acm,外直徑為bcm,將100個這樣的圓環一個接著一個環套環地連成一條鎖鏈,那么這條鎖鏈拉直后的長度是多少厘米?
分析:先深入研究一下比較簡單的情形,比如三個圓環接在一起的情形,看 有沒有規律.
當圓環為三個的時候,如圖:
此時鏈長為,這個結論可以繼續推廣到四個環、五個環、…直至100個環,答案不難得到:
解:
=99a+b(cm)
七年級數學教案 篇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內容:本節課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五章第一節的第一課時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是“空間與圖形”所要研究的基本問題,這些內容學生在前兩個學段已經有所接觸,本章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研究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首先研究相交的兩條直線,這是后面學習垂直相交的必要基礎也為后面學面直角坐標系奠定基石,因此本節課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3、教學的重點、難點:
重點:鄰補角、對頂角的概念,對頂角的性質和應用。
難點:理解對頂角性質的探索
(確定重難點的依據:本節的學習目的是研究兩條相交直線產生的四個角的關系,因此將鄰補角、對頂角的概念、性質以及應用作為本節的重點。同學們剛剛開始接觸幾何,對推理說理不習慣也不熟悉,所以將理解對頂角相等的性質作為難點。)
4、教學目標:
A: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對頂角和鄰補角的概念,能在圖形中辨認.
(2).掌握對頂角相等的性質和它的推證過程
(3).會用對頂角的性質進行有關的簡單推理和計算.
B: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探究、猜想、思考、交流、歸納、推理等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條理的表達能力,培養操作能力、動手能力。
(2).體會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的思想方法.
C: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1).感受圖形中和諧美、對稱美.
(2).感受合作交流帶來的成功感,樹立自信心.
(3).感受數學應用的廣泛性,使學生更加熱愛數學
二、學情分析: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圖形的初步認識、對相交線和平行線有了直觀的感性認識,且對互補和互余有了清楚的了解,在此基礎上來學習鄰補角和對頂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對新知識的應用充滿好奇與期待.
三、教法和學法:
教法:
葉圣陶先生倡導:解放學生的手,解放學生的腦,解放學生的時間.根據這一思想及我校初一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我采取啟發式教學、探究式教學及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的方法.
學法:以學生分組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為主要形式的探究式學習方法.
四、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課件,剪刀,紙片,相交線模型
2教學過程:設置以下六個環節
環節一:情景屋(創設情景,激發學習動機)
請學生欣賞觀察圖片,圖片中有大橋上的鋼梁和鋼索,窗戶的窗格都給我們以相交線平行線的形象,讓學生感受到相交線平行線在我們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由此產生研究它們了解它們的興趣和欲望,適時的給出本章課題:相交線和平行線
環節二:問題苑(合作交流,解釋發現)
通過一些問題的設置,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具體操作:
(1):動手嘗試:剪紙片,感知剪刀所形成的角在剪紙過程中的變化
(2):給出問題,由剪刀這個實物抽象出幾何模型——兩條直線相交。
(讓學生充分的感知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符合初中學生的認識規律和興趣愛好)
(3):分析研究此模型:
設置以下一系列問題:
A、兩直線相交構成的4個角兩兩相配共能組成幾對?(6對)
B、對各對角進行分析,首先從位置上去分析————結論:可把這六對角分成兩大類,一類為哪些角?——特點?——它們有一條公共邊,它們的另一邊互為反向延長線——引出概念——鄰補角。
另一類是哪些角?———特點?——它們的.兩邊互為反向延長線——引出概念——對頂角
C、再從大小上進行分析——量一量——結論:鄰補角互補、對頂角相等。
D、你能闡述它們互補和相等的理由嗎?
