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時間:2023-01-18 18:25:04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合集15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合集15篇)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

  《時間的計算》

  教學內容:P62例1、例2

  三維目標:

  1、通過加深學生對時間單位的認識,發展學生的時間觀念。

  2、會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3、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難點:

  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教具準備:時鐘模型、投影儀、課件

  教學過程:

  一、猜謎游戲引入:

  1、猜謎語:矮子走一步,高個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個走半天。

  2、學生猜出謎底后,教師拿出一個鐘面模型,提問: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個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針走一小格的時間是多少”?“分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大格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

  ③“1時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師演示課件,撥出不同的時刻,讓學生讀出時間。如:5時,3時20分,6時,9時50分等。

  4、引出課題:我們已經學會看時間,但如何計算經過的時間呢,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時間的計算”。(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1:2時=()分

  (1)教師:1時等于……?(學生答)那2時呢?

  (2)學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饋

  a、60+60=120分

  b、2時就是2個60分,即60×2=120分

  (4)教師小結。

  2、讓學生做P62的“做一做”中的.題目1和補充題:3時=()分2分=()秒先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訂正時,可以指名學生說一說得數是多少?是怎樣想出來的?然后教師小結出時間轉換的。方法。

  3、教學例2:

  (1)教師投影例2的情境圖,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說說圖意:小明7時30分離家,7時45分到校。

  (2)師: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多少時間呢?

  (3)學生討論回答,試著讓學生歸納出計算時間的各種方法:

  a、分針從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鐘。

  b、45-30=15,是15分鐘。

  4、小結(略)

  5、請一至兩名學生說說自己從幾點出門到學校是幾點。讓臺下的學生幫忙算一算。

  三、鞏固練習:

  1、完成P62“做一做”中的第2小題,

  集體訂正時,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鐘表上實際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時少()分,1時比45分多()分。

  (2)一節課是()分,課間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時。

  3、競賽:

  教師口頭報時刻,如:3時至3時45分,經過幾分?學生搶答,看誰搶答得快,教師給予獎勵。

  四、全課總結,回歸評價:

  教師:現在是幾時幾分?我們剛才是從9時開始上課,從上課到現在經過了幾分?一節課40分鐘很快就過去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是啊,時間就像金子那樣寶貴,我們要珍惜每一分時間,多學一點本領,長大更好地建設祖國。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建構面積的概念,知道平面圖形或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

  2、知道如何用數學的方法表示圖形的面積,認識1平方厘米,會用統一大小的方格的數量和1平方厘米表示圖形的面積。

  3、在對“面積”知識的學習與表達中,體會方法多樣化,感受數學美。

  教學重、難點:建構圖形面積的概念。

  教學過程:

  談話引入

  師:這兩個字你們認識嗎?我們來讀一讀。

  師:你們知道面積是什么嗎?

  (預設:(1)房間的大小,(2)書封面的大小)

  2、師:今天的學習,我們要認識面積。

  通過活動,感知面積

  1、認識生活中物體的面

  師:如果老師請你把課桌面和凳子面擦干凈,擦哪個用的時間短一些,為什么?

  生:擦凳子用的時間會少些,因為凳子的面比課桌的面小。

  師:誰能再來說一說。因為凳子面比課桌面小,所以擦凳子用的時間少。(指名說)

  我們來摸一摸課桌面和數學書的封面的,哪個大?

  師歸納:我們剛才說的課桌、凳子的面、數學書的封面,這些物體的表面是有大小的。

  感知平面圖形的大小

  師:物體表面有大小,那平面圖形呢?

  出示:

  師:這些平面圖形的面在哪里?請小朋友們選擇2個圖形,用你手中的彩色筆來涂一涂。(板書:平面圖形的面)

  (2)反饋

  問題1:這些圖形的哪一部分是它的面?

  (預設:學生用彩色筆描了圖形的一周)。

  師:某某同學用彩色筆表示的部分是這個平面圖形的面嗎?

  屏幕演示:一周的線段首尾相連,成為一條直線。教師說明,這些線段表示的是這個圖形一周的長度,而不是這個平面圖形的面。)

  師:(電腦演示)涂色部分就是這個平面圖形的面。

  問題2:涂色的時候,哪個圖形你涂色比較多?哪個圖形你涂色比較少?你是怎么看的?

  (生:第一個涂色最多,第三個圖形涂色最少。因為第一個圖形的面比較大。)

  師:看來平面圖形的面也有大小。

  三、自主探究,感悟面積

  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出示:小胖家的房間平面圖(2個長方形,一個正方形)

  教師:小胖搬新家,他和爸爸媽媽都想把最大的房間給爺爺、奶奶住,你們知道小胖爺爺奶奶住哪一間嗎?

  (引導學生猜測,推理,然后引導學生通過比較,解決問題)

  教師:老師把房間的平面圖剪了下來,放在你們的信封里,想請你們比一比,哪個房間的平面圖最大?

  1、(信封里:2個長方形、一個正方形)

  (1)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借用正方形的比較得出一個長方形比正方形小,另一個不能直接比)

  (2)反饋

  教師:①比出圖形的大小了嗎?(預設:比出長方形A、B都比正方形C小。)

  ②你比的是圖形的哪一部分?(面的大小)

  ③怎么比的?(根據學生的回答,媒體演示:重疊在一起)

  小結:我們通過把兩個圖形疊在一起比較出了正方形C的面最大。所以爺爺奶奶住在正方形C的這個臥室里。

  (3)師:小胖準備住最小的一間,要比較哪兩個平面圖形的大小呢?請你們比比看。會嗎?(學生,不能比)

  問題(1)用剛才的辦法不能直接比出面的大小,能夠想什么方法來解決呢?

  (啟發學生討論,引出工具)

  2、教師:現在老師為你們提供了幾個工具,看一看,有什么?

  (1)學生打開工具信封,了解教師提供的工具。

  (2)你打算用哪個工具去表示面的大小?(預設:①用●表示,②用■)

  教師:請你們4人小組為單位,每人選一種圖形工具,用所選圖形的個數表示面的大小,把結果記錄下來。

  出示要求:(1)用選用圖形的個數表示圖形的面的大小

  (2)比較兩個長方形平面圖的.大小

  (二)嘗試解決問題

  1、學生解決問題

  8cm 12cm

  6cm

  4cm

  (教師為學生提供若干個)

  2、反饋交流:

  師:下面請一個小組的小朋友來匯報。

  (1)你是用什么圖形工具來表示長方形平面圖的大小的? 是幾個?

  (教師根據學生討論結果,媒體演示兩種情況)

  (2)現在可以比較出這兩個平面圖形的面的大小了嗎?

  (預設:可以)

  (3)怎么比呢?

  【預設:

  生1:我用的是圓形紙片,比較得到這兩個圖形一樣大。

  因為長方形A最多能擺12個,長方形B最多也能擺12個。

  生2:我用的是正方形紙片,比較得到這兩個圖形一樣大。

  因為長方形A最多能擺12個□,長方形B最多也能擺12個。】

  小結:你們都比較出了長方形A和長方形B一樣大。

  3、討論:這兩種工具哪一種最能夠表示平面圖形的面的大小?為什么?

