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通用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本節課的活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2、體會圖形變換的意義,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3、在分組活動的過程中,與他人能夠合作交流。
二、教學重點:
加深對“對稱”的理解與掌握。
三、教學難點:
利用所學的知識完成活動內容,經歷從數學到生活的過程。
四、教具準備:
玩具汽車(不同方位的圖形)、一幅雪花圖案、水中小房子的倒影簡筆畫、動畫圖片一組。
五、學具準備:
白紙、剪刀、彩筆、動物圖片一組
六、教學過程:
學生回憶:
我們都學過了哪些觀察物體的方法和對稱的知識?
學生自由談論,教師指明進行補充。明確所學的主要知識點:軸對稱、平面對稱、鏡面對稱
找準位置:
出示一輛汽車玩具和從“前、后、左、右、上”觀察到的.圖形
出示表示方向的詞語“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
學生根據教師所出示的每一個形狀,選擇觀察的位置
同位兩人相互判斷對錯
個人操作:
1、“我會剪”(出示一幅雪花的圖案)
現在利用我們學過的對稱的有關知識,思考如何才能既簡便有迅速地完成作品?
課堂交流各自的方案。
2、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合適的圖形和形狀,自己設計、剪出一朵美麗的雪花。
找不同層次的學生交流自己的剪法,并說出知識依據。
那么你還見過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這些內容?舉例說明
小組討論之后。再集體進行課堂評價
同位合作:
1、“我能畫”(出示一幅簡筆畫)
根據小房子在水里的倒影,你們能夠畫出它在陸地上的樣子嗎?
2、學生同位合作完成
3、班級繪畫展評:
指明對不同的作品進行講評。那些地方較好?哪些地方需要改進?說明自己的理由。
小組探索:
1、“我能做”(出示一組不同的動畫圖片)
根據要求貼圖畫:
小貓的左手拿著一支筆。
小猴的右手里有一個桃子。
小狗左腳的鞋子有一個洞。
小豬的右邊有一把鑰匙。
學生根據要求,把每一個小動物的畫像補充完整。
2、小組之間相互評價。
指名讓學生自愿選擇小組成果進行評價,也可以對自己進行評價
快樂舞蹈:
播放一塊歡快的音樂,師生一起面對鏡子做舞蹈動作。
根據教師的口令,邊做邊觀察鏡子中的“你”是如何做的?
應該發出什么樣的口令,才能讓鏡子中的“你”聽從你的指揮?
課堂小結:
誰來說一說你這節課有哪些收獲?
你覺得你在這節課的表現如何?(小組之間說一說)
反思: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2
教學時間:
累計節數:
教學目的:
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水災自救知識,在遇到水災威脅時,能夠及時自救。教學過程:
一、引入:
人們常把水成為“生命之源”,是的,有水才有生命,是水給了生命的存在,延續的力量,但同樣水也有剝奪人類寶貴生命無情的時刻。
二、新授:
1、說一說,你家附近都有哪些河流,他們有沒有過肆虐的.時候?當時怎么樣?
2、救助課堂
水災自救逃生嚴重的水災通常發生在江河湖溪沿岸及低洼地區,遇到突如其來的水災,該如何自救逃生呢? 1.如果來不及轉移,也不必驚慌,可向高處(如結實的樓房頂、大樹上)轉移,等候救援人員營救。
2.為防止洪水涌入屋內,首先要堵住大門下面所有空隙。最好在門檻外側放上沙袋,滿袋可用麻袋、草袋或布袋、塑料袋,里面塞滿沙子、泥土、碎石。如果預料洪水還會上漲,那么底層窗檻外也要堆上沙袋。 3.如果洪水不斷不漲,應在樓上儲備一些食物、飲用水、保暖衣物以及燒開水的用具。
4.如果水災嚴重,水位不斷上漲,就必須自制木筏逃生。任何入水能浮的東西,如床板、箱子及柜、門板等,都可用來制作木筏。如果一時找不到繩子,可用床單、被單等撕開來代替。
5.在爬上木筏之前,一定要試試木筏能否漂浮,收集食品、發信號用具(如哨子、手電筒、旗臶、鮮艷的床單)、劃槳等是必不可少的。在離開房屋漂浮之前,要吃些含較多熱量的食物,如巧克力、糖、甜糕點等,
并喝些熱飲料,以增強體力。
6.在離開家門之前,還要把煤氣閥、電源總開關等關掉,時間允許的話,將貴重物品用毛毯卷好,收藏在樓上的柜子里。出門時最好把房門關好,以免家產隨水漂流掉。
7.落水后,要屏住呼吸,放松身體,人體就自然的浮出水面了;如果有水草纏住了腳,千萬不要慌張,屏住呼吸,輕輕的解開。 8.游泳時,遇到腳抽筋,不要緊張,要彎曲身體,雙手抱腳,等待救援。 8.水災后應謹慎選擇飲用水,事先儲備的飲用水才是最安全的。因此應事先儲備一些干凈水放在清潔密閉的空間里。如必須飲用河水、雨水等要燒開殺菌。
9.夜晚直升機在救援時,可用手電筒、蠟燭向直升機發送救援信號。白天可用鏡子反光和揮動顏色鮮艷的物品。
三、安全小常識互幫互助共同脫險
四、總結
教學反思: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3
一、說教材:
本課內容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0~74頁。
教材簡析:《面積》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被安排在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這一單元具體包括:面積和面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四部分。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學好本課,不僅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更是小學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知識。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在編寫上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教材按照先認識面積(包括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封閉圖形的大小),然后歸納面積的概念,再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包含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為什么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及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說前測:
關于面積和面積單位學生知道些什么呢?對三年級兩個班學生的前測結果統計表明:
關于面積,87%的學生通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一詞,13%的學生表示從未聽說;15%的`學生對“面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56%的學生認為“面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29%的學生表示說不清楚。
關于面積單位,69%的學生表示通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單位一詞”,31%的學生表示從未聽說;10%的學生對面積單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47%的學生認為面積單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43%的學生表示說不清楚。
據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1)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則。
(3)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動中獲得關于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4)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并建立正確的表象。
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四、說教學準備:
(1)教具:多媒體課件;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直觀感知四邊形,能區分和辨認四邊形,知道四邊形的特征。進一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們的角都是直角。
2.通過畫一畫、找一找、拼一拼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發展空間想象能力。
3.通過情境圖和生活中的事物進入課堂,感受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感知四邊形的特征,能判別四邊形。
教具、學具:課件一套、三角尺、四邊形、格子紙等。
教學過程:
(一)感知四邊形的特征
1.認識四邊形。
(1)師:(板書課題)看一看,今天我們要學習什么?你見過四邊形嗎?你認為它是什么樣的?
根據學生回答出示長方形、正方形等四邊形的圖片。
(2)出示下列學生沒有說到的圖形。
師:那這個是四邊形嗎?它們有什么共同特征嗎?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四條邊,四個角。)
2.判斷四邊形。
(1)老師這里還有一些圖形,請你判斷一下它們是四邊形嗎?(書第35頁中的圖形補充4個圖形,用課件展示。)
說說為什么不是。那你覺得四邊形光有四條邊行嗎?是怎樣的四條邊?(補充板書:直的。)
(2)你有沒有辦法把這些不是四邊形的'圖形改成四邊形?(根據學生回答課件中操作。)
(二)尋找四邊形
1.找生活中的四邊形。
師:同學們真能干,經過你們的修改,這些圖形都成了四邊形,那請你們找一找在你周圍哪些物體的表面也是四邊形的。請你摸給大家看。
2.找主題圖中的四邊形。
師:其實四邊形在生活中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你看這是一幅校園圖,你能從中找到四邊形嗎?(課件出示,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應的四邊形用紅色閃一閃,提取出來放在屏幕的右邊。)
(三)小結:我們找到了這么多的四邊形,那么什么樣的圖形是四邊形呢?(多指名學生說)
(四)四邊形分類
1.指導分法。
師:雖然這些都是四邊形,可它們的樣子還是有些不同的,你們看,這是長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邊形、菱形,這些都有自己的名字,而這個是任意四邊形(在黑板上邊指邊說)。接下來請你們拿出練習紙,你能按一定的標準給這些特殊的四邊形分分類嗎?先想一想你打算怎么分?需要什么工具嗎?
練習紙:
根據學生回答師:你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這些角的大小(板書:比),你還可以用尺量一量它們的邊長(板書:量)。
2.小組合作進行分類。
師:下面就請你們分類,老師先給你們一些建議。(課件出示)
友情提示:
1.請你選擇好工具,定好分類的標準。
2.分類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
3.四人小組交流,說說你分類的理由。
4.推薦一名同學發言。
3.反饋、交流。
各組派代表發言,(實物在黑板上移動展示)說說分法,并說明這樣分的理由。
(1)按角分:長方形、正方形一類(四個角都是直角);
菱形、平行四邊形、梯形一類(沒有直角)。
(2)按邊分:長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邊形一類(對邊相等、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
梯形一類(對邊不相等)。
(3)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一類(對邊相等);
正方形、菱形一類(四條邊相等);
梯形一類(四條邊都不相等)。
4.小結:師:你們分的好極了,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我們再來確認一下,到底什么樣的圖形是四邊形?