(一堂好課,是由一系列的真問題組成的,本環節在老師的引導下,由學生自由的發揮,通過觀察分析,交流討論一步一步的解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學生通過自己探索獲得的知識才是自己的知識,讓學生在此過程中學會學習,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環節三:快樂房(大膽創設,感悟變換)
(設置見投影,讓學生判斷形成的兩個角是否為鄰補角,這一變換讓學生充滿興趣,此時一定讓學生用鄰補角的特點去檢驗,達到知識的正向遷移,并理解鄰補角和補角的關系)
環節四:實例庫(拓展應用,升華提高)
例子1:是一組不同形式的角,判斷是否為對頂角,此題的目的是鞏固對頂角的概念,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
例子2:例子2是用對頂角和鄰補角的性質進行簡單的計算,在這里設置了一組變式題,而且變式題目不是教師直接給出,而是啟發學生自己編,讓學生過了一把編導的癮,學生一定非常的開心,這樣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方面鞏固了對頂角的性質;另一方面說明幾何里的計算題,需要用到圖形的幾何性質,因此,要有根有據地計算.例題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比教師單純地講解效果會更好.盡管學生書寫格式不如課本上的規范,但通過集體講評糾正后,學生印象會更深刻).
最后安排一個腦筋急轉彎:見投影
(讓學生始終對課堂充滿熱情,通過此練習,體會到數學來自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
環節五:點金帚(學后反思感悟收獲)
通過本堂課的探究
我經歷了......
我體會到......
我感受到......
(學生暢所欲言,在“以生為本”的民主氛圍中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引導學生反思探究過程,幫助學生肯定自我,欣賞他人,同時把本節課的內容形成知識體系.)
角的名稱
特征
性質
相同點
不同點
對頂角
①兩條直線相交而成的角
②有一個公共頂點
③沒有公共邊
對頂角相等
都是兩直線相交而成的角,都有一個公共頂點,它們都是成對出現。
對頂角沒有公共邊而鄰補角有一條公共邊;兩條直線相交時,一個角的對頂角有一個,而一個角的鄰補角有兩個
鄰補角
①兩條直線相交面成的角
②有一個公共頂點
③有一條公共邊
鄰補角互補
環節六:沉思閣(課后延伸張揚個性)
此為課后作業:
(適當增加利用對頂角相等解決一些說理的題目,既讓學生感受到對頂角相等這個性質在解題中的獨特魅力,又為后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教學設計說明:
設計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實現: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過程設計:學生親身經歷從現實生活的圖形中提出數學問題,并抽象其蘊涵的數學本質(相交直線),最后回歸生活去運用所學知識的全過程。
設計目的:讓學生帶著興趣、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新的問題、帶著高漲的熱情離開課堂,進行不斷的探究。
七年級數學教案 篇11
內容:整式的乘法—單項式乘以多項式 P58-59
課型:新授 時間:
學習目標:
1、在具體情景中,了解單項式和多項式相乘的意義。
2、在通過學生活動中,理解單項式和多項式相乘的法則,會用它們進行計算。
3、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思考和表達能力。
學習重點:單項式乘以多項式的`法則
學習難點:對法則的理解
學習過程
1.學習準備
1.敘述單項式乘以單項式的法則
2.計算
(1)(- a2b) ?(2ab)3=
(2) (-2x2y)2 ?(- xy)-(-xy)3?(-x2)
3、舉例說明乘法分配律的應用。
2.合作探究
(一)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1、 問題: 一個施工隊修筑一條路面寬為n m的公路,第一天修筑 a m長,第二天修筑長 b m,第三天修筑長 c m,3天工修筑路面的面積是多少?
結合圖形,完成填空。
算法一:3天共修筑路面的總長為(a+b+c)m,因為路面的寬為bm,所以3
天共修筑路面 m2.
算法二:先分別計算每天修筑路面的面積,然后相加,則3天修路面 m2.
因此,有 = 。
3.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嗎?
4.你能嘗試單項式乘以多項式的法則嗎?
