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數學五年級教案

時間:2023-02-15 13:11:12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數學五年級教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學五年級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數學五年級教案

數學五年級教案1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8×01250.9×0.9

  0.35×30.4×0.57×06

  5.5÷58.4÷43.6÷3

  2、引入新課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小數除以整數的除法式題。

  二、學習新課

  1、引入提問:“廣場上每天早晨有許多人在干什么?”(晨練

  “王朋和爺爺也在堅持晨練。

  2、出示例2:王朋計劃每周跑5.6千米,他每天應跑多少千米?

  (1)、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2)、分析題意,列豎式筆算:5.6÷7

  0.8

  ——

  7)5.6

  56

  ——

  (3)、觀察:被除數和除數有什么特點?

  (4)、想一想:在整數除法中,除到哪一位不夠商1時是怎么處理的?

  (5)、學習筆算方法

  (6)、同桌互相說計算過程

  (7)、小結:當除數的整數部分比除數小時,不夠商1該怎么辦?要注意什么問題?(商的小數點位置與被除數小數點的位置有什么關系?)引導學生理解后回答。

  “因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商就寫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說,被除數和商的相

  同數位要對齊,只有把小數點對齊了,相同數位才對齊了,所以商的小數點要對著被除數的小數點”

  3、練習:

  6.23÷70.54÷614.21÷71.56÷12

  4、學習例3:

  王朋和爺爺每天堅持晨練,爺爺每天用12分鐘跑1.8千米,王朋每天跑5分鐘,爺爺的慢跑速度是多少千米?

  (1)讀題,理解題意。

  (2)、分析列式。

  (3)、嘗試練習(列豎式筆算)

  (4)、指名板演,全班齊練。

  (5)、集體訂正

  (6)、明確:如果除到被除數末尾仍有余數,在余數后面添0繼續除,

  (7)、思考:看看百分位上還有余數嗎?

  講解:當小數除法除到最后沒有余數了就叫除盡。

  5、練習:

  7.56÷86.3÷1472÷15

  質疑:在什么情況下小數除法中商的最高位上商0?

  討論總結。

  三、鞏固練習;

  1、下面各題中的商哪些是小于1的?

  4.03÷536.4÷270.84÷26

  2、解決問題。

  (1)6個蘋果1.26千克,平均每個蘋果多少千克?

  (2)小紅買了6個蘋果共用3.12元錢,平均每個蘋果多少元錢?

  四、課堂總結:

  今天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教材19頁4、5、6題。

數學五年級教案2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九冊《相遇問題》第58準備題、例5及做一做,并完成練習十三1-3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相遇問題的意義及特點。

  2、學會分析相遇問題的數量關系,掌握相遇求路程的應用題的解答方法。

  3、明白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道理,培養學生初步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

  理解相遇問題的數量關系,建立解題思路,掌握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相遇問題中速度和、相遇時間和總路程之間的關系。

  教學準備:

  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一套。

  教學過程:

  一、動畫引入,揭示課題

  1、通過電腦演示了解相遇問題中兩個物體的運動情況。

  電腦演示一聲槍響后,兩人相向而行,相遇前停下來。

  提問:一聲槍響后,你看到了什么?注意他們的出發時間和運動方向是怎樣的?

  (板書:同時出發、相向而行)

  如果他們繼續走下去,結果可能會怎樣?

  (相遇、不相遇就停下來、相遇以后相交而過)

  結果究竟怎么樣呢?請同學們繼續觀察。

  電腦演示兩人相遇。

  (板書:結果相遇)

  誰能完整的說說他們是怎樣運動的?

  [評析:運用多媒體所具有的聲、光、色、形的特點,創設動態情境,抓住"相遇問題"的關鍵,讓學生形象地理解"同時出發"、"相向而行" 、"結果相遇"這幾個相遇問題的幾個基本要素,為例題教學掃除了文字障礙。并且通過生動形象卡通畫導入新課,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2、揭示課題:

  像這樣,兩人或兩個物體同時從兩地出發,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們稱這樣的問題為相遇問題。

  (板書課題:相遇問題)

  過去我們學過一個物體運動的行程問題。你們還記得一個物體運動時,速度、時 間、路程三者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

  (板書:速度×時間=路程)

  今天研究的相遇問題中,運動物體變成了兩個,他們的速度、時間和路程三者之間又有什么樣的關系呢?今天咱們就一塊兒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引導探究,教學新知

  (一)教學準備題。

  1、電腦配音顯示準備題。

  我是張華,我的速度是每分60米。我是李誠,我的速度是每分70米。張華家距李誠家390米,他倆同時從家里出發,向對方走去。下面是他們兩人走的時間和路程的變化情況表。請同學們先看動畫,再完成下表,然后討論以下兩個問題。

  走的時間 張華走 的路程 李誠走 的路程 兩人所走 的路程和 現在兩人 的距離 1分 60米 79米 2分 3分

  討論:①出發3分后,兩人之間的距離變成了多少?說明了什么?

  ②相遇時,兩人所走路程的'和與兩家的距離有什么關系?

  2、觀察填表,討論分析。

  (1)學生填寫表格,并討論屏幕上的兩個問題。

  (2)全班校對答案。提問:2分時兩人所走路程的和260米你是怎樣計算的?(①120+140=260米②30×2=260米)

  (3)學生回答討論的兩個問題。

  小結:剛才我們通過自己觀察、填寫、討論,發現了兩個物體同時出發、相向而行,相遇時,兩人所走路程的和恰好就是兩家的距離。下面我們就利用這個規律自己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評析:在準備題教學中,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填寫、討論,不但使學生深刻理解了兩人所走的路程與兩家距離的關系,為研究解題方法作了充分的準備,而且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

  (二)教學例5。

  1、電腦出示例5及線段圖:小強和小麗同時從自己家里走向學校。小強每分走65米,小麗每分走70米,經過4分。兩人在校門口相遇。他們兩家相距多少米?

  2、學生嘗試解答,兩生上臺板書。 65×4 + 70×4(65 + 70)×4=260 + 280 =135×4 =540(米)=540(米)

  3、學生自己分析解題思路:

  ①請用第一種方法的同學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提問:題中只有一個4,為什么算式中出現了兩個4?

  師:經過4分兩人相遇,說明相遇時兩人都行了4分,因此我們也可以把這個時間稱為相遇時間。相遇時間在這種解法中要用到兩次。

  ②請用第二種方法的同學說說你的解題思路又是什么?

