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

時間:2023-01-25 11:39:31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薦】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薦】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1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第一單元長度單位第一課時:認識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學內容:

  課本1頁至第3頁例

  1、例2及相應的“做一做”題;練習一中的第1至第3題。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知道1厘米實際長度,初步學會用學生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2、在實際測量與交流,了解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初步體會測量單位的必要性。

  3、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能力及估測意識。

  4、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好奇心,初步培養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知道1厘米實際長度,初步學會用學生尺量物體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

  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教具準備:

  米尺、學生尺、長短兩枝不同的鉛筆、寬1厘米白紙條若干條、硬幣、回形針、棱長1厘米的正方形等。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教師出示兩枝長短明顯不同的鉛筆,然后提問:這兩枝鉛筆哪枝長些?哪枝短些?

  學生回答后教師說明:物體有長有短。

  教師再提問:誰能說一說我們的數學課本的短邊有多長?

  讓學生用帶來的學具分組進行操作,教師巡視。

  通過以上討論,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由于測量工具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如果我們要得到一個統一的結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課題,指出:今天我們來學習在量比較短的東西時,用“量米”做單位。

  二、新授

  1、教學例1 (1)認識米尺。

  教師出示米尺,告訴學生這是“米尺”,用來量物體長度的`尺子。請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尺子看一看,你發現了什么?學生觀察,匯報。教師介紹0刻度線

  尺子的左端從0刻度開始表示起點(這叫尺的0刻度)在尺子上找1厘米,還有哪段是1厘米,你發現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認識幾厘米

  師:我們知道1厘米有多長,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問:2個1厘米是幾厘米?4厘米里有幾個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嗎?2教學例2

  (1)教師在黑板上貼出一張紙條,估計一下大約有多長?想知道它的長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教師拿出放大的米尺,講講如何量紙條的長度。

  三、練習

  1、讓學生量一量課前準備好的紙條,并說一說自己是怎樣量的。

  2、完成課本練習一第1至3題。

  3、判斷下面的量法對嗎?說明理由。 (1)沒有對準0刻度的。 (2)不是從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斷了,看不刻0刻度線,怎么辦?

  四、總結

  我們今天學習了什么知識?學會了什么本領?先讓個別學生說,然后教師再小結。

  五、作業設計:

  1、填空

  (1)量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 )作單位。 (2)圖釘的長大約是( )厘米。

  2、量一量

  (1)你的鉛筆長( )厘米。 (2)數學課本長( )厘米。 (3)你的筆盒長( )厘米。教學反思: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2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蘇教版數學第七冊p90—91。

  教學目標:

  1、經歷與體驗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過程,學會用畫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數據,體會統計是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2、經歷試驗的具體過程,能對試驗可能發生的結果做出簡單判斷,并做出適當解釋,從中體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3、培養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意識,初步感受動手試驗是獲得科學結論一種有效方法,激發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發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活動認識一些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

  教學難點:

  理解任意摸一次球,紅球和黃球的機會是相等的。設計理念:課堂中重視學生學習能力和方法的培養,讓學生學習“猜測—驗證—結論”這一學習方法。教學中比較重視學生在參與、操作活動的過程中得出可能性相等的概念,促進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預測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一、故事導入,復習舊知1、教師講阿凡提的故事:阿凡提在地主巴依老爺家辛辛苦苦干了一年活,小氣的巴依不想付工資給阿凡提,于是想了個歪主意。對阿凡提說:“阿凡提,我這兒這兩張紙條讓你抽,分別寫著“付工資”和“不付工資”,如果你抽到哪一張,我們就按哪一張上寫的辦,你還是有一半機會的哦”。如果你是阿凡提,你會怎樣想?(引出“可能”)

  2、復習“一定”“可能。”

  (1)出示裝有3個紅球的袋子,提問:如果從中任意摸出一個球,摸球的結果怎樣?(一定摸出是紅球)

  (2)往口袋加入3個黃球,提問:如果從這樣的口袋中任意摸出一個球,摸球的結果怎樣?

  3、揭題:在我們生活中,有些事情一定會發生,有些事情不一定會發生,只能說具有可能性,今天,我們繼續研究可能性問題。(板書:可能性)學生說想法。(引出“可能”)學生回答。(一定摸出是紅球。可能摸出是紅球,可能摸出是黃球)二、活動體驗,感受過程1、摸球游戲

  2、小結并揭示學法

  1、摸球游戲

  (1)猜測出示透明袋子:袋子里加入3個黃球,提問:如果遮住眼睛從這個口袋中每次任意摸出一個球,摸出以后再把球放回口袋,一共摸40次,猜一猜,紅球和黃球可能各摸多少次?學生自由猜測。

  (2)驗證:這僅僅是我們的猜測,想知道自己猜測的對不對,我們可以怎么做?

  游戲規則:

  1、摸前先把袋中球攪一攪,然后轉過臉去從中任意摸一個,摸出后回頭看一看,給大家看自己摸到的是什么顏色的球,把球再放入口袋中,按這樣,大家輪流摸,一共40次。

  2、組長用畫“正”字的方法來記錄。

  3、摸完后,組長填寫統計表,其他同學負責校對。

  4、請各小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分工。

  怎樣用畫“正”的方法來記錄,誰來給我們介紹一下?教師在黑板演示一下。

  活動體驗:

  (3)歸納小組匯報統計結果,教師在實物展示臺上填寫。紅球黃球合計紅球黃球次數提問:統計的結果和我們的猜測差不多嗎?我們將各小組結果進行比較,你有什么發現?如果繼續摸下去,摸到紅球的次數和黃球的次數會怎樣?

