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時間:2023-02-20 18:05:30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推薦】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推薦】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第26頁例1及練習四的1、2題。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郵政編碼的作用,探索發現郵政編碼的規律。

  2、培養學生調查搜集、分析研究、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合作意識、實踐意識,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及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課前收集與編碼有關的信息,走訪當地郵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當地郵政編碼及方法。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師:課前老師布置大家收集和調查了身邊一些與編碼有關的信息,誰來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數字編碼?

  (學生自由發言:郵政編碼,車牌號,身份證,電話號碼,門牌號,銀行帳號……)

  教師:老師也搜集到了一些用數字表達信息的資料,多媒體? ?

  [點評:讓學生初步感知數學與人們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同時以最短的時間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教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研究數字編碼的問題。

  二、郵政編碼中數字的意義和郵政編碼的作用

  1。郵政編碼中數字的意義。

  教師:同學們寄過信嗎?

  (多媒體出示例1的信封)

  教師:這封信是寄往哪里的?

  學生:重慶市巴南區魚洞鎮的。

  教師:你們誰知道左上角的這組數字在信封中叫什么?右下角的這組數字在信封中叫什么?

  (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補充寄信人詳細地址及郵政編碼)

  學生:左上角的這組數字是收信人的郵政編碼,右下角的這組數字是寄信人的郵政編碼。

  教師:那你們了解郵政編碼每個位置上的數字表示的什么意思嗎?

  學生1:郵政局的阿姨說,郵政編碼是全國統一的,都是6位數,不同數字表示不同的地方。

  學生2:……

  [點評:郵政編碼的作用是什么?編排有什么規律?學生知之甚少。為此,教師在課前組織學生走訪當地郵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當地郵政編碼及方法對本節課的學習是十分重要的。]

  教師:這是我們重慶市巴南區部分鄉鎮、街道的郵政編碼,請你們仔細觀察,這些郵政編碼有什么規律?先小組討論,再匯報。鄉、鎮街道?

  巴南區石崗車站401348 巴南區一品新街401349 巴南區魚洞鎮黃溪路401320

  巴南區南彭鎮南湖路401347 巴南區圣燈正街401349 巴南區百節百正街401322

  巴南區界石鎮界新街401346

  學生1:我發現這些郵政編碼的前面4位的數字是一樣的,都是4013。

  學生2:我發現他們的后兩位數字不同,這兩位數字應該代表巴南區不同的鄉鎮、街道。

  教師:接下來我們再看看重慶市部分區縣的郵政編碼。比較一下,你又有什么發現?

  區縣名 郵政編碼

  渝中區 400000

  江北區 400000

  南岸區 400000

  大渡口區 400000

  沙坪壩區 400000

  九龍坡區 400000

  北碚區 400700

  萬盛區 400800

  雙橋區 400900

  渝北區 401120

  長壽區 401220

  巴南區 401320

  綦江縣 401420

  合川市 401520

  永川市 402160

  江津市 402260

  大足縣 402360

  榮昌縣 402460

  學生1:我發現前兩位的數字是相同,都是40開頭。所以我想40應該代表重慶市吧。

  學生2:我發現第3、4位應該代表各區、縣,00代表的是市區,而07,08,09,11,…,24這些代表縣。

  學生3:通過觀察,我猜想其他省市中,郵編的前兩位的數字是不相同的。

  教師:是不是這樣的'呢?我們來看看其他省市的郵政編碼。省市名郵政編碼省市名郵政編碼省?

  太原 030000

  沈陽 110000

  上海市 200000

  大同 037000

  大連 116000

  天津市 300000

  陽泉 045000

  鞍山 114000

  重慶市 400000

  長治 047100

  撫順 113000

  石家莊 050000

  長春 130000

  哈爾濱 150000

  保定 071000

  吉林 132000

  齊齊哈爾 161000

  教師:通過以上觀察,你們又有什么發現?

  學生1:現在我發現郵政編碼的前兩位數字表示省、直轄市。

  學生2:我發現直轄市的郵編第二位都是0,例如:北京是100000,上海是200000,天津是300000,重慶,400000。

  教師:現在你們知道郵政編碼的六位數字分別表示什么嗎?

  學生:前兩位的數字表示省、直轄市,第3位的數字代表市(地區),第4位的數字代表縣(區),后兩位代表鄉(鎮)。

  [點評:向學生提供大量的郵政編碼信息,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得出郵政編碼6位數字表示的意義,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也讓學生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用數學。]

  2、郵政編碼的作用。

  教師:郵政編碼有什么作用呢?

  學生1:每天郵局的叔叔、阿姨要收到許多寄往全國各地的信件,有了郵政編碼后,就可以使用自動分揀機按照郵政編碼進行自動分揀,不用叔叔、阿姨進行人工分揀信件,累得滿頭大汗?郵政編碼能使大家盡快地收到信。

  教師:同學們,現在我們學校所在地區的郵政編碼是多少呢?

  [點評:該環節讓學生明白郵政編碼產生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分揀信件速度慢、費時又費力的矛盾,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現實社會需要的關系。]

  三、認識身份證編碼

  (師生游戲)

  教師:拿出你課前搜集到的家人的身份證號碼,隨便給老師一個我就能猜出他的出生年月日、性別和那個地方的人,相信嗎?試試看?

  學生讀身份證號,老師猜測,學生判斷驗證。

  學生驚嘆,躍躍欲試。

  教師:誰知道老師是怎么猜到的?

  學生:我查閱了資料。身份證的前兩位上的數字表示省(直轄市),第3、4位的數字代表市,第5、6位的數字代表區縣,第7~10位的數字代表出生年份,第11、12位的數字代表出生月份,第13、14的數字代表出生日子,第15~17位的數字代表編號順序號,末位加了個檢驗碼。但倒數第2位的數字雙數代表女性,單數是男性。

  四、完成練習四第二題。

  教師:你們打過長途電話嗎?

  學生:打過,打長途電話要撥區號。

  教師:你知道我們重慶的區號嗎?

  學生:知道,是023。

  教師:你還知道哪些城市的區號?

  學生:北京是010,上海是021,天津是022……

  教師:你熟悉的電話號碼有哪些?從中你還了解了哪些信息?

  五、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新的體會?你認為數字編碼有什么好處?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2

  [教學目標]

  1、在豐富的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并通過進一步的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

  2、在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與能力,體驗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同學們喜歡玩籃球嗎?(屏幕出示)看,四(1)班的一、二組同學正在進行投球比賽呢,規則是每人投10次球,看哪組投的準?今天,我們班同學來給他們當裁判,好不好?第一次,每組出一人,老師用兩幅統計圖分別表示出了第一組和第二組投中的個數(多媒體出示第一組投中7個,第二組投中6個),哪組投的準一些?生判斷:第一組投的準一些;

  問:你是怎么判斷的?指名回答。

  第二次,每組出兩人,(多媒體出示第一組兩人分別投中6個、7個,第二組兩人分別投中5個、9個),哪組投的準?生判斷:第二組投的準;

  問,這次你們是怎么判斷的?指名回答。

  第三次,兩個組所有同學都參加比賽,(多媒體出示第一組四人,第二組五人及成績),這次又是哪組贏呢?預設:

  生1:第二組贏,第二組投的總數多;

  生2:我覺得比總數不公平,因為第二組多一個人師:到底事實情況怎樣?我們必須想個方法來說服對方,請你們開動腦筋,先自己思考,有了想法后小組內相互交流。

  小組討論,教師巡視。

  問:有結果了嗎?誰來說一說你的想法?你認為應該比什么?師:你覺得哪一種比法更加合理?說明你的理由。

  指名回答。

  師:

  在剛才的討論中,我們明白了參加比賽的人數不一樣多,算總數不公平,就不能用這種方法。只有求出第一組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第二組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才能一比勝負。

  (出示:第一組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第二組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

  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平均數。(板書:平均數)

  二、自主探究,理解新知師:你能試著求出第一組平均每人投中幾個球嗎?