  [評析:在學生已掌握路程、速度、時間三者間關系的基礎上,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實際,通過自己探索,尋求出解答求相遇路程的思路,從而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決問題的能力。]

  4、通過電腦演示強化兩種解法的解題思路。

  通過剛才的分析我們知道,相遇問題中求路程有幾種解法?請看屏幕。

  電腦演示:一種是先求出小強走的路程和小麗走的路程,再加起來就得到兩人所走路程的和,也就是兩家的距離;另一種解法是先把小強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小麗每分所走的路程加起來,得到每分兩人所走路程的和,因為經過4分相遇,再乘以相遇時間4,就得到了4分所走路程的和,也就是兩家的距離。

  [評析:通過大屏幕色彩鮮艷的線段閃鑠演示,加深了學生對第一種方法的理解;"速度和"的概念是第二種解法的難點,通過將兩人每分各行的路程"移動、合并",形象地揭示了"速度和"的內涵。教者靈活地利用多媒體圖象的移動、合并、返回的運動特點,揭示"速度和、相遇時間、距離"之間的關系,加深了學生對第二種方法的理解。]

  5、總結數量關系式:請同學們觀察這兩種解法,你更喜歡哪一種?根據這種解法你發現在相遇問題中,速度、時間、路程三者之間有什么關系?

  (板書:和、相遇)有了這個數量關系式,你知道相遇問題中路程需要知道哪些條件?

  6、學生看書質疑。

  三、鞏固練習,深化提高

  1、根據題意連線。

  兩列火車從兩地同時相向開出。甲車每小時行44千米,乙車每小時行52千米,經過2.5小時兩車相遇。

  44×2.5 兩人的速度和 52×2.5 兩地的距離 44 + 52 相遇時甲車所行的路程 (44 + 52)×2.5

  相遇時乙車所行的路程 44×2.5 +52×2.5 2、用兩種方法解答。

  (59頁做一做第1題)

  2、只列式不計算。(練習十三1、2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反饋中引導學生把第2題與前面的習題比較,明確雖然兩車運動方向、出發地點等情況與前面習題不同,但它們都是求兩個物體所行路程的和,都可以用速度和×時間=路程得到。

  [評析:練習的設計由淺入深,有坡度有層次,目的性強。先通過連線題強化相遇問題中的各個概念;然后解決與相遇問題類似的應用題,實現知識、技能和方法的遷移;最后解決有變化的相遇問題,突破固定的思維框架。重點突出,一題一得,既減輕了學生的過重負擔,又提高了教學效益。]

  四、闖關游戲,拓思創新:

  電腦演示闖關畫面,配音出示游戲規則。

  1、第一關:貓和老鼠從兩地相向而行,貓每分跑50米,老鼠每分跑6米。跑了2分,還相距120米,求兩地相距多少米?

  提問:用速度和乘以時間得到了路程,為什么還要加120?

  2、第二關:甲、乙兩輛汽車從兩地相對行駛。甲車每小時行75千米,乙車每小時行69千米。甲車開出后1小時,乙車才開出,再過2小時兩車相遇。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3、第三關:甲乙兩人從兩地相向而行,甲每分行40米,乙每分行45米。相遇以后相交而過,走了4分,兩人相距90米,求兩地相距多少米?

  提問:為什么每一種算法都要減90?

  4、小結:今后同學們在解答兩個物體運動的行程問題時,首先要弄清他們運動的時間、方向和結果,再靈活運用相遇問題的思路進行解答。

  [評析:首先,通過游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樂中學習;其次,通過變式練習,讓學生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答問題,讓學生明白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道理,培養學生初步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數學五年級教案3

  教學目標

  1.理解小數比大小的方法,會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

  2.讓學生經歷從具體—表象—抽象的學習過程,獲得小數比大小的方法,并發展遷移能力。

  3、讓學生感受小數比大小的方法是有價值的。

  教學重點:

  會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

  教學難點:

  讓學生經歷從具體—表象—抽象的學習過程,獲得小數比大小的方法,并發展遷移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在數射線上放一放下面各數,并選兩個數比一比大小。

  502510055

  2、在○里填上“><=”

  ○○○

  3、揭題:小數的大小比較

  二.自主探究新知。

  (一)、數射線上比大小。

  1、出示情景

  這是四(3)班同學在進行跳遠比賽呢?

  徐夏豪的成績是:2.90米。

  沈珺的成績是:3.60米。

  夏陳的成績是:3.45米。

  你能給他們排出名次嗎?

  2、學生操作交流并排出名次

  3、練一練:

  用數射線上的點表示下面各小數,并比較每組數中兩個數的大小。

  (二)、腦子里比大小。

  1、出示

  沈佳妮的成績是:2.98米。

  徐璐婕的成績是:2.89米。

  顧雨菲的成績是:3.05米。

  (2)、離開數射線,把三張卡片在桌上排一排。

  (3)、交流說出她們排列的名次。

  (三)、歸納比較小數大小的一般方法

  1、還有其他的方法排出名次嗎?

  2、小組討論

  3、交流并出示: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先比較整數部分,整數部分大的'那個數就大;整數部分相同的,再比較十分位上的數,十分位上的數大的那個數就大;……

  4、小結: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與多位數大小的比較方法是相通的。

  三、鞏固運用

  1、比較下面每組中兩個小數的大小。

  3.14○4.130.473○0.46

  5.0192○5.01297.281○8.001

  2、綜合運用。

  2004年雅典奧運會男子110m欄決賽真激烈!

  加西亞的成績是13.20秒

  劉翔的成績是12.97秒

  特拉梅爾的成績是13.18秒

  (1).提問:劉翔(中國)、加西亞(古巴)、特拉梅爾(美國)跑在前三位,你能給他們排出名次嗎?

  (2).獨立思考:有哪些好辦法能很清楚地比較出這三個小數的大小?

  (3).學生交流。

  思考:跑步比賽與跳遠比賽的成績排名有什么不一樣?

  四、總結:這節課學習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獲?

  設計意圖:

  本設計注意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為學生創建了一個發現、探究的思維空間,運用大量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培養學生的初步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1、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

  2、體現了活動是學習的載體,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

  3、聯系實際,靈活應用,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4、通過學生間的合作探索,并將學習成果展現,使學生充分感受學習的樂趣,體驗成功,建立學習自信心。

  教材分析:“分數比較大小”這部分內容是實驗教材新增設的內容之一,也是教材改革的新變化之一。數學課程標準在探索規律的內容中明確說明:“發現給定事物中隱含的簡單規律”,并給出了具體例子。我在教學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選取了更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實驗、猜測等活動去發現,從而培養其探索數學問題的能力和發現、欣賞數學美的意識。

  教材處理:興趣是的老師,《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教學中就要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創建一個發現、探究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采用了“以情激學、導入新課——引導觀察、探究規律——實踐操作、合作互動——聯系生活、開放應用——評價體驗、暢談收獲”這一教學模式展開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自己喜歡的實踐活動中探索,通過找一找、擺一擺、涂一涂、演一演等活動去發現事物的規律,從而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學生間相互合作的意識。

數學五年級教案4

  自學預設:

  自學內容自學P43內容

  指導方法自學P43

  思考:

  1、底面積是什么?

  2、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底面積是怎么求的?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的統一計算公式怎樣?