(五)畫四邊形(書第36頁做一做2)
師:我們已經會認四邊形,還會根據它們的特點進行分類,接下來我們來畫一畫四邊形,你覺得怎樣才能又標準又快的畫出這些四邊形呢?需要老師給你們提供什么工具嗎?(尺、格子圖)請你們把這6個四邊形都畫一畫,一邊畫一邊想一想,這些四邊形有什么不同。
實物投影展示,講評。
你覺得這些四邊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嗎?
(長方形、正方形有四個直角,長方形的對邊一樣長,正方形的四條邊都一樣長;梯形有兩個角是直角,但它的四條邊都不一樣長;菱形的四條邊都一樣長,但它的角不是直角;平行四邊形的對邊一樣長,但它的角也不是直角;還有一個四邊形它的四條邊都不一樣長,四個角也都不是直角。)
(六)拼四邊形
師:太棒了,你們把這些四邊形看的非常透徹了。信封里有一些四邊形,我們來看看有些什么,請你們四人合作,選幾個拼成一個四邊形(信封材料準備)。
信封里的四邊形:
交流、展示。
還有不同拼法嗎?
(七)課堂總結
師:同學們的動手能力太強了,老師佩服你們,在這節課里,你們認識了什么?它是什么樣的?還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識?四邊形還有很多知識,我們以后再學。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5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第一單元長度單位第一課時:認識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學內容:
課本1頁至第3頁例
1、例2及相應的“做一做”題;練習一中的第1至第3題。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知道1厘米實際長度,初步學會用學生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2、在實際測量與交流,了解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初步體會測量單位的必要性。
3、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能力及估測意識。
4、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好奇心,初步培養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知道1厘米實際長度,初步學會用學生尺量物體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
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教具準備:
米尺、學生尺、長短兩枝不同的鉛筆、寬1厘米白紙條若干條、硬幣、回形針、棱長1厘米的正方形等。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教師出示兩枝長短明顯不同的鉛筆,然后提問:這兩枝鉛筆哪枝長些?哪枝短些?
學生回答后教師說明:物體有長有短。
教師再提問:誰能說一說我們的數學課本的短邊有多長?
讓學生用帶來的學具分組進行操作,教師巡視。
通過以上討論,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由于測量工具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如果我們要得到一個統一的結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課題,指出:今天我們來學習在量比較短的東西時,用“量米”做單位。
二、新授
1、教學例1 (1)認識米尺。
教師出示米尺,告訴學生這是“米尺”,用來量物體長度的`尺子。請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尺子看一看,你發現了什么?學生觀察,匯報。教師介紹0刻度線
尺子的左端從0刻度開始表示起點(這叫尺的0刻度)在尺子上找1厘米,還有哪段是1厘米,你發現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認識幾厘米
師:我們知道1厘米有多長,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問:2個1厘米是幾厘米?4厘米里有幾個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嗎?2教學例2
(1)教師在黑板上貼出一張紙條,估計一下大約有多長?想知道它的長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教師拿出放大的米尺,講講如何量紙條的長度。
三、練習
1、讓學生量一量課前準備好的紙條,并說一說自己是怎樣量的。
2、完成課本練習一第1至3題。
3、判斷下面的量法對嗎?說明理由。 (1)沒有對準0刻度的。 (2)不是從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斷了,看不刻0刻度線,怎么辦?
四、總結
我們今天學習了什么知識?學會了什么本領?先讓個別學生說,然后教師再小結。
五、作業設計:
1、填空
(1)量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 )作單位。 (2)圖釘的長大約是( )厘米。
2、量一量
(1)你的鉛筆長( )厘米。 (2)數學課本長( )厘米。 (3)你的筆盒長( )厘米。教學反思: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6
教學目標:
1、通過比一比使學生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
2、讓學生經歷比較幾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3、通過學生參與畫圖活動,進一步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4、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并培養學生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點:
1、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
2、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難點:
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學生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
學具:紅色長方形、黃色長方形、藍色長方形各一個,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學具若干,剪刀,直尺,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引入。
同學們,老師這里有一張兒童畫非常漂亮,我想把它裝飾一下,都需要什么?(四周加上框,加膜等)四周加上框需要求它的什么?(周長)再給它配上一塊玻璃,配多大的玻璃合適呢?還能用長短來表述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這個問題。
二、探究新知。
(一)比一比,直觀感受面積的含義。
1、我們身邊每個物體都有自己的面,請你們找一找并摸一摸它們的。面,你發現了什么?(大小有什么不同)再請一位同學上來摸一摸黑板的表面,觀察鉛筆盒蓋的表面和黑板的表面,你發現了什么?