  1、先合再分(多數學生都會先想到計算的方法)

  (生答,師演示)

  會列式嗎?板書:6+9+7+6=28(個),28÷4=7(個)師:這種方法是先怎樣,再怎樣的?給它取個名字“先合再分”。這里的28指的是什么?為什么要除以4?這樣我們求出了第一組平均每人投中7個,反映了第一組投中的平均水平。

  那你會計算第二組平均每人投中多少個球嗎?自己算一算。

  (指名答,師板書)9+8+5+3+5=30(個),30÷5=6(個)。

  問:剛才第一組用總數除以4,到了第二組,怎么就除以5了呢?(因為第二組是5個人)

  通過算平均成績,現在你能比較出是第一組投得準一些還是第二組投得準一些了嗎?(出示:答:第一組投得準一些。)

  2、移多補少法。

  ⑴(出示:第一組投球成績統計圖)我們再來看第一組同學的投球成績統計圖問:誰還有不一樣的、更獨特的方法求出第一組平均每人投中多少個球嗎?(預設:二號和四號本來就是7個,把一號的`8個移1個給3號,最后大家都是7個。(生答,師演示)師:通過把多的移一些補給少的,使每個人都一樣多。我們給這種方法起個名字,叫“移多補少”。

  ⑵你能用移多補少法看出第二組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嗎?(生答,師演示)(出示第一組、第二組投球成績統計圖)同學們,不管用哪種方法,剛才我們都得出第一組平均每人投中7個,這個7就是8、7、6、7這一組數據的平均數。這個6是哪幾個數的平均數呢?師:請問這個6(第二組平均成績)能代表劉杰的投球水平嗎,能代表劉杰的投球水平嗎,那它代表的是什么?生交流;

  師:是的,孩子們,平均數是一個很重要的統計量,它不僅能代表一組數據的一般水平,還能進行不同組數據之間的比較。

  同學們,你們用自己智慧的頭腦想到了“求平均數”的方法解決了本不公平的事情,老師真替你們驕傲!

  3、理解平均數的范圍。

  同學們是不是都會求平均數了呢?挑一個你喜歡的數據讀讀,并說明它的意義吧。(出示課件)

  三、聯系生活,加深理解(出示亮亮家一星期丟棄塑料袋的統計表),算一算平均每天丟幾個塑料袋;

  議一議:求出的“3個”是每天實際丟棄塑料袋的個數嗎?(使學生體會平均數不是實際的數,而是虛擬的數)

  平均數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四、練習鞏固,靈活應用

  1、解決問題。

  小熊冷飲店的進貨問題。

  2、問題討論。

  怎么理解“平均水深120厘米”?看來,認識了平均數,對于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還真有不少幫助呢。

  五、全課總結

  今天學習了平均數,靜靜地想一想,你有哪些收獲?

  總結:今天,我們認識了平均數,知道平均數在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學會利用平均數解決問題板書設計平均數移多補少先合再分平均數=總數÷個數反思:能夠讓學生學會了平均數的求法,體會了平均數的意義,做到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的體現。不足:放手還不夠徹底,學生參與率不高,板書過于隨意,以后在教學中要加以注意,在教學中要參考教師用書,吃透課本,講到位,提出的問題要有針對性,要有準確性,學生回答要用數學術語。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3

  【教學內容】:

  教材第16~18頁。

  【教學目標】:

  1.了解數的產生,理解自然數的概念。

  2.認識億級的計數單位,掌握十進制計數法的含義。.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自然數的概念和十進制計數法。

  難點:掌握含有億級數的數位順序表和十進制計數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我們知道數字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應用地非常廣泛,可以說是無處不在,這些數是怎樣產生的呢?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關于數的知識。

  (板書:數的產生)

  二、自主探究

  1.探究數的產生過程。

  (1)如果沒有了數字,怎樣表示我手中的粉筆有多少根呢?(教師舉起手中的4根粉筆)

  組織學生在小組中討論:怎樣表示有4根粉筆?

  (學生通過討論,會想到各種不同的表示方法,教師對學生的創造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

  (2)在生產勞動中,人們需要數人數、數物體個數或記錄打獵后捕獲的野獸的數量等等,這樣就逐漸產生了數。

  引導學生看教材第17頁中的圖片,讀下面的文字。了解在遠古時代,人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各種方法來表示物體的個數。隨著語言的發展,逐漸發明了一些記數的符號,這就是數字。如:巴比倫數字、中國數字、羅馬數字。還有印度人發明的數字,后來流傳到阿拉伯,又從阿拉伯傳入歐洲,人們誤以為是阿拉伯人發明的數字,一直把它叫做阿拉伯數字,即0,1,2,3,4,5,6,7,8,9……經過了幾千年,才產生了現在通用的阿拉伯數字。

  (3)了解了數的產生過程,你有什么想法?

  教師教育學生要珍惜人類燦爛的文化遺產,認真努力地學好知識,創造出更多的知識。

  2.認識自然數。

  (1)表示物體個數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數。(板書:自然數)

  (2)一個物體也沒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數。所有的自然數都是整數。最小的自然數是0,沒有最大的自然數,自然數的個數是無限的'。

  3.十進制計數法。

  (1)我們已經學過億以內的數,在日常生活中還經常用到比億大的數,例如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數是1339724852人,世界人口有70多億等。

  (2)用計數器數數,認識十億、百億、千億。

  教師在計數器上先撥珠,讓學生數數:10個一億是十億,10個十億是一百億,10個一百億是一千億。

  (板書:十億、百億、千億)

  指出:十億、百億、千億和以前學過的個(一)、十、百、千……一樣都是計數單位。

  (3)在數位順序表上填出億級的數位和計數單位。

  讓學生獨立填一填,再指名匯報,共同訂正。

  (4)說一說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

  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一百,10個一百是一千……10個一億是十億,10個十億是一百億,10個一百億是一千億。

  教師指出: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十的計數方法叫做十進制計數法。

  (板書:十進制計數法)

  (5)觀察比較:比較數位順序表上個級、萬級和億級有什么異同?

  組織學生在小組中議一議,再分別說一說各自的看法。

  三、實踐應用

  1.填空。

  (1)一百億里有()個十億,()個一百億是一千億。

  (2)從個位起,第()位是萬位,第()位是十億位。

  (3)和億位相鄰的兩個數位是()和()。

  2.教材“練習三”第1題。

  想一想,說一說。

  3.教材“練習三”第2題

  同桌兩人合作完成。

  四、課堂小結

  通過學習,你對數又有了什么新的認識?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4

  教材分析:

  教材創設溫度的情境,通過冷熱之間差異的比較,來幫助理解正負數的意義。溫度計直觀顯現,就相當于一個豎直擺放的數軸,學生可比較容易的觀察到零上與零下溫度或正負數之間的差異。

  學情分析:

  學生經常從實際生活、電視中接觸溫度,對溫度不陌生,容易掌握,主要是引導學生理解零上與零下的區別,在實際中怎樣表示溫度以及零下溫度的比較有一些難度。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利用溫度的情境了解正負數的表達方法,感受引入負數的必要性,了解生活中零下溫度的表示方法,并會正確讀寫。

  2、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經歷看一看、比一比、說一說、連一連、排一排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使學生掌握比較兩個零下溫度高低的方法。

  3、通過小播報員等活動,使學生了解冬季我國南北方氣溫存在著較大差異。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會成功的快樂,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利用溫度的情境了解正負數的表達法,感受引入負數的必要性,會正確讀寫。

  教學難點:

  會比較兩個零下溫度的高低。

  資源利用:

  電子白板課件 溫度計 溫度計示意圖 一杯冰水 一杯溫水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引入新知。

  1.首先,大家聽老師描述兩幅情景,閉上眼睛在腦海中浮現這兩種情景,聽完后說說自己感受到了什么?