  嘗試練習試著完成P43的做一做的第2題

  教學內容: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的統一。(完成P43內容及P45第8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統一計算公式,并會靈活地應用公式進行體積計算。

  2.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重難點:運用公式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出下圖中長方體的長、寬、高和正方體的棱長。

  2、填空。

  (1)長、正方體的體積大小是由確定的。

  (2)長方體的體積=。

  (3)正方體的體積=。

  二、探索研究

  1.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底面。

  通過預習你觀察到到了什么?

  生:圖中畫陰影部分的那一面我們把它叫做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底面。師強調:這個面是由擺放的方式決定的。

  2.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底面面積。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底面的面積叫做底面積

  (2)怎樣求長方體的底面積?(長方體的底面積=長×寬,即S=ab)怎樣求正方體的底面積?(正方體的底面積=棱長×棱長,即S=)

  (3)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計算公式的統一

  思考:我們能不能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統一成一個公式呢?

  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底面積×高

  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底面積×棱長

  結論: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用字母表示:V=sh

  3.練習:

  完成P43“做一做”第2題。講解:“橫截面”通過實物直觀演示,讓學生理解他的實際意義,懂得一個物體平放,立體圖形的左面和右面就叫做橫截面,如果豎起來,橫截面就成了底面。所以

  三、鞏固練習:完成P45題8。

  四、練習拓展:

  1.計算:

  2.一根長方體木料,它的橫截面的面積是0.15,長2m。5根這樣的木料體積一共是多少?新課標第一

  3.有100塊底面積是42,高6cm的立方體石塊。這些石塊的體積一共是多少?

  4.一個正方體的棱長的和是48cm,這個正方體的體積是多少?

數學五年級教案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根據要求正確地運用“四舍五入”法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

  2、能正確的按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數數位。

  3、會把較大的整整改寫成以“萬”或“億”作單位的小數,再求近似值。

  教學重點:

  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及把較大的數改寫成以“萬”或“億”作單位的小數。

  教學難點:

  使學生能夠區別求近似數與改寫求準確數的方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我們學過求一個整數的近似數。在實際應用小數時,往往也沒有必要說出它的準確數,只要它.的近似數就可以了。如在商店買菜時,電子秤上顯示總價是7.53元,而營業員只收我們7元5角。平常不需要說得那么精確,只要知道它的近似數即可,那么如何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一內容。(板書課題川、數的近似數) 。

  二、自主控究

  1.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

  (課件出示豆豆測量身高的情景圖)

  師:讀情景.圖,你能找出已知信息和所求的問題嗎? .

  生1: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得出豆豆身高的近似數。

  生2:已知信息是豆豆的身高是0.984m,亮亮說:“豆豆身高約是0.98m。”紅紅說:“豆豆身高約1m”。

  師:對于上面的已知信息,你是怎樣理解的?

  生b“豆豆的身高是O.984m”,這里的0.984m,是測量時精確到毫米得到的。

  生2:“豆豆高約0.98m”,這里的0.98是精確到厘米得到的。

  生3:“豆豆高約1m”,這里的l是精確到米得到的。

  師:為什么會出現上面不同韻結果呢?

  生:0.98和1都是0.984按不同要求取的近似數。

  師:取一個整數的近似數用到的方法是什么?

  生:我們取一個整數的近似數時,用到的方法是“四舍五入”法。

  師:對,“四舍五入”的方法同樣適用于小數取近似數。

  師:下面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0.984m是如何得到0.98的?

  (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生:“豆豆高約是0.98m”,這里的0.98m是把豆豆身高0.984m保留兩位小數得到酌結果。

  師:它是如何取的兩位小數?

  生:按要求把一個小數保留兩位小數時,一般要看到千分位,如果千分位上的數大于或等于5就要向百分位進1,如果千分位上的數小于5,就舍去。

  0.984≈O.98(保留兩位小數),因為千分位上的4小于5,所以舍去。

  師:“豆豆高約lm”,這里的lm是把0.984m保留整數得到的結果。一個小數怎樣才能保留整數呢?

  生:一個小數,如果保留整數,就要看這個小數的十分位,然后按照“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0.984m-≈lm。

  師:如果0.984m保留一位小數,結果又是什么呢?

  生:把0.984m保留一位小數,就要看到百分位,百分位上是8,大于5,就要向十分位進1,十分位上是9,9+1=10,接著向個位進1,個位上0+1=1,所以0.984m保留一位小數是1.0m。

  0.984≈1.0(保留一位小數),百分位上8大于5,向前一位迸1。

  師:后面的0可以省略不寫嗎? ,

  生:不能,因為要是省略就變成精確到整數部分的個位了。

  2、把較大的整數改寫成以“萬”或“億”作單位的小數。

  師:讀圖,你能讀出什么信息?

  生:地球與月球的距離是384400km。

  師:384400km,數據比較大,書寫起來也不方面,你能把它改成以“萬”為單位的數嗎?

  (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生:改寫成“萬”作單位的數,就是把這個數縮小到原數的1/10000,也就是把小數點向左移動四位,然后點上小數點。

  師:你會表示嗎?

  生:384400km=38.44km

  師:上面的改寫方法正確嗎?

  生:不正確,因為384400和38.44根本就不相等。

  師:那怎么辦呢?誰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生:在38.44的后面加上一個“萬”字即可,因為把384400變為38.44縮小到了原數的而1/10000。

  師:好,上面的這一過程可以表示為384400千米=38.44萬千米。

  師生共同總結:小數點向左移動四位,在萬位的右邊點上小數點,在數的后面加上“萬”字。

  師:讀情景圖,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

  生1:已知木星距離太陽778330000km。

  生2:所要解答的問題是木星離太陽的距離是多少億千米?(保留一位小數)

  師:這個問題和上面的問題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上面是把一個數改寫成用“萬”作單位的數,這個問題是把一個數改寫成用“億”作單位的數,并且還要求保留一位小數。

  師:把一個數改寫成用“億”作單位和改寫成用“萬”作單位有什么相同之處?

  生:都是把大數改寫成一個用小數表示的數,所以都應該是把小數點向左移動。

  師:改成以“萬”為單位的數,小數點向左移動四位,那么改成以“億”為單位的數,小數點向左移動幾位呢?

  生:應該是八位,然后加“億”字。

  師:好!同學們真聰明,用自己的思維,類推了把一個數改成用“億”作單位的數。你能寫出改寫過程嗎?

  (學生獨立嘗試,全班投影展示)

  778330000千米=7.7833億千米

  師生總結方法:小數點向左移動八位,在億位的右邊,點上小數點,在數的'后面加上“億”字。

  師;如果保留一位小數,你會嗎?

  生:7.7833億千米≈7.8億千米

  三、控究結果匯報

  師:用“四舍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時,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小組討論,匯報交流).

  生:用“四舍五入”法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時,保留整數,表示精確到個位,看到十分位;保留一位小數,表示精確到十分位,要看到百分位;保留兩位小數,表示精確到百分位,要看到千分位……

  師:表示近似數時,小數末尾的0怎么辦呢?

  生:表示近似數時,小數末尾的0是不能省略的。

  師:如何把一個較大的數改成以“萬”或者“億”為單位的數?