  (使用測量會出現不能布滿的情況,所以使用□是最合適的。)

  (備注:引發學生思考發言)

  4、現在我們用□來驗證一下,正方形C是不是比長方形A和B都大。

  (學生動手操作)

  5、師:長方形A和B最多能擺12個□,正方形C最多能擺16個□。剛剛測量到的12、12和16就能用來表示這些平面圖形的大小,這都是這些平面圖形的面積。我們可以說,長方形A和長方形B的面積是12個□,正方形C的面積是16個□。

  (三)感悟測量的標準的統一性

  師:現在小朋友們會用小正方形的個數來表示平面圖形的面積了,小丁丁也用正方形的個數表示圖形的面積,比較下面 兩個圖形的大小:

  “第一個圖形的面積是4個□,第二個圖形的面積是9個□,4<9,所以第一個圖形的面積比第二個圖形的面積小。”

  問題:對于小丁丁的回答,你們同意嗎?怎么想的?

  1、出示:

  2、反饋:

  生:不同意!因為測量這兩個圖形所用的小正方形的大小是不一樣的。

  師:對呀!雖然小丁丁都是用正方形來測量這兩個平面圖形的大小,但是由于使用的正方形的大小不一樣,所以不能夠直接比較出這兩個圖形面的大小。

  3、師:在表示平面圖形的面積時,我們可以用邊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形。邊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形的面積就是1平方厘米。(板書,齊讀單位)

  (1)學生認讀平方厘米

  (2)1平方厘米多大?我們身上哪一部分的大小(面積)比較接近1平方厘米?

  (三)練習

  師:下面的圖形都是由邊長為1cm的小正方形組成的,它們的面積分別是多少平方厘米?

  依次出示下列圖形:

  1cm2 2cm2 4cm2 6cm2

  師:有幾個1cm2 的小正方形組成的圖形,它的面積就是幾平方厘米。

  出示:書本 P61 第一和第三個圖形

  師:為了測量的方便,數學家把邊長為1cm的小正方形拼在一起,成為了一張方格紙。請大家來數一數,這兩個圖形的面積是多少?

  師:為什么有的小朋友這么快能得出第一個圖形的面積?

  生:我是通過計算得到的。先數一列有7個小正方形,有這樣的4列,就是4×7,再加中間的一個,就是4×7+1=29cm2。

  師:原來數的時候我們還能用算式來表示數的方法。下面請大家用這個好辦法來算一算第二個圖形的面積。

  生:我發現每一行都有6個涂色的小正方形,有這樣的5行,5×6,這個圖形的面積就是30cm2。

  師:你們真棒!那這個圖形的面積你知道是多少平方厘米嗎?

  出示:

  生:這個圖形的面積是8平方厘米。

  師:這個圖形中有半格的,你是怎么數的?

  生:先數整格的,有6個平方厘米;再數半個的,有4個,其中的2個半個可以拼成1個平方厘米,4個半格可以拼成2個整格,所以6+2等于8個平方厘米,。(學生邊說,邊媒體演示)

  小結:在數小正方形時,遇到不滿一個正方形的時候,我們可以先整格的,再把2個半格拼成一個整格來數。

  拓展:在方格紙上涂出面積是12平方厘米的圖形。

  師:我們已經會用數小正方形的方法得到圖形的面積,現在,老師想請你在方格紙上用彩筆涂出一個你認識的圖形,這個圖形的面積為12平方厘米。

  1、獨立完成,然后在小組中交流。

  2、反饋。

  師:你涂的是什么圖形,怎么涂的?是幾平方厘米?

  生1:我涂的是長方形,我在一行里涂了12格,面積是12平方厘米。

  生2:我涂的是長方形,我在一列里涂了12格,面積是12平方厘米。

  生3:我涂的是長方形,我在一行里涂6格,涂2行,面積是12平方厘米。

  生4:我涂的是長方形,我在一列里涂6格,涂2列,面積是12平方厘米。

  生5:我涂的是長方形,我在一行里涂4格,涂3行,面積是12平方厘米。

  生6:我涂的是長方形,我在一列里涂4格,涂3列,面積是12平方厘米。

  比較:它們有什么共同點?有什么不同點?

  生:它們的面積都是12平方厘米,但是形狀卻不同。

  五、總結交流

  師:我們這節課學習了“面積”,用你自己的話說說你所認識的“面積”?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3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課本(試用本)三年級第一學期P54—55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知道軸對稱的含義。

  2、會判斷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能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3、在觀察、思考、和動手折的過程中,認識和找出對稱軸,發展空間想象能力。

  4、領略自然界的美妙與對稱世界的神奇,激發數學審美情趣,領會數學美。

  5、通過小組協作和交流活動,提高協作學習的意識和研究探索的興趣。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動手操作,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

  教學難點:

  按對稱軸將軸對稱圖形畫完整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剪刀,彩紙

  教學過程:

  一、生活經驗,引入新知:

  1、出示圖片

  2、問:這些圖形美嗎?它們有什么共同點?

  反饋:它們都是對稱圖形。

  追問:什么叫做對稱?

  預設:1)左右相等。2)左右圖形大小相等、形狀相同。……

  3、判斷:上面的圖形是不是從下面剪出的,為什么?

  反饋:第一組是,第二組不是,因為第二組圖形左右不對稱。

  總:生活中也有不少對稱現象。

  4、想一想:我們學過哪些圖形也是對稱的?

  生:反饋。

  找一找:打開袋子,找一找對稱圖形。

  學生反饋。

  預設1:1、3、5、6、7、8

  預設2:1、3、5、7、8

  2)問:你有辦法證明你的猜想嗎?

  反饋:對折。

  小組合作:驗證猜想。

  總:像這樣對折后,左右兩邊圖形能完全重合的叫做軸對稱圖形。

  出示課題:軸對稱圖形。

  二、鞏固新知,認識對稱軸:

  1、拼一拼:用兩個平行四邊形平成一個軸對稱圖形。

  反饋:

  2、下面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用方格紙判斷)

  反饋:小火車并不是軸對稱圖形。松樹和五角星是軸對稱圖形。

  問:你是如何用方格紙判斷圖形是否對稱的?

  生:對準圖形的`頂點判斷。然后數方格。

  總結:圖形對折以后,兩邊的部分能完全重合。它的這條折痕所在的直線,我們叫它對稱軸(板書)

  【策略說明:通過“觀察、分類、驗證(折)、”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認識軸對稱圖形,知道軸對稱的含義。培養學生探索與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概念。】

  三、數對稱軸,拓展思維

  1、找一找,數一數

  交流反饋。

  問:觀察表格你發現了什么?

  反饋:圖形的邊越多,對稱軸就越多。……

  2、做一做:設計一個軸對稱圖形,比一比誰剪的對稱軸最多?