  情景一:火辣辣的太陽炙烤著大地,知了不停地在樹上吵著,盡管街上的行人撐著太陽傘,盡管人們已經穿的短袖、短褲,盡管人們嘴里還吃著冰淇淋,可是額頭上的汗依然不停地在冒著。

  情景二:寒風呼嘯、雪花漫天飛舞,人們穿上了棉襖大衣,戴上了棉帽手套,還圍上了厚實的圍巾,但是街上的行人依然緊縮著脖子,瑟瑟發抖。

  2.指名說感受。

  3.引入課題:冷和熱就是溫度在發生變化,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溫度

  (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 溫度的表示方法

  1.聽一段視頻播報,明確要求:用彩筆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西安、新疆這兩地的氣溫。

  2.播報:西安8℃至13 ℃;新疆-4℃至5℃。

  3.教師巡視梳理學生的表示方法。

  4.展示、交流、比較幾種表示方法,優化得出“+、-”。

  ①這個“-”在這里表示什么?(表示零下的溫度)

  師引導生觀察比較得出,用一個正負號就把零上和零下這兩種相反

  意思表達來,這就是數學所特有的簡潔美!

  ②這里的“-”不是減號,叫負號,讀作:零下1攝氏度或者負1攝氏度。那零上9攝氏度該怎么表示?(在5℃前寫+號)這個+號在這里叫做正號,它表示什么意思?

  板書:+5℃ -4℃ 正號 負號

  ③通常的5℃前面寫不寫“+”?

  歸納出:正數前面的“+”可以省略,但負數前面的“-”不能省略。

  談談生活中你都見過哪些溫度?

  (1)冰箱門溫度顯示 ,認識溫度單位:攝氏度 ℃

  攝氏度是目前世界使用比較廣泛的一種溫標,用符號“℃”表示。它是18世紀瑞典天文學家安德斯·攝爾修斯提出來的。后人為了紀念他,用他的名字第一個字母“C”來表示。

  (2)人體正常體溫平均在36~37℃之間(腋窩),超出這個范圍就是發熱,38℃以下是低熱,39℃以上是高熱。39℃以上就有危險了。

  認識溫度計

  人們是利用什么工具來測量溫度的呢?(溫度計)

  小小的溫度計竟能知冷知熱,簡直太神奇了,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它?(想)

  (1)各種溫度計,讓生了解不同樣式的溫度計。(課件出示)

  (2)投影出示常用的測量室溫的溫度計,讓學生仔細觀察,在溫度計上都發現了什么?

  (3)指名匯報

  ①溫度的單位℃ ②紅色液柱,會升高下降

  ③中間有個0刻度,上面是零上溫度,下面是零下溫度

  ④1小格就是1℃

  ⑤老師簡介℉: 華氏度是1714年由德國人華倫海特制定的。華氏度和攝氏度都是用來計量溫度的單位。

  (二) 練習讀寫溫度

  1.讀出溫度計上顯示的溫度。(出示課件)15℃、0℃、-15℃

  2.同學們會看溫度計了嗎?(利用屏幕幕布功能依次出現三個溫度計。)

  指名依次先說出并寫出三個溫度計上所示的溫度。

  隨機比較這三個溫度,說說誰、誰最低。

  (三)感知溫度

  1.出示溫度計示意圖

  (1)指名讓生分別讀出零上和零下的一些讀數。

  (2)通過閉著眼睛試著說溫度計上的讀數這一活動,讓生初步在頭腦中建立溫度計模型。

  (3)教師給出以下溫度,以0℃為基準,讓生用手比劃是零上溫度↑或零下溫度↓。

  8℃   -5℃   15℃   -15℃   -20℃

  2.測溫度

  (1)出示兩個杯子:一杯溫水,一杯冰水混合物。

  (2)先估計它們的溫度,再用兩個溫度計同時測量兩杯水的溫度。

  3.認識0℃

  (1)問一名學生:你今天帶了幾支鋼筆?(0支)

  0什么意思?(表示沒有)

  那么0℃表示沒有溫度嗎?

  (2)指名談談對0℃的認識。

  (3)小結:溫度是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的,任何物體都有溫度。0攝氏度只是溫度中的一個值,也是天氣中零上和零下的分界點,在物理中表示冰的熔點。大于0度,冰開始融化為水,小于0度,水開始結冰。

  科學家把標準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定位0℃,讀作:0攝氏度。沸水的溫度定為100℃。

  4.用線把對應的溫度連起來。(利用白板的書寫功能)

  零上12攝氏度 零下10攝氏度 零攝氏度 零下16攝氏度

  -10℃ +12℃ -16℃ 0℃

  (1)先讓生讀出第一行的溫度。

  (2)指名匯報連線。

  5. 讀溫度,使學生知道同一時間段我國南北方溫度存在著較大差異。

  大家剛才表現的都很棒,為了獎勵大家,老師決定帶大家到哈爾濱市的冰雪節看看。(課件出示)

  哇!大家都為冰雕世界帶給我們的視覺沖擊感到震撼!

  (1)那一天哈爾濱市的氣溫是多少呢?其他城市氣溫又如何呢?請看屏幕。

  這是老師收集到的那一天幾個主要城市的溫度,誰能當一下播報員,把這天的天氣情況向全班同學播報出來?(國家地圖)

  (2)讓學生當小播報員播報。(利用白板的探照燈功能)

  (3)通過比較部分南方和北方城市的.氣溫,知道同一時間段我國南北方溫度存在著較大差異。

  三、鞏固練習

  1.估一估

  (1)出示我們當地幾幅不同季節的圖片,與合適的溫度連線。使學生知道我們當地不同季節的氣溫情況。(利用白板的書寫功能連線)

  夏天短袖 毛衣外套 棉襖棉鞋(冰雪)

  -8℃   36℃   19℃

  2.比較-5℃與-20℃兩個溫度的高低。(出示教材88頁練一練一的情境圖)

  指名交流匯報。

  3.下表是天氣預報給出的我國部分城市某日的氣溫。(課件出示)

  (1)北京與沈陽哪個城市溫度高?

  (2)把這5個城市的氣溫按照從低到高的順序排列起來。(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指名讓學生排列)

  < < < <

  四、拓展延伸

  指著板書:新疆氣溫5℃,最低氣溫-4℃,它的溫差是多少?

  (1)借助溫度計示意圖,讓同桌討論。(2)交流匯報。(3)歸納方法。

  五、課堂小結

  你本節課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困惑?

  小結: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我們可以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

  六、作業布置

  1.課后查資料搜集了解一些其他物體的溫度。

  (如:月球表面的溫度、太陽表面的溫度、一些金屬的熔化溫度等)

  2.生活中除了有的溫度帶有“-”號,你還見過帶“-”的數嗎?