(二)師生探究,合作交流
1、例3 計算:
(1) (-2x) (-x2?x+1) (2)a(a2+a)- a2 (a-2)
2、練一練
(1)5x(3x+4) (2) (5a2? a+1)(-3a)
(3)x(x2+3)+x2(x-3)-3x(x2?x-1)
(4)(?a)(-2ab)+3a(ab-b-1))
(三)學習
對照學習目標,通過預習,你覺得自己有哪些方面的收獲?有什么疑惑?
(四)自我測試
1、教科書P59 練習 3,結合解題,單項式乘以多項式的幾何意義。
2、判斷題
(1)-2a(3a-4b) =-6a2-8ab ( )
(2) (3x2-xy-1) ? x =x3 -x2y-x ( )
(3)m2- (1- m) = m2- - m ( )
3、已知ab2=-1,-ab(a2b3-ab3-b)的值等于 ( )
A. -1 B. 0 C. 1 D. 無法確定
4、計算(20xx 賀州中考)
(-2a)?( a3 -1) =
5、(3m)2(m2+mn-n2)=
(五)應用拓展
1、計算
(1)2a(9a2-2a+3)-(3a2) ?(2a-1)
(2)x(x-3)+2x(x-3)=3(x2-1)
2、若一個梯形的上底長(4m+3n)cm,下底長(2m+n)cm,高為3m2n cm,求此梯形的面積。
3、一塊邊長為xcm的正方形地磚,因需要被裁掉一塊2cm寬的長條,為剩下部分面積是多少?
七年級數學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掌握數軸的概念,理解數軸上的點和有理數的對應關系;
2,會正確地畫出數軸,會用數軸上的點表示給定的有理數,會根據數軸上的點讀出所表示的有理數;
3,感受在特定的條件下數與形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體驗生活中的數學。
教學難點:
數軸的概念和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有理數
知識重點
教學過程(師生活動) 設計理念
設置情境
引入課題
教師通過實例、課件演示得到溫度計讀數.
問題1:溫度計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用來測量溫度的重要工具,你會讀溫度計嗎?請你嘗試讀出圖中三個溫度計所表示的溫度?
(多媒體出示3幅圖,三個溫度分別為零上、零度和零下)
問題2:在一條東西向的馬路上,有一個汽車站,汽車站東3 m和7.5m處分別有一棵柳樹和一棵楊樹,汽車站西3 m和4.8m處分別有一棵槐樹和一根電線桿,試畫圖表示這一情境.
(小組討論,交流合作,動手操作)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發現生活中的數學。
探究新知
教師:由上述兩問題我們得到什么啟發?你能用一條直線上的點表示有理數嗎?
讓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動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礎上歸納出:可以表示有理數的'直線必須滿足什么條件?
從而得出數軸的三要素:原點、正方向、單位長度 體驗數形結合思想;只描述數軸特征即可,不用特別強調數軸三要求。
從游戲中學數學 做游戲:教師準備一根繩子,請8個同學走上來,把位置調整為等距離,規定第4個同學為原點,由西向東為正方向,每個同學都有一個整數編號,請大家記住,現在請第一排的同學依次發出口令,口令為數字時,該數對應的同學要回答“到”;口令為該同學的名字時,該同學要報出他對應的“數字”,如果規定第3個同學為原點,游戲還能進行嗎? 學生游戲體驗,對數軸概念的理解
尋找規律
歸納結論
問題3:
1, 你能舉出一些在現實生活中用直線表示數的實際例子嗎?
2, 如果給你一些數,你能相應地在數軸上找出它們的準確位置嗎?如果給你數軸上的點,你能讀出它所表示的數嗎?
3, 哪些數在原點的左邊,哪些數在原點的右邊,由此你會發現什么規律?
4, 每個數到原點的距離是多少?由此你會發現了什么規律?