  【策略說明:通過欣賞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剪一個軸對稱圖形,讓學生感受和諧的對稱美,讓學生感到軸對稱就在我們身邊,同時陶冶學生的情操】

  七、總結

  今天,我們在課堂上體會了怎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

  八、作業布置:《練習冊》P71—72

  【板書設計】

  軸對稱圖形

  對折后兩邊能完全重合的圖形

  2條4條0條無數條1條

  畫軸對稱圖形要點:先找對稱軸,然后找對稱點,再連線。

  【策略說明:通過欣賞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剪一個軸對稱圖形,讓學生感受和諧的對稱美,讓學生感到軸對稱就在我們身邊,同時陶冶學生的情操】

  七、總結

  今天,我們在課堂上體會了怎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

  八、作業布置:《練習冊》P71—72

  【板書設計】

  軸對稱圖形

  對折后兩邊能完全重合的圖形

  2條4條0 無數條1條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能從實際生活問題中體會連乘解題的意義。

  2、掌握連乘遞等式計算。

  教學重難點:

  連乘的意義及計算

  教學過程:

  一、概念理解:什么是包裝?(媒體演示)

  板書:聽盒箱

  二、學習主題圖例1

  1、收集信息:從圖中收集到哪些信息?

  板書:4聽1盒

  2盒1箱兩個條件

  2、提出問題:裝了3箱奶粉,一共有幾聽?

  板書:?聽?盒3箱

  3、分析過程:

  (1)先算什么?

  (2)再算什么?

  (3)說說你的理解:先算3箱里有幾盒,在算有幾聽

  板書:3×2=6(盒)6×4=24(聽)答:一共裝了24聽。

  4、練習:每層樓住3戶人家,紅星小區有2幢5層樓,一共居住了多少戶人家?

  分析:

  (1)有哪幾個量?板書:戶層幢

  (2)先算什么?在算什么?

  生1:先算一幢有幾戶?再算2幢一共有幾戶?

  板書:3×5=15(戶)

  15×2=30(戶)說說你是怎樣算的?生:2個15是30。

  生2:先算一共有幾層?再算一共有幾戶?

  2×5=10(層)

  10×3=30(戶)

  (另外2×3×5的'方法沒有學生提出來,理解上也有困難,教師可以不提)

  5、小結:剛才學習的幾道題都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生:都有3個數量,都要分兩步計算,都用乘法計算

  6、學習“連乘”的表達:

  (1)介紹(2)嘗試

  3×2=6(盒)3×5=15(戶)

  6×4=24(聽)15×2=30(戶)

  7、計算

  (1)觀察什么計算順序?生:從左往右依次計算

  (2)填空:

  4×2×9 5×6×2

  =()×9(8是哪里來的?)=30×()(為什么填2?)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通過測量、操作、想象等活動,會將三角形按邊分類,并知道三角形的名稱及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

  2.通過量、猜、想象等活動進一步辨析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的特征。

  3.在操作、辨析等活動中初步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的關系。

  教學重點:三角形邊的特征進行分類。

  教學難點: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的關系。

  教學準備:搭三角形的小棒、PPT

  教學過程:

  引入

  師:看PPT,這3個圖形是什么圖形?

  生1:三角形

  生2: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

  師:對啊,這些都是三角形,我們已經知道三角形按角來分,可以分為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三角形的分類,不過今天我們是按邊來分類。

  出示課題:三角形的分類

  新知探究

  動手操作: 搭三角形

  要求:(1)想一想用哪三根小棒

  (2)搭一搭形狀不同的'三角形

  討論交流,歸納分類

  把搭的不同的三角形展示到黑板上

  師:想一想,這么多三角形,你準備分為幾類,怎么分?

  生1:分三類沒有邊相等的分一類,有兩條邊相等的分一類,有三條邊相等的分一類。

  生2:分兩類沒有邊相等的分一類,有邊相等的分一類。

  (如果沒有學生說出第二種想法)師:指著三條邊相等的三角形,我能不能說這個三角形有兩條邊相等?生:可以

  那你們覺得三角形,按邊可以分為幾類?

  兩類:有兩條邊相等的分為一類,沒有邊相等的分為一類。

  學習三角形的名稱和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

  我們同學們想知道,這些三角形我們叫它們什么三角形嗎?

  (1)自學課本P58

  師:沒有邊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邊三角形,有兩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有三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邊三角形。

  (2)通過練習,鞏固概念

  歸納小結:有2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這相等的兩條邊叫做腰,另一條做底,底所對的角叫做頂角,腰和底所夾的角叫做底角。有3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叫等邊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等邊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4.三角形按邊的分類

  師: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三角形的名稱,那這回誰能把三角形按邊的分類來說一說:

  三、動手操作,再次探究

  1.等腰三角形可能是( )

  A.銳角三角形 B.鈍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以上三種都有可能

  (1)學生動手操作 (2)上來展示 (3)交流

  發現:等腰三角形三種都有可能,媒體演示。

  2.等邊三角形可能是( )

  A.銳角三角形 B.鈍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以上三種都有可能

  (1)學生動手操作 (2)上來展示 (3)交流

  發現:等邊三角形只可能是銳角三角形,媒體演示。

  動手折一折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

  發現: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都是軸對稱圖形。

  等腰三角形有1條對稱軸

  等邊三角形有3條對稱軸

  師: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都是軸對稱圖形,那能不能說三角形都是軸對稱圖形?

  生:不行,因為還有不等邊三角形。

  總結

  今天你知道了什么?還有什么要問嗎?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6

  單元教學目標:

  1、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千克、噸,了解1克、1千克、1噸的實際質量,建立清晰的質量單位的概念。

  2、掌握質量單位克、千克、噸之間的相互關系,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了解質量單位克、千克、噸的字母表示方法,了解用秤可以稱物體的輕重。

  4、能結合生活實際,在具體的情境中解決與克、千克、噸有關的簡單問題,進一步感受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單元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千克、噸,了解1克、1千克、1噸的.實際質量,建立清晰的質量單位的感念。

  2、難點:噸的質量概念的建立。

  課時安排:

  5課時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質量觀念。

  2、掌握“1千克= 1000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就在身邊。

  教學重點:

  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質量觀念。

  教學難點:

  掌握“1千克= 1000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教學用具:各種秤、幻燈、小黑板、1千克的鹽。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感知輕重:

  1、游戲導入。請三位學生到臺前做“背一背”的游戲(請一位同學背另外兩位同學,被被的兩位同學輕重對比明顯)。背的同學把感受講給同學們聽,讓學生感受到人是有輕重的。

  2、實踐體驗。再請學生掂一掂桌上或帶來的物體,感受物體的輕重并互相說一說。

  二、實踐體驗,建立概念。

  1、認識秤。

  2、建立千克的質量觀念。

  ⑴、稱一稱。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說一說。

  ⑻、小結: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單位表示物體有多重。

  3、建立克的質量觀念。

  4、單位換算。

  ⑴、讓學生通過稱一稱、算一算等活動,理解1千克= 1000克。如可以通過稱2袋500克的鹽,也可以稱5袋200克的米等活動。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讓學生說說再哪兒看見過這種符號。

  三、拓展應用一個雞蛋重()一個西瓜重()

  2、 2kg = ( )g 4000g = ( )kg 7kg = ( )g 8000g = ( )k

  3、實踐活動我的體重、同伴的體重、一土豆,我的書包我的估計稱量結果

  4、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鹽比較,哪個重些?

  四、總結反思,拓展升華

  1、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中有何收獲?

