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精選13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精選13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 1
一、學習目標
(一)學習內容
《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17頁例3及做一做和相關的練習題。
例3創設了現實生活中“整理照片”的情境,教學一位數除三位數(商三位數)的筆算除法以及驗算。教材呈現不完整的豎式計算過程,只給出第一步計算方法,余下的學生自己完成,讓學生利用已經掌握的知識完成除法筆算,培養遷移類推能力。
(二)核心能力
學生在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筆算的基礎上,利用已有經驗自主探究,理解和掌握一位數除三位數的筆算方法,進一步提高推理能力和運算能力。
(三)學習目標
1、利用已有經驗自主探索計算方法,能正確筆算和驗算一位數除三位數(商三位數)的除法,初步養成驗算習慣。
2、通過與一位數除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對比,總結出算法,并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四)學習重點
學習重點:一位數除三位數筆算的算法。
(五)學習難點
學習難點:一位數除三位數筆算的算理。
(六)配套資源
實施資源:《一位數除三位數(例3)》名師教學課件
二、學習設計
(一)課堂設計
1、復習舊知
(1)口算:
39÷3= 180÷6= 320÷8= 4500÷9=
(2)筆算并說出每一步計算的含義。
84÷4= 56÷2=
設計意圖:鞏固一位數除兩位數的筆算方法,為進一步學習一位數除三位數的筆算除法做好鋪墊。
2、探究新知
(1)情境導入,提出問題
師:小美和小麗是一對好姐妹,他們正在整理旅游回來的照片,看他們整理的多認真啊!課件出示情境圖。
師:觀察情境圖,你知道哪些信息?
引導學生說:小美和小麗一共有256張照片,用2本相冊正好插完。
師:用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預設:每本相冊插多少張照片?
師:讓我們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該怎么解決呢?怎么列式?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256÷2=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整理照片”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出示情境圖,讓學生從中找出數學信息,并提出數學問題,培養學生搜集信息和提出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2)嘗試計算,探究新知
①學生自主探究:你能試著用豎式計算這道題嗎?
學生在演草紙上嘗試筆算。
②全班匯報,交流算法
教師結合豎式,與學生交流算法。
師:百位上為什么商1?
引導學生明確:2個百除以2得一個百,1表示1個百,所以百位上要商1。
師:十位上為什么商2?余下來的'1個十怎么辦?
引導學生明確:5個十除以2商2余1個十,2表示2個十,所以百位上要商2。分掉4個十,余下的1個十沒辦法整捆分,需要把十位上的余數和個位上的6合起來繼續除。
教師要求學生補充完整豎式,并訂正評價。
③怎樣驗算
提問:怎樣檢查結果對不對?你會驗算嗎?
放手讓學生自己驗算,并與同桌交流驗算方法。
小結:通常用乘法驗算除法,即用商乘除數看是否等于被除數,這種方法更容易發現錯誤。
④小試牛刀
計算并驗算:378÷2 925÷5
學生先獨立完成,然后展示計算過程,交流算法,再集體訂正。
(4)對比總結
師:今天學習的一位數除三位數的筆算和以前學習的一位數除兩位數的筆算有什么聯系?
師:誰來說一說一位數除三位數筆算的方法。
預設:從被除數的最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商就寫在哪一位;哪一位上有余數要與下一位數合并起來繼續除。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所在,學生不僅要掌握列豎式計算的方法,還要明白計算的道理。因此,在設計時盡量讓學生自己探索算法,在交流中理解算理算法。最后通過對比,引導學習發現今天學習的新知與前面學習的舊知,雖然形式上不同,但是計算的實質是一樣的,進而掌握算法,提高遷移類推能力。
3.鞏固練習
(1)把下面的豎式補充完整,再驗算。
(2)列豎式計算。
855÷5= 636÷4=
①學生獨立解決
②交流:這兩道題和前兩題有什么不同?
引導學生發現:前兩題正好除盡,沒有余數,而這兩道題最后沒有除盡,有余數。但計算方法是相同的。
(3)解決問題。
4、全課總結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2)小結:我們這節課學習了一位數除三位數(商三位數)的筆算,計算時,先用一位數去除百位上的數,除到哪一位商就寫在哪一位的上面,如果有余數,要和下一位上的數合并后繼續去除,做完后要自覺地用乘法進行驗算。
三、課時作業
1、列豎式計算并驗算。
324÷2 651÷3 675÷5 798÷6
答案:略。
解析:【考查目標1】考察學生能否正確計算一位數除三位數。
2、解決實際問題:
(1)三年級有248名學生,每2人共用一張課桌。一共需要多少張課桌?