  搜集一些下節課交流。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經歷集合思想的形成過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識的意義。能結合具體情境體會用“韋恩圖”解決有重疊部分的問題的價值,理解集合圖中每部分的含義,能解決簡單的有重疊部分的問題。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猜測、操作、交流等活動,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感知集合圖的形成過程,能用集合圖分析生活中簡單的有重復部分的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在解決實驗問題的過程中感受選擇解決問題策略的重要性,養成善于思考的良好習慣,體會數學的嚴謹性,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集合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過程。

  教學準備:

  “學習之星”和“勞動之星”的獲獎獎勵,“智慧星”和“守紀星”的獲獎獎勵,集合名稱的磁板,獲獎學生名字的卡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腦筋急轉彎導入新課師:今天這節課上老師會根據同學們的表現,評選出智慧星和守紀星。想要獲得智慧星,那你課上需要積極動腦、認真思考。想要獲得守紀星,那你課上就要認真聽講、坐姿端正、書寫規范。看誰這節課既能獲得智慧星又能獲得守紀星。

  談話:同學們,你們玩過腦筋急轉彎的游戲嗎?想不想玩一玩?出示腦筋急轉彎——理發師的困惑:

  教師邊講解,邊用課件播放聲音。

  師問:進來的怎么只有三個人呢?你們能幫理發師解決他的困惑嗎?生:略師:在這里爸爸有雙重身份,他既是孩子的爸爸又是爸爸的孩子。身份在這里重復了一次,所以只有3人。(板書:既??又??)像這樣的問題,數學上稱之為“重疊問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研究這類問題。

  二、集合圈的深入探究師:根據同學們上一周的表現,李老師評選出了7名學習之星和5名勞動之星,那你們知道一共有多少名同學獲獎了嗎?(12名)師:有不同意見嗎?生:沒有師:那你們想不想知道都有誰獲獎了?(課件展示獲獎學生名單)師:從這張光榮榜里,你發現了什么?生:xxx既獲得了“學習之星”又獲得了“勞動之星”。

  師:你這個詞用的真好,既??又??(板書)這樣說我們就聽得很明白了,誰還能像這位同學一樣說說你的發現?生1:XXX既獲得了“學習之星”又獲得了“勞動之星”。

  師:誰能把這兩個同學的發現連起來說說?生2:

  和都既獲得了“學習之星”又獲得了“勞動之星”。

  師:你真會表達。下面請獲獎的同學趕快到前面來,老師給大家頒獎。學習之星站到老師的右手邊,勞動之星站到老師的左手邊。你們倆應該站到哪兒?師:咦,我發現了一個問題,剛才我們明明算了12名同學獲獎了,怎么才來了10個人呢?那兩個人呢?(學生舉手,迫不及待的回答問題。)你們有話想說,那好,你來說說?生:

  和都既獲得了“學習之星”又獲得了“勞動之星”,所以他們兩人在獲獎名單里重復了。

  師:哦,原來是這樣。看來同學真是理解了這兩個同學的位置了,那這兩邊呢?誰來說說右邊同學的獲獎情況?生:右邊同學獲得了“學習之星”。

  師:“學習之星”還有中間的兩個同學呢,我們只描述這5個人的獲獎情況。

  生:這5個人單單只獲得了“學習之星”。

  師:那誰來說說左邊這3位同學的獲獎情況?生:左邊這3位同學只獲得了“勞動之星”。

  師:真不錯,這下我們弄清楚了。那老師開始頒獎了,左邊的同學每人發一顆“學習之星”,右邊的同學每人發一顆“勞動之星”,中間的同學每人既發一顆“學習之星”又發一顆“勞動之星”。(師邊說邊給學生發小星星)師:那剛開始我們算得有12名同學獲獎了,在今天的這種獲獎的情況下是不對的`,你能用畫圖的方法表示出今天有10位同學獲獎了嗎?先聽清要求:畫圖時,要畫清同學們的獲獎情況,還要讓我們能直觀的看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學獲獎了,注意老師已經把這些同學的名字編好了相應的序號(課件展示),不要寫這些同學的名字了,我們只用序號來表示同學就可以了。

  生:獨立畫圖。

  師:畫好的同學可以小組相互交流一下,看看小伙伴們畫的圖有沒有值得你借鑒的地方。(師巡視學生畫的圖,選擇有代表性的圖到前面投影。)師:老師選擇了幾位同學畫的圖,下面請這幾位同學分別到前面來講一講他們畫的圖。

  師:像這種重疊問題,我們可以用韋恩圖來表示。它是英國的數學家韋恩在1881年發明的,后來人們為了紀念他把這個圖叫作韋恩圖,也叫集合圈。(板書:集合)師:下面就請同學們跟老師一起用集合圈的方式來畫畫圖。(師邊講邊在黑板上畫集合圈)先畫一個封閉的橢圓表示“學習之星”,畫好之后貼上這個集合圈的名字是“學習之星”。接下來該畫什么了?生:“勞動之星”的集合圈。

  師:那“勞動之星”的集合圈我們應該畫在什么位置呢?師:為什么要把“勞動之星”的集合圈有一部分畫到“學習之星”的集合圈里面呢?生:因為有人既獲得了“學習之星”又獲得了“勞動之星”。

  師:再畫一個封閉的橢圓表示“勞動之星”。下面我們把這些獲獎同學的名字貼在相應集合圈的位置里。

  師:這個集合圈我們就算畫好了,那集合圈的各部分表示什么呢?我們一起來看大屏幕。陰影部分表示什么?師:根據我們畫的集合圈在小卷子上列出算式(生列算式)。

  師:誰來說說你怎么列的算式,并給大家講講你為什么這樣列算式?生:我列的算式是7+5-2=10(名),“7”表示7名“學習之星”,“5”表示5名“勞動之星”,減去“2”是因為有2名同學重復了。

  師:你講的真清楚,大家都聽明白了吧。

  師:誰還有不同的方法?你們看這個圖我們相當于把這些獲獎同學分了幾部分?(3部分)哪三部分?分別是幾人呢?那你會列算式了嗎?三、問題拓展師:這個問題我算式弄清楚了,現在老師又有想法了,我們下周還要選出7名“學習之星”,5名“勞動之星”,你們幫老師想一想有可能有多少名同學會獲獎嗎(出示課件)?今天的獲獎情況是有2名同學重復了,有10個同學獲獎了。那下次獲獎可能多少名同學重復呢?生:3名,1名。

  師:最多有多少名同學重復獲獎?生:5名。

  師:為什么?生:因為“勞動之星”只有5人,所以最多只能有5人重復獲獎了。

  師:誰能按照一定的順序把下周我們班獲獎的重復情況都想全了,并說一說。

  生:沒有重復、重復1人、重復2人、重復3人、重復4人、重復5人(隨著學生說,課件出示)。

  師:那每種情況下有多少人獲獎呢?分組做師:沒有人重復獲獎的情況。

  生:7+5=12(人)師:那這個集合圖該怎么畫呢?生:畫兩個單獨的圈,沒有重復的部分。

  師:(找學生說重復1人、重復3人、重復4人、重復5人的算式,并讓學生說3/4清這樣列式的原因。)那重復5人的時候,這個集合圈又該怎樣畫呢?生:“勞動之星”的圈都跑到“學習之星”的圈里去了(課件展示)。

  師:那這個部分表示什么意思?有幾人?(課件出示如下)學習之星生:這部分表示只獲得了“勞動之星”,有2人。

  師:我們來觀察這些算式,你發現了什么?生:有幾個人重復了,就去掉幾人。

  四、練習提升師:班里獲獎同學的情況,我們都弄清楚了,真了不起,那今天沒有獲獎的同學呢?比如XXX,我想把他的名字也貼在黑板上,我應該貼在什么位置上。(貼在集合圈的外面)為什么啊?貼在外面表示什么呢?師:所以我們班里其他沒有獲獎的同學,都可以貼在獲獎集合圈的外面。現在班里每位同學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下面我們來幫同學們找到自己的位置。

  這節課獲得智慧星的有人,獲得守紀星的有人,兩項都獲得的有人,兩項都沒有獲得的有人,來上課的學生一共有多少人?師:請同學們,在小卷上獨立完成,要求畫出集合圈,并列算式。

  五,生活中的重疊現象(出示課件)(1)奧運五環,環環重疊(2)看,這是圓圈的集合圖(3)還有大自然中,一座座山峰重巒疊嶂(4)以及月食,也是因為重疊現象導致的(5)這是設計師筆下的建筑,也有重疊

  六、課堂小結師:

  今天我們學習了重疊問題,還用集合知識解決了不少問題,誰來說說你這節課的收獲?