  (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師生總結:把一個大數改寫成以“萬”為單位的數時小數點向左移動四位,加上“萬”字。把一個大數改寫成以“億”為單位的數時小數點向左移動八位,加上“億”字。

  師:改寫時,需要注意什么?

  生:在改寫的過程中,不要把單位“萬”“億”丟掉。

  四、師生總結收獲

  師:同學們,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生1:求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和求整數的近似數的方法類似,都是采用“四舍五入”法。

  生2:把大數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數,寫起數來就簡單多了,這體現了數學的簡潔思想。

  師:小數的近似數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我們的身邊就有很多類似的數,你們課下去找一找,看看它們都存在于我們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讓我們在發現中學習數學,體會數學與我們的密切聯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設計意圖: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在知識、能力、數學思想方法以及學習方法上有所收獲】

  板字設計:

  例1:0.984保留兩位小數 0.984保留一位小數 0.984保留整數

  0.984≈0.98 0.984≈1.0 0.984≈1

  ↑ ↑ ↑

  小于5,舍去 大于5,向前一位進1 大于5,向前一位進1

  例2 例3

  142800千米=14.28萬千米 778330000=7.7833億千米≈7.8億千米↑

數學五年級教案6

  教學內容:第69頁和回顧與整理,練習與應用第1~5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回顧與整理、練習與應用的具體學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掌握約分的方法。

  2、培養學生系統整理的學習方法和合作學習的精神。

  教學重點:分數的基本性質及約分

  教學難點:約分要約成最簡分數。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與整理

  這一單元,我們學習的分數的基本性質,通過這個單元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出示討論題:

  1、什么是分數的基本性質?它與整數除法中商不變的規律有什么聯系?你能舉例說明嗎?

  2、約分、通分有什么區別?約分、通分的一般方法各是什么?

  3、你會怎樣比較兩個分數的大小?

  學生進行討論后,進行交流。

  生:我學會了分數的基本性質

  師:誰說說分數的基本性質。

  你認為使用分數的基本性質要注意什么?

  你還學會了什么?

  生:我學會了約分?

  師:約分的依據是什么?什么叫約分?約分一般要約成什么?

  什么是最簡分數?

  請你說出幾個最簡分數,幾個不是最簡分數的分數。

  生:我學會了通分

  師:如何通分?

  生:我還學會了分數的大小比較

  使學生在交流中明確:比較分數大小時,要根據相關分數的特點,合理、靈活地選擇比較的方法。

  師: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你還學會了什么,在學習本單元時,你認為要約分和通分時,要注意什么,你能區別通分與約分嗎?

  二、練習與應用:分數的'基本性質

  1、教學第1題

  用分數表示涂色部分,并能說出與它們相等的分數。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說出與之相等的分數,看誰說得最多?

  2、分數的基本性質的理解應用出示:

  一個分數是6/8,分子乘2,要使分數的大小不變,分母要()

  一個分數是6/8,分子除以2,要使分數的大小不變,分母要()

  一個分數是6/8,分子增加12,要使分數的大小不變,分母要()

  一個分數是6/8,分子減少4,要使分數的大小不變,分母要()

  三、練習與應用:約分

  教學第3題:

  先圈出最簡分數,再把其余的分數約分

  4/96/157/21

  10/1520/723/39

  學生先獨立完成,再指名匯報。

  補充練習:將下面的分數約成最簡分數:

  38/5134/5439/65

  像這些分數比較難約分,你能找出很快進行約分的方法嗎?

  師:將分子與分母中較小數時行分解,如38等于2乘19。再看看分解出的因數能否整除另一個數,能就可以約分了。

  試一試其它的兩題。

  教學第4題

  用分數表示直線上的點

  先讓學生觀察這幾個數,再問這些分數可以進行分類嗎?(真分數與假分數)有的分數在0~1之間,有的分數比1大比2小。

  找出小數1的分數有哪些?

  這些分數在表示時,要注意什么,說說你的看法。

  對,先約分,這樣畫出來比較簡單。

  如果不約分行不行,舉例說明:100/150

  再讓學生在自己的書上畫

  要注意平均分的等分點要畫清晰。

  學生畫完后,一個個地進行批閱,并針對性地進行指導。

  作業:第152頁的第2題和第5題。

數學五年級教案7

  單元導學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有:比較圖形的面積;認識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的底和高;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解決有關面積計算的實際問題。

  多邊形的面積是《數學課程標準》圖形與幾何領域中的重要內容,也是本冊教材的重點和難點知識,是小學生應該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

  學生在以前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學習了面積與面積單位及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等有關知識,初步感受了解決有關圖形面積計算問題的思維方式,即用面積單位去度量一個圖形的面積。本單元在此基礎上展開圖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探索,解決有關圖形面積與組成圖形要素之間的數量關系的問題。

  備內容

  比較圖形的面積(1課時)→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基本方法;體驗圖形形狀的變化與面積大小變化的關系

  認識底和高(1課時)→認識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底和高;會用三角尺畫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的高;能畫出指定底和高的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

  多邊形的面積

  探索活動:平行四邊形的面積(2課時)→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運用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探索活動:三角形的面積(2課時)→探索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運用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探索活動:梯形的面積(1課時)→探索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運用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備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借助方格紙直接判斷圖形面積的大小,初步體驗數方格及割補法在圖形面積探索中的應用。

  2.認識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底和高,會用三角尺畫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的高。

  3.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動手操作、實驗觀察等活動,體驗圖形形狀變化與面積大小變化關系,發展空間觀念。

  2.經歷利用割補、轉化等方法探索圖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理解并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體驗轉化的數學思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數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2.在具體的操作探究活動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3.在探索圖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的過程中,獲得成功探索問題的體驗。

  備重難點

  重點

  1.認識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底和高,會用三角尺畫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的高。

  2.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難點

  1.能畫出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高。

  2.運用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數學五年級教案8

  一、教學目標和要求。

  1、經歷折疊和展開的過程,體會立體圖形和它的平面展開圖的關系,發展空間觀念。

  2、能正確判斷平面展開圖所對應的簡單立體圖形。

  二、教學重點。

  判斷平面展開圖所對應的簡單立體圖形。

  三、教學難點。

  判斷平面展開圖所對應的簡單立體圖形。

  四、教學時數。

  2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想一想。

  出示教科書第38頁的`圖形,并讓學生準備這樣的圖形。按虛線折疊成一個封閉的立體圖形,它的形狀像什么?(學生小組交流討論,合作,教師引導學生先想象這個平面展開圖折疊以后像什么。)

  (二)畫一畫。

  動手操作,將附頁3圖1剪下,按虛線折疊后,形狀是一座小房子。

  (三)做一做。

  1、通過折疊后的小房子來確定天窗和門的位置,然后在平面圖上畫出來。

  天窗可以在平面圖中上數第二個或第三個長方形內,門可以在第一個或第四個長方形內,也可以在兩邊的五邊形內。

  2、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這個問題進行拓展,首先將附頁3圖1中的各個圖形標上號碼,長方形從上到下依次為1,2,3,4,5,左邊的五邊形為6號圖形,右邊的為7號圖形。然后,提出挑戰性的問題:

  (1)與圖形6相對的 聲納個圖形?