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
2、看課件比較數學書和練習本封面的大小,一元硬幣和一角硬幣表面的大小。
3、我們如果把黑板畫在紙上是什么圖形?以前我們學過哪些平面圖形?(課件演示)說一說這些圖形的面在哪里?
4、(課件演示)觀察這幾個圖形,它們的.面又在哪里?讓學生體會封閉圖形才有面的大小。
5、課件出示:比較兩個平面圖形的大小。
6、感知面積的含義。
剛才我們比較了什么?所比較大小的部分有一個名字叫面積。
誰來說說面積指的是什么呢?(引導學生理解、完善面積的含義)學生匯報后教師小結面積的定義。
(板書: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學生齊讀兩遍定義。
7、下面這四個圖形中誰的面積?
(二)比一比,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1、每人都有三張不同顏色的彩紙,誰能不借助學具很快比較出哪張彩紙的面積,哪張彩紙的面積最小。(學生活動)說說用的什么方法。
2、指名匯報。
3、那么這兩張彩紙的面積誰大誰小呢?(紅色和藍色)
意見不統一,如何準確地比較這兩張彩紙面積的大小呢?你能想出什么好辦法?可以借助你們的學具,動手試試。(四人小組活動)
4、小組匯報,交流反饋比較的方法。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
5、學生看書,說說書上還介紹了哪些方法?
6、你認為哪種方法,說說你的理由。
(三)解決問題。
1、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練習十八第1題)
2、判斷方格紙中哪個圖形的面積?
3、判斷下面哪個圖案的面積大?
三、小結。
說說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有哪些收獲?我們開始講的要給兒童畫配一塊玻璃,玻璃面的大小不能用長短來表述,要用什么來表述?
四、圖案設計大賽。(體驗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
要求:在方格紙上畫出3個面積等于7個方格的圖形,比一比誰畫得準確而有創意。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含有二級運算的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學會計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帶有小括號的三步式題.
2.培養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提高計算能力.
3.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學精神,訓練學生養成認真審題、仔細驗算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混合運算順序,能熟練地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探索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教學過程
一、口算引入.
【演示動畫“混合運算”】
出示:
8+3×7 9×2+4×3 6×(50-46)
36÷3-5 63÷9×6 (48+32)+5
教師提問: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運算?它們的運算順序是什么?
使學生明確:當只有加減或乘除法時,按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
當既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減法;
如果有小括號,先算括號內后算括號外.
二、學習新知.
1.出示例1:計算74+100÷5×3
(1)請學生讀題,教師提問:看到題目后你想給同學提出哪些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①這道題包含哪些運算?
②按照以前學習的運算順序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學生分小組討論上述問題并匯報
(3)學生動手獨立完成例1,全班共同訂正:
教師提問:你能按照這道題的運算順序讀題嗎?
請學生兩人一組用數學術語嘗試讀題.
教師訂正:74加10 0除以5所得的商再乘3的積,和是多少?
(4)教師將上題變成74+100×3÷5和74—100×3 ÷5兩題.
教師提問:誰能按照運算順序讀出題來?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為什么?
(5)先說出下面每道題的運算順序,再計算.(指名板演并訂正)
65-6×4÷2 38+56÷7×3
引導學生思考:通過演算這幾道混合運算式題,你有什么發現?
使學生明確: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的混合式題里,應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乘除連在一起,或加減連在一起,要從左往右依次計算.
2.出示例2:計算(440-280)×(300—260)
(1)學生自讀題目:440減280的差乘300減260的差,積是多少?
(2)引導學生思考:這道題含有哪些運算,與前邊的習題比較有什么不同?應該怎樣計算?
(3)學生試做.
可能出現兩種不同解法,板貼出來:
讓學生比較評議以上兩種解法,哪種解法更簡便?
教師提問:看到這道題的簡便解法你聯想到什么?這種格式與復習的哪道題相似?
(4)教師讓學生先按照運算順序用數學用語讀題再獨立完成.
(59+21)×(96÷8) (220-100)÷(15×2)
教師提問:通過計算這三道題,你又有什么新的發現嗎?
三、鞏固提高.
1.計算下面各題(試著用術語讀出下面各題)
700-8×5×4 (275-35)÷(17+43)
480÷(96÷16+6) (15×40—360)÷6
注意強調運算順序和書寫格式.要明確:括號里有兩級運算,同樣先算乘除法,后做加減法,小括號要照抄下來.
2.按照各圖制定的運算順序,在□里填上得數.
填數后,根據運算順序列出綜合算式,訂正.
四、課堂小結.
要完成一道混合運算,它的計算步驟是:
①審題,看清運算符號、數字、有沒有小括號,確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②計算.
③檢驗,包括運算順序,計算是否正確.
五、布置作業.