答案:248÷2=124(張)答:需要124張課桌。
解析:【考查目標1、2】考察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一段路625米,工程隊計劃用6天修完,實際用了5天就完成任務。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答案:625÷5=125(米)
解析:【考查目標1、2】5天修625米,平均每天修多少米?用除法計算。注意:6天是多余條件。
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 2
設計說明:
1、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已有的經驗和要學習的知識緊密結合。因此,本設計在學習新知之前鼓勵學生說一說:關于年、月、日的知識,你已經知道了哪些?一是投石問路,可以較好地了解學生的認知起點;二是能充分挖掘學生身上的資源;三是創設一個關于年、月、日的知識情境,在不經意間為引發學生的疑惑作鋪墊。
2、創設情境,聯系生活,激發興趣。
本設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為基本理念,從新課的引入到課后的練習,都將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體現“小課堂、大社會”,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注重觀察,引導發現,培養能力。
本設計通過年歷卡及相關統計表,讓學生在觀察和發現中掌握年、月、日及大月、小月等知識,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參與興趣,又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究者,使學生在自我探究、自我發現中獲取新知,成為學習的主人。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20xx年、20xx年的年歷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關于年、月、日的知識,你已經知道了哪些?
預設
生1:一年有12個月。
生2:有的年份有365天,有的年份有366天。
2.說一說記憶中美好的或有特殊意義的日子。(生自由匯報)
3.觀察教材76頁主題圖,說一說年歷上標注了哪些特別的日子。在這些特別的日子里,都用到了哪些時間單位?(年、月、日)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年、月、日)
設計意圖:選擇學生感興趣、熟悉的素材作為引子,以特別的日子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內容就在身邊,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拓展學生的思維。同時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加深對時間單位的理解,為下面的新知教學作鋪墊。
二、親自實踐,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觀察20xx年、20xx年的年歷。(課件出示)
思考:
(1)一年有多少個月?
(2)一年中哪幾個月份有31天?哪幾個月份有30天?
(3)2月有多少天?
2、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1)一年有12個月。
(2)一年中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有31天,4月、6月、9月、11月有30天。
(3)20xx年的2月有28天,20xx年的2月有29天。
3、小結:我們把有31天的月份稱為大月;有30天的月份稱為小月;2月是一個特殊的月份,它的天數和其他的月份都不相同,所以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設計意圖:通過認真觀察20xx年和20xx年的`年歷,讓學生自主發現并總結大月、小月的天數及2月的特殊性,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能力。
4、記憶大月和小月的方法。
(1)拳頭記憶法。(課件演示)
①伸出左手,手背面向自己,握住拳頭。從右邊第一個凸起處開始數起,第一個凸起處是一月,凹下的地方是二月,接著以此類推數到七月,轉回來,從數一月的地方接著數八月,一直數到十二月。凸起的地方就為大月,有31天;凹下的地方,除了2月,其他都是小月,有30天。
②請大家邊看邊實踐。
(課件重復演示,學生實踐)
(2)歌訣記憶法。
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
說明:臘,這里指臘月,一般指農歷十二月,在這里代表公歷十二月。
設計意圖:利用多媒體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思維水平。用歌訣幫助記憶,讓課堂教學的形式“活”起來。
5、知識拓展:一年中,為什么有7個大月,4個小月?
師:每年大月有7個,小月有4個,這其中有一段有趣的歷史小故事。(播放錄音:大月、小月的由來)
(學生恍然大悟,原來這都是人為規定的)
設計意圖:大月、小月的特殊安排使學生心中有一個大大的“?”。回溯歷史,既解疑釋惑,又豐富和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使數學學習滲透著濃濃的數學文化。以英文August(八月)與國王的名字(奧古斯都)印證八月的演變,令學生折服
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 3
教學內容:
面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等。(課本第114頁的第7、8題,練習二十五的第8、9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面積的含義,正確地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并能正確、合理地使用常用的面權單位。
2、能理解,掌握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能較熟練地進行運算。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二、知識梳理
教師:同學們。你們在面積這一單元中都學到了哪些知識?你們知道了什么?讓學生充分發言,說一說學到了什么,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識,教師結合學生發言,進行引導、歸納。
板書:面積與面積單位、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三、要點復習
1、面積與面積單位。
(1)什么是面積?(或你所知道的面積是什么樣的?)
學生結合具體事物(如:書面、桌面等)說明什么是面壩,然后教師出示面積概念。
幻燈出示: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物體表面"學生可以理解,對于”封閉圖形"教師可畫出一些圖形讓學生判斷。如:哪些圖形可以表示面積。
通過練習,使學生明確"封閉圖形"的含義,進,一步理解面積的含義。
(2)面積與周長的比較。
教師取一個長方形模型,用手摸四周的邊長。問:要求這一周的長度,是計算面積嗎?為什么?