  2、小結:說明從裝有3個紅球和3個黃球的袋子任意摸出一個球,摸到紅球和黃球的機會是相等的,也就是說可能性是相等的。

  提問:

  (1)我們是用什么方法來記錄摸球的結果的?你覺得用畫“正”字的方法好不好?

  (2)記錄之后我們又對數據作了怎樣的處理?可見我們用統計的方法來研究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3)通過試驗和統計得到什么結論?用的.是什么方法?小結:猜測————驗證————結論過渡:想不想用我們剛才的方法做第二個游戲?二、拋小正方體教師出示兩個面上都有1、2、3的小正方體。

  游戲規則:

  1、上拋小正方形,不宜太高,看落下時“1”“2”“3”朝上的次數,大家輪流拋,一共30次。

  2、組長派一人用畫“正”字的方法來記錄。

  3、拋完后,派一人填寫記錄表和統計表,其他同學負責校對。

  各組匯報,學生上臺填入數字提問:仔細觀察統計表,統計的結果和你估計的差不多嗎?你發現了什么?教師:在每個數字個數相同的情況下,拋的次數越多,數字123朝上的次數越接近。這三種情況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學生自由猜測。教師把學生的猜想板書出來)學生回答(摸一摸驗證)

  活動體驗:

  學生分組試驗,填寫統計表,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3

  一、說教材:

  本課內容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0~74頁。

  教材簡析:《面積》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被安排在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這一單元具體包括:面積和面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四部分。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學好本課,不僅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更是小學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知識。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在編寫上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教材按照先認識面積(包括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封閉圖形的大小),然后歸納面積的概念,再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包含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為什么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及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說前測:

  關于面積和面積單位學生知道些什么呢?對三年級兩個班學生的前測結果統計表明:

  關于面積,87%的學生通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一詞,13%的學生表示從未聽說;15%的學生對“面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56%的學生認為“面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29%的學生表示說不清楚。

  關于面積單位,69%的學生表示通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單位一詞”,31%的學生表示從未聽說;10%的學生對面積單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47%的學生認為面積單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43%的學生表示說不清楚。

  據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1)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則。

  (3)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動中獲得關于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4)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并建立正確的表象。

  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四、說教學準備:

  (1)教具:多媒體課件;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4

  教學內容:

  教材第8頁例4、例5,“練一練”和練習二第1、2題。

  教學目標:

  1、經歷初步認識“倍”的過程,聯系實際問題初步理解“倍”的含義,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幾個幾”和“倍”的聯系。

  2、在認識“倍”的教學活動中發展數學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建立“倍”的概念

  教學準備:

  圓片數個,例5花圖、線段圖等。

  教學過程:

  一、動手操作,導入新課

  1、根據老師的要求擺圓片。

  (1)第一行擺3個圓片,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擺4個,第二行擺幾個圓片?

  (2)第一行擺3個圓片,第二行要擺2個3,第二行擺幾個圓片?

  (3)第一行擺3個圓片,第二行擺的圓片個數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擺幾個圓片?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1、老師演示:第一行圓片擺了3個,第二行擺跟它同樣多的3個,這時第二行的個數就是第一行圓片的1倍。請你也來擺一擺:第二行的個數是第一行的1倍。

  2、學生動手操作,老師巡視指導,要求學生邊擺邊想:1倍該怎么擺?

  3、題目要求我們第二行的個數是第一行的2倍,請你想一想接下去該怎么擺?(學生動手操作后)誰來說一說第二行圓片擺了()個()。

  4、完整地說一說:第一行圓片有3個,第二行圓片的個數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擺了2個3。

  5、如果老師要求你們第二行圓片的個數是第一行的4倍,又該怎樣擺呢?如果是6倍呢?1倍呢?(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擺圓片,并完整地復述:第一行圓片有3個,第二行圓片的個數是第一行的()倍,第二行擺了()個()。

  6、鞏固練習:

  (1)第二行圓片的個數是第一行的4倍,

  第二行擺()個(),第二行一共有()個圓片。

  (學生先獨立擺一擺,再說一說。)

  (2)第二行圓片的個數是第一行的2倍。

  第二行擺()個(),第二行一共有()個圓片。

  (學生獨立操作,并能完整地說一說。)

  (3)第二行圓片的個數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擺了()個()。

  (4)第二行圓片的個數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擺了()個()。

  三、教學例4、例5

  1、教學例5

  (1)直接出示例5。

  (2)誰來說一說:菊花的朵數是月季花的()倍。你是怎樣想的?引導學生完整地說一說:月季花有2朵,菊花有3個2朵,菊花的朵數是月季花的3倍,菊花一共有6朵。

  (3)學生獨立完成練一練第1、2、3題。

  2、教學例4

  (1)出示例4。

  (2)花帶子的長是灰帶子的幾倍,你是怎樣想的?

  (3)談話:如果我們把灰帶子的長看作1份,花帶子的長就是這樣的4份,(老師邊講邊將花帶子與灰帶子進行比較)花帶子的長是灰帶子的4倍。

  (4)在花帶子的后面再添上一段,現在花帶子的長有這樣的幾份,那么花帶子的長是灰帶子的幾倍呢?再添上2段呢?

  (5)在灰帶子的后面加上一段。

  我們把現在灰帶子的'長看作1份,那么花帶子的長就有這樣的幾份?現在花帶子的長是灰帶子的幾倍?你是怎樣想的.?

  (6)我們把現在灰帶子的長看作是1份,那么花帶子的長就有這樣的幾份?花帶子的長是灰帶子的幾倍?你又是怎樣想的?