  2、布置課后實踐活動任務:用秤在家分別稱出1千克、2千克的物品并掂一掂。

  課后反思: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使學生會用毫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2、使學生經歷毫米的含義以及1毫米長度單位觀念的形成過程。在實際測量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會用毫米作為測量物體長度,從而提高學生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4、結合操作活動,使學生體會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觀念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體驗1毫米的實際長度,知道1厘米= 10毫米;會簡單的換算;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在二年級我們學習過有關長度單位的`知識,要精確地測量物體長度,需要什么工具?(用尺子量)

  2、請說一說你是怎樣測量物體長度的?(學生匯報:把尺子的0刻度對準所量物體的一條邊,看這邊的另一端指向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讀數時要平視。)

  3、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長度單位,并用手比一比有多長?(學生回答)

  4、填上合適的單位(課件演示,指生回答)

  5、小組合作學習,估計課本的長、寬、厚。

  (1)出示例1情境圖,學生認真觀察。教師提出問題。

  (2)4人小組合作,分別估計一下數學課本的長、寬、厚。將估計的結果填在記錄表的“估計”一欄中。

  (3)對估計的結果進行反饋。

  6、用測量的方法驗證估計的結果。

  (1)分組測量課本的長、寬和厚。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測量的結果。

  7、提問:當測量的長度不是整厘米時,該怎么辦呢?

  8、能不能用學過的長度單位米或厘米來精確地表示書本的厚度?(這時我們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長度單位——毫米。)(板書:毫米的認識)

  【設計意圖:借助游戲以及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出長度單位,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和質量觀念。在活動中產生知識上的沖突,為新知的出現做好鋪墊】

  二、新授知識

  1、建立1毫米的概念,認識厘米與毫米的關系。

  觀察自己的直尺,你能發現什么呢?(同桌交流)

  (1)很多個1厘米。(0—1、1—2都是1厘米)

  (2)除了厘米刻度外,1厘米中間還有更小的格。每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

  (3)一個小格一個小格地數(一毫米一毫米地數),10個小格就是1厘米。1厘米中有10個1毫米。(板書:1厘米=10毫米,25px=10mm)。

  (4)考考你:3小格是多少毫米?7小格是多少毫米?比1厘米多2格,是多長?(1厘米2毫米)

  (5)填一填:2厘米=()毫米5厘米=()毫米70毫米=()厘米

  (6)你能測量出書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個小格,是6毫米)

  三、想一想

  (1)想一想1毫米是多長?拿出一張光盤,看一看,摸一摸。這張光盤的厚度就大約是1毫米。(小魔術: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光盤,再慢慢把它抽出,拇指和食指之間的縫隙寬度大約1毫米。讓學生反復做一做,加深對1毫米的認識。)閉眼想象并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猜一猜,幾張紙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2)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長度接近1毫米。(電話卡的厚度、學生卡的厚度)【通過多次的直觀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讓概念從實際中來,便于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3)說一說,測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會用到“毫米”作單位?(小的物體)

  (4)生活中的毫米:①1角硬幣、1元硬幣的厚度大約是2毫米。②人的手指甲大約10天長1毫米,腳趾甲大約20天長1毫米。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用到毫米。

  四、練習

  1、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長度單位或數。

  一只螞蟻長約3()。

  一本字典厚70(),也就是()厘米。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8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 “有余數的除法”。

  【教學目標】

  1.認識余數,知道余數的含義。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數除法的基礎上,掌握有余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3.初步培養學生觀察、比較、綜合的能力。

  4.通過探究過程,使學生感受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培養探究性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探究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教具、學具】

  三角形、正方形、圓形圖片若干。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激發興趣

  1. 考考老師:請同學們利用已經學過的找規律的知識,用學具設計一個規律,然后告訴老師,你是怎么擺的,接下來你想讓老師猜幾號學具,老師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誰來考考老師?(可以請不同的學生試一試,學生很驚奇。)

  2. 適時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師為什么能很快猜出來的?等你們學會了今天的知識,就知道老師為什么能很快猜出來的了。

  [評析: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用學生考老師的形式引入新課,這樣做,既為學生創造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建構概念

  (一)明確圖意,展開思維

  利用課件呈現主題圖:通過創設校園里學生課外活動的情境,引導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計算。(如插旗子時按4面為一組的;跳繩時分成4人一組;打籃球的學生為5人一組;板報下面的花為3盆一組等。)

  [評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主題圖,引導學生展開觀察、交流和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學生對“平均分”的應用意識,為下面學習“有余數的除法”奠定基礎。]

  (二)實際操作,感受新知

  1. 教學例題1。

  (1)利用課件演示例1:國慶節到了,同學們打算將聯歡會的會場用鮮花布置,小朋友先般來15盆花,他們打算每組擺5盆,可以擺幾組?老師想請我們班的同學來分一分,你們愿意嗎?

  (2)動手操作:請小朋友拿出學具,用15個學具表示15盆花來擺一擺。

  (3)提問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擺一組,擺成了幾組?15盆花有沒有擺完?想一想15里面有幾個5?

  (4)嘗試列式:如果用計算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你能列出算式嗎?

  15÷5=3(組)

  (5)明確寫法:(結合操作思考)每5盆擺一組,擺成了幾組?并結合具體的情境讓學生說一說豎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時了解豎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評析:引導學生在已具備的表內除法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有余數的除法的學習。學生雖然在實際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認識,但還缺乏清晰的認識和數學思考。因此,首先由情境引入例題,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運用擺學具的方式感知除法的意義,同時通過理解表內除法豎式的含義,給學生創設自主建構知識的.活動空間。]

  2.教學例題2。

  (1)課件演示例2:同學們將校園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會場,還是每5盆擺一組,最多可以擺成幾組?

  (2)動手操作:你們是不是也能用學具代替23盆花來擺一擺。看看每5盆擺一組,能不能全部分完?還剩幾盆?剩下的夠不夠再分一組?

  (3)認識余數:23里面最多有幾個5?這余下的3盆不夠再分一組,這個數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板書課題:余數)

  (4)嘗試列式:23÷5=4(組)……3(盆)

  (5)適時小結:為了分清余數和商,我們要在余數和商中間用6個小圓點隔開。我們把這樣的除法,叫做有余數的除法。(接著板書課題:有“余數”的除法)

  (6)小組討論:如何列豎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組的小朋友說一說。

  (7)學生匯報。

  (8)列出豎式:

  3.觀察比較:看看例1和例2的豎式,比一比,從這兩道題的計算中你發現了什么?

  4.嘗試練習:選擇兩個算式用豎式計算。(一個正好分完,另一個不能正好分完。)

  [評析:本環節教學,教師根據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對新知識的學習進行準確定位,既為學生創設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思考平臺,又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間,使學生在認知過程中體會到探索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三、觀察比較,理解概念

  1. 探究關系:出示例3,引導學生運用小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導學生討論:觀察余數與除數,你們發現了什么?