14+16×4-50 74+(96÷6-8)
72-45+121÷11 2520÷18×(806-799)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8
教學目標:
1、能夠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的形狀,具有一定的空間觀念。
2、復習鞏固長方形的周長、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辦法,能夠準確進行測量并求周長。
3、利用周長的相關知識,能夠解決實際的數學問題。
4、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進一步獲得對簡單幾何體的直觀經驗。
5、在交流的過程中回憶求周長的計算方法,感受計算方法的多樣性,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教學重點: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感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
1、同學們,這學期我們學習了如何觀察立體圖形,通過我們自己親自動手搭積木,我們學會了什么?
2、除了學習觀察立體圖形,我們還學習了求什么圖形的周長?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復習有關圖形方面的知識。
二、鞏固探究
1、復習觀察立體圖形
每出示一個,讓學生用自己的正方形積木照樣子搭一搭。搭出圖形之后,認真觀察,說一說從正面、側面、上面可以觀察到什么樣的形狀?
交流,訂正。
2、復習周長的計算方法。
什么叫周長?怎樣求長方形的周長?正方形的周長又該怎么求呢?
自由完成第12題,匯報訂正。
3、完成第13題。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的20厘米長的鐵絲,用它圍成一個長方形,它的周長是多少?
還是用這根鐵絲圍成一個正方形,這個正方形的周長是多少?
通過剛才的操作,你發現了什么?
4、剛才我們又是動手操作,又是測量計算,累了吧?我們一起到足球場去輕松一下吧!看!這就是我們將要去的足球場。出示第14題。
自己看圖、讀題,想一想,在這道題中都告訴了我們什么信息?
這道題一共讓你求出幾個問題?會不會解答?
做完這道題,你有什么想法嗎?
三、拓展實踐
我們再獨立解決幾個實際問題:
1、足球場是個長方形,長120米,寬95米。李林繞著足球場跑了3圈,跑了多少米?
2、學校北面有一塊長方形的實驗園,長是30米,寬是20米,如果四周圍上籬笆,籬笆長多少米?如果有正好一面靠墻,籬笆長多少米?
3、小結:這節課,我們復習了什么內容?
四、作業:作業本上的作業
板書設計:
總復習
立體圖形 求周長
長方形的'周長
正方形的周長
總復習(四)
教學目標:
1、繼續復習有關年、月、日的知識,能夠正確地觀察日歷,回答問題。
2、復習可能性的相關知識,進一步感受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復習有關搭配的知識,能夠按照題意進行正確搭配。
4、能夠根據已知信息,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通過復習加強鞏固,進一步訓練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
在以前的復習中,我們都復習了哪些知識?
本學期我們學的內容除了剛才說到的,你認為還有哪些知識我們應該再復習整理?
我們一起來整理回顧這些內容,看誰解決這樣的實際問題最棒!最棒的同學我們可是有獎勵的!
我們一起來比一比、賽一賽好嗎?
二、鞏固探究
1、回顧整理有關年、月、日的知識。
同學們,你還記得有關年、月、日的哪些知識?
出示第16題:一年365天,合幾個星期零幾天?
請同學們自己試著做一做。
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2、解決實際問題:
出示92頁第18題的圖片及文字。
請同學們認真看圖,誰能說一說這幅圖是什么意思?告訴了我們什么?
你是怎樣設計住房方案的?
3、復習“搭配中的學問”
出示第20題:我們剛才解決了住宿問題。現在我們在一起來解決穿衣的問題好不好?
這是我們學過的搭配中的學問。你能不能自己試著解決呢?
如果解決得好、搭配得棒,我們將評選它為“出色設計師”。
自己解決,評選“出色設計師”。
4、回顧整理“可能性”
出示第19題,指名讀題,自己解答,指名回答。
5、整體回顧:
在這一學期中,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你還有什么想知道的問題?
三、小結:這節課,我們復習了什么知識?
四、作業:作業本上的作業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9
教學目標:
1、通過梳理知識點一級具體的題目練習,讓學生進一步掌握本單元所學的口算、筆算的方法,能夠正確、熟練地計算。
2、通過創設具體情境,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估算的方法和意義,能根據具體的情況選擇合適的估算策略。
3、培養學生總結、歸納及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教學重點:
正確、熟練地計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教學難點:
能夠進行合理的估算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
1、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口算方法。(1)提問:怎么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
小結:兩位數加兩位數,可以把其中一個加數拆成整十數和一位數,然后與另一個加數依次相加,這樣口算更加快捷。(2)提問:怎么口算兩位數減兩位數?