  四、應用拓展

  1、白皮球

  花皮球

  花皮球的個數是白皮球的()倍。

  2、學生獨立思考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3、談話:老師要求花皮球的個數是白皮球的2倍,你有什么辦法?(可以拿去花皮球的2段,也可以給白皮球加上一段)

  4、請你也來設計一道類似的題目,同桌一個人出題,另一人根據同桌的意思畫一畫,擺一擺,再說一說。

  五、總結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你學到了什么新的本領?跟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余的三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

  德育滲透:

  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教學方法:

  實踐體會

  學習方法:

  合作交流

  教具準備:

  東、南、西、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創造情景讓學生說說“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轉”。復習和感受方位。

  2、組織學生活動: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師:“誰認得東、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樣認識的?”

  4、出示課題:東西南北

  二、新知:

  1、早晨,太陽從哪邊升起?引出東。

  2、指一指哪邊是東?教室的東邊有什么?(黑板)

  3、東和西是相對的,那西邊是哪邊呢?教室的西邊有什么?

  4、組織全班活動,起立,指一指東和西。指左邊練習表達:這邊是北。指右邊:這邊是南。練習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說一說?

  5、完成書本填空和做一做:

  出示例1掛圖:

  圖書館在操場的東面,體育館在操場的( )面。教學樓在操場的( )面,大門在操場的( )面。

  完成“做一做”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2題

  先觀察,你從對話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確定了兩個方向:北和西)

  你能說說哪邊是東、哪邊是南嗎?說說房間是怎樣布置的?東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戲”。

  3、小組討論:你怎樣記住我們學校的東西南北方向?各個方向各有什么?

  4、小組討論:你怎樣記住我們許昌市的東西南北方向?

  5、背兒歌:早晨起床面向太陽,前邊是東后邊是西,左邊是北右邊是南。

  四、小結。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6

  一、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三年紀上冊,P49上的內容。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聯系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認識表內除法豎式的含義。

  2、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余數”現象,體驗生活中的數學氣息,初步感知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

  3、借助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開展學習,激發學習興趣和熱情,體驗數學學習的價值。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表內除法豎式的含義

  2、教學難點:正確計算表內除法豎式。

  四、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小組合作探究

  五、教學準備:

  主題圖、情境圖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談話導入:數學王國里的小精靈聰聰和明明同我們一塊兒學習數學知識已經有兩年多了。今天,他們又要帶我們去哪兒呢?請同學們跟著去看看吧!(出示第49頁主題圖的掛圖)原來希望小學的同學們正在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場面真是熱鬧非凡啊!認真觀察,說說從圖上你看到了些什么?

  2、學生充分自由地說。

  (二)解決問題,學習新知

  1、分小組解決主題圖中的數學問題。

  (1)觀察主題圖,解決數學問題

  剛才同學們都觀察得非常仔細,說得也很具體。現在我們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選一個自己最感興趣的`情境場面。根據這個場面來提出一個用除法解決的數學問題,并把它解答出來。

  (2)小組活動。

  (3)分小組匯報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2、教學例1

  (1)創設故事情境,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3)15盆花每組擺5盆,可以擺幾組?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15÷5=3(組)

  (4)學習表內除法豎式。

  ①除法算式除了15÷5=3這種橫式的表示方式,還可以用豎式表示。

  ②學生嘗試用豎式計算。

  ③讓學生聯系橫式認識豎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④請學生匯報,教師板書。

  3……商要對著被除數的個位

  除數……515……被除數

  15……5和3的乘積

  ⑤想想:上面的15和下面的15是同一個意義嗎?

  ⑥讓學生快速記憶各部分名稱。

  3、鞏固練習

  (1)請用豎式計算下面各題

  27÷336÷425÷5

  (2)我會算

  你會寫、會算哪些豎式?在本子上愿意寫幾道就寫幾道,同桌相互檢查。

  (三)聯系實際,初步感知

  1、操作探究“籃球比賽”情境中的數學問題。

  “籃球比賽”中有21個同學,5人分成一組,可以分成幾組?同學們可以用小棒擺一擺,看看可以正好分完嗎?

  2、初步感知“有余數的除法”

  21個同學,5人分成一組,可以分成4組后,分不完了,還剩1人。這種現象就是本單元我們學習的內容——《有余數的除法》。

  3、你能說說在生活中遇到的這種現象嗎?

  (四)課堂小結,深化提高

  談一談這節課你的收獲有哪些呢?

  七、板書設計:

  除法的意義

  3……商要對著被除數的個位

  除數……515……被除數

  15……5和3的乘積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3、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

  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理解平均數

  1、師出示一杯水,告訴學生這一大杯水大約600克,而后把這杯水分別到入4個杯子中(每個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們能求出這4個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嗎?

  學生動手解決,并交流解決的`方法。

  2、引入“平均數”

  二、學習計算平均數

  1、出示情景圖:說說老師和同學們在干什么?

  2、出示統計圖:引導學生收集信息。

  3、引導學生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利用這個統計圖,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問題:生活中,大家分頭收集了許多礦泉水瓶,大家是怎樣集中過來的?如果沒有這個統計圖,只是每個人匯報自己收集了幾個?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這個小組平均每個人收集了多少個?

  5、小組討論解決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說說13個就是平均數,那是不是說他們每個人都是收集13個呢?理解平均數是個虛的數。教師帶領學生共同理解平均數的計算過程以及其中蘊涵的意義。

  6、小結

  師:同學們,電視上比賽評分時,為何要去掉一分,去掉一最低分?你能說說理由嗎?

  引起了學生的激烈討論。學生通過討論解決實際問題,對平均數的理解又上升到一個高度,明白平均數不是一個實在的數,去掉分和最低分是為了讓最后得分不會偏離平均分太遠。

  三、鞏固訓練

  另外一個環保小組也收集了許多礦泉水瓶,小軍收集15個,小偉收集16個,小朋收集12個,小新收集了13個,這個小組平均每個人收集了幾個?