  生1:我學會了畫集合圈。

  生2:我學會了重疊的問題可以用畫集合圈的方法來解決。

  生3:集合圈的畫圖方法能讓我們很清楚得看清每個部分有多少人和一共有多少人。

  師:你們的收獲還真不少同學們,集合圈可以幫我們解決生活中有重復現象的問題以后這樣的問題還有很多很多,就等著同學們去發現和解決。好,這節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6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通過具體的情境,體驗“改商”的過程。

  二、過程與方法

  能正確計算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并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計算中增強學生用多種策略解決問題的意識,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及發散思維的能力。教學重點

  能正確計算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并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

  教學難點

  體驗“改商”的過程,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學方法

  合作法、探究法。

  課前準備

  圖片、視頻、多媒體課件。

  使用“學樂師生”APP拍照,和同學們分享。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學校要秋游啦,同學們紛紛在做準備,四(1)班有41個學生,老師想讓同學們戴上紅色的帽子,這樣好識別自己班上的學生。超市里有8元、9元、10元的紅色帽子,而班費只有400元,請你幫老師算算,可以買那種帽子?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購買方案。

  (老師出示板題)

  二、新課學習

  (一)建立模型。

  1.同學們都準備好了,來到了大操場,電腦出示書中的情境圖,學生根據情景圖,提出有關除法的數學問題。

  (1)說一說了解了哪些已知條件。

  (2)學生獨立試做,然后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探究。

  討論估計試商。

  272÷34=先估估大概需要幾輛車

  (3)全班交流,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明確把除數“34”看作“30”來試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2.啟發學生想一想,怎樣試商?會發現什么技巧。

  (學生自由發言,或者小組內互相說一說。什么時候商會小?)

  3.由學生發現提出并解答:積大了說明什么?為什么會大呢?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怎樣確定商?

  4.繼續完成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在解題的過程中由學生發現提出并解答:積小了說明什么?為什么會小呢?

  5.引導學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進行計算。

  (二)合作探究。

  1.課件出示主題圖。

  2.學生合作解決問題:

  A.三年級學生都坐小客車,需要幾輛車?

  全班交流,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明確把除數“34”看作“30”來試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B.四年級學生坐大客車,需要幾輛車?

  C.根據這幅圖,你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學生獨立思考,解答。先估計商是多少,然后嘗試計算,并討論商改小的原因。讓學生在合作中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

  讓學生在交流中明白改商的道理,這一知識點便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進一步由具體情境入手,學生根據各自不同的知識體驗與生活積累,在解決問題中發表各自的見解,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策略,明確商大了,要改小;商小了,要改大。

  讓學生發現更多的數學信息,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學會主動學習。

  三、結論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同學們能正確計算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并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及發散思維的能力。

  四、課堂練習

  三年級學生272名,四年級學生184名,五年級學生230名,小客車最多34人,大客車最多46人,三年級學生一共需要8輛小客車,四年級都做大客車。四年級需要幾輛車?

  五、作業布置

  1.完成同步訓練。

  2.通過本課的學習,用已學到的知識出一個應用題。

  六、板書設計

  秋游除數試商估算解題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7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各種計算工具,對算盤和計算器有一定的了解。

  2.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使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難點:

  認識算盤、計算器,計算器的使用。

  教學關鍵:

  能夠自學了解算盤與計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具準備:

  算盤、計算器。

  教學過程:

  課前參與:查找有關計算工具的資料,準備一下,把你所認識的計算工具用最清楚的方式介紹給大家。

  一、計算工具的歷史

  (一)課前參與反饋(學生介紹計算工具)

  前面我們了解了數是怎樣產生的,隨著數的產生,就會出現數的計算,為了計算方便,人們發明了各種各樣的計算工具,課前同學們進行了有關資料的查詢,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你所了解的計算工具?

  學生發言。

  (二)老師根據學生介紹的情況補充介紹計算工具的發展歷史

  計算工具的源頭可以上溯至20xx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古代中國人發明的算籌是世界上最早的計算工具。在大約六、七百年前,中國人發明了更為方便的算盤,并一直沿用至今。許多人認為算盤是最早的數字計算機,而珠算口訣則是最早的體系化的算法。

  計算尺的出現,開創了模擬計算的先河。從岡特開始,人們發明了多種類型的計算尺。直到20世紀中葉,計算尺才逐漸被袖珍計算器取代。

  從17世紀到19世紀長達兩百多年的時間里,一批杰出的科學家相繼進行了機械式計算機的研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萊布尼茨和巴貝奇。這一時期的計算機雖然構造和性能還非常簡單,但是其中體現的許多原理和思想已經開始接近現代計算機。

  最古老的計算工具:算籌

  我國春秋時期出現的算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工具。計算的時候擺成縱式和橫式兩種數字,按照縱橫相間的原則表示任何自然數,從而進行加、減、乘、除、開方以及其它的代數計算。負數出現后,算籌分紅黑兩種,紅籌表示正數,黑籌表示負數。這種運算工具和運算方法,在當時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中國人發明算盤

  隨著計算技術的發展,在求解一些更復雜的數學問題時,算籌顯得越來越不方便了。于是在大約六、七百年前,中國人發明了算盤,它結合了十進制計數法和一整套計算口訣并一直沿用至今,被許多人看作是最早的數字計算機。

  一般的算盤大都是木制的,算珠也是木制的。后來發展到用銅等金屬制作算盤。高檔的算盤用玉制作。算珠除了圓柱形的算珠,也有截面為菱形的算珠。的算盤有幾米長,最小的只有幾厘米。

  算盤可以進行加減乘除各種運算。時至今日,用算盤計算加減法的速度毫不遜色于計算器。

  算盤上粒粒算珠的上下左右移動,可以使計算者直觀的看到加減乘除的運算過程。算珠互相碰撞及算珠與橫檔的碰撞發出的有節奏的聲音,形成一首美妙的“計算進行曲”。計算者從聲音中體會到計算的愉快。這些愉快的感覺反映到俗語中,“三下五去二”、“管它三七二十一”,“劈里拍拉的算賬”。

  利用算盤進行計算時,不僅要用手指不斷的撥動算珠,還要用眼睛看數,同時要不停的動腦筋。這是非常典型的手腦并用,對提高智力,開發右腦是一種好方法。有學者指出,學珠算練手指是開發智力的有效途徑。