(小組討論,交流歸納)
歸納出一般結論,教科書第12的歸納。 這些問題是本節課要求學會的技能,教學中要以學生探究學習為主來完成,教師可結合教科書給學生適當指導。
鞏固練習
教科書第12頁練習
小結與作業
課堂小結
請學生總結:
1, 數軸的三個要素;
2, 數軸的作以及數與點的轉化方法。
本課作業
1, 必做題:教科書第18頁習題1.2第2題
2,選做題:教師自行安排
本課教育評注(課堂設計理念,實際教學效果及改進設想)
1, 數軸是數形轉化、結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設計的原型來源于生活實際,學生易于體驗和接受,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和自己動手操作、經歷和體驗數軸的形成過程,加深對數軸概念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體出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到抽象概括的認識規律。
2, 教學過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線,教學方法體了特殊到一般,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
3, 注意從學生的知識經驗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并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與變化,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法。
七年級數學教案 篇13
一、教學內容分析
1。2有理數1。2。2數軸。這一節是初中數學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從知識上講,數軸是數學學習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它主要應用于絕對值概念的理解,有理數運算法則的推導,及不等式的求解。同時,也是學習直角坐標系的基礎,從思想方法上講,數軸是數形結合的起點,而數形結合是學生理解數學、學好數學的方法。日常生活中帶見的用溫度計度量溫度,已為學習數軸概念打下了一定的基礎。通過問題情境類比得到數軸的概念,是這節課的主要學習方法。同時,數軸又能將數的分類直觀的表現出來,是學生領悟分類思想的基礎。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1)知識掌握上,七年級的學生剛剛學習有理數中的正負數,對正負數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許多學生容易造成知識遺忘,所以應全面系統的去講述;
(2)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障礙。學生對數軸概念和數軸的三要素,學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畫圖中掉三落四的現象,所以教學中教師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3)由于七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特征和生理特征,學生的好動性,注意力容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等特點,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這一生理心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表見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三、設計思想
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研究新問題,是我們組織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則。小學里曾學過利用射線上的點來表示數,為此我們可引導學生思考:把射線怎樣做些改進就可以用來表示有理數?伴以溫度計為模型,引出數軸的`概念。教學中,數軸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認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學生從直觀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直線、數軸都是非常抽象的數學概念,當然對初學者不宜講的過多,但適當引導學生進行抽象的思維活動還是可行的。例如,向學生提問:在數軸上對應一億萬分之一的點,你能畫出來嗎?它是不是存在等。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掌握數軸的三要素,能正確畫出數軸。
2、能將已知數在數軸上表示出來,能說出數軸上已知點所表示的數。
(二)過程與方法
1、使學生受到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訓練,逐步形成應用數學的意識。
2、對學生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初步了解數學來源于實踐,反過來又服務于實踐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通過畫數軸,給學生以圖形美的教育,同時由于數形的結合,學生會得到和諧美的享受。
五、教學重點及難點
1、重點:正確掌握數軸畫法和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有理數。
2、難點:有理數和數軸上的點的對應關系。
六、教學建議
1、重點、難點分析
本節的重點是初步理解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正確掌握數軸畫法和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有理數,并會比較有理數的大小。難點是正確理解有理數與數軸上點的對應關系。數軸的概念包含兩個內容,一是數軸的三要素:原點、正方向、單位長度缺一不可,二是這三個要素都是規定的。另外應該明確的是,所有的有理數都可用數軸上的點表示,但數軸上的點所表示的數并不都是有理數。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用數軸解決問題的方法,為今后充分利用“數軸”這個工具打下基礎。
2、知識結構
有了數軸,數和形得到了初步結合,這有利于對數學問題的研究,數形結合是理解數學、學好數學的方法,本課知識要點如下:
定義規定了原點、正方向、單位長度的直線叫數軸
三要素原點正方向單位長度
應用數形結合
七、學法引導
1、教學方法:根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始終貫穿“激發情趣—手腦并用—啟發誘導—反饋矯正”的教學方法。
2、學生學法:動手畫數軸,動腦概括數軸的三要素,動手、動腦做練習。
八、課時安排
1課時
九、教具學具準備
電腦、投影儀、三角板
十、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講授新課
(出示投影1)
問題1:三個溫度計。其中一個溫度計的液面在0上2個刻度,一個溫度計的液面在0下5個刻度,一個溫度計的液面在0刻度。
師:三個溫度計所表示的溫度是多少?