  四、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8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分析圖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數都得0”的計算方法。

  2.理解商中間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商中間、末尾有0的除法。

  3. 能主動思考、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

  教學重點

  理解商中間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能熟練正確計算商中間、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學過程

  一、 引入

  1、口算:

  28÷2 240÷8 36÷3 84÷7= 32-0 48+0

  0×12 42×0 0+25 29+0 9×0 14×0

  1、 不計算,說出下面各題的商。

  292÷2 358÷6 2147÷7 605÷5 488÷4

  二、新授

  1、出示28頁主題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敘述四幅畫的內容。

  2.嵌入數學問題:(1)4個西瓜,師徒4人,平均每人吃幾個?生:4÷4=1

  (2)當豬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還能分到西瓜嗎?引導學生想到:三人一個西瓜業沒分到,怎樣用算是表示呢?這時可以通過故事情境寫出:0÷3=0,并深刻領會其中的含意。

  (3)設置另一情境:當零為除數時的結果又是怎么樣的呢?

  由于這個內容不是小學時學到的,但為了讓學生有個認識,所以可以略帶一些,當0作為除數時,是沒有意義的。

  三、做一做

  0÷2 0÷4 0÷5 0÷102384393 0÷0

  四.出示例6。

  1、問:怎樣列式?怎樣計算?結果是多少?

  2、同學會用豎式計算嗎?學生說說,教師板書。

  3、指板演題,問為什么十位上要寫0?

  4、你有什么看法?學生討論后,教師把省去的這步去掉。

  小結:這題是怎樣計算的?

  5. 試一試。

  505÷5 6018÷6 6015÷3

  指第3題問:為什么6015÷3上的中間會有兩個0?強調簡便寫法。

  6. 出示計算 420÷3

  學生說,教師板書。問:商末尾這個0能省略嗎?為什么?強調簡便寫法。

  小結:今天我們學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數學網特地為大家整理了商中間有0和末尾有0的除法,希望能幫助廣大小學生朋友們提高數學成績和數學思維能力,同時祝大家學業進步!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9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收集和欣賞各類徽標,體會對稱與不對稱的區別,進一步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點。

  2、通過設計徽標的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審美意識。

  3、在設計徽標的活動中活動積極的情感體驗,體會數學與藝術、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

  4、在欣賞圖形運動所創造出的美麗圖案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對稱、平移和旋轉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數學的美,體會數學的價值

  二、教學重點:

  運用對稱、平移、旋轉規律發揮想象,設計出有創意的作品。

  三、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以及形象思維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激趣引入。

  1、聯系生活,欣賞生活中的美麗圖案。小小設計師

  談話:同學們,老師在課前收集了一些美麗的圖片,請同學們一起欣賞。請看大屏幕。(課件出示一組精美的圖案)這些圖片好看嗎?請同學們想一想,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見過這樣的圖案?學生自由回答。

  2、激趣引入在我們生活當中有許多這樣的圖案,你們說,這樣的圖案設計起來容易嗎?不過,通過今天的學習,相信同學們會改變你的想法。(設計意圖:把生活中有規律的圖案以多媒體的形式動態展現,讓學生感受到親切自然,激發了學生對生活美的產生,引發學生學的主動性、積極性和探索學習的興趣。)

  (二)從圖案到圖形,認識圖形的變換

  1、從給定的圖案中找到基本圖形同學們請看大屏幕,(課件出示插圖)這個圖案,可以看成幾個部分的組合?每個部分的圖形形狀一樣嗎?師:這4個部分的形狀一樣嗎?(形狀一樣,方向不一樣)指其中一個問:它叫什么圖形?(基本圖形)在你們的桌子上還有其他三個圖形,你們能不能也像這個圖型一樣,找出它的基本圖形?(課件出示72頁四幅插圖)師:找到了嗎?哪個同學愿意上臺給大家指一指,圈一圈

  2、動手操作,體驗圖形的運動

  師:同學們都找到了它們的基本圖形,還知道了這些圖形都發生了運動。這些基本圖形到底發生了怎樣的運動呢?下面就請兩個同學一組探討一下,這些圖形到底發生了怎樣的運動?(師貼出四幅基本圖形)

  師:研究清楚了嗎?誰愿意上來說說發生了怎樣的運動,才變成了這些圖形。指名到黑板上說一說基本圖形怎樣運動才得到一幅美麗的圖案。(第一、二幅)同時板書:平移、軸對稱、旋轉

  師:剛才同學們發現同樣一個圖形可以用不同的運動方式得到,看來不同的運動方式也可以得到同樣的一幅美麗的圖案。同學們想不想看看這兩幅圖是怎樣的運動方式?請看大屏幕。(課件演示第一、二幅圖的運動方式時)師:最后的這兩幅圖型誰可以一次性地把它們運動方式說一說?

  (三)獨立操作,感受一個圖形的變換

  師:同學們通過仔細觀察發現了這幾個圖形的運動方式,它們都是通過那個圖形在運動?(基本圖形)下面請你從桌上的四幅圖中拿出一個基本圖形,把它放在前面看一看,它復雜嗎?(不復雜,很簡單),老師手中的這個基本圖形它只有一筆,這么一個簡簡單單的圖形,通過運動,就得到了這么美麗的圖案,看來簡約也能創造美,你們想不想用這個簡單的圖片自己來設計一個美麗的圖案?(課件演示一組圖片制作過程)

  師:請同學們選取自己的圖片素材,運用學過的圖形運動方式,設計出與老師不同,自己喜歡的圖案。注意,在設計的同時,要思考你的基本圖形發生了怎樣的運動。開始。師:誰手中有這樣素材的作品也拿來與大家分享一下。(分別展示4個基本圖形呈現的作品。展示的同時,說出所設計的圖形的運動方式。)

  師:你們覺得哪幅圖形運用了旋轉的運動方式?還可以看做哪種運動方式?不同的運動方式也可以得到同一個美麗的.圖案。你們覺得他的圖案像什么?