  由于用算盤計算有這么多的優點,所以這個在中國已使用了二千多年的計算工具,現在在世界各地仍得到廣泛應用。在受中國文化影響比較深的日本、韓國、東南亞,珠算技術的傳授及普及教育一直受到重視。日本的小學生把讀書、寫字、打算盤列為三大基本功,日本的珠算教育在世界上處于地位。日本全國的算盤學校高達35,000所。韓國的珠算教育近年來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即使遠在南美洲的巴西,也成立了珠算聯盟,每年進行4次珠算考核和二次珠算大賽。北美洲的墨西哥有全國珠算支部,美國有珠算教育中心,有1,000多所學校接受珠算教育,算盤正成為美國的一種數學教學工具。

  計算機

  194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埃尼阿克(ENIAC)。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計算機不斷更新。目前,速度快的計算機1秒鐘能計算幾十萬億次。計算機的大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大約有一間房間那么大,現在有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還有掌上電腦。

  計算機發展史:

  ■1946年發生了人類歷一件劃時代的大事人類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誕生了。

  ■以使用電子管為特點的第一代電子計算機在20世紀40年末和50年代初獲得重大發展。

  ■第二代電計算機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間問世以晶體管代替電子管并增加浮點運算。

  ■19xx年IBM360系統問世它成為使用集成電路的`第三代電子計算機的代表。

  ■使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第四代計算機。

  ■第五代電子計算機被稱為智能計算機。

  ■模仿人類大腦功能的神經計算機已經開發成功它標志著電子計算機的發展進入第六代。

  二、算盤和計算器的認識與使用

  1.算盤。

  剛才同學們介紹了許多的計算工具,其中算盤是我們中國所特有的,現在在許多地方還能見到。你認識算盤嗎?對算盤有哪些了解?

  (1)算盤各部分名稱

  算盤的長方形的框內裝有一根橫梁,梁上鉆孔鑲上小棍數根,稱為檔。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盤子兒或算珠。

  常見的算盤是兩顆算珠在橫梁上,每顆代表五;五顆在橫梁下,每顆代表一。計算時按規定的方法撥動算盤子兒而得出計算結果。

  在撥數時要先定好數位,規定哪檔是個位,然后再撥數。(規定從右往左數第三檔為個位)

  撥出一個數,說一說這表示多少?

  (2)兩種不同的算盤:

  出示兩種不同的算盤(書23頁圖):

  觀察有什么不同。

  左邊的算盤是中國算盤,上面有兩顆珠子,每顆代表5。

  后來算盤發展到日本,逐漸演變成右邊這樣,上面變成了一顆珠子。

  原因是:原來是中國采用的是16進制,滿15進1,所以算盤每檔上是15;進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進制,所以算盤的上面剩下1顆珠子。

  (3)算盤的兩種功能:計算和計數

  2.計算器。

  (1)計算器的使用非常的廣泛,你認識計算器嗎?

  出示一個計算器,你能說說每個鍵的功能嗎?

  顯示屏、時間鍵、日期鍵、清除鍵、開關及清除屏鍵、存儲運算鍵、括號鍵、數字鍵、運算符號鍵、等號鍵等。

  (2)讓學生看課本自學,邊看自己的計算器邊看書,然后小組交流。

  (3)計算器的使用與算盤相比有什么優勢?

  (4)全班看計算器,師生對口令。

  三、總結

  計算器的使用為我們帶來了許多的方便,通過使用計算器,你覺得計算器如果具備哪些功能就更好了?不妨我們去找一找是否有具備這種功能的計算器,該如何使用,更希望同學們能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明出更好的計算工具。

  四、作業:

  1.繼續查找有關計算工具的資料。(有興趣的同學,如果能根據計算工具的發展史將其羅列就更好了。)

  2.了解計算器的其他功能。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8

  設計說明

  本課時主要教學的是大數的讀、寫方法,萬以內數的讀、寫經驗為本節教學內容的學習提供了學習基礎,鑒于本課時的知識特點,我在本課時的設計上主要突出了以下兩個方面:

  1.將充足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并探究多位數的讀、寫方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導下的數學,應該把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把課堂變成自主的、多角度的、全方位的交流與合作的“群言堂”。整節課的設計采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能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將解決問題的過程變成合作探究的過程,擴大學生的參與面。

  2.教學環節層次清楚,由易到難,層層推進。

  無論是在多位數的讀法還是寫法上,本設計都遵循由易到難,分層推進的思想。例如在設計多位數的.讀法時,先教學億以內數的讀法,再教學億以上數的讀法。這樣的教學設計能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理清思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計數器若干個

  學生準備

  整數數位順序表、數字卡片

  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新課

  1.談話,激發興趣。

  (1)提問:你知道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是在哪一年嗎?誰知道我國總人口數大約是多少?知道首都北京的人口數嗎?

  學生根據課前收集的資料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2)課件依次出現北京、安徽、香港的標志性建筑圖片,提問:你們知道這些圖片分別是哪個城市嗎?(學生欣賞的同時,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2.導入新課。

  (課件出示文字表示的數據)這些數據都比較大,應該怎樣讀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人口普查中的數學問題。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借助情景認識線段,射線,直線

  情感目標: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技能目標:在活動中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重點:認識直線、線段、射線

  難點:體會直線、射線、線段的區別與聯系。

  教學過程:

  談話引入

  同學們,看看老師手里拿的是什么?(一根線)

  生活中,到處有線存在,你能否說說在哪里看到線的存在。

  (多媒體演示:各種線,引出有限和無限)

  創設情境,感知直線、射線、線段

  認識線段

  演示:將紅外線手電筒的光線射到墻壁上。

  問:墻壁上的亮點與燈泡之間的光線大約有多長?用手勢表示一下。

  請你們畫一畫這條線大約的長度。

  這個長度是固定的嗎?如何來表示這條線長度的固定性呢?

  小結:科學家想到要把這條線堵住,截住,就用兩個端點,把它固定住。像這樣的線就是我們已學過的線段。誰來說說線段的特點.

  認識射線

  演示:將手電筒的光線射向天空,你看到線了嗎?

  用手勢表示一下你看到的線?

  請你再一次畫一畫這條線。

  怎樣表示這條線是向一邊無限延長的呢?

  為什么不在另一邊畫端點?

  師:像這樣的線叫射線。

  射線有什么特點?

  練習:把線段怎樣改變可以得到一條射線?

  (引出:一條線段,將它的一端無限的延長,所形成的圖形叫射線)

  能否在射線上找到一條線段?

  線段與射線有什么關系?

  認識直線

  剛才把一條線段額一端無限延長,可得到一條射線。如把線段的兩端無限延長,結果是什么?

  (引出將一條線段的.兩端無限延長,所形成的圖形叫直線)

  1.說說直線有什么特點。

  練習:能否在直線上找到一條線段和射線?

  說說射線、線段和直線的關系?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認識了線段射線直線,他們有什么區別?

  長度(無限或有限)端點度量與直線的關系

  線段

  射線

  直線

  鞏固練習

  下面哪些線是線段、射線、直線

  2、判斷

  一條直線長5厘米。

  線段是直線的一部分。

  黑板的邊長是一條射線。

  線段有兩個端點,射線沒有端點。

  射線比直線短。

  數一數,下列共有幾條線段

  總結:今天學習后,對線你們有什么新的認識?

  板書

  長度(無限或有限)端點度量與直線的關系

  線段

  不可延長兩個端點可以度量是直線的一部分

  射線

  一端可無限延長一個端點不可度量是直線的一部分

  直線

  兩端可無限延長無端點不可度量是一條直線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0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探索發現乘法分配率。

  2、初步學習用乘法分配率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

  教學重點:探索,發現乘法分配率。

  教具準備:課件,卡片。

  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教師出示亂砍伐破壞環境的片段,讓學生說一說給人們帶來了什么嚴重的后果,提問學生到前邊說說,教師歸納,然后問學生們應該怎樣保護環境呢?學生回答植樹造林從我作起,從現在作起。

  教師出示主題圖和例3,讓學生分小組編一道完整的題。此題是,一共有25個小組,每組里4人負責挖坑,種樹,兩人負責抬水,澆樹。一共有多少名同學參加了這次植樹活動?