小結:兩位數減兩位數,可以把減數拆成整十數和一位數,然后從被減數中依次減去,這樣口算比較便捷。
2、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的筆算。
提問:計算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的筆算需要注意什么?小結:列豎式時,數位對齊,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減,從個位加(減)起,哪一位上滿十向前進一(哪一位上不夠減向前一位退一當十),主要不要漏加進來的一(不要漏減走的一)。
3、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
(1)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可以用兩位數的加減法進行口算。如650+340其實就是65個十減34個十,等于31個十。
(2)方式雖然不同,一個口算,一個筆算,但是運算的算理一樣,都是滿十進一,退一當十。 ……
(給學生自由發言,只要合理都給予肯定)
二、基本練習
1、口算。
52+35=
86-34=
47+33=
36+20= 23+69=
62-18=
70-26=
65-15=學生獨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說說口算思路。提問:口算時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錯?
2、計算。
650+340=
370+480=
390+250=
520+300= 840-560=
750-540=
440-150=
600-240=分組活動,看哪一組最快最準做完?然后各組委派一人匯報結果。可以選擇口算的方法,也可以選擇列豎式的方法。
3、估算。
(1)出示教材第19頁第2題課件,組織學生讀題,從中獲取信息。思考:如何列式計算?
(2)學生交流后板書:632-441.(3)提問:這個和我們例4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樣?如何進行估算呢?
(4)學生討論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
算法一:632大約是600,441大約是400,600-400=200,大約多200個座位。
算法二:把632看成620,441看成440,620-440=180,大約多180個座位。 ……
估算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種,只要學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均給予肯定。并比較這些估算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種更合理。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四”的第1題。
兩人一組,輪流出題計算,比一比,看誰算得又快又準,互相之間評一評。
2、完成“練習四”的第2題。
比較每一題的大小。此題不能直接進行比較,需先進行加、減法的計算,得出結果后才能把左右兩邊進行比較。
3、完成“練習四”的第3題。
仔細觀察圖文,明確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所需的條件,然后根據具體情況合理地進行估算。并想一想,提出其他的數學問題并解答。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梳理了哪些知識?本單元的知識中你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學生發言,教師點評,解疑答惑。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景,進一步體會三位數乘一位數乘法的意義。
2.進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能準確地、比較熟練地計算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乘法。
3.初步體會所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教師出示:421×4=726×7=285×4=561×2=478×4=
要求學生計算出這些算式結果,并說一說計算方法。
這節課我們繼續研究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板書課題。
二、進行新課
1.教學例2
這是我們在前一節課學過的內容,但前一節課只算了買3個微波爐要用多少錢。這里還有這么多的商品呢?你能看圖提出一些數學問題來大家解決嗎?
下面請同學們翻開書第29頁看著第4題,請你幫助這些小動物判斷一下,它們的計算究竟對不對?如果有錯,錯在什么地方?又該怎樣克服呢?
2.教學練習五第5題
(1)讓學生在書上計算出結果,抽一個學生的作業在視頻展示臺上展出,集體訂正。
三、鞏固練習
(1)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五第3題。完成后集體訂正。
(2)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五第7題。
四、課堂小結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方法,能較靈活。熟練地選擇適當的方法進行計算。
2、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自己探索計算方法,培養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的.精神與同學積極合作的意識。
3、使學生體驗數學以生活的密切聯系,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教學重點:
讓學生理解兩位數加兩位數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歡的算法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新課。
師:小朋友,你們喜歡去春游嗎?我們去春游的路上有一些障礙,誰能掃清路上的這些障礙?
口算
35+3= 24+9= 45+30= 28+7=
87—5= 36—8= 72—50= 93—6=
二、創設情景,讓學生提出問題。
(一)觀察第91頁情景圖。
1、仔細觀察,從這幅圖上,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根據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與乘船有關的問題?
2、學生提問題。
(二)觀察第92頁情景圖。
1、圖中有哪些問題需要我們解決?
師根據生答板書:
“二(1)班、二(2)班能坐下嗎?”
“二(3)班、二(4)班合乘能坐下嗎?”
2、誰能解決上面兩個問題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23+31 32+39
(三)揭示課題,板書課題:兩位數加兩位數。
三、小組合作探索,解決問題。
(一)探究學習兩位數加兩位數的計算方法。
1、學生自主探索。
2、小組討論交流計算方法。教師巡視。
3、各小組匯報交流情況。(學生匯報時,教師有選擇地板書。)
(二)學生小組討論喜歡的方法。
1、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巡視。
2、學生匯報。師:為什么喜歡這種方法?
3、這兩個問題解決的結果如何?