  15÷5=3(組)

  17÷5=3(組)……2(盆)

  19÷5=3(組)……4(盆)

  21÷5=4(組)……1(盆)

  23÷5=4(組)……3(盆)

  25÷5=5(組)

  16÷5=3(組)……1(盆)

  18÷5=3(組)……3(盆)

  20÷5=4(組)

  22÷5=4(組)……2(盆)

  24÷5=4(組)……4(盆)

  2.歸納總結:(1)剩下不能再分的數才叫余數;(2)計算有余數的除法,余數要比除數小。

  [評析:本環節是在前兩個例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究余數與除數的關系。教學中如果讓每一個學生都來計算這一組題,勢必花費學生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生也會產生厭煩情緒;而采用小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又讓學生真正體驗到通過團隊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樂。]

  四、鞏固拓展,運用新知

  1. 鞏固題:第52頁的“做一做”。(判斷題,進一步明確“余數要比除數小”。)

  2. 開放題: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數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數是8,余數有可能是幾?如果余數是6,除數有可能是什么數?

  3. 游戲題:“猜猜看”。

  (課件呈現:一組有規律的圖形,猜一猜第10個是什么圖形、第18個是什么圖形,運用課件驗證。)

  4. 拓展題:現在你們能想出老師為什么會很快猜出你們前面所擺的學具是什么了嗎?你們也能運用今天學的“有余數的除法”知識,很快地猜出第24個、第30個圖形是什么嗎?

  [評析:練習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層次性、開放性、靈活性、啟發性和挑戰性。通過讓學生進行不同類型的練習,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尤其是最后一個練習,給學生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整節課前后呼應,使學生掌握的知識系統化、結構化。]

  五、歸納小結,結束全課

  小朋友,這節課你有什么新的收獲?你體驗最深的是什么?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9

  教學目標:

  1、在游戲比賽中初步感知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征,并通過觀察、動手操作知道對折后,圖形兩邊完全重合的圖形叫軸對稱圖形。

  2、通過判斷,辨析和驗證進一步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和理解,并認識對稱軸,根據特征會找和畫一個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3、讓學生初步感知幾何圖形的美,同時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認識并理解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

  教學難點:根據特征判斷一個圖形是否是軸對稱圖形

  教學準備:媒體、圖形等。

  教學過程:

  一、比賽引入,初步感知。

  1.女同學和男同學比眼力,老師分別給你們看一個圖形的一部分,猜一猜是什么?出示:相關圖形的一半,

  女:蝴蝶、飛機、

  男:木梳、電筒、

  宣布比賽結果,激化矛盾

  男生覺得比賽內容不公平,女生猜的圖形另一半與看到的一半一樣,他們猜的圖形兩邊不一樣。

  女生猜的圖形兩邊真的一樣嗎?(媒體演示)你發現了什么?

  認識完全重合(板書)

  5.再次感知軸對稱圖形的特征

  A.出示:半張電話圖形,男生猜一猜是什么圖形?

  B.能用最簡單的方法驗證電話圖形兩邊完全重合嗎?

  C.演示:“對折”、“完全重合”

  D.學生動手驗證樹的圖形兩邊是否完全重合,同桌互說驗證結果。

  學生得出結論:對折后,圖形兩邊完全重合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板書)

  6.認識對稱軸

  二、自主探究,體驗新知

  1.判斷下列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

  雙喜圖在判斷中進一步明確對折后,圖形兩邊完全重合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中間的直線是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同一方向的一雙鞋對折后,圖形兩邊沒有完全重合,進一步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特征的認識。

  C、兩條相對的`魚

  D、葉子圖

  2、用手式比劃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字母:E T 漢字:中田)

  3.判斷圖中紅線是對稱軸嗎?(小組討論)

  只有沿紅線對折后圖形兩邊完全重合,紅線才是圖形的對稱軸。

  4.小結:我們怎樣來判斷圖形是一個軸對稱圖形?

  三、動手操作,內化新知

  1.以小組為單位挑出軸對稱圖形

  A、每組都有一張信封,信封內有三角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等腰梯形、圓各種圖形,學生動手驗證出軸對稱圖形。

  B、學生動手找出各個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C.小組匯報

  2.小結:有的軸對稱圖形有一條對稱軸,有的軸對稱圖形有兩條對稱軸,有的軸對稱圖形有無數條對稱軸。

  四、課堂總結,拓展提升

  生活中有許多軸對稱現象,你能舉例嗎?

  媒體出示生活中的軸對稱現象,欣賞對稱的美。

  3,學生制作軸對稱圖形

  總結:你是怎么剪的?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0

  千米的認識

  教學內容:

  千米的認識

  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個常用的長度計量單位,在學生的生活中經常會聽到、看到有關千米(公里)的使用信息,建構效果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于這部分知識正確觀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個較大的長度單位,“直接性”和“可視性”的體悟或者從感受經驗比較抽離,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習過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較困難,是本課學習的難點。

  學情分析:

  學生在一、二年級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會在走路上學、乘車旅游、參加運動會等生活經驗中接觸到千米(公里),這就使得本節課很容易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考慮到學校學生的具體情況,在幫助學生建立1千米實際長度概念時選用學生熟悉周圍環境,這樣既能有效化解難點,又能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進行相應的換算。

  2、通過實踐活動,親身體驗“1千米究竟是多長”,形成對“千米”的量感。

  3、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認識千米,讓學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

  認識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教學難點:

  通過體驗,形成對“千米”的量感

  教學關鍵:

  通過親身體驗充分感知1千米究竟有多長。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練習紙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我們之前已經學過了關于長度的單位,說一說,你學過哪些長度單位?你能不能把它們從大到小排列一下?

  板書:米(m) 厘米(cm) 毫米(mm)

  請說一說它們之間的進率。

  板書: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下面的括號中填什么長度單位合適?

  課桌的長度約是100( )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492( )

  學校運動會比賽跑200( ) 一枚一元硬幣的厚度約是2( )

  (說明:既復習了舊知,又為探索新知做好鋪墊,同時使學生感受到知識之間的系統性。)

  3、師:國慶節,老師從上海出發到南京,指示牌顯示距離南京還有268(?),后面應該是哪個長度單位呢?

  4、揭示課題:用米、厘米都太短了。上海到南京的距離比較遠,我們需要用更大的長度單位來測量,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千米。(板書)

  板書:千米的認識

  (說明:從現實生活出發讓學生產生認知上的沖突,使學生感受到認識千米的必要性。)

  二、探究

  (一)導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見過“千米”,如:

  1、出示圖片。

  圖1:路標。

  圖2:限速。

  師:你還在哪些地方見過或聽過“千米”?(讓生答)

  小結:表示鐵路、公路等比較長的距離時,通常用千米做單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

  板書:(公里)km

  (二)新課展開:

  1、初步建立“千米”觀念:

  師:各位同學,請大家看運動場的跑到圖,它的環形跑道一圈是200米,這樣跑幾圈剛好是1000米?(5圈)

  我們可以寫成

  1千米=1000米 (指導學生朗讀:用不同的停頓來區分)

  練一練:

  2千米=( )米 (讓學生說想法)

  想:2千米就是2個1千米,即20xx米

  5千米=( )米

  想:5千米就是5個1千米,即5000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

  師:1千米到底有多長?