使學生明確“封閉圖形”的`含義,進,一步理解面積的含義。
2、簡單換算。
2平方米=( )平方分米,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808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地積單位進率:l公頃=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頃
3、長、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1)請學生說一說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板書長方形面積=長×寬 正方形面積=邊長×邊長
(2)面積計算。
出示圖形學生獨立計算,然后校對。
完成后,讓學生再算一算它們的周長。然后提出問題這個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相等嗎?為什么?先由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再由教師進行分析、總結。
四、課堂活動
課本第114頁的第7、8題。
請學生先估算,并把估算結果填在表中,然后再進行測量和筆算。最后將測量并計算的結果與估算進行比較,看看誤差多少。
五、課堂作業
練習二十五第8、9題。
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 4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一位數除多位數除法的估算過程,學會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能正確合理地進行一位數除多為數的估算,初步學會表述估算過程。
3、體會除法估算的必要性,培養估算意識,進一步提高計算能力。
教學重點:
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除法估算,表達估算的思路。
教學難點:
根據不同情境或數據,采用合理的估算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師出示口算卡片:
1800÷32400÷6250÷5420÷6
2700÷9140÷7120÷65400÷6
學生開火車直接說得數。看哪一組開得又對又快。
2、同桌一人說算式一人回答,答對的就坐下。
二、引入情境,激發興趣:
1、出示教學掛圖,呈現農貿市場的情境圖
師:上一節課我們共同為趙伯伯、李阿姨和王叔叔解決了難題,這節課我們繼續為李叔叔他們三人解決困難,好嗎?他們遇到了什么難題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呈現李叔叔三人的情境圖:
師:你們看,李叔叔他們三人想怎么把蔬菜運(用三輛車一次把這124箱蔬菜全部運完。)
同桌交流、討論,提出問題,老師板書:
李叔叔他們三人平均每人大約運多少箱?
師:這道題該怎么解決呢?(讓學生討論)
三、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1、確定問題:你能大概猜一下他們每一個人運了多少箱嗎?可以用什么方法快速地解決它呢?
2、生討論后反饋結果。
請一學生敘述估算的過程。
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1)把124看成120,120÷3=40(箱)
(2)把124拆成120和4,再分別和3除,每人平均分了40箱,還剩4箱,又分了一次,最后還剩下一箱,每個人大約運了41箱。
師板書:124÷3≈40(箱)或者124=120+4120÷3=404÷3=1……
124÷3≈41(箱)
3、小結:
剛才你們是用什么方法很快地幫李叔叔解決難題的`?(估算)這節課讓你學到了什么知識?(學生發言)在生活中你還認為哪些地方用得到估算呢?
估算經常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它是一種非常有用的方法,當我們遇到數字較大的題目,比如分東西,而你又不能準確地算出該平均分多少物品給每個人時,我們就可以用估算來計算。
四、鞏固練習,加深印象:
做P16“做一做”第1、2題
1、學生說說題意,并說一說為什么260可以看作240或者280。
之后解答這道題目。
2、要求學生獨立完成本道題。之后進行全班性講評。
五、布置作業
《課堂作業本》第8頁。
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 5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①讓學生理解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過程。
②能應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進行計算。
2、能力目標。
①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中,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初步的歸納概括能力和遷移、類推的能力。
②在小組合作、師生交流中,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鼓勵學生勇于探索,培養學生
的探索能力和創新。
③滲透“實驗——猜想——驗證——概括”的數學學習方法,為今后學習其它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④通過比較正方形和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異同,滲透事物間相互聯系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情感目標:
①讓學生動手實驗操作、大膽猜想,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②在學習和活動中,明白數學來源于生活,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學習重點: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交流發現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掌握面積計算公式。
學習難點: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
教具:課件。
學具:15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學習紙。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1、師:我們已經學習了面積和面積單位,現在誰來介紹一下什么是面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2、前面在練習中我們已經發現可以用數小正方形的方法來求面積。(電腦出示)如下圖:
讓學生說說每一個小正方形的面積是多少,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
3、師:同學們,數小正方形的方法可以得到這個長方形的面積,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如果要測量籃球場的面積、操場的面積、游泳池的面積…(出示圖片),也用數正方形的方法去求,那可太麻煩了,所以我們就要尋找一種更好的、更簡便的方法來計算面積。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揭示課題。)
(設計意圖:讓數學接近學生的生活。通過課件出示籃球場、操場、游泳池等圖片,在具體可感的的場景中引起學生新知的欲望,讓學生感受到數小正方形的方法太麻煩,應該尋找一個更簡便的方法來計算長方形的面積。)
二、實踐探究,尋找方法。
(一)利用遷移,大膽猜想。
我們先來研究長方形的的面積計算方法。
1、復習長方形周長計算方法。在研究長方形的面積之前,誰先來說說長方形的周長是如何計算的?
2、師:既然長方形周長的計算與它的長和寬都有關,現在請你猜一猜,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可能與什么有關?(根據學生回答,肯定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關。)
(設計意圖:學生學習有關長方形的知識已有計算周長的方法,我就利用這個舊知,讓學生猜測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是不是跟它的長和寬有關呢?在遷移中導出新知。)
(二)分層實驗,發現計算方法。
1、初求面積,猜想方法。
師:既然長方形的面積和它的長和寬有關,到底是怎樣的關系呢?現在請你先來試一試。在練習紙上,有一個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請你想辦法求出它的面積。可以自己獨立嘗試,也可以同桌討論進行。學生動手嘗試。
學生匯報自己的方法。
設想學生可能有的方法:(1)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擺,擺了15個,所以它的面積是15平方厘米。
(2)每行擺5個,可以擺3行,它的面積是5×3等于15平方厘米。
(3)用尺畫了15個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積是15平方厘米。
(4)因為它的長是5厘米、寬是3厘米,所以它的面積是5×3等于15平方厘米。
比較學生的方法,說說哪一種最簡便?(發現用乘法計算最簡便)
發現用乘法計算的第2種方法與第4種的聯系。觀察第2種方法與第4種方法,有沒有發現什么?