生:2℃,—5℃,0℃。
問題2:在一條東西向的馬路上,有一個汽車站,汽車站東3m和7。5m處分別有一棵柳樹和一棵楊樹,汽車站西3m和4。8m處分別有一棵槐樹和一根電線桿,試畫圖表示這一情境。(小組討論,交流合作,動手操作)
師:我們能否用類似的圖形表示有理數呢?
師:這種表示數的圖形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的內容—數軸(板書課題)。
師:與溫度計類似,我們也可以在一條直線上畫出刻度,標上讀
數,用直線上的點表示正數、負數和零。具體方法如下
(邊說邊畫):
1。畫一條水平的直線,在這條直線上任取一點作為原點(通常取適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數,也可偏向左邊)用這點表示0(相當于溫度計上的0℃);
2。規定直線上從原點向右為正方向(箭頭所指的方向),那么從原點向左為負方向(相當于溫度計上0℃以上為正,0℃以下為負);
3。選取適當的長度作為單位長度,在直線上,從原點向右,每隔一個長度單位取一點,依次表示為1,2,3,…從原點向左,每隔一個長度單位取一點,依次表示為—1,—2,—3,…
師問:我們能不能用這條直線表示任何有理數?(可列舉幾個數)
讓學生觀察畫好的直線,思考以下問題:
(出示投影2)
(1)原點表示什么數?
(2)原點右方表示什么數?原點左方表示什么數?
(3)表示+2的點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點在什么位置?
(4)原點向右0。5個單位長度的A點表示什么數?
原點向左1。5個單位長度的B點表示什么數?
根據老師畫圖的步驟,學生思考在一條水平的直線上都畫出什么?然后歸納出數軸的定義。
師:在此基礎上,給出數軸的定義,即規定了原點、正方向和單
位長度的直線叫做數軸。
進而提問學生:在數軸上,已知一點P表示數—5,如果數軸上的原點不選在原來位置,而改選在另一位置,那么P對應的數是否還是—5?如果單位長度改變呢?如果直線的正方向改變呢?
通過上述提問,向學生指出:數軸的三要素——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缺一不可。
【教法說明】通過“觀察—類比—思考—概括—表達”展現知識的形成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領會數學思想和思維方法,并有意識地訓練學生歸納概括和口頭表達能力。
師生同步畫數軸,學生概括數軸三要素,師出示投影,生動手動腦練習
嘗試反饋,鞏固練習
(出示投影3)。畫出數軸并表示下列有理數:
1、1。5,—2。2,—2。5,,,0。
2。寫出數軸上點A,B,C,D,E所表示的數:
請大家回答下列問題:
(出示投影4)
(1)有人說一條直線是一條數軸,對不對?為什么?
(2)下列所畫數軸對不對?如果不對,指出錯在哪里?