  出示學校周邊地圖:這是我們學校周圍的地圖,從校門口出發,你認為走到哪里是1

  千米呢?(學生討論,交流,反饋)

  (說明:以情激趣,使學生感到生邊處處有數學,由抽象的`“千米”形成正確的表象,從

  而加深對“千米”的認識。)

  三、練習鞏固

  1千米在你們頭腦中已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讓我們來做一些練習,看看同學們的掌握

  情況。

  1.填空

  8千米=( )米 4千米400米=( )米

  3千米25米=( )米 2750米=( )千米( )米

  讓學生獨立嘗試,加深對千米的認識。

  (2)交流反饋。

  2.選擇題

  鴕鳥是世界上最大的鳥,身高約4( ),每小時能跑40( )

  A.厘米 B.米 C.千米

  海拔最高的大河位于我國西藏自治區的雅魯藏布江,平均高度約為海拔4( )

  A.厘米 B.米 C.千米

  四、聯系生活,學會應用

  1、十一期間,小丁丁沒有選擇出門旅游,他在少年宮參加完活動準備去圖書館,請問,有幾條路可以選擇?

  620m

  620m

  小丁丁覺得路太遠了,他決定打車,請你任選走法,計算一下長度,如果選擇出租車,你的選擇起步價夠嗎?

  五、課后實踐:

  1、實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估一估走一千米需要多長時間。

  (說明:千米的實際長度的感知,只有通過學生的實踐活動,才能有更為深刻的認識)

  六、板書:

  千米的認識

  千米(公里)km 米(m) 厘米(cm) 毫米(mm)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00米=1千米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和觀察比較,使學生認識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2.通過實驗,使學生知道三角形的穩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3.培養學生觀察、操作的能力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教學難點:

  三角形高的確定及畫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練習紙等

  教學過程:

  一、找一找,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師:從這么多圖形中的找到三角形,在生活中對三角形并不陌生,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板書:三角形的特性)

  二、動手操作,構建概念

  1.畫一畫,探索三角形的定義

  (1)師:你們會畫三角形嗎?現在就在練習本上畫一畫吧。(學生畫三角形)

  (2)師:請同學們在小組內對比、評價一下你們畫的三角形。討論:什么樣的圖形是三角形?

  (3)師:同學們說了自己的想法,到底誰說的更準確呢?別著急,老師先請大家幫個忙,判斷老師邀請來的圖形朋友是不是三角形好嗎?(出示下面圖形)

  (4)全班交流,說說這些圖形哪些是三角形,為什么?

  學生匯報預設:圖①不是,因為它有四條邊。圖②不是,因為有一條邊彎曲了,不是線段;圖③不是,因為沒有封閉起來;圖④不是,有一條線段多出一部分了;圖⑤是三角形;

  (5)師:要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三角形需要哪些條件呢?引導學生概括出三角形的定義,教師板書: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重點討論理解“三條線段”、“圍成”。

  2.自學課本,認識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

  師:同桌互相指一指,說一說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并在自己畫的三角形里標出各部分的名稱,

  指名說出三角形的邊、頂點和角。

  3.介紹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師:為了表達方便,用字母A、B、C分別表示三角形的三個頂點,這個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讓學生給自己畫的三角形標上字母,起個名字。

  三、動手操作、學習三角形的高

  1.情境引入

  師:同學們訂校服。

  2.認識三角形的高和底

  師: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呢?課件出示

  3.學畫三角形的高。

  師:現在同學們已經認識了三角形的高,你會畫三角形的高嗎?

  (1)學生在練習紙上畫三角形的高。指名學生板演,并講解畫高的方法,教師適當給予點評。

  (2)嘗試在三角形上畫出另外兩條高。討論:三角形有幾組高和底?

  (3)全班集體評價,總結三角形高的畫法及注意事項。

  4.鞏固練習

  師:請你選擇一個喜歡的三角形,畫出已知底邊上的高。教師選出幾幅作品讓學生集體評價。注意指導學生如何畫直角三角形的高。

  三、實驗解疑,探索三角形的穩定性

  1.聯系生活,尋找三角形的特性

  老師帶來了一些圖片,看看生活中的三角形。為什么這些地方要用到三角形呢?

  2.游戲激趣,發現三角形的特性

  游戲:拉一拉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哪種圖形更牢固?(板書:三角形具有穩定性)

  3.解決問題 ,應用三角形的特性

  四、鞏固運用,提高認識

  1.填空誰最棒。

  (1)由三條線段( )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有( )條高、( )條底。

  (3)三角形具有( )性。

  2. 思維大比拼。

  小白兔和小猴子都用籬笆圍了一個菜園,誰的方法更牢固些?為什么?

  五、總結評價,回顧全課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學到了哪些知識?

  板書設計:

  三角形的特性

  ——具有穩定性

  定義: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頂點、三個角。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2

  《銳角和鈍角》

  一、談話情景導入

  師:朋友們!你們去過遵義嗎?去過哪些地方?

  生1:去過,去過遵義會議會址。

  生2:去過遵義姑媽家。

  生3:去過遵義游樂園。

  課件出示遵義游樂園的一處場景

  師:這是遵義游樂園,你們從這幅圖上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木馬、風車。

  (利用學生喜歡的游樂園場景導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設計符合兒童心理特征和年齡特征。)

  二、復習角

  師:你們能在這幅圖中找出角嗎?

  生積極主動的找到了很多角。

  師:你們生活中哪里還有角呢?

  生:桌子上有角;

  生2:窗戶上有角;

  生3:安全出口牌上也有角;

  生4:書本上也有角

  (讓學生在圖中找角,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找角,大幅度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師:這個角是什么角,老師手中拿的這個圖形的角是什么角呢?

  生:直角(師把直角圖形貼在了黑板上并指書上也有直角)。

  師:前面我們認識了直角,這節課我們來學習銳角和鈍角。

  揭示課題并板書:銳角和鈍角二、探究銳角和鈍角

  出示不同三角形的圖片

  師:請同學們把這些圖片進行分類(學生進行分類活動)

  師:請一個同學上來分一分

  師:你為什么要這樣分呢?

  生:按照角的大小來分的;

  (讓學生動手操作對這幾個圖形進行分類,讓學生在分類的過程中初步熟知銳角與鈍角有什么特點,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

  師:現在我們把這兩組角與直角比,有什么發現呢?

  生:這組角比直角小,這組角比直角大。

  (老師將這其中的`一個銳角和一個鈍角畫了出來,同時也把直角描了出來。)

  2、引導學生認識銳角和鈍角

  師:咱們給它們取個名字叫老大和老二,那你們認為哪個是哥哥那個是弟弟好呢?

  生:這個是弟弟,這個是哥哥。

  師引導學生論得出:這個就叫銳角,這個就叫鈍角。

  3、深入認識銳角和鈍角

  師:同學們真聰明,知道了銳角和鈍角,請看這是什么角呢?