(聯系:因為這個長方形的長是5厘米,所以可以每行擺5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寬是3厘米,所以可以擺3行。所以第2種方法其實與第4種方法是相類似的。就是長方形所含面積單位的個數等于長、寬厘米數的積。)
師:經過剛才的計算,我們發現用乘法來計算長方形的面積比較簡便。現在請你們猜一猜,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是怎樣的呢?(學生猜測,出現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板))
那我們的這個猜想到底對不對呢,(在上面的猜想上打個問號)下面我們繼續研究。
(設計意圖:學生先初步求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的面積,初步感知長方形的面積不僅跟它的長和寬有關,而且猜想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那這個猜想到底對不對呢,學生帶著想要去驗證這個計算方法的急迫心情開始下面的活動。)
2、動手操作,驗證猜想。
(1)師:老師在每組桌上擺了一個信封,在每個信封里放了許多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請你自己動手來拼各種各樣的長方形。
(2)在拼長方形之前,老師要提兩個要求:
①用到的小正方形的個數不限,想用幾塊就用幾塊。
②同桌合作,一個人拼,一個人記錄。也可以交換著拼和記錄。每拼出一個長方形,就請你在這張表格(實物投出表格)中記錄下你這個長方形的長、寬和面積。然后再接著拼。
③拼好以后,請你和同桌相互說說你拼的這個長方形:長是多少?寬是多少?用了多少個面積是1平方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3、反饋交流。
(1)(指名學生反饋)現在誰愿意來講一講你是怎么拼的'?你拼的長方形長是多少?寬是多少?用了多少個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學生邊說師邊在電腦中輸入。)
(2)其他同學還有不同的拼法嗎?
4、四人小組討論。把你們的表格放在一起,相互觀察表格,你從大家的表格中能發現什么規律了嗎?你發現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什么關系了嗎?
5、:剛才我們通過大膽猜想,并通過自己的實驗進行了驗證,發現了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這種學習方法對我們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希學習新本領時,經常想起這種方法。
(設計意圖:小組合作,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而且在合作中驗證了自己的猜想,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培養了合作的意識,增強了團隊的力量。)
6、尋找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
(1)學生猜想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2)(電腦出示)一個長7分米、寬5分米的長方形,求出它的面積。
(3)再把這個長方形漸變成長6分米、寬5分米的長方形、長5分米、寬5分米(邊長5分米的正方形)。讓學生自己計算面積。
(4)得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設計意圖:學生再次猜想,并利用遷移,找到了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
7、比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現在我們來比一比,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你發現了什么?(通過都是用乘法來進行計算的。不同的是長方形必須知道長方形的長和寬,正方形只要知道邊長就行了,其實正方形是長和寬相等的長方形。)
三、應用方法,鞏固深化。
1、先量一量,再計算它們的面積。
讓學生先估計它們的面積。
學生動手測量并計算。
反饋交流。
2、先估計書本封面和黑板的面積,再動手測量,計算它們的面積。
3、學校在開展綠化、美化校園活動中,在操場西邊修了一個邊長是5米的正方形花壇,請你幫忙算算花壇的面積是多少?如果在花壇的四周圍一圈欄桿,請你幫忙算算欄桿有多長?
4、前兩天,老師就遇到了一件麻煩事:我辦公桌上的一塊面積是24平方分米的臺玻璃,不小心被打破了,我想再配一塊大小相等的玻璃,請你們幫
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 6
新課講授:
教學教材第52頁例3。
1、出示例3情景圖。
超市一周賣出5箱保溫壺,每個保溫壺賣45元。一共賣了多少錢?
2、閱讀與理解。
(1)學生讀題,獲取信息。
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怎么列式?
(2)學生討論、交流、匯報。
已知每箱保溫壺有12個,一共賣出了5箱,每個保溫壺需45元,要求一共賣了多少錢。
3、分析與解答。
(1)每箱賣了多少錢?
45×12=540(元)
(2)一共賣了多少錢?
45×12×5= 12×5×45=
(1)學生思考。
(2)討論、交流。
(3)學生匯報,教師板書。
方法一:
可以先求出一周一共賣出了多少個保溫壺?
列式為:12×5=60(個)
再求這60個保溫壺一共多少錢?
列式為:60×45=2700(元)
答:一共賣了2700元。
方法二:
先求出每箱可以賣多少錢?
列式為:45×12=540(元)
再求一共賣了多少錢?
列式為:540×5=2700(元)
答:一共賣了2700元。
(4)如何列綜合算式呢?
學生討論交流并匯報。
方法一:12×5×45=60×45=2700(元)
方法二:45×12×5=540×5=2700(元)
4、回顧與反思。
(1)通過以上的分析、解答,思考:知道數量和單價,如何求總價呢?