【教法說明】此組練習的目的是鞏固數軸的概念。
十一、小結
本節課要求同學們能掌握數軸的三要素,正確地畫出數軸,在此還要提醒同學們,所有的有理數都可用數軸上的點來表示,但是反過來不成立,即數軸上的點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數,至于數軸上的哪些點不能表示有理數,這個問題以后再研究。
十二、課后練習習題1。2第2題
十三、教學反思
1、數軸是數形轉化、結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設計的原型來源于生活實際,學生易于體驗和接受,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和自己動手操作、經歷和體驗數軸的形成過程,加深對數軸概念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體出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到抽象概括的認識規律。
2、教學過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線,教學方法體了特殊到一般,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
3、注意從學生的知識經驗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并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與變化,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法。
七年級數學教案 篇14
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數學上冊第二章第1節《整式》第一課時“單項式”。下面我從:教材的分析、教法與學法及教學手段、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四部分來說這一節課,其中,教學過程分為: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新課講解、小結作業三部分;整個過程是先由實際問題引入新課,讓學生自然走入文本.合作交流去感受知識獲取的過程,并且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相關的問題.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與作用。
就本節課而言,著重闡述了兩個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與整式乘法的互逆關系。它是繼整式乘法的基礎上來討論因式分解概念,繼而,通過探究與整式乘法的關系,來尋求因式分解的原理。這一思想實質貫穿后繼學習的各種因式分解方法。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不僅使學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為后面學習因式分解作好了充分的準備。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啟下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單項式這一節課的內容,對于掌握各種單項式的系數和次數方法,乃至整個代數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單項式及單項式系數、次數的概念。
2.會準確迅速地確定一個單項式的系數和次數。
(二)能力目標:
3.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和應用意識。
4.通過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等方式,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知識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情感目標:
1.通過參與對單項式概念的探究活動,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2.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意識,使學生形成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3、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節課理解單項式的概念及組成是學習本節單項式的關鍵,而學生由數到式的變形是一個由質到量變化的抽向思維。學生對新概念的形成有一定的障礙。因此我將本課的學習重點、難點確定為:
重點:掌握單項式及單項式的系數、次數的概念,并會準確迅速地確定一個單項式的系數和次數。
難點:單項式概念的建立。
2/教法與學法及教學手段。
教法:為讓學生體驗單項式概念產生的過程;以及概念的形成和同化相結合,促進學生對單項式概念的理解;同時讓學生主動暴露思維過程,及時得到信息的反饋。我采用先學后導-自主合作-問題評價教學。
學法:針對教法,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的學習:讓學生去親身體驗單向式形成的過程,使學生的認識知識、感受知識,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積極參與,主動獲取知識,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新教學理念,結合教材內容,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過同學之間相互講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讓學生開動腦筋,互相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逐步地形成技能技巧,從而獲得能力。
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加大一堂課的信息容量,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電腦軟件的交互性,可以很好地體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思路和策略。
教學過程
本節課,一共設以下幾個環節
第一環節,設置實際問題,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以激發情感,喚起某種動機,從而引導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若能利用短短幾分鐘時間,在剛開始就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正是老師追求的一個目標。所以這個環節我設置以下的問題:青藏鐵路線上,在格爾木到拉薩之間有一段很長的凍土地段,列車在凍土地段的行駛速度是100千米/時,在非凍土地段的行駛速度可以達到120千米/時,請根據這些數據回答問題:
列車在凍土地段行駛時,2小時能行駛多少千米?3小時呢?t小時呢?
(讓學生思考、利用已有的學習經驗輕松解答,對整節的學習也創設了良好的情緒狀態。)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是新課程標準所賦予的任務。讓學生列代數式不僅復習前面的知識,更是為下面給出單項式埋下伏筆,同時使學生受到較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第二環節,以舊探新,引出課題(分2部分)
單項式的概念,借助于學生已有的能用字母表示是數的基礎,給學生提供一些問題背景,同時給學生留有充分思考的空間,。這個環節圍繞幾個問題展開,在積極的狀態下,用觀察-猜想-驗證-自主學習的方法,找到新知生長點,把數的有關知識正遷移到式,由學生自己給出單項式的.名稱,引出課題,顯得順理成章。
利用多媒體課件,依次出示,讓學生回答。
1.(回顧舊知)計算:
(1).邊長為a的正方體的表面積為(),體積為()。
(2).鉛筆的單價是x元,圓珠筆的單價是鉛筆單價的2.5倍,圓珠筆的單價是()元。
(3).一輛汽車的速度是v千米/時,它t小時行駛的路程為()。
(4).數n的相反數是()。
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思考,在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建成的基礎上,得出答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走入文本,自主學習)我們看看列出的式子有什么特點?對此大家都有一定的想法,也許一樣,也許不一樣.其實在我們的教材中給出了他們的說法,這樣大家可以借助教材55頁第二自然段-四自然段內容來驗證一下.大家先獨立閱讀學習,然后前后每4人為一組相互交流,體驗自己的收獲,認識不足的地方大家可以相互彌補.這一設計,主要目的是以教材為中心為學生營造自主合作學習的氛圍,形成新的學習方式.符合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主動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通過觀察,探索獲得數學的知識經驗.”實現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意識,使學生形成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個情感目標.同時對于學生的收獲及時地整理,使獲得成就感.