  (2)和圖形1相對的是哪個圖形?借助想象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四)練一練。

  1、第39頁第1題。

  引導學生進行想象,作出最初的判斷,然后通過動手操作,討論并交流,得出結論。

  2、第39頁第2題。

  進一步讓學生體會立體圖形和它的平面展開圖之間的對應關系,有多余信息。學生獨立完成本題,教師允許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解決問題。

數學五年級教案9

  ●課程名稱 五年級數學下冊

  ●課程類型 小學必修

  ●教學材料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五年級數學下冊》

  ●授課時間 65課時左右

  ●授課對象 五年級學生

  ●課程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分數加減法的算理,掌握它們的計算法則,并能正確熟練地計算。

  (2)掌握長方體的特征,認識它們展開圖的形狀,理解掌握長方體的表面積含義并能正確計算。

  (3)結合具體情境,掌握分數乘法的計算法則,并能正確熟練地計算。

  (4)理解倒數的意義,掌握分數除法的計算法則,并能熟練地計算。

  (5)掌握分數乘法、除法的數量關系,并能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

  (6)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列、行的含義,知道確定列、行的規則。能初步理解數對的含義,會用數對表示具體情境中物體的位置。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經歷由具體的座位圖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圖的過程,提高思維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7)找題中的等量關系,并根據等量關系列出方程。能比較熟練地解方程,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數量關系的能力。

  (8)使學生會看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量不一致的條形統計圖,并能根據統計圖回答簡單的問題。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理解整數與分數乘法的意義,理解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及其計算方法。

  2.理解除數是分數的除法的意義,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3.重點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 找題中的等量關系,并根據等量關系列出方程。

  5.了解長方體的幾何結構。掌握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1.整數與分數的乘法的兩種意義之間的聯系。

  2.把被除數的分數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這個被除數的幾分之一,也是所求的商。要結合具體情境與操作來理解分數除以整數的意義。

  3.除數是分數的除法的意義,是從被除數中能夠分出多少個除數的角度來理解的感受1立方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實際意義,能形象地描述這些體積單位實際有多大。

  ●課程內容與安排

  本冊教材共分八個單元、四個領域:

  本冊教材的教學內容有(按單元):分數加減法、長方體(一)分數乘法、長方體(二)、分數除法、確定位置、用方程解決問題、數據的表示和分析、總復習。

  (一)數與代數(按領域劃分)

  1.第一單元“分數加減法”。 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分數加減法的算理,掌握它們的計算法則,并能正確熟練地計算。

  2.第三單元“分數乘法”學生將在這個單元的學習中,結合具體情境,在操作活動中,探索并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探索并掌握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能解決簡單的分數乘法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第五單元“分數除法”。學生將在這個單元的學習中,結合具體情境,借助操作活動,探索并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借助圖形語言,探索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了解倒數的含義,能求一個數的倒數;能應用方程解決有關的分數除法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空間與圖形

  1.第二單元“長方體(一)”。學生將在這個單元的學習中,通過觀察、操作等,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能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問題;經歷展開與折疊、尋找規律等活動,發展空間觀念和探索規律的能力。

  2.第四單元“長方體(二)”。學生將在這個單元的學習中,通過操作活動,了解體積(包括容積)的含義;認識體積(包括容積)單位(米、分米、厘米、升、毫升),會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感受1米、1分米、1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實際意義;探索并掌握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并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探索某些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發展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觀念。

  3.第六單元“確定位置”。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列、行的含義,知道確定列、行的規則。能初步理解數對的含義,會用數對表示具體情境中物體的位置。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經歷由具體的座位圖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圖的過程,提高思維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4.第八單元“數據的分析和分析”。使學生會看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量不一致的條形統計圖,并能根據統計圖回答簡單的問題。

  (三)統計

  第八單元“數據的表示和分析”。學生將在這個單元的學習中,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的過程,體會統計的作用,發展統計觀念;通過實例,認識扇形統計圖,了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與作用;能根據需要,選擇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直觀、有效地表示數據;通過實例,理解中位數、眾數的意義,會求一組數據的中位數、眾數,并解釋結果的實際意義;根據具體問題,能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一組數據的不同特征;能從報刊雜志等媒體中,有意識地獲得一些數據信息,并能讀懂簡單的統計圖表。

  (四)綜合應用

  本冊教材安排了兩個大的專題性的綜合應用,即“數學與生活”、“數學與購物”,旨在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某一生活領域的實際問題。同時,還在其他具體內容的學習中,安排了某些綜合運用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活動。學生在從事這些活動中,將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和方法,發展解決問題和運用數學進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數學知識間的相互聯系,體會數學的作用;在與同伴合作和交流的過程中,發展數學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

  (五)整理與復習

  教材安排了兩個整理與復習。整理與復習改變單純做題的模式,注重發展學生自我反思的意識。每個整理與復習都分成三部分:對所學內容的整理,提出數學問題并嘗試解答和一些練習題目。

  “你學到了什么”這個欄目,目的是鼓勵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回顧與反思,能運用列表或采用其他的形式對所學的主要內容進行簡單的梳理。“運用所學的知識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目的是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回顧在學習過程中自己的體會與進步。

  全冊教學內容及教時安排(以單元為單位)

  (1)分數加減法8課時

  (2)長方體(一)8課時

  (3)分數乘法9課時

  (4)長方體(二)10課時

  (5)分數除法8課時

  (6)確定位置 2課時

  (7)用方程解決問題4課時

  (8)數學好玩3課時

  (9)數據的表示和分析6課時

  (10)總復習6課時

數學五年級教案10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圖形的軸對稱,探索圖形成軸對稱的特征和性質,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圖形的軸對稱圖形。

  2.進一步認識圖形的旋轉,探索圖形旋轉的特征和性質,能在方格紙上把簡單圖形旋轉90°。

  3.初步學會運用對稱、平移和旋轉的方法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進一步增強空間觀念,從而欣賞圖形所創造出的美。體會數學的價值。

  重點難點

  1.探索圖形成軸對稱或旋轉的特征和性質。

  2.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圖形的軸對稱圖形,能把簡單圖形旋轉90°。

  教學過程

  情景導入

  1.教師用課件演示:

  (1)鐘表的轉動;(2)風車的'轉動。提問:觀察課件的演示,你看到了什么?

  學生在交流匯報時可能會說出:

  (1)鐘表上的指針和風車都在轉動;

  (2)鐘表上的指針和風車都是繞著一點轉動;

  (3)鐘表上的指針沿著順時針方向轉動,風車沿著逆時針方向轉動。

  教師:像鐘表上指針和風車都繞著一個點或一個軸轉動的這種現象就是旋轉。(板書課題:圖形的旋轉變換)

  2.提問:旋轉現象有幾種情況?