四、鞏固練習。
1、第93頁做一做右邊4題。(生做完后,師作反饋糾正。)
2、練習十九1、2、3、4。(選加法做。)
五、小結。
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
六、布置作業。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12
(一)學前準備
1、鬧鬧尋寶。
(1)課件演示
(2)學生交流多種尋寶路徑。
(3)提問:鬧鬧向北、向南、向西、向東走分別能尋找到書包、鉛筆盒、水和畫筆四件寶,那么在方格中還有字典、電腦、跳繩、鋼琴四件寶,鬧鬧怎樣才能拿到呢?
2、導入新課。
(二)探究新知
1、學習例3。
(1)出示指南針。
(2)全體到操場。
(3)提問:誰能說出校園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4)教師指著校園廁所,問:廁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針驗證。
(6)師生返回教室,回顧剛才學習過程。
師根據回顧的內容板書:
(7)觀察東北、西南這兩個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東南角的位置。
師板書:西北北東北
西東
西南南東南
(9)說一說校園西北和東南方向分別有什么建筑物。
2、鞏固新知。
(1)集體拿出小動物卡片。
(2)游戲:給小動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貓館、爬行館、水族館、飛禽館分別安置在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課堂作業新設計
1、請學生指出教室的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的`同學分別是誰。
3、教材第7頁的“做一做”。
(1)說明題目要求。
(2)集體參與,分組學習。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標出來。
4、教材第9頁練習二的第1題。
觀察情境圖,說一說,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鋪分別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維訓練
教材第9頁練習二的第3題。
(1)教師讀題,學生理解題意。
(2)按要求獨立完成。
(3)訂正。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13
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在學生能夠比較熟練地口算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一位數(每位乘積不滿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單元主要內容有:口算乘法、筆算乘法。
本單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兩項內容,第一項內容是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第二項內容是估算,即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它是在學生學過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礎上教學的。口算是筆算的基礎,也是估算的基礎。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擴大學生的口算范圍的同時,為學生學習新的估算和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方法做好必要的準備。并且,在估算和筆算教學活動中,又可以進一步鞏固口算。這樣,有利于培養、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本單元的筆算乘法的內容是兩位數乘兩位數,是在學習了筆算多位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單元的筆算乘法分兩個層次編排。先出現不進位的,突出乘的順序及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幫助學生理解筆算的算理。接著,編排進位的,讓學生經歷兩位數乘兩位數需要進位的筆算過程,幫助學生掌握筆算乘法的`方法。
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因為,學生掌握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不僅可以解決與之有關的實際問題,還為學習多位數四則混合運算打下基礎。而且,為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因數是更多位數的乘法問題,奠定了基礎。
本單元加強了“解決問題”的教學。首先,把計算內容都置于實際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報紙(送信)、估座位、購書等。讓學生在現實問題情境中理解計算的意義和作用,探討計算方法。然后,為學生提供生動有趣、有意義的、聯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讓學生運用所學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利于學生體會計算的作用,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并且,對于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數感是十分有利的。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口算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會口算兩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每位乘積不滿十)。
2、使學生經歷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過程,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
3、使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乘法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
4、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點難點:
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
第三課時
綜合練習
教學內容:
教材第61~62頁練習十四第6、9、10、11、12題。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使學生熟練掌握估算方法,提高口算速度。
2、通過估算步驟的推導,初步培養學生的類推能力;能正確進行口算,培養思維的靈活性,促進思維條理化。
3、結合形式多樣的練習,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積淀數學意識;人人參與口算,使學生佯稱積極動腦、認真口算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過程:
一、口算練習
1、練習十四第6題。
比一比,那組摘得多?
2、練習十四第9題:奪紅旗小游戲。
以小組為單位,按箭頭號所指的方向開始計時。請優勝組代表說一說你怎樣估算的。
3、練習十四第12題。獨立完成,小組交流。
二、估算練習
1、練習十四第7題。
(1)出示統計表,提出問題。
(2)學生獨立完成。
(3)全班交流。
2、練習十四第8題。
(1)理解題意。
(2)小組合作,收集估算所需要的數據,估算結果。
(3)全班交流。
3、練習十四第11題。
(1)指導看圖,弄清題意。
(2)獨立完成。
(3)組織交流。
三、課堂小結
通過練習,你有哪些收獲?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14
一、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三年紀上冊,P49上的內容。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聯系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認識表內除法豎式的含義。
2、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余數”現象,體驗生活中的數學氣息,初步感知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
3、借助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開展學習,激發學習興趣和熱情,體驗數學學習的價值。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表內除法豎式的含義
2、教學難點:正確計算表內除法豎式。
四、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小組合作探究
五、教學準備:
主題圖、情境圖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談話導入:數學王國里的小精靈聰聰和明明同我們一塊兒學習數學知識已經有兩年多了。今天,他們又要帶我們去哪兒呢?請同學們跟著去看看吧!(出示第49頁主題圖的掛圖)原來希望小學的同學們正在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場面真是熱鬧非凡啊!認真觀察,說說從圖上你看到了些什么?