(2)學生討論、交流。
(3)引導學生匯報、歸納。
小結:知道數量和單價,求總價,總價=數量×單價。
課堂作業:
1、完成教材第52頁“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用兩種方法解答,并說出你是怎樣思考的?點兩名學生上臺板演,然后集體講評。
2、完成教材第54頁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用兩種方法解答,并說出你是怎樣思考的'?點兩名學生上臺板演,然后集體講評。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整數連乘應用題,我們可以根據一定的數量關系來列式解答,在解答過程中,要弄清數量關系,注意題目要求,同時也要拓展思路,用多種方法列式解答。
課后作業:
教材第54頁“練習十二”第2~5題。
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 7
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對收集數據、記錄數據的方法已經有初步的體驗,會將數據整理后填入單式統計表,并能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和解決簡單的問題,也積累了一定的學習經驗。在此基礎上,本單元借助復式統計表的學習,進一步體會數據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數據分析方法的多樣性,體會數據中蘊含的豐富信息及其應用價值,引導學生進一步體驗統計的方法和意義。復式統計表呈現、處理數據的方法也是學生以后學習復式條形統計圖、復式折線統計圖的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在具體的統計活動中認識復式統計表,能根據收集、整理的數據填寫統計表,并能根據統計表的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
2、過程與方法在認識、填寫、分析復式統計表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據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數據分析方法的多樣性,培養數據分析觀念。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進一步體會統計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1、認識復式統計表,能正確填寫數據,并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
2、進一步理解統計方法,培養數據分析觀念。
教學準備:
PPT課件、兩張單式統計表(男生、女生)、學習分享單。
教學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同學們,你們喜歡看動畫片嗎?
2、小游戲:聽音樂,猜動畫片片名。播放動畫片視頻,視頻采用透明度從0—4—20—100,(6部動畫片,每部10秒鐘)播放動畫片的主題曲,讓學生猜出片名。
3、提出問題:我們班同學最喜歡的動畫片是什么呢?怎樣驗證你的想法?學生意見不一,引發用統計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聯系生活實際,以學生的感興趣的動畫片為出發點,創設了一個學生最喜歡的活動情境,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讓學生初步感受到統計的必要性,為復式統計表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自主探究,構建新知
1、復習舊知,鋪墊新知
(1)收集數據統計一下本班同學最喜歡的動畫片(每人限選一部)。你打算用什么方式進行調查呢?
預設1:全班集體舉手表決;
預設2:男生和女生的特點不一樣,喜歡的動畫片也有很大差別,應該分開統計。集體討論后,用男女生分開統計的方法進行調查統計。
(2)整理數據根據收集的數據進行整理,并填入以下表格。
問題1:觀察統計表,能驗證你剛才的想法嗎?
問題2:從統計表中還知道哪些信息?在使用統計表時有什么發現?
(3)分析數據從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2、對比分析,引發沖突。
(1)觀察討論:這兩張表有什么共同點?又有什么不同點?(這兩張表統計的項目都是一樣的,但調查的對象不同,每項的數據也不同。)
(2)提出問題:最喜歡看《熊出沒》的是男生多,還是女生多?多多少?
最喜歡《喜羊羊與灰太狼》的是男生多,還是女生多?多多少?……
(3)引發沖突:兩張表不方便比較,有更好的方法使男女生各項對比更方便?
3、合并表格,揭示課題。
(1)合并表格,認識“表頭”。
(2)比較表格:這張統計表與合并前的統計表有什么不同?
(3)揭示課題:復式統計表。
4、解讀信息,體驗優勢。這張表包含哪幾項內容?根據上表回答下面的問題。
(1)男生最喜歡哪部動畫片的人最多?女生呢?
(2)參加調查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對調查的結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議?
三、鞏固運用,拓展提升
1、課件出示教材第36頁例題。
(1)全班討論,集體收集數據。
(2)記錄數據,小組討論分析。
(3)解讀信息,完成三個問題。
2、課件出示教材第38頁練習八第1題。思考:這個表格與例題相比有什么不同?怎樣閱讀表格?引導學生根據表格結構有序地閱讀信息,在此基礎上完成本題辨析。
3、課件出示教材第39頁練習八第2題。
4、設計活動(課件出示對應內容)。
四、回顧總結,積累經驗
1、回顧課堂,暢談收獲這節課我們研究了什么問題?你有什么收獲?
2、新舊對比,積累經驗復式統計表和單式統計表相比有什么不同?它有什么優勢?