  2、探究新知

  師:參加植樹活動的有哪些人呢?

  生:挖坑,種樹的,抬水,澆樹的。

  師:你用什么方法算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學參加了這次植樹活動?(分小組討論,用多種方法去解,比一比,誰聰明,每位同學把自己的想法做法說給你的同學聽,教師巡視,參與小組討論)

  生1、我先算出每一組植樹的人數,就是一共植樹的人數。

  即:(4+2)×25=6×25=150(人)

  師:你為什么要將(4+2)打上括號呢?

  生1:只有打括號才能先算。(教師肯定,大家鼓掌鼓勵)

  生2:我分別算出25個小組挖坑,種樹的人數和25個小組挖坑種樹的人數加在一起,就是一共植樹的人數,即;

  4×25+2×25=100+50=150(人)

  師:孩子們,你們同意他的做法嗎?

  生:同意

  師:將生1、生2的兩種做法板書在黑板上

  (4+2)×254×25+2×25=6×25=100+50=15(人)=150(人)

  師:真奇怪,兩個不同的算式,得數怎么相同啊!大家再檢查一下他們做得對嗎?

  生:對。

  師:你們發現什么規律了嗎?分小組討論。

  生1:我發現(4+2)×25=4×25+2×25這兩個算式相等。

  師:為什么?

  生1:因為他們的結果相同,所以算式就相等。

  師:你們同意他的說法嗎?

  生:同意。

  師:你們還發現了什么?

  生2:我發現根據左邊的算式就能推出右邊的算式,既:

  (4+2)×25=4×25+2×25

  (教師讓學生到黑板上給大家演示。)

  師:你們同意他的說法嗎?

  生:同意。

  師:假如25×(4+2)你又能推出等號右邊的算式嗎?

  (凝視片刻,有同學舉手,還有私下說出做法的。)

  生3:25×(4+2)=25×4+25×2

  生:你們同意他的說法嗎?

  生:同意。

  師:舉例(3+4)×2643×(10+5)

  你們能推出右邊的算式嗎?(提問兩個同學上黑板推理,其他同學在練習本上做。)

  師:你能給你的同桌出兩道這樣的題嗎?(學生出題,同桌互算。)

  師:你能用符號或字母寫出他們的規律嗎?

  板書:

  (a+b)×c=×+×

  a×(b+c)=×+×

  (提問學生到黑板前做,其他同學在本子上做)

  師:你能用語言敘述這樣的公式規律嗎?分小組或同桌互相敘述,教師問,學生說,教師再歸納:

  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先把他們與這個數分別相乘,再相加。這叫做乘法分配率。

  (將乘法分配率讀三遍,理解其意。)

  3、鞏固提高

  (1)做一做,下面那個算式是對的,正確的畫√,錯的畫×。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63)×64

  117×3+117×7=117×(3+7)

  24×(5+12)=24×17

  4×9+9×5=(4+5)×9

  36×(4×6)=36×6×4

  (教師以開火車的形式提問,學生回答以上問題,如果是錯的請說出原因。)

  1、師:學了這么多的運算定律,你能將它們區分開嗎?給你的同桌說一說什么是加法交換率和乘法交換率,什么是加法結合率和乘法結合率?什么是乘法分配率?可用語言描述,也可以列公式。

  2、說一說你學了這一單元或這節課有什么收獲?評一評本節課哪些同學哪些組表現的,掌聲鼓勵他(她)們

  課題:簡便運算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1

  一、缺乏對學生已有知識的深入了解。

  學生已認識了萬以內數位順序表和萬以內數的讀寫,在創設情景引入環節,我設計了新世紀小學上學期與這學期的教職工人數和學生人數的對比,旨在讓學生了解學校的情況,同時也復習萬以內數的讀法,但沒有對萬以內數讀法進行回顧。對已有知識的復習停留在表面,影響了對含兩級的大數讀法的積極探究。

  二、沒有充分利用和開發教材資源。

  教材給我們提供了20xx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六個省、市、自治區的情況,還附有這些地區的風土人情、標志性建筑的圖片,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反復考慮要不要拓展,拓展可以增強學生的見識,讓數學課具有文化味,但時間肯定要被占用。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回答“看圖你得到哪些信息時?”首先說到了人口數,我也騎驢順坡走,沒有再延伸。為了讓兩課時的過度自然,我和學生們借助數位表上討論了北京市的人口數的組成并試讀后,直接出示了例2的典型數據,試讀并討論讀法。把第一課時后面的做一做刪掉了,學生沒有去感受“你知道嗎?”中的大數。這些隱形的知識效果肯定是短時顯示不出來的,但學生的'知識拓寬被限制了。我在思考假如我不整合課時又該如何充分利用和開發教材資源。

  三、缺乏練習鞏固知識的時間

  兩個平行班上完后,都只完成對讀法的討論。缺乏必要的訓練。而鞏固練習是幫助學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課后的作業中,我發現學生的正確率不高。鐵一般的事實告訴我,我的設計思路是錯誤的,我可能要付出雙倍的時間去彌補我的過失了。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2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能夠利用電子計算器進行簡單的計算。

  2.使學生知道用電子計算器計算順序和筆算順序是一樣的。

  3.讓學生善于觀察發現數學的秘密,能夠對一些有規律的數進行口算。

  教學重點:

  能夠利用計算器進行簡單的計算。

  教學難點:

  懂得觀察發現一些有規律的數的計算。

  教學過程:

  一、利用計算器計算:

  386+179=

  說說你是怎樣使用的。

  (先按“386”,屏幕上顯示386,再按“+”,屏幕顯示不變,再按“179”,屏幕顯示179,按“=”,顯示結果565。)

  試試ce鍵有什么功能?(清除)

  自己試試看:

  26×39=             312÷8=

  l.你覺得使用計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數,別摁錯了;每次計算前要清0。

  2.計算。

  54+46=        60×2=

  198÷49=        50+30=

  38×79=        201+99=

  計算后說一說你怎么算的這么快?(并不是任何時候用計算器計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簡算的題目,就不需要使用計算器了。)

  3.做一做練習。

  讓學生在小組內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觀察發現

  1.比一比,看誰做的又對又快。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說說你為什么做的又對又快。

  觀察上面的算式和結果,你發現什么規律?

  生暢所欲言。

  師:根據你們的發現大膽猜測,能不用計算器,直接寫出下面各題的答案嗎?

  9999×5=  9999×7=  9999×9=

  師總結:碰到9999乘9以內的自然數(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數,位和個位就是自然數與9的乘積,中間三位數都是9。

  三、練習

  做一做。練習30頁的第11、12題。

  第11題用比賽的方式進行,以鞏固學生使用計算器計算。

  第12題學生獨立完成,全班講評。

  四、課堂小結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第十三課時:1億有多大(活動課)

  教學內容:第33頁~34頁的內容。

  活動目標:

  1.通過收集信息、操作實驗、討論交流等活動,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驗一億的大小,發展數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2.初步獲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獲得成功的體驗,初步樹立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自信心。

  活動重點: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操作,從而能主動總結研究方法。

  活動難點:形成1億有多大的空間觀念。

  活動準備:紙張、書、大米、黃豆等。

  活動過程:

  包括四個階段:設計方案──動手實際──獲得結論──表達交流

  階段一:確立問題 設計方案

  1.明確活動目的、要求。

  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創設現實情境,結合具體素材描述。

  一億的.大小,從中體會一億的大小。

  2.確立研究的問題。

  例:一億粒大米有多少?