  生1:直角

  生2:鈍角

  生3:銳角

  師:有三種結果,那到底是什么角呢?同學們想個辦法準確的判斷一下。

  生: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量一量;

  師:請一個同學上來量。(用投影儀展示)

  通過學生測量反復2次,這個角的一條邊與直角板上的一條邊重合后,另一條邊在直角板上的另一條邊的外邊,說明這是一個角是比直角大的角,叫鈍角。

  (讓學生用肉眼觀看,判斷得出了三種不同的結論,讓學生出現了矛盾,激起了學生的認知沖突,這樣更積極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完成的欲望)

  三、聯系生活,解決問題

  1、找游樂園里的銳角與鈍角(課件出示游樂園,場景圖)

  (先找出了很多)

  2、找游樂園里物體中的銳角和鈍角

  (生找出了相應的銳角和鈍角)

  3、找出生活中哪里有銳角和鈍角

  生1:紅領巾的三個角有一個鈍角和兩個銳角。

  生2:老師眼鏡框上有鈍角;

  生3:凳子上有銳角

  生4:文具盒上有銳角

  生5:玩具上有銳角和鈍角

  4、說說這些角的名稱

  (生說得很好)

  5、用紙折角

  (學生折出了各種各樣的銳角和鈍角)

  6、用手臂比劃角

  (學生用身體的很多部位比劃出了不同的銳角和鈍角,在生活中找角、物體中找角、用紙折角、用手臂比劃角、用身體劃角)

  四、總結

  師:小朋友們,如果你是銳角、鈍角或直角,你想向在座的朋友說點什么?

  生1:大家好,我是銳角請大家多多關照。

  生2:我是鈍角,請大家為我準備更多的三角板,讓我認識更多的角。

  生3:我是銳角,請大家別碰我的尖,會刺手的。

  生4:大家好,我是鈍角,我愿意和大家交朋友。

  師:小朋友們好,如果我是銳角,我比直角小,如果我是鈍角,我比直角大。(拓展小結,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把自己溶入到了知識中,又起到了化龍點睛的作用)

  課中體現了以下特點

  1、從資源開發的角度看

  教師能充分利用挖掘資源(情境中找角、生活中找角、圖片中找角、手臂中找角、人體中找角)幫助學生抽象和構建各種角的特征,使學生在不同的情景中認識各種角。

  2、從三維目標角度看

  (通過讓學生指出角,分類,描角,比大小等)使學生對銳角、鈍角有了非常明確的概念,從而使學生技能達標率較高(如能正確量角、判斷角、比劃角等特別是人體上找角)

  3、知識構建的過程與方法來看

  表面上似乎是少了一些,看上去只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實際上學生的思想過程與方法是突出非常清晰的,就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參與意識較強,特別在練習部分中的游戲部分更為突出。

  較好地滲透了品德教育內容(如遵義會議會址,教后的你想對老師談點什么)。

  更好地體現了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數學知識又為生活服務,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理念,屬于數學學習生活化特點。

  4、突破誤區(即一說到任務深,就要用多媒體,就要怎么樣、怎么樣,但這節課中多媒體的出現并不多,卻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總之,課中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的作用,教學中體現了學生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數學知識服務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教學中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動腦、觀察能力和組織能力,教學中雙邊活動非常到位,真正實現了課堂中學生愛學習,樂學數學的效果。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3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70頁到74頁“面積和面積單位”的內容。

  【教材解讀】

  《面積》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被安排在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這一單元具體包括:面積和面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四部分。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學好本課,不僅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更是小學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知識。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在編寫上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教材按照先認識面積(包括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封閉圖形的大小),然后歸納面積的概念,再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包含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為什么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做面積單位,以及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教學目標】

  (1)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則。(3)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動中獲得關于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4)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并建立正確的表象。

  【教學難點】

  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過程】

  一、充分感知,理解面積的含義

  1、通過物體的表面感知什么是面積

  ⑴情境導入

  老師手中有兩張紙,想請兩名同學來進行涂色比賽,看誰涂的快一些,如果是你,你會選擇哪一張?為什么?

  生可能回答,選擇小的那張,因為它小,就涂得快。

  師:其實剛才同學們說的,這張紙小,是指的它的面小,這張紙大,是指的他的面大,其實每一個物體都有自己的面,有的面大,有的面小。

  請你摸摸數學課本的封面在哪里,桌子的面在哪里,你感覺誰的面大一些

  生可能說桌子的面大一些。

  再摸摸椅子的面,看看黑板的面,你感覺誰的面大?

  ⑵、教師小結:剛才我們通過摸和看知道物體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們就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出示課件:課本封面的大小就是課本封面的面積,鐘表表面的大小就是鐘表表面的面積。誰還能舉例說一說?

  2、、通過封閉圖形理解面積的含義

  我們已經知道了什么是物體表面的面積。現在老師把這幾個物體的面給大家請下來,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現在同學們看到的就是長方形、三角形、圓形。像這樣,首尾相連,密封起來的圖形就是我們學過的封閉圖形

  它們有大小嗎?誰大?誰小?(生交流方法)

  像剛才我們研究的這些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叫面積。

  板書封閉圖形

  長方形的大小就是長方形的面積,不規則圖形的大小就是不規則圖形的面積,圓形的大小就是圓形的面積。你還能舉例嗎?如:正方形的大小就是正方形的面積等等。

  3、小結歸納面積的含義

  誰能來說說,什么是面積?

  師:物體表面或封面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補充板書:或

  二、動手操作,建立面積單位表象

  (一)認識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1、設疑。

  出示兩個長寬各異,但面積相同的長方形紙,它們相比較,誰的面積大?(生交流)同學們意見不統一了,用觀察法更無法確定誰大誰小,用重疊法試一試。也不行,怎么辦?誰來想個好辦法?

  2、請學具幫忙:那就借助學具袋中的學具在這兩張紙上擺一擺,比出它們的大小吧!動手操作要求:請同桌兩人,每人選擇一個長方形,任意選一種學具來測量長方形的大小,比比看哪個長方形大?

  (1)全班匯報交流: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

  A:同桌兩人,一人用正方形擺,一人用圓形擺,但由于原形沒有全部覆蓋整個長方形,不能確定哪個圖形大,哪個圖形小。

  B:同桌兩人,一人用正方形擺,一人用長方形擺,由于所選的圖形大小不一樣,也不能根據小長方形或正方形的個數來確定兩個長方形的大小。(關鍵是兩人的標準不一樣)

  C:可能有的同桌都選用正方形來測量由于所選的圖形大小一樣,所以能根據正方形的個數來確定兩個長方形的大小。、

  D:形狀相同,但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長方形

  師質疑:為什么不用圓形?

  生展示時,教師不做評價,讓學生交流,質疑。(如果學生沒有用到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長方形,師可質疑,為什么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長方形沒混著用呢?)

  3、師小結:大家都認為要用同樣的學具,也就是要統一標準。有的小組用長方形作為標準,有的小組用正方形作為標準,都比較出了這兩張紙面積的大小!

  到底使用哪種標準比較方便呢?人們習慣上用正方形的面積作為面積單位。

  學到這里,讓我們不禁想起了長度單位,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

  (二)認識面積單位:

  1、為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國際上也規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板書)

  2、請同學們自學課本內容

  3、匯報學習收獲:

  師:你們學會了嗎?老師來考考你

  (1)1平方厘米到底有多大?數學上是怎樣規定的?(生交流)從學具中找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用尺子量一量,它的邊長是一厘米嗎?用手摸一摸它的大小。再閉上眼睛想一想它的大小?