  生回答后板書。

  3.師: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見到過旋轉現象?學生自己舉例說一說。

  新課講授

  出示課本第83頁例題1的鐘面。

  (1)觀察,描述旋轉現象。

  觀察:出示動畫(指針從12指向1),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指針的旋轉過程。提問:誰能用一句話完整地描述一下剛才的這個旋轉過程?

  (教師引導學生敘述完整)觀察:出示動畫(指針從1指向3)。

  提問:這次指針又是如何旋轉的?觀察:出示動畫(指針從3指向6)。同桌互相說一說指針又是如何旋轉的?

  提問:如果指針從“6”繼續繞點O順時針旋轉180°會指向幾呢?(2)教師:根據我們剛才描述的旋轉現象,想想看,要想把一個旋轉現象描述清楚,應該從哪些方面去說明?

  小結:要把一個旋轉現象描述清楚,不僅要說清楚是什么在旋轉,運動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說清楚旋轉圍繞的點,方向以及角度。

  課堂作業

  完成課本第85頁練習二十一的第1~3題。

  課堂小結

  同學們,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活動,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

  板書設計第1課時旋轉相對應的點到O點的距離都相等。

  第2課時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1.要想把旋轉現象描述清楚,應該怎么說?

  2.鐘表上分針從12轉到6,轉了多少度?這時時針轉了多少度?

  新課講授

  1.探索旋轉圖形的特征和性質。

  (1)教師用課件出示教材第84頁例2三角形繞點O順時針旋轉90°的圖形。教師:剛才觀察三角形的旋轉過程你發現了什么?你怎樣判斷三角形是繞點O順時針旋轉了90°?組織學生觀察,并在小組中交流討論。

  (2)三角形旋轉后,三角形有什么變化?教師再次演示風車旋轉的過程,讓學生觀察。然后組織學生在小組中交流討論并匯報。(教師注意引導)小結:通過觀察,我們發現風車旋轉后,不僅是每個三角形都繞點O順時針旋轉了90°,而且,每條線段,每個頂點,都繞點O順時針旋轉了90°。

  (3)揭示旋轉的特征和性質。教師:從畫面中,我們能清楚地看到三角形旋轉后,位置都發生了變化,那什么是沒有變化的呢?

  ①三角形的形狀沒有變;

  ②點O的位置沒有變;

  ③對應線段的長度沒有變;

  ④對應線段的夾角沒有變。)如果我們將三角形在旋轉后的基礎上,繼續繞點O順時針旋轉180°,那么三角形應該轉到什么位置?2.學習畫出旋轉后的圖形。

  (1)教師出示教材第84頁例3。教師:怎樣畫出三角形繞O點順時針旋轉90°后的圖形呢?組織學生先在小組中討論交流:是怎樣旋轉的?應該怎樣畫出旋轉后的圖形?學生匯報時可能會說出:

  ①先畫出點A′,OA′垂直于OA,點A′與O的距離是6格;

  ②再用同樣的方法畫出點B′;

  ③然后把點OA′,OB′,A′B′連接起來。

  (2)組織學生在課本上畫一畫,然后相互交流檢查。

  3.完成第83頁“做一做”。

  4.完成課本第84頁下面的“做一做”。先放手讓學生獨立畫。再全班匯報交流,最后教師小結。結合生活中的數學介紹旋轉在生活中的應用。

  課堂作業

  1.完成課本第84頁“做一做”

  2.完成第85~86頁練習二十一第4~6題(1)第3題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有關對稱、平移和旋轉變換的知識進行判斷,注意讓學生感受數學的美,體會圖形變換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2)第4題練習時,可以放手讓學生設計,再進行交流,要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進一步理解旋轉的特點和性質,體會旋轉所創造的美。

  3.完成練習二十二第1~3題

  課堂小結

  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活動,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

數學五年級教案11

  教學目標:

  (一)知識技能

  1、使學生初步認識“雞兔同籠”的數學趣題,了解與此有關的數學史,感受我國傳統的數學文化。

  2、使學生理解并掌握用“圖解法”和“ 列表法”這兩種基本方法來解答“雞兔同籠”的問題,并能選擇適當方法解決一些與“雞兔同籠”相似的數學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在學生探究方法的過程中,使學生理解并運用假設的思想解決數學問題,形成有序思考的意識,體驗數學的思想方法。

  (三) 情感態度價值觀:過數學文化的熏陶感染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研究問題的科學素養。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并運用假設的思想,通過畫圖法、列表法來解答“雞兔同籠”及其類似的數學問題。

  教學難點:

  使學生發現并掌握用列表法解決雞兔同籠及類似的數學問題。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滲透方法

  1、 出示繞口令

  1只小雞2條腿, 1只兔子4條腿;

  2只小雞( )條腿, 2只兔子( )條腿;

  3只小雞( )條腿, 3只兔子( )條腿。……

  【設計意圖:在激發學生興趣,緩解學生緊張情緒的同時,使學生明確雞和兔的腿數】

  2、 教師出示一幅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圖, 說明○代表頭,線段代表腿,讓學生說是雞還是兔子?緊接著再出示兩條線段。 讓學生說是雞還是兔子?觀察圖,比較雞和兔子的異同

  【設計意圖:使學生通過觀察抓住雞兔背后的數學本質:相同之處:雞和兔都有一個頭,不同之處:雞有2條腿,兔有4條腿。從課的一開始,就向學生滲透畫圖的方法】

  3、籠子里有雞和兔子共4只,雞和兔子可能有幾只?

  老師把你們說的這3種情況的畫出圖來了,很直觀。還可以怎樣出示展示更清晰?

  如果學生說出列表,老師先出示無序列表,再請學生幫忙修改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要全面、有序。同時滲透畫圖、列表的方法,為后面學生獨立解題打下一定的基礎】

  接著讓學生從表格中觀察:你能從頭數和腿數的變化中發現什么?引導學生發現:頭數不變時,多一只兔子就多兩條腿,多了一只雞就減少兩條腿

  【設計意圖:一是引導學生從數學現象背后發現數學規律,同時為后面學生出現多種列表法進行了滲透】

  二、獨立探究 解決問題

  剛才我們把雞和兔放在同一個籠子里,這就是有名的“雞兔同籠”。

  誰知道“雞兔同籠”研究的是什么問題?(把雞和兔放在同一個籠子里,給出總頭數和總腿數,求雞兔各幾只)

  1、出示例題,讀兒歌

  菜市場里真熱鬧,雞兔同籠喔喔叫。

  數數頭兒有8個,數數腿兒26。可知雞兔各多少?

  2、 指名說說已知條件和問題。

  引導學生找出隱藏的條件:每只雞有2條腿,每只兔有4條腿

  3、你們愿意自己嘗試解答嗎?