  師:一個如此簡單的圖形,在同學們的精心設計下,變成了一幅幅美麗的圖案,你們真是了不起!小黃狗把你們的作品送去了織布廠,可是織布廠的工人覺得你們的圖案太小了,我們的布很大啊!接下來怎么辦啊?誰來說說?(可以用基本圖形平移)課件出示圖樣。

  問:我們可以用哪個圖形平移?(大的正方形圖片)怎么平移?師:剛才都誰是這么拼的?接下來我們就現場拼一拼。

  師:之前我們是把基本圖形拿來運動,現在我們是把整個圖形運動,這也就是說,我們把這么一個整個圖案看做了基本圖形進行平移,為什么這樣做?(這樣做比較方便)現在我們有了這樣一個基本圖形,(指大的)接下來我們該怎么做?可是我要的布比這大得多怎么辦?(可以把整塊布進行平移或旋轉)(設計意圖:在老師的引導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在動手實踐、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很好地突出難點。)

  (四)自主設計,嘗試設計

  師:老師只教了你們把基本圖形進行運動,你們卻能舉一反三,這是一個很好地學習方法。剛才是老師給你們提供了基本圖形,你們想不想通過自己的雙手來創造設計一個美麗的圖案呢?課前那些美麗的圖案是怎么設計出來的呢?(課件演示制作過程。)師:先做出基本圖形,接下來再做基本圖形的運動。再看一組圖片(課件展示)師:老師給你們每個同學都發了四張中間有復寫紙的紙,你們可以把你們喜歡的圖案畫在上面,然后把畫好的圖案拼在大的正方形紙上。開始吧!(師行間巡視指導)師:如果完成了,可以涂上顏色,同座互相交流一下,告訴他你的作品是怎樣運動出來的。(設計意圖:這個活動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鞏固了新知識,同時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這里是把美術學科與數學學科的整合,通過同學們動手畫圖,培養學生對設計產生的濃厚興趣,進一步感受數學的無處不在。從而創造美。)

  (五)回顧反思

  師:同學們都可以運用不同的運動方式制作出不同的圖案,你們真是了不起。是我們生活中的小小設計師。板書課題:小小設計師。今天這節課就要接近尾聲了,這節課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誰來說一說?老師用一首小詩來總結圖形的變換,請大家一起讀一讀。(課件出示)圖形變換真奇妙,簡簡單單換新貌。學習數學練本領,美化生活樂淘淘。師:只要利用我們聰明的智慧,勤勞的雙手,一定能創造出生活中更美麗的圖案!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10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39-41頁,完成"想想做做"

  教學目標:

  1、知道稱較輕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單位,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觀念。

  2、知道比較物品的輕重,可以眼睛觀察,用手掂、用秤稱,了解使用天平的方法。

  3、能大致估測輕物品的重量,會進行重量的簡單計算。

  4、初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認識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觀念。

  教具準備:

  多媒體軟件、天平、(大豆、圖釘、2分幣、橡皮等實物每組一份)

  教學過程:

  課前學生表演唱《小熊請客》。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小朋友唱得真好,瞧,把小熊吸引來了,(屏幕顯示小熊)。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你看,它的好朋友小貓、小狗帶著禮物來了(屏幕顯示小貓、小狗)。咦,它們怎么吵起來了。〔錄音:

  "我的蝦條比你的'奇多'重。""我的''奇多'比你的蝦條重。"〕它們誰也不讓誰。這時,電腦博士來了,(屏幕顯示電腦博士)〔錄音:別吵別吵,我們邀請小朋友一起去游覽數學宮,小朋友,你們愿意去嗎?〕

  電腦博士在數學宮中設了三個關,要小朋友闖關,比比哪組最先闖過去?

  二、逐層探究,學習新知

  第一層次,比較物品的輕重,讓學生初步了解比較物品輕重的方法。

  1、看看說說

  (1)用眼睛觀察:兩塊大小不同的橡皮,說說哪塊重?

  紅藍兩盒橡皮泥,說說哪盒重?

  學生討論,小組交流。

  (2)教師指出:我們不知道盒里裝多少橡皮泥,因此光用眼睛觀察,比不出它們的輕重,那么,誰能想出一個好辦法呢?

  2、掂掂說說

  (1)用手掂一掂:紅藍兩盒橡皮泥,說說哪盒重?

  一粒阿爾卑斯糖和2個2分幣,說說哪個重?

  學生討論,小組交流。

  (2)教師提問:到底誰重?誰再能想出一個好辦法呢?

  (3)學生討論回答后,再聽聽電腦博士的話〔錄音:比較物品的輕重,不能光用手掂,應用秤稱一稱。〕

  3、稱稱說說

  (1)認識天平。屏幕顯示天平,并依次閃爍各部分及其名稱。

  (2)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左盤一般放要稱的,右盤一般放砝碼。當指針在標尺中間,天平兩端平衡,兩邊重量相等;指針偏向左端,說明左邊重;指針偏向右端,說明右邊重。

  (3)比較物品的輕重。

  學生跟著屏幕操作,左盤放一粒糖,右盤放2個2分幣。觀察指針說說誰重?

  (4)設疑:右盤放幾個2分幣,能使天平平衡?