  找找哪個手指甲的面積接近1平方厘米?

  如果讓同學們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量你的橡皮有多大,能不能量出來?如果讓你用它去量你的課桌呢?請同學們試一試?

  感覺怎樣?太麻煩了?那么有沒有更大的面積單位適合量課桌呢?(一平方分米)

  (2)一平方分米在數學上是怎樣規定的呢?(誰來說)

  在學具中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它的邊長是不是一分米?

  摸一摸它的面,閉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的大小。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同桌兩人比劃1平方分米的大小

  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是一平方分米

  量一量課桌的面大約是多少平方分米?

  (3)如果讓你拿這張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我們的教室,你感覺怎樣?(太麻煩了)老師這兒還準備了更大的面積單位?

  出示一張一平方米大的紙貼到黑板上,想一想1平方米的大小。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接近1平方米?

  估計我們的黑板大約是幾平方米?

  三、表象運用,形成技能

  1、做課本76頁第1題,做完后交流。

  2、做課本76頁第4題

  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單位名稱

  黑板長4()一枚郵票的面積是4()

  小明身高128()一塊手帕的面積是4()

  小華腰圍6()一塊黑板的面積是4()

  四、全課交流,知識提升:說說你這節課印象最深的地方?

  板書課題:面積和面積單位。

  一節課馬上就要結束了,我們對面積和面積單位的研究卻剛剛開始,老師給大家留下個課下小調查:除了今天學的,還有哪些其他的面積單位?把你的調查結果與同學和你的數學老師交流。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4

  教學目標:

  1、能夠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的形狀,具有一定的空間觀念。

  2、復習鞏固長方形的周長、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辦法,能夠準確進行測量并求周長。

  3、利用周長的相關知識,能夠解決實際的數學問題。

  4、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進一步獲得對簡單幾何體的直觀經驗。

  5、在交流的過程中回憶求周長的計算方法,感受計算方法的多樣性,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教學重點: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感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

  1、同學們,這學期我們學習了如何觀察立體圖形,通過我們自己親自動手搭積木,我們學會了什么?

  2、除了學習觀察立體圖形,我們還學習了求什么圖形的周長?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復習有關圖形方面的知識。

  二、鞏固探究

  1、復習觀察立體圖形

  每出示一個,讓學生用自己的正方形積木照樣子搭一搭。搭出圖形之后,認真觀察,說一說從正面、側面、上面可以觀察到什么樣的形狀?

  交流,訂正。

  2、復習周長的計算方法。

  什么叫周長?怎樣求長方形的周長?正方形的`周長又該怎么求呢?

  自由完成第12題,匯報訂正。

  3、完成第13題。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的20厘米長的鐵絲,用它圍成一個長方形,它的周長是多少?

  還是用這根鐵絲圍成一個正方形,這個正方形的周長是多少?

  通過剛才的操作,你發現了什么?

  4、剛才我們又是動手操作,又是測量計算,累了吧?我們一起到足球場去輕松一下吧!看!這就是我們將要去的足球場。出示第14題。

  自己看圖、讀題,想一想,在這道題中都告訴了我們什么信息?

  這道題一共讓你求出幾個問題?會不會解答?

  做完這道題,你有什么想法嗎?

  三、拓展實踐

  我們再獨立解決幾個實際問題:

  1、足球場是個長方形,長120米,寬95米。李林繞著足球場跑了3圈,跑了多少米?

  2、學校北面有一塊長方形的實驗園,長是30米,寬是20米,如果四周圍上籬笆,籬笆長多少米?如果有正好一面靠墻,籬笆長多少米?

  3、小結:這節課,我們復習了什么內容?

  四、作業:作業本上的作業

  板書設計:

  總復習

  立體圖形 求周長

  長方形的周長

  正方形的周長

  總復習(四)

  教學目標:

  1、繼續復習有關年、月、日的知識,能夠正確地觀察日歷,回答問題。

  2、復習可能性的相關知識,進一步感受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復習有關搭配的知識,能夠按照題意進行正確搭配。

  4、能夠根據已知信息,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通過復習加強鞏固,進一步訓練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

  在以前的復習中,我們都復習了哪些知識?

  本學期我們學的內容除了剛才說到的,你認為還有哪些知識我們應該再復習整理?

  我們一起來整理回顧這些內容,看誰解決這樣的實際問題最棒!最棒的同學我們可是有獎勵的!

  我們一起來比一比、賽一賽好嗎?

  二、鞏固探究

  1、回顧整理有關年、月、日的知識。

  同學們,你還記得有關年、月、日的哪些知識?

  出示第16題:一年365天,合幾個星期零幾天?

  請同學們自己試著做一做。

  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2、解決實際問題:

  出示92頁第18題的圖片及文字。

  請同學們認真看圖,誰能說一說這幅圖是什么意思?告訴了我們什么?

  你是怎樣設計住房方案的?

  3、復習“搭配中的學問”

  出示第20題:我們剛才解決了住宿問題。現在我們在一起來解決穿衣的問題好不好?

  這是我們學過的搭配中的學問。你能不能自己試著解決呢?

  如果解決得好、搭配得棒,我們將評選它為“出色設計師”。

  自己解決,評選“出色設計師”。

  4、回顧整理“可能性”

  出示第19題,指名讀題,自己解答,指名回答。

  5、整體回顧:

  在這一學期中,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你還有什么想知道的問題?

  三、小結:這節課,我們復習了什么知識?

  四、作業:作業本上的作業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的筆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通過不同題型,引導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4.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連續進位的算理,掌握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連續進位的算理。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口算練習(練習三第1題)。

  6×7+4= 2×8+6= 7×9+5=

  5×5+3= 3×9+7= 8×6+4=

  2.提問: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的乘法計算順序是什么?在豎式計算時需要注意什么?

  二、分層練習,鞏固提高。

  1.練習三第2題。

  43×8= 7×44= 39×5= 75×6=

  3×284= 9×263= 6×724= 355×8=

  學生分組計算,教師巡視指導,注意連續三次進位的題目,指名回答時要讓學生說清楚千位、百位、十位各是幾,是如何得到的。

  2.練習三第3題。

  (1)出示題目中條件,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

  小云有5本相冊,每本96張照片;小蘭有4本相冊,每本126張照片。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小云有多少張照片?

  小蘭有多少張照片?

  (2)學生獨立解答,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3.練習三第4題。

  (1)出示情景圖,讓學生觀察,說說你獲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樣解答這道題?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學生獨立解答,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4.練習三第5題。

  (1)出示情景圖,讓學生觀察,說說你獲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樣解答這道題?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學生獨立解答,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5.對比練習(練習三第6題)。

  13×3= 2×14= 24×2=

  16×3= 4×14= 24×3=

  先讓學生觀察每組中上下兩道題,說一說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發現的?再動手計算。

  三、全課小結

  通過本節課學生,你獲得哪些解決問題的經驗?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教案三年級上冊08-26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2-30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2-30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2-30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2-30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9-08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優秀數學教案09-30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2-16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范文10-11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5篇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