五、布置作業
教材練習八第4~6題。
作業設計
1、課件出示教材第37頁“做一做”。
2、課件出示教材第38頁練習八第1題。
3、課件出示教材第39頁練習八第2題。
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 8
教學內容:
教材第67頁練習十六第5~8題。
教學目標:
通過練習使學生熟練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進位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所掌握的.知識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一、口算
23×30 40×30 60×700 32×40
80×70 90×42 65×100 700×2
60×72 48×20 37×20 87×30
二、計算
完成教科書第76頁練習十六的第5題。
讓學生用豎式的方法獨立完成,然后教師講評,講講時要提醒學生哪一位上滿幾十要想前一位進幾。
三、解決問題
完成教科書第67頁練習十六的第7、8題。
讓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講評時要學生說出解題思路和計算的過程。
提醒:第8題,求的是56套明信片共賣多少錢?和每套明信片有12張,有沒有聯系?要讓學生分析出每套12張是一個多余的條件。
四、游戲活動
完成教科書第67頁練習第6題。
根據班級具體情況,可多增加一些題目,有幾道算式的結果要相同,爭取讓每一位學生都拿到一道算是二。算式的結果與蜜蜂身上的數相同的就可認為蜜蜂停在這朵花上。
五、課堂小結
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 9
教學目標:
1、在摸球活動中經歷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過程,會選用合適的方法記錄實驗結果,認識條形圖,初步感受條形圖在表達數據中的作用。
2、通過實驗,從中體會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能對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做出簡單判斷,并做出適當的解釋。
3、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意識,初步感受動手實驗是獲得科學結論的一種有效方法,發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與能力。
教學準備:
教師:紅球、黃球若干個,透明和不透明口袋,課件。
學生:質地一樣的紅球、黃球各3個,四個面上寫有1、一個面上寫有2、一個面上寫有3的小正方體一個,4枝紅鉛筆和4枝藍鉛筆(也可用小棒替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活動要求
師:同學們,在很多游戲之中也會藏著許多的數學奧妙,誰來介紹一下?
(設計意圖:談游戲引入課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關注生活,并引導學生回憶上節課的游戲活動中體驗到的等可能性。)
師:今天我們繼續來玩摸球游戲好嗎?請同學們再袋子里裝1個紅球,3個黃球。如果我們閉上眼睛,任意摸一個球,可能是什么顏色的球?
生:可能摸出紅球,有可能摸出黃球,一共有這兩種可能。
二、實驗操作,初步感受可能性有大有小
1、預測
師:在摸球之前,我們先估計一下,在這種袋子里每次任意摸一個球,摸出后把球再放回口袋里,一共摸10次。摸到哪種球的次數可能多一些呢?
學生猜測,并與同桌交流
2、實驗
師:你估計的有沒有道理呢,我們一起把這個實驗做完。
⑴提出實驗要求:袋子里放3個黃球和1個紅球,坐在左邊的同學負責摸球,先攪動一下再閉上眼睛摸1個;坐右邊的同學從書上第92頁選一種方法作好實驗記錄,一共摸10次。完成后,再依照剛才的實驗,同桌互換角色,選擇另一種記錄方法作好記錄。
⑵學生操作,并用不同的記錄方法作記錄。
⑶四人一小組交流摸球情況。
3、分析
在四人一小組里討論以下問題:
⑴統計的結果和你的猜測差不多嗎?
⑵你發現了什么?
⑶你喜歡用哪種方法記錄?并說說理由。
討論得出:
⑴涂一個方塊作記錄后數一數,而涂成條形圖不用數,只要看旁邊的數就好了,因此涂成條形圖的記錄方法比較好。
⑵因為袋中黃球有3個,紅球只有1個,所以每次摸到黃球的可能性大,而摸到紅球的可能性小。所以摸到黃球的次數多一些,摸到紅球的次數少一些。說明在這種情況下,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歷猜測實驗記錄數據分析數據作出判斷的過程,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間,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游戲中獲得愉快的數學體驗,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
三、再次實踐,加深理解
1、做想想做做第1題
⑴認真讀題,明確題目要求。
⑵進行拋小正方體的實驗,同桌作好記錄,然后角色互換。
⑶討論交流:在條形圖里你發現了什么?你能解釋一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嗎?
(設計意圖:在多樣的游戲活動中使學生再次體驗可能性的.大小。)
2、做想想做做第2題。
⑴認真讀題,明確題目要求。
⑵同桌討論;根據題目中兩個不同的要求,各應該怎樣裝鉛筆。
⑶在班內交流先后不同的裝法,并說說為什么這樣裝。
四、返回生活,內化提高
1、師:蘇果超市,發了1000張獎券,其中設:
一等獎:1名
二等獎:10名
三等獎:50名
如果我們班的同學去抽獎,大家預測一下得獎的可能性大不大?如果得獎,得到哪種獎項的可能性大?哪種獎項的可能性小?為什么?
2、問:聯系身邊的生活想一想,哪些地方要用到可能性大小的預測?
(設計意圖:聯系現實生活交流,進一步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思想方法看生活的意識和能力,同時深化對可能性的認識。)
五、全課總結
師:回家后把今天所學的知識講給爸爸媽媽聽,看看生活中還有哪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大一些,哪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小一些,下節課我們繼續交流,比比誰講得多,講得好!
(設計意圖:讓學生把今天學習的知識說給爸爸媽媽聽,不僅給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也較好地鞏固新知識。讓學生調查預測可能性大小的運用,能使學生再一次體會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 10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景,在積極參與和討論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進行乘法的估算,會說明估算的思路。
2、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
3、給學生創設主動探索估算知識的空間,培養估算意識,提高估算能力。
教學重難點:
會進行乘法的估算,會說明估算的思路。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你能說出下列各數的近似數各是多少嗎?
39、74、68、99、17、44
2、下列算式,你能估算各題的結果嗎?你是怎么想的?
28×4 62×7 89×7
12×8 37×3 81×6
二、親身經歷,探索新知
1、出示例題2的主體圖。
引導學生觀察:用自己的話敘述一下主體圖向我們提供了有關多媒體教師里的`哪些信息?