第三環節初步應用,鞏固新知:趁此時學生處在一個積極思維的狀態,教師給出練習
1.判斷下列各代數式哪些是單項式?
(1);(2)abc;(3)b2;(4)-5ab2;(5)y+x;
(6)-xy2;(7)-5。
△這安排是為通過嘗試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造求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勢態,通過一定的練習,達到知覺水平上的運用,加深學生對單項式概念的理解,從而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同時尋求認識單項式的方法,為下一個環節例題的講解作了個鋪墊,降低了本節課的難點。
第四環節范例教學,練習反饋:
范例學習
用單項式填空,并指出它們的系數和次數:
(1)每包書有12冊,n包書有()冊;
(2)底邊長為a,高為h的三角形的面積();
(3)一個長方體的長和寬都是a,高是h,它的體積是();
(4)一臺電視機原價a元,現按原價的9折出售,這臺電視機現在的售價為()元;
(5)一個長方形的長是0.9,寬是a,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
(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思考討論,教師適當引導.)
1.為了進一步淡化難點,完全放手讓學生自主進行,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展現學生生動活潑、主動求知所富有的個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我馬上讓學生模仿解題嘗試練習:
例1:判斷下列各代數式是否是單項式。如不是,請說明理由;如是,請指出它的系數和次數。
①x+1;②;③πr2;④-a2b。
下面各題的判斷是否正確?
①-7xy2的系數是7;②-x2y3與x3沒有系數;③-ab3c2的次數是0+3+2;
④-a3的系數是-1;⑤-32x2y3的次數是7;⑥πr2h的系數是。
3、填空:
(1)單項式-5y的系數是_____,次數是_____
(2)單項式a3b的系數是_____,次數是_____
(3)單項式的系數是_____,次數是____
(4)單項式-5πR2的系數是___,次數是___
學生接受單項式的定義不是很難,但是做到判斷無誤卻很困難,需要通過練習,反復強調單項式判斷標準及單項式中的系數和次數的不同和概念中要求,比如只有字母的系數的不是1就是-1,單獨一個字母的指數是1等知識出現的思維錯覺必須學生通過甄別、理解,逐步提高準確度和熟練度.同時及時總結提升經驗.
第五環節知識整理,歸納小結:
讓學生形成善于歸納、總結的學習方式。當學生把所獲得的數學內容與原有的認知結構建立起密切的多方面的聯系時,才能更有效地掌握數學內容。能夠提高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學生形成歸納總結的學習方式是必須的。
本節課是研究整式的起始課,它是進一步學習多項式的基礎,因此對單項式有關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將直接影響到后續學習。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中要加強直觀性,即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感知材料,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認識概念,同時也要注重分析,亦即在剖析單項式結構時,借助反例練習,抓住概念易混淆處和判斷易出錯處,強化認識,幫助學生理解單項式系數、次數,為進一步學習新知做好鋪墊。
針對七年級學生學習熱情高,但觀察、分析、認識問題能力較弱的特點,教學時將以啟發為主,同時輔之以討論、練習、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并逐步培養起學生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為進一步學習同類項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