  每個同學有2個選擇

  第一:卡片上畫了8個圓,代表8個頭,請你用線段代表腿,畫一畫。

  第二:用填表的方法,看能否找到答案。

  (如果學生提出用計算的方法,也讓他們先畫圖和列表,之后可以再計算)

  【設計意圖:這節課的重點是使學生理解并掌握用“圖解法”和“ 列表法”這兩種基本方法來解答“雞兔同籠”的`問題,所以這里強調的是嘗試使用直觀的畫圖法、列表法。】

  三、小組交流 開闊思路

  小組討論的要求是

  1、給組內同學講一講你解題的方法和過程。

  2、認真傾聽組內同學的發言,你又學會了哪種解題方法?如果有疑問,請你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

  【設計意圖:提出具體明確的小組合作的要求,這樣的要求便于學生進行交流,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

  四、全班交流 成果共享

  1、畫圖法

  預設1:用八個圓表示雞的頭,所以每個頭下面畫兩條腿,等于16條,比已知條件給得26條少10條。所以在每個頭下面再添上2條腿,一直添到26條腿。結果是5只兔子3只雞)

  預設2:用八個圓表示兔的頭,一共32條腿,多了6條腿,擦去3個2條腿結果也是5只兔子3只雞

  為什么2條腿2條腿的添上?為什么2條腿2條腿的擦去?

  你認為這兩種畫法哪種簡單?

  【設計意圖:使學生思維更加簡單,避免思維定勢,真正掌握畫圖的本質。】

  2、列表法

  教師讓學生在實物投影下講解列表的方法。

  (預設3種列表法)

  3、逐一列表法

  情況1:雞的只數 1 2 3 4 5 6 7

  兔的只數 7 6 5 4 3 2 1

  共有足數 30 28 26 24 22 20 18

  情況2

  雞的只數 1 2 3

  兔的只數 7 6 5

  共有足數 30 28 26

  情況1與情況2進行比較

  確定只有一個答案時,找到了問題答案,后面的情況可以不再列舉

  情況3:兔的只數 1 2 3 4 5 6 7

  雞的只數 7 6 5 4 3 2 1

  共有足數 18 20 22 24 26 28 30

  情況4:兔的只數 1 2 3 4 5

  雞的只數 7 6 5 4 3

  共有足數 18 20 22 24 26

  情況3與情況4進行比較

  確定只有一個答案時,找到了問題答案,后面的情況可以不再列舉

  情況2與情況4進行比較

  哪個列表能快速找到答案,為什么?

  4、取中列表法

  雞的只數 4 3

  兔的只數 4 5

  共有足數 24 26

  5、跳躍列表法

  雞的只數 1 3

  兔的只數 7 5

  共有足數 30 26

  (如果后兩種沒有出現,教師可以進行引導,也可以在第二課時進行引導,具體情況根據課堂學生生成情況和課堂時間而定。

  如果三種表格都出現了,那么根據每一種列表的特點,給每種列表方法分別取個名字。并建議學生采用逐一列表法)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有序思維的能力,同時也體現出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從數據中發現蘊含的規律,培養學生靈活思維的能力。建議學生采用逐一列表法是為以后解答開放性問題做準備】

  五、靈活運用 鞏固方法

  1、今天我們通過畫圖和列表方法解決了“雞兔同籠”問題。

  我們的祖先早在1500多年前就已經用巧妙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數學著作《孫子算經》里就有記載。這些著作流傳海外,對其他國家也產生了較大影響。其中日本也進行了類似研究,不過日本稱之為“龜鶴問題” 。

  出示:龜和鶴共6只,龜的腿和鶴的腿共有18條,龜和鶴各有幾只?

  你認為“龜鶴問題”和 “雞兔同籠”有聯系嗎?

  用你剛才沒有嘗試過的方法解決

  2、設計意圖:

  1、使學生感受我國傳統的數學文化。

  2、 能找到二者之間內在聯系,培養學生解決類似“雞兔同籠”數學問題的能力。

  3、 使學生理解并掌握用“圖解法”和“ 列表法”這兩種基本方法,能夠嘗試體驗不同的解決問題的策略。

  【設計意圖:這兩題一道比一道有難度,讓孩子根據自己情況自主選擇】

  六、總結收獲 暢談體會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數學五年級教案12

  教學要求 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常用的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和名數的改寫。

  教學重點 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

  教學用具 投影儀和棱長是1分米的正方體模型,如教材第37頁的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填空:①長方體體積= ;②常用的體積單位有 、 、 ;③正方體體積= 。

  師:你知道每相鄰的兩個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嗎?今天我們就學習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板書課題)

  二、探索研究

  1.小組學習——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1)出示:1個棱長是1分米的正方體模型教具。

  提問:①當正方體的棱長是1分米時,它的體積是多少?②當正方體的棱長是10厘米時,它的.體積是多少?③而1分米是多少厘米?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

  小組合作填表:

  正方體 棱長 1分米 = 10厘米

  體積 1立方分米 = 1000立方厘米

  小組匯報結論: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同理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用填空的形式:

  從上面可以看出,相鄰兩個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 。

  (2).將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加以比較(投影顯示第38頁的表)

  先讓學生填后并比較這三類單位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3)學習體積單位名數的改寫。

  先思考:

  (1)怎樣把高一級的體積單位的名數改寫成低一級的體積單位的名數?

  (2)怎樣把低一級的體積單位的名數改寫成高一級的體積單位的名數?

  出示例3,并寫成如下形式:

  8立方米=( )立方分米 0.54立方米=( )立方分米

  出示例4,并寫成如下形式:

  34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96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學生獨立思考,再小組討論自己是怎樣想和做的。

  出示例5。(投影顯示)

  放手讓學生獨立審題并解答,再針對出現的問題重點講解。

  解法一:

  2.2×1.5×0.01=0.033(立方米)

  0.033立方米=33立方分米

  解法二:

  2.2米=22分米 1.5米=15分米 0.01米=0.1分米

  22×15×0.1=33(立方分米)

  三、課堂實踐

  將練習八的第1、2題填在書上,老師進行個別輔導后訂正。

  四、課堂。學生今天學習的內容。

  五、課后作業

  練習八的3、4、5題。

數學五年級教案13

  復習內容:

  教材練習十相關題目。

  復習目標:

  1.使學生熟練掌握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提高計算能力。

  2.經歷用小數除法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策略。

  3.使學生了解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教學重點:

  靈活運用小數除法來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明白解決思路和算理。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

  一、知識梳理

  師提問1:你是怎么進行小數除法計算的?

  提問2:我們學習了哪些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提問3:舉一個例子,表示循環小數。

  學生思考,指名回答,適時指名補充。

  小結: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和除數是整數的除法相似,只需要將除數中的小數轉化成整數再除。“四舍五入”“進一法”“去尾法”都是我們學習過的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在實際生活中,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來解決問題。10÷3=3.3333…,商就是循環小數,不斷重復出現的數字就是循環節。

  二、針對練習

  1.完成教材練習十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學生匯報計算結果。

  2.完成教材練習十第3題。

  學生獨立計算,指名學生投影展示計算結果,集體交流訂正。

  3.完成教材練習十第4題。

  先由學生獨立計算,指名匯報,教師結出規范解答:

  9.7+2=11.7(分)

  11.7÷1.5=7.8(分)

  綜合:(9.7+2)÷1.5=7.8(分)

  三、鞏固練習

  1.下面的說法對嗎?