2、教學例題2.
教師:根據畫面的內容,口頭編一道應用題。
出示例題2:多媒體教室一共有18排,每排22個座位,現在有350名同學來聽課,能坐得下嗎?
(1)教師:這一道題只要我們判斷多媒體教師能否坐得下350名同學,因此不用大家計算,只要估一估就可以了,大家想應什么方法估算?以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討論。
(2)匯報:要判斷350名學生能否坐得下,必須估算出多媒體教室大約有多少個座位。
方法一:18≈20 22≈20 20×20=400(個)所以350名學生能坐下。
方法二:18≈20 22×20=440(個)所以,350名學生能坐下。
方法三:22≈20 18×20=360(個)所以,350名學生能坐下。
小結:大家根據已學在估算知識,想出了三種方法,通過這一道我們知道估算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3)總結出估算的方法:
估算時,先把兩位數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數,然后再進行計算。
三、鞏固練習,運用新知
1、完成教科書第59頁的做一做
讓學生看清題意,獨立完成。然后教師講評。
提問:你是怎么估算的。
2、完成教科書第61頁練習十四的第7題。
(1)引導學生觀察圖,說說你從圖中得到什么信息?
(2)獨立完成,將估算結果寫在課堂本上。然后教師講評。
3、完成教科書第61頁練習十四的第8題。
(1)理解題意,根據題目畫面的內容說說從“學生已經種了93棵樹苗”中,你可得到什么信息?
(2)說一說你是怎么估算的?
四、課堂總結:
本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習題
完成課后練習題。
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 11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的量,理解和掌握一位小數、兩位小數表示的含義,掌握小數的讀寫方法。
(2)在探索與交流中,培養學生觀察、比較、類推的能力。
(3)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滲透不變中有變,變中有不變的辯證思想。
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萬以內的數、初步認識了分數,學習了常見的計量單位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學好這部分知識,是學生今后系統學習小數的基礎。三年級的學生,都有過購物的經驗,生活中學生對小數有大量豐富的感知,但是缺少理性的認識。學生的數學學習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之上的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學生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接觸到的`、體驗到的,都是學生數學學習的寶貴資源,教師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這些資源。課上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與交流的空間,抓住生成的教學資源,利用學生豐富的原有認知,在交流對比和辨析中自主建構。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理解小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初步感受分母是十、一百的分數與一位小數和兩位小數的聯系。
教學過程: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
一、 活動引入:
1、用3、4兩個數字,可以組出哪些數?(組出整數、分數、小數)
2、出示課題:小數的初步認識
3、生活中你在哪最常見到小數?(價簽)
活動2【講授】
二、初步認識
1、出示購物小票:介紹小數點、小數組成
師:老師帶來一張購物小票,上面有小數嗎?從哪看出是小數?
教師介紹:小數點把小數分成了兩個部分,小數點左邊的部分叫整數部分,右面的部分叫小數部分。
2、介紹小數讀法、表示的錢數
對于這幾個小數,你還知道它的什么知識?(學生讀、介紹表示的錢數)
小結:以元為單位時,小數點左邊表示(元)小數點右面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
3、師:除了在商品價格上見到過小數,生活中你還在哪見到過小數?(學生舉例 )
4、 老師也找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數,出示
(1)飲料:1.25升瓶
(2)學生身高:1.53米,體重:37.25千克
(3)電影:約1.5小時場
(4)教室: 48.48平方米間(強調: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讀法不同)
活動3【活動】
三、深入理解小數含義:
1、認識一位小數
(1 )師:看,這是1把米尺。多長?
小蝸牛向前爬了1小段, 估一估這段有多長?(1分米、 米)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估得對不對呢?到米尺上比一比,請大家邊看邊數一數(課件演示)
把1米平均分成多少份,1份就是1分米。
這一段用分數表示是多少米( 米), 米什么意思?
米還可以寫成小數, 米=0.1米
0.1米什么意思?
小結:1分米以米為單位時,即可以寫成 米,也可以寫成0.1米,這三個數之間是什么關系?(相等)
(2)繼續觀察米尺,你還能找到0.1米嗎?(鞏固對0.1的認識,滲透1里面有10個0.1。)
(3)你還能找到零點幾米?怎么想的?(滲透零點幾就是幾個零點一。)
2、認識兩位小數(自主遷移)
借著剛才的經驗,猜一猜,0.01米表示什么?(1厘米、 米)
從我們熟悉的1厘米入手,把1米長的尺子平均分成多少份,1份就是1厘米。
1厘米用分數表示是多少米( 米), 米什么意思?
米還可以寫成小數, 米=0.01米
0.01米什么意思?
小結:1厘米以米為單位時,即可以寫成 米,也可以寫成0.01米,這三個數之間也是相等的關系?。
照這樣的思路想下去,15厘米寫成分數是( ),寫成小數是();20厘米寫成分數是( ),寫成小數是();
3、觀察這些小數,有什么不同?