2、學生充分自由地說。
(二)解決問題,學習新知
1、分小組解決主題圖中的數學問題。
(1)觀察主題圖,解決數學問題
剛才同學們都觀察得非常仔細,說得也很具體。現在我們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選一個自己最感興趣的情境場面。根據這個場面來提出一個用除法解決的數學問題,并把它解答出來。
(2)小組活動。
(3)分小組匯報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2、教學例1
(1)創設故事情境,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3)15盆花每組擺5盆,可以擺幾組?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15÷5=3(組)
(4)學習表內除法豎式。
①除法算式除了15÷5=3這種橫式的表示方式,還可以用豎式表示。
②學生嘗試用豎式計算。
③讓學生聯系橫式認識豎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④請學生匯報,教師板書。
3……商要對著被除數的個位
除數……515……被除數
15……5和3的乘積
⑤想想:上面的15和下面的15是同一個意義嗎?
⑥讓學生快速記憶各部分名稱。
3、鞏固練習
(1)請用豎式計算下面各題
27÷336÷425÷5
(2)我會算
你會寫、會算哪些豎式?在本子上愿意寫幾道就寫幾道,同桌相互檢查。
(三)聯系實際,初步感知
1、操作探究“籃球比賽”情境中的數學問題。
“籃球比賽”中有21個同學,5人分成一組,可以分成幾組?同學們可以用小棒擺一擺,看看可以正好分完嗎?
2、初步感知“有余數的除法”
21個同學,5人分成一組,可以分成4組后,分不完了,還剩1人。這種現象就是本單元我們學習的內容——《有余數的除法》。
3、你能說說在生活中遇到的這種現象嗎?
(四)課堂小結,深化提高
談一談這節課你的收獲有哪些呢?
七、板書設計:
除法的意義
3……商要對著被除數的個位
除數……515……被除數
15……5和3的乘積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15
一、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一位樹除兩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提倡算法的多樣化。
2、用除法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二、教材分析這是學生在掌握一位數除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方的基
礎上,繼續學習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方法,教材創設“植樹”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方法。
與過去教材相比,新教材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做到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在活動中探索新知,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準許學生用喜歡或容易接受的方法進行計算,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提倡算法的多樣化。
三、學生狀況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非常喜愛新教材的情景式教學形式,喜歡體驗各種活動,不僅可以動手操作也可以和全體同學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創意,使學生很有成就感,樂于探索,積極求知。能夠用喜歡的方法學習和計算。
四、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
1、談話:同學們,你們哪位同學植過樹?誰知道植樹需要哪幾個步驟?笑笑他們班正在植樹,我們到現場去看看,檢驗一下你們說的`對不對。
(設計意圖:通過談話引起學生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
2、出示主題圖
觀察圖后和同桌說說你看到了什么。(明確全班一共有多少人?一組有幾人?)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每組三人,可以分多少組?”
(設計意圖:結合具體情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讓學生自己觀察,從情境中找出有效的信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探索新知
1、學生獨立列出算式并解答,小組交流。
學生列出算式36÷3,并嘗試計算。讓學生在小組內說一說自己列出算式的含義,把各自的算法交流一下。
(設計意圖:讓學生獨立思考,探索一位數除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小組交流討論,體驗不同的算法,感受合作的快樂。)
2、全班交流小組選代表發言,得出36÷3=12中的36表示一共有36人,3表示每組有三人,12表示可以分12組。學生得出計算方法:
1、因為12×3=36,所以36÷3=12。
2、30÷3=10,6÷3=2,10+2=12。
3、因為12+12+12=36,所以36÷3=12……
對于學生的計算方法,只要正確,教師都要進行表揚和鼓勵,準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
(設計意圖:全班交流體會算法的多樣化,使學生可以選擇合適的方法計算,感受集體的智慧。)
4、拓展練習1:
60÷340÷280÷4
66÷346÷284÷4
69÷348÷288÷4
學生獨立計算,反饋計算結果。
師:這些算式有哪些規律,說說你有哪些發現。
只要學生說的合理都要給予肯定。
學生獨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學生代表,學生列出算式48÷4=12并說說計算過程。
五、教學反思
在具體情境中,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讓學生體驗探索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方法,學生通過獨立觀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討論,體驗算法多樣化,經歷與他人交流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在交流過程中讓學生感受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懂得欣賞別人,能夠取長補短。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12-17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02-24
小學三年級的優秀數學教案03-04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11-27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12-22
小學數學教案08-22
小學數學教案08-24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小學的數學教案03-24
小學數學教案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