  學生嘗試操作,根據回答屏幕顯示:1粒糖=3個2分幣重

  (5)小結過渡:利用天平,不但可以比較物品的輕重,還可以稱物品的重量,稱較輕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單位。

  板書:

  "克"教師領讀,學生跟讀兩遍。

  第二層次:認識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觀念。

  (1)1克有多重呢?(出示2分幣)1個2分幣約重1克,老師放在手上掂一掂,大家也拿一個放在手上掂一掂。

  (2)剛才我們稱出一粒糖大約等于3個2分幣重,那么大約重幾克?(3克)

  學生輪流掂一掂糖。

  (3)下面我們就把1個2分幣當作一克的砝碼,來稱稱物品的重量。(學生分組操作)

  A、稱1克大豆 操作要求;右盤放1個2分幣,左盤放幾粒大豆使天平平衡?2粒大豆大約重幾克?讀一讀,小組輪流掂一掂。

  B、稱15個圖釘 學生操作:15個圖釘大約重幾克?

  小組匯報后,教師指出:圖釘有大有小,因此,15個圖釘有的大約重7克,有的約重8克,書上告訴我們15個圖釘大約重10克,這些都對。

  小組輪流掂一掂。

  C、稱1支粉筆、1把小刀

  學生操作后交流,讀一讀,再輪流掂一掂。

  D、讀一讀,下面物品大約重幾克。(屏幕顯示:1本數學教科書大約重174克,1瓶墨水大約重156克)

  學生讀后,師指出:如果還用2分幣代替砝碼稱,要放174個或156個2分幣,多麻煩,現在應用砝碼來稱(出示砝碼)

  學生輪流掂一掂數學書、墨水瓶

  (4)完成

  40頁的試一試

  游戲:猜一猜。采用拍讀形式,讓學生掂一掂乒乓球、果凍、旺旺煎豆,估測大約重幾克,哪組最接近實際重量,獎品就歸哪組。

  三、鞏固練習,促進提高

  1、完成41頁想想做做1、2、3兩題.(第二關)

  2、思考題(第三關):屏幕重現動畫,比比是小貓的蝦條重,還是小狗的"奇多"重?你能想出幾種方法?

  學生交流后,引導學生讀包裝袋上標的重量,板書:"g",并說明它也表示克。

  3、指導實際應用:學生讀牙膏、肥皂等物品包裝上標的重量,并掂一掂。

  4、課外作業:放學后,跟爸爸媽媽到超市去了解各物品的重量。

  四、全文總結,再揭情思

  (屏幕再現電腦博士〔錄音:小朋友,你們好,今天你們學行可認真了。你們在數學宮闖過了一道道難關,認識了克,學會了比較物品的輕重,但這只是一些初步的知識,還有許多的知識等著你們去探索。小朋友,再見!〕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計算一日以內經過的時間。

  2、能夠認識時間與時刻的區別。

  教學重點

  區別時間與時刻。

  教學難點

  計算一日以內經過的時間。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1、口答。

  (1)平年全年有多少天?1天有多少時?

  (2)17時是下午幾時?22時40分是晚上幾時幾分?

  2、用24時計時法表示下面的時刻。

  晚上11時是()時中午12時是()時

  上午8時是()時下午3時是()時

  二、探究新知

  1、創設談話情景。

  (1)了解學生外出旅游所乘坐的交通工具。

  (2)出示一張火車票和汽車票。

  (3)觀察車票上的時間,你發現了什么?

  2、學習教材第84頁例3.

  (1)觀察情景,你能知道哪些信息?你還想了解哪些信息?

  (2)說明:火車9:00出發,下午6點到達奶奶家。

  (3)提問:你能回答中途經過多長時間嗎?

  教師:怎樣來計算經過的`時間呢?

  探究方法。

  (1)直接在鐘表上數一數。

  用鐘表來表示兩個時間。

  通過說一說,可以知道坐火車到奶奶家要用9小時。

  (2)用計算的方法。

  教師:這兩個時間的表示方法不同,能直接計算嗎?

  引導學生回答。表示方法不同,不能直接計算,要把時間都轉化成24時計時法。

  將下午6點轉化成24時計時法,即18時,用到達時刻減去開車時刻就是所經過的時間。

  18-9=9(小時)

  三、課堂作業新設計

  1、教材第85頁練習十八的第3題。

  (1)讀題,理解題意。

  (2)提問:題中給我們的是什么計時法?

  (3)集體交流解題思路。

  (4)教師鼓勵不同的解題思路。

  2、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數。

  (1)陽陽晚上9時睡覺,第二天早上6時起床,她一共睡了()小時。

  (2)課外小組14:30開始活動,經過1小時20分結束,結束時間是()時()分。

  3、觀察下表,計算出火車運行的時間并填在表中。

  車次始發站開點終點站到點運行時間

  711北京10:22沈陽北當天19:29

  721北京18:00上海第二天8:00

  T42西安17:48北京第二天7:23

  4、一場排球賽,從19時30分開始,進行了155分鐘。比賽什么時候結束?

  (1)讀題,理解題意。

  (2)分析數量關系。

  (3)提問:怎樣看著155分鐘?(要先把經過時間155分鐘改寫成2時35分)

  (4)學生獨立解答。

  四、思維訓練

  教材第85頁練習十八的第4題。

  (1)課件演示,出示春風飯館的營業時間。

  (2)提問:營業牌上用的是什么計時法?