讀一讀左邊的這三個小數,我們把小數部分只有一位的叫一位小數。回憶一下,我們剛才把1米平均分成多少份得到了一位小數。一位小數就是十分之幾的分數。
再讀一讀右邊的三個小數,我們把小數部分有兩位的叫兩位小數。把1米平均分成多少份就得到了兩位小數。兩位小數就是百分之幾的分數
4、反饋內化
打開書第89頁例1,閱讀并填空
活動4【練習】
四、拓展應用
1、書p911,學生獨立完成,訂正
2、擺硬幣寫小數
3、 介紹小數的產生
活動5【作業】
五、課堂總結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還想學習有關小數的哪些知識?
2、出示課后思考題:這是一條線段的0.3,你能把這條線段畫完整嗎?
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 1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24時計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
2、初步理解時間和時刻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習的熱情。
重點難點
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學會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教學過程:
一、認識24時記時法
1、出示情景圖,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現在是幾點嗎?你認識時間嗎?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信息。
2、提出問題:它們表示的是幾時?
3、組織學生回答相關問題。
4、出示圖片場景:讓學生根據場景中的的信息,討論21:00是幾時?并說說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還建過這樣表示時間的方法?
5、老師結合實物,幫助學生理解1天內,鐘表的時針正好走兩圈,一共是24小時,后學生動手操作,感受一天共有24小時。介紹“24時計時法”在一天里,鐘表上的時針正好走兩圈,共24小時。通常采用從0時到24時的計時法,叫做24時計時法。
6、了解一日24小時的`由來。
二、學習24時計時法的表示方法
1、師出示鐘面,引導學生觀察鐘面上有什么?說說鐘面內圈的數表示的是什么?外圈的數表示的是什么?
2、學生觀察自己的鐘面,討論外圈的數和內圈的數有什么關系?
3、老師撥時針,讓學生說說這個時間怎樣表示?(凌晨1時,中午十二時)
4、師再撥時針,讓學生學習下午1時到晚上12時用24時計時法的方法(下午1時,下午5時,晚上9時,晚上12時)說說是怎樣想的?
5、例題分析:
普通計時法上午7時中午12時下午4時下午6時40分 晚上9時12分24時計時法19時 23時40分
練后想一想: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之間有什么聯系與區別?
6、同桌互動,一個說一種表示方法,另一個同學回答另一種表示方法。
三、練習鞏固
1、學生獨立完成:連一連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2、回答問題:
(1)下面的說法正確嗎?(打手勢)
①18時就是下午8時。
②工人上午8:00上班,下午16:30下班
③深夜12時就是24時,也是第二天的0時。
(2)師出示一個鐘面,指針指著一個數(8或10)
想一想:現在鐘面上所表示的是幾時?”(可能早上8時,也可能晚上8時。)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
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 13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第六冊第9、11頁。
教學目標:
1、在辨認8個方向基礎上,學會看簡單平面的線路圖。并能用恰當詞語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
2、在對簡單物體的位置關系的探索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3、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
師:小朋友在雙休日都喜歡和家長去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去呢?
生:乘公交車。
師:每路公交車都有一定的行車路線,我們在乘車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生:看車是不是經過我們要去的地方。
生:看車開的方向是不是和我們要去的方向一致。
生:看我們要坐幾站才下車……
師:大家提的這些都很有必要了解清楚。今天老師帶大家去泛洋嘉年華游玩,可以乘坐幾路車?首先要學習如何認識路線。(出示課題:認識路線)
二、自主探索,小組合作解決問題。
引入:師出示路線圖。
師:有了這張路線圖,你們一定能很快知道各個站點在學校的哪個方向,誰來說一說?
生:胡里山站在學校的西面……
師:小朋友觀察真仔細,你能在小組內說一說29路車的行車路線嗎?
從廈大出發向 行駛……
先引導學生在組內說一說,再全班交流。
師:誰還能說一說你想從哪個站點出發到哪個站點的路線?
請幾個學生說一說自己的行車路線。
3、出示泛洋嘉年華的導游圖。
4、師:我們乘坐29路車來到泛洋嘉年華,這里的游樂項目可真不少,誰來說一說有哪些游樂項目?
5、你最喜歡哪個游樂項目,它在游樂園的什么位置?請你在小組內說一說。
師問:奇遇木馬在奇趣謎宮的什么方向?
動感電影在驚天動地的什么方向?學生指名回答。
接下來由學生提問,學生指名回答。
6、小朋友真聰明,我這兒還有一個要求:我想從入口出發去玩驚天動地、奇趣謎宮、海盜船、奇遇木馬,再從出口回家,我應該先去哪兒,再去哪,請幫我安排一條路線吧。
(1)同桌合作完成路線圖。
(2)指名介紹路線圖。
(3)集體評價。
三、鞏固練習
1、自己閱讀課本第9頁,對書上提的問題,在小組內說一說,讓小組內同學評一評。
四、全課小結
小朋友們今天學習了新的知識,說一說今天最感興趣的什么?為什么?
【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02-20
三年級下冊數學數學教案01-14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2-02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03-16
三年級人教版數學下冊教案02-02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08-27
數學下冊教案(精選15篇)01-20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3-07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1-08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3-17