  (1)16.666是循環小數。()

  (2)無限小數比有限小數大。()

  (3)循環小數一定是無限小數,所以無限小數也一定是循環小數。()

  (4)0.789789…用循環小數的簡便記法是0.789。()

  獨立完成,指名回答并說說判斷理由。

  2.比一比,哪種小食品最便宜:

  巧克力蛋卷:

  2千克12.5元

  奶油小餅干:

  3千克16.9元

  五香蠶豆:

  0.5千克2.51元

  草莓布丁:

  4千克20.45元

  先獨立思考并解答,再指名匯報,并說說自己的想法。

  3.完成教材練習十第7題。

  (1)學生獨立思考,根據題中信息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并解答。

  (2)投影展示典型案例,并指名說說自己的'想法。

  (3)師生共同訂正。

  四、拓展延伸

  1.食堂買來7桶同樣的油,如果從每桶油中各取出30.4kg,則剩下的油剛好相當于原來3桶油的質量。原來每桶油重多少千克?

  30.4×7÷(7-3)=53.2(kg)

  2.近似值是3.30的三位小數中,最大的是幾?最小的是幾?

  最大:3.304

  最小:3.295

  五、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練習,你又有哪些新的收獲?你還有哪些問題?和大家說一說吧。

  六、作業布置

  教材練習十第1、5、6題。

  學生回憶,在頭腦中迅速整理本單元所學的知識,通過思考和表達,加深對知識的印象和理解。

  練習中,要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獨立完成和自主交流相結合,不必擔心出現問題,出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是最好的學習過程。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學生的練習情況良好,掌握了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計算正確率較高,并能比較靈活地應用小數除法解決實際問題。

  不足之處:有個別學生對于概念性的問題理解不深刻。

  教學建議:注重個別輔導,爭取個別學生在計算方面有所提高。

數學五年級教案14

  教學要求

  進一步深化對有關概念、法則、規律性知識的理解,提高計算能力和獨立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教具

  口算卡。

  教學步驟

  一、基礎訓練

  口算練習。教材第143-147頁口算練習第(一)、(二)、(三)、(四)。

  二、復習指導

  1.揭示課題:綜合練習(板書)

  2.指導練習。

  教材第142頁練習三十四。

  第26題(用不同的思路解應用題)。

  第26題有兩種解法:一是先求出原來做1800套制服的布有多少米,再求現在可以做多少套。二是現在做1800套可節省多少布,省下的布現在還能做多少套,再加上1800套就是現在可以做多少套。

  (板書)解法一:3.8×1800÷(3.8-0.2)=1900(套)

  解法二:0.2×1800÷(3.8一0.2)十1800=1900(套)

  第27題。

  第27題思路如下:實際提前5天完成,原計劃這5天要修的可以看成平均分到以前(20-5)天中去修,所以45×(20一5)就是原計劃5天要修的米數,45×(20-5)÷5=135米就是原計劃每天要修的米數。也可用方程解:設原計劃每天修X米,則20X一(20一5)(X十45)

  20X=15X十675(工作總量相等)

  5X=675

  X=135

  答:原計劃每天修135米。

  三、練習

  教材第141、142頁練習三十四第24~26題。

  作業輔導

  教材第141、142頁練習三十四第20~23題,第27~29題。

  疑難輔導

  教材第142頁練習三十四。

  第28題先求出長方形的'面積,再求它的寬

  3平方分米×300=900平方分米

  注意統一單位:900平方分米=9平方米

  9÷4.5=2(米)

  最后一段可設長方形的寬為X米,按順向思考列方程:4.5X=9再求解。

  思考題:

  第(l)題,與第63頁思考題的思路一致,所不同的是要先求出隊伍的長:(346÷2-1)×0.5=86(米),再求從排頭的人上橋到排尾兩人離橋共需的時間是:(889+86)÷65=15分。

  第(2)題讓學生實際操作,擺一擺,答案是,這樣組成的能被2整除的有6個:12、32、42、14、24、34。

數學五年級教案15

  教學目標:

  1、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質一,并能較熟練地運用它解形如x+a=b的方程。

  2、能較為熟練地運用形如x+a=b的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義,會檢驗給出的未知數的值是不是某方程的解。

  4、培養學生規范書寫和自覺檢驗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1、 對等式的基本性質一的理解和運用。

  2、 掌握解形如x+a=b的方程的依據、步驟和書寫格式。

  3、 能較為熟練地運用形如x+a=b的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1、 掌握解形如x+a=b的方程的依據、步驟和書寫格式。

  2、 較為熟練地運用形如x+a=b的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教學時由復習方程的意義入手,在出示情境圖后提出問題,學生最先想到的是算術方法,此時引導:你能列方程解決這一問題嗎?在列出方程600+x=860

  后,怎樣求x呢?在學生渴望解決這一問題的內在需求的驅使下,展開合作探索活動。

  在教學等式的基本性質時,可利用實物演示,通過提問:怎樣變換,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以引導學生思考,啟發學生把兩組圖的內容歸納成一句話。這樣,及時引導學生超脫實例的具體性,實現必要的抽象概括。

  這時就可以讓學生自己思考、探索x的值的求法,然后在小組討論后匯報。學生在陳述自己的想法時,不僅要說出自己是怎樣推算的.,還要請學生說出這樣推算的理由。在這一過程中,要特別強調解方程的每一步得到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遞等式。

  教學中還要重視對學生書寫的要求,初學時,可要求學生等號對齊。方程兩邊同時減去一個數的計算過程,開始練習時也要求學生寫出來,待熟練之后再簡寫。無論是解方程還是檢驗,都要從一開始就強化書寫規范,以發揮首次感知先入為主的強勢效應,促進良好的書寫習慣的形成。

  最后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時,要強調:方程的解是一個數,而解方程是一個過程,幫助學生理解、區別這兩個概念。

  模式方法:觀察――實驗――討論――交流――概括結論

  作業設計:自主練習1-3題。

  討論要點

  1、 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天平,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討論、交流,幫助學生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質一。

  2、 教學時,要關注學生的算術思維向方程思維的轉變。

  3、 在檢驗的問題上,要注重引導學生由算術法的驗算向方程法的檢驗轉變。

  4、 教學時,要加大引領力度,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一要做好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的引領,進一步拓寬學生解決問題的渠道,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對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決問題的思路、步驟及格式的引領。

  活動總結

  本次教研活動,使老師們更加清楚地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較為準確地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設計較為實際的教學環節,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同時也為教師在教學中圍繞重點、突破難點指明了方向。

【數學五年級教案】相關文章:

五年級教案數學教案12-27

數學五年級分數教案12-23

小學數學五年級教案11-07

數學五年級上冊教案05-26

五年級數學的教案11-08

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01-19

數學五年級分數教案02-06

數學五年級分數教案12-23

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