  (3)小組交流解題策略。

  (4)集體交流,課件演示。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12

  一、教材分析:本單元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1)它是在二年級的表內乘、除法及三年級的一位數乘多位數、除法豎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2)它為學生掌握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學習除數是多位數的除法奠定了扎實的知識和思維基礎。

  學生學習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也是按照“先口算──再估算──再筆算”的順序進行編排的。因此,本單元分兩個小節:先學口算除法(含估算),再學筆算除法(也含估算)。這樣編排,和三年級上學期“多位數乘一位數”的結構是一致的,體現本套教材在邏輯結構上的一種對稱美,易于廣大師生從橫向上把握乘除法之間的聯系,以及學習方法上的遷移。

  二、單元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口算一位數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數,一位數除幾百幾十(或幾千幾百)。

  2.使學生經歷一位數除多位數的筆算過程,掌握一般的筆算方法,會用乘法驗算除法。

  3.使學生能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除法估算,會表達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習慣。

  4.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13

  一、教學目標:

  1、理解三位數加三位數的算理,掌握計算方法,能夠正確筆算三位數加三位數連續進位的加法題。

  2、能根據實際,選取合理的方法正確、靈活地計算三位數加三位數。

  3、理解驗算的意義,會正確進行三位數加法的驗算,初步養成檢查與驗算的習慣。

  4、經歷用萬以內的加法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教學重點:

  掌握三位數加三位數的連續進位加法的`計算法則,會正確的進行筆算和驗算

  三、教學難點:

  正確筆算三位數加三位數的連續進位加法題;能結合實際選取合理的方法計算三位數加三位數。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筆算346+93

  657+329

  筆算加法時應注意什么?

  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數相加滿十,向前一位進1。

  (二)新課導入。

  1、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去過濕地嗎?

  出示圖片,介紹濕地情況。再出示信息:某濕地有野生植物445種,野生動物298種。

  師:根據這兩條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信息呢?

  2、交流問題。

  學生交流,教師出示相應問題。

  預設1:該濕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動物共有多少種?

  預設2:該濕地的野生植物比野生動物多多少種?

  預設3:該濕地的野生植物比野生動物少多少種?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先來研究第一個問題。

  (三)新課展開

  1、探究計算方法。

  (1)完整出示例3。

  某濕地有野生植物445種,野生動物298種。該濕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動物共有多少種?

  師:這道題,同學們想用什么方法計算?

  板書算式:445+298

  (2)估算結果并交流。

  師:這道題的結果大概是什么?同學們能估算嗎?

  (3)嘗試計算并交流。

  師:這道題到底等于多少?同學們能自己想辦法計算出來嗎?請大家試一試。

  全班交流方法:

  列豎式計算。

  (4)與估算結果相比較。

  2、探究驗算方法。

  (1)自主探索驗算方法。

  師:這道題算的對不對?同學們會驗算嗎?

  (2)交流方法。

  預設1:再重新用原來的豎式計算一遍,看看答案是否相同。

  預設2:可以交換445、298的位置,再算一遍。

  預設3:利用原來的豎式,把相同數位上的數從下往上再加一遍。

  (3)歸納驗算方法。

  師:大家想出這么多的驗算方法,你們真棒!今后大家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驗算,可要養成及時驗算的好習慣哦。

  3、練一練。

  我是小醫生,把錯誤的改正過來。

  163+979

  395+475

  4、小結提煉筆算方法。

  問題1、今天我們做的加法題有什么共同點?

  連續進位

  問題2、我們是按怎樣的方法算出得數的呢?

  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哪一位上相加滿十就要向前一位進1

  問題3、為了保證計算正確,你有什么要特別提醒大家注意的嗎?

  相同數位要對齊,從個位開始加起,進位的小數字不能漏寫,做完以后要及時驗算。

  (四)練習拓展。

  先想一想是否有進位,再計算并驗算。

  67+93

  165+78

  409+394

  總結回顧

  回顧本節課收獲。

  回顧新課導入時,學生提出的問題,請有興趣的同學課后研究一下,下一節課繼續研究。

  作業布置

  第38頁做一做,4題。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1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熟練掌握千米和米兩個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學會千米和米之間的換算.

  2.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計算能力.

  3.通過小組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千米和米兩個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學會千米和米之間的換算.

  教學難點

  熟練地進行千米和米兩個長度單位間地換算.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思,溝通舊知.

  出示:

  指名摘花瓣,復習學過的.長度單位和進率.

  教師依次點擊鼠標出示: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

  做合格的小小列車員.(開火車回答出每節車廂上的題目,其余學生判斷,正確就發出火車鳴叫的聲音“嗚——”)

  8米=分米→50分米=米→9分米=厘米→60厘米=分米

  3厘米=毫米←2米=厘米←100厘米=米←1千米=米

  二、探索新知.

  1.學習例1

  (1)出示:3千米=米6千米=米(任選1題試做)

  (2)自主探索,匯報交流.

  提問:括號里應填什么?你是怎樣想的?

  學生先獨立探索,再小組討論、匯報.

  說明:如3千米=米,因為1千米=1000米,3千米里面有3個1千米,就是3個1000米,1000×3=3000(米),所以3千米=(3000)米.

  想6千米=米,方法同上.

  (3)歸納總結、概括算法.

  提問:通過剛才的討論,你發現了什么?再算法上有什么相同之處?

  明確:因為1千米是1000米,那么有幾千米就是幾個1000米就是“幾千”米

  板書:3千米=3000米

  6千米=6000米

  方法:

  (4)初步練習.

  仿照例題,學生互相出題考一考.并說明思考過程.

  2.學習例2.

  (1)出示:5000米=千米4000米=米(任選1題試做)

  師問:括號里應填什么?你是怎樣想的?

  學生先獨立探索,再小組討論、交流.

  (2)學生匯報.

  說明:5000米=千米,因為1000米=1千米,5000米里面有5個1000米,就是5個1千米,5000÷1000=5(千米),所以5000米=(5)千米.