  一億個學生在一起占用多大面積?

  口算一億道口算題需要多少時間?

  一億個硬幣摞在一起有多高?

  步行(汽車、飛機行駛)一億米需要多少時間?

  幾滴血中有一億個紅細胞?

  一億滴水有多少?

  一億雙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樹?

  3.制定活動方案。

  (1)活動步驟。

  (2)活動準備和分工安排。

  并把活動步驟、活動準備和分工安排填寫在活動記錄表中。

  階段二:動手實踐

  各小組依據方案開展活動,并將獲得的數據、推算過程補充記錄在記錄表中。教師參與到學生活動中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

  階段三:獲得結論

  學生根據對信息、數據的分析,結合具體情境描述出一億的大小。

  階段四:表達交流

  1.各小組陳述整個活動過程。

  2.活動小結。

  A進一步想象一億有多大。

  B對小組的活動過程進行評價。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3

  【教學內容】:

  教材第51頁例3。

  【教學目標】:

  理解和掌握積的變化規律,能根據積的變化規律進行簡便運算。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積的變化規律。

  難點:運用積的變化規律進行簡便計算。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口算。

  15×8=

  25×4=

  170×5=

  26×100=

  30×50=

  32×300=

  36×20=

  9×800=

  42×400=

  8×600=

  20×300=

  240×5=

  教師用卡片出示口算題,學生開火車練習。

  2.引入。

  買一個文具盒需12元,買2個文具盒需多少元?(24元)買4個文具盒呢?(48元)買6個文具盒呢?(72元)買文具盒的個數越多,所需的錢就越多。那么在乘法算式中,積有怎樣的變化規律呢?ぃò迨榭翁猓夯的變化規律)

  二、自主探究

  1.投影出示例3。

  (1)6×2=12

  (2)20×4=180

  6×20=120

  10×4=40

  6×200=1200

  5×4=20

  2.仔細觀察兩組題目,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

  讓學生充分討論,互相說出自己的觀點。

  引導學生交流看法,在學生匯報中點撥。

  (1)左邊第一道算式與第二道算式比較,哪個因數沒有變,哪個因數變了?是怎樣變的?積又有什么變化?

  (2)左邊第一道算式與第三道算式比較,又有哪些地方變與沒變呢?

  (3)請將左邊第二道算式與第三道算式也作類似的比較,發現規律。

  (4)你能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你的發現嗎?

  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分別乘10、100,積也分別乘10、100。

  (5)用以上的方法比較右邊三道算式,概括出你的.發現。

  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分別除以2、4,積也分別除以2、4。

  (6)你還能舉例說說你的發現嗎?

  3.引導學生進行歸納、概括。

  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或除以幾,(0除外)積也乘幾或除以幾。

  4.教材第51頁“做一做”第1題。

  (1)你能看出每組算式有什么規律嗎?小組交流,獨立填寫得數。

  (2)指名說說你發現了什么,然后集體訂正。

  三、實踐應用

  1.教材第51頁“做一做”第2題。

  (1)要求學生先弄清題意,想一想怎樣解答這個問題。

  (2)小組討論交流,點名學生匯報。

  教師板書:

  方法一:200÷8=25(米)25×24=600(平方米)

  方法二:200×(24÷8)=600(平方米)

  追問方法二的同學,說說自己的做法。(長不變,寬乘3,面積也乘3)

  師:你的方法真巧妙,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2.教材“練習九”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看誰做得又對又快,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你能說說今天在學習過程中所發現的規律嗎?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2、借助觀察、比較、概括等方法,應用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培養學生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使學生理解并運用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2、乘法交換律和結合率的運用。

  教具準備:

  口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口算卡片

  50x70=125x8=40x5=11+7=4+25=

  70x50=8x125=5x40=7+11=25+4=

  2、復習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

  板書:5x4=20

  因數因數積

  二、教學實施

  1、領會主題圖

  (1)、觀察圖意

  (2)、說說你從圖中你了解到了那些信息

  (3)、根據圖中帶給我們的信息,可解決那些問題?

  2、出示例1:負責挖坑、種樹的一共有多少人?

  (1)、分析數量關系

  (2)、列式計算:4x25=100(人)或25x4=100(人)

  (3)、引導觀察,比較兩種解決的結果,這兩個算式之間可以用什么符號連接?(4x25=25x4)

  (4)、這個等式說明了什么?(把4和25兩個因數交換位置,積不變)

  (5)、舉例

  (6)、歸納總結:

  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積不變,叫乘法交換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換律

  AxB=BxA

  說一說A、B可以是那些數?(A、B可以是任何兩個不同的數)

  (8)、找一找,主題圖中哪個問題可以用乘法交換律來解決。

  師:加法中有結合律,乘法中是不是也會有結合律呢?乘法的'結合律會是什么樣的?我們一起研究一下。

  2、出示例2:有25個小組,每組要種5棵樹,每棵樹要澆2桶水。一共要澆多少桶水?

  (1)、讀題,分析數量關系。

  (2)、請同學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板書解題思路。

  方法一:(25x5)x2方法二:25x(5x2)

  =125x2=25x10

  =250(桶)=250(桶)

  (3)、小組討論兩種解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4)、這兩個算式之間可以用什么符號連接?

  板書:(25x5)x2=25x(5x2)

  (5)、觀察下面三組算式,說說你發現了什么?

  (15x6)x10( )15x(6x10)

  (125x80)x3( )125x(80x3)

  (12x25)x4( )12x(25x4)

  (6)、歸納總結:

  三個數相乘,先乘兩個數,或者先乘后兩個數,積不變,叫乘法結合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結合律:(AxB)xC=Ax(BxC)

  這里A、B、C表示的是大于或等于0的整數。

  3、比較、概括、歸納

  比較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和乘法結合律,你發現了什么?

  交換律是兩數相加(乘)的規律,既交換兩個加(因)數的位置,和(積)不變;結合律是三數相加(乘)的規律,既可以從左往右計算,也可以先把后兩個數先相加(乘),和(積)不變。

  4、鞏固提高

  (1)、填一填:

  75x26=( )x( )8x2=2( )

  AxB=( )x( )ax( )=15x( )

  125x7x8=( )x( )x7(40x15)x[]=40x([]x6)

  25x(4x[])x([]x4)x132x4x6x5=(4x6)x([]x[])

  (2)、學校教學樓共有4層,每層有5間教室,每個教室安6盞燈。一共需要多少盞燈?

  5、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都有哪些收獲?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5

  教 材 分 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當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本課所學內容就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簡單事例,讓學生嘗試從優化的角度在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的方案,初步體會統籌思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在解決問題中的運用。

  學 情 分 析

  四年級學生在數學知識和技能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是其思維能力尚停留在形象化和表面化,對于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也不能靈活運用,所以在教學時,教師應做好課前準備,讓學生提前了解烙餅的方法和時間。

  教 學 目 標

  1、通過生活中的簡單事例,使學生初步體會到優化思想在解決問題中的應用。

  2、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中的策略的多樣性,初步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化方案的意識。

  3、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體會優化思想。

  教學難點:尋找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案。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上冊教案12-25

數學上冊教案12-25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02-14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01-27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02-20

小學數學上冊教案08-26

蘇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06-15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1-05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02-16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學教案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