  4000米=米,與此同理.

  (3)總結算法.

  問:通過例2的學習,你又有什么收獲?

  明確:因為1000米是1千米,那么有幾個1000米就是幾千米就是幾“千米”.

  板書:5000米=5千米

  4000米=4千米

  方法:

  三、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1.填空.

  2.看誰填的又對有快!

  2千米=米3000米=千米

  4千米=米6000米=千米

  3.出示下圖:表示兩條鐵路的長度.

  看圖計算:

  北京→南京→上海千米

  北京→武昌→廣州千米

  4.園林工人要在一條路旁植樹,每5米劃分一段,算一算,1千米的路要劃分多少段?

  四、課堂小結.

  今天學習的是什么?同學們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板書課題)

  五、課堂作業.

  1.口算下面各題.

  40×960×37×4+3 840÷4

  6×8+7 350+80 12×4 230×3

  22×48×9+4 500×7720÷9

  2.4噸=千克20xx千克=噸

  3千克=克8000克=千克

  3.小組討論.

  園林工人要一條長1千米的小路兩旁植樹,每5米種一棵,算一算,路兩邊一共種多少棵樹?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15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在學生學習了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對100以內數的鞏固與提高。一方面通過口算和筆算,復習了數和計算的有關知識;另一方面也是為進一步學習萬以內數與計算起來鋪墊的作用。本單元讓學生在生動、豐富的背景中學習數學,使學生感受計算與生活之間的練習,體會數學算法的多樣化。

  二、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方面

  能正確口算在100以內的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會正確計算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能夠結合具體情境加、減估算,培養估算意識。

  2、數學思考方面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3、解決問題方面

  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4、情感與態度方面

  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感知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三、教學重點

  能正確口算在100以內的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會正確計算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能夠結合具體情境加、減估算,培養估算意識。

  四、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三、教學安排

  兩位數加兩位數………………………………… 1課時

  兩位數減兩位數…………………………………1課時

  筆算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1課時

  加、減法的估算…………………………………2課時

  整理和復習………………………………… 2課時

  第1課時:兩位數加兩位數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2、能夠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整理、分析數據,解決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提高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重點:

  1、正確地進行兩位數加法的口算。

  2、能夠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

  教學方法:自主探索法,討論交流法,講練法

  課前三分鐘:口算練習

  課前作業預設與處理:觀察教材第9頁的主題圖,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消息?想好了明天與大伙分享。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用兩位數加、減整十或一位數。課前三分鐘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2、在()里填上適當的數。

  23 28 35 63

  20 3()()()()()()

  72 31 75 29

  ()()()()()()()()

  二、探究新知

  1、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口算方法。

  (1)觀察教材第9頁的主題圖,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消息?

  學生匯報。(一至五年級參加“世博會”的各班人數)

  (2)出示問題:一年級一共要買多少張車票?

  (3)提問: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求一共多少張車票就是求一年級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級一班35人,二班34人,用加法計算,列式:35+34。

  (4)這個算是如何計算?互相交流算法。

  師:我們學習過兩位數加整十數、兩位數加一位數,通過觀察我們知道35+34中的兩個加數沒有一個是整十數或一位數,但是我們是否可以把它們轉化成我們學習過的加法然后進行計算呢?如果可以怎么計算?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個加數拆分成整十數加一位數。比如34可以看成30+4,先算35+30=65,再算65+4=69。

  師:除了這種方法以外,還有別的方法嗎?

  生1:還可以拆分另一個加數35,把35看成30+5,先算30+34=64,再算64+5=69。

  生2:除此之外,同時把這兩個加數拆成整十數加一位數,然后進行計算也很簡便,34看成30+4,35看成30+5,先算30+30=60,4+5=9,再算60+9=69。

  2、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口算方法。

  (1)出示問題:二年級一共要買多少張車票?

  (2)列式計算:39+44

  (3)學生嘗試計算39+44,并說說算法。

  經學生自由討論,大致有以下幾種方法。

  A、39+40=79 79+4=83

  B、30+44=74 74+9=83

  C、30+40=70 9+4=13 70+13=83

  3。比較算式,發現規律。

  師:對比兩個算式,它們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相同點:都是兩位數加兩位數。

  不同點:前者個位數相加不進位,后者個位數相加進位。

  三、鞏固練習

  1、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54+21= 15+55= 61+39= 35+66=

  23+28= 32+46= 53+36= 37+54=

  15+65= 18+26= 41+56= 13+29=

  2。春節小明用壓歲錢買一個玩具汽車39元,買一個天線寶寶75元,問他一共用去多少錢?

  組織學生分組練習,并在小組內互檢。

  四、課堂小結

  1、在這一節課中,我們學習了兩位數加兩位數,以及它們的計算方法,我們要利用這個計算方法,熟練地進行計算。

  2、你還有哪些疑問的地方?

  布置作業

  完成練習二第1、2題

  板書設計

  兩位數加兩位數

  35+34=69

  (1)35+30=65 65+4=69

  (2)30+30=60 5+4=9 60+9=69

  (3)30+34=64 64+5=69

  課后反思

  學習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是在學生已經能夠熟練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并能正確筆算三位數加、減三位數的基礎上教學的,所用的口算思路可以是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筆算,也可以是兩位數加整十數再加一位數。由于學生腦海中對筆算的思路比較熟悉,所以本課首先要幫助學生跳出單一的筆算思路,激活學生潛意識中兩位數加整十數口算的那根弦,打開口算的思路便成為上好本課的關鍵之一。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12-17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02-24

小學三年級的優秀數學教案03-04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11-27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12-22

小學數學教案08-22

小學數學教案08-24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小學數學教案10-18

小學數學教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